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在土地革命烈士褒扬条例战争期间的烈士有多少?

林常同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林常同(),男,人,时期,是一名协助通讯任务之苏区群众。1934年于小感牺牲,时年47岁。
林常同是载于《铜鼓县排埠镇革命烈士名录》的。
企业信用信息万载革命烈士陵园_百度百科
万载革命烈士陵园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出万载市政广场,沿宽敞的滨江大道北行四里,便是气势恢宏的“万载革命烈士陵园”所在。它面水背山、苍松掩映,给人一种日掬江水、夜听松涛的静谧。人们都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人们更是说,风水宝地理当留给革命先烈!
万载革命烈士陵园陵园简介
烈士陵园占地80亩。牌坊、广场式通道、纪念碑、烈士墙、烈士墓区五大主体建筑沿一条由低及高长210米
万载革命烈士陵园
布局。入园处,是一座巍然屹立的石质牌坊,它跨宽20.4米,高为14.3米,其宽减其高为6.1米。想到这个数字就很自然会想到“六一”儿童节,“儿童”是未来的象征,是“继往”的无限承载体,这一“继往开来”的设计理念给烈士陵园的建设初衷赋予了最合理的诠释。
广场式通道宽60米,由三级阶梯式平面构成:第一级长50米,意为建设陵园时的50多万万载人民;第二级长30米,象征湘鄂赣省委、省苏驻万载的三个年头;第三级长50米,泛指万载5000多名在册烈士。数字是枯燥的,但一旦给某种特殊建筑赋予其特定的数字,就等于给了这种建筑以生命。“50多万万载人民,跨过三年历史空间,拜谒5000多名革命先烈”。这,正是上述几组数字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纪念碑立在一个长17.18米、宽17米的整体平面上,它告诉人们,这是一座矗立在万载1718平方公里国土面积、17个乡镇土地上的丰碑。纪念碑高19.497米,取意为万载1949年7月解放。碑体正面刻“仿毛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体左侧为湘鄂赣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开国元勋彭德怀为万载革命烈士纪念馆亲撰:“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右侧是湘鄂赣省委最后一任书记、开国上将傅秋涛为万载革命烈士纪念馆手书:“红军烈士永远光荣”。纪念碑的后立面,是以万载县政府名义撰写的“碑题”:
“从一九二六年四月万载成立第一个的支部起,至一九三二年四月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进驻万载,再至一九三七年十月经历三年游击战争洗礼的红军游击队员下山,十一年多以来为共和国的最初奠基而舍身取义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从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至七月十八日为解放万载全境而英勇献身的解放军战士永垂不朽!”
“从一九四九年八月至今的六十多年以来为保卫祖国、建设家园而光荣牺牲的优秀儿女永垂不朽!”
烈士墙建在纪念碑后左右两侧,对应纪念碑呈半弧环抱状,上面镌刻着万载5215名在册烈士的英名。烈士墓区处陵区的最高端,是对烈士墙的“有名”的“无名”补充,它以“烈士公墓”为核心,突出对无名英烈的祭奠,散葬在全县各处的烈士遗骸都将陆续迁葬此处。墓区现已完成的仅为“烈士公墓”,墓室为花岗岩半球体,取圆寂、圆满之意。通往墓室的是台阶式甬道,分五级,每级九个台阶,取“九五至尊”之意;甬道宽3.14米,用圆周率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存。
万载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开园
,是我国较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的县份之一,以1924年加入的著名烈士为代表,一批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革命烈士陵园隆重开园
为追求真理、探索光明而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万载,是的核心支撑区域之一,以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万载三个年头为标志,一批为红色割据、解放全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万载,是富有优秀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以捍卫“红色万载”辉煌为意志,一批为保卫祖国、建设家园而光荣牺牲的优秀儿女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日,党政军各界在新落成的烈士陵园隆重集会,祭奠英烈、寄托哀思、昭示未来。标志着凝聚了五十多万万载人民无限情丝的特殊建筑——万载革命烈士陵园正式开园。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革命烈士陵园隆重开园
万载革命烈士陵园红色万载
2012年4月,是时期由我党创建的之一的湘鄂赣根据地首脑机关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迁驻万载八十周年的日子。80年前的4月12日,为巩固和扩大的胜利战果,全国唯一一块长期坚持战斗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三大中心城市之间的——取“积极向南发展”的进攻态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从苏区中心区域修水上杉南迁万载小源(今)。从这一天起,万载便确立了她作为人民共和国最初奠基石之一的历史地位!80年后的今天,凝聚着五十多万万载人民心血和智慧的“万载革命烈士陵园”正式开园。这是历史的续写,更是历史的传承。自此,有形的丰碑与无形的永恒将永远镌刻在万载这块红色土地上。
是全国较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县份之一。“万载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亦以“从一九二六年四月万载成立第一个共产党的支部起”为记始,体现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属于人民的历史,也才有了与之相匹配的先烈的荣耀与万载的辉煌!然而,在整个烈士陵园的构成指标参数中,并未突出这一元素,浓墨重彩的是湘鄂赣省委、省苏在万载领导湘鄂赣边人民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那一段悲壮岁月。从1932年4月湘鄂赣省委、省苏为策应中央苏区“积极向南发展”南迁进驻小源,到1934年1月湘鄂赣省委、省苏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为屏障中央苏区“向北进击牵制北线敌人”主动放弃小源北上移驻铜鼓幽居,前后历时连头带尾也仅三个年头,但由此衍生的历史上溯可至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下延可达1937年10月胜利下山的前后10年。在悠悠历史长河中10年仅为一瞬,然而,就是这10年却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画卷里几近气贯全部。正是由于此,万载县委、县政府在对烈士陵园的设计定位考量中,如同当年万载人民为了的巩固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一样,其设计定位再一次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既立足万载更跳出万载,既把缅怀、祭奠、哀思献给了万载人民自己的优秀儿女,又更多地献给了为新中国的诞生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整个湘鄂赣边的无数革命先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上是以若干战略区的红色割据格局展开。这期间,我党前前后后建立了大大小小13块,但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战区特征的根据地仅六块,而一度曾以“”定位打造的就是其中之一。它南抵下,北至长江北岸,西扼、东窥南昌城下,从一开始就象一把钢刀,游刃于统治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长沙、武汉、南昌之间,尽管它最终未能发展成为中央设想的“中央苏区”,但它始终承载着全国红色苏维埃运动的“引领”和“中央苏区”的战略屏障作用。贡献之巨大、牺牲之惨烈,为其它根据地所罕见。仅万载一县,10年间人口锐减17万,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5000多名,而更多的是长眠在这块土地上包括万载在内的湘鄂赣边30多个县份的无名英烈!
