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对于德国人来说,是战败日还是南宁解放日长跑

涨知识|5月8日对于德国人来说,是战败日还是解放日?_网易新闻
涨知识|5月8日对于德国人来说,是战败日还是解放日?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1994年5月德国的一次民调中,有69%的人认为二战的结束及其给德国带来的后果是解放性的,而认为是一场失败的则只占到了13%。12月1日,德国特里尔大学博士、浙大历史系博士后范丁梁在华东师大的“联邦德国如何回忆和纪念二战投降日”讲座上,揭示了1945年至1995年这50年中,联邦德国政府和民间舆论对待战败投降日态度的曲折变化。日,德军代表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场景。       日,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8日这一天,成为德国一个重要的纪念日。作为政治纪念日,它无疑是官方推动、组织而形成的集体记忆,但是却并不一定意味着与集体中的个人感知必然保持一致。       5月8日的定性问题——这一天,到底是德国人的失败日,还是解放日,是德意志的浩劫,还是一切归零重新开始——毫无疑问,直接呈现了德国人对于历史的态度,但也不仅限于此。12月1日,德国特里尔大学博士、浙大历史系博士后范丁梁在华师大(闵行校区)举办的思勉午餐沙龙上,做了题为“联邦德国如何回忆和纪念二战投降日”的讲座,为我们揭示了1945年至1995年这50年中,联邦德国政府和民间舆论对待战败投降日态度的曲折变化。讲座评论员、华师大历史系孟钟捷教授认为,“在当代中国讨论德国对历史的认识通常是和日本对战争、历史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往往是将德国理想化。范丁梁博士的研究是具体层面的展开,将德国对历史的认识的复杂性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日本对战败的心态。”日,听到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超过一百万伦敦市民在街头庆祝。六个概括术语       因为民主德国从一开始就持有不承担纳粹罪责的立场来对待历史,因此范丁梁博士并没有将民主德国纳入观察。自1945年到1995年这50年中,德国(主要是联邦德国)对于5月8日纪念日主要形成了6个概括性术语,范丁梁对这些概括术语产生的出发点、内涵和外延进行解读。       失败。用“失败”来概括5月8日这一天,主要是以军事角度作为出发点,而且是大多数纳粹德国历史亲历者的个人经验。这种概括一方面是对旧有政权和俾斯麦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保有忠诚或者同情,这是一种表象概括,而不具备更深层的政治和道德内涵。同时,它暗示了一种希望获得胜利的意愿或者至少是对没有获得胜利的悲痛。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柏林前被摧毁的德国军用车辆。       解放。从人权的角度,强调德国人的解放,同时它体现了德国人对于纳粹历史的负罪感。那么从何处解放出来呢?不同人在使用解放这个概念时意义也是不同的,主要一个是从纳粹极权统治中,另一个是将德国人从无法承担的战争重负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主要是指外力(盟军)所实施的。但是问题是,盟军施加外力的目的是为了战胜德国,而不是解放德国,而且解放这种表述无法在德国人的个体经验找到共鸣。尽管看来这个概念似乎是积极的历史态度,但是范丁梁指出,它实际上是将德国人从加害者的身份转变为受害者,从而淡化了其罪责问题。       投降。这是一个更加军事化的术语。它只是承认了纳粹军事系统的终结,但是无法涵盖政治和国家政权的全面溃败。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单纯强调战争的结束而回避了纳粹政权的特殊性,同时往往暗含着对一个遭受屈辱的德意志民族的同情感。       浩劫。这个概念提供了一种双重视角,既可以是德国人制造的浩劫,也是德国本身遭受的浩劫。从前者来说,纳粹主义是一种浩劫,而对于后者来说,日战争的结束则是德国人的浩劫。显然,用这个词形容5月8日,绕过了加害者和受害者这种身份划分,以一种模糊性回避对这一事件做明确的政治和道德评价。1945年6月,被炸毁的德国历史名城纽伦堡。       崩溃。普通德国民众个人体验的概括,在他们看来,5月8日这一天,意味着个人生活的崩溃,包括一切原本熟悉的政治、经济等国家氛围。它所隐含的话语同浩劫相似,通过对德国人战后初期遭遇的社会困境的描述,强调德国人作为受害者的一面。       零点。当时非常流行的概念,主要意味着德国人迫切想要重新开始的愿望,但是它更多地强调这个时间点的转折性意义而非连续性意义,自然而然地导致在德国人不愿面对的历史和当下之间筑起一道保护性的屏障——这是一个零点,一切重新开始,要向前看,而不要向后看。       通过对这六个概括性术语的分析,范丁梁认为,每一个不同的术语从出发点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没有一个概念可以囊括这个日期所指涉的各种意涵。然而,国家要将5月8日设立为一个纪念日,就不可能承认如此多维的面向,必须为这个纪念日树立一个统一的象征性意义,所以在这50年间对这个纪念日才会有这么多曲折而复杂的变化。难以纪念的纪念日       和我们一般的想象不太相同,德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并非从一开始就那么“深刻”,也不是有那么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统一态度,而是一直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呈现了多元、多维的复杂性。       1950年代,联邦德国对历史的思考主要所关注的是1945年以后的政治社会现实,而非1945年以前的纳粹罪行。日,德国战败投降5周年之际,《法拉克福汇报》创始人之一奥托·克勒佩尔撰写文章称:“旧账必须被撕碎和丢弃。只有能够遗忘必须被遗忘之物的人,才是自信的。”克勒佩尔的态度,是当时绝大部分德国人对纳粹历史和罪责问题避而不谈的代表。       1955年5月,二战结束十周年,联邦德国政府没有安排任何官方纪念活动。“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5月5日正式生效的《巴黎条约》上。因为这组协议的实施标志着《占领法规》的失效,也就是说,联邦德国从此才获得了完全独立的主权。”范丁梁说道。2天后和4天后,联邦德国先后加入了西欧联盟和北约,重新回到了国际舞台。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1945年更多地被视为是战后10年的开端,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时间点。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1955年4月中旬,联邦德国政府发表声明,明确否认将日作为“独立日”来加以庆祝。“在波恩政府看来,作为无条件投降日,5月8日已经无法被赋予任何其他庆典意义。