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借壳概念股市场医药概念股一片向好之势 谁是下一个崛起者

荀玉根最新股市评论:港股市场周跟踪_荀玉根_零点财经广告广告你的位置:>>荀玉根最新股市评论:港股市场周跟踪时间: 22:46:31&&&&来源:本周恒指下跌0.58%,建材行业AH股平均溢价最高。截至周二,本周恒生各指数大多下跌,其中恒生小型股指数上涨1.04%,恒生中型股指数上涨0.63%,上证港股通指数下跌0.23。建材行业AH股平均溢价最高。恒生指数PE11.8倍,PB1.26倍。行业估值绝对值来看,截至日,恒生指数PE(TTM)为11.8倍、恒生大型股指数为11.0倍、小型股指数为12.6倍、恒生国企指数为10.2倍。行业层面PE较低的有恒生综合业(6.6倍)、恒生地产建筑业(7.6倍)、恒生金融业(8.8倍)。恒生大型股指数(11.0倍)高于历史估值中位数水平,恒生中型股指数(11.6倍)低于历史估值中位数水平,恒生小型股指数(12.6倍)低于历史估值中位数水平。行业层面低于历史估值中位数水平的有恒生原材料业(12.3倍)、恒生工业(13.2倍)、恒生综合业(6.6倍)、恒生地产建筑业(7.6倍)、恒生电讯业(12.6倍)、恒生公用事业(15.1倍)、恒生金融业(8.8倍)。PB(LF)方面,恒生指数为1.26倍、恒生大型股指数为1.23倍、小型股指数为1.06倍、恒生国企指数为1.16倍。行业层面PB较低的有恒生综合业(0.60倍)、恒生地产建筑业(0.44倍)、恒生能源业(0.95倍)。行业层面低于历史中位数水平的有恒生电讯业(1.10倍)、恒生能源业(0.95倍)、恒生公用事业(1.48倍)、恒生金融业(1.02倍)、恒生综合业(0.60倍)、恒生工业(1.34倍)、恒生消费品制造业(2.46倍)。&港股市场周跟踪&港股市场周跟踪&港股市场周跟踪&港股市场周跟踪一个指标看透主力行为,关注公众号“牛股学堂”:niuguxuetang(长按可复制)回复关键词“指标”,即可免费领取一套主力行为分析指标!相关阅读为您推荐k线图移动平均线股票知识MACD成交量股票技术指标股票大盘分时图股市名家主力缠中说禅强势股波段操作股票盘口短线炒股股票趋势涨停板股票投资长线炒股股票问答股票术语财务分析热点专题炒股软件老丁说股股市炼金术热点题材KDJ指标股市罗盘股参会读懂上市公司牛股学堂涨停板复盘视频教学概念股股票龙虎榜股市要闻炒股技巧个股新闻新股要闻行业资讯主力研究市场动向个股点评宏观经济本周策略上证早知道每日一股明确市场方向&&精准直击走势紧扣题材热点&&分析股市起伏热门栏目推荐港股市场价值重构,石药、绿叶、药明生物、金斯瑞……谁将是下一个崛起者?港股市场价值重构,石药、绿叶、药明生物、金斯瑞……谁将是下一个崛起者?侃侃大盘百家号随着港股医药公司不断增加投入布局在研管线、港交所拓宽新规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未来一定会有一批以研发为导向的小型制药公司或新药研发产业链相关的公司在港股上市,也会有部分传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谋求转型。近两天来,港股市场上医药概念股可以说是一片向好之势。截至10日收盘,医药股涨势继续。涨幅最大的,以李氏大药房为首,涨幅为6.22%,其次则是康哲药业,涨幅5.9%,微创医疗涨幅也有4.35%,而包括石药集团、中国中药、复星医药、三生制药等在内的一系列制药公司,涨幅也均在2%以上。有分析认为,近日医药股走势之所以如此强劲,一方面是因为正值两会期间,医药话题是必不可少的重点讨论议题且利好声音频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3月中下旬开始也是医药公司集中公布去年业绩的时间段。但更重要的一个潜在因素不可忽视,即港股上市新规的即将施行,给港股医药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港股市场相较于A股市场本来同类型的优质公司估值就更低,也就意味着会因为估值洼地的存在而备受关注。而另一方面,香港市场同时也拥有一些极具特色的稀缺标的,如基因合成和细胞免疫治疗(CAR-T技术)的龙头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生物制药外包服务(CRO业务)的龙头公司药明生物,市值巨大且未来增长明确的大型公司如三生制药、石药集团、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此外还有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中国中药、大输液龙头石四药等等特色企业,可想而知,随着港股上市新规的施行,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的进驻、拥有生物科技优势明星公司的到来,无疑都将使得港股医药市场不再平静。1市值向龙头集中,估值各不相同图:2017年港股医药公司市值排名top20,数据来源:wind(市值统计截至日停盘,按市值大小排序)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停盘,整个港股市场上一共有11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总市值则达到了12464.3亿港元。但在这11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之中,市值在1000亿港元以上的则只有两家,一家是复星医药。这家2016年底市值才仅为550亿元的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值迅速增长,并稳居千亿市值俱乐部,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不断发生的巨额投资、并购。