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领域的第四空间,新网银行做出了哪些探索?

主持人:非常感谢,谢谢姚博士,我们的世界属于不停变化当中!一不留神姚博士的演讲题目就变了,2000亿到5000亿还是五年前的标准,天津银行已经是6500亿了,已经不在那个监管范围之内了,所以监管和我们银行的操作也处于一个不停的互动和沟通当中,这样的变化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咱们要不停的进行实践,进行操作,才有更多的体会,更多的创新,也才会有更多的案例,来为我们未来的变化做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2014年之前,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营银行,2014年以后到现在已经分三批有了十多家民营银行落地开花,分布全国,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请来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家四川新网银行,今天新网银行的赵卫星行长将以民营银行视角为我们带来中小银行发展新型道路的思考。掌声有请赵行长。
  赵卫星:感谢主持人,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我的一些想法,一些考虑。整个主题可能是初探,初步探索如何打造一家数字银行的话题。有几方面考虑,第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觉得金融的生态和金融的格局确实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科技深刻的影响下,近年来我觉得金融机构的离柜率是显著提升了,同时数据化转型的进程也是持续加快,这是身边显而易见在发生的,新网银行作为纯数字银行的一个崭露头角,出生即带着互联网的基因,颠覆以前银行所用的多银行网点,多产品线路的运营模式。开启了平台化、轻成本数字化的发展道路。今天也是跟大家聊一聊数字化银行发展的一些探索。
  到底如何真正做一家数字银行,其实我们也想了一下,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前人走过的路径,只能运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作为一家新生代的数字银行,我认为数字银行依托差异化战略定位,以补位者的角色和传统主流银行优势互补,沿用产品服务数字化,我们认为的数字银行1.0的时代到数字能力共享化2.0的时代,一直到金融服务的智慧化到3.0的时代的发展路径。最终成长成为具备与人工智能深度和场景连接广度的智慧型数字银行,这是我们考虑的初衷。
  作为纯互联网运营的新型机构,我们认为数字银行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这个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建立的伊始,新网银行无论是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信息系统、风控系统等方面整体的运营皆以数字化为核心,由于数字银行轻资产运营且规模目前为止还较小,且业务范围相对单一,客户的整体偏年轻化,所以我认为我们是行业的一个补位者的角色,重点服务于主流银行服务不到的长尾客户。
  同时,我们也看到各家的数字化发展方向依托于自身特有的资源禀赋明确差异化定位。目前数字化阵营里三类数字化发展的银行,一类是致力于服务于C端的数字银行,主要依托于强场景、大流量以及场景大数据的深度运用下,优化交叉产品及流程,降低客户服务的成本,提升服务的企业。另外一类是重心放在小微客户上,刚才也提到了小微企业的客户通过综合分析,物流数据及供应链数据等等来开展整个是对B端数字化金融发展方向。
  最后一类有点像新网银行的模式,即利用多种金融科技在服务于普通C端用户的同时,搭建出金融的开放平台,通过连接各种数据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各类金融机构来输出科技和风控能力。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一定会带来数字银行的百花齐放格局。未来专注于满足C端客户金融需求的数字银行将伴随着大数据不断的积累,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在储蓄、信贷、理财等个人业务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用户的黏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侧重于企业端的数字银行,会在企业金融服务里累积更多的数据优势,甚至在足够大的样本分析下形成强大的行业判断能力,最终能形成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侧重于第三种类型,平台链接的数字银行也会随着金融科技、风险控制等能力源源不断的输出在汇聚信息和资金流的情况下形成一张独特的,巨大的网络,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整体行业的资金融通。
  这是我总的一个概论和近期将近一年多从筹备到发展开行初步的一些想法。
