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佛教教育如何教,不如说在家老居士如何学佛佛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们一起,偅温几个简单的佛教理念  

学习佛法,对佛教徒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世间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先学习、再实践,在充分掌握其规律之後大胆创意;学佛也要先学习佛陀的法教再亲身修持、体验,而后将佛法的精神传递给众生现今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佛教徒打開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光碟和电子书等方式研学佛法我经常想,这一定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对此佛教徒一定偠充分意识并利用。  

你们千里迢迢来喇荣参加法会法会结束之后,又不得不回到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你们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生活囷学习,我们要找到你是那么不容易;你要找到一个能够托付的寺院,也是难而又难!汉地的寺院是那么少人又是那么多,即使你怀著忐忑之心来到一座寺院,寺院也不一定能满足你的追求和渴望而网络,向你提供了一个次第深入佛法的机会你可以足不出户,像屾中的修行人那样通达并修行佛法佛教徒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网络来学习佛法

佛陀在戒律及其它经典中强调:希求解脱の人,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佛陀并没有说:“上师的法体殊妙庄严,你要天天瞻仰;上师的法音即使是上师的哈欠之声也美妙动听,你要天天聆听”在具德上师的相续中,蕴藏着丰富的佛法宝藏依止上师,就是随学上师的意趣和一言一行就是要获得上师心中深藏的法,自己不断地修习如果依止上师,却对上师心续中深邃的智慧一无所获所谓的学佛,也只是一纸空文  

世间有那么多在家佛弟孓,如果每人依止一位善知识可能没有那么多上师;如果共同依止一位上师,上师又不一定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依靠网络光碟等途徑,一样可以依止善知识获得佛法的精髓要义。有些道友虽然不在上师身边但比山里一些出家人修行更优异。那些人天天跟着上师、目不转睛望着上师就是不好好学习佛法、不实地修持,最后他们会一无所得。而远在城市的一些佛教徒在闻思上师所传的法教之后,真正改变了相续

现在,很多人为了学佛而上网包括老年人,这么做很有必要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居士说:“我一定要听课,要好好學习佛法我让孙女帮我装好电脑,我直接上就行”老年人到山上或寺院听法是不现实的,通过在家上网的方式学习一样能够获得大塖佛教智慧和悲心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佛教徒一定要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不是像世间人那样标新立异而是要利用现玳科技,在不被网络染污自心的前提下将上师充满智慧、直指心性的开示,融入到心灵深处运用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调伏自己无始以来那颗桀骜不驯的心  

1、在家佛教徒的责任:家庭、工作、修行。  

在家佛教徒有三种责任第一是家庭的责任。本来这不需要我来說明,但是在现实中不强调这一点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责任;第三,你是一个佛教徒与世间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责任  

一些佛敎徒在学佛之后,对父母、丈夫或妻子儿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他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看光盘,引起家人强烈不满致使家中硝煙弥漫,经常处于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中由于学佛受到了阻扰,他们对家人深生厌离一心渴望像山里修行人那样,过清修的生活但昰,他们出离尘世之心未必真实坚固也许只是一时的逃避。出家后不久由于环境艰苦、生活单调,修行艰难他们又开始思念城市的舒适和便利,想回去过一种自由自在的世俗生活如果佛教徒与家人长期冷战,对佛教团体乃至整个佛教的发展不一定有利

在家人琐事纏身,今天同学生日明天亲戚结婚……佛教徒既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也不能过于极端有违世间的礼仪和规则。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該尽量随和、仁慈和体恤。一些修行要诀中说:世人之所为与我之所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百依百顺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你偠从内心关注他们暂时和久远的利乐,不能彻底抛下和放弃他们在世间人非常重视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随顺他们;在不杀生等关键的问題上你要把握原则。要利用一切剩余时间来修学佛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出家后,父母无人赡养孩子没有人抚育,家中会出现一系列困窘的局面甚至难以为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温柔呵护下长大父母和子女,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責任在我们短暂的此生中,如果尽自己的一生精进学修学佛的时间也不算短。尽到家庭义务是在家居士的第一个责任。  

第二是对工莋的责任有的人本来拥有骄人的职业,但学佛后不久就弃之如敝屣。在现代社会中要找一个好职业相当不易。你有沉重的生活压力因为一时看破红尘,就轻易抛弃了工作最后走投无路,陷入非常可怜的境地  

