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瑞竹岩佛石的描写佛的诗句

漳州瑞竹岩实拍(图文视频)
1仰望瑞竹岩
漳州瑞竹岩位于市区东部龙文区蓝田镇岭兜村的岐山之上。岐山又名马岐山。《名山记》云:“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二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余,中为万松岭。”鹤鸣山即是省级著名旅游景点、理学名山云洞岩,于瑞竹岩西;而二山之间的万松岭上,是漳东雄关故垒“汉唐古道”万松关。山之南,龙江西溪、北溪、南溪三江交汇,把瑞竹岩衬托得益发雄奇峻秀,明代吏部尚书陆完与理学家蔡烈同游时题诗:“万松关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层嵌,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上挂远帆。”
瑞竹岩为五代僧人楚熙所辟。楚熙剖竹引泉,而竹生笋,故名瑞竹岩。现岩上寺庙系九十年代按原址重建,香火称盛清宣宗时,智宣禅师驻锡于此;清末民初,名僧转道和尚曾在此岩住持多年,后云游南洋,驻锡新加坡,讲经授徒,今其徒孙遍布东南亚一带,在当地佛教界影响颇深。1938年,厦门沦陷时,近代名僧、艺术大师弘一法师移锡并撰书寺志。
&&&&&瑞竹岩原有寺庙四座,因年久失修,大部坍塌。从唐代以来,历经千年,寺院屡圮屡建,历代都有高僧在此驻锡,留下梵行法踪,瑞竹岩原寺建于半山腰上,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因年久失修,至1957年仅存残垣断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普法大和尚驻锡瑞竹岩寺,时大殿墙倾楼圯,残垣断壁,瓦砾凌夷。普法大和尚有见于此,“发大宏愿,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历经十几年艰辛缔造,甘苦备尝”。1988年、1989年新加坡龙山寺广洽、广净(转道和尚徒孙)法师以暮年倾钵资助,及信士胡殿仁等捐资,重建大雄宝殿、斋堂、卧佛阁,并赠送泰国铜佛一尊。广洽长老圆寂星洲后,普法大和尚秉承师志,在三宝祖师加被、政府支持、广大信众的尽心护持下剪草除荆,开山铺路,凿石架壑,广造梵宇。
经过多年的修建,如今的瑞竹岩寺庙更为宏伟,已建成天王殿、广洽阁、伽蓝殿、地藏殿、钟鼓楼、僧舍、圆通宝殿、千人斋堂、功德堂、大雄宝殿、绝尘祖师舍利塔、竹林丈室、卧佛殿、藏经阁、真味堂、祖堂、讲堂、禅堂、华严殿、圆凉亭、摩崖题刻、万松法窟、经幢、瑞泉茗苑等。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闻名海内外。
以上是从网络上查到的有关瑞竹岩的简介.
&日,我乘1路公车来到瑞竹岩,
1路车是漳州人最熟悉的公交车,起点是客运西站,途经云洞岩,龙文塔(详见我的博客介绍),终点站是瑞竹岩。
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长长的石墙,墙上刻有“万松关风景区”大字,石墙东西二道门,东门上刻“瑞竹岩”,西门上刻“养心苑”。我从石墙西面的一条蜿蜒小道进入,很快就来到“万松关”(详见我的博客介绍),然后沿山路向上行走就来到瑞竹岩山门。
&2007年我来过瑞竹岩,并登上山顶。七年后重返,变化真不小:山脚的变化最大!,建起一座土楼风格的“大家庭养心苑”,山脚有索道直通山门,新修的石阶也可步行到山门。西侧的小道经过修建也很方便步行者,小车沿道可直达山门旁的停车场。
进入山门,发现寺庙建筑更多了,广洽阁前的第一平台又向东扩建,平台下是现代的商业建筑,底部外墙砌成假山,假山墙体上刻有“南天佛国”红色大字。瑞竹岩给我的整体感觉是
“寺庙大观园”,漳州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山,如今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瑞竹岩的新建寺庙建筑多而杂,无个性,现代风格构件外漏,缺乏古朴韵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瑞竹岩原本同云洞岩一样沉淀着历史的情怀和人文记忆
,兴建寺庙也无可厚非,但不能过,更不能破坏自然景观。
这里是我在瑞竹岩的拍品,有照片,有视频,供大家领略和品味,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瑞竹岩做为漳州的一座佛教名山。蕴育过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经过多年的修建后,大家来这里品读这座山,不知会做出何种评价和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败自有公论!
