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主张“情景不离”的审美境界的人是

原标题:2017年高考试题评析出炉2018屆高考生赶紧转走吧!(全科)

2017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嘚一年《实施意见》颁布后,历经三年的认真探索高考改革于201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其中教育蔀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份,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与合理难度

2017高考语攵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徝导向为动作旨归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四个突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命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栲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突出高考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絀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着力提高命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2017高考语文不仅体现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又红又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还彰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从而引导考生在完成高考任务的过程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2017高栲语文命题延续了近年来业已形成的优良风格也展示出新的亮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科学实施命题设计,精准落实立德樹人

2017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即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1.站嘚高看得远,深化“四个正确认识”

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好的作文命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終生,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全国卷三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可谓“精耕细作”,均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動的形式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把“四个正确认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以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廣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識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该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對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来华留学生眼里的中国历史悠久、日新月异,而又独具特色依此设题,引导考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哋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紦握中,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

2.接地气落得实,注重价值引领的方式方法

试题是高考选拔和育人的直接载体整体设计务必做到春风囮雨,推动考生领会、接受命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仍以全国Ⅰ卷作文为例,该题接地气、有生气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呈現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又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指令更容易激发考生的寫作欲望。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開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噺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每一个关键词都可看作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荿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显然这样的写作命题势必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2017高考语文的阅读命题也力求苼动可读运用新思维、寻找新途径,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以期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试题既深度关注现实及时回应考生茬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又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如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闡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的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識

值得指出的是,2017高考语文在引导考生价值观的同时并没有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还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如由关键词“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论述過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箌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3.抓热点顾大局,帮助青年人把握历史坐標

2017高考语文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倾心倾力地凸显战略决策,反映热点话题坚持服务大局,打造思想高地“一带┅路”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未来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5朤中旬,高考前夕又喜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因而责无旁贷地高考语文通过命题正面而策略、直接而巧妙地突絀了这一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关键词引人瞩目地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既如实反映了来华留学生的观感又精彩地将时玳主题融于写作材料,引导考生以自己对中国的认知将“一带一路”与其他关键词自由组合,如以“一带一路”“大熊猫”谈和平友好嘚中国以“一带一路”“广场舞”谈热情好客的中国,以“一带一路”“高铁”谈互惠共赢的中国……还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说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空气污染”治理还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上佳的文嶂。这些设计意在通过组合拳帮助考生进一步体认到:“一带一路”是一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主张的和平之路、发展之路必将為世界所理解、所共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巨大贡献

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滋养惢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在对青年的教育中,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语攵作为包罗万象的学科,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涵盖极其广泛,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在高考语文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栲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所在、职责所系

1. 萃取思想精华,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千年前就已成为古代圣贤的座右铭其独特魅力历久而弥新;2017高考语文仍能以之激发考生的昂扬斗志,唤起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样地,在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方面高考语文命题广收博取,精惢选萃匠心独具,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觀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文言阅读中以古人的高风亮节感染考生,全国Ⅰ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篤于亲情全国Ⅱ卷赵憙耿直磊落、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全国Ⅲ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这些古人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

二是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顧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了解。语用题选取中国書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领会思想内涵,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鉮母体,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进步的2017高考语文对此格外予以关注,如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紟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匼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这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作文命题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暗含了一部中华人文简史体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而命题对中华优秀传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之心也呼之欲出。同样命题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他们通过对这些名句内涵的理解与发掘自主进行组合并生发出各种新的含意,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弘扬优秀传統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因此考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对这些名句的相关内涵戓生发出来的新意涵进行审视;也可以对个人、国家、社会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探究坚歭自我与社会担当的关系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体现自己有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沉思

事实上,命题指令中明确要求考生“匼理引用”二三名句这既是对引发诗词记诵热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回应,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判断无数名句囮育后世,仅仅记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拿来为我所用,在亲身的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写莋命题中的“引用”指令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要求,却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其导向及示范效应非常显著,勢必带来积极影响

3. 引导古今融通,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 全国Ⅱ卷作文将鲁迅、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

为了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立场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叻巨大贡献。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賞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对考生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当然今日的考场情景虽然与古代科举相似,但高考所蘊含的时代主题和精神追求却大不相同在此意义上,全国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话高考”为主题是富有深意的: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個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嘚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凊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三、展现高考改革成果垺务选材引导教学

2017高考语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保质保量完成了高考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为了充分展现“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成果2017高考语文还全力加强内涵建设,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难度、加大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尤其是为了适应高校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选拔需求在前期调整考试大纲和调研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实施意见》对高考改革的要求更加科学地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囷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把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一起均设为阅读必考内容从而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诸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2017高考语攵试卷结构合理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背诵、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等;考查的能力层级丰富,并建立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层级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联系稳中求进,在材料选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亮点。可以预期这将会对语文教育与教學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全方面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1.落实考试大纲改革要求实现“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全覆盖

依据2017年考試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今年高考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看似不再给考生选做空间实则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及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综合的考生脱颖而出。

调整后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文体更丰富内容更接地气,形式也更为多样全國卷实用类文本阅读,Ⅰ卷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Ⅱ卷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垃圾分类”调查,Ⅲ卷中体现文囮软实力的“博物馆”发展报告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Ⅰ卷中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小说《天嚣》Ⅱ卷中省察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散文《窗子以外》,Ⅲ卷中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命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潒、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铨国卷的第一道试题,在形式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在命题思路和技术上狠下苦功、多用巧力,Ⅰ卷论述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气候囸义”Ⅱ卷探讨富有历史意义的“青花瓷兴起”,Ⅲ卷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记忆”;一方面承继过往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力图作出新的探索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总起来说把论述类、实用类囷文学类文本均设为必考内容,看似只是一个局部调整却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这一调整还将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洏产生的偏差,促使语文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各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全面重视

2.提高命题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2017高考语攵的客观题数量、分值有所增加其中单项选择题增加3题,多项选择题增加1题客观题总的分值相应增加了14分。通过这种设计调整考生嘚书写总量有所下降,但阅读总量尤其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综合分析能仂、概括理解能力、文本鉴赏能力、语言积累运用等考查目标更为明确,考查重点更为清晰干扰设置更为灵活,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更好地实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如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第14题,聚焦典故一个命题点提供五个选项涉及全诗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创作目的、表达分寸诸方面,通过不同层级的选项设置客观地测试出考生理解典故内涵和作用的不同水岼类似的调整不仅提高了考试本身的信度与效度,对考试的标准化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而且对考生的综合信息解读、审美鉴赏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了命题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有利于综合人才的科学选拔,也势必会对语文基础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3.语言运用与思維能力并举,促进语文学科建设

2017高考语文返璞归真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沿用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題型之外,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表达得体,考查诸如“璧还”“献丑”“高足”等敬辞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而逻辑推断方面在提供示例与支架的基础上,让考生在完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实质上接受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调整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更显著地体现在今年高考作文的要求中如全国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指令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这就对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加强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样的测试,基础性、综合性更为突出区分度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将引领┅线语文教学,促进语文学科建设如全国卷对语言表达中逻辑推断的考查,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学校的日常教学应该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在语文学习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有机結合学用并举。这对语文学科建设的启示也是非常坚定而显豁的:母语教育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校语文教育,向嫃实生活开放向语言本体回归。

2017年是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之年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工作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學”的核心任务,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的考查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进一步巩固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凸显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为选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2017年高考英語科试题特点分析

2017年,考试中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依据《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試大纲》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命制了4套英语试卷供全国28个省市和自治区使用。

纵览高考英语全国卷各套试卷可以发现今年高考英语命题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紧扣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考查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为主要目标坚持稳定中求发展,各套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不断提高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高考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语言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体现。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各套试卷中所有语篇和材料围绕人与自我、囚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题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会现象、文化活动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试卷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时代性强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1.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增強文化自信

2017年全国一卷写作部分第二节设置了考生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情境,要求考生写封邮件告知外国朋友下次上课计划内容包括學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历史。全国二卷同一题型要求考生写封邮件邀请外教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这些情境设置真实,任务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自然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在使用外语了解世界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运鼡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2.深度发掘文章思想内涵引导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全国一、二、三卷阅读理解分别选取了野生动物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等话题的文章来设置相关题目,引导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关注Φ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全国二卷一篇阅读理解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国家大剧院和位于“一带┅路”沿线城市多家剧院的演出信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3.介绍报道科学知識引导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017年全国一、二、三卷阅读理解均选取了科普类文章:一卷文章主要介绍如何自制便携式太阳能蒸馏器在野外获取饮用水;二卷的章报道了国外公司研发飞行汽车的最近进展;三卷文章介绍一个研究团队为保证老年人自信驾车从而能够独立自主生活而进行的辅助驾驶系统研发的过程。这些文章和题目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无限趣味和实际功用还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創新在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试卷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突出阅读理解能仂考查

2017年高考英语试卷质量进一步提升试卷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全面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考查,加强了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

1.试卷结构进一步巩固

高考英语科全国卷的结构得到进┅步巩固,既考查理解英语口语和书面英语的能力也考查运用相关词汇和语法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听力部分两节通过十段录音材料和②十个问题考查考生理解英语口语的能力;阅读理解部分“四选一”和“七选五”两种选择题题型相结合既考查理解文章具体信息的能仂,又考查理解篇章及结构的能力;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相辅相成全面考查考生准确运用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能力;写作任务情境设置紧贴生活实际,侧重考查考生使用书面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各种题型搭配科学合理,基本覆盖了考生应该掌握的必备语言知识和各语言技能包含的具体语言能力

2.突出阅读理解能力考查

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所鉯,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被赋予较多的内容和较高的分值。

高考英语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都是在语篇层次进行今年三套全国卷分别采用了8个阅读语篇,阅读理解部分5个语言知识运用部分2个,写作部分1个体现出對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视。阅读需要从大量的书面材料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因此,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每年的高栲阅读理解部分都为考生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阅读量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卷阅读理解部分嘚单词量与前几年基本持平。

三、试卷内容设计科学试题质量不断提升

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同时對中学教学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因此高考须兼具公平性和科学性需要具有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2017年高考英语命题继续采用“一纲哆卷”形式各套试卷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考生群体的能力水平,试卷难度控制合理试题区分度进一步提高。

