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南的少数民族族地名命名的主要方式

滇池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名
星期 五 _11文史哲_云南日报_云南网
第11版:文史哲
第01版第02版第03版第04版第05版第06版第07版第08版第09版第10版第11版第12版
······
大量保留至今的少数民族地名,见证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滇池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名 ■ 苏国有
官渡古镇牌坊
古滇国青铜器上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
&&&&滇池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这一地区的地名因多民族的聚居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被称为人类历史“活化石”的地名的探讨,有助于认识滇池地区地名的发展和演变,也有利于认识这一地区民族的融合和地区的发展。&&&&滇池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名分布&&&&滇池地区的地名(不含五华区厂口、沙朗,西山区团结、谷律),按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来分,主要有彝族、白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哈尼族、傣族和纳西族地名。&&&&彝族地名分彝语音译汉字标识的彝语地名和彝族聚居村落地名,两类共136条。彝语地名多达115条,具体为:五华区羊仙坡,昭宗小村、大村,大、小普吉5条;盘龙区波罗村,落索坡,大波村,那古箐,朵棵箐,马劳力,撒脚地,歌乐资,汗马者9条;官渡区官渡,白汉场,矣纳寨,小康郎大村、小村,复兴村,楞口,上、下李其,黑波村,大村子,阿地村,阿依村,瓦角村,阿底村,二京村,小寨村,一朵云,老虎箐,大石坝,小新村,七家村,金马村,大、小普莲,三瓦村,白土村,旧村、新村,阿拉村,普照村,普照小村,大、小麻苴,场村,高桥村,西邑村,小板桥,竹园村,九门里,白得邑,阿角村,大、小羊甫,义路村,子君,五腊村,照西村,矣六,大、小塔密苴等51条;西山区有马洒营1条;呈贡县呈贡,大、小洛羊,小、中、大新册,拖磨山,七甸,麻莪村,西波村,练朋尾,斗南村,上、下可乐,七步场,乌龙浦,高登,山母等18条;晋宁县鲁黑庄,甸头村,回龙村,普达村,普团村,大乌龙,簸米岗,丫租,鲁企租,木鲊,把火山,底舍母,木杵榔,小木杵榔,果木,大绿溪,开井,绿溪新村,一字格,上、下保安,鸭打甸,法多,打黑,打黑新村,白马龙,阿比村,法古甸,青龙,者腻村,店头31条。彝族居聚村落地名21条,分别为:盘龙区乌龙村,三十亩,哨上3条;五华区河底1条;官渡区乌撒庄,棠梨坡,栗子园,虹桥,小石坝,大、小高坡,海子村8条;西山区上、下哨,车家璧,牌坊脚4条;晋宁县安江,化乐,小夕阳,响水,夕阳街5条。&&&&白族地名有14条,均分布于西山区。按白族在村落中所占比例划分,白族村名有大咀子1条;白族占人口多数的村落名有富善、观音山、后甸、新庄、杨林港、长坡等6条;有部分白族的村落地名为红泥洞、牛鼻村、里仁、对锅、白草村、牌坊、祠堂等7条。&&&&蒙古族地名有官渡区五里多,西山区达子长村、达子小村、达子上村,晋宁朵家营5条。&&&&回族聚居村落地名有西山里仁村、里仁小村,呈贡回回营,晋宁双龙湾4条。&&&&苗族地名7条。其中,苗族聚居村落地名有盘龙区新店房、龙潭、李四冲、马桑坡4条;部分苗族居住的村落地名有盘龙区蟒坑和磨刀箐,官渡金钟山3条。&&&&哈尼族地名集中在晋宁夕阳乡,有把火山、丫租、高粱地、赖家新村4条。&&&&傣族地名有西山沙锅村,晋宁夕阳大摆衣和六街摆衣冲3条。&&&&纳西族地名有晋宁二街锁溪渡1条。&&&&滇池地区少数民族地名的独特含义&&&&滇池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名,不仅用汉字标识后有独特的名字,而且还有其独特的含义。&&&&彝族地名。如波罗村,“波罗”为小山,意小山旁的村庄。落索坡,“落”意为多,“索”意为人,“坡”意为族,即人民多的村。羊仙坡,一说为彝语“雅西波”,意为长满杨梅和酸多依果的地方。大普吉,“普”为庙,“吉”为岔路口,意为岔路口有庙的地方。官渡,子君人和撒民人(均为彝族)仍呼作“阿勾娄”,又称“蜗洞”,意为螺蛳城。上李其,“李其”为音译,意为李家住的地方。相邻两村,居北者称上李其,另为下李其。呈贡,彝语为“扯过”、“柴谷”,“扯”、“柴”为稻谷,“过”、“谷”为海湾、坝子,意为盛产水稻的坝子。“新册”,彝语为“西茶”,意为小河边的村庄。斗南村,古名“目登登”,意为向阳的坝子。&&&&白族地名。如杨林港,因地处滇池水湾,避风,船只多在此停泊,加之是阳临谷(观音山曾用名)的子村,曾名为阳临港,后记为现名。&&&&蒙古族地名。如五里多,官渡区地片名。源于蒙语“斡尔朵”,后谐音传写为兀儿朵、兀倪朵,意为与皇宫、王室有关的宫帐、衙门、行营。《新纂云南通志·古迹一》载:“斡耳朵,元梁王离宫。”达子长村、达子小村、达子上村,西山区海口镇中新街西北村名,此地元代曾驻过蒙古族,俗称为“鞑子”,故名,并标以方位等词区别。朵家营,晋城柴河村名,元军朵里麻曾率部驻屯于,现村中朵姓较多,故名。&&&&苗族地名。如新店房,古驿道经此,曾有小旅店供行人住宿,故名。龙潭,因附近有冷泉,故名。李四冲,此山沟旧时为小河村李四家所有,故名。马桑坡,因山坡上长马桑树,故名。蟒坑,传说该地曾出现过一条大蟒,故名;磨刀箐,因山箐中多砂石可用来磨刀,故名。金钟山,因村西北有一山形状如钟,村以山得名。&&&&哈尼族地名。如把火山,彝、汉、哈尼杂居村,村名系彝语,意为象鼻村。丫租,哈尼族聚居村,村名系彝族语丫则苏的汉写。高粱地,哈尼族聚居村,因村旁耕地多种高粱而得名。赖家新村,哈尼族聚居村,新中国成立前一户赖姓哈尼族先到此定居而得名。&&&&傣族地名。如沙锅村,曾名窑头,因生产砂锅,后即以沙锅为村名。《昆阳州志》载:“沙锅摆,在新街北八里,居河南岸。”“摆”是傣语对集市的称呼。该名应为清代甚至更早的傣族村庄名。大摆衣,民间称傣族为“摆衣”,清代原有4户傣族驻此地,后于清代咸同战乱迁走,驻此者仍以傣族的他称为村名。摆衣冲,清代前期,此地曾居住过傣族,又因村在山冲内,故名。&&&&纳西族地名。如锁溪渡,据该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玉皇阁常住记》碑载:锁溪渡古名挲溪渡,原为么挲(亦作么些)人居住的村落。村东有溪水通呜矣河,溪上有渡桥,故名。因“挲”、“锁”音近,后称锁溪渡。明代以后,原居住的么些族逐渐汉化,但村名沿用至今。&&&&滇池地区民族地名的特点&&&&滇池地区的民族地名,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占比大。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滇池地区各类地名总计1238条,其中少数民族地名就达174条,占14.05%;彝族地名136条,占10.99%;彝语地名115条,占9.29%。&&&&二是分布广。从行政区域来看,五华区有彝族地名,盘龙区有彝族、苗族地名,官渡区有彝族、蒙古族、苗族地名,西山区有彝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傣族地名,呈贡县有彝族、回族地名,晋宁县有彝族、蒙古族、回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地名。彝族地名分布在6个县区,蒙古族和回族地名分布在3个县区,苗族和傣族地名分布在2个县区,白族、纳西族和哈尼族地名分布在1个县区。&&&&三是起源早。大部分民族地名起源于明代甚至更早时期,并一直保留至今。&&&&四是时代特征明显。