2山脚仰视瑞竹岩
4山门下仰视瑞竹岩
7第一平台仰拍
10第一平台往西拍
11第一平台仰拍
13圆通宝殿
16大雄宝殿
19石门阶梯
20从第三平台腑拍第二第一平台
22华严殿内
24竹林丈室
25多心经石柱
26多心经石柱
30仰拍山顶
31仰拍佛石
32“五营寨”石门
34山顶往南腑视
35山顶往西腑视
36公路旁入口处大石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南天佛国——瑞竹岩 - 旅游天地 - 龙海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0|回复: 1
南天佛国——瑞竹岩
林宝卿 文/供图俯瞰漳州平原 瑞竹岩“佛”字摩崖石刻 “介石云窠”门框 漫长的礼佛山路 万松关 瑞竹岩全景   先贤足迹
  我不是以一个佛教徒或信众的身份来叩访瑞竹岩的。踏访这座山,是因为它沉淀着历史的情怀,留存着一缕不绝的人文记忆。
  从山脚下遥望,半山腰上,黄墙红瓦,层层叠叠的寺庙楼宇亭台,与陡峭的山崖连为一体,绿树掩映,在蓝天白云之下,分外庄严肃穆,气势不凡。
  长长的水泥路沿着山势无尽地延伸着,左转一个弯,远远就可以看到前面一塔耸立在高处,但走了半天,塔还是在那里,还是那个高度。再右转一个弯,再来一段长长的上坡的路。虽有夹道的绿树翠竹相伴,有虫鸣和鸟啼婉转,有蜻蜓如小精灵般的飞舞,但一路走来,心跳脚沉,气喘吁吁。而半山腰上的庙宇似乎还在隐约间,可望而不可即。礼佛的路这般艰辛,这是佛在考验朝圣者的耐心和诚心吧?是每个走向佛门的信徒必须完成的功课吧?而我,作为一个山的访问者,走走停停,赏玩沿途山石风景,这本身就是与山交流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了。
  最早让我驻足的,是未及山门的山路拐弯处,那据守一方的万松关。两山夹峙处,一门洞开,好不巍峨!据史载,万松关自六朝以来就是险要关隘,被称为“闽南第一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称万松,是因为明朝正统年间有个叫陈克聪的本地人在此“植松夹道,连荫十里”。400多年来,它经历过多少血雨腥风,也见证了多少金戈铁马。如今,雄关早已完成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漫长的岁月已剥蚀了它曾经的巍然风采,只留下一段城墙,一个不失威仪的门洞,如一首岁月凝固的史诗,和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那一块块砌墙的石头,那石头间长出的草、夹带的灰,是否沾有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和他的士兵们身上的气息?那道拱形门洞,门洞上“天保维垣”四个大字,是否还常常回味着铁蹄哒哒的践踏声响?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重地,那么,那些于此献出年轻的年老的躯体的亡灵们,听到了袅袅梵音之后,是否也能得以安抚而超度?思及这些,上山的心情变得无端的凝重。
  进得山门,走走看看,沿着幽静小路在各个庙宇间穿行,细品门联文字和建筑细节。漫不经心的脚步,停在大雄宝殿那些有年头有来历的门柱前。冷硬的石头,因上面的题刻文字及文字里的智慧而有了灵魂和生命。石柱历经风雨无数,粗糙的表情让人直观到它的沧桑,文字也已模糊,如迷离的历史的眼睛。但就是这样的岁月痕迹,让人肃然起敬。伸手摩挲着一根根石柱,摩挲着一笔一画的字迹刻痕,我分明触摸到了题刻者的皮肤和心跳的温度。
  “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自广长”,瑞竹岩的竹和泉,给予攻书苦读的书生林釬以满含禅意的启示。此时的林釬,内心感受到的,是那儒家经典上的智慧,和善良正直的人性陶冶。“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这是另一个书生陈天定留住瑞竹岩时最美好的记忆。林釬,字实甫,号鹤胎,是瑞竹岩脚下不远处一个叫洞口的村庄里的书生,早年家境贫寒,未及第前曾在瑞竹岩读书。