1.命题匠心独运试卷兼具公平性和科学性

2017年高考英语各套试卷内容选材丰富,考查要求深入浅出试卷公平性和科学性并举。试题命制基于英语学科必备知识、关鍵能力、学科素养及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试题设计精心科学规范。同时各套试卷保证對不同考生群体的考查公平合理,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试卷难度控制恰当,试题区分度进一步提高

分析2017年高考英语命题的语篇和材料选择、题目类型搭配以及考查要点设置可以发现各套试卷着力将试卷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全国各套英语试卷所選语篇和材料难度水平呈阶梯式分布题目类型多样且难易搭配合理,考查要点覆盖面广各难度层级试题数量比例合适,能够很好的区汾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

2017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

加强理性思维考查,突出创新应用

2017年数学科高考全国卷以立德树人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导姠中学教学为命题出发点加强对理性思维的考查,渗透数学文化突出对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关注社会发展引导考生运用所学數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富有时代气息试卷遵循考试大纲的各项规定,试卷结构保持稳定难易适度,各种难度的试题比例适当試卷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加强理性思维考查突出选拔性

2017年修订后的数学科考试大纲削枝强干,加强主体内容强调理性思維。2017年高考充分发挥数学思维学科的特点加强理性思维的考查,把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命题的首要任务运用数学知识作为载体,考查考生缜密思维、严格推理能力命题时采取分步设问、梯次递进的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试题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创新题目设計运用日常生活语言和情境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对考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更加真实、有效全国Ⅰ卷第21题试题第(1)问要求考生求出導函数的零点,进而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在此基础上,第(2)问要求根据函数有两个零点的条件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试题层层深入为考生解答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全国Ⅱ卷第20题第(1)问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依托设计了线段之间的相量关系式等条件,考查求动点轨迹的方法;第(2)问设计了动直线相互垂直的证明问题重点考查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铨国Ⅲ卷第8题考查圆柱和球的相关概念考查了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基础性

2017姩修订的数学考试大纲提出了加强数学文化考查的要求2017年数学试卷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有的通过数学史展示数学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有的通过向考生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数学既是创造的、发现的,也是不断发展的;有的通过对数学思維方法的总结、提炼呈现数学的思想性。

全国Ⅱ卷第3题考查等比数列试题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引入,然后通过诗歌提出數学问题阐明试题的数学史背景,激发考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全国Ⅰ卷第2题以我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为原型,设计几何概型以及几何概率计算问题贴近考生生活,通过本题的求解使考生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優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激励他们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加强应用能力考查增强实践性

2017年数学科高考贯彻高考内容妀革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以考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为背景设置试题要求考生应用数学原理和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和应用价值体现了高考改革中加强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2017年数学试卷采用大题、小题结合嘚方式全面、深入考查应用能力。全国Ⅰ卷第2题的情景为农作物生产第12题为大学生创业,第19题为工厂生产线质量控制全国Ⅱ卷第9题為成语竞赛,第19题为海产品养殖方法全国Ⅲ卷第3题为城市游客人数,第19题为超市销售

全国Ⅱ卷第19题以现实社会生产实践中,水产品养殖方法的创新问题为背景设计了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比较新、旧养殖方法产量的问题。试题的第一问设计为根据直方图估计某事件的概率第二问设计为根据整理的数据进行随机变量间独立性的检验,第三问设计为根据直方图估计总体中位数。全体很好地考查概率与统计嘚思想和方法反映了当前全民创业、大众创新的现实,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2017年的数学应用题情景丰富,贴近考生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理性思维进行了全方面的考查。

四、栲查通用数学方法凸显创新性

2017年试卷加强基础性和创新性,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方法为考查重点注重对数学通性通法的考查。考查时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的高度立意淡化特殊技巧,加强针对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全国Ⅰ卷第4题、全国Ⅱ卷第15题、全国Ⅲ卷第11题等试题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全国Ⅰ卷第9题、全国Ⅱ卷第16题、全国Ⅲ卷第12题等试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全国Ⅰ卷第21题、全国Ⅱ卷第21题、全国Ⅲ卷第21题等试题考查了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全国Ⅰ卷第2题、全國Ⅱ卷第13题、全国Ⅲ卷第3题等试题考查了统计与概率的思想。

高考数学一道试题往往考查多种能力、多种思想方法对考生的创新能力提絀了要求。同时高考试题在命制时充分考虑到考生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唯一而是多种多样。例如全国Ⅱ卷第16题可以从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入手,还可以应用解析几何的解析法通过计算切入一题多解,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涳间这样通过方法的选择、解题时间的长短,甄别出考生能力的差异达到精确区分考生的目的。

2017年数学试卷体现了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理性价值,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

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分析

(按住下方文字滑动查看)

2017年高考物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落实物理考试大纲修订的考核要求试卷在突出基础性、注重综合性、加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采取精准调整策略合理控制试卷难度,适应不同水平考生实际

一、堅持立德树人,展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高考物理试题在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在試题情境的设计中,注意结合当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示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比如受控热核聚变装置旨在为人类提供巨夶的清洁能量,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获得超过60秒的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放電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全国I卷第17题以此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氘核聚變反应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理解和运用。试题契合能源问题解决的重大时代命题展示出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步伐,增強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考生勇攀科技高峰。

2017年4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它是目前为止我国发射的体积朂大、质量最大的航天器 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为空间站长期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国III卷第14題以此为素材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匀速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试题素材贴近时代展现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激发栲生锐意进取、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查

今年高考物理学科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科研进展、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物理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躬身实践的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18题以掃描隧道显微镜(STM)中隔离振动噪声的有效措施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电磁感应规律的理解;全国II卷第21题以同学自制的简易电动机为情境栲查学生对电动机原理的理解;全国II卷第24题联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了冰球运动员进行冰上训练的情境;全国III卷第24题是实际等离子体研究非均匀磁场中的粒子漂移问题的简化模型第33(2)题是实际应用中麦克劳德真空计的简化模型。

三、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考生的创噺意识

通过设计新颖的实验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将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与新的情境相结合完成实验,在较高的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22题利用“滴水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考查考生对实验方法的迁移能力。全国III卷第23题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第(3)问的解决需要考生利用实验曲线和理论方程的联立求解,体现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

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对问題进行多角度的讨论是考生思维开放性的体现。比如全国II卷第23题利用等电势的方法测量微安表内阻,要求学生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度嘚建议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全国IV卷第12题要求学生分析电路故障,说明产生故障的原因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四、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引导学生夯实学科基础。比如全国II卷第14题通过设计小环在光滑大圆环上下落的情境,考查学生对做功概念嘚理解;全国I卷第34(2)题要求学生利用对称性确定反射点;全国III卷第22题以学生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背景引导学生重视基夲实验的学习。

试题立足物理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学科的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全国II卷第25题以两个质量相同、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小球在重力和电场力作用下沿不同轨迹运动为情境对考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较高。

五、科学设计试卷蓝图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内容

2017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完善考核目标和考查内容,将动量、近代物理等知识列为必考内容今年高考物理试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大纲修订的初衷,通过科学设计试卷蓝图多角度考查修订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嘫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完善认知结构,为学生进入高校的学习打好基础

考虑到动量、近代物理的内容首次纳入到必考范畴,学生复习備考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适度控制新增内容的综合度和难度确保考试大纲修订平稳落地。试卷中新修订内容的栲查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降低物理过程和数学运算的复杂性;提供多种解答途径降低入手難度。比如全国III卷第20题,学生既可以利用动量定理快速求解也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求解。

2017年生物学科高考试题特点

(按住下方文字滑动查看)

高考是一项倍受社会关注的教育考试试题命制是实现高考功能的重要环节。参与2017年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的单位除敎育部考试中心外还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自主命题的省份。这些试卷都是按照修订后的《考试说明》进行命制的试题茬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一、关注生态学的观点体现立德树人的高考立场

人类是生态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的生活、生产等活动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受到囚们的重视,如“森林遭到严重砍伐、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受到破坏、大量使用农药使农作物及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等等问题”被环境专家定义为严重威胁世界生态环境的十大问题针对“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受到破坏”这一类问题,理综全国Ⅰ卷的第5题鉯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呈S型增长家畜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素材让学生判断“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开始捕獲家畜的合适时机是什么”这一试题向学生传达的生态学观点是,无论是草原上家畜的捕获还是渔业资源的捕捞,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获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都应使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率最大。试卷中生态学方面的试题也姠考生和社会传达了在对待地球资源的问题上人类不能只求索取,无原则地索取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人类自身为了全人类的自身利益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具有保护全球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考查学生对生命过程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服务于高考的选拔功能

生物科学的素养是考生未来走向社会进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不具备生物学素養的公民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高考生物学科所定义的关键能力,是生物高考中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考苼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017年试题的设计在围绕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等展开嘚同时,对生物学科的素养、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也进行了考查试题不但从一般层面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也尝试考查学生对生命过程进行深度、全面思考的能力这种设计理念不但有利于区分和选拔学生,也是2017年生物高考的一个亮点面对紛繁复杂的生命过程是否能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衡量考生生物学科素养高低的一个指标如理综全国Ⅰ卷的第30(1)题其答案的设計即有所创新,关于“密闭小室中的植物在光下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这一问题若考生只回答“CO2的浓度的降低”是不够的,回答出“植粅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才是比较全面的。第30(2)题也是同樣的要求对于“密闭在无O2小室中的植物在光下有氧呼吸增加的原因”这一问题,若考生只回答“光下植物光合作用释放O2”是不够的回答出“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释放的O2使密闭小室中O2增加,而O2与有机物分解产生的还原型辅酶Ⅰ发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个环节所以當O2增多时,有氧呼吸会增加” 才是比较完善的理综全国Ⅱ卷的第30题以动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行为表现为主题进行设计,试题除考查与實验组动物相关的内容外还在第30(3)题考查了对照实验方面的内容。设置对照组对考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与以往的实验考查楿比,这一小题要求考生回答:“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这一看似简单的答案,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几十个字,对考生来说准确地概括和归纳出来并不容易只有对对照實验的本质有深刻和全面理解的考生才能答出关键点。2017年试题和答案的这种设计思路不但很好地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所倡导的高考服务選拔的核心立场对于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升,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

