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在邵阳天气也办理了,转出手续也办好转在长沙办接受需要些什么资

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长沙赶集网 &
主要负责办理电力局手续
更新时间:11-13
职位名称:
店铺已认证
最低学历:大专
工作经验:不限
年龄:不限
招聘人数:1人
联系电话:
工作地点:长沙岳麓桐梓坡西路长房时代国际
公司福利:
住房公积金
岗位职责:1、熟悉各区电力局,能独立完成电力系统的资料报窗、立项、任务单下达等相关流程的推进;2、根据工程进度联系、协调电力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中间检查、竣工验收、停电计划上报、计量户表申请和审批权、送电、结算等相关工作;3、及时了解工程项目的进展,主动、积极地做好每项工作的前期准备;4、维护好与电力局各部门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5、有变配电相关行业经验;6、完成公司临时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任职资格: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有电力部门2-3年办理相关手续工作经验者优先;2、对市场有兴趣、热爱并胜任此工作;3、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5、有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工作时间:实行标准工时,每周五天工作日制。待遇:1、公司免费提供工作午餐;2、享有公司规定的交通补贴;3、正式聘用后购买社会保险;4、待遇视能力面谈。&
联系电话:
联&系&人:严萍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赶集网上看到的)
工作地点:长沙长沙岳麓桐梓坡西路长房时代国际
- 长沙岳麓桐梓坡西路长房时代国际
公司主要从事220KV及以下送电线路(含电缆)工程以及电气设备安装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具有国家能源局湖南监管办颁发的电力设施承装二级、承修三级、承试三级许可证,省住建厅颁发的送变电工程专业承包叁级资质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公司下设质安部、设计预算室、工程技术部、市场开发部、物资供应部、财务部、人事行政部、是一支高效、敬业、素质精良的专业团队。公司已完成的工程项目从未发生过安全、质量事故,赢得了客户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肯定。 公司一贯遵循“诚实做人,诚心做事,诚信经营”的三诚理念,致力于“创造优良质量,打造精品工程”,真诚期待与社会各界同仁联手共创辉煌!
每天投递25次,可获得双倍面试机会
职介是提供人才中介服务的组织机构,正规职介需有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职业介绍许可证、劳务派遣许可证等相关证件(注:房地产中介不属中介)
诚信等级:
该公司诚信等级为2级。一般来说,公司的诚信等级越高,其招聘信息越可靠。点击星星,
公司行业:
公司性质:
公司规模:100-499人
在招职位:个
已收简历:份
电话求职:人
赞助商推广
薪酬查询器
地&&&&&&区:
类&&&&&&别:
月&&&&&&薪:
扫一扫微信管理职位
分享、收藏更方便
无需海量投递
24小时企业主动联系您,坐等好工作!
随时随地找工作,尽在赶集生活APPX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邵阳——史上最全的邵阳介绍-邵阳帮-微转化
关注邵阳帮,尽享邵阳本地咨询;带你领略邵阳吃、喝、玩、乐;陪您一同分享邵阳的古往今来.
夫妻性生活!(建议所有人都看看)
[广告][广告]●●●●●●●●●●●
热门公众号Accounts
精彩内容热门推荐
微商怎么做?不会?微营销?怎么办?做销售怎么找客源?
huangsiaoq
嗨 想吃什么 问我就好了!
wei-rongxian
微容县时代,为容县商家提供微平台服务~
rehuoerCLUB
熟妇控的天堂!!每天有福利图更新哦~~
在这里你可以听微电台,看微视频、微信美女,玩游戏,搜附近酒店,了解生活资讯,美食打折信息!如果您是商家,还可以定制属于您的公众平台!微生活,啥都有!小编微信zzjinzhong.电话.
关注?桑植?民生新闻;传播?桑植?文化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桑植?!更懂?桑植?更懂你!
警务资讯播报、治安形势通告、警方安全提示、政策法规解读,欢迎关注?衡阳?市公安局官方微信.
