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阶级还存在么

丁力:官僚阶级的现实与前景--评论频道-中国警察网
即时新闻:
丁力:官僚阶级的现实与前景
来源:共识网&&
  官衙是当前最八面威风、一本万利的地方,而进入官衙成为千百万年轻人的&中国梦&,有人表达了&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的强烈愿望。在体制内,即使不能当官,也进入了高一级的&种姓&,能够得到官的庇荫,从官的巨大食鼎中分一小杯羹。这是一个官的&盛世&。官控制了一切,价值、文明、科学&&一切都在官的脚下。然而,盛极必衰。近来网上盛传一个老首长的问答,作者做出了&官民对立&的判断,提出了&党不为官&的主张。现在是对官和官僚阶级多做一些了解的时候了。  官僚的产生和壮大  官僚不是权力的合法拥有者。他们附生在权力之下,代替权力的合法所有者行使权力。他们本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力。为官不是&最古老的职业&,而是在统治方式变得复杂之后出现的一个职业。在欧洲中世纪,官员多由贵族担任,他们的身份下降,自由丧失。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官员也多由贵族担任,但不排斥平民。那是各国竞争、需要才华的时代。孔子有不少弟子担任官职;晚些时候,出身平民的苏秦挂六国相印。汉朝实行察举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延续到20世纪初,都是以血统之外的标准选拔官员,给下层人士留下了上升空间。  在司马迁看来,官无非三种。他在《史记》中写有&循吏&、&酷吏&和&佞幸&三部列传。关于&循吏&,他说:&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循吏只在本职工作中循规蹈矩,何必向老百姓摆威风呢?&酷吏&以酷刑和滥杀为手段,少有廉洁奉公,而&多以权富&,&家訾累数巨万亦&。至于&佞幸&,司马迁说:&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他又感叹:&以色幸者多矣。&太史公说的佞幸,是要向上&献身&的男子,与今天的一些女官员一样。不过,现在官场上的佞幸更多是谄媚者,卖艺不卖身的,而他们的长官也只爱女色。  做一个出色的官也需要才华。循吏要会瞒上欺下,酷吏必须心狠手辣,佞幸尤擅溜须拍马。他们都要行贿受贿,于是升官成为一场&痞子运动&,有些自尊的人往往被逆淘汰了。  在过去,&僚&是&官&的辅佐,&吏&供&官&差遣,官、僚、吏各司其职,界限分明。在县衙里负责打人的衙役,不指望有一天坐到县太爷的椅子上。如今这三者却少有分别,如有机会在官身边跑腿,僚与吏更踏上了一条宽阔的升迁捷径。他们中间的不少人属于&佞幸&。  西方技术(如监控技术、组织技能)传来之后,官僚控制社会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两千多年来,&秦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秦始皇要求百姓&以吏为师&,现在的领导在任何领域内都发布&重要指示&。崇尚做官是社会堕落的最显著迹象。且不论盛行的贪污、渎职等罪行,庞大低效的官僚机构本身就构成一大祸害。  宋朝的政治开明,吏治相对清明,但也有很多黑暗的事情。在当时的南方,瘴疠(恶性疟疾)流行,几乎是不治之症。梅挚把官场的五种恶习比作瘴疠,作《五瘴说》:&急征暴敛,剥下以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晨昏荒宴,废驰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陈姬妾,以娱声色,此帷薄之瘴也。&  这&五瘴&是官场罪行,我们今天很熟悉的&五毒俱全&大致如此。官场流行潜规则,五瘴或五毒都不是罪,而是对上级忠诚的最可靠保障。因此,上级不仅接受贪腐的下级官员,有时还保护和鼓励。他们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官官相护。在官的制度下,即使官僚的合法收入或开支,也同样是对百姓的盘剥,而不仅仅是纳税人的奉献。现在,国家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被用于官员合法的吃喝玩乐(所谓三公消费),许多地方的财政只是吃饭财政。我们知道&苛政猛于虎&,也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如今真正的老虎已是弱势群体,苛政之虎却依然嚣张。官僚阶级已经壮大到不可遏止。  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但是,官僚们滥用的权力并没有合法性。  在古代,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现代社会,战争不再是统治合法性的来源,胜者不必然获得统治权。如果说战场上的胜利者是人民的选择,就是把军事和政治混为一谈,强权等同于公理,侵略者和暴君的罪行都得到洗刷,而张献忠的屠川、清兵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日军的南京大屠杀,都有了合理性。其实,在战争时期,百姓是无助的,甚至只能引颈就戮。既然国家的兴与亡都免不了&百姓苦&,胜利和失败也就与他们无关。  我们的古人知道,可以在马上打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理天下。