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山氢元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补水仪热卖可能是由于她的简单,那么做微商营销的就要考虑,是不是富氢水补水仪、氢元素补水仪、氢动力补水仪等,氢气美容仪、氢水喷雾美容仪是不是有潜在市场。因为富氢水的功效被越来越多的草根知晓。

女人“对自己身上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加利用,能隆者隆之,能束者束之,能描者描之,能挂者挂之,真是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好了,现在发展到3.0了,能喷者喷之,能蒸者蒸之,说的是补水仪与蒸脸器,这可能都是2016年最火的微商产品。

微商什么产品最火:刚刚起来的补水仪

美容仪在2011年的时候,品种就很多,而蒸脸器始于2014年10月。蒸脸器属于美容仪中的一个细分市场,补水仪则更小的细分市场。青柠檬一直认为,简单的才能流行。补水仪可充电、携带方便、使用简单,加上韩国的潮流元素,补水仪最有可能,成为微商最火的产品。

为啥水补水仪市场刚刚启动,到百度指数搜索,居然“补水仪”未被收录。

现在最为火爆的dayshow纳米喷雾补水仪,就是一个补水的东东,居然在淘宝卖到399元,可见火爆程度。

微商什么产品最火:要有前瞻性

补水仪也会像面膜一样,做的人多了,就会做烂,最终独大的一般不会超过三家。看微商什么产品最火,还要有前瞻性眼光。几乎跟补水仪一起热起来的富氢水,由于太惊人,产品太多,反而没有火爆。那么我们可以不以考虑以下营销或新产品开发模式。

1、氢补水仪是不是趋势

将补水仪改造成,喷出的是氢水。事实上这个产品已经有人在开发,这属于战略性开发。

这种方法,有厂家采用的是一定数量韩国的富氢水,配置补水仪销售,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种方案目前最为可行,卖富氢水杯的可以送补水仪,卖补水仪的送补水仪倒是不很恰当,不过可以组合卖。

}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未来有望加速转向非化石能源

近年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呈逐步上涨趋势,201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48.7亿吨标煤,同比增长3.3%,其中原煤占比高达57.7%。我国受限于自身资源禀赋,石油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提升,全面转向油气化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我国风电及光伏装机占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关产业链也较为完备,我们预期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将跨过油气时代直接步入清洁能源时代,新能源装机快速提升替代燃煤发电将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碳中和吹响能源革命号角,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有望超过80%

根据清华大学、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等权威机构预期及我们对于未来我国能源结构演变的估计,我们建立能源供需平衡模型,预期203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峰,峰值为58.78亿吨标煤。此后一次能源消费逐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快速提升,至2060年占比超过80%。从碳排放角度来看,我们预期在2030年碳达峰之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02亿吨,至2060年下降至13.8亿吨,届时这部分二氧化碳有望通过森林碳汇、碳捕捉及碳封存等技术予以吸收对冲,从而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电力行业脱碳将是碳达峰碳中和的胜负手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居于各行业之首,当前我国碳减排最迫切的需求在于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依据我国电力供需平衡模型,我们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燃煤发电装机有望达峰,峰值为12.9亿千瓦,此后装机规模及利用小时均逐步下降;2060年风电及光伏装机占总装机比重有望超过70%。由于风光装机占比提升对电网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判断未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及储能装置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根据我们的2060年日度电力负荷平衡模型测算, 2060年储能装机有望占发电侧总装机的19.9%,成为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零碳电力先行,CCS+森林碳汇将最终实现碳中和

综上所述,我们预期在清洁能源装机快速提升的推动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快速下降,届时CCS+森林碳汇将最终实现碳中和。我们建议大家重点关注零碳电力、储能、节能行业、碳捕捉碳汇集以及氢能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风险分析: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风险;相关行业技术变革风险。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未来有望加速转向非化石能源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

近年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呈逐步上涨趋势,但增速有所回落。2019年国内能源消费为48.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其中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57.7%,原油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18.9%。未来在碳达峰及碳中和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有望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尽早达峰,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使得水电、核电、风电占消费能源总量比重逐年增长,降低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

从一次能源结构变化趋势来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煤炭时代到油气时代的能源转型历程,部分国家正在大力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发展,以期实现油气时代到清洁能源时代的跨越。以美国为例,从1950年至2019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从35.7%下降至11.3%,相对应的天然气占比从17.3%提升至32.1%,可再生能源占比从8.6%微增至11.3%。考虑到美国核电发展较为迅捷,其化石能源占比从1950年的91%下降至80%,整体能源结构仍对化石能源依赖较高,仍处于油气时代的阶段。

从我国一次能源结构来看,从1962年至2019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由89.2%下降至57.7%,仍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水能、核能、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占比从3.2%提升至15.3%,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由于我国本身“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随着一次能源需求不断提升,我国石油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目前已处于较高水平。与之相对的是,我国风电及光伏装机占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且得益于新能源装机的持续增长,我国自身风电及光伏产业链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考虑到当前碳达峰及碳中和的政策催化,我们预期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将跨过油气时代直接步入清洁能源时代,新能源装机快速提升替代燃煤发电将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国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维持高位,结构与欧美有所不同

从各国碳排放量占比来看,受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提升的影响,我国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近30年基本维持稳定在60亿吨左右,占世界碳排放比重的17.7%。得益于清洁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欧盟的碳排放总量从1990年的40亿吨稳步下降至2018年的31.5亿吨。

对比2018年数据,从分业务部门的碳排放结构来看,中国的电力和热力部门和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比分别达51%、27.9%,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来看,欧盟的电力和热力部门和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33%和13%,美国的电力和热力部门和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35%和10%,远低于我国的相应占比。我国电力和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较高主要系发电量仍以煤电为主,凸显零碳电力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分能源口径的碳排放数据来看,中国煤炭消耗导致的碳排放占比高达79.8%,远高于欧盟的27.9%和美国的23.2%,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4.1%。同样作为化石能源,煤炭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石油及天然气,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为了进一步细分我国分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情况,我们选取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简称:CEADs)的碳排放数据予以进一步分析。CEADs的统计口径整体上接近统计局的行业划分,与国际能源署(简称:IEA)有一定的区别。根据CEADs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维持在90亿吨以上,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部门为生产和供应的电力、蒸汽和热水、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产与运输、仓储、邮电服务部门,其中2017年生产和供应的电力、蒸汽和热水部门碳排放量41.43亿吨,占全国总碳排放量42.59%。此处数据与IEA略有区别,或是由于CEADs统计口径未包括电网系统线损因素所致。其他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碳排放量16.77亿吨,占全国总碳排放量17.24%,非金属矿产部门碳排放11.71亿吨,占全国总碳排放量12.03%。整体而言,电力、钢铁、水泥、交运及化工等行业部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碳中和吹响能源革命号角

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及技术路线

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类技术应用,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的过程。其并不是要求绝对的净零排放,而是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一些积极的技术活动来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CO2,通过碳排放和碳去除达到平衡的效果。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需要通过政策性的措施降低碳排放,并采取技术手段针对难脱碳行业的排放问题进行对冲。目前我国已在发电行业推动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引入碳配额等交易政策推动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未来从技术路线角度出发,我们预期脱碳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将工业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较为经济、可行的方法。

提升各部门电气化率:在交通、建筑以及工业生产部门提升电气化率,通过使用清洁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进而减少碳排放量。例如在工业领域中,把工业锅炉、工业煤窑炉的用煤改为用电,大力普及电锅炉,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可以实现零污染、零碳排放。

改变工业生产流程:我国属于制造业大国,但是现有的生产流程对煤炭、石油等能源依赖度较高,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例如在钢铁生产中推广应用氢气还原铁的新技术流程(氢能来自于清洁电力生产提供)、航空运输中使用生物航空燃油等。

碳中和对我国能源需求结构的演变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作出的预测,我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年前后达峰,一次能源需求峰值有望控制在56-60亿吨标准煤左右。

此后,用能结构升级叠加节能潜力释放将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单位GDP能耗水平有望于2040年以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一次能源总需求2050年下降至50亿吨标准煤左右的水平,2060年下降至46亿吨标准煤水平,其中终端能源需求2060年下降至24-31亿吨标准煤的水平。

