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创业团队温州炒房团全军覆没没

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欲*静观其变*三昧真火发信人: conepoint (欲*静观其变*三昧真火), 信区: EconForum
旅行创业团队全军覆没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Aug 16 05:14:25 2016), 站内 &&&& &&
高梦阳 · && && 「如今,在旅游行业重塑一个全新UGC的机会已经过去了」。蚂蜂窝旅游研究中心的冯饶对我说。 && 淘在路上的破产,让包括蚂蜂窝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心生感慨。 && 而已到了不惑之年的蝉游记创始人郭子威,近来也在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在VC间奔走。看着竞品落到如此田地,郭子威(纯银)在「简书」的文章颇有兔死狐悲的感觉。 && 「淘在路上宣布倒闭,意味着从2011年到2016年,5年内新成立的toC端的旅行创业团队全军覆没,几百个团队,几亿美金投资,全部化为乌有。」在路上、面包旅行、蝉游记这三家昔日在移动互联网高增长的土壤中孕育出的移动端游记创业公司,都曾被寄予厚望。但在探索商业化转型的过程中,纷纷折戟。 && 旅游市场的创业环境在寒流冲击下,愈加萎靡。除了穷游、蚂蜂窝,很多人都在怀疑,移动时代旅行市场的前景。但巨头们却开始重新审视内容社区的价值。 && 「我们要做的是用内容抢占用户的时间」,阿里旅行新媒体总监刘春林兴奋的向我介绍着他们做的社区与旅行头条。 && 在已经尸横遍野的旅游圈,内容社区又被重新捡起,旅游市场会不会借此有了绝地反击的可能? && 一 && 「如果我还没有离场,我还想再打一场,重点不是如何反省个性缺点,而是如何找到并凿开市场暗流。」 && 虽然在微博上,纯银依旧嬉笑怒骂,最近却多了些感慨。 && 想当初,在路上、面包旅行、蝉游记,作为移动攻略社区的代表,在移动互联网高增长的红利期,倍受追捧。 && 造化弄人,随着资本寒冬的蔓延,没有哪家公司能驾着七彩祥云成为颠覆携程的盖世英雄,人们等到的只有一个个被资本抛弃或是自我抛弃的故事。 && 蝉游记是三家中最先倒下的那一个。 && 「虽然它还在维护,也将一直维护下去,但已经1年没投钱进去推广了,日活自然下滑,自然衰竭是迟早的事。」而这个结果,纯银在2014年底就知道了。 && 巧的是,与淘在路上一样,蝉游记的败亡也是源于融资失败。「一次融资失败,四年全盘皆输」。 && 「2013年,我的A轮融资完败,之后只能算是苟活下来」。在纯银看来,2013年那次的融资失败,打乱了蝉游记的节奏,连续错过3个绝好的时间窗口。 && 做产品出身的纯银与当时创投界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 && 拿到天使轮后,在初期组队只有6个人,蝉游记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基因压倒运营基因的创业团队。 && 而当时的VC却更看重「强运营」团队,「强运营可以快速补产品,强产品很难快速补运营」是很多投资人的观点,「运营才能建立壁垒,拿到融资以后请几个好一点的产品经理,产品很容易拉起来。」 && 因为运营不够强,在2013年谈A轮的时候,由于蝉游记单iOS端的日活1万出头,数据在几家竞品里边是最少的,鲜有VC愿意出手。 && 「VC的逻辑可能也很简单:’一眼看过去都是游记,那就投数据最好看的。’」纯银自己的复盘,言语中有着不少无奈。 && 「融资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我讲的故事不吸引人。」 && 纯银为VC准备的故事是「游记数据自动结构化→结构化旅行攻略→分发旅行商品」,而竞品的故事是「游记→社区→商品&旅行社」。 && 「我完全能理解2013年VC不投蝉小队,当时是移动互联网高增长的红利期,新用户见识少,就算产品品质不好,使出各种运营手段也能大量获取用户,所以的确是运营比产品更重要,社区故事也比攻略故事更动听。」 && 2013年的社区概念特别火,但纯银却坚持认为低频无社区,打死不走社区路;VC在看到数据增长之前对攻略的概念却不感冒。 && 而让纯银最尴尬的是,在许多VC眼里,他只是个产品经理,却一直不看好他做创始人。 && 「当时谈了35家VC,只有携程一家在年底愿意投我们,但要求控股。」 && 这次,纯银没有拗过大腿,与携程签了城下之盟。携程1200万的A轮投资,并没有为蝉游记带来蜕变,反而如鸡肋一般,陷入了自生自灭的境地。 && 事实证明,纯银自己的推断是起码没有错。 && 与另外两家直接竞品5-6亿的ABC轮投资相比,蝉游记的融资额度少的可怜,但最终的结果都差不多。 && 「这个市场唯一不大不小的机遇,是年的轻攻略,被老字号的蚂蜂窝和穷游抓住了」,纯银自己也后悔当初在2014年攻略市场的时间窗口关闭之时,才带着蝉游记杀入。而陈伟也因为忽视了在路上社区的价值,直接向平台迈进,与OTA正面厮杀。 && 最后,蝉游记2015年之后处于冻结状态,在路上倒闭,面包近期也放弃了旅行业务线。 && 「移动互联网的旅行市场是一个贫矿」。这个市场在5年内所谓的市场机遇,看起来的确更像是水中月镜中花。 && 社区的商业化,看上去依旧是个难题。 && 而就在之前,旅游社区还是被视为是带上金箍的至尊宝,激起了无数旅人的英雄梦。 && 二 && 天生骄傲的穷游与蚂蜂窝,是无数旅行者心中的两面旗帜。 && 「穷游是十年前基于创始人的个人兴趣创立的,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 && 2004年,还在德国留学的肖异,出于分享与互助的意愿,开设了一个旅游论坛「穷游欧洲」。 && 这是一个以留学生为核心的互助社区,最开始这个论坛的用户全是在欧洲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把自己出去旅行的一些信息和一些时效性的东西分享出来。 && PC时代的旅游市场,很多从业者是靠着目的地的信息不对称赚钱的,而旅游社区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信息的壁垒。 && 「穷游是从欧洲开始的,起初推荐大量关于如何在欧洲玩得更加聪明的帖子,帮助用户不花冤枉钱。至始至终,我们根本性的东西还是辅助用户做好决策,告诉用户如何在国外花更少的钱,玩得更有意思。」 && 当肖异一个人在德国精心维护着自己的穷游网时,国内也有两个互联网人,有了类似的想法。 && 陈罡与吕刚,是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人。陈罡的外表是个终日坐在显示屏前的典型IT男,而留着长发的吕刚却有着朋克范,喜欢骑哈雷。 && 这两个人由于工作的原因进了搜狐,却因为共同的爱好从普通同事变成了基友。2006年,在两人基情的孕育下,蚂蜂窝也诞生了。 && PC时代的穷游与蚂蜂窝,一个专注境外,一个起于境内,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分享。在商旅时代,这两个网站对于许多旅行爱好者来说就是两股清流。 && 那个时候的穷游与蚂蜂窝也相对纯粹,也为两家网站沉淀了一大批忠实的种子用户。 && 穷游总裁蔡景晖介绍,穷游从04年到11年一直在积累,到11年穷游网站大发展的时候,他们发现以前的积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认为虽然当时的模式看上去发展的特别慢,但这种积淀是很重要的。「真的是厚积薄发,前期你需要非常非常慢的一个积累,不停的筛,把最好的用户留下来,把最好的气氛保持住,然后把最精准的讯息最好的留下来,这样才能把这个网站最精华的东西留下来」。 && 直至今日,很多旅游企业更多解决的是「买卖」的问题,但年轻用户的另外一些需求,如旅游深度内容体验、基于共同爱好的社群互动、目的地旅行社交等方面的供给却无法与用户需求匹配。 && 如何个性化的出游,成了很多人的核心诉求。穷游、蚂蜂窝的出现,正好又适应了这样的需求。 && 三 && 「我们在门户信息的形态上开创了垂直社区这种新的产品形态并运营了10年。垂直社区比起来上一代门户社区里面有本质上的革命和创兴,绝非仅仅是做了一个子集」。 && 穷游COO韩哲认为,他们做的事的意义在于信息民主化的创新,同时也有情感传递和连接方法的创新。「这是个实实在在的价值跳跃」。 && 2011年,是消费升级的开端,也正是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年份,也是社区商业化的拐点。 && 蚂蜂窝和穷游在相继拿到融资后,也分别在年初推出了自己的移动端App。而这时,市场中以在路上、面包旅行、蝉游记为代表,一大批移动端的游记攻略创业公司出现了。 && 不过,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消费升级后,「分享游记」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旅游这件事也渐渐大众化,用户的需求也愈加多样化。 && 传统的UGC社区是用户产生内容,然后平台进行筛选推荐整合,进而形成结构化数据,如攻略、游记的手册等。但由于信息太过碎片化,很多用户不得不自己从海量的内容中提取有效信息,体验相对糟糕。 && 「用户的变化越来越快,原来值得骄傲的产品,新生代的年轻人们未必喜欢,产品得跑的比趋势快,跑的快就容易犯错误,穷游本身的产品其实是让大家不工作慢下来看看世界的,有点矛盾。」