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研发:最常用的初步化学分析元素成分的方法是什么?

    公元前650~前550年,古希腊人发现摩擦琥珀可使之吸引轻物体;发现磁石吸铁。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实验研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关系(中国 墨子和墨子学派)。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杠杆平衡的现象(中国 墨子学派)。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研究筑城防御之术,发明云梯(中国 墨子学派)。

    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学派已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公元前350年左右,认识到声音由空气运动产生,并发现管长一倍,振动周期长一倍的规律(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三世纪,实验发现斜面、杠杆、滑轮的规律以及浮力原理,奠定了静力学的基础(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三世纪,发明举水的螺旋,至今仍见用于埃及(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250年左右,战国末年的《韩非子·有度篇》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司南”大约是古人用来识别南北的器械(或为指南车,或为磁石指南勺)。《论衡》叙述司南形同水勺,磁勺柄自动指南,它是后来指南针发明的先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度、量、衡,其进位体制沿用到二十世纪。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记载用漏壶(刻漏)计时,水钟使用更早。

    公元前二世纪,发明水钟、水风琴、压缩空气抛弹机(用于战争)(埃及 悌西比阿斯)。

    公元前一世纪,最先记载过磁铁石的排斥作用和铁屑实验(罗马 卢克莱修)。

    公元前31年,中国西汉时创用平向水轮,通过滑轮和皮带推动风箱,用于炼铁炉的鼓风。

 公元元年~公元1000年

    一世纪左右,发明蒸汽转动器和热空气推动的转动机,这是蒸汽涡轮机和热气涡轮机的萌芽(古希腊 希隆)。

    一世纪,发现盛水的球状玻璃器具有放大作用(罗马 塞涅卡)。

    300年至400年,中国史载晋代已有指南船,可能是航海罗盘的最早发明。

    在公元七、八世纪,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十世纪,中国发明了使用火药的火箭。

    十世纪左右著《光学》,明确光的反射定律并研究了球面镜和抛物面镜(阿拉伯 阿尔哈赛姆)

  公元1000年~公元1500年

    据《梦溪笔谈》,约公元1041~1048年间,中国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方四百年。

    约1200年至1300年,欧洲人开始使用眼镜。

    1231年,中国宋朝人发明“震天雷”,是一种充有火药,备有导火线的铁器,可用投射器射出,是火炮的雏型。

    1241年,蒙古人使用火箭作武器,西方认为这是战争中首次使用火箭。

    1259年,中国宋朝抗击金兵时,使用一种用竹筒射出子弹的火器,是火枪的雏型。

    十三世纪中叶,根据实验观察,描述凹镜和透镜的焦点位置及其散度(英国 罗杰·培根)。

    十三世纪,用空气运动解释星光的闪烁(意大利 维塔罗)。

    十三世纪,指出虹霓是由曰光的反射和折射作用所造成的(意大利 维塔罗)。

    1583年,用自身的脉搏作时间单位,发现单摆周期和振幅无关,创用单摆周期作为时间量度的单位(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做自由落体的科学实验,发现落体加速度与重量无关,否定了亚里土多德关于降落加速度决定于重量的臆断,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发现投射物的运行路线是抛物线(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认识到物体自由降落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回到原高度(意大利 伽利略)。

    1590年,用凸物镜和凹目镜创造第一个复显微镜(荷兰 詹森)。

    1593年,发明空气温度计,由于受大气压影响尚不够准确(意大利 伽利略)。

    1600年,《磁铁》出版,用铁磁体来说明地球的磁现象,认识到磁极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成对出现(英国 吉尔伯特)。

  公元1601年~公元1700年

    1605年,发现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比利时 斯台文)。

    1610~1650年,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旋涡假说,认为宇宙充满“以太”。把热看作一种运动形式,与莱布尼茨争论运动的功效问题近五十年。(法国 笛卡儿)。

    1620年,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荷兰 斯涅耳)。

    1628年,用两块凸透镜制成复显微镜,是近代显微镜的原型(德国 衰纳)。

    1629年,发现同电相斥现象(意大利 卡毕奥)。

    1629~1639年,提出光线传播的最小时间原理(法国费尔玛)。

    1634年,认识到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提出弦的振动频率和弦长的关系(意大利 伽利略)。

    1636年,首次测量振动频率和空气传声速度,发现振弦的倍频音,提出早期的音乐和乐器理论(法国 默森)。

    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说,并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 (法国 笛卡儿)。

    1638年,提出一种无所不在的“以太”假说,拒绝接受超距作用的解释,坚持认为力只能通过物质粒子和与之紧邻的粒子相接触来传播,把热和光看成是以太中瞬时传播的压力(法国 笛卡儿)。

    1643年,发明水银气压计(意大利 托里拆利、维维安尼)。

    1640~1690年,观察到气压对沸腾和凝结的影响(英国波义耳)。

    1650年左右,创制摩擦起电机,发现地磁场能使铁屑磁化(德国 格里凯)。

    1650年,发明空气泵,用以获得真空,从而证实了空气的存在(德国 格里凯)。

    1653年,发现对液体的一部分所加的压强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的帕斯卡定律(法国 帕斯卡)。