在这里,尽管五位优秀的省委书记中的四位先后于任上壮烈牺牲,但直至三年游击战争结束,在最后一任省委书记率领下,从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出来的原湘鄂赣根据地唯一一支留在自己身边的子弟兵队伍——红16军将士仍达1100余人。这在当时包括项英、陈毅所领导在内的全部十三支坚持下来的红军游击队伍中位居第二,也就是这支湘鄂赣子弟兵部队在不久后的皖南事变中整体冲破敌顽的铁壁合围而一举成名,最终成为军中“雄师”。在这里,尽管从第四次反“围剿”伊始便受到“一切从属于中央苏区作战需要”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领导的制肘,导致客观上成为没有实质意义上的“自己的部队”参加长征的个别根据地之一,但由湘鄂赣边优秀儿女组成的成建制部队却遍布红军所有三个方面军:以湘鄂赣边武装为全部构成并按“红三方面军”建制发展起来的红三军团,早在1930年8月攻克长沙后便由亲点、赞同与红一军团合编组成红一方面军,在中国红军史上,虽然再也没有出现过“红三方面军”的番号,但却构成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一方面军的半壁江山。同样由湘鄂赣边子弟组成的红十五军,亦于1930年10月由中央长江局带入鄂豫皖根据地,并在后来川陕根据地“保卫”之役中做出重大贡献,成为红四方面军一支劲旅。就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最困难时期,湘鄂赣根据地的决策者们仍胸怀大局,把当时身边最优秀的子弟兵部队红十八军支援给了湘赣根据地,并于1934年7月率先,最终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尽管如此,由于湘鄂赣根据地的创始人是,建国后一段时期内对这位开国元勋的不公正待遇自然倾覆了时世对湘鄂赣根据地应有的公平。更由于这里的军民一直以牺牲自身为代价,导致客观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部队参加长征,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象其它根据地那种能够影响一时的“山头”效应。但历史终归是历史,“湘鄂赣”彪炳千秋的革命斗争史已不再尘封,万载作为它的核心支撑区域之一,也终于赢得了她应有的辉煌![3]
企业信用信息红旗跃过汀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烈士名录(一)
闽西苏区(包括闽南漳州的部分地区和闽中三明的部分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从一九二八年初就建立了红色武装。是年三月四日,郭滴人、邓子恢等领导龙岩的后田起义,三月八日朱积垒等领导的平和起义,打响了八闽武装斗争第一枪。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闽西的永定、上杭、连城、宁化等地先后组织了数十次农民暴动,组建了闽西红军和红色政权。一九二九年红四军入闽,有力地推动了闽西的土地革命战争,也奠定了中央苏区全面鼎盛的时期。到一九三三年第五次反“围剿”前夕,闽西苏区建立了拥有二十五个县级政权三百多万人口的红色根据地(时中央苏区共六十个县级政权约六百三十五万人口)。汀州(今长汀)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也是红军最重要的后勤保障中心。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转移走上了长征之路。闽西苏区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残酷“清剿”,红色政权和闽西地方红军转移山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闽西山区坚持游击战的红军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留下少数干部在闽西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但在新四军主力北上后,国民党顽固派撕毁协议,对留在闽西的共产党人进行残酷迫害。由此,闽西党组织再一次转入山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并发展壮大。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南下福建时,闽西各游击队整编为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解放了闽西的大部分地区。
闽西苏区十五年红旗不倒,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这里收录的仅仅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地区的烈士名录(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名录另文收录)。
需要说明的情况有两点。第一点,对烈士所进行的编号,只是为了使用、沟通联系和统计上的方便,没有任何其他含义。第二点,中央苏区当时的行政区划与现在的行政区划不同。
茶艺居的联系邮箱为:&或者
朱积垒(),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上坪村人。闽西南地区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一九二三年在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求学期间开始投身学生运动,一九二五年因“思想赤化、行为过激”被学校开除。一九二六年三月进入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第六期学员,同年六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月结业后在北伐军东路军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十月受命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随北伐军回到平和开展工农运动,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团结社会各界,创建农民协会、秘密发展党员、组建党组织。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在上坪村组建中共平和支部,任书记。一九二七年一月中共闽南特委成立,任特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转入以长乐为中心的农村山区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武装。同年九月任中共平和县委书记兼县农民协会会长。一九二八年二月组建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任团长兼“平和暴动”委员会总指挥。三月八日率部攻打平和县城,救出被捕干部难友七十多人,揭开了福建省土地革命斗争的新篇章。暴动遭到敌军镇压后,率部转入平和县西北的金东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营,着手创建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八月奉命赴广东大埔开展工作,途经平和与大埔交界的岩上乡苦竹凹时遇敌袭击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酷刑,视死如归:“要杀便杀,何必多言!共产党人好比韭菜,是越割越长的!”一九二九年四月四日在广东省大埔县城茶阳镇被敌杀害,慷慨就义。
张赤南(张赤男,张希尧)
张赤南(),字希尧,又作张赤男,福建省长汀县宣成乡畲心村长丰人,是闽西革命斗争的著名领导者之一,红军的优秀指挥员和政治干部。大革命时期在省立第七中学(今长汀一中)求学时期接受革命思想,与罗化成、杨成武等组织学生联合会,创办《长汀月刊》,宣传反帝反封建。一九二五年上海“五卅”惨案后,和黄亚光、罗化成、张元培等组织长汀学生联合会发动罢课游行,声援上海罢工工人。一九二七年一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同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随叶剑英率领的教导团南下,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参加广州起义。在转战惠州时负伤,随后于一九二八年春返回长汀家乡,以省立七中教员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开展农民运动。一九二九年春担任中共长汀临时县委委员,与罗化成一起领导汀南农民武装暴动,配合红四军入闽作战并创建汀南革命根据地。是年七月在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闽西特委委员。此后组织和领导上杭、武平边界地区农民暴动,组建闽西工农红军第三路军并任总指挥,率部转战杭武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同年十二月底参加古田会议。一九三○年四月率部编入主力红军,历任红十二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红四军第三纵队政委,红一军团第十二师政委、第十一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一九三二年二月在攻打赣南新城的战斗中亲临火线指挥,在掩护战士时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曾浴沂(曾欲沂、曾炎)