韩哲承认移动是个换轨道的事情,很多创业公司做的艰难,而穷游也在努力中。 && 在社区的商业化过程中,穷游、蚂蜂窝的优势在于,经过多年的旅游攻略和UGC(用户内容原创)内容的沉淀,已经聚集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注册用户,而且成本极低,但距离交易环节却很遥远。 && 一个残酷的用户习惯是,很多用户在相关网站上研究了很久的攻略后,还是去携程、阿里旅行这样的App上预订产品。 && 如何找到内容与交易的契合点,成了关键。其实两家公司都先后在内容之外陆续做起了机票、酒店等产品的零售,但现在看来,两家公司的道路截然相反。 && 穷游这家运营了十多年的纯线上社区,走到了线下。在标品市场里与OTA硬碰硬,显然不是穷游擅长的,他们选择在「当地玩乐」领域探险,以清迈为试点,陆续在几个境外的目的地建立了Q—Home。 && 韩哲说,清迈的Q-Home不仅担当着地接社责任,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供应链的掌控。他们在目的地采取直采、买断的方式,「批发」目的地的特色旅游产品,缩短了供应链。除了在自己的平台售卖外,穷游还将这些产品分销出去,利润率比国内 OTA 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高几倍。 && 而蚂蜂窝选择了「攻略社区——大数据公司——自由行服务平台」的道路。 && 陈罡说,蚂蜂窝起家之初依靠攻略搭建起来的社区,仅仅是「蚂蜂窝的外表」,他认为蚂蜂窝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数据。 && 「蚂蜂窝前几年就是在做攻略,搭社区,如何用攻略吸引更多的流量。之后是做大数据,要把用户在蚂蜂窝的浏览全部大数据统计,以此来找到用户需求和商业的结合点。这两年,蚂蜂窝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交易。在流量和大数据搭建好的基础上,如何把它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 && 历经了资本寒冬的洗礼,旅游社区的格局又回到了往昔。穷游从一个 UGC 的分享平台,变成了一个重资产的公司,而蚂蜂窝则像极了自由行领域的天猫。 && 不过,内容社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有人重新入场了。 && 四 && 当全世界的内容社区都在向电商转型时,全世界的电商却一窝蜂的做起了内容社区。 && 秒杀、满减、买赠、折扣、任选等等各种方式的低价刺激,这种方式在电商发展初期非常管用,但这样的打法在最近越来越不合时宜。 && 立志要做百年公司的阿里猛然间发现,虽然手机淘宝有着日均1亿的日活,但流量已经见顶,低价的玩法显得愈加传统,货架式的销售走了下坡路,自己居然变成了「落后势力」的代表。 && 「电商+内容」成了阿里新的营销手段。随着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包括图文、视频在内的很多优质内容都可以用来卖东西。淘宝为此做了微淘、社区,力推淘宝头条;京东做了发现;聚美优品也在首页嵌入了一个完整的社区。 && 其实「内容电商」与一般的电商模式无异,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在于垂直化,并通过优质内容帮助用户决策,从而实现购买。 && 而内容与旅游有着天然的默契,阿里的这套理论不但被应用到阿里旅行的实践中,也与自由行领域玩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 「2016年旅游圈倒下的公司,几乎都是坚守着旧有的电商思路和货架模式」。 && 冯饶解释说,「传统OTA旧有的电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自由行时代的到来」。按照传统电商思路来做自由行服务,货架成为了唯一的销售手段,致使「大路货卖得好」、「从业者无利润」成为了从业者共同的痛点。「于是在传统OTA上,我们看到,产品过于单一集中,而个性化产品又很难卖出去。大家仿佛和跟团游时代一样,陷入了同样单一产品的价格战——但对于自由行用户来讲,这完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 冯饶认为,价格敏感本身就是用户无法做出有效消费决策最明显的行为——因为没有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判断,而只是价格成为了首要的判断标准。「这其实是违背互联网思维的。