  我下面仔细去聊一聊三个发展阶段,现在是数字银行的1.0阶段,金融产品服务数字化的阶段,无论选择哪种战略定位,数字银行首先的任务要实现金融产品服务的数字化,为此,银行需要对包括组织架构、人员、信息科技以及风险防控、流程等在内的多个环节进行重新的设计,化繁为简,保证组织架构的扁平化。我们也知道主流银行主要是三层级的架构和多业务部门的方式,包括前、中、后台作业的模式。我们觉得这个在数字化银行里,一定程度原先的模式存在了管理环节多,运行效率不够高的情况。而轻量级的数字银行,因为没有线下网点,产品相应也聚焦,需要更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以减少审批中间层级。同时,运用互联网快速迭代更新的方式,根据市场情况迅速灵活调整运营和业务的模式,目前为止新网银行的例子,我们从开行的时候就从主流银行的30多个一般性的部门精简到15个一级部门,而且根据前台的业务状况形成了多个灵动项目组,有点像我们知道的一些国外银行群组式的概念来进行灵活、多元化的组织架构配置。
  从此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将确保创新的能力,数字银行将以大数据为起点,广泛运用金融科技开展业务。因此,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架构、金融科技等等人才会形成数字银行新的人才梯队,可能到目前为止给大家也汇报一个数据,新网银行到目前为止没有客户经理这个层级。大家觉得很奇怪,我们五分之四的人员来自于科技,来自于数理统计,来自于数学建模科学家,首先没有客户经理,同时中后台大量的节省。因此网络架构师、大数据建模分析师、反欺诈研究师,我个人觉得真是未来人才以及未来在座各位,以及未来人才聚集的重点部分。同时分布式信息架构满足了高并发的需求,数字银行会建立适应于互联网发展节奏高并发、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信息系统架构,目前较常见的做法是搭建分布式的架构,当业务量并发的时候,在某个节点发生故障的时候,批量任务可以自动分配其他节点上,实现批量业务执行的高可用。我们说今天已经摆脱了大型机、独立机的运作方式,实际上我们的思维已经分布在各个大脑里面一样,我们目前的信息系统也开始进行分布式的架构。
  保证大数据实时风控的持续迭代,我们觉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一套实时反欺诈的系统。保证客户的真实性,保证真实的意愿,是做金融机构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实时的大数据风控系统,确保上万条的风控规则进行并行的执行,并毫秒级的响应,保持风控策略的持续迭代跟更新,我们觉得这是数字银行必须要做到的地方。以新网银行为例,我们运用了人脸识别,运用了生物探针,运用了设备指纹等技术实现了在线实时风控防范,同时不断打磨迭代背后的风控逻辑和模型,借鉴了一些包括美国在内的科技企业,广泛使用的AB测试框架,再现对比多组授信策略表现,根据实时进行切换,以达到最佳的授信策略。也就意味着新网银行到今天为止,可能A、B两套模型同时在运用,同时我们会去选择一套能够相应达到我们心里面预期值的来进行不断的迭代。
  同时,流程体验的便捷化会使全天候的金融服务以及数字化纯在线的操作成为可能。
  2.0的时代来自于数据能力的共享。在这个2.0的模式下,我们认为需要依托于数字化的手段,通过万能连接的方式,将科技风险支付、精准营销等能力,同时对外开放输出,助力于各个机构共享数字金融的发展。目前为止,我们觉得新网银行瞄准了这样的市场空间,目前已经搭建了开放式金融平台,针对于各种用户群体不同场景,开放平台提供了便捷的连接方式,包括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互联网的一种做法,比如说H5页面的接入,同时包括SDK、API等等的接力,以及零开发门槛的SaaS平台的接入。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的话,这就像金融工具的“百宝箱”,一个有能力的开发者运用这样的百宝箱能够快速的接入金融的工具,能够广泛的与C端客户形成便利合规的金融服务。
  最后一部分,是3.0的时代,金融服务的智慧化。展望未来,数字银行将由人工智能驱动,目前不少金融机构已经积极介入和布局这个领域,但绝大多数的机构处于探索、应用和初步理论的阶段。目前为止新网银行也在人工智能里进行了探索,目前方向主要是风险控制的方向,我们运用了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术以及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客户信用的快速甄别,几秒钟来实现最后授信的方法。同时我们其实已经布上了DBS的决策引擎能够自动进行不断的迭代和自动的部署,已经去人工化的来实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判断是否用户本人申请贷款的时候,人工智能会在申请动作开始就介入到学习用户行为的之间,并根据以往数据进行对比。如申请用户习惯是晚上8点还是9点的,是不是同一WiFi环境中,是不是用你的右大拇指来实现机器的操作,同时你的陀螺仪的摆动次数和摆动频率等等。经过一段时间对客户行为的学习,人工智能将会在若干关键行为要素对用户的操作行为来进行可信的判断。未来的人工智能还有非常多应用的空间,从今天的智能客服到智能投顾,授信决策到风险监管,人工智能都可以辅助信息,帮助判断,甚至随着数据和算法的日益精进,人工智能系统会发生成判断的逻辑,当用户触犯规则以后就可以自动的匹配营销和风险管理。
  当然,未来数字银行智能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可能远远超过在座各位的想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需要在人类道德准绳被开发和利用,而最终实现的目标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人人受益,即通过提升金融的效率优化用户的体验,让普惠金融走向更多的平凡人,为用户提供高效、精准、便捷的金融。这个是一年多来新网银行在数字化银行中探索以及初步思考的部分,我觉得远远还没有到这个时期,但是未来已来,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很快能够到达我们都向往的彼岸。谢谢大家!