他们从暴力向和平的转变中获得合法性,也只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权力不是由选民授予,而是由暴力夺得,并由暴力维持,就避免不了暴力的循环。如果统治者用暴力维护他们的非法权力,人民就只能用武力反抗,就像中国一再发生的那样,近来又在大中东地区重复着。反抗暴政是人民的合法权利。  对于皇权时期战场胜利者的继承人,血统是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在皇权之后,即使承认战胜者的初始权力,他指定的接班人也只是一碗汤,然后是汤的汤的汤&&合法性一再被稀释。  权力合法性的关键是权力的来源,统治者数量的多寡不能确立权力的合法性。公元前404年,斯巴达打败雅典,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这个政府有30位领导人,史称&三十僭主&。这些寡头实行集体领导,仍被视为非法的寡头政治。寡头的统治不被接受,他们大肆杀戮,以维护稳定。希腊语中的&僭主&是英语词tyrant(暴君、专制统治者)的词源。由此可见,人们早已认识到,如果统治者的权力是非法攫取的,他们的政治必然是残暴的。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为了禁止士大夫的批评,他们兴起&党锢&之祸。有两位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汉灵帝卑微地称他们为&父母&。又有10位宦官一起擅权,号称&十常侍&。常侍是他们的官职。东汉的灭亡,十常侍是最后的推手。后来,宦官们被杀戮殆尽,中国陷入战乱,东汉也快灭亡了。范晔在《后汉书&宦者列传》中正确地指出,东汉&缘阉尹倾国&。  无论三十僭主还是十常侍,篡权者的数量都没有给他们带来统治的合法性。相反,他们遭到激烈反抗。  宦官化的官僚阶级    秦之后,只有皇帝一人具有统治权。官僚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他们为皇帝服务。但是,皇帝从来没有真正享受到完全的权力。历史反复证明,高度集中的权力的&下放&是不可避免的。在清朝之前,士大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到皇帝的权力,皇帝也要控制官僚。  983年,宋太宗向官员们颁布最高指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他明确了是人民在养官,不是皇帝在养官,更不是官养百姓&&宋太宗思想比当代政治高明很多。明清两朝继承了宋太宗思想,皇帝要求官员把这16字箴言刻在石头上,立在他们的衙门里,但警示作用并不明显。残酷的明太祖把贪官们剥皮实草,也起不到足够的吓阻作用。  皇帝逐渐丧失他们的权力,官僚得到一部分,而宦官&&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汉、唐有过真正&盛世&的朝代,以及明朝,皇权最后都不免落入宦官之手,皇帝成为宦官的玩物。宦官是皇帝的最大潜在敌人,因为他们离权力中心最近。清顺治帝深知宦官之害,他在皇宫树立铁牌,宣布宦官干政者,凌迟处死。清朝是宦官干政较少的朝代。但在英明的慈禧太后时期,仍然涌现出一批有权势的太监,安德海、李莲英、张兰德等太后助理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宦官是皇帝的奴仆。他们是真正的奴仆,不是自称的私仆或公仆。但他们仍然敢出卖皇帝,玩弄皇帝,监禁皇帝,杀害皇帝。他们利用工作的便利,控制了皇帝,尤其当皇帝暗弱的时候。&反仆为主&的宦官知道,天下不是他们私有财产。所以,他们不会为国家和未来考虑,奴仆一般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宦官干政的目的就是攫取钱财,最后的后果就是乱政。  皇帝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实体,尚且被宦官欺凌,残杀。当权力只在名义上属于人民的时候,&主仆&关系就更容易颠倒了。现在的人民像是以前被宦官架空和欺压的皇帝;现在的官僚更像是以前的宦官,而不是士大夫。宦官化的官僚在拼命地欺压百姓&&他们的主人。  人民的权力已被官僚私有化,这个事实有两个公开的案例。国企用公权力和消费者做生意,不仅坐享垄断暴利,还成为官僚的退身之处,为他们的私人享乐提供更方便的条件,补偿他们在官场的不得意。这完全违背设立企业的初衷。去年10月,山西公安厅副厅长、太原公安局局长之子醉驾,追打阻拦他的交警,对劝阻者叫喊:&都给老子滚远点。老子这是执行家法!&事发后,这位小老子的大老子动用刑侦手段销毁证据,伪造案卷,监听事主,过滤信息,无所不用其极&&也是在执行&家法&。国法何在?国法早被官的&家法&废了。  官僚的道德和利益脱离他们本应为之服务的百姓,彼此对立起来。社会道德的败坏实际上只是官僚道德的普及而已,虽然大多数百姓仍在坚守他们的道德标准。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上之草,必偃。&这句话可以从好的方面理解,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在很大程度上,社会道德的普遍低落是由官德败坏的引起的。坏疽可以造成生命的死亡。     
(&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的观点或立场。)&&&&&&&&&&责任编辑:唐茵
中国警察网官方微信:扫一扫,免费订阅!
