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道家隐士人物,道士的衣服怎么配

道家卓越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贡献
导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一直被统治当局奉为治世经典在治国安邦的实践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被后人景慕不已的的辉煌。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启蒙思潮与科技创新、政治清明,无一不与道家有密切关系。道家“黄老之术”治世思想的主要内容为“统治者无为,而万民积极作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刑德并用”。道家治国之术要求帝王按照清心寡欲的原则,克制自身的欲望,力行节俭,避免骄奢,以防上行下效。可以说这种思想是治国、治家、治身之术,是人类文明哲学思想之大成者。
一、道家卓越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一直被统治当局奉为治世经典在治国安邦的实践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被后人景慕不已的的辉煌。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启蒙思潮与科技创新、政治清明,无一不与道家有密切关系。道家“黄老之术”治世思想的主要内容为“统治者无为,而万民积极作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刑德并用”。道家治国之术要求帝王按照清心寡欲的原则,克制自身的欲望,力行节俭,避免骄奢,以防上行下效。可以说这种思想是治国、治家、治身之术,是人类文明哲学思想之大成者。自轩辕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开创中华民族,后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道,功成飞升,留下道家经典后。尧舜禹继承黄帝道家思想,以德治天下,禅让贤能,呈现一片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后周武王以道家之术定天下,享国八百年;汉高祖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治天下,享国四百年。唐高宗李渊颁布《先老后释诏》,称“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唐太宗李世民下诏称:“况朕之本系,出于柱史,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申明自己的祖先是老子,明确地尊祖崇道。而后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盛世,无一不是黄老思想的产物。甚至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亡国危机如五胡乱华等,在沦落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与低谷时都是被道家思想化于无形。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万民沉沦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大多是道家人物。并且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些历史人物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宋朝时的陈抟,宋末元初劝说成吉思汗的邱处机、明朝时的刘伯温等等。二、建朝开国,挽救黎民于水火的道家人物黄帝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奠定天下后,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留下《黄帝内经》传世,建立古国体制。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以此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后黄帝于崆峒山拜见道教仙人广成子,访求治国修身之道。。广成子言:“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并授予经书,后终于道成飞升。后世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开创了道家黄老之说。姜尚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东海许州人。为避商纣王之乱,隐居昆仑山修道三十年,后奉元始天尊师命,西行周地辅之。当时的商纣王无道,重用小人,败伦丧德,纵淫败度,大坏彝伦,残虐生命。建酒池肉林,剖孕妇,杀比干,人神共愤。周文王拜太公望为师,职封丞相,成为西周建国的名臣。后来他辅佐周武王,讨伐纣王,灭商兴周有功,被封到齐国为王,成为周朝齐国的始祖。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纵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史记》云:“周西伯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由此可见这些神通广大的道家人物,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本事。道家人物大多精通术数,这也是道家地位崇高的一大特色。所以历代典籍都公认姜太公的历史地位,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由此可见,诸子百家其实大多源自姜太公所代表的道家。相传姜太公奉命发榜封神,成为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开山鼻祖,才使中国道教神仙明朗而系统化了。张良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秦始皇暴政,焚书坑儒,严刑酷法,强制征用40万民夫修筑长城,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徭役征发无度,导致民怨沸腾。此时刘邦起义,与项羽争夺天下。张良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张良的谋略来自于道家奇人黄石公,相传张良闲游于下邳桥上,因几次三番为黄石公捡鞋,黄石公见其心诚敬老,故授予《太公兵法》,由此辅佐刘邦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根基。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精通道术,不恋权位,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隐居于黄袍山,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此亦为道家人物功成身退的风骨。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三、影响中国诗词音乐文化的道家人物道教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重视逍遥自在的风骨,不喜世俗之劳形,因此道家的隐士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道教思想认为“无中生有”,“无”为万物本体,重意不重形,落于有形则显得低端。这种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影响极深,就如中国的山水画跟西方的油画一样的区别。山水画重意,往往清淡的几笔就勾勒出整个画的灵魂,而西方的油画则重色重像,意境上就差了很大一截。一般境界高深的作品都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不喜过分的修饰与彰显,重视浑然天成,这种艺术思想的展示就源自道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较大并且自身的文学造诣很深的代表性人物就是诗仙李白。在他的诗歌中明显的显现出自由潇洒,大气磅礴的气势和意境,他对权贵与世俗的厌恶正是来自于道家的飘渺无为的思想,而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诗句更是道家仙气超脱的明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是受道教影响极深的唐代大诗人,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崇奉道教的时代。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充满奇异大胆的想象,其作品带有明显的游仙色彩。李白是在齐州紫极宫正式受过符箓的道士,在江陵结交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时,被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入道教后,李白潜心于内、外丹术。据他自述:“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即紫阳先生、道士,长于内丹术,为李白所景慕。李白还曾到嵩山访炼丹之焦炼师。焦炼师是传说中的人物,被当作仙家,长于炼丹,而李白竟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可见其虔诚。他不单自己炼丹,而且全家如此,“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骨。”李白诗风之受道家影响,唐代文人裴敬曾评论说:“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这是以李白为诗仙,而诗仙正是道家气质的表现。李白诗之洒脱和清雄奔放,正是道家任自然之精神境界。庄子庄氏,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中有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子的语言同其它诸子著作不同,不是词意相接的、逻辑严谨的论述性语言,而是意接词不接或词虽接而意已变的、跌宕跳跃的语言。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这是庄子语言的一个主要特点:具有诗性,这也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特性。