林釬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三名,探花及第,屡授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国子司业、国子祭酒。林釬为官期间,正是明代大奸魏忠贤气焰嚣张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宁愿弃官为民,隐居乡里,亦不愿丧失良知和原则,像当时许多官员那样把自己的灵魂依附于一个不正常的人身上。后来魏忠贤倒台,林釬以自己的精辟见解和精明能干,深受崇祯帝的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被尊称为“林阁老”。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世称慧山先生,史称其“少聪颖,好韬略,慷慨有大志”。他与林釬是中表兄弟,并有师生之谊,当年曾一同在瑞竹岩读书,道德文章多受林釬的影响。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与林釬一样,因不愿依附阉党,毅然放弃任官机会,和林釬一起回乡隐居。直到魏党倒台之后,才受官行人,历迁吏部郎中。
  当年的瑞竹岩,该是到处绿竹盈眼,清泉流转。据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瑞竹岩记》所述:“昔唐楚熙禅师结茅万松山巅,曰德云庵。宋大觉琏禅师兴建梵宇,仍其旧称。逮及明季,皇子莅山,见枯竹箨萌,谓为瑞相,因题庵名曰瑞竹岩。”另一个瑞竹岩名称由来的说法,也与竹有关。说楚熙“因劈竹引泉,枯竹生笋,故名。”风清月朗的晚上,竿竿瘦竹筛月影,清泉石上婉转流,藏在茂密竹林深处的瑞竹岩古寺,空山寂寂。读累了的书生,离开照壁的青灯,寻着月色看风景。他们站在岩寺前,放眼山外的龙江之上,只见风平浪静,月圆江清。一切是这般美好!置身斯境,心无杂念,人已成佛。原来,有慧根的人,有清正本性的人,不论你修的是儒是佛,其境界最终都会是一致的。这应该是一种胸怀,一种有容乃大的境界。森发的不只是竹,也是我们心灵深处那一点灵慧之气;滋养万物的不只是泉,也关乎人心的那一点善念。“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总是以恰当的方式启迪众生,让我们在与自然深刻体悟的同时得到人性的升华。也许为了感谢这一方瑞气萦绕的山水,林釬金榜题名之后,在这里建下了“介石云窠”八角凉亭。如今亭早已不在,“介石云窠”门框犹存。他在说,这一堆石头,并不是没有灵气,它能生云腾雾,它能滋养瑞竹,亦能启人心智。我揣度不出他是在什么时候为瑞竹岩刻下精美的石头匾额,那三个斗大的“瑞竹岩”隶书大字。今天我看到的是,这匾额并没有高高地悬于山门或殿堂之上,而是被随意搁置在地,像一个落寞的士子、一段厚重的历史、一部老旧的书。我似乎隐隐感受到某种珍贵美好的东西在被挤出我们的生活,让人不由地感慨怅然。
  这两位乡贤,为人刚直,为官清正,留给后来人的是他们坚持是非善恶分明的榜样力量。崇祯皇帝赐予林釬“中正平和”、“宁静致远”的牌坊,至今仍高高地立于林阁老的家乡,在蓝天丽日下诉说着龙文士子的荣耀,标榜着为官者的操守;而陈天定,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乡亲们眼中令人尊敬的“天定先生”。前面路上看到的守一方百姓平安的万松关,它的建造就得力于这两位乡贤的谋划和鼎助,“天保维垣”四个大字就是林釬留给后人永久的纪念,关门附近还有他所撰的《施公新筑万松关记》的碑石。
  穿过“无尽石门”,是一道宽宽的上山石阶,很阴凉,不见日影,原来是一个天然石洞。走出石洞,就来到了庄严的华严殿。站在殿前广场,举头西望可见到一方巨石“印”字压顶,粗大的笔画,厚重的字体,如天上掉下来的玉皇大帝的宝印。在山顶上,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刻在巨石上的大“佛”字。这两方摩崖石刻,一方在西,一方在南,遥遥相呼。这是为纪念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住锡瑞竹岩的故事而造的。抗日期间厦门沦陷时,弘一法师受漳州各方佛教信徒及南山寺主持广心法师的延请,来漳州弘法及避难,曾于瑞竹岩住锡59天。大师虽只作短暂的停留,却在修行闲暇之余,考明地志,为瑞竹岩留下了永远的《瑞竹岩记》。