最权威、最及时、最全面的公安新闻发布平台。
精彩的警察故事,靓丽的警花警草,靠谱的预警知识……实乃广大“警粉”微信必备!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战后日本的对美心态颇为复杂,从“同盟漂流”到“安保再定义”,政策路数一再摇摆。
每一次新媒体技术的利用都是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的一次深化。
婆婆拒拆,殃及儿媳。这是小学教师谭双喜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要想真正解决腐败分子转移海外资产的追缴问题,需要依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国家
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政体制。具体来讲,首先要依法确立各
中国警察网络电视“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这句话对吗?
1.“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这句话对吗?
从历史上来看,从各国的情况来看,这句话是正确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全民国家,全民党。
2.什么是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部分社会存在相同的人群,有着相同的经济利益,相同的政治利益,也就有着相同的意识。这部分人群就形成了一个利益相同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甚至存在着矛盾。这个群体就是阶级。
中国近代历史上主要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富农阶级,中农阶级,下中农阶级,贫农阶级,雇农阶级,工人阶级,以及城市贫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等等。
一般把工人阶级和雇农阶级称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在旧社...
其他答案(共6个回答)
阶级不太好说, 阶层道是可以分出几个:
1、城市有产阶层.包括一些官员(官员中没有穷汉)和私人企业主,他们人数占的比重不大,但是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部分的财富.
有剥削现象和剥削者存在
但这些人无法构成一个阶级.
存在。而且还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但应该不是主流问题。
存在。但更习惯用“阶层”来表示。它是根据社会内部处于不同的经济基础来界定的。我们不能将阶层(阶级)简单化和扩大化。让全社会都公平地参与和享受经济活动及经济成果,...
你是说第一次吗?一开始进去一点的时候还没什么,之后突然进去就是猛地一疼,身体一抖,感觉是很胀很难受,疼痛很尖锐,象是下身被硬撑开了,每抽一下都会很紧很疼,慢慢会...
答: 惠氏2015最新事件是怎样啊?惠氏奶粉是我很熟悉的一个牌子,是否很好的呢?
答: 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答: 社会民主连线是香港一个由激进民主派、在港组建中国各大政党的政治性组织。中文简称「社民连」,英文名称为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其目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中国阶层分化这么严重,为何还要留在中国奋斗?
我的图书馆
中国阶层分化这么严重,为何还要留在中国奋斗?
前记:英国脱欧之前,我和欧洲室友Helica进行了一次赌注,一碗鸡汤面。我作为一名欧洲局外人,毫无疑问Helica赢得了赌注。吃面时她又预测了川普的上台,因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阶层固化已经不输于欧洲,早已没有了中产阶级。我说,作为一名学政治出身的人,我们老师九年前就预测过先是奥巴马上台,后是希拉里。因为美国人民“爱看热闹”,政治不严肃,想知道有一位黑人总统是如何的体验,也想知道一位女总统又是如何的感觉。然后,我们又赌了一碗鸡汤面,当然事实证明我又输了。为了庆祝她的胜利,我们在家一起看了一部英国的BBC纪录片《56UP》(译:人生七年),一位英国导演从1964年开始跟踪采访来自英国精英阶层,中产和贫民阶层的14位7岁的小孩子。此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导演或许并不想证明什么,只是把14位小孩的将近半生时光截取出来。但多数人的命运都是可以预测的——工人阶层的孩子可以略微上升,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这样的残酷的事实,不免让观者陷入深刻的身份焦虑中。尤其是各种安全感极端匮乏的中国。后来,我和我的外国室友们,来自爱沙尼亚的Helica和来自新加坡的姑娘Stephine进行了一场关于阶层流动的讨论:“受过名校教育就和所谓的“二代们”在同一阶层了吗” “导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之自我成长究竟有什么用”及“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吗(即女性是否相对男性更容易实现阶层流动)”。在我想象中,即使我们的国籍不同以及扎根于血液中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但因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留学和工作环境,更何况在全球化势滚滚而来掺杂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裹挟下,我以为对这样很容易“价值观正确” 的问题本应趋向一致,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实在耐人寻味。