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期货的杠杆没有利息,外汇和虚拟货币就有利息?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邹传伟,统计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以及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梅森学者项目。曾供职于中央汇金公司、中国投资公司,现为南湖金服合伙人、南湖互联网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曾获首届(2014年度)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各位读者~扑克君在文末专门准备了一份福利,有5本《涛动周期论》和5本《原则》(中文版)等着各位,千万不要错过哦

2017年以来,数字加密货币投机席卷全球,与之相关的区块链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Rogoff(2017)和Schiller(2017)撰文认为数字加密货币是明显的资产泡沫,Warren Buffet、Joseph Stiglitz 和 Paul Krugman等知名人士也持同样观点。尽管如此,市场上充斥着关于数字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金融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为澄清认识,将金融创新活动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并引入相应的监管,有必要研究与数字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金融有关的经济学基础问题。这就是本文写作的缘起。

本文共分十节,前九节依次讨论数字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金融的九个经济学问题:

第一节以比特币为例讨论数字加密货币的定价。

第二、三节讨论试图降低数字加密货币价格波动的两个方向——比特币期货和稳定代币(stable token)。

第四至六节讨论目前产生新数字加密货币的主要渠道——分叉(fork)、代币经济(token economy)和初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

第七、八节讨论除数字加密货币以外,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两个主流应用方向——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在金融交易后结算中的应用。第九节讨论数字加密货币的风险和监管。

第十节总结全文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根据CoinMarketCap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1月18日,其跟踪的1465个数字加密货币的市值为5995亿美元,略高于当天Facebook公司市值(5192美元);24小时交易量为617亿美元,相当于当天沪深两地交易所的成交量(4863亿人民币)的80%;在全部数字加密货币的市值中,比特币占比为33.5%,达到2008亿美元。

图1显示了2011年1月1日-2018年1月18日之间比特币价格和波动率,其中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49%,平均年化波动率为176%。根据美国Convoy Investments的研究,以价格上涨的速度和幅度来衡量,比特币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之一,已经超过了1718年-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和1719年-1721年的南海泡沫。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加密货币应该是第一次全球范围的资产泡沫,而且在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可以观察到行为金融研究的很多个体和群体非理性行为。

图1:比特币价格和波动率

经济学对资产泡沫有很多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Scherbina(2013)的综述,此处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回应两个流行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地下经济的需求推高了比特币价格。这个观点有一定合理成分。比特币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以电子形式存在等特点,比较适合用在地下经济中(第九节会深入讨论这一点)。至于有多少比特币用在地下经济活动中,目前没有可信数字。但有很多迹象表明,因为比特币价格的上涨趋势,相当大部分比特币被持有者囤积。当然,囤积是各类投机活动中的常见现象,会通过减少有效供给来助推资产上涨。

第二个观点认为比特币“挖矿”成本支撑了比特币价格,随着“挖矿”成本越来越高,比特币价格也应该水涨船高。这个观点就很难成立了。在给定时间内,比特币的供给由算法事先确定(目前是平均每10分钟产生12.5个比特币),与有多少算力(用哈希运算的次数来衡量)投入“挖矿”没有关系。如果比特币价格上升,会有更多算力投入“挖矿”,但比特币供给并不因此增加,比特币价格不会受到平抑。因为更多算力竞争给定数量的新比特币,所以“挖矿”成本(产生一个新比特币所需的哈希运算次数)会上升。同理,如果比特币价格下跌,投入“挖矿”的算力会减少,但比特币供给并不因此减少,比特币价格不会受到支撑。此时,较少算力竞争给定数量的新比特币,“挖矿”成本会下降。相比而言,贵金属价格则与其生产成本之间则存在更紧密的关系:如果贵金属价格高于其生产成本,在利润驱动下,贵金属生产活动会增加,推高贵金属供给,从而平抑贵金属价格;反之,如果贵金属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贵金属生产活动会减少,降低贵金属供给,从而推高贵金属价格。

比特币期货能否稳定比特币价格?

比特币价格的波动率太高,不太适合作为交易媒介,也不太合适发展以比特币标价的跨期金融交易。比如,假设甲在2017年12月1日向乙借1个比特币,约定1个月后偿还,此时比特币价格为10861美元。到2018年1月1日,比特币价格升到13445美元。以美元计,甲的债务负担在1个月内增加了24%,这自然会影响他的还款能力和意愿。

图2比较了2011年以来比特币价格和标普500指数的波动率。在此期间,比特币价格的平均日波动率为10.88%,标普500指数的平均年波动率为14.25%,也就是比特币价格一天的波动程度接近标普500指数一年的波动程度。此外,比特币交易成本比较高。比如,用Coinbase账户买比特币,费率是1.49%,也就是买1000美元等值的比特币,需付费14.9美元,而且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成交;而用Charles Schwab账户买标普500指数基金,单笔费用4.95美元,很快就可以成交。因此,标普500指数基金比比特币都更适合做交易媒介。

图2:比特币价格和标普500指数的波动率比较

价格稳定是比特币成为有效的交易媒介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个试验方向是比特币期货。2017年12月10日、18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分别推出比特币期货。除了提供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外,比特币期货方便机构投资者参与比特币市场,这也是2017年10月-12月中旬之间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另外,基于比特币期货很容易开发出比特币ETF,这样就能方便一般投资者经由主流证券交易所,而非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或钱包来参与比特币市场。

从实际数据看,CBOE和CME的比特币期货起到了一定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图3),但比特币价格的波动率也没有明显降低(图1和图2)。实际上,从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市场的普遍情况看,期货交易不一定能降低标的资产的波动率。

图3:CBOE和CME的比特币期货

(单位:美元,比特币每天都交易,但CBOE和CME的比特币期货只在工作日交易)

比特币期货的交易量不大。截至2018年1月13日,CBOE 1月期比特币期货的敞口权益(open interest)为2918手(CBOE每手比特币期货对应1个比特币),CME 1月期比特币期货的敞口权益为727手(CME每手比特币期货对应5个比特币),均对应着3000左右比特币,而当时流通在外的比特币已超过1679万个。这既说明比特币实际起到的风险对冲作用很有限,也说明机构投资者对比特币期货的兴趣还很小。

