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中国特权阶级级是怎样一步步摧垮苏联

十月革命_中搜资讯搜索
常受读者的诟病。但巴别尔却没有,或者说他更高明,他的对人的评价不是直抒胸臆的宣教,而是在字里行间之外,使读者阅读之后,自己掩卷深思,作出结论。《骑兵军》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月革命刚刚过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抗国外干涉侵略的保卫战时候,作品的人物是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
精心筹划开展了“信仰的力量”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为逆境中成长的企业员工启示当下、烛照未来,为集团公司逆市突围培育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山西新闻网
传播、运用和逐渐占主导地位,在实践上是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广泛开展并逐渐成熟与强大;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转移到俄国,历史的主题是革命和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这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得到实现;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转移到中国,历史主题...
求是理论网
即坚持暴力革命和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阵营与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不平衡”理论,并把苏联十月革命的首先在中心城市爆发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运用于中国,中国革命自然就会胜利。结果,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导致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屡屡遭受挫折并导致惨重失败。...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这个命题凸显了社会...
求是理论网
9、李大钊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之革命。10、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11、1920年11月,上海党的组织创办了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
俄罗斯与印度地理上不接壤,但却存在共同的潜在竞争对手,南北联合释放出了一股强烈信号。俄罗斯传统上就有一句话,俄罗斯不需要朋友,俄罗斯的两个朋友一个叫做陆军,一个叫做海军。纵观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苏联在冷战期间出兵的对象,波兰、匈牙利、捷克和阿富汗,都是苏联的盟友,...
坚持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坚持党与群众的联系,所以产生了一个新型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党,有这个党对革命运动的领导,所以才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工农政权的建立。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他们坚持批评党内“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错误思想倾向,...
人民论坛网
以革命为起点,从苦难最终走向辉煌!于是冰心写出了:“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本人认真研读了该书,主要有三个认识和三个心得:认识一: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根基。书中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福州新闻网
以及苏北解放区的儿童团。1902年,俄国革命遇到了许多困难,列宁在《做什么》一书中发出了"时刻准备着"的伟大号召。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终于举行了1917年的伟大的“十月革命”。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前苏联莫斯科诞生,并确定"时刻准备着,...
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改革开放的和平时期――红领巾,始终是是红旗上鲜艳庄重而朝气蓬勃的一角。 回首望去,早在1902年,俄国革命困境重重之际,列宁在《做什么》一书中便发出了"时刻准备着"的伟大号召。“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此后的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
中国日报网
从2016年秋到2017年,全年将从艺术史的各种切口入手,从抽象表现主义到俄国共产主义革命时期,从詹姆斯?恩索尔到贾斯珀?琼斯,从…推荐关键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马列维奇马蒂斯展览着重展现从年间共十五年的艺术历史,将首次纵览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的全体艺术景观。包括康定斯基大胆的...
雅昌艺术网
最后通过十月武装起义取得了革命胜利。十月革命是已经取得了胜利的人民革命,无论是对俄国历史发展还是对世界历史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是,当时第二国际和俄国一些颇有影响的理论家如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等人指责十月革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他们...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革命开头就没有我们这个样,无非是洪秀全、北伐战争那一套。GCD打仗就是边打边像个样,过去没有样。苏联有个样。十月革命以前有什么样呀?那个样还不是十月革命创造的。侧后迂回,这不仅是印军怕,从古以来,哪一个军队都最怕这一手。打扫战场花了一个多月,他不出来,躲在森林...
提出了各种主张。其中一部分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希望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富强中国。然而历史实践证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其他诸如“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方案,也都不能救中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中国一些先进知识...
河北新闻网
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起义官兵和工人以“阿芙乐尔”号的炮声为十月革命开始的信号,向冬宫进发,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自沉于港湾中,战争后期被打捞起来修复。从1948年11月起,它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70年,理论指导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回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问题,如何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取的什么经? (来自:画时光)【文化典藏】康定斯基1917年的作品。成为苏联之前的俄国,本来有很多佛。挑大的说有康定斯基、夏加尔、马列维奇等人,巡回展览画派也是其中一尊大佛。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巡回画派之外的其他佛都给吓跑或吓死了 (来自:画时光)【文化典藏】夏加尔1918年的作品...
