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起源将军国军

姓廖的伟人?_百度知道廖姓是如何来的,古代名人有多少姓廖的?_百度知道廖姓_廖姓起源_廖姓名人_廖姓家谱_廖姓起名_百家姓大全_911查询
输入姓氏的汉字或拼音,如查找沈姓起源,输入沈或shen后点查询即可
& 廖姓 廖姓起源 廖姓名人 廖姓家谱 廖姓起名上一个:  下一个:
廖姓新百家姓排名:62
提供一、姓氏源流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4、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6、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二、迁徙分布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三、历史名人 廖 扶:襄阳(今属湖北省)人,一作廖扶,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廖 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廖 化: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廖 刚:号高峰,顺昌(今属福建省)人,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廖 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廖 庄:吉水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廖 谨: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廖 惠:四川省保宁(今阆中)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廖 燕:曲江(今属广东省省)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廖匡图:虔州(今属江西省)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廖正古:宋代将乐人,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著有《归田集》。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廖云锦:女,清代华亭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廖寿恒:江苏省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廖仲恺:廖姓名人中最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广东省惠阳人,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长,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右派暗杀于广州。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1933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中在香港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建国后,历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书记处书记、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去世。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廖荣坤:廖姓名人中最年轻的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党员,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战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廖耀湘: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国民党将领。湖南省邵阳人。1925年当兵,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留学法国,历任少校连长,中校参谋,少将参谋,副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在辽沈战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廖容标: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解放军将领。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赣县人,1929年参军、1931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警备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四、郡望堂号1、郡望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2、堂号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世彩堂: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彩”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彩堂”,更为显赫而耀。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果烈堂、中乡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 堂”。另外,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五、宗族特征1、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关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书房命名而来。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廖仲恺、廖承志父子。