一些从业者在试验稳定代币,代表性方法有两类。第一类以Tether为代表,声称按100%的准备金、对美元汇率1:1发行一种代币USDT。这相当于采取了货币局(currency board)制度。根据CoinMarketCap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1月18日,USDT市值为16.5亿美元。但Tether是否有足额准备金,不得而知。如果投资者意识到Tether这样的稳定代币没有足额的准备金,将很快发生挤兑(实际上,Bloomberg网站2017年12月5日的一篇文章就质疑了Tether准备金的充足性以及它与Bitfinex交易所的关系)

第二类以Basecoin和MakerDAO为代表,目前还处于开发状态,都声称将模仿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发行和回收以数字加密货币计价的债券来控制数字加密货币供给量,从而维持虚拟货币对法定货币的汇率。

我认为,第二类稳定代币成功的难度很大。“不可能三角”对这类稳定代币成立——稳定代币在对法定货币汇率固定、与法定货币之间可自由兑换、独立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中最多同时实现两个目标。目前在试验的这类稳定代币,都坚持前两个目标,意味着放弃独立货币政策这一目标。不仅如此,这类稳定代币试验,都试图通过算法来实施货币政策,相当于完全放弃了相机抉择。从人类历史上看,完全基于规则来试验固定汇率,这应该是第一次。然而,汇率的决定机制很复杂,还存在很多未被解决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国际金融方面的主流教材,比如Caves et al.(2006))。再复杂的规则或模型,都只是对现实经济的近似,可能遗漏汇率的重要影响机制和因素,而且难以应对预期外的冲击,因此汇率政策不可能被规则或模型完全取代掉。这类稳定代币试验,在难度上相当于要求利率政策完全遵循泰勒规则。

分叉最初被视为对区块链共识机制的严重挑战。2016年4月-5月,以太坊上的DAO融资项目被攻击后,DAO融资项目的组织者选择放弃这个项目,由此造成以太坊区块链的第一次分叉。按照原先设想,分叉后形成的两条区块链中,只有一条才代表以太坊社区的共识,另外一条应该被废弃掉,但部分以太坊支持者继续使用后一条链,这就产生了“Ethereum classic”。2017年8月,比特币分叉出了比特币现金。此后,各种分叉币层出不穷。理论上,只要有算力支持,任何人都能创造出分叉币。分叉币通常有一个数量上限,一部分由创始人“预挖”,一部分赠予原有币的持有人,还有一部分会留起来用于分叉币的社区发展,这相当于分叉币的一级市场。在二级市场上,分叉币独立于原有币进行交易。

分叉币与原有币之间的经济学关系比较复杂。在很多货币分叉中,原有币持有者会免费获得分叉币,这些分叉币的数量与他们持有的原有币的数量成正比。这使得货币分叉看起来像股票分割或分红。但将分叉币赠予原有币持有者,在技术上并不是必须的,有时是为换取原有币持有者对货币分叉的支持,或者基于原有币社区发展分叉币社区。因此,免费获得分叉币,不是原有币与生俱来的内在权利。这样,很多货币分叉相当于在新旧货币更替中,新版货币已经上市使用,但旧版货币仍然流通。这实际上造成了货币增发,削弱了原有币数量上限的约束力。如果分叉没有节制,就有货币滥发的可能性。

原有币和分叉币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接近Hayek(1976)设想的私人货币相互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胜出的数字加密货币将有以下特征(这对数字加密货币之间的一般性竞争也成立,不局限于原有币和分叉币之间):1.交易成本低、效率高;2.钱包、交易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能高;3.价格比较稳定,从而更好地承担交易媒介、价值储藏等货币功能。因为货币固有的网络效应,只有少数几种数字加密货币能胜出。

代币经济代表着一类很有前景的区块链应用项目。这些项目中,存在着有真实需求的交易行为,但这些交易行为原先受制于激励机制、交易成本或支付等方面约束而难以有效进行;通过引入代币,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自身融资问题,更缓解了交易行为面临的激励机制、交易成本和支付等约束。这方面的成功项目还有待观察。我认为,很多代币经济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来构建。

代币经济一般有一个交换经济内核,里面的其他活动围绕这个内核展开。交换经济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指的是:产品已经被生产出来,就在当事人手中,问题只是如何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交换。交换经济从经济活动中抽象掉具体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其存在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资源禀赋不一样,或者分工不一样。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浏览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等都有交换经济特征。

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2014)第十一章对互联网交换经济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首先,互联网交换经济具备三个要素:交换标的物、交换媒介和交换参与者。交换参与者有两类,一类是交换标的物的供给者,另一类是交换标的物的需求者。交换媒介一般是法定货币,可以是互联网货币(见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2014)第五章的分析,数字加密货币属于互联网货币的范畴),但也可以不具备任何货币特征(见下文)。

其次,互联网交换经济有三大支柱。一是交换标的物、交换媒介的所有权在两类交换参与者之间的转移,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物流和支付过程。二是交换参与者的信息处理,比如弄清楚有哪些交换标的物、参与者都有谁、与谁进行交换、交换什么、交换多少等。三是资源配置机制,其目标是综合考虑交换参与者的禀赋、偏好等,有效率地匹配供给和需求。

代币化的含义是,将互联网交换经济中的交换媒介替换成某一代币,先假设这个代币由某一中心主体发行和管理。这个代币应该具有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2014)第五章提出的六个特征:

1.由代币经济所在的网络社区发行和管理;

3.网络社区建立了内部支付系统;

4.被网络社区的成员普遍接受和使用;

5.可以用来购买网络社区中的数据或实物商品;

6.可以为数据或实物商品标价。

代币化存在两类情形。第一,当交换媒介是法定货币或互联网货币时,因为存在价格机制,将交换媒介替换为代币是非常直接的。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属于这一情形。

