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很鄙视我老婆,把我被父母说的一无是处得一无是处,居然逼我骗父母的钱来炒股,我也不是人,居然骗来了24万

有一种悲哀是,我有一对这样的父母!
今天金妈对孩子的厌学问题和家庭问题,都做了很详细的解说,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
没办法听语音也没关系
爸爸妈妈们大家好,我是金妈。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这样一句话,这个时代,只要用钱能买到的东西,都不是珍贵的。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情感,有人说是资源。如果我们从资源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有许多东西不能再生的。正因为我们知道,所以我们极度关心雾霾问题。当雾霾这个词刚刚出现,由环保主义者疾呼和呐喊的时候,金妈瞬间就把它转化成了这样一个思考:我们的蓝天白云终于有人开始关注了,当它们变成雾霾之后我们该怎么生存?
那么,有没有谁想过比雾霾更可怕的是什么吗?是我们家庭上空的雾霾!
这个雾霾为什么这么可怕?因为,他是与日俱增,是明明存在却被家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是被完全排斥却毒性剧烈的。再这样的家庭中人会窒息,像慢性毒药一样,你不知不觉就中毒了,不知不觉就想发飙、发疯或不想说话,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最近,宗爸和金妈研究厌学和失学的孩子,上周四金妈公布了自己的QQ号,非常有意思的是,公布后,一共有200个家长申请加入QQ。但是,金妈发现了一个大的问题。金妈加进来的几百人,跟金妈打招呼的却只有三十几人,宗爸的情况和金妈的一样。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主动申请了加入,却不主动说出自己的问题呢?原因是,孩子教育问题可能不是他们家重要的问题,在这样的家庭上空,弥漫着一种东西,叫做冷漠!还有的家庭可能在想,我先加进去,等我有问题的时候再问。在这样的家庭上空,弥漫的是功利!还有几十个厌学和失学的孩子家长和我们联系了,但是我们很难从他们的描述来判断孩子到底怎么了,这其实是金妈和宗爸一直以来发现的问题。
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对孩子的评价非常主观,非常负面,简直这个孩子已经一无是处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加入了群里的一些家庭,让金妈感到爱莫能助。因为他们从不去听金妈怎么说,仍然我行我素,用情绪化的思维去和孩子交流,这样很容易发生冲撞。他们恨不能逼孩子去上学,用各种方式威胁孩子,这极有可能逼孩子离家出走。而且,因此而自伤、自残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一件事情发生,有的父母能扭转乾坤,有的父母却不能。因为,能扭转乾坤的父母,他们的家庭都充满了正能量。什么叫正能量?金妈认为,第一个就是信任,坚决相信自己家人的人品,坚决相信孩子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坚决相信孩子的生命必须在梦想中被激发,引爆他们生命的激情。
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在于我们的童年,要知道,还有许多比我们童年还不幸的人在积极乐观地活着,也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弄到失学。其实,追本溯源,在第一类家庭他们的上空是蓝天、白云、青草。积极的信任,积极的陪伴与等待,包括积极的人际关系。第二类家庭他们的上空充满了雾霾,而雾霾是相克的,是消极、怀疑、防御和冷漠的。别看表面上孩子失学是因为学习、学校,其实核心问题不是学习。
今天,金妈想提醒大家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的家庭上空,飘着的是蓝天白云还是雾霾呢?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不妨真诚地给自己的家庭做一个梳理。如果这个工作做得好,那么孩子重返校园,爱上学习,爱上梦想就指日可待了。
最近许多家长咨询关于孩子厌学、失学的问题,于是宗爸金妈开通了青少年援助热线。
宗爸金妈“失学厌学”青少年援助热线
如果不是压力山大,努力无果,没有一个少年会欣然终止学业,放逐自己。
如果不是缺乏朋友,孤立无援,没有一个少年会忍心离开集体,孤独在家。
如果不是教育失误,没有一个孩子会不热爱学习,因为学习是他们的天性,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本领。
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孩子重建自信、重返校园?把他们因为失学厌学而可能产生的人生风险降到最低?请联系宗爸金妈团队的“失学厌学”青少年援助热线:
