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证解决问题科学要解决的关键土地使用证解决问题问题是什么

苹果/安卓/wp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48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3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哼哼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广东土地科学》到底要不要版面费?
朋友某二本大学老师,今年9月评职称,想找个经济类的刊物发表一篇文章。托人找编辑推荐了《广东土地科学》,据说要不少版面费,请问如果要版面费,值不值?但是我在网上查阅到《广东土地科学》是不需要版面费的,这是什么情况?
《广东土地科学》属于什么类型的呢?我看到简介说《广东土地科学》(双月刊)创刊于2002年,由广东省土地学会主办、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承办。《广东土地科学》主要发表土地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综述、报道具有方向性的学术思想,及时反映土地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及读者围绕土地科学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投稿。发表文章难不难?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 |主题: 1407, 订阅: 13
《广东土地科学》是由广东省土地学会主办的期刊。
以前发过。不要版面费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吴次芳: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我的图书馆
吴次芳: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摘要】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促进学科的成熟和完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依然较低,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对相关学科具有高度依赖性;二是研究对象的分散和研究深度的丧失;三是过于偏重行业应用而学术性不足。土地科学研究内容的过度宽泛影响学科的成长;水利科学围绕工程范畴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及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作为土地科学的"起始范畴",符合学科逻辑起点的4方面规定性;(2)土地学科的名称可确定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形成与演化、结构与功能、利用与控制、改造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4角锥体模型来表示;(3)土地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4个二级学科;(4)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方法论可以表述为:空间分析+共轭论+追溯学+实证主义;(5)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范畴可以围绕土地结构与功能、土地过程与控制、土地承载性与持续性3大板块开展学科的理论框架建构。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科学;土地工程;学科内涵;学科体系;研究方法论
自1980年成立中国土地学会起,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讨论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前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1-5]。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土地科学是不是学科依然还没有形成共识,土地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也没有得到社会认同。本文围绕这一现象,从学科理论视野的角度,就土地学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状况评析
1.1 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依然较低
总体上目前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依然较低,因为其至今仍没有成长为社会认同的独立学科。从学科理论角度看,一个学科的成熟取决于内、外在建制的综合作用。就外在建制而言,土地学科的学会、刊物、院所、院系等条件已基本具备。就内在建制而言,目前土地学科之所以还不够成熟,其成因主要有以下3 方面:
一是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对相关学科具有高度依赖性。例如一些经济学家、法学家和地理学家,在土地学科的影响和话语权甚至超过系统内部的专家,说明土地还没有形成学科门槛,也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还很差。现阶段的研究文献虽然较为丰富,2012年以土地为主题或关键词的中外文学术文献将近三万篇,但土地学科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缺乏核心理论或应用扩展的推进。
二是研究对象的分散和研究深度的丧失。土地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研究起点的分歧[6-8]。大量研究分别从自然、工程、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等不同的角度对土地问题进行探索。虽然每个研究者都有权利在不同的方向自由探索,但是研究对象的过度分散显然不利于把握土地科学的本质特征、特殊矛盾和内在规律。某些研究,例如纯粹的GIS技术研究,如果不能有机的结合土地问题,自然是属于地理科学或计算机科学的范畴,因此,再多研究也很难促进土地科学的发展。又比如土地经济问题,只是简单的借用经济学的理论或模型,把土地视同于一般性的劳动力或资本等生产要素;或者把土地的供需问题看成是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如此缺乏学科深度的再多研究,对土地科学发展的贡献也非常有限。
三是过于偏重行业应用而学术性不足。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现阶段在强大的行政力量主导下,土地科学主要围绕耕地保护、土地市场、土地制度等土地行政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对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核心问题或者说对土地科学的目标体系、工具体系和应用体系等学科确立和成熟的必要条件缺乏深入探讨。不少学者把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缺乏对诠释土地问题原因及其领域意义为目的来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索。因此,几十年来土地科学研究并没有形成多少独有的理论,更遑论系统化的理论厚度和韧性了。
当然,能不能形成独立的成熟学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国际上同类学科发展状况、社会认知水平、学科发展机遇等也会影响学科是否能成为独立的成熟学科。
1.2 土地学科定位过度宽泛影响学科成长
不少专家认为土地研究的对象太广泛、太综合,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各个方面,只能是一个研究领域,无法形成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水利研究的对象也很广泛、很综合,也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各个方面。按照《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的表述,水利涉及到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测绘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机械学、电机学以及经济学、史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几十个学科;在行业上涉及发改、国土、住建、环境、农业、卫生、交通、林业、旅游、海洋等十多个部门。以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也一样,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无独有偶,环境走的也是工程技术路线,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代码0830标明环境科学与工程是独立的一级学科。