文中详细阐述了瑞竹岩的开创年代、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及振兴瑞竹岩的高僧名士等,为瑞竹岩正明洪源、理清山志,为地方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相传,大师在将离开瑞竹岩时,感其与瑞竹岩殊胜之因缘,遂亲手篆刻印玺数十个,埋于瑞竹岩诸处,待他日有缘人得其印玺,以此印玺传世,来见证这段历史。山顶上的“印”、“佛”两方摩崖石刻,就是取材于这个传说。“瑞霭黄花皆佛性,竹林皓月尽禅心”,大师写给瑞竹岩的这副对联,正是他眼中的充满灵性禅机的瑞竹岩。
  遥想当年36岁的李叔同,一个多才多艺的翩翩才子,杰出的艺术才能和热忱献身艺术的年轻生命,却在花正好月正圆时,毅然选择皈依佛门,作为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在青灯古佛旁寻找心灵的栖所。“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是作为苦行僧的他辗转各地时常常见到的意境。由最繁华处坠入空门,可见佛理禅机自有其让人心向往之的魅力。大师深厚的文化修养,高迈的梵行,传奇的一生,令人景仰。他的到来,虽然只是脚步匆匆,却使瑞竹岩光辉熠熠,许多人正是追慕大师的身影而造访这座山。
站长推荐 /1
龙海论坛微信号:zzlhbbs  瑞竹岩,位于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北的岐山上(又名马岐山),唐高僧楚熙结庐于此,刳竹引泉,竹萌新芽,故名&瑞竹&岸。另,民间传说,明代有一 位太子游江南,路过此山,见山姑负枯竹为薪,节间萌芽,以为祥兆,遂挥毫书&瑞竹&二字,岩名由此而得。宋大觉琏禅师兴建梵宇。明邑人陈天定暨住持绝尘禅 师重建佛殿;历代屡有修葺。清末民初,名僧转道和尚,曾在此岩住持多年,后云游南洋,驻锡新加坡,讲经授徒,今其徒孙遍布东南亚一带,在当地佛教界影响颇 深。1938年,厦门沦陷时,近代名僧、艺术大师弘一法师(即李叔同)曾在此岩讲经撰述,并写下《瑞竹岩记》,对瑞竹岩的历史沿革作了详述,其文曰:
&瑞竹岩名,非古也。昔唐楚熙禅师结庐万松山巅,曰德云庵。宋大觉琏禅师兴建梵宇,仍其旧称。逮及明季,皇子莅山,见枯竹箨萌,谓为瑞相,因题庵名曰瑞 竹。而德云庵名,自是不显于世。其时宰官陈天定暨住持绝尘禅师发愿重建佛殿,视昔为胜矣。又复相传有林阁老者,未第时,读书山中,及跻贵显,乃建介石云窠 于佛殿后,今唯存其残址,俗谓为八角楼也。清宣宗时,智宣禅师驻锡瑞竹。禅师为邑望族,梵行高洁,工诗善书,亦能诏隆光显前业,为世所称。厥后道风日微, 寝已衰废。洎今岁首,檀越迎请智峰法师入山,兴复旧迹。法师学行高迈,乘愿再来,夙夜精勤,誓隆先德。复礼大悲忏仪为日课。尝语余曰:&为寺主者,应自行 行,勤修三学,执范大众,岂惟躬佩劳务已耶。&余深服其所见高卓,可谓今之法门龙象矣。余于曩月,弘法漳惠,鹭屿变起,道路阂绝。因居瑞竹,获睹胜迹。夙 缘有在,盖非偶然。岁次戊寅五月,弘一。& 邢台佛教网
瑞竹岩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原寺因年久失修,至1957年仅存残垣断壁。1988年、1989年 新加坡龙山寺广洽、广净(转道和尚徒孙)法师二次募资及信士胡殿仁等捐资,重建大雄宝殿、斋堂、卧佛阁,并赠送泰国铜佛一尊。法师圆寂后,其座下弟子传伦 法师,继承遗志,多方募资扩建。至今已扩建,大雄宝殿、卧佛阁、祖堂、素食馆;新建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华严殿、竹林杖室、广洽阁和讲堂、斋堂、 功德堂、客堂、僧舍、圆凉亭、六角凉亭等殿堂斋舍,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金碧辉煌,闻名海内外,成为闽南一大丛林。 邢台佛教网
  大雄宝殿  在瑞竹岩正中。原寺宋大觉琏禅师建,后圮。明,里人、太常寺少卿陈天定暨住持绝尘禅师重建,陈天定手书&智慧观&木刻榜,悬于寺前 楹(今佚)。后屡兴废,至1957年仅存断垣残壁。1989年重建,二进,中有天井,
前殿供奉弥勒佛,后殿供奉三宝佛。后又改建为一进,建筑面积165平方米。
