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剥离中四大接收不良资产对应的哪几个银行?

【摘要】:为了规范吸收外资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重组与处置,同时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资金和技术,2001年10月26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正式打开了外资进入中国不良资产的大门。在政策性收购和处置阶段,国家给予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很多政策优惠。

1997年危机爆发,对我国冲击较大,金融体系比较脆弱,体系内问题比较突出,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当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率高达25%,为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难题,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1999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证监会关于组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33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关于组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66号文),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由财政部作为唯一股东向每家公司注资100亿元,按照对口收购原则,信达从收购3730亿元资产,华融从收购4077亿元,长城从收购3458亿元,东方从中国银行收购2674亿元,共计13939亿元。收购资金来源于人民银行再贷款以及向原剥离银行发行,其中人民银行发行5700亿的再贷款,金融债券8200亿元,期限为10年,利率2.25%。由于按账面价值收购,因此四大国有银行将近1.4万亿的不良贷款,转换成5700亿元现金和8200亿元可定期收到的债券,将不良资产转换成了优质资产,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下降约10个百分点。此次剥离实际上是国家对银行的注资行为,财政部对银行的不良资产买了单,在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对口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后,财政部即下文表示对金融债券提供偿还资金支持。2009年9月,在金融债券即将到期前,财政部发布通知,将金融债券期限延长至20年,并继续对债券本金及利息提供偿还支持。2010年,为了支持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整体改制方案,财政部成立共管,用于管理和偿还金融债券,金融债券不再列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共管基金的资金来源为原剥离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信达在共管基金内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财政部拨入的其他资金。

收购13939亿元不良资产后,如何开展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是摆在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毫无先前经验,基本上是“”,最开始阶段仍以逐户追偿为主,然而面对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再加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人员不多,逐户追偿的处置方式显得低下,难以满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快速回现”的要求。正在中国对不良资产处置一筹莫展之际,的金融大鳄瞄上了中国不良资产这个“”,他们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绍外国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的同时,开始参与到不良资产的处置。为了规范吸收外资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重组与处置,同时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资金和技术,2001年10月26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财政部、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正式打开了外资进入中国不良资产的大门。2001年11月29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率先通过国际向斯坦利、兄弟、所罗门美邦、KTH基金等组成的团打包出售了四个资产包,账面价值共计108亿元。之后,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又陆续将多个不良资产包转让给外资投行。随着转让过程中一些不规范问题的出现,国家逐渐加强了外资参与不良资产行业的监管,随着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尾声,2005年左右外资机构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至2005年,外资机构共计收购了账面价值约50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是这一时期不良资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在大规模转让给外资机构的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按照1999年7月30日国家经贸委(2003 年被撤销,相关职能并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关于实施债权转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原国家经贸委列入推荐实施名单的580户国有企业进行政策性债转股,累计转股债权共计4000余亿元。

在政策性收购和处置阶段,国家给予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很多政策优惠。2001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字〔2001〕7号)规定:资产公司在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办理资产过户、登记、抵押等事项过程中,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证照工本费外,免予缴纳有关土地登记费和土地抵押登记费、房屋所有权登记费和抵押登记费、企业注册登记费和抵押登记费、车辆检测费和过户费等。该通知已于2006年3月1日失效。2001年2月20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中国信达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1〕10号)规定:资产公司转让和租赁抵债资产,免缴、营业税;不良债权产生的,免缴营业税;对抵债资产,免缴有关、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土地增值税;成立时设立的资金账簿免缴等。2001年10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不良资产案件交纳用的通知》(法〔2001〕156号)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涉及的银行不良资产案件的诉讼费可以半费,适用期限至2006年2月28日废止。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印发《延长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案件减半缴纳诉讼费用期限的通知》(法〔2006〕100号),将第156号文件的有效期延长至2009年2月28日。

这一阶段是我国不良资产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政策性风险化解为主要任务,前期不到位,实务经验也较为缺乏,投资者参与较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

}

可能很少有人记得,1998年四大行曾经全部处于技术性破产边缘。所谓技术性破产,就是资本金亏光了,但是就是不承认,所以叫“技术性”。

1992年总人数不过655.8万的海南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短短三年,房价增长超过4倍。最后的遗产,是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60%以上。“天涯,海角,烂尾楼”一时间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海南不得不为清理烂尾楼和不良贷款而长期努力。

除了海南地产业之外,内陆大量国企扶持政策转为“拨改贷”,需要的资金由之前的财政拨款转为银行贷款,大规模的银行不良由此产生。

到1999年,全社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达32.67%。

二十多年前的海南岛,每平米房价最高被炒到接近万元,“万通六君子”中很多人曾经陪同牟其中闯荡海南,目前国内一半以上的地产公司大佬,都曾经在那里激扬过人生。

地产过热的最后则是只剩下一地的鸡毛,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只不过是当时银行业的一个缩影,二十多年后,已经卸任的周小川曾表示,“当年的不良贷款只有20%是银行自身经营问题所导致的。”

对国有企业过分扶持、地方政府过分干预,仔细看看,二十年前的银行不良产生和今天的情况是否类似?