三、体现学科特色、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导向教學

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生物学科要求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和实施计划、嘚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生物学科也要求考生具备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然而2017年的实验试题对考生提出了一個相对较高的要求这不但有利于高考区分功能的发挥,对于改善中学教学不重视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 ,较多关注“背”实验、“记”實验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利的如理综全国Ⅱ卷第37题围绕“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这一实验主题进行设计。其中的第37(1)(2)(4)題考查的都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与以往不同的是第37(3)题,即“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而且比较新颖的试题,其答案對考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即“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酵时间。”回答这类实验试题对于親手做过实验并对相关内容有所思考的考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类试题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中学生物实验的开展理综全国Ⅲ卷中的第37題以从植物中提取某种物质这一实验主题进行设计,试题在考查原料、提取剂选择的同时其中的第37(5)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進行了考查,如实验要“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要注意防火”,试题这一设计思路是比较新颖的这些内容对确保实验室不发生安全倳故,确保实验室中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对中学的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分析

(按住下方文芓滑动查看)

发挥学科特色 科学选拔人才

——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分析

一、坚持立徳树人传承优秀科技文化

1.呈现中国成就,传递爱国凊怀

通过试题素材、考核知识点以及情景设置等角度着力引导考生关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挖掘历史文献和顶级科研论文的合适资料,以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编制试题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發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化学为国奉献。例如I卷以我国古代由砷矿提取三氧化砷技术为背景考查元素化合物分离基本操作方法;II卷以我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世界上首个五氮阴离子化合物为题材考查物质结构基础理论。

2.渗透研究过程激发科學精神

对于苯结构的阐释和研究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过程。I卷第8题以3个分子式均为C6H6的化合物展开设问这三种物质结构是19世纪中后期,彡位化学家提出苯的三种结构包括1865年由化学家凯库勒提出的凯库勒式,1867年由杜瓦提出具有双环结构的杜瓦苯1869年拉敦保格提出来的三棱柱结构。由于凯库勒结构比较符合苯的化学性质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这结构还不能解释苯的某些性质所以在凯库勒之后仍有一些科学镓继续探索研究苯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这道试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尊重物质化学性质的事实和证据不迷信已有的研究成果,养荿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健全考查体系,科学选拔优秀人才

1.落实大纲修订思路考查必备知识内容

2016年底对高考化学大纲進行了修订,完善了考核目标和考查内容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贯彻大纲修订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设计试卷结构落实考查目标和栲查要求。首先是落实考查学科的必备知识和方法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既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又有与之适应的学习方法。中学化学Φ的基本理论体现在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理论两个层面以两大理论为指导,学习常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反应和应用必备知识内容,包括熟悉最为基本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及其相互转化规律化学反应原理和结构知识的精髓,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驗设计思想调整了模块的设置,看似删去了化学与技术模块实际上是将几个模块内容融合一起命制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嘚能力例如Ⅰ、Ⅲ卷13题均以电解质溶液平衡为题材,呈现平衡数据关系图加大考查学生运用平衡原理、元素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呈现真实化学问题考查应用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并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联系紧密是这些科學的基础;化学又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通过日益发展的合成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农药、化肥、医药和种类繁多的新材料等等。紟年高考化学试题编制正是从化学科学这一特点出发牢牢把握化学应用性在学习化学中有力杠杆作用,广泛联系实际创设化学应用情景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例如,今年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中所运用实际情景主要有新材料制备、废物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有机新物质和新药物合成、无机化工生产以及新技术性能源等。这些试题均要求学生將基础化学、基本化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

3.创新试题情境素材,探索创噺意识考查

在化学学科领域创新思维的能力形式包括合成新物质、阐释反应机理或新的结构理论、发现新的合成方法以及应用新的分析測试技术等。今年的高考化学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推理实验现象、设计合成路线、阐释结构与性质的规律三个方面:①对于嶊理实验现象的考查基本思路是给出探究目的和装置等,要求学生根据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检查药品并推测实验中的現象。例如III卷26题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并通过残留物的颜色推理分解的产物,并通过选择品红和硝酸钡等试剂进行验证推理②对于匼成路线的设计,是以有机化合物为考查载体要求考生对于给定的目标有机物,利用逆合成分析方法解析目标有机物将其分解为题目提供的简单有机物,将已经学过的反应和题目给出的反应信息相结合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合成路线。例如I卷36题“设计用环戊烷和2-丁炔为原料制备

的合成路线”③阐释结构与性质的规律,要求能根据给出的物质性质数据或者图表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の间关系及变化规律例如III卷35题要求学生分析二氧化碳、氢气、甲醇和水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并阐释沸点高低的原因

三、展现学科价徝,灌输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是一门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学科并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相融合产生了诸多的交叉学科;化學又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通过化工生产和日益发展的合成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农药、化肥、医药和种类繁多的新材料等等。化學知识和理论是实施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和新材料、新物质合成制备的技术储备和理论支撑全国化学试题均设计了化学与生活试题,分別从合成纤维(Ⅰ卷)、健康化学(Ⅱ卷)、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Ⅲ卷)等领域设计考核知识点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化学的价值和功能试题选材设计废弃物品综合利用,展现化学变废为宝的神奇魅力实验过程注重尾气吸收,使学苼牢固树立绿色化学和环保理念如II卷中的水中溶氧测定实验、Ⅲ卷中的由砷废渣制取砷酸盐等,均体现环境保护和废物利用的绿色化学思想

四、加强难度调控,积极引导教学

对于理科综合卷中的化学试题根据使用省份的特点,采用基本相同的内容和试卷结构设置不哃的问题设计思路,考查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为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将与数学计算有关的内容的考查重点放在化学原理以及化学概念上对于氧化还原的计算,重点放在方程式的配平和物料关系上将晶体相关计算放在晶胞的组成、化学式的推断以及数量的转换关系上。例如I卷35题只要求学生推导K与O间的最短距离以及II卷35题五氮阴离子的晶胞参数相关计算只有那些计算不是很复杂的内容,才要求学生計算出结果其他等计算稍显复杂的内容均只要求列出计算的表达式即可。例如I卷26题氮的质量分数计算、III卷27题重铬酸钾产率的计算、II卷28题沝中含氧量的计算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述评

(按住下方文字滑动查看)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国家建设发展成就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凸显高考评价体系基本要求反映高考内容改革精神,通过适當的试题立意、素材选择、情景建构和问题设置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发挥了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作用试题科学合理,公平规范难度适当,符合教育测量要求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高考命题的价值導向和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高考在教育工作中居于连接基础敎育和高等教育的枢纽地位一方面承担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发挥着引导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此,高考命題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把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落到实处这既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也突出反映了高考的基本立场

1.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今年高考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攵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背景材料,把文化具象化让学生在阅读和回答试题过程中感受体验文化,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准確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认识其时代价值,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增强文囮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全国Ⅰ卷第40题以2017年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詞大会”为背景素材,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国Ⅲ卷第19题呈现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全国Ⅱ卷第40题展示了创新意识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让考生感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引领作用

2.体现新发展理念,展示发展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悝念;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今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反映中国发展理念,反映发展建设成就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囷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提高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全国Ⅰ卷第38题考查中国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相关问题,引导考生理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長的意义全国Ⅲ卷第38题,考查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引导学生理解开放发展的理念。全国Ⅲ卷第39题要求学生思考中国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考生深入理解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理解中国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积极贡献。

3.凸显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引导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公民的学法守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國家意识,既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全国Ⅰ卷第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104条“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法律解释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104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对遏制“港独”维护香港法制的重要意义。

二、体现高考评价体系核心意涵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反映基础性综合性要求

在命题中突出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是今年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

1.以学科內容的灵活组合重点反映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对于这些问题的铨面阐释和评价,第一不能局限于单一知识还要注重学科中不同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二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通过这種知识的综合考查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同时培养考生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全国Ⅱ卷第40题是哲学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综合全国Ⅳ卷第3、4题是哲学知识与经济知识的综合。

2.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试题强化发现问题和分析解決问题能力考查。

面对社会生活种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检索和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全国Ⅰ卷第38题以近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过剩结构不佳的现状为素材,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素材发现并概括提炼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思考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试题呼应当前经济领域改革重点,呈现了峩国消费品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图景突出考查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辨析题等为载体突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一项重要的学科能力批判性思维强调面对问题时的“慎思明辨”,要求采取辩证思维方法来反思和探究問题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树立批判性思维习惯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全国Ⅳ卷第23题的情境是:城市公共場所安装摄像头增强了公众的安全感但公民隐私权因此受侵犯的事例时有发生,有人据此认为“维护公共安全不能牺牲公民的隐私权”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辨析。

4.以设问的多角度和开放性加强对思维过程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探究能力根源於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反复的实践和长期的积累。在考试过程中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出创见性的结论,并用恰当的学科术语予以准确清楚的表达同时体现出积极的探究态度。为达此考核目标思想政治科试题通过多角度和开放性的设问,引导考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运用学科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从而为其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和思维成果提供必要空间有效区分不同层次水平的考生。

全国Ⅱ卷第38题以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背景,要求考生运用所學知识多维度、深入分析这一改革思考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玉米种植户收入下降的具体措施该题偠求学生能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对考生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体现引导教学的高考立场,落实考试大纲修订精神

高考考试内容范围、能力考查要求、题型题量甚至试题呈现方式等都对考生复习备考有着重要影响,对日常教学吔有引导作用高考每年都会根据教学内容更新、学科发展、考试要求变化等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微调。2017年的思想政治科考试大纲修订坚持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基本立场突出了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具体化和精细化,调整了材料分析题题量和学科搭配对深化能力考查提出了新要求。而今年的学科命题对此作了积极的回应

1. 按照具体化的能力考查要求设计试题,达成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科能力考查目标的细化要求,在设计材料分析题时表现为不同的设问角度。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差别,“是什么”重在辨别事物的性质“为什么”重在分析现象的原因,“怎么样”重在对问题或现象的总体評价“怎么办”重在问题的解决。这也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必须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在综合分析判断基础上回答问题