《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山水诗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发展繁荣,也主要是受老庄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影响。孟浩然一生大半时间归隐,无意出仕。王维前期虽具有一种豪迈、乐观进取的精神,但后期的归隐山林,才使他的山水诗水平更高。这显然都是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总之,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对宋明理学,对道教,对佛学以及近、现代思想思潮都有影响,这些思想通过作家的灵活运用,便直接反映到文学中。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学的最鼎盛时期都跟道家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除了诗词外,道家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古人常说“琴棋书画”,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古琴对于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古琴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最本土最悠久的音乐历史。相传古琴为道家始祖伏羲所作,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由此众多的道家人物皆擅长琴艺。魏晋道士孙登,字公和,汲郡人。他在郡北山上独自隐居修炼,《晋书·隐逸列传》说他“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好读《易》,扶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宋代朱文长所撰《琴史》也说他不仅能在一根弦上随心所欲的弹出曲调,而且还善长啸,颇具仙风道骨,善道术,时人誉为“孙仙”。著名琴家阮籍、嵇康都曾拜访过他,但他认为二人还没有完全免俗而不予理睬。直到后来嵇康与他同游三年,他才给其避世保身的忠告。南天师道的创始人陆修静,也是一位著名的道教科仪音乐家和琴师。他常居于庐山修道。刘宋明帝秦始于三年,他应诏进京,居于建康北郊天印山崇虚馆,用多年时间编成道教史上最早的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同时,对道教斋醮科仪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整理工作,完善了道教斋醮科仪。他强调音乐在斋醮仪式中的作用,认为音乐有制心遣欲的功能,是集道教科仪音乐之大成的人物。《琴史补》说他“善鼓琴”,所以他也是一位琴师。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善琴棋,工草书”(见唐李延寿所撰《南史·隐逸列传》),并善诗文,曾为琴曲《胡笳曲》作歌辞。(见《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桢也是一位道乐作曲家和琴师。武则天和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都屡次召见他,李旦还赐其宝琴和霞纹帔等物。他作有琴曲《蓬莱操》、《白云引》,撰有琴学著作《素琴传》,并和茅山道士李含光,工部传郎贺知章、太常卿韦绦等人一起创作改编为一些道曲。中唐道士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人,大历中登进士等,后辞官云游天下名山,隐居故里义兴胡父渚以终。《琴书大全·圣贤》说他“好学强记精思,工文书,善鼓琴”。所作《胡笳十八拍》歌辞,脍炙当时,后成为琴歌,与相传为蔡琰所作者并传于世,影响深远。四、影响中国医学发展的道家历史人物中国的医学哲学思想中向有“医乃道之绪余”之论。这必然推定出医道相通的结论。实际上,古代医家的“医道通仙道”、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中,道家人物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道家人物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对中医学的阴阳、气血、经络、三焦、精气神、以及辩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等理论及实践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其中,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有效作用而加深了对道的理解,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为世人皆知、为人称道。例如伊尹、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夏末商初人。道家前身。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宰相。伊尹辅佐成王开创了商王朝,又辅佐成汤的儿子大丁、外丙、仲壬和成汤之孙太甲,为三朝功臣。提到道家,每每称之为“黄老”,就是由黄帝和老子创立的学说。但是自黄帝到老子3000年时间里,却是一片空白。而伊尹正是其间的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者。《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此书早佚,连《隋书"经籍志》亦不见著录,但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伊尹"九主》佚文,不仅使我们对《伊尹》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且证实了道学的产生与天道实密不可分。在《资治通鉴》中曾记载:伊尹“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汤剂的出现在我国药物史上是一项重大发明。它不仅减少了药物的毒性,提高药物的功效,而且为生药转向熟药、单味药转向复味药提供了条件,拓展了药物的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学的发展。甚至连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离不开伊尹《汤液经法》的影子。伊尹在《汤液经法》中描述了关于中药的各种汤剂,其发明的“桂枝汤”被誉为是经方之首,其始创以陶罐煎熬中药的方式一直流传至今。孙思邈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五台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孙思邈秉持道教“重人”思想,认为“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是一位真正的道家圣人。他积极从事道教内修外养的实践,并在长期的“假外物以自固”的道教炼养实践中总结经验,不仅在其著述中涉及了大量包括导引、行气、守一、房中、禁忌等在内的道教养生术内容,其重视医学的思想也无疑来自道教的重生思想。北宋宋徽宗加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孙思邈也正式被纳入了官方道教的神仙体系。《列仙全传》亦对孙思邈进行了收录,有关于孙真人下葬开馆不见尸,人疑尸解之说。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晋丹阳郡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德行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对阐扬道教,尤付精力,继承《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是南朝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亦较深远。陶弘景精通医药学,主张治病应因人之虚实、男女老幼、苦乐荣瘁而异。撰有《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著作,尤以《本草经集注》最为著名。陶弘景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等分类方法。书中并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性状、主治疾病、配制保存方法等皆一一注明,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什么是法服-道士为什么要穿法服
所谓法服,是诵经礼忏时候穿的,相当于我们所谓的礼服,全真教的大褂、经衣、高功衣、戒衣等。而道士又有常服,就是平时穿的衣服了,一般即是对襟小褂、右衽、武当有披纱、近来出现的对襟长衫(可能近似于古代的帔,而古时的帔没有扣子,而以带系之)等。道士的常服,不同于法服那样有严格的规矩,但是也体现了道教的追求,如果说法服所体现的礼教精神,那么常服所体现的则是道家精神了。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冠服制度章》所载山居云水所用的雪笠、雨笠、野笠,道士灌花种药用的半臂,贴身的抱肚、汗衫,体现山野之风的鹤氅,御寒的鹿裘、雪巾。根据中国道协最近颁布的道士平时的着装作了统一的规定,有对襟小褂、大领小褂、袍子、得罗、经衣、高功衣、戒衣,莲花冠、元宝冠、偃月冠、五岳冠,云袜十方鞋、双脸鞋、云鞋,荷叶巾、逍遥巾、庄子巾、九梁巾、太阳巾、一字巾、混元巾等。就我所见,还有武当山道士穿的比较多的披纱、江浙道士秋冬天穿的长马甲、北方道士冬天穿的棉鞋等,不一而足。
道士之常服,充满山林之气,给人以逍遥恬淡的感觉,是故在明朝道袍就不仅限于道士穿。上至天子,下到普通的士子,都有穿道袍的风气,这或许与明朝宫廷崇尚道教有关,好比建国早期,国民都兴穿军装一样。据说明朝内丹东派祖师陆西星真人,在家就经常穿道服。
