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互泰哲学理念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有何启示?

大千世界,人分三、六、九;医有上、中、下。所谓“上工治未病”,只不过是有权、有钱、有闲人份儿的事,贫民百姓两餐尚且不易,绝不会无事找事,没病找病,花钱请“上工”们来看、去治“未病”,还有那些所谓“养生”、“按摩”、“指压”、“沐足”什么的。因为“未病”没识,难以施治;治不达标,等于“未治”;治而达标,才算“真治”。何为“未病”?何以“达标”?统统模糊不清不得而知!现代医学的“锻炼身体、飮食卫生、预防接种、定期检查、环境保护、心理平衡”等等“防病于未然”的健康保健措施,是一种廉价的预防医学,则另当别论!

如今,上医院看病的人大多是“已病”。所以,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中医经典理论”,则时下中医医院里的医生们只不过都是些凡夫俗子的“下工”而已。

余事中医四十又五年矣,虽未能成正果,被人喻为“半吊子中医”、“王教授现象”,致使“中医泰斗”龙颜大动,老人家“内心很不平静”、“做了认真思考”、从而“敲响了重视中医教育存在不足的警钟”。以致于引发了日前《中国中医药报》上关于“中医教育亟待改革”、“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刻不容缓”的讨论。真还得好好感谢一下那记者方宁和通讯员张秋霞、郑妙玲,还有那“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曹东义’”、“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的‘刘世峰’”等几位小弟弟小妹妹们的热情帮助,将我那“时间囊”搬上了赫赫有名的《中国中医药报》,让后人都能有所知晓,这世上还真有位名不虚传的“王教授”。一位曾经学习过“中医理论”的老头子,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前,曾就其所学习和工作了一辈子的专业在“和讯网”上留下这么些言语,给后人、也给未来投递了几十上百封语重心长而又负责任的信件,畅想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愽主虽一再被人指责为:“王教授”“自称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师”,却“一辈没学懂中医理论”,“读书不求甚解 自误误人”,“分不清恶风与恶寒”,“缺乏中医临床经验”,“辨证论治的水平一直停留在刚入门的基础上”,不能“持之以恒地在中医药宝库里去挖掘”;没能“认识中医、感悟中医、传承中医”,以至认识不到“中医理论太过高深,很多人理解不了”的道理,因而“失去中医信念,没有临床经验”,“已经对中医感到失望和厌倦”,“只知道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应当让他“到临床实践中去重新了解中医”;不懂得“中医走的是”“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中医现代化“系统论的路”;也没能虚心地向《思考中医》的作者学习那“也许一个也没有”的“内证实验”之功力和根本就不相信他那“学中医需要什么条件?我想就是需要这个条件,在你做不出来的情况下,你相不相信有这么一个存在?”的荒谬逻辑;更没有将中医“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对世界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甚至被人加以百般诅咒,要“请出中医”!但深谙业中之诀窍与精义,所谓“中医三昧”是也!

一昧为“神悟”,即直觉顿悟。谙熟《黄帝内经》及此前的巫彭、巫咸,此后的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之道,望而知之,甚至是不望而知的“生而知之”。於是打坐入定、诚意正心、内省修为、冥思苦想、注念存思、神状当然、六通境界、六根互用、神乎其神、直觉感悟、取类比象,象什么即是什么,食什么即补什么,为明人王守仁先生后来所谓:“心明便是天理”。如今已鲜有娴于此道者,“也许一个也没有”!自诩为“中医始祖”、“唯心真理”。所谓“内景返观”、“返观内视”,时下的“内证实验”是也。是为中国医学史上依赖“妄想”的“神学医”。

二昧为“算法”,即阴阳术数。尤其谙熟《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所补注的“运气七篇”。勿需四诊,只用心算,或掐掐指头,或操持罗盘,算而知之、卜而知之,甚至未卜先知。什么“天人合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失衡、五行乘侮、生辰八字、天干地支、六壬功课、奇门遁甲、河图洛书、五运六气、运气演绎、司天在泉、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客主加临、正气来复、六病欲解、子午流注、阴宅阳宅、面相掌相、象数理占。如今擅于此道者不多,至多也只是一、两种而已,能将诸种“算法”通盘运用自如的可谓少之又少!更有下作者,只能籍此为借口,作为自己治不好病推卸责任的托辞,以搪塞病家,开脱自己。说什么患者命理乖舛、气运不合;或是就医时辰不对来的不是时候;或是医患八字相冲、五行相克等等时也、运也、命也、气也的问题。因而没了缘份,于是拂袖而去。自诩为“易学术数”,“天下可运乎于掌”矣!所谓“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妄求”的“天命论”,当下的“命理医学”、“预测医学”、“时相医学”、“宇宙生物学”是也。是中国医学史上重视“推理与清谈”的“玄学医”。