在我年少的记忆中,有一篇流传广泛揭露城乡巨大鸿沟带来的身份认同焦虑的《我奋斗了18年才坐在一起和你喝咖啡》和一篇前两年的出自一名地方银行HR之手,记录了来自农村,商人、知识分子和党政机关阶层出身的实习生的不同表现和最终归宿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读的时候,确实凄凄惨惨戚戚,但却不是因为现实这么残酷,而是透露着一种年轻人的心态,人生才刚刚开始,就有大势所归的认命。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人,中国阶层流动的大门还远远没有关上。知识依旧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我并不同意他们的论据和观点,因为两者皆无系统的从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政经及历史角度探讨,也没有横向对比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经济下新的契机,更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相当一部分教育程度非常高却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城镇化下成为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没有故乡的人)。故促使我写下此篇文章。 Helica是一位出生在爱沙尼亚(准确说苏联)偏远小镇上的姑娘,一头秀丽的波浪卷长发,身量性感五官出众,今年29岁。自小凭借奖学金在丹麦读书,外交专业,流利的使用4国语言,同时也酷爱运动,是一名排球高手。目前在中国欧盟工作,每日忙碌于欧洲诸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如何维护“知识产权”的系列项目。我和Helica相识于四年前一次朋友聚餐上,那时她还在美国交换,赢得学校资助来爱沙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实习。当时她对欧洲经济复苏还抱有巨大的希望,谈话中,一味地朝气蓬勃。 四年后的现在我们成了室友,这四年间,Helica在完成交换生项目后去法国继续深造修了一个法律硕士。但是研究生毕业后只能一直做实习做实习,中间不敢有任何“空白”中断时期,甚至不敢有Gap Year….因为这样就没有工作经验的累积,找不到工作。即使到中国,她工资更是低的不能再低了——房租的1.5倍(6000RMB)。 因为,她在欧洲根本找不到工作。 “你知道吗?西班牙和希腊的青年失业率高达70%,意大利45%,法国、爱尔兰和比利时大约30%,英国17%,德国最好,北欧也挺好,但现在芬兰有恶化的趋势。” “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想移民欧洲的人,对欧洲的印象:成为中产阶级,有房有车有花园有话语权的体面生活——那是25年前,而今早已不复返。” 当时,我内心只有一个想法,相似的背景条件,哪怕只是稍有知识的年轻人生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真是太幸运了。虽然经济再下滑还是增长的,巨大的体量依旧蕴藏着无数潜在的机会。而有机会就有希望。 诚如,鲁迅先生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你所认为的教育根本不可能改变你所处的阶层,在欧洲美国,名校教育什么也不意味。我祖母那个时代还是苏联时期,大家虽然一样穷,但至少医疗养老有保证。后来苏联解体了,我的母亲因为生我放弃了上大学机会,父亲为了养家早早变成工人。虽然这几年,父亲有了自己的工厂家境有所改善,但他们还是错过了欧洲发展的最好时机。现在到我了,我已经做了我能做到的最好,但能改变的很少。——你要知道,越是发达的国家或者经济情况越不好的时候,奋斗就越是以家族为单位,而不是个人。” 以下是我和H的对话我:“如果你觉得教育不重要,什么重要?” H: “人脉资源” 我:“可是你从哪里可以获得人脉资源呢?读了最好的学校,成为更好的自己,于年轻之时结交了那些真正优秀的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难道不会成长为掌握资源的人吗?或者,功利的讲,如果我没有记错2016哈佛大学的新生报告,每四个入学新生就有一个来自所谓4%的顶尖上流阶层,难道这不是所谓获得资源的渠道之一?” H:“即使你们上同一所学校,如果你本身家庭不是来自上层社会,那么他们是他们,你就只是你。其次,美国许多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并不在哈佛耶鲁你们以为的名校,那只是个“名字”,“名字”可以付钱获得,但不聪明的学生进到好学校还是不聪明。话说回来,对于上流社会的小孩去哪里读书也不怎么重要,因为他们有人脉资源(connection),他们终将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我:“如果受了很好的教育,在思考能力、见解、自律和勤奋程度上,我相信我们会超越很多人,我并不认为我低于身边的官二代富二代,相反….我倒认为他们中有些…有些…糟糕而浅薄的人不跟我在同一阶层。” Helika停顿了一下,有些震惊又有些悲悯,大约惊噩于我的理想主义,亦或是觉得我too simple too naive,还远未认识到现实的残酷,然后继续说道,“哦,这不一样,职业平等,人格平等,但你们确实不在同一阶级(class),他比你高。阶级的划分最根本就是资产(asset)。”千万不要搞混的阶级&阶层开始讲述阶层流动性之前,必须要搞清楚两个概念,即阶级和阶层的差别。 即使在西方,许多人也容易搞混。19世纪以来,阶级( class)就是国人尤为熟悉的马克思研究的社会结构,纯粹而富有斗争性,只有两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就是拥有资产的,可以将资产成倍数累计并遗留给子女。无产阶级就是工作报酬刚刚够偿付生活所需,没有机会集聚财富。)各国依据国情不同,在引进时都有所演变。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同志,在演变时,将中国各阶级分为:地主和买办、中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以农民为主)、无产阶级(产业工人)、游民无产者(帮会、黑社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出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篇决定了中国近一个世纪政经文化变迁的文章。他在文章最后总结说:一字一句读着是不是触目惊心?从革命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到建国之后的反右派及漫长的文革十年无不基于这样的分类,你都能在此找到思想根源。几代人所遭遇的一切一切起初只是因为一位有志青年的价值取向。——以上,生动阐述了什么叫“价值观决定方法论”。
