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扶贫办2016年扶贫项目有烘干塔项目吗?

您现在的位置: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日期: 09:08
发布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黑龙江省农村扶贫开发信息网
下载文件:&&
  黑政扶组办联字〔2015〕2号
各市(地),绥芬河市、抚远县,各县(市、区)扶贫办、财政局:
  现将《黑龙江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黑龙江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  &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 黑 龙 江 省 财 政 厅
                                &  日
   黑龙江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产业扶贫是新时期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的客观要求,是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重要手段。为更好的发挥产业扶贫项目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的作用,保证我省产业扶贫项目在立项、评审、确定、实施、管理中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监督有效和取得实效,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内涵
  第一条 产业扶贫项目是指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市场条件和产业氛围,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牵动,广泛组织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项目对象
  第二条 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当年扶贫工作重点和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片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产业扶贫项目。
  三、项目申报
  第三条 各申报产业项目县,应结合县域发展规划、扶贫攻坚规划、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布局和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项目储备库,做到产业发展与脱贫任务有机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增收脱贫的良性循环。储备项目每两年更新一次,年初报省扶贫办、财政厅备案。
  第四条 各项目县根据省扶贫办、财政厅关于申报产业扶贫项目的要求,在项目储备库中选择产业扶贫项目,经县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后,在规定的期限内,以领导小组名义呈报申请文件和项目建议书。
  第五条 项目建议书应重点突出产业项目与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融合的情况,要立足于县情、乡情和村情,科学编制和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说明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基础条件、群众意愿、整合资金数量、组织生产方式、管理运行模式、带动贫困户机制和扶贫效益分析等。
  第六条 项目县接到当年产业扶贫项目立项通知后,应在原有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一个月内上报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备案。可研报告原则上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承担。
  四、项目审核
  第七条 省扶贫办、财政厅对各县申报的项目应进行审核,对合格的项目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做好项目评审准备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提出修改或取消立项的意见或建议。产业项目遴选实行专家评审制度。评审结果将做为确定当年产业扶贫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 省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机构,组成当年产业扶贫项目的专家评审组。
  第九条 省扶贫办、财政厅按照当年资金规模、申报项目涉及到的产业情况,制定年度评审标准。
  第十条 省扶贫办、财政厅共同组织召开产业扶贫项目专家评审会议。实行评委独立评审,由参加评审的专家推选出主任委员,主持项目评审工作。每位专家对所有申报项目按照评审标准进行评定打分,评审组将各位专家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对申报项目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并经专家签字确认。
  五、项目确定
  第十一条 省扶贫办、省财政厅依据评审结果,提出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安排意见,按照有关规定报省政府批准后,确定当年所扶持的产业扶贫项目和资金数量。
  第十二条 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省扶贫办对审批后的产业扶贫项目在黑龙江扶贫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遇节假日顺延。
  六、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 项目县要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管理使用产业扶贫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产业扶贫建设项目按相关规定进行招投标;项目建设中按照形象进度拨款,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县扶贫办要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合理有效益。
  第十四条 产业扶贫建设项目一经批准,应按照审批的项目计划和可研报告执行,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性质、建设单位、建设内容、降低工程(货物)质量、压缩投资规模等。
  第十五条 确因客观原因需进行重大变更的项目,应当重新向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申报变更项目申请文件和项目可研报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重大变更:
  (一)变更建设地点的;
  (二)变更建设性质的;
  (三)变更建设单位的;
  (四)变更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导致项目主要使用(服务)功能发生变化的。
  第十六条 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建设的产业扶贫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主体是县、乡政府或村委会(集体);受益主体是项目区内的贫困户或者贫困村全体群众;经营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建设完工通过验收后,应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任何管理主体都无权抵押、担保或变卖产业项目的固定资产。
  第十七条 产业扶贫项目建设通过验收后,县扶贫办要广泛征求贫困村群众意见,明确并细化项目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收益分配机制和管护措施等,明确贫困户受益分配形式、比例及年限等,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无疑义后,报省扶贫办、财政厅备案并监督实施。
  第十八条 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在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期、经营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保证项目有效实施。
  七、项目验收
  第十九条 每年年底前,省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年度产业扶贫项目检查验收方案。按照县级自查自验、省级抽查验收的方式,组织对当年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条 省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机构,组成当年产业扶贫项目检查组。对检查的总体结果出具报告,送达各项目县,并报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一条 检查验收结果将作为下年度评选确定产业扶贫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于项目建设好、扶贫效果显著的,将在下年度的产业扶贫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对于虚报预算,弄虚作假,出现严重施工质量问题或达不到预期扶贫效果的县,责令限期改正,并扣减下年度的扶贫项目或资金;对出现违纪违规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扶贫办、财政厅负责解释。
字体:&&&&
您最近浏览的新闻您好,欢迎您来到黑龙江招标网【旗下网站】
当前地区:
您所在的位置: >黑龙江招标网>中标结果>
黑龙江省富裕县玉米烘干塔(500吨/天)(二标段)中标结果
黑龙江省富裕县玉米烘干塔(500吨/天)(二标段)中标结果
发布时间:地区:黑龙江 - 富裕县
登录后即可查看招标详情内容
&若您还不是会员
招标业主单位
富裕***公司&
辉南***公司&
免费设置此项目的进展提醒:
中标结果正文
中标单位:辉南***公司
招标业主单位:富裕***公司
受(富裕***公司)委托,于()在中国采招网发布(玉米烘干塔(500吨/天)(二标段)中标结果);(辉南***公司)参与(黑龙江)的(玉米烘干塔(500吨/天)(二标段)中标结果)成功!登录后查看项目详情
请中标单位及时与业主相关负责人联系,及时签署相关商务合同;未中标供应商也可及时向业主提出相关质疑。于此项目有关的其他供应商也可与中标单位辉南***公司联系,及时提供后续设备与服务。
您还可以查看以下信息&
&中标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中标单位联系方式:10个
&&&&&&&招标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招标单位联系方式:10个
&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特约供应商库200个立即查看&
&&&&&&&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个立即查看&
搜索更多业主单位项目信息
注册即可免费查看招标信息&|咨询电话:010-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
该中标单位相关项目
邀请招标推荐权
与您业务匹配的项目,邀请您直接参与,免资格预审
面向业主推荐权
急需采购大批设备或材料的项目,我们优先推荐
项目唯一推荐
对委托采招推荐供应商的项目,仅被推荐会员单位独享
采招网提供项目监测服务,提供给会员单位
采招网不定期组织同城活动,您可以申请主办活动
供应商服务
供应信息发布
采购商服务
手机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免费招标信息
法人/总经理
招投标负责人(招投标办)
销售人员(业务部)
后勤人员(行政部)
我同意接受网站《用户服务条款》
服务热线: 010-
,即可查看免费招标信息
服务热线:010-
,优先匹配项目,提高中标率!
