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茨勒如何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百度云

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的伤亡是多少?
10-03-27 &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第 6集团军全部(下辖第8、11、51步兵军,第14装甲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第4军),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师,第14、16、24装甲师,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师,第 9高炮师),另有大量直属部队被消灭(被歼灭时,第6集团军下辖第51和第53迫击炮团;  第2、第30烟雾发射器团;第4、46、64、70炮兵团;第54,616,627,849炮兵营;第49、101、733重型炮兵营;第6、41轻工兵营)。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为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无论是哪种估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兵力1/4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 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米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日开始至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战争中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近现代战争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
   在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军人伤亡最多的交战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莫属。过去因胜利者苏联政府忌谈败绩,战败的德国又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故而在统计具体伤亡数字上存在许多困难,世人对诸多战时数字长期知之不详。随着近些年历史档案的不断被解秘、公开,才向人们展示出那场惨烈战争的惊人损失真相。        50年后才搞清的数字  过去,西方人因诺曼底登陆规模之大,将其说成“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其实,日360万德军以“闪电战”突袭苏联,可谓交战规模更大且更惊心动魄的漫长一天。遭受意外打击的苏军统帅部和前线部队,在长时间内陷入混乱,甚至连敌我损失情况都搞不清楚。  朱可夫战后的回忆录,在发表时被大量删去认为有损苏军形象的内容(原稿本近年在俄罗斯出版,我解放军出版社已出版全译本)。据苏联解体前公开的档案,开战两星期后,苏军总参谋部汇总各方面军上报数字,整理出第一份统计报告上送最高统帅部,报告中竟写道:“敌军损失兵力:击毙131.2万人。此外,在各地区的激战中,敌人蒙受重大损失。而我军由于后撤,损失无法统计。”  事实若真如这个统计,苏军在战争初期就早该大获全胜了。按战场知识,死伤比例通常为1:3至1:4,因为人体中弹致死部位只占身体的五分之一左右。若德军被“击毙131.2万”,则负伤者至少有400万。依此推断,进犯之敌早就被击垮了。如此隐瞒真相的浮夸行为,恰恰是苏联此前政策上的弊病造成的。  日晚,德军已进抵莫斯科城西仅30公里处。斯大林毅然在城内地铁站召开了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大会。在那篇著名讲话中,他宣布苏军已消灭德军 450万人,苏军损失175万人,其中阵亡35万人,负伤102万人,失踪37万人。其实,这些数字与事实严重不符。这个数字的产生,可能出于搞不清战况以及想振奋士气的双重原因。据1990年两德统一后经重新统计的新数字,当时德军伤亡总数不过85万人。