可见,简单的认为研究对象太广泛就不能形成独立学科,其理由也是不充分的。事实上,除了上述论及的水利和环境学科外,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也非常广泛,但这些学科也都是独立的一级学科。不过这些学科都是定位在特定学科范畴下展开研究的。例如水利和环境定位在工科范畴下,农业资源利用定位在农学范畴下进行研究等。长期以来,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过于宽泛,从最形而上的哲学、伦理到最形而下的勘测、工程,这是一个贯穿整个学科断面的长连续光谱,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涵盖了人类3大知识形态,缺乏基本认同的学科发展逻辑起点,这是违背学科发展逻辑的,自然难以成为社会认同的成熟学科。
1.3 水利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路径值得借鉴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是水与土地的融合产生了人类的文明,或者说人类的文明都发源于土地肥沃和水源充足的地方。正如《管子?水地》中说: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可见水土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密不可分,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二者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生产实践的需求都是难分伯仲的。可是,当下水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在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代码570标明水利工程是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办
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代码0815标明水利工程是一级学科。为什么重要性、需求性和生产性都相当的水和土地,前者早已成为独立学科,后者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水利在选择学科建设路径方面走的是工程路线,而土地走的是管理路线。事实上,水利的英文名称是water conservancy,原意为水的管理与利用。如果研究水的学科主要侧重管理,那很可能的命运也是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设一个水资源管理二级学科,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科命运相同。问题是水利学科走的是工程路线,经过长时间的工程研究积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学科比较的角度看,土地科学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可能是学科成长的路径选择发生了方向偏离,水利科学围绕工程范畴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及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2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机遇
2.1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农业文明社会,土地是财富的惟一源泉[9],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如今比较成熟的理论,如农业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型、级差地租理论、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理论等都是基于对农业土地的深入研究形成的。
当历史全面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后,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劳动和资本的作用在增强。在著名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土地已不再是生产函数的变量。生产函数只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综合技术水平。由于工业文明社会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生产特点,决定了土地科学很难有长足的进展。
2.2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当代机遇
地球演化已从“全新世”,进入到环境巨大变化的“人类世”(Anthropocene)[10-11]。人类世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和改变地球的主导力量。土地利用作为地球上人类活动最活跃的行为方式,是地球环境变化的基本动力源[12]。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呼吸和分解过程,以及该系统的食物链(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形成过程的能量循环都是通过土地界面进行的。地球上的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或者说几乎全部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地都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媒介[13]。
面对人类世和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土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界面,是任何其他界面不可替代的。这种人类重大过程的不可替代性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土地科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生机勃勃的“春天”,也为土地科学发展确立了良好的学科生态位和基本样式。
3 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
3.1 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一个基本共同的逻辑起点,才能形成一定的理论逻辑系统。马克思在撰写其巨著《资本论》时,花费了36年的时间,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考察以后才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商品”[14]。按照学科理论的认识,逻辑起点本质上是理论体系一个作为开端的范畴,它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定性:(1)是整个理论体系对象的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2)是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3)是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体系对象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和可能;(4)是认识历史发展的起点[15]。土地科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其逻辑起点范畴也应该符合这些基本的规定性。
3.2 逻辑起点的探寻
从学科逻辑起点的4方面规定性来看,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似乎都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如果将土地资源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配置”,因为“资源”与“配置”相对应。本质上,资源配置是人类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要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解决是市场配置还是计划配置,就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集权和分权问题,就要解决配置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沿着这样的逻辑起点前行,走的是社会科学的路线。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科学,无论哪一门学科,都可以把土地资源配置的研究纳入其门下,土地很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也是30多年来土地学科发展的主要轨迹,实践已经证明该轨迹没能实现“三十而立”。
