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一月七千,无保险。和养老保险一个月交多少四千五有五险。哪种好

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是这样的,没四天一倒班,白班8小时,夜班四小时,工资除去五险一金,每月四千五到四千七合理么?
是这样的,没四天一倒班,白班8小时,夜班四小时,工资除去,每月四千五到四千七,合理么?没有休息日
无锡推荐律师
400-400-400-【工作简单+薪资5500做六休一包入职,合肥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 合肥赶集网
更新:07-11
工作简单+薪资5500做六休一包入职
住房公积金
工作地点:
- 翡翠路420号
工作简单+薪资5500做六休一包入职
该职位已经招满了
招聘资质认证营业执照已认证
看过该职位的人还看了
赞助商推广
薪酬查询器
地&&&&&&区:
类&&&&&&别:
月&&&&&&薪:
包吃住工伤保险
滨湖-其他04-16
包吃住五险一金餐补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精选一快到年底了,又到了换工作的时节了。张雪峰曾在《快乐大本营》中提出“反感求职者提问五险一金,这些求职者进入职场的目标是未来以拿退休金去生活的人。”加班是很应该的事,“你得为公司付出,再说加班费的事,只要你努力,老板都看得见!”是这样的吗?老板!随后,遭到网友一致抨击:资深HR特别写了一封信给他补充了一下关于五险一金的法律知识。也有网友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吃饱、穿暖等基础的需求是人们最强烈的追求,其次才会追求更好层次需求。所以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这是个假命题目前,国内经济开始走向繁荣,即使是私企,基本上五险一金也都会给员工交的,没有一金,也有五险。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面临以下的选择,你的选择是:至于求职者进入职场的目标是什么,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企业和个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为个人提供生活的来源,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双赢。就如四海众投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稳健、透明的平台,投资者选择在平台理财,两者都有所得,同时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社会效益。这样的局面,才是人与企业,人与社会,构成的有形和无形的价值。当然,刘强东说过,克扣员工五险一金,牺牲员工60岁之后的保命钱是耻辱的。如果,你投资的平台不给员工交五险一金,估计你都不敢在那投资吧。至于加班要不要加班费,老板能不能看到你的努力。付出不一有回报,不付出肯定是没有。这样说更准确一点。至于老板能不能看你的努力,小海君觉得这并不是很重要,你工作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给老板看的,大一点的公司,一年能见到老板一次就不错了。当然,得到老板的关注,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薪资待遇,但需要依靠你的才华和能力,想要以投机的方式,想必也不会长久。人对需求的追求,从生理、安全感、爱和归属感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你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全靠自我修炼。理财投资也是一样,你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你理财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职场新人或是单身,你理财的目标可能会围绕抵制通货膨胀,赚取额外收益,买车,买房首付,或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你已经有了家庭,你理财的目标或是围绕子女的教育、家庭成员的生活费用(包括医疗)、资产升值;如果子女已长大成人,你的养老计划就该早早提上日程,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为资产的分配做好规划。等着涨工资,不如在平台多投个标。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部分内容及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四海众投平台资金由上海银行直接存管▼新手加息5.8%(年化收益率高达14.6%)《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精选二作者 | 若愚来源 | 写手圈(ID:**eshouquan010)小白导读好老板只谈钱,坏老板才讲情怀。「正文」01别和我谈情怀,我爱钱。我们这么辛苦出来混,就是为了赚钱去实现梦想的。好友雯雯如是说道。雯雯的公司最近在忙几个大项目,她每天都加班,三个月来只是国庆节这法定的节日里休息过两天。前段日子,她说自己每天顶着一头油腻的头发,穿着和季节格格不入的衣服,妆也不化。每天匆匆忙忙地去上班,然后就一心投入到工作。我说:你这么拼,工资是不是双倍,加班费也不少了啊。呵呵,赚钱?当初说好的一周有一天休息的,周末加班也有加班费的,然而加班变成了偶尔加到经常加,再到常规加,工资还是原地踏步。雯雯有点气愤地说着自己的境遇。接着她说老板这么和他们说:我们加班,不是为公司加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多的锻炼,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领导给你们分配更多的任务,你的工作量越大,说明越看重你们。在公司提供的平台上,会让你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我们一起为了梦想努力奋斗。这话听完就一个道理:公司想用最少的钱,压榨他们干更多的活,使得价值最大化,为公司赚更多的钱。在当前的这个社会上,不是什么都是等价交换的吗?我们卖力工作,获得丰厚的报酬,本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吗 ?每天完成双倍的工作量,那也应该得到两倍的薪水啊。上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挣钱的,如果不是,谁还每天辛辛苦苦地去上班,做慈善吗?02姗姗最近和我说,她突然后悔当初入职某公司的决定了,她不想干了。马云曾经说:员工之所以离职,要么钱不到位,要么心有委屈。姗姗文科生,英语专业毕业,擅长文科类所有的科目。毕业后在上海某辅导学校当老师,试用期拿着 3k 的工资,试用期后 4k 工资,还是拼命努力工作才得到的。而且姗姗就只有 4K 的工资,什么福利都没有。房租,交通等一律没有补贴,三餐自费。一个月租最少一间房就是 1.5k, 还不包括水电费。这样算下来,养活自己都挺难。姗姗说自己当时脑袋进水了,放着给升职加薪的公司不去,来了家只和你谈情怀的公司。开始进去时,老板就说:你们现在进来是公司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有利于你们以后的发展和实现个人的价值,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然后接下来的四分之三的时间,一直在和姗姗及同事谈情怀,谈梦想,谈公司的发展前景。问到试用期后的工资怎样,眉毛一挑,讲的模凌两可,接着又转换到谈个人理想和目标的实现上,满满的情怀套路。该公司只有姗姗一个文科老师,所以一切的文科课程都安排姗姗上。原本说好一周选修一天的,变成周周无休,每天都是上课上课上课。特别是周末两天,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的上,几乎连吃中饭和晚饭的时间都没有。周末没有加班费不说,而且上一小时几百块的课,姗姗课时费拿不到几百的零头。美其名曰,给了你 3k 的底薪,你只能拿这些课时费。当时姗姗就说工资能否提高点,毕竟还要交房租等,这样下去之后在上海的日子会很拮据。然而老板却说:那没办法,都是这样的,克服一下嘛。每次开会他就在会上大谈特谈他的创业梦想,给下面的员工制定一系列的计划,来达成他的目标。当时我听完就说:Excuse me ? 我工作就是来赚钱的,你要实现梦想,我不仅要为你克服困难还要为你的梦想买单?脑子真是进水了。谁都是有父母的,他们会心疼自己的孩子。没有谁生下来就是为别人做苦力的,他们的人生更不是某些人实现梦想的垫脚石。作为老板,员工付出了多少努力,你就应该给他们应得的报酬。而不是每天对着员工谈情怀谈梦想谈个人价值的实现,开着空头支票,永远不知道实现的日期。03好老板只谈钱,坏老板才讲情怀。师姐和我讲她之前的同事,师姐曾无数次和她一起加班,一起吃饭,一块开会,写方案,熬夜 ...... 在师姐离职前,她就已经打算离职,因为那份工作学不到东西,老板还天天在会议上向员工画大饼,承诺公司和部门的未来将会一片美好。曾经师姐认为老板慷慨大方,平常对他们照顾有加,但后来和同行交谈才发现自己的工资是多低,领导请吃饭才有多少钱?一点点廉价的小福利,工资年薪增加才是最重要的!后来师姐果断离职,而她的同事因为领导给她许诺的大饼坚持了下来。慢慢地,原来的同事都陆续离职了,发展得越来越好,她虽然升职加薪,但与其他跳槽的人薪资和工作强度有着天壤之别。干活比谁都多,工资却那么一点点。不久前同事微信师姐,让推荐合适的工作,她工作了这几年,却没存到一点钱,每天都是无休止加班的日子。老板的承诺都是空头支票,房租的压力,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一切变得艰难。老板画的大饼,不能吃,不能花,通通都只是让你更加卖力工作的情怀套路。别认为谈钱不好意思,谈梦想就高尚,当所有的梦想都是泡沫时,你会发现只有钱才是最牢靠的,也是最重要的。你可以追随和你讲情怀谈感情的老板,但如果只是打感情牌、画大饼、开着一张张口头支票,却给不了你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和发展,那就果断跳和离吧,现实的生活会告诉你,只谈情怀的老板迟早会让你狼狈不堪。毕竟,只跟你谈情怀不和你谈钱的工作都是耍流氓!作者简介:若愚 , 签约作者。95 后追逐梦想的英语专业姑娘,中小学斜杠文科老师。时常觉得自己智商情商不在线,喜欢写温暖治愈的文字,热爱阅读,喜欢一切温暖文艺的东西。文章首发写手圈 (**eshouquan010),爱写作的人都在这里,转载请联系写手圈。— END —《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精选三今年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问世150周年。19世纪和20世纪中,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围绕着资本、劳动,出现了无数实践与争论。在150年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如一些反对者所言“过时”了吗?资本的形态、劳动的形态在今天又变成了什么样子?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如何帮助我们今天理解社会?这一切,要从我们具体面对的劳动状况谈起:新世纪的劳动者:不同的时空,同样的焦虑中产边缘的城市白领在夜晚八九点的中关村,IT公司的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它们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生存,就只有不断地完成新项目的研发,而承担这一重任的便是“码农”。“金融民工”与码农们分享着这个夜晚,他们就在十几公里外的金融街,在国贸,埋首于数据报表,对着电话口干舌燥。尽管每天自嘲着“搬砖”的生活,他们的待遇起点仍旧显著高于这个时代的其他劳动者。文凭与经验使他们能在社会分工中占据不一样的位置,其他一些从事技术、营销、管理的工作者也会因此而紧俏。这些月收入数万的劳动者已然是凤毛麟角,而其中的许多人显然过得并不轻松,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过上理想的中产家庭生活。所谓理想的中产家庭生活当中包含了有机食品、时髦服饰、最新的电子设备,特别是空间足够而且交通便利的房子——这在一线城市很难实现,而在二线城市则难以获得高薪;他们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承担教育支出——学前教育、课外培养,乃至于学区房、出国留学,否则他们的下一代将难以继承其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这里还必须假设家人不会遭遇什么大病或意外。