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本谈判让共军谈判48个师杀了24个师是什么电视

林彪是蒋介石的学生,假如跟着蒋介石会咋滴?【名将风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916贴子:
林彪是蒋介石的学生,假如跟着蒋介石会咋滴?
如题~~~
大概和张灵甫差不多吧
林彪本来就是蒋校长的学生好不好
至少不会肝脑涂地。
我想绝对不会像张灵甫那样,个性不同是关键。校长甚至曾断言林彪不会忠于太祖。
如果他一直追随老蒋的话,那他肯定是千古功臣: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决不会逊于张灵甫等人的。
4期的,抗战时期估计也就是个师长(参照胡琏 张灵甫 高魁元)
要是命大去了台湾混得好的话当个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之类的
不同意七楼的看法,早知道千里遥控指挥可是校长的拿手好戏,通常结果只会败得更惨。
不同意七楼的看法,早知道千里遥控指挥可是校长的拿手好戏,通常结果只会败得更惨。
毛主席和蒋介石不同。毛主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林彪才有发挥境地。蒋介石不相信任,只相信人自己和最忠于自己的几个人,就算林彪跟他一起,林彪也很乱有发挥的机会。不同的伟人,决定了不同的结果。说简单点。毛主席更有魄力,敢作敢为。蒋委员长更谨慎,瞻前顾后!
不是浙江人,充其量混个军长兵团司令干干,军衔不过中将
国军的体制在那边呢,能不能得到重用还是个问题。得到重用了,能不能放手干又是个问题,想放手干了,同僚们能不能给力支持又是个问题~~~这么多不确定因素,结局还不是和杜聿明等一样
可能会战死,去了台湾绝不会摔死
林彪军事能力在强,碰到共军的间谍透露情报,和百姓人海战术,一样输。
如果林帅在国军,20年代就杀死了粟裕,刘白成,贺龙投降,毛被绞杀。
应当承认蒋毛是领袖级人物。就军事上说,蒋强于毛,政治上毛强于蒋。而毛在军事上比蒋高明的是在战略决策指导、用人和能采揽部下建议。从解放战争历程看,毛是幸运的,幸运在毛有林,且又把林改派到了东北,否则真不可思议了的!!!请看:辽沈大捷了,林彪壮得很了,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就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了,在西柏坡的毛泽东腰也挺起来了,说话口气也大了,就敢直言只需一年就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了(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①的电报中说:“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看看,就把可能性的5年打成3年了。刘亚楼也更牛了:单凭四野就能解放全中国。国军士气一落千丈了,无心求战了,只求自保了,共军士气高涨了,敢寻找敌人主力决战了,扫垃圾战就开始了,最后全国就解放了。如果辽沈战役失败了,林彪大军战斗力就会丧失了,士气也更会一落千丈了,国军士气就高涨了,机动兵力就更多了,淮海战役绝不敢打了,北平和平解放不了了,美国对国军就不会失望而会大力支援了,国军战斗力也就更强了,扫垃圾战就没有了,渡江战役更不会有了,华北毛中央也难保了,其他战区也不好说了。国军就可集中兵力先解决华北毛中央了,接着就可以南北进击华中华东了,西北更不在话下了,共军解放全中国又要开始比登天难了。。。
