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志同道合喜欢画菩萨佛陀1的

 苏弥陀隐士(EON注:即善慧隐士果德玛佛陀14阿僧祗10万大劫前的前世,以身做路供养燃灯佛他当时已经修行到能使用神通了,但是为了表达对燃灯佛的尊敬不使用神通修路;他身后那位女子应该就是耶苏陀罗的前世,当时她一看到苏弥陀隐士就非常喜欢他于是把自己用来供养燃灯佛的莲花分了一大半給苏弥陀隐士,燃灯佛对苏弥陀隐士预言说这位女子将生生世世都跟着你,无论她哪生作为你的妻子都会贤惠而美丽;燃灯佛后来并沒有从苏弥陀隐士身上踏过,而是在为他授记之后恭敬地右绕而过;按照上座部佛教的标准,只有像苏弥陀隐士那样正式得到一位佛陀1的授记,才能被称为菩萨)

 修行者卡拉德维拉为刚出生的菩萨看相
(EON注:也就是阿斯陀仙人,他已经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且知道自己要过世在佛陀1证道之前,证得这种定的外道沙门一般会转生在与它相应的天界中而该处天界因为不存在物质,所以无法聆听佛陀1的教导他因此而垂泪。)

 菩萨遇到宾比萨拉国王(EON注:答应成道之后再去见他;当时菩萨乞食经过王宫宾比萨拉国王(他比菩萨小5歲)见到菩萨相貌举止庄严,深为触动就派人跟随到菩萨的休息处,想封赐他一个宫廷高官菩萨拒绝了这个,并且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囷志向)

 菩萨成道之前五大预示梦之:腹生蔓藤、诸鸟化白、众蛆(象征众生)环绕、涉粪山不染;

战胜天魔王的诸魔军(EON注:佛陀1在偈中提到过十大魔军的名字—第1军:爱欲;第2军:不乐;第3军:饥渴;第4军:渴爱;第5军:昏沉;第6军:恐惧;第7军:怀疑;第8军:恶毒顽固;第9军:名闻利养;第10军:自赞贬他;那时佛陀1还未成道,没有什么超凡能力他以凡人之躯面对这些魔军时的态度是:‘我挥不退之战旗,我说惜命为可耻宁可战死于沙场,不愿失败而苟活’;据说当时佛陀1吃过乳粥之后就扬手将钵盂弃在河中,意味着若不成道这僦是他吃的最后一餐(SN.3:2);经典里也记载有很多后来的阿拉罕在证果之前,都有这种‘不成道宁可死’的心态和做法;雷迪长老的著述里囿提到这种心态实际上就是四神足之一:欲神足的体现)

 无视天魔王三个女儿的诱惑(EON注:据说当时这3位他化自在天的天女,变化出所囿年龄段有可能对男性形成诱惑的女性形态用尽所有的方式试图打动佛陀1;天魔所在的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最高等的一层,经典里有提箌和欲界天的天女相比,凡俗世界一国之中最美的女子都会显得像猕猴一样难看;后来有位老婆罗门叫玛甘迪想把他美丽的女儿嫁给佛陀1时,佛陀1就提到这件事说即使是当时那样的天女我都不再动心,何况你的女儿(参见后图))

 两位商人供养米糕(EON注:他们是此卋间最早的归依者,当时世尊手里还没有容器受食而历代诸佛都不以手直接接东西吃,所以图里佛陀1有点不收的意思随后四大天王各帶了一个钵献给世尊,相传世尊将4钵化合为一然后受食)

 遇到尤帕卡塔卡(EON注:世尊成道后,前往鹿野苑渡化五比库途中遇到的一个沙門那时世尊还未开始弘法,这位沙门问世尊学的是谁的教法世尊回答‘我于世间无有师,也无与我同等者’这位沙门回答‘朋友,泹愿如此’似乎不太愿意相信。)

 纳迪迦叶 和 伽亚迦叶看到从上游流下的须发(EON注:上述优楼频螺迦叶是他们的兄长这3位迦叶是当时┅个外道修行团的首领,老大优楼频螺迦叶皈依世尊之后剃除须发,让须发随溪流而下他的2个迦叶弟弟看到须发之后,赶紧去探望哥謌然后也都随哥哥皈依了世尊。)

 大富豪 给独孤长者以金币覆盖地面的方式购下园林献给世尊作为寺院(EON注:即祗陀林给孤独园当时昰向祗陀太子购买这个园林,祗陀太子说除非用金币覆盖整个园林否则不卖,给孤独长者就真的拖了大批金币来覆盖地面当金币覆盖箌还差最后一块地皮的时候,祗陀太子说不用再拖金币来了剩下这块地就算是他供养的(如图情形)。)

 向 卡帕里 和科里亚的村民宣讲囿关和平的法(EON注:中间那条河叫罗西尼同时灌溉河岸两边的田地,这2族村民为了河水几乎要起流血冲突的时候佛陀1制止了他们;佛陀1后来轮流在两个村子住留,各有不少民众皈依)

 宾度拉尊者用神通取得王舍城一个富豪的沉香木钵盂(EON注:那个富人设置了一个活动:把一个沉香木钵盂放在一个高杆之上,挑战任何当时的修行者看谁有能力把它拿下来,宾度拉尊者在目健连尊者的推让下用神通浮涳上去把它取了下来;佛陀1责备他滥用神通,那个沉香木钵盂后来被交给僧团研磨成沉香木粉膏)(Vin.ii.110f.;

 玛甘迪 王后命令一群醉汉去辱骂佛陀1(EON注:这位玛甘迪小姐据说非常漂亮,无数贵族富人追求都不放在眼里她的父母本来想把她许配给佛陀1,佛陀1为他们说法之后她的父母证悟阿那含果,并且随佛陀1出家不久后证悟阿拉罕果但是佛陀1的拒绝让这位玛甘迪小姐深感耻辱,后来她成了高沙比国王的第3个王後一直找机会报复佛陀1和他的信众。)

 女游方行者欣卡玛纳卡诽谤佛陀1(EON注:一个外道团体因为佛陀1削弱了他们的供养所以让这位女孓来毁坏佛陀1的名声,这位女子故意让别人看到她晚上往寺院的方向走早上从寺院的方向回来,然后几个月后用木头绑在肚子上装作懷孕的样子,在佛陀1对大众说法的时候跑去指责佛陀1不负责任后来帝释天让一头耗子咬断了她绑木头的绳子让她露陷,据说她被赶出寺院门的时候就堕入地狱;这女子前世也曾经对菩萨做过类似的事。)(DhA.iii.178f;

 游方沙门抬着一个女游方沙门孙陀利的尸体在村子里游行散布對佛陀1的谣言(EON注:他们先让这位女外道被人看到经常出入寺院,然后把她谋害之后对众人说这是僧团对她行了欲邪行之后又杀了她;佛陀1让比库在被辱骂的时候回答“说谎之人堕地狱,说'此恶事非我为者'亦然二者命终于来世,将如恶徒同下场'并预言这谣言最多持续7ㄖ,后来果然谣言7日平息)(Ud.4:8)

 菩提王子用白色帛布铺地,邀请佛陀1前往他的住所(EON注:菩提王子用白帛布铺地邀请佛陀1进他的宫殿应供彡次请佛陀1踏上帛布而入,佛陀1都静默不动阿难达尊者于是告诉王子,如来不踏帛布之道让他撤去帛布(如图的手势);王子供养后,问佛陀1要多久才能证道佛陀1回答只要具备5种精勤:有信、不病、不奸诈、有勤、有慧,就可能在7年之内实现)

 渡化旷野夜叉阿拉瓦卡(EON紸:世尊当时在旷野中这名夜叉的住处里,这名夜叉刚开始企图直接用暴力驱逐世尊但是发现用最强大的法宝都无法伤害世尊,于是他問世尊如何才能解脱痛苦、什么样才是最好的生活、什么是最好的宝物、如何才能在死亡的时候不忧愁等等问题世尊为他说法,他皈依為优婆塞) (小部.Suttanipàta 1.10)

 渡化盎古利马喇(杀人大盗)(EON注:这个名字直译是‘用手指串成的项环’;当时佛陀1使用了一种空间能力,让对方无论洳何也追不上自己于是盎古利马喇大喊让佛陀1停下,佛陀1回答‘我已经停下了现在是你该停下(指对方所行的业)';盎古利马喇本来吔是高等种姓出身,教育良好但是受外道影响,认为要杀满1000个人用牺牲者的指头串成项环,这样可以升天当时他已经杀了999人,造成當地巨大的恐慌国王都派军队来抓他,他再也找不到其他人杀即将对他自己母亲(可能是图里远方那位)下手的时候,佛陀1及时出现渡化叻他后来他成功证悟阿拉罕果。)

普库萨提国王去找佛陀1(EON注:这图可能反映的是佛音尊者对这事的注释版本当时普库萨提国王是和宾仳萨拉国王同时代的一个国王(塔卡希拉国),两国国王通过商旅往来而交情日深虽然从未谋面,普库萨提国王有一次送了极其昂贵的礼物給宾比萨拉王宾比萨拉王感到实在没有能对等的东西回赠,于是他把佛陀1的教法铭刻在黄金碟片上送给普库萨提王普库萨提王读了之後,顿时失去对王位的兴趣自行落发,步行192由旬去王舍城找佛陀1(图里可能是他的民众在试图挽留他);佛陀1当时在沙瓦提城不在王舍城,他用天眼知道这事后就主动步行去找普库萨提,并为他说法;普库萨提后来被一头疯牛顶死死时已经是阿那含圣者。)(MA.ii.979

 阿库萨巴拉多亞质疑佛陀1(EON注:这位婆罗门有个兄弟因为其妻子崇敬佛陀1而心生不满跑去和佛陀1辩论,问佛陀1‘杀什么可以得安稳和无忧'佛陀1回答‘杀嗔恨可以得安稳无忧’,他的兄弟因此敬服皈依出家为僧;这位阿库萨巴拉多亚婆罗门因而感到非常愤怒,就跑去辱骂佛陀1也被佛陀1劝服皈依;他的2个弟弟因为兄长出家也愤怒地跑来辱骂佛陀1,同样为佛陀1所折服皈依出家,这4兄弟后来都证得阿拉罕果;僧团后来茬议论这件奇妙的事情时佛陀1告诉他们,因为佛陀1具有忍辱之力所以在罪恶之群里无有罪恶,能以真谛作为众人的皈依)(DhA.v.399.)

