央行降杠杆去杠杆儿对股市和期货市场的影响

银行理财新规为防风险去杠杆 影响股市有限
  近日,媒体披露了一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监管新规――《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该消息随后直接触发市场调整。虽然表示,该文件处于内部研究论证和征求意见阶段,但广大投资者仍十分关心《意见稿》会对股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有关机构分析认为,从银行配置规模看,权益类投资占比并不高,理财入市资金受影响程度尚待观察具体监管措施。后续投资者需持续关注金融监管的趋势和主导方向。
  政策意图为防风险去杠杆
  据悉,《意见稿》主要内容包括:理财业务分为基础类和;禁止发行分级产品;银行理财不得投资各类资产收益权;银行理财计提风险准备金。
  业内人士认为,整体来看,新规对银行理财进行了严格限制,反映出监管的大方向还是金融去杠杆,通过限制投资范围、限制通道、降低期限错配等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表示,《意见稿》的主要用意在于规范影子银行活动,相关非标和权益资产配置限制以及杠杆率的规定,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长期稳定;最终形成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节有待观察,目前主导A股走势的主要因素没有明显的改变。
  就《意见稿》出台的宏观背景,安信证券认为,今年3月政策收敛以来,政府的态度比较明显,就是控风险,目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而控风险的首要任务就是压杠杆,主要是金融机构的杠杆,降低风险偏好、减少期限错配,也是可供选择的手段。
  开源证券指出,上周股市调整的直接触发因素是银监会发布的《意见稿》,可见本次监管加强意志来自更高层。有分析指出,这标志着中国金融大监管拉开序幕。监管加强将会影响者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来源,追主题、追涨停等交易方式的效应将大幅下降,而过去几年的行情培育了大批善于炒作投机者。这部分资金将会离场观望。
  有分析认为,新规对杠杆率的限制也反映了监管趋严、金融去杠杆的趋势,后续需持续关注政策方面的风险,以及金融监管的趋势和主导方向。
  对资金面影响有喜有忧
  从资金量角度看,截至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约为23.5万亿元,其中权益类资产规模约1.8万亿元(占比7.8%)。此外,由于上半年A股市场整体疲弱,目前配置A股的理财资金或较去年末有所下降。
  平安证券指出,《意见稿》提出将把银行理财业务分为基础类和综合类,其中,从事基础类理财业务的银行不能投资非标资产和权益类资产,区分两者的主要定量指标为资本净额不低于50亿元及开展基础理财业务超过3年的时间限制(其余均为定性指标)。从目前来看,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主要的区域性银行均符合综合类理财业务的标准,未达标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性银行。从理财业务规模看,预计达标银行将占到理财产品存量规模的80%以上(16家银行占比60%),因此对理财非标及权益类投资规模的影响有限。
  高挺表示,若按《意见稿》执行,权益类投资规模可能受到压缩,理财规模的增速也可能放缓,对A股未来资金面有负面影响。但未来理财收益率进一步降低,或许会迫使一部分资金转而追求其他有望提供更高收益率的投资方式,如直接等。叠加《意见稿》对理财计提风险准备金的要求,一些理财占资产比例较高的中小银行或将面临更多限制。
  中投在线认为,新规距离正式落地尚需时日,但监管层“防风险、去杠杆”的思路已然清晰。从发展趋势上看,在监管严格的背景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放缓是大势所趋。不过,预计接下来银行将通过多策略委外(比如开一部分权益类仓位)投资权益市场,委外业务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600999,)认为,虽然目前理财资金投资权益市场比重不高,但新规仍会通过影响打新、定增、并购的配套资金规模来影响二级市场估值,加之中小银行对权益市场的配置较大银行更为激进,因此预计《意见稿》为权益投资设置门槛的政策,会对股市资金面边际产生一定冲击。
  方面,高挺指出,尽管上周《意见稿》出台后,A股市场股价表现受累,但目前主导A股走势的主要因素没有明显改变。经济基本面较为平稳,宏观政策显著调整的可能性不高。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正增长,流动性在稳健的政策下保持平稳,市场稳定,信用利差有所下降。A股目前整体估值处在最近5年均值附近,市场将维持震荡行情,继续看好盈利稳健,具有防御性的家电、食品饮料和在业绩报告期中的表现,并维持年末3200点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申雪娇&RF13056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已有&0&条评论
24小时新闻榜
理财产品推荐央行这一大招近期频繁出现 对股市有何影响?_网易财经
央行这一大招近期频繁出现 对股市有何影响?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央行这一大招近期频繁出现,涉及资金7150亿!咋看?咋办?)