阶层于阶级不同,阶层(stratification)并不只是指资本累计的归类(财富),也包括了地位,声望——这样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来自另外一位国人不那么熟悉的马克斯。马克斯·韦伯也是德国社会学家,他广为流传的的著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句话概括: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资本主义发展,也就没有当今西方文明处于领先且普世的世界统治地位) 简而言之,近代以来阶级和阶层的划分主要依据的就是两位马克思/斯。之后你所知道的任何的阶级/阶层理论,几乎都是对二者的发展和完善。 例如,精英阶层(elite)并不一定指你有钱没钱,更多寄托的是对某种古老且长久流传精神和品德的想往。而如果单说钱,那就有一个专门称呼,爆发户(nouveau riche),新贵(parvenu)又是另一个词。阶层划分的侧重,语言上总是首现端倪,无论东方西方,都会让你看的更远。 “人们常说,英国贵族比起其他国家的贵族,更加深思熟虑,更加灵活。但实际上,好多个世纪过去了,gentilhomme(原意为“贵族”,在英语的变体gentleman现意为“彬彬有礼”的男性)而roturier(平民)一词则完全消失。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个词指代的人的社会等级越来越低。英语则带着它所有的内涵传到美国,美国人民用它来指所有阶级的任何人。 这个词义就是民主的历史。” ——托克维尔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父母辈和我们分别属于哪个阶层?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使得各个阶级结构重新大洗牌。百万计的上层人士强制性被打入了下层,数以亿计的底层人士得以翻身。然而,这种突变型整体性流动,并没有形成社会流动机制。(这大约是我们爷爷一代人的经历)1949年到1978年依旧是一种身份/成分社会,是一个流动性很小的社会。任何讲究出身,门第的社会,阶层流动性都很少。在中国,真正有效的阶层流动性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关于当今中国阶层的划分,比较权威的有,杨继绳先生(代表作《墓碑》)依据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按照权力,财富和声望进行社会资源的加权综合将中国分为五个阶层,如下
90年代末中国阶层模型可惜的是,这张图是对90年代末期人阶层的划分。但这20年来,中国根本就是改头换尾,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我、我们(85后90后)都成长于这城镇化轰轰隆隆开展的20年里。故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阶层的划分是对我们父母阿姨叔叔那一辈人的划分。或许,你可以看看这张图,看一下我们父母辈年轻时拼搏奋斗的大时代背景。 在90年代末期的中国,有近64%的人都属于刚刚解决温饱开始往消费转型,12%的人应该是有着当年所谓的“铁饭碗”或者体面的工作,也就是当年的中产阶级,即使当时还没有人这么称呼。20年后的今天,网上流传广泛的是这么一张图,将目前现在的中国阶层分为9层社会,好似梯田,壁垒清晰,层次分明,分化严重,一眼望到头。(图有点不清晰,主要看加黑字)且不论这张图分类的严谨性。我想试着在这样分类下,首先回答一个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窒息的问题,即,为什么我们这代年轻人会觉得阶层流动很困难呢?我幼时长于一个中部地区的小镇上,在90年代初改革春风吹遍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制造加工业热火朝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中部地区还在踽踽而行,更多依赖的是自然资源,也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相信,在城镇化强行推展之下,有许多和我一样有着类似成长路径的小孩,都是靠着读书先去了县级市,后来又去了地级市、省会,后来又都来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就像爬楼梯一样,虽然顶层直入云霄一片模糊,但,是不是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了。 倒不是在吐槽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仅仅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总是在大城市。而对广大的平民来讲,区域发展不等事实上已经进行阶层的第一层粗暴的分割。 而小镇姑娘来到了大都市,从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小的时候,爷爷教育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老百姓最朴素的价值观,一个人立足应该有一技之长。后来念书了,每一年拿回去的试卷,无论考多少分,考第几名。父母的批语总是,“希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戒骄戒躁更进一步”或者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年复一年,灌输朴素的“进步观”。再后来,我上大学了,工作了。由每年试卷批阅变成了每年春节回家的“座谈”活动,主题就是“一年又过去了,你有什么成长?” 虽说主题十年如一日不曾变化,但每年的话题切入点却是非常不同。在我的感受中,由于早年的政策倾斜,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带至少有十五年的差距,各个方面的。我读大学时,东南地区优良的社会资源格局大概初定,中部地区似乎才开始风起云涌。