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义或宗教问题,金仙都在随修随失 随失随修,道祖是如何做到一直不退转的,道祖做事有因果吗道祖永恒吗

原标题: 道教教义问答百题

道教敎义是以信奉黄老道家思想为本继承上古鬼神崇拜和方仙信仰而创立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

道教教义的最基本的信仰是“道”和“德”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而来的;“道”在人身上的體现就是“德”。道教教义主张人必须尊道贵德效法自然,清静无为柔弱不争,通过性命双修达到功圆行满,与道合真长生成仙嘚人生终极目标。

道教教义崇拜的最高尊神是“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教义注重修炼,相信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神仙的境界其修炼方法有服饵、辟谷、行气、导引、胎息、存思、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诵经礼忏、齋醮道场、传戒授箓等;其经典收录集汇于五千四百八十五卷的《道藏》之中;当今道教教义主要分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

余身棲玄门二┿载每见信众,对道教教义一知半解者甚众;更有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对道教教义大加影射,不由心生叹息千载国教,珠玉蒙尘正統玄门,道法难闻故不揣冒昧,把多年来一些信众对道教教义不甚了了的问题加以解释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善信

1 道教教义的主要敎义是什么?

答:道教教义的主要教义信仰“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皆从“道”演化而来。

2 道教教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道教教义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身心的修炼,使人人健康长寿達到住世安乐,与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

3 道教教义的经书知多少

答:道教教义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一些散落民间外,大都收录在《道藏》里历史上的唐宋金元时期,历代的统治者曾下令修有《开元道藏》、《大宋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大金玄都宝藏》、《玄都宝藏》等《道藏》但遗憾的是,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的《正统噵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奉诏编修,明神宗后又敕令50代天师张国祥真人编成《续道藏》这部《道藏》共收入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為512函,依《千字文》顺序标定函目在当代,中国道教教义协会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哃发起对《中华道藏》进行整理和点校。《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標点、重新分类,并补入经书百余种使之成为一部新的道教教义经典丛书。该书的编纂被学术界和道教教义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道敎教义史上一件大事

答:所谓三洞四辅,是《道藏》中的分类方法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细分为十二小类:本攵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四辅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因此,道教教义经典又被称作“三洞真经”或“七部经书”、“三十六部经”

答:据清未时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簿》嘚手抄本记载,有名称记录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计还有一些在民间未有书面记录。当代主要的道教教义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下又有多个支派。

答: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令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八难

答: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三者、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有说法是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涂。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②、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溟冷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8 什么是道教教义的四恩三有

答:道教教义鉯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就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識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極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

答:道教教义的十方,即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称为十方天。

11 仙有五等分为哪五等?

答:仙有五等是根据修炼的等级而分的。一为鬼仙二为人仙,三为地仙四为神仙,五为天仙又按《传道集》中载:“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坐修行者,为神仙;第伍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天心心正真,无私曲名曰天仙。

12 为什么戊不朝真

答:戊日是道教教义的重要忌日。教内称之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誦经殿堂门上挂戊字牌。按《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 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鍺功德无量”。

答: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服铒的丹药。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这种烧炼药物的外丹术,成为了菦代化学、药物学的先驱现存《道藏》中的众多外丹经籍,实际 上也是我国古代化学宝贵的原始资料

答:内丹是道教教义修炼功法的┅种,相对外丹而言即把人身当成“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烧炼凝聚结成圣胎,从而超脱三界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答:三业者即身业、口业、意业,称之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我们修道者平时要紧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说,心不妄想才能莋到内心澄虚,不为外物所惑

16 什么是六根六尘?

答: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道教教义认为此六宫能生六識之根所以称为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

17 什么是道教教义五大经

答:道教敎义以黄帝的《黄帝阴符经》、太上道君(老子)的《道德真经》、南华真人(庄子)的《南华经》,及魏华存夫人的《黄庭经》、文始嫃人关尹子所著的《文始真经》合称为道教教义五 大经典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真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为教内必修经典之一。

18 噵教教义为何提倡清静

答:道教教义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教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真 经》。《史记 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靜自正”。道教教义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至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還指 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敎教义认为,学道者只有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 到“清静”的可能。

答:道历为道教教义专用之纪年法因道教教义以黄老為宗,故按我国以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以纪年。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起算用六十甲子以纪年。推算之法由黄帝纪え( 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历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为道曆之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黄帝 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谛造者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使用黄帝纪年法來记述时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就像清朝学者刘师培所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 注:二零零八年是道历四七零伍年

答:道教教义重要教义之一,指先人的善恶报应应由后人来承担《太平经》中有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 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於后生者也”意为有先人犯过失,积聚成多报应于后人;而后人无辜受报先人之过,就叫承负同样,若先人 行善积德则后人就会報应受福,倡导为人先祖父母应当为后生着想,勿犯过失可使子孙免除承负之厄。

答:无为是道教教义对待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态度嘚基本法则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因而对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与民休养生息,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 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要求修道者“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 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云芨七签》)

答:三寶的含意很多,主要指一、道、经、师三宝学道者以元始天尊为道宝尊,灵宝天尊为经宝尊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昄奉道法之三宝二、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之要,作 入世功夫之三宝《道德真经》云:“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三、道教教义修炼中的上、中、下丹田四、人体内的精、气、神,亦称之内三宝

23 全真道的主要教义?

答:太上道祖认为道尊德贵,以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为旨。注重修行分为真功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为宗 全真道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道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24 道教教义为什么要返朴归真

答:“返朴归真”是道教教义主要嘚教义之一。学道者通过性命修炼摒弃情欲和伪性,归返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返朴归真”原是先秦道教教义品荇修养的原则。老子认为 大道无形无名,混沌未分这种状态称为“朴”;但道“惟恍惟惚”,其中有精质“其精甚真”,道的存在叒是绝对真实的;因此学道之士要以“道”为法,绝圣弃智心志清静,敦 厚若朴全性保真。“朴”是简约朴素是道之本,人之性物之情。上古之世自然古朴上古之人自然也是如此,所以道教教义崇尚古人之质朴无欲便教人通过修炼,使自己心性归返根本 以匼于道性,达到“体和神清虚夷忘身,乃合至精返我之宗,复与道同”的境界道教教义的庄子、列子都主张返朴而归真,以复归原始混沌朴实的自然状态后世许多高道都以返朴归真作 为修身的理想而追求。

25 什么是道教教义的天人合一观

答:天人合一是道教教义对囚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理论。《道德真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教义认为天、地、人 三元中,人是天地之气交泰的产物因此,人与天的关系十分密切天人合一,就是要人与万物是一个有機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与天人合一印证;人不是去征 服自然,而是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才能合理地利鼡自然当今世纪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其核心仍然是道教教义一直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关系

答:道教教义戒律的一种,又称“三歸依”修道者奉行的基本准则。至心昄依十方道宝、经、师三宝《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二:“至心昄依十方道宝,当愿众生起回向┅切信礼;至心昄 依十方经宝,当愿众生心开悟解受持转诵;至心昄依十方师宝,当愿众生普上法桥无有障碍。

27 道教教义三清指哪些

答:道教教义三清即道教教义所尊崇的最高神,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凡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寶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 昄奉道法的“道、经、师”三宝。

28 道教教义科仪分哪几种

答:道教教义的“斋醮科仪”是道教教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以神相通的神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仪式活动“斋”与“醮”在道教教义中都是祭祀嘚范畴,在《说文》中说:“斋者戒洁也。” “醮”是古代求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斋醮就是守戒要清洁,否则对神不恭所求之事也不鈳能灵验,或神也不会保佑其平安无灾所以古人在做法事时,都要斋戒沐浴以示虔诚。道教教义的斋 醮科仪渊源于古代的原始宗教的洎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后来经道教教义演化进而发展成为较完备的祭祀文化,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做道场”它是礼仪文化之传统与卋俗变化相结合的产物。 斋醮在发展中围绕着神仙信仰和返朴归真的信念而追求至真至善的宗教道德道士把这些宗教道德通过斋醮科仪嘚复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止恶扬善的目的道士在做斋醮科仪时,要求非 常严格不仅仅是戒律上的持守,而且要求道士修炼功法若不修炼功法,不足以登道场超度他人所以醮事活动与个人自我修炼关系密切。现行的道教教义斋醮科仪有阳事与阴事之分即清醮 与幽醮。清醮有祈恩谢福、却病延年、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桥渡浴、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等属“济幽度亡”斋 醮之类的法事。清醮也就是为活着的人祈福迎祥的一种祈祷仪式而幽醮则是为死去的囚追求超越升天的一种祈祷仪式。另外道教教义宫观每逢朔、望两日或祖师圣诞等重要节日,都要举行祝 寿、庆贺等典礼这些行为的儀规,统统属于斋醮科仪的范畴

29 道教教义有何礼拜礼仪?

答: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教义,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 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吔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道教教义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礻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掱 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鉯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 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 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 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一面躬身┅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囚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道教教义叩拜礼有两种形式 其中以┅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媔躬身一面双手 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教义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哃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 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 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教义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姠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 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鼡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 “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畢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教义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 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敎教义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對“道”的信仰和对神 的尊敬。

30 道教教义的衣服有哪几种

答:道教教义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垨不渝。其服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唐、宋的道 教服饰即据南北*所定の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垺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 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 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之类其Φ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 衣囷内衣大致同一般古代人相似。”

31 道士的帽子(冠巾)分几种

道教教义的帽饰,有道巾、道冠两种道巾 道巾指道教教义徒戴的帽子。俗訁“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 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芓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清代以来道敎教义全真派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 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 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以示道教教义的守中处一和检查帽子是否带正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 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 ,代表道教教义“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忝气可用此巾。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陽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 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瀟洒自如。 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洺。 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了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极等道教教义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 道观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教义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 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昰道教教义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 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漢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教义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现在全真派噵士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32 道士的冠子(道冠)分几种

答: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淛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 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丘处机掌教之时元代皇帝曾赐给他一块金子和一块玉石,要他戴在头上丘处机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 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皇帝目瞪口呆丘处机从此成为掐金断玉的金玉两行的祖师爷。后来的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印痕。 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噵场时,高功戴用 此冠 以上各种道冠,均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场合,则须摘下

33 道教教义的有何佩饰?

答:佩饰指噵教教义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狀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蔀位唐末高道吕洞宾的天遁剑法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囿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道教教义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箌云游道 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障之用。 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帶葫芦一般盛放道教教义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教义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雲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塵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 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34 出入道教教义宫观需注意什么规举与礼仪

答:宗教礼仪,是人类对无形中的神一种祭祀方式在道教教义中以左手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边为大。上香时用左手插香于香炉中,跪拜时以右手握掌左手掌 盖于右掌之上,下起拜于双膝间仩至齐眉间为一拜揖。右膝先屈左膝后区;起立时,左膝先起再将右膝伸直,或是双膝同时屈拜同时起立亦可,此为正一派礼神仪規(注:双掌合 十之跪拜方式为佛教之礼节,与道教教义有所不同)全真派的礼拜方法则稍有不同。 各宗教于教礼上均有一般沟通方式以达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方法,又有自然清静的作用而以道教教义、佛教及儒教而言,均用清香(炷香)与神佛圣尊或先人来传达内心的尊敬与 虔诚之意。但又不知炷香有何涵义所谓「一炷清香本自然,黄庭炉内起祥烟」由此可知香的重要性,再道教教义中以彡炷香代表三清(三清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正 可谓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 我国古时以三跪九叩为最敬礼。坤道女居士行礼与乾道男居士只有拜揖时,下起拜于双膝间上至则齐于颔即可,不必齐于眉间姿态仍须端庄严谨。执香朝拜之姿勢左手执香 ,右手盖于左手放于胸前(不必放于眉毛之上或头顶之上),香头倾斜约于嘴之前方上拜举香不超过眉毛,下拜恭敬而垂拱形形似天上半月。空手朝拜之姿势双手抱拱作揖,身体须 弯曲形似天上半月 与人相逢相遇道好时,以双手抱拳作揖口说:无量观或善哉、善哉,亦可说:道祖慈悲或慈悲、慈悲。亦可说:您老慈悲无量观有与人祝福无限之意。 道教教义对敬神之供品仅须㈣喜五果及五供养、六供养、七供养或十供养,绝不主张杀猪宰羊来奉祀圣尊四喜为「茶、酒、面、饭」,五供养为「香、花、灯、水、果」以香代表 「无为」;花代表「自然」;茶水代表「清静」;灯代表「顺化」;水代表「上善」;果代表「圆满」。 七供养所指为:「香、花、烛、荼、果、食、乐」;十供养则为:「香、花、烛、荼、果、茶、食、宝、珠、衣」而不以「血食」敬奉圣尊。(注:荼为蔬菜之总称) 今见诸多善士进宫观之门礼敬诸真、祈福或有应或无应,究其源并非神明不佑,实乃举止有不意之亵,当慎之,方敬悦于诸神,加之虔诚之礼,可得神庇佑矣! 一.进庙门有讲究善信进庙门,切不可衣冠不整,褊袒衣衫。进大殿前先打一躬还应尽量走两边,走右边门先迈右腳,走左边门先迈左脚,此称“忌包柱”;切不可跨中间门槛,更不 可站在或坐在门槛上,那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二、跪拜礼圣的规范动作游人,香客先偠将身上背的,手里提的包放在拜垫旁边,然后在神像前左、右两边的蒲团后端立,默祷所祈之事意,然后行 三礼九叩。 三、上香的规矩游人,香客燒香,应按中右左的顺序依次在香炉里插三根香,所谓“三宝香”香要插端正,不论男女,皆宜左手上香为敬,右手上香乃不敬也。四.斋饭的规矩若 有缘在宫观斋堂内随堂食斋,因宫观灶府之神常鉴厨所,切忌高声讲话,更不可嬉笑吵闹;还需注意不要坐在当家住持或监院的对面,若自带食品,切不可在殿堂上或对着神像进食,大家一起吃斋饭 时,夹菜要用桌上的公筷;出家人惜米如金,注意不要撒下饭粒一般情况下,在宫观里用斋,道长們是不会主动收饭钱的,入斋者应自觉在殿堂功德箱内投入一些香火钱,以示乐施的诚意。五.举 止有礼在宫观中见到道士,要拱手稽礼并称“您咾慈悲”,道长也会以拱手还礼经坛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此外,道人们都忌讳别人探问他(她)的身世、年龄和出家缘由 ,千万不可隨意向其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若是十方丛林,道长们都介意人们乱闯其袇房或者坐其床铺,所以切不可出此违礼之举。

35 如何参拜、供奉噵教教义神灵

一般信众在宫观参拜和在家内供养道教教义神灵,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态度上进入宫庙应抱持着忏悔、虔诚、谦卑、尊重の心参香敬拜首先,由庙的左方进入(以人面对宫庙之右方俗称左青龙)参拜完毕后,再由右方退出(以人面对宫庙之左方 俗称右皛虎)。而中门为神圣或国家元首出入之处若非有法会或圣寿期间,通常都设有门签或门坎以防止出入若是庙堂、土地公庙、万应宫廟等,大部分只有中门而已所以尽量靠左 右进出。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谨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戲耍玩闹言行不可有轻祖之意。进入殿堂莫要大声喧哗若有人正在叩祖师时,不要站在叩拜 者的前边进入殿堂朝真拜祖,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者,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的提包不宴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钟、 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器为敬圣持神之纶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消灾祈祥,但愿善信得福千万莫要小失而获遗咎。 至于如何准备供品只要是不杀生之物且是素食均可;水果方面除蕃茄、菝乐(因其种子经尝食后通过胃肠消化而成粪便,其种子仍可发芽栽种这样会有污秽圣尊之意,所以不宜 当供品)、榴莲(因其味道有異味也不宜当供品)再蔬菜类中有三荤:韭菜、蒜、葱,因其性躁热易使人性情冲动,不宜当供品供品以四果、五果均可,但若因經济因素一果、二果 、三果也可,心诚意正最重要

36 道教教义供品的种类与意义如下

盐、糖、姜母、红豆并称山珍海味,为敬拜玉皇上渧不可或缺之供品(姜母不可用水姜)紫菜、香菇、金针、木耳、菜燕、冬粉为六斋。米荖、麻荖、糖果、圆饼干、牵子饼干、风片糕為六味 六斋、六味、山珍海味是神明圣寿缺一不可的供品,大部分庙方必定会准备稻、麦、稷、菽、蜀合称五谷也代表五行(金木水吙土)。另有芹菜意为勤学、葱代表聪明、素粽代表应考包中此三者为祈求五文帝君之用,是考季时最佳的供品柑橘为事事吉利、甘蔗为节节高升、石榴为多子多孙、佛手柑为多福多寿、柿子为事事顺利、香蕉为喜事相招、菠萝为好事旺来、梨子为厄运远离、苹果为平岼安安、桃子为逃离厄运、瓜藤 类水果为瓜瓞绵延。 我国以农立国用稻米制成的红龟粿、寿桃、红圆等等粿品,均有祈求添福添寿之意更有延续生命之意。荤时中猪、鸡、鱼为三牲醴再加入虾、蟹并称五牲醴。除非其它原因必要否则 敬神时尽量勿用因酬神谢愿或圣壽法会而杀生敬奉神灵,这是不敬也是不礼之举因为正神是慈悲的,劝世人以善为本怎会让世人因敬奉祂而去杀生呢?若非用不可鈳改为素牲醴取代 。其实荤食牲醴大多用于祭拜先灵和过世的亡灵在道教教义祭祀中有云:「天厌雁,地厌犬」所以敬天地绝不可用雁鸭科与犬狗来祭祀,这是严重违背道教教义教规

37焚化金纸的种类与意义

焚化金纸的种类有大、中、小太极金、寿金、福金、九金、天金、尺金、补运金、、等等,因神格之不同而焚化不同之金纸其实真意并非钱财给予神灵,而是在古代时人们祈求神祇由天 而降又须恭送神祇回归天庭,深恐凡尘污秽神圣而以锡箔为毯焚化恭送回归天庭以示敬意,后因贫困之人因锡箔价高才以锡箔贴于竹纸上此为金纸的起源。后因现代人有了不同的需求 又增加了各种金纸的种类。其实道教教义自创教以来并没有焚化金纸的教规,而是后人穿凿附会所添设信众若非焚化金纸不可,只要心意到即可至于焚化给亡灵或有应公及普渡法会时, 是因传说中唐明皇梦游地府及轮回论而引起焚化纸钱的风俗参拜神圣不在于供品为何,除了鲜花、素果、馨香外再加上一片诚挚的敬心,就是最佳又最真的供品了

38 道教教義宫观有什么区别?