第二,当交换媒介不具备任何货币特征时,因为不存在价格机制,代币化同时意味着引入价格机制。浏览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属于这一情形。网民通过它们免费获得了新闻资讯,但同时显示了爱好、兴趣和需求等个人信息,浏览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再根据这些个人信息定向推送广告给网民。然而,个人信息与新闻资讯、广告之间的交换关系是否公平合理?网民有没有可能为了很少的新闻资讯,而显示了过多的个人信息、被动接受了过多的广告?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但可以设想另外一种市场机制:1.浏览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只能在网民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收集他们的个人信息并推送广告,而且必须向网民支付一定数量的代币作为对价;2.网民再用代币购买新闻资讯;3.浏览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向新闻资讯的生产者购买代币。这通过引入价格机制,将个人信息与新闻资讯、广告之间的交换关系予以显性化。而价格机制能有效汇聚市场信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

1.将第二步中由中心主体发行和管理的代币,改由区块链来产生,实现代币的去中心化;

2.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解决交换经济有关资产登记、变更以及交换活动确认、记录和存档等问题(分布式账本对代币经济参与者的信用评估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分布式账本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参与者可能选择少披露个人信息,部分信息也可能由于保密性要求而不向全链公开)(第八节将以区块链在金融交易后结算中的应用为例,讨论区块链解决这些问题的逻辑和挑战);

3.针对代币经济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交换参与者,也包括为交换提供辅助服务的参与者),设计一套相容(compatible)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共同维护代币经济的可持续性。

区块链叠加显示了区块链在经济学上的三重属性: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分布式账本以及激励机制。这些属性使区块链能在一个去中心化、自组织的环境下支持市场经济活动。但在应用区块链来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伴随着非常复杂的交易成本和治理结构问题。第十节将简单讨论这两个对区块链的应用前景有很大影响的问题。

区块链项目有两个融资渠道:股权融资和ICO。从2017年二季度开始,ICO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大幅超过股权融资,成为目前区块链项目的主要融资渠道(图4)。但ICO在国内外都乱象丛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4:全球区块链项目融资金额(单位:亿美元)

第一,ICO给予投资者的代币的经济内涵不清楚。理论上,代币有三种可能的内涵:1.交易媒介,第五节使用的就是代币的这个内涵;2. 资产负债表意义上权益凭证,发行这种代币的ICO接近股权众筹;3. 获取商品或服务的凭证,发行这种代币的ICO接近商品众筹。很多代币具有多重内涵,很难对其进行估值,也使相应的ICO兼具商品众筹和股权众筹的特点。但很多代币在经济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揭示或讨论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炒作。

第二,ICO后的代币投机问题。与众筹融资不同,很多ICO发生后,代币就可以有二级市场交易,特别是进入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理论上,如果代币是权益、商品或服务的凭证,其估值应该“锚定”到一些基本面因素上。但现实中,很多代币价格被炒作到远高于基本面的水平。一些代币甚至在ICO之前的预售阶段(称为presale或pre ICO)就开始炒作了。ICO很难确保投资者适当性。ICO项目处于早期阶段,风险非常高。理论上,ICO应该和众筹融资一样,只向具有一定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资者开放,而且要限定合格投资者的投资金额。但一些ICO项目通过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实际上向社会公众开放。2017年12月,美国证监会叫停了若干ICO项目,就是因为这些项目涉嫌未经批准就向公众发行证券。

第三,ICO扭曲了区块链创业团队的激励机制。代币的二级市场让区块链创业团队持有的代币很快拥有了变现渠道,而此时区块链创业项目可能还停留在白皮书的阶段。相比而言,在风险资本行业,创业者从获得风险资本的投资到IPO,中间的时间要长得多。ICO的快速变现机制,会扭曲区块链创业团队的激励机制。代币持有者在区块链创业项目的治理结构中往往处于比较模糊的地位,缺乏有力措施来确保创业团队与自己的利益长期保持一致。

最后,在数字加密货币领域,ICO形成了比特币、以太币等“中心货币”与一般代币之间的正反馈机制。ICO募集的一般是比特币、以太币等,这会增加对比特币、以太币等的需求,推高它们的价格;而比特币、以太币等的价格,又往往成为ICO发行的代币估值基准。这样,就在比特币、以太币等与一般代币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加强的正反馈机制。这是2017年以来数字加密货币价格普遍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一旦比特币、以太币等的价格进入下跌通道,这个正反馈机制也会使一般代币的价格加速下跌。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涉及非常复杂的货币理论问题,全球主要中央银行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多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中国金融》杂志2016年第17期“央行数字货币研究与探讨”专题收录的文章、CPMI(2015)以及Barrdear和Kumhof(2016)。现对文献中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第一,在经济内涵上,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替代的是现钞。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的电子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属于法定货币的一种形态,并可向持有者支付利息。相比而言,现钞的利率总为0。

第二,在技术手段上,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不一定采取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提供的系统柔韧性和稳定性是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的最主要考虑因素。但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代表的公有链(节点自由进入和退出)和工作量验证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主要是计算能力和耗电量,第九节将讨论此问题)。因此,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倾向于采取联盟链的形式,由中央银行与某些特定机构共同维护分布式账本。

第三,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将提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数字货币的供给量和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此外,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可以支付负利息,从而在经济危机期间帮助中央银行突破名义利率的零下限(zero lower bound),加大货币政策刺激力度。而在纸币仍流通的情况下,负的名义利率则是不可能的,因为老百姓会提取银行存款,囤积纸币。

第四,在金融稳定方面,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会对支付清算体系造成较大影响。支付清算将不一定通过二级银行账户体系,可以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直接进行。因此,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有助于剥离商业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由此造成的“大而不能倒”问题。但这也可能造成银行存款的不稳定,因为老百姓可能提取银行存款,换成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这是英格兰银行2018年1月表示暂不试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

区块链在金融交易后结算中的应用

Benos et al. (2017)和CPMI(2017)分析了区块链在金融交易后结算中的应用逻辑和面临的挑战。金融交易后结算主要有3个组成步骤:1. 交易指令管理(包括交易验证);2. 清算,也就是计算交易双方的财务义务;3. 结算,也就是最终的资产转移。

中央证券登记机构(Central Security Depositories,CSDs)在结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承担了3项主要功能,包括:1. 认证,即公正并受信任地维护已发行证券的记录;2. 结算,即将证券的所有权从卖方转给买方;3. 账目维护,即建立并更新证券的所有权记录。中央证券登记机构有时还承担证券托管、资产服务、融资、报告或证券出借等功能。