父亲也终于迎来了他的好时机,加上近些年微信普及,机场成功学盛行还有莫名的曾国藩成为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导师,家训什么的备受推崇。 前两年座谈中,父亲突然对我论述了一番,“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以此突出个人奋斗,雄心,能力和努力的重要性。 我望着我的父亲,那一瞬间有很多话想说,想讲幸存者偏差;想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想讲中国目前是资产升值,食利者(资本性收入)的盛世,已经不只是春耕秋收、勤劳致富、仅靠职务性收入可以追平的;更想讲这话曾国藩和李嘉诚可以讲,但普通人还是不要乱用了。但事实上,我知道,观念无所谓对或者不对,甚至每个长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正确的。只是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势”罢了,而这点在“财富积累”上尤为凸出。 我读高中那几年,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了,身边一些同学父母经历下岗、下海潮,有的家里开始青黄不接,有的家庭却可能因为挖个小煤矿日进斗金。那种迅速膨胀的财富和激增的物质消费,对处于青年时期的我并无太大触动(或者说学生总是单纯的),但迄今回想起来,对父母那一代人应该是一种剧烈的冲击。 我讲自己家族“观念变迁”的故事,只是为了说一点,父母这一代人的“观念”有着他们过去经历的深深烙印。无论来自他们年少时目睹他们父辈那一代的“大洗牌”,还是他们工作后,周边道听途说也好,邻里近亲也罢。总有那么一些人凭着胆量,运气或者游走在政策尚未明朗的灰色地带,瞬间摇身一变成为“人上人”。 所以,父母那一辈会潜意识的认为阶层的跳跃,注意不是正常流动,是跳跃。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改革开放固然大幅度提高了许多人的生活水平,但它也掺杂着一些浮躁的心理,自以为奇迹之地,命运加入一点佐料便瞬间改变,无论这点佐料是大学,公务员,银行或者任何父母那一代觉得可靠的“标签”。 这恐怕也是为何许多大学生,尤其是985类院校的学生考入大学之后发现“一无所有”,心理落差难以承受,转而认为中国阶层固化严重,什么也改变不了的原因之一。what,需要10代人才能实现阶层流动?!当我们讨论阶层流动性时,其实想问的是,“你的家庭背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成功?”、 “你究竟是凭借什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位置?” 古人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容社会贫富差距巨大,极端不平等,当国家陷入此种境地,且无改变渠道,所剩的也就只有揭竿而起了。有两个恐怖的数字或许不证自明了阶层日益固化这个事实。一份来自伦敦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属于上层社会,那么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从事高管的机会超过普通人的2.5倍。在像英国这样长期阶层流动性保持在极低的水平的国家,大概需要10代人的努力才能从社会最高或最低阶层变成中等阶层。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长远生命周期来看,一个房地产泡沫了又怎样?大不了又一个经济周期,从头开始。相较于短期的经济繁荣或者衰退,一个国家有着更为可怕的预警,就是阶层固化——社会中多数人都没有“奔头”。通常,这就是社会变革的开端。 所以,当我们提到阶层流动性有两个概念需要格外留意。一个是代间流动,即一个人是否可以藉由某些能力(如考上大学)从较低的社会阶层移动到向往的社会阶层。相对的,如果子女和父亲处于同一社会阶层,上层社会所谓的继承,也可以称之为社会阶层结构再制(reproduction),即社会不平等代代相传。 知乎大神来自剑桥三一学院的英国人李轶睿在回答“美国和英国思维方式有何不同”,也提到:美国这个建国仅仅240年的民主国家,也正是因为只崇尚雄心,能力和努力,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满怀梦想的世界移民,所谓“美国梦”。那曾是美国的黄金年代。08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切都崩塌了。美国精英阶层不但在财富,同时也在知识技能、生活品味、价值取向各个方面疏离普罗大众,中产阶级又在经济滑坡的情况下颇受挤压(middleclass squeeze) 滑入底层,是眼下美国的社会合作陷于松垮瓦解的深层次根源。这也是特朗普深受底层人民欢迎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这个并不少见,纵观历史,国家一旦陷入经济危机,首先大面积带来杀伤的是平民。爱尔兰1846年大饥荒,原有乞丐和贫民幸存者极少。饿死近半数的平民,且使得平民沦为新的贫民。而爱尔兰的资产者,基本还是跟之前一样过着富裕的生活。有资产,就有经济实力超越危机之外。这,恐怕是全世界资产持有者最大的共同的自信。什么导致第一层粗暴的阶层划分?自古精英所接受的(通识)教育是——站在更长的历史长河中探究和追寻意义的所在,而不是活的像“夏日的苍蝇”,陷溺于一时一刻的现实考量。因此你也用不着觉得奇怪,为何特朗普当选会让全球崇尚精英文化的人如丧考妣。(想想我们过去的政治历程,底层翻身当家做主后有哪些目光短浅之处)如果将历史人格化,你就知道它不会因感情冲动,因我们耐不耐烦增减损益。这种大历史观(长时间大环节的规模下阅读历史)恰如法家所说“天地不会因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在我读书时期研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博学通达的老教授总是一本正经的称当下中国为“红朝”。因为在他看来,朝代更迭,历史总是在重复,从不新鲜。今日做事的始点,即前任昨夜息肩之地。如康德所说的noumena, 有所谓“事物的根源”或者“根源性的事物”。那么,重要的是大至国家小到个体你处在循环中的哪个阶段?起始,高潮还是黄昏。在我看来,中国依旧在从金子塔状向橄榄型过渡阶段,即使我们早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名义上属于了所谓“中等收入国家”,但因着地缘辽阔,引发的阶层流动现状也十分不一样,仰仗的条件也十分不一样。