电子邮箱:
填写您所关注的产品关键词分,以便我们将优质招标、项目及是发送至您的邮箱。快速查看各地区工程信息
赞助商链接
最新入住业主
黑龙江三能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招标项目
查看更多相关招标信息请,
搜 索 搜 索
,即可查看免费招标信息
法人/总经理
招投标负责人(招投标办)
销售人员(业务部)
后勤人员(行政部)
我同意接受网站《用户服务条款》
服务热线:010-
,即可查看免费招标信息
服务热线:010-
,优先匹配项目,提高中标率!
电子邮箱:
填写您所关注的产品关键词分,以便我们将优质招标、项目及是发送至您的邮箱。黑龙江日报
& 当前阅读:【05版●专刊】
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精准扶贫结硕果
凝心聚力勇于担当精准脱贫再发力
黑龙江“十二五”扶贫开发成就巡礼(下)
“十二五”以来,我省扶贫开发立足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完善扶贫机制,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步实现由“漫灌”到“滴灌”、“概略”到“精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积极构建专项、行业、社会扶贫大格局,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整村推进、金融扶贫、助学扶贫等专项扶贫措施,组织各行业部门落实扶贫责任,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使贫困地区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4年末,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3.7亿元、整合行业和社会扶贫资金293.5亿元、协调信贷资金551.3亿元用于扶贫开发,帮助8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全国扶贫开发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确保完成2020年如期脱贫的目标,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为统领,以国家级贫困县、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和省级贫困县为攻坚主战场,以同步实现小康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主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2015年末,完成300个贫困村、13.9万户脱贫任务;2018年底前,非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底前,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2020年巩固提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全省28个贫困县人心思变、人心思富,正用一条条举措、一滴滴汗水、一份份收获,诠释着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彰显出黑龙江坚决打赢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延寿县强基工程鼓起贫困群众腰包
延寿县从长远发展着手,科学地制订扶贫开发规划,牢牢抓住设施建设这个脱贫致富的关键环节,在道路交通、农业设施、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大气力,不惜重金投入,有力地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帮扶对象的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动力“加速器”,推动和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善交通状况,优化环境促增收。“十二五”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70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35个贫困村的180公里水泥路、236公里砂石路、39座桥、648道涵、砌护143公里边沟项目建设。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17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玉河乡文化村主要公路仅从中心屯穿过,其他屯全部为砂泥路,群众出行困难,收获的粮食销售每市斤低于市场3到5分钱。2014年投入400多万元,完成了3条通屯路、2个屯的4公里屯内路建设,实现村与乡、屯与屯相通的畅通交通网络。村民自己算了一笔账,仅粮食销售增收这一项,每人年可增收500多元,加之销售农副产品等费用,该村已达到脱贫标准。
强化农业设施建设,节本增效促增收。共整合资金7600多万元,消除加固水库24个,建泵站36处,砌护主干渠39公里,支渠74公里,平整土地1.5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田渴水产量低、抗御灾害能力弱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开始想方设法加大种植投入,不断地提高产量,提高收入。据统计,2013年和2014年全县粮食产业连续递增10%,按市场价格计算,农业人口实现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到2014年底已有10个贫困村、2.3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加信镇新建村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县政府投入整合资金120万元,村民自筹22万元,治理改造低产土地3800亩,衬砌灌渠3200米;投入农业开发资金300万元,衬砌300亩灌溉水库及附属,增加蓄水10万立方米;投入扶贫资金180万元,建设标准化提水站3处及附属,不仅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而且有效地增加了农业发展后劲,农田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全村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年人均收入超万元的富裕村,2014年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加大产业设施投入,提升附加值促增收。针对各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等致贫的原因,坚持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特色产业项目,对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形成创收产业链,实现二次增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脱贫致富。5年来,全县投资2.3亿多元,兴建起各种养殖企业35个、特色种植小区6个、粮食深加工企业4个、农村产品加工5个、农产品销售网点50多个,各种产品深加工项目布局各乡镇,为农业产业增加产值,安置富余劳动力就业创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六团镇双安村,地处偏僻,远离公路,人均耕地少,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价值低,2012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00元,是个典型贫困村。在推进产业项目扶贫工作中,投入扶贫资金376万元,群众自筹30万元,完成3000平方米场地、1000平方米加工用房、3套加工设施、1座烘干塔等设施建设。通过两年多的扶持,该村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全体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9000多亩地全部流转,产品申请QS标识,并已打入沃尔玛超市。2014年全村增收24万元,户均增收近千元。
拜泉县多策并举加快脱贫步伐
拜泉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实际,突出整村推进,全力抓好产业扶贫,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群众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1590元提高到2014年的5395元。
立足精准扶贫,科学确定扶贫对象。为全面掌握全县贫困现状,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对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104个,抽调312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了104个工作队,深入到贫困村帮助识别贫困户,保证了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户36360户,贫困人口127192人,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整村推进,实现整村脱贫。“十二五”以来,拜泉县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工作“主战场”,投资10690万元对47个贫困村进行扶持。为了最大程度发挥扶贫项目作用,从项目立项、申报、建设、验收到交付使用,全程按规定严格管理,确保群众全程参与、直接受益。项目建设全程公开,接受监督,扶贫项目投入形成的资产必须计入贫困村集体资产账中进行管理,项目建设完成后进行资产移交,明确管理责任。全县为贫困村修建道路185公里、桥涵11座、村民活动室22个、购置大型农业机械154台、修建农机库房17处、谷物晾晒台4处、村民休闲广场1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292盏、修建栅栏22210延长米。