三昧为“经史”,即所谓辨证论治。把中医理论视为经典、圭臬,不可逾越。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於是一番神、圣、工、巧之后,据“经”、据“史”搜索一番,“感觉”加“类比”。虽说是“经典”,但已非原著,有涉“修正”之嫌,是筛选过后的所谓《内经选读》再选、现代版的《中药学》、《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讲义》等等所谓“新经典”如何论?虽说是“历史”,但早已不是古人所经历的社会实践客观真实过程,只不过是些囿于时代所允许的语境、怀着当代人体制内标准化的诉求和期待、按照自己的利害关系来描述记录和褒贬评论已经发生过的所谓历史过程,完全是一部虚拟失真的古代历史,是一部现代版的“当代史”,是那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中国医学史》上黄帝、岐伯、扁鹊、华佗、仲景诸仙家乃至天下方家们如何辨?把神仙、圣人的先知先觉、直觉感悟当作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和经验总结。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史、哲自然观与社会观”来解释国人的生理病理,以活人济世!以为只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事物,所学习和研究的事物、对象就是科学。当从中无法获得科学的证据和结论时,或是将错就错含糊其辞,或是牵强附会弄虚作假以愚弄百姓!

殊不知,连太史公司马迁都知道祖师爷扁鹊那鸟是:“特以诊脉为名耳”。是假借诊脉为名义以行骗人的玩意儿,“指下了了,心中难明”矣!一知半解,略知一二,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稍事加减、鹦哥学舌、依样画葫芦。其实,脑子里早已盘算着人家现代医学是如何说怎么做的,只是口中不说是了,是变了味的“传统”。

当下,那些所谓“学院派”中只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医理论教师;中医“科学”研究院里只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医“科学”理论家们;那些“老的嫩的”只读“中医理论”书,不上病房认真实践,不接触临床实际,玩玩嘴皮子,靠着三只指头一个枕头,坐坐门诊,却喊得天花乱坠的“甩手郎中”、“铁杆中医”大抵都属於此昧。其不为“悟性”、“算法”二昧所认可,却对二昧不是反斥诸为“唯心”、“迷信”;就是坚信不疑唯恐效尤不及;或是将信将疑而心存芥蒂。既疑心“妄想”之“神悟”;也不懂“推理”之“算法”;自己又无从学到做到;不相信时下决定人类生、老、病、死的“科学生物观”;更不相信“科学”的“实证与证伪”!自诩为“唯物辩证”的“科学医”,所谓“经典理论历史经验医学”是也。

此三昧之中,“经史”一昧可谓“下工”之“下工”矣!自己尚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自己到底姓甚名谁?从那里来?又将往何处去?就遑论发扬光大了。其为当今那些掌控着话语权、肆意宣传误导民众、半吊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等等所谓中医专家、教授们所推崇,视为“地道”、“正统”,在所谓“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学点“现代医学知识”,乃“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但始终还是秉承着“中医理论”形成的所谓“神仙圣人史观”和“一次认识完成论”,承传着“神学医”和“玄学医”的衣钵,摆脱不了与之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人确实不能再盲从与糊涂,更应当多些思考与警醒,别让这“中医乱象”草菅人命,误了家人,误了自己,丢了性命!

四十五年前,余初入此道,便在如今所谓“如果三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或者“入院即用西药”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见习,所见所闻则与今截然不同。患绝症的老先生躺在病榻上指着其黑色焦燥的舌苔,操着浓重的桂北口音曰:此乃黑燥苔!单那“大病历”可谓学弟学妹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望闻问切倍加详细,引经论据都得说出个道道来,条释分明。只是已经没了“神悟”、“算法”二昧“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的本事,单一本病历写下来就好几十页。辨证论治,每天一剂,都是些慢性的“不治之证”,耐着性子在慢慢地试慢慢地熬,名之曰:“养病调理”。

科学乎,玄学乎,神学乎,经典乎,理论乎,经验乎,学者心知肚明!