到1932年底,斯大林政府开始约束和镇压创作自由。这是俄罗斯艺术和文化风貌彻底变革的时期,而这些在斯大林时期之前的俄罗斯艺术,毫无疑问是该展览最强大的魅力。展览着重展现从年间共十五年的艺术历史,将首次纵览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的全体艺术景观。包括康定斯基大胆的创新成分和...
例如“放光芒”、“京剧脸谱”、“大一片红”、“十月革命35周年”等,类似这样的邮票珍品约有十多种。他建议,邮品虽在近年来拍卖市场中表现不俗,但投资仍需谨慎,切勿盲目。蓝军邮身价是如何炼成的?日江苏省邮品拍卖会上,拍品中有一套“军人贴用”邮票,吸引了多位实力买家...
24小时热点事件
©2016ZhongSou
京公安备号官僚特权阶级是怎样一步步摧垮苏联(2)
关于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问题是近20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但大多是对苏联党内腐败、苏联解体作了探讨,而对于其深刻影响往往局限于苏联解'...
5、戈尔巴乔夫时期官僚特权阶层问题积重难返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提出官僚特权阶层问题。戈氏想用民主化、公开性来扫除体现社会障碍机制的“官僚阶层”。他对原苏共干部队伍没有正确的分析和正确的方针,使改革缺乏一支可依靠的较稳定力量。这是其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一,戈尔巴乔夫本人“反特权”却大行特权。戈尔巴乔夫本人不仅不愿放弃他及其家庭享受的特权,而且其热衷程度也超过了以腐败闻名的勃列日涅夫。但是他善于做表面文章,经常有一些捐款给慈善机构的“义举”,其腐败常不为人知。曾任戈尔巴乔夫助理的瓦·博尔金回忆:戈尔巴乔夫经常收到相当重量的金质、银质和白金奖章,用贵重金属制作的收藏硬币,个人银行账户上有几百万美金。按照自己的喜好,在多处疗养胜地建造新的总书记官邸,在莫斯科建造豪宅,这些建筑费用高达数亿卢布。甚至在苏联解体前夕,戈尔巴乔夫还在加紧策划在克里姆林宫改造一套包括厨房、餐厅、客厅、休息厅、两个卧室、办公室和其他用房的住宅,后因发生了“8·19”事件,不得不停止大兴土木的计划。第二,戈尔巴乔夫对官僚特权阶层日趋腐化的危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他执政之后,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留下来的高级领导人的特殊待遇都依然照旧保留。据戈尔巴乔夫的秘书回忆,特权待遇许多作法一直延续到很晚,直到1990年以前,过去的许多东西一直保留着。甚至在苏联解体后,戈氏还无耻的跑去找叶利钦讲条件:苏联解体可以,但是需要保留我的特权待遇。结果遭到叶利钦的拒绝,这也是对戈氏莫大的讽刺。因此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官僚特权阶层进一步发展壮大,并成为阻碍改革的主要政治力量。到了戈氏上台后,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这一阶层已经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为了维护自己的记得利益,主张将财产合法的占有。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官员或者说苏联精英在俄罗斯的官员任职中的比例关系。H·B·彼得罗夫的研究表明,在俄罗斯最高领导层中,75%出身于苏联精英,在商界精英中,这个比例为61%。(注这里的苏联的精英主要指苏联特权阶层)。参见表一在上表中可以看出最低接近60%,最高达80%以上的俄罗斯官员源自于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另一个证明就是叶利钦的回忆录。叶利钦在自传中对官僚特权阶层的心理描述道,谁在职务阶梯上爬得越高,谁就生活得越舒适,谁也就会对失去这种生活更加感到不愿意和痛苦。官僚特权阶层不愿意失去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待遇,并且希望把它继续传给自己的后代。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这些人最终选择了资本主义:因为这样可以把他们占有的财富合法化。第三,官僚特权阶层借助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良机,利用新旧体制转型的混乱,大肆侵吞公有财产,迅速致富。在戈氏改革背景下出现了最早的先富起来的人。随着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解散,这些掌握着管理权的官员们,谁是管理者,谁就成为占有者、所有者。结果是: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了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和“新俄罗斯人”。官僚特权阶层的若干头面人物,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势地位以及同高级领导人的种种关系,取得各种特殊的经营权力,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侵吞国家财富,逐渐从管理者变成占有者,把管理权变成所有权。这一过程大致是从1987年开始,通过多种形式逐渐实现的。首先是共青团经济。他们利用苏联时期的市场混乱成立专门机构“青年科技创作中心”,涉足影视业、国际贸易、旅游业等领域,并从事倒买倒卖的金融活动。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国有资产成立股份公司的机会,股份为部门或领导瓜分。