另外一家则是中国生物制药,这家曾以首仿药研发为外界所知的公司如今也正将视线更多的转向创新研发,其研发费用也一直在同类型公司之中位居前列。而市值在500亿港元至1000亿港元之间的,则仅有6家,具体来说则包括石药集团、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白云山以及药明生物。市值在100亿港元至500亿港元之间的则相对较多,为17家。按此计算,在香港上市的116家医药类公司中,前21.6%的公司占据了整体市值的84.8%,市值向龙头集中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实际上,即便是放到美国市场之中,制药板块仍然会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根据Bloomberg统计,截至日,按照5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为市值划分区间,制药板块500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约16家,占美股制药板块公司数量2.6%,但市值占比却达到了68%,创造了19648亿美元的市值。100-500亿美元市值公司共有19家,市值占比在16%左右,创造了4573亿美元的市值。前35家100亿美元以上市值的公司,只占美股制药板块5.7%的公司数,总市值达到了2.4万亿美元,占了制药板块84%的市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样是排在市值排行的前二十位,每家公司所对应的PE却大不相同,也就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其的估值与认可程度完全不同。PE最高的两家公司,一家是药明生物,PE高达295.19倍;而另一家在是金斯瑞生物科技,PE为158.48。金斯瑞之所以备受认可,无外乎两方面原因。其一,金斯瑞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在CAR-T领域有实质性进展的公司。在2017年CAR-T疗法大爆发的背景之下,金斯瑞的存在无疑会吸引越来越多资本的注意;其二,金斯瑞已经凭借实力拿下了来自国内、国外的多起重磅合作,如2017年12月,金斯瑞就与杨森就CAR-T疗法达成了研发和商业化合作协议,首付款高达3.5亿美元,这也代表着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企业正凭借着与全球同步或领先的技术实现与国际巨头公司的全球合作。而药明生物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PE,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业界对于药明系自然的推崇,但更重要的是药明生物作为生物制剂CRO龙头,本就有着不俗的实力,再加上生物制剂外包市场发展迅速,需求强劲。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由2012年的48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84亿美元,符合增长率为14.9%,而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我国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也有2012年的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1亿元,复合增长率则为30.5%,作为生物制剂CRO龙头企业,自然有望享受行业扩容的红利。PE最低的,则是阿里健康,其市盈率为负的160.61。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承载着马云“医疗梦”的阿里健康自上市以来基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新军入局,市场生变目前已经明确的是,随着港股市场突破性的放开,未来更多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将会在港上市,港股医药市场将迎来新的参与者。具体来说,日,港交所旗下联交所公布决定落实计划拓宽现行的上市制度,主要将在《主板规则》新增两个章节,包括容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发行人,或者是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型即创新产业发行人,在作出额外披露及制定保障措施后在主板上市。但此项规定同时有一些具体要求,如仅限于生物科技公司且预期最低市值不得少于15亿港元;拥有至少一种已通过概念开发流程(如FDA的一期临床试验);曾有至少一名资深投资者进行投资;具备125%营运资金,至少在上市前两年主要从事现有业务。这些条件为待上市公司的质量提供了保证。这就改变了在此前纳斯达克作为研发型药企上市首选的情况。并且考虑到美股企业估值普遍偏低,因此港股较美股而言会有更理想的估值,而较A股而言则有更为理想的海外并购条件。但光大证券的研报《从成熟市场看港股研发型企业价值重估》认为,港股上市新规,不仅会对未来有意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大有裨益,而对于目前港股市场上现有的研发型企业来说也是一次估值体系得到重估的机会。“未来一定会有一批以研发为导向的小型制药公司或新药研发产业链相关的公司在港股上市,也会有部分传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谋求转型。”为此,光大证券对港股中国生物制药等五家研发型药企的在研品种中处于较为后期阶段的品种进行了梳理。