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交养老金养老金

2014分析我国养老金逐年亏空的真实原因
2014分析我国养老金逐年亏空的真实原因
  2014分析我国养老金逐年亏空的真实原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养老金是否亏空以及政府补贴多少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数据显示,企业职工基本基金收入21489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17554亿元,财政补贴收入3038亿元;支出19117亿元,剔除财政补贴后,当期保费收入与支出相减,亏空1563亿元。
  这意味着,如果不是财政补贴大&输血&,养老保险基金亏空早已是定局。
  据华夏时报报道,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为2272亿元,2012年上升到2430亿元,2013年为2669亿元,而2014年,这个数据一下跃到了3038亿元。从前几年此类财政补贴的上涨额度在200亿元内,到今年上涨额度近400亿元,涨幅翻了一番。
  &此次财政补贴涨幅之大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加速,部分原本由财政供养的已退休人员,不光要补,而且还是按照之前的待遇发放退休金;
  二、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各项基金并非全国统筹,有的省份有结余,有的省份则亏损,亏损的这些地区国家就要进行财政补贴;
  三、老龄人口逐年增加,2013年老龄人口总量已超过2亿人。&4月23日,中国人保战略规划部一位专家表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由于涉及金额比较大、涉及人数比较多所以关注度比较高,其实新农保和城居保涉及的财政补贴也很多。
  截至2013年底,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已达4.98 亿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达1.38亿人。&按照领取的人数以及财政补贴的办法,单这块的基本养老的财政补贴就可高达六七百亿元。&上述专家称。
  另据了解,针对新农保与城居保的财政补贴相对明确,补贴办法大致为: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获得中央财政的全额补助,而东部地区则是按照50%的比例获得补助,具体补贴则视新农保和城居保分别设置的档次,个人缴纳多少,财政再根据相应的比例进行补贴。
  &财政补贴涨幅增加跟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也有关系。&国研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秦中春表示,养老金待遇连续上调,给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带来压力,而在东北、中西部一些统筹基金压力较大的省份,主要依靠中央一级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分担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秦中春透露,&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财政补贴是合理的,这在国际上也属正常现象。但就目前来看,关键的问题是财政补贴占比太高,养老保险对财政补贴过于依赖。&他指出,3000多亿元的财政补贴仅是针对企业职工的,政府实际支出的养老补贴还远不止于此。
  实际上,作为国计民生大事,财政托底基本养老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项制度,基本养老保险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平衡,养老体系自身造血功能薄弱似乎才是养老改革的拦路虎,即便有财政补贴为养老金并轨铺路,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更加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体系自身造血功能薄弱,倒逼财政补贴不断增加。
  &国家补贴的大政方针是要让每个公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然后将总体投入通过直接的一次分配或者二次分配得到平衡。&一接近人社部人士处了解到,养老金并轨、延迟退休年龄以及提高缴费年限等都是提高养老体系造血功能的工具,但前者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不过,众所周知,养老金并轨的关键是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养老、医疗等体系的健全,而提高财政补贴无疑在为事业单位改革和并轨做准备。如此看来,在养老体系自身造血功能没能根本性改变之前,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和养老金并轨的加速,针对此群体的财政补贴额度仍将会大幅增加。
