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如何把任意数字转换成汉字?

本文首发我的微信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可以有多个类,但只能有一个public的类,并且public的类名必须与文件名相一致。

&和&&都可以用作逻辑与的运算符,表示逻辑与(and),当运算符两边的表达式的结果都为true时,整个运算结果才为true,否则,只要有一方为false,则结果为false。

&&还具有短路的功能,即如果第一个表达式为false,则不再计算第二个表达式,例如,对于if(str != null &&

&还可以用作位运算符,当&操作符两边的表达式不是boolean类型时,&表示按位与操作,我们通常使用0x0f来与一个整数进行&运算,来获取该整数的最低4个bit位,例如,0x31 & 0x0f的结果为0x01。

在Java中,要想跳出多重循环,可以在外面的循环语句前定义一个标号,然后在里层循环体的代码中使用带有标号的break 语句,即可跳出外层循环。例如,

另外,可以不使用标号这种方式,而是让外层的循环条件表达式的结果可以受到里层循环体代码的控制,例如,要在二维数组中查找到某个数字。

敲黑板:建议使用第二种,第一种已经被业界淘汰了。

在switch(expr1)中,expr1只能是一个整数表达式或者枚举常量(更大字体),整数表达式可以是int基本类型或Integer包装类型,由于,byte,short,char都可以隐含转换为int,所以,这些类型以及这些类型的包装类型也是可以的。

对于short s1 = 1; s1 = s1 + 1; 由于s1+1运算时会自动提升表达式的类型,所以结果是int型,再赋值给short类型s1时,编译器将报告需要强制转换类型的错误。

对于short s1 = 1; s1 += 1;由于 += 是java语言规定的运算符,java编译器会对它进行特殊处理,因此可以正确编译。

char型变量是用来存储Unicode编码的字符的,unicode编码字符集中包含了汉字,所以,char型变量中当然可以存储汉字啦。不过,如果某个特殊的汉字没有被包含在unicode编码字符集中,那么,这个char型变量中就不能存储这个特殊汉字。补充说明:unicode编码占用两个字节,所以,char类型的变量也是占用两个字节。

2 << 3。因为将一个数左移n位,就相当于乘以了2的n次方,那么,一个数乘以8只要将其左移3位即可,而位运算cpu直接支持的,效率最高,所以,2乘以8等於几的最效率的方法是2 << 3。

首先要明白这道题目的考查点是什么,一是要对计算机原理的底层细节要清楚,要知道加减法的位运算原理和计算机中的算术运算会发生越界的情况;二是要具备一定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首先,计算机中用固定数量的几个字节来存储的数值,所以计算机中能够表示的数值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先以byte 类型的整数为例,它用1个字节进行存储,表示的最大数值范围为-128到+127。-1在内存中对应的二进制数据为,如果两个-1相加,不考虑Java运算时的类型提升,运算后会产生进位,二进制结果为1,,由于进位后超过了byte类型的存储空间,所以进位部分被舍弃,即最终的结果为,也就是-2,这正好利用溢位的方式实现了负数的运算。-128在内存中对应的二进制数据为,如果两个-128相加,不考虑Java运算时的类型提升,运算后会产生进位,二进制结果为1,,由于进位后超过了byte类型的存储空间,所以进位部分被舍弃,即最终的结果为,也就是0,这样的结果显然不符合期望,这说明计算机中的算术运算是会发生越界情况的,两个数值的运算结果不能超过计算机中的该类型的数值范围。由于Java中涉及表达式运算时的类型自动提升,无法用byte类型来做演示这种问题和现象的实验,可以用下面一个使用整数做实验的例子程序体验一下:

先不考虑long类型,由于int的正数范围为2的31次方,表示的最大数值约等于21000,也就是20亿的大小,所以,要实现一个一百亿的计算器,我们得自己设计一个类可以用于表示很大的整数,并且提供了与另外一个整数进行加减乘除的功能,大概功能如下:

1)这个类内部有两个成员变量,一个表示符号,另一个用字节数组表示数值的二进制数;

2)有一个构造方法,把一个包含有多位数值的字符串转换到内部的符号和字节数组中;

3)提供加减乘除的功能;

备注:要想写出这个类的完整代码,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看jdk中自带的java.math.BigInteger类的源码。面试的人也知道谁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写出这个类的完整代码的,他要的是你是否有这方面的概念和意识,他最重要的还是考查你的能力,所以,不要因为自己无法写出完整的最终结果就放弃答这道题,能做的就是你比别人写得多,证明你比别人强,有这方面的思想意识就可以了,毕竟别人可能连题目的意思都看不懂,什么都没写,要敢于答这道题,即使只答了一部分,那也与那些什么都不懂的人区别出来,拉开了距离,算是矮子中的高个,机会当然就得到了。另外,答案中的框架代码也很重要,体现了一些面向对象设计的功底,特别是其中的方法命名很专业,用的英文单词很精准,这也是能力、经验、专业性、英语水平等多个方面的体现,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在编程能力和其他方面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英语好除了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外,薪水可以高出一千元。

使用final关键字修饰一个变量时,是指引用变量不能变,引用变量所指向的对象中的内容还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对于如下语句:

执行如下语句将报告编译期错误:

但是,执行如下语句则可以通过编译:

有人在定义方法的参数时,可能想采用如下形式来阻止方法内部修改传进来的参数对象:

实际上,这是办不到的,在该方法内部仍然可以增加如下代码来修改参数对象:

==操作符专门用来比较两个变量的值是否相等,也就是用于比较变量所对应的内存中所存储的数值是否相同,要比较两个基本类型的数据或两个引用变量是否相等,只能用==操作符。

如果一个变量指向的数据是对象类型的,那么,这时候涉及了两块内存,对象本身占用一块内存(堆内存),变量也占用一块内存,例如Objet obj = new Object();变量obj是一个内存,new Object()是另一个内存,此时,变量obj所对应的内存中存储的数值就是对象占用的那块内存的首地址。对于指向对象类型的变量,如果要比较两个变量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即要看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内存中的数值是否相等,这时候就需要用==操作符进行比较。

equals方法是用于比较两个独立对象的内容是否相同,就好比去比较两个人的长相是否相同,它比较的两个对象是独立的。例如,对于下面的代码:

两条new语句创建了两个对象,然后用a,b这两个变量分别指向了其中一个对象,这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它们的首地址是不同的,即a和b中存储的数值是不相同的,所以,表达式a==b将返回false,而这两个对象中的内容是相同的,所以,表达式a.equals(b)将返回true。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经常要比较传递进行来的字符串内容是否等,例如,String input = input.equals(“quit”),许多人稍不注意就使用==进行比较了,这是错误的,随便从网上找几个项目实战的教学视频看看,里面就有大量这样的错误。记住,字符串的比较基本上都是使用equals方法。

如果一个类没有自己定义equals方法,那么它将继承Object类的equals方法,Object类的equals方法的实现代码如下:

这说明,如果一个类没有自己定义equals方法,它默认的equals方法(从Object 类继承的)就是使用==操作符,也是在比较两个变量指向的对象是否是同一对象,这时候使用equals和使用==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比较的是两个独立的对象则总返回false。如果你编写的类希望能够比较该类创建的两个实例对象的内容是否相同,那么你必须覆盖equals方法,由你自己写代码来决定在什么情况即可认为两个对象的内容是相同的。

在语法定义上的区别:静态变量前要加static关键字,而实例变量前则不加。

在程序运行时的区别:实例变量属于某个对象的属性,必须创建了实例对象,其中的实例变量才会被分配空间,才能使用这个实例变量。静态变量不属于某个实例对象,而是属于类,所以也称为类变量,只要程序加载了类的字节码,不用创建任何实例对象,静态变量就会被分配空间,静态变量就可以被使用了。总之,实例变量必须创建对象后才可以通过这个对象来使用,静态变量则可以直接使用类名来引用。

例如,对于下面的程序,无论创建多少个实例对象,永远都只分配了一个staticVar变量,并且每创建一个实例对象,这个staticVar就会加1;但是,每创建一个实例对象,就会分配一个instanceVar,即可能分配多个instanceVar,并且每个instanceVar的值都只自加了1次。

因为非static方法是要与对象关联在一起的,必须创建一个对象后,才可以在该对象上进行方法调用,而static方法调用时不需要创建对象,可以直接调用。也就是说,当一个static方法被调用时,可能还没有创建任何实例对象,如果从一个static方法中发出对非static方法的调用,那个非static方法是关联到哪个对象上的呢?这个逻辑无法成立,所以,一个static方法内部发出对非static方法的调用。

int是java提供的8种原始数据类型之一。Java为每个原始类型提供了封装类,Integer是java为int提供的封装类。int的默认值为0,而Integer的默认值为null,即Integer可以区分出未赋值和值为0的区别,int则无法表达出未赋值的情况,例如,要想表达出没有参加考试和考试成绩为0的区别,则只能使用Integer。在JSP开发中,Integer的默认为null,所以用el表达式在文本框中显示时,值为空白字符串,而int默认的默认值为0,所以用el表达式在文本框中显示时,结果为0,所以,int不适合作为web层的表单数据的类型。

在Hibernate中,如果将OID定义为Integer类型,那么Hibernate就可以根据其值是否为null而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临时的,如果将OID定义为了int类型,还需要在hbm映射文件中设置其unsaved-value属性为0。

另外,Integer提供了多个与整数相关的操作方法,例如,将一个字符串转换成整数,Integer中还定义了表示整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量。

这四个作用域的可见范围如下表所示。

说明:如果在修饰的元素上面没有写任何访问修饰符,则表示friendly。

备注:只要记住了有4种访问权限,4个访问范围,然后将全选和范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别按排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就很容易画出上面的图了。

Overload是重载的意思,Override是覆盖的意思,也就是重写。

重载Overload表示同一个类中可以有多个名称相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的参数列表各不相同(即参数个数或类型不同)。

重写Override表示子类中的方法可以与父类中的某个方法的名称和参数完全相同,通过子类创建的实例对象调用这个方法时,将调用子类中的定义方法,这相当于把父类中定义的那个完全相同的方法给覆盖了,这也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多态性的一种表现。子类覆盖父类的方法时,只能比父类抛出更少的异常,或者是抛出父类抛出的异常的子异常,因为子类可以解决父类的一些问题,不能比父类有更多的问题。子类方法的访问权限只能比父类的更大,不能更小。如果父类的方法是private类型,那么,子类则不存在覆盖的限制,相当于子类中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方法。

至于Overloaded的方法是否可以改变返回值的类型这个问题,要看你倒底想问什么呢?这个题目很模糊。如果几个Overloaded的方法的参数列表不一样,它们的返回者类型当然也可以不一样。但我估计你想问的问题是:如果两个方法的参数列表完全一样,是否可以让它们的返回值不同来实现重载Overload。这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反证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有时候调用一个方法时也可以不定义返回结果变量,即不要关心其返回结果,例如,我们调用map.remove(key)方法时,虽然remove方法有返回值,但是我们通常都不会定义接收返回结果的变量,这时候假设该类中有两个名称和参数列表完全相同的方法,仅仅是返回类型不同,java就无法确定编程者倒底是想调用哪个方法了,因为它无法通过返回结果类型来判断。

override可以翻译为覆盖,从字面就可以知道,它是覆盖了一个方法并且对其重写,以求达到不同的作用。对我们来说最熟悉的覆盖就是对接口方法的实现,在接口中一般只是对方法进行了声明,而我们在实现时,就需要实现接口声明的所有方法。除了这个典型的用法以外,我们在继承中也可能会在子类覆盖父类中的方法。在覆盖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1)覆盖的方法的标志必须要和被覆盖的方法的标志完全匹配,才能达到覆盖的效果;

2)覆盖的方法的返回值必须和被覆盖的方法的返回一致;

3)覆盖的方法所抛出的异常必须和被覆盖方法的所抛出的异常一致,或者是其子类;

4)被覆盖的方法不能为private,否则在其子类中只是新定义了一个方法,并没有对其进行覆盖。

overload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熟悉,可以翻译为重载,它是指我们可以定义一些名称相同的方法,通过定义不同的输入参数来区分这些方法,然后再调用时,JVM就会根据不同的参数样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执行。在使用重载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1)在使用重载时只能通过不同的参数样式。例如,不同的参数类型,不同的参数个数,不同的参数顺序(当然,同一方法内的几个参数类型必须不一样,例如可以是fun(int,float),但是不能为fun(int,int));

2)不能通过访问权限、返回类型、抛出的异常进行重载;

3)方法的异常类型和数目不会对重载造成影响;

4)对于继承来说,如果某一方法在父类中是访问权限是priavte,那么就不能在子类对其进行重载,如果定义的话,也只是定义了一个新方法,而不会达到重载的效果。

接口可以继承接口。抽象类可以实现(implements)接口,抽象类可以继承具体类。抽象类中可以有静态的main方法。

备注:只要明白了接口和抽象类的本质和作用,这些问题都很好回答,想想看,如果自己作为是java语言的设计者,是否会提供这样的支持,如果不提供的话,有什么理由吗?如果没有道理不提供,那答案就是肯定的了。

只有记住抽象类与普通类的唯一区别就是不能创建实例对象和允许有abstract方法。

clone 有缺省行为,super.clone();因为首先要把父类中的成员复制到位,然后才是复制自己的成员。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现实生活中的业务在计算机中的映射,而现实生活中的业务其实就是一个个对象协作的过程。面向对象编程就是按现实业务一样的方式将程序代码按一个个对象进行组织和编写,让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和理解用对象方式组织和编写的程序代码,这样就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业务对象映射到计算机系统中。

