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硕士毕业,已经考上博士有什么好处,该去工作还是继续读博

寒门博士被女导师逼死:读博还是“赌博”?-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寒门博士被女导师逼死:读博还是“赌博”?
来源:QQ快报 &责任编辑:小易 &
作者:吴诗媚29岁的西交大博士生杨宝德在圣诞节这天结束了生命。日这一天,他把钱包手机留在宿舍,独自离开学校。当天夜晚,杨宝德在灞河溺亡。警方认定,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性,死因为自杀。对于认识杨宝德德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件事情让他们始料未及......据杨宝德女友吴静透露,24日晚上10点多的时候,他们俩还在视频聊天,期间没有发现杨宝德有什么异常。然而,仅仅过去24小时,她和杨宝德就已经阴阳两隔。通过翻阅男友手机,吴静发现他离开学校前用手机搜了“西安最大的湖”“西安最大的河”,然后用百度地图搜了位置。据警方出具的“调查意见告知书”显示,发现杨宝德尸体的时间为去年12月26日,地点位于西安灞河永宁坝西侧,系有人报警发现溺亡尸体。另据警方出具的“公民死亡证明书”显示,已排除刑事案件。杨宝德,湖北黄冈人,今年28岁。本科就读于湖北武汉一所大学,毕业后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博连读。研二时,在没有博导资格的硕士导师推荐下,杨宝德博士期间换了导师,成为一位周姓教授的学生。杨宝德自杀后,吴静通过微博账号@追寻杨宝德 于1月8日发布文章《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文章中称,2017年5月,杨宝德曾想自杀,但被阻止。杨曾因周老师批评产生巨大的心理创伤,以致独自步行去秦岭,自杀未遂。回校后有跳楼倾向,被女朋友发现后制止。“出国无望,学术无果,这直接导致杨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吴静在文中这样写道。1月9日,吴静又通过账号@追寻杨宝德新 发布新文章《还原事情真相,愿你天堂安息》。文中列出了大量女导师和杨宝德的微信对话截图,其中提到“周老师一直把杨当奴隶用,什么活都找杨来干”。还有某些对话涉及到杨宝德德私人感情问题。来自湖北黄冈农村的杨宝德,一直成绩优异,由于家境贫寒选择了免收学费的私立高中,家人认为这也是导致他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原因。本科期间,杨宝德最大的目标就是考上研究生。可能是由于黄冈培养出来的强悍学习能力,杨宝德从一所“三本”院校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杨宝德也许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出现转机,读研后,杨宝德将大部分精力转到科研上,他希望日后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硕士两年,他共发了3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SCI论文。然而自从换了导师后,杨宝德的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停滞。读博一年半,他只发了一篇论文,而且用的还是硕士期间的实验成果。由于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并非周教授,并未达到毕业规定的要求。在科研无果之际,他曾给之前的硕导发长短信,“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开始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我喜欢帮助人,基本别人开口了需要帮忙的不需要帮忙的我都帮了,这导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在发出这条短信3个月后,杨宝德走向了死亡。而这条长短信可能是他对外发出的唯一一个明确求救讯号。张寒曾是杨宝德的硕士同班同学,也是他的好哥们儿。张寒发现,自从转博后,约杨宝德吃饭经常约不上了。好友常挂在嘴边的是“得和导师吃饭”。让张寒有些诧异的是,这种频率“异常地高”。在家人面前,他从来只报喜不报忧。转博之后,家人发现的唯一变化是,杨宝德往家里打电话的次数少了很多,打过去后往往说得也很简短。而好友张寒记得,转博后,他看上去变化并不大,“只是脸上的笑容变少了”。吴静曾经劝男友换个导师。但杨宝德几乎没考虑这种可能性,“学院里面很多老师都是同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学生,申请换导师,也没人敢收。”杨宝德的一位硕士同班同学也表示,在学校3年,她从未听闻曾有人申请转导师,“想想都太难了”。转导师的提议被否定后,吴静又提出,“要不咱就不读了算了。”但这个提议对杨宝德来说更难接受。他告诉吴梦,“好不容易读了这么多年,如果我现在不读的话,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对于杨宝德来说,出国也许是他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12月18日,杨宝德打电话告诉家人和女友,导师同意帮他联系出国事宜。这个消息,所有人都喜出望外。12月21日,导师知道杨宝德在实验之后练习英语为出国做准备时,批评了他。一位同学也劝他打消这个念头,“你那么好用,导师怎么会舍得放你走呢?”也许杨宝德意识到了什么,也许期间又发生了些什么,在打了通宵的王者荣耀后,杨宝德在12月25日独自离开学校,并在晚上十点多投灞河自尽。谈到博士生,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场景可能是一个个在象牙塔中的忙碌的身影。他们掌握着撬动学科之门的钥匙,尽享着知识带来的快乐。然而,事实却不似追梦者们所期待的。现在的博士生们,在半只脚迈入学术圈时,就已经承受了超乎常人的压力。