热线电话:
编辑 | 肖肖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All about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文:陈发展
致力于传播精准心理健康知识的陈博士
朱莉是一位30岁的女性,相貌出众,温柔善良,结婚三年,丈夫很爱她。朱莉从高中开始就阵发性地头晕、心慌不适,严重时会觉得自己快要死掉,此时她会无比的恐慌。
近十年来,朱莉逐渐发展至不敢单独出门,最近几年干脆就辞掉工作,全职在家。但是恐慌的感觉和头晕仍然常常来找她。
朱莉说,她的父母对她很好,只是小时候常因为自己犯错会被关进厕所,而且不许开灯。狭小阴暗的黑色空间里恐惧的小朱莉会赶紧求饶,大喊我错了,对不起,然后才会被放出来。
小朱莉犯了哪些错呢?比如,字写的不够好看,吃饭时米饭掉在桌子上,考试时粗心做错题等等。妈妈会反复告诫小朱莉,我惩罚你都是为了将来你能成为更好的人!
朱莉的妈妈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容易发火,动不动就责怪别人对不起她,而此时爸爸会放下一切去哄妈妈,逐渐地,朱莉也加入到哄妈妈的阵营。
朱莉被妈妈教育的的确很努力,也很聪明,成绩很优秀,却总是恐慌,小时候恐慌妈妈不开心,长大了就恐惧自己会死掉。朱莉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如今又因为一种“怪病”让父母不开心,让丈夫操心。
朱莉说,她不怪父母,他们当初的责怪和惩罚都是为了自己好,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给家里添了那么多不幸,想赶紧好起来。
她竭力地为父母开脱责任,她似乎拼命地想要说服自己相信,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
朱莉是我今天门诊的一位惊恐障碍患者。她走后,又来一位因情绪难以控制而前来就诊的男士。
他叫傅恒,爱好健身和运动,阳光开朗,三年前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在一家外企从事咨询工作。今年28岁,去年刚刚和恋爱了5年的太太结婚。
傅恒的妻子说,这个认识了5年多的爱人,很是特别,丈夫的身体内好像有三个不同的人。
一个阳光开朗,外向活泼,爱好健身和运动,积极乐观;一个安静少语,温文尔雅,喜欢看书和独处;另外一个则容易暴怒和失态,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对别人极度不信任,情绪失控时还会自残,用刀片割伤自己或用双手猛烈地锤击墙壁,以至于双手鲜血淋漓。
傅恒说,他对自己的过去很陌生,回忆起自己时就像在看其他人的故事,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隔离感。他有时都搞不清哪一个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近一年来那个恐惧而失控的自己越来越多的出现。
傅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知道父母都很爱他,父母会尽其所能给他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玩具,满足他的大部分需求。
但是傅恒也无法忘记,父母在他做错一些事情,或者成绩下降时,对他的毒打。他的童年是在悲惨与快乐的交织中度过。
傅恒清晰地记得,父亲拿着菜刀对还在上幼儿园的自己说,你再把这个字写错,我就一刀砍死你。
傅恒曾因为考试成绩下降了2名,被父亲捆绑在椅子上,用晾衣杆抽打。母亲也在一旁应和,让你学习不努力,就该打!那时傅恒只有10岁,小学三年级,接下来的几天他因为全身疼痛无法入睡。
渐渐地,傅恒不知道自己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因为父母总是说,打你是为了你好。初中时,长到180厘米的傅恒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在一次母亲因为他在玩电脑,对他拳脚相加时,傅恒第一次失控,一拳打在母亲的脸上。
从此,傅恒被父母界定为一个不良少年,打骂父母,网瘾,品德败坏,不思进取。傅恒一下子从神坛跌落,坠入深渊,众叛亲离。
他渴望和人亲近,又害怕受到伤害,他会开朗乐观,宽容豁达,善于交际,但是又会迅速躲在那个暴力而恐惧的面具后面,不相信任何人,害怕被人抛弃。
初中开始,傅恒在情绪低落和烦躁时就会用刀片割伤自己,一道道地看着鲜血渗出,很疼,但是很舒服。他不想死,只是用这种方式来感受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相处。
他从未将这样的傅恒展示给任何人,难过时就会突然从朋友圈失联,几天后那个阳光开朗的自己又会回来,直到和妻子结婚以后,他再也藏不住自己。
傅恒很喜欢小动物,家里养了狗和猫,这是他的挚爱。一天,妻子因为小猫不小心抓破了新买的裙子,大声呵斥猫咪,该死的猫,再抓我就打死你。