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在线电商巨头的阿里,会花重金去重新打造内容」。 && 在阿里旅行App的发现页面,涵盖了旅游资讯、图文攻略、视频、VR、直播等一系列内容,还增加了很多社交上的功能。 && 刘春林坦言,与淘宝的实物电商不同,旅游产品的体验无法提前预知,决策时间也很漫长。那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内容对用户产生强刺激,帮助商家提升内容质量,尽量缩短内容到交易的距离,就是他们目前在做的事。 && 「旅游本身就是闲赋经济,不是生活必须品,让大家闲着没事儿就花钱出门,这点有点本事,这背后就一定得有品牌的溢价」。 && 韩哲觉得品牌的东西一定要好的内容触达人们的心灵,「IP产物的打造可探索的方式很多,但核心还是离不开发现用户的消费需求。」但与阿里旅行的大而全不同,穷游的策略依旧谨慎。 && 「直播,VR我们肯定是高度关注,也有一些尝试,我们还是比较有耐心的在观察,然后看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可能有些东西注定就是离穷游远的。」 && 说起现在,韩哲自己也有感慨,「今天的环境噪音太大了,各种玩的东西太多了,用户的屁股坐不住,社区得沉的下来。」 && 其实穷游与蚂蜂窝本身就是一个大IP,而穷游更是一直在尝试IP的开发。韩哲说,他们不但对PGC的穷游锦囊是新版,往个性化锦囊的方向尝试;今年还发布了生活美学的大IP产品-JNE。 && 「其实用户在消费的是这个美感物件背后的文化故事,一个身份认同,欣赏的是传统匠人的坚持和手艺。」韩哲透露,穷游为了原创视频内容的开发,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小的视频团队,做了一系列的节目——穷游葩葩趴。 && 而蚂蜂窝即具备的UGC和媒体属性,本身又是自由行服务平台,也成为了很多目的地、景区,甚至影视作品打造自己的IP土壤。 && 如今,驾着内容创业的东风,蚂蜂窝、穷游所沉淀的内容价值被业界重新审视,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由于内容生产的高成本让单纯生产旅游内容的媒体难以盈利,单纯的游记类创业已是强弩之末。 && 韩哲自己觉得,现在单纯做游记的机会不大了,「一方面是智能工具越来越完善,传统游记的价值在降低,另一方面旅游这种闲赋经济一定得做成IP才能赢利,光靠游记一种工具做IP有点单薄了,得多种武器齐上阵。」 && 人们总担心情怀会在与商业的碰撞中完败,从2011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已经冷却,即便资本是个只讲利益不问对错的究极体,「IP」、「内容」让创业者们也有了喘息之机。 && 眼瞅着穷游与蚂蜂窝的商业化道路越走越宽,离最初的旅行社区越来越远,虽然有一些簇拥略感失落,但毕竟也是站着就把钱赚了。 && 先保证活下去,让情怀落地,终究不是一件坏事。 && 十年过去,传媒没能改变中国,中国却无情地改变了传媒。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 ※ 来源:·水木社区 ·[FROM: 125.115.254.*] && 有1位用户评价了这篇文章:[&&]onegood:O2O的本质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到头平台一定会死掉文章数:1&分页:工作日:09:00 - 18:00
客服热线: 400-0222360
当前位置: >
回味2016在线旅游悲喜交织的一年
当今社会,旅游早已从原来的奢侈消费行为,发展成为大众最平常不过的生活方式。然而,虽然国人对于旅游热情不断高涨
  &&&当今社会,旅游早已从原来的奢侈消费行为,发展成为大众最平常不过的生活方式。然而,虽然国人对于旅游热情不断高涨,但是反观整个旅游行业,并没有听到太多的利好消息。回首2016,展望2017,未来,我们将迎来更多未知的考验和挑战。
  2016多数业内创业公司的结局&&死亡
  梁建章的退位让贤与携程的再次盈利,成为了2016年在线旅游行业最重要的大事件。2017年悄然而至,回首去年一年在线旅游市场的繁华,也仅仅属于携程、飞猪、美团点评、蚂蜂窝、途牛、穷游........等活跃度比较高的企业。
  而淘在路上、氢气球旅行、周末去哪玩等大批的旅游创业公司,却倒在了这片厮杀的血泊中。
  2013年急速升温的旅游创业,激情只维系了短短2年。几百个团队,几亿美金的投资,伴随着创业圈的泡沫一起破灭。
  在2016年,生存还是毁灭,是很多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无法自我选择的命题。而在那场创业大潮中,无论是推波助澜者,还是被裹挟前行者,都吸取了足够的教训。乐可旅行CEO钟晨感慨良多。
