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创造与魔法大神送好字和号,求大神指点

(接7月6日 学周刊)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 ”和“ ”。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版本二:(江苏,60篇)

(1)鲍照的《拟行路难》当中以 “ , ”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 “ , ”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仿写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3)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 , ”诗句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新高考Ⅰ卷试题分析

二、(一)10.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中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准确点断选择的能力。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高考断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断还是不断,主要是看这句话有没有说完,如果说完了就断,否则就不断。另一种是之前断还是之后断,主要就是看这个词和前后文的关系,如果它和前文关系密切,那么就在它的后边断,反之则在它的前面断。根据这两种考查形式,此题的选项一般来说主要有两处不同,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首先要找不同,然后根据上边我们总结的两种形式技巧来迅速排除,准确选择。本题第一处不同,“魏歃盟于秦”到底是在“于秦”前面断还是后面断,那么我们就看这句话有没有说完,很显然和谁歃盟啊,话没有说完,表意不完整,所以不能断开,直接排除A、D两项。第二处不同就是最后一句“所以”中间到底断不断,“所以”这个是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此依据一。

再比如我们曾经学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里就出现了“此……所以……也”的固定句式,“所以”也没有断开,所以排除B项,答案直接选C。

11.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

解题指津:今年的高考题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指向,那就是一定要认真回归教材,高考题已经开始和教材紧密关联起来了。请看A项的“寡人”,我们曾经学过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选项的意思和课文中的意思是一样的。B项“乘”,我们也曾学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此处的“乘”和课文义项完全相同。C项《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我们初中曾经学过的经典课文,根据“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蔽”应该是被蒙蔽的意思,而不是屏障,所以错误的一项,答案应该选C。D项“国门”又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见常用的专有名词(概念),此项表述没有错误。

12.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中相关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判断的能力。

解题指津:文意理解是指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辨析。此题选项设置的顺序基本上是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与原文顺序基本一致),做这道题一共分两步走: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去找选项中的专有名词(陌生的名词或概念),或是那些不能再翻译的词语,准确定位选项区间。第二步就是要将刚才第一步中的我们所明确的那些内容和原文一一比对,仔细辨别,只要和原文不同,那就是错的。本题A项中“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与原文明显不符,原文是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是魏王希望孟尝君能帮他出使其他诸侯国,搬取救兵。孟尝君本人并没有主动请求去替他前往,所以这个动作的发出者错了,不是孟尝君,而是魏王。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就选A。

13.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中语句准确翻译和通顺表达的能力。

参考答案:⑴我们(燕国)已经连续两年没有丰收了,现在又要远行几千里来救助魏国,那将会怎么样呢?⑵(如果)燕国不解救魏国,魏国就会屈节人下割让土地,把国家的半数土地割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去。

解题指津:文言翻译首先要确保大意正确,其次是句中关键字词、句式等的准确落实到位,最后要保证语序通顺畅达。第⑴题关键得分点:“不熟”即歉收。“且奈何?”的“且”译为“将”。第⑵题关键得分点:“折节”:改变自己的志向,屈服自己的节气,这里引申为屈节、屈身(或翻译为屈服于秦王)。“去”:原指离开,这里应译为撤兵。

14.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难度较大。

参考答案:对赵国:分析利弊;对燕国:威胁恐吓。

解题指津:此题干直接明确“请简要概括”,概括是指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提炼与归纳。它一直是难点,那么我们应如何概括?首先我们要根据题干设问找到需要概括的区间。接着确定句间关系,是解释、并列、转折还是递进等等。然后合并同类项,去同存异,保留各类关键词。最后将上述关键词连成表示各种不同方面的短语或句子。对赵国:“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以其西为赵蔽也。”赵国为什么会国安民活,那是因为魏国是你的屏障。“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如果赵不救魏,那么魏就会和秦结盟,到时候你赵国就很危险。孟尝君从对赵国利弊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告诉他们,你们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才对。对燕国:“恐天下将有大变。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如果燕不救魏国,恐怕天下会有大变。魏国大败后,魏王还会联合其他几国一起来攻打你们燕国。你到底救不救?你要不救,到时候我们就打你,所以这语气很显然是一种威胁恐吓。

(二)15.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思想内容、分析鉴赏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解题指津:今年考查的是一首词,根据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应约之作。A项“但因年老体衰,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无中生有。“人情苦向南山觅”“人情”古今异义,此处是按照人之常情。“苦”应该做寻“觅”的状语,可理解成尽力、全力,表现的是一种执着的精神。“南山”是他们相约所赴之地。整句意思:按照人之常情应该尽全力去南山寻找这无边优美的春色。此句根本就没有提及年老体衰、感到困难,所以显然是无中生有。B项“村村家家”是互文,译为每村每家。这句意思是每村每家都敲着鼓吹着笛。“祈麦祈蚕”祈求麦蚕丰收,合在一起确实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表述准确无误。C项这首词用“村村、家家,祈祷麦蚕,来赶这人日”这些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此项表述正确无误。D项“以议论入词”开头第二句“人情苦向南山觅”就是发表议论,即按照人之常情我们应该向南山去寻觅那春色之美,接下来就写所见所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好期盼,到下阕情感所至议论又紧随其后,所以全词表述自然,毫不生硬,D项正确。