在金融交易后结算中,一笔交易涉及多个中介机构。每个中介机构都使用自己的系统来处理、发送和接收交易指令、核对数据以及管理差错等,并维护自己的交易记录。每个中介机构使用的数据标也准都不统一。这些都会产生大量成本。

区块链应用在金融交易后结算中,主要替代中央证券登记机构的结算和账目维护功能,以及建立并维护共享的、同时化(synchronized)的账本,简化交易对账过程。目前,结算行业讨论在金融交易后结算中引入私有的、有准入限制的区块链系统。其中,每一个节点扮演不同角色并且在读取区块链上信息方面有不同权限,一组受信任的参与者承担验证职能。

区块链可能为金融交易后结算带来的好处包括:1.通过分布式、同时化、共享的证券所有权记录来简化和自动化交易后结算工作,降低交易对账和数据管理成本;2.缩短结算所需时间,减小结算风险敞口;3.因为交易有关信息由交易双方共享,能促进自动清算;4.缩短托管链,使投资者可以直接持有证券,降低投资者承担的法律、运营风险以及中介成本;5.可跟踪性好,透明度高;6.去中心化、多备份能提高系统安全性和抗压性。

然而,区块链应用在金融交易后结算中仍面临很多挑战:

第一,如何实现认证功能?尽管区块链能保证分布式账本的准确性,但还需有一个受信任的机构来确保已发行证券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如何实现存管功能?特别是,如何将托管机构和存管机构持有的资产转移到区块链上。一个可行方案是使用电子凭证(digital token)来代表不在区块链上的资产,但需要一个受信任机构来确保电子凭证与资产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如何实现券款对付(delivery versus payment,DvP)?这要求区块链能同时处理现金账户。

第四,如何确保结算的最终性(settlement finality)?比如,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因为分叉的可能性,只能在概率意义上确保结算的最终性(尽管该概率随时间趋向1)。

第五,在法律上,区块链上的记录能否构成所有权证明?

第六,交易匹配和差错管理。区块链在比较不同维度数据、处理合同不匹配和例外情况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障碍。

第七,如何在多方参与验证的情况下,确保交易信息的保密性。一个方案是一个受信任的机构和交易双方才能参加与交易有关的共识机制。另一个方案是区分交易数据和验证所需数据。零知识验证(zero-knowledge proofs, ZKPs)也是一个可能的解决工具。

第八,运营层面的问题,包括身份管理、系统可拓展性以及与现有流程和基础设施的兼容性(interoperability)。

与金融交易后结算中类似,区块链应用在一般性资产登记、变更以及交易活动确认、记录和存档等方面,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1.如何将区块链外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映射到区块链上?2.如何既在操作层面,也在法律意义上,确保区块链外的资产、交易与它们在区块链上的映射、记录保持一致并且同步更新?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第2个问题的难度。设想一个池塘(相当于区块链)边长了一朵花(相当于区块链外资产),花在池塘里形成了倒影(相当于区块链外资产在区块链上的映射),池塘里一条鱼咬了花的倒影一口(相当于一笔记录在区块链上的交易)。那么,如何保证现实中的花也被咬了一口(相当于区块链内外一致并同步更新)?3.如何应对差错和例外情形?显然,不可能像数字加密货币那样总以分叉的方式来应对这类情形。以上问题都反映了目前区块链在数字加密货币以外大规模应用面临的普遍挑战。

数字加密货币的投机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引导到非生产性领域。一旦投机泡沫破灭,必将对社会财富分配产生不利影响。投机活动还伴随着明显的违规、欺诈甚至违法行为。因此,毫无疑问应该加强监管。此外,数字加密货币是跨越国境的,投机活动也是全球性的,所以应该加强全球监管协调。

一、生产环节和一级市场

数字加密货币的生产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特别是使用工作量证明的数字加密货币。根据Digiconomist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1月18日,比特币区块链一年消耗的电能达427亿度电,相当于秘鲁全国一年的用电量,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考虑到火力发电造成的污染(比如,大量的比特币“矿池”在我国内蒙古,它们消耗掉了大量煤炭燃烧产生的电能),比特币区块链实际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Digiconomist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1月18日,比特币区块链一年的碳耗用量或“碳足迹”达2092万吨。2018年1月,我国政府要求境内挖矿企业有序退出。

第六节已指出,部分ICO项目涉嫌非法证券活动,这将成为ICO监管的重点。2017年12月11日,美国证监会主席Jay Clayton在一封公开信中认为一些ICO具有证券发行的特征。

二、流通环节和二级市场

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比如,CoinMarketCap网站就跟踪了400家提供比特币交易服务的交易所。交易所为数字加密货币提供了流动性。一旦在交易所挂牌,数字加密货币的价格一般会有明显上涨,这本质上是流动性溢价效应——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流动性越好,预期收益率越低,相应地,当前价格越高。比如,2017年12月,Coinbase上线比特币现金交易就对比特币现金价格起到了这种作用。除了交易场所扩大以外,数字加密货币的流动性溢价效应还来自交易工具的多样化。第二节分析了比特币期货和比特币ETF的影响。美国很多机构申请发行比特币ETF,但均被美国证监会驳回。

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助长了投机活动,自身也承担了很高风险。第一,与ICO一样,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对开户者基本没有投资者适当性检查,而且很多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允许匿名账户。第二,杠杆投机问题。部分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为投资者提供杠杆,这会放大数字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一旦数字加密货币出现普遍而大幅的下跌,高杠杆叠加上数字加密货币交易的高成本、高耗时(具体见第二节)会通过正反馈机制进一步放大下跌趋势。第三,市场操纵问题。很多数字加密货币的持有量非常集中。比如,大约40%的比特币由1000人持有,ICO和分叉币的“预挖”机制也会造成这些代币持有的集中化。再加上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没有像证券交易所那样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市场操纵成为可能。Gandal