整村推进的全面实施,使全县75880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基本解决了贫困村行路难、机械力量薄弱、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低、公益事业不完善等难题,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培育产业扶贫项目,促进贫困群体增收。为了提高全县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结合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全力抓好产业扶贫工作。“十二五”以来,扶贫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285万元,建设完成了养殖小区5处,黑木耳基地1处,谷物烘干塔1处,大棚18.25万平方米,温室5100平方米,开发水田300亩,农机库房1处,购置甜菜生产机械等。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全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能力和水平,为县域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动员全县力量,做好社会扶贫工作。为了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结合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百个单位联农村,千名干部进农家”活动。县直单位联系贫困村,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包扶贫困户,全县共结扶贫帮扶对子1126个,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脱贫出路,研究脱贫项目,制定脱贫措施。“十二五”以来,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投入项目、物资等近两亿元,贫困户和贫困村面貌得到了全面改善,有力促进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甘南县贫困群众乐享社会扶贫雨露
甘南县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减贫的根本举措,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作为扶贫的中心任务,突出社会合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公益元素注入扶贫开发,使得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贫困人口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9万人减少到2014年末的5.3万人,累计脱贫人口3.6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3.74%。
定点帮扶显真情。“扶贫工作不要做面子工程,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13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对甘南县定点帮扶。几年来,该集团公司已累计投入定点扶贫资金670万元。建设人畜饮水抗旱水源井16眼,先后解决了3117户农户饮水安全问题,为95户农户和有72名老人的敬老院接续了自来水,为14个贫困村42个自然屯的12万亩耕地提供了春耕抗旱水源支持;实施农田土地深松整地项目,为4个贫困村实施土地深松5000余亩,初步缓解了因土壤板结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援建计算机教室10处,采购联想电脑550台套,由145个班级近5000名中小学生上课使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提供了帮助;设立兵工助学金,连续3年累计助学贫困大学生115人,为每名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提供助学金5000元,2014年为平阳镇东升村建设阳光节能大棚35栋,2015年正在为东阳镇同盟村建设阳光节能大棚40栋,项目建成后,同该村食用菌基地产业扶贫项目相结合,将为更多的贫困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帮扶见实效。巨宝镇清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成为合作社社员,在经营管理的2.5万亩土地中,有3440亩来自76户贫困户及残疾户。59岁的郭臣行动不便,爱人又患有糖尿病,入社之前家里靠着不足30亩地维持生活,2013年他将土地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靠着合作社对残疾人的照顾政策,他在合作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年有1.5万元的打工收入。郭臣说,当时想都不敢想,现在实现了,现在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感觉踏实。同村的潘文秀患有风湿病和心脏疾病,已经六七年不能干活,平时靠着儿子赡养,如今20亩土地入社有一部分收入,平时在合作社获得一部分打工收入,到今年年底还将依据合作社经营情况有一部分分红收入,现在基本不用儿子补贴了。
“第一书记”带来新希望。2015年,国家实行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政策,为社会扶贫又注入了新的力量。兵工集团下派到兴鲜村的“第一书记”栗勇,在到任的这一个月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走访农户、访贫问苦,感受到了群众生产的困难和生活的艰辛,对了解的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与村支部共同商讨解决制约贫困的瓶颈问题。最终提出了“一体两翼”远景发展目标。“一体”是以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业为主体,“两翼”是以水稻种植业、肉羊养殖业为补充,引导村民分解劳动力,水稻种植业、肉羊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各占三分之一。目前,肉羊养殖业是该村新兴的一项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现有养殖圈舍8栋3200平方米,养殖肉羊650只,今年县扶贫办又即将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200万元,再建设养殖圈舍2000平方米、饲料库房2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合作社肉羊年饲养量将达到5万只。
泰来县依托特色产业助推贫困户增收
泰来县结合自身特点和地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全力推动贫困户增收致富。201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2亿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5332元,同比增长14.1%,贫困人口减少11920人,下降19.9%。
科学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为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经过深入调查、全面分析,科学地确定了全县的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每年新发展水稻面积在10万亩左右,仅此一项,受益贫困户达3000余户,人均增收600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全县有沙岗地80万亩,具有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基础性优势。几年来,围绕品种改良、新技术推广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杂粮杂豆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5万吨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受益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棚室蔬菜产业。根据地处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在具备条件的部分乡镇大力发展棚室蔬菜产业。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其中棚室蔬菜达到500亩,年产值达1440万元,受益农户人均增收900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养殖业。把发展养殖业作为调结构、促增收重要措施之一,常抓不懈,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的养殖。截至2014年末,奶牛存栏3万头、黄肉牛饲养量6.1万头、生猪饲养量60万头,畜牧业产值实现17亿元,受益农户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不断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围绕既定的产业发展思路,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各项扶持措施落地。一是政策扶持。先后制定了奶牛业、水稻产业、杂粮杂豆产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户参与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之中。二是项目扶持。几年来,整合农业开发、国土、水利、农业、以工代赈、畜牧等各类涉农资金,努力增加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金融和技术扶持。制定并出台了奶牛保险工作方案,为奶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从事水稻、杂粮杂豆、棚室蔬菜产业的贫困户协调贷款,解决贫困户缺少生产资金的问题;组织畜牧、农业等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服务进村入户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解决农民发展生产技术难题。