月入数万者尚且紧张,那月收入一万左右(二线为六七千)的人有多焦虑就更可想而知了。这些普通白领没有前者那样高的薪资待遇,却同样渴望达到中产的理想生活。于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就甘愿成为没日没夜工作的“奋斗者”,将自我榨干,榨出首付、房贷和学费。有时他们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去看看大自然,听听李健,或者向朝阳区的仁波切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慰藉也是要花钱的。而当他们把修了一小时图的风景照片po在微博上,把精心编写的评论发在音乐播放app上,他们又无偿为这些互联网平台的流量贡献了劳动。不属于城市的打工者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城市白领还远不能算作劳动者的主体部分,尽管他们是声音喊得最大的那群。在写字楼、中产小区的周围,有无数普通服务业的打工者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付出报酬低廉的劳动。餐厅服务员、酒店前台、商场导购们,必须努力调整好情绪,尽可能地让顾客满意地选择他们其实不需要的东西。因为只有业绩足够好,才有可能拿到四千块以上的工资。理货、洗碗、清洁等体力工作者,只有靠加班、加大强度来增收。有些岗位没有加班机会或者绩效工资,月收入比最低工资高不了多少,但也会有不少“缺乏竞争力”的大龄工人抢着从事。使信息技术发挥效用的载体,是由制造业的产业工人们生产的。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工人只有拼命加班,将一个动作重复到麻木,才能拿到五千元以上。即便是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也只有小部分月收入能超过八千元,更多是拿六千元左右的工资。采掘矿石、加工材料、建造大楼桥梁的工人们要承担更大的劳动强度,承受工伤、尘肺病、振动病等风险。总之,大多数工人拿到的工资不过四千元左右,而这已经不轻松了。对于他们来说,在城市贷款买房恐怕连想都不会想,城中村或地下室简陋住处的租金的涨幅就已足够他们忧虑。他们心中的最大期望,往往就是攒些钱回家乡盖房、买房,或是做些小本生意、不用再受老板支配罢了。然而在高消费的大城市,四千元的月薪又能攒下多少积蓄呢?对于一些宁愿借钱也要买苹果手机的年轻工人而言,储蓄就更无法想象了。当然,还有一些大龄工人在城市结婚安家,打算留下来领养老金,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家庭在农村的低廉生活成本成为了过去,而未来的城市生活则前途未卜。其实,由于小农收入的低迷、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团圆的渴望,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也只能转入城镇生活。没有保障的灵活劳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种种新职业:网文写手、主播、快递员、送餐员与网约车司机。他们在平台公司的支配下劳动,却被视为自担风险的合作者、承包者。平台不会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养老要靠自己理财储蓄,预防工伤要指望商业保险,想跟公司博弈,还要先想想高额的违约金与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前景更难以确定,缺乏保障使人很难对未来产生安全感。他们对工作时段的安排的确灵活,然而现实迫使他们必须维持一定的工作时长,福利待遇的缺失也意味着他们的工作要占用更多的生活时间。在网约车司机中,80%的人是全职的,70%工作10小时以上,40%工作12小时以上。而网络主播除了每天直播的那几小时,还要时常到粉丝群互动,用更多的时间构思、学习直播表演的内容,甚至还要准备与土豪粉丝单独接触——接电话前一秒还在说“真他妈难伺候”,后一秒就开始撒娇“讨厌啦”。在这里,越来越多私人生活的领域被逐利的工作占据了。不安稳、非正规的劳动状态其实早已是个普遍现象。不论是在传统服务业,还是在制造业,工人们都常常面临着加班费不足额支付、五险一金不依法缴纳等种种问题。市场的波动使得他们在旺季不得不承受高强度的加班,在淡季又抱怨无班可加。临时工、派遣工的泛滥以及劳动合同乃至工会的缺失,使得他们在雇主面前缺乏有效筹码,因而很难保护和提高自己的待遇。有许多大企业经常大量使用学生工、派遣工,规避社保、裁员的责任。有的派遣公司甚至就是大企业的管理层所开的空壳,就算遭遇什么大事,也可以直接破产了事,根本不必担心员工维权。对于小企业而言,它们不必像大企业那样在意公共形象,有的干脆连合同也不签订,至于拒绝工伤赔偿,拖欠工资、社保,就更不稀奇了。在建筑业,劳动者并不被建筑公司直接雇佣,层层分包下的不正规就业使得他们陷入了同样的困境。对于街头巷尾的摊主、商贩来说,收入不稳定更不奇怪。做小生意的人里除了有许多外来打工者,还有不少人是曾经享受单位住房、教育、养老福利的下岗工人,他们现在不得不自己承担起这些支出,维持家庭最基本的城市生活。作为城市居民中的底层,低薪职员或小个体户的工作收入使他们的子女只能搬出城市中心。他们的新家还在城市里,感觉却离故乡越来越远。而不论他们在何处买房,接受银行贷款的又一番折磨也是逃不过的。总而言之,不论是“金融民工”、高级白领,还是电子厂里的派遣工、工地上的建筑工,都要面对“不稳定”这一难题。只不过派遣工是已然处在不稳定的现实中,而白领则在时刻担忧家庭落入“不稳定”状况的风险。新世纪的消费者:不得不买的东西,与不得不借的钱工资越来越难挣、上班越来越累、工作越来越不稳定,这只是硬币的一面。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的成本越来越贵。想要负担这些成本,往往需要贷款借钱。对于城市白领来说,住房贷款是最要紧的因素,一旦市场危机或个人意外导致收入减少或大笔支出,还贷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毕竟,住房被收回,意味着生活水平将在很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换句话说,正是金融本身造成了“金融民工”的焦虑。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各种“校园贷”应运而生,只要有一定的信用额度,从手机、耳机、音响、键盘、笔记本电脑,到口红、润肤霜、爽肤水、精华液、面膜,都可以提前、分期购买。它们很快俘获了不少大学生、青年劳动者,而他们此前大多没有使用过传统的信贷服务。通过分期还贷款的方式购买住房和其他商品,这便是消费领域的金融化,是近几十年来金融在经济和社会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的最大体现。其实,从各国的经济变迁来看,金融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只不过在上世纪初期,金融还只是主导工业部门的运转,从制造业生产的利润中汲取大量的财富,尚未深入涉足消费领域。二十世纪的前半叶,西方各国在一波接一波的工人抗争之下,开始提供诸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转型成为福利国家。公共服务的日益健全,促进了大众消费的快速增长。然而,19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岗位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亚非拉国家。面对欠发达国家廉价劳动力的竞争,欧美工人的斗争力量被削弱了,他们在之前的斗争中赢得的种种福利权益,有许多化为乌有。于是,原本为劳动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资金支持的公共支出便消失了。这个时候,消费者信贷就担当起了这一大任——你依然能够有房有车,只不过你得将工资中更多的部分用来偿还贷款而已。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福利分房没有了,只能向银行的贷款部门请求购买住房的权利。在住房、医疗、教育领域,消费者不得不求助于贷款来满足这些领域的消费需求。就像花呗运营总监说的:“医疗、住房、教育是当下消费者的三项最大支出,蚂蚁花呗希望通过自身的产品能力,为更多有需要的就医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在大众消费的环节赚取利润,并不是金融部门的专利。在住房消费中获利的主要角色当然是房地产开发商。而电子设备的制造商、互联网服务的运营商也在不断鼓励消费者接二连三地升级手中的数码产品,购买一个又一个流量加油包。消费领域的大公司,源源不断地将劳动者已经获得的财富收入囊中,这靠的是被刺激起来的虚假消费需求,以及营销中各种迷惑人心的小手段。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不仅喂饱了学区房的产权所有者,还养肥了不少教育服务的提供商。参与这一个过程的不仅有教育培训机构,还有那些已经“公司化”了的公立学校——重点大学设立中学部,重点高中设立初中部,不断地开分校、开“国际部”,而这些分校、分部的学费自然十分昂贵。从全国层面的统计数据看,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增长,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也在稳步提升。然而,不断增长的工资并没有让我们觉得生活变得越来越容易,相反,我们发现生活中不得不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不得不花钱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也越来越贵了,生活成本的增加幅度远大于工资增长。换句话说,我们的消费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工资增长之后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在乎钱、越来越大手大脚,而是生活唆使我们花钱的时刻越来越多了。而这背后,其实有着十分必然的逻辑。当雇主不得不给劳动者支付更高的工资,企业在生产环节能赚取的利润当然下滑。迫使劳动者增加消费、让他们把多挣的工资在消费环节重新“吐”出来,则是应对利润下滑的高明手段。而如果能鼓励劳动者借钱消费、让劳动者把多挣的工资用来还本付息,那么盈利效果自然更好。因此,企业自然有动力千方百计地扩大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借钱消费的需求,自然有动力不遗余力地抬升消费品的价格。碎片化的劳动者,碎片化的体验诡异的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明明每个人都被辛苦而不稳定的工作绑架、明明每个人都在不得不应付的高昂生活开支前疲于奔命,但我们并没有一种命运相通、同仇敌忾的感觉。不管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消费场域,人和人的距离都变得越来越远。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明明是相同的,但我们每个人的体验却是碎片化的、割裂的。比如,形形色色的临时工、派遣工、外包工,即使在相同的工作场所劳动,彼此之间也常常形同陌路。在制造业中,非正式雇佣工人的流动性尤其大,使得他们难以形成稳定的集体组织。正式工与临时工、派遣工之间的待遇和身份差异,更在他们之间划上了一条清晰的分割线,让他们无法团结一心向老板争取权益。再比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制造业不断向劳动力廉价的国家转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本国吸收了更多低收入移民作为劳动力。这样一来,不愿丢掉饭碗的欧美产业工人就被动员起来,要求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收紧移民。在亚洲,产业向其他国家、其他地区转移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不断造成各地劳动者之间的撕裂和矛盾。产业流动性的提高带来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压力,再加上民族主义的社会动员,世界各地的右翼民粹主义便开始不断滋生、壮大。企业的空间转移,以及资金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的流动,使资本流出地的工人遭受着工资拖欠、养老无着、失业乃至于难以糊口的折磨。在这一条件下,很容易瓦解掉工人索要工资或经济补偿金的集体行动。老板跑路、工厂关停,本应获得补偿的工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只能作鸟兽散。平台经济兴起之后,不稳定就业以一种新的面貌大批出现,同样造成了劳动者的碎片化。