中国生物制药:研发标杆中国生物制药旗下的正大天晴是国内一线梯队里的优质药企,是港股研发 型药企的标杆,16年的研发费用超过16亿港元,在国内药企中名列前茅。公司在各领域的研发布局全面并且进度领先,在肝病、心血管、抗肿瘤领域 优势明显,整体研发、销售强劲。从产品线来看,其目前的产品领域治疗涉及肝病、肿瘤、呼吸、感染、消化等多种大病种领域,10多个年销售过亿元的产品形成了“亿元产品群”,其中年销售额超20亿元产品2个,分别为国家一类新药天晴甘美和国内首家上市的恩替卡韦分散片。抗肿瘤领域也形成了独特的产品线,血液肿瘤产品地西他滨、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国内首仿;实体瘤产品卡培他滨获批上市。此外,中国生物制药在创新药、仿制药储备方面十分丰富,累计有临床批件、临床中、报生产的在研产品超过400个,产品布局有序,创新药和仿制药并重,相对于国内大部分产品单一的化药企业来讲,公司将不断通过新产品脱颖而出。石药集团:高端转型石药集团是国内领先的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主营成药和原料药两大产品线,成药业务板块又分为创新药板块和普药板块,其中公司创新药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公司已经从原料药企业成功转型成高端创新药生产商。石药集团现有的核心产品恩必普积极开拓空白市场、渠道下沉,维持30%以上高速增长,其中注射剂剂型纳入新版医保空间广阔; 抗肿瘤产品群逐步形成,进入高速增长期:抗肿瘤产品人民币多美素、津优力保持高速增长。肿瘤销售团队增速较快。公司加大了对代理商学术推广的力度,效果开始逐步显现。预计 17/18 年抗肿瘤产品将成为公司第二增长点,有望实现60%以上高速增长。此外,石药集团研发与并购双轮驱动:原料药业务方面维C、咖啡因业务经营溢利增长迅速。石药集团利用这块业务改善的利润投入到研发和并购方面。2018年 1月石药集团收购武汉友芝友双抗平台,进军生物药领域。目前石药拥有超过70 个在研品种。三生制药:领头生物制药目前,三生制药拥有七个生物产品。受益于新版医保目录调整,其核心品种益赛普、特比澳、益比奥和赛博尔2018年将进入发力增长期,有望较快形成突破 10 亿的产品群。其在生物药领域布局领先且全面,随着核心产品的放量及新产品的逐步补充,生物药领先地位日益稳固。除此之外,三生制药也积极布局糖尿病领域,分别收购GLP-1产品百泌达和百达杨,从目前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格局来看,两款产品市场渗透潜力大。此外,三生从礼来获得胰岛素产品优泌林在华分销和推广权。随着团队整合的推进,未来 糖尿病业务的利润率有望提升至 15-20%。三生制药还与中信产业基金成立合营公司,将收购Therapure的CDMO核心业务。绿叶制药:整合全球资源绿叶制药是一家以研发为导向的专业制药企业,目前有34种上市产品, 核心产品包括力扑素、希美纳、血脂康、麦纳通、贝希及卡巴拉汀贴片。2016年其在肿瘤科、心血管系统、消化与代谢系统及其他治疗领域的产品销售额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12.5%、4.9%、18.4%及 80.9%,总收入达29.18亿元,同比增长13.8%。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2%,实现净利润3.85亿元,净利润率达到20.8%目前,绿叶制药以集团化运营管理,销售推广方式以学术推广为主,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同时公司并购整合能强大,2017年收购欧洲Acino子公司,获得了透皮制剂和植入体技术平台,切入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等领域,2017年下半年收购 2个单抗产品。通过外延并购获得的产品可以和公司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同时也帮助公司打开了更大市场。研发实力雄厚,四大平台在研管线丰富是绿叶制药的最突出特点。目前绿叶海外研发产品拥有超过10个在研产品、其中5个在美国进入临床阶段,1个在欧洲进入临床阶段,中国在研产品线包括11个肿瘤药物、12个中枢神经药物和4个心血管代谢药物。梯队分布合理的在研产品线构成了绿叶在研发领域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丽珠医药:单抗、微球双平台布局丽珠集团作为中高端专科制药企业,目前已经在液体活检领域、细胞治疗领域、抗体药和基因测序几大领域都有布局,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各个领域布局全面的公司之一,其特点在于销售和研发能力都较为强劲。2017年前三季度丽珠医药实现营业收入65.21亿元,同比增加13.9%。丽珠医药注重研发,在研平台主要有单抗和微球两个研发平台,为其在研管线提供持续驱动力。丽珠医药在单抗领域布局重点突出且进度处于国内药企前列。微球制剂平台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目前研发竞争较小,预计未来产品线将平稳推出。本文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光大证券的研报《从成熟市场看港股研发型企业价值重估》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侃侃大盘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财经资讯消息发布跟踪
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旅行”的A股:市场又现“地图热”?两大湾区主题站“风口”! _ 东方财富网
“旅行”的A股:市场又现“地图热”?两大湾区主题站“风口”!