16.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中具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指家人的亲厚仁爱,和谐乐融的生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说的是各行各业都要各守本业,各司其职的意思。

解题指津:本题题干指示明确——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已经限制了答题区间,所以考生只需要重点关注下阕即可,这个问法跟去年相比难度下降。第二,就是词句本身也不难。那么都谈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呢?就是发议论前的那两句话,即“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翁前”您在前边走,“子后”儿子在后边跟随,“孙扶掖”孙子搀扶着他的长辈们。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长幼有序,兄弟友恭)。“商行”即做着来回走动的小买卖的叫商,“贾坐”坐在那里开店做生意的就叫贾,“农耕织”这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人们自食其力的生活场景,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商人们可以自行的买卖,开店的也可以让他们继续做着自己的生意,男耕田,女织布,农人们,各守本分,各尽其职,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每天实际上就都是人日。

(三)17.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背诵、理解和默写的能力。

参考答案:版本一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⑵琴瑟友之,钟鼓乐之。⑶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版本二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⑶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解题指津:情境默写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提示要求选取恰当的语句进行默写回答,所以我们首先要夯实对必背篇目的理解记忆,其次是审清情境条件(背景),以免答非所问,最后是不能写错字。版本一⑴根据“劣马”和“持之以恒”可知应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⑵根据《关雎》篇目和乐器两方面的限制,可知此句应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鸟的啼叫引发悲愁,注意要选取唐宋诗词中的句子,不在这范围的肯定不行,必背篇目里的句子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版本二⑴根据“起兴”和“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感慨”可推知应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⑵根据《短歌行》中仿写《管子》山海的句子,可推知应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根据“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可推知必背篇目里的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三、18.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广泛积累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选用。

参考答案:①不解之缘②秘而不宣(守口如瓶,秘而不露)③在所难免(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解题指津: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习惯,这里边凝聚先人们无穷的智慧,对于这个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考生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准确理解,扩大积累方能更好地传承并有效应对高考。第一空“栾恩杰当年报考的是电机系,可因为服从国家安排,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可知应该是有了……的联系、缘分,所以第一空应是“不解之缘”。第二空有难度,但是我们根据“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和“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可以推测,在这个方面欧美国家他们是秘而不宣(谈、露)的,或者是闭口不谈的。第三空我们结合第二段尾句“每一步都失败过”,所以“失败在航天领域研发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或是屡见不鲜(穷)的。

19.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运用中的变换句式的能力。

参考答案: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第—步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导弹,第二步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第三步进行潜艇发射。

解题指津:“长句变短句”曾在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中出现,今年在新高考Ⅰ卷考查,也实属正常,具体的做题方法与步骤:首先一定要先提取长句的句子主干并独立成句,然后再划分清楚剩下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最后将上边已划分清的枝叶成分按照时间、地点、目的、原因、方式、表意顺序等再独立成句。比如本长句的主干是“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剩下的按照特别明显的标志词“先、再、最后”分列三个短句即可,“首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然后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来模拟水下发射”,“最后进行潜艇发射”。这三步正好对应了后文的“三步”。

20.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重在阐发“失败”对航天研发的影响和意义。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程度加深,反衬出栾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

解题指津:1.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2.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作用:①结构整齐,增强气势。②条分缕析,说理透彻(议论文)。③节奏鲜明,抒情酣畅。本题第一句针对“失败意味着什么”进行提问,重在引发人们的思考。而后边的排比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回答,突出了失败背后的所蕴含的深刻意味,加强了文段语势,深化了情感表达。

21.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对具体语言情境中词语(人称代词)用法的辨析。

解题指津:“你”有这样几种用法:①不具体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任何人。②与“我”配合使用,构成“你……我……”的格式,表示人很多,相当于“大家”。③表面上指第二人称,实际上就是第一人称“我”。④表示第二人称,代表听话一方的同时,还包括说话人自己在内。⑤表示除人称代词之外的其他称代。本题画线句中的“你”很显然不是确指,而是泛指。A项“你”是确指,是确定的某一个人,可以是老师指导的某个具体的学生。B项“你”“我”很显然也是听老师话之后那具体的三个人,而不是别人。D项“你”也是具体的一个人,请具体的“你”去选三名学生。只有C项“你”是泛指,不是确定的某个人,而是泛指读到这句话的任何的一个你,所以本题答案是C。

22.命题点密: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补写——衔接连贯,逻辑的严密和完整。

参考答案:①主要看体质指数②还会损害健康 ③体重不仅会反弹

解题指津:语句补写最核心的方法就是瞻前顾后。根据画线句,我们首先看它的前边出现了哪些新词,后边是否再次出现就省略了,如果有这种情况,那么这些新词就变成了老词,还有就是要关注关联词语的提示。第一空根据前边“身体是否肥胖”和后边体质指数的高低来判断是否肥胖,可以推断应填“还和体质指数高低有关”。第二空根据“不但难以长期坚持”和后边“得了严重胃病”可知这种做法对身体有害,所以可填写“还可能有害身体”。第三空根据后文“体重反弹后”和横线后关联词“甚至”(注意关联词要适配)可推断,应该是“体重不仅会反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