提供竞彩足球,篮球的最新资讯和推荐分析
白毛浮绿水 我是嘚吧嘚.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邵阳——史上最全的邵阳介绍
阅读&81144&发表& 01:14:36
邵阳,史称“宝庆”。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总面积20829平方公里,全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大祥区。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形以丘陵为主,南、西部多山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河流有资江、邵水。气候温润,年降水量毫米。年均气温16.1℃~17.1℃,1月均温4.7℃,7月均温28.2℃。特产有“雪峰蜜桔”、“宝庆三辣”(辣椒、黄姜、大蒜)、猪血丸子、新宁脐橙等。森林资源丰富,是全省四大林区之一。有娄邵铁路与湘黔、京广线相接,沪昆高速、320国道横贯东西,二广高速、207国道纵贯南北。资江水运可达洞庭湖。名胜有世界自然遗产崀山风景区、北塔、水府庙、昭阳侯国故城址、武冈法相岩等。邵阳人以热情豪爽而闻名,善于经商的邵商遍及海内外。邵阳气候舒适,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逸。距2013年已有2500多年历史,市境鸿古开启,历史代远年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栖息屯居。城步西岩上朝园、武冈邓元泰上头园、隆回高坪小坳、邵阳县塘田市水西、邵东牛马司天子坪等多处文化遗址的发掘,较为系统地勾勒出先民们筚路蓝缕开拓山林旷野的进程。周朝其地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雄溪(今巫水)流域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域。相传春秋鲁哀公时代(公元前494年~477年),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区地带筑城防守,人称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地。西汉初,始设昭陵县,属于长沙国零陵郡。县治设今市西区,为境内有县级建制之始。三国初属汉。222年地属东吴,226年吴国置昭陵郡,隶荆州。辖昭陵县、昭阳县、夫夷县、都梁县、高平县、新城县六县。其后在资江流域,相继建立都梁、夫夷、昭阳3个侯国。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境内建郡自此开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马炎因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始。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北塔湾。并把新城县并入邵阳县,分都梁为武冈县、建兴县、都梁县,加上邵陵、邵阳、夫夷、高平,于是邵陵郡所辖增为7个,改隶湘州。后相继被改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和敏州。境内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汉至隋为“无阳五溪蛮”地,先后属镡城、舞阳、龙标县。隋废邵陵郡,一域之内单立邵阳一县。唐代设邵州,辖邵阳、武冈2县。武冈县治今城步儒林镇;邵州与邵阳县自此在今市西区同城而治,历千余年。宋初,武冈县治从城步儒林镇移今武冈城。崇宁五年(1106),置武冈军。南宋理宗赵殉当太子时,曾封为邵州防御使,他做皇帝后年号“宝庆”(1225年),就把邵州升为宝庆府,用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所以邵阳又有“宝庆”之称。宝庆之名沿袭700余年。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宝庆府领武冈、邵阳、新化、城步、新宁1州4县,经清代沿袭至中华民国初年。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湖南省。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26年(1937),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辖邵阳、武冈、城步、新化、新宁5县。民国36年坼邵阳县增设隆回县。辛亥革命时成立湖南军政府宝庆分府。1938年至1949年属湖南省第六督察区。日成立湖南省临时政府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并成立邵阳市,隶邵阳县。日明确为县级市,11月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辖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隆回6县。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专辖市。1952年,境内分置新邵、邵东、洞口3县,并划益阳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隶邵阳专区,共辖12县1市。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56年11月,撤销城步县,设置城步苗族自治县。1958年增领绥宁县,邵阳专区共辖14个县(市):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绥宁、新化、涟源、双峰、湘县。1965年,湘乡县划隶湘潭专区。1968年2月,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年,邵阳地区一分为三:7月28日,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邵阳地区代管;10月,分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邵阳地区仅辖邵阳、隆回、洞口、武冈、绥宁、城步、新宁7县。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辖东、西、桥头和郊区4区。1983年又增领邵东、新邵、洞口、隆回、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9县和东、西、桥头、郊区4区。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撤销邵阳地区建制,邵阳市便成为全省范围最大的市。1987年桥头区并入东区。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共辖8县1市3区,包括邵东、新邵、隆回、武冈市、洞口、绥宁、新宁、城步和北塔区、大样区、双清区。全市有199个乡镇,80个乡级镇,5819个行政村。邵阳市属江南丘陵大地形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地、平原各类地貌兼有,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大体是“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东南、西南、西北三面环山,南岭山脉最西端之越城岭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中、东部为衡邵丘陵盆地,顺势向中、东部倾斜,呈向东北敞口的筲箕形。邵阳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缘,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根据地形的差异,大致可分成四大地形区。