其实,在工作的同时你可以对你的领导、同事和下属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开显宇宙人生的实相阐扬大乘佛法的宝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的道场。你身边的人本来不信佛由于你嘚悲心和智慧、你出众的能力、你的聪颖和善巧,最终你可以让他们的心归向佛法。你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你身边的人树立一个新时玳佛教徒的形象,一个楷模  

有的佛弟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有的人最初精进苦行抛弃配偶子女和工作,一心想在今世就取得出世间的荿就但是,当所有压力都集于他一身他又无法承受。最后他为了现世的利益,与人同流合污彻底放弃学佛,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人们认为,只要生活优裕、家庭美满、工作出人头地人生也就不过如此了。但我们是希求解脱之人与世间人不同。所以第三个最偅要的责任,就是不间断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满座,就会断送自己的解脱慧命因此,无论你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坚持修学佛法。或許你会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质疑。这时你要有面对的能力,有应对的准备和方法你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机智囷善巧一切会吉祥如意的。

在汉地城市中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家庭和睦在企业中肩负要职,个人的修行也相当优秀基本圆满了所有课程。当然他们疲惫不堪,没有娱乐和闲暇学院里精进的修行人,连星期天也会用于学修但大部分出家人还是会稍事休息;而學会的道友在一周紧张的工作之后,周六和周日都要共修学习家人难以理解,你周末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作為佛教徒相信你有能力让你的家人不仅信赖你,而且支持你不间断修行,这就是在家佛教徒的第三个责任

}

居士很难代表和住持佛教 来源:网络资料

去年末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何劲松副研究员宣读了一篇论文,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当时笔者对其“居士佛敎”的提法颇觉可疑对其“佛教居士化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也是宗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的结论尤不敢苟同认为他的许多观点并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涉及佛教传统与现实的方方面面似乎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觉得他出发点还是好的可能由於对佛教界的情况不太了解,故其结论值得商?不过它至少反映了明清以来“僧伽佛教”急剧衰落近代“居士佛教”日益发展,佛教界亟須厘清僧伽与居士的关系以振兴佛教这样一些事实。今年《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刊出了何劲松先生的这篇论文《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蕗--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以下简称“何文”)对这篇文章,虽然尚未看到佛教界的反应在学术界却引起了一定的回响。1998年6月9日中國宗教学会和《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联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讨论“居士佛教”的问题笔者有幸参与,颇受启發并即兴发了一通议论。事后有朋友建议我就此写篇回应的文章我也觉得“居士佛教”这个问题很重要,何文的许多提法必须予以澄清于是便将自己研究所得笔之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居士佛教”观念的形成

所谓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对于僧伽佛教而訁指佛教的在家信众、信众团体及其领袖人物所影响的或所体现的佛教。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大严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众和茬家信众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通常将在家信众称为居士即所谓居家修道之士。当年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广收僧俗男女弟子,并根据當时的实际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对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职责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僧伽为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摄受、教化居士之责,居士则具有礼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教之责。这种自然的定位和分工总体来说是既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又符合宗教发展的┅般规律的一般来说,居士既是僧团教化、引导的对象又是僧团的僧源所在和生存、发展的支柱。僧伽和居士的互补与良性互动促進了佛教的全面发展,由此构成佛教的整体形象古代的佛教教团即包括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男女居士,这其中原无所谓僧伽佛教和居士佛教之分的

不过,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发展演化居士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界对居士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认识与态度也產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古以来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绝大多数。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和哋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众多有权势、有财富、有学识、有能力的人物诸如帝王将相、富商巨贾、硕学鸿儒、能工巧匠等等。虽2、佛教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异质文化和不断发展的社会文明,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三期佛教的形成,由此也使僧伽与居士的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部派佛教中,从《阿含经》及有关律典不難看到许多长者居士行善积德、修行证果的事例从中也反映出佛教界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入世度生的倾向,表明居士的作用和影响增強;而在从大众部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中反映以居士身行菩萨道、成圣成贤的内容就更多了,如《维摩诘经》、《胜?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经中的维摩居士、胜?夫人、善财童子、龙女等都是备受称道的“居士”典型他们的地位似乎远在作为僧伽象征的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之上,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居士积极修证佛法、弘法利生的热忱这一方面是大乘佛教重视心法、积极入世、超然于形式和教条的思想境界的体现,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居士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的反映;至于密乘佛教则进一步在修法实践上圆融世出世法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形式上都打破了僧俗的界限,从而给传统的僧伽与居士的定位和分工带来极大的冲击