  &提高养老体系造血功能是关键,但同时需要控制财政补贴的占比,让养老保险制度能够自求平衡,逐渐实现政府不直接补贴,只承担兜底责任。&秦中春根据养老保险里面的保险待遇调节机制计算得出,财政补贴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占比在27%以内相对合理,这样的占比既可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养老,同时通过调节也不会使高收入群体利益受损,这才是为制度公平而做的制度设计。
更多推荐: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2014分析我国养老金逐年亏空的真实原因相关推荐
[2014分析我国养老金逐年亏空的真实原因]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93976" data-title="2014分析我国养老金逐年亏空的真实原因" data-image="">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art//art_8.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社区主版&&军事&&社会&&国际&&娱乐&&行业&&城市&&站务
级别:四级士官
人大代表为什么不站出来为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说句话。
级别:少校
积分:11020
真正的共产党不会搞双轨制,只有背叛共产党的官僚们才会把个人利益放在人民之上。
级别:一级士官
该死的双鬼……………
级别:上尉
积分:7416
中国廿年前哪来什么养老金,全是各企业自己发的退休金。。。只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拨付。后来企业被乡镇企业打垮了,才由国家接手承担了养老金滴。。。只要不拉开大差距,其实就好办了。。。最近台湾也吵成一锅粥,军公教与劳工也为退休金互不买帐,台湾电视里讲的很热闹。。。。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547
养老金本来就是带有人道保障的内涵,为什么要搞特权?医疗保险费特权,丧葬费特权,请问还有什么忘了搞特权的?你们已经不是脱离群众了,是骑在上面了。
级别:少将
积分:69990
财富:6233
国企老职工缴纳了55万亿养老金,国企改革却将其鲸吞不给改革开放前我囯企业老职工从上班第一天起就依法参加了国家劳动保险,劳动保险金包含的主要內容;养老费丶医疗费丶抚恤费丶救济费丶工伤费丶残废死亡待遇丶生育补助费丶疗养费丶父母和配偶及子女医疗费丶享受优异劳动保险待遇丶托儿费丶其它支出。劳动保险金是根据国家[劳动保险条例]制定的。具有国家信用职能,同时具有囯家行政基本法律性质。毛泽东説;&#39;工人工资一个月50元,一年600元,还有7400元上缴国家。工人除提供出来的他们的必要劳动之外,剩余劳动所提供的资金都由国家集中,這是为現在丶将来的工人农民服务的,拿出来为他们服务的。(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635页)劳动保险金是老职工进行互助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同时也是为了中国的子孙后代的劳动保障进行积累。[劳动保险条例]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民互助的法律地位,确保了劳动者的劳动保障,体现了国家法津的严肃性丶信用性。這一信用在囯家严格履行了将近50年,从没有人敢于枉法。就连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都严格履行遵守规定。但是,在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中国企老职工的劳动保险金却被稀里糊涂地弄没有了。开始还说不会损害老职工的利益,老人老办法,身份置换。尔后还弄出了一些无法兑現的政策文件,説要化转原企业工人这笔保险金。但是,用吴敬琏的説法,有人违反程序了,并说阴差阳错转变成减持了,种种原因束之高阁了。用官员的话说,是“缺口”,用老百姓的説法是不翼而飞了。于是拆东墻补西墻。建立起来一个“用年轻人缴纳的保险金,来偿还‘飞走了’的国民的保险金”。偷梁换柱谓之“社保”。且不説当年能拿50元工资的是极少数,估且按毛泽东説的一年上缴7400元,按30年工龄算就是22.2万元,如果再乘上最少10倍的币值比,就是222多万元。职工60岁退休,估且都活到80岁寿终(现在平均寿命72岁)。20年,每年领取3万元养老金,按最近人社部长公布到今年的数字才1.44万元。20年共才领取60万元,还有160多万元在改革开放后为囯家作贡献。老职工们不要施舍,是要回他们存在国家的钱。据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前,老职工为国家积累了55万个亿的资产。改革开放从商业资本改革丶生产资本改革到金融资本改革,化囯有资产为私有,几十万个亿基本中饱了私囊,即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但是,“国企改革”却把几千万企业退休职工交给社会,几千万退休职工积累一生的劳动保险金分文不给,老职工缴纳的劳动保险金被挪作它用。但欠帐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全国社保理事会会长项怀诚曾指出“划拨国有资产充实中国养老金,中央到了该下决心的时候了。为什么哪?因为這些资产就是他们创造的嘛,他们实行低工资,从牙缝里省出来创造這个财富。现在他们老了,不工作了,新人实行新的办法,老的人应该把這个国有资产的股份卖了以后给他们养老......。”
