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就没和天主教徒最多的国家的国家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七五四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北京宣武门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教堂的创建人是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利马窦在中国传教时,采用中国的服饰礼仪,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义相融合。他研读“四书五经”,并作拉丁文释义和注释。他借用中国原有的敬神名称,将基督教会所敬拜的神译为“天主”。他利用西方科学知识结交名流显贵,发展了众多的信徒。利玛窦死后葬在北京,同一墓地还葬有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他们都是耶稣会传教士。——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材料四&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其中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约有三百五十所,学生约六千人,其余均为天主教开设。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女学校也有所增加。从一八七五年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至约四万名以上。中学约占百分之十,开始出现大学,实际上都是在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大学生总数不到二百名。天主教仍以小学教育为主,也有少数中学;基督教中学有明显的增加,大学也逐渐地在形成之中。——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利玛窦在中国顺利传教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开设。(10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宗教往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用的认识。(4分)&&
本题难度:容易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陕西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训练文综历史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七五四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北京宣武门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教堂的创建人是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利马窦在中国传教时,采用中国的服饰礼仪,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义相融合。他研读“四书五经”,并作拉丁文释义和注释。他借用中国原有的敬神名称,将基督教会所敬拜的神译为“天主”。他利用西方科学知识结交名流显贵,发展了众多的信徒。利玛窦死后葬在北京,同一墓地还葬有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他们都是耶稣会传教士。——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材料四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其中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约有三百五十所,学生约六千人,其余均为天主教开设。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女学校也有所增加。从一八七五年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至约四万名以上。中学约占百分之十,开始出现大学,实际上都是在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大学生总数不到二百名。天主教仍以小学教育为主,也有少数中学;基督教中学有明显的增加,大学也逐渐地在形成之中。——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利玛窦在中国顺利传教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开设。(10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宗教往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用的认识。(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七五四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北京宣武门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教堂的创建人是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利马窦在中国传教时,采用中国的服饰礼仪,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义相融合。他研读“四书五经”,并作拉丁文释义和注释。他借用中国原有的敬神名称,将基督教会所敬拜的神译为“天主”。他利用西方科学知识结交名流显贵,发展了众多的信徒。利玛窦死后葬在北京,同一墓地还葬有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他们都是耶稣会传教士。——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材料四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其中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约有三百五十所,学生约六千人,其余均为天主教开设。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女学校也有所增加。从一八七五年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至约四万名以上。中学约占百分之十,开始出现大学,实际上都是在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大学生总数不到二百名。天主教仍以小学教育为主,也有少数中学;基督教中学有明显的增加,大学也逐渐地在形成之中。——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利玛窦在中国顺利传教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开设。(10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宗教往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用的认识。(4分)”相似的习题。为什么古代欧洲神职人员不能结婚_百度知道
为什么古代欧洲神职人员不能结婚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后来发展出新教和东正教,而天主教的教义规定神职人员是不能结婚的,新教的神职人员都可以结婚,东正教的主教不能结婚也不是都不能结婚,废除了天主教的一些旧约,因为古代欧洲的宗教主要是天主教
采纳率:29%
来自团队:
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可能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神职人员。由平信徒组成的在俗修会的成员则不受独身制度的约束,包括修士和修女天主教的所有神职人员。这一独身制度确定于公元12世纪,均遵守独身制度
这是圣经规定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神职人员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载]天主教的修士与修会
是指一种宗教上的活动或制度,其主要是透过祈祷、冥想、节食与禁欲等方式让信徒脱离世俗生活,而在精神上更趋近符其信仰的理想或接近神的旨意。
【起源】基督宗教中的修道制度是起因于反对教会逐渐世俗化,在3、4世纪时兴起。而更早的潜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一教会及罗马帝国前,因基督教的宽柔政策,所以教会水准偏低、基督徒素质不齐。当时一些人走出来,注重属灵生活,退居大漠。“隐士”的希腊文意思是“沙漠”,而“修士”的希腊文意思是“独自”(希腊语:μοναχό&,monachos),此二词成为敬虔的象征。他们持守贫穷、圣洁、顺服的誓言,每天祈祷、工作,有些甚至向外传福音。
西亚一带的地区在信仰上本来就有很强的修道主义的思想。当地人只要到某一个年龄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去寻求一个真神,在这个当中他们是不会结婚、禁欲而苦待自己的,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种追求神秘宗教经验的心,因为这些人也受到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物质和身体,有形体的东西都是不洁、有罪恶的,所以要克服对付它。
从圣经旧约中可以发现到犹太人有“苦修主义”的传统,如:拿细耳人禁戒酒和其他事物、撒母耳及以利沙开办的先知门徒学校,也是在教导关于苦修方面的事情。后来到了新约时代的巴勒斯坦,演变成有个人式的及团体式的苦修方式,个人方式苦修的最佳例子,就是施浸约翰,我们可以从圣经看见他穿的是骆驼毛的衣服、吃的是蝗虫野蜜,常常在旷野当中传道;而团体式的苦修生活,著名的是爱色尼派人,他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在昆兰抄写死海古卷而成为社群。