邵阳市地处亚热带,属典型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6.1-17.1℃,市境内全年日照时数为小时。截止2011年10月邵阳市已发现矿产资源74种,涉及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和水气矿产等六大类,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1.67%,矿种结构合理。煤、锰、铅、锌、锑、金、石膏、硫铁矿、滑石等是邵阳市的优势矿产资源,其中滑石保有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一,硫铁矿、石膏居全省第二,锰、锌居全省第三位,保有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3128.24亿元。截止2011年10月邵阳境内有资江、沅江两大水系,年径流量180多亿立方米,水能储藏量157.78万千瓦,可开放装机容量98.17万千瓦,已开发72万千瓦。根据中南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湖南省风能资源勘测报告统计数据,邵阳共有可开发风电场28处,总装机容量175万千瓦,已投产发电装机容量4.95万千瓦,已开工在建风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共计15万千瓦。邵阳有火力发电厂3座,发电装机容量共计140万千瓦。电网建设飞速发展,拥有500KV线路5条,线长550公里,220KV公用线路12条,线长495公里,110KV公用线路59条,线长996.4公里。全市已形成一个以500KV电网为依托,各县市建有220KV变电站的坚强电网。截止2011年10月邵阳土地总面积3121.95万亩,其中山地、丘陵、岗地面积2719.25万亩,占87.1%。农副产品种类达1万余种,拥有雪峰蜜橘、崀山脐橙、金银花、龙牙百合、湘玉竹、黄花菜、绞股蓝、武冈铜鹅等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邵阳有耕地594.7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面积5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4 %。邵阳已初步建成粮油、果蔬茶、中药材、烤烟、牲猪、奶牛、林竹等七大农业骨干产业,全市粮食年播种面积883.7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5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52.97万亩,柑桔80万亩,时鲜水果40万亩,茶叶9.3万亩,高山反季、宝庆三辣、黄花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面积70万亩,中药材51万亩,烤烟8万亩。邵阳是湖南省四大重点林区市之一,林地面积19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55%,森林蓄积量达6063万立方米。境内有高等植物245科、792属、2826种,其中用材树种210种,经济树种432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树种60种,其中银杉被誉为“植物熊猫”。全市林业综合指标居全省第2位,辖区内绥宁县被誉为“三湘林业第一县”,隆回县被誉为“中国金银花之乡”,邵阳县被誉为“中国茶油之都”。邵阳有草山草场600多万亩,集中连片一万亩以上的草场58处197万亩,可养水面24.4亿立方米,全市有野生脊椎动物和饲养畜禽419种,已经建成畜牧小区200多个,牲猪年出栏量超过1000万头。邵阳历史悠久,已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内先民的活动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唐代,邵州出现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唐贞观十三年(639),邵州所辖邵阳、武冈两县只有2856户、13583人,至天宝元年(742),邵州人口发展到17073户、71644人。100余年间,人口增加4.27倍。宋崇宁元年(1102),邵州辖邵阳、新化、武冈3县共98861户、21.816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宝庆路(辖邵阳、新化县)、武冈路(辖武冈、新宁、绥宁县)共14.9516户、48.2968万人。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镇四川”,宝庆府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降为20638户,22.1207万人。清代,朝廷奖励垦荒,并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税”的法令,民间隐蔽人口减少;加之明末清初红薯传入境内,人们饥饿状况有所改变,宝庆人口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清末民初,增内邵阳、武冈、绥宁、城步、新宁5县,人口从143.87万人增加为271.91万人,近100年时间,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中华民国38年间,因战争、灾祸、瘟疫不断,人口有减有增。民国30年(1941),境内邵阳、武冈、城步、新宁、绥宁5县人口为262.31万人。至1949年,增至322.98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文化、卫生不断发展,邵阳人口增长出现第三次高峰。1960年,境内人口发展到371.05万人。1972年突破500万,为506.91万人。1983年突破600万,达605.38万人。1995年,全市人口达到700.9万人。1999年,全市人口达到711.04万人。1990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邵阳市总人口为678.68万人,居全省14个地、州、市之首位。[9]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邵阳市全市常住人口为7071741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950605户,家庭户人口为691391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4人;男性人口为3671023人女性人口为340071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12664人;15-64岁人口为4862468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6609人。[10] 2013全市年末总人口805.94万人,比上年增加3.5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22.63万人,女性人口383.31万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306.58万人和499.3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8.04%,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83.0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3%。全市常住人口720.04万人。年内出生人口11.84万人,出生率12.44‰,死亡人口5.5万人,死亡率6.15‰,自然增长率6.29‰。