对这一天的回忆不是与纳粹政权及其受害者联系在一起,而是与当时两德分裂和东西方冷战的政治格局联系在一起。”范丁梁解释道。       当时,与政府这种强硬拒绝态度相比,政治评论界的态度要更加多元一些。有的对这一日期彻底漠视,有的则认为这一天是德国“用历史扛起民族之命运的日子”之一。但占据主流的立场则与195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拒绝占领国的集体罪责指控的历史政策保持统一步调,他们认为战争是希特勒强加给德意志民族的,战胜国想让德意志民族背上集体罪责的重负只是为了永远排斥这一点。       到1965年,二战胜利20周年之际,外部世界的敌意带来的孤独感和沮丧,让所有联邦德国人团结了起来。5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在全德广播电视发表讲话,呼吁联邦德国人不要被东方阵营的宣传攻势迷惑,不要丧失对自我的信心。他明确指出,德国在日被“失败且耻辱地打到在地”。他认为,倘若凭借对希特勒德国的镇压在全世界消灭了不公和暴政,那么全人类才有足够理由把5月8日作为一个解放的纪念日加以庆祝。但现实不是这样,所以就不应该把这一天视为解放日。而西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更是认为要保护一个“改过自新的民族”不受诽谤,他说“二十年足够了——分裂足够了,死心足够了,单纯回忆往事也足够了。”       显然,在1960年代,外部世界的敌视和压力没有促成联邦德国对5月8日进行反思,反而使得他们在这一问题上保守退缩以进行自我保护的,就像一个叛逆期的少年一样。直到1970年代,社民党成为把控联邦前进方向的主舵手时,加之六八学运的影响,对5月8日的理解才在新的方向上得以展开。       已经成为德国总理的勃兰特这时候的态度和5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他说“一个民族必须准备好清醒地正视它的历史。因为只有忆及过去如何的人,才能认识到今日如何,并且能够展望未来会怎样。”他认为这一点对年轻人尤其适用,尽管今天20多岁的人那时还没出生,30多岁人还是孩子,但“没有人可以摆脱他所继承之历史。所有年轻人虽然免遭他们父母的恐怖经历,但是也失去了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负责任的体验。”与勃兰特不同,基民盟议员理查德·冯·魏茨泽克没有试图从德国作为受害者的视角出发对战争结束作出评价。他认为二战的罪行只能归责于纳粹主义而非整个德意志民族,而这种罪行则可以与斯大林主义的罪行等量齐观。       日,联邦德国总统古斯塔夫·海涅曼在波恩对各国外交使团团长发表了讲话,成为首位针对5月8日公开表态的联邦总统。但是,这次讲话的主旨是德国人要对过去的25年作一个“积极地、指向未来地总结”,而非对纳粹主义作一批评性审视。他把5月8日称为“彻底的失败”,对纳粹罪行遮遮掩掩,没有提及对这一天加以回忆和纪念的必要性。       与海涅曼相比,他的继承者瓦尔特·谢尔在如何评价5月8日这一问题上更加积极。日,谢尔在伯恩大学就二战结束30周年发表了演讲。范丁梁认为,这篇演讲是战后30年来对5月8日问题内容最为丰富同时也是最与众不同的演讲,“他明确指出了这一天所具有的解放意义”。谢尔在演讲中表达,借助外部力量,德国人从可怕的桎梏中被解放了出来,从战争、杀戮、奴役和残暴中解放了出来。同时谢尔还强调,因为希特勒不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是德国人自己接受了对自由的亵渎、对公义的模式和对数百人的大屠杀,因此,德国人要对过去进行自我拷问,而不是在外部世界的推动和期望下才进行历史梳理。范丁梁将谢尔对解放性和道德性的强调,作为当时对二战结束日最重要的反思。       从197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对于5月8日的纪念意义给予了更多关注,但直到1980年代,这一天作为纪念日才真正得到全面深入的解读。1985年3月,德国阿伦斯巴赫民意调查研究所针对战时一代人如何看待战争结束这一问题,对近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问题是:“日或者获悉战败的那一日,您究竟是什么感受?它更多的是失败的感受呢,还是解放的感觉占了上风?”结果只有1/3的男性受访者和1/5的女性受访者认为自己主要感觉到了“失败”。58%的受访者认为这一天是“解放日”。       2个月后的日,当上联邦总统的魏茨泽克也发表了与他此前态度大不相同的讲话。讲话的基调是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战争的结束:“日是一个在欧洲具有决定性历史意义的日子。我们需要并且有力量尽可能不加粉饰、不带偏见地正视真相。”虽然不同的德国人对于这一天有着截然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但是魏茨泽克之处,从政治意义上赋予这一天“解放性”的意义是合宜的:“5月8日是解放之日。德国人经历的逃亡、被驱逐和失去自由,其根源并不在于战争之终结,而是在于战争之肇始和发动战争的那个极权统治的发端。德国人不应该把日与日割裂开来。”所以,他也就是自然地要求“我们所有人,无论是有罪还是无罪,无论是年长还是年轻,都必须接受过去。我们所有人都受其后果的影响并且为其承担责任。”范丁梁指出,对于德国人罪责和责任是不同的概念:“尽管年轻人不是战争或罪行的实施者,但是在德国人看来,他们也需要为父辈、为历史承担责任。”       在1994年5月进行的一次民调中,已经有69%的受访者认为二战的结束及其给德国带来的后果是解放性的了,而认为是一场失败的则只占到了13%。与此同时,将二战结束视为解放的这种观点也开始受到了质疑。1995年二战结束50周年之际,爆发了统一后的德国如何对待纳粹历史的大讨论。当时发表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一项有300多人签名支持的声明成为激化讨论的推手。这份声明宣称,对5月8日解放性的片面强调让它的内在矛盾性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德国人快要忘记这一天同时也意味着“东部驱逐暴政和新的镇压的开始以及我们国家分裂的开始”。显然这份取名为《日——反对遗忘》的声明所谓反对的是对日带来的痛苦的遗忘。       由此,各方就5月8日究竟是解放日还是失败日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从之后一次的民调显示来看,范丁梁认为“1995年政治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激烈讨论,对于德国人的历史意识显然并没有发挥什么直接的重要作用。”       “5月8日这一天作为纪念日,不像其他纪念日有着诸如独立日、国庆日等等名称,它没有,就是因为它过于丰富的、无法达成统一的各种内涵。”范丁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原标题:涨知识|5月8日对于德国人来说,是战败日还是解放日?)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德国民众:“今天是我们的解放日”_新华每日电讯
纪念纳粹投降70周年
德国民众:“今天是我们的解放日”