东方财富网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市场这么大,A股想到处去看看。  A股投资又现“地图热”?  7月末,地方国资改革概念股掀起了一阵热潮,上海、深圳等国改板块亮点纷呈;8月初,A股“迷上”了基建行情,尤其是西部地区未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有待完善,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板块就此崛起;期间,A股还不忘记去海南板块走一遭,于是乎,海南股也顺道沾了沾光。  不过,“轮动过快”似乎成为“炒地图”行情一个比较尴尬的话题。业内人士指出,炒作地方区域板块,往往伴随一日游风险,选股务必谨慎。  就目前来看,“地图热”似乎还在继续,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从今日(8月14日)盘面表现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全面走强,截止收盘,珠海中富等个股涨停,深赤湾A、嘉城国际等股价纷纷涨逾7%,广弘控股、珠海港、沙河股份、深物业A等个股纷纷跟涨。  难道是A股又“看上”了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从消息面上来看,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香港特区政府新闻8月13日发布的消息披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将于8月15日在北京举行首次会议,主管港澳事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该领导小组组长;同时,首次有香港和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参与中央高层架构的工作,显示中央对港澳在大湾区建设和港澳融入国家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信任。  立足大湾区,发展势头强劲  伴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崛起,发展势头强劲。  日前,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召开成果发布会,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港澳青年内地创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一文之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大核心优势,包括面向太平洋、辐射泛珠三角,在世界四大湾区中拥有最大腹地的区位优势;航运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总部效应突出的产业优势;“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格局的制度优势。  另外,7月中旬,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了2018年实施《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重点工作,包括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合作统筹协调机制、推进220千伏对澳输电第三通道线路工程建设、举办“2018年粤澳食品安全工作交流合作会议”等。  重点工作之中,从6个方面展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推动便利通关、促进现代服务业合作、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合作、推进重点合作区域建设、完善机制安排。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助力珠三角经济的同时,浙江大湾区也加快了战略布局。  8月初,浙江省发改委公开详解谋划中的浙江大湾区,涉及目标定位、建设原则、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机制等。  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提出目标:到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47%以上;到2035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与此同时,浙江大湾区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观层面,即环杭州湾经济区,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将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  两大湾区主题有望站上“风口”  事实上,不管是粤港澳大湾区后,还是浙江大湾区,该领域龙头企业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具有业绩支撑的绩优标的有望站上投资“风口”。  