出自&&阅读更多访问原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摘自王晓毅: 国学举要?道卷》 摘自王晓毅: 国学举要?道卷》的《知识辑要》 王晓毅 《国学举要 《 知识辑要》一、道家人物简介(一)老庄老子 ,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拜隐士商容为师,后一度担任东周王朝史官,接触大量古代历史文献。继承并发展了古代 的道术之一――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文化的贵柔传统, 创立了道家学派。 他有着众多 弟子,如文子、关尹、阳子居、士成绮、崔瞿、庚桑楚等,向他们宣讲自然无为的学说,产 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孔子向老聃问学的传说。后辞官引退,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逝世于 秦地。该关的长官尹喜,是老子的信徒,在他的力劝下,老聃出关前,写下了分上下篇的五 千字《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 《史记》等。 关尹,一说姓尹名喜,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老聃的弟子。曾任函谷关的关长(关令或关 正) ,以官名称之,故名关尹,后辞官追随老子出关而去。关尹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学说, 在传播道家思想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子是其著名的弟子之一。关尹著书立说,发 展老聃的思想,著《关尹子》九篇,是老子逝世后,第一个有理论建树的传人。认为宇宙本 原“道” ,是名为“太一”的“纯和之气。 ”人类可以从水的动静中,找到效法“道”的途径: 行动时,像流水一样处卑居下,随遇而安;思考问题时,心灵像静水一样完全客观地反映外 物,不存主观偏见。关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老子学说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 方向发展, 对战国前期老庄学派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哲学特质为 “贵清” 而 , “清” 与水的性质有关。有学者认为,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太一生水篇》是关尹遗作。事迹史 料主要见于《列子》和《庄子?天下》等。 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 5~前 4 世纪的战国前期。长期居住在“郑圃” (今河南中牟县西) ,生活穷困却拒绝郑国宰相子阳的馈赠。除师从关尹外,还向老商氏学 道术, 并与伯昏瞀人同在壶丘子林门下。 通过目睹壶丘子林以自然无为破齐国神巫季咸小术, 体悟大道真谛,创立以“贵虚”为特色的道家学派,拥有大量学生和追随者。他主张以虚静 之心,不偏爱任何事物,不尊贵任何事物,不执着任何事物,顺应自然的变化。但列子的贵 虚, 并非对社会采取冷漠的虚无态度, 而是强调放弃主观偏见, 顺应客观规律而已。 《列 曾著 子》 ,久佚。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流传本《列子》和《庄子?列御寇》等。 杨朱,亦称杨子、阳子、阳生、阳子居,战国前期是秦国人,多在中原地区活动。杨朱是老 聃的弟子, 听到老师将过函谷关西行的消息,南下“沛”远迎,相遇于魏国首都。老聃讲 授自然无为学说,使杨朱悟“道” 。但是,杨朱没有对老师的理论墨守成规,而是将老子珍 视个体生命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创立了以“贵己”为特征的学术流派,杨朱是彻底的无神 论者,否认死后存在灵魂。认为无论人们生前贤愚、贵贱、贫富和寿夭如何悬殊,死后都是 没有差别的一堆白骨。生命的终极意义只在生前的快乐。因此要自己解放自己,打碎妨碍人 类自由幸福的寿、名、位、财四大枷锁。像远古时代先民那样随心所欲地生活,回归生命的 自然本色。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理论,其本意是:一根毫毛与生 命整体并无本质区别。 如果人人都不肯用一根毫毛去换全世界的权力和财富, 失去竞争之心, 那么因争权夺利而造成的一切社会问题都会不复存在, 人类便会消除异化, 回归远古时代没 有贫富分化、没有阶级压迫的理想社会。杨朱的学说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在诸侯中也影响颇 大,战国中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杨朱学派,与墨学同为显学。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列子》 《庄子》《孟子》和《韩非子》等。 、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活在约公元前 369~前 286 的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一度任该地管理漆园种植或漆器制作“漆园吏” ,后辞职回家,从事讲学、著述,终身不仕。 庄子生活贫困,曾面黄饥瘦打草鞋而受曹商奚落,向管理黄河事务的官吏(监河侯)借粮而 不得 ,穿着补丁粗布衫和用麻绳绑着的破鞋去见魏王,等等。但是,面对仕途黑暗,他不 愿“舔痔”丧失人格或成为宫廷倾轧的牺牲品,故宁肯在濮水边垂钓,而断然拒绝出任楚国 宰相。庄子的学术知己是大哲学家惠施。两人曾漫步在濠水边,发表高论。惠施在魏国当宰 相后,庄子前去拜访。惠施担心庄子来取代他的相位,布置了大搜查,被庄子讥笑为拾到腐 鼠的猫头鹰。但这并未影响庄子与惠施的“诤友”关系。后来惠施失去相位回到的宋国三年 中,庄子与惠施之间围绕有情与无情、有用与无用、有形有名与无形无名展开学术辩论,实 质上是“有为与无为之辨” 。庄子的妻子逝世,他坐在地上敲着盆唱歌,接受惠施的吊丧。 惠施死后,庄子感到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庄子晚年招生讲学,逝世后,他的遗著以及他 和学生们的谈话,由其后学加工整理,形成了《庄子》这部恣肆汪洋的奇书。庄子吸收老子、 关尹、列子、 杨朱以及诸子的思想精华,是道家“老庄”学派的集大成者。在道家思想史 上,除了创始人老子外,无人可与庄子比肩,其学术地位类似儒家学派的亚圣于孟子。事迹 史料主要见于《庄子》《史记》 、 。 于华子,战国中期魏国人。主要哲学观点是重己贵生,将个体生命和利益放在首位,高于国 家的命运和前途。韩魏两国战争即将爆发,韩昭侯十分焦虑,而子华子对国土的得失漠不关 心,他开导韩昭侯说,把统治世界权利给你,但是以砍掉双臂为代价,肯不肯交换?韩昭侯 表示不换。既然双臂重于天下,而生命无疑重于双臂,子华子由此得出结论:个人生命重于 世界上的一切。他将生命的境遇划分为“全生” “亏生” “死亡”“迫生”四个递降的等级 : 、 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是“全生” ;欲望部分地得到满足是“亏生” ;所有欲望都得不到满足是 “迫生” ,比死亡更悲惨。今存《子华子》10 卷为后人伪撰。事迹史料主要见于 《吕氏春 秋》和《庄子》 。(二)黄老 文子,姓文,子是尊称,名子和里籍不详,是老子的弟子。文子年龄小于孔子,与卜商子夏 同时,曾经问学于子夏和墨子。后北上齐国,齐王问治国之道,文子向其介绍老子学说。收 齐国隐士彭蒙为徒,为稷下黄老学派之始祖。著有《文子》九篇,久佚。事迹史料主要见于 今传本《文子》与《汉书?艺文志》 。 彭蒙,战国时期齐国人,文子的学生。游学稷下,活动于齐威王、齐宣王时代,为田骈的老 师。 彭蒙兼有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倾向。 主张以无为顺应事物规律, 认为尽管法律由圣人制定, 但法律来源于客观规律‘法理’ ,圣人只是依据法理立法而已。十分重视名分在维护社会的 法制与秩序中的功能。他说,原野上发现一只野兔,众人会竞相追逐,因为兔子财产权的名 分未定。农贸集市上到处是禽畜,却没有人抢夺,因为财产权归属的名分已定。彭蒙重视正 名定分的思想,对稷下黄老道家的理论特色产生了深远影响。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与 《尹文子》 。 田骈,又称陈骈、田子,战国时期齐国人,活动年代大致在公元前 320~前 282 年左右。齐 宣王时代游学稷下学宫,彭蒙的得意门生,与慎到齐名,授上大夫。因好谈论,外号“天口 骈” 。齐闵王时代政治腐败,险些被杀害,逃至薛,投奔了孟尝君。其思想为道家与法家的 结合,是稷下黄老主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无为” “因循”为思想原则,创造了“齐 物论”学说,认为万物都有自身的功用和局限,因此万物是没有差别的、相同的、整齐的, 故称之为“齐物” 。从这个思想基础出发,主张因循一切事物的规律“理” ,在社会政治中表 现为因循法理。认为人类的 本性是自私,统治者治理国家,必须充分利用人的自私,不能 寄希望于道义和良知, 而应依据明晰的法律规定, 予以赏罚。 《田子》 著 二十五篇, 《汉书? 艺 文志》道家类著录,久佚。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吕氏春秋》《尹文子》和《庄子》 、 。 慎到(约公元前 395~前 315) ,又称慎子,战国中期赵国人。大约齐威王后期游学于稷下学 宫,齐宣王时与田骈同为稷下先生,共同创立了以道法结合为特色的黄老学派。齐闵王后期 离开齐国,去向不明。慎到在彭蒙、田骈的基础上,将道家与法家思想全面而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成为稷下黄老派思想发展史上,道、法融合的关键性人物,著《慎子》 ,有数篇传世。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和《慎子》 。 宋,又叫宋荣、宋荆喂耍淠暌盐薹ㄏ昕迹忌钤诠 385~前 300 年左右, 与孟子同时。 曾与尹文同游于稷下学宫, 在学术界相当活跃, 有大量的学生, 经常聚众演说, 善于辩论,是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先生之一。公元前 312 年,为平息秦、楚之间的战争,奔走 于两国之间, 与孟子相遇于石丘, 发生了辩论。 其哲学思想属于道家与墨家思想融合的形态, 突出特点是反对人类争斗,尤其是反对国家之间的战争,倡导世界和平。认为斗争起源于人 类的虚幻的耻辱感, 如果消除了这种错误的情感, 不为世间的功名利禄和荣辱毁誉等身外之 物所左右,则天下太平。他认为人类本性中并无太多的欲望,但是人们误认为本性多欲,故 盲目追求外物,这是天下大乱的原因。曾著《宋子》十八篇, 《汉书?艺文志》列在小说家, 久佚。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 《荀子》 《孟子》 《韩非子》 尹文又称尹文子,战国中期齐国人,年龄小于宋,两人同游稷下学宫,创立了融合道、墨 的道家学派, 而尹文则在此基础上具有更多的名法思想。 尹文回答齐宣王关于君主如何治国 时,盛赞道家的君主无为思想;在与齐闵王讨论“士”所应具备的品行时,推崇带有墨家色 彩的不以受欺侮为耻辱的品质。公元前 284 年,乐毅率联军攻陷了临淄,齐闵王被杀,稷下 先生们四散奔逃,尹文先去了谷邑(今山东东阿)避难,后了到了卫(今河南濮阳) ,不知 所终。身后留下《尹文子》一书,流传至今,黄老形名学为其主要内容。事迹史料主要见于 《庄子》《吕氏春秋》和《说苑》 、i冠子, 战国末年楚国的大隐士, 长期隐居在深山。 姓名不详, 因经常戴着插有i尾的 i “ 冠” ,被称之为“ i冠子” ,他的学生庞,是著名的兵家和纵横家, 《i冠子 》中多篇记 述庞子和鹃冠子关于兵法的的问答。