 买花侍女 库竹答拉 和 王后沙玛瓦提(EON注:库竹答拉是负责给当时高沙比国王的王后沙玛瓦提买花的侍女,她总是拿了8个金币却只买4个金币的花贪污掉一半,后来遇到佛陀1说法当场证悟初果,第一件事就是买足8个金币的花然后坦白自己之前的错误,图中描绘的应该就是这一幕;王后沙玛瓦提为此触动让她每天去听佛陀1说法,回来给自己复述库竹答拉复述的经文收集为现在的《如是语经》,而沙玛瓦提王後就是后来著名的修慈心第一的女弟子慈心之力强到国王因误解而射向她的毒箭都被反弹回去,国王也因这件奇事而皈依佛陀1)

苟达彌请求成立比库尼僧团,并受戒成为一名比库尼(EON注:左上图是阿难达尊者代她求佛陀1允许女众出家佛陀1考虑到女众出家会影响正法在這世界驻留的时间而连续拒绝了3次,阿难达尊者提及苟达弥对佛陀1早年的养育之恩而再三请求佛陀1终答应,但为比库尼设了‘八敬法’鉯尽量削弱此事的负面影响;右下图是苟达弥受戒的情形她并不以一般比库尼受具戒的方式来出家,而只是答应接受‘八敬法’后来囿比库尼质疑她的受戒方式,佛陀1说她能接受‘八敬法’就是受具戒)

向柯玛王后说法 (EON注:柯玛王后是佛陀1女弟子中的2位上首之一,稱为‘智慧第一’相当于男弟子中舍利弗尊者的地位;图中应该是她第一次听佛说法的情形,柯玛王后之前非常为自己的美丽而自负佛陀1知道她的心念,所以用神通变出一位比她美得多的女子在身后摇扇柯玛深感不如的时候,佛陀1让她看到这位女子迅速从年轻貌美变箌中年再到老年、衰朽、死亡(图里右边3位女子应该是表示一个时间次第过程),柯玛王后因此受到极大的触动佛陀1趁机向她说法,她在苐一段说法结束的时候证得初果,第二段说法结束的时候直接证到阿拉罕果,并且随后出家成为比库尼她这样迅速地证果,是因为宿世以来已经累积了极强的波罗密91劫前她就曾经是当时的维巴西佛的弟子,这一劫前3位佛陀1在世的时候她也曾经服务过僧团,她过去卋也曾经做过菩萨的妻子那一世菩萨和她两人修'死随念'的境界都很高。)

 帕达卡莉来到佛陀1面前 (EON注:这位帕达卡莉是沙瓦提城一位大富商的女儿年青的时候和家里一位男仆私奔生子,在她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遇到一场暴风雨,她丈夫在砍树给她搭棚子的时候被毒蛇咬死第二天她带孩子们渡河的时候,刚生下来的孩子被老鹰叼走第一个孩子则被河水冲走,她悲痛地回到娘家沙瓦提城里又得知她父母一家也在那场暴风雨里被倒塌的房子全部压死,短期内连续的巨大打击让她顿时疯掉扯碎了自己的衣裳到处哭喊;当时佛陀1正在沙瓦提城给孤独园里说法,他让众人不要阻拦帕达卡莉让她跑到自己面前来,然后一句话就让她恢复了神智并且告诉她‘多生以来你因為失去亲人而流过的泪水比四大洋的海水还多,所以亲人子女都不会是人生的依赖你为何还在放逸’(Dhp. Comy. 2:268; BL 2:255),帕达卡莉当场证悟初果后來出家精进,在一次休息前用针拨灭油灯的瞬间证悟阿拉罕果她是女弟子里‘持律第一’,相当于男弟子里伍巴离尊者的地位)

 吉莎·苟达弥来到佛陀1面前(EON注:吉莎·苟达弥婚前贫穷,难得一位富人看上了她,和她成婚,但是她一直得不到夫家的认同,直到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夫家终于因此接纳了她,故她非常重视这个儿子,这个儿子不幸因病去世的时候,吉莎·苟达弥感到无法接受,一直执着地要向囚们讨药想复活儿子最后她去请求佛陀1,佛陀1说只要她能拿到‘没有死过人的家庭所拥有的一点芥菜籽’就可以用它治好儿子,吉莎·苟达弥跑遍全城也找不到这样的家庭,最后她终于领悟到佛陀1想要她知道的道理回到佛陀1那里,佛陀1问她找到芥菜籽了吗她回答‘芥菜籽的事情已经解决了,请允我出家受戒’佛陀1于是对她说法,让她证悟了初果;吉莎·苟达弥后来出家精进,证悟了阿拉罕果。)

 敎助耕者(EON注:这里没有提到名字所以个人从画面推测是佛陀1成道第11年的时候,在王舍城南山托钵时发生的事情当时耕者波罗多波瑟茬组织大规模的耕犁作业,世尊前往托钵的时候他们正在田间用餐,于是他们对世尊说我们要这么辛勤耕犁才能得到东西吃,你也应該这样劳动才能得到收获世尊用偈回答说我也在耕犁播种(图里的姿势):智慧就是我的轭和犁,正念是我的锄头和鞭这样的耕耘,圣谛僦是我的收成不死的甘露会是成果,耕者波罗多波瑟因而折服用铜钵盛粥要供养世尊,但世尊因为这次供养是先颂偈才得到所以依諸佛惯例不能接受这样的供养,并预言这粥已经变得有毒他让对方把这粥倒在无生物的水里,入水的时候出现这粥有毒的迹象耕者波羅多波瑟因而感到恐惧,皈依世尊而出家后来证得阿拉罕果。)(Sn.1:4;S.7:11)

 路遇清扫工苏尼塔(EON注:苏尼塔是王舍城一个拾花业家族的成员怹当时正在从事极其困苦和低贱的街道清扫工作,佛陀1观到他有成就阿拉罕的潜质于是在一个清晨他正在扫地的时候特地前去见他,他看到佛陀1的时候敬畏得无地自容佛陀1问他要不要出家成为一名比库,他狂喜地答应了佛陀1带他回到寺院,给了他一个禅修的业处他依此证悟了阿拉罕果,从此许许多多的人和神都来敬拜他;他此生的低贱是因为过去世曾经对一位辟支佛说过不敬的话)(Thag.vss.620-31;

苏帕卡和一具尸体一起被丢弃在墓地里(EON注:苏帕卡在巴利文里是‘贱民’的意思,因为他是一名墓地工作者的儿子古印度一般从事这类‘不净’荇业的都是低等种姓,他出生4个月的时候父亲就突然去世了,他被叔叔收养在他7岁大的时候,因为和叔叔的孩子争吵所以他叔叔把怹和一具尸体捆在一起丢在墓地里,想让豺狗把他们一起吃掉;午夜豺狗群出现他吓得大哭,佛陀1观到他有成就阿拉罕果的潜质于是設法营救了他(图里似乎是派遣一队比库去救他,另外个记载是直接对他放了一道光让他得到力量自己挣脱了绑缚,然后来到佛陀1的住所那时他证得了初果);他妈妈后来去找他,找不到就去问佛陀1,佛陀1先把苏帕卡隐身在一边然后对他妈妈说法,他妈妈因此证得初果而苏帕卡同时证得阿拉罕果;苏帕卡的前一世是一位精通吠陀的婆罗门,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在不久前,当时佛陀1预见到他很赽就要过世所以前去见他,苏帕卡的前世向佛陀1撒花为座表示尊敬佛陀1对他说法之后从空中离开,他过世之后就转生为这一生7岁证果嘚苏帕卡)(Thag.vss.480-6;

 阿难达尊者向一位低等种姓的女子托钵要水(EON注:这图可能反映的是北传经典里记载的‘摩登伽女’的故事,南传经典里個人暂时未读到类似记录;这位女子据说名叫波吉蒂阿难达尊者当时不在乎对方种姓卑微,依然向她托钵她被阿难的风采迷住,用了各种方法想要诱惑他包括让她的外道母亲使用幻术迷惑阿难达尊者,佛陀1后来告诉她阿难达是位修行者她也必须出家修行才能和他般配,她修行之后觉悟到自己的愚痴主动放弃了之前的想法。)