著名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是这样出现的。第三种方式是在国家银行基础上建立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借助于后来的专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私有化组织起来的。有的商业银行是在部的财务局的基础上建立的,原来的财务局长或副局长就变成了银行的董事长。石油化工银行、无线电技术工业银行和其他一些所谓“部门银行”统属此类。第四种方式是在商业领域,则在国家供销机构和商业机构基础上建立交易所、合资企业和大的商社。通过苏维埃的分配体系的私有化,建立了共青团交易所(莫斯科商业交易所、莫斯科中央金融交易所等),许多合资企业和一些大的商社。二、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演变的深远影响1、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使苏共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为下降。以享受特权为标志的特权阶层与其他社会政治阶层有着明显的区别,苏联特权阶层的特权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这是一种红利,只发给那些有政治地位或对国家做出个人贡献的人。所以,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很远。在苏联社会中,特权者通常被称为“他们”,而与一般大众“我们”区别开来。一方面是普通群众不能享受特权,另一方面是来自官员队伍并以党和政府的名义实施对苏联社会的领导和管理的特权阶层在肆无忌弹地享受特权。久而久之,在人民群众的心目当中,特权阶层便与苏联党和政府划了等号,苏联党和政府不再是劳动人民的代言人,而成了高高在上的拥有既得利益的特权阶层的代表,党严重的脱离了人民群众。苏联解体前不久,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竟占85%。由此可见,当时苏联的广大群众已经不把苏联共产党看作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了,绝大多数已经不再拥护和支持苏共了,这样,苏共和社会主义的苏联也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只能走向失败。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第二,导致腐败蔓延,恶化了社会风气。在戈尔巴乔夫时期,领导干部中的特权和腐败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据《莫斯科新闻》1990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透露,当时苏联上层领导人拥有专门生产蔬菜的不施化学剂和化肥的生产基地,领导人可以生产成本1/22的价格购买土豆和黄瓜。基辅一家名为“公社社员”的时装店为特权人物订做衣服只收取成本费的一半,而国家则每年为这家服装店补贴13-15万卢布。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许多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假公济私、聚敛资本、收受贿赂、贪赃枉法、盗窃国库,很快成为爆发户。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使腐败愈演愈烈。官僚主义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在斯大林时期,腐败主要表现为官僚特权阶层所享有的特权,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腐败已演变成大面积的贪污。王长江教授认为苏共党内的各种腐败现象有以下两个共同特点:第一,腐败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发生。这表现为腐败分子对国有资产的贪污、盗窃和大量的侵吞。第二,腐败分子的不法行为有组织进行。苏联干部制度中的委任制和变相委任制,造成了广泛的任人唯亲和结党营私现象,促成了一个官官相护、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致使腐败带有组织性。腐败分子和官僚特权阶层还逐渐控制了苏共各级党组织。学者黄苇町也认为腐败分子所攫取的特权和社会财富之多,使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外衣已经成为束缚,不便于他们更放手、更放心地侵占和鲸吞更多的社会财富。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能够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事实制度,而是要通过国家政治制度的公开变更来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所攫取的东西,并能名正言顺地传子传孙。
搜狐快站还发布了当前位置:&>&&>&&>&
楚岩:官僚特权阶层是埋葬苏联的主力军——论苏共亡党亡国之三
  官僚特权阶层是埋葬苏联的主力军
  &&三论苏共亡党亡国