小猫转进了傅恒的怀里,轻轻地叫了一声,傅恒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声痛哭起来,对妻子大吼,你们为什么这么残忍,这么狠心。
傅恒躲进了房间,躺在地毯上歇斯底里地大哭,用双手猛打墙壁,大声叫喊,把妻子给惊呆了。这是我的认识的那个丈夫吗?
回忆起这段经历,傅恒说,很多细节我不记得了,真的像在看电影一样,好像不是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知道那是我。
结婚的一年多里,悲伤的自己无法肆意出现,大部分时间傅恒努力克制,但是会郁郁寡欢,不想和人说话,容易愤怒,有伤害自己的冲动。他会告诉妻子,这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心情不太好,想一个人静静。
实在无法控制时,他会告诉妻子自己要去出差,然后住到酒店,一个人用刀片慢慢的割向自己的前臂。
傅恒说,他不恨父母,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如此吧,他们没有错,错在自己不听话,无法控制情绪,错在自己没有好好读书。
在妻子的劝说下,傅恒来到心理科门诊就诊,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朱莉和傅恒来看病,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诉说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并没有太多地关注自己的症状。
他们特别渴望被理解,但是因为恐惧而又难以表达,他们恐惧的是自己内心的愤怒,对父母的愤怒,他们特别害怕看到那个不被爱的自己,不愿相信这是事实。
因此,他们从未和别人说过自己的遭遇,大多数时间反而认为自己的家庭很温暖很正常,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有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该书描述了多种被称之为“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有些模式在家庭中并不少见,甚至被粉饰的一片祥和。
1.&无不是的父母: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
这类家庭行为模式中,父母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教育子女,尤其是当子女犯错时,批评、指责和辱骂是他们惯用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观念传统或者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更为常见,一套节律森严的家庭规则,常常成为这类家庭的“自豪”。
而孩子往往认为父母的惩罚行为是由于自己犯了错,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助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孩子常常会否认父母对自己带来的伤害,甚至会忘记,只记得那个一无是处的自己。这种否认带来的宽慰不过是暂时的,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2.&不称职的父母: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
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有人格障碍、情绪障碍或者极度的不成熟,无法行驶一个父母的责任。照料家庭的责任转移到孩子肩上,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被家庭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来。
迫于家庭的压力,孩子可能成长的很快,成为一个励志的典范,但也因此被剥夺了正常的童年生活,没有时间玩耍,也无法摆脱焦虑。
孩子不得不变成小大人,他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便学着干脆否认自己的需求,以此来对抗孤独和情感缺失,或者变的非常有责任心,一味地满足他人的需要。
这样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一个工作狂,却满怀不安,“如果我都不做的话,还有谁来做呢?”本质而言,是仍在努力地想让父母开心。
不称职的父母的有毒行为有时候不易被觉察,且很难被界定,他们并不会采取打骂虐待的方式对待孩子,更多的是“不作为”,不工作、不负责、不开心、不关心。
孩子在困难的家境中长大,会滋生出“我应该为父母负责”的想法,会在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上消耗大量的精力。
他们忘记了更爱自己,忘记了对自己更负责!