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占94.06%,除汉族外,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邵阳的苗、瑶、回、侗4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上。其中苗族有30.6825万人,瑶族31665人;回族29126人,侗族22203人。其他3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壮族、仫佬族;100人以上的有满族、布依族、拉祜族、黎族、彝族、白族;10以上的佤族、哈尼族、傣族、水族、高山族、蒙古族、藏族、布郎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僳僳族;1人以上的有毛南族、仡佬族、畲族、普米族、基诺族、景颇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纳西族、锡伯族、阿昌族、怒族、京族、俄罗斯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城步、新宁、绥宁、武冈市、洞口、隆回等县,建国后,邵阳市在党的民族区域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成立了一个民族自治县一城步苗族自治县,全市共有25个民族乡,其中苗族乡8个,瑶族乡7个,侗族乡2个,回族乡1人,苗族侗族乡4个,侗族苗族乡2个,苗族瑶族乡1个。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4.89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5.65亿元,增长12.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15727元,比上年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4:38.7:36.9调整为22.5:38.9:38.6,三产业比重提升了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3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GDP的比重为64.9%。邵阳城区自古为湘中及湘西南的传统商埠。鸦片战争前,境内盛产的土纸等手工业品和玉兰片、龙牙百合、苡米、茶叶等土特产品,多在此集散,粮食交易亦较活跃。鸦片战争后,洋货渐次输入。宣统年间,富商左秉刚始建商务局,商业行帮堂会均成其基层组织。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于宝庆县城,商界损失较大。民国13年又洪灾为患,沿河商铺倒塌甚多,加之土钢、土靛被洋钢、洋靛取代,市场衰落,商业不振。抗战后期,因邵阳地处湘黔公路动脉,西南各省的土产输出,洋货输入,及其迫切必需的轻纺产品,均以邵阳为转口点,成为内外物资的重要转运枢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不法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人们重货轻币,境内商业一蹶难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建立工商管理机构,加强工商业及市场管理.打击投机活动,组织人员调进大批粮食、棉纱、食盐等基本生活资料,投入市场,遏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1950年3月起,相继成立邵阳专区贸易公司,专、市、县供销合作社等国营、集体商业机构,组织调拨商品,供应城乡居民。并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发展集市贸易。1953年后,国家先后实行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商品的统购统销,政府组织私营商业在合并联营的基础上,实行联购分销,为国营经销、代销、代批。同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形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统一市场。1957年,境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 24亿元,比1952年增加86%。1958年“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体制高度集中,统包统分,独家经营,流通渠道单一,商业网点几经缩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改革流通体制,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逐渐打破,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商业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多元化的商品流通格局逐渐形成。在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扶持集体和个体私营商业,并允许批零兼营,深购远销。同时积极开放城乡集市贸易,发展专业市场,商业网点成倍增长,个体私营商业异军突起,市场建设方兴未艾。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5亿元。201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4.14亿元,增长14.3%,其中城区130.2亿元,增长14.5%,乡村实现零售额57.73亿元,增长11.9%。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79.87亿元,增长14.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99亿元,增长11.9%。境内以山丘区为主的多样化地貌,农、林、牧、副、渔自然布局层次明显,具有发展立体农业的良好条件。秦汉之际,中原农业技术即传入境内。晋代始产茶叶,在今城步山区出现最早的人工营造的杉木林。唐宋时期,境内粮食生产发展到“稻粟再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清初,朝廷重农垦荒。民国建立后,由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灾荒肆虐,加上战火绵延的影响,境内农业耕作粗放,技术落后,产量低下,发展缓慢。1949年,粮食总产量只有62. 83万吨,农业总产值3.92亿元;人均产粮203公斤,人均产值仅126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境内农民在征粮支前、剿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重大社会变革,生产力获得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境内开始组织农民互助合作,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1953年始种双季稻。1956年,95. 6%的农户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组织起来”的农民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长达100余天的夏秋连旱,扩大秋冬种作物,开展多种经营,自力更生度过灾年。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抗御自然灾害,发展生产上显示明显的优越性。