  苏联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之前,只有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巴黎公社仅仅存在72天,就在反动势力的围剿下失败了。马克思说&即使巴黎公社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巴黎公社践行着这样的原则:一、国家公职人员不断选举产生,而且可以随时撤换国家工作人员;二、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高于普通工人的工资;三、让所有人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人都成为暂时的官僚。对此,列宁高度评价说:&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由选举产生,把他们减到普通人的工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巴黎公社失败了,但巴黎公社的原则却是超越时空的,为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社会主义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有充分的论述。列宁具有非常浓厚的民主思想。但由于苏联脱胎于封建残余非常浓厚的沙皇俄国,建国后又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下和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基本上不具有建立直接民主的条件。列宁对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防止党和政府官僚化进行了认真探索。但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完善的民主体制,他就与世长辞了。列宁去世后,他的许多探索也就半途而止了。列宁之后,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也叫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是经济运行体制,还是政治运行体制,都非常缺乏民主。
  由于严重缺乏民主,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就逐渐滋生了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从历史上看, 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源于任命委派制度,而任命委派制度又源于苏共的&职务名册&制度。在列宁尚未去世但已不能主持工作的情况下,斯大林运用手中掌握的&无限权力&,特别是分配干部的权力,创立了官僚等级名录制。1923年6月,俄共(布)中央组织局通过了《关于任命制》的决议;同年10月,苏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登记分配工作的基本任务的决议;日,苏共中央组织局又通过了《关于选拔、任命工作人员的程序》的条例,同时通过了一份重新修订的&职务名册&。最重要的职务名册有三号:第1号&职务名册&,是由中央委员会负责任命、管理的干部名单;第2号&职务名册&,是由中央组织分配部负责任命、管理的干部名单;第3号&职务名册&,是由各部委员负责任命、管理的干部名单。&职务名册&制度推广的结果,苏共领导干部就逐渐转化为拥有自己利益、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特殊的社会集团。斯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谈到了斯大林时期的特权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的等级&&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中央委员、人民委员、各局的首长等等,每一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权。战争之前,享有这种特权的人范围相当小,但特殊待遇本身是非常优厚的。&在战后配给制废除以后,&特权很快地重新开始扩大。有各种形式:几乎是免费占有别墅,有专用汽车,免费早餐,免费午餐(或者象征性地交点费),假日去休养所、疗养院的大量路费补贴,&医疗费&(休假日月薪照发)。但是在斯大林时期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是所谓&钱袋&,即领导人员的工资附加款。这个附加款可以从几百卢布(当时的货币)到几千卢布,取决于职位的高低。信封装在钱袋里秘密发给,不上税,甚至交纳党费也不包括它。例如,一个部长当时除工资外可得到两万多卢布,相当于1960年改革后2000多卢布。&。官僚特权阶层制度,对领导干部有巨大的腐蚀作用。尽管在斯大林&红色恐怖&的政治高压下,还是出现了不少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的现象,一些领导人已经堕落腐化,竟至挪用公款和盗窃国家财产。