市场操纵的典型手法是(所谓的 “pump and dump” ),若干数字加密货币持有大户共谋,将价格拉升,吸引散户投资者进入,然后大户集中减持,没有 “逃顶” 的散户投资者就会遭遇损失。第四,流动性风险问题。因为在区块链上确认交易需要的时间非常长,很多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实际上维护了一个 “货币池” ,部分交易就发生在 “货币池” 里,而非在区块链上。这些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就承担了显著的流动性风险。第五,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遭遇黑客攻击、客户资产被盗乃至破产倒闭等事件已多次发生。

数字加密货币因为具有匿名性,一开始就与非法交易或灰色交易有关系。早期的“丝绸之路”网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17年12月,《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加州的大麻种植者计划推出一种代币PerksCoin。PerksCoin既能帮助他们不受银行影响而开展交易,而且在加州山火袭来时比现金、黄金等更安全。数字加密货币客观上为ISIS恐怖融资提供了助力。数字加密货币也被用来绕开资本管制。

综上,在数字加密货币的流通环节和二级市场应该加强的监管措施包括:1. 针对数字加密货币钱包、交易所的“了解你的客户”(KYC)、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等要求;2.对数字加密货币交易的征税;3.投资者适当性要求;4.打击欺诈和市场操纵;5.数字加密货币与法定活动的兑换环节,这是监管当局最应该也是最有能力加强监管的领域。但正如Rogoff(2017)指出的,这个领域的监管需要加强全球协调,只要存在像日本这样对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很宽容的国家,客观上就会为基于数字加密货币的非法交易提供“通道”。

我国对数字加密货币采取了非常审慎也很有必要的监管。我国2017年8月份整顿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和ICO以后,很多数字加密货币交易转入场外。2018年1月,我国政府进一步叫停数字加密货币的场外交易和“出海转内销”。

然而,很多国家对数字加密货币的监管非常薄弱,特别是日本和韩国。2017年4月,日本通过立法确定了比特币的法定货币地位(legal tender)。日本也是全球对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最宽容的国家,截至2017年底共发放了15张牌照。韩国在加强数字加密货币监管上则面临着民众的反弹,已经演化成了一个政治问题。截至2018年1月16日,超过21万的韩国民众签名请愿,希望政府停止对数字加密货币的整顿。

美国政府各部门目前对数字加密货币监管还没有形成统一立场。美国财政部主要关心数字加密货币引起的逃税和非法交易等问题。美国证监会对ICO和比特币ETF都非常谨慎。美国商品期货委员2017年12月允许CBOE和CME两大交易所通过自证证明程序(self-certificate)上线比特币期货以后,受到了北美证券管理协会(NASAA)、期货工业协会(FIA)等行业组织的质疑,计划2018年1月31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自证证明程序。

2018年1月,德国和法国计划在3月份G20峰会上提出关于比特币监管的建议。后续进展还有待观察。

毋庸置疑,区块链很有应用前景,但在数字加密货币以外大规模应用还面临很多重大挑战。也许要等投机狂潮退去后,市场注意力才能回到这些挑战上面。但不管市场是狂热还是冷寂,基础问题研究自有其内在价值。除了前文讨论的九个问题外,我认为数字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金融的下一步发展还受以下问题的影响:

第一,交易成本问题,主要来自运行区块链共识机制的成本。根据Digiconomist网站数据,目前每产生一个比特币区块,需要运行1.18*10^22次哈希运算。考虑到哈希函数作为随机预言(random oracle)的性质,比特币区块的产生过程,相当于掷一个有1.18*10^22面的骰子,直到掷出某一特定的面为止。运行共识机制是否一定需要这么高的成本?我认为不一定。首先,设想目前比特币区块链中所有“矿工”均同意将自己的算力削减到相当于当前算力1%的水平。因为比特币的供给由算法事先确定(见第一节),削减算力不会影响新区块的产生速度和比特币区块链的性能。这样看来,算力的攀升更像是“囚徒困境”驱动下的“军备竞争”。如果有某种协调机制进行“裁减军备”,就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其次,与比特币使用公有链不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金融交易后结算均倾向于使用联盟链或私有链(见第七、八节),由一些受信任的参与者来运行共识机制,相当于将外部信任关系引入区块链共识机制中。相对于完全从零开始构建共识,这样做能节约不少成本。最后,存在低成本的共识机制。比如,Chen和Micali(2017)提出的基于密码抽签(cryptographic sortition)和拜赞庭协议的Algorand区块链系统。尽管区块链共识机制设计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但需要指出的是,市场演进一直是向交易成本低的方向,而非相反。

第二,治理结构问题。区块链系统即使一开始定位于去中心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参与者们会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结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并形成区块链系统内部的非正式治理结构。非正式治理结构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为弥补区块链系统中算法或规则在设计上的不足,但实际效果仍有待时间检验和个案分析。

说到2018年开年至今最火的技术风口,区块链当之无愧。

已经很久没有一项技术能如此牵动众多不同领域人士的心弦,金融、医疗、知识产权、供应链,以及等等其他行业,大家都为之侧目,希望尽可能对区块链有更多的了解。扑克君最近也不断收到各方询问,对于区块链的求知热情不断高涨。

2017年12月25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日前针对从中东到中国的原油进口业务,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单区块链原油进口交易试点

2018年1月22日,路易达孚、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荷兰国际集团、法国兴业银行、荷兰银行参与的一笔从美国运往中国的大豆船货贸易,则成为第一笔完全通过区块链完成的农产品贸易

事实证明,区块链技术正不断与大宗、与金融相结合,这项技术可能使我们的生活产生全新的变革。

扑克财经当然要为各位冲锋在前!