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一是打响特色产业品牌。着力在做大做强产业品牌上大做文章。2010年,“泰来大米”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保护申报成功,2011年,“泰来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成功,填补了齐齐哈尔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空白。“齐嫩湖畔”、“六河”、“冰玉”、“晶洁香”、“宇琪”、“禾翔”、“智丰”7个品牌的大米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注册了“晟桥”、“素食猫”、“齐嫩湖畔”等有机食品标识。通过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大力宣传推介“泰来大米”和杂粮杂豆品牌,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二是引进龙头企业。成功地引进了汇源果汁、雅士利婴幼儿奶粉、龙泰肉制品、龙湘食品、康派尔食品、金禾米乳、中泰粮油、博远米业、源龙源酒业、荣程酒业等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竞争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加入到组织化生产和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486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34万亩,有力地保障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桦南县绿色生态产业助力精准脱贫
桦南县坚持把脱贫解困奔小康作为一号政府工程,把发展作为治贫脱贫致富长效良药,跳出扶贫抓扶贫,大力发展水稻、大豆、瓜菜、黑木耳、生猪、肉鸡、肉牛、肉驴、绒山羊、獭兔等绿色产业,实现生产发展,贫困户增收。几年来,全县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5亿元,建设扶贫项目1245个,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的作用,有效地助推了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变思路、建基地,大兴绿色产业。确立了以绿色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拓宽贫困人口增收途径。一是依托优势建基地。按照一个区域一个特色、一个适生区形成一个产业带的发展模式,在南部乡镇建设了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在西部乡镇建设了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在北部乡镇建设了万亩高产大豆生产基地,在中东部乡镇建设了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了“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重点村20个。全县食用菌已发展到2亿袋、紫苏3万亩、大榛子1.2万亩,中草药0.2万亩,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把生猪、肉牛、肉驴、肉鸡、绒山羊等健康养殖和生态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绿色畜牧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各类养殖场67个,带动4200户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每户年均增收1100多元。二是科学示范建基地。以高产创建为突破口,加强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辐射带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投入资金3200万元,在梨树乡建设了集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收割、节水化灌溉、标准化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带动了周边村屯开展绿色水稻生产,每亩实现增收15%以上。目前,已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万亩,带动生产基地120万亩。投资1000万元在土龙山镇兴中村建立的肉驴养殖厂,辐射周边发展肉驴养殖1000户,发展肉驴养殖2500头。三是整合资源建基地。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加快推动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1万亩,推动了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林区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大力开展生态经济林建设,全县大榛子产业开发实现了质的飞跃。投资215万元,在八一村建设了大榛子基地产业项目,栽植大榛子苗5万株。如今,大榛子树已陆续进入挂果期,一棵树能产近2斤果,市场价为28元/斤,贫困户从大榛子栽植项目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挖内潜、借外力,扶壮龙头企业。始终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坚持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的关键来抓,充分用活国家扶贫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增强了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依托丰富的水稻、大豆、畜禽、山产品等资源优势,培育和扶壮了鸿源农业开发集团、巨龙实业等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66万亩,带动农户5.8万户,其中贫困农户3.1万户,户均增收1100多元。
建组织、促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把规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绿色产业扶贫的重点。重点培育和扶持了带地入社、民企联利、订单农业、特色种植基地、粮食银行、家庭农场等6种模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了“1234”培育工程,即培育10个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规范化家庭农场,认定30名规范合作社理事长,400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987个,联合社6个,注册家庭农场287家,全面激发了脱贫致富活力。全县已发展股份合作型、专业协会型、龙头牵动型、园区辐射型、能人带动型、市场集散型、产销协作型等7种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365个,覆盖了优质水稻、瓜菜、畜禽、农机、食用菌等35个产业门类,带动农户5.3万户,其中贫困户3.2万户,户均增收2100多元。通过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打造出了“孙斌”牌大米、“呱呱娇”牌白瓜籽系列饮品等21个特色品牌。
桦川县政策暖人心扶贫见成效
桦川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党群干群感情、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稳定和谐、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四五六七”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在扶贫措施上,采取突出整村推进扶贫、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突出产业项目扶贫、突出转移劳动力就业扶贫、突出帮扶单位定点扶贫、突出政策兜底扶贫、突出夯实组织基础扶贫等“七突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明显增加,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突出整村推进扶贫,促进了重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几年来,投入整村推进资金5200余万元,实施自来水入户,修建水泥路,路灯、广播设备安装,建综合服务室,建休闲广场,垃圾处理厂建设,种养殖产业化项目等208个。通过项目的实施,贫困户增收渠道进一步巩固和拓宽。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为美丽乡村试点贫困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998万元,并将45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到环境综合整治当中,整合各类建设资金达到2430余万元,为贫困村致富增收与改变村容村貌同步进行提供了必要保障。
突出产业项目扶贫,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门路。运用市场思维,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凸显的水稻、烤烟、绿色蔬菜、菇