1958年秋,境内所有高级社并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种“一大二公”的体制,严重脱离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加上当时盛行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和“共产风”,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60年代初,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人民公社化”时期“左”的错误,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境内农村经济逐渐复苏。60年代至70年代,境内粮食生产自单季稻改双季稻后,又通过高杆改矮杆、常规稻改杂交稻等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邵阳地、市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逐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发生巨大变化。1981年全面推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山林、水面、畜牧养殖、乡镇企业及水利管理、植保等承包责任制也相继出台。1983年,通过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行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中心的农村第二步改革,并在稳定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发展多样化的专业性经济联合。1990年,逐步实现由自给半自给性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单一的粮猪型经济向现代的、多层次的综合经营型经济转化,立体农业开发初具规模。[14] 2011年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217.6亿元,增长3.7 %。粮食播种面积795.6万亩,总产310.8万吨,连续八年增产丰收。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在隆回试验,创造了亩产926.6公斤的记录。桔橙、果蔬、烟叶、药材和生猪、肉牛、山羊、水产等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有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17家,其中规模企业312家,新增1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10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达到248个。造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6%。[13] 201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可比价)。种植业完成产值204.44亿元,增长2.3%,粮食产量达到311.97万吨,比上年下降2.1%,油料总产量15.37万吨,增长14.4%,烟叶产量1.49万吨,增长12.0%,水果总产量75.11万吨,增长8.8%。畜牧业完成产值128.06亿元,增长2.9%,年内出栏生猪955.98万头,增长0.3%,肉类总产量78.42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1.81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4.28万吨,增长6.0%。林业完成产值15.63亿元,增长6.6%。渔业完成产值10.67亿元,增长5.7%,水产品总产量10.25万吨,增长5.8%。西汉时,境内即有冶炼铜、铁,烧制陶器、砖瓦等产业。唐代,出现淘金、采银的工场。南宋时期,造纸业、刻书业已有一定规模。清代,宝庆府城雕板刻书业较为兴隆。民国初期,境内手工业继续发展。民国14年(1925),宝庆县城左氏管弦室雕刻的翻簧竹刻荷叶花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质奖章。民国15年,刘重威倡议集股兴办的宝庆光明电灯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为境内第一家官商合办的工业企业,标志着邵阳现代工业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洋货充斥市场,个体手工业纷纷破产,私营工业也处于萧条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一建立,就着手恢复生产,先后将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和9个煤矿收归国有,组建国营资江工矿公司,发展生产,并积极扶助与改造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1957年,境内工业企业有645家,工业总产值达8114万元。1958 年开展“大跃进”运动,根据“以钢铁为中心,迅速发展工业”的精神,大办钢铁,大办工业。1965年秋起,境内被国家定为“三线”建设地区,先后有17家大中型企业和两个工业研究所定点邵阳。此期间,尽管有“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严重的损失。但是境内现代工业规模初步形成,工业生产在动乱中仍有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工业步入稳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给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时期,一方面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挖潜革新;一方面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发展工业经济。1990年,实现由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的转变。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94.1亿元,比2010年增长22%。2013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741.98亿元,增长19.1%(现价),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完成产值1469.72亿元,增长19.7%。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14.67亿元,增长12.4%,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4.07亿元,增长3.5%,股份制企业286.77亿元,增长1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5.17亿元,增长11.0%;大中型企业141.14亿元,增长8.7%;轻工业169.52亿元,增长12.9%,重工业245.16亿元,增长12.0%;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67.9亿元,增长12.9%;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62.86亿元,增长12.3%。