对于法律上不处于“劳动关系”之中的平台劳动者来说,以法律为话语的动员不起作用,平台式的工作也使得他们与同事缺乏日常接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平台可以将工人以原子化的形式管理起来,从而削弱了工人的力量。信息时代新的劳动形式出现,更是造就了新的、碎片化的劳动者。在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上,主动发布自己创作成果的人,是网站吸引流量赚取利润的主力,不论他们是否因此获取了报酬。而即使你不发表任何原创作品,仅仅是评论、点赞,甚至是搜索、浏览,你都为互联网平台生产了巨大的价值:你的互动能刺激作者不断创作,还能产生大数据使得平台更能把握住大众的消费心理。但问题在于,当你在社交媒体上上传内容、参与互动时,只觉得自己在娱乐、在消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为互联网公司创造了财富,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参与了劳动,更没意识到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活动受到了支配,并且还可能因此受到更大的支配。在这里,没有具体的工作空间,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只有在消费外衣下毫不自觉的原子化的劳动者。消费领域的各种压力,尤其是消费金融的扩张,更加剧了劳动者之间的撕裂和原子化。对偿还房贷、偿还信用卡贷款的顾虑,对攒钱养老、攒钱给孩子上学交赞助费的迫不得已,使得许多城市职员为了收入的稳定,忍受公司的苛刻管理,乃至于“自愿”放弃加班费,放弃无固定期限合同。他们宁愿“三个人挣四个人的钱干五个人的活”(任正非语)、彼此之间相互竞赛,也不愿与同事们联合起来,争取整体待遇的改善。多元化,恰恰是资本的障眼法一百五十年前的《资本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资本为了无限制地积累,必然会催生出一系列危机与矛盾,面对这些危机和矛盾,资本会不停地调整和变换积累的主导逻辑和形式,从危机中恢复并继续积累下去,去制造更大的矛盾——直到它的掘墓人将它摧毁。在遭遇了一轮又一轮的危机和矛盾之后的今天,资本积累的主导逻辑和形式变成了什么样?无数的争论,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而在上文中我们看到的每个现象——消费领域的剥削、数字空间的非物质劳动、金融化、全球化、劳动关系不稳定化等等——都各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今天资本积累的主导形式。比如,学者大卫·哈维指出,我们必须关注资本在价值实现领域、也就是消费领域对消费者(劳动者)的二次剥削,资本通过在消费领域的扩张,将原本已经分配给工人的、工人们自己争取而来的剩余价值又吸收了回去。劳动者好不容易分享到更多劳动果实,瞬间在高昂的物价和贷款利息面前消失殆尽。在哈维看来,今天的资本积累的主导逻辑,就是从价值生产环节——也就是劳动环节——向价值实现环节——也就是消费环节——的转换。再比如,学者哈特和奈格里认为,资本在今天的主导积累逻辑已经变成“非物质劳动”。这种所谓的“非物质劳动”,不是指劳动者在“上班”期间、在特定的工作空间和工作时间为雇主付出的劳动。我们的劳动早就超越了工作本身,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都成了我们的工厂。我们的各种生命活动、尤其是休闲娱乐活动,都成了为资本创造价值的过程。当我们坐在咖啡馆刷手机的时候,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创造流量,这是劳动;当我们为外卖小哥打出评分的时候,我们扮演了为外卖平台监控员工的角色,这是劳动;当我们带上运动手环跑步的时候,我们的路线、脉搏、心跳数据,全都变成了企业所掌握的数据库的一部分、为企业创造了大量通过数据牟利的机会,这更是劳动。在哈特和奈格里看来,这种“非物质劳动”才是当今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又比如,学者阿瑞吉与西尔弗则提出,资本的“金融扩张”与“金融修复”才是当今资本主义体系的主导逻辑。资本通过金融环节不断转移流动,流入那些在其看来有利可图的部门。而当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下降时,资本就快速转移到利润丰厚的投机性产业。在他们看来,这一过程往往发生在一个世界霸权体系的末期;而今天资本主义体系正在经历的规模惊人的金融化,则昭示着目前现有的世界霸权秩序离崩溃已经不远。这些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他们指出的现象——消费领域剥削的深化、非物质劳动、金融化——无疑都是存在的,都是今天资本世界的新动态。但是,哪一个现象可以被称作是资本积累的“主导逻辑”呢?面对这些同时存在的新动态、新现象,我们真的能指出一个“主导逻辑”吗?或许我们可以说,资本在经过多次危机、多次调整之后的今天,它已经没有一个单一的“主导逻辑”——没有主导逻辑,恰恰就是它的主导逻辑。指认哪一种现象是今天资本积累的“主导逻辑”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资本在今天最大的特点,就是这多种多样的积累。资本开足了全部马力,利用了它可以利用的所有环节,进入了它可以进入的一切空间。它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用来剥削和掠夺的机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为不同的状态,以不同的面貌为资本总体的积累添砖加瓦。换句话说,今天资本的“主导逻辑”,就是多线齐发、就是多元化。某种程度上讲,多元化的积累形式,恰恰为今天的资本提供了最大的优势。因为,虽然来自同一个源头,但因为资本积累形式的多种多样,不同的劳动者在现实中所体验的具体处境和状况差异甚大。因此,今天的劳动者确实是高度碎片化的,个体和个体之间因为生活体验相差太大,无法建立深刻的联系。我们很难想象,被不稳定的就业与劳动关系折腾的服务业工作者和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的白领,如何能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其实被绑在同一根绳子上。我们很难想象,在数字空间被变相剥削的网民和时刻担心因为老板搬厂到孟加拉国而丢掉饭碗的蓝领,如何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我们很难想象,丢掉工作和福利的下岗工人和在房价起落面前心惊肉跳的炒房者,如何能将彼此看作是同一种压迫结构之下的受害者。这些人之间,不彼此仇视就已经不错了。多元的资本积累形式,在劳动者之间塑造了极为不同的生命体验,而极为不同的生命体验,使得劳动者很难意识到彼此之间面对的困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更难以建立团结感、难以广泛地组织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确进入了一个后现代社会:一元的本体已经不存在了,一切都是多元的。多元**增加了撕裂和碎片化的可能性,阻碍了劳动者对资本积累的团结反抗。这是今天的资本为我们抛出的最大的难题之一。而在这种情形下,《资本论》在它出版了150年之后再次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意义。它在不断提醒我们,让我们超越眼前各不相同的具体处境,看到背后更大的、一致的结构性力量,看到我们共同的敌人。《资本论》在不断提醒我们,多元和碎片化,恰恰是资本的障眼法,是资本在屡次调整之后学会的新招数,是分裂、压迫劳动者、让劳动者难以有效反抗的手段。来源:澎湃新闻《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精选四点击「箭头所指处」可快速关注微信号:palcw8?无论你有没毕业,也无论你有没过30岁,都建议读下这篇详细的职业规划。每个人踏入职场时都会犯错,但谁在这条路上纠正越早,直接代表谁将来爬得越高。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一】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因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迭,但却欲哭无泪。所以,无论是为了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还是迈向更大的成功,你都必须提前思考你未来的谋生之路。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未雨绸缪会比临时抱佛脚有用得多。在我的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80后,也是职业规划问题的高发区。年龄最大的一批80后,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正在迈向三十而立的路上。如果说年轻是上帝给予你的犯错的资本,你还有时间去弥补;但如果你已经到了二十岁的尾巴上,这种资本将不再是你的专利。从大学毕业,到你的而立之年,这个时间已经足够长,让你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反思自己的成长。从30岁到35岁,这其中有5年的时间。假如给你足够犯错的时间,那么,为了不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变得一塌糊涂,你至少应该在30岁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时间去追赶。这可能是你成长的最后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你已不再年轻,社会也不会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你的年少轻狂。否则,你多走一步错路,就必定要在以后以十倍的代价补回来。从30岁到35岁,你应该学着为你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以便让你下半生的职业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够重来”的悔恨和遗憾中度过。【二】30岁:你必须要面对的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与责任的问题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不要以为有些问题离自己还很远。无论是颓废还是忙碌,你的时间都在飞快地逝去,你感觉自己在加速变老。有些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去面对,但你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你必须要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到了这个年龄段,都必须要考虑一下家庭问题。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你的职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让你支撑整个家庭的负担?这不仅仅包括你的爱人,还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时候,你要承担的是双方四位老人的供养)。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压力是成倍增长的,但如果你在职场上的成长无法实现倍增,甚至还在以某种形式进行着倒退,那么,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的时候,会使你没有余力去谋求更好的发展。很多人在跳槽时,往往会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如果我跳了,如果收入没有现在的高,那么,现在的工作,我还会轻易再动吗?说得更不客气一点:我还敢轻易再动吗?我还有那个胆量与勇气吗?所以,要想行动,就趁早,趁你还没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时候,轻装上阵,拼尽全力向前冲,这是你唯一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享受安逸,否则,你的后半生都将永远在碌碌无为中“被安逸”下去。