3.&控制型父母: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
控制不一定是贬义词,如果一位母亲在孩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告诉他如何做才是合理的,引导孩子走在安全的道路上,避免摔伤,喂孩子饮食。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也是合适的。
如果十年后,这位母亲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
焦虑、胆怯的父母往往会形成过度控制型的家庭行为模式,他们对青春期后的子女的生活事无巨细,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和操控,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
控制型父母其实是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他们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他们永不消失。
这种控制往往被伪装成“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因为我们爱你才这样做”,本质上其实是在表达: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
自信的父母无须控制成年的子女,有毒父母的行为都是基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自身强烈的不安全感。
当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一般的家庭中,当子女进入青春期,就要开始逐渐放下控制的双手。
控制型的家庭中,这种放下要滞后多年,甚至永远都无法实现。孩子们会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工具,像一个被出卖的物品,完全没有自我。
他们要么愤怒、攻击,惹出许多事端,甚至生一场大病;要么自暴自弃,逃学厌学,网瘾,犯罪,或者干脆认同父母,做一个永远的“乖宝宝”,毫无生机,永远啃老。
朱莉和傅恒的父母显然是“有毒”的,“有毒”的教育方式,逐渐孕育出“中毒”的孩子。
他们很努力,但总是不快乐,他们在奋力满足被神圣化的父母和家庭规则,只有将父母拉下神坛,回归凡人的姿态,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才能与他们在关系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我告诉朱莉和傅恒,你们无须为毫无防范之心的年幼的自己的惨痛经历承担责任!这不是你们的错,是你们父母的错。
父母可能囿于自身能力所限,可能不是故意的,但的确伤害到了你们,他们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就像电视剧《梅尔罗斯》里在童年期遭受父亲性虐待的梅尔罗斯,终于在对父亲无尽痛苦的回忆中,坚定地对父亲说:“No,I won’t do what you say anymore. It’s wrong. You’re wrong! Nobody should do that to anybody else.”(不,我不会再按照你说的做。这是错误的,你是错的!谁都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人。)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注:要想了解更多“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可参阅由北京时代文化书局出版的由黄姝、王婷翻译,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2018年5出版。本文亦参考其中部分内容。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心理科陈博士(ID:develop0909)。
本文系转载,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删除。联系邮箱:
No related posts.
毛敏乐,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初级组在读(),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首届)心理动力学咨询师连续两年训练项目成员,现代家庭杂志、青年文摘、大众健康杂志特邀撰稿人。阿苏:父母老了病了,为何子女还会怨恨?
1、每一个被压抑的东西,都在寻找机会表达。弗洛伊德
2、潜意识里没有时间性。弗洛伊德
3、事情过去了,能量并没有过去。阿苏
4、很多时候外人很难伤到你,但父母一句话有时可能就会让你暴怒,让你烦躁,让你焦虑。
5、我们需要经过心理成长来修复原生家庭的伤害,让一切模式和伤害到我为止,让一切从我开始,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6、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反思自己的过去种种,真诚的对孩子说声对不起,那真是善莫大焉。
7、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8、元亨利贞,履霜坚冰至。《易经》
开宗明义,这篇文章不适合所有人,所有的家庭,只是适合一些有这种情况的家庭,大家不要泛化,只是就家庭中有这种情况的人的一种表达。
从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的故事开始讲起,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也好,在咨询室也好,我们能看到很多子女对父母的情绪性感受和表达,比如豆瓣上著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几万人在里面吐槽父母曾经对自己伤害和虐待的各种花式。有时父母躺在病床上,或者白发斑斑,垂垂老矣,甚至父母去世了,子女对父母的怨恨还是很多,不能放下,一直耿耿于怀。很多时候会和父母打架、互骂、争吵、抱怨、心理憎恨,远离不想和他们待在一起,有时用钱去表达亲情,在情感方面却和隔离,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个空间,甚至不想说话。