我们从东北战场来看毛林的指挥。现仅从毛林电报往来和东北战场历程来粗线条理清他们的真实指挥过程。山海关失守后,毛要林集中主力于锦州决战,林没执行,而是一边退守,一边寻机歼敌。和平谈判时,毛要林坚守四平,林要毛中央需保持头脑清醒之,并为政治打了一场不愿打的仗,但坚守到一定程度后,在没接到毛批电来就主动撤了(不批也撤了,其实没当回事),而且来了个千里大撤退,不管谁怎么说都不管用,林就是一个“跑”字当先,还认为“跑的太慢了”。实践证明太正确了,后来陈云日复信高岗说:“去年7月以前有两件事是必须提及,计算在内的。一是锦州不决战;二是四平虽被迫打政治仗,但四平撤退的指挥是很成功的,在这样被迫与困难的情况下撤下来,全部保持了元气,这是7月以前的两件大事。如果在这两件事上当时有错误的话,那么,东北就难以有后来的情况了。”看见,林不去东北,可能又一个西路军的结果。。。
林撤退到松花江后,通过建立根据地稳住阵脚,持续实施战略防御,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基本扭转了东北战局,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林扩大根据地建设,扩充兵源,整编整训,壮大实力;随机转入战略反攻,进行了春、夏、冬季等攻势,将敌压缩并孤立于长春、沈阳、锦州附近地区,彻底扭转了东北战局;最后转入战略决战,此时林开始寻找与敌决战点,先选择长春,以攻长诱出沈阳之敌于长春附近地区进行决战,但敌坚守沈阳不出,无援可打才放弃攻长,拟决意南下攻锦寻求与敌进行战略决战。在攻长与南下战略构思上,毛林是有区别的。毛攻长是想解决长春,林攻长则主要是诱出沈阳之敌于长春附近地区进行决战;毛置长春、沈阳之敌于不顾,南下攻锦不是为关门,而是想打通长、渝、唐线,然后进关解决傅作义集团,林南下攻锦就是寻求与敌进行战略决战,同时既顾了沈阳又不放过长春之敌,以便彻底解决东北后再进关。在南下攻锦的动员大会上就明确提出了为大决战而战,目的非常明确。
林既然决定南下攻锦了,毛是越早越快越好,林则是急不得,主要看后勤保障了,关键是粮食问题,东北春夏为断粮季节,只有秋收才有粮,故林在南下攻锦时间上定在秋季,此前不管毛怎么催林也不动,直到秋季才开始南下攻锦。我们来看辽沈战役。林对辽沈大决战的战役布势真是一绝呀:一攻,即以攻锦吸引沈阳之敌来援决战;二阻,即力阻东进兵团万无一失;三放,对西进兵团开门,并部设一部兵力于其侧后跟踪,攻锦部队就等你来,一旦西进兵团进入锦州附近地区,跟踪部队关门,攻锦部队全线出击围攻,歼其于运动中,再攻锦,寻机解决东进兵团;四牵,即对沈阳守敌实施牵制;五围,对长春守敌实施围困。从塔山阻击战林对地形的利用和兵力部署与运用,真叫一个绝呀,可以说达到了万无一失,不要怪国军无能,要怪就怪林太强了!!!当西进兵团北上没敢直接来援时,林则先攻锦,再求战机。攻下锦州后,毛要林解决锦西和葫芦岛之敌,但林始终紧盯西进兵团不放,好不容易把你调出来,看你怎么动,一旦发现你的动向就没逃的了,林确实胸有成竹,不管你怎么动都逃不了的。看林对西进兵团的兵力部署,西进兵团已经成了“瓮中之鳖”,我们不要小看廖,他可是一名名将,关键是在错误的时间、地方,遇到了错误的对手,只能如此的。林解决西进兵团后趁胜拿下沈阳,解放长春,彻底独占了东北。
从东北战场可以看出,林确实是军事大家,其胸有成竹实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环环相扣,且目的明确,非常有章法。其他战场就分不清了,可以说是乱战,好在辽沈大捷了,林彪壮得很了,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就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了,国军怕了,士气一落千丈了,无心求战了,只求自保了,共军士气高涨了,敢寻找敌人主力决战了,扫垃圾战就开始了,最后胜了。
假如跟着蒋介石,林凭借国军装备兵力,都会让日、共军难受的。战争年代是打出来的,尽管蒋介石不相信人,只相信自己和最忠于自己的几个人,但对能征善战的战将是重用的,何况林是他的学生。。。
楼上拿一个军长级别的人和方面军司令对比明显在拔高老张。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1930年蒋介石为何下令&只要是姓徐的就杀&?
1930年蒋介石为何下令&只要是姓徐的就杀&?