而修道主义有两个基础,古基督教的修道主义就是从这两个根源开始的,第一是相信这个世界的罪恶是不能救治的。第二相信最高尚的圣人,都是那些为良心的缘故而极端刻苦的人,所以他们就以自愿贫苦、自愿独身、和自愿遁世为中心。
【类型及方式】刚开始的修道士们是为了要暂时躲避当时基督徒被迫害的行为而选择去隐居在沙漠里,但后来却变成了修道士长期的一种习惯及行为。“独修”是最初修道的形式,独修者会到旷野修道,他们就被称为“隐士”。埃及和叙利亚,可以说是修道主义一刚开始最早发展的地方,圣安东尼被视为第一位隐士,他隐居在沙漠的边缘上、单独一人的生活。因为他这样的行为,很多人也渐渐开始模仿起埃及的科普特农民安东尼的作法,修道士们平常日常的生活不外乎就是默想、祷告、再加上读经,他们也会用禁食的方式来寻求上帝。这些修道士们一般来说大多都是独身者,也有夫妻二人一起过苦修生活的,但追求圣洁生活的他们,往往都没有夫妻之间的性生活。突然之间,这样的修道方式如浪潮涌起。这当中有一位隐士,西门·斯泰莱特(Simeon
Stylites)在修道当中,因为有太多民众因为景仰而前去拜访、观望,他倍感困扰。最后,他不得不移到一根柱梁之上继续他的修道,这样过了三十年。其间透过他的门徒以吊篮递食物给他吃。
在3世纪末、4世纪初时,基督教出现了最早的修道院。当时的修士们有一个想法,他们认为他们应该要远离当时逐渐世俗化的教会,要与世隔绝的去与上帝培养更加深入的灵交生活以提升自己的灵性。
后来,修道的形式从独修转而发展成为团修的形式。这是由一位修士,帕科缪(Pachomius)所开始的。他建立了有管理有规律的团体生活方式,让修士们一同起居、劳动和崇拜。让修道者不再是各过各的、各做各的。这样的改革大大的帮助修士生活中可能会变成懒散、怪异的危险。
公元320年,帕科缪在埃及的塔本尼亚创立了“团体式”的苦修主义,他可以称的上是为以后的修道院建立起一个完整架构的人。他反对极端,在他的坚持下,这些修道士们每天都要准时吃饭及祷告,他并且也鼓励这些修道士们自己种植蔬果、做手工艺品出售等,为的是要让他们可以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刚开始,这修道院只收男修道士,后来,帕科缪在死之前又另外建立了第一间的女修道院。
基督教神秘主义:
【影响】这种创立苦修式的修道院制度,正确的说,是来自于叙利亚而不是埃及。两地的修道士们虽然都支持苦修的生活,但是叙利亚的修道士比起埃及的却更加热衷及更显外在行为的怪异,他们会用他们的身子堵住山洞、并在石头上用铁链锁住自己等等激烈怪异的行为。
其中也有修道士以很奇怪的方式修道:例如叙利亚的西门,他造了几根柱子,一根比一根长,最后一根柱子竟高达六十呎而柱顶只有四呎平方,为的是脱离群体、专心修道,甚至在柱上待了三十年直到死时,被称为坐柱者西门(Simon
Stylites)。叙利亚与埃及这两地,埃及是以农业为主,修道士们喜欢稳定的生活,他们都隐居在洞穴中;而叙利亚则不同,他们有经营商队的传统,会往来各地,所以叙利亚的修道士们后来有些都变成了流浪的宣教士。
【】修士(英语:friar,或fray),也称修道士,是天主教以及东正教对于男性修行者的称呼,但并不属于神职人员。除了以担任神职人员为目标的一般修士之外,另有终身不做神父、专事修道的终身修士。
有意修行的男性,在进入各式修会,经初学后成为正式修士时,通常会发“三愿”,即贫穷愿、贞洁愿、服从愿。在修道院的培育过程中,学习哲学、神学、人格培育,不同修会所学也会有所差异。学习完成后发末愿,之后可经神师指导分辨,选择成为执事走神职之路;或是成为终身修士走修道之路。
但若是一开始并非选择进入修会,而是进入教区的初级修院,正式名称为修生;但常常会讹传为修士。但事实上,两者培育过程与目标相距甚远。大、小修生的培育目标,较直接是为了培育未来的教区神职人员。
【】修女(英语:Nun),是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以及信义宗的女性修行人员,通常须发三愿(即“绝财”、“绝色”、“绝意”),从事祈祷和协助神父进行传教。由于不能结婚,因此相当于佛教的比丘尼。在中国,修女有时称为“姆姆”。泰瑞莎修女是知名修女之一,获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同名小说有十八世纪法国作家狄德罗一部著名的哲理小说《修女》。
修女必须领洗5年以上才可提出申请,并需加入女修会,在初学院修道至少6年。此外,要正式成为修女,需经过誓发初愿、复愿、终身愿等过程,表示自己对天主的献身。在誓发终身愿后,便终身不能结婚。
修女是基督宗教中离家进修会的女教徒,并非神职人员。正式而言,神职人员三级制度包含:主教、司铎(神父)与执事。
【】修道院是一类基督教修道场所,由修道院长(abbot)主持;“abbot”这个词来自亚拉姆语,其意义是“父亲”。他在团体是耶稣基督的代表,由团体中发永愿的会士所推选出来的。基本上,他有责任照顾整个团体和其成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他必须要明智的安排每一个人在团体中特别的职责。除了日常事务的安排,院长也是整个团体神修上的指导者和父亲。
这就是隐修的起源:埃及的圣安多尼为首,他们抛弃世上的荣华富贵,离开自己的家庭,到沙漠中专务祈祷。教会史上不少圣人都是来自隐修传统,像圣额我略那齐盎、圣巴西略、圣金口若望、大马士革圣若望、圣伯尔纳、圣十字架若望、圣大德兰、圣小德兰等等。简单的说,隐修的目的,就是舍弃世界的种种享受,而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天主,专务祈祷,并靠着体力劳动养活自己。可以看作是不流血的殉道。
隐修院的核心:感恩祭典—弥撒圣祭,弥撒圣祭是任何一种天主教隐修院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隐修院自然不例外。天主为人奉献自己,并临在于圣言、圣体及圣血中。而修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天主,并借着分享教会的神圣祭献,达到默观与补赎的成果。弥撒时间则每座修院稍有不同。
隐修院的修士们在礼仪、默观颂读,个人祈祷和劳动中求得平衡。修士全心寻找天主,度简朴澹泊、勤劳克苦、静默的隐修生活,以恒常祈祷,为世界和教会转求天主。隐修士不出外从事使徒工作,但在隐修院外围,视修院的人手多寡而定,备有客房提供给静修的男女使用。隐修院的使命简单来说就是成为隐修士,完成在基督奥体内的职责,在隐修院内专心致意寻找天主,实行福音的劝谕,并为教会内所有的兄弟姊妹祈祷。基本上,度隐修生活是天主圣神的召叫,全心侍主、爱主,万事以基督为圭臬,正如圣本笃在其会规上所说:“爱基督在万有之上”(七十二章)。
劳动也是隐修士们重要的职责,圣本笃会规提及“每座修院要自食其力……几时他们靠双手操作度日,才算是真正的隐修士。”因此,每座修院视所处地区的情况及资源,发展出修院特有的事业。例如美国中部的革责玛尼(Gethsemani)隐修院生产水果蛋糕及乳酪,加州新明谷(New
Clairvaux)修院种植核桃及加州李,比利时的隐修院则大多出产啤酒等。
天主教的隐修概念源自于中古世纪,希望透过更专注的隐修,为世人祈祷。一般修士可以在外传教、行善,但隐修士除了祈祷、默观、劳动外,不得外出;即使家人见面,也必须事先申请会客时间,看病时才能由他人陪同外出。但大多数隐修院的修士们欢迎来访的客人一起至圣堂,参与弥撒、祈祷及经课。
不过各隐修院的规范仍有差异,某些隐修院,发过愿的修士,几乎终身不外出。
=========早期著名修士=========
——沙漠教父,修道运动之父
科普特圣像画,左下角是圣安东尼与提比斯的圣保罗
出生:约251年,赫拉克来俄波利斯,埃及
逝世:356年,克津山,埃及
敬奉于: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罗马公教会、圣公会、信义会
朝圣地:圣安东尼修道院,埃及
庆节:1月17日(正教会、西方基督教);1月30日(科普特正教会)
圣人象征:铃铛、猪、书、T型十字架
施影响于:圣帕科缪、圣亚他那修、圣巴西流、圣额我略‧纳齐安、尼撒的贵格利、圣耶柔米、圣奥古斯丁、圣本笃
圣安东尼(St. Anthony the
Great,约251-356年),或称“伟大的圣安东尼”、“大圣安东尼”。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基督徒。是基督徒隐修生活的先驱,也是沙漠教父的著名领袖。
【早年生活】圣安东尼生长在富有的基督教家庭。自幼个性安静恬淡,且常与家人前往教堂,异于当时轻视信仰的年轻人。圣安东尼大约十八至二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便将庞大财产和唯一的妹妹交付给他。有一次,圣安东尼走在路上时,反复思想众使徒是怎样舍弃一切而跟随主。圣安东尼一边思想这些事情,一边走进教堂,当时有人正在宣读福音书,就是耶稣对富有的少年人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这句话深深激励圣安东尼,使他保留部分财产给他的妹妹,将余下的变卖及赒济穷人。不久后,又听到一句话说:“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圣安东尼于是放弃所有财产,并将妹妹交托给受尊重和可靠的贞女们后,便进入隐修生活。
【隐修时期】那时候的隐修风气尚未兴盛,因此每一个期望关注灵修生活的人,多在自己家乡附近独自修行。圣安东尼首先在自家附近退隐达十五年之久,并向住在附近的隐士们学习如何善度隐修的生活。当圣安东尼三十多岁时,便渡过尼罗河,到沙漠中一座名叫庇斯比尔(Mt.
Pispir)的山上,住在一个荒废多年的军用城堡中,追求祈祷和独修的生活。圣安东尼刚搬去时,城堡中有很多的蛇,于是他先把蛇赶出去。在生活环境方面如此,在属灵方面也当如此操练。圣安东尼将自己锁在城堡中二十五年之久。他的一位朋友每年两次把半年需用的面包送给他,因为当地天气干燥,面包不易变坏;此外,城堡内有泉水源供应食水。对圣安东尼来说,只要有神同在,水和面包就够了。
根据圣亚他那修《圣安东尼传》的记载,在这段时间中,圣安东尼除了默想神之外,其余的时间只作二件事:一、与内心的情欲争战;二、与魔鬼的权势争战。可见在这二十五年内,他把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与罪恶争战。虽然如此,圣安东尼并不因为独修与争战而憔悴。由于圣安东尼二十五年深居堡垒,他的朋友们一直很关心他的健康,于是在二十五年后破门而入,进入城堡。他们以为会看见一位残弱的老人,然而他们见到圣安东尼的样貌比二十五年前更平静而健康。这件事情也引起时人的关注与赞赏。
因此,圣安东尼的品格与智慧就吸引许多民众向他求教,以致于影响他的独修生活。当时跟随圣安东尼的群众效法他的榜样,也在庇斯比尔山附近的山洞或小屋中独修,而圣安东尼则固定地予以会晤并指导,如此维持了五至六年。
随后,圣安东尼退隐到尼罗河与红海间的克津山(Mt.
Colzim)旷野,在那里度过他最后的45年半独修生活。虽然圣安东尼重视独修,然而他也关怀其他基督徒的生命,因此他时常往来于自己的小室与庇斯比尔山之间。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努斯于311年兴起教难期间,圣安东尼两度前往亚历山大城,愿与当时受到迫害的基督徒同殉道。他走访并安慰那些被囚禁的基督徒。当总督看到圣安东尼不顾生死地宣扬他的信仰时,命令圣安东尼离开亚历山大城,甚至要加诸刑罚,然而圣安东尼仍坚定地与总督辩论,最终此事平息,圣安东尼也平安返回他所隐修的堡垒中。后来圣安东尼不再需要完全的独居生活,于是将追随者组织为一个隐修团体。他做了这个早期修道院的院长,并且将类似的团体联结成一个网络。