券商中国今日再度出手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释放流动性,这一次的规模为2670亿元。只要对市场流动性稍做关注,都会留意到近期央行的这一操作实在可以用频繁来形容。没错,4月份以来,央行已经三度进行MLF操作,释放活水7150亿!三次操作,均提到一个目的,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回溯今年以来,MLF操作已多达5次。央行今年MLF操作一览4月25日央行对18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670亿元,其中3个月1010亿元、6个月1660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75%、2.85%。4月18日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对18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1625亿元,其中3个月835亿元、6个月790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75%、2.85%。4月13日4月13日,央行已经对17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855亿元,其中3个月1270亿元、6个月1585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75%、2.85%。2月19日央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1630亿元,其中3个月、6个月、1年期分别为475亿元、620亿元、535亿元,3个月利率持平为2.75%,下调6个月、1年期利率至2.85%、3.0%。1月21日央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3525亿元。开展MLF操作意欲何为对于此次开展MLF操作的原因,央行称,是为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在外汇占款持续减少、流动性供给收缩的背景下,央行持续给予金融体系流动性支持在情理之中。而面对4月企业缴税与MLF大量到期可能造成的流动性缺口,此时央行通过MLF操作提供中期流动性供给就显得更加及时。4月以来,市场对央行增加流动性供给一直存有期待,其中续做MLF的预期最浓。4月是季度首月,因上季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收,当月财政存款净增量往往较高,将形成流动性回笼;更关键的是,4月中旬有5510亿元MLF到期,包括4月19日有3280亿元3个月MLF到期、21日有1175亿元3个月MLF和1055亿元6个月MLF到期。在外汇占款增量不济的情况下,金融体系可能出现流动性缺口,只能寄望央行通过开展货币政策操作予以弥补,续做MLF不仅直截了当,所投放在时效上也更为匹配,自然成为操作首选。对于央行近期频繁开展MLF操作,从春节前的一次座谈会上也可窥探一二。1月19日,央行官网消息显示,日前,人民银行召开商业银行座谈会,对搞好春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对于中期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将通过分别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操作安排6000亿元以上资金予以支持:一是根据金融机构需求情况,开展一定规模的MLF操作,并适当下调3个月MLF利率至2.75%;二是对合格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将继续通过SLF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继续通过PSL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提供适当成本资金支持。网友留言今天央行开展MLF操作消息发布后,有部分热心网友留言。@股市骏马:央行继续大量放水,借利好在地量时,明天可能会有所反弹,把握机会,抢点钱就跑。@博弈_敦煌烟斗客:大盘只要跌,央行就放水,一副你们看着办吧的样!@倪倪倪雪ni:作为学金融的学生虽然看不懂!但是我还是看!@读心者独行者:老乡别走。@断魂三绝斩:估计也只有小川可以当央行行长,别人还真不敢接这职位……为流动性止渴申万宏源宏观团队认为:MLF+放量,资金面仍承压。4月20日起,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3个交易日开展了每天超过2000亿元的7天逆回购操作,以缓和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央行货币操作短期化,意在加强银行间流动性管理,为维持资金面平稳,逆回购仍将滚动操作。短期资金面紧张受到季节性因素、企业缴税、MPA考核和MLF到期的扰动,而在风险事件来看,以中铁物资为代表的一系列地方国企和央企的违约事件不断暴露和产生外溢影响,以及6月份美联储可能再次加息,都将使国内的流动性面临较大的压力。金融市场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但市场外部条件对比2013年钱荒时期相对友好,发生类似620钱荒的可能性不大,但短期流动性冲击难以避免。民生固收认为:MLF意在对冲部分逆回购到期,并将公开市场频繁的短期流动性释放直接优化为中长期流动性。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逆回购会减量;后续资金面压力仍存。前期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留下较大的基础货币缺口,加上5月财政存款继续上缴,叠加和MPA,只要信贷投放不明显减弱,债券市场高杠杆没有下降,资金面间歇性紧张的现象还会出现;债市还有调整风险并未完全释放。货币政策意在对冲,并非主动宽松,也未见主动压低短端利率的政策意图,在高杠杆约束下,资金面间歇性紧张的环境不会改变,收益率仍有上行压力。中信期货4月22日曾表示:继4月19日的3280亿MLF到期后,4月21日又有2230亿MLF到期。在接连两大笔额度的MLF到期压力下,尽管4月21日央行再度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投放2600亿资金对冲到期MLF,但本已吃紧的资金面并未有得到显著缓解,资金利率仍继续上行。股市雨露均沾?简单统计春节后MLF操作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的涨跌情况不难发现,三次MLF操作后一个交易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崔书文认为,因为投放了大量的货币,所以推升了美国股市这七、八年的一轮牛市。资金是股市行情的晴雨表,资金多了整个货币投放多了,股市自然而然就会上涨,这从全世界来看,大致是一个基本的规律,至于具体能涨到多少点,机构那是猜的,但是推动股市上涨,从基本原理上是靠谱的。
本文来源:Wind资讯 (.cn)
责任编辑:康振宇_NF4275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豫ICP备号-8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股市去杠杆是什么意思?杠杆资金对股市的影响
股市去杠杆是什么意思?杠杆资金对股市的影响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15:44:24
  为防止高杠杆的高风险倒逼,监管部门出招对股市去杠杆化,更在上周五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外部接入信息系统评估认证规范》里对场外配资等高杠杆配资模式开刀。那么到底什么是去杠杆化呢?