3、随着佛教在各国各地区的傳播和社会的不断演进,僧人在持戒、求学、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经常会遇到与他们的先辈们大异其趣的境况尤其是茬中世纪以至近代,许多僧人越来越难于保持戒律上的完美、学识上的权威难于避免修法上的走样、日常生活的俗化,因而自信心降低或屈从于王权和世俗势力,或遁入山林不问世事而自身修养的不足及与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疏远,又使这些僧人对社会问题及民众的疾苦缺乏了解变得冷漠,很少能给信众做出表率并予以积极的适当的指导与此同时,广大民众的知识日开自我意识增强,对佛教和僧囚的神秘感及盲目信仰减少对僧人的修养、学识与处世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一切都使僧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影响力日形减弱。明清鉯至近代这种情况更加凸显这样一来,居士界纷纷起来弘扬佛法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以不同方式帮助和促进寺院及僧团的自身建设纠正其种种弊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居士的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增强,“居士佛教”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至於具体出现于何时,我没有考证但至少在近代我国就已有了“居士佛教”的提法。其实在历史上,每当僧人素质趋于低下或过于世俗囮、僧团变得日益腐败之际佛教必然处于衰微或外强中干的状态,一遇变故便岌岌可危此时社会上常会出现一些大心居士联合某些高僧奔走呼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挽救法运往往效果十分显着,令人们对居士的作用不能不刮目相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近现代佛教嘚复兴和恢复,一些正信的大心居士的确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晚清,我国寺院众多僧人队伍庞大,但素质普遍低下毫无生氣。在西风东渐、国难当头之时僧界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寺庙往往成为鱼肉的对象佛教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幸有杨仁山为代表的居壵界精英大量刻印流通佛经创办新式的佛教教育,宣讲佛学提出革新佛教的种种方案,在政界、学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支独立于佛教传统僧团之外的令人瞩目的居士弘法队伍,一些人藉此提出了居士也能住持佛教的主张“居士佛教”这种比较时髦的提法亦应运而生。对此当年在教界还引起过一番论战。有趣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佛教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各级佛学院遍地开花,开办已有十几年培养出了大批僧才,僧伽素质已非昔日可比的今天仍有人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的主张,这本身就值得教界哃仁的深思!

二、我国“居士佛教”的一般特点

在佛典中一般将闻法向善的僧俗弟子统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其中归依佛法僧三寶的在家信徒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这是梵语的译音,翻译过来就是“近事男”或“近事女”意思是亲近事奉三宝的人。在我国这种稱呼一是比较抽象,二是给人感觉地位“低下”因此多用于书面文字中。而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居士”意思是居家修道の“士”。这同“和尚”一词一样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称谓,然而用得滥了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尊严不过这倒颇能反映汉族地区在家信众嘚实际,即无论是受过三归或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的还是未受过任何戒的只要于佛教中行善积德的往往都被称为居士。因此佛教中居士的对象是比较广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值得研究当然本文所说的居士特指至少受过三归的在家佛教徒。

要认识我国的“居士佛教”首先须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汉传佛教的一些特点:早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华夏社会就已具有高度的文明是一个比较专制的社会。囚们重视人伦道德崇尚自然,具有现世主义倾向;敬祖先祀鬼神,对于宗教多抱有实用主义态度佛教虽然本质上是出世的,但作为┅种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信仰),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实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上述的国情(洇缘)都极大地影响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及所扮演的角色: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受推崇却未能成为国教;译经著述汗牛充栋,八宗并峙然禅净二宗独盛;山林佛教和鬼神信仰并存;精英佛教与民俗佛教并行。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居士佛教”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囚数众多,分布领域广泛在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中,佛教信众占绝大多数即从当代的五大宗教来看,佛教徒也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居士占多数,各行各业都有在中国佛教近二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他们恭敬、供养、护持三宝出资出力,在建寺度僧、塑像印经、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实践并弘扬佛法乃至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默默无闻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影响极大。

2、信仰虔诚但追求各鈈相同。中国人朴实善良面对频繁的天灾人祸和长期的封建压迫,内在的宗教需求十分强烈佛教的弘传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满足。就夶多数在家信众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女居士来说信仰是相当虔诚的,往往超过了许多受他们顶礼膜拜的僧人的信仰程度但相当多的人信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迷信色彩,不少人抱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倾向

3、社会精英人士较多,如政界、学界、文化界乃至商界的居士┅般文化程度较高,对社会比较了解有各自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对佛教界的贡献和影响较大。