至于苏军的损失,俄罗斯于1995年公布的数字是:  至1941年11月底,苏军战斗伤亡320万人(阵亡近70万人),失踪近400万人。加上冬季反攻中的损失,至1942年春天净损失军人已超过1000万人!  针对这一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日的纪念大会上说:“当时可以说是重建了军队”。  1945年5月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政府于翌年1月进行第一次损失统计。因占战前总人口40%的沦陷区刚收复,混乱的户籍还未整理,只概略算出全国死亡1500万人,其中军人死亡(包括失踪者)?50万人。斯大林在1946年莫斯科选举时发表演说,宣布苏联在战争中死亡700万人,这实际上只是军人的数字。当时少报死亡人数,是不愿说明战争代价惨重(因为这牵涉到领导者的指挥水平),也是由于冷战到来,而不愿向西方暴露本国人力空虚。  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在战时的错误后,同年,赫鲁晓夫给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中首次承认战争期间全国死亡2000万人,却未列具体数字。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又恢复只歌功而掩过的习惯,多年避而不谈损失。直至80年代末提倡“公开化”以“消灭历史的空白点”,苏联国防部才组织人员根据档案进行计算,日在纪念卫国战争爆发50周年时,正式宣布了统计结果:  苏军战时共死亡866万人,平民死亡约1800万以上,军民死亡总计 2700万人。  1995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时,俄罗斯国防部又公布了更详细的损失统计数字:苏军死亡、失踪共计万人;  其中军人作战死亡688.5万人(包括阵重死亡、病亡);  应征人员去前线途中死亡50万人;  失踪人员共456万人,其中被俘362万人,战后找到失踪人员92.9万人;  军人阵亡、伤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后死亡相加,共计866.48万人。如再加上动员入伍途中死亡的 50万人,总计军人死亡916.48万人。  和平居民死亡1740万人;  总计军民死亡约2660万人。  俄罗斯史学界对这一统计数字的感叹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为保卫自己的国家付出过如此沉重的代价!”如果仅从战场伤亡来看,此说的确不夸张。因为仅苏联军人在卫国战争中的牺牲数量,就相当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几十国军人的数量总和。    惊人的被俘及战场死亡数量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损失如此惨重,尤其是死亡率高得惊人,除了当时战争异常残酷外,还在于部队初战时成建制地被歼灭太多,由此产生了两个恶果,一是大批未撤走的伤兵被德军就地杀害(当时德军一般只掳走能做苦役的战俘),二是大量被俘人员在德国战俘营中被折磨致死。  对苏军部队成建制的损失情况,在战时苏方发布的战报中是看不到的,而德国发布的战报对此又有很大夸张。西方国家在战后长期得不到苏联的数字,便纷纷引据德方的数据,这也影响到前些年国内一些有关二次大战史的著述。苏联档案公开后,才基本搞清了当年损失的详情。  日开战时,苏军兵力有500万人,陆军有360个师,战后一个月内又紧急动员约1000万人入伍(18岁至36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应征入伍)。苏军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军队数量多于敌军,坦克的数量、质量和炮兵还较德国占优势,只是作战飞机性能和无线电装备较落后,若单纯按理论上分析,本不该大败于敌。然而,由于战略指导错误等原因,苏军在开战后5个半月内兵力损失之多,在战史上堪称空前(可能也是绝后)。仅以成建制的部队而论,苏军被全歼1个方面军、19个集团军、250个师。德国宣称抓获了360万战俘,苏联档案记载此间失踪400万军人,除少数逃散外,估计有300万人被俘。  1941年苏军的惨重损失,主要是由德军的几次大合围造成的。6月末,白俄罗斯方面军主力被合围时30余万人被俘;7月和8月间在斯摩尔棱斯克又有同样多的人被俘。9月间的基辅会战,西南方面军又遭围歼,德国称在这次“战史上最大的合围战”中俘虏了66万人。苏方档案记载有45万人失踪(包含6万名军官),估计其中多数人被俘。