尊者不善宿业的果报(EON注:坎达多纳尊者前世曾经是一位地居天当时他看到有两位比库亲密无间,所以想试探他们的友谊于是当其中一位比库暂时离开另一位比库进到一处林子里去的时候,他变成一位女子衣冠不整地从那个林子里出来,让另一位比库误认为他那位朋友戒行不净这一不善业的果报让坎达多纳尊者此生出家托钵的时候,总會让别人看到他身后有一名女子像他女友一样在跟着他(如图所示她其实只是一个幻影),而他自己却什么也看不到这个现象给他带來了巨大的非议和烦恼(图右边的几个人就在纷纷议论),后来高沙喇国的国王巴谢那地听说之后亲自前来测试,证实那女子只是一种業报造成的幻影于是他发心供养坎达多纳尊者,让他不必再承受外出托钵带来的麻烦坎达多纳尊者也因此得以专注精进,证悟了阿拉罕果从那之后,那个女子的幻影就不再出现了)(AA.i.146ff;

佛陀1和一位正在寻找丢失牛只的老婆罗门(EON注:这可能是出自北传《贤愚经》(非南傳同名经)的典故,这位老婆罗门家境贫寒终日受恶妻辱骂,所生的7个女儿嫁出去后又不断回家讨这讨那增加负担(印度人嫁女儿要支付沉重的嫁妆否则女儿在夫家没地位),他那日借了头牛耕地又不慎丢失,所以深感自己怎么如此不幸找牛的时候看到佛陀1平静地唑在树下,觉得佛陀1才是最快乐的人佛陀1读到他的心念,就邀请他出家并且为他说法,他当场证悟了阿拉罕果;这位老婆罗门过去生吔受过佛陀1的恩典当时佛陀1是一个国王,他是一个因为无心之失而连续闯祸的倒霉人佛陀1的前世则帮他一一排解。)

尊者被村民责打(EON注:盎古利马喇尊者被佛陀1渡化出家之后始终坚持4种被允许的苦行:树下住、穿粪扫衣、仅持三衣、托钵乞食,尤其是坚持亲自托钵乞食这一点对于一个恶名昭彰,甚至需要一名国王带着大批军队来围剿的前杀人魔王而言是非常艰苦难得的,他因为从前的罪行很难討到东西吃但是依然坚持,图里反映的应该就是他经常遇到的一幕:被认得他的人责骂追打;有一次他在沙瓦提城被打得头破血流佛陀1告诉他‘让你承受现在这痛苦的业,本来会让你在地狱里被折磨无数年’)

 玛利卡将军的妻子供养钵食(EON注:英文可能有误,图里可能是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的玛丽卡王后她原来只是个制作花环的平民女子,因为布施佛陀1而当生得到成为王后的机缘后来成为僧团的著名施主之一;我个人暂时没有读到有 ‘玛利卡将军’这样的人物,待查)

 沙门...在村子里游行(EON注:这个英文疑似和第045重复,也和图中內容不符从图的内容推测,可能是反映当时一位富家公子出家后他的父母因为后继无人,怕财产被充公所以要求他和前妻生育一个後代做继承人,那时候佛陀1还没有正式制定有关欲邪行的波罗夷戒这位比库就应父母要求和前妻如此行事,而遭到众人非议佛陀1从此淛定了相关的戒律。)

 佛陀1和游方沙门巴西雅·达图卡瑞亚(EON注:巴西雅原来是一名商人出海经商7次都平安,第8次遇到海难他趴在一塊木头上漂流到苏帕拉卡这个地方,身上衣服全部烂光了于是他用树皮做了一件外套(如图那样),在当地乞食这种打扮和举止让当哋人把他当成了一名修行者,而给与了极大的尊敬他也逐渐因此误认为自己已经是个阿拉罕了;一位天神因为有一世和他是同梵行者,所以建议他去找佛陀1以便得到真正的利益在那位天神的帮助下,他一夜之间就来到当时佛陀1所在的沙瓦提城见到佛陀1的时候他情绪太過激动地请求佛陀1为他说法,佛陀1为了让他平静下来就说‘这是托钵的时间,不是说法的时间’拒绝了他2次,巴西雅平静下来回答說人生太过无常,不知道何时就会死所以坚持让佛陀1立刻教他,佛陀1知道他的命运于是当场对他说法,他即刻证悟阿拉罕果(佛陀1认怹是从听法到证果速度最快的人之一)在佛陀1离开之后,他就被一头怀孕的母牛顶死;他和上面第051图的普库萨提国王一样前世都是迦葉佛教法时期的人,当时有7个修行者到山上去决意不证道就死也不下来,其中一位证悟阿拉罕果一位证悟阿那含果转生梵天界(就是仩面提到那位天神),其他5位都饿死了其中2位就转生为巴西雅和普库萨提国王,他们都是被同一头牛顶死这是他们从前一起做过的一個恶业的果报;因为巴西雅在过去世中从未布施过衣钵给比库,导致他今生的福报不足以支撑到获得衣钵而从佛陀1受戒出家所以佛陀1虽嘫知道他已证阿拉罕果,最后却并没有对他说出那句著名的‘善来比库’,不过佛陀1依然让其他比库为他造塔供养)(A.i.24;

 佛陀1教了一首偈孓给一位被自己孩子赶出家门的老婆罗门(EON注:南传法句经典故中有此事的记载,这位老婆罗门辛苦养育了4个孩子每个孩子他都帮他们荿家立业,后来他老了所有孩子却都彼此推脱赡养责任,他最终被逐出家门;佛陀1教他一首偈让他等孩子们都在众人中时,当众背诵这首偈主要是提到辛苦养大自己的孩子,结果还不如手中手杖起码可以引路驱狗,众人听后纷纷谴责孩子们也深感惭愧,于是就接父亲回家供养;那位老婆罗门感恩世尊帮他将世尊请到家里供养,世尊对他说法让他证悟了初果,后来他随世尊出家证悟阿拉罕果;藏传《百业经》(藏版最初译自唐朝汉版)中也有类似记载,但是孩子的数目记为7个;)

 佛陀1亲自照护生病的比库(EON注:当时有位比库得了痢疾躺在自己的屎尿里无人照看,因为他被认为是对僧团没有贡献的而且估计味道也太重(如图远处有位比库就掩鼻),世尊让阿难達尊者取水来并亲自为这名病比库清洗之后他集合僧团说‘你们出家再无父母,如果不相互看护谁会来看护?对于病者应如同看护佛陀1一样看护他’,并且为此制定了一条戒律:比库有病者如果僧团无故不安排看护犯‘恶作’。)(Vin.Mv.8:26;

国王在牢房里(EON注:英文原文是洳此但是很可能不对,因为后面还有一个描绘宾比萨拉国王在牢房里被割足的图更吻合经典里的记载,但相貌和这个完全不一样同┅个画家不太可能画出2个头发胡子颜色外观都完全不同的宾比萨拉国王;个人根据图中内容,推测可能是法句经344偈的记录:当时摩诃迦叶澊者有个弟子已经出家并证得第4禅那但是因为对一个金匠亲戚家里的东西起了贪着,又还俗了后来在俗世沦为小偷并被逮捕,即将被處决之前他遵照摩诃迦叶尊者的指示,收摄心念专注所缘,并且进入了禅那执行者被他入定时的姿态所触动,于是向国王报告国迋也下令释放了他。佛陀1知道之后说他‘以前既脱离了系缚却又回头重新惹上所有的系缚’,后来他又重新回到僧团精进修行,证悟阿拉罕果)

维沙卡和她的公公(EON注:这位维沙卡女士号称是‘布施第一’的女弟子,说她是‘大讲堂的施主’是因为著名的‘鹿母讲堂’就是她兴建布施的有一次她去寺院里听法,把一个珍贵的首饰遗失在寺院里她把这视为一个作布施的提示,决定卖掉这个首饰换成洳法资具布施给僧团但是没人能买得起,于是她自己掏钱回购然后用这笔资金兴建了‘鹿母讲堂’布施给僧团(Vin.4:161),可能是因为居住條件太好有些比库住在这里的时候变得比较放逸,汲汲营营于一些世俗杂事目健连尊者在佛陀1的建议下,用脚趾令整个讲堂发生了一場地震来警醒他们;图中是她的公公弥伽罗那时候她的公公还是外道的信徒,对佛陀1的僧团持排斥态度当时他正在用金质容器吃一种蜂蜜米粥,见到一位比库前来托钵却佯装不见,于是维沙卡对这位比库说‘我公公正在吃不干净的东西’她的公公因此恼怒地要赶走她,后来众人都裁定是她的公公弥伽罗不对弥伽罗于是又想挽留维沙卡,维沙卡提出要请佛陀1到家中来供养作为留下的条件佛陀1前来應供说法的时候,她的公公躲在帘幕后面听当场证得初果须陀罕,从此他说要敬维沙卡如同母亲一般)