曾浴沂(),化名曾炎,又作曾欲沂,福建省平和县九峰乡人。一九二七年初在朱积垒的引导下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平和县委委员,积极组织农民运动和抗租抗粮抗捐斗争。大革命失败后转移山区开展革命斗争,一九二八年二月参加平和暴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三月八日平和暴动后担任平和县工农游击队干部,率领工农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创建永和埔(永定、平和、广东大埔)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三○年春调到中共福建省委(时设在厦门)工作,担任省委军事委员会工作人员,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参加厦门劫狱斗争,负责接应工作,组织船只在厦门港打石字码头及时转移营救出狱同志。一九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受命率武工队攻打厦门盐税局(任这次行动的现场总指挥)。因行动泄密,遭到敌军伏击。曾浴沂在突围战斗中被捕,在狱中历经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同年七月三十一日晚在厦门港被敌秘密杀害,壮烈牺牲。
张瑞标(张邦启,张瑞根子)
张瑞标(),又名张邦启,乳名瑞根子,福建省宁化县禾口乡(今石壁镇)石碧村人。一九○七年十月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父母双亡,从小学做篾工过着流浪生活。一九二九年春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六月标带头在石碧组织工农赤卫队,率部参加宁化县西南半县武装暴动,配合红四军在禾口一带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不久,红四军转战江西,张瑞标带领工农赤卫队转移到宁石(宁化、江西省石城)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一九三一年八月组建工农红军宁西游击队。同年秋,敌禾口保卫团纠集各乡保卫团和童子兵围攻宁西游击队,瑞标挑选突击队展开反击,他身先士卒,杀得保卫团、童子兵溃不成军,并乘胜追击,一鼓作气解放宁化城关、中沙、湖村等地。一九三二年初宁化县各支红军游击队整编后,担任工农红军独立第五团任特务连(宁化县苏维埃政府警卫连)连长。同年八月随部编入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七师,任独立七师补充团团长,是年底调任独立七师一团团长,配合工农红军东方军参加泉上土堡、连城朋口等战役。随后率红一团转战清流、归化、沙县等地,相继攻克清流、归化县城。一九三三年六月任独立七师副师长兼一团团长。一九三四年七月在长汀县河田、三洲等打垮国民党军卢新铭部后,乘胜出击武平县敌钟绍奎部。在武平县钟堡村围歼敌军时亲率二十多名战士组成敢死队,乘夜色偷袭敌军旅部,在接连端掉敌五个岗哨后被敌发觉,不幸中弹牺牲。
徐赤生(徐玉琅,徐太景,徐马木子)
徐赤生(),原名徐玉琅,字太景,乳名马木子,福建省宁化县曹坊乡根竹村人。为宁化县第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宁化地方党组织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出身于地主家庭。一九二五年考入长汀的省立第七中学,在校期间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中国共青团,一九二八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四月中学毕业后受命回宁化从事党的秘密活动,以家乡曹坊为据点串连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建立党团组织,并以禁赌戒烟(鸦片)为名组织“同福社”(为当时秘密农会的对外称呼),发展成员。一九二九年五月组织农会会员在曹坊发动第一次农民暴动,因泄密未能成功,农会组织随即遭受破坏。暴动失败后转到宁化连岗中学(现宁化一中)任教,利用与校长的亲戚关系为掩护,在学生中发展党团员,相继建立连岗党小组、曹坊乡三黄村党支部(宁化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期间奔走于城关、禾口(今石壁)等地指导建党工作,帮助禾口、石碧、淮土、水东、凤山、方田、城关、李七坑等乡相继建立党组织和秘密农会,使宁化西南半县的革命活动普遍展开。一九三○年元月红四军来到宁化后,徐赤生积极组织和领导宁化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红四军的支持下于同年六月发动“宁化西南半县农民暴动”并组建宁化县苏维埃政权。一九三○年七月起,历任中共宁化县特别区委书记兼县赤卫大队政委、工农红军宁化游击大队政委,率领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打击反动地主武装。一九三二年调任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第五纵队三支队政委,一九三四年初调到苏区中央工作团工作,同年四月带领中央工作团五人小分队在建宁县黄泥铺村开展工作时遭国民党匪特袭击,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邱洪玖(),小名邱九生,福建省宁化县湖村镇巫坊村人。一九三一年五月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巫坊乡工农赤卫队队长,协助乡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红军主力离开湖村转战外地开辟新区后,土豪劣绅带着国民党军反攻倒算,工农赤卫队分散隐蔽,邱洪玖受命前往江西省石城一带寻找红军,随即加入工农红军,随部转战闽赣边界地区。一九三三年五月,邱洪玖随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师回到湖村后,调任工农红军湖村区游击大队大队长,率队打击地方民团,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同年七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湖村为中心的宁化县东北部设立彭湃县,邱洪玖先后担任彭湃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主席,率领县大队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巩固了彭湃县红色政权和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邱洪玖回家探望身患重病的母亲时遭敌便衣队偷袭被捕。在押解途中,敌人对洪玖软硬兼施,逼迫洪玖交出党员干部名单,甚至把洪玖的母亲从桥上推下去活活摔死,洪玖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在经过茅岭时将洪玖残忍杀害。
谢景德(),又名谢汉秋、谢耀辉,福建省龙岩县适中乡墩古村人。是中共福建省委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一九二四年五月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与岩籍同校学生张旭高、杨世宁等人创办龙岩留学集美的学生会刊《到民间去》,开始从事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并利用暑假回乡举办平民学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宣传国民革命道理。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共青团和国民党左派组织,参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一九二六年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二月受命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身份,回龙岩开展农民运动,担任国民党岩平宁(龙岩、漳平、宁洋)政治监察署秘书。龙岩“四·一五”清党反共事件中组织左派力量与袭击监察署的国民党反动分子武装对抗,随后被迫潜往武汉。同年八月与中央特派员陈明等人回闽恢复福建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组织武装斗争。一九二八年八月负责共青团闽南特委领导工作,是年秋当选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在漳州、厦门、泉州等地指导工农革命运动,组织武装斗争。一九二九年红四军入闽后,以省委特派员身份返回闽西与闽西特委取得联系,并担任红四军司令部联络员。是年十一月陪同毛泽东巡视闽西苏区,随后以福建省委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古田会议。一九三○年初受命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回到厦门从事城市秘密工作。同年五月二十五日与罗明、王德、王海萍、陶铸等同志(省委成立的“破狱委员会”五委员)一起,领导厦门破狱斗争,成功接应获救同志转移到闽西苏区。谢景德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他机智勇敢,善于应变,为地下革命活动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九三○年十一月二日因积劳成疾在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病逝。二○○一年十二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烈九号文件追认谢景德为革命烈士。