从地名起源的时代来看,彝族地名是滇池地区起源最早的地名;蒙古族地名主要起源于元代;纳西族地名主要起源于明代;回族地名主要起源于明代和清代;苗族地名主要起源于民国时期。&&&&滇池地区民族融合的见证&&&&地名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滇池地区的民族地名,见证了这一地区民族融合的进程,有几种情形值得注意:一是在彝语地名之中存在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村落现为彝族居住或以彝族为主,有的现为彝汉杂居,有的现为彝族和哈尼族杂居,有的现为彝族、汉族、哈尼族杂居,有的现为哈尼族聚居,有的现为汉族或以汉族为主。二是有的地名不一定是来源于彝语,但至今为彝族居住,如棠梨坡、栗子园、虹桥、海子村、新村等村落。三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名,如原为蒙古族地名的五里多和蒙古族居住的朵家营、达子长村、达子小村、达子上村,与傣族有关的沙锅村、大摆衣、摆衣冲,与纳西族有关的锁溪渡等,现全都变成了汉族村庄或居民区(点),见证了滇池地区民族融合的进程。&&&&滇池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名还表明,民族融合的步伐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并仍在行进,地名就是这个进程的见证。&&&&彝族的先民很早就在滇池地区居住。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文物分析,7种古滇族群中,有4种可能与后之彝族有关。两汉时期,中央王朝移民屯田,汉族人口不断进入,滇池地区逐渐成为民族杂居区。&&&&唐南诏时期,滇池地区在蒙氏的统治下,有大量乌蛮、白蛮迁入。大理国时期,段氏取代蒙氏统治,白族在滇池地区大量增加。&&&&元代,进入滇池地区的蒙古、回族、汉族军户,“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兵农合一”。同时,一部分色目人将领入滇做官,不少蒙古、回族商人、工匠等也迁徙入滇,他们主要在城镇和坝区落地生根,并大量与当地人通婚。&&&&明清到近代,滇池地区民族大融合的步伐更快。明代,随军屯、民屯和商屯的施行,大量汉族进入滇池地区。据测算,“明代进入云南军事移民的第一代人口有可能达到80余万”(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这一时期,汉族迅速发展为滇池地区的主体民族,与这一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加速融合。至明末,天启《滇志·卷三十》载:云南等府的“白罗罗(今彝族)……渐习王化,同于编氓”,“撒弥猡猡(今撒梅人)……滇池上诸州邑皆有之……居山者耕瘠土,贩薪于市,终岁勤动。滨水者浮家捕鱼,仅能自给”,“白人(今白族)……滇郡及迤西诸郡,强半有之”。清代,民族融合的程度更深,速度更快。至近现代,滇池地区的各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共同推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几个需要辩证的问题&&&&通过对滇池地区民族地名的探索,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该地区历史上的民族情况。&&&&一是滇池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是从坝区向山区退居的。一些史志认为,明清以后,汉族成为滇池地区的主体民族,彝族被迫从坝区向山区退居。其实,滇池地区彝族所在村落,坝区有上、下李其、斗南村等,半山区有车家璧、七步场等,山区有大波村、簸米岗等,各约占1/3。滇池地区的白族、蒙古族地名,也主要集中在坝区或坝子边缘。因而,滇池地区的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明代以前为进入滇池地区的汉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与彝族相互融合,明代以后为原居坝区和半山区的彝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二是杨林港、五里多、朵家营、回回营、新店房、把火山、沙锅村等少数民族地名的存在,说明白族、蒙古族、回族、纳西族、苗族、哈尼族、傣族村落在滇池地区并没有消失。&&&&三是滇池地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是这一地区民族长期融合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白族、蒙古族、回族、纳西族等民族进入滇池地区后,总是在一个相对接近的区域内,成一定规模连片开发和形成相互联系的多个村落。但长期的民族融合,往往只有居民较多、村落较大或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的少数民族村落保留了下来,并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作者单位:昆明市政协办公厅)
我给文章打分
在线留言&&&&
热点新闻排行榜
关键词扩展阅读:云南将耗时4年规范15州市地名 对有地无名地理实体命名
昨日,记者从云南省政府官方网站获悉,云南省已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并公布《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此次普查从日开始,到日结束,历时4年对全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15个州(市)共104个县(市、区)进行普查。
《方案》指出,此次普查将查清地名基本情况,对有地无名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即国家地名数据库)。将普查中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整理登记的地名信息,实地勘测的实体地名信息及更新的主要地物数据统一录入国家地名管理系统中,实现地名信息电子化管理,建立我省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
同时,根据国家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地名上存在的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命名罔顾传统、刻意崇洋、虚张声势、名不符实,地名译写特别是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不准确、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记者高晓蕾)
编辑:徐婷责任编辑:徐婷
昆明信息港官方微信顾元弘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云南少数民族介绍
23:26:27 &
云南少数民族介绍
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阴
我国的56个民族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云南没有的四个民族是: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僳、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云南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在云南均有,堪称中国的&宗教王国&。