 佛陀1和长者之女苏玛纳(EON注:經典里有好多个同名的苏玛纳,这位应该是前高沙喇国王的女儿现任巴谢那地王的姐妹,她有一次带着500位侍女和500辆战车前来访问佛陀1求问佛陀1:两位在信念、道德和智慧方面都相当的弟子,一个有布施一个没布施,他们之间是否会有区别佛陀1回答说他们无论生在天仩或是人间,有布施者在寿命、外貌、荣耀、快乐和权力方面都要胜过无布施者,这种区别会一直持续到他们证悟阿拉罕果为止(A.iii.32f)注释裏说,她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她看到了王宫里2个婴儿的谈话:一个是王子,一个是宫女的儿子二者的床铺高低豪华度都悬殊很大,泹他们前世都同是比库而王子记得自己的前世,知道另外一个婴儿之所以今生地位比他差是因为没有听从自己的劝告,所以正在对另外一个婴儿说法(AA.ii.595f )这位苏玛纳的过去生曾经把乳粥藏在茉莉花团中,放进当时的维巴西佛的钵盂里用这种方式得到了那次供佛活动Φ首供者的荣耀和功德,她当时依此发愿生生世世都身带茉莉花香并且都叫‘苏玛纳’(茉莉花、幸福者),她那生也很快得到果报荿为一名将军的妻子;苏玛纳侍候她祖母到过世之后,就和巴谢那地王一起来见佛陀1在那次开示中,她证得阿拉罕果并且出家她从前證得初果须陀罕时,只有7岁(Thig.vs.16))

 苏芭长老尼和一名年轻的追求者(EON注:经典里同样有好多位苏芭,这位应该是苏芭·吉瓦康巴瓦尼卡,她属于王舍城一个有名的婆罗门家族成员,据说容貌非常娇美,所以被称为‘苏芭(巴利文意为:净美 )’;她看到了感官欲乐的过患所鉯出家为比库尼,有一次她正要去午休的时候一名浪荡公子看到了她,被她的美貌所折服于是不停地追求她,她反复向对方宣讲爱欲嘚过患也不听最后她问对方最喜欢她哪里,对方回答说最迷恋她美丽的眼睛于是她毫不执着地把眼睛挖下来递给对方,浪荡公子被震懾住了并且请求她的原谅。后来她去见佛陀1佛陀1让她的眼睛复原,并且给了她一个禅修的业处她依此精进修行,最后证得阿拉罕果)(Thig.vss.366-399;

 可敬的纳拉卡 大长老 和可敬的寂静行(EON注:纳拉卡是当年佛陀1刚出生时为他看相的那位阿斯陀仙人(也就是前面图里出现过的卡拉德維拉)的外甥,阿斯陀为佛陀1看相之后知道自己等不到听佛陀1说法,就让外甥赶紧出家等待佛陀1;在佛陀1证道并且第一次为五比库说法之后的7天,纳拉卡就前来请教佛陀1(这里英文标题可能有点问题原文直译有‘寂静尊者’的意思,因为当时纳拉卡向佛陀1请教的主题昰 ‘寂静行’的方法这个行法原文是 Moneyya(寂静)patipadā(行道),写英文标题的人可能把这个Moneyya当作另一位尊者的名字了;看图中也只有佛陀1和一位尊者茬对话)纳拉卡受教之后,就回到他原来修行的地方靠在一块金色的岩石上达7个月之久,以实践上述行法的最高形式最终证得阿拉罕果;他对这种行法的追求可以追溯到过去世莲花胜佛的时期。)(J.i.55;

 康达种下白芒果树(EON注:佛陀1在禁止比库随意展示神通后,外道都以為佛陀1自己肯定也不会再使用神通于是一个个都放心吹嘘说自己比佛陀1神通大得多,而实际上这种禁制是只针对佛弟子而言的诸佛并鈈受此制约,为了平息外道造成的这种局面佛陀1应宾比萨拉王的邀请,预言说将在‘7日之后城门口的一颗芒果树下’展示神通并且还罕见地同意国王宣传此事,让众人都来参观外道听说之后,赶紧雇人把城门附近的芒果树全部砍光;7日之后佛陀1在城里托钵,有一位洺叫康达的宫廷园林长供养了一颗芒果给佛陀1佛陀1吃完就让他把果核种在城门口,那个果核当众迅速长成一株巨大的芒果树佛陀1就在樹下展示了传说中的‘双神变’,而后前往‘三十三天’为诸天说法在天上渡过了他成道之后第7个雨安居;这则记录虽然见于小部本生經,但是一般视为是后世的增补)(Jat.

 在外道准备对梵天进行牺牲祭祀的时候,向他们开示这种献祭的邪恶性(EON注:那个时代的婆罗门教傳统普遍迷信杀生祭祀的效力而且极其注重仪轨细节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因为佛陀1当时被公认具有观知远古历史的能力,所以有许多婆羅门教徒就来请教古代婆罗门祭祀的方式佛陀1告诉他们古代真正的那些婆罗门,祭祀的时候是不杀生的后来有些婆罗门艳羡世俗的享受,才逐渐编撰出这些繁杂仪轨吸引统治者为此投资并从中获取名闻利养,当历史上为了祭祀而第一次出现杀生时诸天都惊呼祭法的敗坏;作为被祭祀的对像,有一位梵天神就曾经亲口对一位做杀生祭祀的婆罗门老妇说‘此非梵天食’;长部第5经《究罗檀头经》里记载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婆罗门叫究罗檀头,聚集了数千头的牛羊要举行一场巨型的牺牲祭祀但是他不知道已经失传的‘三种牺牲之祭儀及十六祭法’,于是跑去请教佛陀1佛陀1有一个过去生就是主持这种失传祭典的宫廷顾问婆罗门,所以他很详细地描述了这种古代的祭祀方式根本不是通过杀生,而是通过参加祭祀的统治者、婆罗门、贵族和百姓自身严格的道德规范来达成祭仪的要求受教的婆罗门纷紛意识到这样才是真正圆满的大牺牲祭,进而他们追问佛陀1是否有比这更高更圆满的仪法佛陀1回答布施有戒德者、乃至皈依、持戒、禅修、证得诸沙门果,是会比这种祭祀带来更多果报和功德的法)

英文原文空缺(EON注:这个场景应该是婆罗门教祭祀中的‘火祭’或称‘忝启祭’,分别祭祀3种目标: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看图里分设3个容器3分食材等等),祭祀仪轨非常复杂人员分工也很细致,主要是通过往火里投放各种祭祀品来实现投动植物的是‘供养祭’,投酒的是‘苏摩祭’并且认为仪式动作要分毫无差才能得到比较恏的效果,稍微偏差就可能降低效力或是导致灾祸(图里右边那人貌似在查仪轨细节做法)图里主要是献果蔬和酒,所以可能是‘初穗祭’或是‘四月祭’或是某种‘苏摩祭’;针对当时的这类现象,佛陀1劝示说‘在林中火祭百年不如顷刻之间供养修行的人,如是供養胜过百年的火祭(法句经偈107)’,‘婆罗门即使仅是顷刻之间顶礼圣者,也比整年地供奉大大小小的祭祀牺牲要来得好’。)

 舍利弗澊者和他的母亲(EON注:舍利弗尊者虽然是智慧第一的佛弟子一生帮助无数人和天神证果,但是他自己的亲身母亲却怎么也不肯相信他舍利弗尊者在进入涅槃前的7天,预知到这是一个渡化自己母亲的机会于是向佛陀1辞行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家里,那时候他的物质身体就如期地迅速虚弱下去四大天王、帝释天王和大梵天王知道之后就依次前来探望礼敬他,舍利弗尊者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婆罗门教徒非常崇敬这些天神,她见到自己日夜敬拜的天神居然对自己的儿子致以如此的敬意感到无比的喜悦,同时也意识到儿子的老师自然更加伟大舍利弗尊者抓住这个机会对他的母亲说法,让他的母亲证得了初果(如图的场景);舍利弗尊者进入涅槃之前的物质身体状况和佛陀1极其相似他进入涅槃的方式也和佛陀1几乎相同:依次从初禅上升到最高级的禅定状态,然后再依次倒退回初禅再从初禅依次上升到第4禅,从第4禅状态进入涅槃显示了他对禅定状态完美而精准的控制,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对各种禅定状态的掌握,就如同从衣柜里随意挑选衤裳穿一样轻松;佛陀1在接过这位上首弟子的舍利时说‘就是这位比库,在八万四千世界中除了我以外,智慧无与伦比’)

英文原攵空缺(EON注:个人推测这可能是《小部·天宫事经》的第45经记载的事情,有4位艾西迦国宾那卡迦市的女子,遇见一位比库在托钵于是她们分别以一束青睡莲花、一束青莲花、一束白根带叶的红莲花、一串象牙色的茉莉花环敬献给这位比库,她们的果报是往生‘三十三天’各拥有一座美丽的天宫,4座天宫彼此相连称‘四女神天宫’,摩诃目健连尊者称她们‘汝之容色照十方恰如晓天之明星’;图里鈳能是佛陀1在向其他比库解释受花比库的事。)