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有封装、继承 、抽象、多态等4个主要的特征。

封装是保证软件部件具有优良的模块性的基础,封装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软件部件的“高内聚、低耦合”,防止程序相互依赖性而带来的变动影响。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中,对象是封装的最基本单位,面向对象的封装比传统语言的封装更为清晰、更为有力。面向对象的封装就是把描述一个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的代码封装在一个“模块”中,也就是一个类中,属性用变量定义,行为用方法进行定义,方法可以直接访问同一个对象中的属性。通常情况下,只要记住让变量和访问这个变量的方法放在一起,将一个类中的成员变量全部定义成私有的,只有这个类自己的方法才可以访问到这些成员变量,这就基本上实现对象的封装,就很容易找出要分配到这个类上的方法了,就基本上算是会面向对象的编程了。把握一个原则:把对同一事物进行操作的方法和相关的方法放在同一个类中,把方法和它操作的数据放在同一个类中。

例如,人要在黑板上画圆,这一共涉及三个对象:人、黑板、圆,画圆的方法要分配给哪个对象呢?由于画圆需要使用到圆心和半径,圆心和半径显然是圆的属性,如果将它们在类中定义成了私有的成员变量,那么,画圆的方法必须分配给圆,它才能访问到圆心和半径这两个属性,人以后只是调用圆的画圆方法、表示给圆发给消息而已,画圆这个方法不应该分配在人这个对象上,这就是面向对象的封装性,即将对象封装成一个高度自治和相对封闭的个体,对象状态(属性)由这个对象自己的行为(方法)来读取和改变。一个更便于理解的例子就是,司机将火车刹住了,刹车的动作是分配给司机,还是分配给火车,显然,应该分配给火车,因为司机自身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气将一个火车给停下来的,只有火车自己才能完成这一动作,火车需要调用内部的离合器和刹车片等多个器件协作才能完成刹车这个动作,司机刹车的过程只是给火车发了一个消息,通知火车要执行刹车动作而已。

在定义和实现一个类的时候,可以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把这个已经存在的类所定义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并可以加入若干新的内容,或修改原来的方法使之更适合特殊的需要,这就是继承。继承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抽象就是找出一些事物的相似和共性之处,然后将这些事物归为一个类,这个类只考虑这些事物的相似和共性之处,并且会忽略与当前主题和目标无关的那些方面,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当前目标有关的方面。例如,看到一只蚂蚁和大象,你能够想象出它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抽象。抽象包括行为抽象和状态抽象两个方面。例如,定义一个Person类,如下:

人本来是很复杂的事物,有很多方面,但因为当前系统只需要了解人的姓名和年龄,所以上面定义的类中只包含姓名和年龄这两个属性,这就是一种抽像,使用抽象可以避免考虑一些与目标无关的细节。我对抽象的理解就是不要用显微镜去看一个事物的所有方面,这样涉及的内容就太多了,而是要善于划分问题的边界,当前系统需要什么,就只考虑什么。

多态是指程序中定义的引用变量所指向的具体类型和通过该引用变量发出的方法调用在编程时并不确定,而是在程序运行期间才确定,即一个引用变量倒底会指向哪个类的实例对象,该引用变量发出的方法调用到底是哪个类中实现的方法,必须在由程序运行期间才能决定。因为在程序运行时才确定具体的类,这样,不用修改源程序代码,就可以让引用变量绑定到各种不同的类实现上,从而导致该引用调用的具体方法随之改变,即不修改程序代码就可以改变程序运行时所绑定的具体代码,让程序可以选择多个运行状态,这就是多态性。多态性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例如,下面代码中的UserDao是一个接口,它定义引用变量userDao指向的实例对象由daofactory.getDao()在执行的时候返回,有时候指向的是UserJdbcDao这个实现,有时候指向的是UserHibernateDao这个实现,这样,不用修改源代码,就可以改变userDao指向的具体类实现,从而导致userDao.insertUser()方法调用的具体代码也随之改变,即有时候调用的是UserJdbcDao的insertUser方法,有时候调用的是UserHibernateDao的insertUser方法:

比喻:人吃饭,你看到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靠的是父类或接口定义的引用变量可以指向子类或具体实现类的实例对象,而程序调用的方法在运行期才动态绑定,就是引用变量所指向的具体实例对象的方法,也就是内存里正在运行的那个对象的方法,而不是引用变量的类型中定义的方法。

class类中定义抽象方法必须在具体(Concrete)子类中实现,所以,不能有抽象构造方法或抽象静态方法。如果的子类没有实现抽象父类中的所有抽象方法,那么子类也必须定义为abstract类型。

接口(interface)可以说成是抽象类的一种特例,接口中的所有方法都必须是抽象的。接口中的方法定义默认为public abstract类型,接口中的成员变量类型默认为public static final。

下面比较一下两者的语法区别:

1)抽象类可以有构造方法,接口中不能有构造方法。

2)抽象类中可以有普通成员变量,接口中没有普通成员变量

3)抽象类中可以包含非抽象的普通方法,接口中的所有方法必须都是抽象的,不能有非抽象的普通方法。

4) 抽象类中的抽象方法的访问类型可以是public,protected和(默认类型,虽然

eclipse下不报错,但应该也不行),但接口中的抽象方法只能是public类型的,并且默认即为public abstract类型。

5)抽象类中可以包含静态方法,接口中不能包含静态方法

6)抽象类和接口中都可以包含静态成员变量,抽象类中的静态成员变量的访问类型可以任意,但接口中定义的变量只能是public static final类型,并且默认即为public static final类型。

7)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但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

下面接着再说说两者在应用上的区别:

接口更多的是在系统架构设计方法发挥作用,主要用于定义模块之间的通信契约。而抽象类在代码实现方面发挥作用,可以实现代码的重用,例如,模板方法设计模式是抽象类的一个典型应用,假设某个项目的所有Servlet类都要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权限判断、记录访问日志和处理异常,那么就可以定义一个抽象的基类,让所有的Servlet都继承这个抽象基类,在抽象基类的service方法中完成权限判断、记录访问日志和处理异常的代码,在各个子类中只是完成各自的业务逻辑代码,伪代码如下:

// 记录访问日志, 进行权限判断 //注意访问权限定义成protected,显得既专业,又严谨,因为它是专门给子类用的
// 本Servlet只处理的具体业务逻辑代码

父类方法中间的某段代码不确定,留给子类干,就用模板方法设计模式。 备注:这道题的思路是先从总体解释抽象类和接口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比较两者的语法细节,最后再说两者的应用区别。比较两者语法细节区别的条理是:先从一个类中的构造方法、普通成员变量和方法(包括抽象方法),静态变量和方法,继承性等6个方面逐一去比较回答,接着从第三者继承的角度的回答,特别是最后用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展现自己深厚的技术功底。

abstract的method 不可以是static的,因为抽象的方法是要被子类实现的,而static与子类扯不上关系!

native方法表示该方法要用另外一种依赖平台的编程语言实现的,不存在着被子类实现的问题,所以,它也不能是抽象的,不能与abstract混用。例如,FileOutputSteam类要硬件打交道,底层的实现用的是操作系统相关的api实现,例如,在windows用c语言实现的,所以,查看jdk 的源代码,可以发现FileOutputStream的open方法的定义如下:

如果我们要用java调用别人写的c语言函数,我们是无法直接调用的,我们需要按照java的要求写一个c语言的函数,又我们的这个c语言函数去调用别人的c语言函数。由于我们的c语言函数是按java的要求来写的,我们这个c语言函数就可以与java对接上,java那边的对接方式就是定义出与我们这个c函数相对应的方法,java中对应的方法不需要写具体的代码,但需要在前面声明native。

关于synchronized与abstract合用的问题,我觉得也不行,因为在我几年的学习和开发中,从来没见到过这种情况,并且我觉得synchronized应该是作用在一个具体的方法上才有意义。而且,方法上的synchronized同步所使用的同步锁对象是this,而抽象方法上无法确定this是什么。

内部类就是在一个类的内部定义的类,内部类中不能定义静态成员(静态成员不是对象的特性,只是为了找一个容身之处,所以需要放到一个类中而已,这么一点小事,你还要把它放到类内部的一个类中,过分了啊!提供内部类,不是为让你干这种事情,无聊,不让你干。我想可能是既然静态成员类似c语言的全局变量,而内部类通常是用于创建内部对象用的,所以,把“全局变量”放在内部类中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既然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就应该被禁止),内部类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中的成员变量,内部类可以定义在外部类的方法外面,也可以定义在外部类的方法体中,如下所示:

//在方法体内部定义的内部类 //在方法体外面定义的内部类

在方法体外面定义的内部类的访问类型可以是public,protecte,默认的,private等4种类型,这就好像类中定义的成员变量有4种访问类型一样,它们决定这个内部类的定义对其他类是否可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在外面创建内部类的实例对象,创建内部类的实例对象时,一定要先创建外部类的实例对象,然后用这个外部类的实例对象去创建内部类的实例对象,代码如下:

在方法内部定义的内部类前面不能有访问类型修饰符,就好像方法中定义的局部变量一样,但这种内部类的前面可以使用final或abstract修饰符。这种内部类对其他类是不可见的其他类无法引用这种内部类,但是这种内部类创建的实例对象可以传递给其他类访问。这种内部类必须是先定义,后使用,即内部类的定义代码必须出现在使用该类之前,这与方法中的局部变量必须先定义后使用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这种内部类可以访问方法体中的局部变量,但是,该局部变量前必须加final修饰符。

对于这些细节,只要在eclipse写代码试试,根据开发工具提示的各类错误信息就可以马上了解到。

在方法体内部还可以采用如下语法来创建一种匿名内部类,即定义某一接口或类的子类的同时,还创建了该子类的实例对象,无需为该子类定义名称:

最后,在方法外部定义的内部类前面可以加上static关键字,从而成为Static Nested Class,它不再具有内部类的特性,所有,从狭义上讲,它不是内部类。Static Nested Class与普通类在运行时的行为和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编程引用时的语法上有一些差别,它可以定义成public、protected、默认的、private等多种类型,而普通类只能定义成public和默认的这两种类型。在外面引用Static Nested Class类的名称为“外部类名.内部类名”。在外面不需要创建外部类的实例对象,就可以直接创建Static Nested

Class中也可以直接引用外部类的static的成员变量,不需要加上外部类的名字。

在静态方法中定义的内部类也是Static Nested Class,这时候不能在类前面加static关键字,静态方法中的Static Nested Class与普通方法中的内部类的应用方式很相似,它除了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中的static的成员变量,还可以访问静态方法中的局部变量,但是,该局部变量前必须加final修饰符。

备注:首先根据印象说出自己对内部类的总体方面的特点。例如,在两个地方可以定义,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不能定义静态成员,这是大的特点。然后再说一些细节方面的知识,例如,几种定义方式的语法区别,静态内部类,以及匿名内部类。

完全可以。如果不是静态内部类,那没有什么限制!

如果把静态嵌套类当作内部类的一种特例,那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普通成员变量,而只能访问外部类中的静态成员,例如,下面的代码:

答题时,也要能察言观色,揣摩提问者的心思,显然面试官想知道的是静态内部类不能访问外部类的成员,但如果一上来就顶牛,这不好,要先顺着人家,让人家满意,然后再说特殊情况,让人家吃惊。

可以继承其他类或实现其他接口。不仅是可以,而是必须!

下面程序的输出结果是多少?

很奇怪,结果是Test。

如果想得到父类的名称,应该用如下代码:

java.lang.String类是final类型的,因此不可以继承这个类、不能修改这个类。为了提高效率节省空间,我们应该用StringBuffer类

因为String被设计成不可变(immutable)类,所以它的所有对象都是不可变对象。在这段代码中,s原先指向一个String对象,内容是 "Hello",然后我们对s进行了+操作,那么s所指向的那个对象是否发生了改变呢?答案是没有。这时,s不指向原来那个对象了,而指向了另一个 String对象,内容为"Hello world!",原来那个对象还存在于内存之中,只是s这个引用变量不再指向它了。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很容易导出另一个结论,如果经常对字符串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者说,不可预见的修改,那么使用String来代表字符串的话会引起很大的内存开销。因为 String对象建立之后不能再改变,所以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字符串,都需要一个String对象来表示。这时,应该考虑使用StringBuffer类,它允许修改,而不是每个不同的字符串都要生成一个新的对象。并且,这两种类的对象转换十分容易。

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如果要使用内容相同的字符串,不必每次都new一个String。例如我们要在构造器中对一个名叫s的String引用变量进行初始化,把它设置为初始值,应当这样做:

后者每次都会调用构造器,生成新对象,性能低下且内存开销大,并且没有意义,因为String对象不可改变,所以对于内容相同的字符串,只要一个String对象来表示就可以了。也就说,多次调用上面的构造器创建多个对象,他们的String类型属性s都指向同一个对象。

上面的结论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对于字符串常量,如果内容相同,Java认为它们代表同一个String对象。而用关键字new调用构造器,总是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无论内容是否相同。

至于为什么要把String类设计成不可变类,是它的用途决定的。其实不只String,很多Java标准类库中的类都是不可变的。在开发一个系统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需要设计不可变类,来传递一组相关的值,这也是面向对象思想的体现。不可变类有一些优点,比如因为它的对象是只读的,所以多线程并发访问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每个不同的状态都要一个对象来代表,可能造成性能上的问题。所以Java标准类库还提供了一个可变版本,即StringBuffer。

两个或一个,”xyz”对应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放在字符串常量缓冲区,常量”xyz”不管出现多少遍,都是缓冲区中的那一个。New String每写一遍,就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它一句那个常量”xyz”对象的内容来创建出一个新String对象。如果以前就用过’xyz’,这句代表就不会创建”xyz”自己了,直接从缓冲区拿。