现有人口2.77万人,云南有2.76万人,主要聚居在滇西陇川县户撒乡和梁河县遮岛、大厂两个乡。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
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
现有人口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居住极为分散。德昂族原称&崩龙&这一族称始于清代,系他称,现改为&德昂&,系自称。其先民在现在的佤、布朗等族同为&白濮&中的一支。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有&古老茶农&之称。
德昂族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
现有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区,其余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高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转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
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布依族由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清以来称&八番&、&仲苗&等,自称&布依&、&布饶&等。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
现有人口5800多人,云南省有5500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聚居在贡山县的独龙江两岸。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或&曲人&。
独龙族内部分为50多个父系氏族,每个父系氏族中又划分成若干个兄弟民族。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自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族人之间亲善友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现有人口34.5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县,广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云南有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源、彝良,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识别出来的。
云南的水族与贵州三都的水族同源,由古代&百越&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但由于早年迁入云南,与贵州三都的水族长族脱离,语言、习俗等已不尽相同,而与邻近的布依族、壮族、苗族、彝族都相仿。
原是北方的民族,全国有982.1万人,云南有7000多人,多数是清代到云南,主要居住在昆明及其他地区。由于人少且分散,基本上没形成较大的自然聚居区和村落,其语言习俗与汉族基本上一样。
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载佤、浪峨、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椐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思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的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郊和德宏等地。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
景颇族人以骁勇膘悍、顽强刚毅著称。他们十分重视本民族的团结。
最近几年,在云南文坛上还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景颇族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有的在省内外获奖,有的被译成项文,日文等介绍到国外。
10、布朗族
现有人口8.2万多人,云南有8.1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西定、巴达山区,那里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其余散居在临沧地区的云县、双江、镇康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墨江等县。唐代称&朴子蛮&,元代称&蒲人&,明清称&濮满&,&苞满&等,这些都是同音异字的族称。
11、普米族
现有人口2.96万人,云南有2.93万人,90%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县、旧称&西蕃&。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氏羌的支系,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川、康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首领率众加入蒙古族军队,随忽必烈入滇。普米族自称&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他称有&博&、&巴苴&等。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
现有人口2.7万人,云南有2.6万,主要分布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的免峨乡。此外,迪庆州的维西县也有少量分布。由于长期与僳僳族相处,怒族人普遍会僳僳语。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原碧江县的怒族自称&怒苏&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后裔。这两部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怒江峡谷内,相互相往通婚,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
现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沧源、西盟两县,双江、孟连、澜沧、镇康等县亦有分布。佤族的先民在先泰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称为&古刺&、&哈刺&;清初称为&卡佤&等。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文言。
14、纳西族