范祥云(根发子)&&&
范祥云(),又名根发子,福建省宁化县城关人。一九二九年在长汀师范读书时参加革命斗争,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一月受命返回宁化县组建工农武装开展革命斗争,同年六月率领工农赤卫队参加宁化西南五乡武装暴动,随后当选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财政委员。同年七月率领宁化县工农赤卫大队编入闽西红军第二十一军第五纵队(亦称红四军第五纵队),时任工农红军宁化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率部在宁化、长汀边界地区开展武装斗争。一九三○年八月率工农红军宁化游击大队城关中队返回宁化县开辟根据地,途经曹坊地区时遭敌保安团伏击,在突围战斗中负伤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九三○年九月(闰六月)在宁化县城关猪子坝桥头被敌民团匪帮破腹挖心残忍杀害,壮烈牺牲。
阮山(),曾用名阮德宽、阮守南,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上南村人。早年毕业于福州法政大学,回乡后创办毓秀学堂并担任校长。一九二三年前往广州,期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并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二五年底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受命前往厦门担任中共厦门特支书记,是中共厦门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二七年四月大革命失败后,返回永定开展农民运动,任中共永定县委委员兼湖雷支部书记,组建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武装,开展抗租抗粮抗捐斗争。一九二八年六月担任永定暴动副总指挥,领导永定农民武装暴动,随后以湖雷暴动骨干为主组建永定的第一支工农游击队,开展反“清乡”斗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二九年春夏之交率部配合红四军入闽作战,此后相继担任湖雷区革命委员会主席,永定县革命委员会秘书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委员会主任,中共闽西特委委员,闽西苏维埃执行委员,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新编红十二军第三团团长。一九三○年受命筹建闽西工农银行,任闽西苏区第一个工农银行行长。一九三二年调到中华苏维埃政府工作,先后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秘书长、社会教育局局长等职。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斗争。是年冬转移到长汀县谢坊村时被叛徒杀害,壮烈牺牲。
李震东(),又名李雨霖(李雨林),字春霆,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乡人。一九二七年春参加革命斗争,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配合北伐军入闽作战。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农村坚持革命斗争,组织秘密农会和农民自卫武装。一九二七年秋担任汀南秘密农会主席,一九二八年秋担任中共河田党组织负责人,组织农民开展抗租抗粮抗捐斗争。一九二九年三月受中共长汀县委派遣,利用其父关系出任河田团防局长,同时担任工农红军汀南游击队队长,参加了河田武装暴动的领导工作。期间变卖家产购买枪枝弹药武装农民自卫队。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因叛徒告密被捕,当天被押往长汀县城审讯。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威胁利诱,但他丝毫不屈服。同年九月三日在长汀县城关南寨坝被敌残忍杀害,英勇就义。同年十一月工农红军再次攻占长汀县城后,中共长汀县委在南寨广场隆重举行李震东烈士追悼会。
王成元(),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街上村人。一九二九年夏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街上乡秘密农会会员、工农暴动队队员,积极参加抗租、抗粮、抗捐斗争。一九二九年秋参加汀南工农暴动,随后编入工农赤卫军,参加了创建汀南、武北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三○年春整编后,相继担任闽西红军独立五团(工农红军汀南、武北独立团)战士、班长,红十二军某部班长、排长,工农红军福建军区长汀补充团指导员,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一九三三年秋率部随红五军团某部转战湘赣边区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同年十一月在湖南省东部地区攻打敌民团据点的战斗中牺牲。
李元昌(),又名李子文,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乡坂场村人。一九一一年十月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一九三○年二月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一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坂场乡工农赤卫队队长,和溪区工农赤卫队中队长,一九三二年四月工农红军东征漳州时率领和溪工农赤卫队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此后相继担任和溪区坂场乡革命委员会主席,南华(南靖、华安)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积极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工农红军东路军完成东征任务返回闽西后,敌军疯狂反扑,李元昌率领苏维埃干部和工农赤卫队骨干组建红军游击队坚持革命斗争,历任工农红军营州乡游击队队长,工农红军和溪游击队队长,配合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八团在漳龙(漳州、龙岩)公路沿线开展游击战争。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随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时任工农红军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游击支队第一大队财粮委员,参加了岩南漳游击区的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三六年四月七日(农历三月十六日)前往华安县迎富村筹粮途中因叛徒出卖遭敌伏击,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阙广昌(),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东里人。一九○四年十二月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一九三○年春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才溪区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岩永杭(龙岩、永定、上杭)独立团(又称太拔独立团)战士。一九三四年春随部编入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八团(简称红八团)任侦察班副班长,转战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边区,出色地完成敌情、村情、民情、地形的侦察任务,为红八团切断漳龙公路,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提供可靠情报。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游击区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闽西南游击区的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三六年十月调任岩永靖(龙岩、永定、南靖)游击队队长,积极配合红三支队(由红八团改编)第三大队和红四、红五支队,以及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特务大队的军事行动,巩固了岩永靖游击根据地。一九三七年二月在溪柄执行侦察任务时遭敌伏击,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游玉春(游惠琴,游阿种)