第二个问题,是能力与年龄的匹配度问题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丧失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我们的很多客户中,其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就是能力与年龄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当他们的职业想向上突破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提升问题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客户,做销售做了五六年,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有一次跳槽去应聘某知名快消企业的区域营销经理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我相信在职场上做过五六年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无论是流程,还是技巧与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但如果从更高一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身在职场,不同职位等级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具备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同样也有差别。一个最基础的业务员,想着如何维护好终端,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一个营销总监这样的角色,还和业务员一样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终端老板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职了。每一个企业的运营,都会由战略与战术所构成。大的战略会细分成小的战略,小的战略会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战术,由基层人员去付诸实施。不同层级的人,分别负责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职,这也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同样,每一个不同层级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结构。层级越高,你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的基层操作层面上,不会有大的发展,职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另外,从沟通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位越高,你与老板的距离就越近,你与公司最高领导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看待问题的思路无法与老板们保持在高度上的一致性,那么,你的能力是无法得到认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职业生涯也会就此止步。【三】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关于目标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行。围绕着这个核心,你才能构建你的竞争力。而这个核心,就是你的职业目标方向: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解决了,方向明确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弯路的人走得快,因为你明确你的目标,你一直在朝着你的目标前进,你是在走直线。捷径是什么?捷径就是不走弯路,永远走“直线”。我们去年曾经访谈过一个客户,7年换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会认为这个人的职业发展很糟糕。其实不是。这个人目前的税后月薪是1万元,属于还不错的那种水平。大家也许会纳闷:为什么频繁跳槽的一个人,会有这样的职业发展水平呢?有些人会觉得他很幸运,运气比别人好而已。其实不是。观察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没有偏离既定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错,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接近这个方向,都是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更多的筹码。你积累的厚度,将最终决定你未来的发展高度。现在房价、物价这么高,很多人的生存压力也骤然增加,由此也导致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变得浮躁和随波逐流。一份工作,往往坚持不了几个月,觉得看不到希望,工资无法提升,往往就选择跳槽。但实际上,跳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变得非常务实,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天经地义。如果你无法为公司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却还想着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样只赚不赔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你为公司贡献多少价值,取决于你的能力到底有多强。而能力的积累,则源自于在一个方向上的长期坚持。既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很羡慕的成功者们,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修炼与成长。那些因为走了弯路却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损失补回来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你失去更多的东西。大家可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不论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至少付出10000个小时的磨练。Ma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中说道,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34岁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在4岁的时候接触到第一把小提琴,从此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然而他的天赋和敬业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练习7小时,5岁就举办了独奏会,15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文格罗夫说“我的母亲每天晚上8点回到家,吃完晚饭之后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点。对于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这简直就是酷刑,但两年后我变成了小提琴手。”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四】身在职场,无非要做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如果说找准目标为是了积累更多的核心技能,更好地做事的话,那么,学会做人,则是你要职场发展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情。我们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即便你的职业技能没有多大的突破与成长,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从另外一种层面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我们也遇到不少能力不足、但态度很好、很积极的客户,他们用自己的优秀职业素养成功征服了面试官,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机会。有句话叫要做事,先做人。能力不足,可以慢慢培养;但如果不会做人,在任何组织中,都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第一是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不好,直接决定着你的升迁。所以我经常说:“如果你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而与同事的关系不好,即便你哪一天升迁了,成为了他们的领导,你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权力被架空,你的下属对你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故意挑衅,你会发现领导这个位置其实很不好坐。第二项要素,就是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注重学习的重要性。我去年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但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也已经好多年没有加薪了。我们问了他一个问题,“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他说,“没有”。“从来没有吗?”“从来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关于自己的学习与成长,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明显进步了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吗?假如遇到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厚度决定高度。你所以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第三项要素,就是要树立职业化精神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这是最起码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任何岗位上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精神。既然在这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职责要求你把工作做好;如果不想做好,那就走人,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良好的职业化精神,是很多优秀人士身上必备的成功素质。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第四项要素,就是要有强大的内心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进步的永恒法则。你只有适应这个法则,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之地。【五】30岁之后:如何实现质的突破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应该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一个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的准备: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如何构建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你到了30岁以后,再去频繁跳槽,肯定是不行的,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成长,永远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层次上,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我该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此时应该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并利用剩余5年的时间去积累。