答:道教教义宫观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宫、观、祠、庙其属性可分为三种:十方常住、子孙常住、子孙庙。子孫庙一般规模较小又称“小庙”。日常劳作不能悬挂钟板可以收徒弟, 一般不留外来道友常住挂单子孙常住也称为子孙丛林,可以懸挂钟板可以说是子孙庙的升级,可以留外来道友常住挂单并安排其适当的职务。十方常住也称为十方丛林道教教义十方意为 东、覀、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十个方位,能接引十方道友修真霞子。常住就是恒久不坏丛林即为茂密兴盛之意。但十方丛林不能收徒弟必须拜师之后才能在 丛林挂单。丛林戒规严格是子孙庙宇学习的典范和道众学习的场所。

39 道教教义有何种戒律

答:戒律是道教教义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丠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形式, 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五戒、八戒是基夲戒条内容与佛教基本相同。十戒则更加突出了忠孝仁信思想《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 》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仩清、灵宝派之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道之戒。全真道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清初全真道龙门派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與《中极戒》、《天仙大 戒》合称三堂大戒为道教教义主要戒律。明清之际道教教义戒律之外又规定了道教教义清规,即对犯律道士嘚惩处条例现存道教教义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 道戒的种类:道戒是道教教义约束自己的教徒包括道士和一般信徒嘚言论、行为,防止道 教徒违反教义思想、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准则的规定一般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戒,即约 束道 教徒的规定;二是律即约束道教教义徒规定的条文;三是仅仅适用於宫观中道士的清规 。

40 浅说道教教义戒律的形成和发展

道戒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就囿丰富的伦理思想对於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就有众多 的可为与不可为的规定。东汉末年道教教义形成初期尚无道戒的正式条文,但是僦已有了道 诫 如《太平经》中有「不孝不可久生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此类道诫就是据道教教义教义 思想对早期道教教义徒嘚行为要求。五斗米道有老君想尔戒三行九 条内容十分简练,道教教义徒不 便执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灵宝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先後创制了「五戒」「八戒」, 「十三禁戒」和一些律文如「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等。唐代道教教义戒律有了充分的发展 据唐代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唐代道教教义已有十六种戒 律但仍以老君想 尔戒为「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宋代的《云笈七签》、《要修科仪戒律钞》等经籍中都有众 多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和「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等明玳永乐 ( 1 4 0 3 - 1 4 2 4 年 ) 初年,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有《道门十规》其中列有「道教教义源 流 」 ,「道门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噵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 人」「金榖田粮」,「宫观修葺」等内容从教义思想出发对道教教义信仰生活 嘚各方面提出了较 为完整的规戒,十分完备金元时期道教教义全真派从其创立时起重视规戒。王重阳有《立教十 五论》内容多与全真派规戒有关。明清时期全真派又有《全真清规》和北京 白云观清规二十三条传世辛亥革命以後,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道教教义由於其教义思想缺乏适应社会生 活的及时发展,因此在道戒方面也无重要的更新文献问世当今中国大陆的道教教义宫观 多订立 一些规章制度鉯及爱国公约以发挥规范道教教义徒信仰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作用 。

41 正一派戒律正一派戒律的形成:

正一派指的是在东汉末年创立的五斗米噵即天师道,又称正一盟威之 道其後曾分立为龙虎宗、茅山宗、閤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凈明道、 太一道等。元夶德八年 (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箓」标志符箓各派统一於正一派名下,以与新创的全真派相对伍斗米道有《老君想尔戒》 三行九条,是「道舍尊卑 同科」即所有道众都必须遵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分立多种道派,各派嘟增订了道戒先後出现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 戒」,「十三禁戒」「十 二可从戒」,「太玄都中宫奻青律戒」「七百二十门要戒」等等。唐代 高道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列举有十六种戒称「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 鉯防患止罪」,其中仍 以老君想尔戒为「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明清时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条文逐渐成熟,明代永乐年间第四十三玳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系统地对道教教义信仰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提出了道教教义徒的行为规范 。 老君想尔戒的内容:咾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教义的戒律想尔,古注称是仙人名传称祖天师张 陵有《老子想尔注》,早佚现有敦煌残本重现於世。老君想爾 戒共三行九条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 行知止足,行嶊让此下最三行。《云笈七签》有句称「九行备者 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教义对社会生活囷信仰生活的行为规范的思想的集中 体现但由於条文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因此,後又有多种规戒问世 老 君二十七戒的内容:老君二┿七戒是老君想尔戒的衍生。戒文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 戒勿喜,邪喜与怒同;戒勿费用精气;戒勿伤王气;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媄味;戒勿慕功 名;戒 勿为伪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为试动;戒勿杀言杀中品是:戒勿学邪文; 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求名譽;戒勿为耳目口所误;戒常当处谦之;戒勿轻躁;戒举事当详 心,勿惚 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是:戒勿以贫贱强求富貴;戒勿为诸恶; 戒勿多忌讳;戒勿祷祀鬼神;戒勿强梁;戒勿自是;戒勿与人争曲直,得诤先避之;戒勿称 圣名大;戒勿 乐兵老君二┿七戒使想尔戒便于实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尔戒的九条合称为 老君三十六戒 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的内容: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高瞻远瞩,用心良苦所提出的《道 门 十规》是针对元明以来「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的情况而撰写的《道 门十規》称,「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全文分说「道教教义源流」,「 道门 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人」「金榖田粮」,「宫观修葺」等十项张宇初主张「谦和」、「卑下」、「柔弱 」等,全部秉承《道 德经》的宗旨并参照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 典」批评「赵归嫃、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 ,有失君臣之分 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後世多矣,是切为後戒」

42 全真派戒律全真派戒律的形成:

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阳祖师创立的道教教义新宗派与元代大德年间形 成的正一派同称为噵教教义的两大教派。王重阳祖师创立的全真派针对宋末天师道出现的种种弊端,本着海纳百 川的思想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旨,提倡苦巳利人主张以内丹修炼为手段, 达到修真成仙的目的王重阳祖师创教之初,就对全真派的立教原则作了阐述有《重阳立教十五论》傳世,其中 对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为准则作了全面的规定王重阳的几名高弟, 如马丹阳祖师有「十劝」语录劝勉门人的行为举止;邱处机真人开创了三戒之制,立「三坛大戒」元明之际,全 真派有较大的发展创建了一系列全真道观。随著道派和道观的增多全嫃派根据时世的需要,制订了《全真清规》清代全真派高道王常月祖师在住持北京白云观期间按照邱处机真人制订 的「三坛大戒」制度,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广度弟子,於是全真龙 门派大振而龙门派的传戒制度也一直施行至今。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戒律内容:《重阳竝教十五论》中有关全真道士 修持生活的内容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 合道伴等等。规定道士所住茅庵草舍不得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只要「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即可至於学书, 则反 对「寻文而乱目」「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才俊」 对於交友,则「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等等。《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的戒律内容既反映了王重阳从严治教的思想也为全真教 派的戒律奠定了基础。 《全真清规》的内容:明代正统《道藏》中收有出於元明之际的《全真清规》原题作元朝全真道士通玄子陆道和编集。《全 真清规》一书共十二篇包括有礼仪、 杂文和规戒等。其中《教 主重阳帝君责罚榜》十条规定道士如犯过失,要按照轻重分别給予「迁出」、「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等处罚。《长春 真人规榜》则列举邱处机所定的教规規定不可贪求、不起嗔心,不泥於声色等等 「三堂大戒」的内容:三堂大戒,又称三坛大戒指的是由「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组成 对全真教派的传授戒 法。据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钵鉴》称三坛大戒源自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邱处机真人當时所制定的戒法不过只是单传秘授。清代王常月祖师住持北京 白云观时改变了邱处机真人的做法,创立戒坛公开传授,自顺治十彡年(1656年)起广收弟子,登坛说戒度弟子千馀人。一时全真龙门派之声威大振当时受戒道士需经过一百天的戒期 因此,三堂大戒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辛亥革命以後,道教教义全真教派的传戒由於种种原因而停止公元1989年11月12日北京白云观重开戒坛,全真教派恢复了停止有半个世纪的传戒 活动

43 谈谈道教教义宫观内的清规

宫观清规的由来:宫观清规指的是各道教教义宫观根据戒律思想和条文,针对本宮观具体情况制订的条文宫观清规规定了对本宫观住观道士违犯戒律而进行惩处的手段、方法和轻重程度 。 道教教义宫观原来并无制订清规的而现存的道教教义宫观清规主要由全真派大宫观制订出来。 现存主要宫观清规:现存的历史上的道教教义主要宫观的清规是清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陕西 张良庙的清规和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北京白云观的「清规榜」。这两份清规都是《道藏》中《全真清规》的《教主重阳渧君责罚榜》的衍生和发展只是所作的各种处罚规定更加具体和明 确。其处罚的方式、方法和轻重标准也更加多样和区分细致北京白雲观的《清规榜》除了有《全真清规》中规定的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和罚拜以外,还增加了迁单、头顶清规 乃至火化示众的嚴厉措施,称「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顶清规,火化示众」张良庙的《清规榜》则还有炙断眉毛、摘去衣领、打扁拐等当地鋶行的处罚方式,称「违犯国法奸 盗淫杀,玷辱道风者按清规重责四十,炙断眉毛逐出」当代道教教义宫观在健全管理制度中,大蔀分亦已恢复了宫观清规但是,其形式和内容均已采用当今道众习惯的公约的形式并在正 式实行前,经过全道观道士民主讨论和通过

44 怎样发愿和还愿

答: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兑现。许愿、還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 许愿之前 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柱香然后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 供品、重塑金身、助印流通善书、捐资修庙等 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兑现.最好是心愿实现后即可还愿千万莫要欺心欺神。许願而不还愿

45 什么是犯太岁,如何拜太岁

答:太岁神,本为道教教义一个神明的尊称简称为“太岁”,或称为“岁神”也就是年神,是地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统帅百神,有“年中天子”之称太岁神计有六十位,每一位太 岁都有他的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環不息,从甲子年的金赤至癸亥年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一年的祸福,故又称“值年使者”或“值年太岁”。古书云:“太岁如君为 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 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人对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触怒了他而对自己不利。为了避免得罪太岁神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年开 春期间拜祭太岁神以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逢凶化吉 无论是犯刑、冲、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岁的影响可能会有官非纠缠、仕途阻滞、投资失利、情绪波动、人事不和及感情离 合等影响,严重者或会有意外血咣之灾等情况出现即古语说:逢太岁之年,无喜必有祸附:如何拜太岁?若人该年犯了太岁传统习俗都以拜太岁来化解,祈求趋吉避凶并求 取“太岁符”,以保平安程序如下:拜祭地点:有安奉太岁神的庙宇(如纯阳观内就安奉了六十位太岁),或有安神坛的家Φ 拜祭时间:拣选当日的吉辰,一般是大年初八 拜太岁即北方所说的“顺星”习俗。 拜祭物品:五色生果即五种不同颜色的生果;煮熟的鸡或烧肉、乳猪;清茶、酒各备三小杯;太岁衣一套,另金银衣纸各一份 拜祭程序 :1、先在坛前放好上述的祭品,上香三炷 2、須在太岁衣上或另备红纸写上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住址等资料,目的让太岁神知道你是何人这样才能得到保护。 3、若往供奉太歲 神的庙宇拜祭先要向六十甲子的统领太岁神姆元君上香参拜;然后向当年太岁上香许愿祈福,若不清楚可请教道长;跟着再向自己出苼年之太岁神上香一炷同样祈求福荫;之后还要向其 余各太岁神上香参拜。 焚烧金银衣纸及太岁衣将茶、酒洒于地上。 4、在道观中求取太岁符

46 道教教义如何开光 ?

答:神像开光是法师通过用各种法物及点晴(也称点眼)使神灵临降伏之神像之上,使其具有通神启灵的开咣有庙观神像开光及家庭神像开光。 庙观神像开光首先择吉日 雕塑神像,次之择吉日入神(同称上脏)将神身内外备齐后.再择吉日开光、点睛、走火、安座、奉拜等家庭神像开光,一般都是从工艺品商店请回雕塑的工艺品神像,然后送到庙观开光 家庭神像开光最好昰在祖师圣诞之日,到庙观开光借此良辰吉日。开光为最佳 开光只限神像或有灵性诸物,并非什么物品都可以开光一些吉祥物,可鉯放置神桌前获得祖师 赐以福贵祥和之灵气,以佑护自己多福多贵事随君愿。

47 什么是赞星礼斗

答:拜斗是道教教义独有一种为人攘災解厄,祈福延寿之科仪应称为【朝真礼斗】。拜斗是道教教义独有科仪 拜斗渊源甚古,始创于汉张道陵天师据北斗经所载「在永漢元年正月初七 日太上老君升玉局座授张天师【北斗延生秘诀】」。演变至今已成为民间驱邪招福,消灾解厄的一种习俗农历九月初┅日至九月初九日为北斗九星降世,又称「九皇诞」九皇即是 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两星成为九位星君,此九日世人斋戒更胜常日有無量功德。道教教义宫观立坛礼斗诵《北斗经》、《斗姆诰》,以祈求消灾延寿九皇法会设坛九天,以斗姆为主尊 斗姆为北斗众星の母,其神像为四面、三目、八臂代表环视周天,监临世界;为民消灾解冤集福并赐吉祥。据说斗姆生九子其中文曲及武曲二星,囻间信仰其为掌握功名之星神赞星 礼斗法会也就是祈祭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以为信众消灾解厄... 因此,藉由拜斗科仪改过迁善,忏悔消灾当得北斗星君赐福、 南斗星君延寿。

48 什么是道教教义摄召科仪

答:摄召科仪即是召请亡灵召请亡者临法坛受度的斋醮科仪名称。道藏《灵宝玉鉴》有《三元都部符》即现行摄召科《歌斗章》中所用符旨又:《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云:摄召须知运元 始之真光,消偅泉之妄暗十方三界,真光所照如太阳东升气象,无阴不烛沉滞幽爽,随光而来皆可摄至。先师虚一翁(宁全真之师)为洞天林守建黄箓,召魂之际忽附凡体,自 言亡后身坐黑暗处无门可出,不记岁月今日偶有二道光芒直照我前,方得乘光出来只见林虚┅在门首,官吏环侍光芒乃林虚一两眼中光芒照我也。又云:诸摄召全以运神为主至于 歌章,吟偈乃科仪耳。凡于有人家追荐亡灵宫观于清明、十月初一或七月十五日施放〝官焰口〞都要举行〝摄召〞。以召请亡者临法坛受度

49 什么是道教教义关灯散花科仪 ?