  导读:在鄂豫皖打仗的时候,爸爸见过我的奶奶,但是他也没办法,尽忠不能尽孝,当时已经死了不少了。最初没有想到闹革命的严重后果,但是随着他的名望越来越大,就下令杀绝徐家。1930年,一开始是“杀绝徐族”,后来是捉到女的就卖,逮到的就杀,都不敢姓徐。父亲离开鄂豫皖参加长征的时候,家里已经死了66人。解放后,在家乡已经没有跟他同辈的老人了。  “黄陂有个臭豆腐”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埃德加·《西行漫记》  记者:1936年的夏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秘密前往陕北苏区,要探寻“红色中国”。他采访了毛泽东和很多红军将领,后来在书中对您父亲的描写用了“大名鼎鼎”和“神秘”这两个词,他对这位出身贫苦的将领的身世非常着迷。有人叫他“泥巴人”,有人叫他“臭豆腐”“徐老虎”,甚至徐海东也不是他的本名,给我们讲讲您父亲的身世?  徐文伯:我老家是湖北黄陂县,我最早是1960年回去过,那时候他出生的屋还在,他烧的窑也还在。“泥巴人”就是做窑的,我们家七代都是窑工,父亲是第七代,做了11年的大水缸。做水缸很累,要很有力气,累的时候总要喝点酒来解乏,所以我父亲的酒量是比较大的。他参加革命以后也离不开酒,打仗的时候,警卫员给他背的水壶里装的都是酒。战场上不能说拿酒来啊,他就说拿水来润润嗓子,警卫员就知道了,就把酒拿给他。  我父亲家兄弟姐妹14个,父亲是老幺。他和我大伯的孩子一起出世,那在农村是不光彩的,我爷爷就准备把他淹死,我奶奶舍不得,就这样把他留下来了。上学的时候,我父亲就好打,看不惯就要讲,就要打,不管你是谁。后来,他打了一个大地主的儿子,私塾也不敢教他了,一共读了三年书,于是就开始了他的窑工生涯。,徐海东  记者:其实徐海东并不是他的本名,为什么要改名呢,而且改了不止一次?  徐文伯:对,他原名徐元清,后来参加北伐改名为“少奎”,觉得“元清”不够革命的气魄。到1928年他搞暴动,家里人被杀,暴动没成功,为了表示决心,一定要把革命再搞起来,他改成“徐海动”,大海闹动,要像一样把大海闹动起来,后来人们听来听去,就听成“海东”了,都喊他“海东哥”,“海东哥回来了”,所以爸爸就干脆改成了“徐海东”。  记者:您父亲很能打仗,是当时第二大苏区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整个四方面军有“徐老虎”之称,但是“臭豆腐”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呢?  徐文伯:我记得陈再道叔叔给我讲:文伯,你知不知道关于你爸爸的民歌,他就唱起来了,“黄安有个赵次吾,麻城有个邱江埔,黄陂有个臭豆腐”。“黄陂有个臭豆腐”就是我爸爸,也是当地最早起来闹革命的,这三个人在当地广为流传。“臭豆腐”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爸爸家里很穷,到10多岁了,还没有衣服穿,光着身子,一身泥巴,他的嫂子们看到他,说简直就像一个臭豆腐,就这样叫起来了。  参加革命以后,蒋介石就是不能消灭徐海东,打一仗败一仗,蒋介石就讲徐海东跟他的名字“臭豆腐”一样,粘了就甩不了。这个故事是叔叔跟我讲的。他说蒋介石讲这个“臭豆腐”就是惹不起,粘了就跑不了。  而且这个“臭豆腐”整个世界都知道。在东北,解放军最初的王牌部队,一支是三十八军,一支是三十九军,三十九军就是由爸爸的十五军团,就是原红二十五军,与丹的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起来组成的。抗美援朝的时候,有一次,美军39辆重型坦克一下子冲到三十九军阵地,结果一辆都没回去。这个部队美国人没有见过,后来他们一调查,就报了:三十九军,徐海东旧部,后面加了一个括弧,里面写“臭豆腐部队”。  记者:真是惹不起的“臭豆腐”,据说他最早组织农民自卫军时只有一支手枪,八粒子弹?  徐文伯:1925年,爸爸和他的两个入党介绍人,想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到了广东正好碰到国民第四军,就是叶挺的那个部队,师长是张发奎,我父亲当代理排长。第一仗就是打汀泗桥,他领的一个排消灭了4个炮兵连,缴获了12门炮。张发奎非常高兴,全师集合,把我父亲叫到前面,当众表扬,把父亲提为少尉排长。  汀泗桥以后,我父亲就随着北伐军打了贺胜桥、南昌,一直打到郑州,又返回武昌。这时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开始了,党组织告诉我父亲,说你赶快离开部队,蒋介石对共产党下手了!有一次值班,他带着1支手枪,8粒子弹,把花名册一扔就走了,跑回老家。结果老家正在组织农民自卫军,缺乏军事人才,他就担任黄陂的军事部长,一开始确实只有13个人,1支手枪,8粒子弹。  徐海东在红军将领里是出了名的能打,一次他以2000人的部队击溃了敌人一个师,并俘获了敌军师长。被俘的国民党师长输得不明白,问他:“你是黄埔几期?”