我们希望能通过一份问卷,了解您对数字货币、区块链的真实需求,为您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

从技术、项目、投资等多方面,

我们将会在优质答卷中随机送出5本《涛动周期论》5本《原则》(中文版),并择机建立微信群邀请各位加入。

}

如果投资的视角从赚钱变成认识自己,这一切就顿时有趣了太多。

作为一个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而非投资人,我一向避免过多地谈论比特币价格,牛市熊市,上车不上车这类的话题。不过曾经在纽约和香港金融市场最前线战斗过的经历,以及上一轮周期开始参与过的虚拟货币个人投资经验,还是积累了一些值得分享的思考。这些观点并不限于某一类资产,且仅适用于非专业的个人投资。投资本身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游戏。它最大的价值,就是不论输赢,都能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所以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每个人都该成为业余投资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去感受人性和自己,并增加对金融,货币,利率,周期等常识概念的理解。

价值投资理论中有个概念叫“安全边际”,用来确定资产标的的风险价格边界,选择适合的价格区间。人生也有。普通人投资的安全边际,是一个关于你自己的时间,资金量,风险偏好,家庭社会关系等条件的函数。比如,针对个股,虚拟货币这种高风险资产,一个保守的人可能最多拿出总资金的 20% 进行投资,这就是他的边界。再比如,很多人都觉得,从股票涨涨跌跌里赚到的钱不值得赚,因为浪费了很多时间。花多少时间去关注市场和账户,也是一种边界。家庭社会关系呢?就是如果你老婆不同意你去炒股炒房,而你这么做了,那么不论结果如何,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如果你从亲朋友好友或 P2P 里面借钱去加杠杆,也通常是超过了安全边际的一种冒险行为。

虚拟货币相比起这个世界上 99% 的二级市场投资标的,都是一种波动更大,不确定性更高的风险资产。它可能在 3 个月内翻倍,也可能在一个月内归零。所以,在资产配置上,除非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比如像信仰宗教一样地信仰比特币,或者本身从事这个行业,觉得自己非常懂,否则不要配置过多的自有资产在虚拟货币中。赚钱也好,游戏也好,条件是活着。保护好自己,才能在下一轮周期从容不迫地走入赌场。

你在虚拟货币投资中的安全边际,最好是可以容忍这部分钱完全归 0 的部分。这在长期绝对是一件好事,因为能接受归 0,就能忘记它,可以帮助你穿越漫长的熊市。确定了这个边界,下面就是投资策略的选择。

投资和赚钱的方式成千上万种,但人的本质是复读机,随波逐流是正常,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资产和策略需要时间,信心和独立思考。

什么是只赚属于你的钱?就是找到你喜欢的资产,并用与你价值观,性格相符的策略进行投资。这个范畴之外的,冷眼旁观,心如止水。然后,把所有属于投资的时间都用来增加对这些有限,长期资产的研究,并坚定地执行已经决定的策略。

投资虚拟货币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只投比特币的,叫 bitcoin maximalist,把所有的钱用来投比特币,其他所有都认为是山寨币,是垃圾。另一种是会投资其他虚拟货币,这里面又有关注技术的,和纯粹投机的 ,虽然两者界限模糊。

我认为最好的投资者一定是观点开放的。他喜欢或信任比特币,同时对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其他靠谱的新兴代币保持好奇心,并偶尔谨慎投资。当然,这种选择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在市场上升阶段,你会去关注更多的虚拟货币,而在大熊市,你能继续跟踪一些行业信息和比特币走势已经很不错了。

只赚属于你的钱,意味着只投资你看得懂,并真心喜欢的币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17 年爆发的 ICO,所有“价值投资者”看着那些一个月 10 倍,几个月百倍的山寨币,没有人不动心。每个入场者都觉得自己不是最后一个,还能把镰刀挥向下一波新韭菜,全身而退。但经历一整个周期,这种在山寨币上赚到了钱,还全身而退的投资者,我身边寥寥无几。

这里还有很多投资教科书里不会告诉你的隐性成本,比如时间。在投资比特币或虚拟货币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它也是一种可能和互联网一样伟大的新兴科技和理念。放钱进比特币,不一定是为了赌博,也有很多人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信仰,尤其是早期比特币支持者,那些用比特币买 pizza 的人。在研究一支股票基本面的同时,你也研究了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的很多新知识,这是虚拟货币特别有趣的一点。在机构投资中,会叫这一类资产“ alternative asset ”,比如新能源,最近火起来的大麻主题,都属于这种小众资产。

历史证明,小众资产的投资其实很难在长期跑赢大盘,因为它有太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研究小众资产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大部分人不懂。如果你比普通投资者早几年理解了虚拟货币,那这种优势会在未来的 10-20 年不断放大。是的,知识的积累和变现也可以是一种指数效应。

山寨币,旁氏骗局,短线投机可能会让你赚到钱,但是它浪费了你大量的时间,而且伴随着一种类似自我厌恶的感觉,因为你做了一些违背自己价值观的事情。你可能会开始怀疑人生,影响现实生活,不开玩笑。

今年,许多以前嘲笑孙宇晨的人开始黑转路,路转粉。其实我觉得并不是因为 Tron 的一些开发进展和资本动作,而是因为 Tron 是极少数在熊市中让一些人赚到钱的主流代币。至于这个是拉盘做到的,还是怎样做到的,其实并没有太多人关心。这就像皇帝的新衣。可是对我个人来说,绝不能说 Tron 是垃圾币,但肯定是我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和关注的项目。同理,大量昙花一现的新币发行或拉盘事件即使在市场最差的时候也在发生,但我觉得他们的多少根阳线都不如我的时间值钱。

除了比特币,有没有其他可能有价值或看的懂的代币呢?有,比如 BNB。BNB 是我买的第一个非比特币的虚拟货币。BNB 是交易所代币的鼻祖,而交易所代币是所有虚拟货币里最像”股票“的资产,因为它的基本面与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挂钩,而排名靠前的中心化交易所无疑是暴利行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公司”。

在去年市场渐渐冷下来的过程中,BNB 也一路下跌,这时候给了投资人一个很好的考验:它是一个看得懂的好资产,但你是否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去加仓。我当时只保留了一个交易所主题基金里的头寸,并没有重新大量买入这个自己已经非常懂也非常认可的资产,错过了最好的时间。

另一个例子是以太坊。今年是 POS 的大年,许多众望所归的 POS 公链都在今年上线或有新的进展,比如 cosmos,tezos,polkadot,还有一些 POS + POW 混合共识类比如 Decred,都引起了更多对 POS 技术的关注。