在一次能源结构方面,随着风能、的发展,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将快速上升,2019年就已经接近此前预定“十三五”末15%的水平。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的预测,非化石能源占比有望在2035年前后超过煤炭,2040年左右超过50%,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体,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有望达到约80%。其中风能、太阳能成为主要的非化石能源品种,2050年占一次能源需求总量比重分别为26%和17%,2060年进一步提升至31%和21%。在终端能源品种结构方面,由于电力深度脱碳并且作为可再生能源的载体,电气化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025年、2035年、2050年、2060年有望分别达到约30%、45%、60%、70%。分部门来看,工业部门电气化率稳步提升,2060年电气化率从2020年的26%提升至69%;建筑部门电气化水平最高、提升潜力最大,2060年电气化水平提升至80%;交通部门电气化水平提升最快,将从2020年的3%提升到2060年的53%。

根据上述权威机构预期及我们对于未来我国能源结构演变的估计,我们建立2030年至2060年我国一次能源供需平衡模型如下所示。根据模型测算,假定未来十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复合增速为-2%(2019年为-2.6%),GDP复合增速为3.8%,对应203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8.78亿吨标煤,这一数据与主流机构预期的58~60亿吨标煤耗的数据较为吻合。我们预测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2030年达峰后,会保持稳步下降趋势;能源供给结构中原煤占比快速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快速提升。我们预测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超过80%,化石能源中天然气占比相对较高,碳排放强度较大的原煤占比相对较低。

我们依据一次能源结构,推算分能源类型的碳排放趋势如下图所示。我们预期在2030年碳达峰的时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102亿吨,较当前排放情况略有提升,煤炭仍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此后随着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工业电气化率不断增长,电力耗煤及其他工业耗煤快速下降。我们预期到205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望降至27.8亿吨,到2060年有望降至13.8亿吨。届时这部分二氧化碳有望通过森林碳汇、碳捕捉及碳封存等技术予以吸收对冲,从而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碳价走势预期

我国碳市场发展及当前交易情况

碳排放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性工具,其重要特点是其引入市场机制来降低整体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碳市场分为配额交易市场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

配额交易是政府为完成控排目标采用的一种政策手段,即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将该控排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配额并分配给下级政府和企业,若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的配额,则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多余碳配额,来实现碳配额在不同企业的合理分配,最终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控排目标。

作为补充,在配额市场之外引入自愿减排市场交易,即CCER交易。CCER交易指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碳抵消”是指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用来实现补偿或抵消其他排放源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即控排企业的碳排放可用非控排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碳汇来抵消。抵消信用由通过特定减排项目的实施得到减排量后进行签发,项目包括可再生能源项目、森林碳汇项目等。

201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碳配额交易试点区域,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天津、湖北7个省市成为试点区域。其中深圳的碳排放交易所在2013年率先建立,其余交易试点也在2014 年年中之前相继建立。2020年1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 《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及相关文件意见的通知,将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上线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预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意见稿在此前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管理单位、配额总量的确定和分配方式、配额分配等内容。此外,实施方案还针对重点排放单位的合并、分立和关停制定了相关措施。《实施方案》同时还提供了年燃煤、燃气机组配额分配和各类机组碳排放基准值。

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月1日起实行,《办法》指出生态环境部组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正式开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管理办法明确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且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应当被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办法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生态环境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碳排放权交易应当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此外,碳排放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在CCER抵消方面,办法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相关规定由生态环境部另行制定。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自 年全国7个碳配额交易试点交易所相继建立起,至2020年8月,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CER成交量约2.4亿吨,成交额约为 92.8亿元。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

现行试点交易:各区域价格不一,一般在20~50元之间

2019年全国碳市场配额总交易量8819万吨,配额总交易额19.74亿元。六大碳排放权交易所中,北京碳排放权配额成交均价最高,2020年北京碳配额成交均价达到87.13元/吨,上海配额总体均价在40元/吨左右,广东碳配额成交量最高,2020年达到3211万吨,成交均价27.22元/吨,天津、重庆和福建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较低,且价格的波动性较强;其他试点市场的价格整体水平为20~50元/吨。

CCER交易:交易价格暂时低于配额

由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企业可用CCER抵消比例不得超过企业总碳排放的5%,且目前碳配额免费分配,发放量大,同时企业自身减排潜力较为充裕,使企业对CCER的需求有限,因而导致CCER价格远低于碳配额价格。未来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成熟、配额发放的收紧以及CCER抵消比例的放松,两者价格将逐渐统一,且碳价将随着政策收紧而逐年上升。

2019年全国CCER年度总成交量4321.49万吨,CCER交易以上海碳交易市场为主,多采用协议转让的交易方式,2019年上海CCER均价长期维持在4-7元/吨,成交量1512.52万吨。北京2018 CCER交易量164.6万吨,成交均价约为5.55元/吨。

我们判断随着未来政策力度的不断加码,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比例不断下行,叠加相关交易机制的理顺,CCER交易价格有望逐步和配额价格趋同,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碳价格。但随着碳中和政策的不断推动,各行业碳排放基准线将逐步归零,理论上新增的零碳电力可能将不会获得碳收益。未来各行业将形成碳资产或碳负债,对于难脱碳行业,其需要向负碳排放的行业(森林碳汇等)购买碳资产以平衡自身的碳负债,或者通过CCS(碳捕捉+封存)技术实现脱碳。所以我们判断,长远来看碳资产价格有望于CCS技术的成本趋同。

国碳论坛、ICF国际咨询公司开展的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中,收集了数百名利益相关方对中国碳价未来的预期,汇集了各利益相关方的最佳预期——全国碳市场的平均价格预期从2020年的49元/吨升至2025年的71元/吨,并在2030年增至93元/吨,2050年的平均碳价预期为167元/吨。

森林碳汇方面,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北京的森林碳汇交易价格区间为15-38元/吨。森林碳汇的应用程序较为复杂,审批手续比较繁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推广和活跃交易。根据中科院植物所所长方精云团队模型预测——中国森林的生物量碳储量在2005年到2050年之间将累积增加35.5亿吨,这意味着到2050年中国森林将是一个稳定且显著的生物量碳汇。2019年,中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3.0%,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据评估,目前总共还有4000多万公顷土地可以用来扩大森林面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大潜力有可能达到28%左右,对应森林蓄积量约285亿立方米。根据目前已有数据,不同树木品种在其不同的生长阶段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通常生长期的林木年化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1吨/亩。假定未来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6亿公顷,其中25%的面积处于生长期(相应森林结构处于动态更新中),对应森林碳汇有望达到9.75亿吨。

之前的测算模型显示,2060年我国仍会有13.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假定森林碳汇为9.75亿吨,还需要对剩余的4.05亿吨二氧化碳进行碳捕捉及碳封存以实现碳中和。在《可完成的任务》基于全球碳捕集与封存倡议的研究显示,不同部门应用中的碳捕集成本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如在甲烷重整中可低至每吨二氧化碳12美元,钢铁生产中每吨二氧化碳约60美元,水泥生产中约90美元。对于全球而言,陆上运输加封存的成本为每吨7-12美元,海上运输加封存的成本为每吨16-37美元。

据麦肯锡公司2008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显示,2012年到2015年启动的CCS示范项目的总成本,将在每吨二氧化碳84美元到127美元左右,2020年之后将降至每吨49美元到70美元。

对于发展中国家,煤基近零排放项目以及中欧CCS合作行动(COACH)认为,发展中国家的CCS项目可能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大规模CCS项目的全部成本可能在每吨二氧化碳35美元到42美元左右。根据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研究,中国有丰富的碳封存容量,封存成本估计介于渤海湾的每吨2美元到盆地的每吨10美元之间,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和工业部门的巨大规模,中国的碳捕集成本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如要实现每年封存10亿吨碳封存量,各种应用领域中碳捕集、运输和封存的总成本平均值可能在每吨二氧化碳55美元左右,未来远期碳价有望向碳捕捉成本趋近靠拢,我们预期其价格区间为200~400元人民币/吨二氧化碳。