摇摇欲坠的师生关系无疑是这种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杨宝德之死是不断异化的师生关系的一种折射,是异化师生关系最极端的表达,但这并非个例。南京邮电大学的研三学生蒋华文跳楼身亡、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李鹏在爆炸厂房遇难,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东文服秋水仙素自杀,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博士生坠楼事件,以及近期的陈小武性骚扰事件......研究生与导师间本来应该是一种相遇相知、单纯和谐,甚至是思想交融、惺惺相惜的关系,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二者之间除了师生情谊,还夹杂着利益、威权、压力等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一旦有一方失控就很可能演变为冲突或者悲剧。现在中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下,师生关系更像是“雇佣关系”。在硕博圈子里,把导师称作“老板”是研究生之间无需言明的默契。甚至有一些导师把博士生当做高级的廉价劳动力,故意使其延期毕业。在当下高校的考核制度之下,写不出论文,不能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就像生产线上的残次品,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指向何方。由于博士生普遍工作时间长,薪酬低,一面是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一面是清贫寂寞的学术研究。在欧洲学者发表的论文中提到,32%的博士生都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有网友指责,杨宝德的心理素质太差,情商太低,人生路远,何必轻生。不可否认,杨宝德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杨宝德在读书这件事上所付出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指出: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样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上面有过投入,投入越大放弃的可能性越小。沉没成本是人的一种非理性心理,但却顽固地支配所有人。杨宝德是硕博连读的博士,意味着如果选择退学连硕士学位都没有,这也就是杨宝德面对的巨大沉没成本。而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杨宝德选择继续读博就意味着他放弃了硕士毕业后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工作。在无法凭借理性化解这场矛盾时候,杨宝德选择了一种“原地不动”的策略来化解这场矛盾――自杀。别人看来代价太大,但在杨宝德看来,这可能是化解这场死局的唯一方法。欢迎小伙伴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本文相关:
- Copyright & 2018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登录/注册
您可以从小木虫客户端获取VIP通行码,无需登录继续浏览
STEP1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新版客户端
(已安装客户端用户请无视)
STEP2登录页面下方获取VIP通行码
VIP通行码: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发送邮件至:
广告投放与宣传请联系 李想 QQ:
QQ:&&邮箱:
Copyright &
MuCh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硕士毕业,是继续读博还是先工作? - 知乎87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4分享邀请回答34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网友对此看法不一_网易新闻
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网友对此看法不一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9岁的小钱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困,五六年前父母为了他读书就到嘉兴做环卫清洁工,省吃俭用很辛苦。小钱暑期早上帮父母扫马路,减轻他们劳累。
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近日,一则“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微博火了:该微博称:29岁的小钱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困,五六年前父母为了他读书就到嘉兴做环卫清洁工,省吃俭用很辛苦。小钱暑期早上帮父母扫马路,减轻他们劳累。图片来源:网友@zzz1966网友发帖称:今早6点在人行道看到一小伙一边扫地一边耳机听音乐,正在附近扫地阿姨告诉我“我老乡,福气好,她儿子大学生,每年暑假不回老家,每天早上来帮她扫地...”,我好奇地与小伙聊上了,29岁小钱告诉我“自己是博士生,还在上海读书,由于老家贫困,五六年前父母为了我上大学就到嘉兴做环卫清洁工,他们为我读书省吃俭用很辛苦,所以每年暑期到父母那儿住个把月,父母在这地段扫马路,所以早上帮他们扫地2小时左右,减轻下他们劳累,下月就要读书去了...”这是真的吗?