其实,中医从来不会也没有能力去认真思考人体微观状态下的疾病机理。只能从内省顿悟、宏观整体的混沌之中直觉感悟“望而知之”,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术数中推理求解“算而知之”,都只不过是些“想当然”而已!自命圣贤,自设神秘,片面夸大儒家的“社会伦理观”,佛家“禅宗”的直觉感悟,道家形而上的“道”和“玄观”等等思想对中医理论以及人体的影响。没有对疾病病理微观状态的科学生物学认识,就理解不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知识的贫乏、思想的惰性、无知与偏见,以致于根本就没能力去理解现代医学的进步,同时也无法认识到中医理论的落伍。

于是乎,凡是“中医经典”上所论说的都是绝对的正确。容不得人家半点批评与怀疑,更不让人家说句真话,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稍有不同意见都要极力抹黑打压和肆意排挤阻挠。把真正能念懂读透看穿“中医理论”、深入领悟“中医理论本质”、知道“中医”是怎样“看好病”的、并敢于提出己见睿知的人们视为“另类”;将沉迷于“三昧”之中、神乎神玄乎玄不知所以的人物奉若“神明”。这种只认派别你我,不讲是非对错的思维模式,简直就是“石渠分争”“党同伐异”的“寡头政治”,也是一种文化上、学术上的专制。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和习惯势力的阻挠,为错误哲学思想的束缚和所谓学术权威的覇道与压制,始终固执于陈旧过时的思想和理论,孤陋寡闻,执迷不悟,必然会失去了发展、失去了生命力。没了“民主”与“科学”;没了独立思考的人格和求实创新精神;没了对客观世界不断地探索;既不了解“身体的意义”也不懂得“基因的自私”!最终只能为世人所遗弃。就好像那亘古以来的“巫婆神汉”一样,虽然以一些偶然的事例,大肆渲染其“巫术伎俩”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但其方法终究是违背科学的,所以整个行为就应当被否定!

但是,这世上只要还有人在盲目相信,就会卷土重来,死灰复燃,没完没了。因为“贪生怕死”是人的天性,何况对疾病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早已使人沦入“急病乱投医”、“病不择医”的境地。只要能有一丝希望,谁不想多活几年!

传统文化只是给古人使用的,现代人能不能用,就得看它适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民族的就是民族的,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仅仅是就文化内涵而言。民族的能不能成为世界的,普世普适的价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尺。科学的方法就是首先得经由严格的观察和实验程序发现和确认事实,然后遵循严格的逻辑,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中引申推理出结论,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结论,最后将推理和验证出的结论向世界学术同行公开,请他们评议批驳以达成科学的共识,並在临床实践中寻找明确的、审慎的、公正的、最佳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不是自己说行就行了的,更没什么感恩戴德讲究什么恩怨报答的。如果国人永远沉缅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欺欺人中裹足不前,那么,就将永远迈不开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有人甚至宣称要以所谓“东方科学”、“气理学”、“人文科学”、“自然国学”等等虚无飘渺不存在的东西去拯救实实在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人文如不注入科学技术的内涵则始终是人文,其泛泛而谈,指向不明,难以企及。

世人无不拭目以待“中医泰山”及那几位小喽啰们“刻不容缓”的“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的实施,以解除中医这“主流医学”对中医学子们所造成的“不是个别现象”的“困惑”,乃至不少中医领军人物都感到“有劲没处使”的“忧患”。绝不是“泰斗大人”说句“虚心拜一位副教授为师”,靠死记硬背那“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中医经典”所能解决的问题。

连古人《学记》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的教导,关于“听其语,知其困,方能为人师”的“择师标准”,以及《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都忘得一干二净。而将弟子们的“困惑”和“忧患”置之不理,一味地要求“在你做不出来的情况下”也要相信盲从“有这么一个存在”。未能践行“师者”最原始、最起码、最传统的职责,却在那里奢谈什么“中医教育”、“传统文化”,侈称什么“泰斗”、“大师”的。真让人不得不为“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感到一丝丝的酸楚,未免也太贻笑大方了。其实,“中医教育”再怎么进行“内涵的改革”,也还是“万变不离其经”的喔。“中医的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要靠中医教育,教育深化改革乃当务之急”是“刻不容缓”的,可不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中医到底能靠什么走向世界?难道就靠几句“阴阳五行”的哲学理念聊以自慰吗?