在国家经济战略上,对广大群众来讲,区域发展不等事实上就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粗暴的阶层划分。《经济学人》早在2010年做了四张图(注:此处只截选两张,各省份GDP总值和人均GDP对比图,且都犯了原则性错误,没有台湾),用世界各个国家来替代中国各省份,点明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均衡,人均GDP差别巨大。各省市GDP相近的国家:各省市人均GDP相近国家:那些富可敌国的经济大省,广东GDP和印尼一样大,江苏和山东产值超过了瑞士。人均GDP来看,上海和沙特阿拉伯一样高,而中国经济落后省区却是惨不忍睹,甘肃和饱受战火的伊拉克一样,而风光秀丽的云南却和你都没听过的一穷二白的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为并列。所以,那些过去十多年来,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带,到一线大城市读书,工作,成家的朋友们,你也真的是花最低的成本在“移民”。2020年中国各省份GDP预测图,可以对接下来5年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窥见一斑,大致对比下来:整体经济实力都在提升,而中部区域尤为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带依旧稳做第一发达区域,东三省层次稍有倒退,西部地区还是老末。在政治历史进程上,中国近百年的奋斗主题可概括为“完成国家社会架构上的构造”,这一点和17世纪的英国颇有相似之处。英国1689年完成光荣革命时,改造了高层机构(议会至上,皇室只有象征意义,雏形的两党政治和内阁制度),再造了低层机构(土地集中,属有权明朗化),加强这两者中间有组织的联系(国民权利,公平法和商业习惯)。中英两方大小不同,更是事隔几个世纪。但因为从过去以农业背景为组织的基础蜕变成为以商业习惯为组织基础,依旧有洞悉之处。虽然中国社会架构改造因国情有所不同(具体究竟怎样不同,为了避免“喝茶”就??),但目前以及未来所有的社会进程将切实围绕这三层“机构”展开。拭目以待。身处哪个阶层最容易实现流动?当然,国家背景下的战略经济总量之类的只是暗藏趋势,个体受制于此,但对个人发展不具备特别巨大的实际意义,除非你站在了制高点掌握了大量资源。因此细分到每一个个体,阶层流动所依赖的:一是重大制度和政策变革;二是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个人奋斗。我将按照这个逻辑进行阐述。首先,最底层的农民:“一个平民家族只要出了一个“拯救者”,这个平民家族就有了一线不至于整体沦为贫民的生机。”农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后时代依旧如此。中国自古实行“皇权不下县”,维持着乡绅阶层实际管理着农村社会的模式,是中国几千年来“超稳定结构”的基础。但是在建国之后,借助于政治运动、集体化以及乡村政权的重建,原先立足于宗族的传统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被称为二元对立,一点不为过,农村因改革开放后政策扶植重点等,远远偏距“主流”之外,对于土生土长大都市人,或者像我这样于成长阶段受惠快速城镇化下的人,“穷到吃不起鸡蛋,走十几里山路去读书”的农村还是太遥远了。更多的存在于新闻上,两个平行却又不交叉的圆。在我读书的地方,四分之一的同学可能都自小挂着“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而来。我至今记得,初入校门的社会学课上老师常规做调查,问,谁是农村户口,整一个学院130多人里包含国际留学生,当时所有人都360度转着脑袋,瞪着新奇又探寻的目光搜寻时,只有两位男生同学颤颤巍巍举了手。 老师看完,默默叹了口气,“一年比一年少”…那些靠教育力量,从真正遥远偏僻又落后的中西部乡村而来的“拯救者”,真的稍稍改变了自己及一个家族的命运吗?而农民这一个庞大的阶层是可以靠他们自己力量走出来的嘛?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切实惠及到他们吗?(八知后续会有真正深入做农村项目的智囊来写《那些守旧落后的农村正在发生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敬请关注)其次,上层社会: 中国至今仍旧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真正处在金子塔顶端的人,他们的财富和社会行为处于“云雾”之中,且越是顶端越朦胧。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主要有两类:一是世袭子弟,二是中举文人。世袭确保了官僚阶级特权得以延续。而科举制度就是从民间选取“优质”人物唯一方式了,所以被称为“鱼跃龙门”。恰如,等级森严的猴群,在近亲繁衍而实力削弱的情况下,也会凭借动物本身对危险的本能,招募异族强壮的猴子,授予小权善而待之。而今进入上层社会的渠道是十分模糊的,进入真正核心层,非洗牌不得,非家族不得,非世袭不得,非奇遇不得。上面提到的两大阶层,流动性都极低。最后,我最想探讨的是中间阶层,因为真正的流动性存在这里。 与刚刚所述的底层和上层不同,任何一次政策变更,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个人奋斗都能导致中间阶层的个体发生明显流动,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凸出。当然我也十分认可,工业化的窗口正在关闭,经济成L字发展,蛋糕不再做大。相比父母那一代跳跃性的阶层流动,我们这一代正在放缓。你要上位,必须耐心等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阶层固化十分严重,更不意味着知识、奋斗无用。关于这个我想从问题的边缘讲起,即话语权。 位于社会上层的权势阶层容易形成“精英话语”,或者所谓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通过教育体系、传媒和各种宣传机器,将之广泛又重复的灌输,使之渗透于普通人民的社会心理乃至每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现实世界也的确如此。底层社会民众的保守思想和特权阶级一样根深蒂固。