电力行业脱碳将是碳达峰碳中和的胜负手

电气化+零碳电力将是各行业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通过前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居于各行业之首,且煤电占我国发电量比重仍在60%以上。当前我国碳减排最迫切的需求在于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从而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个难脱碳的工业领域,通过采用零碳电力供应+电气化的生产流程,可以显著降低其碳排放强度。

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CEADs的数据,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碳排放占2017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其中主要碳排放来自钢铁冶炼环节。目前我国钢铁行业90%以上的产能是采用高炉技术生产的长流程钢。使用废钢和电力的电炉技术生产的短流程钢仅占生产总量的9%,并主要用于生产高端特殊钢制品。按照目前中国电力系统的平均碳排放强度计算,高炉钢生产路线的碳排放强度约为每吨钢铁2.1吨CO2,而电炉钢生产路线的碳排放强度只有每吨钢铁0.5吨CO2左右。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电炉钢(即短流程钢)比高炉钢(即长流程钢)碳排放强度低很多,因此通过提升短流程钢在钢铁冶炼行业的占比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而如果改变工艺流程,譬如采用还原剂直接还原生产铁,也有助于降低全生产流程的碳排放,具体降幅则取决于还原剂是否来自零碳电力。

综合而言,目前长流程高炉炼钢的吨钢碳排放为2.0~2.1吨二氧化碳(取决于是否使用零碳电力),如果采用甲烷做还原剂,其吨钢碳排放降低至0.6~1.1吨二氧化碳;如果采用氢气做还原剂,其吨钢碳排放为0~2.1吨二氧化碳(取决于制备氢气是否产生碳排放);如果是电炉短流程炼钢,其吨钢碳排放仅为0~0.5吨二氧化碳.未来随着电力行业低碳化,钢铁行业或将依托氢气流程及电炉流程降低碳排放。

非化石能源+碳捕捉推动电力深度脱碳

我国发电总量稳步提升,从2015年的57399亿千瓦时到2020年的76236亿千瓦时,复合增长率4.19%。电气化率提升和发电量不断增长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截取年的数据分析,碳排放量由38.37亿吨上升至41.43亿吨。

对于碳排放占比最大的火电而言,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系中国针对燃煤火电机组采取了超低排放改造措施以及逐步关闭小型燃煤电厂取得了成效。《中国煤电清洁发展报告》指出2016年火电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1.6%,倒算得到2005年火电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04克/千瓦时;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煤电清洁发展报告》以及中电联给出的数据计算可得2015、2016和2018火电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869、822、841克/千瓦时。

根据前面我们得出的结论,即使考虑到储能情况下,电力行业仍需要保持少部分化石能源机组进行调峰调频、应急响应,因此实现电力行业零排放主要有以下两点:

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前面我们得出的结论,2060年我国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生物质等非化石能源将占到总体电量的80%以上,零碳电力将是电力行业降低碳排放的最有效路径。

提升发电效率,碳捕捉技术。在保留的化石能源中,优先使用高参数大容量的先进燃机,降低煤耗使度电排放强度保持较低水平。未来此类机组需要加装一定比例的碳捕捉装置,降低碳排放强度。关于碳捕捉成本业内有较多讨论,综合而言目前电力行业碳捕捉+封存的全流程成本预期为300~400元/吨(考虑系统能耗),BP认为未来碳捕捉及封存成本有50%以上的下降空间。

结论:度电成本变化不大

假设2060年我国所发电量中包括10%左右的化石能源,需要通过碳捕捉技术脱碳,根据目前水平煤电约0.9吨/MWh和气电约0.4吨/MWh来计算,在不考虑技术重大进步的情况下,碳捕捉使得平均度电成本上升约2分钱左右。但随着光伏、风电的技术进步,未来整体发电成本还有下降空间,应该能够抵消由此带来的碳捕捉成本。

煤电装机2030年达峰,未来光伏风电将成为主力机组

依据我国用电量需求增长预测模型,叠加相关权威机构对风电、光伏装机增长的预测和我们对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的推算,我们对未来电力行业装机及电量规模和结构预测如下。我们预期2030年前后我国燃煤发电装机有望达峰,峰值为12.9亿千瓦,此后装机规模及利用小时均逐步下降,成为电网调峰辅助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电装机增长有望趋缓,2030年预期为4.68亿千瓦,之后逐步达到5.58亿千瓦的经济开发容量。核电仍有望保持快速增长,2020至2030年间预期年化新增装机为900万千瓦左右,2030年至2050年的年化新增核电装机有望达1200万千瓦。

风电及光伏在2020至2030年间,有望分别维持年化2900万千瓦、8500万千瓦的装机增速,并在未来得益于储能装置降低调峰成本,装机增长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时,我们预期风电及光伏装机分别为5.7亿、11亿千瓦,满足政策对于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12亿千瓦以上的预期。到2050年,风电及光伏装机分别为13.3亿、29亿千瓦;到2060年,风电和光伏装机分布为16.3亿和36.5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70%。

从发电量角度出发,我们预测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有望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达到接近一半。后续随着各类清洁能源装机不断增长,化石能源在电力行业中的贡献也将不断下降,电力行业碳排放量有望快速降低。我们预期2030年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及生物质发电量分别为17317、9434、11098、12698和4013亿千瓦时,到2050年各自发电量分别为21206、24997、27912、36302和12173亿千瓦时,年化复合增速分别为1%、5%、4.7%、5.4%和5.7%,此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比重超过80%。

清洁电力占比提升推动电力系统改革

风电光伏装机占比提升影响电网运行稳定

电力商品作为一类特殊的商品,具备以光速传播、难以大规模储存的特点,因此电网的供电端和用电端必须时时保持供需平衡,以保证电网的稳定和安全。近年来,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电源发展迅猛,使我国电源结构、网架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风、光等新能源电源主要出力时间与我国电网需求高峰时段有明显偏差,导致发电端和用电端峰谷不匹配问题愈发严重。

在能此前的报告中,我们也重点讨论了风电及光伏装机占比提升对电网调节力提出的挑战。从发用电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风电及光伏发电出力受自然资源禀赋影响较大,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出力曲线都有不同。我们选取典型项目负荷率变化来看,风电出力呈现“夜峰昼谷”的特性,其出力高峰往往集中于夜间。在晴天,光伏出力呈现“单峰”的特性,在中午12时到14时之间出力较大,晚20时到早5时无出力。

而从用电负荷来看,城市电网负荷通常有早晚2个高峰,根据某区域典型电网负荷曲线来看,早高峰多出现在上午9-10点,晚高峰多出现在18-19点。由此可见,新能源发电出力与用电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不平衡,而美国加州的鸭子曲线便是发用电出力不平衡的典型代表。下图所示曲线是用电侧负荷减去光伏总出力所得到的负荷曲线,可以看到随着时间推移、光伏装机的不断增长,负荷曲线在中午12时至下午3时光伏出力较大的时点快速下降,而从下午6时起又快速提升(光伏出力逐步归零),形成类似鸭子的剪影,相当于其他电源出力在此时间段必须迅速增加才能弥补光伏出力下降的缺口。鸭子曲线的出现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美国加州地区也在通过提升电网调峰能力(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和能源需求侧管理(虚拟电厂等)手段来应对。

由前述可知,如果电网内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上升,如果不能像我国的青海甘肃等省份或者德国丹麦那样依托其他区域电网进行负荷调节的话,势必会对自身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挑战,从而要求电网进一步提升调峰能力。如果以我国作为一个整体电网来考量,那么周边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对我国的发用电波动进行调峰,在现有装机结构和技术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储能装置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发电装机存在理论上的天花板。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将是引导新能源有序消纳的重要一环

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是除发、输、配、用外,由发电企业、电网经营企业、电力用户和售电主体为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所提供的服务。电力辅助旨在解决电网运行中的各种意外波动,保持电网两端供需平衡,稳定关键物理参数,使电网稳定安全的运行。