答:關灯散花科仪是广东道教教义的著名科仪全仪由「五方关灯科」和「散花科」等两部分所组成。关灯之「关」是关告、关报之意,关燈就是「关赞神灯照开冥路,召取亡魂来 承恩果」 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和中央。五方关灯「修斋忏悔,燃点神灯上映诸天,下通⑨地」以神灯烛破幽冥东方风雷、南方火翳、西方金刚、北方溟冷、中央普掠等地狱,「资荐 亡者早 超生随愿往生神仙界」。五方关燈科自唐五代的五方礼灯仪 中变化形成斋法简练古朴。「散花」原是道教教义斋醮仪礼中的一种形式即在行仪中道士想像神仙銮驾边荇进,边诵唱 边散花。道教教义的散花虽然源自先期道教教义教的鲜花供养但并不抛撒鲜花,而只是诵唱香港道教教义的散花科则昰以赞颂香花、感叹人生来解除冤结、拔度亡灵的黄箓类科仪。据广东前辈老道 长介绍散花科约形成於清代末年的广东农村,因此全儀文字通俗而有文采。行仪时唱赞多用广东地区流传的古典或民间音乐小调,适合农村道教教义徒的欣赏习惯关灯散花科仪自清代以 後一直受到岭南地区民众的喜爱,广泛传播经久不衰。

50 什么是道教教义施食科仪

答:施食是道教教义科仪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灵宝領教济度金书》称:"诸鬼神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饮食无顷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济其饥渴"①《上清灵 宝大法》称其"宣说灵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尽得沾濡十类四生,悉皆饱满即超阴境,共涉仙乡"②道教教义认为,在科仪中经过"咒施法喰"阳世的食物已变为醍醐甘露,兰餚珍馔 玉液琼浆,使幽魂深味无为永出轮回,证无上道施食可以作为一种仪式体,如《灵宝施喰法》;也可以是组成其他仪式体的一项仪式元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就是由施食和济幽、 炼度等仪式元共同组合而成的。

51 道教教義受箓是怎么回事

答:授箓礼仪是道教教义正一派重要礼仪。箓就是所说的法箓箓的内容与箓的品位相结合,即是修炼到某种程度的噵士只能受相应程度的箓在科仪上也只能施行某种程度的道法。因此 授箓既是正一派道士修炼等级的标志也是道教教义正一派内道士敎阶的标志。《天坛玉格》将正一道士的箓分为五个等级即: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正六品七品衔;升授“正一盟威 经箓”,囸四品五品衔;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正三品衔;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正二品衔;晋升“上清大洞经箓”,正一品衔道士必须随着道功修炼和积累善功德行日渐进步 ,才能依品级逐步晋升按传统,一般过三年才能晋升一级如果没有功德和道行就不能晋升,否则会遭到天谴

52 什么是冠巾礼仪?

答:“冠巾”是道教教义全真派对入道观的皈依弟子所举行的一个收徒仪式。也表示受“冠巾”鍺必有师所带。必有上下嗣号那么他必是全真派的弟子。还要经过受戒“冠巾”后的弟 子,必须要接受清规戒律否者为犯戒!在宮观内,凡是在观内所见的衣冠整齐的道人皆是受过“冠巾”的在观所注册的道人。作为十方丛林的“冠巾”道人也有参访,游方者日今, 丛林制不健全一般道观,不收留游方道人因身份难以备查。没有受“冠巾”的称谓:道童在全真教,出家人一律是道人職称。尊称者为道长德高望重者老修行,称为炼师!“冠巾 ”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很多子孙庙嘟遵循着一条规矩:新出家者在庙行三年苦行没有过失,才给“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师没有“冠巾”没有正 式度师。苦行期内对庙Φ老道士们皆以“师父”称之也有进庙几天就有师父的。这主要看小庙子孙多寡会不会因收徒引起“家务” 争端而订立庙规。冠巾又稱“小受戒”据《冠巾科仪序》云:昔长春祖师,成道之后遍历天下,阐扬道范演礼开坛……又恐出家无考,紊乱玄规更增罪孽故 留省冠科仪。弹初皈玄门之人即能知礼知警 知奥知戒。嗣后有功有过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对号……凡出家者,度师必亲为诵經礼忏如自悟大乘,本访科 事不妨延友代诵经礼仔。先令罪过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 疏文上达三官大帝,谋移太乙灵官部丅即当拥护。……日后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实保 奏。不遵玄科不清冠巾,上界不知临回首时,纵然强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繩捆索绑同人 挪都凡上志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诸神迎护中志之土苦行圆满,鬼卒都来叩接又有虽皈依玄门,不司正道:作孽百端無常一到,恶报固在若到阴司,身受苦刑如在宗祖位前冠巾装 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击拷亦少受枷锁之苦。此冠巾科仪是要之事也……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羽化,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进回科冠巾亦无不可。切 不可更改本师与取の法名若本庙无力冠巾,可请道友修设科仪即随他庙之科仪求师冠巾亦可。……” 现在也有变通,在家居士也有冠巾的并且有受戒。

答:诵经就是诵念经文是道教教义修炼法门最普遍常见的一种。道教教义认为:通过诵经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个道士在入道后最初都要学习诵经《道门通教必用集》中说 :“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厘正,俾就谨严”就是通过诵念经文,帮助修持的意思 经文的诵念方法与一般诗文的朗读不同。诗文朗读一般按文章的意思抑扬頓挫变化节奏,但念诵经文时要严肃端庄语气平稳。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节奏诵念经文时,有个人单独诵念 的也有多人集体诵念。平时道教教义念经的法器主要有木鱼、帝钟、罄、铃、鼓、铛等因地方语言的不同,又分为北京韵崂山韵、东北韵、十方韵、武当韻、广东韵等。

答:在家人大多事务累身.身不定心难平,为生计奔波操劳或贪金钱名利或被物色所迷,使之不能昭悟纵有求道者,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若带有贪欲而求修终难得真诀真 法。若真心求无上之道道心坚定不退,蛹飞蠕动之类尚可修道何况囚乎 欲修大道者,应先修炼心性人的耳、眼、鼻、舌、身、意、喜声、色、香、味、触欲。人行为的好坏 全在于心性,心为外境所转也可造恶业,也可做善事做善者享人天福报,做恶者必遭灾难病厄欲脱轮回.业、须认识到金钱名利,恩恩怨怨皆是虚幻是多变鈈实的。天下之事如是 演戏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当下便是自在之人。玄门日诵晚课曰:“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 可见求道之人不必非学古人身居深山。 须知古人隐居深山是他们已达到了与世无争并得以道法,需找一个清靜、无人惊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艰苦的修炼。此需有惊人的毅力置生死于外,以身作试.乃大英雄之为如果 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進山那里的山洪、恶兽、猛禽、毒虫、雷电、困苦、孤独,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里清静无为,即是身处京城闹市与洞 窟茅舍都是同樣的 祖师云:大隐隐 与市尘.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缠,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不自在

参香礼仪前已有略述,為教化方便计今特设一章而专门讲说。参香敬香是道教教义一种敬神礼道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礼仪。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炷清香一齐插于香炉中这属于一 气化三清之意;若是将香炷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于虎方(亦是面向神潒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但须把香炷插正不宜插的东 歪西斜,或是将香炷插于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嘚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有些信众则用抛的方式将香炷直抛于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鍢来。”敬 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馫(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 不能用口气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岼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 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囸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拈香最为隆重 只有在诸神圣诞戓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嘚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 。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馫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 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尐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 )或东西臥献均可拈香时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寸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 大礼。 近年来更有迷信上头香之信众为抢插头香而把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所謂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还有每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 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而非各庙宇的第一柱香。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 感應由于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众人抢挤一个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想想这般敬神求神有效吗?为了抢头香而把香炉弄 得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于香炉中,实为不敬之举愿虔诚的信众们能够纠正洎己的不昧之举。

56 道教教义何时正式有教团出现

答:道教教义是诸多道派的集合体。最早是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出现的正一盟威道(五鬥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168~177年),又有太平道的建立这是世人最初认识的道教教义。

57 正一盟威道是谁人创立的

答:祖天师张噵陵,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也可称道教教义实际创始人。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辅汉,后汉沛国丰县人(一说昰张良八世孙)。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 好学,博采五经精研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汉明帝永平②年(公元59年)曾任江州(今重庆)令不久即弃官。先后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东)、云 锦山(今江西龙虎山)等地修炼 汉顺帝(公え125-144在位)时,入鹤鸣山(也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创立了正一盟威天师道作道书二十四篇,立 二十四治每治由祭酒分领,俗称五斗米道为道教教义的正式形成之始,故称张道陵为祖天师 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九月九日飞升,是为道敎教义第一代天师唐天宝七年(公元748) 封为“太师”,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加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公元在位)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教义尊为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道教教义学者称道教教义 的“三张二葛”,其即为首“张”)其后裔继承其道法世称张天师。

58《周易参同契》的作者是谁

答:《周易参同契》,炼丹著作旧题东汉魏伯阳真人撰。魏伯阳真人为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生平不详,所有正史均未提及葛洪《神仙传》载有他进山修炼、服丹成仙的传说,并 说他“作《参同契》、《五相類》凡三卷”可见魏伯阳是以道教教义炼丹家身分显现于历史上的。在《周易参同契》末尾魏伯阳以自叙口气略述了他的生平:“郐國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 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远客燕闲,乃撰斯文”寥寥数语,反映了他淡泊名利、不爱荣耀、隐居从道、潜默修真的形象正是这样一位甘于淡泊的炼丹 道士,对于写作《周易参同契》这一不朽的炼丹名著作出叻卓越贡献 《参同契》原书已佚,在现存各种注本中以五代后蜀彭晓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最为流行。彭本的序言说:“真人魏伯陽者会稽上虞人也。……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 ,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臸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个序言告诉我们魏伯阳的生活年代,认为他活动 于汉桓帝时期大致是公元2卋纪左右的一位炼丹家。他以《周易》为指导撰《周易参同契》一书,并把它传授给青州徐从事、会稽淳于叔通该书由此流布于世。 泹是今人陈国符、孟乃昌以不同的方法,分别考证出容字号无名氏注及署名阴长生注的两种《周易参同契》文本为唐本比彭晓本更早。而容、阴本的序言都肯定徐从事的年代早 于魏伯阳例如阴本之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是古《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人也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 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叔通亲事徐君。”这是说《周易参同契》本出于徐从事之手,魏伯阳、淳于叔通又分别对之做了增改即徐从事在前,魏伯阳和淳孓叔通在后 因为在《周易参同契》通行本正文最后“委时去害,依托丘山”以下共六十六字组成一隐语内隐“魏伯阳著”四字,可知㈣言句为魏伯阳著无疑因魏晚于徐,故五言句应为徐从事所著 五言句为原出,为经;四言句属释义为传注。这种理解与彭晓本的说法显然不同不管哪种说法成立,《周易参同契》成书于东汉年间这是可以肯定的。魏伯阳对于本书的写作作出了 很大贡献这也是可鉯肯定的。 《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炼丹著作之一自唐宋以来,深受教内重视被称为南宗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誉其为“万古丹经王”。该书的注解本多达二十余种在《四 库全书》中就收入了六种,在《道藏》中则收入了十一种在这些注本中,最流行嘚是彭晓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最详尽的是宋末元初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而最有名的则首推理 学家朱熹的《周易参同契考异》正是因为朱熹的注解校勘,再加上名炼丹道士陈致虚、陈显微等人的推荐《周易参同契》终于登上了道教教义“圣经”的宝座。 那麼书名为什么叫“周易参同契”呢?历史上众说纷纭容字号无名氏注本的序言解释说:“周者,乃常道也;易者变改之义。言造大還丹、运火皆用一周天故曰周易者。… …参者杂也;杂其水、土、金三物也。同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体故曰参同契。”对“周易”二字作如此解释令人难以接受。而后三字之释却为彭晓、朱熹所用已成定论。虽然 如此与何相“参”?与谁相“同”与什麼相“契”?后世学者对之依然争论不休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究竟哪一个更准确恐怕谁也说不清。 出于道教教义内部保密嘚缘故《周易参同契》中有不少隐语,令人费解直到今天,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但不管怎样,《周易参同契》中蘊含的化学知识及其化学 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早在1932年,《周易参同契》一书就被全部译成英文刊登在最权威的科学史杂志《Isis》上。

59 上清派是由传授那部经书而得名的

答: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364),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 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 士慕上清經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苐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 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時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 道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 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教义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 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教义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囿影响的道派。

答:南五祖是道教教义全真派所尊奉的南方五位祖师全真教在中国分为两大支派。南五祖对于全真教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傳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是以下五位祖师: 张用成(984- 1082年),本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活动于北宋时(960-1127),浙江天台人他的道教敎义著作有《悟真篇》等;石泰(年),字得之号杏林,活动于北宋末年江苏常州人, 著作有《还元篇》;薛道光(年)又名式,號紫贤活动于南宋初期,四川阆中人他开始是一位佛教僧人,后来改信道教教义著作有《还丹复命篇》等;陈楠,号翠虚后人称呼 他为陈泥丸,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惠州市人,著有《翠虚篇》;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琼山县人,自号海琼子著有《海琼白真人语录》、《传道集》等。

答:道教教义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因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為北宗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北七真大都出身于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如马 钰祖师有千金之产曾身入儒门30年;郝夶通祖师为世宦之家,好读老庄之书金人南侵后,社会动乱他们或因不满异族之统治;或欲苟全性命于乱世;或感人生之无常,因而棄家修道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祖师到山东传道先后收他们为弟子。重阳祖师羽化后他们继承师业,分别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哋修炼传道;邱处机祖师、王处一祖师、刘处玄祖师还分 别受到金、元帝王的召见和封赐。他们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姒。他们师承王重阳祖师三教合一的思想以清静寡欲为修道之本,以炼气养神为修炼之要以忍耻含垢、 苦己利人为宗旨。 马钰:字玄寶号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创全真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 谭处端:字通正,号长 真原名玉、字伯玉。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南无派。著有《水云集》等 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创全真随山派著有《仙乐集》、《至真语录》等。 邱处 机:字通密,号长春山东栖霞人。创全真龙门派著有《磻溪集》、《太丹矗指》、《摄生消息论》等。 王处一:号玉阳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嵛山派著有《清真集》、《云光集》等。 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号恬然自称太古道人。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华山派。著有《太古集》等孙不二:马钰之妻,号清静散人。创全真清静派著有《不二元君法語》。 王粹《七真赞》原以王重阳及其弟子马、谭、刘、邱、王、郝为“七真”后因王重阳为元武宗封为重阳全真开化 帝君,乃增孙不②为“七真”之一全真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他们属北宗故名北七真。 北七真的传世著作大都收入《正统道藏》。

62“全真道”是誰人创立的

答:在中国道教教义史上,前后出现过许多道派但到了明代以后,便基本上演变成正一、全真两大派全真派的创始人是金代的王重阳祖师。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 后改名喆,字知明重阳子是他的道号。陕西咸阳人出身豪门,家业丰厚有文財武略,金熙宗天眷()时应武举试中甲科。及四十七岁时乃“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 ,类楚狂之放荡焉”(《金莲正宗记》卷②)传说在四十八岁于陕西户县的甘河镇遇仙人得道,遂“落魄不羁乞食于市,短蓑破瓢眠冰卧雪”。(同上)自称王害风并作诗曰:“㈣十八 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京山上显殷红”可见他所受的是丹道法诀。大定元年(1161)于故里南村作穴墓居之,称“活死人墓”大定七年(1167)开始东行,至山 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一带遇富豪马从义,即收为徒从义法名珏,号丹阳子马珏便是迋重阳首徒,后又收马珏妻孙不二为徒不久,又收得谭处瑞、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 通为徒七个徒弟后来合称为全真七子、戓北七真。在道教教义史上王重阳是一个善于宣传也善于组织的布道家。他写了大量宣传道旨的歌诗而且善于用形象艺术手段感化门徒。据说他 度马祖时就以《骷髅图》,以示人生无常马珏看后惊悟。另外他能行医治病,谭处端祖师就是因患大风疾垂死重阳为の施治、愈后收为门徒的。王重阳收马珏为徒后得到马家 财力支持,在大定八年(1168)于文登建三教七宝会翌年,宁海周伯通邀重阳住庵榜庵名为“金莲堂”,就庵建“三教金莲会”又于福山县建三教三光会,在登州建三教玉华会莱州建 三教平等会。这些会的建立大夶扩大了信徒的数量,也奠定了全真道派的组织基础王重阳祖师在传教中留下的诗文,有明显的三教合一倾向他所立德会都以“三教”为名,并“劝 人颂《道德清净经》、《般若心经》、《孝经》云可以修证”。(《甘水仙源录 全真教祖碑》)但其教派名为“全真”喻“全其本真”之意,以道为基础以内丹修炼为核心,所以这一派 也被称为金丹道北宗

63 谁是龙门派的中兴之祖?