98年底,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惨胜”之后,国内经济受到波及,银行资产进一步恶化。当时我国申请加入WTO,商业银行可能要面对国际银行的竞争,银行负重难行,改革迫在眉睫。为了甩掉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包袱,参考国际经验,管理部门决定采取剥离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

1999 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199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关于组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意见》,就在当月,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接收了中国建设银行的3730亿的不良贷款。

华融、长城、东方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与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相对应,分别接收了4077亿,3458亿,和2674亿的不良贷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计接收不良贷款达1.39万亿。自此正式拉开了利用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序幕。

为了承接1.39万亿的不良资产,国家财政部拨付了400亿元注册资本金,并持有100%股权;央行再提供5700亿元的再贷款,四家银行向对应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行8200亿元债券,再由资产管理公司按面值1:1的对价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这次剥离于2000年6月结束,被称为第一批不良资产,属于政策性不良资产。

即便在第一轮剥离后,四大行不良率由45%降至25%,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分别高达 25.4%、 15.2%、 23.4%、36.6%。

可想而知,二十年前的四大国有银行,资产状况都糟糕到了何种样子。

80年代末90年代初宏观计划的调整,“大财政、小银行”退出了历史舞台,商业银行信贷成为了社会融资的最大方式,缺乏监管的金融权力造成了90年代银行业不良泛滥,四大银行处在技术性破产的边缘;而后四大AMC登场,在处置了不良资产后,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窟窿。

其实来看最近二十年来商业银行发展史,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回归本源,服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别说是四大国有银行、四大AMC,就算是央行,也得加强管理信念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二十年来,中国银行业那段野蛮生长的历史已经过去,并一去不复返了。

回过头来我们才知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砥砺前行罢了。

}

导读:不良资产回收率20%?从理论上来说,央行发放再贷款,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打包收购银行不良资产,通过不良资产的回收,可以让央行负债平衡,不必印那么多货币。但这只是一相情愿。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极低。截至2005年9月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7366.6亿元

  不良资产回收率20%?

  从理论上来说,央行发放再贷款,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打包收购银行不良资产,通过不良资产的回收,可以让央行负债平衡,不必印那么多货币。但这只是一相情愿。

  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极低。截至2005年9月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7 366.6亿元,累计仅回收现金1 550.3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1.04%,回收现金甚至不能如数支付累计应交的再贷款及债券利息。央行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所发放的再贷款回收前景并不理想。以第一次剥离为例,按照再贷款和金融债券年利率2.25%计算,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每年需向央行和对应国有银行支付再贷款及债券利息约300多亿元,5年利息总额超过1 500亿元。同时,5年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回收现金1 216亿元,这一数字尚不够支付利息(差额约为300亿元)。

  2007年年初,长城公司与华融公司正式发布消息,公司已圆满完成了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截至2006年年末,累计处置不良债权资产3 194.85亿元、3 203.97亿元,累计回收现金334.15亿元、575.69亿元,现金回收率分别为10.4%、18%。按照20%的净回收率计算,损失也在4万亿元以上。

  为了给银行注资,政府被迫动用外汇储备直接向银行注资,在中国的发钞机制下,这相当于直接增发同等数量的人民币。这些外汇储备在企业向政府兑换时已发行过一遍人民币,政府以外汇储备加入拯救银行的行动-由于动用的资金绝大部分为外汇储备,如果银行最终使用外汇冲销坏账,相当于直接向市场多投基础货币,以隐性通货膨胀的方式摊薄所有人民币使用者的福利,以铸币税的方式搜刮国民以填补银行的无底洞。央行发行的货币达到2万亿元左右。无怪乎一些学者愤怒地指责这样的工程,还不如直接收一笔税,或者财政直接拨出一笔巨款给银行算了。

  2003年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颇具特色的\"蜂窝式\"控股公司,汇金作为\"母蜂公司\",原是领\"注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稳定中国金融使命而来的政策型公司,以后转型为一家参股控股范围遍及银行、证券机构与投资机构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说,这是中国大多数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的母公司。汇金向中国银行机构的注资包括:投入中国银行225亿美元、投入建设银行200亿美元、给予交通银行30亿元人民币、工商银行150亿美元,以及可能向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的数百亿美元。

  讽刺的是,为处理不良资产而生的国有控股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同样面临天量政策性不良资产的羁绊,不良资产回收效率之低、处置之难、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成本之高让人始料未及。