庞后来成为赵悼襄王时的将军,公元前二四二年(赵 悼襄王三年)曾擒杀燕将剧辛,次年曾率赵、楚、魏、燕四国的锐师攻秦。据说,庞到赵 国发迹后,i冠子怕庞氏向赵王推荐自己,故躲入深山,著书立说。作为战国时代最后一个 道家哲人,留下了《 i冠子》一书,对研究战国末年南方道家的思想道家具有重要价值。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i冠子》与《艺文类聚》 吕不韦(?~前 235)战国未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曾为翟阳大商人, “家累千金” 。 公元前 265 年,在赵国京城邯郸结识秦昭王的孙子子楚。当时,秦昭王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 子,子楚为安国君之中子, 作为秦国质子居赵国,甚不得志。吕不韦认为子楚, “奇货可居” , 西[秦国,以重金买通安国君宠信的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秦昭王卒,安国君即位,是 为孝文王,子楚被正式立为太子。一年后孝文王卒,子楚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 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公元前 246 年(秦始皇元年) ,庄襄王卒,年仅十 三岁的秦始皇登基,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公元前 238 年,秦始皇亲政,诛杀吕 不韦党羽保文辏啦晃ひ蛭冒傅那A庵埃睾幽戏獾亍R荒旰缶偌仪ㄊ瘢 而死。在秦国执政的十三年中,吕不韦灭了东周,攻取了赵、魏的土地,建立了三川、太原、 东郡,为后来秦始皇顺利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在思想文化方面,组织门客编写了 《吕氏春秋》一书。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史记》 窦太后(?~公元前 135 或前 129)赵国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西汉文帝皇后,汉 景帝之母。作过文帝 23 年的皇后,景帝 16 年的皇太后,武帝 6 年的太皇太后,在朝中影响 达 45 年之久。她以母亲、祖母的身份,将黄老著述作当为教育儿孙的经典。推崇黄老之学 达到了偏执的程度,对敢于公开贬低其信仰者,定要严加惩办。博士辕固生将《老子》学说 称为平庸的老生常谈,被她罚到猪圈里同野猪格斗。儒士赵绾、王臧力图以儒家思想治国, 她以其它劣迹为借口,逼迫二人自杀。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史记》 。 曹参(?~公元前 190)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为沛县狱吏,追随刘邦起兵,功绩卓 著。汉朝建立,封平阳侯,任齐相 9 年,从胶西请来精通黄老学的盖公作政治顾问,采纳其 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方针,政通人和,被称为贤相。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相国,在更大 范围内推广黄老之术。将无为哲学用于朝政,因循萧何创建的制度,此外不作为。挑选不善 辞令的忠厚长者为丞相府的官员, 以息事宁人态度对待官吏的过失。 曹相府的后园与一吏舍 相邻,居住的官吏饮酒作乐、时常怪叫狂歌,曹参亦醉酒歌呼,与吏舍的噪音相应和。身为 相国,却不理国事。遇下级官员请示汇报,以美酒款待,一再劝酒,直到醉而后去。曹参的 “无为” ,推动了汉初黄老之治的形成。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史记》 《汉书》 。 刘安(约公元前 179~前 122)汉高祖刘邦之孙。其父淮南厉王刘长,因谋反事发被迫自杀。 前 172 年,刘安被封为阜陵侯,后封为淮南王。据说有政治野心,吴楚七国之乱时,企图起 兵响应。刘安治国混乱,王后荼与太子迁无视汉朝法律,在国内夺民田宅,滥捕无辜。准备 武装叛乱,对抗中央。公元前 122 年,东窗事发后,刘安自杀,王后与太子被处死,受株连 者达数千人。淮南王国废,改置九江郡。史称刘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招致宾客方术之 士数千人, 使淮南成为当时最大的地方学术中心。 他组织其中的文人术士集体编著 《淮南子》 一书,集汉初黄老道家之大成。刘安事 迹史料主要见于《史记》《汉书》《论衡》和高诱 、 、 《淮南子注叙目》 严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生活在西汉末期。原姓庄,班固为避 汉明帝刘庄讳,所著《汉书》改“庄”为“严” ,称严君平。在《老子指归》中,严遵自称 庄子。他潜心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 、 ,隐居不仕,以卜筮为业,并借占卜引导人 们弃恶从善。 每日得卦资百钱, 即闭门, 著书或授课。 大哲学家扬雄, 曾师从严遵。 著有 《老 子指归》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汉书》《华阳国志》和皇甫谧《高士传》 、 。 王充, (公元 27~约 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 , 少年时代赴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博览群书而不守章句。 常游洛阳市肄, 阅览所卖书, 过目不忘,故能通晓百家学说。回归乡里,以教书为生。一度出任县、郡功曹,因政见不合 辞职。 扬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 转为治中, 后辞官还家。 其友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才学杰出, 汉章帝特诏公车征辟,因病不行。晚年生活境况不佳,仍勤于著述,撰写《养性书》16 篇, 永元年间病逝。王充曾著《讥俗》《政务》《论衡》等,除《论衡》外,均佚。事迹史料主 、 、 要见于《后汉书》《论衡?自纪》 、 。 曹操(公元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大 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但曹操政治上同情党锢清流名士。 20 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被任命为典军校尉。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起家,初平三 年(192)占领兖州,打败并收编青州黄巾军,军事实力大增。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 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为丞相,率军 南下,在赤壁被刘备、孙权联军所 =ò彩四攴馕汗ㄎ汗2茇Т汉螅纷鹞 武帝。曹操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家。他以黄老形名学为指 导思想,反对天命论,提出与儒家伦理背道而驰的人才标准,多次下令求贤,选拔不仁不孝 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开一代新风,在汉代旧学与魏晋新学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著 有《魏武帝集》 ,已佚,有明人辑本传世。事迹史料主要见于《三国志》 。 仲长统(公元 179 一 220)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市南部郊区)人。自幼 好学,博览群书,擅长文辞。20 多岁时外出游学于青、徐、并、冀诸州,为士人社会所赞 誉,曾受到并州刺史高干的善待,因政见不合而去。初无意入仕,认为人生易灭,希望在山 水间逍遥一生, 故多次称疾,拒绝州郡命召。经尚书令荀荐举,任尚书郎。后参曹操军事。 著《昌言》34 四篇,十余万字,久佚,有辑本传世。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后汉书》 刘邵, 字孔才, 广平邯郸 (今河北省邯郸市) 人, 生卒年及家世不详, 活动于建安~ 正始时期的曹魏政治舞台和思想文化论坛。 大约在建安十七年之前, 以广平郡计吏身份步入 仕途,建安二十二年,任太子舍人,迁秘书郎。曹丕黄初时期,历任尚书郎、散骑侍郎,参 加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的编修。曹睿太和~景初时期,先后任陈留太守、骑都尉、散 骑常侍,实际主持了修订《魏律》 ,并起草了选拔、考核官员的行政法规《都官考课》 。正始 时期,执经讲学,病卒。其著作有十二种之所多,仅《人物志》完整流传至今。事迹史料主 要见于《三国志》(三)玄学何晏 (?~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父 早亡,曹操纳何晏母尹氏为夫人,晏为养子,以聪慧过人为操所宠爱,娶金乡公主为妻。因 冒犯曹丕,黄初时期未授官职。魏明帝时期,仅为冗官,因参与浮华交游活动被免官。正始 年间(240~249)党附曹爽,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赐爵列侯,为政治当权派。正 始十年高平陵政变中为司马懿所杀。何晏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正始之音的清谈大师。 曾著论数十篇,已佚。 《列子》张湛注保存了何晏《无名论》佚文,认为天地万物是“有所 有” ,而“道”的根本特征是“无所有” ,从中可窥见其贵“无”玄学的早期形态。所主编的 《论语集解》 ,是一部出自多人之手的官书,收入《十三经注疏》 ,完整流传至今。事迹史料 主要见于《三国志》《世说新语》 、 夏侯玄 (209~254)子太初,谯(今安徽亳县)人。其父为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母 为曹操养女德阳公主(曹真妹) 。太和(228)二年,任散骑黄门侍郎,左迁羽林监。因参与 何晏等浮华交游而被免官。正始年间(240~249)党附曹爽,历任中护军,向司马懿提出了 旨在改革政治的《时事议》 ,反映了正始改制的意向。正始中期调任征西将军,负责对蜀作 战。高平陵政变后改任大鸿胪、太常,被束之高阁。嘉平六年,因李丰的未遂政变失败,为 司马师所杀。夏侯玄是正始玄学最重要的精神领袖之一,在士人社会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曾 著《本玄论》 ,宣扬“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是早期玄学的理论著作,已佚。事迹 史料主要见于《三国志》《世说新语》 、 。 王弼 (226~249)字辅嗣,出生于著名的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市南部郊区)王 氏家族。