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菌复制一个细菌,还是一个细菌可以复制多个细菌?

要说到身体上最神秘的部位,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提一嘴肚脐眼,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会好奇地拨弄肚子上的这个“小洞”,直到被父母警告“经常抠肚脐眼会拉肚子”才罢手。直到长大以后,很多朋友在洗澡时也会习惯性地抠两下肚脐眼里的“泥”,可以说是十分上头。

那么,肚脐眼里的“泥”,究竟是怎么来的?其实肚脐眼因为生理结构的缘故,其中褶皱比较多,自然也会成为藏污纳垢的“好地点”。所以,肚脐眼里的泥大多是人体死皮细胞,油脂以及皮肤代谢的混合体,长期在肚脐眼中堆积形成。不仅如此,有研究显示,肚脐眼里的“泥”,甚至包含2000多种细菌!令人咋舌。

肚脐眼里的“泥”,或含2000多种细菌!能用手抠出来吗?涨知识了

肚脐眼里的“泥”,居然包含2000多种细菌!看看研究怎么说

根据《national geographic new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表明,随着生活环境,日常习惯,以及人种类型的差异,新陈代谢以及体表积累杂质的变化,肚脐眼中藏匿的细菌种类也出奇的多。

通过对比以后发现,肚脐眼中总共能够囊括大概2300种,每个人身体上可能携带的细菌种类高达60种以上。虽然大部分在肚脐眼中繁殖的细菌对健康无害,但如果繁殖过多,导致脏污在肚脐眼里结块,形成“肚脐石”等,不仅会带来不适感,还有可能散发异味,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肚脐眼里的“泥”那么脏,很多朋友肯定都是“除之而后快”,甚至想上手直接将它们扣下来。

肚脐眼里的“泥”,或含2000多种细菌!能用手抠出来吗?涨知识了

那么,肚脐眼里的“泥”,真的能用手把它们抠下来吗?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肚脐眼的位置,肚脐眼位于肠道的前端,下腹部中央的位置,和其他被严格保护的器官不同,肚脐眼的下层几乎没有皮下脂肪存在。

换句话说,可能轻轻地刺激肚脐眼,就会对内部的肠道,膀胱等器官造成冲击,出现尿频,腹泻一类的症状,所以肚脐眼里的“泥”,是不建议用手抠掉的。

不仅如此,肚脐眼的皮肤本身就比较薄弱,强行抠很容易出现伤口,加上细菌繁多,发炎灌脓的可能性也比较高,这显然是对健康不利的,因此不推荐这样做。

当然,我们也不是放任肚脐中的“泥”就不管了,找到正确且健康的清理方法很重要。

肚脐眼里的“泥”,或含2000多种细菌!能用手抠出来吗?涨知识了

怎样做才能高效且健康地清理肚脐呢?

这里主要有3种不同的方法。

首先,可以尝试滴一滴橄榄油

橄榄油是温性的,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如果想要清理肚脐,可以事先在肚脐眼里滴一滴橄榄油,将其中的灰尘黏合并且润滑一下,然后用棉签轻轻的将脏东西轻轻的掏出来,就能起到有效的清洁效果。

肚脐眼里的“泥”,或含2000多种细菌!能用手抠出来吗?涨知识了

在洗澡的时候,用热水轻轻地淋在肚脐眼上,慢慢地揉搓,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肚脐组织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将肚脐中的脏东西搓出来。但要注意的是,热水的温度不宜过高,大约在35到40度即可,既避免水温太热烫伤肚脐,也能降低肚脐被寒气侵入导致拉肚子的风险。

夏天到了,相信家家户户都备好了风油精,风油精有一定的杀菌效果,如果想要清理肚脐眼,用风油精沾上棉签擦拭,能起到不错的清理效果。如果家里有孩子的朋友,晚上睡觉前可以向孩子的肚脐眼里滴一滴风油精,不仅能隔绝灰尘进入,还能促进睡眠,降低感冒,着凉的概率,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健康且合理的清理肚脐的方法可以适当尝试,但千万不要用手去抠,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想要更进一步保护肚脐健康,有关肚脐的认知谣言也需要分辨清楚,盲目轻信反而会对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肚脐眼里的“泥”,或含2000多种细菌!能用手抠出来吗?涨知识了

有关肚脐的2大常见谣言,看看有没有你相信过的

第一个谣言:“肚脐连接着肠子吗?”