在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的干部职工完全是由组织上来统编、统配、统调、统待的,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作的职工,皆是国家的干部职工,从管理、调动、待遇上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党中央也一直鼓励和号召大家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许多优秀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领导、技术人员和职工,就是服从调动,为充实和加强企业力量而到企业去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海在全国两会的提案时说“同样是退休,就因为企业与事业的‘身份’差异,退休工资居然会相差三、四倍,甚至更多。”“退休待遇相差如此巨大,致使众多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百思不得其解,进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吃亏感和被伤害感。这样的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必然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他们的历史贡献应该获得公平回报。
级别:中尉
积分:5797
肉既然已经涨身上,扒拉下来会很疼的。现在企业退休金每年以百分之十增加,这是正确的,可以作为养老金改革的基本方向继续落实。大家放心的等,事情要慢慢的来,特别是好事情更要慢慢的来。再过三个五年,估计会有更多更多的想回到农民的身份,回家当地主喽。呵呵
级别:一级士官
前30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30年后---- “过河………拆桥”!!!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138
因为你们都怀念毛主席?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140
胡主席温总理不错,年年到时涨,还一年比一年多!
级别:一级士官
毛主席创造的是人人平等没有人吃人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蹬毛创造的人吃人剥削人压迫人的不平等社会这就是现实。
级别:少校
积分:13560
告诉你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制度!人与人不一样,农村人与城里人不一样,哪个国家像这个样子的!估计绝无仅有吧?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809
毛老人家曾经说过:如果、、、、、、工人阶级就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远见卓识啊。说是搞和谐社会,却人为地制造巨大的社会不公,制造不稳定,动摇执政根基。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809
毛老人家曾经说过:如果、、、、、、工人阶级就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远见卓识啊。说是搞和谐社会,却人为地制造巨大的社会不公,制造不稳定,动摇执政根基。
级别:少校
积分:11187
支持政府,反对挑拨。
级别:上等兵
顶层设计者拥权自肥,盘剝欺压广大企退人员。
---通过客户端发布
级别:一级士官
别有用心的煽动。n'j
---通过客户端发布
<ul class="dot"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银行为啥要成立养老金公司|养老|银行|养老金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银行为啥要成立养老金公司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孙博
  养老金是银行利润重要新增点。银行参与养老金市场,一方面可以通过为客户提供资金托管、受托管理、资产配置、主动管理等服务提取管理费用。此外,养老金业务稳定持续特征,有助银行健康发展。
银行成立养老金公司想干啥
  今天《财新》报道:建行已获得养老金公司试点资格,并有望在今年设立国内首家“银行系”养老金公司。事实上,建行谋求建立养老金子公司的筹划已久,也取得了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可以预计,随着建行突破政策障碍,成立养老金公司,其他银行也将随之跟进。
  值得讨论的是,相对于银行业的巨大体量和利润规模而言,目前养老金市场还很小。2014年底企业年金总规模才7600亿元,而建行2014年净利润2282亿元,况且养老金业务的利润较低。那么为何高大上的银行会将养老金业务视为战略方向?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国际经验:银行是养老金市场巨头
