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好的芯片分销商?

分销商:2023年半导体晶圆价格将平均上涨20%

Topco Science公司发言人 Della黄表示,随着先进工艺向 5nm 和 3nm 节点的迁移,对关键半导体材料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目前已经有一些客户签署了硅晶圆的长期采购协议(LTA),其中最长的合同将持续到 2028 年。

根据Topco 公布的 2022 年前八个月的营业收入为 350.6 亿新台币(合 11.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Della黄表示:Topco 可能会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两位数的收入增长,他们也将于本月在中国台湾的嘉义市开始建设其第三座石英工厂,该工厂是 Topco 与日本信越化学公司的合资工厂,计划于 2024 年量产。

Della黄指出,用于12英寸扩散炉应用的石英舟和套管等晶圆载体工具的供应也一直都很紧张,目前此类产品的交货周期为12个月。同时,Topco Science也正在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的销售,例如GaN-on-QST晶圆,以生产高频和高压半导体器件,他们表示已看准这些产品的销售潜力。

硅晶圆作为半导体产品最重要的原材料,其市场规模的波动方向也基本与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一致,且波动幅度更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根据SEMI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晶圆销售额由2005年的79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26亿美元,其中出货面积由66.45亿平方英寸增加到141.65亿平方英寸,单位面积价格先降后升,由2005年的1.19美元/英寸降至2016年的0.67美元/英寸,之后回升至2021年的0.89美元/英寸。

而本轮涨价就是因为需求暴增加上产能滞后所带来的周期性影响。

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2021年电子系统中的半导体含量提高到了33.2%,创历史新高。众所周知,大尺寸硅片有助于提升的良率及生产效率,可切割出更多完整、性能良好的芯片,经济效益更佳,其中12英寸为此次涨价的主力。

12英寸晶圆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存储芯片、逻辑芯片以及CIS三大领域,其中存储DRAM、3D NAND、2D NAND合计占比达55%,是12英寸最大的应用领域;从下游终端来看,主要以手机、计算机、服务器、通信、工业、汽车等较为高端的领域为主。

由于12英寸晶圆具有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应用领域更加高端等优良特点,在下游众多需求的驱动下,目前已经供不应求。根据SUMCO的数据,2021年12英寸晶圆需求约为750万片/月,预计未来5年将维持8.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6年全球12英寸晶圆需求有望达1000万片/月。对此,各大晶圆厂除了涨价之外,扩产的动作也自2021年以来始终不曾断过。但即便如此,由于晶圆厂扩产滞后于半导体制造厂,在供给方面,晶圆厂的新增产能未来5年只能维持5.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因此全球12英寸晶圆供需缺口将持续存在。

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显示,目前各大晶圆厂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在95%的高位附近,头部厂商更是接近100%超负荷运转,然而晶圆厂商扩产节奏还是滞后于半导体制造厂商。

半导体制造厂商大都在2021 年开启大幅扩产,当年设备开支同比增加 39%;而晶圆厂商扩产相对滞后,2021 年上半年晶圆厂商资本开支甚至同比下降 23%,主要扩产规划预计于 2022 年开始实施,要知道,晶圆新建产能需要 2 年左右时间才能达产。

全球前五大晶圆生产厂商中,SUMCO、德国世创都是在 2021 年下半年才宣布有较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并且在 2023 年下半年开始才有望逐步达产。而环球晶圆宣布扩产时间更晚,它是在收购世创失败后,于今年 2 月宣布在2022年-2024年间投资 220 亿元用于扩产计划。

由于终端需求强劲、产能供不应求,去年至今全球已有多家头部晶圆厂接连发布涨价通知。

近期环球晶圆表示,目前晶圆产能吃紧依旧,已调涨12英寸晶圆现货价,其余产品现货价也将逐步调涨;

信越化学方面,在2021年3月宣布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和中国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导致供应短缺,从2021年4月起对其所有硅产品的销售价格提高10%-20%;

除了环球晶圆和信越化学外,今年2月,日本半导体晶圆巨头盛高在最新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预计12英寸晶圆的逻辑芯片、存储器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公司计划在2022年-2024年间将代工厂的长期合约价格再度提高约30%。

可以看到,2023年晶圆涨价已是必然趋势。

(本文来源于半导体产业纵横,点击,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自作者投稿或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及配图如有侵权或对文章观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如转载本网站文章,务必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联系电话:

}

涨价有多疯?让传统段子都不适用了!资深从业者李明(化名)告诉探索科技(techsugar),仿货、旧货翻新和拆机料在芯片现货交易中经常遇到,但一般是芯片贸易商干这种一锤子买卖的脏活,而如今,不少买芯片困难的终端设备商,开始从废弃旧设备中拆出旧料用于新机。李明说:“拆机料原本只用于玩具等保质期短的产品中,现在有蔓延开的趋势。”

所以,把走私寻呼机深埋20年的江湖大哥生不逢时,如果现在出狱,虽然整机卖不上价了,但拆开来卖料,也能让吃了20年苦的大哥过过好日子。

这并不完全是笑话。卖整机设备不如卖物料单中的赚钱,让部分设备商打起了炒货的主意。中国生产秩序恢复最好,海外订单源源不断,设备商都有正当理由加大芯片采购量,而原厂很难追溯被设备商采购的芯片是否用在该厂商自己生产的设备中,防止设备商炒货的做法,只能是根据历史数据做判断。

某芯片原厂市场负责人宋川(化名)告诉探索科技(techsugar):“大客户需求一般都满足,大客户通常不靠炒货赚钱,市场数据也能做印证;小客户突然爆出大订单,一般拒绝就好;最难的是中型客户,很难判断它们把多买的芯片拿去做什么。”