游玉春(),女,原名游惠琴,乳名阿种,福建省南靖县和溪区迎富村人,嫁到乐土村。一九三二年四月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工农红军南靖游击队联络员。南靖县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先后担任乐土乡苏维埃政府妇女主席、南福区苏维埃政府妇女主席,带领妇女为红军送粮送情报,参加了岩南漳(龙岩、南靖、漳平)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随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历任漳平县大岭下区苏维埃政府妇女主席、工农红军大岭下区游击队队长,工农红军岩南漳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率部转战岩南漳边区配合红八团作战,参加了闽西南游击区的三年游击战争。游玉春善于使用双枪,是远近闻名、让土豪劣绅闻风丧胆的神枪手。一九三六年八月八日(农历六月廿一)受命前往迎富村执行任务,途经毛南溪(麻潭溪)时被叛徒勾结敌军设计诱捕。在狱中历经严刑,宁死不屈。第二天在和溪乡坂场村被敌保安团杀害,壮烈牺牲。
余天助(),福建省南靖县靖城镇沥阳人,迁居龙溪县虎庵村。一九二七年四月参加革命,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在龙溪虎庵村建立秘密农会,组织农民自卫武装。一九二七年十月组织虎庵村农友,会合南乡一带农民声援漳州轻便车工人的罢工斗争,同年十二月率南乡农民武装进入城区,破坏国民党的通讯设施,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一九二八年三月参加程溪暴动,随后加入红军游击队,转战南靖、平和边界地区。一九三○年受命回家乡靖城组建红军赤卫队,在靖城一带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游击根据地。一九三二年五月,率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时任闽南独立第三团四连连长,率部转战靖和浦(南靖、平和、漳浦)边区,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为巩固靖和浦游击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九三四年夏,红三团一部在平和县南胜一带开辟新区,是年八月二十一日突遭敌军包围。余天助率部阻击敌军,在掩护主力突围的战斗中牺牲。
黄廷钧(黄延钧、黄铁台)&&&
黄廷钧(),又名黄铁台,另作黄延钧,福建省平和县霞寨乡大坪村山美自然村人。一九一九年九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周恩来等同学的影响下参加国民革命运动。一九二五年秋回国,在考察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情况后回到平和,创办平民夜校,以民校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一九二六年七月在大坪、小坪等地组建农民协会,开展抗捐抵税、反对抓丁派款斗争。同年十月进入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回到平和,与朱积垒紧密配合,扩大农会组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平和县工农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一九二七年一月同朱积垒、朱思前往漳州,出席中共闽南地区党的代表会议。同年春在大坪村组织国民党区党部,协助朱积垒、朱思等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黄廷钧负责工人运动,不顾国民党右派的威胁,数次召开群众大会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此后担任中共平和县委委员,在芦溪、崎岭、山内、坂仔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一九二八年初参与组建工农革命军福建独立第一团,参加平和暴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同年三月八日平和暴动后,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随后因多年奔波,积劳成疾,由党组织安排转入隐蔽休养。一九三○年初因病情恶化逝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黄廷钧为革命烈士。
詹木益(),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下庄村人。一九二九年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下庄乡工农赤卫队队员,一九二九年十月参加莒溪暴动和其后创建连城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三○年后担任下庄乡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一九三二年参加工农红军,时任红一方面军东方军(东方军所属红三军团或红七军团)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一九三三年七月底在连城县朋口镇围歼敌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四六七团的战斗中牺牲。
罗家秀(),女,又名土金嫂、细嫂,福建省宁化县济村乡罗家嶂村人。一九三三年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宁化县东郊区工农赤卫队妇女连连长、指导员,宁化县苏维埃政治保卫局巡视队长等职,在青壮年参加红军后,率领妇女承担起保卫家乡、建设苏区、支援前线的任务。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长征后,率部坚持宁化苏区的游击战争。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为掩护闽赣省苏维埃机关、部队撤出宁化城关,熟悉地形地貌的罗家秀担任了牵制追敌的任务。任务完成后被敌包围,在率部突围的战斗中负伤被俘。在狱中,敌人对她进行了疯狂报复,严刑毒打整整八个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罗家秀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一九三五年八月十八日,敌“返乡团”用剪刀极其残忍地杀害了罗家秀。面对敌人寒光闪闪的剪刀,罗家秀毫无惧色,在“红军一定会回来的!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凛然口号声中壮烈牺牲,写下了生命的最后音符。
苏惠珠(),女,又名巫珠女,福建省建宁县人。一九一四年出身于贫穷的农民家庭,童年时代被卖到宁化县城巫姓人家的商店做婢女,取名巫珠女(苏姓系其参加革命斗争后感激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将其拯救出苦海,故取姓为苏)。一九三○年初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干部,中共宁化县南郊区委妇女部部长,中共宁化县委妇女部部长兼工农红军宁化县大队副政委,是宁化县“红色娘子军”(县大队妇女连)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在宁化青壮年男人当红军上前线的情况下,率领苏区妇女承担了建设苏区、保卫家乡、扩大红军、支援前线的任务。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因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党组织将她安排在山里人家隐蔽。一九三五年二月被敌发现不幸被捕,先后囚禁于宁化监狱、漳州监狱。在狱中历经酷刑摧残,始终坚贞不屈。同年四月在漳州监狱因酷刑折磨壮烈牺牲。
黄鸿湘(),又名黄南生,福建省宁化县城郊乡小涓村人。一九三○年一月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小涓乡秘密农会会员,宁化城郊农民自卫队干部,积极参加抗租抗粮抗捐斗争。一九三○年六月参加宁化县西南五乡农民武装大暴动,是城关暴动的组织者之一。此后担任宁化县工农赤卫团(工农红军宁化县游击大队)城关中队中队长,同年七月随部编入红二十一军(工农红军新编十二军),任第五纵队中队长,随部转战宁化、长汀边界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当年九月率队从长汀县新桥镇返回宁化县开辟革命根据地,途经曹坊时带几名战士执行侦察任务时遭敌民团伏击,在突围战斗中负伤被俘。当日被敌押回宁化县城,在城关猪子坝新桥头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廖永辉(),福建省永定县城郊乡古镇村黄竹甲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秘密农会干部、铁血团成员,带领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抗租、抗粮、抗捐斗争。一九二八年六月参加永定暴动,随后编入工农革命军,参加了创建永定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二九年春夏之间随部转战闽粤边区配合红四军入闽作战。此后相继担任溪南区黄竹甲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三连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工农赤卫队队长、下溪南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一九三三年春调任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七月,改任中共永定县委巡视员,负责南路区委的工作。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带领永定县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游击战争。一九三五年十月因叛徒出卖,在金砂镇蕉坑村罗群头地区遭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团的包围袭击,在突围战斗中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到酷刑折磨,坚贞不屈。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永定县城关东门坝英勇就义。