10月间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的双重合围圈中,苏军3个方面军80万部队大部被围,只剩十几万人后撒,估计近60万人被俘(德军宣布俘虏65万人)。进入 1942年,苏军大规模被歼的现象虽大大减少,不过也有克里米亚半岛东端一役失踪17万人,哈尔科夫一役失踪23万人这两场损失惨重的大败仗。  在如此大量的被俘人员中,包含部分对苏维埃政权不满而在哉场投敌者。其中军衔最高的人,是 1942年夏在突围时主动投降德军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副司令员弗拉索夫中将(此人随后成为伪军头目,战后被苏联判处绞刑)。苏联档案中有一份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人员投敌统计,在1941年每月都数以千计,1942年上半年减为数以百计,下半年减为每月只几十人,至1943年便几乎不再有这种可耻的投敌现象了。  德国战败时被盟国缴获的历史档案,曾记载集中营中共关押过576万苏联战俘,其中360万人是 1941年下半年被俘获的。这个统计数比苏军实际被俘人员多,原因是德军将在战地捕捉到的许多青壮年平民(包括一些民兵和随军人员),也当成战俘押回服苦役。按苏联国防部1991年计算出的数字,军人被俘总数为362万人,后来返国183.6万人。剩余的人中,除了有极少数人在德国战败后害怕回国受惩罚而去了西方外,约有178万战俘在服役时被折磨致死或遭屠杀。当时德军对西方国家战俘还声称遵守日内瓦公约,据美英统计,其被德国所俘军人死亡率约为8K。而希特勒以苏联不是日内瓦公约签字国为由,将“东方战俘”只当成奴隶,造成苏军被俘人员死亡率近50%,这也充分暴露出纳粹的残暴性。  在异常残酷的1420天的对德战争中,苏联军人战斗伤亡总计约2400万人 (不包括被俘后死亡),其中战场阵亡460万人。在近 2000万伤员中,战时死亡率达7%以上,即150万人左右;其他伤员返队率达 70%,即1250万人;残废无法归队者约500万人。  据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在战时伤亡最多的有三个时期:一是1941年6月至11月,平均日伤亡 2.4万人;二是1943年夏天即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平均日伤亡2.3万人;三是1944年初至1945年春战争结束,平均日伤亡2万人。  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苏联共找到92.9万名失踪军人,多数是被打散人员,少数是逃兵。被找到后,他们分别被补充入军队或予以惩处。  尽管苏军损失极重,战时靠不断补充,仍使军队人员数量始终保持在1000万人左右。至1945年初,苏联国内除了担负特殊任务而免服兵役者外, 17岁至55岁的身体合格男子都被征入伍。在1.9亿全国人口中,战时共动员了2760万人(内含100万妇女),军队死亡、残废、失踪(不包括后来被找到者)共1600万人,战后剩余军队1136万人。据朱可夫回忆,战争结束时斯大林曾对他叹息说:“很难找到我们哪一个家庭没有丧失亲人!”这也包括最高统帅本人,他的长子雅科夫就死在德军的战俘营中。战争结束时,苏联的成年男子差不多有一半死亡或残废。战后几十年间,苏联及其后继独联体国家的人们总在怀念卫国战争,5月9日这一胜利日被视为最重要的纪念日,这是因为战争的牺牲者几乎同每个家庭都有关系。          德国人的惨重代价  在侵苏战争中,纳粹德国损失也不小。当年法西斯宣传机器一向夸大战果而少报自身损失,宣布的数字多不可信。德国战败后被盟国分区占领,四分之一的东部领土又被割让出去,因此缺乏全面损失统计的条件。战后,西德政府曾估算宣布战争中德国共死亡700万人。1990年两德统一,此后德国政府对战时军民死亡总数的估算是970万人,死者中军人约500万人,公认的比例又是其中四分之三死于苏德战场。  对苏战争初期,德军得突然袭击之利,损失较小。据盟军缴获的纳粹统帅部的统计资料,德军在 1942年春季以前10个月的战斗伤亡者总计112万人。两德合并后,德国根据历史档案又进行了重新计算,证明实际伤亡数还要多三分之一。此间德军被俘只有几千人,加冻伤11万人和近50万患重病后送者,人员损失总共200多万人,仅是同期苏军损失数量的五分之一。  随着战争延长和苏军威力的增长,德军的损失日增。据德国根据战时档案宣布,军人阵亡共 325万人,失踪270万人,负伤1200万人次以上(这一数字不包括战争结束前一个月的情况,因当时德军陷入混乱和崩溃而无法统计)。用这一数字对照历史情况,应该是大致不差的。