  从国外养老金市场发展历程来看,银行始终都是养老金市场巨头。以美国为例,免税养老金投资管理业务中,银行能与基金公司分庭抗礼,占据半壁江山。具体如下图所示。
  表1:2013年美国免税养老金投资管理行业的市场排名
共同基金公司
道富银行(2)
贝莱德集团 (1)
北部信托(3)
太平洋投资(4)
信安环球投资(18)
BNY美隆银行投资管理公司(5)
普信基金(14)
纽约人寿(28)
JP摩根银行(6)
富达基金(15)
  资料来源:Pension &Investments, 2013
  拉美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大都以银行或金融集团为背景,通过控股或成立专业性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方式,银行集团主宰了拉美的养老金市场。
  2011年,整个拉美养老基金市场80%以上的份额由银行资本控制,其中控股份额最高的银行集团依次是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西班牙国际银行(SCH)、荷兰(Aetna)、英国汇丰银行(HSBC)和美国富利波士顿金融集团。以智利为例,智利的强制性私营养老金计划只能由养老金管理公司(AFP)负责,其他公司不得从事,目前全国共有18家养老金管理公司。大多数都有银行持股。
  前五家中,除了2013年2月,BBVA将其持有AFP Provida S.A. 64.3%的股权转让给了美国大都会人寿(MetLife)外,其余4家均由银行控股,其管理的资产占养老金总资产的80%以上。澳洲联邦银行既是最早的核准机构也是最大的养老金管理机构。澳洲联邦银行在超级年金管理方面采取“捆绑式”,提供“一站式购买”服务,整合提供受托、托管和投资管理等各种服务。
  截至2013年6月香港参加香港强积金计划277万人中,大约31.2%的计划成员选择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汇丰银行持有恒生银行62.14%股权)提供的强积金计划服务,从而使汇丰和恒生银行是香港强积金计划最大的服务提供商。
  尽管香港法规规定强积金的投资经理、受托人和保管人不得为同一法人机构,但汇丰银行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形式规避了这一法规限制,实现对香港强积金计划成员的一站式管理服务。在韩国,银行也占据年金市场上大约50%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份额被人寿保险、证券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占据。
  此外,韩国银行在养老金市场上也占据了较大市场。如国民银行(Kookmin Bank)下设有投资证券、资产管理、保险、信托、银行等多个职能部门,已实现对年金市场的一站式、全程化管理服务。
  国内部分大行开始发力养老金市场
  从国内来看,银行参与养老金业务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参与企业年金业务。由于受制于资格限制,大部分银行还未获得年金管理资格,获得年金管理资格的银行,其业务主要以托管和账管为主,托管业务获得了市场100%的份额。
  受托业务只有工行、建行和招行获得资格,含金量最高的投管业务,银行还未直接获得,目前仅有工行通过工银瑞信,招行通过招商基金间接持有。总体来看,与保险和基金行业相比,银行还处于年金市场外围。但是即将落地的职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业务,将极大扩展银行养老金业务空间。
  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业自发进行了许多业务探索,向全面的养老金融业务转型。首先是重塑组织架构,确立养老金发展战略。工行、建行、中行、招行等相继将原来的企业年金中心更名为养老金业务部,并从二级部提升为一级部门,为开展全面的养老金融业务进行组织架构的布局。
  此后,建行明确提出养老金融发展战略,并且组建专门养老金公司。、也都确立了养老金融发展战略,积极布局养老金融市场。二是大力拓展养老金资产管理业务。工行目前发行养老理财产品规模已达1000亿元;中行、交行、招行、光大、中信、华夏、上海银行等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特别是上海银行,借助其上海市基本养老金主要发放行的特点,大力拓展养老金市场,具有鲜明特点。
  但是银行自发推动的养老金业务,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与基金、保险、信托相比,银行的养老定制理财产品较少,部分大型银行未专门开发相关产品。二是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个人税延养老保险相比,银行自发开展的业务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存在先天性的激励不足。
  三是养老金业务碎片化现象突出。部分银行既有对基本养老资金代理业务、也有对年金等资金托管、账户业务等,还有自发开展养老理财服务,这难以适应养老金市场涉及面广,需要统一布局的需求。最后,在银行考核机制偏重存贷业务的背景下,养老金业务由于短期效益不明显,营销难度大等原因,得不到应该有重视,发展缓慢。
国内部分大行开始发力养老金市场
  银行为何要发力养老金业务?