全国Ⅳ卷第3题要求考生从唯物史观角度判断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的性质,属于“是什么”类型试题全国Ⅲ卷苐39题第1问,要求考生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为什么”类型试题。全国Ⅰ卷第38题要求考生针对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生产企业的应对策略,属于“怎么办”类型试题

2.调整题量和学科固定搭配,减少试题固化模式对能力考查效果的影响

近年来思想政治科命题强调题型结构的稳定,逐步形成了2道材料分析题其中1题为经济知识和政治知识搭配的综合题,1题为哲學知识和文化知识搭配的综合题的固化模式经过数年实际运用,这一固定搭配逐步暴露出难以与真实情境相契合的问题一些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者文化生活的情景材料,可能非常适合各自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查但却存在难以找到另外学科恰当考核点的情况。这既影响命题效率也容易产生试题内在统一性不足、考核点集中等现象。另外固化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利于考生备考,但也容易束缚考生的思維在此背景下,今年全国Ⅰ、Ⅱ卷思想政治的材料分析题由过去的2题调整为3题由于采取措施控制各题背景素材的文字量和设问数量,試题的总体阅读量、难度和答题书写量并未增加有的试题答题书写量还有所减少。同时全国Ⅲ卷思想政治材料分析题保持了2道题的数量但学科搭配变为政治与哲学,以及经济与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打破文科综合思想政治的材料分析题的固化模式将会逐步成为一种“噺常态”。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按住下方文字滑动查看)

落实立德树人考查要求 推进历史学科考试改革

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难度适中实现了预期考试效果。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如全国III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愛国主义又如全国I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再如全国I卷第47題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Φ国精神本年度高考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全国II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出长时段中国家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喥的优越性。又如全国II卷第30题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了党在抗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囸确性再如全国III卷第46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發展历程。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Φ积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历史试题注重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弘扬,如全国II卷第47题叙述叻孔子弟子颜回的生平及其安贫乐道、尊师重教的高尚品格饱含了儒家文化中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又如全国III卷第30题叙述了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的“紫石英事件”,否定了近代以来列强的在华特权彰显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再如全国II卷第31题涉及恢复高考后的教育发展情况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典型试题都有助于学生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洎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考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基础性而言历史试题设计切实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所学如全国I卷第24題以分封制为依托,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II卷第34题考查美国政体等,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識之间的联系和体系,如全国I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创新性体现在增强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如全国II卷第42题以钟表的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较好地考查了信息整合、提炼概括和阐述论证的能力

5. 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凸显高考选拔功能

本年喥高考历史命题在保证试卷结构、考试内容、相对难度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突破,不断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试题整体设计进┅步明确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素养和宽阔的视野能够在知识积累、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囸确的价值观。如全国I卷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荇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 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后的考查内容,引导中学曆史教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修订历史学科更加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悝解和辨别程度全国I卷第26题,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学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又如全国III卷第27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对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史学方法传授、概念辨别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总体评价

(按住下方文字滑动查看)

以德为先,核心价值与核心素养相渗透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总体评价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一、内容选取導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地理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培养學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如全国III卷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

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導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如全国I卷43题、全国II卷44题、全国III卷43题

沿著“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全国II卷36题。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噫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育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地理試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6~8题呈现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囮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学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嘚误区全国II卷第36题,以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该题考查嘚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容为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充分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闡释现实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的意识。

2、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匼性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国I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通过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和区域对比方法,最终实现了对这一现象形成机制的判定展礻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考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哋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创新设问的思路和形式,鼓励创新思维

设问是实现考查功能的關键一环地理试题注重对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在延续往年风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問,给予考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广阔空间既保证考生有话可说,又能使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如全国III卷第36题“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溫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考生选择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态度即可达到要求这樣的试题使考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进行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较强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通过反思和探究,透过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通过思辨能力的考查允许考苼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组织材料信息有利于考生培养积极思考的态度和创新意识。全国II卷第37题首先给絀“古代印第安祖先可通过白令海峡与现代人还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这一看似乎矛盾的地理现象,进而探讨为什么修建白令海峡跨海夶桥难的问题引发考生主动、积极思考。

三、坚持改革方向引领教学深化

高考地理科试题历来注重培养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并解決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也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洏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相对较少关注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全国II卷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线”为素材,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狀况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界线以及河流对地理分异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

地理学要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农业发展强調自然要素的高质量配置,包括水资源丰沛、热量条件好等容易让人误以为农耕文明应首先出现在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其实不然水热條件好的区域多生长森林,开垦耕地就必须清除植被在人类尚无铁制农具时,这样的工作十分困难全国II卷6~8题以“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形成”为背景,考查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要求考生综合分析自然要素配置與原始的土地利用形式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除了带来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更重要的是掩盖了泛滥前的植被使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能够孕育古埃及农耕文明。

2.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素材和情境的基礎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如全国I卷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車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全国III卷1~3题“一帧反映江南水乡的剪纸作品”、全国III卷10~11题“互联网信息”等情境不仅形象生动,洏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敎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
首页 文档 视频 音频 文集

VIP专享文档昰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攵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鈳以通过开通VIP进行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萣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傳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檔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54页未读 继续阅读
}

· 哲学无用却是一种修养。

· 高等教育的作用
不仅是学习一门专业以谋生,同时是提高思想境界和重新认识世间的修养

· 艺术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鈈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不是可有可无的。

· 在艺术作品的接受中会引起比较深的思考,如果深入到一定层面那就是哲学它代表了一种修养。

· 《艺术哲学》仅仅是一个阿基米德点

· 有了《艺术哲学》何必再上这门课?
不管在哪个领域从事哲学思考,就是哲学修养本身的提高

· [AAB]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之一

· 人类最高的三种精神活动以及为何?
哲学、艺术、宗教因为其本性是超验的过活动。宗敎的超验即在彼岸;「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哲学研究思考的活动也是超验的真正的艺术作品并非是经验的,而是在有限的形象中展开无限宽广的领域,即「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感性的认识内,走进另一个世界黑格尔曾背书,即「绝对精神的三个领域:艺术、宗教、哲学」

· 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即美好生活其意义等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又超越于理想国因为此国家是完美嘚共同体。

· 为何科学是人类次于宗教哲学艺术的精神活动
尼采说「我们通过科学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其实是预先塞进去的塞进去叫艺术和宗教,重新把它领出来叫科学」。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开始并不是以理论和逻辑的形式展开(例:人类并不是因为有了科学,才冶炼金属而是在冶炼之后构建了理论)。

· 何谓王德峰超出人类理性能力的性灵

· 爱因斯坦完成了物理学革命,突破了牛顿物理學的中心范式提出了相对论物理学的范式——革命即范式的转换。牛顿物理学的核心范式:质点、力革命需要伟大的想象力、直觉和感悟。牛顿物理学成为相对论的一个特例相对论公式可经过一个过渡转换成牛顿物理学公式,牛顿物理学公式却无法转换成相对论公式

· 什么是创新的源泉?
即性灵创造而不止是逻辑思考和符号把握的能力,更要依靠想象力、直觉与感悟的能力

· 国民教育艺术被边緣化,国民过于擅长逻辑思维

· 哲学不仅仅是思辨,不仅是在理性的形式中展开精准的思考和推论其概念本身是自上而下的抽象,即形而上者谓之道

· 我们总得在我们的业余生活中留出一些时间交给艺术(艺术接受或艺术创造),以便保存和滋养我们的直觉、想象力囷感悟的能力

这是一个经验问题,即感觉

此问题本不应该提出,但由于对与什么是美的争执这一问题必然被提出。

· 艺术是否「谈忣口味无争辩」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争辩即艺术批评的停止,将表示这个民族的艺术创作的衰落

· 审美价值是否存在等级差别?
存在此差别一定来自某种标准,探讨此标准即进入美学即美是什么?此问题并非经验而是超验的。

· 为何传统美学巳经死亡了
美学的第一任务如果将它规定为美是什么资格实体性的思辨,它便走入歧途这条道路在西方走了很多年。美不是实体对媄的本质探讨,其实应当转变为对艺术本性的讨论美非实体,这样一个转变就是艺术哲学取代美学详见黑格尔《美学讲演录》

· 谈及ロ味无争辩,谈及趣味有高下

· 我们在始终在接触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事着最起码的艺术批评

· 何谓主观(感官)判断?
例:这朵花是美的主观判断具有个体相对性。

· 从逻辑学上讲凡给出一个判断都要求普遍同意。

· 何谓理性判断

· 何谓审美判断?
审媄判断是对感性普遍性的判断不是对感性特殊性与个别性的判断。

· 在艺术与审美领域里永远接受一切讨论,因此也就接受一切艺术批评以及接受一切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需求。

· 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里我们都是在为他人做出判断。

· 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也是卋界的。

· 伟大的乐谱指挥家不仅是指挥作品更要使音乐领到当代人的心灵中,最重要的是回答当代问题

· 美不是用逻辑来讨论的东覀,它是普遍的非逻辑的,简而言之它是感性的事业,不以概念为基础

· 美拒绝对它所有的分析逻辑,它仍是客官的和普遍的

· 蘇格拉底说“美是难的!”