  赫鲁晓夫对苏共体制机制弊端深有感触。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他做了《个人崇拜及其严重后果》的秘密报告,对苏联的体制机制弊端进行了全面揭露,但他把原因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在批判斯大林的时候,赫鲁晓夫宣布进行&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重要工作变部门领导为地方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措施:一是改组保安机构,限制其权力,改变保安机构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的不正常局面;二是强调实行集体领导,定期召开党的中央全会和代表大会;三是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和定期轮换制;四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法制,恢复检察机关职权;五是减少高薪,缩减国家机构。但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苏联的体制弊端,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官僚特权制度,改革只能是半途而废。随着赫鲁晓夫主观主义的发展,个人专权的势头愈来愈严重,瞎指挥、个人专断愈来愈多,加上某些改革措施,如领导干部轮换制,并不为名列官职等级名录的领导干部所欢迎,最后导致赫鲁晓夫在&宫廷政变&中被赶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发誓&要保证对干部队伍的尊重&,理论家苏斯洛夫提出&干部队伍的稳定是一切成功的保障&。勃列日涅夫采取完全依靠官僚特权阶层的方针,改变了赫鲁晓夫时期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和任期制度,恢复并扩大了官僚阶层的特权。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主任博尔金说,勃列日涅夫时期在特权制度方面&实际上还建立了庞大的系统。控制这个系统的是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办公厅的领导人、医疗界的得力干部和克格勃九局的专业部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官僚从斯大林&红色恐怖&的政治高压下解放出来,也摆脱了赫鲁晓夫领导干部轮换制的困扰。当时苏共领导干部基本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工作&的&承平之官&,与革命时期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老布尔什维克&相比,既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又不具有严格的道德自律。他们安享官僚体制赋予的种种特权,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这个阶层主要是党的高级官员,在20世纪60~70年代,又扩大到工会领导、享有特权待遇的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据估计,官僚特权阶层的总数为50万~70万人,加上家属,大约为300万人,即占当时苏联全国人口的1.5%。
  分析苏共官僚特权阶层,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隐秘性和保密性。列宁时期,苏共党内事务很透明。当时党的各级委员会委员有权得到他作为其成员的党的当选机关及从属于它的执行机关(常委会)及其办事机关的一切信息;连普通党员也拥有党员的平等权利。苏共党章规定,任何党员&都有权要求把他的声明完整地送给中央委员会或中央报刊编辑部&。在斯大林时期,随着官职等级名录制和任命委派制的确立,领导干部的任命、委任、确定职务以及等级特权待遇的享受,都是由领导机关自上而下确定,最后由高级领导人批准,避开广大党员的耳目。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后来随着斯大林不断强调阶级斗争尖锐化,使党的保密制度更为严格,更加变本加厉。日益严密的保密制度,使得普通党员对上级领导工作情况难以了解,因而也难以监督。例如,特权待遇,就是中央一级行政部门通过少数几个人确定下来的,别人很难了解情况。因此,下级干部,更不用说普通党员,对此难以说三道四。
  二是专权性和反民主性。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是在高度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官职等级名录制,从形成之时起,就没有经过民主讨论,而是少数领导者以至最高领导者个人确定的结果。因此,他们掌握党政机关大权,控制着这个庞大的、高度集中的权力机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必然趋向专权、反对民主。官僚的权力既然都是由中央最高领导和中央机关委任得来,或者是名为选举,实际仍是上级委任,因此,他们忽视一般党员的民主权利,也忽视选举出来的委员会的民主权利。对掌握大权的党的机关及其领导人,苏维埃系统和党的监督都丧失了独立地位,而且形成了监督机构服从于受监督者的现象。无论苏维埃系统的监督,还是党内检查委员会的检查制度,都不能真正有效地对执行机关实施监督。这就加强了官僚特权阶层的专权性和反民主性。斯大林之后,专权和反民主的这种极端表现有所改变,但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前期,这种专权、反民主的极端趋向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即便在号称&解冻&年代的赫鲁晓夫时期, 1962年6月发生了罗斯托夫州诺沃契尔卡斯克市因食品涨价群众闹事的事件,苏军奉命开火开枪,打死、打伤群众多人。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加强迫害、判刑,以至制造借口把持不同政见者送进精神病院,等等。