JAVA平台提供了两个类:String和StringBuffer,它们可以储存和操作字符串,即包含多个字符的字符数据。这个String类提供了数值不可改变的字符串。而这个StringBuffer类提供的字符串进行修改。当你知道字符数据要改变的时候你就可以使用StringBuffer。典型地,你可以使用StringBuffers来动态构造字符数据。另外,String实现了equals方法,new

接着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要把1到100的所有数字拼起来,组成一个串。

上面的代码效率很高,因为只创建了一个StringBuffer对象,而下面的代码效率很低,因为创建了101个对象。

1)用正则表达式,代码大概为:

第一条语句打印的结果为false,第二条语句打印的结果为true,这说明javac编译可以对字符串常量直接相加的表达式进行优化,不必要等到运行期去进行加法运算处理,而是在编译时去掉其中的加号,直接将其编译成一个这些常量相连的结果。

题目中的第一行代码被编译器在编译时优化后,相当于直接定义了一个”abcd”的字符串,所以,上面的代码应该只创建了一个String对象。写如下两行代码,

最终打印的结果应该为true。

也许你的答案是在return之前,但往更细地说,我的答案是在return中间执行,请看下面程序代码的运行结果:

运行结果是1,为什么呢?主函数调用子函数并得到结果的过程,好比主函数准备一个空罐子,当子函数要返回结果时,先把结果放在罐子里,然后再将程序逻辑返回到主函数。所谓返回,就是子函数说,我不运行了,你主函数继续运行吧,这没什么结果可言,结果是在说这话之前放进罐子里的。

从下面例子的运行结果中可以发现,try中的return语句调用的函数先于finally中调用的函数执行,也就是说return语句先执行,finally语句后执行,所以,返回的结果是2。Return并不是让函数马上返回,而是return语句执行后,将把返回结果放置进函数栈中,此时函数并不是马上返回,它要执行finally语句后才真正开始返回。

在讲解答案时可以用下面的程序来帮助分析:

final 用于声明属性,方法和类,分别表示属性不可变,方法不可覆盖,类不可继承。

内部类要访问局部变量,局部变量必须定义成final类型。

finally是异常处理语句结构的一部分,表示总是执行。

finalize是Object类的一个方法,在垃圾收集器执行的时候会调用被回收对象的此方法,可以覆盖此方法提供垃圾收集时的其他资源回收,例如关闭文件等。JVM不保证此方法总被调用

异常表示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正常状态,运行时异常表示虚拟机的通常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异常,是一种常见运行错误。java编译器要求方法必须声明抛出可能发生的非运行时异常,但是并不要求必须声明抛出未被捕获的运行时异常。

error 表示恢复不是不可能但很困难的情况下的一种严重问题。比如说内存溢出。不可能指望程序能处理这样的情况。 exception 表示一种设计或实现问题。也就是说,它表示如果程序运行正常,从不会发生的情况。

异常是指java程序运行时(非编译)所发生的非正常情况或错误,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很相似,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可以包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信息,可以用一个对象来表示,Java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处理异常,它把程序中发生的每个异常也都分别封装到一个对象来表示的,该对象中包含有异常的信息。

表示应用程序本身无法克服和恢复的一种严重问题,程序只有死的份了,例如,说内存溢出和线程死锁等系统问题。Exception表示程序还能够克服和恢复的问题,其中又分为系统异常和普通异常,系统异常是软件本身缺陷所导致的问题,也就是软件开发人员考虑不周所导致的问题,软件使用者无法克服和恢复这种问题,但在这种问题下还可以让软件系统继续运行或者让软件死掉,例如数组脚本越界(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空指针异常(NullPointerException)、类转换异常(ClassCastException);普通异常是运行环境的变化或异常所导致的问题,是用户能够克服的问题,例如,网络断线,硬盘空间不够,发生这样的异常后,程序不应该死掉。

java为系统异常和普通异常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编译器强制普通异常必须try..catch处理或用throws声明继续抛给上层调用方法处理,所以普通异常也称为checked异常,而系统异常可以处理也可以不处理,所以,编译器不强制用try..catch处理或用throws声明,所以系统异常也称为unchecked异常。

提示答题者:就按照三个级别去思考:虚拟机必须宕机的错误,程序可以死掉也可以不死掉的错误,程序不应该死掉的错误;

这道题主要考你的代码量到底多大,如果你长期写代码的,应该经常都看到过一些系统方面的异常,你不一定真要回答出5个具体的系统异常,但你要能够说出什么是系统异常,以及几个系统异常就可以了,当然,这些异常完全用其英文名称来写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写不出,那就用中文吧,有总比没有强!

java5以前,有如下两种:

从java5开始,还有如下一些线程池创建多线程的方式:

有两种实现方法,分别是继承Thread类与实现Runnable接口,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同步方法。反对使用stop(),是因为它不安全。它会解除由线程获取的所有锁定,而且如果对象处于一种不连贯状态,那么其他线程能在那种状态下检查和修改它们。结果很难检查出真正的问题所在。suspend()方法容易发生死锁。调用suspend()的时候,目标线程会停下来,但却仍然持有在这之前获得的锁定。此时,其他任何线程都不能访问锁定的资源,除非被"挂起"的线程恢复运行。对任何线程来说,如果它们想恢复目标线程,同时又试图使用任何一个锁定的资源,就会造成死锁。所以不应该使用suspend(),而应在自己的Thread类中置入一个标志,指出线程应该活动还是挂起。若标志指出线程应该挂起,便用wait()命其进入等待状态。若标志指出线程应当恢复,则用一个notify()重新启动线程。

sleep是线程类(Thread)的方法,导致此线程暂停执行指定时间,给执行机会给其他线程,但是监控状态依然保持,到时后会自动恢复。调用sleep不会释放对象锁。 wait是Object类的方法,对此对象调用wait方法导致本线程放弃对象锁,进入等待此对象的等待锁定池,只有针对此对象发出notify方法(或notifyAll)后本线程才进入对象锁定池准备获得对象锁进入运行状态。

sleep就是正在执行的线程主动让出cpu,cpu去执行其他线程,在sleep指定的时间过后,cpu才会回到这个线程上继续往下执行,如果当前线程进入了同步锁,sleep方法并不会释放锁,即使当前线程使用sleep方法让出了cpu,但其他被同步锁挡住了的线程也无法得到执行。wait是指在一个已经进入了同步锁的线程内,让自己暂时让出同步锁,以便其他正在等待此锁的线程可以得到同步锁并运行,只有其他线程调用了notify方法(notify并不释放锁,只是告诉调用过wait方法的线程可以去参与获得锁的竞争了,但不是马上得到锁,因为锁还在别人手里,别人还没释放。如果notify方法后面的代码还有很多,需要这些代码执行完后才会释放锁,可以在notfiy方法后增加一个等待和一些代码,看看效果),调用wait方法的线程就会解除wait状态和程序可以再次得到锁后继续向下运行。对于wait的讲解一定要配合例子代码来说明,才显得自己真明白。

//由于这里的Thread1和下面的Thread2内部run方法要用同一对象作为监视器,我们这里不能用this,因为在Thread2里面的this和这个Thread1的this不是同一个对象。我们用MultiThread.class这个字节码对象,当前虚拟机里引用这个变量时,指向的都是同一个对象。 //释放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程序自然离开监视器的范围,也就是离开了synchronized关键字管辖的代码范围,另一种方式就是在synchronized关键字管辖的代码内部调用监视器对象的wait方法。这里,使用wait方法释放锁。 //由于notify方法并不释放锁, 即使thread2调用下面的sleep方法休息了10毫秒,但thread1仍然不会执行,因为thread2没有释放锁,所以Thread1无法得不到锁。

如果数据将在线程间共享。例如正在写的数据以后可能被另一个线程读到,或者正在读的数据可能已经被另一个线程写过了,那么这些数据就是共享数据,必须进行同步存取。

当应用程序在对象上调用了一个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执行的方法,并且不希望让程序等待方法的返回时,就应该使用异步编程,在很多情况下采用异步途径往往更有效率。

多线程有两种实现方法,分别是继承Thread类与实现Runnable接口。

wait():使一个线程处于等待状态,并且释放所持有的对象的lock。

sleep():使一个正在运行的线程处于睡眠状态,是一个静态方法,调用此方法要捕捉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

notify():唤醒一个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注意的是在调用此方法的时候,并不能确切的唤醒某一个等待状态的线程,而是由JVM确定唤醒哪个线程,而且不是按优先级。

Allnotity():唤醒所有处入等待状态的线程,注意并不是给所有唤醒线程一个对象的锁,而是让它们竞争。

启动一个线程是调用start()方法,使线程就绪状态,以后可以被调度为运行状态,一个线程必须关联一些具体的执行代码,run()方法是该线程所关联的执行代码。

1)其他方法前是否加了synchronized关键字,如果没加,则能。

2)如果这个方法内部调用了wait,则可以进入其他synchronized方法。

3)如果其他个方法都加了synchronized关键字,并且内部没有调用wait,则不能。

4)如果其他方法是static,它用的同步锁是当前类的字节码,与非静态的方法不能同步,因为非静态的方法用的是this。

一个程序中可以有多条执行线索同时执行,一个线程就是程序中的一条执行线索,每个线程上都关联有要执行的代码,即可以有多段程序代码同时运行,每个程序至少都有一个线程,即main方法执行的那个线程。如果只是一个cpu,它怎么能够同时执行多段程序呢?这是从宏观上来看的,cpu一会执行a线索,一会执行b线索,切换时间很快,给人的感觉是a,b在同时执行,好比大家在同一个办公室上网,只有一条链接到外部网线,其实,这条网线一会为a传数据,一会为b传数据,由于切换时间很短暂,所以,大家感觉都在同时上网。

调用线程的start方法后线程进入就绪状态,线程调度系统将就绪状态的线程转为运行状态,遇到synchronized语句时,由运行状态转为阻塞,当synchronized获得锁后,由阻塞转为运行,在这种情况可以调用wait方法转为挂起状态,当线程关联的代码执行完后,线程变为结束状态。

主要相同点:Lock能完成synchronized所实现的所有功能。

主要不同点:Lock有比synchronized更精确的线程语义和更好的性能。synchronized会自动释放锁,而Lock一定要求程序员手工释放,并且必须在finally从句中释放。Lock还有更强大的功能,例如,它的tryLock方法可以非阻塞方式去拿锁。

举例说明(对下面的题用lock进行了改写):

//这里抛异常了,锁能释放吗?

以下程序使用内部类实现线程,对j增减的时候没有考虑顺序问题。

备注:不可能一上来就写出上面的完整代码,最初写出来的代码如下,问题在于两个线程的代码要参照同一个变量,即这两个线程的代码要共享数据,所以,把这两个线程的执行代码搬到同一个类中去:

下面使用jdk5中的并发库来实现的:

这两个类都实现了List接口(List接口继承了Collection接口),他们都是有序集合,即存储在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的位置都是有顺序的,相当于一种动态的数组,我们以后可以按位置索引号取出某个元素,,并且其中的数据是允许重复的,这是HashSet之类的集合的最大不同处,HashSet之类的集合不可以按索引号去检索其中的元素,也不允许有重复的元素(本来题目问的与hashset没有任何关系,但为了说清楚ArrayList与Vector的功能,我们使用对比方式,更有利于说明问题)。

接着才说ArrayList与Vector的区别,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Vector是线程安全的,也就是说是它的方法之间是线程同步的,而ArrayList是线程序不安全的,它的方法之间是线程不同步的。如果只有一个线程会访问到集合,那最好是使用ArrayList,因为它不考虑线程安全,效率会高些;如果有多个线程会访问到集合,那最好是使用Vector,因为不需要我们自己再去考虑和编写线程安全的代码。

ArrayList与Vector都有一个初始的容量大小,当存储进它们里面的元素的个数超过了容量时,就需要增加ArrayList与Vector的存储空间,每次要增加存储空间时,不是只增加一个存储单元,而是增加多个存储单元,每次增加的存储单元的个数在内存空间利用与程序效率之间要取得一定的平衡。Vector默认增长为原来两倍,而ArrayList的增长策略在文档中没有明确规定(从源代码看到的是增长为原来的1.5倍)。ArrayList与Vector都可以设置初始的空间大小,Vector还可以设置增长的空间大小,而ArrayList没有提供设置增长空间的方法。

总结:即Vector增长原来的一倍,ArrayList增加原来的0.5倍。

HashMap是Hashtable的轻量级实现(非线程安全的实现),他们都完成了Map接口,主要区别在于HashMap允许空(null)键值(key),由于非线程安全,在只有一个线程访问的情况下,效率要高于Hashtable。

最大的不同是,Hashtable的方法是Synchronize的,而HashMap不是,在多个线程访问Hashtable时,不需要自己为它的方法实现同步,而HashMap 就必须为之提供外同步。

2)同步性: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也就是说是同步的,而HashMap是线程序不安全的,不是同步的;

3)值:只有HashMap可以让你将空值作为一个表的条目的key或value

一个是存储单列数据的集合,另一个是存储键和值这样的双列数据的集合,List中存储的数据是有顺序,并且允许重复;Map中存储的数据是没有顺序的,其键是不能重复的,它的值是可以有重复的。

这样的题属于随意发挥题:这样的题比较考水平,两个方面的水平:一是要真正明白这些内容,二是要有较强的总结和表述能力。如果你明白,但表述不清楚,在别人那里则等同于不明白。