当时德国有 7900万人口(包括被吞并的奥地利和苏台德区), 1700万人被征入伍(男性动员年限从16岁至60岁),投降前夕德军还剩700万人。其战时死亡、失踪共600万人,负伤者中有三分之一即400万人因残退役,不可弥补的损失数恰是1000万人。  在德军有统计的1500万人战场伤亡之外,失踪的270万军人中估计战死和被俘者约各占一半。如此算来,其战斗伤亡当在1600万人以上,其中约1200万人损失于东线。苏联战后统计其本国军队杀伤德军1300万人,这一数字同德国的数字相对照也差不多。  苏联在.战时俘虏了多少德国军人(不包括受降),一直未公布过总数字,大概是出于战后遣返战俘额与之相差太大的原因。根据大致估算,攻克柏林前苏军俘虏了约100万左右的德军。战争初期苏军因对侵略者有强烈的报复心理,加上本国供应困难,对德军战·俘很严酷。如在斯大林格勒投降的德军第6集团军残部有9.1万人,被押往中亚服苦役途中,就有半数以上因伤不治或患伤寒病而亡。据西德战后称,这批人只有5000人活着回国。在苏境内犯有诸多罪行的德军怕遭报复,主动投降者并不是很多。苏军在1943年共俘虏德军 (不包括仆从国人员)20余万人,其中近半数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的。1944年德军被苏军俘虏约50万人,多是在白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的苏军包围圈内被俘的。这些又在服劳役中死亡率也很高,在罗马尼亚被俘的15万人中,只有半数左右归国。  战争结束前夕,苏联领导人出于战后对德政策的考虑,要求部队对德国战俘宽待。柏林被攻克时,48万德国武装人员(包括军人、冲锋队等)投降,随即苏军又对东线的139万德军集体受降。这些人多受到苏军较宽大的处理,多数人很快被释放回家从事战后的经济恢复。  除去双方战俘死亡数,单纯从战场伤亡对比看,战时苏军与德军相比是2:1。苏军曾解释自身伤亡比例高还包括德国的仆从军(芬、罗、匈、意)造成的损失,然而这些仆从军数目不多且战斗力很弱,同时在苏联战场上也有数量不多的外国盟军参战,这两方面的盟军的作战损伤比例在统计中可相互抵销。笔者于1988年与美国前军事历史数据库总裁、军史学家杜派(Dupay)一起研讨过20世纪各次大战的伤亡数据,根据他所获资料及计算,苏德战争前期双方伤亡对比是3:1,后期是1.8:1,这一算法从历史数据看,基本是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苏联卫国战争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证明其战时指导方略从主流上看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不过,若是不仅满足于定性分析,而是从现代科学所要求的定量分析方法来研究历史的话,人们也应认识到,苏军在装备和技术并不逊于对手、兵力还占优势的情况下,却以付出了远重于敌人的损失取得了胜利,这从作战效益上看,就很难令人称道了。  对此,人们不能不对苏军当时的指导思想、编制体制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反思。当然,德国作为侵略者,对苏联占有主动进攻和预有准备的优势,苏联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机”优势在战争初期尤为不容忽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近现代战争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
   在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军人伤亡最多的交战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场莫属。过去因胜利者苏联政府忌谈败绩,战败的德国又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故而在统计具体伤亡数字上存在许多困难,世人对诸多战时数字长期知之不详。随着近些年历史档案的不断被解秘、公开,才向人们展示出那场惨烈战争的惊人损失真相。        50年后才搞清的数字  过去,西方人因诺曼底登陆规模之大,将其说成“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其实,日360万德军以“闪电战”突袭苏联,可谓交战规模更大且更惊心动魄的漫长一天。遭受意外打击的苏军统帅部和前线部队,在长时间内陷入混乱,甚至连敌我损失情况都搞不清楚。  朱可夫战后的回忆录,在发表时被大量删去认为有损苏军形象的内容(原稿本近年在俄罗斯出版,我解放军出版社已出版全译本)。