  2004年,审计署在审查4家资产管理公司后指出,违规剥离和收购不良资产、违规低价处置不良资产和混乱是其存在的\"三大问题\"。四大公司在2005年与2006年两年中就此进行了整改和严厉处罚。据审计署2006年第一号审计结果公告,4家公司已对191名责任人给予开除、降职、警告、罚款等处分,审计发现的违法犯罪案件线索40起已移交有关部门立案查处。同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也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监管政策。

  银行大量坏账转到资产管理公司,后者立即面临上万亿元的政策性业务亏损。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是以账面价值收购对口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处置形成的损失都挂在资产管理公司账上。即使按较高的25%左右的回收率,资产管理公司的政策性业务的亏损也将超过万亿元。在处置过程中,极低的现金回收率要求成为利益漏斗。国内不良资产处理涉及地方、企业、银行各方利益,为了减少内部利益掣肘,不良资产公司有时借助外资之手进行处理,简言之,通过折价出售给外资机构,获得最低收益,\"起码他们多少还能收回一点,我们自己来做,可能一分钱也收不回来\",有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如此表述引入外资的重要性。外资手握国内金融机构不具备的上达天听、硬约束的特权,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引入外资加强回收率并不是全部,不良资产回收过程中的利益关节之复杂让人匪夷所思,外资不可能独自吞食庞大的蛋糕。

  信达公司通过银建国际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银建)这个安插在资本市场上的特殊目的公司,让国内的不良资产包开始了国际化、证券化的旅途。这个市值不过40亿元、体量不大的公司所获不良资产包之多令人称奇。2004年接下信达569亿元不良资产,2006年1月5日,银建国际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以5.46亿元收购华融364亿元资产包的决议,等待处置的还有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 000亿元债转股,以及华融2 460亿元损失类贷款。

  银建撬动资本市场,一手靠政策力量,一手靠国际投行。银建的最大股东信达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打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所确立的\"银行不良资产对口收购\"铁律,累计接收的不良资产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由此,信达由于处理效率最高成为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排头兵,由口接收变成通吃。

  银建是信达消化不良资产的通道:通道的这一头通向信达的不良资产库,另一头通向国际资本市场。信达源源不断地将不良资产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银建,2004年9月以8.5亿元出售账面值达569亿元不良资产,创下资产管理公司向非中国内地公司出售不良资产的最低价格纪录。信达与银建所获颇丰:银建将收购的不良资产再委托给信达进行管理与处置,信达坐收所收回总金额10%的管理费,由银建根据不良资产的回收比例向信达支付相应的奖金,并有可能以债转股的方式获得银建更多的股权。对于银建而言,在这单交易中,剔除各种费用,只要收回不良贷款2%以上的部分,就能获得利润。此举可谓一箭三雕。

  在这一交易链中,花旗之类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不可或缺。这不仅因为补充资金、维持银建现金流的需要,更因为花旗等国际知名投行的加入,可以使银建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认同,将一只脚伸向国际市场,这对于信达和中国金融都大大有利。

  向花旗借\"虎皮\",不过是拥有不良资产处置权的人士不愿向国内市场公平分利的一种方法,他们以此方法获得了最大的收益,也可借此憧憬未来国际投行的地位。从不良资产处置的利益链条来看,获利的基础就是不良资产极低的现金回收率。国有资产或者说全体纳税人的权益,通过利益漏斗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垄断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使全体纳税人有可能在创新金融模式的幌子下,被某些利益群体坐而分肥。

  信达与银建想借花旗的那身\"虎皮\"抬升价码,谙于此道的花旗岂能白借这身\"虎皮\"?结果自然是水涨船高,有利共享。于是,我们看到银建以内部人的身份从信达获取的特殊价格,被大块分利给了花旗。银建国际2006年1月公告称,该公司以5.4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364.4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包,同时以2.733亿元的价格将该资产包的50%售予了花旗集团。

  此次收购创下两个\"之最\":一是外资收购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规模之最;二是收购价格仅为资产面值的1.5%,创下了外资投行收购中国不良资产的价格新低。

  KTH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最早将国际大投行引入中国不良资产处理领域的王都在与摩根士丹利交恶后所吐露的信息是,不管是哪位外国投资大佬,在接盘不良资产之后,并未付出真金白银,而是重新分销给国内的投资者,从中赚取差价。

  2002年,长城向高盛集团协议转让两包价值4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高盛出价2.1亿元。价格低到长城各地的办事处纷纷抢先处置资产,处置价格都高出长城总部开给高盛的价格。这才是真正的市场定价,虽然是无奈的自发之举。同一年,建设银行出售给摩根士丹利的35亿元不良资产包由于明显低估而被银监会阻止。即便是在不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这些价格都是的。越早处置的资产回收率越高,在两到三年内无法回收的资产基本上回收无望。