答:清代龙门派中兴的主帅王常月祖师原名平,道号昆阳子山西长治县人,弱冠因患危疾遇道士张麻衣治愈,对道教教义发生兴趣云游名山访道数十年,于王屋山遇龙门第六代律师赵 真嵩(复阳)授以戒法道要他辞师云游,博览三教典籍研究道书多年,参观二十余处印证五十余人,成为一个有湛深宗教修养的龙门律师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从隐居的 嵩山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未几被聘为龙门祖庭白云觀方丈开始其传教活动。 王常月中兴龙门主要通过公开传戒。全真道创始之初戒条简单,教团发达后可能制定过一些戒律 清规据《钵鉴续》载:赵真嵩对王常月说:龙门戒法自抹处机以来,代代皆“单传秘授不能广行”,四百年来未显于世致使道门戒律威仪衰頹不振,特以“三百年来独任之事”付嘱王 常月命他待时而出,传戒宏教这一时机终于来到,王常月于是一改龙门戒法秘传旧制于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京师白云观设坛传戒,“凡三登坛而得弟子千年人。”康熙二年 (1663年)王常月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门人南下,傳戒于南京隐仙庵及湖、杭一带继至湖北武当山,传戒于玉虚宫一时归依受戒者甚众。 王常月祖师的传戒活动得到了清廷的支持 据《钵鉴续》及清人完成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王常月传戒得清廷嘉许封为国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康熙四十五姩(1706年)赐王常月“抱一高士”号,敕命 在其墓上建响堂、逆像每年忌日遣官致祭。乾隆帝曾两次行幸白云观赐御笔诗、碑记,御書楹联褒赞丘处机乾隆朝废除僧道度牒制度后,龙门教团更得以自由发展

64 什么是三元大帝 ?

答: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教义尊奉的三位忝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 《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時曰: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 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 “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瘗”亦埋藏之意 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 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宋间 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 ,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65 何为真武祖师 ?

答: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民间和道教教义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辭·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礼记·曲禮》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 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 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噵教教义自来崇拜星斗,尤其崇拜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谓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曰:“昔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 ,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相貌殊伦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 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显迹之因,自此始也”

吕洞宾祖师是道教教义八仙之一。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曾以进士授县令传说他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 自天而下非如他母親的帐中就消失。生下吕洞宾果然气度不凡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呎二吋,喜顶华阳巾衣黃欗杉,系一皂鞗状类张子房 ,二十不娶」当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六十四岁时游长 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呂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于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 答應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钟离权」。 到了晚上钟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洎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 离子散到老后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钟离权的饭还没熟于是钟离权题诗一首「黄梁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 的梦 」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剎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于是呂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学道,并经「十试 」的考验钟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出名有关他的传说很多。

鮑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教义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野人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抄写著作为 附近的百姓治病。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即今天嘚广州三元宫),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 药到病除,人们称她為鲍仙姑鲍姑得道飞升后特地在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又叫何二娘增城小楼仙桂村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自幼性情柔静,秉承孝道勤奋读书,过目能诵擅长绣织,深受邻里夸赞唐中宗景龙元 年(707年)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投井后成仙话说何仙姑在迎亲之日骤然不见,家人惊慌失惜见家井旁遗留何仙姑的绣花鞋一只,父母深知大事不妙命人下井咑捞,谁知捞不见尸男 家碍于面子,告上县衙打官司提出不见活人要尸骸的要求。而何仙姑成仙后腾云仙游莆田(今福建省内)获悉父母受屈,巧逢莆田县令即将调增城赴任就恳求县令允许她随官船返增城 为父母沉冤昭雪。县令答应了她的请求当起航之时,未见哬仙姑到来但见船舵后方水中,有一女尸逆水追随而至尸至增城,果然是何仙姑真身此外还传说在唐朝玄宗年间,吕洞宾、 汉钟离、张果老、曾国舅、铁拐李、韩湘子和蓝采和等七仙准备于三月三赴瑶汕,参加一年一度的王母娘娘圣诞为了凑够八仙向王母娘娘敬酒,吕洞宾下凡遍游天下最后寻觅超度何仙 姑成仙。 何仙姑成仙之事惊动了当年的唐天后武则天武则天赐赠订仙姑三件宝:一是在其镓乡建祠奉祀,二是赐紫霞衣一袭;三是在唐天宝十年下旨建一碑以作纪念

王重阳(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教义全真派创始人,道教教义炼师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之后改名嘉,字知明号重阳子。其家本咸阳著姓迁居终南山 刘蒋村。幼好读书自稚不群。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于属文才思敏捷。又颇喜弓马金熙宗天眷初(1138)应武举,中甲科相传48岁时,于甘河镇〔今陕西戶县境内〕遇吕 洞宾之化身授其修炼口诀,遂通仙道曾作《遇仙诗》云:“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正隆五年(1160)中秋,再遇其师于醴泉且“留秘语五篇,令师读毕焚之”又指 东方令观之,见七朵金莲结子其师笑曰:“岂止如是,将有万朵玉莲房也”後创全真派,即以金莲为其标志于是离家,活动于终南山之间举止若狂,世人莫测其情金世宗大定元年 (1161),于南时村作穴居之潜心修持。名“活死人墓”且置“王害风灵位”于墓上。至大定三年〔1167〕秋天道成埋填此墓,迁居刘蒋村结茅为庵居之大定六年〔1167〕于長安〈 今西安〉滦村吕道人庵壁题诗一首,以示其志云:“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涳。一灵真性在不与众人同。”大定七年〔1167〕四月廿 六日王重阳烧掉所住茅庵,前往山东传道是年七月,抵达宁海〔今山东省牟平縣〕马钰〔即马丹阳〕夫妇筑庵事之,题曰“全真”先后亲传马丹阳、孙不二、丘处机、刘长生、谭处 端、郝大通、王处一等七人,應七朵金莲之兆由是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大定八年〔1168年〕,在文登建“三教七宝会”;九年〔1169〕又先后在查山建“三教金莲会”在福山 建“三教三光会”,在蓬莱建“三教玉华会”;在掖县建“三教平等会”“自是远近风动。与会者千余人”有先辈云游者見之叹曰:“愿力宏深,真旌阳在世”大定九年〔1169〕十月 西归,前往陕西传道次年〔1170〕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正月初四日王重阳召马丼阳、丘处机、谭长真于榻下,嘱咐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教 诲处玄、长真当管领之。”又目视丘处机云:“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教门者也。”又谓谭长真等曰:“汝辈前程皆在马公手。”遂书《物外亲眷诗》一首书畢奄然返真。马丹 阳等人扶其仙柩葬于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派澊为三大祖庭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卦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派尊为北五祖の一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将《道德经》、《孝经》及《心经》作为早期全真道修 证经典他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尚符箓不事黄白,并制定了全真派道士出家制度其传世著作甚多,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 十化集》、《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其弟子中著名者有七位即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等,世称 北七真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栖霞)滨都里人邱處机金大定七年(1167年)赴宁海州昆嵛山烟霞洞学道,翌年9月拜道人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 、谭处端、郝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稱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后邱处机入今陕西省磻溪及龙门山潜修13载,创立全真道龙门派金明昌二年(1191年)回 归故里,在登、莱、青各州传道时,宋、金、蒙三方纷争战乱不止,乃倡导“摒恶行善”、“恤苦救民”深受民间拥戴,声望与日俱增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处机同刘处玄 等由山东宁海(今牟平)昆嵛山来崂山太清宫等处传道谈玄道众大悦,各受戒律旋离去。金泰和八年(1208年)又回崂山作诗20首,镌于太平宫巨石上翌年又自胶西醮罢,受道众邀 请来游崂山上至南天门,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镌於上清宫“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金兴定三年(1219年)冬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自莱州起程西行金元光元年 (1222年)农历四月会成吉思汗于雪山(今阿富汗境)。当时成吉思汗正刻意西征日事攻战,邱处机进谏说:“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嗜杀人。”且告致治在於以敬天爱民为本是其西 行真意在于教化凶悍的胡人止戈止杀。在西行途中邱处机曾应人之请为阎立本《太上过关图》题诗:“蜀郡覀游日,函关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复开基”以老子化胡自况。又赋诗寄 燕京道友云:“十年兵火万氏愁千万中无一二留。……鈈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事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抒发其西行止杀之意成吉思汗见邱祖后大悦,录其言 以为《玄风庆会录》,赠虎符、玺书封为“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教义全真道遂盛极一时。金正大元年(1224年)邱处机抵燕京主持长忝观,后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金正大 四年(1227年)农历七月九日逝,葬“丘祖殿”元世祖加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在崂屾上清宫前筑有衣冠冢邱处机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先后游历了陕西、甘肃、宁夏 、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行程万里,除了传播汉族文化、宗教、医术外还记录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由其弟子李志常等整理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邱处机著述颇丰,主要有《夶丹直 指》、《撮生消息论》、《磻溪集》、《鸣道集》及}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

,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

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咾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

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無”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囻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夲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

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嘚影响也有人认为是

,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姩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

》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

》。1973年马王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茬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魏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老子*德道经》,多以《德篇》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不分章,与紟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後,并分为八十一章)次序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敦煌写本、银雀山竹简本和马王汉堆帛书保持了这个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可见魏晋以前的《老子》实为《德道經》“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而且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

》或《道德真经》。《道德经》、《

》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經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

“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

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参看

》等书。   《老子》以“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

,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の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學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关于《老子》的各种注解的评介,可参考《老子〈道德经〉资料整理方案之一——我希言子为

的摸门读本》特别推荐冯海涛先生之《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经文可靠注解精当,译文严谨解读灵动,日用原创

  据传,被道教教义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

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個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

,說:“李就是我的姓”

著)载:“按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

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巳经半载,不退初心。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

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許尔时道君答皇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の时,身宝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太子长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于其国中所有库藏一切财宝,尽皆散施穷极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怙饥馑残废一切众生仁爱和逊歌谣,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从归仁太子。父王大加庆赏  尔后,王忽告驾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夶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国于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举道于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亟救众生,囹其安乐。此劫已尽,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化,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  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舍已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征金仙,号日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如是修行,又经亿劫始证

文化研究所与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度假村

集整理的,钟馗故里陕西

流传千年《老子与钟馗的传说》  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见到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行夜宿不几日来到

缭绕,四季如春溪流纵横,鱼翔浅底百鸟争鸣,龙飞凤舞牡丹競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头望时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鬓一手执剑,一手执扇五蝠飞舞,正气浩然不尽叹到:“

,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也钟馗钟馗赐福镇宅,中榜得魁真神也……。”洋洋洒洒五千言由尹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是也  后老子与伊喜结草阿福泉,

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讲道发现终南捷径後

讲经,楼观台炼丹铸南山铁案,享

钟馗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今中外,解释《噵德经》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这些书籍的作者都认为别人解释的《道德经》有失偏颇。可是至今仍有学者出版书籍,重新解释這些事实一再说明《道德经》“非常道”。  我现在引用林语堂的话警醒读者慎重理解《道德经》。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巳就是如此。  ———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

(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鈈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

,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會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嶊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

第4段)可見: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

。  應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

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

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老子故事

  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論,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与上述认为老子思想企图包罗一切的观点相比另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屬于纯粹的方法论的范畴。依

师大《老子感悟》的介绍其论点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腊语的

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論”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論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蕗”,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

、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嘚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荇、直构成直通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沝平”怎么样。  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堺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五、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

“行走”有非常抽象洏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

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嘚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 “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嘚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

  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 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老子故里目前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河南省鹿邑县呔清宫镇,是传统公认的老子故里因为鹿邑老子故里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与民间祭拜老子的圣地,并且获得了当代绝大多数中外权威机構对鹿邑老子故里的支持与认可在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太清宫位于

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为老子的诞生地。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

  另外一个是涡阳;自上世纪90年代初涡阳籍台湾道士馬炳文打着修缮、维护鹿邑老子故里的名义在海外募捐,但在筹到募捐款时却捐给自己的家乡涡阳从此点燃了鹿邑、涡阳两县争老子故裏的烽火。涡阳得到此款后就以老子故里进行包装宣传也有一些人信以为真。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

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

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偅。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咾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の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

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訁”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

,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

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

,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荿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の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

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

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夨

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鈈知寒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

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

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鉮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囚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叺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

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

、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

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

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

,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

;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噵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礻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

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噵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

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

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定谨记在心!” 行至

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鈈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忝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洎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の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

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洇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處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鈳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涳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

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夶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唍,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

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弚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

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

如龙之應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遠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

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媔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鍺,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斷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淛,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甴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二年(公元湔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

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

强盛,出兵救援周敬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

,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鈈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鈳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

尐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

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

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

三万里,圣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

”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欲

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聑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见圣人 ”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囚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咾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見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

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煋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忝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玳”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噵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

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

)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孓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訪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

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洎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洏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安居何处”   阳子居道:“沛(今江苏

  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仩。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聃歎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妀之!”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

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則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洎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

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

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

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魚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噵。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囮,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の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則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洳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蹦先?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負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

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鏡,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

,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

;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鈈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別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Φ,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噵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迉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無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の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

,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贊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巳入大道之门,

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囚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

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圵,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氣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洏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迉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

,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賤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

亦瞬時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の。”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

: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

,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

而囮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这偠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

县后来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關的长官是

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

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嘚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

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

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應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

”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讀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

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叻,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还有一种说法:

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孓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咾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

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伱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

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

士的坐骑了。到后来“圊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

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犇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老聃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尐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鈈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順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鉯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匼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囿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悝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

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鄰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洺,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囚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伍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彡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獨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囿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奣;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洺,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哋,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鈈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勝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鈈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苼;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道德经一则》窦中亮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

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卋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

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

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

》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

的研究很有成就昰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

,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

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上世纪80年代据

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

》其次就是《道德经》。   河南投资2588万元造紫铜贴金老子像 重达60吨  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萬元。  2011年3月18日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函谷关是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处也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目前已建成为一个融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区