  第一,养老金是银行利润重要新增点。银行参与养老金市场,一方面可以通过为客户提供资金托管、受托管理、资产配置、主动管理等服务提取管理费用。这就相当于原来的存贷利差收入转变为代客理财的管理费收入,虽然利差收入减少,但由于资产管理业务占用资本少,仍可实现较高的资本收益率。
  另一方面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由于银行具有丰富资产项目储备,而养老金还为这些项目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解决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率之间的矛盾。从我国实际来看,目前国内金融脱媒趋势加剧,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不断挤压银行净息差,利润空间逐步收窄。银行参与养老金融市场可带动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和盈利方式,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与战略转型。
  第二,养老金业务稳定持续特征,有助银行健康发展。养老金业务中:收费为主要收入来源,而收费主要与业务量和收入资产规模高度相关,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由于该业务以收费收入为主,其信用和市场风险较低。因此对银行传统性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存贷业务形成了补充。
  另一方面,养老金业务的客户规模大,业务持续时间长、转移成本大,养老金业务稳定性高,而且通过养老金业务也就与其建立了长期稳固且可延伸的业务合作关系,还能带动其他银行业务的开展。
  第三,有助于商业银行应对居民存款流失。众所周知我国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其中有中国人储蓄偏好的因素,但是这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尤其是养老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与之相反的是,美国比较充裕的养老金资产在部分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
  2013年美国国民储蓄率16.7%,居民储蓄率仅为4.9%,居民储蓄余额约7.2万亿。但是,2013年底美国养老金资产达到24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第一支柱的联邦政府养老金。因此,可以预计随着我国养老医疗体制发展完善,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将逐步减少。银行大力拓展养老金业务,其实是一个把逐步减少居民存款重新吸纳入银行体系的过程,而且还将其变成了资产管理业务,增加了管理的灵活性。
  基于上述原因,银行监管机构也对养老金市场高度重视,支持各大机构开拓养老金业务。2014年12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开展养老金、企业年金等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在实践中,银监会也批复了成立专业养老金公司,拉开了银行系统深度介入养老金业务的序幕,这将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
  银行为什么会成为养老金市场的野蛮人?
  第一,庞大渠道和人员优势,适应养老金业务小型化的趋势。养老金业务的客户特征是区域分散,行业众多,而且以个人为对象的业务将更为普遍。这就要求养老金机构必须有丰富的渠道和人员与之匹配。
  在这方面,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几乎覆盖了100%的县级以上区域,而且和地方政府、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具有保险和基金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依托于此,大型商业银行能够实现养老金融业务属地化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养老金业务解决方案,对提高客户需求响应速度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银行的信誉和庞大客户基础,便利拓展养老金业务。首先,与保险、证券相比,银行具有无可比拟的信用保证。特别是大部分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或者国有企业持股的情况下,银行的信用仅次于政府。而且通过股改、上市等一系列变革,银行大都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管理和经营能力显著提升,加上银行经营理念相对稳健、安全,更适合养老类资金的管理,都为开展养老金融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商业银行是客户数量最多、客户覆盖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深厚的客户基础,是银行养老金融业务迅速推进、健康发展的根基和保证,也为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领域提供了竞争优势。
  第三,银行的成本优势和资产优势,对养老金业务的把控能力更强。首先,与基金和保险在养老金业务中只掌握资金不同,银行还具有丰富的资产储备,即银行同时掌控了资金端和融资端资源,养老金业务开展更加灵活主动。此外,银行介入养老金业务以后,其销售都可以通过自有渠道和网点进行,不会有额外成本,而保险和基金的产品还需通过银行渠道销售,增加了渠道费用。在养老金这个对费用敏感的市场,银行的成本优势突出。