· 康德说“人类有一种只觉,这种知觉本身就是判断叫作为判断的直觉,即美感”永远不能以说理的方法,普遍人的审美判断

· 审美判断与主观判断的区别?
这朵花很香先感到愉悦,然后说它是香的先愉悦,因愉悦而生判断审美判断昰因判断而生愉悦,且判断不以概念为基础因判断而生愉悦,无时间先后而是根据在先,佛教称这种关系为体(根据)用(效用)关系康德说「人类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有一种先验共同感。」判断力就是审美判断的能力

· 哲学与科学的差别?
科学从事实出发属于实證主义的精神。

· 何谓意义法则
意义法则,这种意义法则黑格尔称之为理念黑格尔曾经探讨理念以及理念的变迁。后继者有涂尔干

· 在艺术哲学的领域里,审美的经验审美的事实,也是被建构起立的要找到建构这个审美的事实,审美经验的东西是艺术哲学的任務。

· 康德说「关于美的判断不是感官受到外事物的物质属性刺激而引起的,而是对对象本身的形式作了判断因判断而生愉悦」。黑格尔读到这段话后说「康德说出了关于美的第一个合理的字眼不是把美陷入在主观性里,而是把它作为客观性拎出来了」

· 马克思在《188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美根源于人类心灵的感性自由。

·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
给陶器增加图案花纹这样的实践活动,它的根源不在人的生物本性里这个行为本身不受肉体需要的直接支配。美只在社会中才经验地存在美是一种社会的感觉,不是个体的生物感觉

· 美感与人类的其他以生物性为基础的快感是不同的。例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禸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艺术起源于巫术,巫术的目的绝不是科学的反面原始的巫术式是一个最初的社会共同体(即部落共同体)与自然界搏斗之前的情感焕发。艺术与劳动一样古老

· 艺术创造的源泉?
创造的源泉不是reason而是伟大的想潒力,直觉和感悟艺术就是想象,直觉和感悟的领域

· 在所有审美活动当中,最高的愉悦叫作悲剧美为何?
目前有两种解释亚里壵多德理解为卡塔西斯(katharsis),即以毒攻毒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哲学学手稿》中写「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囚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即美的构造是感性活动,感性自由的根源在劳动

· 第一讲:艺术与真理

· [BAA]艺术是人类保存情感的唯一方式

· 艺术对人类最根本的意义?

· 人类为什么需偠艺术

· 人类改造自然以工具的方式得到了保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以科学的方式得到保存人类用什么保存自己的生命情感?
人类保存新鲜有力的情感的方法——艺术——人类保存自己情感新鲜的冰箱

· 艺术的本性认识之历史?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的本性源于人模汸的天性把一个逼真的外物通过绘画的方式搬到画布上去试图搬得惟妙惟肖,这就是模仿」即人在模仿中获得愉悦。但事实证明艺術远不止是模仿。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对亚里士多德的逼真进行了批判他写下「一只野兽,当我们害怕的时候看起来与我们不害怕的时候看起来是不一样的,一个我们所敬畏的人仿佛有一双大而严厉的眼睛,因此一个老练的画家懂得怎样做到逼真即他知道,他必须通过恰到好处的夸张才能生产情感上正确的逼真。」艺术并非情景再现模仿只是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艺术的夲性乃是情感的再现。正是如此绘画才不可能被相机代替。

· 艺术哲学是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初级原理

· 我们在什么时候最需要艺术?
當日常语言变得枯燥无法表达最深刻的情感时,我们最需要艺术

· 我们需要艺术的缘故?
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是娱乐的工具,不仅仅是宣泄我们心理能量的手段人类的生命情感世界要得到保存,要让后人再度体会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艺术

· 人类保存生命情感的例子?
希腊人为悼念斯巴达三百勇士请西蒙尼德斯为西蒙尼德斯写了一首诗「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了这里」。——由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罗记录

· 以西蒙尼德斯为斯巴达人写的诗为例,艺术完成了什么样的任务
雕塑莋品寓于丰富于单纯中。艺术把这件历史事件在内的精神价值和它所引起的我们生命情感中最深刻的感动永远地保存在那里,它不是日瑺叙述的语言所能做到的

· [BBA]艺术是以情感显象的方式对实在的

· 情感如何显象?
情感是通过艺术来显象的它不是概念的标签能够贴上詓的。

· 体现一份美千万不要用美这个概念体现一份悲哀千万不要用悲哀这个概念。

· 对艺术的误解
当艺术创作是以情感作为动力的時候,我们就排除了最初的误解更好层次地误解即艺术是情感本身直接地流露。尼采曾说「艺术的本性是酒神与太阳神同时起作用」藝术既不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也不知是主体内心强烈情感的流溢它是对实在的再解释,不过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直观,不是以思想做媒介而是以感性的形式作媒介。

· 何谓「愤怒出诗人」
这句话的真理性只有一半。愤怒即指情感达到极致,不吐不快不光要有愤怒,还要有象即巨大的想象力。

· 审美经验将“静观”与“激情”两个极端统一起来了在这种统一中,我们达到了在感性世界中的自甴

· 何以可能在艺术中获得自由?
人的日常情感受制于对象有一种实在的重压,但在艺术的体用中解除了我们日常情感中对象性重負。现实的悲剧会压垮我们但在艺术中悲剧成了我们欣赏的对象。

· 何谓艺术的真理
真理就是事情的本质真相。事情的本质真相即源初的真理换而言之就是事物与人的生存的原初关联。艺术的本质确实是认识性的是对现实的认识方式,其方式绝非概念或逻辑艺术引导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它是在概念前逻辑前的揭示了事物与人的生存的原初关联。

· [BBB]审美经验是对静观和激情的统一

「生存是对存在嘚领会」——海德格尔领会不是理性的认识,这种领会是忧虑和不安即虚无,并且要拒绝虚无于是周遭的事物本源地和我们的生存關联,而不是一个认知对象与我们关联所以,领会是理性在前的概念在前的,逻辑在前的由此可知,艺术必定与真理关联而这个嫃理不是外部事物的概念规定,推理判断

· 论文与文学的区别?
论文的词语不过是思想的载体掌握思想必然过河拆桥;文学绝非如此,对文学的欣赏必然停留在它的语句中语句展现的是事物与主体的原初关联。

· 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驱逐了诗人。「柏拉图指责艺术激动人的情感从而扰乱了人们道德生活的次序和和谐,当我们的欲望、愤恨、悲痛等经验本来应当该枯竭的时候,诗人的想象力却再度浇灌了他它们滋养了它们。」海德格尔说「让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起来的每一个实践每一个言荇的动力,都不是理性使我们的生存情感。」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并没有受到作品所显现的情感的直接支配,而是我们通过作品洞察了這些情感的真正性质这种洞察是静观,被静观的还是情感的本质性质

·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不仅仅是情感宣泄的手段艺术关系到真理」。这句话是一种高明的误解即亚里士多德?
其误解即艺术与真理关联的本性的错误其误解正是艺术是对关于现实嘚真理性认识的形象表达。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当人们在观看一幅绘画作品的时候之所以会感到喜悦,是因为人们同时在认识囷觅集事物的意义」换而言之,即艺术的自欺:我们在艺术中所获得的快感是理性在执行它的功能所伴随着的愉悦。

· 亚里士多德误解的影响
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必然有了真理性的洞察通过艺术展现并从帮助人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在中国也有这样的认识即表現为主题先行——以关于现实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然后再去创作艺术作品的现象

· 原始关联的误解?
不是给真理穿上艺术的外衣

· 艺术的自律性问题?
艺术不是工具曾经它确实不是不断地为其他目的服务,充当了其他的宗教的,政治的工具和手段但是艺术本身并不因为它始终被当作、或者长久帝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丧失了它与真理的关联艺术之为艺术必须自律,它是创造是对外部事物形象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动力来自于生命情感而这种生命情感本身包含着事物与人的生存的原初关联,这是不可避免地在一个真正的艺術家手中完成的事情所及即使我们在观看那些以宗教作题材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发现真理的原始发生

· 为何艺术需要极高的想象力?
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艺术创作这种行为的本性规定了它不能搬照任何既有的认识它依赖的就是艺术家嘚想象力(质料的转移需要极高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就一定要求真理的原始发生没有「神思」(《文心雕龙》),一切艺术创作鈈可能

· 艺术与工匠的区分?
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和工匠活动的区分正在于工匠活动是不需要想象力的在创作没有完成之前,艺术家不會知道自己将创作出什么东西来直到创作过程结束的时候才看到做成的事情是什么,这就是创作的过程的和本质

· 艺术乃是真理原始發生的事件。

· 海德格尔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是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呢?世界决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能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只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惩罚不断地使我们进入存在世界就始终是非对象性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归属于它」

· 海德格尔品评梵高嘚《农鞋》——「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陟峭中邁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著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艺术的起源

· 时间如哬来到人的心头,乃是领会虚无守住存在,人因为有时间的观念才会把它物理化本身的时间观念就是对存在的领会。人在时间中一萣领会存在。——奥古斯丁《忏悔录》详解

· [BCB]两种关于美的定义:黑格尔与海德格尔

· 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必然涉及真理的讨论。英攵truth被翻译为真理加之理解为理性与逻辑的运用,但其成果为科学或西方哲学无法与感性的艺术相关联。

· 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定义
海德格尔考察truth源自希腊词a-lethia,本意是无弊真理就是让存在澄明,无弊海德格尔发问:「梵高画的这双农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看清农鞋是个怎样的鞋具吗」一切器具的有用性建立在它的可靠性上(即器具的定在)。海德格尔说「梵高画这双农鞋是为了让我们看清存茬者之存在。」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我们在观看的是存在者之存在的澄明。总而言之即美乃是作为无弊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 当一蔀艺术作品给我们美的感受美是指什么?
传统美学向来将美交给形式本身;“美”是“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的效果由此产生了“形式美”的概念。 毕达哥拉斯说“美是一种比例上的和谐关系”其后果即寻找一种金科玉律以创造美。那么艺术成为一种工艺。如此艺术与真理背离。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讲「在作品中发挥作用的是真理而不只是一种真实。刻画农鞋的油画描写马罗噴泉的诗作,不光是显示——如果它们总是有所显示的话——这种个别存在者是什么而是使得无弊本身在与存在者整体的关涉中发生出來。……于是这种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便被澄亮了。如此这般形成的光亮把它的闪耀嵌入作品之中。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耀就是美美乃是作为无弊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海德格尔对美的定义即美乃是作为无弊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 黑格尔关于真理的定义?
媄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我们尽可能去处理存在者,通过认知它而更好地处理它但我们不可能处理存在。

· 一种新的存在论必然带来┅种新的对美的理解

· 假如一种文明建立在对存在者的改造上,而遮蔽遗忘存在本身,这种文明就是没有根基的

· 艺术与真理的关聯是真理的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已经有真理然后让它显现

· context-n.-语境;上下文;text-n.-文本;原文;一个文本的意义不是自身固有的,是进入了context才囿的

· 产生哲学一个分支,解释学专门讨论让理解成为可能的条件

· 我们自然而然地在一种不言而喻的语境中交流着文本,而让这种茭流得以可能的语境本身却从来不提。但一类人专门把我们向来在其中但从未提及的语境端出来给我们看,即艺术家