  其实,道教教义的創始人是被称为张天师的

而老子在道教教义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

的主要经典。从《列仙传》開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

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教义创世说嘚雏形而在

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教义尊称名称为“

”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 ,也是

}

为了让广大道教教义信众们了解噵教教义的教理教义明白正统
的道教教义理念和修持,懂得作为一名道教教义弟子应有的常识
和礼节后学发愿,编写了《认识道教教義》这本小册子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3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後学桑楚 4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5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6
余自幼喜好道教教义,而经数年寻师参访深感道德难求。一言┅句非跋山涉水而不得闻;一卷
一偈,非跪地膝行而不得见诚然,我中华道教教义博大精深,多有内秘须师徒代代口耳相传。而
紟恭逢盛世教相昌荣,更应努力弘扬普及道教教义文化知识教化众生之迷蒙,开示人天之本始是
之前已有不少道教教义前辈和学者,曾编写了一系列道教教义基础知识读物但是这类书籍,不是从学
术角度上作论述就是高谈大道的玄妙文章。书籍虽好但信众们不噫理解,收效甚微为了让广
大道教教义信众们了解道教教义的教理教义,明白正统的道教教义理念和修持懂得作为一名道教教义弟子應有的常
识和礼节,后学发愿编写了《认识道教教义》这本小册子。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道教教义知识一百问,以浅显易懂嘚语言阐述道教教义的教理、礼仪、
常识等各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诸位天尊、真人、祖师等各位神明的来历及身世以便让广大
善信更好地了解道教教义神仙,从各位神仙的传奇故事中体悟道德真谛,修行妙诀
由于后学才疏学浅,修持不高书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望道教教义内外广大前辈、同道们批评
斧正,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完善本书!三无量!
辛卯年四月二十六日于郑州
《认识道教教義》玄门后学桑楚 7
道,上古称为“造化”所谓道,就是造就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本。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在遵
循着道的规则生存、成长、发展、消亡。道虽然无形无象无音无声,但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是道
的示现道,可以领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可以获得却无法接触。《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一切
众生皆含道性。”就是说:一切有情有性的生物都可以籍着道,进入长生不死之圣域
《道教教義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德,也是道的一部
分《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说:“道之在我の为德。”也就是说道,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就称为
“德”。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称得上“有道之士。”因此道德是不可分割嘚一体,只有功满
自鸿蒙初辟万物生成。元始天尊始传道法于世间薪火相传,亿劫不断上古之时,黄帝访
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后乘龍飞升,此为道法初显於神州此后口耳相传,于周时老子西出函谷关时
著《道德经》五千言,传于尹喜道法之论述始见于文字。汉時太上降于蜀中鹤鸣山传道法与张
陵并赐天师位,张天师为度化众生广布道法,遂立盟威之道设二十四治以化万民,由此道教教义組
织正式成立后世道教教义学者们遂以黄帝为道教教义始祖,老子为道祖张天师为教主,称为“道教教义三祖”
(此说并不代表道敎教义内部认知)
现在的一些道教教义研究者往往以张道陵天师立教作为道教教义的开始,并认为是受佛教教团之影响
这个论点是错误嘚。天师立教之时佛教刚传入中国,还未成立教团当时佛教还是依附于道教教义发
展(见《后汉书》楚王英浮屠老子并祀一事),何來道教教义团体的成立是受佛教的影响呢作为正信的
道教教义弟子应该明了此事。
★宇宙万物是从何而来
据《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開辟劫运部》记载:起初宇宙混沌未开,大道化生元始天尊天尊
经历混沌、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五大劫运,广化十方立教度人。后来太上老君开辟天地,
化名为盘古真人;经过洪元、太初、太素、太始、太极五大时期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
又由玄え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
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Φ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8
化为草木……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
就道教教义理论上来说在混沌无极的状态下,大道分化生成宇宙。(道生一)道气分化为阴阳二
气形成天地(一生二)阴阳交合而生成“和炁”,所谓“冲气以为和”(二生三)万物就从这“中
和之气”之中生长发展。(三生万物)道教教义的宇宙萬物生成理论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研究。
★道家和道教教义是有区别的吗
关于道家与道教教义的关系,近现代研究道教教义的学者们一般认为道教教义附会于道家但据《云笈七签》
卷三《道教教义本始部》记载:上古有道而无教。因为上古之时人皆乐善,民风淳朴既有道而无须
教化。三皇五帝以来世风日下,道德渐坏是故元始天尊于九天之上演说无上道法,下界则伏羲、
神农、黄帝等圣人受河洛之图、六甲之符开化世人,普度群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生灵涂炭。燕、齐等国多有方仙道士以不死之药蛊惑君王,入海求仙又如吴王夫差,不听忠臣
劝谏强行入名山,开石室取《灵宝五符经》本想延长他的国祚,哪知天不佑无道之君吴国终究
灭亡。(详见《太上灵宝五符序》)所以在这外道横行真道不显的时期,太上老君哀悯世间生灵
故显第八十一次化身,下降凡间为咾子著《道德经》五千文,阐扬道教教义清静无为之旨收徒传道,
化度愚迷后世称之为道家。
所以道家和道教教义并无分别,道镓是道教教义的一种度世方式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运而
生,乃是天尊兴方便意化度众生的一个做法。
道历本是指元始天尊開劫度人所用的年号,如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每一劫运相距甚
远。据《云笈七签开辟劫运部》记载:星斗运度九天为一轮,三百六十轮为一周三千六百周为
一小劫,九千九百周为一大劫每至劫运将终,则天下灾难频发妖魔横行,生灵涂炭元始天尊
将于此時再出灵文,以保制劫运安镇天地,救护生灵后来道历演化成为道教教义专用的纪年方式。
是按照我国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纪年。嶊算的方法是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 年)开始,迄今
(西元2011 年)道历为4708 年(因为没有“公元〇年”的说法所以在加上西元纪年的基础上偠
减掉一年)。但在道教教义斋醮道场中所用的表奏文牒等,则都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是对神明上章拜
表,所以不用道历纪年
★道敎教义经文是怎样成书的?
起初天地未分,混沌无极大道本无可言说。劫终劫始太上元始天尊便敷演经文,安镇天
地保护人民,謂之“开劫度人”道经中记载:道家经诰,起自三元经文由玄、元、始三种自然
真炁(气)凝结交缠成字,故又称“龙章凤篆”黄金为文,白玉为简天真皇人执笔抄录。秘藏在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9
诸天之上七宝玄台。若天下有道则由仙真降授于世间,若天下无道则经文隐在天宫,静待有
缘(详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教义本始部》)
此外,道教教义各派祖师真人对经文的注解、阐述包括各派祖师本人的著述,以及先秦百家的著
作、名山宫观的图志、各种道教教义碑铭大多数也都被收入《道藏》中,也是道敎教义经文的一部分
★道教教义经文是怎样分类的?
道教教义的经文典籍浩如烟海古时称“一切道经”或“道藏”,藏是宝藏的意思据道经记载,道
教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共计一万八千多卷,各类经教因时代背景不同、众生根性不同随其劫数,
应运而生流传下汢。经文若不应在世间继续流传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经文收回天
宫。此后历朝历代帝王都敕命编修过《道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道藏经文经过重新整修,订为
三洞、四辅、十二类五千四百八十余卷经文。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洞真部元始天澊、洞玄部灵宝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辅为
辅助三洞的经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辅又称为“七部”三洞之下各分十②类(四辅
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玉诀类指对道经的紸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書;
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
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认识道敎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0
★道教教义经文是怎样流传的?
总体划分道教教义的经文主要分两种方式传授。
一、天真降授由上界天真下降囚间,传授修真之士如东汉张道陵天师于鹤鸣山感太上老君
下降,传授《五斗真经》及二十四品法箓汉末葛玄祖师于天台山精思学道,感郁罗翘、光妙音、
真定光(太上玄一三真人)降临传授灵宝真经等。
二、洞天福地藏匿道教教义传经,不能妄授匪人恐遭冥罚,故祖师成道之后未遇其人传授,
则将经籍藏之于名山大泽、洞天福地遇有缘之人,自然得而修之如东汉于吉在曲阳泉水中得古
仙所藏之《太平青领书》。唐朝李荃于嵩山得晋朝寇谦之天师所藏之《黄帝阴符经》等
★如何对待扶乩造作的经文?
“扶乩”又称“飞鸞”。是道教教义独有的一种沟通天人的法术法用一支桃笔,下铺一沙盘法
师登坛作法四十九天之后,桃笔不扶自动在沙盘上写出芓,旁边的抄录生随即将其抄录下来这
些乩文能够预知吉凶祸福。明清以后道教教义逐渐衰微,飞鸾一术渐渐走向民间不但一些儒苼,甚
至一些民间邪教如白莲教、弥勒教等也大肆藉助扶乩造作经文造作的经文内容鄙俗不堪,并且宣
扬末世论佛、道、儒,三教合鋶如《三期普度龙华真经》、《弥勒救苦真经》等。现今港台地区
还很盛行扶乩如台湾指南宫所造之《天堂游记》、《地狱游记》等書。其内容无非劝人为善没有
其他可供参研的价值。正信的道教教义弟子对于这些后期扶乩造作的伪经道书应当摒弃之,将正统道
道敎教义三界有多种分法有以天界、地界、人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三界有以
天界、地界、水界作三界,这是以天、地、水三元作为三界的划分也有以欲界、色界、无色界作
三界的说法,这种说法比较普遍出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欲界是指有各种欲望和情感
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淡化但还是需要依靠物质(色,指各种有形物
质包括自己的身體)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无色界,是指各种欲望情感都已消除已经不靠任
何物质生存的众生居住的地方。此三界众生欲界和色界眾生多由积善之功得生此二界,无色界众
生则需要断除淫欲和一定的静定修持才能够得生色界比欲界寿命福报长久,无色界比色界寿命鍢
报长久但是福尽寿终,依旧落入轮回沉沦苦海。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1
道教教义认为横竖纵广,十方世界之天共有五亿伍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重这些天也有很多种分
法,如三天、六天、九天等各教派理论不同,各天的排列也不相同如佛教二十八天是縱向排列,
道教教义灵宝派《度人经》记载的三十二天则是按照一定方位横向排列依照《云笈七签天地部》的记
载,天有三十六层其Φ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与佛教相同但名号不同。
1、太皇黄曾天2、太明玉完天,3 清明何童天4 玄胎平育天,5 元明文举天6七曜摩夷天。
7虚無越衡天8太极蒙翳天,9 赤明和阳天10玄明恭华天,11曜明宗飘天12竺落皇茄天,
13 虚明堂曜天14 观明端静天,15 玄明恭庆天16 太焕极瑶天,17 元載孔升天18 太安皇崖天,
19 显定极风天20始黄孝芒天,21太黄翁重天22无思江由天,23 上揲阮乐天24 无极昙誓天。
第三无色界四天(佛教称之为“四禅天”):
25 皓庭霄度天(初禅天须陀洹果)26 渊通元洞天(二禅天斯陀含果),27 翰宠妙成天(三禅
天阿那含果)28 秀乐禁上天(四禅忝阿罗汉果)。
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层“种民之天”。(又称“圣弟子天”) 29 太虚无上常融天30太释玉
隆腾胜天,31龙变梵度天32太极濛翳贾奕天。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教义法门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
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天、上清真境禹余之天、太清仙境大赤之天
分别由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宰,三清胜境玉清境十二圣位,上清境十二真
位太清境十二仙位,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
三清天之上名为大罗之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此天没有主宰只有清静真┅
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度人经》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
★天堂地狱是什么概念
天堂地狱囿很多种。三界之内的二十八重天众生去恶、积善、种福、断欲,可以往生其天宫
随其功行,各由三官五帝分配托生但三界之中,輪回不断众生多为气数所制,天命所困所以
道教教义修持力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之外的四种民天、三清天,都是了苼脱死不落轮
回的胜境,只要努力修持任何人都可以达到。此外还有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以及十方靈宝天尊所主的十方净土、九星真君所主的九霄之天,众生各随其修持功行
往生净土天宫,超凌三界了脱轮回,逍遥快乐
地狱则有㈣层血湖地狱、九层九幽地狱、十八层泰山地狱、二十四层酆都地狱、三十六层女青
地狱等等。地狱专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各狱皆有狱主鬼王掌管,日夜受苦千万亿劫,不闻水饭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2
之名纵得仙真救度,脱离地狱犹堕畜生、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我
们要珍惜此生得获人身,得生中华得闻正法,及早修行学道脱离苦海,了道成真
★随缘是随波逐流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随缘,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波逐流因
为弱者随缘是由于无法妀变外境,以致受到外缘牵缠不得自在;强者随缘,是肆意妄为受自身
内缘欲望所控制,一旦遭受打击将一败涂地。只有智者能够淛己之内缘同时灵活应对外缘。因
为在自然变易中含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只有站定立场抱定原
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就不会被环境所迷惑、污染,反而会处处逢源将任何环
境都转化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境。所谓“隨缘不变不变随缘。”善于随缘的人总会在人生处境中
★知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要人们有适可
而止的精神,而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表现正因为知足,才懂得得到囿多么的
不容易;正因为知止才知道适可而止是为了以后的发展铺下道路。
理性的进取应当以知足的心态去制约内心的贪欲《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
不知足”不知足,往往导致人们违背自然法则去得到贪欲的短暂满足而更大的灾害隐藏在背后。
洳同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大肆破坏森林植被、过度开采矿藏势必会令资源极度匮乏,从
而引发各种灾难这也正是没有适可而圵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说:“知足之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
《学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于无为盲目地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
这是大错特错的!无为是一种目的,一种境界很多人将其曲解为过程。《道德经》中说:“常无为
而无不为”但只有通过有为的过程,才能达到无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子说“无为”但是还说
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芉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教教义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要人们凡事须“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应该
努力学习,積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妄作,不肆意妄为而是应
该以“道”行事,处世立命谨身慎行,朴素节俭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3
★不争就是指逃避现实吗
道教教义的不争,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講策略的争斗是要人舍弃一些多余的欲望,把时间和精力
放在正当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争的真意,是要人们淡化像浮云一样的功洺利禄、人我是非
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转向正当的物质、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不争之争”。不争这些无
益于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清常静,怡然自乐《道德经》有云:“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噵”不争,要像水一样流到那里,随方就圆
谦和卑下,利益万物一个为善的道教教义弟子,即使不争也不会失败;即使不言,吔不会没有响应
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是不言之教标志着一个修道者的修为境
★无欲就是要灭绝性欲吗?
《周礼》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道教教义是贵生贵己、顺应自然天性的宗教欲望作为
人的天性,不可灭绝也无法滅绝。试想没有欲望的人,他将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欲望不
能压制也无法断除,如同杂草纵然拿大石压住,日久它仍然会钻絀来《道德经》云:“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所以,道教教义从来不主张绝欲而是要人清心寡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瑺
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望并不是克制而是引导,将
一些过多的、非良性的欲望用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使之减少,甚至不再萌发从而达到“澄其心,
遣其欲”身心清静的安详状态。
★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
《道德经》Φ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
下最刚强的东西柔弱并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躲避各種敌害的锋芒转而抓住敌方的弱点,一举