    1654年,证实抽去空气的空间不能传播声音(德国 格里凯)。

    1654年,进行了用十六匹马拉开组成抽空球器的两个半球,直接证明大气压巨大压强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德国 格里凯)。

    1656年,发明摆钟(荷兰 惠更斯)。

    1660年,用光束做实验,发现杆、小孔、栅等引起的影放宽并呈现彩色带的现象,取名“衍射”(意大利 格里马第)。

    1666年,从刻卜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现代天文学(英国 牛顿)。

    1666年,通过三棱镜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英国 牛顿)。

    1667年,指出笛卡儿光学说不能解释颜色,提出光是“以太”的纵向振动,振动频率决定光色(英国 胡克)。

    1668年,发明放大40倍的反射型望远镜(英国 牛顿)。

    1669年,发现光线通过方解石时,产生双折射现象(丹麦 巴塞林那斯)。

    1672年,研究光色来源,和胡克展开争论,认为光基本上是粒子流,但未完全拒绝“以太”说,认为高速度光粒子有可能和“以太”相互作用而产生波(英国 牛顿)。

    1676年,发现形变和应力之间成正比的固体弹性定律 (英国 胡克)。

    1676年,根据木星的卫星被木星掩食现象的观测,算出光在太空中传播的速度(丹麦 雷默)。

    1678年,向巴黎学院提出《光论》,假定光是纵向波动,推出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定律。用光的波动说解释双折射现象(荷兰 惠更斯)。

    1686年,《论水和其他流体的运动》出版,是流体力学理论的第一部著作(法国 马里奥特)。

    1687年,推导出流体传声速度决定于压缩性和密度的关系(英国 牛顿)。

    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次阐述牛顿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英国 牛顿)。

    1695年,把力分为死力和活力两种,死力与静力完全相同,认为力乘路程等于活力的增加(德国 莱布尼茨)。

  公元1701年~公元1800年

    1701年,提出物体冷却速对积比于温差(英国 牛顿)。

    1704年,《光学》一书出版。随着天文学、力学和光学的出现,物理学在十八世纪开始成为科学(英国 牛顿)。

    1705年,制成第一个能供实用的蒸汽机(英国 纽可门)。

    1709年,首次创立温标,即后来的华氏温标(德国 华仑海特)。

    1724年,提出“传递的运动”即活力守恒观念,认为当它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功的能力并没有失掉,不过变成其他形式了(瑞士 约·贝努利)。

    1728年,根据光行差求算出光速(英国 布拉德雷)。

    1731年,发现导电体和电绝缘体的差别(英国 格雷)。

    1734年,明确电荷仅有两种,异电相吸,同电相斥(法国 杜菲)。

    1738年,发现流线速度和压力间关系的流线运动方程(瑞士 丹·贝努利)。

    1740年,用摆测出万有引力常数(法国 布盖)。

    1742年,《枪炮术原理》一书出版,成为后来研究枪炮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英国 罗宾斯)。

    1742年,创制百分温标,即后来的摄氏温标(瑞典 摄尔西斯)。

    1743年,用变分法得出能概括牛顿力学的普适数学形式,即后人所称的欧拉—拉格朗曰方程(瑞士 欧拉)。

    1745年,各自发现蓄电池的最早形式——莱顿瓶(荷兰 马森布罗克,德国 克莱斯特)。

    1747年,提出天然运动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法国 莫泊丢)。

    1750年,发现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 米歇尔)。

    1752年,得到暴雨带电性质的实验证据(美国 本·富兰克林)。

    1756年,提出比热概念,发现熔化、沸腾的“潜热”,形成量热学的基础(英国 约·布莱克)。

    1767年,根据富兰克林证明带电导体里面静电力不存在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 普列斯特列)。

    1768年,近代蒸汽机出现(英国 瓦特)。

    1769年,制成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法国 柯格诺特)。

    1771年,发表《用弹性流体试图解释电》(英国 卡文迪许)。

    1775年,发明起电盘(意大利 伏打)。

    1777年,引出重力势函数概念(法国 拉格朗曰)。

    1780年,偶然发现火花放电或雷雨能使蛙腿筋肉收缩(意大利 伽伐尼)。

    1782年,发明热空气气球(法国 蒙高飞兄弟)。

    1783年,首次使用氢气作气球飞行(法国 雅·查理)。

    1785年,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法国库仑)。

    1798年,从钻造炮筒发出巨量的热而环境没有发生冷却的现象出发,认为能够连续不断产生出来的热,不可能是物质,反对热素说,主张热之唯动说(英国 本·汤普森)。

    1798年,用扭秤法测定万有引力强度,即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比例常数,从而算出地球的质量(英国 卡文迪许)。

    1800年,使用固体推动剂,制造火箭弹,后被用于战争(英国 康格揣夫)。

}

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运动、相互作用、时空、基本粒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化学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