祖父王凯,为王粲族兄,刘表的女婿。父王业,魏尚书郎。 正始时期入什,官至 尚书郎。正始十年秋, 因病去世。在正始清谈中,天才少年王弼语惊四座,使一代谈宗何 晏为之绝倒。他是正始名士的杰出哲学家,以不可思议的智慧,融合儒道学说,创立了完整 的玄学理论体系, 完成了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划时代转折, 堪称魏晋玄学史上第一个里 程碑。代表作《老子注》 《周易注》流传至今, 《论语释疑》仅存佚文。其著作均收入楼宇烈 《王弼 集校释》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三国志》《世说新语》 、 。 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父曜, 宛句令,早亡。山涛家贫,好《庄》 《老》 ,多年隐居,四十岁始入仕,为郡主簿、功曹、上 计掾。后举孝廉,司州辟为河内从事。高平陵政变前辞职还乡,与嵇康、吕安、阮籍为友, 是前期竹林之游的核心人物。后依附司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大将军从事中郎、相国左长 史等官。人晋后任大鸿沪,出为冀州刺史,人朝任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加侍中,后拜司徒。 西晋前期主持吏部选举多年,使大量青年名士步入仕途,是西晋前期玄学的政治领袖。每选 用人物,作简短评语,世称“山公启事” 。有《集》五卷,久佚。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 、 《世说新语》 。 阮籍(211~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父r,建 安七子之一。籍幼年丧父,任性不羁,闭户读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 群籍,尤好《庄》《老》 、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正始末期先后为尚书 郎、曹爽参军,均托病辞职,与嵇康友善,参加竹林之游。高平陵政变后历任司马懿、司马 师、司马昭从事中郎,徒散骑常侍,后任步兵校尉,史称阮步兵。籍不满司马氏统治,面对 “名士少有全者”的恐怖局面,采取了纵酒谈玄、放荡无羁、蔑视礼法的方式反抗。有《阮 籍集》传世。事迹史料主要见于《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 、 、 。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幼年 丧父,在母兄有慈无威的抚育下,养成了真率自然、旷达不羁的性格。以兴趣为师,博览诸 子百家,尤好老庄:精通丝竹管弦,琴技特妙。与沛王曹林的女儿长乐亭公主结婚,任中散 大夫,史称嵇中散。 正始时期,嵇康曾到洛阳参加学术清谈并著书立说,以元气自然论为 旗帜,从人生哲学方面,丰富了正始之音的玄学理论。正始后期,回到家乡河内山阳,在其 园宅的竹林中,饮酒清谈,所谓“竹林七贤”的传说即发生于此时此地。高平陵政变后,竹 林七贤的政治立场发生分化,嵇康也一度遁入山林学道三年,后来断然结束隐居,到洛阳太 学活动,著论撰文,公开反抗司马氏统治。 景元三年, 司马昭借吕安案杀害了嵇康。临刑前, 索琴弹奏《广陵散》 ,从 容就义。其著作被编为《嵇康集》传世。事迹史料主要见于《三国 志》《晋书》《世说新语》 、 、 。 向秀(约 223~275)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清 悟有远识,好老庄之学,少得山涛赏识,与嵇康为友。正始时期曾到洛阳参加玄学清谈,著 《难〈养生论〉,后回山阳,追随嵇康[于竹林,灌园打铁,饮酒清谈,抨击时政,矛头直 》 指司马氏当局。 嵇康遇害后,向秀被迫入仕。赴山阳凭吊竹林故居, 写下了千古绝唱《思 旧赋》 。入晋后,官至散骑常侍,曾参加了泰始七年玄学名士派攻击贾充的活动。代表作为 《庄子注》 ,成书于 西晋咸宁元年(公元 275 年)前后。 该注开辟了以“入世”精神诠释 《庄子》的新思路,反映了西晋前期玄学思潮的特点。西晋后期,郭象在向秀《庄子注》基 础上“述而广之” ,而向秀的原作则失传。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阮咸,字仲容,生卒年不详。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多才多艺,妙解音律, 善弹琵琶。曾随叔父阮籍参加竹林之游,为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以放达不羁的行为,反对司 马氏的名教之治。曾与阮氏宗人饮酒,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猪来,共 饮之。在居母丧期间,纵情越礼。追回与其有情的婢女,两人同骑一马。西晋前期,任散骑 侍郎。山涛对阮咸评价甚高,称其“贞素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 绝于时。 ”推荐他出任吏部郎,晋武帝以其耽酒浮虚,遂不用,后出任始平太守。 事迹史料 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沛县)人,竹林七贤之一。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 情肆志,却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共为竹林之游。官至建威参军。西晋 泰始初年对策,极力主张无为而治,盛言无为之化,被黜免。刘伶嗜酒如命,放浪形骸,蔑 视礼法。常乘鹿车携酒,使人荷锹相随,嘱咐: “死便埋我” 。不留意文字,仅著《酒德颂》 一篇,塑造了一位“惟酒是务,焉知其余”的“大人先生”“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无思 , 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 ”宣扬虚无主义人生观。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 、 语》 。 王戎(234~305)字F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竹林七贤之一。父王浑, 凉州刺史、贞陵亭侯,迁居山阳。王戎幼年聪颖过人,以神童著称。正始九年,王戎 14 岁 时,以思想深刻得阮籍赏识。年长王戎二十多岁的阮籍,与王戎的清谈的兴趣远远大于其父 王浑,携王戎参加竹林之游。魏后期袭父爵,辟相国掾;先后任吏部郎、黄门郎。晋武帝时 历任散骑常侍、豫州刺史、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尚书令,提携了大 批玄学青年名士。 作为执政大臣与玄学元老, 对元康清谈高潮的形成, 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八王之乱时,他不理庶务,常委事僚属,微服从便门出游。贪吝好利,广有庄园,聚敛无已, 为史家所讥。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王衍(256~311)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从兄为竹林七贤之一王 戎。历任中领军、中书令、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在皇族争权的八王之乱时期,不顾 晋朝危亡,只谋自家利益。其女为愍怀太子妃,太子为贾后所诬陷,王衍即自表离婚。见天 下即将大乱,推荐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自己在首都,正好是“三窟” 。 永嘉四年(310) ,面对石勒、王弥的进攻,东海王越率军撤出洛阳,王衍随行。次年三月东 海王越病卒,王衍被推举为元帅。石勒轻骑追袭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 ,晋军覆 没,王衍被俘,劝石勒称帝,企图苟全,被活埋。王衍善清谈,祖述老庄,是西晋元康 玄 学贵无派代表人物。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乐广(?~304)南阳U阳(今河南南阳市)人,父乐方,参征西将军夏侯玄 军事, 时乐广八岁,得夏侯玄赏识,称其“神姿朗彻,当为名士。 ”父早卒,乐广孤贫,长期侨居 山阳。西晋咸宁~太康之际,乐广在清谈中崭露头角,被裴楷、王戎、卫壤弦淮Ъ 誉为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将其推上了学术论坛和政治舞台。辟太尉掾,转太子舍人。出补元 城令,迁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累迁侍中、河南尹、吏部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 善清谈,言简意赅,政务亦理,与王衍同为西晋元康 玄学贵无派代表人物。事迹史料主要 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裴Q(167~300)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父为晋司空裴秀,母与贾后母为 姊妹。袭父爵为钜鹿公,与王戎女儿结婚。太康二年为太子中庶子,迁散骑常侍。晋惠帝时 历任国子祭酒兼右将军,侍中,加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裴Q是贾氏的亲戚,是元康时期 的实权人物之一,对当时的政治决策影响极大。永康元年(300 年) ,在赵王伦诛贾氏的政 变中遇害。裴Q是元康清谈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也是元康 玄学崇有派代表人物。虚无放 达之风使国家机器难以正常运转,裴Q因此著《崇有论》予以回击。该论分析了贵无论产生 的原因,并从本体论高度肯定了“有为”的合理性,认为有形物不是由“无”产生,而是自 生。因此其存在根据,不是“无” ,而是“有”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郭象(?~312 年)字子玄,河南(今河南省中北部)人。出身不详,生平事迹亦 记载甚略。少年有高才,好《老》 《庄》 ,善于清谈论辩。主要活动在惠帝~怀帝时期。拒绝 州郡辟召,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大约在晋中期,辟司徒掾,任黄门侍郎。 在元康清谈场 上,郭象是一个著名的大清谈家,常参加王衍等名流的聚会, 辩论时口若悬河,王衍称: “听 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为庆贺自己的四女儿与裴遐结婚,王衍在洛水举行了一次 规模空前的清谈盛会,郭象向裴遐挑战,大 出风头。郭象的政治活动高峰期在永嘉年间, 司马越任太傅,专擅朝政,郭象任太傅主簿,是司马越幕僚中举足轻重的当权派,永嘉未病 卒。著碑论十二篇。