日 09:53:1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字号 】【】【】【】
  “对我来说,1945年的5月8日是解放日……没有那一天,我今天也不会站在这里。”在柏林卡尔斯霍斯特博物馆的苏军坦克前,20岁的安东尼奥·莱昂哈特讲述对70年前那段历史的看法。
  莱昂哈特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他的曾曾祖母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死在毒气室,他的曾曾祖父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被射杀,他的曾祖母和祖母因受“雅利安人”曾祖父的保护而幸免于难。在莱昂哈特看来,如果战争没有迅速结束,纳粹的种族暴力会进一步蔓延,他的曾祖母和祖母可能难逃厄运。
  70年前的5月8日,纳粹德军在柏林东郊一座军官学校内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军官学校今天已成为卡尔斯霍斯特博物馆,在70年后以展览、演讲、放电影、献花圈等形式与公众一同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博物馆馆长约尔格·莫尔说,日对德国人来说意味着战争结束,也意味着苏联红军将德国人从纳粹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历史对德国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重获欧洲民众接受的唯一途径。
  当晚,在纳粹德军签署投降书的大厅里,德国联邦政府文化和媒体事务专员莫妮卡·格吕特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驻德国大使以及博物馆观众共同为和平举杯。格吕特斯说,战争刚结束时,很多德国人认为这里是“战败之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将这里视为“解放之地”。
  为感谢苏联红军解放德国,韦尔德夫妇每年都到博物馆的苏军坦克前献花。“我们需要这么做,”现年80岁的韦尔德太太说,“我们经历了战争,是苏军将我们从德国法西斯政权中解放出来。”
  韦尔德太太回忆,二战期间,很多本土德国人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后来归国的德国士兵向家人讲述了德军在其他国家的所做所为,人们才意识到战争的残酷。
  在博物馆的苏军坦克和战亡将士纪念碑前,从小在柏林长大的克丽斯塔·埃勒尔停留许久。“我必须感谢这些苏军将士和他们的家人,向他们鞠躬致敬,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因为战争失去儿子、父亲,”埃勒尔哽咽说。
  埃勒尔经历过盟军空袭柏林。1945年战争结束时,她刚11岁。“5月8日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战争结束了,不再有枪林弹雨,却仍有饥饿与寒冷。”她说,“为什么要有战争?战争对谁有好处……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和平。”
  博物馆的纪念活动吸引不少战争亲历者前来,和平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卡尔-海因茨·克林内尔特1936年出生在奥珀伦,那座城市二战后被划归波兰。二战期间,他和家人被迫南迁。“我是战争中的孩子,空袭、战斗都经历过,我的一生都在为和平而努力,希望战争再也不要发生。”他说,博物馆举办纪念活动非常好,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时刻保持警醒。
  现年86岁的柏林人汉斯·温策尔回想起二战,只能用“太可怕了”来形容。他的父母和6个兄妹均在空袭中丧生。被问及他想对现在的孩子们说些什么,他回答很简单:“永远不要发动战争。”
  (记者郭洋、唐志强)新华社柏林5月8日电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欢迎您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规模最大的战争,随着原子弹的蘑菇云从岛国升起,日本投降,也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但是发展至今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是二战战败国的德国与日本,战败后的结局却迥然不同,德国可以出口武器以及和他国共同研发兵器,而日本却连军队都不能拥有,也从不出口武器,更没听说过和他国研制兵器呢?
很多网友认为这是因为德国悔罪态度好,并且战争几乎摧毁了德国,而日本就不一样,日本的政府和军队士兵都还存在,要是继续保持武装状态很可能会导致军国主义反扑,说的似乎也有些道理,但虎哥还是觉得这是杞人忧天了,真正的原因和这些都没有关系。
[!--empirenews.page--]事实上德国位于欧洲冷战的第一线,前面就是苏军超过一半的陆军主力部队,上万辆战车上百万人虎视眈眈的盯着西欧,而且德国就在苏联家门口,苏军真要调动军队可比美军快多了。
所以为了维护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如果德国自己不强的话,那难道要美国人随时凑几十万人在德国扛着?
实际上德国不光是保留军队,而且还是北约的一大主力,在冷战期间德国要为北约提供12个接近满员师,其中包括10个重型师,是北约第一大重装集群。要养活这么大规模的部队,自然只能鼓励德国军事工业复苏,而对外销售武器也是促进复苏的一个重要手段。[!--empirenews.page--]但是日本就不一样了,两国隔着大海,苏联战后就造了三十几条大中型登陆舰,还分散在四大舰队中,真要是说打上日本列岛纯粹是苏联吓唬日本。
在美国海军超强的阵容前,苏军的装甲部队能上得了日本列岛都是问题,那这样就没必要让日本拥有大量军队了。
所以日本保留军队才是对美国权势的淡化,加上美国的坐镇使得日本的防务压力很低,同盟国的便利使得日本武器装备还不如直接买美国来的方便。这几种因素导致日本在武器方面如今的劣势,没个几十年怕是赶不上来了。
  我们都清楚的记得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表达德国的道歉和对二战的忏悔,此举震动了世界。德国从那时候起用其真诚的举动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原谅。而同样战败国身份的日本至今仍然把二战战犯当国家英雄般在靖国神社里供奉着。这两个发动战争的国家在将非人的暴力强加给别国的人民后,本国的人民也同样遭到了暴力的反噬。可是从两个国家战后对其战争罪行来看,德国人民对战争有着发自内心的恐惧和厌恶,新纳粹主义虽然存在但在德国政治生活中是被边缘化的没有市场。可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继承者&&日本极右政治势力却能堂而皇之的在国家中枢登堂入室参与国政。日本和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为什么在反省他们的战争罪行时态度迥然不同呢?