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7元,增长10%,人均消费支出10812.55元,其中食品支出4132.05元,恩格尔系数为38.2%,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206.18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3元,增长12.5%,其中工资性收入3340.84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801元,人均消费支出4636.5元,恩格尔系数30.6%。2013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7.5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2.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6.5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9万人,增加0.0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52.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4.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4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为3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万人。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楚文化便流传境内,并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融合原有的土著文化,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光彩。1044年(北宋庆历四年),邵州州学始创于州治之左,以后各县县学相继创办,兴儒重教,弦歌相继,世代传承。1313年(元皇庆二年),苗酋杨再成捐资创办城步儒林书院,为境内书院之始,后有宝庆濂溪书院等相继兴办,“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香绵延,文明演进,既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催化、弘扬了地方文化。至清代,境内文人雅士的创作方兴未艾,民间艺术亦大放异彩。清初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是家喻户晓的声律学启蒙教材,风行全国。乾隆年间,邵阳西乡滩头的木刻年画进入全盛时期,《老鼠嫁女》、《和气致祥》、《年年发财》等作品流布川、黔、滇、桂10余省,并远销东南亚各国。魏源既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代诗雄,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共领风骚。著名方志学家、近代舆地学家邹汉勋,诗宗汉魏,与魏源和道州何绍基被誉为“湘中三杰”。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邑人视界渐开。不仅邓辅纶、邓绎等文人,敢于正视外患内忧的现实,其诗作充满忧时忧国的深情;湖湘文化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先进思想,在教育界亦得到弘扬。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武冈鳌山等3所书院转重实学;在邵阳县城创办的滕氏女塾,则为新式学堂之雏型。此后,境内一些义学、书院渐次改为小学堂,并应时创办宝庆府中学堂,新式学堂逐步取代旧式儒学教育,延续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乃告结束。中华民国初年,境内文化、教育事业逐渐贴近时政,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民众教育。“五四”运动后,境内书肆开始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书籍,文明戏、自由体诗和白话小说、散文相继兴起,促使邵阳现代文化汇入宣传反帝、反封建和民主革命的大潮。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湖南省工委创办的《观察日报》等一批进步报纸和学校迁邵,吕振羽、王西彦、艾青、张天翼、蒋牧良等文化名人都在境内从事抗战救亡的宣传、教育工作。由《观察日报》、《力报》、《真报》等报纸掀起的抗战文学热潮,既起到唤醒民众的作用,也造就一批文艺、新闻人才。此期间的教育事业亦有发展,实行按乡、保设学的制度,即乡设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小学。至1941年(民国30年),境内乡国民中心小学达156所,保国民小学达1709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48%。以后由于日军犯境及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境内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社会文化团体和设施,或因战乱停业,或为战火所毁,学校教育亦未恢复到战前水平。据民国37年邵阳、武冈、新宁、城步和新化、绥宁6县统计,在336万总人口中,青壮年文盲为121万,占人口总数的36%,占青壮年人口数的8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文化、教育及科技、卫生、体育、新闻、广播等社会事业均有长足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接管和改造原有学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广泛劝导鼓励工农子弟入学,同时开展扫除文盲活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蓬勃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发扬,戏剧、电影、图书等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剧院、影院、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等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呈现齐头并进之势。《打鸟》、《昭君出塞》等花鼓戏、祁剧的优秀传统剧目得到挖掘和整理,推陈出新。李岸、谢璞和陈白一等一批作家、艺术家,以其具浓郁乡土气息的创作登上文坛艺苑。广播事业的从无到有,多种报刊的普遍发行,日渐丰富、活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形成,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一些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灭,极大地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受到“左”的伤害,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各级中共党委和人民政府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在此期间,已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改革了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同时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以普通教育为重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文化事业重放异彩,文艺界的老作家焕发青春,新作者脱颖而出,文学社团和创作群体相继涌现,创作日渐繁荣,每年都有新著出版。