均散佚,仅《庄子注》一书完整流传至今,是玄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王导(276~339) 字茂弘。琅邪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 。西晋太保王祥弟王览之孙,王衍 之族弟,曾参加元康 玄学清谈。西晋末年,在司马睿创建东晋王朝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司马睿称帝后,王导任丞相;其堂兄王敦握重兵镇长江上游,当时有“王与马, 共天下”之说。历任元、明、成三帝丞相,为政宽简,团结各派力量,共同支持王室,稳定 了东晋的偏安局面。思想文化方面,对玄风南渡贡献极大。他不仅是经邦治国的高手,而且 是玄学家,在主持军政要务的闲暇时间组织清谈。擅长的的论题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 《养生》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能灵活运用这三论中的哲学原理,参与所有辩论。在两 晋之际玄学清谈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父谢裒,太常卿。安自幼聪慧沉静, 为王导器重。寓居会稽东山,谢绝公府辟召,与王 羲之、许询、支遁等渔弋山水,言咏诗 文自乐。年逾四十入仕,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挫败桓 温“禅代”企图,使东晋统治得以继续。孝武帝时,位至宰相,施政宽和。建立以北来侨民 为主体的北府兵。太元八年( 383) ,符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谢安任征讨大都督,运筹 帷幄,命谢玄率北府兵决胜于肥水。第二年乘胜北伐,收复洛阳及青、徐、兖、豫等州。会 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执政,谢安被排挤,出镇广陵,不久病逝。谢安是著名大清 谈家,对东晋中期玄学清谈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韩康伯(332~380)名伯,字康伯,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自幼聪慧,留心文艺, 善于思辨,为其舅大清谈家殷浩所赏识。举秀才,征佐著作郎,皆不就。简文帝居藩,引韩 康伯为谈客,自司徒左西属转抚军掾、中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入为侍中,领陈郡中 正。陈郡人周勰任谢安主簿,居丧废礼,遭到韩康伯贬抑,时人称之。王坦之作《公谦论》 , 袁宏作《明谦》诘难,韩康伯作《辩谦》折衷两家观点。后转丹阳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 主要著作为《系辞注》等,继承并发展王弼的玄学易学思想,排斥象数,重视义理。唐孔颖 达主撰《周易正义》 ,将韩康伯所注《系辞》上下、 《说卦》《序卦》《杂卦》5 篇合 3 卷, 、 、 附王弼《周易注》后,合为一书。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 张湛,字处度,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市南部郊区)人。祖父张嶷,正员郎;父张旷,镇军 司马。 张湛生卒年不详, 生活时代为东晋中后期, 即东晋成帝 (326~342 在位) ~安帝 (373~ 396 在位)之间。其官宦生涯则在东晋孝武帝时期,历任中书侍郎、光禄勋。率性而动,旷 达不羁,酒后以唱凄苦挽歌取乐,好在居室前植松柏,被时人谑称为“屋下陈尸。 ”擅长医 术及养生法,礼法之士范宁患眼病,向其讨药方,遭张湛戏弄,所开药方为“损读书、减思 虑”等。曾撰《养生要集》十卷, 《养性传》二卷,久佚。传世著作《列子注》 ,奠定了他东 晋时期玄学理论家的地位。事迹史料主要见于《晋书》《世说新语》 、 。二、道家古籍提要(一)老庄《老子》 ,又称《道德真经》 ,通行本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 ,共 81 章,5000 余字。 关于《老子》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思想源于老聃,由 战国前期的道家学人整理成书。主旨为: “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和变化的动力,而其 作用方式是以“无为” ,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 “道”超言绝象,人们对道的认识只能依靠直 觉体悟;人类社会表现为朴散真离的退化过程,其出路在于通过君主实施无为无不为政治, 使人们返朴归真,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人们欲获得幸福平安,则应当效法“道” ,贵 柔处下。 现存《老子》的版本,以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竹简本为最早,有甲、乙、丙三组 文字,20046 字,涉及今本中 31 章的内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 次之,上篇为“德篇” ,下篇为“道篇” ,均不分章次。 唐宋以来通行本主要有三种:成书 时间约在汉晋之际的《老子河上公章句》 ,魏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唐初傅奕校定《道德 经古本篇》 。现存《老子》的木刻版本,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古,有《四部 丛刊》影印宋本等。明正统《道藏》收集的《道德经》本文及历代注本有 41 种。近代以来 校释本甚多。 《庄子》 ,又称《华南真经》 ,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 52 篇,经西晋时 期郭象编辑整理,保留了 33 篇(其中《内篇》7 篇《外篇》15 篇和《杂篇》11 篇) ,并为 之作注,唐代成玄英为郭注作疏,流传至今。对于《庄子》内、外、杂篇的作者、成书时间, 自宋代以来, 争论不休, 近现代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 多数学者认为, 内篇系庄子本人所著, 外、 杂篇则出自庄子后学以及道家其他学派之手, 但其中某些内容也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庄 子》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全面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并将其抽象哲理,变成了栩栩如生的 哲学――文学意象,是老庄学派的集大成之作。该书首先将“道”明确称为宇宙的“本根” , 是万物生化的本原,但同时又强调“气”的作用,以及万物的“自化”功能。将蒙昧的原始 社会视为人类的黄金时代,被称为“至德之世” ,而后便不断退化。崇尚无政府状态的虚君 政治,主张通过“至人o椤 ,使社会回归“至德之世” 。宣扬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以相对主 义的“齐物”眼光,从主观上消除是非、贫富、贵贱、荣辱以至生死的差异,最终通过“心 斋” “坐忘”的精神升华,达到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之境。通行本有《道藏本》本、 《四部丛刊》影印明本、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标点本) ,近人马叙伦《庄子义 证》 (商务印书馆本) ,王叔岷《庄子校释》 (商务印书馆本)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中 华书局本)等。 《列子》 ,又称《冲虚真经》《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 篇,匿迹数百年后,由东晋 。 张湛发现整理并作注,得以流行。该书的真伪及成书年代,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许多 学者认为该书完全是魏晋人伪造; 有的学者则认为基本上是一部先秦古籍, 为列子后学所撰, 其中混入了魏晋人的文字和思想。全书由《天瑞》 《黄帝》 《周穆王》 《仲尼》 《汤问》 《力命》 《杨朱》 《说符》8 篇组成,其中多有与《庄子》等先秦秦汉古籍相同的内容。各篇均通过 寓言故事,表达其哲学思想。该书思想比较芜杂,以贵“虚”为理论特色,与老庄哲学比较 接近,认为道体冲虚,是万物生成之本,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养生的正确途径,是去掉情 欲和知识,通过“纯气之守”和“致虚” “坐忘” ,达到与“道” 合一的境界。通行本有《四 部丛刊》影印北宋本,杨伯峻《列子集释》 (中华书局本)等。(二)黄老《文子》 ,又称《通玄真经》 。旧题文子所著,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为九卷,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 、 《新唐书?艺文志》道家类均作十二卷。北魏李暹、 唐徐灵府为《文子》 作注 。自唐朝柳宗元起,历代学者多视《文子》 为形成于《淮南子》 之后的伪书,几成“定论” 。而 1973 年河北定县 40 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 其中与今本《文子》 文字相近的有六章(对残简文字是否就是《文子》 ,仍存在不同看法) , 故有些学者认为,尽管该书不是出自老子的学生文子之手,但成书于《淮南子》之前,是西 汉前期流行的先秦古籍;虽经后人改动,却可以作为研究文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的主要 内容为发挥老子的学说,对道与德、清静、无为、虚无、柔弱等作了细致的阐述,但是思想 与语言文字多与《庄子》 《管子》 《荀子》等先秦典籍同,而该书所流露的反苛法尚清静的政 治理想,具有汉初思想印迹。 《道藏?洞神部》收录唐人徐灵府与宋人朱弁的两种《通玄真 经注》和元人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 。通行本为《四部丛刊》影印宋本,今人李定生、徐 慧君合著《文子要诠》 (复旦大学出版社本) 。 《慎子》 战国时期稷下黄老派思想家慎到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 篇, 宋之前历代正史的经籍、艺文志等均有著录,只是篇数不同。宋《崇文总目》著录 37 篇, 《直斋书录解题》云,北宋时《慎子》有两种版本:一是官府所藏《慎子》37 篇,佚于宋 末;二是民间流传的 5 篇本,得以流传。清人钱熙祚将所见《慎子》的《威德》 《因循》 《民 杂》 《德立》 《君人》5 篇,与《群书治要》保存的《知忠》 《君臣》2 篇共 7 篇和数十条佚文 辑为一书,流传至今。