【逝世】约355年时,圣安东尼与圣亚他那修致力于对抗当时盛行的异端亚流主义。次年,圣安东尼逝世。当时埃及的丧葬风俗,是以香料殓尸,使尸体能长时间保存而不腐坏。圣安东尼对此大为反对,所以他在临死前吩咐,他的遗体由麦加利沃斯和亚麦大两弟子埋在泥土中;埋葬地点应严守秘密,不许告知外人。圣安东尼遗命将平日常穿的一件羊皮衣服和一件大衣赠送给圣亚他那修,表示他与圣亚他那修在信德上永相团结。另一件羊皮衣赠送给山拉本主教。他身上穿的苦衣则由会士保存,做为纪念。
圣安东尼的隐修风范影响后代基督徒,其中尤以圣奥古斯丁为代表。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描述当他看到圣安东尼的一生后,所带给他的冲击(当时圣安东尼已过世三十年)。圣奥古斯丁说:“我们听了自己不胜惊奇,竟在这样近的时代,就在我们的并时,你的灵异的迹象在纯正的信仰内,在公教会内显示了确切不移的证据。”圣安东尼虽非首位隐修士,然而他的榜样促使修道生活的兴盛,使后人尊称他为“修道运动之父”。
【灵修】圣安东尼的灵修思想,侧重对付肉体与罪恶,还有处理孤独的问题。
圣安东尼认为要轻视肉身,才能保全灵魂。因此,应当把所有时间放在灵魂方面,减少对身体的照顾,克己苦身。然而,单单对付肉体未能使灵修生活完整,还需更进一步对付罪恶。圣安东尼认为对付罪恶的方法就是要多默想自己的罪和神的审判。
在对付肉体与罪恶的同时,心灵的孤独也是不可忽略的层面。圣安东尼主张独修,借由长时间的安静独处,才能更深刻地看见心灵中的阴暗。虽然如此,圣安东尼也劝弟兄彼此认罪。因此,圣安东尼的对付罪的灵修思想,既重视个人省察,也强调要与弟兄彼此面对,才能有健全的修道生命。
【影响】对阿里乌教派争论有影响力。在君士坦丁大帝悔改后,教会涌入人潮,而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因此此时许多人如同安当一般,隐居于沙漠、成为苦行修士。
——团体修道之父
出生:约292年,底比斯,埃及
逝世:348年5月9日,埃及
敬奉于: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科普特正教会、罗马公教会、东仪公教会、信义会
象征:著隐修袍的修士,乘着鳄鱼渡越尼罗河的修士
帕科缪(St. Pachomius the
Great),团体修道生活创始人。原为士兵,约在312年改信基督宗教。其后,决心以潜修方式落实信仰生活,尔后发现此种生活太不规律,于315-320年间,在埃及中部的底比斯(Tabennisi)建立基督教第一所修道院,并撰写团修式修道生活的规则。使有心潜修基督信仰的人在宣誓下一起生活分享,崇拜、工作、饮食、主餐、沉思经文。修道士紧密的组合而成一个团体,产生一种理想的基督教社会观念与世俗世界、及因妥协而腐化的教会观念相对照。除了建立男修道院外,帕科缪也鼓励女性建立类似机构──设立女修道院。终其一生,帕科缪共建立十所修道院。
亚历山大牧首、教父、教会圣师、精修圣人
出生:约296年-298年,埃及亚历山大城
逝世:373年5月2日(77岁),埃及亚历山大城
敬奉于: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罗马公教会、信义会、圣公会
朝圣地:埃及开罗科普特正教会圣马尔谷主教座堂
庆节:5月15日 = 7 Pashons,
89 A.M.(科普特正教会);5月2日(西方基督教);1月18日(东正教)
圣人象征:与异教徒辩论的主教、拿着打开的书本的主教、站在被击败的异端之上的主教
圣亚他那修(希腊语:Ἀθανάσιο& Ἀλεξανδρεία&,Athan&sios
Alexandr&as;罗马公教传统上汉译为亚大纳削、阿塔拿修,296年-373年5月2日),又称“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或“大圣亚他那修”,是东方教会的教父之一。在世时,是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主教。卒于公元373年5月2日逝世。亚他那修被列为基督教圣人之一。
出生在亚历山大里亚城。三一九年开始任该城执事。三二五年和亚历山大里亚城主教、协同大多数参加尼西亚大公会议的主教反对亚略异端。三二八年继任为亚历山大里亚城主教。后由于君士坦丁大帝有亚略异端倾向而被放逐五次,先后到过特里尔(335-337年)、罗马(339-346年)和埃及(356-361年)等地。就在特里尔他写了《大圣安当的生平》一书,对后世研究圣安当的隐修生活的最好的资料之一。他非常捍卫天主的三位一体的信理。其它主要著作《反异教》、《论道成人身(Del'
Incarnation)》、《反亚略谈话录》等。东西方教会公认的希腊教父,东方教会的四大圣师之一。他是西方天主教把他的瞻礼定在每年五月二日。
圣额我略·纳齐安或者格列高利·纳齐安,中国国内旧称额我略·纳齐盎,新称国瑞‧纳祥(英文Gregory of
Nazianzus,Saint)(330小亚西亚阿里安祖特斯-389年1月25日阿里安祖特斯)4世纪教会教父,是加帕多家教父的第二号人物。在天主教内与圣巴西流的纪念日同为1月2日,并且两人都为捍卫三位一体教义作出了卓越贡献。
生于加巴陶的亚联西亚,圣巴西略的同乡,被称为「加巴陶的教父之一」和「神学家」。他的父亲也是主教。先在凯撒利亚、亚历山大里亚、雅典等地研习哲学、神学和修辞学。在雅典时结识圣巴西略,成为挚友。曾作修辞学教师。不久后,加入圣巴西略的隐修院,和他人共同编辑奥利振(Origenes,奥利金,约185-254年)文集。奥利振是古代教会希腊教父的重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如:《论原理》、《驳塞尔索》、《论祈祷》、《圣经六疏》等。三六二年晋铎(升神父)。三七二年任萨西默主教。三七四年调任纳齐盎主教。三九七年调往君士坦丁堡,负责当地的尼西亚团体。当他在君士坦丁堡时,圣热罗尼莫曾到他的地方校译和注释圣经。三八一年在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上被选为君城主教,但因在纳齐盎的职位而请辞。后返故乡。主要著作如:《神学演讲》、《教务通信》和《宗教诗歌》等,在《诗歌》中所载的「自传」,是在圣奥斯定著述的自传《忏悔录》前最著名的。他和圣巴西略、圣巴西略的弟弟尼斯的圣额我略(Gregorius
Nyssenus,尼斯的圣格列高利,约335-394年)被统称为加巴陶的三位教父。天主教会把他的瞻礼定在一月二日,与圣巴西略的瞻礼在同一天。
——教会圣师
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的圣巴西流像
大圣巴西流Bishop, Confessor and Doctor of the C Great
出生:329年或330年,卡帕多细亚该撒利亚
逝世:379年1月1日或2日,卡帕多细亚该撒利亚
敬奉于:东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天主教会、普世圣公宗
列圣:Pre-Congregation
庆节:1月1日和1月30日(正教会);1月2日(罗马天主教圣人历;圣公宗);1月15日
1月16日(闰年,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及埃塞俄比亚正教会);6月14日(罗马天主教圣人历从13世纪到1969年;美国圣公会;Lutheran
圣人象征:vested as bishop,
wearing omophorion, holding a Gospel Book or scroll. St. Basil is
depicted in icons as thin and ascetic with a long, tapering black
主保:主保俄罗斯、卡帕多细亚、医院、宗教改革、Monk、教育、驱魔、礼拜仪式
巴西流或巴西略(希腊文:Μέγα& Βασίλειο&,拉丁文:Basilius Magnus,或Καισαρεία&
Βασίλειο&,Basilius
Caesariensis,约330年-379年1月1日),该撒利亚主教,4世纪教会领袖。与拿先素斯的贵格利和尼撒的贵格利并称加帕多家教父。在罗马天主教会尊为教会圣师。
【生平】约330年,巴西流生于该撒利亚加帕多家的一个富有而敬虔的家庭。其父老圣巴西流,母亲圣伊美利雅,祖母圣妇长马克利诺,长姊圣女马克利纳,弟弟女撒的贵格利,以及彼得,色巴思(Sebaste)主教。有历史学家认为东正教的圣女Theosebia是他最年幼的妹妹。幼年时,巴西流随家人迁往本都(Pontus);但他不久就回到加帕多家与母族住在一起,因而他有可能由其祖母抚养长大。巴西流在君士坦丁堡及雅典学习,四五年间,他结识了同学拿先素斯的贵格利,并和未来的皇帝尤里安成为朋友。他们都受到俄利根很大影响。在雅典期间,他开始了对宗教的严肃思考。他寻访叙利亚和阿拉伯的隐修者,学习敬虔热诚,以及如何以苦修战胜肉体。
此后,他担任本都的Annesi附近的一家女修院的院长。其时,他母亲伊美利雅已是寡妇及其长姊马克利纳等都在那里度敬虔祷告的生活。色巴斯的优斯塔修当时已在本都隐修,因此受到巴西流的尊敬。然而他们在教理上存在分歧,导致他们两人渐行渐远。在360年君士坦丁堡的会议上,作为半亚流主义者安居拉主教巴西流的随员,他与坚持“同质”(homoousia)者一起共同反对亚流主义。与亚他那修一样,他也反对马西顿派。巴西流因为他的主教Dianius签署了Rimini会议所定的信条而与之决裂,直至Dianius逝世前才与之和好。巴西流在365年成为该撒利亚长老,这可能是他上司优西比乌(并非教会史家优西比乌)的请愿的结果,因他们希望以他的智慧反对人多势众,又有皇帝瓦林斯支持亚流主义者。370年,巴西流接任优西比乌成为该撒利亚主教。由于该撒利亚教区的重要性,其主教是本都当然的督主教。他不仅热衷于正统,对于对手的优点他也不会视而不见。为了和睦的缘故,他在不牺牲真理的情况下可以妥协放弃正统所使用的术语。瓦林斯千方百计地要把亚流主义引进他的教区,而他则尽其所能抵挡。皇帝有意将他放逐,可是最终没有下手。为了使教会摆脱亚流主义,巴西流亦曾向西方教会寻求支持,也得到亚他那修的帮助。然而在圣灵的本质上,巴西流遭到了质疑,尽管他也认为圣灵与父子本质相同,但出于东方教会的传统,并不使用homoousios一语。因为这一原因,约于371年时,他遭到修士中极端分子的非难,而亚他那修则为他辩白。他与优斯塔修因教义上的分歧而引致猜疑,而另一方面,他对极端的“同质说”感到不快,在他看来,这是复活的撒伯流主义异端。巴西流生前未能亲见教会摆脱意见分歧的困扰,也没能看到他在东西教会之间的努力取得成功。他染上肝病,而他的苦修生活加速了他的早逝。他曾在该撒利亚建立救济机构,作为救济院,医院和收容所。
【著作】Adversus
Eunomium《驳犹诺米》,巴西流于363年至364年间写作三卷反对犹诺米所持的父子不同说的极端亚流主义观点。《驳犹诺米》前三卷由巴西流所作,而第四卷和第五卷则是托名之作,作者并非巴西流或老底嘉主教阿波林,有可能是岱迪玛。De