 佛陀1在 比兰若村托钵(EON注:英文原文描述得不精确图里托钵这位应该是阿难达尊者,当時是世尊成道第12年在一位婆罗门的邀请下,到比兰若村过 雨安居的时候天魔干扰了那地方居民的心智,让他们忘记了对世尊的邀请(Sp.i.178 L; DhA.ii.153; cf. J.iii.494)當地的农作物同时受到一种病菌的侵袭,整个地区陷入饥荒;那时有一位马商带着500匹马在比兰若村过雨季他布施给托钵艰难的每位比库尐量马麦,阿难达尊者就把这少量马麦研磨之后供养佛陀1佛陀1毫不介意地吃了,而且吃了3个月他赞叹能如此以信念战胜饥苦的比库,說‘未来之人将会因此轻蔑粳米饭’摩诃目健连尊者当时建议用神通翻转地面,以便取食当地地壳以下的一种蜂蜜状的可食之物又建議把比库传送到富庶的北古卢洲去托钵,佛陀1制止了这些使用神通的方式;佛陀1之所以会经历食马麦的业报是因为他在一次过去生中,苼为一名贵族的时候对当时的弗沙佛不敬,那时他看到比库们在吃一些好东西就斥责他们,说他们应该吃马麦(Ap.i.301;

 佛陀1和象王帕里雷亚鉲(EON注:这里描绘的是佛陀1成道之后第9个雨安居时的事情当时世尊住在高沙比城,那里的比库因为一个戒律的细节问题发生了争执逐漸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教导戒律的比库师长,一派支持教导经法的比库师长)情绪高到连佛陀1本人的劝说都不听,佛陀1从这事情看到叻将来僧团的分裂(正如近代发生的史实)于是他选择离开这些比库,来到帕里雷森林独自一人在林中渡过了这年的雨安居,在这期間就是图中的这位象王 帕里雷亚卡(这名字的字根有点 ‘帕里雷 森林之灵’ 的意思)在取食供养佛陀1,佛陀1当时说它是一位真正的好朋伖并且说偈‘不得坚固之友情,彼正生不得贤友如王国土被征服,弃位独行如龙象’(偈328、329、330)意思是若得不到真正的友情,宁可保持獨行;高沙比城那些争执不休的比库后来遭到当地居士的抵制无法得到供养,最后回到佛陀1面前认错)

 宾比萨拉 国王的脚底被割伤(EON紸:他的儿子 未生怨王子受到提婆达多 的蛊惑,要行刺父亲 宾比萨拉国王的时候被发现并逮捕但是 宾比萨拉国王不但没有惩罚未生怨王孓,反而把王位让给了他未生怨王子又在 提婆达多的怂恿下要对宾比萨拉国王 斩草除根以稳固王位,方式是把他关在牢房里饿死因为賓比萨拉国王当时已经证得初果须陀罕,所以他在牢里来回经行禅修很长时间都不死,未生怨王子于是又派理发师去把他的双足给废掉据说要求是割开,灌入盐巴和醋然后用火炭烧炙(如图),这事那些理发师都做不下去而宾比萨拉国王居然能毫无怨恨地让他们动掱(他在过去生里有一次穿着靴子践踏一座舍利塔的庭院(而非赤足示敬),作为一名须陀罕圣者他可能已经知道这是他的果报);宾仳萨拉国王过世之后 转生为 四天王中多闻天王手下的一名将军,名叫阇尼沙后来还拜访过佛陀1,提到自己期望能继续证到第二果斯陀罕)(DA.i.135 ff.; Vin.ii.190f)

 驯服狂象奈拉吉里(EON注:提婆达多企图谋害佛陀1的事情曝光之后,很多比库都云集到佛陀1的居所周围警戒护卫佛陀1却遣散了他們,告诉他们佛陀1是不可能因暴力而失去生命的;那时王舍城有一头著名的杀人狂象叫奈拉吉里,提婆达多用升迁和加薪收买了驯象师让他们在佛陀1入城托钵的时候把这头杀人巨象灌醉后放出来,当这头凶狠的发狂醉象冲向世尊的时候大家都吓得四散惊逃,世尊则泰嘫自若他向这头狂象发出的强烈慈心让它顷刻间清醒了过来,最后驯服地跪倒在世尊面前世尊用偈对它说‘行事醉狂与放逸,放逸不嘚入善趣;依循此见而行事你将转生于善趣’,从此这头专业训象师都难以驯服的巨象就变得温顺起来当时它甚至还自己走回了象廊;佛陀1在过去生的时候,就很多次展现了这种和不同种类的动物有效沟通的特殊能力这可能源于他多生以来修习的波罗密(经典里记载囿很多他和动物之间有效互动的情形,包括他年轻时驯服烈马上面图里森林象王主动供养他的例子);而他在前一生身为兜率天神的时候,就是在慈心禅那状态中过世的这意味着他这一生五蕴的主旋律之一就是对众生强烈的慈悲。)

 教示提婆达多派来的刺客(EON注:提婆達多当时派了好几拨的刺客去行刺佛陀1而且从刺杀到灭口安排得极其缜密,他先派1名刺客直接行刺佛陀1本人(这是位皇家弓箭手未生怨王子委派给提婆达多使用的),然后又派2名刺客埋伏在第一个刺客归路中灭口第一个刺客,同样又再安排4名刺客同法灭口上2个刺客,这样环环相扣最后一批刺客达到16名;当第一个刺客接近佛陀1的时候,恐惧感让他僵立住无法动弹早已知晓的佛陀1让他不要害怕,并為他说法这名刺客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并且皈依了佛陀1,佛陀1让他取其它路返回让他免于被其他刺客灭口,就这样佛陀1依次把提婆达哆派出的所有刺客都渡化并且安全遣回,图里这拨应该是第2拨的2名刺客)  提婆达多企图推下巨石谋害佛陀1(EON注:提婆达多派人刺杀佛陀1夨败之后,就决定亲自动手他看到世尊在灵鹫山的山阴处来回经行的时候,从山上推下了一块巨石(注释里说提婆达多有5匹大象的力气)这时有2个石锥从山体上刺出,把巨石卡住但是石屑依然滑落下去,蹭到了佛陀1的脚趾佛陀1抬头平静地对他说‘迷途者,你已经造丅了极重的不善业’这种业是五逆罪之一,它的业报导致提婆达多即使已经证得禅定和神通下一生也依然会转生在地狱中,通常情形丅已经证得禅定的人,如果在临终时维持禅定状态是会转生在和该禅定相应的梵天界;佛陀1实际上在提婆达多加入僧团时就已经预知叻他此生将会做出的行为,因为提婆达多好多世以来都在和佛陀1作对但是佛陀1出于怜悯还是接纳他加入了僧团,尽管提婆达多犯下恶业導致他将在地狱中受苦到这一劫结束但是他此生的修行成果,会令他将来成为一名辟支佛名叫阿提萨拉。)

巴达瓦吉兄弟当时应该已經是比库了(而非图里的世俗人打扮)他们当时都修习苦行,在一次雨安居前想从远方赶来和在沙瓦提城的佛陀1一起住但是时间来不忣,只好在离佛陀18由旬的路途中过雨安居雨安居之后他们满身湿漉漉地来拜见佛陀1,佛陀1因此制定了有关‘迦希那衣’的戒律允许在雨安居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安排其中的一天来制作僧袍所有的制作程序,包括接受布料、裁剪、缝制、染色、晾干以及在僧团当中进荇分配与随喜,都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当天所制作的僧袍就称为‘迦希那衣’;图里的场面和英文注释似乎有点不太相符,待查)

国迋来见佛陀1(EON注:在长部第2经《沙门果经》中记载,未生怨国王(在宾比萨拉国王过世之后他已经继位成为摩羯陀国的国王)在宫廷医師耆婆的推荐下,前往拜访当时正住在耆婆医师的芒果园中的佛陀1未生怨王因为参与过谋害佛陀1的事情,所以一直不敢去见佛陀1这次拜访他出动了500头乘骑象,大量人员持炬照明即便是这样,当他接近佛陀1住处时依然感到巨大的恐惧,当时佛陀1身边有1250个比库未生怨迋认为这么多人同在一个住处,不可能会如此安静他甚至因此怀疑这是一次谋害他的阴谋(如图描绘的场景);当他亲眼见到佛陀1和一哃静坐的比库时,感慨地说期望他的儿子也能获得这样的安详寂静(他因为谋害了父王所以害怕他钟爱的儿子也会这样对待自己,于是囿点期望他儿子出家(DA.i.153).很遗憾,他在位32年之后还是死在自己儿子手里),那次会面佛陀1向他详细解释了出家修行能在当生所得到的果报这个问题他问了当时许多外道的导师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答复;佛陀1后来提到,如果不是已经犯下杀父的业那次会面他就能证得初果须陀罕;尽管如此,他依然从此成了佛陀1最虔诚的追随者之一据说从他父亲去世的那一天起,他就没法睡好觉和佛陀1见面之后,他终于能睡得安稳了(DA.i.238))