  三是保守性和腐朽性。官僚特权阶层强烈要求维持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意识形态体制。因为官僚特权阶层,是从这些体制中产生的,享受着这些体制带来的一切好处,因此要极力维护这些体制,力求稳定,反对变革。即便出现某些变革,也要竭力使之流产或流于形式,最后使之走回头路。1965年,柯西金主持的经济体制改革无果而终就是典型事例。柯西金主张扩大企业自主支配利润权力,发展市场经济关系,但改革推行后,经过前后几年不断地修正、调整,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不得不偃旗息鼓。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实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布拉格之春&。苏共领导层害怕这场改革波及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就对这场改革,先扣上&市场社会主义&政治帽子,然后以苏联为首,纠集五个国家军队出兵镇压。这个行动暴露了苏联统治层也即官僚特权阶层的极端保守性和虚弱性。当时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之下,1973年5月,由基里连科牵头的工作小组为苏共中央全会准备了一个推进科技革命的报告,呈送给勃列日涅夫。但勃列日涅夫没有兴趣,压了下来。科技革命报告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苏联发现了西西伯利亚秋明油田。当时国际石油价格因中东战争暴涨了十几倍,苏联靠出口石油赚得大量外汇,财源滚滚而来。苏联领导层于是依靠石油美元购买外国设备,大量进口粮食,缓解经济困难,而不愿搞费脑筋的科技革命。直到勃列日涅夫去世后,才在他的保险箱中找出了这份报告。这种对待科技革命的态度,充分地暴露了官僚特权阶层及其代表人物的落后性、保守性,以至腐朽性,早已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反过来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制动器和压抑者。
  四是两面性和欺骗性。苏共官僚特权阶层,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统治,除了因控制党和国家统治机构之外,还因他们有一套两面性的欺骗手法。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40年代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苏共官僚特权阶层得以维系人心的重要业绩。但在卫国战争之后,苏共继续实行以备战为主的经济政策,极力压低工人农民的收入,同时却大力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特权阶层的各种特殊待遇、享受只增不减。官僚特权阶层的两面性、欺骗性不断暴露。欺骗手法之一,就是在报刊上不断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和农民过着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实际上却极力压低工人、农民的收入和福利的水平。当时苏联尽管有较高的就业率,但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却被压得很低,远低于发达国家工人工资的水平。据苏联报刊报道,1989年苏联职工工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只有 30%,而美国则占62%。对农民来说,则经过农业集体化,把农民固定在农庄里,经过&义务交售制&,加上后来的低价采购制,迫使农民将农畜产品低价交给国家,并限制农民的迁徙自由,使农民长期处于贫困和不自由境地。欺骗手法之二,是为确保官僚特权阶层的统治地位和享有的特权利益,在卫国战争胜利后,不顾老百姓的改善生活的要求,继续扩军备战,把军备扩展到极端不合理的程度,搞起了一个超军事化的经济,生产资料和军备生产比重过高,消费资料生产比重过低。从而导致消费品长期短缺,工人工资水平只能限制在很低水平上;另一方面,隐瞒经济的畸形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恶性影响,隐瞒军费开支的实际数字,把苏联伪装成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长期以来,苏联官方统计国防开支数字只有200亿卢布。只是到1989年,才第一次公布了较为实际的数字:苏联国防开支为780亿卢布。但这仍是大大压低了的数字。两面性欺骗手法之三,就是在经济发展的统计数字上夸大成就。这是苏联领导人,也是这个特权阶层欺骗人民的一个重要手法。后来,谢柳宁、哈宁合著的《虚假的数字》一文揭露了这种手法。这篇文章否定了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83倍(年平均增长8.1%)的虚假数字,而提出了较切合实际的数字:增长5.6倍(年增长3.3%)。
  五是贪婪性和颠覆性。贪婪性首先就表现为贪权,把持住大权不放。苏共领导许多人任职之后,事实上成为终身制的根源就在这里。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点表现得最为突出。勃列日涅夫本人在70年代中期身体状况恶化,但仍然把住大权不放。在他带动之下,领导层的职务终身制越来越普遍。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召开的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为 80%;到1976年的苏共二十五大,连选连任(除去去世的中委)则接近90%。1981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都是二十五大时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推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政策的后果是,领导干部严重老化。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任时,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平均年龄分别是61岁和54岁,到1981年二十六大召开时,政治局成员平均年龄上升为70岁,书记处上升为68岁。勃列日涅夫的领导核心平均年龄达到75岁。