Sancto《论圣灵》,是巴西流对于圣灵位格所写的第一本完整论文,其中巴西流以圣经和古教会的传统证明圣灵的神性。这本书对于尼西亚信经的修订,并最后增加描述三位一体第三位的条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解经方面,他留下了Homiliae
in Hexaemeron《论创世六天》,和对诗篇的解经Homiliae super
Psalmos,十七篇。他在伦理及隐修方面的著作是Moralia和Regul&。前者是为在俗信徒写作的道德伦理指南,而后者是为隐修制定的规则,在东方教会隐修院奉为圭臬,分长短两篇。在留下的不计其数的证道中,除了关于教义和解经之外,其反对高利贷和关于368年饥荒的内容也很引人注目,也有的教导对殉道者和他们遗物的敬礼。巴西流教导后生学习古典著作的重要性。巴西流留下的书信有三百余通,对于了解当时的教会历史具有尽管他受到疾病的折磨并身处动荡的教会,从他的书信中仍可以看到其达观,温良的态度。
大多数以巴西流命名的礼典实际上并非他本人的作品,但其中保留了巴西流收集整理教会礼仪的成果。拜占庭礼仪中,《大圣巴西略礼典》一年只用十次左右,《金口圣若望礼典》则更常用。巴西流所有的作品皆编入Patrologia
Graeca,其拉丁译本质量参差。
【该撒利亚的巴西流的三位一体论】
巴西流的三位一体论是从反驳欧诺米、马其顿纽派和敌圣灵派的论战中发展出来。巴西流三位一体论的特色在于他对圣父,对圣子,对圣灵这三方面均有论述,尤其对于圣灵的神性提出有利的辩护,奠定了三位一体论最后一项的基础。他三位一体论的论述有几个重点:
1.巴西流从一个本质的观点来认定父、子与圣灵不是三位神,因为他们具有同等的神圣实质,而这个本质比祂们的个体更真实,又绝对不会破坏祂们的独立性。他也特别强调神的神的“奥秘”,他认为神的本质非世人能透测,也不可能被理解的,这个观念也成为东方基督教思想的主要神学公理。
2.对于圣子的“生”,巴西流认为不能把神圣的生(生产)与人类的诞生,拿来作为次位论的类比。他诉诸阳光的类比来证明“生(受生的过程)也可以是永恒”的逻辑。所以父永恒生子,儿子是永恒从父受生的,但也不能以神永恒生一子,来推论子次等于生祂的父神。
3.巴西流的圣灵论的基础来自于《圣经》,他根据《约翰福音》15章26节和《马太福音》28章18至20节的经文主张圣灵是神,因为《圣经》称祂为主,是赐予生命者,又说祂是自父而出,并且与圣父、圣子一同受敬拜的。他以圣灵能知道神的事,来证明圣灵是神。此外,他诉诸基督徒的得救经历是来自圣灵的成就,以此来确立圣灵不可能与父,子有别。
巴西流对三位一体论的最大的贡献,乃在于将圣子的本质与位格分开,他强调神只有一本质,却有三个位格,即父的位格、子的位格以及灵的位格。这定义在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公会议被定为正统,成为东方教会对三位一体的标准解释。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描绘圣金口若望的拜占庭艺术圣像。
东方:伟大的教父、普世圣师;西方: 主教、教会圣师
出生:约347年,安条克
逝世:407年9月14日,本都,科马纳·潘提卡
敬奉于: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罗马公教、东仪公教会、圣公会、信义会
列圣:五世纪中叶之前已被视为圣人
庆节:东方基督教:11月13日(君士坦丁堡教区)1月27日(归还圣髑)1月30日(三圣教父节);西方基督教:9月13日(罗马天主教圣人历)
圣人象征:穿着主教的袍子,
握著四福音书或卷轴, 举右手作祝福状;因斋戒而显得憔悴的老人;蜂巢;白色的鸽子;平底锅;圣经上的圣爵;笔与墨水瓶
主保:士坦丁堡, 教育, 癫痫, 讲师,
演讲者, 传教者
圣金口若望(希腊语:Ιωάννη& Χρυσόστομο&,英语发音:/ˈkrɪsəstəm,
krɪˈsɒstəm/,347年-407年,或译约翰一世[5]),正教会的君士坦丁堡牧首,重要的基督徒早期教父。若望一世以其出色的演讲与雄辩能力,对当政者与教会内部滥用职权的谴责、与严格的苦行而闻名于世。后世人称其为“金口”(希腊语:χρυσόστομο&,中文音译为“屈梭多模”,意为“金口”),以赞誉其口才。
圣金口若望是重要的希腊教父,被许多教会封为圣人。东方正教会与东仪天主教会中,他与圣额我略·纳齐安和该撒利亚的圣巴西略一同被尊为三圣教父。东方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都将其列为教会圣师之一。
圣金口若望的圣髑曾于1204年被十字军从君士坦丁堡掠至罗马,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于2004年归还了这批圣物。
【生平】“金口”若望约于350年生于安条克,由他虔诚的母亲阿修莎(Anthusa)抚养长大。他在十八岁那一年受洗,并且做了教会的讲道员。他独自在山洞里过苦修的生活两年,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他在安提阿作长老,后来在君士坦丁堡作主教长,而且他也很热心的推动了哥特人的规划,不管是属外教人或是属亚流派的哥特人。398年他被选为君士坦丁堡主教,目标是改善宫廷和社会腐败的情况,然后改革社会。但是也因他诚恳的态度、苦修主义和沉实的性格召来了很多敌人。圣职人员嫌屈梭多模太严,亚历山大牧首提阿非鲁斯忌妒他在安提阿任职。于403年召开橡树庄会议,要把他免职,后来皇帝批准了,把他放逐。“金口”若望非常的勇敢,但是他却缺乏机灵的讲道又得罪了皇后,之后又被放逐到安提阿,然后迁至本都,最后因为被人的刻意安排之下,强迫他在恶劣的天气之下徒步远行,因而于407年去世了。
【著作】他的著作《论祭司》(On the Priesthood)描绘了牧者应尽的责任。
Saint John Cassian
出生:c. 360,Scythia Minor(modern-day Dobrogea, Romania)
逝世:c. 435,Massilia, Gaul(modern-day Marseilles, France)
敬奉于:Eastern Orthodox Church,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glican
Communion, 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
朝圣地:Monastery of St Victor, Marseille
庆日:East:February 29th (28th non-leap years), Episcopal Church
(USA); West:July 23
出生在巴勒斯坦的加西安和他的朋友日曼(Germain)原是伯利恒(Bethlehem,白冷)附近的隐修士。当他进入该隐修院时,有一位为了逃避作院长之职的埃及隐修士到了他们的隐修院。加西安和日曼对他的圣德深感震惊,其实,他们和那位埃及隐修士的生活相同,但是他的祈祷比他们两位多,这位隐修士实践着不断地祈祷。
后来,加西安和日曼获得允许,前往埃及赛百德(Thebaide),拜访该地的隐修院、隐修士们。他们在那里与圣善的隐修士们交谈。加西安把旅行对话笔录成《先辈会谈(Conferences
des Anciens)》
加西安在埃及赛百德隐修院居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乃离开那里,前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在君城,当地的宗主教兼东方教会的四大圣师之一的圣金口若望(Joannes
Chrysostomusus,约翰克利索斯督,约349-407年)约于四零零年至四零四年间把他祝圣为执事。
当他的朋友日曼逝世后,加西安起程罗马,之后抵达法国马赛(Marseille),约在四一五年于马赛附近建立了两座男隐修院和一座女隐修院,直到在那里安息主怀。天主教会把他的瞻礼订立在每年七月廿三日。
圣加西安的较著名的作品,除了《先辈会谈》、就是《隐修制度(Institutions
cenobitiques)》。他的作品传达了埃及旷野之父的隐修教导,对西方的隐修生活影响甚丰。
(Pseudo-Dionysius the
Areopagite)——基督教神秘主义之父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中广泛流传着一些署名狄奥尼修斯的著作,人们相信作者就是由使徒保罗使其皈依的雅典大法官、首任雅典主教亚略巴古的大法官狄奥尼修斯,而作者本人也竭尽全力唤起这一印象。由于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的独特身份,中世纪几乎像对待圣经一般崇拜他的著作。后世经过考证,确认这些著作产生自五世纪末或者六世纪初,作者似乎生活在叙利亚的隐修士圈子里,但对其生平和名字却一无所知,故称之为“伪狄奥尼修斯”(Pseudo
dionysius)。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明显地表现出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其中对哲学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他的《论神的名称》和《论神秘神学》。
伪狄奥尼修斯第一个明确区分了肯定神学和否定神学。所谓肯定神学,是一条由上而下、即由上帝下降到受造物的道路。它把上帝看作是一切存在的始基,一切存在都产生自上帝,因而上帝是无限完满的,是全名的。出自这种理由,人们称上帝为至善、全能等。所谓否定神学,走的是相反的道路,即自下而上、由受造物到上帝的道路。它从最低级的受造物开始,逐级否定上帝具有那些有限的规定,最终确定上帝以其超验性超越了一切。这样的上帝既不是存在也不是生命,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真理,也不是圣父、圣子、圣灵。简而言之,人类一切有限的范畴都不足以表述无限的上帝,我们只能对上帝作出否定的规定,不能说上帝是什么,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上帝最终作为不可言说者,隐身在最浓重的黑暗之中。肯定神学与否定神学的区分决不是要用否定神学来取代肯定神学,相反,我们依然可以在肯定神学的意义上,借助类比称上帝为至善、智慧等。但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我们必须随时意识到,它们都仅仅在有限的意义上适用于上帝,有限的人言永远不能完全言说出无限的上帝。
这样一来,通向上帝的认识道路似乎已经被堵死了。人如何才能与上帝相结合呢?伪狄奥尼修斯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神秘神学的道路,即与上帝神秘合一的道路。这一道路的基础就是上帝的爱。上帝作为施爱者,不能容忍被爱者即人的灵魂总是停留在自身之内,而是要把它吸引出来,使它与自己合一。与神合一或者成为神,是灵魂最高的追求。灵魂只有凭借执着的爱、虔诚的祈祷和长期的苦修才能在迷狂的状态中洞见真正的本质,与上帝神秘地合一。在一定的意义上,伪狄奥尼修斯的哲学可以看作是新柏拉图主义与隐修主义的一种结合。()
狄奥尼修斯充满传奇的历史命运,常被追溯于被誉为“拜占庭神学之父”的马克西母(Maximius the