、食用菌等产业,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800万元,实施低产田改造、水稻育秧小区复种和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使产业扶贫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突出转移劳动力就业扶贫,提高了贫困农户致富能力。依托各类培训基地,重点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特别是“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力度。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3万余人,发放贫困学生职业教育补助87.1万元,已有1650名贫困家庭子女实现稳定就业。
突出帮扶单位定点扶贫,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格局。各级帮扶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为桦川县最贫困的乡村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送信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在定点帮扶中,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有限公司选派了挂职干部,帮助各项事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每年提供100万元的帮扶资金支持。省直帮扶部门先后派出60余人次到桦川实地调研,走访对接,了解贫困需求,帮助谋划脱贫措施。开展了多项救灾救济、捐款捐物、捐资助学等活动,直接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市直帮扶单位也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在资金、政策和项目等多个方面,帮助桦川争取上级支持。
突出政策兜底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着力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问题,全县互助资金协会发展到11个,入会农户1188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430万元。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将460户740人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贫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都纳入低保体系,实行了应保尽保。通过医疗救助兜底一批,将贫困户全部纳入新农合保险范围,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8万元,为1630名贫困农户缴纳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为12个贫困村的24100亩土地购买了农作物阳光保险。
突出夯实组织基础扶贫,提高了贫困村脱贫致富战斗力。以解决部分贫困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等问题为重点,把村里的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当中。同时,结合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以“百部联百村”活动为载体,确定了45家县直单位“一对一”开展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建立了党委“一把手”联系包保制度,与帮扶村建立联建支部,并选派本单位干部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极大地提升了村“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汤原县多措并举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汤原县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整合投入力度,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助推扶贫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9亿元,在3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扶贫先扶志,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切入点。针对扶贫村现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以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2012年至2015年新建村内水泥路61公里、修砌水泥板边沟38公里、安装栅栏3000延长米、安装路灯550盏,还新建粮食晒场1.8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生产生活,美化了村容村貌、为美丽乡村建设加分添彩,增强了村民自我管理的意识。
扶持产业项目,以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00万元,建设了两处1.4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木耳菌房4020平方米、木耳菌挂袋大棚150栋。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力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吊袋木耳大棚项目的实施带动了近20个村近千户农户发展吊袋木耳生产,打造了该县农村新兴支柱产业,带动吸纳2100多名贫困家庭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生产或在基地务工就业,每年劳务创收210万元,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实现了8000余人脱贫。建设烤烟小区10个,烤烟房400栋。烤烟小区项目的实施,开辟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渠道。全县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每年农民种植烤烟收入5000万元以上,县财政增加税收近2000万元。同时,每年可安排2000多名贫困群众在烤烟基地打工就业,人均年增加收入6000多元。通过食用菌种植、烤烟生产等产业项目扶持,已有4.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组织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做好帮扶工作。具体围绕四个方面开展社会扶贫工作,一是定点驻村扶贫。中、省、市直帮扶单位分别对所包扶的村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并下派驻村干部39名,由省、市委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6名,共对接贫困户200余户,为贫困户、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派驻的挂职干部龙亚飞同志,亲自走村入户搞调研,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扶贫开发建议;省派第一书记赵玉杰、关铁夫等同志到职后,直接驻村并很快进入角色,已经为所包村争取到两个项目20余万元,代表所包村外出招商。二是民营企业扶贫。3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帮扶全县58个贫困村,帮扶结对82对,受益贫困户达810户。直接投入资金5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60人次,资助贫困户720户。社会组织扶贫。军警部队帮扶贫困村75个,帮扶结对240对,受益贫困户数730户。直接投入资金1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75人次,资助贫困户600多户。三是各界人士扶贫。社会各界共260人参与扶贫,帮扶贫困村290个,帮扶结对312对,受益贫困户6800户。直接投入资金达70万元,帮助引进项目3个,金额达3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30人,修建校舍4所,资助贫困户2480户,举行培训班11期,共培训2550人次。
同江市全面发展消除贫困
同江市始终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大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着力解决好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和多数贫困户的生产能力问题”的要求,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绩。2014年,全市42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226元增加到5201元,贫困人口由51366人减少到33805人。