首先,List与Set具有相似性,它们都是单列元素的集合,所以,它们有一个功共同的父接口,叫Collection。Set里面不允许有重复的元素,所谓重复,即不能有两个相等(注意,不是仅仅是相同)的对象 ,即假设Set集合中有了一个A对象,现在我要向Set集合再存入一个B对象,但B对象与A对象equals相等,则B对象存储不进去,所以,Set集合的add方法有一个boolean的返回值,当集合中没有某个元素,此时add方法可成功加入该元素时,则返回true,当集合含有与某个元素equals相等的元素时,此时add方法无法加入该元素,返回结果为false。Set取元素时,没法说取第几个,只能以Iterator接口取得所有的元素,再逐一遍历各个元素。

List表示有先后顺序的集合, 注意,不是那种按年龄、按大小、按价格之类的排序。当我们多次调用add(Obj e)方法时,每次加入的对象就像火车站买票有排队顺序一样,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序。有时候,也可以插队,即调用add(int index,Obj e)方法,就可以指定当前对象在集合中的存放位置。一个对象可以被反复存储进List中,每调用一次add方法,这个对象就被插入进集合中一次,其实,并不是把这个对象本身存储进了集合中,而是在集合中用一个索引变量指向这个对象,当这个对象被add多次时,即相当于集合中有多个索引指向了这个对象,如图x所示。List除了可以以Iterator接口取得所有的元素,再逐一遍历各个元素之外,还可以调用get(index i)来明确说明取第几个。

所对应的value。另外,也可以获得所有的key的结合,还可以获得所有的value的结合,还可以获得key和value组合成的Map.Entry对象的集合。

List 以特定次序来持有元素,可有重复元素。Set 无法拥有重复元素,内部排序。Map 保存key-value值,value可多值。

65在hashSet中的存储顺序不是62,65,78。LinkedHashSet按插入的顺序存储,那被存储对象的hashcode方法还有什么作用呢?hashset集合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首先看hashcode方法是否相等,然后看equals方法是否相等。new

同一个对象可以在Vector中加入多次。往集合里面加元素,相当于集合里用一根绳子连接到了目标对象。往HashSet中却加不了多次的。

ArrayList和Vector都是使用数组方式存储数据,此数组元素数大于实际存储的数据以便增加和插入元素,它们都允许直接按序号索引元素,但是插入元素要涉及数组元素移动等内存操作,所以索引数据快而插入数据慢,Vector由于使用了synchronized方法(线程安全),通常性能上较ArrayList差,而LinkedList使用双向链表实现存储,按序号索引数据需要进行前向或后向遍历,但是插入数据时只需要记录本项的前后项即可,所以插入速度较快。

LinkedList也是线程不安全的,LinkedList提供了一些方法,使得LinkedList可以被当作堆栈和队列来使用。

Collection是集合类的上级接口,继承与他的接口主要有Set 和List。

Collections是针对集合类的一个帮助类,他提供一系列静态方法实现对各种集合的搜索、排序、线程安全化等操作。

Set里的元素是不能重复的,元素重复与否是使用equals()方法进行判断的。

equals()和==方法决定引用值是否指向同一对象equals()在类中被覆盖,为的是当两个分离的对象的内容和类型相配的话,返回真值。

最常用的集合类是 List 和 Map。 List 的具体实现包括 ArrayList 和 Vector,它们是可变大小的列表,比较适合构建、存储和操作任何类型对象的元素列表。 List 适用于按数值索引访问元素的情形。

Map 提供了一个更通用的元素存储方法。 Map 集合类用于存储元素对(称作"键"和"值"),其中每个键映射到一个值。

记的不是方法名,而是思想,知道它们都有增删改查的方法,。因为只要在eclispe下按点操作符,很自然的这些方法就出来了。记住的一些思想就是List类会有get(int index)这样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按顺序取元素,而set类中没有get(int index)这样的方法。List和set都可以迭代出所有元素,迭代时先要得到一个iterator对象,所以,set和list类都有一个iterator方法,用于返回那个iterator对象。map可以返回三个集合,一个是返回所有的key的集合,另外一个返回的是所有value的集合,再一个返回的key和value组合成的EntrySet对象的集合,map也有get方法,参数是key,返回值是key对应的value。

如果对象要保存在HashSet或HashMap中,它们的equals相等,那么,它们的hashcode值就必须相等。

如果不是要保存在HashSet或HashMap,则与hashcode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时候hashcode不等是可以的,例如arrayList存储的对象就不用实现hashcode,当然,我们没有理由不实现,通常都会去实现的。

当前的add方法放入的是哪个对象,就调用哪个对象的compareTo方法,至于这个compareTo方法怎么做,就看当前这个对象的类中是如何编写这个方法的。

要让人家感觉你对java ee开发很熟,所以,不能仅仅只列core java中的那些东西,要多列你在做ssh项目中涉及的那些东西,就写你最近写的那些程序中涉及的那些类。

要把一片二进制数据数据逐一输出到某个设备中,或者从某个设备中逐一读取一片二进制数据,不管输入输出设备是什么,我们要用统一的方式来完成这些操作,用一种抽象的方式进行描述,这个抽象描述方式起名为IO流,对应的抽象类为OutputStream和InputStream ,不同的实现类就代表不同的输入和输出设备,它们都是针对字节进行操作的。

在应用中,经常要完全是字符的一段文本输出去或读进来,用字节流可以吗?计算机中的一切最终都是二进制的字节形式存在。对于“中国”这些字符,首先要得到其对应的字节,然后将字节写入到输出流。读取时,首先读到的是字节,可是我们要把它显示为字符,我们需要将字节转换成字符。由于这样的需求很广泛,人家专门提供了字符流的包装类。

底层设备永远只接受字节数据,有时候要写字符串到底层设备,需要将字符串转成字节再进行写入。字符流是字节流的包装,字符流则是直接接受字符串,它内部将串转成字节,再写入底层设备,这为我们向IO设别写入或读取字符串提供了一点点方便。

字符向字节转换时,要注意编码的问题,因为字符串转成字节数组,其实是转成该字符的某种编码的字节形式,读取也是反之的道理。

字节流与字符流关系的代码案例:
 
 
 
 

我们有时候将一个java对象变成字节流的形式传出去或者从一个字节流中恢复成一个java对象,例如,要将java对象存储到硬盘或者传送给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这个过程我们可以自己写代码去把一个java对象变成某个格式的字节流再传输,但是,jre本身就提供了这种支持,我们可以调用OutputStream的writeObject方法来做,如果要让java 帮我们做,要被传输的对象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这样,javac编译时就会进行特殊处理,编译的类才可以被writeObject方法操作,这就是所谓的序列化。需要被序列化的类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该接口是一个mini接口,其中没有需要实现的方法,implements Serializable只是为了标注该对象是可被序列化的。

例如,在web开发中,如果对象被保存在了Session中,tomcat在重启时要把Session对象序列化到硬盘,这个对象就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如果对象要经过分布式系统进行网络传输或通过rmi等远程调用,这就需要在网络上传输对象,被传输的对象就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JVM中类的装载是由ClassLoader和它的子类来实现的,Java ClassLoader 是一个重要的Java运行时系统组件。它负责在运行时查找和装入类文件的类。

Java的内存分为两类,一类是栈内存,一类是堆内存。栈内存是指程序进入一个方法时,会为这个方法单独分配一块私属存储空间,用于存储这个方法内部的局部变量,当这个方法结束时,分配给这个方法的栈会释放,这个栈中的变量也将随之释放。

堆是与栈作用不同的内存,一般用于存放不放在当前方法栈中的那些数据,例如,使用new创建的对象都放在堆里,所以,它不会随方法的结束而消失。方法中的局部变量使用final修饰后,放在堆中,而不是栈中。

GC是垃圾收集的意思(Gabage Collection),内存处理是编程人员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忘记或者错误的内存回收会导致程序或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崩溃,Java提供的GC功能可以自动监测对象是否超过作用域从而达到自动回收内存的目的,Java语言没有提供释放已分配内存的显示操作方法。

Java语言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垃圾回收机制,使c++程序员最头疼的内存管理的问题迎刃而解,它使得Java程序员在编写程序的时候不再需要考虑内存管理。由于有个垃圾回收机制,Java中的对象不再有"作用域"的概念,只有对象的引用才有"作用域"。垃圾回收可以有效的防止内存泄露,有效的使用可以使用的内存。垃圾回收器通常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低级别的线程运行,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对内存堆中已经死亡的或者长时间没有使用的对象进行清楚和回收,程序员不能实时的调用垃圾回收器对某个对象或所有对象进行垃圾回收。回收机制有分代复制垃圾回收和标记垃圾回收,增量垃圾回收。

对于GC来说,当程序员创建对象时,GC就开始监控这个对象的地址、大小以及使用情况。通常,GC采用有向图的方式记录和管理堆(heap)中的所有对象。通过这种方式确定哪些对象是“可达的”,哪些对象是“不可达的”。当GC确定一些对象为“不可达”时,GC就有责任回收这些内存空间。可以。程序员可以手动执行System.gc(),通知GC运行,但是Java语言规范并不保证GC一定会执行。

assertion(断言)在软件开发中是一种常用的调试方式,很多开发语言中都支持这种机制。在实现中,assertion就是在程序中的一条语句,它对一个boolean表达式进行检查,一个正确程序必须保证这个boolean表达式的值为true;如果该值为false,说明程序已经处于不正确的状态下,assert将给出警告或退出。一般来说,assertion用于保证程序最基本、关键的正确性。

assertion检查通常在开发和测试时开启。为了提高性能,在软件发布后,assertion检查通常是关闭的。

//假设程序不小心多了一句--i;

所谓内存泄露就是指一个不再被程序使用的对象或变量一直被占据在内存中。java中有垃圾回收机制,它可以保证一对象不再被引用的时候,即对象编程了孤儿的时候,对象将自动被垃圾回收器从内存中清除掉。由于Java 使用有向图的方式进行垃圾回收管理,可以消除引用循环的问题,例如有两个对象,相互引用,只要它们和根进程不可达的,那么GC也是可以回收它们的,例如下面的代码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的内存回收:

Java中的内存泄露的情况:长生命周期的对象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的引用就很可能发生内存泄露,尽管短生命周期对象已经不再需要,但是因为长生命周期对象持有它的引用而导致不能被回收,这就是Java中内存泄露的发生场景,通俗地说,就是程序员可能创建了一个对象,以后一直不再使用这个对象,这个对象却一直被引用,即这个对象无用但是却无法被垃圾回收器回收的,这就是Java中可能出现内存泄露的情况,例如,缓存系统,我们加载了一个对象放在缓存中(例如放在一个全局map对象中),然后一直不再使用它,这个对象一直被缓存引用,但却不再被使用。

检查Java中的内存泄露,一定要让程序将各种分支情况都完整执行到程序结束,然后看某个对象是否被使用过,如果没有,则才能判定这个对象属于内存泄露。

如果一个外部类的实例对象的方法返回了一个内部类的实例对象,这个内部类对象被长期引用了,即使那个外部类实例对象不再被使用,但由于内部类持久外部类的实例对象,这个外部类对象将不会被垃圾回收,这也会造成内存泄露。

主要特点就是清空堆栈中的某个元素,并不是彻底把它从数组中拿掉,而是把存储的总数减少,在拿掉某个元素时,顺便也让它从数组中消失,将那个元素所在的位置的值设置为null即可:

上面的原理应该很简单,假如堆栈加了10个元素,然后全部弹出来,虽然堆栈是空的,没有我们要的东西,但是这是个对象是无法回收的,这个才符合了内存泄露的两个条件:无用,无法回收。 但是就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也不一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这个堆栈用的比较少,也就浪费了几个K内存而已,反正我们的内存都上G了,哪里会有什么影响,再说这个东西很快就会被回收的,有什么关系。

s.pop(); //这里有一个对象发生内存泄露

因为是static,就一直存在到程序退出,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它有自愈功能,就是说如果你的Stack最多有100个对象,那么最多也就只有100个对象无法被回收其实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Stack内部持有100个引用,最坏的情况就是他们都是无用的,因为我们一旦放新的进取,以前的引用自然消失!