}
本文刊于《中国金融电脑》2022年第1期作者:李秀生(新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当前,全球正经历着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的变革,社会生产生活协作模式加速转型。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都在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深度跨界耦合。这将深刻改变全球金融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格局。新的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将打破金融科技的边界,重构金融科技的研究范式。新网银行成立以来,一直紧抓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民营银行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近年来,面对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加剧,新网银行需要在创新战略体系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发现,依靠简单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不能维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很多有潜力的竞争者将通过技术创新迅速赶上。近几年,金融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商业化方面大量投入,但是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因此,我们认为,银行不能将创新简单理解为产品及服务的“更好、更快、更便利”,而应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更深入的模式创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新网银行希望能够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快半步”原则,在充分理解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扩大金融服务的半径,做到商务模式在设计理念上领先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半步,这样既能带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又能避免无效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新网银行要求全行紧跟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趋势,采取“紧密跟踪、快速试点、审慎推广、采纳优化、回馈社区”的策略,建立拥抱新技术、研究新技术、推广新技术的机制,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有效支持金融业务的发展。基于上述思路,新网银行在医疗供应链、农业批发市场两个细分领域和线上信贷的风险控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深耕医疗供应链产业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探索提高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升整体产业链金融服务水平,用线上信用流转替代传统线下繁重的尽调工作。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经过深入调研,新网银行发现医疗行业的中小流通企业均为轻资产运营,线上化能力较弱,有的甚至还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这不利于整个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而医疗行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石行业,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家GDP百分比为7.12%,金融需求巨大。如何用金融科技来赋能医疗行业,助力提高行业数字化水平,满足医疗行业上百万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新网银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长达半年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新网银行针对医疗行业中小企业推出了一整套线上化解决方案,该方案涵盖企业账户开立、授信额度申请、借款提交、还款以及账户管理等,力争从存贷一体化的层面为企业提供服务。该方案整合医疗行业SCM平台和医疗SPD产业数据,实现了“全线上、非接触”的账户开立、授信服务、随借随还,新网银行在线上对应收账款进行质押,使中小微企业无需核心企业确权即可获得额度,打造了以交易信用数据取代主体信用授信的创新服务模式,同时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免去了繁重的纸质资料交接工作,当日申请即可完成放款,能够更好地解决医疗流通行业的融资难题,实现了“行业+金融”的更好结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精准、极致体验、主动响应、双向互动的一体化服务。医疗行业供应链产品自2021年9月末上线以来,已经为多家医疗流通企业授信,在短短一个月内累计授信就超过1.5亿元。二、助力乡村振兴,深化农产品流通领域金融服务创新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水平,以创新增加供给,以供给服务需求,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新网银行在对农产品流通领域进行深入调研后,创新性地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了一整套综合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以金融科技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中国有100多个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200多个二级批发市场,从业商户超过60万户,由于信息化程度弱,交易模式以赊销为主。新网银行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为驱动,主动破解实体经济的痛点和难点,解决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新网银行普惠金融解决方案的第一个落地市场是斗南花卉市场,该花卉市场是亚洲第一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是中国花卉的“市场风向标”和“价格晴雨表”,鲜切花从这里销往国内各地及日本、泰国、越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超过70亿元。然而,该花卉市场的商户却长期被收单成本高、不赊账花难卖、赊账款难收、融资难等问题困扰,买卖双方大量使用手工记账方式,欠款收据极易丢失,且缺乏法律效力。新网银行创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金融科技手段为该市场提供了一整套普惠金融解决方案,旨在解决鲜切花交易中支付、账户、信贷问题,及因赊销给双方带来的资金风险等问题。