当时我们内部本来是想做一个关于 POS 的小基金去进行配置,比如 tezos,cosmos 都已经是可以二级市场交易的备选股。并且由于我个人对 POS 的许多技术怀疑,只希望配置对冲性的风险头寸。但是当仔细研究了 POS 的技术分支,如 ouroboros protocol,BFT,tendermint protocol 等。(虽然不是为了投资)我个人的结论是,这些新 POS 共识公链背后的技术中,最靠谱的还是以太坊即将转向的 casper。(这涉及个人偏好,不必辩论,以后会专门写研究报告)那既然要赌 POS 的未来,为什么不放进 ETH 这种理论基础更有吸引力,社区能力更强,且市值和流动性更好的资产里呢?所以我后来把关于 POS 的配置 all in 以太坊,在这波牛市到来之前。

那么其他的不在 portfolio 中的代币,就成了”不属于我能赚的钱”。没有人可以在所有时候赚所有钱。有所取舍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作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专业投资人,我认为天天看盘,看市场没有意义,反而有害。所以,这里说的时机不是什么 K 线图,我也从来不相信什么压力位,阻力位,支撑位。这里说的时机 ,是大的周期性机会。

说白了,对于小众资产,你不想说价值投资者,也只能做价值投资者,因为你根本没有能力做其他。在这个没有监管的混乱市场,项目方,庄家,矿机厂商,甚至矿工都比你知道多太多的信息。和他们做对手方,是惨烈而无聊的。

作为价值投资者,就要有耐心,等待大的机会。市场像一个躁郁症患者,人性驱使下在“过度昂贵”和“过度便宜”间来回徘徊,留给投资人很多次的机会。如果你长期看好比特币或虚拟货币,那你要等待的机会就是所有人过度悲观,市场过度冷淡的时候。如果你看空比特币,或经历过周期,坚信泡沫会破裂,那你要等待的就是市场狂欢到顶点,每个人都忘乎所以,傻子都在上车的时候,比如

但问题是,谁都不知道“谷底”或“顶点”究竟在哪里。所以“抄底”这个概念是愚蠢的。没有人知道底部在哪里,就算来了,你也未必有胆量 all in。对于看涨的人,最好的时机,就是市场在恐慌中逐步下跌的时候。这时候不仅有价格上的优惠,也不断有流动性上的优势,因为对手方在不断抛售。反之亦然。

我们的目的不是预测市场,踩准每一个波段,而是当机会来了,有能力去抓住它。等待的耐心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回报。但当错过时机的时候,请务必记住,往前看,下一个机会还会到来。

最近比特币一波大涨让上到大佬下到韭菜的很多币圈老人都坐立不安了,有仓位的犹豫要不要卖或加仓,没仓位的在悔恨踏空的同时又体现出人类的短时记忆,开始相信更大的 upside,从而找到下一个 all in 的理由。有很多人猜测,这即将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牛市。那这是一个好的时机吗?

对于想要“抄底”比特币的人,这显然是一个始料不及的上涨,他们更希望比特币跌回原来的区间,自己再出手。对于场外的新韭菜,或记忆短暂的老韭菜,他们在考虑要不要上车,但更多是出于 Fomo 的心态,害怕错过一波行情。对于手中持币的老韭菜,他们在考虑这是否是一个解套的机会,其中很多人的成本价格甚至高于 8000 点。

总之,市场是一个 martingale 的随机曲线,接下来往上走,往下走,谁都不知道。如果情绪既不恐慌,也不疯狂,价格却一直在剧烈波动,我们该如何判断时机呢?

我认为,不要去猜测时机,而是回到“属于你的”,你坚信的东西上。尽管前面说到等待时机很重要,但能判断准确也需要运气。如果不想受时机判断的影响,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如果对比特币的信心是长期的,但无法预测,也不想纠结于短期波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投。这也是我认为现在针对比特币最好的投资策略。定投可以分散一年的价格风险,而且更能避免心理波动带来的不坚定,只要严格遵守规则。如果认为定投的策略过于简单,也可以在市场上涨太多的时候,比如现在,减少当天或当周的数额,等回落的时候再补回来。

但无论如何,对时机的思考还是必要的。因为人手里的现金是有限的。就算是定投,也要选择合适的起点和终点。等待时机后能抓住机会的最重要条件,就是手里有现金。

这不仅适用于比特币,也适用于所有资产。目前美股已经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牛市,从 2008 年金融危机一直到现在。然而这是全球 QE 的结果。永远的上涨是不存在的。而当新一轮经济危机,或至少是资产价格自我修正的时候,市场会向另一个极端走去,遍地都会有便宜的好资产,只要你手里有足够的子弹。

最近贸易战引起的美股大跌,就有好几支一直在观察列表里的科技股和中概股都跌回了我的心理价位,于是可以开始慢慢买入,再跌再买,跌的越多买的越多。

市场越原始的时候,策略越简单越好。比如从 2008 年到现在,很少有策略能跑赢屯币这么简单的方法。屯出不卖,就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当市场越来越成熟,或者在一个非常漫长的 range bounding 区间,就会有更复杂的策略出现。

获得更多虚拟货币的方法无非是这么几种:

pos 节点利息量化策略

期货杠杆交易定投私募,ICO基金,etf

对于矿机挖矿,我认为是一个普通人在现在已经很难参与的游戏,更适合大资金量,或者有电价,场地优势的人参与。显卡挖矿会比 ASICS 矿机更容易一些,但在市场惨淡的时候,矿工也非常苦逼。在历史上的牛市区间,屯币策略一直在数据上跑赢挖矿。矿机是一个贬值资产,且矿工需要不断卖币支撑电价或回本。算力的变化令回本周期和挖矿收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靠玩家身份挖矿,或早期购买市场还没有特别相信的矿机而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POS 生态是非常新鲜也不成熟的。美国目前的节点代理人,节点基金数量非常多,因为他们不具有 POW 的优势,所以更早地 all in POS。对于普通投资者,节点的储蓄收益其实只是一种锁仓的激励,在高风险高波动的虚拟货币领域并不能成为赚钱的来源。如果真的看好 POS,那么把买到的币存在充当节点代理的中心化钱包里默默拿收益就可以了。运行节点,自己做代理人是十分不划算的,因为利润很薄,抵押物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又比较高,不是长线生态玩家真的没有必要。