Confessor),他最先奠定了狄氏在基督教传统中的至高地位,称他为“至神圣的诠释者”,并扬言因为尊重狄氏的详尽著作,不会在该书中重复其相同的论点。继马氏之后,东方教会传统中有大马士革的约翰(John
Damascus,约公元650—750),也显出深受狄奥尼修斯天使学与否定神学影响的痕迹。爱留根纳是中古世纪最伟大也是早年较为人忽略的爱尔兰神秘神学家,他一贯被称为John
Scot,但因此名太常见而自称为爱根留纳,他将狄氏和马克西母的著作译为拉丁文,取代了以往的旧译,称为中世纪最通行的狄氏拉丁文本,奠定了狄氏对中世纪拉丁神学影响的基石。十二世纪往往被史学家视为中世纪的重要转折点,一些殿堂级人物,如:克勒窝的伯尔纳(Bernard
Clairvaux,)为中世纪的修道主义与神秘神学揭开了新的一页。以爱的运动、倾流与溢出作为神秘经验的素材,在中世纪期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伯尔纳、圣威克多修士、博纳文图拉均被称为爱观式的神秘主义者,开启了另一个重要传统[
我们不需要过度对比早期形而上学的狄奥尼修斯与后期的爱观式神秘主义,编译狄氏的主要学者P.Rorem倾向次对比立场,但狄氏在《论圣名》第四章中以上帝为爱、为渴望爱,成了爱观神秘的泛滥。]。在圣威克多修士之后,最重要传承狄氏思想的任务的便是大阿尔伯特与其门生阿圭那,大阿尔伯特曾于1246年至1252年间,在巴黎与其他地方讲授狄奥尼修斯的全集,阿圭那听课笔记流传至今,成为神学史上的珍贵文献。艾克哈特(M.Eckhart,)与尼古拉.库萨(Nicholas
Cusanus,)为阿圭那之后最重要的神秘神学家,尼古拉库萨称狄氏为“最伟大的神学家”,可见狄氏对其影响之深远。和前面很多哲学家一样,他们都是从狄氏的文本出发,最后各自发展出独特的神秘神学体系。
由Philippe de Champaigne所绘的肖像,作于17世纪
主教、教会圣师、哲学家
出生:354年11月13日,罗马帝国北非塔加斯特城(今阿尔及利亚苏格艾赫拉斯)
逝世:430年8月28日(75岁),罗马帝国努米底亚希波城(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
敬奉于: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东方亚述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圣公会、信义会、菲律宾独立教会
朝圣地:意大利帕维亚的金穹顶圣伯多禄圣殿
庆节:8月28日(西方基督教);6月15日(东方基督教);11月4日(东方亚述教会)
圣人象征:孩童、主教、执事、鸽子、贝壳、笔、刺穿的心、教堂中持书阅读者
主保:神学家、印刷师、酿酒师、布里奇波特、卡加延德奥罗
受影响于:保罗、圣莫尼加、圣安东尼、圣盎博罗削、柏拉图、西塞罗、普罗提诺
施影响于:圣伯纳德、圣多玛斯‧阿奎那、圣文德、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勒内‧笛卡尔、康内留斯‧奥图‧杨森、尼古拉斯‧马勒伯朗士、索伦‧奥贝‧齐克果、埃德蒙徳‧胡塞尔、马丁‧海德格、汉娜‧鄂兰、卡尔‧施密特、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安东尼奥‧内格里、让-保罗‧沙特、教宗本笃十六世、约翰‧派博、罗伯特‧查尔斯‧史普尔
著作:《忏悔录》《天主之城》《基督教教义》
生于北非塔加斯特(Tagaste,今阿尔及利亚苏克赫拉斯,Soukaharas)。早年曾在塔加斯特、马道拉、迦太基等地研习拉丁文、哲学和修辞学。也曾在迦太基和米兰教授修辞学。受过摩尼教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年轻时曾一度放荡不羁。在米兰受当地的主教圣盎博罗削的影响而改信了天主教。就在皈依天主教时,他就拜读了东方教会的希腊教父兼圣师圣亚大纳削著作的《大圣安当的生平》,可见隐修生活对他来说并不是陌生的。他在三九一年晋铎。395年升任北非希波(Hipppo,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Annaba)主教。当西哥特人围攻希波城时,已任三十五年的奥斯定主教在忧郁中逝世。圣奥斯定的著作非常丰富,至427年,据他本人提出「修订」的作品,已有九十三部之多。这尚不包括二百七十封书札和多篇讲道稿。
圣奥斯定是维护和著述有关恩宠最多的教父之一,因而被尊称为「恩宠的圣师(拉丁文Doctor
gratiae)」和西方拉丁教会的四大圣师之一。天主教会把他的瞻礼定在八月廿八日。
我们有必要介绍补充一些内容,那就是圣奥斯定作主教后,一直生活得象位隐修士,在他的一封信中提到他的隐修院会规,此会规对后来的圣本笃会规有一定的影响。后世有一些会士以他的会规作为生活准绳之一。如:奥斯定重整会(Recollects),此会于1928年抵达河南归德;瑞士大圣伯纳德山口的奥斯定常律会(Canons
Regular),此会于1933年抵达西藏;圣女小德兰的父亲曾到大圣伯纳德山口请求入会,未被应允,该地产著名的圣伯纳德狗(一译圣伯尔拿犬)。奥斯定传教会(Missionary
Canon Nuns of St.Augustine,Louvain)、奥斯定第三会(The Teaching Sisters of
&Third Order of St.Augustine)、奥斯定重整会(The Recollect
Sisters of St.Augustine)三个修女会分别于和1928年来华。
修士、司铎、教会圣师
出生:约于347年,斯特利多 (位于罗马帝国达尔马提亚省与潘诺尼亚省边境)
逝世:420年,白冷,
巴勒斯坦省
敬奉于:罗马天主教、东方正教会、普世圣公宗、路德宗、东方正统教会
朝圣地:意大利 罗马 圣母大殿
庆节:9月30日(西方基督教);6月15日(东方基督教)
圣人象征:狮子, 枢机服, 十字, 头骨,
小号, 猫头鹰, 书和书写用具
主保:考古学家; 档案保管员; 圣经学者;
图书馆员; 图书馆; 学生; 翻译者
著作:《圣经拉丁通行译本》《圣人传》《历史记》
生于罗马帝国的。三五九年到罗马读书。三六六年入天主教。学习希腊文、希伯来文、神学和圣经。约三七九年在安提约基(Antiochia,今土耳其安塔基亚Antakya)晋铎。同年,纳齐盎的圣额我略被调往君士坦丁堡,负责当地的尼西亚团体。当额我略在君士坦丁堡时,圣热罗尼莫曾到他的地方校译和注释圣经。三八二年,任罗马教宗圣达玛苏一世(St
Damasus,366-384年,约305年生)的秘书。三八五年定居伯利恒,奉教宗之托把希腊文圣经译成拉丁文,其中一部分根据拉丁文《圣经》旧译本编订为新译本,另一部分重译,即拉丁通俗本《圣经》,十六世纪时在特利腾(特兰托,Trento)大公会议(Council
Trent,日-日)时被定为天主教会的圣经法定本。此译本的《新约》部分曾由献县(今沧州)教区耶稣会士萧静山神父译为《新经全集》,译笔通顺、简洁,略带华北方言,曾多次再版。圣人的神学著作和圣经注释的作品都很丰富,其中也有一些人物生平记述,其中有一部向我们介绍了第一位隐修士大圣安当和圣保禄·安高肋达隐士在旷野相逢的美丽史实,通过他的记述使我们更多地获悉了早期隐士和隐修士的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由于他的德学兼备、著述丰硕,所以被称为神学家、圣经学家、拉丁教父和西方教会的四大圣师之一。天主教把他的瞻礼定在九月三十日。
凯尔特修道主义
修道主义于五世纪末在凯尔特人中间兴起,于是起名为凯尔特主义。对当地修道院的修建,圣博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虽没有直接证据,但圣博德的确在当时开拓了爱尔兰的宣教历程。五世纪后修道院在爱尔兰已渐渐落地生根,在当地也发展成类似埃及模式的修道主义。关于爱尔兰的修道方式,据说极其刻苦,但对于研究学问非常热心,直到六世纪在欧洲大陆常常见到凯尔特修士建立修道院,包括律克瑟伊修道院、圣迦修道院、波比阿修道院,这些修道院建立的根基,成为中欧传福音布道工作的先锋。
【】(St.Patrick)——爱尔兰使徒
圣帕特里克(英语:St. Patrick;拉丁语:Sanctus Patricius;爱尔兰语:Naomh
P&draig;威尔士语:Sant
Patrig。约386年&461年)是5世纪时爱尔兰的基督教传教士与主教,他将基督教信仰带到爱尔兰,爱尔兰也从此走出了蛮荒时代。他被称为“爱尔兰使徒”和主保圣人。每年3月17日的圣帕特里克节是纪念他逝世的日子,也成为庆祝爱尔兰文化的节日。
圣博德(天主教译名)出生于不列颠,在十六岁时突然被匪徒抓住,被卖到爱尔兰去作奴隶,之后牧了六年的羊逃回家中,在他作奴隶期间,接触了基督教信仰。他回到爱尔兰之后因为心里觉得要回到爱尔兰宣教,于是进入利连修道院修行。有一次他在梦中听到爱尔兰的呼声“我们求你回来,再在我们中间行走一次。”终于在417年派往爱尔兰协助帕拉狄,帕氏死后于432年成为爱尔兰的主教专心的牧养爱尔兰的人民,又被称为“爱尔兰的使徒”。他在爱尔兰积极的宣传福音,建立无数教会,培养当地的基督信徒,著名的是亚尔马革大教堂,日后成为爱尔兰重要的教育中心。他对修道要求坚守苦修的方式,但对生活保有传福音的热忱,他教导凯尔特人委身成为基督的门徒,传递基督的大使命,于是在爱尔兰这个地区渐渐多结出果子,这些修士去到西欧继续传播福音。
(Columba)——皮克特人的宗徒
出生:521年12月7日,爱尔兰 多尼戈尔郡 嘉顿
逝世:597年6月9日(75岁),苏格兰
敬奉于:罗马天主教、东方正教会、路德宗、圣公会、长老宗
朝圣地:苏格兰 爱奥那岛
庆节:6月9日
圣人象征:僧侣的长袍;凯尔特人的削发仪式与牧杖
主保:德里;洪水;订书者;诗人;爱尔兰;苏格兰;阿尔斯特省
圣高隆(爱尔兰语:Colum、Columkill、Colum Cille、爱尔兰语:Colm Cille,英语:Saint
Columba,521年12月7日-597年6月9日),又译为圣高隆巴、圣哥伦巴、圣可伦巴、圣科伦巴,又称大高隆巴(拉丁语:Columba
Maior),生于爱尔兰多尼戈尔郡,是著名的爱尔兰盖尔族天主教僧侣与修道院院长。圣高隆将基督教传播到皮克特人之中,是将天主教传入苏格兰及爱尔兰的先驱。他在今日的苏格兰爱奥那岛建立了修道院并长居于此,使其成为当时的宗教中心,因此也被称为来自爱奥那的高隆巴(Saint
Columba of Iona)。圣高隆在盖尔族与皮克特人中倍受尊崇,被认为是爱尔兰十二使徒之一。
圣高隆的名字Colum
Cille在爱尔兰盖尔语中,意思是教会的鸽子,另一个名字Kolban(原始诺尔斯语的名字Kolbj&rn)意思是住在山洞中的黑熊。
【生平】圣高隆出身于一个贵族的家庭,就读于默维尔的芬巴和克洛纳德学校。当他接受圣职之后,他就到处去宣教,并且协助建立德里和杜罗等地的教堂和修道院。他在苏格兰西边的爱奥那岛建立了一间修道院,这间修道院差派出许多的宣教士,高隆在苏格兰有很棒的工作,也建立了教会,并将福音传给了在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民族。高隆是当时最伟大的基督教学者之一,是著名修道院院长和宣教士。他抄写了许多的重要文献,而这些文献也流传到各地。
教宗Papa Gregorius I Magnus
就任:590年9月3日
卸任:604年3月12日
前任:教宗柏拉奇二世
继任:教宗沙彬