4、廖姓字行辈份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廖姓字辈广东连州市城西上河村廖氏所取用的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宗祠碑记上所刻的班辈词句即为: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广西全州县廖氏民国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谱》时,从《千字文》中选出60个字,作为廖氏新增60代辈派: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廖氏新的统一字辈: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江西龙南廖氏的字辈谱是:绍庭为国瑞,光彩振家声。大雅乡马冈厝德安公的字辈谱是:德(十五世)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东势镇武威千十公的字辈谱是: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华国文章启应时。三岑乡田尾三口灶盈汉公的字辈谱是:日(六世)大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观音乡武威世崇公的字辈谱是:国(十五世)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厚福道烈、道顺公的字辈谱是: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厚福道昭公的字辈谱是:崇(十二世)天有荣华,富贵万年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平寨嵌下天兴公的字辈谱是: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进德,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裘隆百代,宗绪庆荣昌。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辈谱是: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属于张廖)老六大位公派: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辈谱是: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台北县土城乡子燧公的字辈谱是: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武光前烈,诒谋奕世享。台中市西屯区勤朴公的字辈谱是: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台中市西屯下庄仔问公的字辈谱是:傅(十八世)家德谊惇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桃园县大溪镇大鱼池及马坑的字辈谱是:烈(十四世)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苍梧千载茂,丹桂五枝香。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辈谱是:上(十世)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荣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尚贤。武威根标公的字辈谱是:(大房)相(十四世)朝镇贵天新振,庆运兴文元德昌;(晚房)相(十四世)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凤彩传芳发,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西螺镇下浦里元表公的字辈谱是:文(十六世)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镇奉天发隆。西螺镇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辈谱是:利(十三世)文士子日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义有芳称,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高腾。郑坑的字辈谱是:荣(十四世)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湖南衡南县相市镇有个廖家铺里辈谱是:英育元济广,人义道相同————资料提供者,(紫砚斋)转自
别人正在查
(共21个) 站长工具:
(共11个) 交通出行:
(共11个) 休闲娱乐:
(共8个) 民俗文化:
(共15个) 学习应用:
(共25个) 身体健康:
(共12个) 占卜求签:
911查询官方微信关注 ww911cha第B7版:新生活人物
&&&&标题目录
00:00 | 00:00
发给国民党抗战老兵的三千元补助金
&&■“其他的补助我不要,但是这笔钱我要!”湖南资兴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国民党抗战老兵何前贡说。他有退休金,但他特别看重这张3000元的存折。“它是国家对你的认可和尊重。”&&&&&&■资兴市统战部对此出力甚多。副部长黄士荣说,“我们对原国民党人士的态度和做法,台湾一直很关注。”&&&&&&■何前贡面见资兴市政协主席郑艾萍,希望能为国民党抗日老兵争取与抗美援朝或抗美援越老兵同等的补助标准。“我还希望全国都能这样做,所有抗战老兵都能得到同等待遇。”&&一张3000元的存折,这半年来,成为湖南资兴市93岁的郑子煊老人的心爱之物。他时不时拿出来看,就是不舍得用。&&这不是一般的3000元钱。2010年9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向全国12.3万在乡抗日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每人3000元。而郑子煊老人是参加抗日的原国民党政府军队老兵。2011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资兴市10位参加过抗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家里第一次迎来了中共资兴市委统战部部长、民政局局长等当地“高级别”共产党官员。&&在湖南省资兴市,包括10名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内,共有24人获得这一补助金。