否则,“35岁现象”一定会在你身上上演。“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专著《专业主义》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我们曾经遇到过5年跳槽13次、接触过10余个行业的人。假如你也这样,就毫无专业性可言了。当然,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问题,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第二个方面,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每一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为什么有些人出去讲一次课就要好几万?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原因就是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像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个专业、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前面提过知识结构的问题,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要想形成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需要将这些外来吸收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理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感受和心得是不一样的。你写文章的过程,也就是对你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和心得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你“自己的”知识。第二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里指的是中层管理者,也是你的第一个管理者目标)。除了那些对于技术十分热衷的人,如果你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更多的空间,职位上的晋升必不可少。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中层危机”对于公司的发展多么重要这样比较宏观的话题,单纯从小处来说,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管理者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对于频繁跳槽的人是深恶痛绝。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得不说的是:当你们在抱怨求职者的不忠、素质低下时,你们是否考虑过建立一种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成长?你们在抱怨人才短缺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去认真地培养人才?很多企业会说我们培养了,但留不住,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对于人才培养也就不那么热衷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你为什么留不住人?如果每个公司都不去培养人才,都想吃“现成的”,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唯有如此,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正循环,才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困难多多,但我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够不断努力,慢慢改变这一切。第三件事情,就是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伴随其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一家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并随着公司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没有哪一个企业喜欢朝秦暮楚的员工。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芸芸众生般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当你慢慢变老的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是令人欣慰的一生,还是悔恨和懊恼的一生?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当你觉得收入不如别人时,不要随便和别人攀比,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在获得收入的背后付出了什么,同理,当我们生活不如别人时,亦无需格外羡慕,因为我们的生活质量是自己通过努力创造来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不够好说明你的努力还不够。其实,我们只要坚持就好,坚持3天容易,难的是始终坚持!平安理财网www.palcw.com平安理财网专注于汽车产业金融的P2C第一品牌。平安理财网已经和宝马、奔驰、路虎、保时捷、大众等80余家汽车经销商及4S店达成合作协议。平安理财网坚决不碰触央行规定的P2P四条红线,所有资金将托管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易宝。平台自身不提供担保,由合作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借款项目提供100%本息保障,平安理财网也会对企业的每一笔借款进行考察筛选,保证每一笔上线项目的优质安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开始你的投资之旅】↓↓↓《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精选五一个周末,阳光沙滩香槟美女都没有的情况下,至少你还有个葛优躺。这个时候,你的微信“叮——”,传来一阵悦耳的声音,你条件反射的打开,发现是老板发来了一个工作进度内容,并且@了你,你是当做没有看到,还是立刻正襟危坐准备汇报起来?如果你不回复,你会担心你在老板的印象分会**减分,从此升官加爵都是过客,你焦虑中;如果你回复了,老板可能会问,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完成呢?完成的质量怎么样?有没有备用方案呢?吧啦吧啦,你会更焦虑,因为你的周末就在这一刻终止,无法葛优躺,毕竟现在把休息和工作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分开的老板基本灭绝了。你非常不情愿,但是你又不得不做,你可能对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下次老子休息的时候绝对雷打不动的就是任性玩耍,但是当一而再再而三的时候越来越频繁的时候,你麻木了,也习惯了。你没有勇气辞职,也许下一份工作比这一份更不堪,你怀着一句哲理:加班就如同强奸,既然无法抗拒,不如调整好心态愉悦的接受吧。这就是现在工作的常态,加班让我看上去比准时下班和享受周末的人看起来更敬业。于是你抱着随时会猝死的心态继续加班,毕竟还有一些加班费。用加班费买个保险什么的,为以后出现的意外买个保障也好。之前有一个段子:华为某部门高薪聘请了一位日本专家。日本专家上任的第一天,在全体会议上做完自我介绍后,又说到:我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请大家尽量配合我的工作!说完深深鞠了一躬。三个月后,日本专家辞职了,辞职的时候只说了一句: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而且没有加班工资。华为有不少人说:早上6点多起床,做好饭,打扫好卫生,七点半坐车出门,然后到夜里11点多回家,老婆孩子都睡了,没有精力跟她们聊天,没有精力过夫妻生活。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离婚也是不胜其数。有一位华为高管,因为常年加班,被老婆吐槽,虽然住在一家,却感觉两地分居,常年看不到人。最后导致夫妻分道扬镳。我参加过一次目标管理课程,一位支付宝的员工说,他的目标就是正常下班,正常休息。虽然是一句开玩笑,但是现场的人都感同身受的笑了。路上一起同行的是阿里巴巴国际站的运营,她说现在工作时间已经往畸形发展了。6点下班时间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起身要走,你会发现周围人会下意识看一下你。你瞬间会感觉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太不上进了,怎么能一下班就走,下班时间就是看看的,你还真能这个点就走?今天的事情做好了吗?今天的事情做好了,明天的事情是不是应该提前计划起来?工作习惯呢?明天的事情做了计划,是不是应该计划一下本月的计划和目标呢?你这么早走,你还要不要KPI?还要不要优秀员工称号,还要不要奖金?我认识一个阿里的朋友,她在里面公司了7年,她说了,如果不加班是没有发展的,不管是p级还是薪资股票。所以结婚了好多年,孩子一直怀不上。隔三差五去医院,医生说:“你自身的免疫力已经很低很低了,所以生病会很正常,而且还不用药,很难好。”深圳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面,当日凌晨1点他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当时还在负责公司的一个项目。他老婆说,张斌经常加班到凌晨,有时甚至到早上五六点钟,第二天上午又接着照常上班。“他为了这个项目把自己活活累死了”。因为加班的恶性循环,失去了幸福的家庭,丢掉了健康的身体,真的不值。工作是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失去拥有幸福的生活的权利。有人会说,生活压力大呀,我必须加班去获得老板认可,获得加班工资。真的需要这样吗?我们应该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想要什么?这不该是一场职场秀。工作应该是为生活服务的。工作获得的工资也应该为我们服务。所以不妨让钱自己加班,为我们服务。我们辛苦的加班费还不如通过满兜理财获得收益高,不妨把钱放在满兜理财,每天都能看到收益,做一个快乐的理财师。让我们一起拒绝没有意义的加班,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精选六
摘要:文/华商韬略熊剑辉天地为熔炉,万物为薪炭,众生皆煎熬。【1】“只要有一次不配合加班,我就让你从此以后一个班都没得加。”——富士康生产线上的线长,年,农民工对于加班是不是合理合法的疑问