  银建与高盛、花旗的合作还是少数,并非所有的外资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由于利益纠葛、政治因素和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争取未来的生存权利等种种因素,中国在截至2004年年底的4年里,仅向外国投资者出售了面值约近500亿元人民币(合6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

  2005年年初,普华永道公司公布了一份报告,他们调查访问了40家企业和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属下的专门部门、不良债权投资基金和其他商业机构,收回17份问卷,比率达到42%。

  对国际不良资产投资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所有投资者都把中国视为亚洲的(即使不是第一优先)重要市场,几乎所有受访者预期会投资5年以上,外国投资者预留了800亿~1 200亿元人民币(合100亿~150亿美元)在未来3年内投资中国不良资产市场,这只是一笔投石问路的小数目,因为市场分析员普遍认为,中国有高达41 300亿元人民币(合5 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尚待处置,而且数字还在持续增加。假设平均处置收益为20%~30%,意味着回收额将达到8 300亿~12 400亿元人民币(合1 000亿~1 500亿美元)。

  由于缺乏基本的评价工具,交易过程不透明,甚至在审计署与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之间,都对审计结果各执一端,导致\"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等核心指标形同虚设。国内市场无序的制度性折价,给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广阔的运作空间。民众只能一声长叹,将不良资产极低的现金回收率视做改革的成本,高高挂起。

  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在历史使命完成后,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他们要转型为现代金融机构,其中的成本到底几何,难以估算。

  到2006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谋求向商业金融机构转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均宣布其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为商业化转型创造了必要条件。根据公开的官方数据,截至2006年年底,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 102.82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 110亿元,比国家核定目标超收286亿元。由于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接近政策核心,并且在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劳苦功高,继续生存几乎不容置疑。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改革也由此被正式提上日程。

  四家公司都以银行、信托、证券等混业经营的综合金融机构作为自己的目标,他们很快成为拥有各种金融资源、拥有令人羡慕的券商等牌照的巨无霸公司。2007年年初,由信达公司组建的信达证券公司,由东方公司组建的东兴证券公司与华融证券公司一起,通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正式批准。在一轮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国金融机构的巨无霸数量继续增加,而政府的负债也将增加。

  资产管理公司不可能有能力偿还当初发放的本金,能够还得起利息就是上上大吉。信达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规模最大且最为成功的,也是转型最快的。信达公司当初接收了大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2008年该公司实现了12亿元人民币的赢利,而4家\"不良资产银行\"共计赢利23亿元人民币,这一夸张的赢利数字让人不安,纳税人只希望得到资产管理公司偿还本金与利息的具体数字,却迟迟无法如愿。

  为了解决资产管理公司的负债,有关官员曾经打过资产证券化的主意,打算通过资产证券化之后由投资者踊跃认购。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所有权转让为手段的融资方式,或者说目的是为了融资,实现的途径是变现资产。2006年10月20日,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负责人李伏安表示,银监会将试点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首批试点企业。第二批试点同时将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三家国有银行和其他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展开。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畏如猛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单纯\"得只剩下了化解风险的功能,而将加快资金流通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搁置一旁。\"用证券化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这在国际上很流行,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呢?\"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如此反问。实际上,在我国引入这种方式,主要是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使处置不良贷款更灵活,而不是让投资者获得更大的收益。理由很简单,如果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真的如此为民造福,那不良资产回收公司的回收率也不会如此之低了。房贷证券化引发银行内部的抢购,就是因为个人房贷的优质性。

  与上市公司一样,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将未来的收入用于当下,使得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和项目具有预支未来收入的能力。资产证券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化解风险,即由投资者承担可能的风险。\"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句华尔街名言难道在我国将变成\"如果你有一大笔债务,就将他证券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风行证券化潮流,美国一半以上的住房、3/4以上的汽车贷款都是靠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提供的,在2007年被金融危机撞得粉碎,随着资本市场陷入谷底,这一歪招失去了实现的物质基础。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未全盘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问题,但如此处理有两个显赫成果:让我们拥有了资本率充足的银行;同时拥有了体形硕大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他们转型为效率可疑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为金融垄断队伍添砖加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被剥离的不良贷款只剩下了越来越难啃的骨头,并且,随着银监会所规定的8%资本充足率大限将至,某些无法获得政府援助的商业银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监管层不得不考虑银行不良资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page]

  在拯救大型金融机构上,政府能做的比所有中央银行能做的多得多,可以随时动用一切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从国有控股银行到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些低效的金融机构在政府的庇护下,借助规模的扩张成为混业经营的金融航母,是为了奖赏他们的低效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剥离不良资产股价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