从这些文字看,该书既没有吸收儒家伦理学说、也没有采用阴阳五行 家的宇宙论,属于单纯道法结合的典型形态。该书认为,宇宙大道派生出的具体规律“理” , 是道与法结合的枢纽;君主依据“理”立法,依法治国;国君统治国家,不是其个人的杰出 才能,而是借助“势” ,即控制国家机器的权力; “法”应因时而变,固守过时的旧法会使国 家衰落,因此要积极变法。总之无为的“道” ,通过“理”这个环节,与形名法术紧密联接 在一起,为后来诸子合流的各种黄老思潮构建了最基本的理论骨架。 学术界认为,明朝未 年慎懋赏所校刻的《慎子》系伪作。通行本为钱熙祚辑本,有《守山阁丛书》本,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等。 《尹文子》 ,战国中期稷下黄老派思想家尹文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名家类有《尹文子》 一篇, 《隋书?经籍志》等均著录为二卷。今本系曹魏时期仲长氏整理,分为上下两篇,被 学术界长期视为魏晋人所造伪书。 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 认为该书基本上是尹文 所作。 《尹文子》思想倾向的特征是,强调在道家哲学指导下,以名法为核心,融合百家。 该书认为:无为而治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故道家无为与法、术、权、势之间,是治国方法递 降关系。 “正名”方法,在法、术、权、势等政治措施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或者说,名分确立,是法制、权术得以实施的基础。对形名学的基本概念及其逻辑 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是该书鲜明的特色。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钱熙祚校本,及当 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尹文子简注》本。 《黄帝四经》 ,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著作。1973 年 12 月湖南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帛 书《老子》乙本卷前,有墨写隶书抄写的《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 篇古佚书, 、 、 、 抄写时间为战国中晚期,思想特点与黄老派道家,整理出版时,合称《经法》 ,后被称之为 《黄帝四经》或《黄老帛书》 。该书假托黄帝之言,以老子哲学为本,兼融名、法、阴阳、 儒、墨等诸家学说,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将老子的道论与阴阳思想融合在一起,初 步描述了宇宙生成过程和宇宙结构, 把万事万物纳入这个结构中, 对社会的等级关系予以系 统解释。以形名学将道与法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法理学说。将儒、墨思想,与名法相结合, 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政治理想。主张因时而动,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参与斗争。主要本版有: 《马王堆汉墓帛书》 (文物出版社 1976 年版)《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乙本卷前古 、 ? 佚书》 (文物出版社 1980 年版) 《管子》 ,旧题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著作。学术界一般认为,该书非一人之笔,亦非 一时之作,是战国时期各学派诸多论文的汇编,很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 “稷下 先生”的作品占相当比例。其中除《心术》上下、 《内业》《白心》4 篇属公认的黄老派著 、 作外,还有《形势》《枢言》《法法》 、 、 《宙合》 《九守》等 20 多篇文章有明显的稷下黄老特 征。这些文献资料可视为战国中期稷下黄老学的代表作,多有学术创见。该书将前人提出的 “精”与“气”合二为一,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学说;将“心”视为精气驻留的“精舍” , 精气注入心中, 是人类获得生命活力与智慧才能的源泉, 而能使精气常驻人心的唯一途径是 清除私欲杂念,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将阴阳说与五行说初步整合在一起,提出了以五行相 生为特点的宇宙结构论,将五方、五色、五味、五声等可用数字“五”概括的事物,纳入这 个模式中予以系统解释。将“道”与“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大量吸收了儒家伦理 观念,强调礼法并用,礼、义、廉、耻被视为国家赖以存在的四大支柱“国之四维” ,要求 对道德教化予以更多的关注。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 ( 成》本) ,郭沫若等《管子集校》 (科学出版社本) 《i冠子》 ,战国末年楚国隐士i 冠子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仅一篇, 《隋书?经籍志》 为三卷。唐韩愈《读i冠子》为 16 篇。今本《i冠子》有三卷 19 篇,宋代陆佃注,被学术 界长期视为伪书,近年来发生了逆转,多数学者认为该书虽经 后人的改动损益,但并非伪 书,仍可视为先秦古籍。该书在道与法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儒家的伦理思想,兼及阴 阳数术与兵家,对研究战国末年南方黄老道家的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宇宙论方面, 该书将“道”视为宇宙的最终决定力量,并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精微物 质,并将阴阳视为“气”的两种对立统一基本形态。具有较为成熟的阴阳五行数术思 想, 并带有神秘色彩。社会政治方面,提出要以“道”治国,称之为“泰一成鸠之道” ,目的是 恢复远古时代“大同之制”的理想社会。该社会成员互相亲爱、生活幸福,但是已有等级和 国家机构,还有对外战争,似乎是对阶级社会初期部落联盟时代的描述。实现的途径,在于 严明法制,并遵循伦理道德,选拔德才兼备者管理社会。通行本为《道藏》本、 《四部丛刊》 影印明覆宋刊本。 《吕氏春秋》 战国末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纂的著作,简称《吕览》 , ,成书于秦王 政八年(前 239) 。该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160 篇,20 余万字。司马迁 《史记》对《吕览》评价甚高,与《周易》《春秋》等经典并论。 、 《汉书?艺文志》将该书 列入杂家,其实应归综合诸子的黄老派。东汉高诱则认为此书水平高于诸子,为其作注,流 传至今。该书以道家“因循”哲学为指导,兼采儒、墨、法、阴阳诸家之长,即融道家的自 然哲学、阴阳家的宇宙结构论、儒家的仁义教化、墨家的尚贤兼爱、法家的形名法术势,建 构了从宇宙论、社会历史观到政治、经济、道德、军事、美学的理论体系。同时记载了大量 史实,保存了许多先秦思想家的材料,以及当时的农业技术和其它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史 料价值。该书出于众人之手,故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未能全面地融会贯通。通行本有: 清人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 (灵岩山馆刊本) 、近人许维y《吕氏春秋集释》 (文学古籍刊 行社本)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 (学林出版社本)等。 《淮南子》 ,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撰的著作,又称《淮南鸿烈》《汉书?艺文志》 。 记载, 《淮南子》内 21 篇,外 33 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 21 篇。东汉高诱为 其作注,流传至今。该书以道家哲学为主干,融合儒、阴阳、法、墨等诸家思想,构建了完 整的理论体系。在宇宙论方面,以元气解释“道” ,虚构了宇宙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和宇宙 结构模式,初步形成了天地产生前,名为“太一”“太始”“太昭”的的元气发育过程和以 、 、 阴阳四时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结构系统。政治论方面,将道家的“无为” ,转化为掌握客观规 律、积极改造社会的“因循”术;儒家的伦理教化与刑名法术,均为“因循”的对象,而前 者更重要。生命哲学方面,继承了先秦道家精气说,认为生命的形体禀受大地之气,精神则 来源于天上的精气,死后形体回归大地化为泥土,精神则化为精气,回归上天永存。 形、 神、气,是构成人类生命的三大要素,养生之道,在于形、神、气三者和谐,以养神为主, 而养神的要点在于保持心灵的宁静,精神健康,内气充盈。该书还保留了十分丰富的古代神 话传说资料, 不仅是战国秦汉黄老之学的里程碑之作, 而且是西汉前期学者对古代文化的一 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宋代以来,该书刻本很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北宋本,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中华书局本) 。《老子指归》 ,又名《道德真经指归》或《道德指归论》 ,西汉严遵注释《老子》的著作。 《隋 书?经籍志》《经典释文》 、 、新旧《唐志》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均有著录,但卷数略有 不同。唐人谷神子作注。该书共十三卷,前七卷为《德经》 ,后六卷为《道经》 ,宋代之后仅 存前七卷。自明朝开始,学人开始怀疑《老子指归》是伪书,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并非伪造, 但有后人改动的成分。该书以老子“无生有”的思想改造了黄老派的道气论,提出了虚无的 “道”生“一”“神明”“太和”之气,进而化生天地万物;无形的“道”是事物存在变化 、 、 的的终极原因, “无为”是宇宙的最高法则,也是治国的根本方针。君主的“无为”是修身 正己,客观公正;人民的“无为”则是安守本分,作无知无欲的顺民。