  这个问题和宗教、人种、文化没什么必然的关系,事情没那么复杂。记得我上学前和小伙伴有时候打架,被我的父母知道了就在家里数落我有时候情节严重,就打我一顿可是我下回还会打架改不了。上了学之后我又和同学打架,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还把家长也叫来了。做检讨的时候我心里那个委屈、愤怒就别提了,但是畏于老师的淫威老老实实的做了检讨还道了歉。回到家老爷子也没废话直接小棍子伺候,把我打得我妈都跟我爹急眼了,那也没拦住我爹的&家暴&,一顿狂风暴雨下来我的某个部位据说是开了花,我妈一边给我上药一边掉眼泪还一边数落我看你以后长不长记性。我是两天没下得了床整天趴着,这还没完三个月的零花钱也被剥夺了。打这之后,我是基本不在公开场合打架,一定做到战前避免目击者战后不留痕迹。
  为什么我要说一段这个关于我家的&暴力史&呢?作为我个人而言,打架这个出格行为在学前和上学后所收到的惩罚是完全不一样的。学前时只是口头教育或轻微的暴力教育,付出的成本不大过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但是上学后就大不一样了,不但在同学面前丢尽了脸面,而且遭受了从未有之&家暴&和伴随的经济制裁使我印象深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反观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对比一下德、日两国在战后的损失就能看出端倪。
  德国方面在苏联的主张下把德国原来的东普鲁士大部划给波兰,以补偿苏联占有波兰的领土。这样德国是以丧失大片国土为其战败的代价的,而且东普鲁士地区的德国人在二战前是战争意愿最强烈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打击使德国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心理上的战争动力。在意识形态方面不管是东德还是西德宣扬纳粹主义是非法的而被被严厉禁止,所有关于掩盖纳粹德国战争罪行的言论也是要受到社会的谴责的。而对于其战犯的制裁应该说也是很严厉的除去纽伦堡审判,对那些隐姓埋名罪恶滔天的纳粹分子的调查追击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结束。经济上对相关国家的补偿德国也是毫不含糊,商定之后该给多少一分也不差真金白银的给足。德国的工业体系在战后也受到惩罚,很多企业被拆分。不同于一战之后德国的工业体系完整的保留下来没怎么受到战争的破坏,二战后期战争是在德国国土上全面展开的破坏非常严重。后来由于冷战的原因,德国被大国分成了两个国家经历了长达40多年的分裂。应该说这些经历让一代一代的德国人记忆犹新,为付出战争的代价让他们对战争有着本能的恐惧。直到现在德国要有什么对外的军事活动或增加军事装备的规模,政府要先对选民费尽口舌的解释清楚。而且对外军事行动都是配角跟班的角色,态度不那么积极。
  再来看看日本,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也使日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大城市在美航空兵的打击下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大型建筑,工业体系遭到了同德国一样的毁灭性打击,原子弹的爆炸使日本最后的疯狂戛然而止。在领土方面,日本失去了其北方四岛领土。战后的日本由美国占领管辖,因冷战的需要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原来支持其战争机器运转的企业财阀不但没有受到清算惩罚反而因为美军的战争需求成为美军的兵工厂而得以迅速恢复产能。当初为日本军队制造杀人武器的企业如三菱、富士、日立、东芝这些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名字至今仍然以大财阀的身份存在,掌控者日本的支柱产业。另外在对待战犯的问题上也是不能和纽伦堡审判相比的,作为国家最高的战争行为决策者和负责人裕仁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只是由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者转变为一个需君而已。而对于战争的执行者的惩罚相对于德国也是很不彻底的。而让今天的中国人无比痛恨的靖国神社仍然成为很多日本人的精神圣地,那些双手沾满被侵略国家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也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当做国家英雄被膜拜,这一切致使坚持和平的声音在日本渐渐成了非主流。而掩盖、否认日本战争罪行的言论居然不被禁止,而且还能作为政治口号拉取选票,炒作有关日本侵略史真实性的话题成为日本政客吸引选民的常用手段。这样的社会舆论导向出现什么修改教科书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对待反省战争罪行方面,日本对国内外着重宣传的是战争给本国带来的灾难而绝口不提他们对其他国家的破坏,好像只有他们日本是战争的受害者老是拿广岛长崎来说事,这本就是对战争的歪曲。而对于被侵略国的经济赔偿日本却多是以援助的方式给付,这倒好明明是赔款成了援助要知道赔偿和施舍现在心理上是完全不同的换了个名目性质却完全变了。军事力量上,虽无军之名却有军之实的自卫队其军可以说在亚洲无出其右,其对外军事行动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积极性屡次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
  综上所述日本与德国在对各自的战争罪行的态度上的差别,完全取决在于两个国家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各个战胜国对于这两个国家关于战争罪行的追究虽然在大国操纵下都有妥协的成分而不那么彻底,但是明显日本的代价远远小于德国的。日本在战后其产业、经济主体,文化教育体系,政治体系都是从以前的体制中沿革下来的,在美国的干预下虽然有所变化但也只是压制而不是质的改变。现在很多的日本政客或政治家族都是战时那些风云人物的后代,有的其祖上就是战犯。相比日本,德国在产业上也有从战时保留下来来的,但是人家从法律制度、文化宣传、社会舆论上对一切歪曲、否认战争罪行的言论持坚决打压的态度。说到底,如果把发动战争看做是犯罪的话,那么日本人的犯罪成本与其犯罪行为应受的惩罚严重不对等,这是日本人不能吸取教训的根本原因。现在的日本很像一战后的德国,在极右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下仍然具有可怕的战争意志和战争能力。未来中日或将终有一战,那时候中国将会以雷霆手段教会日本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新帐老账一起算个清楚。(文 liutao1494)
& 文章摘自《1945--大转折的一年》 作者:〔德〕泰奥索梅尔 著 任翔 徐洋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 核心提示:一个布雷斯劳人讲述的事实是最典型的:&人们一定见过一个苏军士兵与德国孩子分享他最后一块面包,或者一个苏军卡车司机在公路上主动搭载一位老太太和她的散了架的手推车,并把她送回家的情景,但是,人们也一定见过,苏军士兵在公墓里暗中守候,准备袭击、抢劫、强奸从这里路过的悲伤的单身妇女或姑娘的情景。&
&&& 全世界的人都在欢呼自己的胜利。正如丘吉尔所说的,德国的投降发出了&人类历史上最让人开心不已的信号&。白金汉广场上、香榭丽舍大街上、哥本哈根大街上、莫斯科红场上,纽约时代广场上,以及圣弗朗西斯科的大街上,到处都在进行有组织的集会,欢庆欧洲的胜利日,联合国的成立已经被列入议事日程。杜鲁门总统说:&西方世界已经从凶恶的强国手中解放出来!&斯大林轻蔑地避开西方盟国的努力不谈,喜气洋洋地说:&伟大的胜利日到来了&&斯拉夫民族终于战胜了德国暴政。&晚上,莫斯科以1000门火炮的30次齐鸣,向战胜国致敬。