他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徐海东曾在北伐中担任少尉排长,大革命失败后,徐海东回到家乡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鄂豫皖根据地逐渐发展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军创建初期,在国民党的缉拿名单中,徐海东和毛泽东、彭德怀是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  “战场上是个凶老头,战场下是个好老头”  一天,彭德怀为斯诺引见了一位年轻指挥员,斯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而这位羞涩的军人就是斯诺急切想要见到的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大名鼎鼎的徐海东。  记者:当年斯诺在去十五军团驻地的路上,到处可见国民党飞机散发的传单,上面印着:“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当赏洋10万。”斯诺对徐海东的身世、性格非常着迷,我们现在看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的描写,眼前出现的便是一位羞涩、内向的军人,我们很想知道徐海东在战场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徐文伯:我也是听他战友说:“战场上是个凶老头,战场下是个好老头,跟大家。”  我父亲这个人脾气暴,他讲自己的缺点是有军阀作风、脾气急。打仗的时候,不能讲第二声,叫你马上冲,你就得马上冲,你要搞慢了,他手里有一条马鞭子,“啪”就一鞭子,全军都知道他严格。  日,徐海东(右)同王震在大连  长征途中,有一次与国民党刚打了一仗,特别劳累,大家都睡觉醒不了。当时还下着大雪,马上要出发,吹号大家都没听见,他就着急了,他一个一个房间去找,他拿着一个棍子打出200多人,当时假如晚了,就全部被国民党抓了。还有一次在于家河战斗中负了伤,子弹从脸上打穿了,警卫员说:“军长,你负伤了。”他就很凶地说:“谁负伤了?”他怕影响军心,结果警卫员很委屈,明明是负伤了嘛,事后他就诚心地向警卫员道了歉。在下面他与全军打成一片,是个好老头。  我父亲负了9次伤,8次枪伤,1次是红枪会往屁股上戳了一枪。所以他身上有17个枪眼,17个洞,他洗澡的时候我就帮他数。他负伤多,所以知道负过伤以后需要什么,打完仗第一要慰问伤兵。有一次他负伤后正是年三十,没有一个人来看他,那时候心里非常难受。所以他打仗,所有的伤兵他都一一看到,全军上下特别敬重他。  1932年,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四次“围剿”,张国焘被迫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留下红二十五军一部和第七十五师、第二十七师在苏区坚持斗争,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20万国民党大军和满目疮痍、日渐缩小的根据地。张国焘只留下一封,指示军事方面由徐海东负责。  记者:在张国焘后来的自传《我的回忆》中对徐海东的评价非常高,因为他最终把红二十五军带到延安,并且途中还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时他率领的红二十五军非常年轻是吗?  徐文伯:对,平均年龄18岁。红四方面军发展的人很多,而且在老苏区牺牲的人很多,所以后来参加的都是比较年轻的,前面死了后面上。当时红二十五军的战斗部队都是以18岁以下的战士为主,战士都很年轻,我母亲参加长征的时候才16周岁。所以,后来苏联也出过一本书就是《徐海东和他的童子军》。  他这个部队非常年轻,但很能打。二十五军有个传统,就是凡是来参加二十五军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你怕不怕死,你要怕死就不要到我们二十五军来。  记者:当时国民党对各大苏区全力“围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全部被迫长征,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与中央几乎断了联系,是怎么决定北上的?  徐文伯:我父亲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一、四方面军在松潘会师了,后来交通员又送来消息,说中央红军过来了。我父亲和政委吴焕先就决定要去迎接中央,留下一部分人坚守鄂豫陕。红二十五军被称为第二抗日先遣支队,第一支队是方志敏,被消灭了,没有走出去。我父亲和吴焕先带着部队一直打到天水,还接不上消息。但是蒋介石看到这支部队挺强的,就连下5道命令,要先消灭“徐匪”,再消灭朱毛,集中精力来打我父亲领导的部队。  父亲就跟吴焕先叔叔商量怎么办,我父亲当时讲了三策:迎接到党中央是上策,进陕北和刘志丹会合是中策,回陕南是下策。吴焕先问为什么回陕南是下策,爸爸讲石达开的教训我们要接受,现在在我们的身后也有一条跟大渡河一样的泾水,你要渡不过这条泾水,就要,吴焕先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这时他们打到天水还没有迎接到主席,而且失去了联系,这样父亲和吴焕先决定先进陕北,与刘志丹会师。  