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服务内容逐渐明确。从提供服务的性质进行分类,电力辅助可分为有功、无功、黑启动三类,其中有功内涵最为丰富,可进一步细分为调峰、调频、备用三大类有功服务。从是否获得补偿的角度进行分类,辅助服务也可分为无偿辅助服务和有偿辅助服务。有偿电力辅助服务通过在中长期市场和电力现货市场进行交易,交易价格受市场供需情况和成本等因素影响,双方达成交易后由服务提供者向服务购买者提供对应时段的电力辅助服务。现阶段市场上主要交易品种为深度调峰、自动发电控制(AGC)和旋转备用。

调峰服务指发电机组在规定的处理范围内,为了跟踪负荷的峰谷变化而有计划的、按照一定调节速度进行的发电机组出力调整所提供的服务。我国现有电源结构下,发电端和用电端均有不同的峰谷特征,而调峰服务的目的正是解决发电端和用电端峰谷不匹配问题。

具体来看,调峰主要指具备控制自身发电功率能力的煤电、气电、抽水蓄能水电、生物质发电等电源,根据电网负荷变化灵活调节自身发电功率,使电网发电端与负荷端时时保持供需平衡的一类服务。调峰服务并非总是有偿的,在电源机组的正常运行功率范围内,电源应当为电网提供无偿调峰服务,仅当电源发电功率低于有偿调峰基准线时,电源被视为挤压自身发电能力为电网提供调峰服务,此时应当由超发电量的电源予以经济补偿。我国供电格局整体宽松,因此现阶段主要有偿调峰服务类型为煤电实时深度调峰,旨在调低火电发电功率,从而给新能源电力消纳留出足够空间,

我国电网工频为50赫兹±0.2赫兹,但在电网正常运行过程中,负荷端的不断变化会引起电网频率随之变化,为稳定整个电网的工频在50赫兹左右,发电端需要随之调整自身出力大小。这种当电力系统频率偏离目标频率时,发电机组通过调速系统的自动反应,调整有功出力减少频率偏差所提供的服务就是调频服务。根据调频目的、参与调频对象、调节周期等因素的差别,调频服务可分为一次调频、二次调频和三次调频。一次调频是外界负荷波动时,机组调速器自动参与调节作用,改变各机组所带负荷,尽力减少电网频率的变化。一次调频的特点是调控周期短、所有机组参与、非人为调节、属于有差调节。二次调频指通过人为控制使某个或某些机组,依靠变频器精准匹配负荷需求,从而使电网频率精准保持定值。二次调频特点是调控周期中等、部分机组参加、人为调节、无差调节。三次调频是根据负荷预计曲线,各厂机组按计划出力曲线调整,使电力分配达到最优状态。三次调频特点是调控周期长、人为调节。

备用服务指为了保证可靠供电,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指定的发电机组通过预留发电容量所提供的服务。备用分为旋转备用和非旋转备用,目前我国只对旋转备用进行补偿。旋转备用特指运行正常的发电机维持额定转速,随时可以并网,或已并网但仅带一部分负荷,随时可以加出力至额定容量的发电机组。非旋转备用则指发电机平时处于未开机状态,接到指令后方开机并网,提供备用容量。

近年来我国辅助服务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数据显示,2018H至2019H,我国辅助服务参与企业数从3530家增至4566家,同比增长29.35%;装机容量由12.45亿千瓦增至13.7亿千瓦,同比增长10.04%;补偿费用从70.09亿元增至130.31亿元,同比增长85.92%。

从补偿费用的结构上来看,我国最主要的电力辅助补偿费用发生于调峰服务和备用服务。2019H调峰服务补偿费用为50.09亿元,同比增长100.28%,占比38.44%;调频服务补偿费用为27.01亿元。同比增长34.18%,占比20.73%;备用服务补偿费用为47.41亿元,同比增长141.52%,占比36.38%;调压服务补偿费用为5.51亿元,同比增长6.99%,占比4.23%;其他辅助服务补偿费用为0.29亿元,同比增长70.59%,占比0.22%。

从补偿费用的来源上看,补偿费用主要来源于发电机组分摊。具体来看,2019H发电机组分摊支付的补偿费用为114.29亿元,同比增长110.32%,占比87.71%;网外合计方式支付的补偿费用为0.36亿元,同比增长33.33%,占比0.28%;新机差额方式支付的补偿费用为0.79亿元,同比增长203.85%,占比0.61%;考核等其他费用方式支付的补偿费用为14.87亿元,同比增长10.80%,占比11.41%。

从收费端组成结构来看,火电机组收获了绝大多数补偿费用。具体来看,2019H火电机组收费120.62亿元,同比增长89.86%,占发电机组收费总额的94.97%;水电机组收费4.34亿元,同比减少30.45%,占收费总额的3.42%;风光核及其他机组收费合计2.05亿元,同比增长438.95%,占比1.61%。

从付费端组成结构来看,火电机组付费62.65亿元,同比增长73.98%,占当期付费总额的49.33%;水电付费9.28亿元,同比增长78.12%,占当期付费总额的7.31%;风电付费26.72亿元,同比增长163.51%,占当期付费总额的21.04%;光伏付费2.25亿元,同比增长125.00%,占当期付费总额的1.77%;核电付费9.6亿元,同比增长407.94%,占当期付费总额的7.56%。

未来储能将成为平滑新能源出力波动的重要手段

储能技术是指通过某种介质或者装置,把以电能、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为代表的某种能源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存储,并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的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包括煤、石油、燃气等化石能源及电力、热能、氢能、成品油等二次能源的存储技术。根据不同能量形式及技术原理,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电磁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和超导磁储能等)、电化学储能(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等)、热能存储等,其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存在差异。

我国发布一系列政策,加速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推进多能源品种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7年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市场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进行了明确部署。2019年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电化学储能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电网公司对储能的支持和发展的思路。

短期来看,我国储能技术仍将保持抽水蓄能技术为主,电化学储能规模快速增长的局面。据《2019中国储能产业现状分析与展望蓝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2.4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7.6%,同比增长3.6%。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0.3GW,占比为93.4%。抽水蓄能相对其他储能方式成本较低、技术相对成熟,短期看来,其在储能应用中的主导地位不会被动摇。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紧随其后,为1709.6MW,占比为5.3%,同比增长59.4%。

长期来看,储能技术是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必要手段,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技术。一方面,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储能技术的成本将持续下降,在未来将成为电网调节的关键技术手段。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液流电池从2015年的元/(kWh)降至2020年的元/(kWh);锂离子电池从2015年的元/(kWh)降至2020年的元/(kWh),储能成本的快速下降,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储能技术产业链逐步完善,已经从材料生产、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资源回收等方面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并且在主流技术和前沿技术上都有所布局,并培育了以、、中科储能等为代表的一批技术领先的储能厂商。完善的产业链不仅带来生产规模效应,而且有助于企业自主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储能产品,进一步扩展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有助于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基于我们前述模型测算的装机结构,我们针对日度电力系统负荷平衡进行核算,以推断未来储能装置的装机规模。我们预期到2060年,风电、光伏装机占总装机比重分别为22.6%、50.6%,煤电及气电仅作为电网调峰平衡机组维持电网稳定运行。在合理匹配用电负荷变化、风电及光伏出力波动的前提下,我们建立电力供需平衡模型如下所示。

我们将各类装机出力加总,即可得到发电装机总出力曲线,将其与用电需求曲线结合,即可测算储能装置在日度电力供需平衡中的充放电过程。根据模型测算显示,在此条件假设下,储能装置日度间充放电电量基本平衡,其在18时光伏出力归零、用电需求提升的重要节点为电网系统提供约占实时用电负荷近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我们预期在2060年风光装机大幅提升的假设下,储能装机约占发电侧总装机的19.9%,对应装机容量达14.36亿千瓦。未来四十年,电力系统储能有望从当前的百万千瓦级成长为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过,即使电化学储能成本下降到较低水平,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自放电性质,其储能时间仍然只能在日度之间调节,当出现季度之间的用电需求不匹配时,如果没有充足的装机冗余,电网还是容易出现危机(类似德州大停电)。而如果要实现长期的、季度之间的调节,还有赖于新的能源载体。