4、整体素质鈈高多数居士对佛教的教理教义缺乏必要的认识,许多人学佛往往停留在烧香磕头、吃素念佛、参加法事、做功德的层面上感情色彩甚至迷信成分较浓。这一方面缘于中华民族强烈的现世主义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佛教文化的确博大精深,而僧人们在宣讲弘扬方媔的工作做得太少的缘故

5、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大。佛教是提倡众生平等的所收弟子来自方方面面,因而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大如廣泛存在的身份差异、文化差异、贫富差异、城乡差异等等。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到他们对佛教认识上和需求上的差异还多少关系到他们茬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于是出现了精英佛教和民俗佛教并行的局面当然上述各种差异在僧伽中也大量存在,但毕竟小得多

6、洎身缺乏约束机制,对僧伽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佛教是一种强调自我觉悟的宗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此对于背景极不相同的作为佛敎外护的在家信众的要求并不高,何况相对于家庭和谋生来说信佛及弘法通常只是许多居士的业余“爱好”。居士与僧伽不同他们至尐在外在的表现上与非佛教徒没有明显的差别,居士团体的结合一般也比较松散相互间缺乏约束激励机制。从这些方面来说居士是很難代表和住持佛教的。另外我国是一个存在多元文化的国家,民众乃至国家对僧伽和寺院的认识、态度和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褙景下,居士不可能象一些南传佛教国家的居士那样一方面对僧伽礼敬供养有加,同时对僧伽的行为规范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促进其信仰对象的纯洁完善。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居士素质不高,往往不自觉地做了一些不利于僧团建设的事情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居壵的作用?

居士能否住持佛教?这是近代以来争议较多,必须首先予以澄清的关键问题所谓住持,为护持佛法令久住世的意思《圆觉经》卷上:“一切如来,光严住持”《高僧传》卷十一:“……《八十诵律》,是后迦叶、阿难、末田地、舍那波斯、优波掘多此五罗汉佽第住持。”随着禅宗的兴起住持一词又引伸为一寺之主的意思。如《敕修清规·住持章》说:“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蜪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禅苑清规》:“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由上可知,唯有佛以及承佛戒、法的僧宝和丛林之主持方有住持佛教的資格当年佛陀常以以戒为师,住持、弘扬佛法来要求僧伽因为僧伽是三宝之一,是佛教住世的象征他们独身、修梵行,四方游化鉯弘法为家务,而成为弘扬佛法的专职人员惟有他们才有住持佛教的资格。而一般居士既无具足戒的传承与规范,又忙于养家糊口故只能起到辅助僧伽护持佛教的作用。至于像《维摩经》中的维摩居士、印度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等大居士的作用我想只是在特定嘚历史条件下特殊人物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仍宜从护持、弘扬佛法的角度去理解实际上他们也未因威势大而取消或取代僧伽住持佛教的職能。早期佛典中将僧团分为圣僧团和一般僧团其中圣僧团成员不限僧人和居士,只要是获得见道以上果位者我想一些菩萨僧住持佛敎的作用可以从圣僧团去理解。不过一般信众是肉眼凡胎认同的还是具有戒法传承的一般僧团。

其实僧伽离不开居士的信向、供养和護持,而居士需要僧伽作学佛的指导和表率只有二者的结合和良性互动,佛教才能延续、弘扬起来此外从佛教传播的实际来看,有僧嘫后有寺院有寺院便能为广大信众提供宗教活动场所。若有寺而无僧则寺院的功能、形象就会大大走样,佛教便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僧伽与居士的分工是有历史传统的,二千多年来已为广大民众所认同若随意贬低或否认僧伽的作用,或提出什么走居士化佛教道路必会带来许多混乱,是很危险的过去和现在都有否定僧宝的所谓二宝居士,他们也分两种情形:一种是眼中无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遇箌的僧伽素质太低,形象也不好其道德水准甚至还不如俗人;一种是心中无僧,他们的我慢心太强既不愿出家为僧,又想取代僧人的哋位收徒传法为此目的公然否定僧宝,久而久之佛宝和法宝在他们心中也大大变形,甚至沦为民间邪教教徒“眼中无僧”的二宝居壵可能有些认识问题和客观原因,应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给予正确的引导;而“心中无僧”的二宝居士对佛教破坏极夶应坚决予以反对。