文 / 华商韬略 熊剑辉天地为熔炉,万物为薪炭,众生皆煎熬。【1】“只要有一次不配合加班,我就让你从此以后一个班都没得加。”——富士康生产线上的线长,2015年1996年,农民工对于加班是不是合理合法的疑问,开始屡屡见诸报端。比如,“我们是电子厂职工,一天加班8~9个小时。我们对此提出异议,公司却说给了加班费,你们没白干。请问:给了加班费就可以让职工加班吗?”还有,“我是鞋厂女工,业务多了就得加班做鞋,从晚上6点忙到12点,按件算工资,没有周六、周日休息。请问:这样按件发工资合理吗?”这类法律咨询不计其数,成为那个时代农民工对“血汗工厂”的第一手描述。但进入21世纪,随着卧底记者深入报道,揭开了更多血汗工厂的神秘面纱。2004年,广州万利达纸品厂先遭工人投诉,后殴打采访记者,随即被媒体曝光。据工人们控诉,这家企业24小时生产,每月超时加班200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甚至连饭都必须在车间吃,几百块的月工资都要拖欠两月再发,终于引发众怒。这类工厂数量众多,演绎的悲剧则千篇一律。由于劳动时间太长、安全条件太差,致死、致残的生产事故屡有发生;工人没有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和生命保障;只要敢拒绝加班,轻则扣薪解雇,重则惨遭毒打。更骇人的是,夏衍在1935年描述的“包身工”,也重现人间。1997年,浙江老板华某在安徽某县开了家棉被厂,招收了15名童工弹棉花。他们干着成人一样的重活,工作10小时、工资100块。童工们多次逃跑,结果都被华某的大狼狗撵了回来。如果你以为“童工加班”仅是偏远地区的早期乱象,那就大错特错了。2016年,江苏常熟服装业中惊现“童工产业链”,被央视曝光:中介将未成年人从云南带来,以每人2000元的价格“卖”给服装厂。进厂后,老板会把身份证、银行卡、手机统统扣下,童工只能漫无天日地加班,不干到年底根本没工资。可未成年人重活干不动了怎么办?老板的办法很简单,“打一顿就好了,干活快得很!”让人意外的是,不是所有童工都愿意被“解救”。2004年,广州劳动部门执法夜查,破获一起非法使用童工案。没想到,8名加班加点的童工只想保住工作,宣称自己年满16岁,反帮着老板欺瞒执法人员;2014年,深圳某电子厂解救出一批四川大凉山童工,遣返时同样遭到拒绝,“这里每天都有米饭和肉,回家只有土豆”。只要不威胁生命,不少打工者甚至“愿意”加班。2007年,深圳志峰五金塑料厂女工熊绍敏,因与同事争执遭到主管“惩罚”:禁止周末加班。这意味着她当月将损失100元加班费。受此刺激,熊绍敏下班后脑血管爆裂,陷入昏迷。这样的结果,着实令人唏嘘。在不少打工者看来,不加班就挣不到钱,所以加班多、加班费足的厂才是“好厂”。而“好厂”的典型代表,正是富士康。2006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王佑率先揭秘富士康,像工人站立工作12小时、生产线上禁止说话、太过疲劳乃至累倒的情形被曝光,引发公众愤慨。令人意外的是,富士康据此对第一财经日报社发起诉讼,虽然最终撤诉,但不认账的态度溢于言表。然而“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2010年富士康“14连跳”自杀纪录,将其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连跳”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自愿加班切结书”。员工只要签了这份“魔鬼协定”,就跳出《劳动法》的“三界”外,不在每月加班36小时上限的“五行”中。此后,富士康又增加底薪、减少加班,玩了手“明升暗降”的伎俩。结果一到节假日,加班竟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有位生产线线长甚至放出狠话:“只要有一次不配合加班,我就让你从此以后一个班都没得加。”2015年,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郭军公然炮轰富士康,长时间违法加班,导致过劳死、自杀现象屡有发生。但在郑州富士康招聘中心门口,应聘的长龙每天都在将这种“道德正确”无情打脸。100多万农民工糊口要紧,从不拖欠工资和加班费的富士康,才是心中首选。【2】“你们这样加班,是相当不人道的。”——一位日本人对他的中国同事说有个流传甚广的加班故事: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招聘了一位日本研发,上班第一天,他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就是个加班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一个月后,他决定打道回府,临走扔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相当不人道的。”200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中国人均劳动时间超越日韩,已成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蓝领加班需要血汗工厂,白领加班则需要“加班文化”。当外资大举进入中国,高学历、高收入、高福利的白领职位曾令无数人追捧艳羡。可风光无限的背后,却充斥着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特别在“加班成疯”的日韩企业里。“我们经常加班加点,每月加班超过200小时,连加班费都没有”、“楼道里、卫生间、办公室,保不准就能看见抹眼泪的女孩子,进公司没哭过的几乎没有”……很难想象,这竟是北京CBD高档写字楼里的工作氛围。从应聘开始,HR就会明确告知你“要加班”;工作中,主管也要求你有团队精神;对企业来说,今天就很残酷、明天会更残酷,对你来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加班既然不可避免,就干脆用奉献精神、狼性团队、企业凝聚力等“精神糖衣”包裹,于是变成了尚可下咽的“加班毒药”。2016年年末,滴滴发布《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京东以23:16的平均下班时间、周末破千的加班人数,勇夺中国最“狠”公司冠军;高德地图则在《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宣布:华为每日人均加班时间长达3.96小时,无可争议成为中国企业“加班王”。中国最优秀、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都在疯狂努力,普通公司有什么资格不加班?任正非公司有床垫,马化腾凌晨回邮件,史玉柱半夜都开会,雷军常年7×16小时,“首富”王健林的日程表更是轰动全网:4点就起床,连干16小时……中国最优秀的老板都是工作狂,普通员工有什么资格不加班?于是,加班员工升职受奖,下班员工遭淘汰鄙视,企业的竞争压力被层层传递,“加班文化”就这样自然形成。【3】行业特性,决定了很多人注定是“加班奴”。做广告、公关、咨询的,要加班:白天跟客户谈意向,晚上回到公司开始挑灯夜战,一天干十二三小时是家常便饭,连熬几个通宵不稀罕。投行分析师、金融审计师,要加班:合伙人疯狂压价抢下的上市项目,就是要最少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最专业的case,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都可能赶不上金融市场诡异暴躁的节奏。“感觉像机器人”,才是他们“正常”的神经状态;顶级写字楼的高层窗户幸好打不开,否则不知道多少人跳下去。交通、公安、服务战线上的,更要加班:别人过年过节大放假,他们逢年过节忙通宵。战斗的一年从元旦、春节开始,“五一”、“暑运”、“十一”都不消停。干媒体的,热点一出就是号角;当医生的,病人一倒就是命令。抢新闻、救性命都不分白天黑夜地争分夺秒,不加班也就不用干这行了。别以为公务员能“报纸清茶过一天”,**加班早就是常态。领导检查要准备材料,深入基层要调研总结,会议精神要上呈下达……这些统统会突然出现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写了篇领导不满意的讲话,改上十几遍、熬几个大通宵,也是家常便饭。更多人认为,IT业是加班最疯狂的行业,没有之一。深圳有家奇葩公司,17:30下班,18:30有公司班车,于是没人逼你,大家主动加班一小时;18:30准备坐班车,一项好处涌上心头:8点有东来顺的工作餐,样多、管饱、有水果。想想回家还要做晚饭,干脆再加班一小时,吃完工作餐再回家呗;吃饱喝足要回家,又一项福利脑际盘旋:10点打车报销。干了十几个小时,哪有力气挤公交?那就再主动加班两个小时呗。这家“从不逼员工加班”的公司,名叫腾讯。秀福利、晒加班、“996”,都是IT公司的创举。于是,“钱多话少死的早”,也就成了程序员的宿命。既然躲不过加班,干脆尽情地享受。加班的诸多“好处”,很快被白领们总结出来:有福利的晒福利,没福利的打游戏、看网剧,至少能躲掉晚高峰;要是“偶遇”领导,混个脸熟,升职加薪的概率自然**提升;“心机GIRL”学学梅琳达·盖茨更是极好的,人家不加班,怎么能钓到世界首富?干了这么多碗“加班鸡汤”,数字依然不会说谎。有数据显示,中国90%的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50%的行业周加班4小时以上;80%以上职场人“被迫加班”,70%的“加班族”无偿加班,深圳才是中国的“加班之城”……当代中国人,宿命般地身处一个“加班时代”。【4】过劳死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角。——插画家伸代有余(日),2017年1992年,当《世界知识》杂志刊出《日本的过劳死》一文时,很多中国人上班,还停留在迟到、早退、看报、喝茶、买菜、织毛衣、接孩子的懒散状态,想象不出上班怎么会“累死人”。“过劳死”,曾经被视为是日本独有的社会现象。弹指一挥间。2006年,中国跃升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过劳死”人数高达60万(这个数字极具争议,却被众多媒体采信)。但在中国,“过劳死”既不是法律概念,又没有确切的医学定义,至今都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境地。日,上海第六粮油食品公司职工、56岁的唐英才在分店猝死;2000年8月,唐家亲属以其“连续值班226天、每天超时工作17小时,以至过度疲劳致死”为由,将粮油公司告上法庭,成为“中国过劳死诉讼第一案”。虽然一审、二审都不支持“过劳死”的说法,但却判处被告补偿4.76万,事实上成为“过劳死”获赔第一案。不论是蓝领还是白领,中国的企业中充斥着“过劳死”的悲剧。2006年,广州海珠区某服装厂。女工甘红英4天里累计工作54小时25分钟后,在出租屋中离世。离世前,她跟姐姐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好累,给我钥匙,去你那里休息一下。”日,华为员工胡新宇加班一个月后,因多器官衰竭病逝,年仅25岁。这位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在项目启动后,几乎天天在公司过夜,早上又按时上班。而作为华为精神象征的“床垫文化”和自愿放弃休假的《奋斗者协议》,就此浮出水面,被人广为诟病。日,普华永道职员潘洁因急性脑膜炎辞世。这位年仅25岁的“四大”精英,微博留言全是“又加班了”、“我要睡觉”这样的话。然而,“过劳死”面前人人平等。加班不仅摧残员工,高管、老板也难逃厄运。……这份死亡名单不仅令人心碎,而且毫无意义。在医学上,很难证明“过劳死”与工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在中国的法律框架内,没有“过劳死”一说,算不上“工伤”,就没有相应赔偿。简而言之,死了白死。2010年,芬兰、英国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成果:每天加班超过3小时,将导致忧郁、焦虑或失眠,罹患心脏病的几率更高出60%。这或是认定“加班危害生命”最有力的一项研究。而在日本插画家伸代有余看来,过劳死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角。她的堂兄,生前在Line上留下了“地狱”的遗言,便成了“过劳死”受害者。亲历了这样的悲怆,伸代有余断言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工作,她给拼死工作的人的忠告是:辞职吧!逃跑吧!活下去吧!【5】“有一个老板叫做大卫,下午六点出现,眼神恰似黑背,手里端着一壶热腾腾的咖啡,嘿嘿嘿,我们要不要来开个会?……宝贝,加班吧!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感觉身体被掏空》,2016年2016年7月,当彩虹室内合唱团放出这首旋律并不优美、歌词略带戏谑的“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却猛然唱哭了全中国的“加班狗”。微博上,话题阅读量高达3亿、视频播放量突破3000万,横扫全网。笑中带泪,唱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无数人的心声。但除了掀起一阵戏谑的波澜,没有促成任何有意义的改善与进步。靠加班,中国支撑起一个令全世界瞠目的经济奇迹。但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时代,日益老龄化的中国还能加班多久?这样发展可持续吗?这样发展道德吗?中国人还在加班时,日本却开始引入“一周三休制”。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实行“一周三休”的日本企业已达到8%。而中国不计其数的劳动者,却还活在没有“双休”和加班费的年代。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时候做出应有的改变了。——END——图片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精选七原标题:辛劳30年,年卒60万,中国人的身体何以被掏空?