在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这种现象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顺,没有良心,白眼狼,但这种现象却比比皆是,在很多家庭里都存在着,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关系是从父母开始的
关系,最开始,是从你生下来与父母的关系开始的。“履霜坚冰至”,原初的关系模式和质量会和以后的关系模式有着莫大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降生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关系模式。0-6岁这个阶段,那个时候父母本身的人格健全和成长水平,父母对自己是爱,还是恨,是憎恶还是冷漠,是暴力还是关爱,是强迫强制还是民主尊重,是自己抚养,还是交给他人抚养,有没有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有没有付出精力和时间去陪伴孩子,有没有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身心特点去陪伴孩子成长,还是我期望我想要你怎样,你必须实现我的需要和期望,这些都有很大的关系的,决定了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和相处质量。
每个人和父母的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爱恨交加的,“爸爸”“妈妈”这两个词所包含的寓意和感受分外深厚和沉重,里面有很多情绪情感性的东西,有些人甚至从某个年龄段开始从来没叫过“爸爸妈妈”这个词,而有的人却很亲切温暖的叫着“爸爸妈妈”。此中到底隐含了什么能量和情绪,每个人的感受不不一样的,好复杂的。
子女对于父母的情感是复杂的,既爱又恨,既依恋又排斥,潜意识是一个真实的全方位的记录状态,每一件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都会在潜意识里留下痕迹,都会在情绪情感中体会感受到,当伤害达到某种程度时,孩子对父母的情感就会从爱震荡到恨,但又对自己对父母的恨不能接受,非常的难过,我怎么能恨把我辛辛苦苦养育大的父母呢?会很内疚和自责,但是对于父母的憎恨和怨气却又不会消失,分外的纠结。反思起来,觉得有内疚又愧疚,但和父母在一起,又忍不住那种愤怒和怨恨,总是在相处中不时的爆发出来,好像在说,你也受受我当初的感受是什么,你也尝尝那种滋味是什么,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报复当初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事后又会难过愧疚,不停的自责,但是停不下来这个重复的模式。(相关链接:)
二、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伤害的种种表现
1、对于孩子的降临没有做好准备,有的在怀孕时就想打胎流产,不想把孩子生下来。
2、觉得孩子是个累赘,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自由,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内心里憎恨孩子,又没有办法,带着很强烈的情绪带孩子,有时还会说“要不是因为你,我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3、孩子生下来后,没有母乳喂养,直接把孩子交给父母、保姆或者月嫂带,自己去上班去了,孩子的依恋关系不稳定,建立在他人身上,没有在心灵上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联结,与孩子情感联结薄弱。
4、夫妻关系恶劣,在家要不天天吵架,要不就是冷战,孩子处在惊恐焦虑的状态中,又无能无力去改变。
5、将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桶,发泄的渠道,将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打骂孩子,还说都是因为你,有时是无来由的谩骂和殴打
6、父母好玩,天天出去跟朋友玩,打麻将,将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又不准他出去玩,孩子恐惧孤单,有时还彻夜不归,留着孩子独守空房。
7、逼着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了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逼迫孩子去学习钢琴、武术、各种补习班、舞蹈之类的,把假期安排的满满的,孩子没有玩耍的时间。(孩子自己的主动的喜欢除外)
8、用各种规则强行规范孩子,你要懂礼貌,你要守规矩,你要讲卫生,你要懂事,你要主动叫人,一点都不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理解去强行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感受。
9、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就这个样子,你得学学人家。让孩子无地自容,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还无穷无尽,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的优点,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10、否定性的评价和诅咒。你这个样子,跟你爸一样,没有出息。你以后能有什么用,你就是个废物,你总是让人失望透顶,我真后悔生了你。