山歌剧《相亲亭》、摄影作品《大地》、《山花》等荣获国家级或国际奖励。艺术教育和研究得到发展,成果丰硕。电视、音像事业兴起并较快普及城乡。《邵阳日报》、《新花》、《中小学音乐报》等一批报刊杂志,异彩纷呈,发行遍及城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得到推广运用,共有778项成果获得市级奖励,146 项获得省级奖励,32项获得国家奖励。一大批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的兴建,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创造了条件。1990年,全市建有高等院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技工学校9所,农村职业中学59所,普通中学669所,普通小学4692所。在校大学生有3719人,在校中学生29.26万人,小学生81.96万人。有科研机构97个,其中全民所有制57个,企业自办20个。各类科技人员共94106人。文化艺术事业机构290个,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3座;体育馆2个,体育场10处。医疗卫生机构923个,其中医院461所,病床12126张。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三率全部达标。大中专院校建设获得新发展,邵阳学院申硕成功。完成学校建设项目712个,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市区祥凤学校即将竣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13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3家企业纳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67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专利授权550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增长33%。“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正式启动。乡镇文化站101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农家书屋达到3935个,覆盖全市行政村的71%。城步吊龙、武冈丝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加大,文化监管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全市广播和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2%和92.2%。全市文化产业收入达到26亿多元,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了一批县乡医院,药物制度全面覆盖。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开展,开办新农合&普惠安全&工程和&双十&等便民惠民行动。2013年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81万人,比上年增长5.2%,在校生2.71万人,毕业生0.8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4万人,下降4.5%,在校生6.71万人,毕业生2.4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11万人,下降1.9%,在校生11.56万人,毕业生3.37万人。初中和小学共招生20.88万人,下降3.8%,在校生88.12万人,毕业生17.6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0.06万人,在校生0.2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9.2万人,增长9.2%。各类民办学校60所,在校学生7.1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道教发展20世纪30-40年代,曾经成立过邵阳县道教协会。1949年,境内拥有道教宫观257处,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后,有的宫观被拆毁,有的被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占用,有的变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务农,或进厂做工,或摆摊行商和从事其他职业,讲究修炼的道教徒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道教宫观,全真派道士也变为散居道士,流散社会,自传信徒,分散行教,为人办丧事做道场,维持生计。1988年,邵阳市成立道教协会筹备小组。日,洞口县率先成立县道教协会。日,邵阳市道教协会成立。日,隆回县成立道教协会。日,绥宁县成立道教协会。截止于2012年年底,邵阳市共有道教场所70处,其中宫观17处,固定处所53处,已经认定备案的道士218名。湖南祁剧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剧。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深受祁剧影响。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隆回县民间美术以滩头年画为主。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后一代传人高腊梅创作了29个年画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亲》。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1994年,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览”中,滩头年画荣获银奖。后因滩头年画销售不景气,尚存的老艺人不多,年轻人又不愿学,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2002年,县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抢救滩头年画,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滩头年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一批项目。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滩头年画是湖南唯一传统木板手工印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滩头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明清之际,宝庆府城依资江黄金水道和数条驿道而成为水陆要冲,湘中重镇;民国时期,湘黔公路干线贯穿境内,邵阳县城成为东南与西南商品物资转运枢纽。建国后,娄邵铁路连接湘黔铁路干线,经娄底、株洲、长沙而达全国各地。