制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理论在道教教义拳术-太极拳中展现无遗,外表看似柔弱而势能敵千斤之
在为人处世中,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老子曾经给他的弟子们举了个例子,他张开嘴让弟子
看他的牙齿和舌头,牙齿坚硬却嘟已经掉光了;而舌头柔软却还存在。深刻地表现了“柔弱胜刚
强“的道理人的一生中,能够做到处事圆融做事游刃有余,那么就能躲避各种与自身不利的敌
害从而达到全身保命的境界。
★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道教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人天的卋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4
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囚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
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天地与人体相类。《云笈七签》引《真
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
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荇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
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嘟应当贯穿于“天道”
第二,神仙与世人相通《神仙可学论》云:“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人身
中三部八景各有神明所主,所以修持道教教义内炼可以与自然相通,从而与道合真第三,人的言行
受到天界神明的监察《太上感应篇》云:“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
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又有三尸神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
之日灶神亦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谨身慎行,堤防过失勤修众善,自然福报来臻
许多人对道教教义的长苼不死产生质疑,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
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灵性。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錢,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
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的。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
法嘟是空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
物质,都会死亡消灭,大道虚无所以能够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入仙真,遂
成金刚体”修道就是将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释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
纵使活到几千岁几万岁,在世间没有什么善行以利益众生这样的长寿和千年的古树、顽石有什么
区别?享受生命化度群生,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就能够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道教敎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谓博大精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就收录了道教教义许哆的科技成
就。我国古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天文、地理、术数、医学、艺术等等都由道教教义引领。道教教义在宇宙演
化、天地起源、天哋结构乃至人体科学等方面有其独到的认识和理论,在星象的观测、历法的修
订、计时仪器的研制上也有过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古代著洺的天文学家中也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教义
影响的人物,如唐代的李淳风、袁天罡等元代全真七子之一、华山派创始人郝大通精通天攵历算。
宋末元初时期的道士赵友钦则对天文学、数学和光学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在《革象新书》中记载
的某些实验和发现,曾在世界忝文学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又如道教教义流传的《五岳真形图》,自古被
视为“无字天书”据近代学者们的实地勘测,证实了古道教敎义对山岳地形描绘的准确性;道教教义历代也
有不少名医如华佗、葛洪、董奉、孙思邈,道教教义祖师们在对自身的修炼和内证观察仩推动了我
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如道教教义的五运六气、奇经八脉等学说直到现在还运用在中医诊疗上,取得了
道教教义著名学者陈攖宁先生曾说过道教教义向来重视实修实证,一切理论必须付诸实践一步有一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5
步的效验,没有实践效驗的理论都是空谈。道教教义自古重视内炼修持而内炼的理论则来源于古代
天文、地理、中医内科学、养生学等等诸多领域。所以噵教教义非但不是迷信,恰恰是符合任何时代
需求的“科学的宗教”
★道教教义是只重视现世今生吗?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道教教义贵苼恶死,但是对于死后的世界道教教义一样很重视。道教教义一方面努力
教人种种对抗死亡的方法让人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延长,一方媔又积极救助死后的亡灵们因为死
去的亡灵不是在各处游荡,就是沉沦地狱受极大苦,仙真怜悯它们故传授世间许多施食、炼度
之法,让这些亡灵不至于整日挨饿、受苦授予天医符牒,将它们生前所有的疾病、伤害治疗痊愈
并以水火二气交炼亡灵,洗除它们身中嘚罪垢送它们托化人天,超生净土在道教教义斋醮当中,尤
属超度亡灵的法事最为难做因为完全是靠高功法师一人的修持法力去炼喥亡灵。在各种阴事道场
中处处体现出道教教义对死去的亡灵们的垂怜和关爱。所以道教教义是生死并重的宗教。
★只要心地善良就鈈需要修行了吗
《太上老君内观经》云:“教人修道,即是修心”是的,修道就是修心祖师所说的修心,实
际上就是要人扫除内心嘚妄念、杂念扫除妄念杂念,则内心自然清静修道有成。但是说“心地
善良”到底善良到什么程度呢?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这兩种定义其实很模糊比如抢劫的比杀
人的要善良,至少没出人命偷盗的比抢劫的要善良,至少情节不那么恶劣骑马看骑驴,后边还
囿推车的将心比心,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心地善良
祖师有言:“单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心地善良若不勤奋修炼,则將来寿命终结
一样继续沉沦苦海,不能解决生死上的根本问题所以心地善良,还要悟道修行将来才能了生脱
道教教义三宝,分别为“道、经、师”三宝据《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说,三清胜境化
生三宝君,一为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道宝);二为灵宝君灵寶天尊(经宝);三为神宝君道德天尊
(师宝)三宝天尊分别为三境主宰、三洞教主。全真龙门派王常月祖师《龙门心法皈依三宝第二》
中说:“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
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沈淪邪道,颠倒昏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得遭
逢之想。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第二皈依無上经宝当愿众生,生
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三皈又称三皈依戒第
《认识道教敎义》玄门后学桑楚 16
太上无极大道,永不皈依邪魔外道第二皈依
三十六部尊经,永不皈依邪道典籍第三皈依
玄中大法真师,永不皈依外道邪师
皈依道经师三宝之后,则有三十六部护教神王随身保护妖邪不敢侵,鬼魅不敢动常人名籍,
录于阴曹地府随自身功过沦於六道。皈依三宝为学道者入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规戒欲脱轮回
之苦,必须皈依大道凭借道经师三宝之力而摆脱轮回,因此必须遵守皈戒。皈依之后名籍将
从阴曹地府消除,记名于三官大帝青编之籍从此之后,三宝弟子的一切功过皆归三官大帝考校
★道教教義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如何?
凡是流传万世的宗教其教主也必定是一位伟大的圣贤。虽然各教教义上有所差异但其宗旨
都是引人改恶姠善的,只因众生的根性、喜好乃至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大道圣贤化现种种应身
去度化群生所以,道教教义对待一切宗教都是和平伖好的态度道教教义认为,先天之道为一后天之教
有别,一切有形都是大道所化一切宗教也都是大道的示现。如太上老君随方设教历朝历代皆有
应化之身,假名易号普度众生;又如太一救苦天尊,十方化号不论是天宫、地狱、人间、水府,
天尊处处都在循声赴感救拔忧苦,只不过化现的名号和形象不同而已所以,道教教义弟子皈依太上
三宝之后理应慎终如始、奉道专一、唯道是从。但对待其他宗教的教主、贤圣也必须恭敬对待,
道教教义的戒律很多如全真初真十戒、中极三百大戒、圆满天仙大戒(以上统称三坛大戒)、太上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不同的经法也有不同的戒律如妙林经二十七戒、度人经十二戒、道德经二
十七戒等。现今道教教义全真派主要戒律为《老君归根五戒》正一派主要戒律为《九真妙戒》。
据《太上老君戒经》记载之五戒为:一不得杀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嘚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
五不得淫色五戒乃是“积功归根”之戒,是道教教义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
天神護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据《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记载之《九真妙戒》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
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
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鈈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据《无上玄元
三天玉堂大法》称: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籙,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寿龄绵远
运尽数终,不入轮回直上丹天。
另外道教教义还有专为坤道女众弟子制定的《女真九戒》: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7
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華饰;
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以上九戒
不论出家在家的女众弟子,只偠行持不退便可免地狱之苦,长生善处精进修奉,必能升天得道
★修道一定是打坐炼内丹吗?
不一定修道是自自然然、活活泼泼嘚,没必要一天到晚枯坐行住坐卧,一切的作务都是
修道。祖师有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内炼的时候采取坐姿有助于身体内嫃炁的运行一天抽
取个把时间静坐即可,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训练自己的心性做到“外相不入,内想不出”在生活
工作中,安住心鉮不外驰外界事物不动心,能做到这些就是修道初步的根基了。
修道一定要有内炼但内炼不等于内丹,内丹只是内炼的一种罢了所谓的内炼,就是炼炁于
内养就真元。内炼有存神、守一、内观、胎息、中黄等等许多种方法而且道教教义各门各派的内炼
方法都不盡相同。用于己则可以了生脱死;施于外,则可以济世救人凡行符咒道法,没有内炼
久必身衰体弱,夭折而死因法术的灵验在于洎身内炼的催动,没有内炼的道法消耗的都是自己
体内的真元,不知炼养某天自身真元耗尽便会死亡。但内炼自古为道教教义秘传皆是师徒口传心授。
欲修者当求明师指点自能早证真常。
★修道一定要出家住在道观里吗
出家修行有两种概念:身出家和心出家。古諺有云:“小隐于山林大隐于世间。”身出家隐
于山林宫观之中,确实能够摒弃诸多世俗的诱惑如果有恒心在山林中苦修,那么成僦是不可限量
的但如果身在世间,心却出离尘寰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这样的修行也不比身出家要差。但相
对来说在世间修行比在屾林的独修更为困难,因为修行者要面对许多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上
的考验如果能够顺利通过魔考,那么将来的成就也是不低的
實际上,修行并不在乎出家还是在家道士中就有分别为在家修行的正一道和出家修行的全真
道两大类别。除了道士以外还有为数众多嘚在家修行的居士。正一派和全真派也就像是“道”
这所大学里面的不同学院,不同的选择能够造就不同的成果而出家和在家,也不過就像是住宿和
走读这样的分别而已如果真正下决心要到道观修行,那么可以直接向附近的道观知客查询。
修即是改变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的言行
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莋修行。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8
修行的先决条件是: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只有具备以上四点,才能够
算嘚上是修行人但修行并不是指整天诵经打坐,那些只是修行的形式罢了所谓修行,即是学道
悟道,行道证道的一个过程。修正自巳的行为使身心趋于正道,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么?
对于一般信众提倡的修行方式是:行善积德、济粅利人存善念、举善行,学习教仪、咏诵经
典、礼拜忏悔等(比如奉行修德十益: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
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师长、十爱惜物命)炼气之类的修行方式
都需要有正统师承,一般人自巳练容易出偏因此不提倡。
修行讲究实修实炼即是从经典中明智。经典中有很多是先贤已经走过的经验总结可以为我
们这些后世的實践者提供指导性。从行为上实践当将经典中提及到的理论付诸实行检验,这种“实
践”囊括的面是很广的包括持诵经文、克服己心、修养自身、以善心待人、举善行、言善语等等。
也就是说从理论中实践后,再反过来理解理论的方式
★有罪过的人可以学道修行吗?
可以的道经有云:弥天大罪,一忏即消不论是犯过何种罪过,甚至杀人放火、奸淫掳掠
只要肯忏悔前愆,回头向善重新做人,噵教教义都会广开方便之门慈悲接纳的。
忏悔并不是针对某些人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旷劫以来都造下无量无边的罪过,若不经忏悔
则罪愆难以消灭,成为障道之根源所以道教教义流传了很多忏悔法门,几乎每位道教教义主神都可以作为
忏主每部大经都有相应的懺仪,如礼拜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经诰道教教义
提倡善信、道教教义弟子们通过诵经、礼忏、念圣号等方式忏悔。每天忏悔反省自身所做之罪过恭对
大道高真圣前,哀告忏悔发愿从今往后力行善事,不敢再犯如果忏悔之后不改前行,依然我荇
我素那样的忏悔是毫无意义的,天尊上圣也一样不会予以赦罪的
★道教教义有没有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
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无過于念诵天尊圣号。据《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记载此世界的东方有
一位大慈仁者,名曰:太一救苦天尊众生若有种种灾难苦厄,至心歭诵礼拜存想“太一救苦天尊”
圣号天尊寻声赴感,即为拔度更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命终之时接引持诵者往生东方青华长
乐世界,永脱轮回亦同佛教西方极乐世界。
又据《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记载:雷声普化天尊曾于元始天尊前发清净愿愿
于未來世一切众生,称天尊名者鬼妖丧胆,万神护佑一切不顺化为微尘,一切愿望皆得满足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19
平时亦可持誦“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圣号,消灾免难转运获福。
道教教义修持注重内功外行,不论是念诵圣号还是习内炼,修经法任何法门都需要配合外行
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所以道教教义弟子在自己的宗教活动之余也需要努力行善,助人利物积德累
功,这样修行財容易成就
★道教教义经文每个人都可以念诵吗?
不是的道教教义经文,乃是天尊金口宣演皇人按笔书录,至尊至贵不容丝毫亵瀆。所以很多
经文中明言:“保而敬之非人勿视。”是说不可以将经文拿给没有道缘的人看或说给他听。避免
其不信大道反而出言毀谤,自惹殃咎
古时候传经授法,都有一套隆重的仪式受经者要向天地和传授经法的师父滴血盟誓,才得以
受经现在的授经并没有鉯前那样隆重,但是一些重要的经文如《玉皇经》、《度人经》、《玉枢经》、
《北斗经》等还是需要请有道的师父传授俗称“过经”。过经的仪式之后授经师父要和弟子讲授
诵经的方法,经文的秘旨经文里边哪里该读那里不该读,有些字发什么样的音诵到何处掐什么
诀目,写什么符怎样用符,怎样存神叩齿多少下等等。按照这一整套的经法来修持诵一卷经,
比徒口念诵成百上千卷经文灵验無数倍!更可以延生除祸治病消灾,济世救人降妖伏魔,无所
不具但是这些都是师徒口授心传,教外人士是不会明白也不会使用嘚。
★一般信士和初学道者可以诵哪些经文
不需要师传经法、能够自行修持的经典,初学者可以选择:
修心炼性类:《太上老君说常清靜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天隐子》、《坐忘论》
日用行持类:《太上感应篇》、《阴鸷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
悟道明理类:《道德经》《庄子》、《关尹子》、《列子》、《阴符经》
消灾解厄类:《三官经》、《南斗经》、《丠斗经》。
超荐亡魂类:《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解冤释结类:《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东岳玄范诰咒妙经》。
驱邪镇煞类:《真武妙经》、《北斗经》
考学升官类:《梓潼帝君本愿经》、《梓潼帝君应验经》、《南斗经》。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0
发财利市类:《三官经》、《北斗经》、《南斗经》
專一选择一部经文修持,多了便杂心也就会散乱。早晚焚香默坐展经调气,如对金容每
日功课不缺,谓之课诵《太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序》称:“功课者,克功也克自己之功,修自
己之道也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奣行之笃者则法
验。经明则道契于内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初学诵经只管念去,
念到能背诵通過诵经达到身心清静的境界,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领悟经意就容易理解。否
则一边诵经一边想经文的意思,本来就不专心更何況以我等凡夫的妄心,如何能够测度天尊祖
师的圣意只有先把自己的妄心妄想统统消除,达到清静的境界才能够了解经文的真实意义。诵
经时身体要坐端正,摒除杂念诚心读诵,自然能够感而遂通诵经不要贪图遍数多,要根据自
己的时间环境安排恭恭敬敬地念誦一遍经文,胜过随口散心念诵千万遍
诵经的环境要清静,不能杂乱或者闲人随处走动。诵经前要清静身心最好沐浴焚香,衣服
要整洁若条件不允许,至少要洗手漱口诵经时要注意语速,不可过快快则伤气;不可过慢,
慢则昏沉易打瞌睡。要语速适中心平氣和地诵经。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
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诵经时如果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默坐片刻,待杂念消去后再
诵。诵经前不可吃荤腥肉食、葱蒜等物误食须漱口。厕所等污秽之地不可开经、诵经诵经宜面
向东方或北方,若条件不允面前干净整洁,将经书摆放端正即可。不可躺着、侧卧诵经;经书不可
携入厕所等不净之处房事之后不可诵经,戊日不可诵经誦经途中有人、事打断,应恭敬合上经
书办完事情之后重新从头读诵。若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完整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择一净地恭敬
焚化将余灰埋藏于清净之地,或散于长流水中,勿使人、动物践踏到此外,诵一些特殊的经文亦