11、不停的精神折磨和谩骂。你这个蠢猪,你这个背时鬼,你真是烦人,你就是阎王派来折磨我的,我真希望没有生你。
12、高标准和高要求。一定要孩子考第一名,一定要表现优秀,一定要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达到了就各种夸奖表扬奖励炫耀,没有达到就各种贬低讽刺打击责骂,孩子心理很苦。
13、夫妻离婚,因为孩子的抚养权和后续问题争吵不休,甚至拿孩子作为武器和工具去攻击对方,孩子既要承受没有父母的痛苦,又要夹在中间很痛苦。很多人不敢结婚,其实与父母的婚姻榜样有关。
14、不停的在孩子里面上演家庭战争,将夫妻关系的苦水往孩子身上倒,不停在孩子面前说伴侣的不是,让孩子对婚姻和亲密关系产生恐惧,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认同。
15、父母有不良的嗜好,比如酗酒、吸毒、赌博、打牌打麻将之类的,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有时酒后打人骂人,输钱之后将情绪发在孩子身上。
16、父母有家庭暴力倾向,将孩子往死里打,很多孩子身上还有童年时被虐待的伤疤。
17、孩子长大后,不放手,控制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情感、工作、婚姻、育儿强行插手,不给孩子独立成人的机会,什么事情都要插手,什么都要管,导致孩子内心非常的愤怒和反感。
18、用各种手段去要挟孩子。比如生病、情绪、抱怨、诅咒,一定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
这种东西太多了,写都写不完,没有提到的大家根据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补充,可以加在后面的评论里,也可以给其他人一个很好的了解机会。(相关链接:)
三、父母老了病了,但不一定变了
古人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听到最苛刻的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意思是老而无德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觉知,深刻反思成长,原来的模式一般都不会变,会一直延续到老到死。所以父母老了,只是年龄上的老去,并不等于心灵上的成长,甚至有些人倚老卖老,更加可恶。
1、人老嘴不老:不停的唠叨抱怨孩子。
2、人老心不老:对孩子的控制之心不死。
3、人病要求更多:有的甚至用病要挟孩子,我都病成这样了,你还不快找个媳妇结婚,还不快点生孩子。
4、对孩子界限的践踏。以父母自居,强行去干涉孩子的生活,婚姻,事业,工作。
5、不想孩子长大。不把孩子当成人看待,一直想让孩子变成他的孩子的状态。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大了。
6、年纪大了,脾气和性格没有变化,有时甚至变本加厉。说出来的话更伤人,做出来的事更气人。
7、想做家庭的太上皇,使用自己的权威和资源去企图去控制孩子。
父母的这种状态,跟子女相处,会导致孩子内在很矛盾的情感状态出来的,有父母,但很难和父母好好相处。
四、时间过去了,能量没有过去
精神分析研究表明,潜意识没有时间性。时间是发生在意识层面的,潜意识里过去现在未来是交错凝缩在一起的,没有时间性。事情发生了,时间过去了,但能量并没有过去。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有时终其一生,都处于与原生家庭纠葛的状态中,由此我们需要去看到,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到底与父母发生了怎样的纠缠,而让这段情感如此缠绵煎熬又挣扎无法脱离?
孩子很多时候对父母的怨恨不单单只是指向当下,而是很多过去的伤害是勾连在一起的,凝缩成一个情结,每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所有曾经的情绪和感受都会涌上心头,分外的难受。
在童年时,对于孩子来讲,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特别是婴幼儿的时候,无法脱离自己的抚养者而生存,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如同钉子一样钉子孩子的心里,这种伤害和能量无法通过道理去化解的,一个人承受着父母对孩子的身心伤害,有些父母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会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要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孩子无辜的被动的承受着这些伤害,有时还不能哭泣去表达,因为哭会让父母很烦,导致遭来更大更多的伤害和羞辱,只能一边承受着伤害,一边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心底却是熊熊的怒火在燃烧,默默的在心理诅咒和反抗,希望某一天自己能够长大了,要不就是离开,要不就是毁灭自己,要不就是要你们好看。
五、对父母攻击的矛盾两面性感受
当一个人对父母攻击时,同时也会自我攻击,因为你在攻击你最重要的人,如同攻击自己,而且会因为对父母的攻击而自责罪疚。特别是涌现出恨父母,父母去死的念头时,会分外的有罪疚感,更加的难过,仿佛自己是个罪人,是个没有良心的人,我还是人吗?但内心的这种想法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而且父母是你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一,养育自己长大,在恩、爱、恨中无法平衡,也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有些人甚至想,我要是傻傻的不要想什么,忘记过去,该有多好?