内存泄露的另外一种情况:当一个对象被存储进HashSet集合中以后,就不能修改这个对象中的那些参与计算哈希值的字段了,否则,对象修改后的哈希值与最初存储进HashSet集合中时的哈希值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contains方法使用该对象的当前引用作为的参数去HashSet集合中检索对象,也将返回找不到对象的结果,这也会导致无法从HashSet集合中单独删除当前对象,造成内存泄露。

可以,但在应用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的类加载器去加载,否则,系统的类加载器永远只是去加载jre.jar包中的那个java.lang.String。由于在tomcat的web应用程序中,都是由webapp自己的类加载器先自己加载WEB-INF/classess目录中的类,然后才委托上级的类加载器加载,如果我们在tomcat的web应用程序中写一个java.lang.String,这时候Servlet程序加载的就是我们自己写的java.lang.String,但是这么干就会出很多潜在的问题,原来所有用了java.lang.String类的都将出现问题。

虽然java提供了endorsed技术,可以覆盖jdk中的某些类,具体做法是….。但是,能够被覆盖的类是有限制范围,反正不包括java.lang这样的包中的类。例如,运行下面的程序:

这有何错误? 答案: 错。abstract method必须以分号结尾,且不带花括号。

这个好像很明显。 答案: 正确。从来没有人说过Java的Class名字必须和其文件名相同。但public class的名字必须和文件名相同。

答案:错误。在编译时会发生错误(错误描述不同的JVM有不同的信息,意思就是未明确的x调用,两个x都匹配(就象在同时import java.util和java.sql两个包时直接声明Date一样)。对于父类的变量,可以用super.x来明确,而接口的属性默认隐含为 public static final.所以可以通过A.x来明确。 11)

这个错误不容易发现。 答案: 错。

Github 上所有的文章我都会首发在微信公众号『爱笑的架构师』,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定时推送技术干货~

}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在政府管理领域,其直接后果是改变了传统办公的方式。具体而言,这种转变包括在办公操作技能方面和办公系统方面的变革,体现为在个人办公自动化和群体办公自动化两个方面的变化。以下内容将分别阐述三个部分的内容以说明这些变化:办公自动化概述;个人办公自动化技术与设备;群体办公自动化所涉及的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

第一章 办公自动化概述

    自7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已逐渐显示出其特征轮廓和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产业界、知识界和政府都围绕着这一进程开展活动、规划对策,力求在信息时代走在世界的前列。
    1.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最大部门,在产业领域居主导地位。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业从业人员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体。
    3.资源结构发生变化:信息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生产成为决定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
    4.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逐渐向网络式结构演变,伴随着上传下达式的信息传达方式和决策方式的变化;以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生存所依赖的新型动力机制。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出人类社会其它领域的发展步伐,上述变化过程会导致社会发展中的失衡现象,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同时会对世界产生冲击与震荡。例如,高技术服务的产出和价值无法按现有方式计算,专家们指出,由于这些技术设备的价格的不断下降,信息产业的发展常常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这使得不发达国家在选择和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方面处于困境;此外,自动化技术对就业方面产生的冲击将会极大地困扰整个人类社会。信息技术可能会在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管理和决策模式、技术风险、就业状况、财富分配以及国际关系等等各方面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和难以预料的结果。这些都是我们不容忽视、尚待研究的难题。需要积极探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智力效率、无形资产、智力结构等方面的重组与优化造成的组织变革等具体问题。
    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C.Zisman为初露端倪的办公自动化下了如下的定义:办公自动化就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及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难以处理的数量庞大且结构不明确的、包括非数值型信息的办公事务处理的一项综合技术。
80年代中期,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同时,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办公自动化专家会议对办公自动化作了如下定义:办公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室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辅助决策、求取更好的效果以达到既定(即经济、政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目标。一个比较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保存这四个基本环节。核心任务是为各领域各层次的办公人员提供所需运用的信息。
日本人工智能专家渡部和先生对办公自动化的概念作了富有哲理性的解释,他指出,凡能够清楚地设定其指标的业务属于工场型的事务,将来应由办公室机器人来处理。办公自动化的长远目标是改善人们在办公室中的工作效率,使办公室的工作人性化。这意味着在这样的办公室系统中,人的活动集中于办公业务的核心部分,而这些活动是无论科学多么发达都不能完全由机器所取代的。这样,人的精力将只用于创造性的智力工作,办公自动化将对智能型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办公室将真正成为智力活动的场所。
    第二节 办公自动化技术概述:个人办公与群体办公的自动化
    为了便于论述、理解和学习,本书中将办公自动化技术分为个人办公与群体办公自动化技术两大部分。其中,个人技术部分偏重应用软件的基本概念与操作,群体部分偏重系统方面的知识内容。显然,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例如,数据库和数据仓库部分的内容放在第一大部份纯粹是处于论述的方便。
    主要指支持个人办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些技术包括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电子报表处理、多媒体技术等内容。
    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在一般办公室环境下,数据处理是通过数据库软件、电子报表软件以及应用数据库软件建立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应用程序来实现的。它们包括了对办公中所需信息的存储、计算、查询、汇总、制表、编排等内容。
    文字处理是指应用计算机完成文字工作,其核心部件是文字处理软件。文字处理技术包括文字的输入、编辑排版以及存储打印等基本功能。
    指计算机对人的语言声音的处理,从应用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技术。
    就办公室环境的计算机应用而言,是指包括图形(像)的生成(绘制)、编辑和修改,图形(像)与文字的混合排版、定位与输出等。汉字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对图形的智能化处理技术。

是支持群体间动态办公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特指针对越来越频繁出现的跨单位、跨专业和超地理界限的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汇的协同化自动办公的技术和系统。其极端形式是不以行政的或地理的界限为基础的动态的电信社会单位,社会信息化进程正越来越多地创建出各种大大小小的电信单位。不论其组织形式如何,协同交互的电子办公能力是新时代环境下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
    网络化(Internet/Intranet):系统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网络上、依靠网络和网络信息的支持而运转,信息系统支持组织的动态变化和任何形式的协同交互业务;
    智能化(Intelligence):具有人工智能和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机制,能够挖掘隐性知识、揭示信息的价值和意义、达到组织内知识共享的目的,使之成为组织运用信息进行创造性智能活动的技术基础。

第二章 办公自动化技术与设备:个人办公自动化

    中文平台是基于Intel 80X86(包括奔腾)体系结构的、分别以英文DOS、Windows和UNIX为基础的,以外挂式方式实现的中文处理基准台面和支撑环境。
    1.外挂接口,即在原西文操作系统外部所做的一个独立的中文处理模块,通过某种方式挂接在西文操作系统上,使原西文操作系统增加了中文处理功能。这个中文处理模块可被撤除,且撤除后西文操作系统完全恢复原有功能;
    中文处理驱动程序,包括中文显示驱动程序、中文输入法驱动程序(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方式)打印驱动程序和字型驱动程序等;
    中文处理辅助功能,可包括中文时间日期格式处理、中西文字符和标点符号个数的统计、中文字符多种方式的排序、中文字词校对等常用功能或实用工具,这些辅助工具是可选的;
    系统信息,有关系统所处的中文或西文状态、正在使用的或可用的输入法及打印驱动程序、已装入的字型等反映系统状态和资源情况的信息,这些信息常常是应用程序运行时需要设置和查询的