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工作,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实行分类指导。购进优质基础母牛5022头,扶持贫困户2511户;购进紫貂335只,扶持贫困户7户;购进仔猪3520头,扶持贫困户2931户;建设两个赫哲族扶贫肉牛养殖小区,建牛舍1600平方米、小区管护房120平方米、畜牧技术服务站120平方米,购置饲料加工和繁改设备和农业机械,购进优质基础母牛269头,带动了赫哲族群众发展经济。为重点村建设畜牧服务站1980平方米,为每个村投资1万元购置繁改设备,举办黄牛繁改技术培训班7期、黄牛科学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投入406万元,为街津口乡卫明村建设葡萄种植基地450余亩,建设葡萄汁加工厂一座,带动134户贫困户脱贫,解决240人就业;投入610万元,为三村镇头村建设蔬菜温室10栋、蔬菜大棚50栋,带动100户贫困户脱贫。初步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支柱,以多种经营为补充的产业化格局,重点村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以来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8亿元,重点实施了青龙莲花河涝区治理、鸭北涝区治理、松干堤防整治、三江口、新颜护岸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提高了防洪除涝灌溉能力。新增防洪保护面积80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50万亩,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5万亩,受益人口68000人。在重点村挖排水渠45,800延长米,建设水毁民堤2.15万延长米,修农田路252公里,建桥2座,建涵87处。修建村屯砂石路190.5公里,铺设过道涵管7000多节。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了重点村的经济发展,为重点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道路建设不断加强,全市通车自然村屯由2011年的52个增加到113个,通车里程由2011年的290公里增加到591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消除了无电村屯。农村中小学校全部实现砖瓦化,新建、扩建和维修校舍70所,校舍危房问题基本解决。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结束了63个重点村群众喝地表水的历史,解决了吃水难问题。建设村级卫生所63个,配备了所需的医疗设备,改善了重点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农民求医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卫生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了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农村卫生环境有了明显改善。79个自然村实现了数字微波光缆通讯,初步解决了通讯难的问题;为63个自然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14.5万元,为10个乡镇的21个行政村修建村屯水泥路34.5公里、村内栅栏1.17万延长米、路边沟1.24万延长米、村内公共厕所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400多盏、改造泥草房5户、绿化树木750棵。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9.5万元,为全市10个乡镇的14个村屯建设休闲广场1.09万平方米、建设村民活动室1540平方米、建设卫生所4栋320平方米。
林甸县开启滚动扶贫致富新模式
2011年以来,林甸县积极探索建立了滚动扶贫机制,不断借助外力强基础、依托龙头兴产业,初步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截至2014年,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244.96万元,完成21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带动13400人脱贫。
抓基础,打通了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将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帮贫脱困的前提和基础。持续聚焦贫困村道路出行、农业基础设施等制约瓶颈,积极争取整村推进项目,集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通了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先后为21个贫困村铺设红砖路46公里、水泥路26.7公里,整修农田路38550延长米,新修民堤2500延长米、水渠39901延长米,新打抗旱井28眼,铺装步道砖2000平方米;建设粘豆包配套生产车间600平方米,帮助159户贫困户新建移动香瓜大棚33500平方米、节能温室3600平方米、玉米膜下滴灌1050亩;扶持贫困村新建自产蔬菜批发市场1处,购置大型农机具9台,配建农机库房1160平方米,为贫困村购置水泵7台,覆膜机61台,修建围栏720延长米,有231个自然屯、18400户农户受益。
兴产业,开启滚动扶贫致富新模式。滚动扶贫模式即采取自愿的方式,引导全县建档立卡实名制管理系统中的贫困户,分期分批进驻产业扶贫示范区棚室进行生产,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用于滚动再扶贫。2012年,与润琦集团、双阳河果蔬种植合作社合作,在全省率先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滚动扶贫新模式,在润琦集团万栋生态有机棚室基地内辟建了产业扶贫示范区,扶持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驻棚室生产,滚动发展,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已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817万元,建成扶贫棚室84栋,有65户贫困户入驻经营,每个贫困户年均纯收入可达4万元,两年的扶持期内入驻贫困户可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产业扶贫示范区还吸纳了周边村屯1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年人均收入1.5万元。
抓整合,集聚脱贫致富新动力。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全力构筑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互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2014年启动实施干部驻村工程,省直5个部门、市直76个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县直48个部门分别组成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村开展定点驻村帮扶,实现了4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省环保厅为四合乡学田村投入12万元帮助该村安装路灯,并捐赠图书500余册、衣物623件;省人大办公厅为四季青镇隆山村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为该村7个自然屯配备扩音器7套,并提供涵管100节,尿素10吨;省贸促会已投入资金6.5万元帮助宏伟乡核心村建设休闲广场。县定点包扶单位累计投入245.61万元,用于教育资助、育秧大棚建设、排水口修建等方面扶持。大庆市民进企业家联谊会和共享蓝天志愿者团队、县内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人士累计投入162.5万元资助515名贫困家庭学生,并为一所中心小学配备电脑40台、电子白板1套、功放2套、操场播放设备1套、投影设备1套、图书架8个、阅览桌椅20套、图书300册,改善了办学条件。
饶河县扶贫项目助力老区迈新步展新颜
饶河县通过整村推进、彩票公益金、特色产业、雨露计划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初的1550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4795元,人均增加3245元,年均增长21%。近5年来累计脱贫人数达17366人,贫困发生率由42%下降到33.8%。
整村推进推出村落新面貌。有31个贫困村几乎全部通过整村推进项目进行村容村貌改造,为乡村修建水泥路12.15公里、涵洞92道,建彩钢栅栏9400延长米;修建路边沟10940延长米,修农田路36.8公里,排水沟5.5公里。为村民修建休闲广场10350平方米,建村级活动室200平方米;打深水井2眼并安装配套设施;修建排水闸1座;安装水处理设备1套;安装太阳能路灯85盏。为农民引进大豆玉米良种4.26万公斤;建水稻育秧基地20亩;实施旱改水工程0.95万亩;为2.5万亩农田引进通丰养份平衡剂;引进改良肉牛45头,引进良种野猪65头,引进良种梅花鹿45头。村内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电、通信、卫生院一应俱全,通村水泥路达到全覆盖。
彩票公益金项目铸就辉煌。2013年和2014年总投资5222.01万元,其中,中央彩票公益金1500万元,整合资金3722.01万元,村均投入520余万元,完成了两大类22个项目建设,有效地改善了老区村的村容村貌。投入彩票公益项目资金540.5万元,完成生产路55.89公里、农道桥7座、涵洞145座、排水渠3.2公里、村内街道维修4.2公里、村内街道水泥路2.8公里。整合部门资金3482.01万元,完成排水渠22公里、灌溉渠道20公里、生产路14公里、街道路面维修4公里、6米宽街道水泥路5公里、涵洞60座、提水泵站1座。项目区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199.5万元,投入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959.5万元、整合资金240万元,先后完成石砌路边沟8.68公里、铁栅栏16.6公里、水泥晒场2万平方米、休闲广场500平方米、库房3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人畜饮水工程4处、建村级活动室200平方米。高标准、全方位的项目建设,使项目区内10个贫困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提升了老区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项目直接扶持10个老区村的681户贫困户、带动3015户农户受益,为贫困老区村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打造扶贫新道路。根据县域资源优势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确定以水稻智能催芽为主的种植业、以乌苏里江渔业养殖孵化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以果蔬生产为主的特色棚室产业、以珍贵毛皮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为扶贫主导产业,总投资3200万元。项目完工后,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温室121栋,超级大棚370亩,露地菜2000亩;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园区项目,建成占地面积13.89万平方米(200亩),58栋生产用房,容纳84户养殖户入住。项目达产后园区年饲养量可达6.66万只,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皮张4.99万张,实现销售收入3990万元,利润总额1490万元。同时辐射全县及周边县市,可直接带动养殖户52户,辐射养殖户500余户。