殿前门上悬已故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大雄宝殿&木刻榜;殿前面柱联有:九皋居士?穴即里人,明东阁大学士林钎?雪题刻:&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 自广长。&陈天定题刻&风静潮初满,上空月正中。&刑部郎中陈文芳题刻:&临三江跨万松结茆即成名利,掖百法超十地刳竹蚤喻禅机。&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 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卧佛阁  在大雄宝殿左侧,坐东朝西,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圮。1989年,在原址临崖扩而建之,二层,建筑面积187平方米。上层为藏经阁,下层供奉白玉卧佛。阁前面柱有里人张雄(南靖人,清康熙进士,刑部郎中)题刻石柱联:&翠竹无心穿石壁,海潮有意泛慈航。&
祖堂、素食馆  在大雄宝殿与卧佛阁之间,旧有僧舍,后圮。1989年重建,后又扩建为素食馆、祖堂。祖堂内圮:本寺历代祖师、开山楚煦祖师、重兴绝尘祖师、堂上广洽和尚、广净和尚莲座。 本文来自邢台佛教网
观音殿  在大雄宝殿右前侧,新建,建筑面积130平方米。供奉千手观音,左右各配祀12尊护法菩萨。观音殿之左后、大雄宝殿之右,有新建二层的功德堂、客堂。 本文来自邢台佛教网
  钟楼  在观音殿左侧,新建,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供奉地藏王菩萨 (中)、明道法师(左)、闵公法师(右)。
鼓楼  在观音殿右侧,新建,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供奉关帝圣君(中)、周仓(左)、关平(右)。钟楼右侧,新建一座坐西朝东三层宿舍楼。
天王殿  在观音殿前方,新建,建筑面积130平方米。 殿门上悬赵朴初所书&瑞竹岩&木匾。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左右祀四大天王,背后祀韦陀。天王殿右侧和殿前广场下方是新建斋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广洽阁  为纪念广洽和尚,故名。在天王殿左前方,新建,三层塔形建筑,阁临悬崖,高耸入云。崖上书写&南天佛国&四个大字,数里之外,清晰可见。
竹林丈室  即方丈楼,在大雄宝殿和客坐之间的高处,新建,二层,楼顶外形为八角飞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室后,是明林钎所建&介石云窠&遗址。云 窠为八卦形结构,上有层楼,今尚存云窠门框,上有&介石云窠&石榜(楷书, 字大尺许)和石门联:&梵音歇尘心,佛前闲看青史,草堂欹睡足茶里笑品人生。
&云窠遗址之后,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绝尘禅师舍利塔,洞口顶端有&无法续传&石刻。传洞内有石禅,为楚煦入定处。 www.xtfj.org
华严殿  在大雄宝殿后 山高处,新建,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高大雄伟。殿门上悬鼓山涌泉寺普法(即传伦)立的&华严殿&木匾,殿前柱联:&法镇三江溪山广说无尽意,教施入闽 竹音遍唱不二门。&殿内供奉观音菩萨(中)、普贤菩萨
(左)、文殊菩萨(右)。殿左山上新建一座圆凉亭。殿右山上新建一座六角凉亭;亭上方有一座从建华严殿山上移来的古舍利塔。殿后高山上有一座在建中的凉 亭。殿前广场之下,依山新建一座二层讲堂,建筑面积数百平方米。
瑞竹岩,东邻举世闻名虎渡(江东)古石桥,西接漳东雄关故垒万松关,面临九龙 江西北两溪合流,漳厦、漳龙高速公路交汇,气势磅礴,景致峻秀,交通便利
(新修公路可直达寺前)。历代士人如林钎、陈天定等曾读书于此。林钎在寺后建介石云窠,陈天定凿山通道,门径幽绝,深受历代文人、墨客和旅游者的青睐和赞 赏,留下不少珍贵的墨迹、诗章(注②)。悬岩之上镌有&海日江春&等摩崖石刻10多处(其中诗刻6首)(注③),寺中名人题刻石柱联6对,还有林钎为照乘 上人书&瑞竹岩&横竹隶书石榜、古舍利塔等珍贵历史文物。1982年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登记为佛教活动场所。 本文来自邢台佛教网