传统对氢的认识主要是氢气,密度仅有空气的1/14,是世界上已知密度最小的气体。但实际上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比如说水。

氢作为一种能源,有非常多的优点:

一、热值高。氢燃烧的热值高居各种燃料之冠,每千克氢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4×108J,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

二、氢为燃料最洁净。氢的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

三、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电解便可获得,资源量相对于目前主要的化石能源也更为丰富。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氢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二次能源,与电耦合在一起,在多个难脱碳的领域和场景应用。在实现电力行业深度脱碳后,通过电解方式从水中制备而成的氢气被称为“绿氢”,由于电解所使用的电能完全来自可再生能源,氢能能够实现零碳生产。“绿氢”能够广泛的应用在储能、工业、交通、建筑及碳捕捉方面。

氢能可作为跨季节的长期储能介质

正如前文所说,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推广应用,会因为其供给和用电需求时间并不完全匹配(无论是昼夜还是季节之间)而产生问题,因此必须解决电力储存和调峰调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氢的优势使得它可以大规模并且灵活地部署。

一、在电力供过于求的时候,电解水可以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氢气。产生的氢气既可用于在电力不足时提供备用能源,也可用于其他行业,例如交通、工业或住宅。

二、氢可以用作长期储能介质。虽然超级电容、电池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储能,但它们缺乏解决长期,特别是季节性供需失衡所需的功率及时间跨度。除氢以外,抽水蓄能是目前大规模、长期的能量存储方式,但是其发展潜力十分依赖地理条件,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由此看来,氢是长期储能的最佳解决方案。

三、类似于天然气,使用氢(或其化合物)的电源可以快速启停,对于电网调峰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另外,电解槽可以向电网提供辅助服务,例如频率调节。

类似LNG,氢能在未来可作为可再生能源进行国际贸易 

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部分国家或者地区不一定能很好地依赖风能或太阳能发电,或者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更好,使得可再生能源贸易更加经济。相较于长距离输电会造成能量损失,而且电网与电网之间不一定连通。氢及其化合物具有高能量密度并且可以通过管道或者液化运输,其运输效率几乎能接近100%。

因此或许可以通过新建或者将天然气管道、LNG码头等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大规模且长距离地运输可再生能源,推动低成本的跨地区、跨国的可再生能源贸易。

氢能助力交通运输领域脱碳

虽然目前电池电动车(BEV)是主要的交通运输碳减排发展方向,但我们认为未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也将担负起重要作用,例如氢燃料电池电动车。两种电动车都使用相似和互补的技术,特别适合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客户提供服务,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许多明显的好处。

首先,它们与现在传统燃油车辆相似,能够快速(3至5分钟)补充满燃料,而且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可以建立在现有的汽油分销和零售基础设施之上,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便利性。

其次,单次补充燃料后,可行驶很长的距离,并不弱于传统燃油车辆。

第三,由于储氢系统与电池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氢燃料电池电动车动力总成成本和重量对储能容量的敏感度较低,这增加了需要大量储能容量车辆(例如重载工程机械或长途运输车辆)使用燃料电池的可能性。

2020年9月,国家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能源局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的通知》,指出截至2020年7月,我国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建成加氢站约80座。工信部也表示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的报批发布工作,明确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而各地方的相关规划已经纷纷出台,比如《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提出,2023年前,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建成加氢站37座;2025年前,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再新建加氢站37座(共计 74 座)。而《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则提出,2023年实现“百站、千亿、万辆”总目标,即规划加氢站接近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加氢网络全国最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全国前列,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

此外,由于在航运和航空领域,完全实现电气化会比较困难,而用氢制成的合成燃料在航运和航空中的应用也正在探索中。

氢还能够在一些难脱碳的重工业领域实现零碳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氢有着极强的还原性,可在直接还原技术中被用作还原剂,以生产零碳钢铁和其他金属。其次,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也可以广泛应用在水泥、陶瓷、玻璃、造纸等许多工业提供直接热源。

此外在化工行业,基于原油而来的炼化产品和所有的有机化学品都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如今化工行业的三大产品合成氨、甲醇以及HVC(高价值化学品,包括轻烯烃和芳烃)都是如此。Power-to-X生产路径是将氢气以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零碳电力作为能源,实现了碳的回收再利用。在合成氨生产方面,氢气可以用于哈伯法合成氨工艺;在甲醇生产方面,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可用于甲醇生产;在HVC生产方面,主要原料来自于上述氢气和二氧化碳生产的甲醇。最终,在化工行业,氢和二氧化碳能够将电力转换成几乎所有的化工产品。

并且这种氢和碳的结合,将为其他难以脱碳的行业提供有效的碳捕捉方法。

暖气和热水供应约占住宅能耗的80%。氢将成为建筑物供热脱碳解决方案组合的一部分。氢气本身可以用作燃料,对于目前大部分使用天然气的住宅,切换到基于氢燃烧的供热将能够继续使用现有天然气管网,只需要相对较小的调整和投资,经济型较好。

同时,如果利用分布式氢燃料电池,将氢气作为燃料,将能够为住宅提供电、冷、热等综合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满足建筑物用能多样化需求。

总结:零碳电力先行,CCS+森林碳汇将最终实现碳中和

CCS+森林碳汇将最终实现碳中和

综合来看,结合BP、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网能源研究院及能源转型委员会等权威机构的预测,我们认为中国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最终实现脱碳在经济及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依托我国在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产业链上的优势,我国清洁能源装机有望快速提升,有效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此外,即便考虑保障电力供应所需的调峰机组和储能设施的成本后,得益于未来新能源装机成本的快速下降和储能装置规模化带来的降本效应,以新能源电力为主的电力系统有望在2030年代中期就完全可以与基于化石燃料的系统相竞争,因此我国电力行业的长期边际减排成本将为零甚至为负值。

与此同时,得益于廉价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供应,其他行业的生产流程也将加速电气化,降低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剩余的难以避免的少量二氧化碳排放将通过CCS及森林碳汇予以最终抵消。根据我们模型测算,预期206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3.8亿吨,前述我们估算未来我国年化森林碳汇为9.75亿吨,则届时我们仅需要4.05亿吨的碳捕捉+碳封存的产能即可实现碳中和。

进一步分析来看,对于难脱碳领域的二氧化碳脱除有可能导致其中间产品价格提升很大。尽管其对GDP总量或消费者生活水平影响相对有限,但其仍有可能对具体企业经营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例如,钢铁生产脱碳可能会使每吨钢铁的成本增加 20%,但对于完全使用零碳钢铁的汽车而言,制造成本增量将不超过目前普通汽车价格的1%。未来我国有望通过逐步建立国内碳定价体系并建立各国碳价的互联机制,合理平衡脱碳成本及森林碳汇、CCER等机制的价格体系,避免相关企业在脱碳进程中在国际竞争力上受到削弱。

重点关注受益行业及标的

零碳电力:我们预计随着电气化率提升至70%的水平,未来主要的终端用能将会以电力为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电力行业脱碳是碳中和能否实现的关键。零碳电力中,光伏和风电当然是绝对的主力,同时水电、核电等零碳电力也会成为非化石能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储能:由于光伏、风电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必须通过调峰、调频+储能的方式得以解决。按照相关模型测算,我们预计到2060年我国储能装机约占发电侧总装机的19.9%,对应装机容量达14.36亿千瓦。在氢能大规模应用以前,电化学储能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节能行业:节能是短期碳减排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企业通过节能一方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降低能耗后多出来的排放权能形成有价值的“碳资产”。目前应用前景比较大的有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多能联供等。

碳捕捉、碳汇集:基于目前的技术来看,无论哪种能源路径,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零碳排放。根据我们测算,即使我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也可能还会有10-15亿吨的碳排放,这部分碳需要通过CCUS(碳捕捉、利用、封存)或者通过森林汇集的方式来中和。如果以我们预测碳交易价格200-400元/吨来看,将形成亿的市场空间。