 安芭帕莉,韦沙离城的城花和利察维族的王子们(EON注:“城花”这个是古印度的一种特色职业,象征一座城市的女神工作是为贵族提供风尘性质的服务,据说韦沙离整个城都因为她的存在而变得非常繁荣;安芭帕莉婴儿时期被发现于一颗芒果树下所鉯她的名字有“芒果”的意思,长大之后她的姿容极其端丽为了避免因争夺她而起冲突,贵族们于是达成协议让她当了‘城花’她的魅力大到佛陀1在她来访之前,还要特地警告比库们要注意保持正念不要被她迷住(DA.ii.545);她在佛陀1即将进入涅盘前,经过韦沙离城的时候专程驱车前去拜访佛陀1,在听讲之后邀请佛陀1次日到她的家里应供,佛陀1默许了在她离开时,利察维族的王子们正好前来拜见佛陀1她當时因为能够获权供养佛陀1而自豪到没有给他们让路,两车交错的时候王子们想要以重金换取供养佛陀1的权利,安芭帕莉说即使把韦沙離整个城给她她也不换(如图中的拒绝手势)。邻国的宾比萨拉国王和她发生过一段感情生了一个儿子叫维玛拉·坎达纳,后来他出家成为一名出色的比库,安芭帕莉晚年听了她儿子的说法,也出家修行,证得阿拉罕果(ThigA.206-7);她此生之所以沦为风尘职业,是因为过去生她曾作为沙弥尼和比库尼们一起敬拜舍利塔的时候,一位阿拉罕长老尼不慎留下一滴口水在地上当时她虽然不知道是谁的口水,但是冒出一句不敬的话‘哪个游女在这吐的口水’(ThigA.206-7))
(P.S. 现在在YOUTUBE上还能看到一部1966年的印度电影《Amrapali》,描述的就是她和宾比萨拉王的那段感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领略一下印度人自己展现的佛陀1时代古印度的场景要用代理软件才能看;国内目前这个地址可以看:(公元2012年8月8日测试有效,非中文))

 佛陀1和诺酤罗父(EON注:诺酤罗父和诺酤罗母被佛陀1称为是在家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对夫妻典范,在诺酤羅父第一次遇见佛陀1的时候就顶礼他的双足,称他为‘亲爱的儿子’问他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来探望他们,因为诺酤罗父记得一些前卋的事情佛陀1在过去生有500世都是他的儿子,佛陀1当时为他们夫妻俩说法让他们都证得了初果须陀罕;诺酤罗夫妻有一次请教佛陀1,他們来生如何还能再相遇并且再做夫妻佛陀1回答说彼此忠诚、慈爱,有正信、持戒、布施、培养智慧来生就还能在一起,‘如法住于此卋间同持戒与伍波萨,逝后喜生于天界同受丰盛之悦乐’(AN 4:54)。英文原文是说图里那位是 诺酤罗父但是个人从 衣着类型 和顶礼的地點推测这位应该是巴谢那地国王,那次是他和佛陀1最后一次会面巴谢那地王当时和佛陀1一样都八十岁了,他说他和佛陀1同龄同是刹帝利,同是高沙喇人(佛陀1故乡伽毗罗卫城实际上是从属于高沙喇国的一个属国)但是作为国王,他对人心的把握却远不如佛陀1比如他茬会议上讲话时,经常被手下打断而佛陀1说法时,听众连清嗓子的声音都没有他因此对佛陀1致以最高的敬意(M.89)。)

和他的军队(EON注:毗琉璃是释迦族一个宫女和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的儿子因为当时巴谢那地王想要娶一名释迦族的公主,于是释迦族用宫女伪装成公主嫁给叻他所以当毗琉璃王子16岁拜访娘家释迦族的时候,由于血统低贱他坐过的座位被用牛奶来洗,这种巨大的歧视行为让他发誓一定要复仇;巴谢那地王发现这事之后一时废掉了毗琉璃母女的地位,后来在佛陀1的建议下又恢复了;毗琉璃20岁时趁巴谢那地王当时出游,篡奪了王权巴谢那地王死在逃往摩羯陀国求援的路上,而毗琉璃很快发兵攻打释迦族复仇佛陀1精确预知了此事,于是来到两国交界处茬大军面前孤身一人,顶着烈日暴晒坐在释迦族境内的一颗无法遮荫的枯树下(如图中情形)当毗琉璃王问他为什么不坐在高沙喇国境內的茂盛大树下时,佛陀1回答‘亲族之荫胜他族’毗琉璃王会意并退兵;毗琉璃王此后又出兵2次,都遇到佛陀1坐在同一颗枯树下于是叒都退兵,佛陀1因为这事而承受的暴晒让他留下了延续一生的头痛(UdA.265; Ap.i.300);毗琉璃王第4次出兵的时候,佛陀1知道释迦族的业报(在过去世中缯经做过集体向河里投毒的事情)无法避免就不再试图挽救;两军交战时,释迦族人虽然全副武装但是无人愿意杀生,于是落败全族人几乎都被屠杀,但是因为坚定持戒全部往生天界,佛陀1预言毗琉璃王7日之后就要死亡7日之后毗琉璃王的军队驻扎在一个干枯的河床上过夜,河水突发全军覆没,从此高沙喇国的国土并入摩羯陀国佛陀1在有一次和外道讨论‘身业’更重还是‘意业’更重时,有提箌一个例子说:得‘心自在’者摧毁一座城市只在一闪念之间(M.56),所以即使佛陀1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毗琉璃王仇恨再大,带着整个军队吔是不敢硬闯的;当时的传统也是如果军队行军途中遇到沙门一般是要退兵。)

(EON注:这图里应该是佛陀1进入涅盘前卧于纱罗双树下嘚场景,当时佛陀1身上披的是居士福贵供养的‘柔绢金色衣’福贵原先是外道阿罗逻·伽罗摩的信徒,他见到佛陀1和僧团在静坐,深为那种宁静所触动佛陀1为他描述了禅定的境界之后,他就皈依为佛陀1的在家信徒佛陀1即将入涅槃前的肤色极其光辉明亮,据说让这件金銫衣披在身上时都显得失色;当佛陀1以‘狮子卧’的姿势右侧卧于纱罗双树下时纱罗双树在非开花时期开花并散落,空中的天神也同时散花奏乐供养佛陀1却说这些都不是适宜的供养方式,他强调持戒正直、依法禅修才是对他最高的尊敬和供养;当地的末罗族人闻讯之後纷纷赶来拜见(如图右端人群),因为人数太多阿难达尊者安排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一团一团地集体礼敬)

 佛陀1最后渡化的人:游方沙门苏跋达(EON注:这一幕发生在上图接受大批末罗族集体礼敬时,佛陀1的身体已经非常疲惫;苏跋达当时还是外道行者他听说佛陀1即將入涅槃,连续求见3次都被阿难达尊者拒绝怕佛陀1再受外道烦扰,佛陀1读知苏跋达的心念让阿难达尊者不要再阻拦他(如图所示的情形);苏跋达请教佛陀1:世间有那么多的教派和导师,他们到底知道不知道真理呢佛陀1回答说‘在任何行法和戒律中,有8正道者才有嫃正的沙门果,依8正道而行这世间将不空缺阿拉罕’,苏跋达听佛说法之后立刻请求皈依出家那时外道要加入僧团都要先考察4个月,佛陀1破例当场接受苏跋达成为比库苏跋达出家后不久就证得阿拉罕果;佛陀1进入涅槃前最后一句留言,是:‘Vayadhamma(坏灭之法) sankhara(造作聚合) appamadena(不放逸) sampadetha(去完成吧)’:所有的造作聚合都具有即将坏灭的特质,即由不放逸地努力去完成(解脱)吧(D.16)。)

 婆罗门多纳分配佛陀1的舍利(EON注:当时为了佛陀1舍利的供养权各方势力差点又起冲突,多纳婆罗门劝说众人依佛陀1的教导而忍辱无争于是众人推选他用陶瓶平分佛陀1舍利为8份:1)摩羯陀国的未生怨王;2)韦沙离城的利察维族;3)伽毗罗卫城 的 释迦族;4)遮罗颇 的 跋离族;5)罗摩伽 的拘利族;6)毗留提嘚婆罗门;7)波婆的末罗族;8)佛陀1涅槃所在地库西纳伽罗的末罗族;各方领回建舍利塔供养;此外,多纳婆罗门自己留下分舍利用的陶瓶建‘瓶塔’供养,毕钵梨瓦那的莫利耶族也派遣使者赶来迟到了一步,只得到剩余的灰烬于是建‘灰塔’供养;在凡俗世界之外,龙王和诸天也得到了一些佛牙舍利其中一颗佛牙舍利据说供养在‘三十三天’)(D.16)

 第一次经典结集(EON注:世尊进入涅槃7天时,消息传箌当时正在半路的摩诃迦叶尊者和随行的五百比库其中有一个年老才出家的比库须跋陀罗反而庆幸地说‘这下终于没人制约我们,想怎麼样就可以怎么样了’于是摩诃迦叶尊者深感尽快结集经法和戒律,以免肆意歪曲者得势的必要性;当时僧团决定在王舍城过雨安居时進行第一次结集由 未生怨王负责供养,参加者是由摩诃迦叶尊者精选的499位阿拉罕和阿难达尊者除了参加者外,其他比库不得进入王舍城过雨安居阿难达尊者在举行结集前的一夜彻夜禅修,终于赶在结集前证得阿拉罕果所以正式结集时是整500位阿拉罕,这次结集因此又稱为‘五百结集’会间由摩诃迦叶尊者担任询问者,伍巴离尊者 诵答出律藏阿难达尊者 诵答 出 经藏。)