&&& 喜不自胜的沙尔&戴高乐在那个繁星之夜差一点被欢庆的人群挤死,他反复强调法国分享盟国凯旋的心情:&战争已经结束,胜利已经到来,这是联合起来的各国的胜利,这也是法国的胜利!&温斯顿&丘吉尔轻松地、令人倾倒地说:&在这里,在英仑三岛,在整个帝国,所有人的心跳都充满感激之情!&当叫',他也像杜鲁门总统一样强调,战争的日子和苦难还没有完全过去:&日本,狠毒无比的、贪得无厌的日本还没有被战胜!&太平洋战争还在继续。只有欧洲确立了和平,人们渴望的和平状态,只能等到彻底停战以后才会出现。约翰&基根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和平还没有给经受战争的人们带来安宁,胜利的大军成群结队,蜂拥而至。战争使德国国防军的1000万士兵成为俘虏,800万德国人流亡,300万巴尔干人流亡,200万苏军士兵成为战俘,数百万人从事奴隶劳动和服苦役,到处颠沛流离--欧洲在战后要结束这场'颠沛流离的群体的'悲剧还需要10年时间。在英国和美国,5月8日,人们纷纷走上大街欢庆'欧洲胜利日',而在它们的士兵赢得胜利的欧洲,战败者和他们的牺牲品正在战争留下的废墟中绝望地寻找食物和住处。&
&&& 人们就这样坚持活下来了。可是现在,噩梦是过去了,人们面临的是新的问题。枪声没有了,可并不等于痛苦和死亡没有了。
&&& 几百万德国士兵,他们在投降以后进了战俘监狱,凡是没有被送到邻国强制劳动的人,现在可以陆续回家了,但是,落到苏军手中的人就麻烦了。这样的不幸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
&&& 正如阿尔萨斯人阿尔弗雷德&绍布所说的,谁有运气,谁就留在西方。他讲述道:&我没有回苏联去坐牢,我回到了斯德丁。1945年8月一日,我住在斯德丁,在码头上给人家装卸货物。苏联盘剥德国,把所有工厂洗劫一空,拆毁了铁路,把机车装车运走,输出粮食和食糖:这就是我们在斯德丁监狱从事的劳动。&
&&& 苏军把抓获的大部分战俘送到了本国国内或西伯利亚。到了那里,他们在苏联首都的莫斯科河两旁建造了硕大无比的住宅区,人们至今还管这里叫&德国家园&,他们有的被送到顿涅茨煤田,或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服苦役。最后活下来的人事后记述了这段苦难的经历,有些好心的苏联人对他们表示理解和支持,把他们当人看待,场面十分感人,当时有许多人没有活下来。1945年,有310万德国士兵成为战俘,进了苏联的战俘监狱,在10年的时间里,死了220万(在德国的570万苏军战俘只有240万活下来)。
&&& 战犯在法国人那里遭遇的命运也不是很妙,长长的队伍从法国占领区向莱茵河方向出发,前往洛林矿区,前往农村从事强制性劳动,去城市做清洁工,去矿山服苦役。在法国,有21000名德国战俘没有活下来,许多人死于劳累过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欧洲所有已解放的国家的平民百姓也在忍饥挨饿,也像大批德国战俘一样忍受寒冬。
&&& 在美国和英国占领区,战俘们同样没有好的待遇。赫尔穆特&施米特当年26岁,上尉,是英军的俘虏,被羁押在比利时的英军营地。他后来回忆说:&我们饿得快要虚脱。&他表示理解地补充说:&不给吃的东西,不是人家良心不好--人家根本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战俘。&这是事实。仅仅在4月份的前三个星期,美军的先头部队就俘虏了100万人,投降以后还有几百万人被俘。数千名战俘被驱赶到莱茵河、纳厄河和美因河畔的草地上。有一份报道描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
&&& &美军警卫部队住的也只是简易房和木板房,收容所里住得非常拥挤,默尔斯附近的比德里希收容所就收容了25万原德国国防军士兵,这些战俘只有五个饮水站,所以等待取一点水的人经常排成上千人的长龙。&食品供应也极为紧张,巴特克罗伊茨纳赫收容所的一位战犯在获释后说:&我们忍无可忍,摘树叶,吃树叶,半个月后那些小树全都变成光秃秃的了。&
&&& 在几百万战俘中,还有一个后来记录说:&4月24日我被美军抓获,被送到了辛齐希收容所。每1000人编为一个营,每100人编为一个队,每10人编为一个组。我们就这样10个人住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我们在自由的天空下不得不耐心等待了三个月。即使是伤员也只比别人多一捆稻草。莱茵地区多雨,有时要下一整天,而我们只能露天待着。死亡的人很多。第一顿饭很有意思,我发誓:10个人分得了一截面包,每个人分得了一小片,外加一汤勺奶粉和一汤勺白糖。在三个月中,天天如此。我的体重只有95磅。每天都有死人被抬出去。而广播里还在说:'德国士兵们,你们慢慢吃,你们好久没有吃到什么东西了。你们今天得到的伙食,是世界上膳食最好的军队提供的,要是你们不慢慢吃,你们一定会被咽死'。人们只有一副可怜相。我们的样子就像我们后来在电影里看到的集中营的囚犯。6月21日,我们乘坐马车回到了家乡。&
&&& 在许多收容所都爆发了瘟疫,患疟疾的人有气无力地躺在污水横流的泥地上。西方盟军收容所死了大约10万人,苏军的收容所死了大约110万人。在南斯拉夫投降的194000名国防军士兵中,有8000人死亡。
&&& 为了使那些获得解放的小国家也能动用战犯从事强迫劳动,美军向法国输送了664000名,向比利时输送了64000名,向荷兰输送了7000名战俘。剩下的战俘陆续被释放,他们分别乘坐拥挤不堪的火车、煤气载重汽车或者步行回家。
&&& 大约有1200万德国士兵在战争结束时没有成为战俘,他们是幸运的,大约有500万人在夏天就回到了家。
总而言之,人们对德国人的仇恨到了极点,认为&每一个德国人都是纳粹分子,所以每一个德国人都该放逐。&
&&& 下面我们举一个下西里西亚的例子,这是格律恩贝格主教格奥尔格&戈特瓦尔德牧师报道的苏军进驻以后的残暴行为:&日,苏军进入格律恩贝格,35000居民中,只有4000人留在城里。按照苏军士兵的说法,在这个城市和郊区,他们放假三天,可以任意抢劫,
&&& 实际上不是三天,而是几个星期。到处浓烟滚滚,整个街面全部被烧毁。到6月中,全城有电,没有水,仅靠几口水井远远不够。自来水厂和发电厂已经被炸毁,加油站已经无油可加。
&&& 在这个城市,不分白天和黑夜,经常能听到被蹂躏、被强奸的居民的痛苦叫声。妇女和姑娘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人。我亲眼看见并埋葬了一些尸体。
&&& 这样的暴行有多么可怕,下面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在全城留下来的4000人中,头两个星期就有500多人自杀,其中有整个家庭,有男人,有妇女,有儿童,有医生、高级法官、工厂主和富裕的公民。自杀者的尸首在两个星期内不得安葬。他们不得不停留在家里,或被抬到人行道上,以儆效尤。资本家(工厂主)、、被怀疑当过兵的男人--只要有一双靴子或一套制服--以及想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男人,只要一经抓获,就立即被枪杀或打死。
&&& 逃亡家庭的家具,主要是衣物,都被装上卡车,运回苏联。不值钱的东西被扔到窗外或运到垃圾堆和沙石坑,统统销毁。德国妇女被分成小组,在苏军女兵或享受一定待遇的随军女仆的监视下,整周整周地做这项'清理工作'。&
&&& 在那几个星期里,强奸妇女像抢劫掳掠一样,是每天的日程。当然,人们也不时能听到关于苏军富有同情心的报道。人们感到最可怕的是红军士兵的反复无常。下面一个布雷斯劳人讲述的事实是最典型的:&人们一定见过一个苏军士兵与德国孩子分享他最后一块面包,或者一个苏军卡车司机在公路上主动搭载一位老太太和她的散了架的手推车,并把她送回家的情景,但是,人们也一定见过,苏军士兵在公墓里暗中守候,准备袭击、抢劫、强奸从这里路过的悲伤的单身妇女或姑娘的情景。&
&&& 在帝国保护区的情况也没有什么两样。苏联红军于5月5日进驻布拉格,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其他地方一样:他们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疯狂地抢劫、奸淫和杀戮。而捷克人对待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德国人的态度,就像波兰人对待他们认为&重新收复的地区&--奥得河一尼斯河地区的德国居民一样,长期积累的愤怒和报复欲望现在有了发泄的机会,袭击和虐待事件频发。