据苏联解体前公开的档案,开战两星期后,苏军总参谋部汇总各方面军上报数字,整理出第一份统计报告上送最高统帅部,报告中竟写道:“敌军损失兵力:击毙131.2万人。此外,在各地区的激战中,敌人蒙受重大损失。而我军由于后撤,损失无法统计。”  事实若真如这个统计,苏军在战争初期就早该大获全胜了。按战场知识,死伤比例通常为1:3至1:4,因为人体中弹致死部位只占身体的五分之一左右。若德军被“击毙131.2万”,则负伤者至少有400万。依此推断,进犯之敌早就被击垮了。如此隐瞒真相的浮夸行为,恰恰是苏联此前政策上的弊病造成的。  日晚,德军已进抵莫斯科城西仅30公里处。斯大林毅然在城内地铁站召开了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大会。在那篇著名讲话中,他宣布苏军已消灭德军 450万人,苏军损失175万人,其中阵亡35万人,负伤102万人,失踪37万人。其实,这些数字与事实严重不符。这个数字的产生,可能出于搞不清战况以及想振奋士气的双重原因。据1990年两德统一后经重新统计的新数字,当时德军伤亡总数不过85万人。至于苏军的损失,俄罗斯于1995年公布的数字是:  至1941年11月底,苏军战斗伤亡320万人(阵亡近70万人),失踪近400万人。加上冬季反攻中的损失,至1942年春天净损失军人已超过1000万人!  针对这一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日的纪念大会上说:“当时可以说是重建了军队”。  1945年5月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政府于翌年1月进行第一次损失统计。因占战前总人口40%的沦陷区刚收复,混乱的户籍还未整理,只概略算出全国死亡1500万人,其中军人死亡(包括失踪者)?50万人。斯大林在1946年莫斯科选举时发表演说,宣布苏联在战争中死亡700万人,这实际上只是军人的数字。当时少报死亡人数,是不愿说明战争代价惨重(因为这牵涉到领导者的指挥水平),也是由于冷战到来,而不愿向西方暴露本国人力空虚。  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在战时的错误后,同年,赫鲁晓夫给瑞典首相埃尔塔的信中首次承认战争期间全国死亡2000万人,却未列具体数字。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又恢复只歌功而掩过的习惯,多年避而不谈损失。直至80年代末提倡“公开化”以“消灭历史的空白点”,苏联国防部才组织人员根据档案进行计算,日在纪念卫国战争爆发50周年时,正式宣布了统计结果:  苏军战时共死亡866万人,平民死亡约1800万以上,军民死亡总计 2700万人。  1995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时,俄罗斯国防部又公布了更详细的损失统计数字:苏军死亡、失踪共计万人;  其中军人作战死亡688.5万人(包括阵重死亡、病亡);  应征人员去前线途中死亡50万人;  失踪人员共456万人,其中被俘362万人,战后找到失踪人员92.9万人;  军人阵亡、伤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后死亡相加,共计866.48万人。如再加上动员入伍途中死亡的 50万人,总计军人死亡916.48万人。  和平居民死亡1740万人;  总计军民死亡约2660万人。  俄罗斯史学界对这一统计数字的感叹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为保卫自己的国家付出过如此沉重的代价!”如果仅从战场伤亡来看,此说的确不夸张。因为仅苏联军人在卫国战争中的牺牲数量,就相当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几十国军人的数量总和。    惊人的被俘及战场死亡数量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损失如此惨重,尤其是死亡率高得惊人,除了当时战争异常残酷外,还在于部队初战时成建制地被歼灭太多,由此产生了两个恶果,一是大批未撤走的伤兵被德军就地杀害(当时德军一般只掳走能做苦役的战俘),二是大量被俘人员在德国战俘营中被折磨致死。  对苏军部队成建制的损失情况,在战时苏方发布的战报中是看不到的,而德国发布的战报对此又有很大夸张。西方国家在战后长期得不到苏联的数字,便纷纷引据德方的数据,这也影响到前些年国内一些有关二次大战史的著述。苏联档案公开后,才基本搞清了当年损失的详情。  