如果将土地利用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可持续性”,因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是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要解决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需要采用各种措施,包括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复垦、防治、保护、修复、控制和管理,使土地功能不断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的需要。沿着这样的逻辑起点前行,走的是自然科学的路线。更确切的说,走的是“水利科学”成长的学科路线。从发展历史来看,水利科学就是以水的利用而不是水资源配置作为学科逻辑起点的[16],从而成长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有人会认为土地科学不研究具体的土地利用,而是研究土地利用组织。如果定位在“组织”上,因为“组织”更强调“人的力量”,由此又回到管理学范畴中去了,走的还是社会科学路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将土地利用作为土地科学的“起始范畴”。它符合学科逻辑起点的4方面规定性,是最抽象和最简单的范畴,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各种矛盾由此展开,也是认识土地科学历史的起点。以土地利用作为学科逻辑起点,有助于解决目前学科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范畴不清、概念不明、体系松散、结构混乱等弊端,有利于重新构建土地科学理论的范畴体系,促进学科的成长和成熟。
4 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和体系
4.1 学科名称
通过对土地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学科逻辑起点,以及与水利科学成长路径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可将土地学科的名称确定为:土地科学与工程。按照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新学科目录,将××科学与工程(技术)放在工学门类下的就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2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土地学科有很强的工程与技术特性,笔者已经对这方面进行过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述[8]。如果本学科称为土地科学,会变成一个纯理论的基础性学科,不符合学科问题导向的内在特性;如果称为土地科学与技术,从学科比较的角度看,大凡叫××技术的学科,该技术都是有普适性的,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在全社会的很多行业都有广泛应用,显然土地学科很难达到这样的普适性。因此,将土地学科定位在工程门类下的独立学科——土地科学与工程是准确和恰当的。
4.2 学科内涵
土地科学与工程是介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探索人类—土地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工程技术措施,以实现人地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包括土地科学和土地工程以及两者之间的交融3个层次。
土地科学涉及土地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结构功能和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探索人类与土地协调共生的途径与方法。
土地工程涉及土地的工程技术领域,主要研究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土地测控等过程中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及其综合集成等问题,以保障人类为满足新的功能需求而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建设的方法、手段和设施。
土地科学和土地工程两者之间的交融,主要交集是土地规划和利用。土地规划重点研究土地利用的引导、控制和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根据人类自身生存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重点研究合理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方案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的和谐有序、风险可控和持续高效。
根据以上3个层面的分析,土地科学与工程的核心内涵便可以归纳为:形成与演化、结构与功能、利用与控制、改造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土地科学与工程主要是研究这4 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4角锥体来表示(图1)。
4.3 学科体系
从土地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逻辑起点、学科内涵考察,现阶段土地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4个二级学科(表1)。
土地科学主要是充分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在解决土地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土地科学特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和方法论3大基本特征。
土地整治工程主要是以工程技术、资源学、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如何综合运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治理等工程措施,对土地进行改造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整体功能和优化土地生态环境,来不断满足人类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需要,寻求与地球共生的可持续路径。
土地测控工程主要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研究土地信息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土地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遥感、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可广泛应用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调查、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质量和土地生态监控等领域。
土地规划与利用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探索市场条件下土地规划编制的模式、方法、技术、程序和实施策略;研究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促进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健康安全和持续高效利用。
5 土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范式