    在中文平台的支持下,计算机系统能够处理汉字信息,即汉字的信息化代码。汉字的信息化是通过汉字属性的信息化实现的。信息化后的汉字属性特征构成汉字的代码体系,中文平台就是通过对汉字代码体系的转换最终实现汉字的处理。
    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是汉字文字处理技术的基础,它体现在对汉字属性的处理过程中。汉字的属性包括汉字的字量、字频、字形、字音、字义等,对这些属性的信息化处理贯穿在汉字信息处理流程的各个阶段以及相关的技术考虑中。
    在中文电脑中,选用或配备多少个汉字由所用的汉字编码字符集标准来决定。国家标准GB2312-80基本集共收录汉字6763个,其中常用字(一集字库)3755个,次常用字(二集字库)3008个。此外,国家标准的两个辅助集收录了稀用字和罕用字共16000余个。
上述汉字编码字符集中汉字的选用是建立在汉字使用频率的统计基础上。例如国标一集字库3755个汉字在通用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是99.9%,加上二集字库一共6763个汉字的使用频率覆盖了通用文献应用的99.99%。两个辅助集中的汉字的使用频率在万分之一以下。不过汉字的使用频率受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差异也很大。
    在汉字信息处理中,汉字的字形通过被分解为部件、笔画、位点等层次最终被数字化了。汉字字形的分解方式是汉字的输入与输出技术、以及汉字字模生成的基础。
汉字的字音是汉字输入、排序的基础。此外,是汉语语音的自动识别与合成技术中处理的对象。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语言,在汉字中同音现象十分突出。最多一音达120-130个字。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客观因素,同音现象产生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中,对同音字的处理是技术难度很大的问题,但目前智能化的同音字、词处理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实用化的技术。
    语言的表现形式是“音”,其潜在内容是“义”,文字的表现形式是“形”,其潜在内容是“音”和“义”。每一个汉字都是多义的,对于语义歧义的处理是中文语音自动处理、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
    1.汉字代码体系:由汉字输入码、汉字机内码、汉字字形码和汉字国标交换码等构成。
    2.汉字代码的概念:其中汉字输入码是用于在计算机键盘上输入汉字的编码方法所产生的代码;汉字机内码是计算机内部处理汉字时使用的代码,类似于给每个汉字的一个序号;汉字字形码是汉字字形的数字化表示法所产生的代码;汉字国标交换码是我国制定的汉字信息交换标准中为每个汉字所规定的代码。
    1.汉字代码体系的作用:计算机处理汉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汉字代码进行转换的过程,即汉字信息处理流程。
    2.汉字代码的转换:其转换的具体过程是,人在键盘上敲入汉字的输入码,由计算机将其转换为汉字机内码供计算机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将机内码转换为字形码以便在显示器上显示或者在打印机上打印;在不同的汉字信息系统例如大陆与台湾或日本等使用的汉字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中使用汉字交换码作为通信转换的工具。
    1.键盘输入技术:使用各种编码方法输入汉字的技术。
    2.自动输入技术:包括汉字的图形扫描自动识别和汉语语音的自动识别等方法输入汉字的技术。
    1.类型:大体上可分为拼音码、拼形码、 音形码、流水码等,它们体现了以汉字的不同属性为主要取码特征的编码方法。
    2.汉字键盘输入编码方案的评价:用户对编码的评价和选择包括两个层面的考虑,技术指标和人文标准。技术指标主要是平均码长、重码率、输入速度、学习成本、易用性等;人文标准则反映了职业、文化、年龄、地域、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1.规范化:形码的规范化,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暑联合发布会发布的汉字部件规范、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在1998年5月1日付诸实行,最有影响的一批形码如五笔、郑码等依据规范进行调整。
    2.词语化:无论是拼音码还是拼形码,都出现了演变到以词语而不是单字为主要处理对象的趋势,这样的好处是加快了输入速度同时使得计算机的智能功能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3.智能化:音码的智能化,主要建立在拼音的连续序列输入方式上,人可以自如地输入不论单字还是词的拼音序列,由计算机根据智能理解自动分词、自动挑选同音字词自动记忆所用搭配。形码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字词的上下文自动关联的处理上。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使人的干预趋于最少,而使计算机承担更多的选择性任务,从而加快输入速度,使人――机之间建立某种沟通,就如同人与人之间随着时间的过程而建立某种理解和默契一样的感觉。
    4.辅助功能多样化:提供动态的联想、近义、反义词汇及资料、素材等帮助录入甚至构思和写作的辅助、支持功能。
    (一)基本编辑功能:完成多数需要的文字编辑工作。
    (二)验证工具:提供基本字典和用户字典、词库等工具实现诸如拼写、语法、文档格式等多种检查功能。
    (三) 函件合并:对文字与表格文档之间的数据读取、拼接等功能。
    (四)版面编排:包括多栏目设计、图表图形输入编辑、模板与样式的预览、缩放剪辑等功能
    (五)样式设计:自动样式和用户自己编辑样式的功能。
    (六)字体/打印机支持:丰富的字体的显示及打印能力。
    (七)输入/输出口:支持输入/出各种不同格式文本的能力,包括不同程序的文本文件和不同媒体文件。
    (八)联网能力:在网上多用户协同参与文档制作、修订、批注等操作的能力。
    (九)宏功能:能充分支持与字处理软件动态交换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宏语言。
    (十)帮助文档:提供全面并易于理解的使用说明和联机帮助以及多途径的帮助指南工具。
    (十一)易学/易用性:菜单以及功能键易于掌握,提供诸如“向导”等工具帮助使用较复杂的功能。对熟练用户提供快捷键和丰富的可定制选项以适应用户特性和提高使用速度。
    (十二) 检索工具:可写出各章节内容要点、目次索引、修订工具、文件修订的历史记录等。
    (十三) 出错处理:能及时发现错误,并能快速退回原处重新编辑,还能恢复已删除或已完成的操作,提醒用户避免出错。
    (一)作用:自动校对中文、英文或中英文混排文件内的中文、英文和标点错误并可提出修改意见。
    (二)技术原理:以词库为基础,采用良好的词切分技术,避免句子内词切分的二义性,对切分后的词汇判断其是否存在、词汇间的语法搭配是否合理,在此判断后,系统给出错误提示。
    (三)纠错功能:对以下错误进行提示或纠错意见,形似错字、词;音似错字;同音错词;别字;叠字;词组丢字;词组搭配不当;检查语法;重句重段;重要领导姓名、称谓错误;年、月、日;全角、半角英文;检查数字;检查章节等。
也称之为轻印刷系统,是指在办公室中使用的小型电子印刷系统。一般具有文字与图形图像的输入、编辑处理和制版和印刷输出三个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一台或几台具有文字、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其输出精度即分辨率要求目前一般在每英寸700点左右或更高的制版和印刷用的激光印字机或小型胶印机等。在不同级别的办公室系统中,印刷系统的硬件配置、软件功能也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从办公系统的要求来看其共性是:对文件的形成和编辑处理需具有较高的速度;要保证文件的大容量存储;有丰富的文件编辑功能;有较丰富的文字字体字号;具有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具有中等以上的输出精度;在办公局域网中的通信能力,使得可共享轻印刷系统的软件与硬件资源,使得减少开销和提高效率;此外,还应具有廉价、噪音小、无污染、占地面积小、方便易用和稳定性高的特点。
    是计算机与激光照相相连接而组成的精密型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一般用于书籍、报刊等正式出版物的编辑、排版。
数据,指编码后的信息,广义而言,对所有数字化了的信息,例如数值、文字、图形图象、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信息对象类型的计算机处理都可统称为数据处理。在办公室环境下,数据处理常专指各类事务信息管理、报表统计、帐目计算、信息查询检索和资料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处理的应用。其主要特点是计算机对大量结构性较强、业务程序较明确的信息(数字和文字)的处理。一般说来,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分类、排序、比较、检索、计算、编排、输出、传递等基本环节。
    是计算机存储器中合理组织、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具有冗余度小、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可共享性等特点。
    在数据库中存储的大量数据与管理这些数据的专用软件系统及相应的硬件设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称为数据库系统。其中,管理数据库系统的专用系统,即实现数据库的定义、建立、管理、维护功能的软件包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中存储的是经统一定义、规范化的记录性文献,或称库文件。数据库的检索查询依赖于库文件的格式与组织。一般而言,数据库的检索可分关键字检索、逻辑条件表达式检索以及主题检索。关键字检索根据用户给出的某一关键字的值,即可找出满足要求的记录。逻辑条件表达式检索根据记录中关键字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运算,即逻辑与、或、非的组合运算,查找符合条件的记录。逻辑条件表达式的检索功能提供对所查找文献的较丰富的信息,此外,在查准率方面大大强于单一关键字检索。主题检索能提供有关文献内容的深层检索,但在文献的前处理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投入成本都较高。
信息检索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控词汇的检索,即数据库的检索,这种检索必须进行对文献的著录标引等前期处理工作,所需人力和时间的投入极高;另一类就是全文检索,这是一种非受控词汇的检索,其优点是无需对文献进行著录标引等前期处理。具体而言,计算机文本无需作任何数据库文件结构设计、主题标引和格式修改因而避免了二次加工的人力和时间的大量投入。全文检索系统可以检索一切存在于计算机中的文本,可实现大容量大范围全文快速检索,可实现任意字、词逻辑组合检索,可实现中、西文混合检索,可实现文本标题、日期、文件名综合检索,可实现屏幕捕捉、逐步逼近、模糊检索
    1 受控词检索:根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词汇作为检索标志的检索方法。
    2 非受控词(全文)检索:根据任意字符串进行检索的技术方法。
    1 关键词:关键词是数据库和其它计算机文件中特定的数据项或限定词,用以对计算机文件及其数据记录起标识作用,并可以其作分类或索引。
    2 主题词:主题词是从自然语言中筛选并加以规范化了的、用以概括和表达文献中的内容主题的基本概念的词汇。一篇文献通常以若干个主题词来标识。主题词在文献中可能并不出现,但用户可以通过它找到符合概念内容的文献。
    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可按字、词检索;可按日期查询;可按记录名查询;可按逻辑组合查询检索;可从屏幕捕捉字词查询检索等方式和途径找到所需的信息。
由于以数据库系统软件开发的大量管理信息系统在本质上具有共性,这使得在技术上以计算机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自动编程来代替大量简单、重复和繁琐的手工编程成为可能。即由人--机交互的、由人给出设计要求和具体参数,由生成工具软件完成编程的工作方式取代了传统手工为主的编程劳动。其优势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免除了程序的反复调试的过程,简化了系统的维护。特别有意义的是使得业务和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开发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系统,而不必需要在计算机编程方面有很专业的知识和投入很大的精力。这一类工具软件的出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存在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的困境,解决了影响和制约计算机应用的瓶颈问题,为信息化进程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编程,数据录入维护与设计票据录入维护、数据查询与票据查询、数据统计与统计图形、数据汇总、公式计算、数据合并与数据删除、图像维护与图像查询、各种报表打印、文件输入与输出(各种文件与FoxPro的转换与共享)、辅助功能(代码、备份、加密、日志等)、网络数据库管理(集中或分布式)。
    (三)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工具应用的基本过程:
    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或复制数据库结构、确定录入方式; 建立系统的总菜单和各级子菜单结构; 选择和建立各功能模块、生成应用程序;确定和建立各打印输出格式及内容等。
    自动编程工具软件虽然可以快速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应指出的是,要想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容易,需建立在对管理业务和数据库系统两方面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对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的深刻理解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管理系统分析。此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需要对传统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的改造。
    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和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
    所谓面向主题的数据库是经过科学规划和设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共享性和一致性的数据环境。其特点是面向组织的目标主题,而不是按用户视图建立的面向一般应用项目业务,其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独立与职能区域和业务过程。
与传统的面向文献型的数据库处理技术不同,数据仓库是对于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程序中,具有不同的格式的数据的获取、相互关联和解释的以单位或专业为对象的数据库综合性处理技术,它允许用户访问综合的面向对象存储的大量历史数据,可把若干不同来源中取得的数据统一到一个易于使用的参考数据库中,可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和指导,它形成了对象综合性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可根据不同类型的业务信息(决策人员必知的)组织来自众多应用的基于时间的信息;可包括种类繁多的信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还可包括单一类型的信息,以满足某一特定用户群的特殊需求。
    由若干层逻辑结构组成,从传统数据库及数据文件中获取原始数据后按辅助决策的主题要求形成当前基本数据层;在基本层的基础上按综合决策要求形成综合数据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时间控制机制将当前基本层转为历史数据层。
    由数据仓库、仓库管理和分析工具组成。其中仓库管理负责对确定的数据需求进行数据的建模、数据的抽取、清理和转换,最后确定数据仓库的物理存储结构。分析工具是用于实现决策支持功能的各种工具。
    是一种特定作用的数据仓库工具。它具有规模小面向特定应用和特定部门,开发和维护方便,易于升级等种种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
    数据仓库不是一种现成的产品而是需要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协同进行再开发才能实际应用的产品。其开发的具体过程如下:
    系统规划:确定工程目标及计划。包括数据范围、来源、技术设备、人员培训及工程进度等。
    建立技术环境:确定所需软件和硬件资源,包括开发平台、开发工具网络通信环境和服务水平目标等。
    确定主题与数据建模:根据决策需求确定主题、选择数据源、设计数据逻辑结构。
    设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根据用户需求确定主题、,设计数据仓库的物理结构。
    设计数据转换程序:即对数据的抽取、清理、格式化、综合和装载等过程的设计和编码。
    管理元数据:即定义、表示数据的意义和协同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开发决策分析工具:面向用户的决策工具,包括优化查询工具、统计分析工具、多维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数据采掘工具等。
    管理数据仓库:对数据仓库本身的质量检测、维护、数据更新等工作。
电子报表是由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构成的数据动态管理软件系统。其中,单元格是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其地址由列和行坐标标识。单元格构成工作表,一个典型的工作表有256列×16384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用户可在工作表中选择多个独立或相关的小工作区域,必要时由系统对其进行联系、汇总等处理。若干个工作表组成一个工作簿,就如同一本书由若干页构成一样,可在工作簿中翻页查看各工作表并对其进行增、删和前后调整。一个工作簿是一个独立的计算机文件。
可在单元格中填入、整理和存储数据,可通过系统提供的功能强大丰富的函数及自建的公式对工作表进行运算,还可以使用数据透视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对工作表进行方便、灵活的汇总处理,数据透视表功能可以生成手工情况下要化很多功夫作很麻烦的处理才能完成的复杂的汇总表,而在电子报表软件下经过简单操作就可生成具有相关的地图和统计图形的图文并茂的图表。此外,电子报表还可以与数据库及其它软件交换和共享数据。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等。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称为不同的信息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指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并将各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处理能力,能同时捕捉、处理、存储和展示多个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微机称为多媒体微机(MPC)。
多媒体微机一般配置只读光盘CD-ROM以存储多媒体信息。CD-ROM根据传输数据的速率不同需配置各种倍速的驱动器。此外还需配置声卡以实现数字信号与声波的相互转换,以便播放和录制音响数据。配置解压缩装置用来还原图像信息,这样才可以在多媒体微机上看到图像。其中图像处理是多媒体微机处理能力的关键。图像处理能力由下述概念体现:象素,是构成图象的最小单位;分辨率,是每桢能显示的象素,例如VGA标准显示器的分辨率为640×480,SVGA为;颜色,计算机当前能显示的颜色,最多256色。这些性能集中体现在彩色显示卡的指标上,例如,总线类型的显示卡(VESA/PCI,数据传输位数32/64位)分辨率(640×480、)存储器容量(2M以上)标识了它的图像处理能力和显示速度(每秒能显示的桢数)。此外压缩(不存储图象的每一位原始信息而是存储图象的变化规律信息的存储方法,在显示时需要用解压算法软件恢复原始图象)与解压方式也是图像处理的重要内容。
    有赖于以下技术设备的市场产品的发展,即在性能与价格比方面的不断优化:传递多种信息媒体的输入输出技术与设备、处理多媒体信息所要求的高速度技术软件、海量存储技术、数据压缩与还原技术、多媒体编辑技术等。
    提供视频、语音的同步传输及应用共享的计算机通信环境,基于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和通信网络的基础上。据认为,在下个世纪初,90%以上的企业和其他部门会在可视环境中进行交易,包括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
模式识别就是将事件和过程进行分类和鉴别的技术。它把一种要研究的对象根据某些特征进行识别并分类。例如要识别写在卡片上的数码字,判断它是0、1、2......9中的哪个数字,就是将数码字图象分成十类的问题。计算机识别数码字可解决信件邮政编码的自动分拣问题。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可以把不同的对象图象化或模式化,例如汉字、心电图与地震波等波形图、遥感遥测照片等等。模式识别技术使得计算机能执行某种类似于专家水平的任务或者某种智能化的活动。
是一种文字自动输入方法。它通过扫描和摄像等光学输入方式获取纸张上的文字图像信息,也可使用联机手写方式识别写在手写板上的汉字,然后利用各种模式识别算法分析文字形态特征,判断出文字的标准编码,并按通用格式存储在文本文件中。OCR是一种快捷、省力的文字输入方式,是在有大容量文字录入的场合可采用的替代方法。它可缩短录入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录入的正确率,提高工作效率。具有以下实用产品:
    1.联机手写体汉字识别系统(手写板):适用于不愿或不便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的计算机操作者。除了用手写笔写汉字外,还能签名、绘图、保留手迹和代替鼠标。手写方式不会打断思维,基本不用停下来选择候选字,可以连续书写,识别后的字显示在屏幕上,每分钟30-50字,适合普通人使用,具有自学习功能,对于特定用户能不断提高识别率。
Recognition):可分为印刷体文稿识别和手写体文稿识别。对印刷体文稿的识别系统,目前先进的产品,识别速度在每秒35-40字以上,扫描仪扫描线在每英寸300线以上,字迹清晰的铅印或胶印文本的识别率可达99%。手写体文稿的识别率,对工整的文稿识别率可达90%,一般工整程度可达80%。智能化的OCR系统具有自学习功能,可以不断适应用户的写法习惯,只要用户的笔迹变化不大,经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可识别较潦草的字迹。
    1. 语音识别概念:是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人的语音自动转换为文字和指令、使计算机具备听觉功能的技术方法。
2.影响识别的要素:语音识别技术的复杂性和指标取决于三方面的技术,发音方式,发音时是以孤立词、连结词或自然语言的连续语音的方式;字表的大小,可识别的字符范围,分为大、中、小不同类型;适用对象,分为特定人和非特定人系统。特定人系统指训练与识别是适用于同一人,非特定人系统则是指语音样板能适应一组人进行识别,即训练时为特定人,而识别时能适应一组人。
    技术现状与产品:目前实用化的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已投入应用。
    语音合成技术是计算机模仿人的语音生成过程,使计算机控制音响设备合成人工语音。目前人工合成的语音的可懂度、自然度和保真度都相当好,广泛应用于许多计算机产品中。
    四、电子地图(GPS)技术:由其提供的地图能实时地提供精确度为厘米级的三维地形信息及时间信息。其最基本功能是能够确定位置和时间,还可提供卫星导航服务,它与其他系统结合形成日益扩大的应用市场例如资源管理、环境实时监测、交通定位管理、精密农业等等。其产品价格也日趋合理,例如,目前手提式GPS已下降到200美元以下,使个人也能够配备。
    多媒体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走向,其革命性的影响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出各种以假乱真的情境,它与全球的网络化相联系,将对我们的世界与我们的生活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作用。
具体而言,虚拟现实技术是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它技术设备为使用者构建出一个感觉上真实的而实际上不存在的情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会在基础理论和社会应用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它会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人类与物质世界间的交流手段、人类社会之间的交流和组织方式等各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它还会导致被称为“电信社会”的社会形态变化。所谓电信社会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无实体但却具有现实社会所具有的种种特征的社会。例如:由网络连结的强大的有共同兴趣的利益实体,虽然它们无地理国界,但同现实社会一样会增长或产生纷争和动荡,它们还会对地理上的社会产生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上的重大影响,特别是这些影响是以现有情况下无法阻挡的方式所产生和形成的,换言之,是受新技术的驱动而产生的。人类尚无法估量其未来走势的具体轮廓,目前所能作的是寻找现实与虚拟二者之间的黏合剂。
人工智能技术是研究人类智能和如何使机器具有人的智能行为的科学,通常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语言、记忆、推理、感知、学习等智能能力,以延伸人的感觉和大脑功能。它与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技术、心理学、语言学、数理逻辑、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哲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其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定理证明、博弈、问题求解、自动程序设计、机器翻译、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自学习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1 机器翻译的概念:是应用计算机实现自然语言之间的转换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在于根据某种规则对语法信息、语义信息的处理。当前,对机器翻译产品尚不能作出较高的评价,在这方面人类还有很多工作要作。机器翻译专家吴蔚天介绍了机器翻译过程和价值评价方法:
    语言学阶段,根据语法、语言环境和语义背景知识进行的内容理解方面的转换;
    社会语言学阶段,根据语言特点、社会风俗等知识进行的非字面范围的文字重写的转换;
    质量评估阶段,根据原文作等值校对,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等值标准。
 (二)机器翻译的等值标准
    1.词义等值层次:原文的词与译文的词不仅是在字典上等值,而且在一词多意的情况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等值;
    2.语法等值层次:指语法成分及其间的关系的等值,要求原文与译文在主、谓、宾、动、状、补诸方面等值并符合译文的语法顺序;
    3.语义等值层次:由于社会风俗与习惯的不同,虽然原文与译文在用词与句型方面可能有差异,但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之间要相吻合;
    4.话语等值层次:这是从总体上衡量词义与句义的等值程度,使译文与原文在文笔、语感、韵味诸方面得到较满意的评价。
专家系统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智能推理计算机程序系统。它涉及对知识的获取、知识库技术、推理控制机制的建设和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的研究,集人工智能和领域知识于一体。它能模拟专门领域中专家求解问题的能力,对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专家水平的结论。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各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适当的形式存入计算机,利用类似专家的思维规则,对事例的原始数据进行逻辑的或可能性的推理、演绎,作出判断和决策。一般而言,专家系统由知识库(存储规则与事实)、推理机(实施推理、控制)、知识获取子系统、知识解释子系统和用户界面等部分构成。