  去杠杆化是什么
  &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杠杆资金对股市的影响:
  杠杆资本来看,产业资本、私募、高净值客户,主要采用两融、伞形信托和单一结构信托工具;散户主要采用互联网平台和系统分仓模式的工具。
  场外配资规模约10000亿,成本在13-20%之间,杠杆为1:4-1:5之间。主体为互联网平台、配资公司、券商、散户。风险在于杠杆高且系统会自动强行平仓。对1:4或者1:5配资账户,其预警线多设在110%至113%,止损线设在104%至108%的水平。
  伞形信托规模7000亿,成本10%左右,杠杆在1:2-1:3之间。主体为信托、银行和机构投资者/高净值客户。其中,优先级资金主要来自银行理财产品,总成本在10%左右;平均期限在1年左右;风险点主要体现在杠杆可高达3倍,甚至更高。伞形信托对不同的融资比例设有不同的预警线和止损线。以某券商发布的一款产品为例,1:2融资比例,预警线为90%,止损线为85%。
  融资融券余额2.13万亿,杠杆在1:1左右,仍有上升空间。客户主要为高净值个人。券商的融资利率平均为8.6%,大部分融券的利率为10.60%。融资保证金的比例在25%-150%;融券的保证金比例在50%-140%。近期股市行情下挫,两市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升至19.7%,创历史新高,但仍低于台湾水平。参照两融/流通市值的比例最高到5.5%。我国目前为4.2%,按此计算,两融需求的上限为2.7万亿。
  分级基金B的价格杠杆比例约为2倍。基金A资金成本在6%-8%。从2014年9月份开始,基金B成交额呈递增速度增长,近期有所回落,为179亿元;占上证综指成交额的比重达2.6%。
  带杠杆股市的特征与影响。1)上涨时加杠杆有助于快速兑现预期,调整时去杠杆加大市场波动。这种带杠杆的调整是新情况,超出大多数人的认知。机器比人还不理性:恐慌性杀跌-杠杆爆仓-强制平仓-卖盘涌出-市场压垮并崩盘股灾-中产阶级消灭、银行不良率上升、金融危机-市场信心严重受挫,陷入长期低迷,失去正常的融资和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功能&&只有有效中断传导链条,才能避免负反馈。2)做好带杠杆市场调整的控制风险预案。按照杠杆比例大小,从场外配资、伞形信托到两融风险依次暴露。如果股市深调,风险将从配资公司、散户传染到银行。3)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法治规范,维护金融稳定。4)提高门槛,保护中小投资者。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热帖
声明:本站所载内容,皆出自网友或转自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果侵犯了您的名誉和权益,本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发邮件1个小时内处理!
本网站法律顾问:柯桥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先生
备案号:鲁ICP备号-4
及时方便快捷,站在夏津看中国放眼全球去杠杆化与股市涨跌
  经历过日至7月中的股灾后,小编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探究一下中国股市暴跌的原因,探究的角度是部门杠杆率的变动对本轮股市波动的影响。
  所有人都明白,中国目前正在经历重要的经济机构调整,官方的说法叫“经济新常态”,具体一点就是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速的趋势性下行以及经济增长结构的变迁过程中。矛盾产生矛盾,经济增速的下行与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往往导致金融风险的上升。怎么办?