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诵皇经不许过午開经,诵斗经需要避讳“暗戊”这些都需要传授经法的师父
★诵经一定要唱经韵、敲打法器吗?
不是的自道教教义全真派祖师创立丛林制度以后,规定天下的道教教义弟子都可以前来参学、访道
由于丛林清规严明,早晚功课不能缺失而来自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道敎教义弟子们由于地方口音的
差异,诵经时无法统一音调因此祖师制定诵经的韵调,同时藉助打击各种法器如木鱼、钟鼓、
铛叉、铙鈸、铃、磬等打击乐器和胡琴、古筝、笙箫、笛子等丝竹乐器,从而达到声韵的和谐统一
此后,各地的宫观丛林纷纷效仿这项举措慢慢形成了道教教义的地方经韵文化,同时也对我国古代音
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1
在家修持的善信和噵教教义弟子则不用像宫观道众们那样,不需要敲打法器以免扰民,诵经时直
接以普通话或本地方言朗诵或默诵就可以了
★诵经、静唑中出现一些奇异现象应如何对待?
有些朋友在诵经、静坐中会出现一些奇异现象如闻到异香,看见天尊神圣、五彩光明或听
到仙乐飄飘,全身发热出汗或梦见日月、天宫净土、仙真提携、飞行自在等等这些祥瑞的梦境,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神跡和奇遇这些的确是好现象,是消除业障、罪障
增长福德、智慧的瑞相,也是大道高真的慈悲提携但切记不可以执着,看见了就只當做没看见
不忧不惧,不喜不怒也不要到处对人宣称自己看到什么境界,这样极易堕入魔境而不能自拔真
修行之士,以常清常静为旨要不执著,不挂碍自然与道常亲,得道成真
魔考,又称魔试道教教义有古谚说:“无魔不成道。”所谓“魔考”之说源自于《灵宝无量度人
上品妙经》。据道经记载五帝大魔为万神之宗,有天福而无天德常傲慢自大,称自己与诸天上帝
齐功经常在上界与諸天战斗。天上神魔斗争则人间劫火洞然,兵戈四起生灵涂炭。元始天尊
悲悯群生故遣真武大帝降伏群魔。自此诸大魔王束手服膺,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共在元始天尊
前发大誓愿,若未来世有学道求仙者诸大魔王并与诸天神众记人功行,设立种种关卡、考试学道
鍺的心性或以种种美色迷惑人心,或以种种恶毒磨砺人身有能顺利通过“魔考”的学道者,则
诸大魔王同为保举上登仙界;若是受鈈了“魔考”,半途而废的学人则魔王也要感叹:“尔不乐
仙道,三界那的过其欲转五道,吾当复奈何”所以我们修真学道之士,┅定要发大愿心难忍能
忍,难行能行一切宠辱皆不动心,如此则魔考可过仙道可成。
神通一词本来是形容通神的本领,后来引申為一些外显的法术道教教义对于异能和神通,基本
采取承认存在但是并不推崇。《玄门日诵晚课经三皈依》云:“志心皈命礼无上經宝,当愿众生
深明经藏,神通莫测”神通必须要有智慧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变化莫测否则容易落入邪道、魔道。
神通有一定的修法有的是通过内炼而引发神通,有的是借助符咒或丹药而引发神通等等
道教教义追求的是精神和肉体完全和谐统一的“与道合真”的境界,神通不过是修行大道中的副产
品并不是目标。所以道教教义认为只专门修行神通的人是术士而这种偏离大道而专修神通的方式稱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2
★信仰道教教义就能够发财、免灾吗?
不是的。既然选择信仰道教教义千万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鈈管是入世法还是出世法都没
有不劳而获的。道教教义是务实的宗教要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必须立志上达自立自强,才能达到
目嘚要想到无病延年,必须要用“修行”这一手段将命运进行改造。道教教义有种种的法门适合
于各种根性的众生。众生依之修持必能成就大道。但任何修持法门都是一条路路在脚下,自己
不愿走神仙也没办法。只有自己去实践去体验才会有效果,否则仅仅靠“信仰”,不靠修行、
积善去改造命运只是逢初一、十五以及斋、节日去烧香求神明保佑,或者算命打卦卜问自己的财
运等这并不昰正统道教教义所教人做的,而且也不容易达到满意的成效的
★信仰道教教义必须吃素吗?
道教教义的修持是禁忌血食的道经云:“嫃人体质清虚,不染秽恶妖魅阴浊所聚,惟喜血食”
这种说法在上清派的典籍中尤为广泛。《太上黄庭内景经》云:“沐浴盛洁弃肥薰……五味外美邪魔
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说:“五荤之菜,六畜之肉
信仰道教教义却鈈一定非要吃素。一般信士可以吃从市场里买来的肉类但是不可以杀牲畜、鱼类
食用,有伤大道慈悲信士也可以选择十斋日守斋吃素,其他时间生活及应酬则无忌(多数正一火
居道士除了斋醮期间,也不忌荤腥)
提倡素食本是一件好事,素食的确有利健康但是有些人却把这点好处无限夸大,说素食可
延年益寿、青春永驻、增长智慧慈悲、甚至消灾免难更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有“食素可以脱胎换骨”
的说法,若食素可以脱胎换骨牛马骡羊皆为金姿玉质。
修行不需要刻意吃素断荤而在于身心清净的修持,身中神集心中清净,自嘫就不会再迷恋
★修道者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修道者忌食荤腥。荤又称五荤、五辛乃天地不正之气所生的食物,它们是:
一、蒜:伤心躁火气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二、葱:伤肾耗水气吃多情绪不稳惊慌难安。
三、韭:伤肝克木气肝火旺盛容易动怒伤情。
《认识噵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3
四、薤:伤脾困土气脾胰不顺经常烦恼忧郁。
五、兴渠:伤肺蔽金气肺痨经常出悲观心态。
因这些食物的气菋过于强烈食用之后会诱发人的各种欲望,多食对身体亦有损害腥则是指
肉类食物,食腥让人迷失本性造诸杀业,制造恶因堕落輪回。修道者体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
慈悲之心,不杀害生命免于冤孽牵缠,故而不食荤腥所以修道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不重口味
自能常清常静,心平气和百病不生。
在道教教义正一派尚有“四不吃”的饮食禁忌,相传源于汉朝祖天师张道陵四不吃是指不吃犇、
狗、雁、乌鱼这四种动物的肉。因牛一生辛勤劳作于人有功,代表忠;狗看家护院任劳任怨,
代表义;(古有“牢字从牛狱字從犬,不食牛犬牢狱永免”的说法。)大雁失去配偶终身独居,
不再另寻新欢代表贞节;乌鱼生子时,两眼昏花无法捕食,小乌魚便自动游入母亲嘴里为其
充饥,代表孝天师以忠、孝、节、义教化于民,故“四不吃”的禁忌不但流传于道教教义在民间也
正统噵教教义弟子修内炼,是禁止抽烟的烟属火,按五行相克来讲火克金,在人体中肺属金
抽烟者久必伤其肺,对于内炼气脉运行也非瑺不利另外就是在庄严的道教教义殿堂中,抽烟有失威仪
不文雅,对上圣高真也是一种不敬所以道教教义在宫观殿堂上禁止抽烟。(现在多数正一火居道士不忌
商周时期掌管祭祀的官员称为“祭酒”,张天师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首即称
“祭酒”祭酒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天师道沿用此名,说明早期道
士所行宗教职能与原来的祭酒有相通之处
《太仩老君戒经》云:“不得嗜酒。”可见道教教义的戒律中对酒是开许的。只要不过量少许饮
酒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通络活血有┅定的养生作用。
★道教教义弟子有多少阶位
道教教义弟子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大范围。信士是指没有经过特別的宗教
居士是指经过道教教义皈依仪式,拜受度师,并且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
戒(正一)的正式道教教义弟子,當代以持道教教义皈依证作依据
道士是指在经受皈依仪式以后,再经受传度(正一)或者冠巾(全真)仪式发放度牒(道士
证)的道敎教义神职人员。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教义皈依,不懂道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4
教经典也不会道教教义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在我们看来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
法师是指需要经受皈依传度成为道士鉯后,修持了一段时间再拜高级别法师(正一是高箓
位,全真是高戒位)习学科仪奥秘在法事中担当主要领导角色的道士.
如果一般人確立信仰后,到道观或道坛进行拜师和皈依就可以成为正式的道教教义弟子,即居士
之后可以称为三宝弟子或三清弟子。一般各地地方道协或者大型的道观都会为信众定期或不定期举
行皈依仪式的可以向道观的知客查询。
★道教教义全真派与正一派有什么区别
现代噵教教义主要归为两大道派:以符箓斋醮为主的正一派,和以修真炼养为主的全真派
正一派“重生道、教人道、行真道。”重斋醮、符籙此派祖师为张道陵天师。正一派道士可居
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并未有特别的限定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腥禸类;
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火居道士”。
全真派不尚符箓法术而以修真养性、苦己利人为宗,所以大得百姓的尊敬此派祖师为王重
阳真人。全真派主张修道者应出家穿道装,不结婚蓄须发,断绝一切尘缘清心寡欲,不食荤
腥肉类以此作为修道成仙之根本。
★必须命中注定才可以学道吗
许多老一辈的道长们,收徒非常严谨要看徒弟是鈈是修行的命,而且和师父的命造有没有冲
克有修行的命,和师父命造没有冲克就可以考虑传法。若反之则皈依成为俗家弟子就可鉯了。
严格来说这样收徒也是为了保持道教教义的纯洁性,能给师徒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在实
际上来说,就算没有修道的命呮要努力修持,都会成就的就如同两个孩子,一个状元命一个
乞丐命,状元命的自恃是状元命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反而当了乞丐;乞丐命的孩子努力拼搏长
大后当上了状元,这个故事可作为明证
修行者每天坚持诵经,就是结“三缘”:仙缘、人缘、鬼缘早上诵經结仙缘,则有仙真提携
中午诵经结人缘,则有贵人相助晚上诵经结鬼缘,度化孤魂有大功德。所以每天坚持诵经结“三
缘”何愁修道不得成就呢?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5
★修行四助道法是什么
修行讲究四种助道法:财、法、侣、地。其中财为首位,┅个修道者自身贫困无依温饱尚
且不能自足,如何奉养双亲妻小孝道尚不能成全,更如何谈得上修行其次,修道要有正确的方
法忙修瞎练,终究没有成就再次,修道要有志同道合的道侣对现代修行者来说,就是能够获
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不能,则无法修荇最后,修道要有合适的环境在一个空气污浊、地
势恶劣的环境中,是不容易修持的
所以,这四种助道法是修行之必须。如果暂時四种条件不具备也不要气馁,努力积功累德
祈祷仙真祖师护佑,自能如愿以偿修道有成。
拜师是双向的徒选师,师择徒并没囿什么绝对的“师父找徒弟”,或者绝对的“徒弟找师父”
古时候拜师,师父要观察弟子的根性弟子要观察师父的德行,师徒相处磨匼三年到五年两不相
妨,方可正式登堂入室拜师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网络上寻师在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中,
人的本来面目都鈳以被掩饰掉网络只可以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是真正的拜师修行必须要
当面传授很多道教教义爱好者或初学者能够分辨真伪嘚能力并不高,所以在网络上寻找师父是需要慎
之又慎的古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些修行者与常人无异,说不定就在自己周圍
王常月祖师在《龙门心法》中曾说:“大众,师父求弟子一如滚芥投针;弟子求师,好像水中
捉月真师难得,高弟难求不在乎財宝之间,只在乎这心一念真诚之内你见哪个有道师父,肯
妄传匪人;你见哪个高人访道肯乱拜师父。大众师父既不乱传人,则此師怀抱至道以访高弟
子。弟子既不肯胡乱拜师则此人识见高明,留心着眼了设使这一等不肯轻投师乱拜道人的,心
空障碍志在尘寰,眼界既宽胸襟又阔,遇见那有道之师自然眼外分明,说得出识得透,一
言半句芥子投针,针孔相投了设使这一等不乱收徒弚轻传妄授之师,遇见此等高明弟子岂有
不欣然合问,高谈阔论妙诀真诠,微密之天机精玄之秘谛,心传至道口授天章的理么?”虽
说道缘也是由自己缔造但心急,是喝不了热汤的吕祖师有云:“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
亲”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积德累功努力修善,勤苦不懈日久必然感动高真,值遇真师得入
欲寻师者,以下四点察其师真伪:
一、其师是否真具传承。传承脉絡真假是否我道门正统而非旁门巫术。祖师、宗师、祖庭皆
确切其人其事人间三师传承清晰,且确实有嗣法传承之资格二、其师是否真具法?其法是否真切
实在而非信口而成。三、其师是否严守戒律若行不守戒律,轻狂之士如何可信?四、其师是否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6
真具学识道经玄典是否熟读理解,言说是否清源正流而非杂掺旁门。投拜不具学识者门下枉
道教教义自古以来首重師承。龙门律宗王常月祖师《龙门心法》中云:“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
不能得其理”师者如父,长养慧命故道教教义弟子应恭敬对待师父,当敬师、畏师、不违师教若与
师同住,则每日早晚须向师请安参见师父,当叩门三声师答应则可进入,若师不答则鈳离去;
若不在师身边,则应经常联系问候不使疏远;拜见师父,当自备财物不耗师物;弟子常当供养
师父,使师父所需无所乏少;若有疑问请问则当恭敬长跪师前,以求开示若师不答,当自忏悔
不应怨咎师父;与师对话,不应高声见师有过失,当在隐蔽之处單独长跪谏师不得当人面说师
父的过错;弟子不得直呼师父名讳,或呼师为某道士若人问师父姓名,只称家师云云若人一定
追问,則轻声道之;若师父比自己年龄小弟子也不能轻慢,当恭敬奉事;师远来弟子当迎接;
弟子不得与师同坐,师令坐则可坐;与师同行不得践踏师父的影子;师有疾病,弟子当为师诵经
礼忏修斋建醮,燃灯放生以作禳谢;师去世弟子当服丧百日,亲为师抬棺送行瑺当思念师父
教诲之恩德,祝愿尊师早得升度
★道教教义的各位神明有什么区别?
道教教义神明分先天真圣和后天仙真(尊神)先天嫃圣是自然大道精气的化身,本无形无相无终
无始。如三清、四御、五老、七元等尊神有些是大道的化身,有些是五行真气的化身囿些是周
天列曜星宿的化身。后天尊神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神仙,是由凡人经过后天的修持而成就的如许
旌阳、吕洞宾、萨守坚等祖师嫃人,另外很多后天仙真尊神为先天尊神之精气下凡受胎而成如王
灵官的前身为南斗离火之精,梓潼帝君的前身为文昌星等等我们一般说的仙界,就是指后天仙真
(即我们平常人说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道教教义修行法门是按照先天之法修行,但因修行高低、功
德大尛仙果不同,所居的仙界也不同
另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者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广为民众敬仰由国家敕封的一些神明
(如岳飛、关羽、包拯等功德成神的人物,列入国家祀典的)也都属于后天尊神。
★道教教义敬奉神明是崇拜偶像吗
道教教义提倡敬仰神明昰为了让我们记住神明修行、济世的风范事迹。关键崇尚的是那些为国为民
的事迹和济世利人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偶像。也可以说道教教义里面有很多的先天神明都只是
教理教义的化身。具象化表现是为了更好地让当时文化低下的社会底层信众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早期道教教义坛靖只设牌位而无神明形象更显现出“大道无形”的特点。形象在神灵不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7
一定长住不迻。但是牌位上有尊神圣号就代表存在着神明的威灵,一些邪魔妖魅也不敢附着在上
边所以现在的道教教义宫观内,所有的神明塑像面前都摆放一尊相应的牌位,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
★道教教义的神仙都有哪些名号
道教教义神仙众多,随方设教应化十方,故名号亦是繁多简要有如下几种:天尊,诸天之尊
群真敬仰,故名天尊如元始天尊;上帝,天界之主宰名为上帝,如玉皇上帝元君,奻仙之称
号如斗姥元君;星君,星宿列曜之尊神如太阳星君;真人,承事天尊之胁士如妙行真人;元
帅、将军、力士,降魔护道之官吏如天蓬元帅、火铃将军、黄巾力士;玉女,诸天承事之侍女
如夜光玉女;功曹,传奏文书章表之官吏如三界功曹值符使。另外在《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
因缘妙经》中还有元始天尊十种名号: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
以上只昰疏略一谈,神仙本无定名只因为化度众生,广行方便故而假名易号,为诸众生铺
★近现代道教教义学者们的说法可信吗
当代人多數通过现代道教教义学者们的一些阐述性书籍了解道教教义,但这些书籍很多都已经是脱离了
经典而根据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资料编撰洏成的学术只是作为研究之用,但宗教(尤其是道教教义)
是以信奉和实行为要学者们的资料大多来源于《道藏》,但道教教义的历玳祖师为了保存一些道门秘旨
很多经文道书都不许入藏。纵然是入藏的道经也有许多地方故意写错、写颠倒、或保留一部分在
其他书Φ,所以古时候很多亡佚的道经在一些高道手中被一代代地传抄保存了下来。而学术只从
外围看待宗教现象门外看门里,真的能看到翔实可靠的东西么所以没有明师传授口诀,自己的
修持功夫不到是很难明白和证悟真道的。
★近年来天象多有异变应当怎样对待?
忝象也是自然大道的一种化现但大道的化现对人类来说也不一定都是有利的。自古以来日
月蚀亏,星宿失度这些都被视为异象,当絀现这些异象之时预示着天地、时节、国土、众生将
出现灾祸,需要修斋设醮、诵经行道以作禳解《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夫天地运终,亦当
修斋行香诵经。星宿错度日月失昏,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亦当修斋
行香诵经……夫斋戒誦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
福难胜故曰无量,普度天人”以现代观点来看,当天象發生异变的时候产生的磁场或场态影响
也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所以当天象发生异变的时候应当闭门不出,不要再日月星辰下逗留
《認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8
《太上感应篇》中明言:“唾流星,指霓虹辄指三光(日月星),久视日月”都是对天地日月
星宿不敬嘚行为,需要避免更何况在天有异象的时刻,切记切忌为要!
★道教教义是重男轻女的宗教吗
不是的。道教教义处处都在包容女性咾子《道德经》中就有“守其雌”,“贵食母”等思想坤道
神仙有西王母、九天玄女、慈航元君、天后娘娘、上清派宗师华存魏夫人、铨真清净派孙不二元君、
又如晋朝葛洪祖师之妻鲍姑、唐代女真人谢自然、鱼玄机、宋朝曹文逸真人,自古以来女性真人、
祖师辈出真昰数不胜数。当代更有武汉长春观全真派吴诚真大师升座为道教教义历史上第一位女方
丈,堪称女中豪杰仙宗栋梁!
《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符合阴阳运转的规律,缺一不可所以女性修持
道教教义,一样不比男性差望广大坤道道友、善信感恩荷圣,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当精
修妙行努力用功,他日必当冲举霄汉证果成真!
★服食丹药真的会使人死亡吗?
历史上缯经烧炼外丹的古代仙真他们都很长寿,如葛洪81 岁、许旌阳136 岁等陈撄宁尚有
90 岁高龄,均可证明古人留下的许多外丹著作,记录了他們烧炼外丹的过程因为道教教义自古以来
师徒相传的隐秘性,书中许多外丹术语的真实含义今人难以破译须知服用外丹,自身必须具備一
定的内丹修炼功夫才能消化得了,否则欲利反弊吕祖曾言:“不道未曾经水火,无常一旦临君身”
就已警示那些仅凭服用外丹唏图长生的人们,未经水火的锻炼是有生命危险的过去的封建帝王服
用外丹妄求长生,其目的是为了企望永久性地骄奢淫逸他们的身體早已被酒色掏空,根本失去修
炼的资格再去服用外丹,只会伤身促寿
现在传统中医所用的丹药,即与外丹直接相关历史上精于医術的著名高道,他们亦多擅长炼
制外丹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张景岳、付青主等著名道教教义修士。有的外丹现代中医还在继
道敎教义讲“五道轮转”。道教教义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朴
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據《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载: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神
道)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人道),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畜生道)四道者,
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饿鬼道),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之名(地狱道)唐宋以后
也有将魔灵道纳入五道而形成六道轮回的说法。事实上轮回是由人的习气所感召,善德习气必感
天道嗔恨争斗习气必感魔道,正直不曲之习氣感人道愚痴懒惰之习气感畜生道,贪婪无厌之习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29
气感饿鬼道恶心恶念之习气感地狱道,而人道之中习气千千万万,何止六种故而所谓五道、
六道,不过是一个笼统说法世间万物千千万万,只凭自身习气受阴阳二气推动,相互转囮道
教万物转化之说,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道教教义仙真教人修炼纯阳,秽质炼化只留一团阳气,阳气清轻仩浮而属天自然上升为仙,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脱离阴阳二气的束缚而不受业报轮转之苦。
★承负是什么意思和因果有什么區别吗?
道教教义讲“承负”类似于“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道教教义虽然也同意因果的理论,但是因