氢能产业链:氢能和电力一起,将基本能够覆盖未来人类所有的零碳用能场景。但目前氢气生产大部分以工业生产的副产品为主,其生产过程中就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这种氢产品通常被称为“灰氢”。只有加上了CCUS的“蓝氢”和完全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的“绿氢”才能最终被广泛应用。所以,从制氢、储氢,到氢的运输、氢的应用,未来会诞生一个全新的能源产业链条。

风险分析: 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风险;相关行业技术变革风险。

}

鹏华基本面投资专家张鹏:抓住泛制造业发展黄金时期 挖掘高壁垒扩张型优质个股

  鹏华基本面投资大学堂第四期

  第二十八讲精彩回顾

  张鹏拥有9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鹏华基金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现担鹏华基金任权益投资二部基金经理,管理鹏华策略回报混合、鹏华价值精选股票等多只基金,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本期分享中,张鹏阐述了自己对于制造业的投资思路,并对权益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势进行了剖析。

  1、选股的框架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因行业而异。其实每个不同的投资者心里面应该都会有一个选股的框架,这些框架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你把自己的框架不断地去扎实、去深入、去修正,让它能够成为一个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为你谋取超额收益的利器或者法宝。

  2、虽然成长这两个字其实可以拓展很多含义,但我认为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壁垒的扩张,第一要有高壁垒,第二要有扩张。高的壁垒其实就是指一个企业得自己有禀赋的扩张,而不是瞎扩张。

  3、我们看到有一些上市公司会增发,这个时候其实要去分析它增发之后带来的扩张到底是创造价值的还是毁灭价值的,它有没有这个能力,在扩张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使自己的扩张是能带来实质性成长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成长的背后其实是有壁垒的扩张。

  4、大家平常的框架往往更多关注什么东西能买,但我觉得一个完整的框架应该包括什么时候买,买什么,同时还涉及到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考虑卖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

  5、我认为风险控制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个,要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底线有足够清晰的认知,第二个就是不断地追求更广阔的、更大的能力圈、能力边界。

  6、实际上作为专业投资者,你的核心优势,也就是说你替投资者管理钱、管理基金,就在于对价值的判断和对风险的评估上,这个背后是需要不断完善和长期打磨的体系和框架,需要勤奋、紧密的跟踪和长期的深度分析以及研究,才能在市场波动中做出独立、差异化的收益。

  7、在当下市场下跌或者市场波动的时候,心态上难免会有波及。但我觉得作为专业投资者就是需要有这个能力不断地迭代自己,让自己能够拥有越来越强的能力去面对市场波动、市场下跌,以及它所带来的心态的波动、焦虑和压力,让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理性空间里面。

  抓住泛制造业发展黄金时期

  挖掘高壁垒扩张型优质个股

  Q:如何看待市场风格的快速变化呢?

  张鹏:今年的市场风格变化确实是非常的快,我觉得一个核心的大原则,还是坚持能够在长期的时间尺度上寻找到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一季度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调整,板块的分化比较大,轮动也比较快。从年初的汽车、传媒开始涨,开始调,再到后续的新能源、医药、半导体、交运等等,大部分板块在下跌趋势中是轮动涨跌的,没有明显的主线,整体呈现一个下跌的趋势。其中只有稳增长的主题,包括地产、还有钢铁、煤炭这些板块产生了相对持续的行情。这个背景下,我觉得猜测和压住某个方向和板块的胜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会尽量保持和观察一个均衡的持仓结构,以适当的价格买入优质公司,等待它未来成长的机会。在买入了之后也要做紧密地跟踪,这样才能够持续地知道自己买的东西到底适不适合在下跌的过程中继续买入。同时,也要保持持续地研究和挖掘,争取能够寻找到新的一些发展主线,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创造显著的超额收益。

  Q:对于估值相对比较高的成长板块和估值相对比较低的稳增长板块,您是怎么看待这两个风格今年的发展趋势呢?

  张鹏:其实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边就是所谓稳增长的相关板块,一边就是呈现高估值特征的成长板块。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哪个板块好和哪个板块不好,它本身是一个节奏不同的问题。从节奏上来讲,实际上我们回溯数据,可以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2021年Q2的时候,从那个时期开始,整个民众的储蓄意愿上升,企业的长期支出意愿下降。当时中央定调,说要在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窗口期之内,开始调结构。但是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宏观环境要稳定。现在我们有疫情,海外有战争、美联储那边又加息。宏观环境出现了一定的不稳定,宏观经济的压力其实比较大。在这种背景下是不是还要坚持调结构呢?我觉得长期还是依然要坚持调结构,向着双碳能源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这个方向去走。但是短期我们也要兼顾维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所以说所谓的稳增长和高估值的成长板块,在一定程度上只不过是节奏的前后而已。

  从逻辑上来看,我们其实也是需要先通过稳增长板块,比如说基建、地产链、建材等一些板块适当性的刺激,把宏观经济稳定住。从长期上来讲,我们需要坚持调结构、产业升级等方向,在中短期之内,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稳增长板块带来的一定的超额收益,以及去对冲成长股估值下杀带给组合回调的风险。

  Q: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以一年的维度来看,您有没有哪些看好的行业或者赛道?

  张鹏:如果说以一年的维度来看,年内我可能认为依然是维持资产价格周期高低切换这样一个过程,很难说稳增长,像低估值这些板块,就一定会有持续的行情,或者说高估值的成长的板块,他们的估值就一定是持续消化的过程,我觉得更多还是此消彼长波动的态势。在这个波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板块所处的资产价格周期了,高估值的板块可能依然面临着估值消化的压力,但是低估值的板块如果上涨过多,又回到合理甚至是稍微高一些的水平,那就要注意是不是这时候又存在了一些风险了。如果说到具体的板块,比如说医药板块,实际上它的资产价格周期已经处在比较低的位置了,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关注起来,慢慢形成一些持仓的,甚至在年内就有可能形成困境反转的,比如说像养殖,像一些可选消费的板块,还有包括如果看一年期,稳增长、基建、地产等板块,可能还是有一定的超额收益的机会。

  Q:从长期的视角中来看,您更看好哪些方向?

  张鹏:从三到五年来讲,我是看好中国泛制造业的各个环节的,虽然在短期他们会有估值相对偏高的状态,同时叠加疫情影响,受到了包括原材料通胀带来的压力,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尤其是三到五年的维度来看,我觉得久期拉长,有些本质的规律其实是难以变化的。比如像欧洲和中国的新能源,会持续保持一定的发展力度,同时你再回去看传统能源,其实也是难以抛弃的,因为如果你迈得步子过大的话,传统能源所能起到的一些优势就被你一并抛弃了。比如像煤电、火电,它输出的供给曲线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做新能源的一些补充、调峰等,是不能被直接抛弃的。综合来看,分析中国的工艺,包括原材料池、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自主化率、海外环境对我们的挤压等因素后,目前其实是我们泛制造业、大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Q: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逻辑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的?

  张鹏:实际上在制造业领域里面,无论是是技术突破,还有自主替代的方面,在过去几年,大家也能感受到困难重重,受到海外制裁的影响,有些材料我们的研发难度也非常高。举一个例子,比如这几年大家都开始买国产品牌的汽车了,在几年前的时候你并不会买。因为自主品牌的汽车如果想要做到跟海外一台普通的汽车差不多,有可能即使卖同样的价格都不挣钱,要么就是稍微挣点钱,可能成本比价格还要高,或者可能质量不行。但是这几年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门槛,来到了这几年的窗口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年明显能够感受到,它的自主突破并不是呈现一个直线的发展趋势,而是一个阶梯状的上升区间。这背后需要有基础的材料池、基础的工艺池,需要积累大量的控制、合成工艺等实验的数据库,需要组建大量的人才团队,不只是花了钱就可以的。