  &我现在心态已经很好了,我们首先能盈利活着就好,模式都是后面的事情。&钟晨在旅游圈里翻滚了近两年,一直都在OTA夹缝中生存,公司几度面临绝境,现在他已经不会在背景板上再谋划如何颠覆OTA。
  终日紧张焦虑的钟晨,瞅准了「直播、视频内容+旅游」的未知水域,扎了进去。试验了半年多,几近死亡的「乐可旅行」打算在熬过这痛苦的2016年后,继续寻找爆发的可能。
  但更多的创业公司,却不一定有这样的韧劲与勇气。
  曾被称作是银河舰队的淘在路上宣布倒闭,意味着从2011年到2016年,5年内新成立的toC端的旅行创业团队全军覆没,几百个团队,几亿美金投资,全部化为乌有。
  旅游创业有多难,已经无需赘述。死亡,是很多创业公司在2016年最后的结局。更大的影响在于,无论资本还是创业者都降低了对旅游行业的热情。
  IT桔子数据库的数据更为直观,2015年成立的旅游创业公司是292家,2016年截止到今天,这个数字是76。在2015年,IT桔子数据库全年的旅游融资事件有273起,2016年目前只有不到160起。
  内容价值被重新重视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在线旅游圈,可能很难会再闯出一个英雄。更糟糕的是,很多公司很难做到旅游资源与用户流量的精准对接,一味的在流量端投入,但却没有有效地手段保证用户粘性,货架式的买卖很难在残酷的竞争中突围。
  然而,这也是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当前,自由行早已抢占跟团游的鳌头,成为了消费者更青睐的出行方式。传统的跟团游与「机+酒」组合的简单自由行,利润空间已经被削的很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切的变化。
  以往,旅游企业更多解决的是「买卖」的问题,但年轻用户的另外一些需求,如旅游深度内容体验、基于共同爱好的社群互动、目的地旅行社交等方面的供给却无法与用户需求匹配。如何个性化的出游,成了很多人的核心诉求。穷游、蚂蜂窝的出现,正好又适应了这样的需求。
  在之前的用户印象中,蚂蜂窝一直以旅游攻略见长,与交易却很远。马蜂窝CEO陈罡解释说&在蚂蜂窝攻略中有大量结构化数据,其核心是帮助消费者做决策,解决你知道的问题;但如今蚂蜂窝的旅游攻略正在发生变化,由知道变成买到,看完攻略立马产生预定,平台上的商家都有品质保障,在供应链上经过筛选和审核。&陈罡的逻辑在于,强大的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使得蚂蜂窝一方面对用户有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能高效识别餐厅、酒店和景点,从而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和精准匹配。
  2015年蚂蜂窝全年的GMV是23亿,而据内部人士透露,2016年,蚂蜂窝全年的GMV预估会超过40亿。当然,内容到交易,蚂蜂窝并非是孤例。
  伴随着短视频、直播、VR等内容概念在上半年的鹊起,内容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内容创业的概念与边界得到了延展。携程、阿里、去哪儿、途牛、同程、驴妈妈纷纷在上半年尝试了「旅游+直播/VR」的新形式,开始重视「新内容」、「新IP」与旅游场景的结合,试图在新一代消费群体中,提升品牌辨识度,占领用户心智。
  跨界与融合 的新趋势
  在2016年,旅游圈另外一个趋势是,企业间业务边界的模糊。从线上到线下,从C端到B端,从旅游到旅游+,形成了愈来愈多生态圈。
  2016年圣诞前,携程宣布推出独立餐饮品牌&携程美食林&,在外界看来,是对标米其林、包抄美团点评的战略举措,也有分析认为携程此举是想要打造一款品牌化的产品。但严格说来,更像是携程拓展消费场景的尝试。
  与最初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旅游的定义正在被重新结构为本地生活的异地化。当旅游渐变成为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时,势必会衍生出更多的消费场景。
  继续在已经被挤压殆尽的旅游产品供应链上挖掘价值,变得没有意义。那么在旅行场景中,提供附加值、利润更高的个性化服务,就成了很多创业公司寻找新大陆的方式。
  穷游从2015年开始就做了这样改变,这家运营了十多年的纯线上社区,走到了线下。