每个人都是妈生的,但每个妈都不一样,每个家庭都不一样。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但真的就对孩子好吗?为了你好,就等于不会伤害孩子,不会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那可未必。因为童年时,父母从身体和心理层面都是强大的,孩子是弱者,有些父母会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头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要出人头地,你要给父母争气,你不要让我们丢脸,你要成绩好,你要品行好,你不要贪玩,要好好学习,你要比别人优秀,你要在外人面前有礼貌,对孩子的要求每个家庭不一而足,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各种要求,比较过分的会用暴力和精神威胁去控制孩子,强迫孩子去做父母想要的事情,而不是孩子本身的意愿,孩子因为无力反抗,只能压着愤怒去做着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希望以后能够脱离这种控制。在父母期盼的压力下,有些孩子实现了父母的期望,成为父母口中的好孩子乖孩子,逢人就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样,自己培养的好,当初就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孩子现在这么优秀,但是谁能体会孩子真实的感受,真是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能说。有些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失败了,各种指责批评否定就会随之而来,让你觉得你很没用,你很丢脸,你没有价值,还不如再生一个,你可以换掉。孩子如果体会到这种能量,心理是何种感受,大家可以体会下。
父母有时很健忘的,记得的大部分都是对孩子的好,自己的牺牲付出,过去岁月中父母对孩子的伤害父母往往会忘掉。有时孩子提起时,父母会纳闷的说:我当初还这样对待过你,不可能,我不是那种人!或者转移话题:你真是忘恩负义,你看看我们为了你,付出了多少,你竟然只记得这些对你不好的事情,真是白养你了!
很少看到父母会真的正视自己对孩子曾经的伤害,真诚的对孩子说声对不起!
如果有父母能够正视自己曾经对孩子的伤害,而真诚的道歉的,这样的父母会很了不起。
六、如何去处理和父母的关系:一切到此为止,一切从我开始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容易,需要经历很多。方法有很多,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人士,阿苏是如此建议的,如果你觉得可以,可以参考一下。
1、首先需要正视对父母的真实情感。爱就是爱,恨就是恨,爱恨并不矛盾,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对于同一个人的感情是本来就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感受状态,学会对自己温柔,每一种情绪都是潜意识底层能量的表达,正视和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以这种感受去作为线索,去还原原生家庭的真相。(相关链接:)
2、学习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理论,发展心理理论,了解掌握精神分析潜意识的相关理论和自我分析的技巧,在潜意识里去面对和看到那些曾经被压抑的创伤,去面对自己的血淋淋的成长史,去面对那些自己曾经不愿意的真相。(相关链接:)
3、找一个咨询师陪伴自己成长。寻找一个有精神分析背景和功底的咨询师陪伴自己成长,在长程咨询中,一点点去修复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创伤。(相关链接:)
4、一切从我开始。经历成长后,学会自己做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本分,与父母的关系回归到天然的人伦关系,在自己的生活中尽到自己做夫妻的本分,经营好自己的核心家庭的关系,和谐夫妻关系,有了孩子之后,做父母的本分,用心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让爱与新的模式从我开始,不再将旧的模式和伤害施加到孩子身上。(相关链接:)
阿苏心语:做一个父母不容易,做一个孩子也不容易,做一个人更不容易。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