记者:就在北上的路上,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牺牲,当时您父亲跪在坟前大哭,他给您讲过当时的情景吗?  徐文伯:讲过。他与吴焕先的感情很深,非常怀念焕先叔叔,每次跟我讲都会流泪,他们是一起共患难、同生死的战友。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一文一武,文是吴政委,武是我父亲,他们俩配合得非常默契,你离不了我,我离不了你,到这种地步了。打仗的时候、最后决策的时候,爸爸总要找吴焕先,因为他是政委。从鄂豫皖到长征,他们是二十五军的两个灵魂。  他牺牲以后,爸爸抱着他的尸体大哭,把吴焕先平时爱穿的呢子大衣准备好,亲手给吴焕先洗脸、洗身体,然后把呢子大衣给他穿上,买了最好的棺材,把他埋葬。埋的时候,爸爸跪在坟头当众宣誓,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红二十五军带进陕北。  徐海东带领红二十五军突破层层堵截,一步步向陕北进军。  1935年9月,与陕北刘志丹会合。  1935年11月初,徐海东终于见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  “杀绝徐族”  记者: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在您的老家有一座10米高的“徐海东亲属烈士墓”,上面刻着徐向前手书的四个大字“光荣流血”,究竟徐家有多少人在革命中牺牲?  徐文伯:死了66口人,近亲27人,远亲39人。斯诺采访的时候就问到这个问题,斯诺都不相信他的耳朵,就问:“什么?”我爸爸说66人,这件事情使斯诺理解了中国的阶级斗争。  这66人是多次杀的,有一次杀了20多人,其中参加革命的不少,我的伯父、大伯他们后来都牺牲了。  在鄂豫皖打仗的时候,爸爸见过我的奶奶,但是他也没办法,尽忠不能尽孝,当时已经死了不少了。最初没有想到闹革命的严重后果,但是随着他的名望越来越大,蒋介石就下令杀绝徐家。1930年,一开始是“杀绝徐族”,后来是捉到女的就卖,逮到姓徐的就杀,都不敢姓徐。父亲离开鄂豫皖参加长征的时候,家里已经死了66人。解放后,在家乡已经没有跟他同辈的老人了。  毛主席就说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66人,他跟我父亲也讲这个事情,爸爸讲我在家里是行孝,我在外面闹革命,我就要尽忠,家里面的事情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尽忠尽孝不能两全。我只能选择尽忠,只能选择一个。  “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  多次的,使徐海东对自己的身体很自信。1939年,徐海东被派往华中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在指挥并取得新四军抗击日伪军的第一次胜利后,他吐血病倒了。  记者:您父亲第一次吐血是什么时候?  徐文伯:他第一次吐血是1932年,就是四方面军走后,他23天没有睡觉,都穿着衣服,有时打个盹,结果把敌人打败了以后,他一连睡了三天,起来以后就吐血,那时他当师长。  记者:在华中病倒前,您父亲指挥了在新四军上任后的第一仗,这一仗对当时的新四军来讲意义很大是吗?  徐文伯:是的。1939年11月到了华中,12月周家岗战斗,消灭日伪军160多人,还抓了一个日本少校。原来新四军在华中不敢打,因为日军太强,所以这一仗是个奠基仗。这一仗是我父亲亲自指挥的,但他自己很不满意。日,父亲就病倒了。  1947年,徐海东,周东屏夫妇与子女在一起  积劳成疾的徐海东在华中病倒时年仅40岁。从那时起,这位驰骋沙场的战将永远离开了战场。那一年,抗日的烽火正在熊熊燃烧,他个人的军事生涯才刚刚到达顶峰。徐海东万万没有想到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他都要与病床为伴。  记者:您父亲的病究竟重到什么程度?  徐文伯:那时候,父亲的担架都是特制的,因为他发病的时候,肺都肿起来了,不能盖被子。是我母亲想出的办法,上面弄个铁丝架,被子盖在铁丝架上,因为我父亲那时候,只要碰一下就吐血。  到了反“扫荡”的时候,当时毛主席给新四军来了一封电报,讲海东同志是军队的一面旗帜,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任何时候不能出问题,更不能让敌人抓去。谭震林亲自组织警卫连,这个警卫连90%以上是红军,班排(级)来当战士,连营(级)来当排长,团长来当连长。这个连的战斗力非常强。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把徐海东送往延安或者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后方?  徐文伯:1942年,周恩来在重庆,毛主席给他发电报,能否让蒋介石同意,让徐海东到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结果蒋介石不同意。当时陈毅、谭震林都派人到南京、上海买药,对爸爸是实报实销,这在当时是最特殊的。  记者:您父亲病倒时才40岁,正是军事生涯到达顶峰的时候,让他离开战场肯定心有不甘,内心非常痛苦。  