王汉章(),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镇人。一九二九年六月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青团,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工农赤卫队战士,一九三一年七月随部编入工农红军,任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师二团某部三排战士。同年初冬在永定县塘背战斗中负伤,左眼球破碎失明,评为二等甲级残废。一九三二年伤愈后转到地方工作,历任乡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区苏维埃军事部长、副主席等职。一九三四年十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调任杭武(上杭、武平)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率领县大队和县苏维埃工作人员转战长汀四都、上杭障云一带山区坚持游击战争。一九三五年二月在上杭县障云山上反“清剿”战斗中负伤被俘,在狱中历尽酷刑,坚贞不屈。一九三七年七月在漳州监狱被敌残忍杀害,壮烈牺牲。
黄木珠(),女,福建省泰宁县梅口乡梅口村黄家坊人。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幼年经多次转卖后成为梅口下街江鸿标的童养媳,从小吃苦耐劳,性格倔强坚韧。一九三一年五月红军解放泰宁后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六月任泰宁梅口乡苏维埃政府妇女主席,积极投入“打土豪,分田地,烧契约”的革命斗争,发动妇女为红军洗衣服、做草鞋,护理伤病员。同年七月红军主力转战江西进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黄木珠随党组织转入地下开展秘密工作,经常化装到茅店、弋口、大田等地与红军联络站联系,传递情报。一九三二年十月红军回师泰宁恢复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府,黄木珠担任梅口区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一九三三年五月加入工农红军,任女子连干部,积极投身扩大红军、支援前线和保卫苏区政权的斗争。同年十二月,敌军进犯泰宁苏区,黄木珠积极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一九三四年三月担任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参加了泰宁保卫战。是年五月红军主力撤离泰宁后,随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转移龙安山区坚持革命斗争,负责组织交通联络工作,经常乔装穿越敌军封锁线侦察敌情、传送情报,联络上级。一九三四年七月二日凌晨,敌军调集重兵包围龙安。黄木珠率地方红军部队顽强抗击来犯敌人,掩护县委、县苏机关转移,此后在突围战斗中中弹牺牲。
余永富(),福建省建宁县里心乡余家村人。早年随宜黄戏艺人学艺,司职乐队,后接师傅遗产任戏班班主。一九三一年五月中央红军进入建宁时投身革命斗争,带领戏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运用民间小调填上革命新词,并新编《送郎当红军》、《送鞋记》等剧目到各地演出,深受苏区军民欢迎。同年七月红军回师赣南时带戏班随红军离开里心,随红军转战江西参加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期间其亲属受到国民党保安团的残酷迫害,妻子被迫卖掉两个女儿拿钱“赎罪”,且流落破庙安家。由此,余永富革命意志弥坚。一九三二年十月红军再次解放建宁,余永富随红军返回里心工作,相继担任里心区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里心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率领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扩大红军、支援前线作战。期间组建工农赤卫队,镇压地主恶霸,保卫家园。一九三四年五月红军主力撤离里心时,受命留在里心坚持革命斗争,期间组织工农红军里心游击队,率队开展游击战争。同年六月在里心乡麓山村反“清剿”战斗中被俘,在狱中历经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其时,里心群众推选代表前往敌军旅部具书求保,敌旅长为抚民心有意顺水推舟,可惜受被镇压地主恶霸家属的干扰未果。一九三四年六月十八日上午在里心墟场被敌保卫团匪帮残忍杀害,壮烈牺牲。
李庆保(李庆宝)
李庆保(),又作李庆宝,福建省建宁县溪口乡桐源村寒坡岭人。一八九四年十月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以理发为生。一九三一年七月参加革命斗争,时任工农红军和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员,以理发为掩护,往来于苏区和白区之间传送情报文件。一九三四年五月受命前往安寅区传送一份紧急情报,他将情报藏在磨剃刀的掌刀布夹层内,与儿子一起前往安寅,并交待儿子:“不管路上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要作声,由我来应付。你见机行事,提着剃头箱混过去。一定要将信送到安寅区,绝不能耽误大事”。在通过桐源桥榨油房路口敌军封锁线时,被敌保卫团团丁拦阻。团丁头目认定李庆保有红军嫌疑,对其严刑审讯。李庆保宁死不屈,被敌团丁用桐油活活烧死。他的儿子按照父亲事前交待将情报送达红军。红军与苏维埃政府得到情报后立即转移,避免了损失。此后,其子跟随工农红军转战外地下落不明。一九七九年民政普查时,确认李庆保为革命烈士,其儿子定为失踪军人。
杨志和(),乳名狗子,福建省泰宁县城关水南村人。原籍长汀,随父亲逃难到泰宁,五岁丧父,随母改嫁许姓砖瓦工,上了几年私塾后终因家境贫困而辍学,随继父学制砖瓦为生。一九三一年六月初红军解放泰宁时参加工会和工农赤卫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担任中共泰宁支部书记、泰宁县城区西南乡革命委员会主席。一九三一年七月红军主力回师赣南执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任务时,敌军纠集地主民团趁机反攻倒算。杨志和率区乡干部和工农赤卫队转移到城区周边开展游击战争。一九三二年十月配合主力红军回师泰宁歼灭地主武装,重新解放县城。此后担任城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一九三三年四月调任中共泰宁县委委员兼县苏维埃副主席,同年十月任中共泰宁县委宣传部长兼城区区委书记,一九三四年二月当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积极组织苏区建设、土地革命和扩红支前,组建红军地方部队保卫苏区。一九三四年三月敌军疯狂进攻泰宁,杨志和夜以继日地发动和带领群众修工事、支前参战。三月十九日红军主力撤离泰宁转战江西后,率地方武装完成牵制敌军掩护主力的任务后转移到龙安一带山区坚持革命斗争。是年十月主力红军长征前后,率领由泰宁县大队改编的闽赣军区第十八团三连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牵制了大批敌军。一九三五年四月潜回泰宁县城筹款时,因奸细告密被捕。在狱中历经二十多天残酷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同年五月在泰宁县城关北门外沙洲被敌杀害,英勇就义。
杨根荣(),福建省将乐县水南乡人。一九○七年出身于贫穷的佃农家庭,父亲早逝,从小承担家庭重负,养成刚强性格,为人正直,热心助人,在乡亲中有较高威信。一九三一年春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六月参加工农红军,历任秘密农会会员,工农红军将乐游击队战士,战斗中机智勇敢,英勇善战,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一九三三年接任工农红军水南游击队队长,严格整顿军纪,率队在将乐、明溪、泰宁游击区声东击西,神出鬼没,沉重地打击了土豪武装和反动会道门武装,巩固了将乐一带游击根据地。一九三四年五月在将乐、归化(今明溪县)边界地区执行任务时被敌包围,在阻击敌军、掩护战友突围的战斗中牺牲。
孔仕安(孔士安,孔书安)&&&