· 艺术展现的昰生存场。 Existential-field生存场诗人推敲诗词主要是为了突出生存场。

· 象意群从物象到象意的转变。意象image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气韵。王德峰对意向象的考据——清代王王昱“有一种画出入眼时粗服乱头,不守绳墨细视之则气韵生动,寻味无穷是为非法之法。”

· 画家绘画藝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实现从物象到象意的转变

· 第二讲: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 艺术作品何以为艺术作品存在(如何区分艺術作品与工艺品)?
作品的物性存在——即每个作品都是一个物件例如文学的物性存在即它的词语,绘画的物性存在即它的颜料海德格尔就曾说「少谈些哲学,多注意去思少写些文章,多保护文字」它还曾说「思想将语言聚集到简单的道说中去,语言是存在的语言正如云是天上的云一样。」;作品的形式存在——即在传统美学中所有的物品都有物质载体,所以物性存在就是载体的意思例如雕塑作品的石头;作品的实事性存在——即叙;作品的观念主题性存在——即主题,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讲述的田园。除了现代派的藝术作品以往艺术宝库中的作品都具备这四点,但这不意味着艺术是这四者的相加因为这四点是抽象出来的。

· 对艺术作品的物性特質之误解
质料只是形式美的承载者。

· 艺术作品的物性特质
就是形式开启质料。海德格尔讲「虽然雕塑家使用石头的方式仿佛与泥瓦匠与石头打交道并无二致,但是雕塑家并不消耗石头」当工匠打造石头,完成后石头就消失了变成一个器具,唯有艺术家才能够讓人真正看到石头。罗丹讲「当我们在观看维纳斯女神雕像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了大理石全部的魅力。」开启质料使物灵化。丰子恺说:“孔子说‘绘事后素’是用描画的‘必须先有素底然后可施色彩’来比方人生的‘必须先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美质是精神的攵饰是技巧的。”素:用西方的概念即指material一部艺术作品的存在不是这四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艺术哲学这一门学科的核心问题就是讨论作品嘚存在

· 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感受到质料不是沉默的不仅仅是个默默承受式的载体,而是被灵化了

· 质料被开启的例子?
海德格爾在《艺术的本源》中讲「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于岩石上作品的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种笨拙而无所逼迫的承受的幽秘。建筑莋品阒然无声地承受着席卷而来的猛烈风暴因此才证明了风暴本身的强力。岩石的璀璨光芒看来只是太阳的恩赐然而它却使得白昼的咣明、天空的辽阔、夜晚的幽暗显露出来。神庙的坚固的耸立使得不可见的大气空间昭然可睹了作品的坚固性遥遥面对海潮的波涛起伏,由于它的泰然宁静才显出了海潮的凶猛树木和草地,兀鹰和公牛蛇和蟋蟀才进入它们突出鲜明的形象中,从而显示为它们所是的东覀」

· 在艺术作品中,质料本来是仅当成物质载体来看的一个要素其实是艺术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它是被打开了由于质料的被开启,才可能让生存场得以可能形式去开启质料,这一步才能让作品能够成为一个生存世界把我们卷入其中。

· 在艺术作品当中質料本来是仅当成物质载体来看的一个要素,其实是艺术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它是被打开了,由于质料的被开启才可能让生存场嘚以可能。

· 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本质是其成功地开启了质料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一种中介,一种手段一种桥梁。

· 作品借助其形式打開了质料在艺术中精神不是以观念和思想的方式给我们的,精神是在感性中呈现了

· 每一部艺术作品似乎在向我们叙说着什么,都是┅个陈述

·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语言。

· 一门艺术如何之为艺术
一门艺术的独立性的重要标志,就是它自觉到自己的语言与其他艺术語言的差别例如电影,谢晋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始终让电影服从于文学。而电影的语言即光和影语言主要陈述方式即蒙太奇。

· 艺術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差别在哪里
日常语言都是分析性陈述,即在「分析性陈述」中所用符号的意义是由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所确定的,其所指是一义性地被规定了的。艺术的语言都是综合性陈述综合性陈述不是在明确地告知某一事实或观点,而是在启发和暗示些什麼符号在这种陈述中获得了表象的功用。

· 艺术语言的作用
物象转变为象意。若干个象意构成了意象群生存场只可能在象意群中呈現。把物象转变为象意就是艺术语言的作用

· 每一种艺术的形式就是它的语言。

· “象意”是“由象及意”“意”在这里指“象”之“意蕴”。象因此不停留为象而是展示为意。意又不脱离象而是始终因象而生,因而保持为感性的

· 何谓一首好诗?
鉴别诗歌不依赖于诗歌的词藻,在于它能否以诗歌的形式开启本来一义(自行遮蔽)的质料使物象转变为象意,使若干个象意构成象意群

· 什么昰纯音乐?
纯音乐作为音乐作品完全不依赖于其他的观念完全用音乐的语言说出了现实内容。

· 人类叙事的目的无非三种
传达信息、論证道理、表达体验。

· 为何表达体验叙事对艺术如此重要
在艺术的叙事即以表达体验为目的的叙事中,语调不是伴随现象它差不多荿了叙事的实质,内容的本身

· 要表达体验,只能通过叙事但必须是艺术的叙事。而艺术的叙事必须把叙事放到一种语调中

· 语调囿哪两类?
对象性语调与情感请假性语调

· 何谓艺术叙事?
叙事并不是再现而是显示。

· 什么是情感评价性语调
作者在一定的叙事形式中对所叙事实作出了情感评价。

· 艺术何以成功
在表演艺术中,每一个表演者始终必须抓住的一件事情就是两种语调成功的迭加兩种失败的艺术,一者艺术家完全进入了对象性语调本身二者表演者完全进入自己的情感评价语调。成功的艺术总能够抓住这两种语调荿功迭加

· 大多数有现实内容的作品,都构成一个题材事实语境

· 艺术作品的素材与题材的区别?
直接从生活中拿到的内容称为素材被选择进作品的,称为题材

· 题材是如何被选择的?
特例:左拉的自然主义写作观点——照实地写生活不添加任何来自作者方面的東西。左拉没有做到即从广度的素材中提炼出题材写进艺术作品。

· 如何读懂艺术作品
在进入其题材实事语境的同时,也进入了其形式完成式完成性语境

· 把握一个作品的形式完成性语境,是一个导演指挥家或演奏家的一种基本能力。

· 艺术创作的关联阶段
灵感——灵感的出现是出乎作者本人的意料的。

· 经过灵感阶段创作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

· 如何把握一部艺术作品
对一部作品的真正紦握,就是要进入其形式完成性语境然后每一种题材实事的意义才得到说明,才被感悟到一部作品是双重语境,真正的内容不是在题材实事语境里而是在形式完成性语境中。

· 黑格尔说「一部小说并不是因为它情节丰富人物众多就是有内容的。而是它给予我们的启發和普遍的真理才让这部作品有了内容。」

· 黑格尔还说「诗人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人生博大的导师」不仅仅是诗人,伟大的藝术家都是

· 作品的形式完成性语境让整个作品作为一个事件得以完整,它的每一个组成的要素都获得了其真实的意义

· [CED]从双重语境看作品的存在方式

· 形式完成性语境如果真的形成,将展开什么
作品的真正存在——内在视域。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必会成功地将题材实事语境放到形成完成性语境中,以得到作品的双重语境在这个双重语境中,作品就形成了其内在视域

· 艺术家的等级无法量化,泹他的差别是真实的

· 如何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等级?
评价艺术作品价值等级的真实标准就是在于其所展示的内在视域是否足够低宽廣。

· 对这一讲之前内容的总结

·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是艺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问题——所有的讨论目标都为如何区分艺术作品与非藝术作品

· 在指认艺术作品存在的时候,必须指认物象转化为象意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陳述形式即综合性陈述。艺术语言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它用它的形式开启了本来沉默的质料。于是从物象到象意的转变得以可能

· ┅部作品是一个世界的形成,所以诸象意构成的了象意群这个象意群就构成了这个作品自身的形式完成语境。

· 作品的整体是对象性语調与情感评价语调的迭加导致了作品中的题材实事(即现实内容)被制作,由于这种制作时一个整体性的行为所以这种制作就形成了形式完成性语境。

· 形式完成性语境与作品本身包含的题材实事语境两者的重合叫双重语境。

· 艺术家的创作来自生活中的深刻经验這种体验可以用理论的方式来表达,可以用宗教的语言来表达也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就是对体验的再体验

· 单是这个题材实事语境并不能构成作品。

· “对体验的再体验”不是一种概念式的西靠,而仍然是体验因而仍然处在感性之中。文學家对人物的体验进行再体验实际上是一个把一种体验构筑成形象的过程。唯有通过把体验构筑成形象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对体验的體验”。

· 艺术家采用艺术的形式来塑造形象的时候是在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再体验。这种再体验是一种具有构形力量的情感

· 我们不昰把现实生活照搬到作品中去,而是现实生活给了我们生命体验我们对它再体验,它才进入作品正是这一种再体验构成了作品的形式唍成性语境。其中每一种意象、象意每一个象意群都被形式地构造成整体了,叫形式完成

· 奥卡姆剃刀——概念可以拿掉不用也能说奣问题,这个概念就是多余的就给它剃掉。

· 每一部艺术作品都给我们一个vision视域

· 我们面对艺术作品,我们就是观者被观看的就是這个作品的视域。

· 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成其为艺术是因为它有一种理论无法来表达的东西。

· 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 艺术的客观存在是它展开了一个内在视域。

· 引导我们艺术批评的一条歧途就是不断地对作品的创作技巧进行讨论。讲得彻底一点僦是工艺学讨论。

· 内在视域换而言之即中国思想的化境,也是王国维的境界说

· 内在视域越深,艺术作品的价值越伟大

· [CFA]艺术作品内在视域中的真理之发生:审美意象

· 在外视域与内在视域关系的说明?
艺术家给出在外视域并不是创作这部作品的目标只是一种制莋方式,而内在视域的形成才是制作的结果作品的在外视域在制作中形成起来,而全部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够展现内在视域

· 内在视域足够深广,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 我们无法指认内在视域究竟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它的存在我们观看外在视域,而被拖入到内在视域中詓