当事人:儿子天经地义该做的,和学历没有关系不久后,这个小伙子的真实面目终于被揭开,当地媒体“找到”了他。据介绍,他叫田俊涛,今年29岁,老家河南,不久前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的博士,读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小田之前在郑州大学读硕士,2016年毕了业。工作大半年之后,又决定考博士。今年三月,他如愿考上同济大学,这样离嘉兴的父母也更近了。据报道,田俊涛这样看待自己高学历还帮父母扫马路这件事:一来,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我都是我父母的儿子,他们在老家种地,我就帮着种地,他们在嘉兴扫地,我就帮着扫地,这不就是儿子天经地义该做的嘛;二来,保洁员是一份值得尊重的工作,我愿意做,跟我是什么学历没有关系。田俊涛妈妈王用表示,她和老公出来打工多年,母子俩待在一起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每年一放暑假,他就给我打电话说要来,我老是叫他别来、别来,他一来就跟我们抢着干活……”,她的闹钟每天凌晨4点准时响起,但暑假里,只要儿子在,听到闹钟起得比她还早,“我叫他不用去,要去也再多睡一会儿再去,可他从来不听,还爬起来给我烧早饭……”爸爸田麦屯提到,儿子从小就知道省吃俭用,不久前,他还拿出了3万元要塞给我们。“我问他哪来这么多钱,他才说这是从上高中至今,自己一直节俭下来的,这孩子,能不花的钱绝对不乱花……”引发争议,网友的反应出人意料此事在网上传播后,首先有不少网友为他的行为点赞!并表示十分感动:浅谈世间:中国好青年,感恩父母的辛苦养育之恩。这个必须点赞!坩埚花菜炒鱼子: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感动。卢旭庆:人不忘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人不虚荣,知道什么乃身外之物!愿所有人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网友用“放下身架,扫出孝心”来评价他,表示能放下面子很可贵:用户g85yytjm4z:好多人总会瞧不起那些扫马路的,这是人之所常,难以避免。再瞧不起人也不能瞧不起自己的父母。难能可贵的是博士生放下身架扫马路,扫去心垢,扫出孝心。金烏赫蕉: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将来走到哪里都不会差,扫马路怎么了,没有扫马路工人,我们可想而知垃圾会怎样?向环卫工人致敬米菲纸尿裤韩默默:父母扫马路供孩子上学,可谓是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才换来的,能得子如此,是福啊! 能这样放下面子,低头的孩子一定错不了!也有网友表示,这很正常,其实不需要赞扬。吃小姑娘的鞋:其实一切不需要赞扬 ,该做与不该做了然于心 ,这才是读书人。不要因为什么博士身份过度地嘲讽,一切平淡就好。小丑丑笑一笑:这难道不是个很正常的事,为什么要夸大其词?过分夸奖?但是还有一些网友认为,他的做法不对,不应该读博的,父母那么辛苦,应该早点出来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世思CC:老实讲,家境不好就应该体谅父母,不该读博。A丶jieLu:既然父母那么辛苦,为何不早点出来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呢。虽然现在我还是会遗憾没有读研究生,但是不可否认我就是不想让家人太辛苦年纪大了还继续供我读书。黑夜余辉:典型死读书的书呆子 为什么大学读完不赶紧努力找工作?还读博士?真正为父母着想不是这样吧[微笑] 并不否定他,只是说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摊手][摊手]十七娘在七八个星天外:父母劳累了一辈子,到现在这人还赖在学校不走,(就有一些人学习好,但职场滞销,为逃避就业压力,继续泡学校的,)是不是工作恐惧症?家境贫困也不知道早点自立找工作为家里分担,扫个马路不应该吗?博士很高贵吗?有什么好夸的?不难发现,这种观点遭到了网友的反驳:盛媛媛_Michelle:每个人出身不一样 如果不读研究生不读博士 永远都都摆脱不了穷三代 农三代 你不理解没有关系 这是作为农村孩子唯一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如果我们拥有你们家这种条件 这种资质 也愿意自己毕业就工作 可现实是 我们这些人 就算有能力 也会被人看不起同时,有网友多角度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读成博士也是不容易的,反感有人因为他人的家庭背景去剥夺别人的选择权”:O_Alchemist_O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来说明一下。第一,读不读博士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和父母高低贵贱没有关系。第二,父母的职业不是孩子选择的,不是因为孩子读了博士父母就成了清洁工。第三,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读成博士也是不容易的,难道每个清洁工的孩子都能成为博士?第四,为人父母是不愿意自己成为孩子的拖累的,当孩子面向父母就会背对世界。第五,造成这个话题的重要原因是国家对博士生的资金支持不够,这个争议的核心在于读博士划不划算。我很反感有人因为他人的家庭背景去剥夺别人的选择权。而在这么多的留言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了这样一条留言,直戳心窝:-crimson:其实是温暖的。对此,你怎么看?你支持哪种观点?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程丹_HN013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上博士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