  最初的穷游,只是从简单的BBS到UGC社区,从PGC内容到攻略的纵向生长。今天,穷游拥有了自己的生态,从线上的最世界、锦囊、行程助手等App,到做重服务的私人定制、Q--Home、City Walk,还发布了主打旅行生活的原创品牌JNE与线下空间「JEN Gallery」,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面咖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无暇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筛选真正适合他们的出境游产品,而穷游要做的,就是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在饱受同质化竞争折磨的旅游圈,这一轮的跨界潮与以往看着相似,实则不同。如何迎接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瞄准 2017年的行业风口,是当前业内人士需要做出的最紧要的决策。
旅业家本着「远见、策略、整合」的原则发布旅游产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全域旅游产业链重量级文章或与旅业家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旅业家」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共同推动全域旅游产业 发展。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旅业家编辑部,邮箱地址,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将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
旅业家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旅业家声音。关于投融资信息,旅业家会尽量核实,不为投融资行为做任何背书。旅业家尊重旅游产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旅业家的原创文章亦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旅业家」,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旅业家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1734&&浏览:2907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热门手机应用过去这一年,除了死亡与「干不翻」的携程,旅游圈还有很多......
过去这一年,除了死亡与「干不翻」的携程,旅游圈还有很多......
文|B12 高梦阳2016年,是旅游圈悲喜交织的一年。淘在路上、氢气球旅行、周末去哪玩.......一大批旅游创业公司,倒在了旅游这片鲜血淋漓的修罗场中。虽然旅游已经从奢侈品变身为大众的生活方式,但国人火爆的出游热情并没有为行业带来多少实质上的利好。几百个团队,几亿美金的投资,也伴随着创业圈的泡沫一起破灭。2013年急速升温的旅游创业,激情只维系了短短2年。梁建章的完美「退休」与携程的再次盈利,成为了2016年在线旅游的年终大事。尘埃落定后,在线旅游的繁华,仍然只归属于携程、飞猪、美团点评、蚂蜂窝、途牛、穷游、驴妈妈、途家........这些昔日与传统旅游业态抵死相拼的领军集团,在2016年,借着消费升级的东风,举起内容、IP、跨界的招牌,开始了自我颠覆,即便他们在很多新晋创业者眼中是应该被颠覆的对象。对内容、服务、用户的价值回归,成了2016年在线旅游的主题。2017年悄然而至,盘旋在旅游市场上空的雾霾尚未退去,无论是弄潮者还是投资人,都将面临更多未知的考验。死亡在2016年,生存还是毁灭,是很多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无法自我选择的命题。而在那场创业大潮中,无论是推波助澜者,还是被裹挟前行者,都吸取了足够的教训。乐可旅行CEO钟晨感慨良多。「我现在心态已经很好了,我们首先能盈利活着就好,模式都是后面的事情。」钟晨在旅游圈里翻滚了近两年,一直都在OTA夹缝中生存,公司几度面临绝境,现在他已经不会在背景板上再谋划如何颠覆OTA。终日紧张焦虑的钟晨,瞅准了「直播、视频内容+旅游」的未知水域,扎了进去。试验了半年多,几近死亡的「乐可旅行」打算在熬过这痛苦的2016年后,继续寻找爆发的可能。但更多的创业公司,却不一定有这样的韧劲与运气。「淘在路上宣布倒闭,意味着从2011年到2016年,5年内新成立的toC端的旅行创业团队全军覆没,几百个团队,几亿美金投资,全部化为乌有。淘在路上是我们中间做得最大,走得最远的,而那些还活着的也奄奄一息,难逃一死。」这是淘在路上破产清算后,蝉游记创始人纯银(郭子威)的一番感慨。