徐文伯:当时虽然他病了,但对时事还是非常关心,不管什么事他都要知道。他恨不得自己上去打,但是后来他自己也知道不行。  皖南事变那一次,开始不敢跟他讲,后来跟他说,那对他简直是天大的耻辱,结果吐了一脸盆血,那次太危险了,已经是不行了。他的衣服准备好了,悼词也准备了,跟毛主席讲已经不行了。  记者:您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后来毛泽东亲自给他发了一封电报,电报是什么内容?  徐文伯:当时是新四军领导陈毅、张云逸都向中央报告,说我父亲还在坚持工作,怎么办?主席就给我父亲发了个电报。父亲后来回忆说电报有200多字,讲主席在延安不能来看望,听说你还在坚持工作,送你八个字:“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看到这个电报,我父亲流泪了。  潘汉年探望徐海东后写下七言绝句:“劲绿成荫曲径幽,门前一湾小溪流。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  “没有你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1935年,徐海东与红军战士周东屏结婚。他们相识在战火中,相爱在战火中,几十年的患难生死,他们的感情真切而深沉。  记者:您父母的感情可以说是在战火中培养的,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愈久弥坚,他们是怎么相识的?  徐文伯:我爸爸跟妈妈相识是在长征的时候,当时决定女同志都不要参加长征,因为路太远了。部队里只有7个女同志,就给她们一些钱,安置起来了。我母亲是童养媳出身,反抗意识很强,她不干,给我什么东西我也不走,就在田埂上跟参谋长闹。这时我父亲过来了,说这小姑娘怎么回事。然后问清情况,就把她们带着了。  记者:当时是他们第一次相互认识,一位是军长,另一个是女战士。后来您父亲负伤,您母亲一直照料他,两人就是这样开始相爱的吧?  徐文伯:对,那是爸爸负伤最重的一次,我母亲是二十五军的护士。谈恋爱就在这儿,当时爸爸负伤的时候,妈妈用口把血痰吸出来,后面三个月都是我妈妈照顾的。徐文伯  爸爸和妈妈结婚的时候,非常简单,是在永平跟刘志丹会师以后。结婚以后要到司令部去,妈妈不敢进,爸爸的大衣比较大,就把她遮在后面,就这么盖着进去。人们一看军团长怎么四条腿,他说这是徐海东式的大衣。(笑)  记者:翻相册我们看到很多您父母在一起笑得很开心的照片,您父亲也曾经说过,“没有你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的感情非常好是吗?  徐文伯:父母感情非常好。1938年一大批女学生到延安,其中有人就让我爸爸跟我妈妈离婚,说给你介绍个漂亮的。凡是来说的,他就骂太混蛋了,我们是战争中培养的感情。  后来到了大连以后,苏联原卫生部长来给爸爸看病。看片子的时候,他说,这个人早就不在了吧。后来见了爸爸,大喊奇迹,说你能活着真是奇迹!又问妈妈怎么照顾,爸爸躺了这么多年,他身上没有长过任何疮。妈妈说就是每天都清洗,再就是吃些中药。那个苏联专家说,没有夫人,你活不到今天,夫人对你的照顾完全符合巴甫洛夫学说。  1951年,总理到大连,对我妈妈说:“我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感谢你,感谢你这么多年照顾海东同志。”1959年国庆节,中央专门发来请柬,让妈妈坐在上将席。  爸爸病了近30年,一直讲,没有你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从辉煌到淡泊  记者:您父亲的纪念文集上有一句:“徐海东早年辉煌、中年淡泊、晚年凄凉”,话说得或许不太准确,但是也反映出他的一种状态。从1940年到1970年他病了30年的时间,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很想知道,他是靠什么支撑下来的呢?  徐文伯:如果静养肯定养不下来,他感到还有事可做,不是那么孤独。他睡在担架上,很多叔叔来给他介绍敌情,他就讲怎么打,结果后来一打准胜。所以当时在淮南就说我父亲能掐会算,神了。所以这些老叔叔们都信任他。这对他是很大的鼓舞,因为他是以打仗为生的人,一天不打仗就不行,他在延安跟毛主席讲,我一打仗病就好了,主席讲这是你的发明。  记者:您父亲曾经多次病危,有没有撑不下去的时候?  徐文伯: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很乐观。有好几次病危,他却反过来安慰妈妈、安慰我们。说人总要有一死嘛,这个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不能安慰他,他却反过来安慰我们,不要哭,说好多同志牺牲了,刚才还在说话,一出门就牺牲了,这种事情不是很多吗?  1945年,了,父亲讲我这个老病号把小日本给熬垮了。他总是这么乐观。他相信:总有一天我能站起来。  1956年,他被选为八大代表。这时爸爸在大连恢复得很好,能走得很远。到北京的第二天,主席打来电话要见爸爸,他们已经17年没见面了。爸爸下车,毛主席已经在门口等他了。毛主席那个院子很大,他们手挽手就这么样走进去了。  我记得当时爸爸还跟主席讲,他很惭愧,你给我的任务没完成。