日开战时,苏军兵力有500万人,陆军有360个师,战后一个月内又紧急动员约1000万人入伍(18岁至36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应征入伍)。苏军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军队数量多于敌军,坦克的数量、质量和炮兵还较德国占优势,只是作战飞机性能和无线电装备较落后,若单纯按理论上分析,本不该大败于敌。然而,由于战略指导错误等原因,苏军在开战后5个半月内兵力损失之多,在战史上堪称空前(可能也是绝后)。仅以成建制的部队而论,苏军被全歼1个方面军、19个集团军、250个师。德国宣称抓获了360万战俘,苏联档案记载此间失踪400万军人,除少数逃散外,估计有300万人被俘。  1941年苏军的惨重损失,主要是由德军的几次大合围造成的。6月末,白俄罗斯方面军主力被合围时30余万人被俘;7月和8月间在斯摩尔棱斯克又有同样多的人被俘。9月间的基辅会战,西南方面军又遭围歼,德国称在这次“战史上最大的合围战”中俘虏了66万人。苏方档案记载有45万人失踪(包含6万名军官),估计其中多数人被俘。10月间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的双重合围圈中,苏军3个方面军80万部队大部被围,只剩十几万人后撒,估计近60万人被俘(德军宣布俘虏65万人)。进入 1942年,苏军大规模被歼的现象虽大大减少,不过也有克里米亚半岛东端一役失踪17万人,哈尔科夫一役失踪23万人这两场损失惨重的大败仗。  在如此大量的被俘人员中,包含部分对苏维埃政权不满而在哉场投敌者。其中军衔最高的人,是 1942年夏在突围时主动投降德军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副司令员弗拉索夫中将(此人随后成为伪军头目,战后被苏联判处绞刑)。苏联档案中有一份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人员投敌统计,在1941年每月都数以千计,1942年上半年减为数以百计,下半年减为每月只几十人,至1943年便几乎不再有这种可耻的投敌现象了。  德国战败时被盟国缴获的历史档案,曾记载集中营中共关押过576万苏联战俘,其中360万人是 1941年下半年被俘获的。这个统计数比苏军实际被俘人员多,原因是德军将在战地捕捉到的许多青壮年平民(包括一些民兵和随军人员),也当成战俘押回服苦役。按苏联国防部1991年计算出的数字,军人被俘总数为362万人,后来返国183.6万人。剩余的人中,除了有极少数人在德国战败后害怕回国受惩罚而去了西方外,约有178万战俘在服役时被折磨致死或遭屠杀。当时德军对西方国家战俘还声称遵守日内瓦公约,据美英统计,其被德国所俘军人死亡率约为8K。而希特勒以苏联不是日内瓦公约签字国为由,将“东方战俘”只当成奴隶,造成苏军被俘人员死亡率近50%,这也充分暴露出纳粹的残暴性。  在异常残酷的1420天的对德战争中,苏联军人战斗伤亡总计约2400万人 (不包括被俘后死亡),其中战场阵亡460万人。在近 2000万伤员中,战时死亡率达7%以上,即150万人左右;其他伤员返队率达 70%,即1250万人;残废无法归队者约500万人。  据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在战时伤亡最多的有三个时期:一是1941年6月至11月,平均日伤亡 2.4万人;二是1943年夏天即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平均日伤亡2.3万人;三是1944年初至1945年春战争结束,平均日伤亡2万人。  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苏联共找到92.9万名失踪军人,多数是被打散人员,少数是逃兵。被找到后,他们分别被补充入军队或予以惩处。  尽管苏军损失极重,战时靠不断补充,仍使军队人员数量始终保持在1000万人左右。至1945年初,苏联国内除了担负特殊任务而免服兵役者外, 17岁至55岁的身体合格男子都被征入伍。在1.9亿全国人口中,战时共动员了2760万人(内含100万妇女),军队死亡、残废、失踪(不包括后来被找到者)共1600万人,战后剩余军队1136万人。据朱可夫回忆,战争结束时斯大林曾对他叹息说:“很难找到我们哪一个家庭没有丧失亲人!”这也包括最高统帅本人,他的长子雅科夫就死在德军的战俘营中。战争结束时,苏联的成年男子差不多有一半死亡或残废。战后几十年间,苏联及其后继独联体国家的人们总在怀念卫国战争,5月9日这一胜利日被视为最重要的纪念日,这是因为战争的牺牲者几乎同每个家庭都有关系。          德国人的惨重代价  在侵苏战争中,纳粹德国损失也不小。