文 / 华商韬略 熊剑辉
天地为熔炉,万物为薪炭,众生皆煎熬。
“只要有一次不配合加班,我就让你从此以后一个班都没得加。”
——富士康生产线上的线长,2015年
1996年,农民工对于加班是不是合理合法的疑问,开始屡屡见诸报端。
比如,“我们是电子厂职工,一天加班8~9个小时。我们对此提出异议,公司却说给了加班费,你们没白干。请问:给了加班费就可以让职工加班吗?”
还有,“我是鞋厂女工,业务多了就得加班做鞋,从晚上6点忙到12点,按件算工资,没有周六、周日休息。请问:这样按件发工资合理吗?”
这类法律咨询不计其数,成为那个时代农民工对“血汗工厂”的第一手描述。但进入21世纪,随着卧底记者深入报道,揭开了更多血汗工厂的神秘面纱。
2004年,广州万利达纸品厂先遭工人投诉,后殴打采访记者,随即被媒体曝光。据工人们控诉,这家企业24小时生产,每月超时加班200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甚至连饭都必须在车间吃,几百块的月工资都要拖欠两月再发,终于引发众怒。
这类工厂数量众多,演绎的悲剧则千篇一律。由于劳动时间太长、安全条件太差,致死、致残的生产事故屡有发生;工人没有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和生命保障;只要敢拒绝加班,轻则扣薪解雇,重则惨遭毒打。
更骇人的是,夏衍在1935年描述的“包身工”,也重现人间。
1997年,浙江老板华某在安徽某县开了家棉被厂,招收了15名童工弹棉花。他们干着成人一样的重活,工作10小时、工资100块。童工们多次逃跑,结果都被华某的大狼狗撵了回来。
如果你以为“童工加班”仅是偏远地区的早期乱象,那就大错特错了。
2016年,江苏常熟服装业中惊现“童工产业链”,被央视曝光:中介将未成年人从云南带来,以每人2000元的价格“卖”给服装厂。进厂后,老板会把身份证、银行卡、手机统统扣下,童工只能漫无天日地加班,不干到年底根本没工资。可未成年人重活干不动了怎么办?老板的办法很简单,“打一顿就好了,干活快得很!”
让人意外的是,不是所有童工都愿意被“解救”。
2004年,广州劳动部门执法夜查,破获一起非法使用童工案。没想到,8名加班加点的童工只想保住工作,宣称自己年满16岁,反帮着老板欺瞒执法人员;2014年,深圳某电子厂解救出一批四川大凉山童工,遣返时同样遭到拒绝,“这里每天都有米饭和肉,回家只有土豆”。
只要不威胁生命,不少打工者甚至“愿意”加班。
2007年,深圳志峰五金塑料厂女工熊绍敏,因与同事争执遭到主管“惩罚”:禁止周末加班。这意味着她当月将损失100元加班费。受此刺激,熊绍敏下班后脑血管爆裂,陷入昏迷。这样的结果,着实令人唏嘘。
在不少打工者看来,不加班就挣不到钱,所以加班多、加班费足的厂才是“好厂”。而“好厂”的典型代表,正是富士康。
2006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王佑率先揭秘富士康,像工人站立工作12小时、生产线上禁止说话、太过疲劳乃至累倒的情形被曝光,引发公众愤慨。
令人意外的是,富士康据此对第一财经日报社发起诉讼,虽然最终撤诉,但不认账的态度溢于言表。然而“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2010年富士康“14连跳”自杀纪录,将其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连跳”换来的,不过是一纸“自愿加班切结书”。员工只要签了这份“魔鬼协定”,就跳出《劳动法》的“三界”外,不在每月加班36小时上限的“五行”中。
此后,富士康又增加底薪、减少加班,玩了手“明升暗降”的伎俩。结果一到节假日,加班竟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有位生产线线长甚至放出狠话:“只要有一次不配合加班,我就让你从此以后一个班都没得加。”
2015年,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郭军公然炮轰富士康,长时间违法加班,导致过劳死、自杀现象屡有发生。但在郑州富士康招聘中心门口,应聘的长龙每天都在将这种“道德正确”无情打脸。100多万农民工糊口要紧,从不拖欠工资和加班费的富士康,才是心中首选。
“你们这样加班,是相当不人道的。”
——一位日本人对他的中国同事说
有个流传甚广的加班故事: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招聘了一位日本研发,上班第一天,他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就是个加班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一个月后,他决定打道回府,临走扔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相当不人道的。”
200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指出,中国人均劳动时间超越日韩,已成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蓝领加班需要血汗工厂,白领加班则需要“加班文化”。
当外资大举进入中国,高学历、高收入、高福利的白领职位曾令无数人追捧艳羡。可风光无限的背后,却充斥着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特别在“加班成疯”的日韩企业里。
“我们经常加班加点,每月加班超过200小时,连加班费都没有”、“楼道里、卫生间、办公室,保不准就能看见抹眼泪的女孩子,进公司没哭过的几乎没有”……很难想象,这竟是北京CBD高档写字楼里的工作氛围。
从应聘开始,HR就会明确告知你“要加班”;工作中,主管也要求你有团队精神;对企业来说,今天就很残酷、明天会更残酷,对你来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加班既然不可避免,就干脆用奉献精神、狼性团队、企业凝聚力等“精神糖衣”包裹,于是变成了尚可下咽的“加班毒药”。
2016年年末,滴滴发布《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京东以23:16的平均下班时间、周末破千的加班人数,勇夺中国最“狠”公司冠军;高德地图则在《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宣布:华为每日人均加班时间长达3.96小时,无可争议成为中国企业“加班王”。
中国最优秀、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都在疯狂努力,普通公司有什么资格不加班?
任正非公司有床垫,马化腾凌晨回邮件,史玉柱半夜都开会,雷军常年7×16小时,“首富”王健林的日程表更是轰动全网:4点就起床,连干16小时……中国最优秀的老板都是工作狂,普通员工有什么资格不加班?