不幸的是,在不久之后,纯银在旅游圈的二次尝试——氢气球旅行,也不了了之。而纯银,又投入了第三次创业的激昂中。旅游创业有多难,已经无需赘述。携程当初也是集齐了梁建章、沈南鹏、季琦、范敏四人,才有了今天的基业,也有了延续至今的OTA模式与在十多年间狂飙突进的中国酒店业。的确,淘在路上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不一定有携程般的波澜壮阔,但是的确有明星公司的潜质。有情怀,有目标;一线资本方背书;三个高层的履历很牛逼,「阿里+携程+盛大」。在极盛时期,淘在路上被称作是银河舰队,曾经被寄予厚望——「上市,冲击OTA,成为互联网旅游创业的独角兽」。了解足球的都知道,那个曾经被捧上天的「银河舰队」最后是什么下场。淘在路上为什么会死,业内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为烧钱,有说是高层内讧,有说是创始人留连声色,也有说模式太过「toVC」的。凭心而论,即便在今天,旅游已经成为人消费生活的一部分,也改变不了它太过低频的本质。无论是携程,还是蚂蜂窝、穷游,这么多年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而淘在路上,短短几年就想要中流击水,的确急功近利了些,虽然狂躁是那段时间创业者的流行病。然而,一切的一切,都随着股灾戛然而止。在吊诡的在线旅游市场,如果你选择以携程的模式打败携程,最后的结局,可能只有一个。我们并非是把淘在路上反复拖出来鞭尸,但淘在路上无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后,许多在创业狂欢中挣扎着的创业公司的缩影。死亡,是很多创业公司在2016年最后的结局。更大的影响在于,无论资本还是创业者都降低了对旅游行业的热情。IT桔子数据库的数据更为直观,2015年成立的旅游创业公司是292家,2016年截止到今天,这个数字是76。在2015年,IT桔子数据库全年的旅游融资事件有273起,2016年目前只有不到160起。内容与IP如今的在线旅游圈,即便焚香千百遍,短期内也难觅一个横空出世的英雄。但也并非毫无希望。2016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酒店、民宿、景点都开始朝着「IP化」方向发展。与旅游的结合,也让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变得越来越具象化。其实,在跟团游江河日下、自由行成为出游主流方式的消费升级时代,传统的跟团游与「机+酒」组合的简单自由行,利润空间已经被削的很薄。更糟糕的是,很多公司很难做到旅游资源与用户流量的精准对接,一味的在流量端投入,但却没有有效地手段保证用户粘性,货架式的买卖很难在残酷的竞争中突围,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2016年,这一切正在起变化。以往,旅游企业更多解决的是「买卖」的问题,但年轻用户的另外一些需求,如旅游深度内容体验、基于共同爱好的社群互动、目的地旅行社交等方面的供给却无法与用户需求匹配。如何个性化的出游,成了很多人的核心诉求。穷游、蚂蜂窝的出现,正好又适应了这样的需求。「在整个行业,蚂蜂窝非常独特。没有一个平台是通过用户内容打通供应链。OTA时代的核心是供给侧、控机位、包酒店、更低价格,更好协议,新的组合方式将给后端供应链带来巨大不同。」蚂蜂窝CEO陈罡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耐心分享了蚂蜂窝这一年在商业化方面的探索。在之前的用户印象中,蚂蜂窝一直以旅游攻略见长,与交易却很远。「在蚂蜂窝攻略中有大量结构化数据,其核心是帮助消费者做决策,解决你知道的问题;但如今蚂蜂窝的旅游攻略正在发生变化,由知道变成买到,看完攻略立马产生预定,平台上的商家都有品质保障,在供应链上经过筛选和审核。」陈罡的逻辑在于,强大的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使得蚂蜂窝一方面对用户有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能高效识别餐厅、酒店和景点,从而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和精准匹配。2015年蚂蜂窝全年的GMV是23亿,而据内部人士透露,2016年,蚂蜂窝全年的GMV预估会超过40亿。用事实证明,从内容到交易,其实可以走的很666。当然,内容到交易,蚂蜂窝并非是孤例。伴随着短视频、直播、VR等内容概念在上半年的鹊起,内容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内容创业的概念与边界得到了延展。