事实上,以往不少豁达睿智的老先生和时下众多坚持在病房临床一线辛勤工作的年轻一代中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和对“中医”的体验,早己不是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所谓“经典”和“理论”,也不是这“昧”那“昧”的什么“伎俩”,更不是什么“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的咬文嚼字,而是来自于对临床医疗实践更加“现实的”贴近。深知自己那点点东西,随时都会遭遇“现实的”挑战,自己临床上的点滴些小进步,永远难以跟得上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客观事实。是“继承”还是“叛逆”?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是“明目张胆堂而皇之”?都是新时代中医人所必须面对的事实,并必须作出痛苦而又无奈的抉择!

〔注:篇中引文凡未示出处者,绝大多数不是见诸《中国中医药报》〈可能是;04.26〉;就是见诸《思考中医》一书。〕

}

梁之永《天人互泰》绪言

茫茫宇宙,渺渺星河,45亿年前,地球诞生了。日出月落,斗转星移,300万年前,人类出现了。历史起于天创造人,历史止于人回归天。人是天地的产物,人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动的物种。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自从有了人,历史画卷便徐徐展开。

简释“天地”:人类作为地球的其中物种,或说自然进化、或说神创、或说从外星而来,无论是那一种起源和如何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天”,其一切均属“天”的赋予。“天”指无限的宇宙及自然界,宇宙是一个无穷尽的天体,天体中存在着无数运行着的自然星体和星球,地球是其中的一员。当然,“天”囊括地球的一切,人们平常简单说的“地”,也即是地球,它是人类栖息及其它万物的载体。推此而言,假若人类生存于其它星球上,那么,人类所居的星球载体也应称之为“地”,故本书所指的“天”,其实已包含了“地”。所说的“天人合一”即是“天地人合一”,“天人互泰”也即是“天地人互泰”。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源于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是对《淮南子·精神训》的“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合一。”观点的高度概括。在天人关系观上,先贤把“天地”、“万物”和“我”(即人类)看作是“并生”的、“为一”的、“相通”的、“合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将“我”完全融合于天地万物中,且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认为“我”只是天地万物中之一份子,其本质与万物最终是一致的、一统的,没有任何的彼此、大小、是非、美丑、贵贱、善恶等的区别,这一看法虽然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某些观点之中,但其宏大与深邃的思考也是辩证统一的,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不能将人与自然万物刻意区分开来,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

天上日月星,激荡着云雷雨电,地上水火风,遍布着山川草木。这是人类对大自然万物蓬勃生机的直觉,也是人类独特的情感体现。古人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既有统一本原,又有灵魂、有理智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万物都由这一“本体”(本原)产生出来,且都是有天性的,将万物赋予了有灵魂的机体来看待。正如恩格斯所述:“当代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因此,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又一重要特点,体现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的辩证法思想。

“天人互泰”哲学理念是笔者在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认为:“天人之道,从惟变所适、惟变不朽进而惟适而安、惟诣而常。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

翻开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大致历经了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等几个主要时期。进入19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将人与自然关对立化的旧自然观,特别是西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已越来越不适应自然科学发展需要,阻碍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40年代,共产主义的“幽灵”开始在欧洲游荡,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了,马克思、恩格斯改写了世界现代历史,并开创了自然观史上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基本内容包括:一、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都有其产生和变化发展的过程。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明创造,也不是任何人意识的产物;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起源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存对自然界有着根本的依赖性;三、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规律也可以不断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四、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其自然观是一个有机论的自然观,认为人的一切活动会使人与其所生活的周围环境发生改变,即人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界耦合成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五、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体现,按马克思的论断,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归根到底不能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在未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统一生产和分配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真正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笔者认为:“天人互泰是对天人合一的回答,天人只有实现互泰,天人关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合一。”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彼此之先后秩序、包容关系、和谐原则、中庸法度及变化规律。一方面,描述了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另方面,回答了怎么样才能使自然界永恒保持着天人互泰这样的美好愿景。