怀邵衡铁路途经怀化、邵阳、衡阳,将进一步完善我省铁路路网布局,扩大路网覆盖范围,对推进武陵山区扶贫攻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公路有320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纵连南北,省道、县道、乡道及专用公路在境内经纬交织,通车里程达5839公里。高速公路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邵阳市全力“建设大交通、推进新崛起”,构建2小时交通圈。利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发展。潭邵高速以及穿越雪峰山的邵怀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建成通车的有邵衡、邵永、安邵、邵怀、包茂、二广、娄新、在建的有洞新、武冈至城步高速公路。短短数年间,邵阳市构建了从市区辐射全市、以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道省道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公路交通网络,2008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 。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域经济发展因交通条件改善而明显提速,GDP和财政收入摆脱多年低迷状态,增幅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沪昆高速铁路途经邵阳市,在我市新邵县坪上镇设站。新邵白水洞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湘中新邵县境内,核心景区在严塘镇白水村。风景区景点有480多处,一级景点30处,省、市重点保护文物8处。自然景观有“高峡平湖”、“流泉飞瀑”、 “地下溶洞群”、 “一线天”、“洞天门”、 “白龙洞”等。人文景观有寺院、宗祠、 牌坊、古墓葬、名人故居等,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抗日战争遗址和李臣典、刘策成、廖耀湘、李文、李公望等名人故居。城步南山城步南山牧场位于城步县城西南80千米处,景区位于雪峰山脉南段,绵延80余里,人称八十里大南山。她得天独厚,平均海拔1760 米,象一块碧绿的翡翠,嵌镶在湘桂边陲的崇山峻岭之上。上有48坪,48溪,坪坪芳草茵茵,溪溪清流涓涓。隆回花瑶崇木凼村位于虎形山瑶族乡,村寨内有成片的千年古树林和上百座瑶族民居木楼群,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沈姓迁居此处第二代先祖的住房,为四扇三间,每扇只三柱落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历经 200余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古寨到处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群峦叠嶂,沟壑幽深,云雾缭绕。有古树群、将军印、狐仙迎客、金龟下蛋、土匪窝、木鱼石、天眼石等数十处景点。绥宁黄桑黄桑自然保护区位于绥宁县西南部,南北长25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9.5公里,有森林面积25.5万亩,其中原始次生林23.5万亩。黄桑风景区,可游览的有大门洞水库、曲幽谷、六鹅洞瀑布、九溪冲、鸳鸯岛、上堡古国、铁杉林、牛坡头等。铝药材有灵芝、天麻、党参、岩耳等。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就有十多种。有被称为“百兽之王”的华南虎,有能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麝香;有“鹰咀龟”,有红腹锦鸡等罕见的珍禽。武冈云山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山位于武冈市城南5公里处,以云多奇幻而得名。最高峰海拔1372.5米,是山岳型自然风景区。胜力寺: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南云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湘西南著名的宗教文化活动场所和游览胜地。建于三国吴国时,初名“制止寺”,唐代改名为“胜力寺”。武冈城墙:武冈城墙在宋代开始营建,当时的城墙是土夯的,全长约9公里。明朝洪武四武冈云山年(1371年),江阴侯吴良平定了一场叛乱之后主修武冈内城墙,用方形青石垒筑,长774丈,高2丈,顶阔8尺——东西南北各建了城门,这是与别处的城墙的最大区别。到清代,城墙又扩长加固,三城北 高南低,似巨环相连,全长达1870丈,也就是12里多长,城垣均为方条形青石砌筑,上竖箭楼760间,建城楼13座,大小炮台54座。保存完整的四座城门,分别叫济川门、迎恩门、清渠门和庆成门。(武冈云山图册参考资料 )法相岩景区:法相岩——位于市区东部,法相岩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奇石异,曲径通幽。地上古树参天,绿荫如盖,地下八洞相连,洞中有洞,洞壑幽深。境内自然景观有天柱石、云根石、擎天一柱、龙宫、五蛇出洞、千丘田、珍珠塔、金龟觅食、岩山飞瀑、玉女妆台等著名景点;人文景观有《金刚经》 和碧玉簪等历代文人仕宦的摩崖石刻七十余处,有抗战时期黄埔军校二分校的地下军火库、印刷所。中山堂:建于1943年7月,是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位于省重点中学武冈二中校园内,也就是在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的旧址上,旁边是法相岩公园。浪石古民居:位于双牌乡浪石村境内。明洪武四年(1371年),一个在朝廷当官的叫王祖清的人,因农民起义而逃出京城隐居下来。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王祖清和他的子孙们在这里修建房舍。新宁崀山崀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新宁县城南10余公里处,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景点60处。湖南新宁崀山自然风光景区有3座天生桥;有10处一线天;有10个各具特色的溶洞;有8条溪河纵贯全境;有20余条壮观的峡谷;有许多的奇花异草,走兽飞禽。撮其大要来说,在这100余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内,分紫霞峒、骆驼峰、八角寨、下半山和扶夷江5大景区。(湖南新宁崀山自然风光图册参考资料 )紫霞峒景区。该区包括玉泉寺、万景槽、神仙洞、红瓦山等11处景点。玉泉寺原为湘西南佛教圣地,寺旁有该寺第一代禅师古墓;神仙洞在牛鼻寨狭谷中,深约200米;红瓦山悬崖绝壁长达700米,高百米。骆驼峰景区。该区包括一线天、幽魂洞、蜡烛峰等13处景点。八角寨景区。该区的主峰是云台山,与广西毗连。八座峥嵘的山峰高耸入云,俗称八个龙头。主峰为云台峰,名云台山。登上云台山观景处,放目远眺,西北青山拱黛,西南群山逶迤,起伏,酷似一群巨鲸,飞腾嬉戏,有鲸鱼闹海之称。东北面却象一群古朴的城堡和转墙院落,绿水如带的扶夷江贯穿东西。下半山景区。该区胜境有仙从桥等5处景点。扶夷江景区。该区有将军石、美女梳头等七处景点。 隆回魏源故居魏源故居坐落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弯村之沙洲上。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
评论Comments
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邵阳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