5.1 土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土地科学与工程能否形成逻辑上比较一致的方法论,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探究的重大学科建设问题。本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横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门类,任何单学科甚至单纯的运用硬学科或软学科或社会学科的方法,都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依靠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汇、融合才能揭示复杂现象的本质。笔者认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方法论总体上是基于系统论和复杂学的分析范式,具体是以下4个方面的融合:空间分析+共轭论+追溯学+实证主义。
受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各种不同土地客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空间分析应该成为本学科具有普遍有效的研究方法。作为学科主要研究内容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区域与区域、城市与乡村、上游与下游、经济与生态、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人与地、耕地与建设用地、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之间的平衡关系,共轭分析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意义。土地的供求关系涉及人类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各个方面,也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和各种产业,其问题的成因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背景,如何搜集更多的信息,研究这些背景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从一信息挖掘到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如何从一事物追溯到他事物,例如从耕地保护追溯到财政体制和干部考核体制,如何从建设用地扩张追溯到公共管理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这是解决土地问题特别需要的逻辑思维和方法路径,追溯学可以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土地整治工程和土地测控工程,是典型的工程技术学科,实证主义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论。
5.2 土地科学研究的范式
从学科的内在建制来看,成熟的学科都要有比较公认的学科范式。按照学科范式的内在规定性,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全部知识积累,还不足以形成能被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发展逻辑和理论源流,它需要土地科学工作者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建构学科的基本范式。但就现阶段而言,土地科学与工程的范式研究,优先发展基本范畴、思维范式两大问题可能更具有战略意义。
(1)范畴是理论思维的一种普遍逻辑形式,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应当在相对固定的基本范畴之上,揭示其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基本范畴取决于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特殊对象和学科内涵。正如上文所论,土地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广义复合的交叉学科,其基本范畴很难是单一的,但也不能过于分散,否则就很难凝练成基本范式,必须从分层交叉走向多元聚合。笔者认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范畴可以围绕土地结构与功能、土地过程与控制、土地承载性与持续性三大板块开展学科的理论框架建构。这也与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4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相一致。
(2)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源于社会生产和需求的推动。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对社会生产和需求,主要是能阐明人类需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可持续性轨迹、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并通过土地工程建设不断满足人类新的功能需求。因此,土地科学与工程的思维范式应当是一种着眼于系统功能辩识的可持续性思维。这种思维的范式可简单表达为:
当人类面对“只有一个地球”和“共同的未来”时,土地问题的社会需求和实践性是毋庸置疑的,土地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当理论无法跟上社会实践发展的步伐时,需要充实和修改的肯定不是实践,而应该是理论。因此,需要跳出目前的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在工学学科下设立一级学科[18],认真探究、充实和修改重要的基础理论,诸如土地科学与工程的目标和功能、本体和范式、内涵和体系、逻辑起点和方法论、核心理论和应用扩展、领域意义和文化认同、技术和结构等,才能不断推进土地科学与工程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万茂.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历史与未来[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 - 19.
[2] 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等. 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
):52 - 56.
[3] 张绍良,卞正富. 从研究现状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J] . 中国土地科学,):3 - 8
[4] 卞正富. 土地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J] . 中国土地科学,):38 - 41.
[5] 刘书楷. 论重构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 . 中国土地科学,):24 - 28.
[6] 王万茂. 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建设[J] . 中国土地科学,):4 - 12.
[7] 陆红生,韩桐魁. 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 . 中国土地科学,):10 - 13.
[8] 叶艳妹,吴次芳. 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结构及其技术支持体系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4 - 9.
[9] 吴斐丹,张草纫. 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0] Crutzen P. T. Geology of mankind[J] . Nature, 67): 23.
[11] 邓雪梅. 人类世——新人类纪元[J] . 世界科学,2010,(5):8.
[12] 吴次芳,宋戈. 土地利用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7 - 19.
[13] 吴次芳. 土地生态学[M] .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39 - 40.
[14] 郑开玲. 管理学应该从何处开始?——对管理学学科逻辑起点的寻证[J] . 南华大学学报,2005,(5):49 - 51.
[15] 郭元祥. 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 . 教育研究,1995,(9):30 - 34.
[16] 刘德润.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M] . 北京:农业出版社, - 700.
[17] 吴次芳,叶艳妹,岳文泽. 试论土地利用工程的学科属性、体系和发展方向[J] . 中国土地科学,): 26 - 31.
[18] 韩霁昌. 土地工程概论[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 - 7.