量化呢,是个悖论。真正赚钱的量化策略,是不会接受散户投资的,甚至不会让你知道。虚拟货币的流动性不像传统金融那么大,一个再好的策略,资金量稍微大一点,就失效了,比如早年的跨国跨交易所搬砖。而 PR 做的好的基金,很多都是拿曾经大牛市傻子都能赚钱时候的业绩宣传,其实在现在的环境里早就跑不出那么好的成绩。

期货是一切悲剧的起源。除了本身的高风险赌博性质之外,还因为区块链的交易所不受监管,经常有一些操纵市场又无法被证实和惩罚的猫腻行为。由于平仓规则,期货是一个可能你看对了方向,也在其中亏的血本无归的工具。这次大涨,据说就有几十个亿的空头仓位爆仓。建议非专业交易员珍爱生命,远离期货。这里多说一句,和期货相比,期权其实更适合散户投资者。只可惜目前虚拟货币领域的期权交易所还少而不专业,价差也非常大,实操很困难。

私募和基金这种需要中心化信任的工具,在虚拟货币的世界会产生很多问题,而且他们大多数并不合规,有比较大的监管风险。投基金还不如去听大佬们的喊单,毕竟基金经理也好量化策略也好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私募呢,交易所平台币这种比较稳定的项目可以参与,但 ICO 或 IEO 上面的垃圾币就不用挤破头申购了,就像之前说的,那些钱不是属于你的。

在这里我想安利给普通投资人一个最近发现的好策略工具,杠杆 ETF token。(至于哪个平台为了避免做广告的嫌疑就不说了,感兴趣可以发邮件询问。)目前我看到最合理的合约是 3 倍做多/做空合约,标的是 BTC,ETH,EOS 等流动性最好的资产。ETF 是 token 化的,用户的申购和赎回就是直接买卖 token,一分钟完成,超越了传统金融的体验。而专业团队负责用期货对冲风险,以此收取大概年化 10% 的管理费(还是比传统金融要贵很多)。这个工具好处是,普通投资者不用再去承担期货开户,期货调仓的工作,和没来得及平仓之类的风险。对于想要加杠杆的需求,足够了。

这段时间比特币引领整个大盘,跑赢了几户所有其他代币。所以我执行了一个配对交易策略 —以同样的资金 3 倍做多以太坊的同时,3 倍做空比特币。因为我觉得以太坊被低估了。如果有新韭菜进来追求收益率,一定会因为以太坊更大的涨幅空间而重仓以太坊。这个策略的风险比赌单边市场更小,所以可以大资金量去尝试,非常好玩。

最后,我建议永远不要做空比特币。(除非是上述类型的配对交易或对冲策略)如果你是一个虚拟货币支持者,只是暂时做波段,也不要做空。因为从长期来看,它是一个成长性的资产,并且生生不息。与希望为敌是非常痛苦的。与自己的信念相违背也是。

虚拟货币其实只是历史的重演,跟最早的黄金,股票,郁金香,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投资虚拟货币最大的意义是去了解人性,了解自己,这也会是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要从市场中赚到钱,需要的是低买高卖,然而人性却会驱使你低卖高买。一旦开始了投资,无时无刻内心不是纠结的:

涨了,后悔买少了。卖了舍不得。不卖不是真正的收益。跌了,不确定是否要止损,或者一直装死。加仓更需要勇气。

认识人性就是认识风险。无论虚拟货币是死水一潭还是波澜壮阔,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控制风险。因为正如开头所说,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风险太高,波动太大,市场太不成熟的小众资产。如果你觉得内心难以这样的波动,也可以先不看,把战场转移到其他成熟的资产上。毕竟A股大涨的时候,也没人聊虚拟货币。

但是,如果你转变视角,把投资的目的从赚钱变成认识自己,那这一切就顿时有趣了太多。在这个行业里,有太多的谎言,愚蠢,皇帝的新衣。有时候你自己的判断又简单又正确,但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主见。当一个又一个“新项目”,顶个最好的团队,最牛的技术的光环来到你面前,并且连拉一个星期阳线的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错过了什么,或过于清高了。

可是,每个人都只能赚属于自己的钱。如果你是一个精明的骗子,那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赚某些暂时的钱,甚至设计游戏割韭菜。但如果你不是,那赚这份钱是痛苦的,并且更有可能是被割的那个。

了解自己,就能选择在适当的时机执行适当的策略。比如,矿机挖矿虽然从收益上,简便和灵活程度上都不如二级市场,但投入了矿机成本后就只能继续,可以抵挡很多人不坚定的人性弱点。所以,策略没有绝对的好坏,适合自己的才是能长期坚持的。

Again,什么是只赚属于自己的钱呢?就是快乐地去做这件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兴趣优势去做事,去投资。

人的记忆是短暂的。这几天朋友圈里的大佬们,很多又出来讲比特币的价值了。比特币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但它既不是完美的,也像所有“好的资产”一样,有过于昂贵的时候。不然的话,今天大家买的不是比特币,而是黄金。

所以从逻辑上,我虽然也信仰比特币,但我不相信它已经成了避险资产,能够和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风险资产一直这么背道而驰。我也不相信 bitcoin maximalist,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投资者是通过 all in 同一支股票而长盛不衰的。我们被很多故事打了鸡血,只是因为时间还拉的不够长。而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生只有那么几次“的那个机会,也不一定会是比特币。

反而,投资经验越多,就越能意识到,除非幸运女神非要选你,不然投资无法改变命运,甚至大部分情况下无法跑赢指数,如果我们把时间拉的足够长。

但是,投资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法币随时有可能不值钱的时代。装死就像过度投机一样,也是一种愚昧和执着。

区块链和虚拟货币不是普通人最后一次可能“阶级跃升”的机会,但它是一个人类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大部分坚持留在这个行业中,或坚持买比特币的人,都是被它的理念所吸引。如果你花点时间关注下虚拟货币的一些技术,经济,政治层面的思想,你会发现它非常非常非常有趣。

毕竟,最稀缺的资源是我们自己的时间。花时间去了解有趣的,可能改变未来的新兴事物,顺便投资,也顺便了解自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期货完全不加杠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