当年法西斯宣传机器一向夸大战果而少报自身损失,宣布的数字多不可信。德国战败后被盟国分区占领,四分之一的东部领土又被割让出去,因此缺乏全面损失统计的条件。战后,西德政府曾估算宣布战争中德国共死亡700万人。1990年两德统一,此后德国政府对战时军民死亡总数的估算是970万人,死者中军人约500万人,公认的比例又是其中四分之三死于苏德战场。  对苏战争初期,德军得突然袭击之利,损失较小。据盟军缴获的纳粹统帅部的统计资料,德军在 1942年春季以前10个月的战斗伤亡者总计112万人。两德合并后,德国根据历史档案又进行了重新计算,证明实际伤亡数还要多三分之一。此间德军被俘只有几千人,加冻伤11万人和近50万患重病后送者,人员损失总共200多万人,仅是同期苏军损失数量的五分之一。  随着战争延长和苏军威力的增长,德军的损失日增。据德国根据战时档案宣布,军人阵亡共 325万人,失踪270万人,负伤1200万人次以上(这一数字不包括战争结束前一个月的情况,因当时德军陷入混乱和崩溃而无法统计)。用这一数字对照历史情况,应该是大致不差的。当时德国有 7900万人口(包括被吞并的奥地利和苏台德区), 1700万人被征入伍(男性动员年限从16岁至60岁),投降前夕德军还剩700万人。其战时死亡、失踪共600万人,负伤者中有三分之一即400万人因残退役,不可弥补的损失数恰是1000万人。  在德军有统计的1500万人战场伤亡之外,失踪的270万军人中估计战死和被俘者约各占一半。如此算来,其战斗伤亡当在1600万人以上,其中约1200万人损失于东线。苏联战后统计其本国军队杀伤德军1300万人,这一数字同德国的数字相对照也差不多。  苏联在.战时俘虏了多少德国军人(不包括受降),一直未公布过总数字,大概是出于战后遣返战俘额与之相差太大的原因。根据大致估算,攻克柏林前苏军俘虏了约100万左右的德军。战争初期苏军因对侵略者有强烈的报复心理,加上本国供应困难,对德军战·俘很严酷。如在斯大林格勒投降的德军第6集团军残部有9.1万人,被押往中亚服苦役途中,就有半数以上因伤不治或患伤寒病而亡。据西德战后称,这批人只有5000人活着回国。在苏境内犯有诸多罪行的德军怕遭报复,主动投降者并不是很多。苏军在1943年共俘虏德军 (不包括仆从国人员)20余万人,其中近半数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的。1944年德军被苏军俘虏约50万人,多是在白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的苏军包围圈内被俘的。这些又在服劳役中死亡率也很高,在罗马尼亚被俘的15万人中,只有半数左右归国。  战争结束前夕,苏联领导人出于战后对德政策的考虑,要求部队对德国战俘宽待。柏林被攻克时,48万德国武装人员(包括军人、冲锋队等)投降,随即苏军又对东线的139万德军集体受降。这些人多受到苏军较宽大的处理,多数人很快被释放回家从事战后的经济恢复。  除去双方战俘死亡数,单纯从战场伤亡对比看,战时苏军与德军相比是2:1。苏军曾解释自身伤亡比例高还包括德国的仆从军(芬、罗、匈、意)造成的损失,然而这些仆从军数目不多且战斗力很弱,同时在苏联战场上也有数量不多的外国盟军参战,这两方面的盟军的作战损伤比例在统计中可相互抵销。笔者于1988年与美国前军事历史数据库总裁、军史学家杜派(Dupay)一起研讨过20世纪各次大战的伤亡数据,根据他所获资料及计算,苏德战争前期双方伤亡对比是3:1,后期是1.8:1,这一算法从历史数据看,基本是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苏联卫国战争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证明其战时指导方略从主流上看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不过,若是不仅满足于定性分析,而是从现代科学所要求的定量分析方法来研究历史的话,人们也应认识到,苏军在装备和技术并不逊于对手、兵力还占优势的情况下,却以付出了远重于敌人的损失取得了胜利,这从作战效益上看,就很难令人称道了。  对此,人们不能不对苏军当时的指导思想、编制体制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反思。当然,德国作为侵略者,对苏联占有主动进攻和预有准备的优势,苏联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机”优势在战争初期尤为不容忽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大林格勒战役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