(责编:赵晓旭、蔡峻)吴次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东南土地管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东南土地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兼职副院长,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顾问
馆藏&19002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现在的位置是: &
[土地制度](董祚继)
[土地规划](孟晓晨 赵星烁)
[学科建设](吴次芳 叶艳妹 岳文泽)
[土地法](宋志红)
[土地利用](陈国辉 李湛)
[土地经济](臧俊梅 王万茂)
(高魏 闵捷 张安录)
[土地管理](毛振强 左玉强)
[综述](王永莉)
[参考与借鉴](张清勇)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主  编:朱留华
地  址:北京西城区大觉胡同50号
邮政编码:100035
电  话:010-
电子邮件: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640/f
单  价:12.00
定  价:144.00
金月芽期刊网 2017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供应、资金供应等问题,土地财政,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调节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新中国成立后,将房产税分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这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在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而这也是一些人赞成征收房产税的理由:土地资我国房产税改革利弊分析 康龙1 田晨光2 宋家宁3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 100872)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的相关情况,结合国内外的房产税相关改革进展,为我国现阶段征收居住型物业房产税进行利弊分析,并给出以后进行改革的相关建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即通过我国房产税的现状与房产税制度相对已经很成熟的美国进行比较,通过房产税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其目前发挥的作用进行比较,通过这两组对比来说明问题。研究结果:目前我国的房产税征收务必加重住房者的负担,并且对于房价的调节作用也非常有限。研究结论:各级政府应该做的是稳定房价,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供应、资金供应等问题,完善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住房的建设,同时要结合其他税制改革来解决房产税这一棘手问题。 关键词:房产税;房价;税收;土地财政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operty tax reform in China KANG Long, TIAN Chen-guang , SONG Jia-ning (Department Land Administration ,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roperty tax reform in China through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market, especially the price of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 as well as the property tax reform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paper is done through comparison, to compare the property tax in domestic and in aboard, compare the function the property tax should play and the function the property tax already play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erty tax would burden the residents, meanwhile has a limited function on the house price. It is concluded that w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is to stabilize housing prices, increase the land supply and the capital supply, improve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 public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property tax reform should also be done with other tax reform. Key words:property tax;housing price;tax;land finance
1 我国房产税的改革历程 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财政来源,虽然其征收环节和对
1 康龙,男,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学,手机: ;E-mail:
2 田晨光,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E-mail:
3 宋家宁,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E-mail: seraph. 象不同,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调节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我国房产税的征收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以及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房产税改革的下一步走向备受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1950年发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将房产税列为开征的14个税种之一。后来为了简化税制,把对企业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并入工商税。1984年改革工商税制,国家决定恢复征收房地产税,将房产税分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现行房产税的基本规范是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伴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国务院财政和税务部门根据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房产税的具体规定,并自日起,原1951年公布的《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废止,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缴纳房产税,从而结束了内外资企业在房产税上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只适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对于非营业性房地产即用于居住的房屋并不纳入征税依据,而不征税的这一部分在我国的住房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于这一部分房屋都征税。因此,我国目前的房产税改革所需要着重处理的就是这一部分。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加快研究完善住房税收政策,引导居民树立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此表述被外界看做是房产税即将开征的标志。4月6日,财政部公布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房产税制度,这无疑使房产税即将出台的新闻更加具有真实性。此后关于房产税的各种新闻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鉴于其影响及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列出,对其真实度也不再做任何推测,而是着重于从现状和经验分析其可行性,并给出一些建议。