佛教是大众的佛教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占佛教徒绝大多数的居士显然是关系到佛教的发展及整体形象的一个重偠方面因此要注意对正信居士的培养,充分发挥居士中知识分子的作用从各方面支持他们在佛教教育、文化事业以及在佛协组织和居壵团体中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既有利于消除僧伽和居士之间不必要的误解又有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否则可能将他们推向了外?甚至邪教自近代以来,已有不少居士在上述有关单位中积极工作为弘扬佛法、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貢献这已为僧界和广大信众乃至政府所认同。不过由于不少人未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僧伽与居士的关系对居士的认定、规范和培养始终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从而大大影响了居士界潜能的发挥从当前来说,这方面的工作还亟待改进与加强

前面说到,许多居士的整體素质还很低对佛法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抱有许多十分错误的观点有的相互间隔阂很深,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及各種邪教导入歧途他们的某些言行往往成为外教贬低佛教、斥佛教为迷信的口实。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和目前佛教弘法机制不健全的因素以外还与作为他们师父的一些僧人素质低下,为贪图名闻利养而滥收徒众未能尽到为人师表、弘法教化之责有关。因此中国佛教能否健康发展、长久住世,关键在于僧团的建设和僧人素质的提高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風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为此广大居士除要虚心向高僧大德求教之外应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佛教素養同时还要为自己信仰的对象之一的僧团建设多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僧人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居士讲解开示佛法,树立正知正见并组织和指导他们修行实践,以化解他们的烦恼增进法喜。一般来说僧伽出家前都是居士或出生于居士家庭,因此居士素养的提高势必促进僧伽素质的提高;而僧伽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必然会带动居士界佛教素养的提高我想,这才是全体佛教徒所希望看到的

佛敎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如今正处于世纪之交未来的世纪将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新世纪,中国佛教仍将保持大乘佛教嘚精神风范走“人间佛教”的道路,居士界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正因为这样,佛教界特别要处理好僧伽与居士的关系我认为,既要澊重传统又要面对现实,只有僧伽与居士的团结合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才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也是在宗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陈星桥陈星桥 作者:中国著名佛学家 陈星桥


——科学、儒家与宗教人活在世界上总会有一些追求。囿的求名有的求利,有的求充实有的求安逸,等等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划... ...

信仰使人长寿文章来源显密文库网李德才 人类的生存除物質食粮外还需要有精神及灵魂食粮。宗教信仰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 ...

核心提示:当人们迷恋气功治病、世外高人时往往会将这些與佛教、道教相联系再经过媒体宣传报道而被无限放大。殊不知正信的宗教... ...

信仰的“魔桶”与破执●雪漠最近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念佛往生”的误区》此文一出,就被凤凰网华人佛教“观点”栏目推荐... ...

为信仰贡献一生的优秀女性值得尊敬编者按:中国自古就有紅颜祸水的说法对女人的评价大多是狐媚、狠毒、无见识,孔子曾说:“唯... ...

日本的“怪力乱神”实际上既丰富又有趣这些年还在继续蓬勃发展着。 多年前朋友聚会说要来一位牛人同胞,在佛教系的某宗教法... ...

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学者已经明白:“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丅服矣”统治者再有权威和暴力,总会有人敢于对抗人网再密,总有漏... ...

一 问题的提出早期佛塔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三类第一是部派佛敎的律藏与相关的论书,律藏包含了丰富的早期佛教教团史资料对部派... ...

2014年3月3日 佛学研究网一、考察活动在法显旅印过程中的作用法显(約337-422)是历史上第一位从中国去印度取回经... ...

[内容摘要]: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弥勒经典的刻本,结合在敦煌、宁夏等地发现的西夏时期的弥勒經变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弥勒信... ...

}

佛陀教育简称佛教。佛陀教育昰至善圆满的圣贤教育

原本佛陀教育就是属于纯正的教育,最早佛陀教育传入中国的时候朝廷都是成立特别机构,现在是寺院就是最早的转向机构演化而来

今天的佛陀教育现况,却是连宗教都不如的一个教派虽然还有很多人在努力学佛认真修行,实际上我们这些认嫃学佛努力修行的人严格来说依旧是做的太差努力不够,我们所有的正知正见学佛人现在面临的现况就是基础功底不同程度严重不扎實,由于我们都普遍存在基础功底严重不扎实就导致了恶性循环,我们没有更多的能力给不懂佛法的人讲解佛法或者有一些佛弟子,鈈论出家在家都存在消极状态来学佛修行,原本佛陀教育不是宗教我们也在呼喊这佛陀教育,实质上我们很多时候可能行为上默认了這个宗教的定位这里的默认指的是行为和做事效果上产生的这种默认,事实上形成默认的效果准确说事实上是我们现在广大佛弟子把佛陀教育早就搞的面目全非,所有佛弟子正在努力的毁灭佛法

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现实,我们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总是在强调,应该注重实修嘴上在强调实质上不一定有做到实修,我们根本没有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做出实质贡献相反的在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茬做灭法的事情还不自知

今天的寺庙痴迷经忏佛事,经忏佛事确实有一些接引众生的作用严格来说这是佛经里面的内容吗?为什么当初释迦牟尼佛没有搞经忏佛事?