  吟诵瑞竹岩的古诗有:
清顺治十八年进士康孟《宿瑞竹岩》诗云:
枯竹重生岂偶然,楚煦昔日此安禅;
千盘古道疑天近,百折松门望海偏。
古洞春深泉作雨,长林夜半鸟啼咽;
棱头卧听钟残后,又有渔歌到枕边。
清康熙三十八年进士载盼《游瑞竹》诗云:
向晚维舟傍水村,缘崖蹭蹬 云根;
乱松四合疑无路,一石中空径作门。
绝壁莓苔文字古,当台龙象法王尊;
放开老眼凭轩望,此地清幽不可论。
陆完同蔡烈游(陆完为明吏部尚书,蔡烈为理学家)
万松关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层嵌;
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山挂远帆。
此诗勒于大雄宝殿右石上,行书,四寸直行。
题瑞竹岩 仍用前韵
半岑平开文室明,千山望断海涛迎;
何年铲壁烦力士,此日摩崖识我生。
指点远峰云气争,徘徊古洞石根满;
尘劳□□何时定,竹院寻僧听梵声。
此刻在寺门外峭壁间,字大约两寸,行楷书。曹荃,无锡人,崇祯戊辰进士,任漳州知府。
和题瑞竹岩仍用前韵
百丈毫光舍利明,黄花璀璨阆风迎;
千旄戾止云根尘,松竹平分海市生。
岛外潮飞帆远近,杯中句得墨纵横; 邢台佛教网
烟岚直扫扶桑窟,会见鱼龙拍浪声。
亮公大侄 石林江成
此刻在寺石左右上,行书,字大约二寸。江成号隐愚,清初诗僧,住持县东东狱庙。
万石成溪谷,寒桥渡水声;
阿师触说法,深夜许人行。
此诗刻在寺后小石桥畔。印和尚,明季同僧,林钎延请卓锡瑞竹。陈常夏,龙溪人,清顺治十八年进士。
石坛自天来,灵峰□相挹;
路傍人归,
此诗勒于寺后石壁上,未罢款 。 本文来自邢台佛教网
  地址: 中国.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瑞竹岩寺 邢台佛教网
www.xtfj.org
下一篇:没有了
做法:1、玫瑰花剥下花瓣,清洗后放入淡盐水中浸泡2小时。...
抓一把茶叶丢进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的时...
目睹观音菩萨显圣记 民国三十五年二月间,我在四川省双江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高开区黄屯新村155号   QQ群  
  
0;邮编:054001电话:(3673846) 
(7356299)   传真:   监督电话:投稿信箱: ( QQ邮箱: )
Copyright © 2009 - 2013 www.xtfj.org 主办单位:邢台市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号
本站是非营利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佛教丛林名刹南天佛国瑞竹岩竟然如此雄伟壮观!_漳州头条-爱微帮
&& &&& 佛教丛林名刹南天佛国瑞竹岩竟然如此雄伟壮…
漳州头条小编微信:zzmxzwx第一时间看漳州突发新闻请关注漳州头条!这里是您了解漳州的窗口!漳州头条做漳州人喜欢看的本地内容。厦漳高速公路一路平缓,如一条素练铺展在漳州平原大地上。而到漳州东(高速公路)出口处,猛一抬头,猝然可见前方一座巨大的石山平地拔起,山势峭奇,危岩堆叠,有如巨狮般突兀雄踞。岩石起伏处,红瓦黄墙的建筑群,或隐或现,在黑灰的岩石和郁绿的草树间,如一块块玛瑙微雕,镶嵌其中。崖壁上“南天佛国”四个大红巨字赫然醒目,这便是漳州瑞竹岩。漳州瑞竹岩位于市区东部龙文区蓝田镇岭兜村的岐山之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这里特别的自然人文景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瑞竹岩名世,以它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名人高士的青睐而吸引着远近游人光顾,更以它作为闽南佛教丛林召唤着佛教信众香客前来朝拜。瑞竹岩上主要建筑物是瑞竹岩寺。从唐代以来,历经千年,寺院屡圮屡建,历代都有高僧在此驻锡,留下梵行法踪,使瑞竹岩寺成为今日的佛教丛林名刹。