于是,加班员工升职受奖,下班员工遭淘汰鄙视,企业的竞争压力被层层传递,“加班文化”就这样自然形成。
行业特性,决定了很多人注定是“加班奴”。
做广告、公关、咨询的,要加班:白天跟客户谈意向,晚上回到公司开始挑灯夜战,一天干十二三小时是家常便饭,连熬几个通宵不稀罕。
投行分析师、金融审计师,要加班:合伙人疯狂压价抢下的上市项目,就是要最少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最专业的case,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都可能赶不上金融市场诡异暴躁的节奏。“感觉像机器人”,才是他们“正常”的神经状态;顶级写字楼的高层窗户幸好打不开,否则不知道多少人跳下去。
交通、公安、服务战线上的,更要加班:别人过年过节大放假,他们逢年过节忙通宵。战斗的一年从元旦、春节开始,“五一”、“暑运”、“十一”都不消停。
干媒体的,热点一出就是号角;当医生的,病人一倒就是命令。抢新闻、救性命都不分白天黑夜地争分夺秒,不加班也就不用干这行了。
别以为公务员能“报纸清茶过一天”,**加班早就是常态。领导检查要准备材料,深入基层要调研总结,会议精神要上呈下达……这些统统会突然出现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写了篇领导不满意的讲话,改上十几遍、熬几个大通宵,也是家常便饭。
更多人认为,IT业是加班最疯狂的行业,没有之一。
深圳有家奇葩公司,17:30下班,18:30有公司班车,于是没人逼你,大家主动加班一小时;
18:30准备坐班车,一项好处涌上心头:8点有东来顺的工作餐,样多、管饱、有水果。想想回家还要做晚饭,干脆再加班一小时,吃完工作餐再回家呗;
吃饱喝足要回家,又一项福利脑际盘旋:10点打车报销。干了十几个小时,哪有力气挤公交?那就再主动加班两个小时呗。
这家“从不逼员工加班”的公司,名叫腾讯。
秀福利、晒加班、“996”,都是IT公司的创举。于是,“钱多话少死的早”,也就成了程序员的宿命。
既然躲不过加班,干脆尽情地享受。加班的诸多“好处”,很快被白领们总结出来:有福利的晒福利,没福利的打游戏、看网剧,至少能躲掉晚高峰;要是“偶遇”领导,混个脸熟,升职加薪的概率自然**提升;“心机GIRL”学学梅琳达·盖茨更是极好的,人家不加班,怎么能钓到世界首富?
干了这么多碗“加班鸡汤”,数字依然不会说谎。有数据显示,中国90%的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50%的行业周加班4小时以上;80%以上职场人“被迫加班”,70%的“加班族”无偿加班,深圳才是中国的“加班之城”……
当代中国人,宿命般地身处一个“加班时代”。
过劳死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角。
——插画家伸代有余(日),2017年
1992年,当《世界知识》杂志刊出《日本的过劳死》一文时,很多中国人上班,还停留在迟到、早退、看报、喝茶、买菜、织毛衣、接孩子的懒散状态,想象不出上班怎么会“累死人”。“过劳死”,曾经被视为是日本独有的社会现象。
弹指一挥间。2006年,中国跃升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过劳死”人数高达60万(这个数字极具争议,却被众多媒体采信)。
但在中国,“过劳死”既不是法律概念,又没有确切的医学定义,至今都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境地。
日,上海第六粮油食品公司职工、56岁的唐英才在分店猝死;2000年8月,唐家亲属以其“连续值班226天、每天超时工作17小时,以至过度疲劳致死”为由,将粮油公司告上法庭,成为“中国过劳死诉讼第一案”。虽然一审、二审都不支持“过劳死”的说法,但却判处被告补偿4.76万,事实上成为“过劳死”获赔第一案。
不论是蓝领还是白领,中国的企业中充斥着“过劳死”的悲剧。
2006年,广州海珠区某服装厂。女工甘红英4天里累计工作54小时25分钟后,在出租屋中离世。离世前,她跟姐姐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好累,给我钥匙,去你那里休息一下。”
日,华为员工胡新宇加班一个月后,因多器官衰竭病逝,年仅25岁。这位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在项目启动后,几乎天天在公司过夜,早上又按时上班。而作为华为精神象征的“床垫文化”和自愿放弃休假的《奋斗者协议》,就此浮出水面,被人广为诟病。
日,普华永道职员潘洁因急性脑膜炎辞世。这位年仅25岁的“四大”精英,微博留言全是“又加班了”、“我要睡觉”这样的话。
然而,“过劳死”面前人人平等。加班不仅摧残员工,高管、老板也难逃厄运。
这份死亡名单不仅令人心碎,而且毫无意义。
在医学上,很难证明“过劳死”与工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在中国的法律框架内,没有“过劳死”一说,算不上“工伤”,就没有相应赔偿。简而言之,死了白死。
2010年,芬兰、英国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成果:每天加班超过3小时,将导致忧郁、焦虑或失眠,罹患心脏病的几率更高出60%。这或是认定“加班危害生命”最有力的一项研究。
而在日本插画家伸代有余看来,过劳死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角。她的堂兄,生前在Line上留下了“地狱”的遗言,便成了“过劳死”受害者。亲历了这样的悲怆,伸代有余断言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工作,她给拼死工作的人的忠告是:辞职吧!逃跑吧!活下去吧!
“有一个老板叫做大卫,下午六点出现,眼神恰似黑背,
手里端着一壶热腾腾的咖啡,嘿嘿嘿,我们要不要来开个会?
宝贝,加班吧!
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感觉身体被掏空》,2016年
2016年7月,当彩虹室内合唱团放出这首旋律并不优美、歌词略带戏谑的“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却猛然唱哭了全中国的“加班狗”。微博上,话题阅读量高达3亿、视频播放量突破3000万,横扫全网。
笑中带泪,唱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无数人的心声。但除了掀起一阵戏谑的波澜,没有促成任何有意义的改善与进步。
靠加班,中国支撑起一个令全世界瞠目的经济奇迹。但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时代,日益老龄化的中国还能加班多久?这样发展可持续吗?这样发展道德吗?
中国人还在加班时,日本却开始引入“一周三休制”。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实行“一周三休”的日本企业已达到8%。而中国不计其数的劳动者,却还活在没有“双休”和加班费的年代。
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时候做出应有的改变了。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求职者该不该提五险一金》 精选八10月29日,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首份《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报告显示:屌丝平均薪酬2917.7元,72.3%的屌丝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最让屌丝们放不下的还有亲情,屌丝们平均每个月给父母1076.7元。从不同行业来看,农林业屌丝指数最高,市场/公关/媒介、运动健身和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行业的屌丝指数相对偏低。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向澎湃新闻表示,屌丝一词起源于网络,传播至今已并非贬义,而是代表着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2014屌丝生存现状报告》是北大市场与媒介中心和某生活信息门户网站共同参与调研的,调查自日至10月1日,共回收问卷213795份,覆盖 50多个大中小型城市,全面反映职场基层人士的生活状况。教育程度不高,基本没存款你是屌丝吗?你已存够了10万元了吗?你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你已经不是屌丝了。本研究的屌丝群体主要覆盖在已经参加工作,个人存款10万元以下,未买房或者已经买房,但不是由自己全额出资的人群。屌丝一词并非贬义,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屌丝一词来诠释自己的生活,那么“屌丝”是什么样的呢?男屌丝一般在21-25 岁;女屌丝在 26-30 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外出打拼,还没找到另一半,平均月入 2917.7元。基本没有存款。月薪2917.7元,半数每周都加班参与问卷调查的21万余人中,有62.2%的人认为自己是屌丝,年龄主要分布在21-30岁间,是职场的最广泛的基层员工。他们的平均月工资为2917.7元,而2013年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的平均工资为5793元。屌丝人群中有73.6%的远离家乡,离家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漂泊在异乡,屌丝们的生活一切从简,一日三餐花费39元以内,有7.8%的人三餐消费能控制在10元以下,一半的人每月房租在500元以下。在他乡打拼,生活和工作都要靠自己,41%的屌丝依靠网络找工作,其中大部分人会每三年换一次工作。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屌丝不用加班,但几乎每天都加班的也占到总体的21.7%,辛苦工作不一定换来相应的回报,近六成屌丝加班拿不到加班费,几乎每天都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假一个月保险怎么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