&&& 一位德国妇女描述了她在德国投降后一天的遭遇:&5月9日,没有孩子的妇女--年纪最大的75岁--必须到院中集合。我们被分成劳动小组,然后高举双手,被赶到通往摩尔多瓦桥的大路上,只要有人把手放下来,她就会得到押送士兵的枪托的伺候。大街上的流氓的行为更是可恶。这里的老年妇女特别可恨,她们手里拿着铁棍、木棍和鞭子。我们中的几个人就遭到了她们的集体殴打,被打得昏倒在地,爬不起来。&
&&& 三个星期以后,25000名到达布吕恩的德国人的遭遇更为惨烈。5月30日,新组建的捷克国民自卫军士兵在晚上9点以前开到大街上,挨家挨户敲打德国公民的家门,要他们9点钟拿着自己的包裹,站在自家门前。&女人们可以多留10分钟,以便她们叫醒孩子,给他们穿衣服,收拾家当,站到大街上。&在大街上,她们必须把自己的所有首饰、钟表、贵重物品、珍珠和现金当面交给国民自卫军士兵,只准留下结婚戒指。然后,他们在机枪的欢送下被赶出国境。然而,奥地利的边境守卫部队封锁了他们的道路,拒绝接纳他们。因此他们只能在捷克的一边露天过夜。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里,他们度过了一个星期。数百人死于营养不良和灾难性的卫生条件。
&&& 北波希米亚的拉贝河畔乌斯季的德国居民也遭到了捷克人的非难。他们在一次显然是由布拉格策划和指挥的大规模迫害行动中,被轰出家门,被赶到了大街上,被乱棍打死或枪杀。许多人从拉贝河桥上掉到了河里,机枪扫射,结束了这些在水中挣扎的人们。根据捷克官方的统计,在这次大屠杀中,死了几十人到几百人。相反,据德国人的估计-一联邦政府一个科学委员会后来证实--那次至少被杀死人。
&&& 波兰人也这样进行故意刁难。他们扣留德国人的食品购货卡,不让德国人从事有偿劳动。当时管制委员会的官员贝尔福是英国人,他根据官方的报道,了解了10月6日发生在布雷斯劳的事件:&一大早,五个波兰民兵命令一个教师和他的夫人在两分钟内离开自己的家,他的钱全部被抢走。他与其他的130人到达集合地点以后,他仅存的一个手提箱还遭到了搜查,到最后,箱子里的东西所剩无几&&他们被用马车拉到火车站,送上毫无卫生设备的运输牲口的车皮,晚上6时到早上6时一直被封闭在车厢内&&这一次的行程是11天,这些乘客在11个夜间中有9个夜间遭到了抢劫。&
&&& 战争的结果被转嫁给了老百姓。在被炸毁的城市里,寻死路的老百姓有50万,流亡的和被驱逐的有140万,在逃亡途中死亡的有280万,德国士兵阵亡的有376万,失踪的有50万,受伤的有400万,其中许多人举着拐杖在废墟上蹒跚--沃尔夫刚&波尔歇特的士官贝克曼,一个戴着放毒面具、膝盖僵直、&站在门外&的男人,是这个混乱不堪的时代的写照。&两个男人坐在城墙下的码头上,三条腿悬挂在水面上。&--诗人的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诗句凸现了当时的残酷现实。
&&& 我们可以从许多具体的证据中再现那个崩溃了的社会的感情世界。比如,在邓尼茨的执行内阁的档案中保存下来一份特别勤务局的报告。这份报告形成于1945年3月底,突出表现了第三帝国崩溃前不久的情绪。报告简明扼要地指出:&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赤裸裸的生存问题。&在这方面,国防军和老百姓、政党和非政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普通人和学者、城市和农村、纳粹的反对者和拥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有四件事情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
&&& 第一,回归小团体。&所有的人都渴望宗族和家庭的团聚,只要一听到外界传来关于德国的不幸的消息,同属一个小团体的人们至少能共同分担痛苦。&
&&& 第二,食品供应紧张。&居民们倾其所有,也喂不饱肚子。土豆和面包不够吃。大城市的妇女竭尽全力为孩子们寻找食物。本来就已经很不幸了,现在偏偏又来了饥荒的幽灵。&
&&& 第三,前景渺茫。&所有的计划开始失灵。那种样子,仿佛所有不遗余力的临时安排都无济于事&&大部分民众都已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什么享受,就享受什么。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理由,就聚会喝酒,而这个酒本来是留着,等待庆祝胜利、黑暗过去,等着丈夫或儿子回家时喝的。许多人都有自杀的念头,询问哪里有毒药,哪里能弄到手枪,或其他能赶快结束生命的工具,这种想法非常普遍。&
&&& 第四,抛弃国家社会主义。&由于对自己的轻信感到深深的失望,所以,在志同道合者中间产生了悲伤的感情、被打败的沮丧、痛苦和不可遏止的愤怒&&我们感到大势已去,我们行将灭亡,所以现在除了对敌人的想法以外,又产生了对自己领导的危险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我们被卷入这场灾难,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 战争结束后,这种明显感觉得到的感情波动越来越强烈,甚至成倍地增强。人们在自己的家庭圈子里靠拢得越来越紧密,因此强化了一个经验事实:村子里某家着火,每个人都赶紧往自己家里跑。食品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每天的面包而展开的争夺越来越残酷无情。但是,明显越来越黯淡,而&百无聊赖、萎靡不振或不思进取,一句话,无所事事的人&越来越多。
&  同样是二战的战败国,就在日本因与中国的钓鱼岛争端而折腾着自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时候,德国总理默克尔则思路清爽地率领几乎半个内阁访问中国。
  德国和日本一样,既是二战的战败国,也是战后迅速恢复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国家。但和日本陷入二十年停滞陷阱不同的是,做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一直是工业化国家增长最快的国家,更是经济危机以来表现最佳的发达国家。但德国和日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德国和世界各大国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哪怕是和远隔万里、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而日本则到处惹是生非。
  今天的德国是中国最大的欧洲贸易伙伴,欧洲出口到中国的货物,德国就占了一半。而中国也是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自默克尔2005年担任总理以来,这已经是她第六次访问中国,更是半年以来第二次访华。德国访华团的规格之高、份量之重是前所未有的,访问团阵容包括7位部长及20家大企业代表。用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的话称:&默克尔和她的半个内阁飞越了近半个地球来到中国,这充分证明了德中关系的宽度和深度&。
  就在默克尔访华前一天,柏林特此发表声明,高度赞扬德中两国的友好关系,并使用了&特殊关系&这一词语。而这一词语迄今为止只用在德美关系和德英关系上。
  双方的特殊之处更体现在:虽然德国与八个国家举行了政府磋商会议,但只有中德两国启动并贯彻了这一政府磋商的机制。几乎每次默克尔来访,温总理都会亲自全程陪同,甚至2010年陪同她一起在西安度过56岁生日。而温总理访问德国,也同样是超高规格的欢迎。今年四月温总理访问德国时,常对中国表示批评的《明镜周刊》甚至奉承说,温家宝是来看老朋友。也难怪,温家宝总理一直公开盛赞中德友谊是&不可动摇的&,而且堪称&世界的榜样&。