晋牧:September 3,
本名:Gregorius
出生:约540年
逝世:604年3月12日(64岁)
葬于:Cappella
Clementina, 圣伯多禄大殿, 自1606年起
国籍:Roman
教派:天主教
居住地:罗马
父母:Gordianus, Saint Silvia
教宗格列哥里一世(又译为格里高利一世;拉丁语:Gregorius
I;希腊语:Γρηγόριο&
Α΄;约540年—604年3月12日),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在位。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当选教宗。
教宗格列哥里一世,出生于罗马。初任职罗马总督;后弃俗隐修,晋升执事。579年奉命出使君士坦丁堡;586年回到罗马,并当选为圣安德勒修道院院长。590年被选为教宗,并于同年建立教皇国。他处事贤明,以坚强的信德传播福音,照顾穷人。593年伦巴第族侵犯罗马,最终由于教宗格列哥里一世的劝说,使得罗马免遭劫难。他对新拜占廷皇帝福卡斯极为支持,使得福卡斯在教会内的绝对权利并授予他普世牧首的头衔;同时教宗也很重视西方的蛮族,一直重视建立与伦巴第王后和墨洛温王后的关系;随后并派遣传教士到不列颠传道,克尽司牧圣职。他曾发扬教会礼仪生活,整理拉丁圣乐,是罗马天主教所封的四大“经教博士”之一,创制了公众礼拜仪式;额我略赞美圣咏天主教教会单声部或齐唱的礼拜仪式音乐。在弥撒或祈祷仪式中用于伴唱,这也是教宗额我略一世在位时收集和整理的因而以他得名;同时有关伦理学及神学著作甚多。在604年逝世。
在西欧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宗额我略一世利用当时的形势进行了一些改革,从而使罗马教会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罗马主教获得了西欧教会的首席权威,这为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奠定中世纪教宗制的雏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传言教宗十分谦逊,对于普世牧职之首他却称作为“天主众仆之仆”这种定义一直沿袭至今。从8世纪时他就被尊为教会圣师由于业绩卓重影响久远,故别名又叫作圣大额我略。
——天主教修道主义之父
努西亚的圣本笃(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7年),又译圣本尼狄克,意大利罗马公教教士、圣徒,本笃会的会祖。他被誉为西方修道院制度的创立者,于1220年被追封为圣徒。
【生平】本笃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其青年时,赴罗马读书。因社会风气不好,于是离开罗马,在苏比亚科的山窟里过彻底的隐修生活。后被一位神父发现,于是不断有人前来请教灵修事务。当时维可瓦罗的一个隐修院,院长去世后,无人替理。众修士遂请本笃去主理院务。但因其严厉的院规而遭修士不容。修士们起意谋害他。他们指派修士手持毒酒请他祝福,当圣本笃抬手在杯上划十字圣号时,酒杯竟立即破裂粉碎。此次事件后,他离开了这个修院,回到苏皮亚的洞窟。由于许多矢志隐修的志士前来求教,他欣然地收留他们,把他们分组成小型的灵修团体。其后本笃依此形式在苏皮亚陆续建立了十二座隐修院。
529年,本笃在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感化当时信奉异教的民众,捣毁其神庙,并在神庙遗址上创建本笃修道院(该修院在二战期内被炸毁)。
圣本笃529年于卡西诺山的会院中以拉丁文完成本笃会规(Rule of
Benedict)的撰写,平衡了敬虔的追求灵命及兼顾人性的软弱。会规十分严厉,重视体力劳动,但反对过分的形式上的苦修。这部本笃会规奠定了西方隐修生活的模式,他因此被尊为“西方隐修之祖”。他是西方修道主义的改革者。他的修道院规条合乎中庸之道。修道生活着重敬拜、工作与研读。其制度为意大利、英国、德国及法国的修道院所遵行。
【本笃修道院的生活】修士在修道院的生活以“本笃会规”为圭臬。每个人没有任何理由随心己欲做事。院长,应该要带头过敬拜的生活,恪守规条,成为修士们的榜样。所做的每一件事均直接向上帝负责。
劝诫:若有弟兄不照会规行事,让他按著主的戒律私底下由他的上司记警告两次。并没有改进,则在大庭广众之前加以申斥。若他不知错,而实际有犯错,则施以体罚。若他知所犯的错之严重性而不肯悔改,则应开除教籍。
彼此服事:修士在生活中,工作轮流彼此服事,每一件应做之事不能以任何理由逃避。尤其是厨房的事。以实质的食物获得,让修士可以没有过重的负担、或负面的心态服事他的弟兄。
用餐秩序:用餐时要完全安静,除了读经的声音外,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必要时用手语。
持物原则:睡眠的用品一组就够。生活必需品一律由院长分发,不可以持有院长分发物品以外的东西。不许拥有私人财物。
院长会时常检查床铺,若查到时加以严厉处罚。
照顾病弱:身体健康时,少洗澡。但当生病时,享有洗澡特权,随时可洗。平时戒吃肉,但生病时,则可吃肉。肉是给病人及弱者食用。当病情好转时,应和平常一样戒肉。
重视睡眠及学习:每年11月1日至复活节,在晚上第八个时辰起床。休息比平常多一点。保持好睡眠品质。晚祷后,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学习。
时间安排:一天七次的赞美时候如下:早祷、第一时辰、第三时辰、第六时辰、第九时辰、晚祷、夜晚祷告。
在固定时间做手工、读经。
硬件建设:修道院尽量建设得完备,使修士生活起居都满足于修道院。
建立学校:训练服事神的人,训练服事主的人走窄门,帮助愿意事奉主的人走在主心意中服事主。
【遗迹】圣本笃和他妹妹圣思嘉的墓地,位于现今卡西诺山上本笃修道院大殿的地窖,即大殿主祭台的正下方。
【评价】本笃本人言行一致,受人尊敬。并相传他在世时显过很多灵迹,如预言未来等。
日,教宗保禄六世往访本笃会时宣布他为欧洲的主保圣人,赞扬圣本笃“是和平统一的使者,西方文明的大师,尤其是信仰的先锋和西欧隐修生活的始祖。”
赞扬了了他对天主教和欧洲文化的伟大贡献。
修道院院长、教会圣师、流蜜博士
出生:1090年,丰坦莱迪容,法国
逝世:日(约62-63岁),克勒窝,法国
敬奉于:罗马公教会、圣公会、信义会
列圣:日,罗马
由历山三世
朝圣地:维尔苏斯-拉弗尔泰
庆节:8月20日
圣人象征:熙笃会白圣袍、魔鬼链、白犬
主保:熙笃会、勃艮第、直布罗陀、剑桥大学王后学院、施派尔主教座堂、圣殿骑士团、养蜂人、制烛者
圣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1090年-1153年,又译作“圣伯尔纳铎”),克勒窝修道院院长,修道改革运动──熙笃会(Cistercian)的杰出领袖,被尊为中世纪神秘主义之父,也是极其出色的灵修文学作家。
圣伯纳德出生于第戒(Dijon)附近的一个法兰西贵族家庭。他受教宗贵格利七世(Pope Gregory
VII)和克吕尼修道院(Abbey of
Cluny)革新运动的影响,受过三艺制教育(trivium,文法、修辞学与逻辑学)。他本是有志从军,但十九岁那一年母亲去世,为遵从母亲遗志,于二十二岁(1112年),带着三十位亲友进入位于吉妥(Citeaux)荒僻河谷中的熙笃会修道院做了修道士。这是一所极为严格和热诚的修道院。三年后他即受委任为克勒窝修道院的院长。
他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引领自己曾为公爵的父亲与两位兄弟舍弃家财一同修道。当时有这样的一句话“做母亲的把儿子藏起来、做妻子的把丈夫藏起来、朋友把朋友藏起来”,免得他们受感化去做修道士。他拥有优美的人格,口才很好,擅长讲道与写作,会写神学论文以及美妙的诗歌。他以优秀的口才与文才,高举教宗与圣母,终止教会的分裂。克勒窝〈Clairvaux〉的第一间修道院是他建立的,他以修道院长的身份影响了整个欧洲。他是中世纪第一个伟大的神秘主义者,也是苦修的简朴生活与个人灵修运动的领导人。他强调天主之爱,并相信基督徒要爱天主才能认识天主。而人类对物质的贪恋可以借着祈祷与自律而改变成为对基督的热爱。圣伯纳德虽然是一位出世的修道士,但对于当时的政治也并非不闻不问。他在1130年介入了选择新教宗的争论,他坚决支持教宗必须拥有高尚的道德生活,并且不厌其烦地尝试说服所有的欧洲人与他站在同一立场。他促成国王路易七世与封建臣民的和解、为圣殿骑士团制定规章、谴责亚伯拉德的经院理性主义,甚至发起了第二次十字军。圣伯纳德至终是因为极端苦修精力耗竭而逝世,年62岁。
圣伯纳德并不赞同纯粹循理性之路亲近天主,他强调必须要爱与知识并重。他将爱分为四种层次:(1)为自己而爱人,(2)为自己而爱天主,(3)为天主而爱天主,(4)为天主而爱人。爱的最高境界完全是上主自己的工作,是上主主动更新人,使人成圣。他认为天主与人之间爱的联合,并非源于理智上的联合,也不是神性与人性本质上的联合,而是人在意志上完全顺从天主的联合。
克吕尼改革(Cluniac/Clunian
Reform)是中世纪修道运动中的一系列改革,关注于恢复传统的修道的生活,鼓励艺术,照顾穷人。该运动是因位于勃艮第的克吕尼隐修院而得名,它正是在这里由本笃会内开始。这一改革很大程度上是由克吕尼的圣俄多(Saint
Odo)(878-942年)开展的,并传播遍及法国的勃艮第、普罗旺斯、奥弗涅(Auvergne)、波亚图(Poitou),英国以及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
【起因】该改革的动力是教会内部的腐败,特别是贩卖圣事和娶妾。这些弊端被认为是对修道院世俗干涉,以及教会与欧洲封建制度和庄园紧密结合的结果。
在那时,教宗希望重申对所有圣职人员的控制并停止世俗统治者对主教的授职(investiture)。
由于本笃会修院要求得到土地,它需要赞助本地的庄园主。但是,庄园主经常要求得到权利并主张干涉修院运作的特权。克吕尼改革是纠正这些实践一个尝试,希望一个更加独立的隐修院院牧(abbot)将可以更好地实施圣本笃会规(Rule
of Saint Benedict)。
【经过】阿基坦公爵威廉一世于910年建立了首个克吕尼隐修院,其新规定是该修院直接向教宗而不是向一位本地庄园主汇报。这意味着该修院将完全独立,因为教宗的权威在如此远的距离下多半虚化成了理论上的。进而,克吕尼隐修院院牧对他的隐修士们所建立的分院(daughter
house)保留权威。到12世纪,克吕尼修会(Congregation of Cluny)已经有了超过1000座修院。
该改革的支持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宗乌尔巴诺二世,赫施费尔德的兰伯特(Lambert of
Hersfeld),以及凡尔登的理查德(Richard of
Verdun)。克吕尼改革鼓励了西方教会变得更加重视商业,并给重新控制东方教会的动力。
【结果】在其高峰时期(950-1130年),克吕尼运动是欧洲最大的宗教力量之一。至少如它们的政治后果一样重要的是,这些改革要求更大程度的宗教虔诚。克吕尼会士支持“上帝和平”(Peace
of God),鼓励朝圣者去圣地(Holy
Lands)。日益丰富的礼仪刺激了对金质祭台祭器、优质挂毯和织物、花窗玻璃、以及复调音乐的需求,以填充这些罗曼式教堂。