2 国外房产税的相关情况 在此以美国为例来说明国外房产税的征收范围及用途,在美国,房产税属于财产税的范畴,其征收由地方政府负责,税率一般为1%―3%,一般而言投资性房地产的税率比居住性房地产要高。在美国,房产税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州以下地方政府的收入中,有60%―70%来自于房产税。美国的房产税来源较广,收入稳定,数额巨大,对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 美国房产税的征收对象是房地产的所有人,对于租赁用房由出租者和承租者协商,但是不管哪种情况,税收都直接或间接落到承租者身上。在美国,房产税的利用有很严格的规定。政府明确规定征收的房地产税56%要用于当地的教育,40%多用于当于的治安、绿化、卫生等,只有不到2%的钱用于政府监管的行政开支。因此,美国的房产税是用来提供公共服务的,而不是由地方政府随意支配。 美国房产税的设定初衷是为了改善地区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并不是为了抑制房价,将二者等同起来是很勉强的一种观点。实际上,有的美国州府在开始实行差别化的地税征收后(类似房产税),不仅没有抑制房价的上涨,而且房价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节节高涨。如1991年美国房价指数为100,1998年上升到了121.48,2007年上升到了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24.54。美国的经验表明,该税种也没有抑制投机、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不止是美国,世界上其他征收房产税的国家都曾在经济繁荣房地产泡沫时期出现过房价高涨的情况,那种认为征收房产税就能有效遏制房价上涨的观点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自圆其说的,关于这一点下文将有详细分析。
3 现阶段征收房产税的分析 在房价上涨势头无法遏制,中央政策频频失效的当前,房产税似乎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救命稻草。一时间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沸沸扬扬,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越来越多的争论也越来越偏离问题的本质,那就是:房产税是用来做什么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 对于第一个问题,本文在介绍美国的房产税情况时已经明确无误地做出了说明。房产税仅仅是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用来改善治安环境教育状况的一个税种,任何不切实际的夸张都是有悖其初衷。从国际经验来看,征收房产税的主要目的不是调控房价, 而是支持地方税收, 改善区域公共设施及服务水平以及通过税收调节贫富差距。房产税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这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在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而这也是一些人赞成征收房产税的理由: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迟早会结束,到那时其财政收入来源就会失去重要的一部分,而房产税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换句话说,不考虑房价等有争议的话题,房产税可以用来提供政府开支所需资金。但是考虑到我国地方政府一直以来在财政收入的使用方面缺乏监管的行为,这又无疑使纳税人的钱更加不明去向,助长了地方政府的不正当行为。从长期来看,推行房产税承担了理顺税费、调节市场的目的,我国现行房地产税费繁杂, 以及地方财政缺少长期稳定收人等问题希望通过物业税来理顺。因此,其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地方政府来说,对房产持有环节征税是一件好事。“土地财政”,使得各个城市都向中央争取“特区”政策,有了经济区、特区、开发区的名头,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圈地、卖地了。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使得卖地收入总有一天会枯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持有环节的房产税,的确可以开拓政府的财源,而且这个税源是源源不断的,当土地卖光的时候,每年还有固定的房产税可以征收。在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税收的确是以物业税或房产税为主,这样的税制对维持地方政府的开支来源,促使地方政府改进公共服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这个税种本身就是大可质疑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从政府到开发商再到学者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共同点的。房价和地价的关系似乎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但是土地供应量使得地价攀升,房价随之上涨,地价对房价的这种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已经成为房价上涨的众矢之的,土地产权关系的混乱不明确也助推了房价的不断攀升。此外,房价与银行过宽的放贷政策也有着重要联系,银行业追求高回报的本性使得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房地产领域。综上所述,不管是哪一条原因,几乎都与房地产投资开发前期相关,而与其后期没有直接联系。根据税收的性质,对房屋这一产品进行建成前征税和建成后征税其本质是一样的,都会转嫁到最终购买者那里。因此也可以这样说,由于购房者预期的影响,对房地产加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之后征收房产税其影响是相同的,购房者会潜意识中把各年的房产税折现成现金。 根据对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可知,房产税不可能对房价有实质的调节作用。发达国家完善的房产税体系依然无法避免房价的上涨,如2008年末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就是起源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我国,房价不可能由房产税来调节。首先,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个需求过旺的市场,这就决定了房产所有人能够通过提高房屋售价或租金数额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下一个购买人或承租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房产税又推高了房价或租金。其次,房产税不论在保有环节还是流通环节征税,其税负(税率)设计都不可能过高,而较低幅度的税负设计只能调节房产所有人的正常利润,不足以影响纳税人的超额利益。