  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默克尔举行会谈,共同主持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
  和日本相比,德国无论是和邻国、世界大国的关系,还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性、有效性都远远走在前面。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
  首先,德国比日本更快摆脱由领土争端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以及政治的不稳定。
  同样作为战败国,二战后的德国很快就接受了战后领土受到变更这一实事。德国不仅(在没有同法国签定任何条约的情况下)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人民讲德语的人口比例相当高)还给了法国,更把高达三分之一的国土割给了波兰(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200多公里)。甚至德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东普鲁士也有一部分成了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飞地。二战后的六十多年,德国从未对领土丧失提过异议。
  反观日本,二战后却与东亚和远东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俄罗斯分别产生了领土争端问题。恶化的关系不仅令日本在亚洲陷入孤立,更使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意愿成为空想,同时也彻底葬送了它未来希望成为独立国家的可能:没有中、俄的支持,日本根本无法摆脱美国的控制。 和如此之多的邻国盟国以及世界大国交恶,不仅令日本国际政治空间大大缩小,经济上也同样损失严重。比如资源短缺的日本就无法得到俄罗斯的能源供应&&这也是日本在和中国竞争俄罗斯天然气管道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经济危机出现后,中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德国因为中国的拉动,很快走出低谷,保住了欧洲经济龙头地位。而日本却由于领土争端在稀土、旅游等方面一再受到中国报复。
  其次,二战后德国比日本更深刻透彻地对战争责任进行了反省。
  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绝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从而为欧洲和平做出了贡献。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 1995年6月,德国前总理科尔继勃兰特之后,双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道歉。
  为教育后人,德国政府更将多处纳粹集中营遗址辟为纪念馆,在教科书中增加揭露纳粹罪行的内容,旨在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人生观。除此以外,德国还制定相关法律,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先后向波兰、俄罗斯、捷克等受害国,尤其是受害的犹太民族赔偿了近550亿欧元。今天,已经不再有多少欧洲人对德国曾经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耿耿于怀,也没有哪个被害民族今天依旧对德国不依不饶。
  德国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直面历史,以史为鉴,付诸行动,方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被盟军解放60年活动的讲话中所说,必须严厉抨击纳粹的&冷酷和残暴&,对于纳粹的暴行,德国负有道义和政治责任,铭记这段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世界的共识是:现在的德国已经与过去彻底划清了界限。
  尽管德国已经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原谅和信任,但即使西方国家允许德国重新武装,德国也把这支50万人的军队完全纳入北约的指挥之下,自觉放弃获取核武器的权利,并保证严格采取防御政策,同意数十万北约大军驻扎在联邦德国境内。
  反观日本,不仅在道歉上推三阻四,勉勉强强,国内更有不少政客、学者屡屡开脱战争责任,这包括质疑南京大屠杀、为强征慰安妇辩护(把慰安妇说成是受害人的自愿行为)、修改教科书。特别是战争的直接责任人裕仁天皇生前从未因战争行为公开道歉,仅在接见韩国总统时表示&遗憾&。天皇的态度助长右翼份子的气焰,日本军国主义狂热者至今仍为了捍卫天皇名誉采取激进手段。1990年长崎市长本岛等公开表示裕仁天皇应该负战争责任,遭到右翼人士枪击重伤入院。不仅如此,更有多位首相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尽管日本在二战期间给相关国家造成如此重大的伤害,但年年日本高调纪念的却是广岛和长崎,俨然把自己打扮成战争的受害者。
  对于侵略事实,日本更是多方狡辩否认。1977年,日本文部省在一个标准历史书中把二战中的日本给战争对方造成的伤亡、日本的战争暴行,和强行将中国及朝鲜犯人送往日本劳动营的内容删去,只留下了一些美国轰炸东京的照片、一幅广岛废墟的照片和一份日本战争死亡人数的统计表。1988年日本首相竹下登说:&上次战争是否是侵略战争,应当由后世历史学家做评价。& 1986年9月,日本文部大臣藤尾正行宣称1910年日本对朝鲜的吞并是朝鲜心甘情愿成为殖民地。 1988年春,二战后法务大臣、文部大臣、日本国土厅首脑奥野诚亮否认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无效&,要从舆论上&再审东京审判& 。1990年,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说日本人在那里(指南京)搞了一次大屠杀,但那不是真的,它是中国人编造的故事。这个故事破坏了日本的形象,它全是谎言。& 1994年5月,法务大臣永野茂门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出来的&。当时的日本首相羽田孜竟还称赞永野是&一个正直而又稳重的人&。
  日本对历史的歪曲从来没有停止过,最新的一次则是日,南京的友好城市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会见南京代表团时称,&南京事件没有发生过&。
  日本的战争态度,和德国相比简直不可以道里计。我们不妨设想,德国如果质疑自己是否发动了侵略战争、质疑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人数、如果德国领导人参拜希特勒自杀之地、高调纪念二战中死于盟国轰炸的受难者,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正是由于日本无法彻底正视、反思历史,也自然无法取得亚洲各国的原谅,也一直被世界所警惕,并一而再成为恶化各国关系的导火索。1971年日本天皇裕仁访问荷兰的时候被愤怒的荷兰民众袭击,而且引发暴力抗议示威。裕仁天皇访问美国时,他并没有对战争道歉,因而在有的地方被称作&希特勒&,要他滚回去;他种下的纪念树在第二天便被砍倒,树根上被倒了浓盐酸。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为了入常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譬如对苏丹就提供了1亿美元的援助),但最终依然是众叛亲离。