记者采访证实,湖南邵阳市新宁县也为当地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争取到了这笔补助。&&他们是幸运者。在记者的了解范围中,全国各地仍然在世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极少能得到这笔补助。“其他的补助我不要,但是这笔钱我要!”资兴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国民党抗战老兵何前贡说。他有退休金,但他特别看重这张3000元的存折。“它是国家对你的认可和尊重。”但有人遗憾错过。发放补助金的当天上午,94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王法佑的儿子来电说,他父亲刚刚过世了。老人独居在一个廉租房里,上厕所时摔倒而酿成意外。“中央出来的政策要尽快尽早,要让生存的老兵享受一下。等到最后,政策再好,也就剩一两个人了。”负责此事的资兴市民政局工会主席李天亮说。&&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抗战的国民政府军队伤亡达321万人。今天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并不多。“关爱老兵网”负责人李明晖认为,四五千甚至两三万人都有可能。&&&&只要参加抗日就行了&&是否参加国共内战,这些细节没有被纠缠。&&日,当民政部的消息公布后,大多数地方民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只负责“共产党老兵”。曾传出云南腾冲县、昌宁县向国民党抗战老兵发放3000元补助金,但是当地统战部都予以否认。&&在资兴,官方与民间的力量,共同促成此事。&&日,长期关注国民党老兵的民间志愿者何孝刚召集了6位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不忘国耻,牢记历史”座谈会。一个参会老兵看起来像“叫花子”——一身发臭的破衣服,两只不搭的棉鞋露出脚趾头,还戴着一副十几块钱的红色塑料眼镜。他叫王飞黄,黄埔军校17期学生,曾参加远征军和雪峰山会战。国民党抗战老兵王飞黄的晚年窘境,不仅触动了何孝刚,也触动了参会的统战部副部长黄士荣。会后,黄士荣在门口碰见原资兴市民政局局长,获知中央财政为抗日老战士发放3000元补助金的消息。&&黄士荣给民政局打电话沟通此事,希望将补助金发放范围涵盖国民党抗日老战士。&&对于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老战士,民政部门存有相关档案材料,只要依名单下发即可,而对于国民党抗战老兵,则需进行身份审核。&&但对于这些国民党抗战老兵来说,能够证明他们身份的证件、徽章、档案,大多在“文革”中已销毁殆尽。何孝刚带着86岁的资兴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何前贡,走遍资兴市各个角落,终于把证明材料凑齐。&&何前贡笑着说,自己的“历史反革命”档案终于派上用场。不过,仅存的这点材料只能证明他的国民党军队背景,无法证明其参加过抗日。&&经过沟通,审核标准最终大大放宽——只要老兵们的自述与历史能吻合即可。最终,资兴市10名当时仍在世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全部通过审核,获得了与14位共产党老兵一样的3000元补助金。&&资兴市民政局工会主席李天亮说,“只要参加过抗日的就行了。”一位民政局官员说,以前的印象是“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打日本”,近几年他在新闻和电视剧中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作为,“应从对国家民族贡献的角度去评价他们。”10名获得3000元补助金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中,有2名不是黄埔学生。老兵们除了参加抗日之外,有的人也参加了国共内战。但是这些细节,都没有被纠缠。“内战这一块我们没有去了解。”黄士荣认为,国共内战是“兄弟间的事”,“当兵的只是听从指挥”,而“不管有多大的分歧,事实是,两兄弟团结起来才把日本人赶走”。&&统战部对此出力甚多——黄埔系一直是重要统战对象,统战主题已从共同抗日转到国家统一。黄士荣说,今年有二十多名资兴籍台湾人回乡访问,听说政府准备重修国民党抗日将领程子楷故居及书院,表示全力支持。“我们对原国民党人士的态度和做法,台湾一直很关注。”&&&&再不做,就晚了!&&是“生活补助”,而非“优抚”。&&春节过后的第一天,统战部、民政局的官员们就带着3000元存折下乡了。“这些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民政局工会主席李天亮说,“今天有这么多人,可能明年就少了。”在上世纪80年代,资兴市黄埔同学会共有80多人,目前仅余8人在世。&&当官员们到达国民党抗战老兵王飞黄家里时,无人不被震惊。这是在资兴市郊一处大院后方的一座土坯房,紧邻一条水沟,门口仅能容一人穿行,苔藓已逼近门槛,屋子里白天漆黑一片,到处堆着捡来的破烂。&&李天亮主动联系市住建局,请求为老人解决一套廉租房。在官员们的努力下,老人被排到了第一批,他的孙子被安排去看房,后因对楼层户型不甚满意,又调整到第二批。《我认识的鬼子兵》作者方军说,台湾抗战老兵有“终生俸”,最少每个月6万台币,作为战败方的日本给二战老兵发放天皇的“恩给”,相当于日本普通工人工资的1/3。中国人熟悉的来华谢罪老兵东史郎,每个月领取21万日元“恩给”。&&而在内地,参加抗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命运因国共内战而改变。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许多曾参加抗日战争的部队或被歼灭,或兵败被俘,或起义投诚。&&投诚起义人员与解放军类似,复员后可领取固定补贴。资兴市民政局优抚股一位廖姓主任告诉记者,起义投诚人员的补贴一度高于解放军,但后来未再上调。不过他们同时有起义证和军人复员证,也可以申请解放军的待遇。至于其他国民党抗战老兵,则难以得到政府补助。&&在后来的“文革”等政治运动中,那些投诚起义的国民党抗战老兵也纷纷被打倒。&&何前贡没有参加起义,他后来开始获得政府补助,源于其黄埔学生身份。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首任会长是黄埔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资兴市民政局官员说,上世纪80年代,当地曾针对黄埔军校官兵等特殊群体发放每月15元的生活补助。&&何前贡翻出的另一张存折显示,资兴市黄埔老军人自2008年1月起,每人每月补助30元,“平均一天一块钱”。而1954年之前参军的解放军退伍军人,一个月生活补助是635元。3000元和30元,在民政部门都是“生活补助”而非“优抚”。