携程、阿里、去哪儿、途牛、同程、驴妈妈纷纷在上半年尝试了「旅游+直播\VR」的新形式,开始重视「新内容」、「新IP」与旅游场景的结合,试图在新一代消费群体中,提升品牌辨识度,占领用户心智。「年初我们旅游行业绝大部分人不知道IP怎么回事,而现在所有的大佬和巨头公司都会必谈IP,我认为这会是一种趋势,整个行业进行升级换代的时候,一定要从内容上进行升级换代。」景域集团董事长、驴妈妈创始人洪清华就极力推崇所谓 IP 在当前旅游消费场景中的积极作用。「未来的旅行方式是,为一间房赴一座城,先定酒店,再定周边玩的,周边的美食等等,这是目的地方式转变。」洪清华对旅游的认知迭代,其实也是用户消费习惯变化在旅游从业者脑海中的投射。跨界与融合在2016年,旅游圈另外一个趋势是,企业间业务边界的「模糊」。从线上到线下,从C端到B端,从旅游到旅游+,形成了愈来愈多生态圈。在2016年圣诞前,携程宣布推出独立餐饮品牌「携程美食林」,在外界看来,是对标米其林、包抄美团点评的战略举措,也有分析认为携程此举是想要打造一款品牌化的产品。但严格说来,更像是携程拓展消费场景的尝试。与最初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旅游的定义正在被重新结构为本地生活的异地化。当旅游渐变成为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时,势必会衍生出更多的消费场景。原有的目的地消费围绕的是景点,如今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成了「换个地方享受生活」。这样的用户需求,已经不是简单地「机+酒」、门票、固定线路能够满足的了,也不是现有的旅游资源能够一一满足的。继续在已经被挤压殆尽的旅游产品供应链上挖掘价值,变得没有意义。那么在旅行场景中,提供附加值、利润更高的个性化服务,就成了很多创业公司寻找新大陆的方式。穷游从2015年开始就做了这样改变,这家运营了十多年的纯线上社区,走到了线下。在标品市场里与OTA硬碰硬,显然不是穷游擅长的,他们选择在「当地玩乐」领域探险,以清迈为试点,陆续在几个境外的目的地建立了Q—Home。到了2016年,穷游在Q-home、City Walk等业务更进一步,一面在目的地采购当地线路、旅游资源,一边又试图将Q-home打造成海外地接社。最初的穷游,只是从简单的BBS到UGC社区,从PGC内容到攻略的纵向生长。今天,穷游拥有了自己的生态,从线上的最世界、锦囊、行程助手等App,到做重服务的私人定制、Q--Home、City Walk,还发布了主打旅行生活的原创品牌JNE与线下空间「JEN Gallery」,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面咖啡。显然,这家互联网旅游公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穷游总裁蔡景晖却有自己的一番思量。他认为,穷游占有信息方面的优势,从C端去获取信息和需求,然后再重新支配B端的资源,在这个情况下,可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这个效率的最大化,通过一些工具实现。「就是信息,然后到工具,到服务,是这么一个大线索。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帮大家更好的规划行程,服务好旅行者。从信息到工具之后,你会发现服务变得很重要,你要把这个服务放在上面,然后满足大家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为什么我们要做商业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无暇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筛选真正适合他们的出境游信息与产品,而穷游要做的,就是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与产品。否则,就可能被淹没在波橘云诡的市场竞争中。其实,在饱受同质化竞争折磨的旅游圈,这一轮的跨界潮与以往看着相似,实则不同。用户已经有过「挑花眼」的经历,也有了更清晰的辨别能力。消费升级的时代,真正能够留存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必定是在特定场景中能够为其提供价值与优质服务的公司。所以,当Airbnb都推出「Trips」与机票业务,试图围绕着房屋的目的地旅行场景做模式探索时,你觉得2017年所谓的行业风口会是什么?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三方面军全军覆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