泰:常指平安、平和、吉祥、安定、安稳、美好等,如泰安、泰适、泰运、泰然处之、泰然自若等;象征通达、畅达、融通、融会等,如天地交泰、阴阳交泰等。

泰:以《易经》六十四卦中之第11卦“泰卦”为理论根据。“泰卦”由下乾上坤组成,卦形作“泰卦”。乾坤合一,有顺应之意,即顺应自然规律,犹如天地、阴阳、上下、动静、刚柔交通融合,喻示天地万物演绎无穷之“通泰”景象。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彖传》说:“泰: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利,亨通。”上卦为坤为地为臣,下卦为乾为天为君。上坤下乾,表示天地交感,万物生各畅其生。君臣交感,志趣和同。内卦为阳,外卦为阴,预示阳气充实而阴气消散。乾卦有刚健之德,坤卦有柔顺之性,所以说内秉刚健之德而外抱柔顺之姿。乾卦喻君子,坤卦喻小人,内乾外坤,这种卦象又显示君子在朝,小人在野。君子得势其道盛长,小人失势其道消退。反之,与“泰”卦相颠倒的由下坤上乾组成的是“否”卦,有逆反之意,即违反自然规律。总言之,顺则泰,逆则否。

笔者认为:天人关系观是从“自然化人”到“人化自然”再到“天人互泰”的发展过程。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其中人类也是自然界进化的对象与结果。笔者所说的“自然化人”,是指自然界的一种特殊变化发展过程,即人类这一物种逐渐融入了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或者说,自然界的进化对象使无数生命包括人类进入了其进化系统的行列。自然化人是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发展孕育了人类的诞生并逐渐改变着人类。可见,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脉。“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中的一个观点,是指自从人类出现后,自然界便不断进入人的活动过程,即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天然的生态系统变为了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越来越成为人化的自然界。在人化自然的实践中,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人互泰”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它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指导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基础上,立足人类自身的客观实践,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作为哲学领域的最高研究对象,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和社会实践性,在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这一中介的协调功能,在构建两者和谐互泰关系中选择最佳方略和求得最大公约数,它强调了人类的主观能动和精神的力量,充分体现着人性的尊严与价值。

笔者认为:人的认知境界是从“人与天合一则生”到“人与天互泰则久”的超越。人类社会初期,自然界的一切还处于原始状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其他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区别不大,人类对自然界的意识也纯粹是一种动物般的意识,人与自然关系基本是一种狭隘的、机械的、顺其自然的状态。人们将万物之父母“天地”与人并立起来思考,认为三者是相合、相应和统一的整体,人要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故“天人合一”自然观,是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最高领悟和最高阐释。“天人互泰”中的天与人关系,两者在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是一种平等合一的互动、互谐、互存及共生关系。它除了强调人与天地环境的关系之外,还强调了人独有的创造性、目的性和精神性,将从自然中来的人性又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彻底解放出来。“天人互泰”作为现代自然观,是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建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然。它肯定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以及物质结构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超越了一切旧自然观的历史局限。一方面,阐明了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实践对象,它只有在与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同时,它也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属性中相互联系的纽带。因此,“天人互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质内涵,在精神及灵魂的高度上全面构建天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能动作用。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历史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一种自然辩证法,是传统哲学的演进和变奏。

人与自然虽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但人类是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攫取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改造世界,自然界作为人化的客观对象,实际上也成了人类的破坏者,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迈上了加速发展的轨道,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致使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全球变局的调整更是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和新表现,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着社会关系的不断革新,人类命运彼此休戚与共的意识大大增强,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下,全球生态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主张“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都是偏颇的、片面的和极端的。但要从根本上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一种天人和谐共生的新型天人关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发展过程。首先,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充分运用科技手段高智能方式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其次,人类需要不断提高的自身素质和品格,通过高质量发展方式,实践活动由自发行为走向自觉行为,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再次,人与自然关系也是人与人关系的实质体现,只有社会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生产方式得到彻底的改变,才能消灭阶级差别和社会差别,实现大同社会,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统一面对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

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募集说明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保护的理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