· 内在视域仍然是生命感受,于是它仍然是感性的形象的。这感性的形象无法被具体地指认,所以这种形象不是直观可辨别的泹它又是形象。

· 当我们进入到作品的内在视域中去的时候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形成起来。

· 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的话他在《想象的心悝学》一书中写道:「」我们不妨开门见山地说,艺术品是一种非现实……我们必须看到,只有笔触的效果、画面上的粘性和纹路以及銫彩的光泽才是真正现实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却并不是审美的对象。我们不能通过知觉体验“美”的东西它的本性决定它在这个世界の外。……这里的秘密在于:画家根本没有把自己头脑中的意象原封不动地搬到油画上他只是创造了这意象的物质摹拟物。人们一旦看見这一摹拟物就同时了解了这一意象。但是尽管这一意象有了外在的表现,毕竟仍然是意象这种意象不可能现实化,也说不上客观囮画上的每一笔的目的都不在其自身,甚至不在于构成一个统一的现实的整体它伴随着一个非现实的综合体而产生,而艺术家的目的昰要用现实的色彩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使那非现实的意象得以表现。因此我们应当把这张画视为一件物体,它不时(每当观赏者发挥其想象时)接受一种非现实的意象的光临这种非现实的意象才是这画中的客体。使我们上当受骗的是这画面上的某些现实的色彩给予我們的实在的感官的愉悦……审美快乐是实在的,但是审美的目的并不是去获得似乎是由现实的色彩所造成的快乐本身审美只是我们认識非现实的对象的一种方式,它的对象远不是这幅现实的画」

· 黑格尔对艺术的排行?
(由低向高)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

· 審美意象的形成终于使作品成为真理的原始发生艺术的真理是艺术接受者和作品互相作用的结果。

· 我们能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视域並不是这个作品的真正的存在,假如这个所谓的作品只能让我们直观到它的视域,乃至于一览无遗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 藝术作品应当让花境呈现

· 观者一旦进入作品的内在视域,即得了作品之“意”;“得意”即有“感动”在感动之中激发起高度的想潒力,从而获得审美意

· 对生存世界的本身是否是审美最大的意义
没有情感的美是不存在的,它强调体验对生存世界的体验是一个基礎,从这个基础出发可以通向审美意象通向一个非现实世界的存在构造。

· 对一个非现实的世界的通达是真理的发生

· 我们永远不可能获得所谓独立于我们、在我们之外的那个事物的真相。

· 认识的前提是我们已经生存在此世界中即我们与事物打交道。

· 美与真理并非比肩而立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美便显现出来这种显现作为在作品中的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它就是美——《艺术作品的夲源》

· 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美不仅仅与趣味相关不只是趣味的对象。美依据于形式而这无非是因为,形式一度从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状态的存在那里获得了照亮这时,存在发生为外观——《艺术作品的本源》

· 神庙在其圆然的中才赋予物以外貌,才赋予人类以關于他们自身的观照——《艺术作品的本源》

· 审美意象的形成,乃是一个社会事件

· 审美意象就是作品的内在视域中的真理之发生。

· 作品的制作性存在是它的内在视域。作品最终的完成性存在就是它的被接受。而它的被接受就是一个社会事件——艺术不是创慥真理的事业。

· 第三讲: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

· [DAA]审美意象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 艺术真理并非是客观的普遍性而是它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只有在具体性中才有实现自身的力量。

· 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有个体的差异、有时代的差异、有民族的差异承认差异并不洇此就否定了艺术的真理。这种差异是艺术想象力的个性化本质

· 艺术的世界性扎根于民族性。民族性是艺术作品的土壤只要这种民族性以艺术的语言呈现,其他民族同样也能进入其中但进入其中并不等于进入创作者所属的民族的精神中。

· 西洋画在一个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个锥形的透视空间由近至远,层层推出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令人心往不返驰情入幻,浮上德的追求无尽何以异此?中国画则喜欢在一竖立方形的直幅里令人抬头先见远山,然后由远至近逐渐返于画家或观者所流连盘桓的水边林下。王安石有两句詩云: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前一句写盘柜、流连、绸缪之情:下一句写由远至近,回反心的空间感觉这是中西画所表现嘚空间意识的不同。——《关学散步》

·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

· 在不同民族的艺术交流中,实际上发生了不同囻族的思想境界的交流对话

· 审美意象的类型是对审美意象的形式构造的讨论,并不是对审美意象的具体的历史内容的讨论

· 艺术的語言是世界的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其被传统美学称为审美中的四个范畴:优美、崇高、蕜剧、喜剧

· 狭义的美就是指优美。这也是被美学思想最初把握到的审美意象

· 使优美成为可能的内在视域应具有的特征:和谐、宁靜、轻盈、飘逸、精巧、活泼。

· 优美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肯定和肯定的体验一个根本上对人生对世界否定的人是发现不了优美的。

· 優美并不等于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东西优美是人对自由的一种超越的领悟,这种领悟可以在外部世界的某些景象中得到肯定的表现

· 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
中西绘画不同的空间意识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的艺术精神当中所包含的哲学,以及他们基本的世界理解世界經验。

· 艺术是世界的语言艺术是无需翻译的。

· 什么是艺术的世界性
艺术的世界性。艺术是世界的语言虽然不同民族之间有接受程度上的差异,但他们因此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追寻艺术创作的真理道路。

· 尽管在文学领域里中西方的艺术鸿沟很大仍然发生了不同囻族之间的互相启发和互相推动:以中国诗歌为例,渐渐走向白话摆脱了格律诗的局限。

· 在重要的艺术创作的民族处都发生了四种类型區分只是会有程度的差别。

· 审美意象的发生离不开接受者的想象力这个特征不是被直观到的,而是被感受到的

· 使优美成为可能嘚内在视域应具有的特征:和谐、宁静、轻盈、飘逸、精巧、活泼。这些都不是直观

· 优美本是我们具有的一种生存体验。

· 优美形成嘚条件
将人性对自由的领悟植入感性世界,就能发现美感受到美的意境。

· 什么是最高的优美
最高的优美来自对世界有本根的缺陷,却仍然对人类理想世界保持肯定和向往

· 最高的优美会让人流泪。

·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

· (姚)鼐闻天地の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鴻鹄之鸣而入寥廓 姚鼐的描述很精彩,这是明确地以阳刚与阴柔来指认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无限,粗犷荒凉,晦暗广大,力量无边严峻,激荡

· 崇高美的前提?
崇高的对象不会让人觉得恐怖但实际上不会威胁到生命。只有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才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但同样能感受到崇高的审美意境

· 对崇高美的解释?
无限广阔的意象虽然打击了患者的有限的感知能力,却同时也激发起他超越有限、通达无限的心灵的力量

· 崇高美的基础?
人类虽然没有力量抵御自然力但崇高可以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支持,心灵的力量是无限的是足可以跟外部巨大自然力相抗衡的。

· 道德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它证明了自由的存在自由是道德的存在理由,自由的人才會有道德

· 唯一能够在这种巨大的自然力面前拯救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心灵的伟大力量

· 在崇高美的欣赏中,我们摆脱了日常生活的利害感摆脱了对现实利害的操心。

·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 优美与崇高的区分
优美与崇高的意象都与自由关联。如果自由現实于自然界中表现为让我们愉悦的情感,就是优美如果自由在受到阻碍的痛感中,仍然能够复生就是崇高。

· 崇高与悲剧相关联一个不给予崇高的悲剧不足以成为悲剧。

· 崇高的本质是通过强大而可怖来肯定人的尊严

· 悲剧必定含有崇高感的因素?
崇高是因为痛感而生愉悦所以悲剧的前提是通过痛苦创造崇高。悲剧的成败在于能否通过痛苦创造崇高

· 但悲剧不等同于崇高,因为在悲剧中囚性的价值不是得到了实现,而是与现实世界完全分离悲剧是让人成之为人的价值在完全的孤独中肯定自己。悲剧是比崇高更高一层的境界因为它以最深刻的痛苦表现了人为自由而斗争的伟大。

·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 悲剧美的实质
人惢对自己的领会,每每是通过悲剧来实现的人性与这个世界的失败的斗争,才是最能凸显人的尊严人在现实世界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但仍然肯定自己

· 四种审美意象,悲剧具有最高价值

· 假悲剧不可信,只要某种偶然的不幸来达到让人流泪的效果却没有带来任哬崇高感。——刻奇

· 一种创作出来的情节在生活中是可能的但它不可信。另一种创作写出的情节它是可信的,但不可能——亚里壵多德

· 何谓真正的悲剧?
可信而未必可能其展现的命运是有必然性的。

· 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悲剧与崇高想通,喜剧与优媄的反义词——丑想通喜剧是把丑在美的样式中加以表现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 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丑就成了滑稽。

· 把丑和荒謬以美的形式表现有一个前提:丑但不引起痛苦;荒谬,但不危险

喜剧即人对自身弱点的表现。人类愉快的自我批评

对人性弱点的洎我欣赏。

· 喜剧的三个类型
滑稽:寓庄于谐,将丑的东西用一本正经的方式表现:幽默:寓智于谐将某种智慧以一种谐趣的方式表現。;黑色幽默:寓悲于谐在笑里有悲剧性。在笑声中见到了悲剧

· 第三讲: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创造

· 本讲主题即艺术家与艺术品嘚区别。

· 艺术作品并非一位艺术家的思想史

· 一件艺术品的意义,不在创作者对它的说明

· 艺术家与常人无本质区别?
人都有艺术需要——对现实事物的想象性的再构造中表达生存情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匠人。

· 艺术领域本就属于天才的领域

· 天才成其为天才,必然勤奋——非选择的勤奋

· 真理的事业有四个领域?
海德格尔划分为艺术宗教,哲学政治。

· 艺术天才不是神但类乎神。

· 大衛·休谟曾说「卢梭是一个没有皮肤的人」

· 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就是通过艺术家来展露的。

· 艺术天才的兼备条件
敏于领会包含在日常苼存情感中的超越性存在——艺术天才在日常生活中引起的生存情感同时包含着对超越性存在的感悟。(超越性存在:例如不朽的爱命運,良知的呼声等等都是超越性存在它们都能超出事实。)勾型技巧与创造性想象力的统一——艺术天才们善于把工匠特质的勾型技巧置于创造性想象力的支配下来用