绥滨县“立体式大扶贫”功省效宏
绥滨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整体推进”的方针,整合扶贫资源,聚集各方力量,构建了“立体式”大扶贫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全省扶贫开发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扶贫系统统计监测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选送国华学子工作先进单位等。
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不断完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一点、项目整合一点、帮建单位帮扶一点、政府补贴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的资金投入机制。“十二五”以来,在国家财政投入整村推进专项资金9210多万元的基础上,又积极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重点建设。先后实施了4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共建设卫生所13个,自来水入户4个村、自来水改造2个村,建设烤烟房90栋、新建了村级白色道路125公里,修田间路116公里,建设温室大棚10栋4400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通乡、通村、省级网络化公路都实现了95%硬质化。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程控电话入户率都达到了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0%;农村砖瓦化率达到40%,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突出精准,创新思路,扶贫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不断在创新扶贫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造血式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模式。一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探索互助金新思路。2006年6月,开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8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14年底,已有41个村建立了“互助金”协会,入会贫困户达到6706户,覆盖了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资金总额达到4980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贷款难、贫困户贷款更难”问题。二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新举措。结合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养鹅产业,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肉鹅加工龙头企业及10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屠宰加工肉鹅20万只、养鹅基地出栏20万只肉鹅,实现年销售收入3020万元,年可创净利润456.11万元,可为下岗人员和农村贫困人口提供700个就业岗位。三是创新定点驻村扶贫方式,探索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新模式。制定了《创新工作机制实施意见》和《定点驻村实施方案》,全县53个贫困村,从2014年开始,每年实施一批,每批帮建两年,2020年前完成。
社会帮扶,全民参与,多级立体扶贫格局逐步建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先后实施了爱心包裹、圆梦中国等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省扶贫基金会的社会扶贫项目,争取学生型包裹1万个、学校型包裹100个,小学篮球场建设4个,便民桥4座;开展了白内障复明工程,为35名老年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先后帮助23名贫困家庭学生争取免费就读广东国华纪念中学的机会,节省各类费用400多万元。中粮集团多次协调旗下多个企业来考察和调研,为绥滨提供30万吨的水稻仓储指标,并积极探讨更深层次的包扶与合作。省高法为永祥村等6个村捐助了价值8万元的办公用品和书籍;省高法、省政府法制办开展了送法下乡活动;省农开办定点帮扶4年来,计划外为4个定点帮扶贫困村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用于改善贫困村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2014年,省农开办又为友谊村投入300万,修硬质田间路,建粮食烘干塔,扶持贫困户温室大棚等项目。
海伦市行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海伦市坚持把整村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注重发挥行业部门职能,坚持把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各行业部门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深入开展精准扶贫。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570元,比2010年增长46%,到2015年末预计可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3,730人。
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扶贫。2011年以来,全市共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73个,总投资160亿元。全市规上企业发展到36户,拉动税收以年均两位数增幅递增,拉动就业以年均2,000人的增量递增,工业经济推动脱贫的作用明显增强。
大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扶贫。深入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承担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等五个项目,农业改革惠及了更多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1,980个,带动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40万亩,有效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深入实施“六带十百千”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绥化市级园区十大类100处,打造典型700个,培育高产创建科技示范户3,000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连续11年跻身全国产粮大县行列。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扶贫。坚持以中等规模城市建设为牵动,深入实施“1128”城乡总体布局规划,全力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方案”,全面打造干净整洁、整齐漂亮、设施完善、乡村文明的新农村。全市城镇居住人口每年都以近万人的速度增容,城镇化率达到41.19%,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4.5%,人均绿地面积8.61平方米。随着城乡环境的改善、承载功能的提升,拉动农民进城创业增收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大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建设扶贫。连续三年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50件惠民实事”,累计投资36.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64万平方米、廉租房1,800套9万平方米,改造泥危房2.5万户171万平方米,使3.5万户弱势群体喜迁新居,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帮助贫困户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投资9,80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03个村屯15万人吃上了“放心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5%,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投资3.5亿元的建碾公路海伦段,即将全线通车,制约影响11个乡镇和一些贫困村发展的历史问题将得到解决。市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三级乙等医院,海伦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经验被国家确定为“海伦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市行政村70%配有标准的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投资1.8亿元用于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城乡低保、社保、医保实现增量扩面,特别是将符合条件贫困村中的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纳入医疗大病救助范围,确保贫困村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兰西县“三结合三集中”精准致富路