相信很多朋友都在长辈口中听到过这样的话,因为抠了肚脐会拉肚子,自然而然会和肠道联想到一起。

但实际上,肠道和肚脐并没有相连,两者距离虽然短,但仍然有一层薄薄的皮肤阻隔着。抠肚子也不会夸张到把肠子抠破了,还请各位能够理智看待。

第二个谣言:“肚脐眼越深越健康?”

如果有仔细观察的朋友会发现,有些人的肚脐眼比较浅,有些人的则比较深,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肚脐眼形状。甚至有人认为,肚脐眼越深的人就越健康。

其实,肚脐眼的形状是天生的,取决于皮肤和腹壁之间的距离,也和脐带脱落后残留的高度相关。肚脐眼越深越健康,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总而言之,肚脐眼里的“泥”的确是脏东西,但并不代表可以用手抠,用科学的方法清洁,避免肚脐眼着凉和受伤。多了解肚脐眼的相关知识,也更有利于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

微生物,地球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生物,存在于地球超过30亿年之久,见证了地球数十亿年的变迁,是地球上“元老级”的生物。

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材料、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是指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i]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7大类: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显微镜下一滴自然界中水的情景

最近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掀起了一股科普的风潮。想要真正探究微生物的奥秘,就从细菌、真菌、病毒三类最常见的微生物开始了解吧!

细菌,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微生物,其基本形态呈杆状、球状、螺旋状,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是细胞内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ii]

在温暖潮湿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中,细菌以极快的速度繁殖,如二分裂的繁殖方式,就是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

千百年来,人类时时刻刻在与细菌共存。细菌在生物圈中作为分解者,部分有害,部分有益。许多细菌还是人类的朋友,比如酸奶中的乳酸菌、益生菌都属于对人体有益的细菌。

能够致病的细菌被称为致病菌,致病菌主要在细胞之外活动,靠与人体细胞争夺营养并释放毒性物质为生,抗生素就是细菌最大的克星。

病毒是所有微生物中结构最简单,形态最微小,仅有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的非细胞微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通过复制方式增殖。[ii]

形态呈多面体(大蚊病毒),杆形(烟草花叶病毒),蝌蚪状(噬菌体)等。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们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才能体现生命活动,并通过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和蚊虫叮咬等途径进行传播。

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外壳使它更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内部进行增殖、遗传、变异,进而入侵我们体内的其他细胞,对抗生素并不敏感,这也是新冠病毒依然没有对抗药的最大原因。

灭活后的病毒可以制成疫苗,注射后促使人体产生相应病毒的抗体,帮助人类抵抗病毒的侵害。

另一种常见的微生物为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类酵母菌等)和多细胞真菌(如青霉、曲霉等),细胞内有成形细胞核的真核微生物。[ii]

真菌通过寄生和腐生吸取营养,其繁殖方式包括芽殖、裂殖、产生孢子、复制,在潮湿的环境下更易大量繁殖,如潮湿的地方容易长出剧毒的“蘑菇”。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面粉发酵、做酱油、醋、酒等都是用真菌发酵,蘑菇、木耳、灵芝等也是属于真菌。

真菌的致病性则体现在真菌性感染、条件性真菌性感染、过敏性真菌病、真菌毒素中毒症等。[iii] 真菌一般寄生在人体皮肤,是引起皮肤性疾病的元凶之一,皮癣就是最典型的真菌性疾病。

简单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种生物的存在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困扰。

但归根到底,我们无法完全躲避微生物的侵害。

我们能做的是,在与微生物共生共存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减小微生物对我们的危害,增强免疫力、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或是购买高科技加持的抗菌产品,为日常生活提供多层保障。

[i] 第二届微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微生物学名词(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

[iii] 功能纤维及功能纺织品 第二版 -4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一个瓶子里放一个细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