1098年,莫莱斯密的圣罗贝尔(Robert of
Molesme)领导21位克吕尼隐修士自他们位于莫莱斯密(Molesme)的隐修院出发去创建一座新的修院。这个团队希望建立一个修道主义的社区,在这里隐修士们可以过更严格遵守圣本笃会规的生活。这些隐修士们得到了一块位于第戎以南的沼泽地,名为熙笃(C&teaux,拉丁文
"Cistercium"),因此建立了熙笃会。
【克吕尼运动似达成的目标】恢复本笃修道团严格的规矩。培育个人属灵的生活,减轻修士的劳动量。发展崇拜的宏伟仪式。建立有效的经济组织,摆脱世俗的控制。可是因其富裕、与社会友善的关系使得另一群人去寻求另一种更为朴素和原始的途径。
=========各类天主教修会=========
【隐修会】
在中世纪早期,受东方教会的独修教父如埃及的圣安东尼,以及叙利亚的伪狄奥尼修斯的神秘主义神学影响,隐修制度开始传入西方教会,最早是在爱尔兰出现了团体性的修道组织。此后在意大利出现了隐修性质的本笃会,为教会内最早的正式的规范性修会组织,后来在中世纪的法国又出现了更为严格苦修的熙笃会和加尔都西会,和本笃会一样,修士都是住在修道院内,很少外出,自己务农、酿酒、制造工艺品来达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本笃会(Benedicti):又译为本尼狄克派,是在529年由意大利人圣本笃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纪初流行于意大利和高卢的隐修活动。其规章成为西欧和北欧隐修的主要规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
熙笃会(Cistercians):1097年在西笃创立,最初只是模莱斯密城〈Molesme〉本笃修道会的一个支会。是最出名的苦修团,是对克吕尼修道主义的一种反动,其着重先知精神多于权力,第三任的院长哈定〈Stephen
Harding〉给新会草拟了一套准则,强调劳力多于学术,认为工作就是祷告,故成为农业发展的先驱者。他们在最荒凉的地方搭盖自己的修道院,不接受任何称号、馈赠或信徒的赞助。他们自己承担耕种、烹饪、纺织、木工等许多日常工作,不雇用仆人。教室很简陋,没有装饰或财宝,更没有个人财产。冬天睡眠七小时、夏天六小时。每天除了团体崇拜及祈祷的时间以外,其余的时间用来工作、默想、读书。在饮食方面,修道士都吃得很少,夏天每日吃一餐饭、冬天吃两餐。食物很简单,就是蔬菜、鱼和乳酪。再寒冷的冬天也都只能在圣诞节那一天生火取暖。这些严格的规定使他们得到巨大的成功。在12世纪末有530所西笃会修道院成立,在之后一百年内有150所成立。最有名的修道士是克勒窝的伯纳德(Bernard
Clairvaux),是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代表者。为最极端的西笃会修士待己甚严,品行道德崇高、熟悉《圣经》、爱心热切、指责罪恶、被视为“欧洲的良心”。
加尔都西会(Chartreux):加尔都西会是一个封闭的天主教教会,由科隆的布鲁诺创立于1084年,兼收男女。该教会是一个群居的隐修会,很少与外界接触,也并不派遣任何传教士。其名取自查尔特勒山脉,圣布鲁诺正是在这里创建了第一所加尔都西会隐修院。在宗教改革时一度遭禁,加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等动荡,其人数大幅下降。
【托钵修会】
托钵修会,是完全依靠捐助而生存的宗教修会,他们不积蓄财产(个人和团体),需要发贫穷誓愿,以便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宗教工作。中世纪后期随着克吕尼修会、西多会、本笃会的腐败,很多异端修会兴盛起来。这些异端败坏了教会,所以他们争取不建立教堂,随处随传,谨守清苦。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了与异端争夺人心,许多正统的有识之士仿效异端,成立了托钵修会,不建立任何的有形修院与教堂。因他们以乞食为生,依靠百姓的赈济和捐献,所以称之为托钵修会(Mendicant
orders),又称为乞食僧团、托钵僧团。因为他们积极维护基督教正统教义,热心布道,将时间用于传播福音和服务穷人,甘愿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以此攻击异端,挽回了天主教的威信。早期的托钵修会主要为方济各会和道明会,同时注重于对外传教和发展学术,如知名的圣师圣多玛斯阿奎那便出自道明会。再之后还有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等介于隐修和传教之间的修会,早期的两个托钵修会在后期也产生一部分住院的会士分支。
四大总会包括:
方济各会(Franciscans):于1209年圣方济各成立的小行乞僧团。以《圣经·马太福音》十章7-9节为个人委身的座右铭,传讲天国讯息。定订类似使徒清贫生活的简单规律。基本要求:绝对清贫、不拥有财产、不在主教允许前私自传教、不在神学问题上争辩、‘与仇敌复和’的观念使世人称颂。与动物关系亦好,其‘敬虔’、‘真挚善良’为日后人们的榜样。
道明会(Dominicans):成立于1215年,创始人为西班牙人道明。为改革亚尔比根派的信徒,他招聚有志于追求知识学问、向异教、异端传福音者一起来传福音,成为教会宗教裁判所的先锋。因为其目标,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受到肯定、学术上享有声誉。
加尔默罗会(Carmelites):成立于1206年&1214年,俗称圣衣会,极端苦修主义的规则,守清贫、独居和素食。16世纪后期,神秘的亚维那的德勒撒,进行改革,使圣衣会重回默想、宣教和神学研究。
奥斯定会(Augustinian):成立于1256年,以‘圣奥古斯丁规条’所办的修会。这规条的弹性让奉行的人可以因应环境使用。奥思定会与医院有特别的连系。最出名的修士是马丁·路德。
1274年的第二次里昂会议承认了这四大托钵修会,而禁止其他修会。天特会议放松了对财产的限制。此后,除了方济各会及其分支嘉布遣会(Capuchin),修会成员允许拥有共同的财产。
其他修会包括:圣母忠仆会,成立于1233年、嘉布遣会,成立于1525年。
【军事修会】
军事修会指罗马天主教会为协助十字军运动而开始建立的一系列带有强烈军事性质的修道会,这些组织的使命是维护信仰,他们在十字军东征系列战役、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以及随后的抵抗土耳其人入侵的战争中相当活跃,十字军运动结束后,这个概念延续了下去,但是其性质已经大大世俗化了。军事修会有严明的纪律,其修士需要接受相当专业的军事训练,在当时也被认为骑士精神的理想化身。军事修会内部实行严格的集权制,每个组织的最高首领被称为“宗师”(grand
master),直接听命于罗马教宗。罗马教宗给予军事修会各种特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不受十字军国家的政、教管辖。尽管耶路撒冷王国的总主教是教宗的国使,但他也无权支配调遣他们。最早的军事修士会是1118年为保护耶路撒冷而建立的圣殿骑士团,其主要职责即为保护欧洲在中东建立的宗教殖民地,同时也担负在西班牙和东欧与一切非基督教徒斗争的任务。(另一种观点认为圣殿骑士团正式成立于1129年,稍后于1126年建立的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之后,一系列其他性质类似的组织先后被成立,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圣地亚哥骑士团等。在十字军运动最终失败后,圣殿骑士团转向欧洲本土经营,因其势力庞大和自大而遭受妒嫉仇视,后于14世纪被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美男子腓力)宣布为异端而解散,主要成员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少数部分则被合并进其他当地军事修士会。医院骑士团在圣地失陷后将本部移到地中海上的塞浦路斯,后又转移至罗德岛,16世纪,土耳其人围攻罗德岛,医院骑士团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后撤离,并从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手中得到马耳他岛作为新的基地并经受了土耳其人又一轮围攻,直到拿破仑时期被法军占领驱逐。条顿骑士团于十字军后主要从事于在东欧等地的拓张,与当地民族如波兰人、罗斯人爆发了一系列冲突,后分裂,其东部于15世纪坦能堡会战后被击溃,西部则于16世纪改宗,成为了普鲁士公国的源头。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先后再次重建,但已成为纯粹世俗的普通组织直到今日。现在的医院骑士团是一个欧洲规模较大的慈善机构。
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s):在1118年为保卫耶路撒冷,对抗穆斯林而成立的武士修道团。影响力极大,所多基督教国家都有其成员,他们得到大量的捐输财富,储存于巴黎和伦敦“圣殿”中,故建立可靠银行家的美誉。常与慈善武士团发生冲突,于1312年被控不道德、迷信、信奉异端,故在维也纳会议中被镇压。
医院骑士团(Knights Hospitaller):起源不明,但在11世纪末为照顾病者,款待旅客与十字军,组织团武士来保护旅客,后来发展成为正规的军队。12世纪很多成员加入十字军。1291年,他们战败,逃往罗德岛,被称为罗德岛武士。1530年查理五世将马耳他的主权教给他们,故被称为马耳他骑士。1798年拿破伦夺得马耳他后,医院骑士团团先转移到俄国,后来定居于意大利罗马,直至今天。
条顿骑士团(Teutonic
Order):又译德意志骑士团,正式名称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现时,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守卫、救治”。日,条顿骑士团成立于阿卡(Acre),今巴勒斯坦境内,其后一直以阿卡作为总部至1291年。
此外还有利沃尼亚骑士团、宝剑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圣地亚哥骑士团
【传教修会】
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出现了注重于对抗誓反教势力的耶稣会,注重学术,极力在新大陆和远东地区传教,扩大天主教会的版图。在近代继续建立了许多专注于传教的修会,如遣使会、圣母圣心会、慈幼会、圣言会、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等。还有专为女性修行而设立的修女会、为促进慈善与教育文化事业的一些修会等。
【司铎会】
在梵二会议之后还出现了一些司铎会,与修会不同,是由神职人员组成的团体,圣座直辖,如圣伯多禄司铎会、基督君王司铎会、善牧司铎会等,专注于传承教会传统的脱利腾拉丁弥撒。
=====隐修会=====
本笃圣牌与会服