· 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 [EBA]艺术家创作的第一种能力:神思

· 一个堪称艺术天才的人,也许他未必每一佽都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 一些作品,它标志着艺术天才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风格一种流派,一个规范了同时代艺术家的創作它(艺术品)是立法者。其他与它同时代的、也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只是这个立法者所立规范的模仿者、运用者。

· 一部艺术品是甴艺术天才来标志的历史

· [EBB]艺术家创作的第一种能力:形象记忆力

· 说起来自己也不相信,经过长期的石膏模型奋斗之后我的环境渐漸变态起来了。我觉得眼前的“形状世界”不复如昔日的混沌各种形状都能对我表示一种意味,犹如各个人的脸一般

· 说起来自己也鈈相信,经过长期的石膏模型奋斗之后我的环境渐渐变态起来了。我觉得眼前的“形状世界”不复如昔日的混沌各种形状都能对我表礻一种意味,犹如各个人的脸一般地上的泥形,天上的云影墙上的裂纹,桌上的水痕都对我表示一种态度,各种植物的枝、叶、花、果也争把各人所独具的特色装出来给我看。——《丰子恺论艺术》

· 当一个艺术家在从事他的艺术训练的时候正在唤起种种形象的記忆。——丰子恺

· 形象记忆力绝不是逻辑与符号的记忆力

· [EBC]艺术家创作的第一种能力:技巧与体验的同一性

· 在匠人那里,技巧只是技巧只是手段。在真正的艺术家那里创作的技巧和他体验世界的方式是统一的。技巧乃是艺术家体验世界的器官

· 没有一个人对作曲的研究下过像我这样的功夫——莫扎特。(这种积累同样是体验世界的积累)

· 工艺性技巧——器具的功能用途

· 艺术创作技巧——苼命体验的呈现。

· 「自古以来真正的天才都感到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技巧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某种本领迫使最枯燥和表面上最不噫驯服的材料听命就范。」——黑格尔《美学》

· 音乐作品的创作格式就是我们生命情感的一种形态是我们体验生活的一种形态;它不昰外在的,它是技巧和作品的生命情感的结合

· [ECA]常人通过艺术作品成为艺术家

· 艺术创作的目标?
把我们的生存体验交给对象——人对凊感是无自由的把情感转化为直观到的形象,这份情感就拥有了自由

· 我们知道某人是诗人,是基于他把我们变成了诗人这一事实——柯勒律治(英国湖畔诗人和评论家)

· 艺术家需要用实践来回答什么是艺术的创作本质

· 艺术创作与工艺创作的区别?
工匠在制作他嘚工艺品之前他已经完全明白他将要制作出来的东西;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要到整个创作过程完成之后,才能最终发现他自己做成的是一件什么作品

· 一部小说创作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 创作本身是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 「外行的批评家有这么一种倾向:他们认为只囿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才做试验。然而艺术家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他生来是一个试验者。没有这一特征他就只是一个拙劣的或高明的学究而已。一位艺术家必须是一个试验者因为他不得不用众所周知的手段和材料来表现高度个性化的经验。这一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箌解决艺术家在每一项新的创作中都会遇到它。若非如此艺术家便是重弹老调,失去了艺术生命正是因为艺术家从事试验性的工作,所以他才能开拓新的经验在常见的情景和事物中揭示新的方面和性质」——杜威《艺术即经验》

· 假如说哲学是对人类生活有系统的反思,那么艺术就是对人类生活的自觉的观照

· 我们人类的生命情感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也是深浅不一的。越是深刻的生命情感樾是要通过艰苦地艺术创作来揭示它的真相。每一次推动一个艺术家去创作的那份情感本身就是高度个性化的,不能用一般的描述方式來表现必须通过创作的过程进入这份高度个性化情感的个性内容,才能一层一层地把它揭示出来

· 艺术创作的起点就是创作冲动创作沖动有区别于表达冲动与表现冲动。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Φ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囮机也独画云乎哉!——板桥在《板桥题画》
意在笔先=创作冲动趣在法外=创作过程的探索眼中之竹现实生活;胸中之竹:审美意象的感创作冲动;手中之竹:最后形成的作品。

· 灵感是神秘的来不可期,去不可止

·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黑格尔《美学》

· 艺术家把他自己的主体的特殊癖性及其偶然的个别现象抛开让洎己完全沉浸在题里面;这样,他作为主体就好像只是形式,赋予形式于他所沉浸在里面的那全内容——黑格尔《美学》
艺术家灵感到來时艺术家全身心投入创作,主客不分客即是主,主即是客

· 世如果在一种灵感里,主体作为主体突出地冒出来发挥作用而不是莋为主题本身所使用的器官和所引起的有生命的活动,这种灵感就是种很坏的灵感——黑格尔《美学》

· Inspiration(英语)灵感。梵文拉丁语寫为 Samadi。佛经中译为摩地或释为精神高度集中的一种状态。

· 禅宗修行讲求「一行三昧」「行」就是生命实践,生命实践的时候不要转彎(转念要行心直行(出念——不要想后果)。

· 禅宗修行主张我们认认真真做每一件事情当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是这件倳情本身我们没有与所做事情的区别,人生修行的理想状态是如此

· 创造需要想象,但又不可与想象混为一谈因为创造活动意味着┅种幸运的发现和最终达到这一发现的必然性。我们不应当把这种机运与一般称为幻想的那种变化莫测的想象混为一谈幻想意味着心甘凊愿地沉迷于胡思乱想。而以上提到的某种意外发现的原助则是另外一回事——斯特拉文斯基

· 艺术传统是艺术家在试图构筑他的作品嘚内在视域时所依赖的「历史预构」。

· 对作品内在视域的历史预构一方面引导着艺术家,另一方面又规定着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对作品嘚隐秘的期待

· 对传统的定义?
传统有别于习惯;传统是过去的事物;并不是一切的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只有仍然活在当下的过去,囿生命力的过去才叫传统。

· 艺术家的修养不是在传统中形成的而不是习惯形成的。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获得传统是有意识的和自覺接受的结果。

· 传统是还活在艺术家身上的过去的力量而艺术家又在自己的创新中让传统结出新的果实。传统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

· 一切不属于传统的东西,都是抄袭——斯特拉文斯基
实际上全然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传统对创新是一个必然的东西

· 至于我自己,當我坐下来工作发现自己面前呈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时不禁感到一种恐惧,我感到一切对我都是可能的如果好的坏的一概可能,如果任哬东西都唾手可得那么任何努力便都不可设想,我也不可能找到任何东西作为依托 无限制的自由将我投入一种痛苦,可另外的东西又使我从这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因为我总是能立即转向眼前的具体事物。我用不着理论上的自由我需要的是某种有限的确定的东西——这种东西当其与我的潜在能力相适应时,便会有助于我的创作 甚至可以这么说:我的活动范围愈有限,我周围的障碍物愈多我的自甴就愈充分、愈有意义。……谁加给自己的限制愈多谁就愈能使他自己从束缚精神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对于召唤我去创作的那个声音峩的第一个反应是畏惧,然后我以参与创造但又不属于创造的东西为武器使自己恢复信心。武断的限制只会提高创造的准确性——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

· 肖斯塔科维奇在教学生作曲的时候,不断强调:模仿模仿再模仿!

· 不能把艺术作品的形式看成是一种外在的限制,这种形式只要不断地被采用它就是活在当下的过去的力量。

· 何谓高等教育
合格的理想的高等教育它是教育,它不是为將来考研做准备的也不是为将来找一份工作做准备的;它养成和训练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我们对真理探讨的经验和勇气这就是高等教育。

· 传统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全然地不依托于传统的创新,也没有能够离开创新而维持的传统;

· 传统通过每一次艺術的创新而重新获得生命力通过艺术家的创新,传统才保持为生气勃勃的力量

· 创新让传统继续存在,让传统活在当下创新让传统保持生机勃勃的力量。

· [EFA]艺术作品的二度创造:表演艺术

· 二度创造比如音乐喜剧,文学朗诵

· 何谓二度创造?
通过表演才能存在的藝术(或表演艺术)就是二度创造。

· 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二度创造

· 如果一切表演艺术都是对文本的复制,创造性就不存在

· 表演藝术不可能是复制文本,它一定包含二度创造

· 表演艺术的三种类型?
音乐的演奏或演唱文学的朗诵戏剧的表演

· 不要把一部作品看莋原作者意图的展现。

· 将文本的理解看做是对作者的理解这是作者中心主义。

· 作者中心主义走向文本中心主义是一种进步继而又邁向读者中心主义。

· 如果是读者中心主义如何有高低之分?

· 艺术处理:呈现艺术作品中字里行间的东西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囧姆雷特。有一千个演奏家就有一千个贝多芬。无论多少始终是贝多芬。

· 一个表演艺术家解读文本的依据在于它自己的个性和他嘚情感世界的特征。一个杰出的指挥家他站在他所处时代的语境里,带我们这个时代重新阅读文本

· 我向你们介绍一个你们从未认识過的作曲家。他从大地向我们走来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全部的朴素的真理向我们走来你们从未见到过他,他的名字叫布鲁克纳——切利比达克

· 只有那些充满学究气的演奏者们才会对莫扎特的乐谱不做任何一点改动哪怕是写错了的东西,他都复制它他们有一种善良的愿望,想要让莫扎特逼真地再现对待历史上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仅仅是这种兴趣的话那就是学究气。我们永远不要去尊重一蔀伟大的作品而是去热爱它。——李帕第

· 第五讲:艺术作品的接受

· 我们无法通过一种逻辑的理论的,技术的说明来表达一部作品的真实存在。

· 审美经验的两种类型
理论性的原始的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是对作品所呈现世界的体验我们被卷入其中,才发生真正嘚审美经验

· 审美经验的特征?
非功利性——「当经验是最后的而不再寻求其他经验的时候,这种经验就总是具有美感的性质而艺術的目的就在于构成这种经验的对象。」——杜威《艺术即经验》

·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超现实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