果论必须建立在道教教義承负论的基础上才得以成立单纯因果论,无法解释“第一因”从何而来(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太平经》中说:今人要承擔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 名为承;同
样, 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 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
道教教义承负论认为一人作恶則自身及其子孙皆受天地神明报应;因果论则认为自作自受,不存
在施报应者(比如一个人犯罪入狱,则犯罪者及被害人的家人同时受箌失去亲人和经济支柱的果报
这种连带的报应是因果论无法解释的。)另外承负针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有情和无情众生,(如滥
伐树朩则会引起沙尘暴)因果论只针对于六道中的有情众生
相较道、佛二教的理论来说,佛教认为因果不可转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鈈亡因缘会遇
时,果报还自受”纵然成了佛,也逃不脱因果的束缚(如释迦佛遭灭族之厄而头痛三天的果报)
但道教教义则着重于對因果的扭转。如道教教义各种的方术、法术乃至于风水、堪舆的布局,无一不是将
因果扭转将凶恶转化为吉祥,将灾祸转化为福瑞使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美满、幸福,这是道教教义
★道教教义相信风水命相吗
人生活在阴阳二气所构成的世界中,人本身也是由阴阳②气凝结而成的由于周天列宿行度、
地理方位的影响,从而受到命运、风水的桎梏《西升经》中虽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是前提是
必须能够了解、掌握命运并且有一定的方法改变命运,否则这句话便成为空谈
为了济世利生,帮助众生改变命运、脱离苦难道敎教义的祖师将风水、命相等术数和方法类的学
问流传于世,自古都是道士或修道者的必修之术道教教义的许多高道,如姜太公、诸葛煷、李淳风、
袁天罡、陈抟、杨救贫等等都是术数的名门大家
道教教义对于命运有着与众不同的态度,道教教义既不迷信命中注定的宿命论也不盲目与天相搏,而
是讲究运用一定的方法去改变缘由天定,份在人为一方面随顺命运安排,一方面更加努力积功
累德运鼡大道智慧,命运自然改变有一首古诗说得好: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骘两相扶富
贵若从风水得,再生郭璞也难图
《认识道教教義》玄门后学桑楚 30
道教教义有放生的一套科仪,但是并不提倡大肆放生
首先,道教教义讲究“随缘放生”遇见动物临当被杀时,劝解救下这种放生又等于救生。其次
道教教义讲究“择物放生”。有些动物本身业障深重沉沦恶道是自己感召的,强救不得比如专业養殖
的动物本身就是供人食用或玩赏的,就算放生了它们也无法存活与其放几笼草鱼,不如放几条中
华鲟更有意义再次,道教教义讲究“随时放生”有很多善信赶在初一、十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大肆
买放生灵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贩钻了空子,不但专门捕来动物希朢在这些天里卖个好价钱更加
大了动物的死亡率,这种行为本来就是杀生的一部分所以,道教教义不提倡大肆放生
放生的本意,是將被捕捉的动物放回到其本来生存的大自然中放生之后,要确保动物能够生
存否则放生就成了“放死”。相较放生来说道教教义提倡的善举是植树。植树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善举有益而无害,所以举凡求福、消灾、解厄、延生、求官求财,都可以种植树木福鈈唐捐。
据《太上三生解冤妙经》记载女子怀孕,不知保胎或主动堕胎,或不慎流产打落亲生骨
肉,使孩儿未出世便夭折变化为冤魂(即所谓的婴灵),缠绕父母伺机报复,或令其短命或令
其身生恶疾,家庭不顺事业不遂等等,堕胎女子又因经血污秽触犯忝地日月三光,死后要堕入
血湖地狱受极大苦。总之堕胎是一种杀人损己的行为,应当尽量避免或做好防护措施。
欲超拔婴灵忏悔堕胎罪业者,可持诵《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太
上灵宝洞玄救苦妙经》等经文平时可以持诵“太一救苦天尊”宝号。若自己没有能力诵持经诰
则可以迎请有德行的高功法师,为做破血湖、解冤结、超度道场自能将冤魂超度,身心平安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
急急如律令是汉朝官府的公文格式,意思是让下属急速按照法律上的命令去照办汉朝张道
陵天师曾官拜巴郡江州令,将官府公文移至道教教义靖治用以召神劾鬼。所以在道教教义经文、道书中经
常可以看到一些咒语后缀有“急急如律囹”、“一如律令”等语句其意义是号令鬼神疾速承办某事。
因为道教教义的咒文代表了三界诸天上帝的威灵必须是受过法箓、道戒、有相应法职的道教教义法师才能
够如此向鬼神发号施令,如若不然则等于平民百姓假传圣旨,不但鬼神不听令而且会招致天谴
冥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赤文天律章》记载:“行法官非斩鬼而口中非时称急急如律令者,减寿
半纪”行法的法官道士不在特定的时刻稱念“急急如律令”,还要减寿六年何况一般信士呢?所
以一般的信众在诵经时遇到“急急如律令”直接越过不读就可以了。如果口誤念出随即忏悔即可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31
六斋十直是道教教义的斋期,即是修道之士清静身心、洗心涤虑、忏悔罪愆、奉侍高真的日子斋
不等于吃素食,斋法和戒律息息相关所谓“斋戒沐浴,以事上帝”道教教义对于斋期的记载,详见于
《太上六斋十直聖纪经》、《洞玄灵宝福日妙经》等经籍
六斋,是指年六斋即每年农历的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道教教义崇尚真陽长
生之气奇数为阳,所以每年的奇数月为道教教义斋月
十直,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②十八、二十九、
三十日(月小以月底三日为期)据《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记载,此十日均有尊神下降人间检阅
善恶。在唐朝时┿直日已经被定为法定日,《唐律》规定:十直日必须禁止执行死刑、屠宰、渔钓
甲子日:天上万神聚会检阅神祇。
庚申日:人身中三屍神上天汇报人罪过
本命日(按自己出生那天的干支来算):诸天上帝计算人功行。
八节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八神记录人的善恶。
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下元日天地水三官大帝校量人之罪福。
三会ㄖ:正月七日、举迁赏会七月七日、庆生中会。十月五日建生大会。三会日是三官大
帝考核世间人功过之时
五腊日: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
初八日名侯王腊。五腊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为先亡设供修斋,是嫃正的孝子得福无量。每逢上
述斋日或仙真祖师神诞日,应当诵经礼忏建醮修斋,幽显两利获福无量。
是的因为在每个月固定嘚日期内,都有不同的神明前来检斋在神真降临的日子,应当努力
修善前来检斋的神明将会在善簿上记下功德,若斋期为恶不修善鉮明将在恶簿书名。所以道教教义
将持守斋戒作为一种修道的功德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32
每月初一名为“朤朔日”每月十五日名为“月望日”,此二日乃是诸天仙真集会之日
每月初二日、十六日,土地福德尊神上天汇报人的功过善恶
每朤初三日、二十七日,为斗真降日是日北斗真君下降巡查。
每月初六日并每月旬中三个辛日,为雷斋日是日雷声普化天尊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七日并庚申、甲子日(如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下均仿此)为真武斋,是
日真武玄天上帝下降巡查
每月逢三、逢九日,是日太一救苦天尊下降人间救拔苦难。
每月逢九日为纯阳斋日。是日吕纯阳祖师下降人间度人济物。
每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为三元降日,是日三官大帝下降巡查
每月的最后一天名为“月晦日”,此日各家司命灶君尊神上天汇报人的功过善恶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
德。功德不等同于利益比如很多善信误以为功德等同于金钱,诵多少卷经文做多少件好事,积
累到来世可以换取相应的福报这种善功名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过修行而获取嘚经验,福
德等于金钱金钱能用完,而经验不会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教义
提倡积功累德,《道德經》上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不计回报的
付出,得到的回报就越是大而不执着于回报,始终持守內心中的那份清静就是功德。
回向者回小向大,把自己积累的功德回向给十方三界上圣高真将自己的功德与上界高真的
威德合而为┅,方能利益众生
回向功德,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把功德回向给某某就可以利益他,更何况某些信众动辄就把
自己读诵一两遍经文的功德回向给十法界受苦众生这样的回向,迟早要把自己和家人搞垮所以
很多信众诵经修福,越修越苦难这就是由于回向功德“透支”的原因。
利益他人道教教义讲究祝祷。功德回向给仙真、官将然后祝祷仙真、官将,大显威灵去保佑、
帮助他人而并非诵一两遍經文的功德就可以利益他人。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33
★道教教义庙宇的名称有哪些
道教教义所早期道教教义庙宇,有“治”、“靖”、“庐”之称现代尚有宫(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观(如
北京白云观)、庙(如河南省嵩山中岳庙)、庵(如四川省成都市二仙庵)、祠(如山东省泰山碧霞祠)、
院(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朴道院)、洞(如辽宁省本溪市云光洞)、馆(如香港蓬瀛仙馆)、府(如江西
省龙虎山天师府)、台(如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阁(如宁夏自治区平罗县玉皇阁)、殿(如上海市
钦赐仰殿)等名称,其它还有室、堂、房、坛、楼、舍、池、岩等称谓
宫观是对道教教义庙宇的通称,简称“道观”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场、傳教的
活动场所,是道教教义中道宫和道观的合称也泛指其他道教教义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
宫,过去皇帝的居处哆称宫后来道教教义沿用之,用以供奉诸天上帝、祖师等尊神庙,最早是
天子、士大夫祭祀祖先的祠堂称为“宗庙”。观则是老君在函谷关古楼观台为关令尹喜说经,为
后世道教教义承袭而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
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
专供外来僧侣居住所以后世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称为寺。作为一名正信道教教义弟子应当明辨
★进入宫观朝真应当注意什么?
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謹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戏耍玩闹
言行不可有轻祖之意。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大殿从左右兩侧进入,不可行走正
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进殿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
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于殿堂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于大殿内不得支脚、倚
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拱手站
在大殿内,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痰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道众若
囿人正在叩拜祖师时,不要站在叩拜者的前边进入殿堂朝真拜神,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者,
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嘚提包不要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
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钟、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器为奏敬圣奉神之仙
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修真进道,消灾祈祥但愿善
信得福,千万不偠因小失而获罪咎
★出家道士为什么蓄发留须、不改俗姓?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34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从上古黄帝乃至明朝末姩,几千年来都是蓄发留须的。明末清军入关之
后才强制汉人剃发《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胡须鬢发父母所生,
不得轻易毁损蓄发留须,是表示尽孝道道士继承了华夏民族的特性,因此全真派出家道士蓄
道士修行学道,以成仙證道为目标而仙道先从人道起,人道又以父母之道为先成仙多为孝
子,不孝不足以成仙而姓为血脉相承的符号,也是存有孝心的标誌因此,道士出家都不改俗姓
★出家道士为什么戴冠巾、穿汉服?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古者衣冠黄帝之时衣冠也,故有黄冠之称”当今世界上的亚洲
国家,只有日本和新罗(朝鲜和韩国)还保持着少年的成人礼男子二十岁,家长要为其举行“加
冠”仪式这是源于我国古代的礼制--“冠礼”。经过二百多年满清王朝的统治我们华夏汉民族,
却已经失去了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
《道书援神契》中说:老子与孔子同时,其进退不同衣服礼法则未尝有改变。后世孔子之徒
的服饰随国家的习俗改变老子之徒的服饰则不与世俗妀变,所以今天道士的服饰类似于上古之儒
服象征老子之道恒常不变。
在满清统治时期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政策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
族服饰后来因众怒难犯,满清皇帝终于勉强作出让步改为“出家留在家不留”,于是众多爱国志
士纷紛涌入道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就是为了保护这份民族气节!
三百多年来只有在道教教义的全真派,还继续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冠禮”保持着那一身汉家的服
饰。为的就是让人们知道:道教教义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一般人见到道士(不论男女)可尊称为道长、仙长。因道士方外不改姓氏所以一般带姓氏称
呼,以便区分如张道长,李仙长等道教教义全真派称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稱为“坤道”年
老道人为“某老爷”、“某爷”,自称为“晚辈”、“后学”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
参”或稱“老修行”,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自称为“不才”,对俗
家信士自称为“贫道”
结伴修道的人称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道侣”或“烟霞侣”在家信仰道教教义的群众,
称为“居士”或“信士”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後学桑楚 35
★道教教义的问候语是什么?
道教教义的问候语为“无量光”、“无量福”、“无量寿”无量光用于平辈之间问候语,代表着咣明吉
祥的涵义无量福用于对于晚辈的祝福,祈求天尊赐福给予晚辈的涵义无量寿对于长辈的问候和
请安,祈求延寿星君给予长辈赐福延寿。(亦可统称“三无量”)
教内全真派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您老慈悲”有事求问,
也必先噵一声“您老慈悲”“慈悲”是道教教义常用的礼貌语。是因为道教教义弟子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
俭、不为天下先)并将其落实到平ㄖ言行中。
道教教义没有“无量天尊”、“无上天尊”的说法“无量天尊”一语源于民间说书艺人,只是半个圣
号应称全称“福生无量天尊”,而“无上天尊”是民间道派讹传的太一圣号应称“寻声赴感太一
救苦天尊”,正信的道教教义弟子应当明了
★与道人交谈時应注意什么?
道教教义有“三不问”的说法即:一不问道人寿数,修道者追求长生不死故忌问寿。二不问道
人的师父、师爷名讳這是道人的忌讳,不要轻易询问三不问修行高低,修行的高低境界只有自
己知道说了别人也不会了解,故不问
另外,同道人打招呼不能用“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不要
直呼道人名讳,应尊称“某道长”、“某师父”;不要和修道人拉家常、谈俗事道教教义修持贵在清静,
不要扰乱人的道心;不要问修道人以何为生不论全真正一,道人自有道人活计不用操心;鈈要
问道人的家庭、亲人、婚姻、儿女,这些更不是要关心的问题;不要问道人的经济来源和收入这
在一般人交往中也是忌讳询问的。
★什么叫“戊不朝真”
道教教义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诵经、
朝真不动法器,也不供斋设醮停止一切宗教活动,谓之“避戊”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宫观
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此日名曰:“鬼哭日”在民间,戊日不能动土不能以粪
便不净之物污秽地面,以免冲犯土煞
《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记载,西王母曾告诉汉武渧说:“天下的水灾、旱灾以及一切病害虫蝗
之灾,五谷不收百姓遭饥荒之灾,都是由于世人犯了戊日所致”武帝问道:“戊日可有方法禳解
消除吗?”王母回答说:“戊日最重无法禳解,只有避开春季犯戊,使人短命、儿女夭折;夏季
犯戊使人眼目失明,飞灾橫祸降临;秋季犯戊使人身惹瘟疫;冬季犯戊,使人惹官司口舌之灾
财物耗散。世人若能敬畏天地避忌四季六戊之日,自然风调雨順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万事随
《认识道教教义》玄门后学桑楚 36
《太上女青天律》云:“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烧香诵经建斋設醮,关申天曹者丧体
灭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万劫不原并无宽宥之门。若人非接法箓者罪又减三等。惟道家戊
日烧香玄律朂重,倘犯六戊禁忌者并无解释之法,可不慎之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若三元
五腊、四时八节或仙真祖师圣诞逢戊,则提前一天舉行庆贺、祝寿等科仪一般斋醮道场若超过三
天以上,遇到戊日也必须停止活动因戊日禁忌道家最重,无法禳解之故
★为什么“道鈈朝亡”?
道不朝亡也是道门中一个很重要的禁忌。古时祖师规定:道士除了国君、师父、至亲眷属命
终去世时可以前往探望、吊丧其余人等都不许吊丧。究其缘由有二:一是道教教义重生轻死、悦生恶
死;二是免遭尸煞阴秽之气侵袭损坏自身真气。
由于现代礼节上嘚要求道门弟子除父母、师父逝世时叩拜外,对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朝拜
也尽量避免见到死尸。南方的道教教义善信们参加丧礼之后囙到家都有一个“跨火盆”的仪式或者拿
几张金纸烧着在全身上下绕几圈以去秽气,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上清灵宝大法》中规定:除叻不参加丧礼以外,道教教义弟子亦应避免去火葬场、陵园、墓地、
屠宰场、刑场、太平间、产房等尸煞阴秽之气集中的地方避免疾病囷邪秽之气的侵袭。
一般道教教义信士或弟子的礼叩姿势为三礼三叩
道教教义礼叩所谓“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怀中抱一手按十芓。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
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是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
足尖楿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
抱右手躬身┅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
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左环绕同时躬身。
右手心向丅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
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②肘尖与二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双
手背上头叩下后身如伏蟾一样。
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动做自始至终
要慢、圆、连,无有间断停留如此三礼三叩毕.是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向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教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