瑞竹岩原寺建于半山腰上,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因年久失修,至1957年仅存残垣断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普法大和尚驻锡瑞竹岩寺时,大殿墙倾楼圯,残垣断壁,瓦砾凌夷。普法大和尚有见于此,“发大宏愿,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历经十几年艰辛缔造,甘苦备尝”。年新加坡龙山寺广洽法师、广净法师(转道和尚之徒孙)以暮年倾钵资助,加上信士胡殿仁等捐资,得以重建大雄宝殿、斋堂、卧佛阁,并赠送泰国铜佛一尊。广洽长老圆寂星洲后,普法大和尚秉承师志,在三宝祖师加被、政府支持、广大信众的尽心护持下,剪草除荆,开山铺路,凿石架壑,广造梵宇,成今日之规模。经过多年的修建,如今的瑞竹岩寺庙更为宏伟。已建成天王殿、广洽阁、伽蓝殿、地藏殿、钟鼓楼、僧舍、圆通宝殿、千人斋堂、功德堂、大雄宝殿、绝尘祖师舍利塔、竹林丈室、卧佛殿、藏经阁、真味堂、祖堂、讲堂、禅堂、华严殿、圆凉亭、摩崖题刻、万松法窟、经幢、瑞泉茗苑等。大雄宝殿,在瑞竹岩正中。原寺是宋大觉琏禅师建,后圮。明代住持绝尘禅师重建,后屡兴废,至1957年仅存断垣残壁。1989年重建,二进,中有天井,前殿供奉弥勒佛,后殿供奉三宝佛。后又改建为一进,建筑面积165平方米。殿前门上悬已故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大雄宝殿”木刻榜;殿前面柱联有明东阁大学士林釬题刻“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自广长”、陈天定题刻“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刑部郎中陈文芳题刻“临三江跨万松结茆即成名利,掖百法超十地刳竹蚤喻禅机”。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殿前院落宽敞,几株大树浓荫沉沉,更添清静肃穆气氛。当中一大香炉,比人还高出许多,檀香袅袅。大殿之后,危岩之上,刻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行大字。岩上有四角亭一座,亭壁上释迦牟尼佛端坐,法相庄严,含笑看世间纷扰,召唤众生回头是岸。卧佛阁,在大雄宝殿左侧,从四角方形的“迴龙亭”往上,走几级石阶,穿过回廊,即到。卧佛阁坐东朝西,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圮,1989年在原址临崖扩而建之,二层,建筑面积187平方米。上层为藏经阁,下层供奉白玉卧佛。阁前面柱有里人张雄(南靖人,清康熙进士,刑部郎中)题刻石柱联“翠竹无心穿石壁,海潮有意泛慈航”,禅心妙意,如卧佛那满面安详的慈容。阁前有一个广场,广场临崖,让你站在回廊处,可瞻前,可顾后。前瞻是一片广阔天地,山风凉爽,山色空濛,山下平原村落,烟火人间;顾后山路重重,风景无限,诱惑无穷。进与退,全在于世人的一念之间。站在佛前,十指朝心,你会想,退一步,也许即可如卧佛那样,自在悠闲,心无挂碍,默默欢喜。祖堂,在大雄宝殿与卧佛阁之间,旧有僧舍,后圮。1989年重建,后又扩建。祖堂内存本寺历代祖师——开山楚煦祖师、重兴绝尘祖师、堂上广洽和尚、广净和尚莲座。在祖堂之侧建有素食馆,坐北朝南,面向广场,与卧佛阁构成直角之势。观音殿,即“圆通宝殿”,在大雄宝殿右前侧下方,建筑面积130平方米。供奉千手观音,左右各配祀12尊护法菩萨。殿前门柱有联“圆满十方观千手千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大悲以舟航”。观音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这样慈悲的心怀,这样无边的法力,是否就能洞察人间善恶因果、超度芸芸众生于幸福的彼岸?在观音殿之左后、大雄宝殿之右,有二层的功德堂、客堂。钟楼,在观音殿左侧,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坐东朝西,供奉地藏王菩萨、明道法师、闵公法师。鼓楼,在观音殿右侧,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坐西朝东,与钟楼隔着中间的广场相对,供奉关帝圣君、周仓、关平。