  过去五年、十年、二十年,其实我们一直在做这个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汽车也好、飞机也好,还是小到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包括像碳纤维,它都会以很快的速度开始进行自主替代,以很快的速度提升渗透率。这就意味着一旦跨入这个门槛之后,面对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只要你能做出来,那这个东西瞬间就可以放量。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看到大宗商品,五年前像各种化工品的进口依赖度都要接近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大部分都在一半以上。可是现在已经能看到我们的成本(供给)曲线在全球已经晋升成为投资额较大的、化工品附加值和制作复杂度也较高的产线,这个是突发吗?当然不是,但是前面那三年可能看不到,因为它始终在做小试、中试,在想着这个设备怎么去调配,资源怎么去匹配,港口、产能区园区怎么去做?表面上看好像是突发,实际上是已经积累足了就跨过了这个门槛。跨过这个门槛之后,后面我们就会迎来制造业自主可控,甚至创新的局面。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汽车,汽车这个行业我最近两年看得比较多了,你会发现其实目前在智能化水平上,就是电池等各个环节的供应链,我们都已经达到全球最前面了。汽车是工业上的明珠,汽车智能化又是工业明珠里面最确定的产业趋势。在智能化的过程中,现在几乎像我们常常熟知的宝马、奔驰、奥迪这些品牌,包括一些七七八八的合资品牌,他们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我们的自主品牌。可以说我们自主品牌现在唯一的敌人基本就只剩特斯拉了,在两三年前你是绝看不到这一点的,那现在我们除了自主品牌之外还有什么?还有一些新势力,比如还有一些互联网的企业,还有一些电子制造的企业,像华为、百度、小米,包括像一些制造业环节的公司,像立讯,他们几乎就是利用了中国全产业链布局,各个环节都有强玩家的优势。

  Q:在中国制造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了非常多优质的上市公司,对于优秀的制造业公司,您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张鹏:实际上选股的框架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因行业而异。其实每个不同的投资者心里面应该都会有一个选股的框架,这些框架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你把自己的框架不断地去扎实、去深入、去修正,让它能够成为一个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为你谋取超额收益的利器或者法宝。从制造业的投资框架来看,包括竞争格局、供给侧的变化、需求侧的变化、工艺技术的突破、管理层、估值等等,因素其实是非常多的。我觉得两点最核心的,第一个就是高壁垒的扩张,这个其实是成长这两个字的扩展。就是我们去看一家制造业企业,它必须具有强成长性,它的强成长性可能来自于这个产品未来需求巨大的市场,也有可能是来自于竞争格局的改善、竞争对手的退出,也有可能是来自公司自身的创新等等。虽然成长这两个字其实可以拓展很多含义,但我认为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壁垒的扩张,第一要有高壁垒,第二要扩张。高的壁垒其实就是指一个企业得自己有禀赋的扩张,而不是瞎扩张。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在过去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就花了钱投资下去,产能扩出来,但生产的产品和成本不具有竞争力,那么这套产能相对于别人来说是竞争不过人家的,这个市场没有存活的空间,那这个钱就白花了。如果钱是白花的,就还不如不花。也就是说没有壁垒的扩张,实际上不仅不创造价值,还毁灭价值。

  所以说我们看到有一些上市公司会增发,这个时候其实要去分析它增发之后带来的扩张到底是创造价值的还是毁灭价值的,它有没有这个能力,在扩张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使自己的扩张是能带来实质性成长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成长的背后其实是有壁垒的扩张。

  那么壁垒可以指什么?壁垒可以指资源壁垒,比如说有矿,这个很简单,你直接是卖油的,像三桶油,尤其是像中国海油,你的特点就是你的矿比别人的矿好开采、成本低,这就是你自然资源的优势。再举一个小例子,比如说半导体制造里边需要用到一种材料叫做建设靶材,比如铜靶,它是用电子轰击一个纯铜版,把铜的原子溅射出来,去非常均匀地镀到我们的基板上、衬板上。但是各个地方的铜的矿不一样,导致制造出来的铜靶的质量也都不一样。你没有这个禀赋你怎么办?不是说你做逆向工程就能做出来的,用的铜矿就不一样,就无法匹配标准。

  除了资源壁垒,还有工艺壁垒,也就是这个工艺和技术你懂不懂,你能不能做得出来。比如像化工里边的合成高分子、炼化里的加氢工艺,还有人才,人才其实特别重要,表面上看我们很多材料的突破是经过多年的工艺不断的实验,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它积累的一些数据和工艺的流程,以及积累的一些经验,都是来自人才团队。这个人才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烧钱是烧不出来的,他一定是依靠这样的环境,允许他犯错这样一个环境,并且有资金、有项目、有基础理论等配套不断地磨出来的。

  第二点,当然还需要一个合理的价格,没有任何一家制造业公司能够保持持续长期的比较优势,技术工艺会扩散,别人能学得到,设备别人也能买得到,也能研发得出来,资源别人可能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获得,标准也会有新的竞争者、新的制定者进入。通过刚才那么一套复杂的流程和选股标准,选出来几家好的制造业公司买入拿十年也不行,要始终动态地去跟踪。比较优势一旦被削弱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去看它的股价、它的估值、它的价格是不是已经合理了。要是已经泡沫化了,同时它的比较优势慢慢地在被削弱的过程中,可能就是需要你该卖了。大家平常的框架往往更多关注什么东西能买,但我觉得一个完整的框架应该包括什么时候买,买什么,同时还涉及到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考虑卖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

  Q:在您过去整个的投资经历中,有没有什么案例能够印证您的选股理念?

  张鹏:举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例子,有家公司是化工品里面做乙烷裂解制乙烯的,乙烯大部分都是用油来生产的,乙烷裂解制乙烯有个好处就是乙烷这个东西特别的便宜,因为它热值不够,燃烧又不能用,如果把它做其它东西,也不太好用。如果回注到天然气里边,天然气可能都有点嫌弃它,因为它烧起来热量不够。原来我们的乙烷气体其实是很多化工企业的副产品,浪费了也就浪费了,卖不了多少钱。后来能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国的页岩油崛起了,有个特点是它出来的不只是有油,还有气,这个气里面有很大比例的乙烷气体。如果我们能够突破乙烷做乙烯的这样一个路径,用油做乙烯,也可以用乙烷来做乙烯,是不是能够谋求比较大的套利空间呢?这个套利空间可能能达到传统用油投乙烯的利润的两倍以上。但是它的一个不好的地方在于它难,很难产业化的去做出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乙烷的资源虽然说便宜,但是大宗的乙烷的来源是非常难的,它的难度不来自于你找到这个东西,而是你怎么把它安全、稳定、持续、可批量地运输到所在的园区里边,这里面可能就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地缘因素,你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难度非常高。其实过去很多年,有很多公司在尝试做这件事情,都没有做成。

  Q:您平时如何去调研一家制造业的企业?

  张鹏:首先要做大量的案头研究,包括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一些专业的工艺,公司过去五年到十年的财务情况,包括运营的情况,你都要细致地去了解,了解完之后,要跟公司去沟通交流,这个沟通交流除了和他们销售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最重要的是和他的管理层,包括总经理和董事长,你要去看这家公司的组织模式是怎么样的,这家公司未来的战略布局,发展点在哪儿?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最重要的是它的成长性。如果管理层都觉得自己不太想成长,那这家公司的投资就会被我们否掉。调研完就要去印证它到底能不能真的做得到,你需要去调研一些会说真话的人,什么样的人会说真话?举个例子,比如没有利益关系的专家、竞争对手、下游客户、官方的行业协会等等,这些都能脱离公司的主观想法,客观地呈现一些事实、一些论据,来验证能不能行,应不应该做,能不能做成。

  清晰认知投资心理底线

  不断追求广阔能力边界

  Q:在具体的组合管理中,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的?