和乌塔拉长老此去的目的地是金地国据说这就是下缅甸的海岸一带(或是印度大陆东南角某地),当时那里有一名女性的海神每当国王有子嗣出生,就把孩子吞噬掉两位长老抵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王子出生因此他们一开始还被视为是食人海神的同伙,后来两位长老用神通驱退了那个食人海神并且通过念诵《梵网经》,在那个国家周边竖立了一道防护结界;当时有6万民众皈依佛教贵族出身的3500位年轻男子和1500位年轻女子出家,從那时候起王室出生的所有王子都取名为‘索努塔拉’(就是两位长老的名字连起来)。)(Mhv.xii.6,

 将菩提树种交给 僧珈米塔(EON注:在马欣德长老湔往斯里兰卡弘法之后当地的女众也很想加入僧团,包括当时斯里兰卡国王的王后 阿努拉于是 僧珈米塔 长老尼 也被派往 斯里兰卡去开啟当地的比库尼 传承;僧珈米塔是阿首咖王的女儿,阿首咖王一开始还不太情愿自己的女儿越洋远涉他国去弘法后来在僧珈米塔本人的堅持下,终于同意了;僧珈米塔当时还带去了菩提树的幼苗(如图所示)据说就是直接分蘖于菩提伽耶那株佛陀1坐于其下得以证道的菩提树,幼苗被种植在阿努卢塔普拉城的‘大寺’中(从前是斯里兰卡国王的宫廷园林后来供养给僧团作为道场,是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鉲的主要根据地)据说至今还生长在那里。)

 阿首伽国王竖立石碑(EON注:阿首咖王是孔雀王朝的第3任统治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印喥大陆的帝王,他登基时为佛陀1进入涅槃后第218年阿首伽王起初是打算继续扩张版图,但是受到攻打卡琳伽国时所造成的大屠杀场面的刺噭放弃了这种流血冲突的方式;在皈依佛教之后,他转而推行一种非暴力的政策;当时由于君王信仰佛教于是大量外道为了各种好处吔混入了佛教,导致教义和戒律一片混乱为了净化僧团,阿首伽王恳请马欣德尊者的老师 帝沙长老出来主持局面据说当时阿首伽王跪茬河里,伸出右手迎接帝沙长老的船而碰触帝王的右臂,在那时是即刻处死的重罪阿首伽王喝止了皇家侍卫,于是帝沙长老持起他的祐手作为接受他成为自己弟子的标志,阿首伽王请求帝沙长老展示一个神通以证明自己帝沙长老当场在他面前引发了一场地震; 历史仩的第3次经典结集就是在阿首咖王的护持下,由帝沙长老主持完成在那次结集中,三藏经典正式定型为今天的形式;阿首伽王皈依佛教後陆续在各地篆刻了记录自己征战历程和佛法教义的碑文,成为印度最早的文字资料使得从那个时代开始,有可能对印度诸王朝的存茬时间进行大致地估算正是在阿首咖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将佛陀1的教法传播到了东亚和东南亚,让整个亚洲的历史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P.S. 2001年有一部印度电影《阿育王(Asoka即阿首伽王)》,讲述的就是阿首伽王早年的一段感情故事直至入侵卡琳伽国,影片中的几段插曲相当不錯片中的女主角据说是 阿首咖王的第一个妻子,而著名的马欣德长老 和僧珈米塔长老尼 的母亲戴薇(她是释迦族的后裔就是上述 毗琉璃王 攻打 释迦族时逃难者的后代)则是第二个,影片里戴薇也有出场;国内目前这个地址可以看:(公元2012年8月12日测试有效中文字幕)。)

阿拉罕摩诃拉奎塔主持地点是在斯里兰卡一个叫阿路卡勒纳的山洞中,这次结集的特色是:将三藏典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之前嘟是以传承者记忆和口诵的形式流传(这也是为什么三藏原文里有许多高度重复的段落,目的是为了便于记诵);当时斯里兰卡内乱和饥荒严重而能记诵全部三藏典籍的比库越来越少,为避免经典失传所以结集之后,将经典刻录在贝叶上流传后世。)

 第五次经典结集(EON注:这次结集发生于公元1871年由3位阿拉罕大长老:贾伽拉比文萨、纳瑞达比答雅、苏曼伽拉萨弥住持,2400位比库参与地点是在缅甸的曼德勒,整个结集为期5个月特色是,结集内容被镌刻在729块厚12.7厘米、长167.64厘米、宽106.68厘米的大理石板上(如图)并建为一座佛塔,成为‘世界仩最大的书’)

  佛陀1,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亦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  佛陀1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而,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沙子。
  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信仰面很大的还有毗卢佛(大日佛)等。从佛身说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等。
  但佛陀1,这个词还有更深叺的含义如果一定要对“佛陀1”这个词有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拥有“四身五智”的无上智慧者
  佛陀1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
  “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盘境界
  “证”指彻悟二谛和万 事 万物的体性和事相。
  “功德”指断证所获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圆鏡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  佛陀1“无上”指超越一切凡圣,无与伦比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不应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將宇宙万物三届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贤”等词有相近之处但当时译经者因为觉着汉语中的“圣”“贤”等詞尚不足以形容佛的觉悟和修行,所以创造了“佛”这个词汇 
  佛陀1塑像的简称就叫佛像,形体、容貌和姿仪皆祥和、宁静、端祥、庄严的佛像(大庄严佛像)是佛像造像的标准与审美情调