对于浙江大湾区主题投资机会,东方证券建议重点关注:1)、旅游领域,将受益强大购买力和便利城际交通;  2)、交运物流领域,区域整体人口、资本、货物流量提升,港口作为区域开放龙头有望直接获益,同时利好航空、物流标的;  3)、地产领域,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等提振特定开发商业绩成长,同时区域对人口、资本吸引力上升,提振土地价值;  4)、建筑工程领域,传承浙江省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在大湾区规划开发目标中将占据较大权重。  民生证券也表示,浙江大湾区有成为世界级大湾区潜力,基建投资聚焦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着力科技创新,浙江省内交运、建筑、计算机和生物医药板块有望受益。  另外,广发证券此前从“交运+港口+地产+金融”受益产业链四角度,解读粤港澳大湾区主题投资机会: 1)交运产业链。 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湾区产业融合的重要前提,建议重点关注铁路、高速公路、航运、机场建设等领域,相关标的包括粤高速 A、深高速、白云机场、中集集团等;   2)港口产业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相关贸易港口及供应链领域将会持续受益,相关标的包括深赤湾 A、珠海港等;  3)地产产业链。大湾区建设将全方位提升城市开发水平,同时人口聚集效应也将明显提升区域内地产需求,区域地产龙头有望整体受益,相关标的包括招商蛇口、华发股份等。   4)金融产业链。建议重点关注证券、金控、 Fintech 等领域。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两大湾区建设的共同点,对于基建行业、港口、铁路等相关领域有一定促进作用。  小编根据数据显示,从所属东财行业(二级行业)来看,属于交运物流行业,上市公司办公地址在该领域的个股总共有30只个股,不过从今日行情表现来看,个股股价各有差异。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对于文章中所提及的股票,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DF150)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微信扫码随时发布需求
贤集网技术服务平台欢迎您
港股市场医药概念股一片向好之势
谁是下一个崛起者?
随着港股医药公司不断增加投入布局在研管线、港交所拓宽新规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未来一定会有一批以研发为导向的小型制药公司或新药研发产业链相关的公司在港股上市,也会有部分传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谋求转型。
近两天来,港股市场上医药概念股可以说是一片向好之势。截至10日收盘,医药股涨势继续。涨幅最大的,以李氏大药房为首,涨幅为6.22%,其次则是康哲药业,涨幅5.9%,微创医疗涨幅也有4.35%,而包括石药集团、中国中药、复星医药、三生制药等在内的一系列制药公司,涨幅也均在2%以上。
有分析认为,近日医药股走势之所以如此强劲,一方面是因为正值两会期间,医药话题是必不可少的重点讨论议题且利好声音频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3月中下旬开始也是医药公司集中公布去年业绩的时间段。但更重要的一个潜在因素不可忽视,即港股上市新规的即将施行,给港股医药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港股市场相较于A股市场本来同类型的优质公司估值就更低,也就意味着会因为估值洼地的存在而备受关注。而另一方面,香港市场同时也拥有一些极具特色的稀缺标的,如基因合成和细胞免疫治疗(CAR-T技术)的龙头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生物制药外包服务(CRO业务)的龙头公司药明生物,市值巨大且未来增长明确的大型公司如三生制药、石药集团、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此外还有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中国中药、大输液龙头石四药等等特色企业,可想而知,随着港股上市新规的施行,越来越多的独角兽企业的进驻、拥有生物科技优势明星公司的到来,无疑都将使得港股医药市场不再平静。
1.市值向龙头集中,估值各不相同
图:2017年港股医药公司市值排名top20,数据来源:wind
(市值统计截至日停盘,按市值大小排序)
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停盘,整个港股市场上一共有11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总市值则达到了12464.3亿港元。
但在这116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之中,市值在1000亿港元以上的则只有两家,一家是复星医药。这家2016年底市值才仅为550亿元的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值迅速增长,并稳居千亿市值俱乐部,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不断发生的巨额投资、并购。另外一家则是中国生物制药,这家曾以首仿药研发为外界所知的公司如今也正将视线更多的转向创新研发,其研发费用也一直在同类型公司之中位居前列。