宋川还表示,晶圆产能吃紧、原料上涨和芯片原厂涨价都是事实,但市场上某些紧俏芯片价格被炒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绝对不正常,国际原厂渠道控制不力是一个因素,国内做兼容产品的厂商从中煽风点火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价格炒上去,多出来的都是利润,ST的MCU是硬通货,那么市场给仿ST厂商的产品定位就是打了折的ST产品,售价自然水涨船高。”

功率器件也是如此,原厂出厂价格并未调节多少,但现货市场上的热销型号已经被炒爆。某头部本土分销商市场总监朱远(化名)用“噩梦”来形容当前英飞凌功率器件的供应状况,他说:“今年很多中小客户都要遭殃。”

本轮半导体供需失控的因素,在《再来8个,也解决不了先进工艺产能问题》一文中,Gartner副总裁盛陵海有深入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进入7月份,周边仍然充满了缺货涨价的消息,各种声音综合起来,似乎昭示半导体芯片价格以后要像美国股市和中国房市一样,成为永远的神话。

半导体行业专家莫大康先生在《硅周期还能持续》一文中表示,虽然产能供应不见缓解迹象,但四年涨跌的硅周期并未终结,预计至迟到2023年,行业将掉头向下。另外,莫大康先生援引摩根士丹利证券的数据:半导体产业2020年实际生产增加22%,但市场仅消化15%的增加量,目前还有7%过剩产能待消化。

再列一组有趣的数字。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的统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出货量超万亿颗,达到10015亿颗,其中集成电路(IC)占比为33%,约为3000多亿颗,分立器件和传感器等占比为67%。而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1前5个月进口集成电路2603.5亿个,照这个速度,今年全年进口集成电路将超5000亿个——意味着中国买入的集成电路产品超过了全球产量。当然,这个数字差异有统计时分类不同的影响。

买入这么多芯片,都去哪儿了?

宋川表示,虽然供需状况成谜,从他在的几个元器件分销群来看,近期供应紧张的情形还是缓解了,一季度的时候还是以寻货信息为主,如今每天都能见到有人发“现货出xxx”的信息,甚至有人在发消息说“有几吨晶圆欢迎洽谈”。实际上,大量芯片如果屯放在贸易商仓库,潜在浪费很大,大部分中小贸易商没有适合长期存放芯片的专用仓库,芯片放久了在使用时容易出问题。

宋川认为,辛苦做整机不如倒卖元器件赚钱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产业伤害极大。芯片价格炒上天,只便宜了渠道商和联手做局的原厂内部人士,真正用芯片做产品的设备商苦不堪言;价格炒得越高,下跌势能越大,这轮涨价持续时间已经约有一年,动手早的渠道商已经赚到足够多的利润,当形势逆转时,价格战可能极为惨烈。“他们的存货成本为负,可以不计价格出货,杀死竞争对手。”

囤传呼机的江湖大哥,如果囤的是茅台,已经可以做时间的朋友,愉快地享受20年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可惜他被打败了,摩尔定律专杀时间的朋友。当然,他不是孤例,自半导体产业重心向亚洲转移以来,纵然不断有借地震、海啸等意外事件造成的供应链吃紧炒货掘金成功上岸的例子,但因为没有及时收手而被不断下跌的价格拖下水的也数不胜数。

摩尔定律本质是一个经济定律:相同性能的主流逻辑芯片,价格每两年跌一半。每个在主流逻辑工艺赛道的厂商,都需要和时间赛跑。半导体制造工艺大约每两年升级一代,集成度提高一倍,与前代产品性能相同的新一代芯片,售价可以卖到前代产品的一半,而利润率仍然维持在前一代产品刚面市时的水准;或者售价相同,但性能翻倍。面对这种降格打击,跟不上工艺升级节奏的厂商,就只能被竞对手的价格战屠杀。

半导体产业规模的扩张,从来不是靠涨价,而是遵循摩尔定律路径,拼命研发新一代产品,通过降低芯片价格和整机价格(集成度提高,意味着整机厂物料成本下降),让更多电子产品从小众市场迈向大众市场,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带来便利与乐趣。

数十年来,一直有人试图宣判摩尔定律的死刑,但即便前道工艺接近物理极限,业界还是能够通过组合手段,向系统要性能,延续单封装晶体管集成度,所以胡正明说半导体还可以再干一百年。即便有厂商在工艺竞赛中掉队了,但只要它牢记摩尔定律本质,继续为客户开发普惠产品,那就仍将是摩尔定律的捍卫者。在半导体行业,价格战并不低级,能够盈利又有能力向竞争对手发起价格战的厂商,那就是摩尔定律的捍卫者。

如果说渠道商趁火打劫尚情有可原,那么原厂都背弃摩尔定律,参与到炒货过程中,在价格炒高利润爆表中沉迷,虽然可以赢得二级市场的追捧,但失去中小客户的支持,长期看未必是赢家。而反噬的力量正在酝酿,当市场反转时,这些求一时之利的原厂,能安全上岸吗?

反噬的力量会有多强?可以看一下存储器的例子,中国大陆分销商都没亲历过1980年代三星半导体赖以成名的“流血的战争”:DRAM(当时容量64K)价格从每颗4美元跌至30美分,而三星的生产成本是1.3美元,每卖一颗产品赔1美元,三星硬是撑了三年,熬到英特尔退出DRAM业务,竞争对手主动缩减产能。

资历久的大陆分销商,应该对2008年开始的形成当前存储器市场格局的“最后一战”还有印象。DRAM颗粒价格又从两三美元跌至0.3美元左右,三星还不断加码扩大生产,把DRAM价格打到低于材料成本价,最终德国奇梦达和日本尔必达先后破产,全球DRAM厂商只剩三家。没有人统计,在这几场血战中,有多少家分销商遭殃,有多少中小模组厂商破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芯片代理商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