  日本和德国的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历史问题上、政治智慧上。经济上也同样如此。
  二战一结束,冷战继起。日本和德国借助冷战的历史契机(日本命运的转折点主要是朝鲜战争,德国则接受了36。5亿美元的马歇尔援助,而且美国对它们实行不对称贸易战略:即在贸易保护的同时,它们的产品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美国),凭借和平红利(即军费开支几乎为零)和二战前积累的人力和技术基础,两个战败国迅速复苏,均重新成为经济强国。
  但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却是那么的耐人寻味。虽然日、德经济复兴都严重依赖对外出口&&德国的出口量甚至在八十年代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神奇的是德国没有和任何一个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相比之下,日本不仅被美国强压着签订了广场协议,更被迫终结日本奇迹,并从此进入长达二十多年、持续至今的停滞期。
  究其原因在于,德国的出口战略和日本完全不同。
  一是德国没有采取入侵式的贸易出口方式:它尽量分散其出口产品的种类。以1987年为例,德国没有一种产品的出口能占到25%以上的份额。而日本机电产品的出口却占到74%;二是德国向尽可能多的国家出口,大多数公司只把不超过1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而日本则是把高达5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如1969年美国进口的钢铁42%来自日本,彩电更是高达90%。八十年代日本生产的半导体不仅占领美国市场而且还进入美国在欧洲的市场。能源危机后,日本生产的价廉、省油汽车更是充斥美国;三是为了不引起进口国的反感,德国在出口大量商品之后,还会在当地同时进口大量产品。而日本则是出口在美国,同时又在第三世界国家进口,以捞取巨额回报。
  日本和德国对贸易采取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法,其后果就和它们对历史问题采取完全不同的立场一样,德国没有发生贸易摩擦,也没有受到报复,而日本却被迫签下广场协议,最终为其愚蠢和贪婪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
  在应对经济危机上,两国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德国在全球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时,成为工业化国家唯一一个继续增长的亮点,堪称一枝独秀。而且它和中国一样,在危机中国际社会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决定欧盟命运的国家。而这一切则要归功于十年前进行的痛苦、甚至有些超前的改革。这些改革可归于一句话:大幅减少医疗、养老金和失业补贴方面的开支。其具体做法包括:延长退休年龄至67岁、养老金缴纳比例由19。5%提高22%、领取失业金的时间从32个月一下砍到12个月(55岁以下失业者)、免费医疗改为每人负担10%并每次交纳10欧元的诊费、非处方药完全个人承担等。今天的德国,有五分之一的劳动人口每月收入仅五百欧元(法国最低工资为1200欧元左右)而不得不从事多份工作。
  在一个民主国家,实行这样的改革完全是纯粹的政治自杀,这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气和牺牲精神。当时甚至施罗德政党内部都出现大规模退党潮,其引发的全国抗议浪潮最终导致施罗德的下台。但令人可敬的是,随后上台的默克尔夫人依然继续了施罗德的改革措施,从而事实上挽救了德国,而且成为支撑欧元区的唯一力量。
  而同一时期的日本,虽然该国首相是被认为日本21世纪以来最出色的政治任务小泉纯一郎,但小泉并能够使日本拜托经济危机的阴霾。本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日本稍微有喘息的余地,但小泉纯一郎一直秉持其精英政客理念,在任期间对周边国家多次挑衅,使得日本的经济根本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从而得以回旋,最终只能将经济命脉托付给美国。
  小泉纯一郎在位六年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最后一次竟然选在8月15日二战结束日。小泉之所以如此挑衅中国,是因为以他为核心的政治精英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成功。他大概根本不会想到,他下台后仅仅五年,中国就取代了日本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对未来如此缺乏判断力的政治精英,又怎么可能把日本带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不过,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精英。2011年的皮尤全球态度调查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显示,只有日本人深信美国的实力将持久不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都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强国。从2009年到2011年,一直有 59%到60%的日本人相信,&中国永远不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强国&。同时期,在受调查的几乎其他所有国家,这个比例都跌至低于50%。看来,大多数日本人拒绝面对世界其他人&&包括美国人&&所看到的大势。
  日本在钓鱼岛的挑衅(同时也和韩国、俄罗斯发生争端)固然愚蠢和令中国人愤怒,政治精英的无能也给亚洲未来和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感,但日本的衰败却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这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的领土争端&&国力决定疆域,更有利于由经济发展所带来巨大社会矛盾的中国内部凝聚起来,而日本在钓鱼岛的挑衅也给了两岸三地携手保钓的良机,最终将成为中国完全统一的催化剂。对外,由于日本和韩国的争端,美国苦心建立的、针对中国的东亚包围圈内部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日本和俄罗斯的冲突也同样起到加强中俄同盟的效果。
  日本进入近代以来,曾两度崛起,但都是&半截&崛起:初期往往决策精准、行动果断,后期则走向反面,最终丧失前期崛起的成果。德国统一以来,也是两度崛起失败,但事不过三,德国这一次显然吸取了教训,不仅抓住历史机遇以和平的方式再度实行统一,更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美誉度甚高的国家。
  本来有德国这样的前车之鉴,一向以擅长学习和模仿外来文明的日本不难走出当前的困境。只是一个连自己的教训都汲取不了的国家,怎么可能借鉴得了他国的经验呢?显然,日本再次淡出历史舞台的哪一刻已经不远了。这大概就是日本文明的宿命。
德国战败国相关信息
德国战败国专题栏目,提供最新新最全的二战战败国_一战战败国_二战的战败国、以及德国战败国等相关信息
二战战败国
一战战败国
二战的战败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宁解放日长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