  咱们先看国际经验,一国金融风险累积时期通常伴随着总杠杆率的上行(首先通常是家庭或企业杠杆率的上升),而在危机爆发后,该国的总杠杆率通常会掉头向下,而去杠杆的过程通常会伴随着危机或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通常而言,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导致私人部门(家庭与企业)去杠杆,而家庭与企业的去杠杆通常意味着信贷违约的集中爆发,这会导致银行部门坏账上升。换言之,是用银行部门的加杠杆来对冲家庭与企业部门的去杠杆。然而,银行部门杠杆率的上升可能导致银行危机的爆发,为避免危机爆发,一国政府通常要用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对银行进行救助,而这自然会导致政府债务的增加。换言之,是用政府部门的加杠杆来对冲银行部门的去杠杆。
  看明白了吗?在缓解危机冲击的过程中,一国总会通过政府部门的加杠杆来应对私人部门的去杠杆。果不其然,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负债率均显著上升,显然是政府加了杠杆嘛。
  客观一点儿说,目前中国的国民总杠杆率(国民总负债占GDP的比率)并不算高,约在220-230%之间,与日本、英国高达500%的总杠杆率相比依然较低。但是,中国的问题在于杠杆在部门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企业总负债占GDP的比率)高达120-130%、政府部门杠杆率约为70-80%、家庭部门杠杆率约为20-30%。中国的政府与家庭杠杆率与主要大国相比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企业部门杠杆率在全球主要大国中名列前茅。
  中国企业部门的高杠杆,对应的恰好是中国制造业的庞大产能与行业的庞大库存。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由于内需与外需均很强劲,企业部门通过高投资形成的高产能得到了相对充分的利用,从而带来了不菲的利润,高杠杆并未造成大的问题。然而,随着内外需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持续走弱,导致过剩产能成为中国企业部门的顽疾,这就使得高杠杆的弊端开始凸显。
  在内外需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部门去杠杆是早晚的事。按理说,中国政府应该提升自己的杠杆,帮助企业降低杠杆。但是,政府却有“私心”。它担心地方债这个隐形炸弹随时爆发,也害怕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前怕狼后怕虎,这个游戏该怎么玩?“强平”组合想到了市场。首先,如果股市能够恢复正常融资功能,那么企业就可以用股权融资来替代债权融资,从而逐渐降低杠杆率;其次,一旦股市转变为牛市,那么中小企业扎堆的与就会趋于活跃,这不仅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有助于鼓励创新万众创业的愿景;再次,股市持续上升还有助于改善中国实体企业的,这样将会降低银行未来坏账率的上升。三方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仔细分析本轮股市走牛的推动力因素,其实就是在通过居民部门的加杠杆来帮助企业部门去杠杆。在本轮股市的上升过程中,散户投资者前所未有地大量使用了杠杆,其中包括杠杆率为1比1的、杠杆率为1比2至3的伞形,以及杠杆率为1比4至5,甚至高达1比10的场外配资。据估计,本轮牛市中杠杆资金的总体规模达到4-5万亿人民币。家庭部门通过举债购入股票、企业通过IPO与定向增发获得资金、企业高管与股东通过大幅减持赚得盘满钵满,其核心正是通过家庭加杠杆来帮助企业去杠杆。
  从A股的实际走势中,小编读到了危险,也体会到了启示。从危险方面看,一方面,中国散户的股票投资在加杠杆后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加,股价下跌10%-30%就可能使得账户被强平、本金全部亏损;另一方面,尽管目前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并不高,且本轮股市先涨后跌且跌幅远低于涨幅,但本轮股市暴涨暴跌造成的家庭内部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容低估,中国城市相对年轻的中产阶层家庭,由于缺乏经验,在本轮股市下跌中损失惨重。
  从启示方面看,暴跌难挡牛市大势。股市暴跌后政府出手,无论是通过汇金与社保基金购入股票,还是通过证金公司贷款给购买股票,本质上都是通过政府加杠杆来应对居民部门去杠杆。说明政府不想看到A股在本轮暴涨暴跌后再度沉沦,它最终会通过自身加杠杆的方式来应对企业去杠杆。比如,通过央行印钞、通胀上升来降低政府实际负债利率等等。
  小编又相信A股可以赚钱了!(文/莫苑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HN022)
08/03 09:2208/03 08:0408/02 13:2508/01 07:1408/01 06:3807/31 01:5107/30 08:3907/30 01:16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行逆回购 去杠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