孔仕安(),又名孔士安,又作孔书安,福建省建宁县溪口乡杨林村巧洋坊人。一九三一年六月参加革命斗争,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以裁缝为生,一九三一年五月中央红军解放建宁后进入红军被服厂工作,曾任被服厂工会的生产委员。是年七月中旬,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红军主力暂时撤离建宁回师赣南。孔仕安奉命转移到建宁县渠村,以开裁衣店为掩护建立秘密联络站,并在向国民党官兵招揽生意的过程中搜集敌军情报。一九三二年十月红军再次解放建宁后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相继担任枧头区苏维埃政府工会主席、巧洋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建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建宁苏区的政权建设、土地改革和扩大红军、支援前线任务。在巧洋区任职期间,所属枧头、杨林、大南等乡均被评为建宁县扩红模范乡。任职建宁县苏维埃主席期间,正处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孔仕安带领建宁人民为扩大红军、支援前线做出了重大贡献。期间,先后当选闽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一九三四年一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同年五月因未能按时完成不切实际的扩红和支前任务,遭到“左”倾路线打击,被打成“右倾保守分子”撤消县苏维埃主席职务,调任闽赣省彭湃县(中华苏维埃时期由建宁和江西黎川部分乡镇组成的县级政权)城防司令部组织干事。同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建宁县坚持革命斗争,同年十二月在澎湃县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撤消了当时对孔仕安的不公正处分,追认孔仕安为革命烈士。
林锦斌(林景斌)
林锦斌(),又作林景斌,福建省清流县龙津(城关)镇人。出生于贫穷的铁匠家庭,从小与父亲一起依靠打剪刀、钻子养家糊口。一九三一年初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先是从事地下秘密活动,成为党组织联系工人群众的积极分子。一九三二年七月调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财政部工作,在打土豪、筹集革命经费等工作中,立场坚定,秉公办事,出色完成任务。同年十一月任清流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一九三三年八月调任清流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积极组织苏区建设和肃反工作。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重兵进犯清流。同年十月二十日在清流保卫战中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不久在宁化县被敌军五十二师杀害,壮烈牺牲。
石寿才(),乳名九妹子,福建省武平县中堡乡远富村人。一九○六年年九月二十五日出身于雇农家庭。一九二九年六月在上杭县才溪乡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才溪区工农赤卫大队战士、班长、排长、中队长,参加了创建上杭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三○年初受命回中堡一带开辟新区,发展党团组织、组建工农赤卫队,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府。不久当选中堡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中堡区工农赤卫大队大队长。一九三一年十月红军主力转战外线时,率中堡区苏维埃政府和工农赤卫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一九三二年三月率部返回中堡恢复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并组建中堡区苏维埃警卫连,保卫土地革命成果。同年十二月率中堡区警卫连编入工农红军,相继担任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十师二团一营二连连长、一营营长,率部转战赣南、闽西等地,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因腿部旧伤复发留在闽西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一九三五年一月初因腿伤越发严重又罹患疟疾,由组织安排转移到才溪乡妻子娘家隐蔽疗养。同年一月十三日凌晨因坏人告密被敌逮捕,随后押解中堡。在狱中历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是年一月二十四日被中堡地主返乡团用刀剐残忍杀害,壮烈牺牲。
李古手客(李鼓手客)
李古手客(),又作李鼓手客,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期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澜区模范营战士,工农红军武平县独立团战士,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第独立十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二年在上杭县梅溪寨(今上杭县旧县镇梅溪村)阻击敌军的战斗中牺牲。
李兆杨(),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上岭村人。一九二九年秋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十月参加工农红军。曾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参加了创建武平西区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二九年十月整编后,相继担任工农红军武西游击队战士,工农红军武平独立团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在武平县东留镇大畲村攻打敌民团据点的战斗中牺牲。
李金昭(),福建省武平县永平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一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澜区模范营战士,红十二军三十六师某部班长,红一军团三师某部班长,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一九三三年八月随部转战江西省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金昭为革命烈士。
李万寿(),福建省武平县大禾乡蕉坑村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四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蕉坑乡工农赤卫队队员,蕉坑乡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大禾区苏维埃政府干部,蕉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随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同年底在反“围剿”游击战中被俘,随后在大禾墟被敌杀害,壮烈牺牲。
李顺天(),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一九三○年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澜区模范营战士,工农红军武平县独立团战士,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第独立十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一年在桃溪镇亭头村太平寺与敌战斗中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顺天为革命烈士。
李俊生(),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期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澜区模范营战士,新编红十二军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一九三二年随部转战外地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俊生为革命烈士。
李兆庆(),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上岭村人。一九二九年秋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十月参加工农红军。曾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参加了创建武平西区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二九年十月整编后,相继担任工农红军武西游击队班长,工农红军武平独立团某部班长,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二年在万安战斗中被敌冲散,途经东留镇时被俘,随后在东留墟被敌民团匪帮残忍杀害,壮烈牺牲。