第三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群体办公的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面向特定单位、支持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它将该单位的人员、业务流程、信息、组织机构与办公自动化技术与设备集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该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系统总体集成的优劣而不主要依赖技术设备的先进与否。换言之,系统的集成应体现管理和技术的良好整合。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基于办公系统分析的基础,即针对办公系统要素的分析。
包括对人员、业务、办公机构、办公制度、办公技术设备、办公环境等重要因素的分析。过去的系统分析强调使自动化系统以人的行为和组织结构为中心。但近年来,信息化的演进却揭示了这样的规律,凡是以人和组织的固有习惯和传统模式为特征的自动化系统都因缺乏生命力而不能持久,而能够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作法使得一个组织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人们认识到传统的系统因素正在围绕信息技术的驱动而变化,不仅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需遵循信息化的变化,组织机构构等硬结构也正随其快速演变。因此系统分析的原则是,办公系统应是知识为中心的信息共享体系,一切系统要素全应以此为原则而展开。
    1.信息流模式:在系统分析中需明确信息处理环节、信息量、信息利用率、信息流向、信息使用要求、信息重要程度、信息共享需求和信息安全需求等,并对此作出规范化的描述。描述的准则是要保持系统整体上的一致性、透明性和相容性。
    2.工作流模式:对办公活动、办公过程、工作规程的分解,使之达到可以由自动化系统模拟的最简单元流程。过程模式的描述要求有:明确办公系统及子系统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效益标准、达到目标的具体任务与步骤、任务的参与者及相关方面、所需信息的范围、类型与质量要求、时间限制、可提供的技术手段等。
    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三个功能层次构成,从低到高,对应于组织机构的三个层级:
    支持办公部门的分散的事务处理的办公自动化。
    管理层办公自动化除具有办公事务处理的功能外,还具有办公业务处理和管理的功能。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MIS是满足基于整个业务系统的信息处理一体化的需求,合理地改善信息处理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从而达到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将办公系统的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构成一个整体的自动化功能模块。
决策支持层的办公自动化功能,除具有办公事务处理功能和管理功能外还具有决策支持功能。具体而言,DS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交互式系统,用来帮助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利用数据和模型求解问题作出判断。所以,DSS是能支持专门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模型建立过程的、以未来计划为目标的、不定型的可扩充的系统。它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语言子系统,在用户和DSS之间的通讯机构和交互界面;知识子系统,由数据和过程组成的领域知识库;问题处理子系统,连接上述两个部分的控制和推理机制。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从WWW上获取各类信息,如文本、语音、图形图像、影视、电子表格等,在Internet上进行多层次的工作,包括基础层:对数据信息的浏览、查询、检索;中间管理层:对系统的集成、综合、归纳、组织、模拟等;高层决策:对业务目标和组织活动的创意、创作、构思、设计与决策。Intranet技术能很好地解决目前信息化环境下组织所面临的难题:信息化的成本、信息的标准化与开放技术、系统的可扩展性。因此,Internet/Intranet成为自动化系统的支撑基础设施。
    (二) 支持群体办公的自动化技术产品是应用的基础设施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由支持动态、交互式和群体协同工作流的应用软件系统和支持群件开发和维护的群件系统平台组成。
    计算机网络是将分散的计算机、终端、外围设备和数据站等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在一起,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连接介质和传输线路一样,起到信息的输送和设备的连接作用,连接介质的种类很多,可以是电缆、光缆、双绞线等“有线”的介质,也可以是卫星微波等“无线”介质。
    计算机网络必须实现计算机间的通信和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因此它的结构,按照其功能可以划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根据硬件的不同,将它分成主机和通信子网两部分也是正确的。
由于连接介质的不同,通信协议的不同,计算机网络的种类名目繁多。但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可以按照它覆盖的地理范围,划分成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局域网一般指分布于几公里范围内的网络,常见的局域网有校园网、大楼网等;广域网则在分布范围很大的区域内提供数据通信服务。被称为国内网的如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A),以及建设中的国家教育和科研网(CERnet)等都属于广域网,建设好的CHINANET也将是一个广域网。
    从一个组织机构的信息系统角度来看,将网络分为网际网和内部网也大致正确,这就是目前被高度重视的Internet/Intranet模式。
    是用TCP/IP通信协议通信的数百万台计算机和数万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联合体。所有网络管理者都同意遵守有关网络通信与信息分享的一套通用规则,单个的终端用户是这些分散网络的成员。并依靠他们所加入的特定网络的拥有者访问Internet 的信息。目前Internet联合体(ISOC)有遍布200多个国家的数千万用户在进行通信。Internet 由ISOC管理,它实际上是一个有关参与者的国际联营自愿者组织,他们被称为Internet的“看护人”,采取分散化的用户自我管理的方式“看护”着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全球信息通信网络。其中体系结构委员会解决有关Internet的标准、网络资讯、网络地址等方面的问题;另一个委员会工程任务组织处理Internet操作中的日常问题。所以,Internet 与其说是一个网络,不如说是网络成员操作者共同使用的确保国际通信设置标准的一套规则。Internet 主要向用户提供各个连接节点主机资源的使用,其使用方式有电子邮件、新闻公告、远程登录、文件传送、文件浏览等。
    TCP/IP协议就是Internet的代名词,因为TCP/IP是网络互联的基础,没有TCP/IP协议的支持,这个巨大的网络没法统一动作,凡是遵守TCP/IP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按一定规则都可以连入Internet。
    Internet是一个具有透明性的网络,这是说,虽然在Internet上通信的计算机和公用通信网千差万别,各国的公用通信网也不尽相同,但人们不用了解其内部结构及其工作过程即可使用,这种特性就叫做“透明性”。
    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讲,Internet 是一个用户的网络。Internet中各计算机网和计算机是由用户来管理的,公用的通信网则由经营者来管理,而 Internet没有统一管理的机构,Internet网上的功能、服务都是由用户分别开发、经营和管理的。它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成为网上信息发布人,而Internet为这种信息发布提供了免费或廉价的实现方式。
    2.网络协议(protocol):是为了使网络中的不同设备能进行数据通信而预先制定的一整套通信双方相互了解和共同遵守的格式和约定。拿电报来做比较,在拍电报时,必须首先规定好报文的传输格式,多少位的码长,什么样的码字表示启动,什么样的码字又表示结束,出了错误怎么办,发报人的名字和地址等,这种预先定好的格式及约定就是协议。
TCP/IP的作用:每一种计算机网络,都有一套协议支持着。由于现在计算机网络类很多,所以现有的网络通信协议的种类也很多。TCP/IP则是为Internet互联的各种网络之间能互相通信而专门设计的通信协议。TCP/IP使接入Internet的异种网络和不同设备之间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通信。只要各种网络遵守TCP/IP协议一般就能相互之间通信;还有一点,Internet采用了一种统一的、有效的地址模式,这使得在Internet中的每一个网络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地址来识别,不会产生混乱。
TCP/IP的分层结构:TCP/IP具有一个分层的模型。协议的分层有利于软件的编写,因为分层以后将各层的任务和目的明确了,TCP/IP协议分为4层,最上层是应用层,就是用户打交道的部分,用户在应用层上进行操作如做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传输层,即TCP层,它的功能主要包括:对应用层传递过来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段处理,然后在各段信息中加入一些附加的说明,如说明各段的顺序等,保证对方收到可靠的信息。接着是网间网层,即IP层,它将传输层形成的一段一段的信息打成IP数据包,在报头中填入地址信息,然后选择好发送的路径。最底层是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负责与网络中的连接介质打交道。整个过程就像是写一封信,应用层写好信件,传输层将信件装入信封,网间网层写好信封上的收信人姓名和地址,网络接口层负责将它投寄出去。
    网络的互联:各种网络之所以能互联起来,TCP/IP协议发挥了核心的作用。从TCP/IP的分层结构来看,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网络互联的实质。互联就是不同协议的转换。这种协议的转换必须在相同的对应层之间实现。
主要采用一种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客户机/服务器其实是计算机的一种应用模式。这种模式和顾客与商家的对应关系很相似。在计算机网络中,服务器起到核心的作用,根据服务器在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把服务器分成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等几种。顾名思义,文件服务器就是将它的硬盘资源提供给网上用户进行文件的操作、应用软件的运行等,打印服务器接受用户的打印要求,通信服务器则专职负责网络间的通信任务。客户机就是共享网络资源的计算机。在Internet中,大部分的服务都是采用客户机及服务器的模式提供的。当用户从一台服务器上得到某方面信息时,应该明确,所得到的信息不一定是直接从这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取出来的,很有可能是它从别的服务器那儿取来再送到用户手中的。所以客户机与服务器的概念是相对的。
的缩写,简称web。它是基于Internet的、由软件和协议组成的全球分布式信息网络,换言之,即全球资讯网。它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方式,用超文本技术链接分散于internet上的WWW站点中的多媒体信息。常规文本是由每一页的静态信息构成的,而所谓超文本是指不同文本间的内部动态链接。它使得用户可在网上对其所追踪的主题从一个地方的文本到转另一个地方的另一个文本,从而访问遍及世界的该主题信息,即通过交互式图形界面,在网上漫游。WWW软件主要由服务器和客户端构成。服务器端提供服务器软件、服务端入口软件,服务器将信息组织成分布式的超文本,根据客户端发来的请求,提供所需的文本、主页的超文本链接,以引导用户找到所需信息资源。客户端包括浏览器软件、客户端入口软件(proxy)等。主页(home page)是每个WWW站点的“门面”,是在Internet上建立的该站点的图形界面来体现的,企业等部门用其作为提供服务的象征和信息服务出口,而用户将其作为了解的对象和获取信息的入口。
2.浏览器:浏览器是建立与服务器连接,读取超文本文档,并将其显示在用户的计算机上的软件系统。浏览器为用户提供基于超文本协议(http)的用户界面。其主要作用是使用一个起始通用资源定位符(URL)获得一个web文件,并将文件显示出来,当用户选择另一个超文本链接时,这个过程重新开始。最著名的浏览器有Netscape公司的Navigator和微软公司的Internet 3.搜索工具(引擎):是在网上搜索网址和信息的软件工具。著名的搜索引擎如YAHOO、LYCOS、infoseek等。搜索方式很灵活,可按主页中的分类项目逐级查找,也可按关键字加逻辑关系查找、还可按热点信息标题以及随大流式的方式查找(按列出的被访问次数最多的站点),对商家来说则把网络查找视为人的查找,在网上站点中,哪儿人多,哪儿就有顾客,就有广告商,就有生意。
    4.网络服务提供商(ISP):顾名思义,是为用户提供通向网上信息服务的部门。用户在选择ISP时应斟酌、比较以下服务性能与费用情况:
    收费标准:不同ISP的收费标准和方式对应于不同的服务要求存在显著差别,应仔细考虑自己的需求及ISP的收费,找出最理想的一种。
    中继线数目:与该ISP平均上网人数之比意味当拨号上网时是否会经常占线。
    出口速率:ISP与Internet连接时的数据传输带宽,也需要与用户数目作比较来考察其拥挤程度最后决定其实际数据传输速率。
    Modem的标称速率:ISP接受用户拨号的实际速率,当低于用户Modem的速率时,则用户的Modem不能充分发挥它的速度,自然传输速度会减慢。
    实际数据传输速率:由上述中继线数目、出口速率、Modem标称速率及上网用户数目等因素决定。
    4.网上下载:在Internet网上广泛提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一般是免费的,即允许用户将网上的最新软件和数据信息拷贝到用户计算机中的服务功能。围绕网络下载服务又产生有一系列服务功能:
    公布最新下载软件的站点:专门搜索最新下载软件并分类整理附加信息(软件大小、运行环境、功能简介、出品公司主页等);
    断点续传软件:能使在下载过程中由于外界或人为因素被打断了的软件可在断点处恢复下载。断点续传软件的查询软件可帮助用户查询支持断点续传的主机及相关信息。
内部网是一种局域网,是在局部地区内传送信息并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它的地理范围局限在数公里之内,如一座办公大楼、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等,用户设备在此范围内移动。局域网的传输速率一般比较高。此外,在应用优质的传输介质时,局域网的传输差错率也很低。局域网可以支持点到点或多点通信,允许低速和高速的外部设备和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入网,可使一个单位的办公系统集成化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因而在办公自动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局域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早是主机/终端模式;其后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现在,兴起的是Intranet(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换网络)模式。