  贪婪性最本质的东西是贪财。贪权的目的最后是依杖权力聚敛财富。这些人由于大权在握,无人监督,得以为所欲为,重大贪污案件不断发生。勃列日涅夫对下属的贪污不法行为,常常装聋作哑,不去过问。在最高领导人庇护和带动下,苏共特权阶层的贪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贪污受贿案件层出不穷。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特权阶层的稳定发展到完全成熟以至烂熟并充分暴露其贪婪性、腐朽性的时期。苏共领导层加速脱离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苏共最后败亡准备了条件。
  苏共的官僚特权阶层,从斯大林时期开始滋生发展,经历了赫鲁晓夫时期的震荡、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长期稳定、戈尔巴乔夫时期政局和改革政策的混乱,直到最后成为埋葬苏联的主力军。《20世纪俄国史》的作者深刻分析到:&80年代中期,新阶级世纪上已最后形成,已经不需要公有制的形式,他们在寻找一种能够自由管理,而后变成自己的财产,个人的私有的财产的途径。&
  戈尔巴乔夫是打着改革旗号的上台的。但他对官僚特权阶层日趋腐化的危机,漠然无动于衷,视而不见。执政之后,他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留下来的高级领导人的特殊待遇都依然照旧保留。据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主任博尔金讲,特权待遇的许多作法一直延续到很晚,直到1990年以前,过去的许多东西一直保留着。在其执政后期,特权阶层范围并有所扩大。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自由化经济改革政策的推行,如实行&三自&(自筹资金、自我核算、自负盈亏)改革,颁布《个体劳动活动法》,《合作社法》等,官僚特权阶层的若干头面人物,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势地位以及同高级领导人的种种关系,取得各种特殊的经营权力,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侵吞国家财富,逐渐从管理者变成占有者,把管理权变成所有权,实际是在埋葬苏联,埋葬社会主义。
  最先是从共青团开始。他们利用了在苏联当时不受任何控制的市场自发形成的时机成立专门机构&青年科技创作中心&,涉足影视业、国际贸易、旅游业等领域,并从事倒买倒卖的金融活动。这就是所谓&共青团经济&。后来出现的七大银行家中的有些人,就是由此发家的。
  另一种形式,在年间,在各个国家职能部基础上建立康采恩和托拉斯。部被取消,在此基础上成立股份公司形式的康采恩。部长或副部长任公司总裁,国家股份由集团公司领导托管。其他股份在部的领导人之间被瓜分。著名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是这样出现的。
  再一种表现形式,是在国家银行基础上建立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借助于后来的专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私有化组织起来的。有的商业银行是在部的财务局的基础上建立的,原来的财务局长或副局长就变成了银行的董事长。石油化工银行、无线电技术工业银行和其他一些所谓&部门银行&统属此类。
  最后,在商业领域,则在国家供销机构和商业机构基础上建立交易所、合资企业和大的商社。通过苏维埃的分配体系的私有化,建立了共青团交易所(莫斯科商业交易所、莫斯科中央金融交易所等),许多合资企业和一些大的商社。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解散,这些掌握着管理权的官员们,谁是管理者,谁就成为占有者、所有者。结果是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了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和&新俄罗斯人&。苏联剧变之后,不论在商界和政界,官僚特权阶层基本上仍然保持了自己的高位和利益。
  俄罗斯和原加盟共和国的政治精英,则是经历了原苏联中央和各共和国特权阶层人物之间的争斗最后形成的。这种争斗,特别是地方官员阶层,在苏联解体中起了很大作用。据俄罗斯学者分析,&苏联社会的民族官员阶层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已经变成一个官官相护、贪赃枉法的网络性特殊集团。各地的民族官员集团起初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十分戒备。后来开始利用苏联中央政权的削弱巩固自己的权力。1990年各加盟共和国进行人民代表选举时,许多民族官员开始涂抹&民族主义的色彩&,撇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中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起了带头作用。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后,大部分民族官员变为新的政治精英,保留了自己的地位,甚至是扩大了自己的权力,从而完成了由苏联民族官员到新独立国家政治精英的转变。&