宣言:"Ora et Labora"
创立时间:529年
性质:天主教会
位于:意大利卡西诺山
重要人物:圣本笃—创始者
主要机构:普世教会
本笃会(拉丁语: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译为本尼狄克派,是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是在529年由意大利人圣本笃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纪初流行于意大利和高卢的隐修活动。其规章成为西欧和北欧隐修的主要规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
【会规】圣本笃所订的会规共七十三章。非常生活化,照顾到祈祷、求知、劳动各方面,并提倡适度的灵修。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服从长上,称此为“发三愿”。
本笃会会士每日必须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本笃会传统重视教会音乐,今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的本笃会修院仍保持这一传统。
本笃会规是要建立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借着基督、在基督内、靠着圣灵回归到上帝面前。这样规律的生活结构是为了要随时随地意识到上帝的临在。而在团体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内在的改变,才能持守对基督的誓约。并借着对地方和人的恒常关系,来达成这个永久的盟约。
【历史】9世纪本笃会渐渐兴起,9世纪后,许多修院会规松弛。10世纪时,法国克吕尼隐修院首先发起改革运动,称“重修本笃会”。11世纪初在法国第戎附近的熙笃旷野又有熙笃会产生,在法国夏特勒山圣徒勃罗诺创办有加都西会。15世纪-16世纪时,因会士到殖民地传教,该会的隐修性质逐渐消失。本笃会产生过24位教宗,4600主教,五千多位圣人。1925年,美国本笃会的神父来到中国北京,创建了辅仁大学。不久移交给圣言会负责,还在河南开封传教。1930年代退出中国。
熙笃会(拉丁文:Cistercenses;英文:Cistercians,简称:OCist)是一个天主教隐修会,遵守圣本笃会规,平时禁止交谈,故俗称“哑巴会”。熙笃会主张生活严肃,重个人清贫,终身吃素,每日凌晨即起身祈祷。他们在黑色法衣里面穿一件白色会服,所以有时也被称作“白衣修士”。
熙笃会与严规熙笃会会服的差异
【历史】1098年,出生于法国香槟省贵族家庭的本笃会修士,茂来斯木修院(Molesmes)的院长圣乐伯(Saint
Robert,1028年—),率领十九位志同道合的修士,到法国东部勃艮第第戎附近熙笃(Citeaux)的一块沼泽地创建新修院,过更宁静、更简朴、更符合圣本笃会规精神的生活,远离人世,宁静独处,生活于简朴、克己、劳作、祈祷和阅读,并极注重团居生活中的弟兄友爱。
几年后教廷强迫圣乐伯回到茂来斯木,他的助手圣雅伯里(Saint
Alberic)接任熙笃修道院的院长,直到1109年去世,再由英国人圣德范‧哈定(Saint Stephen
Harding)接任,直到1134年。
1112年的春天,圣伯尔纳铎带着他的亲友三十人来叩熙笃的门。不久,熙笃会奇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1113年创立了拉费尔代(La
Ferte)修院,1114年创立了崩狄尼(Pontigny) 修院,1115年,建立了明谷(Clairvaux)
修院,以圣纳德为院长。一个月以后,在德国建立了毛立蒙(Morimond)
修院。在圣纳德逝世的1153年,全会已有339座修院。1200年达到500座。
根据德范.哈定院长指定的‘爱德宪章’,母院的院长有责任每年视察子院一次,所有修院的院长每年在总母院熙笃集会。这项会议称为全体大会
(the General Chapter)。
20世纪初修会分为3部分:
Common Observance:有大约30个修道院和800
choir monks,
Middle Observance:embracing some
dozen monasteries and about 150
严规熙笃会:Strict
Observance或Trappist,有将近60个修道院, about 1600 choir monks and 2000 lay
共计有大约100个熙笃会修道院和4700名修士,包括lay
brothers.还有大量修女
【会院】熙笃会建立后,积极向外发展,其中以圣伯尔纳铎贡献最为突出,12世纪末熙笃会有500个会院,到13世纪又增加了100个,15世纪达到高峰,大约有750个。现今全球共计有熙笃会男修院一百座,共计二五九九人;女修院六十八座,共计一八八三人,其中在亚洲地区日本、香港、台湾、韩国、菲律宾、印尼、印度等地有九座男修院和九座女修院。
丰特莱修道院,法国、Abbey of S&nanque, Gordes, 法国、Wurmsbach
Abbey,瑞士、Kołbacz,波兰、Alvastra,瑞典(demolished in 1530)、Mount St.
Joseph Abbey, Roscrea,爱尔兰、Zinna Abbey in J&terbog,德国
全世界现有将近170个严规熙笃会的修道院,大约2500名修士和1800名修女。
欧洲:Notre-Dame-des-Neiges (Ard&che),法国 ("Our Lady of the
Snows")、Chimay,比利时、Orval,比利时、比利时Rochefort、Westmalle,比利时、Westvleteren,比利时、Marija
Zvijezda (Maria Stern) ,波黑巴尼亚卢卡附近、Mariawald Abbey,Heimbach
(Eifel),德国、Mount St. Bernard Abbey,Coalville,英格兰累斯特郡
美国:Abbey of Gethsemani,肯塔基州Bardstown附近、圣十字修院(Holy Cross
Abbey),弗吉尼亚州Berryville附近、圣神修院,佐治亚州Conyers城南,1944年、Mepkin Abbey,
Moncks Corner, 南卡罗来纳州、新明谷修院(Abbey of New Clairvaux),加州Vina附近、New
Melleray,IowaDubuque附近、Abbey of the
Genesee,美国纽约州Piffard、圣若瑟修院,美国马萨诸塞州Spencer
亚洲:日本大分县速见郡日出町、日本北海道上矶町、圣母神乐院,香港大屿山(1928年成立于河北正定河滩,是杨家坪圣母神慰院的分院,1947年迁往成都,1950年迁香港)、万福圣母院:1986年在台湾南投县水里乡创立、Latrun:耶路撒冷以西15公里,以色列
1883年,熙笃会的七泉修院来到中国,在张家口附近太行山深处的涿鹿县南部的杨家坪建立了亚洲第一座熙笃会隐修院——杨家坪圣母神慰院(Our
Lady of Consolation Abbey)。当人数增加到100人时,1928年,又在河北正定的河滩成立分院圣母神乐院(Our
Lady of Joy Abbey),后来发展到60多人。
1947年7月,土地改革后该院正式解散。日前后,杨家坪圣母神慰院被彻底摧毁。正定的圣母神乐院于日开始转移,至成都附近的新都县泥巴沱重新立院,1950年再度逃亡,有16人逃到香港和北美,在香港大屿山重建圣母神乐院。1986年又在台湾南投县水里乡创立了万福圣母院。
口号:Stat crux dum volvitur orbis
创立时间:日,&#年前
性质:天主教教会
总部:Grande
Chartreuse
重要人物:科隆的布鲁诺(创始人)
加尔都西会(法语:Ordre des
Chartreux)是一个封闭的天主教教会,由科隆的布鲁诺创立于1084年,兼收男女。该教会是一个群居的隐修会,很少与外界接触,也并不派遣任何传教士。其名取自查尔特勒山脉,圣布鲁诺正是在这里创建了第一所加尔都西会隐修院。在宗教改革时一度遭禁,加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等动荡,其人数大幅下降。
=====托钵修会=====
简称:OFM, Franciscan
口号:Pax et
bonum(平安美善)
创立时间:1209年
性质:天主教修会
总部:意大利罗马
总会长:裴弥格(Michael
Anthony Perry)
重要人物:亚西西的方济各&会祖
方济各会(意大利语:Ordine
francescano)又称方济会或小兄弟会,或译法兰西斯会、佛兰西斯会是一个跟随圣方济亚西西教导及灵修方式的修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派别之一。。其拉丁语会名称为“Ordo
Minorum”(简写为OFM),是“小兄弟会”的意思(方济会提倡过清贫生活,互称“小兄弟”)。另外,在不同地方的旧天主教会、圣公会及路德会均有方济会。
方济各会与嘉布遣会会服差异
【始创人】创始人为亚西西的方济,原名是佐凡尼拍那多内(Giovanni
Benadone),他年轻时常饮酒作乐,父亲甚为担忧,方济曾在反对王公贵族的战役中被掳达一年之久,之后又染重病,一步一步地让他悔改归正,于1208年之后开始在亚西西周围游行,帮助困苦无依之人并重修教堂。过着模仿基督耶稣、极度贫穷的生活,他相信以此种方式才能脱离世俗、不受影响、专心跟从基督。此派修道士的特点是:将所有财物都捐给穷人、靠布施行乞过生活、直属罗马教宗的管辖、潜心研究学问、四处讲道,甚至最后成为教宗用来压制异端的工具,这些行乞修会成员对当时西欧的生活产生非常惊人的影响。
【历史和主张】方济会效忠教宗,重视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反对异端,为传扬福音而到处游方。于1209年由意大利亚西西的圣方济得教宗依诺森三世的批准成立。1223年教宗何诺三世批准其重新撰写第二会规。
初创时,会内不置产业,靠双手工作为生,有需要时则行乞,故为托钵派。及后,方济会日益兴旺,获准拥有产业,难再过贫苦生活,内部因而分裂为守规派、住院派和嘉布遣派三支派。其中,守规派改革当时日趋安逸的修会,主张坚守方济最初创会的教导过贫穷生活、他们因拒绝接受教宗要他们改变规例而遭到迫害,并在16世纪时通过传教向外发展;接受改变规例的方济会士称之为住院派。方济的同乡佳兰(加辣,嘉勒)在方济创建的女修会担任第一任会长,倡导隐修,称方济第二会(又称佳兰会)。方济亦为在俗人士设立了第三会,入会者不必出家,只须在修会指导下过福音生活。
1289年,方济会会士孟高维诺总主教,受罗马教廷派遣前往时值元朝统治的中国。经海路,1291年抵达泉州港,1294年抵达大都(今北京),是为最早期的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当时尚未有基督新教)。
天主教在元末中国中断之后,于明末再度进入中国。方济会再次进入中国是从1633年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主教最多的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