李书仙(),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一九二九年秋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十月参加工农红军。曾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参加了创建武平北区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二九年十月整编后,相继担任工农红军桃溪游击队队员,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四支队(武北支队)某部战士,工农红军武平独立团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二年在武平县岩前镇攻打敌民团据点的战斗中牺牲。
李元德(),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二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溪游击队战士,工农红军武平独立团某部战士,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团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三年九月在桃溪镇大水坑反“清剿”战斗中被俘,随后在大水坑天井堂被敌民团匪帮残忍杀害,壮烈牺牲。
李青生(),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一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澜区模范营战士,红十二军三十六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一九三二年随部转战外地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青生为革命烈士。
李兴发(),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年夏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溪游击队战士,工农红军武平独立团战士,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某部班长,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三年五月左右随部前往长汀县集结执行任务,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兴发为革命烈士。
李孝礼(),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年夏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溪游击队战士,工农红军武平独立团战士,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二年随部转战江西省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孝礼为革命烈士。
李先成(李光成)
李先成(),又作李光成,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一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澜区模范营战士,工农红军江西军区第三分区(亦称闽粤赣边区指挥所)独立团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二年在武平县永平镇帽村阻击敌军、掩护分区机关转移的战斗中牺牲。
李兆荣(),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上岭村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期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上岭乡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上岭游击队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一年在反“清剿”游击战中随部转移江西省会昌县休整,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兆荣为革命烈士。
李如州(李如洲)
李如州(),又作李如洲,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新兰村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一九三一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新兰乡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澜区模范营战士,工农红军武平县独立二团战士,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三年初随部转战闽赣边区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同年一月下旬在清流县攻打敌民团据点的战斗中牺牲。
李兆树(),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上岭村人。一九二九年秋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十月参加工农红军。曾任上岭乡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上岭游击队战士,参加了创建武平西区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二九年十月整编后任工农红军武西游击队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一年六月在江西省寻乌县执行任务时遭敌靖卫团匪帮袭击,在阻击敌人、掩护战友突围的战斗中牺牲。
李休兴(李林兴)
李休兴(),又作李林兴,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期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桃澜区模范营战士,工农红军武平县独立二团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三年春随部转战江西省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休兴为革命烈士。
李宝金(),女,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斗争,期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苏维埃妇女队队员,桃溪区苏维埃政府妇女会工作人员,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洗衣队员,新编红十二军洗衣队员,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一年随部转战江西省瑞金县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此后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宝金为革命烈士。
李三古头&&&
李三古头(),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一九二九年秋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十月参加工农红军。曾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参加了创建武平北区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二九年十月整编后,相继担任工农红军桃溪游击队队员,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四支队(武北支队)某部战士,工农红军武平独立团某部战士,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游击战争。一九三一年四月在武平县大禾乡源头村攻打敌民团据点的战斗中牺牲。
李先德(),福建省武平县桃溪镇人。一九二九年秋参加革命斗争,同年十月参加工农红军。曾任工农赤卫队队员,参加了创建武平北区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一九二九年十月整编后,相继担任工农红军桃溪游击队队员,红十二军某部司务长,参加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一九三一年在上杭县千家村(今珊瑚村)执行任务时失去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武平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追认李先德为革命烈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铜鼓岭烈士纪念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