Intranet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基于新概念的技术方案。它体现了信息产品的发展特征,由于产品越来越个性化,市场提供的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产品的方案。它利用Internet的技术,以TCP/IP协议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用户通过万维网工具可浏览内部的和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可将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系统集成到浏览器界面中,还能很好地与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相互融合,平滑过渡到Internet。简言之,它是利用Internet的技术和设备,为某一特定单位提供综合服务的计算机网络。
Intrant既具备传统型单位内部网的安全性,又具有Internet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提供传统网络服务应用的同时,还能提供信息发布形式。Intranet使工作人员能看到各种类型的电子信息,从而实现真正的无纸办公。由于Intranet开发、建设、维护和培训都较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简单方便,它能以很低的成本使一个单位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连结在一起,使分散的管理结构变成一个相对独立和集成的整体。
    信息发布:单位内部的各种文件可以存储在Web服务器上供内部或经授权的外部用户查询、浏览。
    电子邮件:通过充当电子邮箱的邮件服务器提供的存储转发功能,为网上建有帐户的用户收发电子邮件。
    网络新闻服务:提供广告栏、群组谈论和新闻讨论组等服务,使组织内部或有关的外部用户就关心问题交换意见、研究问题,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的发展。
    数据处理与查询:实现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系统的连接,供用户通过浏览器查询。
 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群体平台
办公自动化群体平台也称OA群件产品,是适合于开发在网络上的无纸办公、协同工作的软件系统平台,能支持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管理和协同工作,即崭新意义上的群体办公――信息可能是来自Internet的超文本,协同工作小组可能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公司机构的成员,且每一地方都有自己的服务器,但通过群体平台工作组的成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同步共享信息、协同工作。显然,这超出了传统面向单位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范畴。
群体协同工作是OA群件的特征和目标,进一步而言就是达到群体办公的协调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由于现在群体办公所面对的这些成员更具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例如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单位如合作单位、服务提供单位和用户等等,在他们之间的群体协同办公自动化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的以内部静态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信息系统。所以群件具有能够动态编制和共享工作流程表、包括各成员的工作日程和进度表的强大功能,使成员能共享联络和任务信息,在特定权限的管理下共享公共文件夹,可就关心的问题进行安全保密的实时讨论等动态、群体性活动。
群件系统具有一些典型的办公套件,如公文管理,具有“收文、发文”、“签报”、“传阅”和“档案”和“统计”的管理功能。能适应政企等不同组织的机构的工作流程,可实时跟踪、催办文件的传递过程,可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会议管理,具有在网络上进行会议的安排(可根据与会人员的日程作出最合理的会议安排)、发送会议通知,生成会议纪要等功能;公共信息,为单位或部门提供“公告栏”、“综合信息”、“讨论”、“人员外出”等功能,可通过Internet 网在内部和外部进行通信;个人信息,为工作人员提供“个人文档”、“名片夹”、“今日工作”、“应用选择”以及人事管理方面的功能。
    采用世界流行的服务器、客户机分立技术将群体平台技术与Internet / Intranet 融汇开放,群体系统平台服务器也就是用途更广泛、使用更方便的 Internet / Intranet 服务器。在面向用户的 Web 客户机方面群件为用户客户机提供了许多新的功能,它可以支持多种浏览器和Java。
    针对非结构化的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的管理和共享的系统平台
    是各类信息存取的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能够高效率地对来自Internet的信息进行检索和管理。客户机能提供信息访问的“窗口”-不论这些信息储存在应用程序中、关系数据库中,还是Web这样的交互系统中。
工作流指群体间动态地跟踪或有时序地处理信息流动的工作活动。如群组计划、日历和数据库、电子报表路由等。所谓路由是指数据间的动态链接,例如,可能需要根据数据库或数据表格中某个数据域的值或过程的状态通知某人或更新另一个数据库或电子报表,这样,群件平台不仅能够支持用户间的这种文档传送而且能够链接相关数据库的值使之能够完成这种复杂的信息关联与流动。显然,这种工作流软件不是现成的产品,而是体现了千变万化的工作方式和特征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用户的二次开发,特别是业务和管理人员这样的最终用户参与的开发才能真正适用,所以群件系统平台也必须是具有功能强大的同时又简单易用的工作流开发平台工具。
    各类用户都能够应用快速开发平台来开发、管理和控制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业务和管理人员能够应用平台建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应用软件系统,而专业开发人员也能够应用平台创建更复杂的办公系统软件。
    由于群体办公系统在应用上的时空特性,安全保障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在世界上广泛应用的群件系统,如Lotus Notes提供如下四个级别的安全技术保障:
    鉴别:是指对访问系统资源的用户的身份进行的核查,只有通过核查的用户才能进入系统。
    访问控制:除了对用户身份的鉴别外,系统还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系统详细规定谁有权访问什么资源以及访问方式的级别,例如,对数据的读、写、删除、拷贝等方面的权限的严格控制。这些控制深入到服务器、数据库、文档及文档中的数据域。针对不同身份的用户,其权限有具体的规定。
    文档与数据域的加密:对数据域的加密适用于多人共享文档中的某些特别敏感的部分的数据,因此,通过对其加密使得只有经准许的用户才能读取这些信息。显然,这种保密的专指性要强于访问控制。
    数字签名:使得用户可以验证所受到的信息是否是指定的发送者送出的。
 第三节 办公自动化系统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具有相当的难度,存在大量难以量化的因素,技术方面的更新太快,使得难以对中长期的效果作出预见和评价而过于局限于短期效果。此外,在我国一贯存在重视项目的开发与投入而忽视效益的习惯,同时也缺乏评价效益的方法。目前特别需要认识的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在对待技术方面的错误观念,这使得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停留在购买技术设备而缺乏面向技术的管理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是高投入和低产出。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应该认识到,仅仅是购买和配置最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并不能必然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时结果恰恰相反,这是由于相当普遍存在的系统的设计本身的不合理、应用故障以及系统设备和功能的浪费等等原因造成的。办公自动化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自动化系统,技术与设备不能简单地替代人,必须全面提高人的技术素质,使其与系统发展协调一致才能产生理想的系统效益。
    仅就易于量化的内容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指标:
    人均装机量、计算机应用用户个人在单位中人员总数的百分比、计算机网络化程度(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总台数的比率);
    计算机应用覆盖率(计算机完成的业务工作量占业务总量的比率)、计算机正常应用的机时占工作总时数的比率、数据库建设指标(个数、数据量、应用率、库间关系)、网络访问占总业务量的比率等。
    计算机应用和业务信息化进程前后的效益指标的变化比率,它是扣除成本后的净值。尽管这种指标不象商业活动那么易于衡量,但是作为一种不完善的工具仍比没有工具要强。
    4.技术设备的适用性,或针对应用人员的具体可消化性;
    一个系统是否能够具有效益,如下原则贯穿在系统设计、开发、建设、维护和评价的各环节中。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
    2.支持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包括系统的软、硬件设备,存储介质等方面的物理保护和计算机安全保密问题。它涉及 环境场地的技术要求、设备安全、软件安全、供电安全、空气调节规范、电磁屏蔽技术、防水灾、防风暴、防震、存储介质管理、机房管理等。
    使得内部人员进行未经授权许可的活动,外部的恶意破坏者得以进入系统。
    病毒、蠕虫软件(搜索系统用户名和口令字的匹配)和其它具有破坏性的软件,会通过借来的磁盘、预先打包的软件,甚至通过与其它网络的连接进入网络。
    应用计算机动态地进行破坏的行为如有目的地编写病毒程序、侵入其它计算机网络和采取破坏系统软硬件的行为等很象是人类战争行为的活动,其破坏性远远超过现在的计算机病毒的能力。例如黑客、计算机盗贼以及其他侵入网络的人在网络中进行捞取金钱,寻找工业秘密,或者对系统本身进行破坏。
    能防止对信息的非法窃取;能杜绝泄露和毁坏事件发生;预防泄露和毁坏事件的发生;在毁坏后的更正以及恢复正常工作的能力较强,所需时间较短;安全保密系统符合经济要求;安全保密系统符合使用方便性要求。
    采用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及社会允许的各种方式。
    采用软件技术手段辨别用户、控制用户的应用方法和对信息的加密。
    对场地环境和软件硬件设备及存储介质等方面的保护。
采用监视程序对用户登记和用户存取状况进行自动记录以保护系统安全的技术方法。用户登记包括对用户进入系统的时间、终端号、用户回答口令的时间与次数等情况的自动记录。为了防止非法者进入,监视系统将对口令出错达到规定次数的用户报警并拒绝其进入。对用户存取状况的监视系统将自动记录下用户操作运行的程序、所使用的数据文件名称、增删情况、越权行为和次数等,形成用户使用日志。还将记录对被保护的信息的维护状况,特别是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
    1.“防火墙”技术:是运行特定安全软件的计算机系统,它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构筑一个保护层,使得只有被授权的通信才能通过保护层,从而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非法入侵和破坏行为。
    2.自适应安全管理套件:可形象地比喻为网络守夜人的软件系统。是对在网络周围“挖护城河”式的防火墙软件的发展,它在internet网上不停地来回移动,自动搜索出网络的薄弱处,监测网络防范侵袭的能力必要时还会采取行动堵住安全漏洞。
    由计算机验证回答身份是否合法的保密技术。一般有以下几种,记忆方法,采用口令字或通行字,其缺点是失窃后不留痕迹。钥匙或密磁卡方法,将钥匙或密磁卡插入计算机的识别器以验证身份。保密算法,用户采用某一过程或函数对某些数据进行计算,计算机根据其结果以验证用户身份。用户的生物测定学手段,采用指纹、声音、视网膜等由计算机识别以验证用户身份,来控制访问。
    也称回叫保护。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广泛应用。计算机除了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外,还对联机的用户终端位置进行核定,如果罪犯窃取了用户口令字在非法地点联机,系统将会立即切断联络并对非法者的地点、时间、电话号码加以记录以便追踪罪犯。
计算机安全加权措施:对用户、设备和数据文件授予不同级别的特权,以防止非法应用的措施与技术。用户权限,是对具有进入系统资格的合法用户,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不同类别,使其对不同的数据对象和设备所享有的操作被授予不同的使用权限。设备权限,是对设备(特别是终端和输出设备)能否进入系统的某一层次、部分以及能否输出和拷贝系统程序、运行程序或数据的规定和授予。数据的存取控制,包括对数据的只读(出)、读/写、打开、运行、删除、查找、修改等不同级别操作权限的规定。
    数据隐蔽:避免数据被非授权人截获或窃取。
    数据完整:根据通信期间数据的完整与否,检验数据是否被伪造和篡改。
    发送方鉴别:证明发送方的身份以防止冒名顶替者。
    防发送方否认:在保证数据完整性及发送方身份的前提下,防止发送方事后不承认发送过此文件。
2.计算机数据加密:为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或计算机存储系统中被非法获得或篡改而采用的技术。具体做法是将原始的数据(明文)按照某些特定的复杂规律(算法)转变成难以辨认的数据(密码)。这样即使非法窃取到了数据也无法使用,而合法用户可按照规定方法将其译为明文。目前国际流行的自由加密软件“双匙”加密文件提供一对钥匙――密匙和公匙。只要本人的密匙才能解开他人用本人提供的公匙加密的文件,为此需要把自己的公匙发布到专门的公匙服务器中供他人拷贝使用,本人的密匙也可用作文件的数字签名。
    3.数字签名技术:能够实现在网上传输的文件具有以下身份保证,接收者能够核实发送者对报文的签名;发送者事后不能抵赖对报文的签名;接收者不能伪造对报文的签名。
    4.用户的自我保护:对于用户来说,避免使用“脆弱的口令”,即很容易被入侵者破解的口令。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使用数字或者加入特殊字符作为口令字,用很长的缩写名作口令字,比如一首歌或一个短语的首字母缩写,最好是个人化词语的缩写,经常更换且从不与他人共用一条口令字,这样不会立即被人看出来。
    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计算机程序,它能够影响和破坏正常程序的执行和数据的安全。与正常程序的本质区别是具有传染性,此外它是寄生的、潜伏的,可触发和可衍生的,它具有广泛的破坏性。它是一些恶作剧的自我表现者和故意破坏者的智力犯罪的产物。自1978年第一个病毒出现以来,病毒的数量已过万种。其基本类型可分为引导性病毒、文件性病毒、混合性病毒等。
    目前主要为(查)杀毒软件和硬件防病毒产品两大类。
    3.杀毒软件:由查毒和杀毒功能组成的软件。当用户使用其查毒时,它将计算机文档与已知病毒的特征值作比较,一旦相同便认定感染病毒并报告用户执行杀毒程序,清除被感染的文档使之恢复原样。
4.计算机免疫系统:以动态防御为主的反病毒模式,系统随时或在计算机和程序启动时自动激活监控和阻止病毒的传染和破坏。可防未知病毒,可杀磁盘上的已知病毒。对于无法杀的未知病毒可准确得知其宿主文件,便于报给杀毒软件公司,升级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如果带毒可被防毒卡发现并阻止其传播;在杀毒软件不能及时得到升级的情况下,系统资源仍可得到很好的保护。这类似于建立了仿佛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毒程序。人体消灭病毒的本领十分高明,,就连以前从未见过的菌株,也能抑制,相比之下,如果计算机软件要消灭某种病毒,它通常需要了解这种病毒的情况。类似人体免疫系统的计算机免疫系统程序就像用来检查发烧的体温计那样,不断地监视计算机的一举一动,当它发现与任何已知病毒不一致的古怪行为时,它就可以引诱这种病毒感染诱饵程序。一旦捕获并对这种病毒进行分析后,程序就可以掌握病毒的形状和感染方式,并把这种病毒列入已知的怀疑对象的名单中,还可以通过网络传递这种病毒的识别标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拼音转换汉字翻译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