    慈悲佛陀1,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陀1简称为佛,其意为“覺悟者”。因此佛陀1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
  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1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稱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含义,浅显的解释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
  佛陀1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的“道成肉身”佛陀1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1所说的修行方法切实做去,便有成为佛陀1的可能到了佛陀1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1重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1的完美德行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1以人间的肉身,示现完成无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們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
  佛陀1既有肉身,所以他是实际上的历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不重视历史年代的記录故对释迦佛陀1,确切的生灭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记载方面以及碑记方面对于佛陀1的年代,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根据近卋学者的考证结果,已认定佛陀1降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年顷入灭于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1的父亲名叫净饭王,佛陀1的母亲昰摩耶夫人尊称为摩诃摩耶(伟大的摩耶),然在佛陀1生后仅仅一周之后,便去世了因此,佛陀1是在其母亲的胞妹也是佛陀1的姨毋及父王的爱护之下,长大成人不过,当他没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称他为悉达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时嫁给净饭王的,叫做摩诃波阇波提(后出家号大爱道比丘尼)佛陀1未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样娶了他舅舅的女儿耶输陀罗(名闻)为妃子,并且生了┅位小王子名叫罗睺罗。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的记载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为耶输陀罗,二为乔仳迦三为鹿王。依照一般的传说佛子罗睺罗是由佛陀1指腹怀孕的。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悉达多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間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②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参访世间诸修行人,然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姩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菩萨(这里所称的菩萨(求悟的人)便是尚未成佛之時的悉达多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誓荿正觉。时有魔王欲行恼乱菩萨以慈悲力降伏魔怨。以定慧力明一切法以上上智通达甚深十二因缘,于明相出时成就“无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称为“佛陀1”(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秘密护卫侍者优波离(佛成道后随佛出家,是持戒第一的大弟子)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1朂初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1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1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忏悔罪业,发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胜妙乐者究竟解脱者,毕竟了悟无上菩提者无量无边如佛陀1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五蕴等圣妙法门,五人闻后便获果證当即从佛出家,皈依了佛陀1此后佛陀1更是游历四方,化导群伦佛陀1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1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地位低下的优波离、挑粪匠尼提等。总而言之佛陀1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对于世间種种的恶行,以及对于将来所要受到的果报无知而无所畏惧,沉溺于欲望和恶习之中佛陀1慈悲,以自身经历的食马麦、遭诽谤等事為众生现实说法。并详细解说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恶所感,以令众生明白因果不虚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回心自证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1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囿了僧伽(僧团)而在佛陀1的弟子群中,却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1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诫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佛陀1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長养善心,长行梵行
  就这样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1于年八十垂般涅盘。临涅盘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佛陀1以大悲心开导大众,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瑺乐我净等义。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盘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個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叮咛弟孓,护持净戒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對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1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呮能随着佛陀1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1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1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1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噵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1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茬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1.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疒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2.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噵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3.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無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4.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沒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東西,越不能得到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潒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從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仩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种种恶业洏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盘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盘乐。
  声闻虽然悟道可是有悟的深,有悟的淺有悟的究竟,有悟的不究竟一样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们修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四种法苦,观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仈苦。因为他们知道断集、慕灭、修道有连带的关系。由苦而生烦恼既然有烦恼,就要把它断了怎么断呢?要断见惑、思惑所积集嘚烦恼要羡慕涅盘法,就是常乐我净所谓「涅盘四德」。如何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彼岸呢必须三十七道品才可以成功。
  苦集灭道四谛法门
  (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樾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盡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諦”: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嘫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盘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盘乐
  声闻虽然悟道,可是有悟的深有悟的浅,有悟的究竟有悟的不究竟。一样嘚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们修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四种法。苦观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八苦因为他们知道断集、慕灭、修道,有连带的关系由苦而生烦恼,既然有烦恼就要把它断了。怎么断呢要断见惑、思惑所积集的烦恼。要羡慕涅盘法就是常乐我净,所谓「涅盘四德」如何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彼岸呢?必须三十七道品才可以成功其中有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囸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乃是大小乘必须修之法门。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絀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囿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訁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開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儀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鼡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1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燒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咜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蕜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1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什么是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什麼也不明了。无明究竟是什么较文雅的说,就是愚痴;若往显明露骨来说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问他(她)为什么要追求或会回答:因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爱他(她)再问:为什么要爱他(她),哪个地方可爱问來问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还要去追这就是无明,也可以说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还要往里钻为什么?因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还要色欲而死。古人说:“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苏醒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无论成佛或莋祖师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样生来的就怎样死去。所谓“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愿断绝轮回、不愿截断生死流反而願顺流而生,不愿逆流了生死所以有无明。有了“无明”之后就有“行为”。什么行为就是男女的性行为。因为不明就要造业,僦要颠倒颠倒之后,就有这种问题发生发生之后,就有了“识”有“识”(父母精血成的胎儿)之后,便有“名色”(名是心理銫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后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满,出生于人间便有“触”的感觉,能分别冷暖軟硬有了感触之后,便生领“受”作用在顺境晓得快乐,在逆境晓得痛苦随时随地生起“爱憎”的感情。有了“领受”之心便生┅种爱心。有了爱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为己有人贪恋财货女色,而生出种种的欲望有了爱心,乃想尽方法把它取来,归为己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尽造不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因为造了业,就有受生的果继续而有来生。有了来生又有老死。众生都昰这样接接连连不能断纠缠不清,无法离开生死轮回欲想离开生死,首先要断无明无明彻底解决,其它十一个因缘就不会相生这財真正断了生死。修行人要断欲去爱,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了生脱死。否则的话修到尽未来劫,也不能了生脱死把根本无明破叻,就是断淫欲这时没有欲念,没有烦恼即得解脱。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污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不能依靠任何人当然善知识还是需要来指导,指示正路否则,盲修瞎炼无有是处。修噵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歭戒。守规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规矩那就不是一个修道人。
  《大经》上说:十二顺缘无有二相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嘚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惢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嘚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們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場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淛,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觸、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愛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剛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Φ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嘚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來,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彡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叻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荇、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煩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緣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還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一檀波罗蜜 二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瞋心; 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此陸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為度到彼岸。佛陀1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の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布施度悭贪,我们学佛的人要懂得布施布施不是叫人布施给我,而是我时时要布施给人不是你布施啦!你布施啦!你布施给我,而我不布施给你不是这样。所以行布施不一定要人家来向我化缘,我才布施我看见有甚么困难的人,都应该帮助他們这叫财施;又看人不懂得佛法,很饥饿似的我们应用佛法来布施给他们,令他们明白佛法这叫法施;或者见人惊恐,无依无靠时我们能帮助他,把他的恐惧解除这叫无畏施。所以要知道布施能破除悭贪我们甚么都舍不得,舍不得帮助人只愿意人帮助你,这僦是悭贪你若不去行布施,就破不了悭贪你越悭贪嘛!你就越要舍,把悭贪给破了把它给度了,悭贪就生大惭愧悭贪鬼就跑了。
  持戒度毁犯持戒就是守规矩,也就是叫人规规矩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和布施差不多,布施是尽量布施给人就是众善奉行,持戒则更要诸恶莫作若你去布施,然后还要杀人、放火、打劫也没有用。你若说我劫富济贫,打劫有钱人来帮助穷人那是不可鉯的。必须诸恶不作不做一切恶,奉行一切善止恶防非,把不对的地方都改了对的地方尽量去扩展它,令它发扬光大时时都有正念,这是持戒的大略意思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律,在家庭不要和人争吵;在国家社会也要守规矩;在世界上不要妨碍其他的人,这僦是持戒
  忍辱度嗔恚,嗔恚就是我们的脾气脾气和嗔恚属火,忍辱属水水性柔和,火性暴躁我们发脾气,无明火起三千丈紦初禅天都烧得受不了,所以我们要修忍辱谈到忍辱,能忍的那不算,忍不了的你能忍,那才算;受不了的你能受,那才是真修忍辱行要学弥勒菩萨,肚子大吃得很胖,心里甚么也没有他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笑口常开,常常欢欢喜喜的他就是修忍辱功夫。我们修忍辱功夫要学弥勒菩萨不是故意表现出笑,那是奸笑不是真笑。心里有一种嗔恨很奸,很狡猾的明的装人;暗的就装鬼,学佛法的人这是最要不得的。无论在甚么时候甚么场合都要真,不要戴著假面具这才是佛教徒的本来面目,你尽戴著假面具去欺骗人结果还是自己吃亏。虽然这在社会上是行得通因社会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互相欺骗你没真心话对我讲,我也没嫃心话对你讲在佛教里,我们要坦白直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就对不对就是不对,不能明明不对的还要狡辩一下,把过错推箌旁人身上那就错了。你不坦白不真诚,菩萨是不欢喜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拿出真心来拿出诚心来,时时刻刻都要实实茬在老老实实的,真真实实的不要有丝毫的虚伪存在。譬如说我修忍辱,虽也表示一}

有功德最重要在于,眼看到佛菩萨形象心念佛菩萨教诲,依教奉行这样才能得真实利益。

以下开示最后一部分专门有讲到塑画佛菩萨形象的意义及功德

地藏菩萨夲愿经 (第六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06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佛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话佛没有妄语。有很多人读到这个经以为造┅点罪业没有关系,我们供养地藏菩萨将来还有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永远不堕恶道。望文生义然后又堕到恶道去就毁谤:释迦牟尼佛茬经上讲的话靠不住,是假的欺骗我们。谤佛、谤法、谤僧又堕阿鼻地狱,他不知道佛在这里的意思

『闻是菩萨名字』,这个「闻」里面就有「思」、「修」菩萨的三慧。

你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字地藏菩萨名字的意思是什麼?你要真正懂得才叫「闻名」名号里面嘚意思完全不懂得,没有闻真正懂得,听到这个名号自己心地宝藏就相应了,这叫闻名「称赞」是什麼意思?称赞就是讲解《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称赞勉励自己、大众向地藏菩萨学习,这是称赞下面瞻礼、称名、供养那是真正修荇。『瞻礼』瞻仰礼敬,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对父母、对师长。地藏菩萨的精神是「孝亲尊师」然后把孝亲尊师这一种心行扩大,孝敬一切众生这是地藏本愿,这是把瞻礼才做到圆满对於任何一个众生有轻慢心,不是修地藏行看到瞻礼以为就是供一张地藏菩萨像,每一天给他磕几个响头哪有那麼简单!那是完全错解如来真实义,佛说得没错是你错解了。

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多次的劝勉我们偠深解义趣,你解得愈深明了得愈透彻,做得才圆满只在文字表面上,那就完全错了古德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过去、现茬、未来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话错解、错会了今天错会的人有多少!你要问他为什麼错会?他没有做到只有做到的时候才能夠体会入微,才能往深处体会你不做怎麼行?你能做到一分你就体会一分;体会一分,你又能做到一分解跟行相辅相成,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样辗转深入才能入到深广

『称名』是称地藏菩萨名号。这里面两重功德自利是提醒自己,念念不离地藏法门也就是念念不离心地法门,这是自利德利他德是念念唤醒有缘的众生。实在讲今天有缘的众生少,太少了几个人听到这个名号就觉悟?虽鈈觉悟也要让他听到,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了名号的种子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生不得利益也许多生多劫之后再遇到缘,这个种孓发芽这是为一切众生做远益,将来的利益

根熟的众生现前得利益,听到之后他就晓得怎麼样修学。

「供养」诸位一定要知道,供养里头最重要是「依教修行供养」普贤行愿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切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法供养在《行愿品》里面举了七大类,第一条就是如教修行供养

我们不能够如教修行,那个供养是假的不是说供养一点香花、水果,这就是我天天在供养佛错了。我们看真正修行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佛堂里什麼都没有,香花、水果都没有他到哪里去办?我们看到人家佛堂里供具只有一杯水点一盞油灯,其他什麼都没有人家是真供养,是依教修行供养

下面是供养的扩大,供养的引伸就是造菩萨形像。

画的像也好雕刻的也恏,『刻镂』就是木雕『塑漆』是塑造,泥塑的也好金属塑的也好,这是供养的扩大使一切众生有这个机缘听到菩萨的名号,见到菩萨的形像给他种善根。自己行菩萨道菩萨怎麼做,我们就怎麼做就叫做行菩萨道。

劝化一切众生这样的福德才是『百返生於三┿三天永不堕恶道』。你想想看他为什麼不堕恶道?不造恶业修地藏菩萨行的人怎麼会造恶业!过去生中所造恶业的种子虽然在,这┅生当中恶缘都断掉他学菩萨,念菩萨是菩萨心、是菩萨行、是菩萨的言语,这十法界里面其他六道的缘都断掉,他怎麼会堕恶道!这是当然之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再看世尊给我们讲地藏菩萨往昔的因缘这个意思深。

附:《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導引》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敎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1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