  在这些政治精英中,叶利钦打着反特权的旗号,赢得了俄罗斯总统的宝座,为了同戈尔巴乔夫争夺权力,最后竟不惜使苏联解体。叶利钦在竞选人民代表时,故意坐公交车到区医院挂号看病,表演作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参加俄罗斯总统选举时,&同特权作斗争是他重要的竞选口号&。但是,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叶从未放弃过与高层职位有关的特权。&。在他当选俄罗斯总统以后,就想方设法排挤戈尔巴乔夫这个苏联总统。他拒绝戈尔巴乔夫有关签署主权国家联盟条约的建议,宣布&苏联停止自己的存在&,完全剥夺了戈尔巴乔夫的总统权力,同时苏联也从此宣告解体。
  总之,苏共官僚特权阶层,是在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十分封闭的体制下生长和发展起来的。这批人待遇优厚,手握党政大权,在严格保密制度下,不受任何监督;这批人在中央委任制、领导职务终身制体制下,惟一专注的是如何讨好上级,求得升迁,以便取得更高的特权待遇;随着高居领导岗位日久,这批人拉帮结派,相互包庇,形成了各种集团,以巩固他们的特权地位;随着权势地位的发展,这批人日益熟悉领导层应付人民群众要求的各种手法,他们习惯于利用各种动人的口号,欺骗人民群众,掩盖问题,炫耀成绩;这批人长期在优裕环境中度日,惰性很大,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地位,一心维护旧有体制,对改革畏若蛇蝎,迫不得已时最多只在形式上敷衍一下,而无意进行真正的改革;随着新老领导干部不止一次的交替,新提升上来的领导层越来越难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他们心安理得地利用手中权力以多种手段聚敛财富,特别是当发现改革政策有漏洞可资利用时,就假公济私、明目张胆地把公有财产攫为私有;而在政局出现变动有利于他们扩大权势地位时,他们可以不顾一切,捞取私利,而使国家陷于瓦解境地。这个官僚特权阶层社会主义信仰完全丧失,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充满神往。他们已不完全满足于生活上特权享受,而是要把由他们控制但是并不归他们所有的生产资料据为己有,传之子孙后代,由政治垄断回归到政治经济双重垄断。
  戈尔巴乔的改革推进了这一历史进程。他将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目标。搞&民主化&&公开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这就为整个官僚集团公开与&资本主义&接轨提供平台。官僚集团与西方国家还与被愚弄、对西方民主充满幻想的普通人民群众一起,上演了一出盛况空前的&反社会主义&大合唱,合力把苏共推向&亡国亡党&。据《社会科学与当代》杂志1995年第1期材料,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新精英的构成和来源的情况如下:最高领导中来自旧权贵阶层的占75%,政党精英中占57%,地方精英占82%,政府占74%,商界精英占61%,总体占69%。今日掌管俄罗斯的绝大部分人是旧时的权贵,即苏联官僚特权阶层中的人物。苏共的官僚特权阶层,在苏共的葬礼上一夜暴富。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走到一半:进行了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由于通行的是干部任命委派制和职务终身制,人民群众并未当家作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翁,而是被当家做了主人。而且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名义上归全体劳动者共有,但人民群众并未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也没有享受多少民主权利。由于普遍通行的是干部任命委派制,民主的缺乏,先是官僚主义蔓延,再就是发展成为官僚特权阶层。苏共干部(官僚特权阶层)以人民公仆的名义掌握所有生产资料,而这些生产资料并不归他们所有。由他们控制着整个社会生产,享受着种种特权。这种特权是官职挂钩的,不能传之子孙。一旦失去官职,特权就不能再享受。为了让世代享有特权,最安全最保险办法就是私有化。由&官僚社会主义&倒退到&官僚资本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告诉我们,要让社会主义健康发展,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人民公仆&必须由人民选举产生,让人民群众享受比资本主义更健全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权利;二是必须让人民群众成为生产资料主人,成为劳动的主人,建立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让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当家作主人。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僚资产阶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