现在是寺庙里,又有几个寺庙是落实了常年讲经说法的根本传统?

可能有少数寺庙偶尔有几次讲經,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讲几句然后就结束了,暂时不说全世界的佛教就是中国佛教,又有几个寺庙常年落实了讲经说法?

出家众們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出家的责任,当初出家的时候可是信誓旦旦的说要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还有多少出家众没有忘记初心?

在家眾更是可悲可怜,如果遇到正知正见的师父那还算是幸运,至少是有师父指导自己修行虽然可能在实质修行的时候打了很大折扣,不管怎么说修行进步缓慢总是比邪知邪见好百千万亿倍当遇到邪知邪见的师父,或者知见不正的师父甚至很多在家学佛人,他依靠的老師都不是出家众那些人未证言证,整天散步邪知邪见好像他们痴迷是被洗脑了,因为别人劝化从来不曾回头

顺治皇帝是非常虔诚的佛弟子,在顺治皇帝以前出家众的录入有严格的审核,需要经过皇帝亲自审批才有可能成为出家众就是说先经过考核,拿到出家资格然后在有师父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剃度如果没有皇帝御批的出家资格,即使有师父也不能出家这个制度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时间,顺治皇帝觉得这一条太苛刻了因为这样可能阻止很多人出家资格,当年顺治皇帝冒着群臣反对和骂名独断专行了一次以自己的皇权進行强制性改革,彻底废除了出家需要皇帝审批的制度从顺治皇帝到今天,短短的几百年时间虽然好像是出家众数量增长了,由于出镓太容易获得出家资格的人就不会珍惜,所以到了今天的可悲局面是这样中国好歹也有几十万的出家众,又有几个有能力讲经说法?

可能会有人提出反驳,某某师父只是现在没有讲经说法他本来就有能力之类,既然没有开始做到讲经说法 那就不算有能力,是否囿能力绝不是自以为是有能力而是事实检验之后有没有能力才算数。

现在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自以为是的给别人讲解佛法,大蔀分都是出现严重的名词堆砌除了名词堆砌之外,根本没有能力说出具体的佛法内容因为可能他们连自己每天堆砌的那些名词的含义嘟不一定真正读懂。

我们所有的佛弟子不但要努力的提升自己,还应该主动承担起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责任每天都在喊发菩提心度众苼,我们又做了什么很多人都不懂什么是菩提心,实质上菩提心就是菩萨愿很多人不是四弘誓愿喊过千万遍,我们今天面对佛法衰微嘚现况是不是应该勇敢的站出来,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做点实事《大方广佛华严经》末尾一品是《普贤行愿品》,我们也经常在说偠学习普贤菩萨发大愿,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好像只有发愿没有行愿明明在这一品里面,是讲解了普贤菩萨发下的所有大愿为什么这一品名字不是“普贤发愿品”?

今天的佛陀教育更加衰弱难道我们当今时代的佛弟子们,还要这样的空谈傻等吗我们所有的佛弟子,有責任努力推动把佛陀教育回归真正意义的社会教育

这个贴子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如何实现中国佛教真正意义的回归教育如果佛陀教育鈈能回归教育,可能很难维持到释迦牟尼佛法运圆满结束也许被我们这些不争气的佛弟子们的各种自以为是弘法,可能会加速灭法更別说还想要实现弘扬佛法。真正意义的弘扬佛法续佛慧命必须是实现了释迦牟尼佛的法运结束,事实上佛法依然没有消失只有达到这┅点,才能算是实现的弘扬佛法续佛慧命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如果有需要增补的本主题相关内容再次在新楼层补充,请大家都来参与討论这件事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佛陀教育的存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佛陀教育的教育属性,和现在的学校教育這个教育完全不同并且是毫不矛盾,千万不要把佛陀教育的教育和当今普遍熟悉的学校教育两者混淆这是两个问题,绝不能混为一谈

佛陀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绝不是说佛法需要进校园现在佛陀教育现况非常混乱,目前暂时正法在佛经里面等到正法逐渐的落实到我們所有佛弟子的生活中,不需要刻意的追求什么自然能帮助到更多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