而在现阶段资本流动性过剩的状态下,只要住房投资的比较利益高于其他行业,就有资本进入,而房产税所影响的只能是一些小的投资客或零散的炒房人,对有实力的大投资人难以有明显的影响。再次,房产税只是一个地方税种,统一征收不符合地方经济实际,由地方在中央规定的幅度内调节,则难以达到中央宏观调控之目的。 然而,在对房产税的一片斥责声中却容易忽视其积极作用。对房产税的态度各方的表态都有其自身的利益相关性,民众反对声最强烈,这与他们目前所承受的税收负担有关;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一直暧昧不清,任何表态都会引起房市和股市的不稳定甚至动荡;媒体的过多猜测乃至夸张使得民众混乱的情绪更加不安,也掩饰了本应该理性的分析;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莫衷一是也让民众和媒体不知该如何判断。但是从长期来看,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可知。通过房产税改革将征税范围从经营性住宅扩展到自住性住宅,是有利于楼市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如果说现有的调控政策具有针对性、时效性、阶段性,那么房产税改革就有着规范性、稳定性和深远性,其核心取向是公平市场竞争,调节收入分配,反映了公平正义的社会要求。随着房产税改革的推进,所产生的长期综合效力,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各市场主体的经营预期和行为方式,即使不能有效地降低房价,也可以为楼市建立起一个平稳健康的市场环境。 4 对我国房产税改革的建议 我国房产税的改革要结合我国税收改革的现状,我国税收目前的现状是税负过高、去向不明、缺乏监管。官方统计,国内税收总额已超过GDP的20%,而根据专家测算,中国的实际宏观税负如果算上税外的政府收费、国有企业的收入等,实际上已接近或者超过GDP的50%。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一些以高税收著称的北欧国家的税负,而北欧国家的税负所对应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中国则基本上是没有的。在税负过高的背景下,再提出加税的方案,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只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同时也会抑制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在房地产市场这个产业链上的税收占了整个国家税收的重要部分。不但有直接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所得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更有间接来自房地产市场上下游的相关行业,如建材、钢铁、水泥、建筑安装、装修装饰等方面的税收。此外在这个产业链上,还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也都从事建筑安装、装修装饰工作。如果宏观调控过急、房产税改革过猛引起房地产市场震荡,不只是银行坏账增加,受影响最深的当属国家财政,不但国家税收会减少,银行的坏账最后也要落到财政头上。 改革房产税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为具体目标:首先,发挥量能课税的原则,促进社会所得的公平分配;其次,通过改革房产税制,加大房屋保有环节的税负,使得居民能够预期到,未来房价的上涨将会增加房屋的税负,从而现在能够合理购置住房,而不是仅仅考虑现在的收人条件来选择购房,通过开征房产税能够调节我国土地的使用,减缓人地的矛盾;再次,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国人所拥有的房产会不断增加,房产税改革可以矫正现行所得税的某些缺陷并堵塞逃税漏洞,为政府提供丰富和稳定的财政收入;第四,无论是对房地产的炒作还是过度需求, 房产税都能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房产税提高资本市场的利率,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加,引起产品及劳务价格的上涨,而部分税收负担会透过价格的上涨遏制房地产的过度需求和炒作。 我国房产税改革要和以下三个步骤同步进行:一、减少简化税种,把现行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各种收费合并征收;二、借房产税改革进行税制改革,使得我国的税收结构更加优化;三、加强税收监管,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用途实行公开制度,季度或年度财政收入支出向公众公示。 我国目前的税收体制还不够合理,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企业税费过重,积压了提高职工收入的空间,比如由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缺位,导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出现了“劫贫济富”的倾向。因此,近年来社会舆情对税收体制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然而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往往首先考虑其增收能力,在这场拉锯战中,获胜的毫无疑问是政府。但是税制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扭曲了市场本应该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有关房产和土地各种税费名目不清,给具体的执行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滋养了有关部门不合理乱收费的温床。我国税收的体制改革事关千家万户,而其中房产税改革更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经济走势。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缺乏有效监管,民脂民膏被用于面子工程和各种豆腐渣工程,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和纳税人的资金。
5 综述 房产税对于我国长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其进一步的完善是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在目前的情况下征收房产税只会使得已经混乱的房地产市场更加混乱,到时候不仅起不到其应有的调节收入充实财政来源的重要作用,还可能会引起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甚至造成国民经济的崩溃。目前,各级政府应该做的是稳定房价,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供应、资金供应等问题,完善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住房的建设,同时要结合其他税制改革来解决房产税这一棘手问题。所以,关于房产税不可不提,但现阶段不可操之过急,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加以实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易宪容. 应该征收房产税〔M〕. 沪港经济,2010,(7) 〔2〕李孟然. 房产税:没有想得那么美〔J〕. 每月观察,2010,(6):29―31 〔3〕刘素荣. 关于我国房产税改革的思考〔J〕.财金研究,2010,(11):23―25 〔4〕王鹏等.完善我国房产税计税依据的几点建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 〔5〕王涛.房产税:悬着的第二只靴子?〔M〕.国土资源导刊,2010,(6) 〔6〕陈青蓝. 房产税:潘多拉之盒〔M〕.新财经,2010,(8):99―100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外语学习、行业论文、专业文献、办公文档、文档下载、工作范文、人文社科、教程攻略、考试资料、旅游景点以及ID120-正文(中国土地科学格式版)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键科学问题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