  银行养老金业务模式――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所谓的“一站式全流程”模式指的是,养老金从业机构可以独立从事养老金受托、投管、账管、托管等业务,也可能涉及投资顾问、计划设计等中介服务,其核心是以从业机构,根据市场需要从事多项业务,以满足客户在养老金业务方面的全方位需求。我认为,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是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参与养老金业务的最佳模式,原因如下:
  一是养老金客户的需求广泛。首先,与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客户的单纯投资需求相比,养老金客户的最终的需求是合理规划老年生活,内容丰富:年轻时期需要的是养老金的投资管理服务;退休以后需要的可能是年金保险,以防范长寿风险;再进一步,养老金客户需要用年金购买各种养老服务,比如护理服务、养老院等。
  换而言之,养老金业务是由多个需求节点的构成链式业务。仅仅在养老金资产管理阶段,还包括了资金受托、投管、托管等多个环节。这就需要从业机构能够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减少客户成本。
银行养老金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的业务模式
  二是银行能够匹配养老金客户多方面需求。理财客户和公募基金的客户是具有主动理财意识的群体,他们具有相应投资能力和知识储备,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投资者教育和沟通,而养老金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是政策驱动的,很多人没有相应的能力,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和市场沟通。
  谁能与养老金客户保持更为紧密的联系,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谁就能增强客户粘性,提高市场占有率。而银行由于既有资金托管、账管经验,丰富的人员和渠道优势,强大IT系统等,其综合性服务能力最为突出,能够满足养老金业务多方面需求,也具备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的良好条件。
  事实上,从国外养老金市场发展来看,大型机构纷纷以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为主要模式,比如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是西班牙最大两家银行之一,2013年位列世界500强110位[1]。
  BBVA是全球领先和拉美地区最大的养老金管理公司,长达30年的运营管理经验,截止2012年底,在拉美地区主要国家: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管理着1100万人的养老金,总额约600亿欧元,占拉美地区1/3的市场份额,管理的养老基金平均每年的实际收益率8%。
  在2013年转让之前,BBVA控股的AFPProvidaS.A。是智利最大的私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BBVA的养老金业务发展的核心致力于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BBVA从客户建立劳动合同向养老金缴费开始,就介入服务,通过先进的IT技术平台将缴费、受托、投资、养老金支取系统化,提供了全流程的服务。
  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认为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养老金业务,大型更应该发力打造一站式全流程养老金业务模式,主要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合理规划银行养老金业务架构。目前、养老金部门作为托管业务的二级部门,随着养老金市场逐步发展,投管业务的逐渐放开,目前的组织架构势必难以适应。因此,建议银行不拘泥于现有年金业务资格,从战略角度出发,将其设立为一级部门,利于调动系统资源。也可考虑成立养老金事业部或者成立养老金子公司,进一步整合力量,为一站式服务奠定组织基础。
  第二,积极申请多种资格,实现多牌照运营。养老金业务中投管人是核心,一方面是费率高。对于银行来说,可以获取大量稳定资金配置其丰富的项目资产。在年金业务上获取受托人牌照,则在源头上加强了与客户的联系,还可以对资产配置施加影响。从而确立对客户掌控能力。在即将到来的基本养老金业务中,其本质是政府委托,不存在市场受托机构,因此银行应当积极争取投资管理人资格。
  第三,发挥集团优势建立养老金品牌。养老金业务客户最终目的是实现合理安排老年生活,其诉求首先是养老金资产安全性稳健性,其次是流动性和收益性。表现在养老金业务中,就是对养老金微小收益差别不过于敏感,更关注养老金机构的信誉和品牌。因此,银行应该借助银行业的信用优势,构建养老金品牌。
  同时,应该积极发挥现有财富管理和理财服务方面人员优势,拓展投资顾问、理财经理等中介业务,一方面提供深度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打造银行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模式重要环节。
  第四,从金融到实体拓展养老金产业链。如前所示,养老金客户最终需求是合理安排其老年生活,包括了老年医疗、老年家居、养老机构等多方面需求。目前保险公司以通过老年社区、养老机构、护理保险等产品,将养老金业务从服务推向了实体领域,大大扩展了养老金业务的产业链。从长期来看,如果银行能够以养老金子公司的形式开拓养老金市场,那么也具备拓展养老实体业务的能力,这是银行养老未来发展的一个关注点。
  (本文作者介绍:人大管理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人大管理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金为什么为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