毛主席讲,不是你没完成,是你病了嘛。1956年开会,中南海他都能走进走出,那时身体确实是好转了。到1958年,他想试一试,看看身体到底怎么样,就回老家。到了武汉参观、回老家,因为心脏不好,又病了。本来他想跟主席讲要正式工作,但这时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我觉得还是有某种军人的尊严和荣誉在支撑着他。过了这么多年,有一个场面我记得特别清楚。1944年,新四军二师四旅,一个旅连以上的干部全都来了,200多人,好家伙,大炮仗,大竹子挑着20多挂炮仗;军号,一个连的军号吹着,来给爸爸拜年,全部到爸爸面前行军礼。爸爸起来,坐起来。这是1944年的事情,我记得非常清楚。非常壮观!那个场面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楚。全城老百来看……  疾病几乎是在瞬间彻底改变了徐海东的人生轨迹,在经历过辉煌后他面对的是人生突然的寂静,而比他早年传奇更令人敬服的是他面对淡泊的平静。  逝去的岁月和往日的荣耀已经成为共和国一段永远难忘的历史,这位战斗不已的战士仍旧顽强地前行,他敬献的是一位军人对祖国的赤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4小时热文
  木村兵太郎,是陆军少佐木村伊助长子,日本人。木村兵太郎曾就读于广岛一中。木村
  他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七个甲级战犯之一,毕生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出力,
&&&&平沼骐一郎是执日本帝国主义官僚界牛耳的帝大法学部毕业生的佼佼者。1926
  淳于髡,(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
  《父亲像》(1930年)、《水手的女人》(1932年)、《海难》(1932年
  雷纳托&古图索(Renato
Guttuso)是意大利画家。他1911出
  1879年,《旁观者》杂志这样评论葛洛斯维诺画廊的展览,&在英国,蒂索只有一
  日盟军飞机大规模轰炸东京,高调宣布日本全境已被美国战机火力覆
  蒂索1836年出生在法国南特(法国西部港口城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在巴
  雅格布&约瑟夫&蒂索(后更名为雅姆&蒂索James Jacques Jose
  孔纬(约830-895),字化文。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第40代孙,唐代僖
  孟子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
  二战中,日本法西斯帮凶之一,也是最后的失败者,同时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纵观
  公元前323年,魏国权臣公孙衍发起一个倡议,联合韩,燕,赵和中山国等国的国君
  自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徐州相王&以后,魏国和齐国的矛盾开始缓和,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
  而广田弘毅的态度则是对既得利益极力维护的同时,尽量扩大侵华利益,这从他会见中
  如果说家世背景与文化交游是影响李清照和朱淑真作品接受的外在因素的话,那么自身
  长江南京段一直是一道天堑,从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想在这里修桥,但是,没有一个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
  在通信落后的时代,最快的、有标识的信件,恐怕非鸡毛信莫属。&吾以羽檄征天下兵
  1948年10月,蒋介石召集亲信秘密会议,商讨一旦战败,国民党的党政中心迁往
  函谷关之战是前318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函谷关位于灵
  这场战争发生在天启元年的三月。首先来看看《国榷》对这场战争的记载:已卯,建虏
  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兵围攻沈阳,沈阳主将贺世贤立即派人
  浑河南北大战,令轻取沈阳的后金军意外遭逢劲敌,连续多次恶战,多次失利,险像环
  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  自起兵攻明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努尔哈赤,趁
  三都谷战后追随李立遵的马波叱腊部不甘失败又来招纳胁迫边境部落,边境各部在宋军
  三都谷之战后,曹玮因此次战功,由引进使、领英州团练使提拔为客省使领、康州防御
  三都谷之战是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九月,宋军于三都谷(今甘肃甘西
  唃厮啰政权使当时北宋西北及河湟局势更趋复杂莫测。宋朝在西北地区已经被党项李氏