而中间阶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支配性力量。换句话说,阶层的划分就是因为政治(地位),经济(财富),文化(声望)资本不均衡的分布而产生的,三者是可以进行互为置换的,但因每个国家具体国情不同,所以置换效率不同。中间阶层的崛起通常都意味着话语权的剧烈震动。美国20世纪的重大转折,就是起源于焦虑的中间阶层。对政府不作为,腐败的不满,从而发起各种运动,经济调整,反垄断法,食物和药物立法,乃至女性权益的争取都是和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有关。在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中间阶层早有雏形,是博学的教授,高级的知识分子,是开放后实现财富自由的企业家,是城市中的白领,高级蓝领,也是政府体系的普通公务员,文教人员。更是我一开始提到的90年代末的12%人口。瑞士投行瑞信在《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指出,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09亿名,位居全球之首。(注: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经济界和理论界还有很多争议,这里我统一用中间阶层)但仅占人口10%的1亿中产相比中国13亿人口基数依旧相去甚远,这里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和潜力。中间阶层的壮大,会导致人们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向精神层面迈进,所有你看到无论住房,医疗,交通,食物,旅行哪怕是生活用品都会面临新的变革。过去如脑白金之类的品牌宣传,是不可能吸引消费升级下的中间阶层关注,反而可能惹人厌恶。此处主要强调一下“新中产”阶层(有人称之为,高级中产潜力股),成长于全球化背景之下,他们最主要的特征是:身份更加“流动化”。父母一代喜欢用自己的职业、民族和家庭定义自己是谁。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下,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这样的归类了。你喜欢什么样的咖啡?爱听电子乐?热爱穷游?想跟谁交朋友?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电脑?想做独身主义者?女权主义者?他们早已开始接触并且有能力享受西方的消费文化,和过往“单行道”人生观划不同,他们试图寻找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无法量化的阐述清楚,但“品味”或者“有趣”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微妙的信号。 如果你认为这一切还只是观念上的集合,不访想想一开始文章提到的毛泽东同志的阶级划分,想一想价值观决定方法论。我们对世界未来的局势固然可以根据历史经验预测一二,但对于事物在时间上的汇集(timing)则无法掌握。只能借用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佛逊的一句话“世界属于生存者”(Earth belongs to the living)。所以,即使时间漫长,我依旧对你们有信心,非常看好这个年轻群体的崛起,成为中间阶层代表。毕竟,托克维尔150年前就评价过,中间阶层最明显特点是,强烈期望、盼望和普通人进行区分,以任何方式。中间阶层如何实现流动?奋斗的意义时间漫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许多当下关于中国阶层固化的讨论,更多的是于“对比”之下不能“快速”实现的焦虑。人生不止20岁,总有一天你会变成40岁的阿姨、60岁的老太太。二次元借用安西教练的一句话,“现在放弃等于比赛提前结束”。三次元借用木心先生的一句话,“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转轨时期财富流动通常无序,因为发财靠的不是文化知识水平,靠的是大胆和务实,靠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而现在及将来,知识,思考,见解都是可以很值钱的,但需要时间积累,越到后期置换效率越高。所以,不要再说读书无用了。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追求非同寻常的成功通常伴随着让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野心或者原动力会让你走的更远。对有志者来说,世上从来不存在来不及这回事。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教育本质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真理,灵魂,爱,正直,宽容都不“值钱”,但他们却是人生的最后一英寸。作为过来人多讲一句,尤其当你遭遇重大挫折,低潮时期,会成为不灭的信念支撑你走出来。这一英寸里,你是自由的。来自一位官三代同学的兼具了品德和世俗意义的分享“人生最美好的东西都是无价的,其次美好的东西都是非常昂贵的”但,人生从来不是单行道,也不是一场赛跑,终究是你自己的选择,自己定义的美好。最后,人生有80%是多灾多难的啦。但至少这种日子到头的时候,喝的酒会特别好喝。凡是实现了阶层流动的朋友,我都要对你致于热烈的掌声,我想你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战胜困难的骄傲。文末送出彩蛋:此文所参考所有书目都将在微信后台送出,请先关注微信公众号八知(bazzhi)回复1可得。倘若对西方人视野下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感兴趣,请回复2,可得外文书单。作者:杨杰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八知联合创始人 目前在写《和九个外国室友同居日记》系列注:笔者读书期间政治上深受施特劳斯派影响,历史上受大历史观影响。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官僚资产阶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