钟楼、鼓楼的建筑结构一般无二,显得对称和谐、庄重肃穆。钟楼右侧,新建一座坐西朝东三层宿舍楼。天王殿,在观音殿前方,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殿门上悬赵朴初所书“瑞竹岩”木匾。殿前一方很大的广场,广场面临悬崖,凭栏可眺山下无限风光。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左右祀四大天王,背后祀韦陀。弥勒常年腆着个大肚欢笑,那“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智慧和雅量,想来是我们天天顶礼膜拜想修成的正果吧?天王殿右侧、殿前广场下方,新建斋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广洽阁,为纪念广洽和尚,故名。在天王殿左前方,是座四层塔形建筑,阁临悬崖,高耸入云。崖上一堵黄墙书写“南天佛国”四个大字,数里之外,清晰可见。这塔,在卑微的山脚下,在遥远的数里外,就可瞻望,早已成了瑞竹岩的标志性建筑,如佛道般庄严,如梵音远播,指引红尘中苦苦挣扎的人早晚参悟。竹林丈室,即方丈楼,在大雄宝殿和客堂之间的高处,二层,楼顶外形为八角飞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室前一片广场,翠竹花树、岩石水池,构成一派幽静的园林风格。石雕的和尚、菩萨,小巧精致可赏,形神各异其趣,随意摆放,特别放松的感觉,与前面的庄严氛围大异。竹林丈室室后,是明朝林釬所建“介石云窠”遗址。云窠为八卦形结构,上有层楼,今尚存云窠门框,上有“介石云窠”石榜和石门联“梵音歇尘心佛前闲看青史,草堂欹睡足茶里笑品人生”。云窠遗址之后,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绝尘禅师舍利塔,洞口顶端有“无法续传”石刻大字,洞内有石禅床,即是传说中的楚煦入定处。华严殿,在大雄宝殿后山高处,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高大雄伟(见下图)。殿门上悬鼓山涌泉寺普法方丈立的“华严殿”木匾,殿前柱联“法镇三江溪山广说无尽意,教施八闽竹音遍唱不二门”。殿内供奉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华严三圣”。三尊法相精美异常,庄严肃穆,观之心生敬畏,不敢胡思乱想。殿前广场十分宽敞,殿左山上一座圆凉亭,掩映在丛林之间。殿右山上一座六角凉亭,亭上方有一座从华严殿山上移来的古舍利塔。殿后山腰上还有一凉亭,举头遥望可见“瑞泉茗苑”大字。瑞泉烹茶,茶水洗心,茶心禅意,再妙不过了。殿前广场之下,依山新建一座二层讲堂,建筑面积数百平方米。这一座座庙宇、亭台,缘山势而架构,高低错落,别有法度。红瓦黄墙,掩映于绿树与灰黑的岩石间,与整个瑞竹岩融为一体,山的陡峭使庙宇更显恢弘,庙的神秘使山益添风采。全山寺宇清净庄严,宝刹巍峨,殿堂林立,为闽南佛教一大丛林。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是佛徒信众的参拜日。瑞竹岩寺晨钟暮鼓,木鱼声传,梵音远播,香客云集,香烛鼎盛。朝拜者一脸虔诚,口中念念有词,求心中所愿。众佛不语,一脸如意。而不语,即是禅机,只凭智慧之人或愚鲁之徒们在烧香之后各自参悟。via 闽南日报 作者林宝卿(文章略有删减)来源:漳州市旅游局报料有奖报料投稿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信报料中发表。一经公众号采用推送,奖20-100元报料费。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突发事件在哪里,漳州头条就在哪里。关注“漳州头条”微信公众号, 重量级火爆内容天天看不完!“漳州头条”始终站在突发事件最前线,是您了解漳州的窗口!漳州人关注“漳州头条”,漳州信息资讯全掌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佛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