  唐朝鼎盛时期,在中国的东北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以粟末靺鞨族为主的靺鞨国。  公
  蒋介石还是爱国的,这一点不只是我大陆民众的想法,甚至也是台湾,海外侨胞的想法
  蒋介石早期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对鬼神这
  中国有句古语&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的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敢于惩罚孩子以后
  从一些史料中可以发现,不管是大家闺秀,甚至是皇室公主,与人偷情时,往往都会自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明断层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们非常宝贵
  王伦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经典的小人物,虽然出场就那么几次,却在整部书中占了
  一、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
  小编之前看到了一条社会新闻:结婚当天新娘拒嫁,只因为新郎没给她买液晶电视。新
  慈禧人尽皆知,她的恶行也遭到后人的谩骂,她对金钱的挥霍更是肆无忌惮,在她看来
  晋朝文献《襄阳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时,费祎出访东吴,孙权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许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周墀(793年-851年3月23日),字德升,汝南(今湖北武昌县)人。周炅之
  黄老道家尊崇黄帝和老子,这说明黄老道家的起源于黄帝时期或商周时期,但说黄帝、
  &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祖。&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按道理说就是事实,不会因为世界改变就改变,清朝建立于
  上厕所是人生必做之事,常做之事。古人云:&人有三急,如厕第一&,可见厕所在人
  大唐从618年&907年,共有289年的历史,  大唐帝国从初唐崛起强势,安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220年)。
  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
  说是只为男兵着想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航母上配备了女兵,会给男兵们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行政模式是行省制,全国分省(直辖市、特别区)、市、县
  &债台高筑&是很有名的一则成语典故,形容负债很多,无法偿还。故事的主人公,就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
  杜让能,字群懿,擢进士第。让能思精敏,凡号令行下,处事值机,无所遗算,帝倚重
  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故事概况为: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
  说到对对联,在我国历史上能对好对子的文人骚客不在少数,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们
  和白敏中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  唐代:魏扶  萧关新复旧山川
  魏谟,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救贫,是唐朝的一名非常出名的一位风水师,更是精通地理
  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
  杨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俗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
  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植物学是指植物为研究对象,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服务的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恩来蒋介石谈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