现有人口27.8万多人,云南有26.5万多人,主要聚居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古文献里记载的&牦牛夷&、&摩些旁&、&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其自称叫&纳&、&纳西&、&摩梭&等。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们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红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在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现有人口459.3万,主要居信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萧、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云南又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数散居在丽江、怒江等地、州,有11.1万多人。
藏族聚居在高原,那里海拔较多。幅员辽阔、山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厅而壮美。传说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结合而产生的。据史料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为今天的藏族。分元七世纪,独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吐蕃王转时,曾把势力扩展到滇西北地区,建立神川都督,设铁桥节度使,一些藏人就来到了迪庆。迪庆州地处滇西北,地势高峻,气候严寒,是我国原始森林的宝库之一,这里又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化绚丽多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其歌舞、音乐、戏剧、绘画都有独到的特色。《格萨尔亚传》是举世闻名的英雄史诗,也是全世界最长的诗篇,情节也很生动。
17、拉祜族
现有人口41.1万多,其中云南有40.8万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拉祜&是自称,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全国回族有860万人,其中云南有52.2万多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全省所有县市几乎均有回族居住。
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回纥&、&米回鹘&、&大食&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来大理国后,任命回回人赛典赤为行省长官,以后才大量迁入。由于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衣着打扮与当地民族基本一致,如迪庆的回族,酷似藏胞;西双版纳的回族妇女,穿窄袖紧身上衣,下着统裙,犹如傣家女;白族地区的回族着白装;汉族地区的回族着汉装。遇有红白喜事或节日,男子喜戴小白帽,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递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云南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圣祭,所有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19、僳僳族
现有人口55.74万多,云南有55.71万人,其中将近一半的人聚居在云南西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保山地区和迪庆德宏、楚雄、大理等自治州。
僳僳族为氏族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公元八世纪时,僳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公元十五至十九世纪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怒江流域的僳僳族在解放初期还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各村寨和家族内部有虎、熊、猴、蛇、羊、鱼、蜂、鼠、鸡、鸟、竹、麻、茶等十多种氏族各称,代表不同的血缘亲属关系。狩猎在僳僳族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僳僳族男子都在狩猎中练就了高超的射弩技艺,射弩以赛时,射手以能将竹箭射在刀刃上劈为两半者为胜。
苗族有739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云南苗族有89.6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两个自治州和昭通地区。大多数苗族是从明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云南的。
苗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湖南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后经过历代不断迁徙进入西南地区。苗族自称&蒙&,云南的苗族有八个冠以&蒙&的自称单位,解放后统一称为苗族。苗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有青苗、花苗、白苗、独角苗等。
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哀&、&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采,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音乐、午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物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56年统一族称以前,壮族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侬人&、&沙人&、&土僚&等。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住。
23、哈尼族
哈尼族共125万多人,其中云南省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白族共有160万人,其中云南省134万人,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白族独特的节日有&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要海会&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街&等。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西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中《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地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泼、纳苏泼、改苏泼、撒尼泼、阿细泼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匿名教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