而市值在500亿港元至1000亿港元之间的,则仅有6家,具体来说则包括石药集团、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白云山以及药明生物。市值在100亿港元至500亿港元之间的则相对较多,为17家。按此计算,在香港上市的116家医药类公司中,前21.6%的公司占据了整体市值的84.8%,市值向龙头集中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实际上,即便是放到美国市场之中,制药板块仍然会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根据Bloomberg统计,截至日,按照5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为市值划分区间,制药板块500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约16家,占美股制药板块公司数量2.6%,但市值占比却达到了68%,创造了19648亿美元的市值。100-500亿美元市值公司共有19家,市值占比在16%左右,创造了4573亿美元的市值。前35家100亿美元以上市值的公司,只占美股制药板块5.7%的公司数,总市值达到了2.4万亿美元,占了制药板块84%的市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样是排在市值排行的前二十位,每家公司所对应的PE却大不相同,也就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其的估值与认可程度完全不同。PE最高的两家公司,一家是药明生物,PE高达295.19倍;而另一家在是金斯瑞生物科技,PE为158.48。
金斯瑞之所以备受认可,无外乎两方面原因。其一,金斯瑞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在CAR-T领域有实质性进展的公司。在2017年CAR-T疗法大爆发的背景之下,金斯瑞的存在无疑会吸引越来越多资本的注意;其二,金斯瑞已经凭借实力拿下了来自国内、国外的多起重磅合作,如2017年12月,金斯瑞就与杨森就CAR-T疗法达成了研发和商业化合作协议,首付款高达3.5亿美元,这也代表着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企业正凭借着与全球同步或领先的技术实现与国际巨头公司的全球合作。
而药明生物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PE,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业界对于药明系自然的推崇,但更重要的是药明生物作为生物制剂CRO龙头,本就有着不俗的实力,再加上生物制剂外包市场发展迅速,需求强劲。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由2012年的48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84亿美元,符合增长率为14.9%,而随着全球市场的发展,我国生物制剂研发服务市场也有2012年的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1亿元,复合增长率则为30.5%,作为生物制剂CRO龙头企业,自然有望享受行业扩容的红利。
PE最低的,则是阿里健康,其市盈率为负的160.61。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承载着马云“医疗梦”的阿里健康自上市以来基本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新军入局,市场生变
目前已经明确的是,随着港股市场突破性的放开,未来更多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将会在港上市,港股医药市场将迎来新的参与者。
具体来说,日,港交所旗下联交所公布决定落实计划拓宽现行的上市制度,主要将在《主板规则》新增两个章节,包括容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发行人,或者是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型即创新产业发行人,在作出额外披露及制定保障措施后在主板上市。
但此项规定同时有一些具体要求,如仅限于生物科技公司且预期最低市值不得少于15亿港元;拥有至少一种已通过概念开发流程(如FDA的一期临床试验);曾有至少一名资深投资者进行投资;具备125%营运资金,至少在上市前两年主要从事现有业务。这些条件为待上市公司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这就改变了在此前纳斯达克作为研发型药企上市首选的情况。并且考虑到美股企业估值普遍偏低,因此港股较美股而言会有更理想的估值,而较A股而言则有更为理想的海外并购条件。
但光大证券的研报《从成熟市场看港股研发型企业价值重估》认为,港股上市新规,不仅会对未来有意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大有裨益,而对于目前港股市场上现有的研发型企业来说也是一次估值体系得到重估的机会。“未来一定会有一批以研发为导向的小型制药公司或新药研发产业链相关的公司在港股上市,也会有部分传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谋求转型。”为此,光大证券对港股中国生物制药等五家研发型药企的在研品种中处于较为后期阶段的品种进行了梳理。
中国生物制药:研发标杆
中国生物制药旗下的正大天晴是国内一线梯队里的优质药企,是港股研发 型药企的标杆,16年的研发费用超过16亿港元,在国内药企中名列前茅。公司在各领域的研发布局全面并且进度领先,在肝病、心血管、抗肿瘤领域 优势明显,整体研发、销售强劲。