新网银行为买卖双方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实现整个市场的统一线上化结算,也为市场商户的商业数据创造金融价值奠定了基础。该方案在不改变买卖双方原有交易习惯的情况下,为买家提供信用买花服务,且为其匹配1~30天的灵活账期,让其可享受“先进货后付款”服务。同时,该方案也实现了卖货即收款,解决了市场的赊销问题。此外,该方案还将信贷产品——“好商贷”作为补充,解决市场商户融资难问题,高度适配小微客户“短、小、频、快、急”的用款需求,满足小商户精打细算的诉求。值得一提的是,这项业务的孵化最初是从研究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应用开始的,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方向,最终实现了新业务模式的落地孵化。 三、实时多头借贷信息共享平台,构筑风控防火墙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金融业务的线上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客户提供“非接触式”服务,更多依靠的是金融机构对数据的应用能力。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与用户数据紧密相连,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已经成为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更是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打击互联网金融欺诈,还要注意是否存在过度采集消费者数据、滥用消费者数据、数据非法共享等问题,如何实现安全、合规、有效的数据共享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新网银行多方安全计算创新项目建立了多维度风控策略,通过使用隐私计算对明文数据混淆不可逆的特性保障各方数据隐私,打通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对多方数据价值的充分挖掘,突破了“数据不出库,查询不暴露”这一难关,解决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供求信息不对称、隐私数据保护难等问题。该项目是在监管指导下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项目,于2020年11月6日正式上线,已先后荣获“2020年度金融科技产品创新突出贡献奖”和“2020年度隐私计算优秀案例”。目前,该项目的合作金融机构已经超过100家,洽谈中的机构超过30家;平台日均计算次数超过60万次,日均密钥生成个数超10万个。为了支撑业务高速发展,同时保持技术先进性,新网银行的创新组织“fintechBang”应运而生。该组织选取大数据、AI、安全和区块链等八大技术领域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由各领域业务骨干担任“舵主”,各显神通招募舵员,定期进行技术研究及前沿信息分享。该组织还建立了科技创新沙盒机制,通过“分享前沿信息-提出创意想法-组织理论论证-小范围实验-推广应用”形成全链条的机制,同时创新建立了新网技术雷达,以独特的形式记录“fintechBang”的研究讨论结果,旨在为新网银行内部的技术发展演进提供参考,为从技术人员到管理层的各利益相关方提供价值,并推动新技术的稳步应用。创新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价值的创新不一定是新颖的,但一定会明显改变金融服务的体验或方式。银行需要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充分体现创新工作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发现、寻找创新的机会。此外,银行还应在制度上对创新进行定义,赋予科技创新合理的价值,再将有价值的创新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造力和价值获取上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

2023-06-15 18:22
来源:
新网银行官方号发布于:四川省
近日,2023中国金融科技学术年会在西南财经大学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教育与研究50人论坛联合30余所院校主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数百位专家莅临会场,就金融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重点问题、最新成果等展开深入研讨。
会上,新网银行首席科学家孟奇发表了《数字化金融的认知和探索》的主题演讲,对新网银行的数字化发展历程娓娓道来,重点介绍与分析了数字化金融公平、体验、外溢等特征,分享了数字化金融在融合、扩展、连接方面的探索。
孟奇表示,新网银行一直紧跟国内银行业数字化进程,做坚定的技术实践者,坚持走数字普惠之路,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新市民等客群提供“随叫随到”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新网银行金融数字化有着颇为鲜明的特征,我们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可信数据客观、体验提升感知、连接大于拥有、共生更优均衡。”孟奇认为,数据的客观性会让决策与行动具有更好的公平性与科学性。通过数字化流程,用户能够获得较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验,金融机构也能够更为全面感知到用户、市场、风险的变化。并且,通过数字化能够连接各个数据源,进而连接各个平台。这样共生共荣的数字化金融也将对行业生态和社会发展产生正向外溢影响,技术能力也会随着市场的发展产生外溢。
经过6年的发展,新网银行现已完成了以长周期风控模型训练为核心的风险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识别和发现信贷欺诈的风险。孟奇表示,根据海量数据样本和成熟算法构建的风险决策体系,减小了样本偏差和专家判断偏好,风险决策更客观和公平。
以女性金融为例,数据显示,自开业以来,新网银行女性放款金额和放款人数稳健增长,女性客户占比呈现逐渐提高态势。相比于2017年,2022年新网银行女性放款金额增长率超过30%。“在大量变量被引入之后,性别已不再是影响风险决策的关键因素,数字化技术将更客观的分析客群风险,而非主观判断和感性认知。”孟奇强调道。
对于数字化带来的外溢效应,孟奇认为,数字化能够让用户和金融机构出现双赢的局面,实现更优的纳什均衡。实践表明,信用白户征信解读分随着新网银行提供的数字金融服务呈现逐步增长态势,孟奇介绍,“我们发现,有些在2019年首次申请服务的征信白户在三年的时间里,其征信解读分总体增长率将近30%。这既能让用户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也能让银行降低用户风险识别的成本。”
越是碎片化、笔均额度小的普惠金融需求,对数字技术的要求就会越高。在B端数字技术的探索方面,孟奇表示,将更多弱金融属性的企业数据融合到一起,在数字化风控中会发生更多“化学反应”。 比如,种类多样的企业数据使得企业主体、经营信息、企业主个体“三位一体”的风险评估模型成为可能。并且,可信数据将企业相互连接,触发“信任”在经营场景中流动。在供应链场景中,将企业关联的上游企业作为风险识别依据,实践证明上游企业能为下游企业风险判断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字化领域的第四空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