廖主任说,目前抚恤的对象主要是烈属和伤残军人,对年老的军人特别是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缺乏相关政策。他们试图从低保、救助等方面,优先考虑他们。&&何前贡见到资兴市政协主席郑艾萍,希望能为国民党抗日老兵争取与抗美援朝或抗美援越老兵同等的补助标准。6月27日,资兴市政协提案部门还约请他商谈相关提案事宜。“我还希望全国都能这样做,所有抗战老兵都能得到同等待遇。”&&&&走出恐惧,拾回荣光&&许多人对自己的历史顾虑重重。&&因为国共内战和政治运动,几十年来,国民党抗战老兵们遭受到诸多磨难。“我爸爸经常埋怨爷爷对这个家庭从未有过什么贡献。”王飞黄的孙子阮夸练说。他的爷爷一辈子摆摊,他的父亲一辈子摆摊,他依然还在摆摊。&&因为“文革”中挨斗,家在邵阳县的王飞黄逃到了资兴,并改名叫“王飞晃”。几十年来,王飞黄一直以“黑户”生存,直到2004年才在资兴落户。这还是何前贡跑了半年为他跑下来的。&&何孝刚说,志愿者们去探访这些老兵,发现许多人都对自己的历史顾虑重重,反复做工作,才开口说起抗日经历。一些子女,也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父亲参加过那场惨烈的战争。&&王飞黄参加过雪峰山会战。“我功劳可大了”,他突然提高了声调。他主动脱下衣服,让记者看他左臂肩胛骨隆起巨大的肉坨。老人挥着拳头说,这是在与日军的肉搏中,被敌人的枪托砸伤的。&&何前贡参加了常德会战、雪峰山会战。谈起自己的部队,他充满自豪——他所在的74师是“国军王牌中的王牌”,臂章是“虎贲”,全副美式装备。最让何前贡骄傲的是,他在换防的战壕中俘获过两个鬼子,“抓到活的就是立功”。&&参加过远征军的郑子煊也曾负伤,在缅甸于班战役中被弹片击中,被飞机送回后方医院。这在“文革”中成为罪状,他被造反派称作“国民党伪军官”,理由是:“一个普通士兵凭啥坐飞机?”郑子煊回忆,他在孙立人将军当团长时就追随其部队,到达印度后,中国军人把身上的衣服装备全部扔掉,冲澡消毒后,换上英军的装备,连战法都要重新学习,老人还会蹦出几个简单的英文单词。&&后半辈子一直在做建筑工的郑子煊,仍然忘记不了1945年8月在广州参加日军投降仪式,他走在队伍最前头,胸前挂着红绶带,昂首进城,老百姓夹道欢迎。有的老兵的回忆中,则只有失败与屈辱。李灵华是在52军25师高炮连,专门打日军飞机。在湖北石首,全师遭日军3个师1个纵队围剿,死伤大半。他告诉记者,战友们有的跳江,有的被俘,他自己跳上一个木筏子上,捡回一条命。他后来通过当伪乡长的同学拿到难民证,才得以穿过沦陷区回到资兴老家,当起小学教师。94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陈型华,参加过徐州会战、南昌会战、衡阳会战。他在福建作战时信仰基督教。“文革”中,因为一本圣经,他被抄了家。改革开放后,他创办了资兴市香花乡鹿桥村的福音堂。&&陈型华本来可能去台湾,但是没去。志愿者何孝刚问起,老人说:“没去,因为怕老婆跟人跑了。”至今老两口仍生活在一起。日,中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国家向所有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奖章发行60万枚。&&记者采访了解到,资兴在世的这些国民党抗战老兵,没有人拿到纪念章。另据抗战史学家方军介绍,1937年参加抗日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广州市财政局退休官员张润进,在该市纪念大会上领到纪念章。第二天,相关单位找到他要回了纪念章,理由是他虽参与抗日,但当时是在国民政府军队,不在八路军、新四军。张润进是1949年才起义成为解放军的。&&&&民间志愿者的努力&&一位老兵把纪念章别在内衣里。&&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志愿者们,一直在关注着日益缩小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群体。2004年,北京的一位白领建立“互助抗战老兵论坛”,2008年,网名为“深圳胖哥”的李明晖建立“关爱抗战老兵网”,这两个论坛成为国内关爱老兵志愿者的最主要聚集地。志愿者们开始四处找寻曾经参加抗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并向他们提供帮助。&&2010年,志愿者王海宁设计制作出两种版本的“抗战65周年”纪念章。每个被新发现的老兵,都会被赠送志愿者制作的纪念章。&&一年之后,当王海宁看到一位老兵仍把纪念章别在内衣里,更相信“精神支持重于物质资助”。他说,当时志愿者中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徽章浪费钱,但这位曾经参军的设计师认为,对于军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荣誉更重要。&&除了何前贡之外,记者走访的几位九十多岁的老人,都认为他们胸前闪闪的奖章是“党和政府的奖励”。&&身为资兴义工活跃分子的何孝刚,2010年4月经一位朋友介绍,加入关爱老兵的行列,他也成为两个论坛湖南版的版主。他的任务一是继续寻找老兵,调查核实,二是将善款送到老兵手中。&&何孝刚与郴州市各个区县(市)统战部门联系,多数予以支持,但也有个别地方统战部问:谁批准你做这个事的?但幸运的是,郴州市统战部亦对他表示支持。&&志愿者们还策划各种活动,以了结老兵们“最后的心愿”。&&2011年清明节,何孝刚策划实施了“郴州老兵重返常德衡阳老战场活动”。何前贡、陈修义、黄爱民三位老人在志愿者们扶持下,登上百级台阶,第一次进入南岳忠烈祠,祭扫战友英魂。&&老兵们的最后一站,是去常德乾明寺,里面住着“常德会战”幸存者、国民党抗战老兵吴淞。1959年11月,他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1982年出狱时已60岁。1998年,他选择常德乾明寺出家,与长眠在附近的战友为伴,为他们念经超度。老兵陈修义的儿子见到吴淞后,紧握老人双手,跪地痛哭。&&李明晖正在筹拍一部关于这些老兵的纪录片。他已为这一纪录片构思了一个有些黯淡的片尾:一支“风中之烛”,摇曳着,最后熄灭。&&这些老人的年纪都太大了。何孝刚多次探访王飞黄、陈型华、李灵华等老人,给他们送去志愿者认捐的钱,但老人们甚至都记不住他们。李灵华接过志愿者的现金,连声说:“感谢政府的关心!”旁边的乡干部纠正说“这是社会的关心”,老人继续重复:“感谢政府!”&&&据南方周末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C)2006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Idoican 京ICP证050487号
方正集团旗下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郎咸平 廖姓空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