从产品线来看,其目前的产品领域治疗涉及肝病、肿瘤、呼吸、感染、消化等多种大病种领域,10多个年销售过亿元的产品形成了“亿元产品群”,其中年销售额超20亿元产品2个,分别为国家一类新药天晴甘美和国内首家上市的恩替卡韦分散片。抗肿瘤领域也形成了独特的产品线,血液肿瘤产品地西他滨、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国内首仿;实体瘤产品卡培他滨获批上市。
此外,中国生物制药在创新药、仿制药储备方面十分丰富,累计有临床批件、临床中、报生产的在研产品超过400个,产品布局有序,创新药和仿制药并重,相对于国内大部分产品单一的化药企业来讲,公司将不断通过新产品脱颖而出。
石药集团:高端转型
石药集团是国内领先的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主营成药和原料药两大产品线,成药业务板块又分为创新药板块和普药板块,其中公司创新药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公司已经从原料药企业成功转型成高端创新药生产商。
石药集团现有的核心产品恩必普积极开拓空白市场、渠道下沉,维持30%以上高速增长,其中注射剂剂型纳入新版医保空间广阔; 抗肿瘤产品群逐步形成,进入高速增长期:抗肿瘤产品人民币多美素、津优力保持高速增长。肿瘤销售团队增速较快。公司加大了对代理商学术推广的力度,效果开始逐步显现。预计 17/18 年抗肿瘤产品将成为公司第二增长点,有望实现60%以上高速增长。
此外,石药集团研发与并购双轮驱动:原料药业务方面维C、咖啡因业务经营溢利增长迅速。石药集团利用这块业务改善的利润投入到研发和并购方面。2018年 1月石药集团收购武汉友芝友双抗平台,进军生物药领域。目前石药拥有超过70 个在研品种。
三生制药:领头生物制药
目前,三生制药拥有七个生物产品。受益于新版医保目录调整,其核心品种益赛普、特比澳、益比奥和赛博尔2018年将进入发力增长期,有望较快形成突破 10 亿的产品群。其在生物药领域布局领先且全面,随着核心产品的放量及新产品的逐步补充,生物药领先地位日益稳固。
除此之外,三生制药也积极布局糖尿病领域,分别收购GLP-1产品百泌达和百达杨,从目前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格局来看,两款产品市场渗透潜力大。此外,三生从礼来获得胰岛素产品优泌林在华分销和推广权。随着团队整合的推进,未来 糖尿病业务的利润率有望提升至 15-20%。三生制药还与中信产业基金成立合营公司,将收购Therapure的CDMO核心业务。
绿叶制药:整合全球资源
绿叶制药是一家以研发为导向的专业制药企业,目前有34种上市产品, 核心产品包括力扑素、希美纳、血脂康、麦纳通、贝希及卡巴拉汀贴片。2016年其在肿瘤科、心血管系统、消化与代谢系统及其他治疗领域的产品销售额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12.5%、4.9%、18.4%及 80.9%,总收入达29.18亿元,同比增长13.8%。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2%,实现净利润3.85亿元,净利润率达到20.8%
目前,绿叶制药以集团化运营管理,销售推广方式以学术推广为主,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同时公司并购整合能强大,2017年收购欧洲Acino子公司,获得了透皮制剂和植入体技术平台,切入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等领域,2017年下半年收购 2个单抗产品。通过外延并购获得的产品可以和公司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同时也帮助公司打开了更大市场。
研发实力雄厚,四大平台在研管线丰富是绿叶制药的最突出特点。目前绿叶海外研发产品拥有超过10个在研产品、其中5个在美国进入临床阶段,1个在欧洲进入临床阶段,中国在研产品线包括11个肿瘤药物、12个中枢神经药物和4个心血管代谢药物。梯队分布合理的在研产品线构成了绿叶在研发领域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丽珠医药:单抗、微球双平台布局
丽珠集团作为中高端专科制药企业,目前已经在液体活检领域、细胞治疗领域、抗体药和基因测序几大领域都有布局,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各个领域布局全面的公司之一,其特点在于销售和研发能力都较为强劲。2017年前三季度丽珠医药实现营业收入65.21亿元,同比增加13.9%。
丽珠医药注重研发,在研平台主要有单抗和微球两个研发平台,为其在研管线提供持续驱动力。丽珠医药在单抗领域布局重点突出且进度处于国内药企前列。微球制剂平台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目前研发竞争较小,预计未来产品线将平稳推出。
声明:“贤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贤集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的内容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
请及时通过电子邮或者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专题推荐
药用粉碎机械
药品包装机械
我来说几句
还没有人评论哦,抢沙发吧~
意见被贤集网采纳后,贤集网赠送一张限量版的U盘会员卡!
联系方式(必填)
您的意见(必填)
贤集网微信二维码
400-615-8109
周一至周五9:00-17:30
广告合作热线:
Copyright (C)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股人工智能概念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