兰西县上下戮力同心,加大新一轮扶贫开发力度,坚持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整合资金、整合项目、整合科技,集中向最贫困乡村投放,达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精准发力,精准致富路。到2014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440元增加到5877元,增长了1.4倍;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12300人减少到48850人,有63450个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有29个贫困村摆脱贫困,踏上富裕发展的新征程。
规划先行,扶贫成果日益显现。2012年,研究制定了《大兴安岭南麓兰西县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发展规划》、《兰西县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兰西县年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有交通、水利、能源、产业基地和小城镇建设等五大类17个项目被纳入到“大规划”。几年来,累计争取国家特困片区项目资金15亿元,自筹7.9亿元,升级改造三四级公路152公里、土地整理52.3万亩、建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0.5万亩、建千亿斤标准良田4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4.2万人以及9个乡镇环境连片整治等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项目,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村推进,扶贫成效愈加明显。十二五以来,分四批启动贫困村33个,累计整村推进扶贫资金4823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2亿多元,重点扶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蔬菜棚室88栋,修村屯道路112公里,购置大型农机具20台套,修农田排水渠32500延长米,解决了制约贫困村发展、增收、行路等难题。红光镇义发村整合扶贫、交通、一事一议和自筹等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修村屯道路36.5公里,解决了全村11个自然屯行路困难问题。
产业发展,扶贫作用更加突出。按照东稻、西牧、中菜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布局,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扶贫产业。5年间,共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7000万元,其中投资200万元的产业项目4个、600—700万元的2个、1000万元的2个,今年又争取到1800万元的呼兰河橡胶大坝产业项目1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拉动近万户农户直接受益。同时,通过特色瓜菜产业项目建设,加快了全县瓜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发展,奠定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结对帮扶,创新精准帮扶机制。一是县直部门结对帮扶。确定了15个县级领导包15个乡镇,105个部门和320名党员干部组成定点联乡驻村入户帮扶工作队,定点帮扶105个行政村,每个村至少结对子帮扶10户贫困户,并纳入年度考核,直到2020年如期脱贫为止。二是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采取“321”帮扶机制(即县级领导每人每年帮扶3户,正科级2户,副科级1户),发动724名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重点与50个贫困村6000户贫困户结对子帮扶,重点在思想、创业、就业、项目、资金、信息、技术和生活等方面开展帮扶,力争通过一对一帮扶,确保每年有1000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抚远县优势产业圆贫困农民致富梦
抚远县坚持开发式扶贫,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扶贫战略。“十二五”以来,扶贫项目总投资1.5亿元,完成174个扶贫项目建设,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2.78万人减少为1.14万人,贫困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246元增加到2014年的3748元,村容村貌有了明显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
瞄准贫困人口,坚持示范引路,大力开发生产项目。从扶持发展生产入手,围绕拓宽增收渠道,立足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积极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力求示范引路。实施“旱改水”项目,引导农民以稻治穷。建设3万亩、3个水稻生产示范区,直接扶持贫困户2830户,辐射带动农户3687户。通过旱改水,粮食产量增长3倍,收入增长2.4倍。通过示范引路,全县水稻种植占耕地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27%提高到84%。二是立足特色抓基地,大力开发果蔬产业。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东极对俄果蔬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开发四季瓜果、蔬产生产项目。到2015年底,每栋温室大棚可获得纯收入15万元,净利润可达123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增收3万元。三是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开发乌苏镇“赫哲风情渔家乐”乡村旅游配套扶贫项目。项目占地30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一期于2015年建设,投资1170万元。282个贫困户、840个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增加旅游收入210万元以上,人均2500元以上,实现全村的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达到精准扶贫全覆盖。
改善发展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找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在重点村中实施“整村推进”。通过5年的努力,整合各类资金新建水泥路28个村62公里、自来水管网入户6个村1400户、社区综合服务室12个;修建休闲广场及篮球场8个2.3万平方米,添置健身器材120个,设置垃圾箱364个;修路边沟9.2万延长米、安装铁栅栏8.7万延长米、路灯130盏;改厕221所;村屯绿化植树120万株。通过“整村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思相观念、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多渠道促进农民脱贫。加强培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5年来,共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15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开展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民发展生产。投入资金630万元,在21个村实施了互助资金试点,解决了群众生产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的创业发展潜能。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构建“大扶贫”格局。坚持领导包点扶贫,县“四个班子”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乡(镇),帮助解决重点村的实际困难。实行部门驻村扶贫,驻抚部队、县直机关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动员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到重点贫困村兴建基地、联办企业、转移就业,推进“村企共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5年来,国家、省和县直定点扶贫单位投入或协调帮扶资金688万元,建设和引进项目72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扶贫办项目监管办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