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

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
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
——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追求
(2015年10月24日武汉会议课改精神)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哲学博士、教授&
一、课程修订的背景
1.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
2.全球化与国际形势的变化
3.中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强国
4.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挑战
5.传统导向与创新导向
二、时代变化对教育的某些新要求
1.应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加强法治教育
2.应对生活方式的变化的需要,突出价值引导的任务
3.在全球化和世界变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积极介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强化了国家和文化认同教育
4.面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强化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育(核心素质)
三、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
1.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调整
由原来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调整为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
2.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整合
(1)总目标的称述,依然着眼三个维度,但通过两个思路进行整合
一是通过活动即实践活动进行整合。
二是通过过程即学习过程进行整合。
把“活动”和“过程”作为通往目标的路径,而不只讲“内容”和“结果”。体现了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也是走向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
(2)具体目标地阐述,以核心素养为框架,四个要素(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在内容上互相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政治认同(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
理性精神(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主体性)的要求;
法治意识(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
公共参与(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行为)。
3.从注重社会实践到活动型课程的构建
(1)理念层面
课程方案首次把“社会活动”列入必修课,并占三分之一学时,这就为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雕塑成“活动型”课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活力。
(2)操作层面
a.课程结构的设计——把“内容标准”与“社会活动”整合起来,一并呈现,共同考核。这样,一方面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活动来实施,另一方面使活动设计承载知识内容的教学,并使学生的素养通过“社会活动“加以可操作的测评。
b.教学提示——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社会活动:既提示课程内容,又提示活动建议。每项提示都有一个“议题”,并力求采取“问题”的方式呈现基本观点,既整合相关内容,又引导价值判断。这种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将贯穿教学全程,包括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
(3)教学建议
拓展活动的意义,强调知与行是活动,学而思也是活动;讲问题是活动,题问题也是活动;社会实践是活动,课堂教学也是活动;寻求结果是活动,享受过程也是活动;从而使活动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
我们特别期盼,相对于一般意义的“活动课”,由于上述各环节的设计,能够赋予这种“活动型”学科课程更丰富的内涵,力求“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从而使这种“活动型”课程的塑造,能够成为本课程这次课标修订的一大亮点。
4.基于素养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的把握
描述素养水平与学业水平质量标准,其共同点是:衡量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答案”,水平的证据是“表现”而不是“要求”。
以政治认同中的道路自信为例。
水平1:能够列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事例;
水平2:能够通过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回顾,证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水平3:能够比较各国的发展道路,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如果说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是基于素养要素的构成维度揭示其水准特征。那么学业质量标准的分级更依赖学习能力方面的任务活动所表现的“学养”加以刻画,与课程内容目标相关联,与高考测试评价对接。因此,与其说学业质量标准是素养水平的细化,不如说素养水平与学业质量标准是魂与体的关系,倘若“魂不附体”,所谓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关于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难点的思考
1.如何把握“综合性”课程的意义
本课程不同于单一学科课程,也不同于学科综合课程,而是由多学科原理和方法支撑,以培育思想政治素养为主旨的课程。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学科知识的完备,而是基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因此,提炼学科核心素养,既要考虑其宽泛的学科背景,又不能是相关学科素养的集合,宜采取“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路。即先在特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思想政治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2.如何确保新课标研制的“方向性”
既不宜固守以往过于僵化的话语体系,也不能囫囵吞枣地套用较为西化的话语体系,而只能像“马工程”所要求的那样,“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习近平系列讲话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我们特别注意任何基本提法,一方面都要有中央文件的依据,另一方面又力求当代化、中国化、通俗化。
3.如何做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如果说始终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是本课程的“规范动作”,那么对“活动型”课程的追求就是“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的“自选动作”。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就充分反映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那么,基于创新理论阐述核心素养,是否有“高大上”之虞?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见过西方国家中高中讨论的议题,比我们还要“高大上”,这正是他们掌握价值观制高点和话语权的一个支点。
怎么把“高大上”的议题“创造性转化”为“三贴近”的活动,即遵循什么路径、依赖什么方式走向“高大上”的素养。当下,有人认为:避免或免谈的这些议题才是“生活化”的表现,这本身是个误判。其实,除了搞好“活动”、走好“过程”“素养不素养,关键在评价”,“管用不管用,关键在标准”。
五、教师怎样应对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1.应该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2.应成为有行动能力的学习者
3.应成为有合作能力的学习者
4.应成为有创造能力的学习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原则
优质期刊推荐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实践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本文就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实践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了相关探讨。
作者单位:
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贵州安顺 561000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