  张鹏:其实风险控制这个问题我觉得挺重要的。在做投资之前,我们接受的偏主流的投资框架是说,看到一家好公司,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去,就一直拿着不动,直到它的优势被削弱为止,如果因为市场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产品波动,那就越跌越买。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把这个总结为心理底线,每一个人、每一个组合或者说屏幕前的每一个投资者,应该都有一个心理底线,这个心理底线的意思直白来讲,当市场持续地调整、持续地下跌,就会有一个阈值击穿你的心理底线,一旦击穿你的心理底线,这个时候你的行为就会不理性。一旦你的行为不理性,你是没有办法依然用理性的心态去讨论它还具不具有长期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恐慌,一旦你恐慌了,即使你认为这家公司三年之内能涨到一定的市值,你也不敢拿三年。所以我觉得风险控制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去清楚地认知你的心理底线,对于专业的人士,比如说所谓的金经理,这个底线容忍程度应该是高一些的,但是也是因人而异,我觉得作为基金经理,实际上应该对自己这条心理底线把握的比较清楚。控制风险其实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对自己的认知足够强,另外就是你的能力圈最好要不断地去拓展,因为当能力圈足够大的时候,其实你能够去选择的,或者说你能够去平衡组合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完全可以在边际上有自己很坚持的一些核心的、有价值的一些长期成长的公司。但是在边际上我们可以去稍微调整一些自己的组合,让它相对来说结构更均衡一些,让它始终维持在我们的心理底线之上。那么你有没有能力,或者你有多大的能力,始终让你的组合去压着这条线走,就需要你有能力圈。这是我认为风险控制的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个,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底线有足够清晰的认知,第二个就是不断地追求更广阔的、更大的能力圈、能力边界。

  Q:鹏华基本面投资专家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对您的投研体系产生影响的呢?

  张鹏: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鹏华,鹏华的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对我影响还比较深的,我现在基础的投研策略、思路理念,几乎都是和鹏华的这种长期坚持基本面研究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我觉得随波逐流、追涨杀跌,做趋势的择时,从统计学意义上没有显著的收益,只有在样本值低或实验次数少,才有可能显著偏离。实际上作为专业投资者,你的核心优势,也就是说你替投资者管理钱、管理基金,就在于对价值的判断和对风险的评估上,这个背后是需要不断完善和长期打磨的体系和框架,需要勤奋、紧密的跟踪和长期的深度分析以及研究,才能在市场波动中做出独立、差异化的收益。很多前辈,一些知名的基金经理,包括一些专业的投资人,他们能够创造长期的投资收益。基本都是基于这种深度的研究,所以我对鹏华这种价值观是非常认可,并且也是一直这么执行的。

  Q:坚持研究发现价值,坚持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坚持独立的价值判断,是鹏华基金基本面投资专家体系的重要要素,您在具体的投资研究中是如何贯彻这些要点的?

  张鹏:其实刚才也部分提到了,我们的投研体系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是非常完善的。在这个流程和机制的保障下,我们是始终能够做到研究发现价值,是能够持续的、长期的、深度的研究,做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的。可能举一个例子相对来说会更好理解一些,之前研究过一个行业是钛白粉行业,钛白粉是一种超白颜料,所有白色的地方全部都需要这个东西。海外由于对环保要求高,始终用的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工艺,这个工艺的污染非常少,但是难度非常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各种指标性能也非常的好,总结起来就是产品好、污染少、工艺难度高。国内的企业,过去几年也开始要求环保,所以都面临着转型。我们就发现其中有一家公司实际上已经提前五年就开始做这个布局了,虽然过去生产其实一直不稳定,新的工艺生产没有办法保持稳定运行,但这个公司具备了在产业里不断地崛起、不断地成长的潜力。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大概接近二十场的调研,来验证它到底能不能做成,比如这个产品为什么这么难做?最核心、最难的工艺点到底在哪儿?我们通过紧密地跟踪产业趋势,去找公司,不断地去细化各个问题的难点,把每个问题都落实到位来形成投资决策。

  关注长久期投资策略

  Q:从组合管理的角度,如何看待当下的建仓时点以及建仓节奏?

  张鹏:我实话实说自己在择时上相对来说比较弱,更多的还是从价值的角度去判断一家公司到底能不能买,并不是说看到一家公司还不错,价格也还合理就要买,更多的还是用扎实的、长期的研究眼光去看,去判断这家公司合理的价格应该是在什么点位上或者说什么区间里,它未来能够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空间?比如从三年来看,我可以看到它翻倍,或者说三年我可以看到它翻两倍,这就有一个赔率的问题,而通过长期的研究则可以解决胜率的问题,我们在胜率和赔率都相对来说比较不错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价值区间去匹配它的价格。如果它泡沫化了,严重脱离了合理的价格区间,那我也不会买,直到它进入到这个区间了我才会买。所以这个节奏可能更多的还是看公司有没有进入它的价值点位。

  那么要不要做建仓时点的节奏判断呢?我觉得除非你在一些自己很熟悉的板块,或者很熟悉的公司上可以做一些有一定频率的择时,如果想判断短期因素扰动带来的择时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其实从长期的统计学意义上来讲,是非常难的。我自己出身理工,所以我觉得如果从长期的统计学意义上来看没有显著的收益的话,我就不愿意在短期去挑战这个统计学意义,我觉得这是没有价值的。

  Q:可否给基金投资者提一些投资建议?

  张鹏:我发现大家的问题普遍有一个特征,就是涨得时候过度乐观,跌得时候过度悲观。我觉得这个本身是人性里面有一些底层东西很难去规避。我们即使通过不断的自省和打磨,也只能慢慢地改善。我想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关注长久期的东西,这个长久期的东西既是可以关注在长期内能够创造持续收益的基金或者基金经理,也要关注能够在长久期之内能够创造持续收益的基金公司等等,这样在筛选应该投什么样的基金产品时,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去考虑、去衡量,投这个基金的收益率到底对不对,到底好不好,到底有没有带来资产保值增值的价值。因为短期的波动实际上是几乎不可能猜得对的,这个是统计学意义上,我一直在强调这个,这个是无法挑战的,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果这个挑战不了的话,过度关注短期的波动,就会导致做出大量的错误判断,不管是应不应该去投资基金,应不应该加仓等等。在长久期上,有些本质的规律是不会变化的。比如我们看好中国在未来的产业升级转型、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是能够有持续的超额收益的,是能够创造持续的价值的。从这个维度上去做一些判断相对来说会有更大的胜率。

  Q: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张鹏:在当下市场下跌或者市场波动的时候,心态上难免会有波及。但我觉得作为专业投资者就是需要有这个能力不断地迭代自己,让自己能够拥有越来越强的能力去面对市场波动、市场下跌,以及它所带来的心态的波动、焦虑和压力,让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理性空间里面。

  实际上去年九月份那一波下跌,我的压力可能比现在还要大。因为那一波里有一些我比较看好的板块短期调整幅度比较大,但是后边又涨回去了。我自己的办法其实就是回归初心,问自己为什么到这个行业里来?也问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个岗位上来?听起来挺像鸡汤的,但是我是真心这么想的。因为我觉得如果你不回归初心的话,就会陷入虚无主义,如果我只是为了工作,打一份工,挣一份钱,在它的边界上你就会发现是虚无的,没有支撑自己的目标和动力了。那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是要创造价值,我也读了很多年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读书的目的,我觉得第一是不后悔,第二是创造价值,要为自己身边的人也好、要为这个社会也好、要为百姓也好、要为国家也好创造价值。一旦想到这个的时候,我就会去用这个标准来反思,我自己过去做的这些操作,我的投资策略,我的投资思路对不对?有错吗?是不是有一些不是冲着创造价值去的?如果我用这个标准来反观自己过去的操作,每一个我其实都是冲着自己的专业性来为基民的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时候,那也算是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价值,那么我内心波动就没有那么大了。后面再做的时候,我还是会本着这样的初心,就不会太多的被短期波动所影响了,因为过大的波动对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影响其实特别大,会让你每天非常的疲劳。如果你的疲劳是因为去看公司、财务报表,去研究一个产业,那仍然还是在创造价值的。我是不断地在用是不是创造价值这个点,来回测自己的操作,回测自己的心路历程,那么我就会对短期的波动相对来说脱敏,就会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我的压力更多是来自于反思,这个东西下跌到底是短期的调整?是我看错了,逻辑错了,还是说只是短期的调整?我觉得这样至少没浪费精力。

  活动时间:5月29日-5月31日

  活动奖品:50元京东卡

  参与方式:在基金经理张鹏的视频中,您学到了哪些关于权益投资的小知识呢?欢迎一起到下方视频号评论区参与讨论。我们会从评论区留言粉丝中随机抽取10位幸运粉丝,每人送出1张50元京东卡。

  /fund)和基金管理人网站()进行了公开披露。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氢元数据公司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