该书有两种版本:一 是七卷本,题为《道德真经指归》 ,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二是六卷本,题为《道德 指归论》 ,收入明胡震亨《秘册汇函》本、毛晋《津逮秘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等。王德 有《老子指归》点校本(中华书局《道教典籍选刊》丛书) 。 《老子道德经章句》 ,又名《道德真经注》 ,四卷(或作二卷) ,传说是西汉文帝时河上公注 释《老子》的著作。由于该书最早见诸魏晋史籍,东晋以降作为道教经典传承,收入《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故有些学者认为是魏晋以后道士所为,而多数学者则认为,是东汉时期黄老 学者的假托之作。该书在元气自然论基础上,建立了从宇宙、政治到养生的理论体系。以元 气解释宇宙本根“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认为“道”产生了太和之精气“一” ,即元气, 而元气直接生成了万物,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治国与治身,道理相通,都是效法自 然,清静无为:治国平天下之道,在于国君内心清静,去掉贪欲,公正无私,以不言之教因 循人民的自然本性; 治身养生之道, 在于人们内心清静, 除情去欲, “五脏空虚,神乃归之” , “呼吸精气,无令耳闻” ,存神养性,乃得自然长生之道。该书反映了东汉黄老道家向道教 的转化。该书版本有多种:敦煌唐抄本(残本)《道藏》本, 、 《四部丛刊》影宋本等。王卡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点校本(中华书局《道教典籍选刊》丛书) 。 《论衡》 ,东汉王充的著作,三十卷 85 篇,其中《招致》有篇目无正文,实存 84 篇。成书 数十年后,于东汉未年才被蔡邕发现,得以在中原士大夫中流传。 《隋书?经籍志》列为杂 家,实为东汉黄老道家代表作。王充称其作《论衡》的动机,是以公平态度,衡量诸家之言, 批判虚妄不实之论,弘扬真理。该书继承了道家理性主义的传统,在汉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基 础上,对“天人感应”神学目的和谶纬之学进行了批判,建立了元气自然论的哲学体系。反 对先验论,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要受事实的验证。认为“天”没有意志,不是 宇宙万物的主宰,万物是由“元气”交感自然产生,自然变化。元气对万物作用,是无目的、 无故意的自然无为过程,不是神意的安排。人类生死寿夭、富贵贫贱之“命” ,是由胚胎时 所禀“精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外在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而实为必然的巧合 得以完成。古代 主要版本有:宋代洪适原刻(已佚)的元明“递修本” 、明代“通津草堂” 本、 《汉魏丛书》本等。当代通行本有黄晖《沦衡校释》 (中华书局本) 、刘盼遂《论衡集解》 (古籍出版社本) 、北京大学历史系著《论衡注释》 (中华书局本) 。 《昌言》 ,东汉未仲长统的著作,34 篇,10 余万言。原书已佚, 《后汉书?仲长统传》录有 《理乱》 《损益》《法诫》3 篇。另外, 、 《群书治要》《意林》《齐民要术》《文选》《太 、 、 、 、 平御览》等书中保存部分佚文。 该书创作于建安时期,是汉魏之际新黄老派政治哲学的代 表作。该书批判了神学目的论和鬼神迷信,认为“天”即自然规律,人类可以遵循自然规律 获得成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未”的命题。批判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王朝的兴起 不由“天命” ,而是以才智勇力角逐的结果,即通过战争完成的军事征服。针对东汉后期的 社会弊病,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如恢复井田以断绝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合理 征收赋税,德教与刑罚并用,防止外戚、宦官专权。在用人方面,强调官职与才能相当,名 实 相符。 《昌言》的通行本有: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辑本。 《人物志》 ,曹魏刘邵撰,西凉刘\作注,三卷 12 篇,历代正史经籍、艺文志均有 著录。北宋时阮逸作《序》 ,宋庠作《后记》 ,文宽夫作《跋》 ,刻版印行,是中国古代唯一 流传至今的人才理论著作。 该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理性分析为主,兼融少量相术, 构建了完整的人才理论体系:首先,论述了各种类型人才在生理素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 面的差异,以及适宜从事的职业和所能担当的职务。再者,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体相貌、神 态表情、言谈举止以及心理变化等方面去鉴别人才,如何与之相处,如何正确使用以发挥其 最大效益。 最后, 又对人才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人才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作了深入探讨。 该书携带了汉魏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巨变的大量学术信息,对研究魏晋清谈与玄学思潮兴起, 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现存版本, 可分为明隆庆本、 墨海金壶本、 广汉魏丛书本三大传承系统。 通行本有: 《四部丛刊》本(影印明隆庆本) 。王晓毅《中国古代人才鉴识术――〈人物志〉 译注与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本) ,以明隆庆本为底本,参校二十种版本,并作了简注和今 译。(三)玄学《老子道德经注》 ,曹魏玄学家王弼注释《老子》的著作,二卷,历代正史经籍、 艺文志均有著录,是流传至今的早期《老子》注之一,也是魏晋玄学的重要经典。王弼通过 该注建立了玄学贵“无”本体论哲学体系,其理论要点为: 将“道”与万物的关系,从形 名角度转化为“无”与“有”的关系; 《老子》一书中“道”生成万物的说法,便从形名角 度转化为两个命题:第一,从“道”生万物,推出“有以无为本”命题,指宇宙本根“无” , 曾在时空上处于天地万物之前之外, 是天地万物的生育之母, 故为其 “本原” 第二, “道” 。 从 成万物,推出“有以无为用”的命题,是指宇宙本根“无”始生天地万物之后,在时空上存 在于每一具体事物中作为无形的本体发挥着决定作用,使事物得以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崇本以息未,守母以存子”的政治学说,主张通过政治无为的方法,使现行的社会制度 得以存在和完善。现存较早版本为明万历张之象刻本(清浙江书局翻刻本)和明刻《道藏》 本等。 王弼曾著《老于指略》一卷(或为二卷) ,该书内容名义上是概括老子思想主旨, 实为介绍王弼 《老子注》思想精华的论文,学术价值甚高。唐宋正史经籍、艺文志均有著 录,佚于宋末。近人王维诚据《云笈七签》中的《老子指归略例》和明刻《道藏》中的《老 于微旨例略》 ,作了详细考订和校勘,认为是王弼《老子指略》的佚文,甚至可能是全文, 故重新辑成《老子指略》 ,即王维诚辑本。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 (中华书局本)收入《老 子道德经注》和《老子指略》 ,并作了校勘简释。 《周易注》 曹魏王弼注释 , 《周易》 的著作, 六卷, 《周易》 仅注 上下经及随经的 《彖》 、 《象》《文言》 、 。历代正史经籍、艺文志均有著录,是流传至今的早期《周易》注之一,魏 晋玄学的重要经典。 该注继承西汉费直古文易的传统, 引老庄思想解释易理, 摒弃汉代象数, 立足于人事问题而罕言天象,开义理派易学之先河。其 注《易》的基本方法,是将六十四 卦看作六十四种易道(规律) ,卦时象征社会时势,六爻象征变化着的万事万物。从卦时与 爻位的关系,即社会形势与主体条件的结合中,探讨如何审时度势,采取正确的处世方针。 王弼《周易注》版本很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 等。 《周易略例》 是总论 , 《周易》 主要思想的系列论文, 一卷, 该论集中地反映了王弼 的 《易》 学思想。其中“得意忘象” 的学术方法,对玄学思想革命和后来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文南北朝时期已附于 《周易注》之后,共七卷。 《周易略例》有《四部 丛刊》影印宋本, 《汉魏丛书》本等。 《系辞注》 东晋韩康伯注释《易传》的著作, 三卷,共注《系辞》上下、 《说卦》《序卦》和《杂卦》五篇。该注继承了王弼的义理易学 、 方法,对《周易》原理做了新的阐发,如提出“易理”是“易象”之本,以及“非忘象无以 制象”的新学说。 唐初孔颖达主撰《周易正义》 ,将王弼的《周易注》和韩康伯的《系辞 注》合为一书 。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等。 楼宇烈 《王弼集校释》收入王弼 《周易注》六卷、 《周易略例》一卷、韩康伯《系辞注》等三卷, 并作了校勘简释。 《阮籍集》 ,又称《阮步兵集》 ,曹魏阮籍所著文集。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梁 有十三卷,隋只存十卷。唐代仅见五卷本著录,到宋代出现了十卷本,后佚。自明代起,有 二卷本《阮籍集》刊行,上卷文章,下卷诗。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阮籍高平陵政变 前后的观点差异甚大,故该集中的论文《通易论》 《乐论》 《达庄论》等,持名教与自然一致 的观点,可能作于正始时期或之前; 《答伏义书》 《大人先生传》 等,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 可能作于正始之后的嘉平~景元之际。阮籍注重生命哲学问题,理论基础是元气自然论,并 受到黄老方术及早期道教神仙思想的某些影响。在各种明刻本中,以嘉靖年间陈德文、范钦 所刻二卷本《阮嗣宗集》为最早。现通行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阮籍集》校点本,陈伯君 《阮籍集校注》 (中华书局本) 《嵇康集》 ,又称《嵇中散集》 ,曹魏嵇康所著文集。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有十五 卷,隋只存十三卷。唐代有十五卷,宋代之后仅剩十卷。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嵇康 高平陵政变前后的观点差异甚大,思想变化与阮籍相似。该文集中的《释私论》《明胆论》 、 、 《养生论》《难〈宅无凶吉摄生论〉、 、 》《声无哀乐论》等,持名教与自然一致的观点,可能 作于正始时期; 《太师箴》 《难自然好学论》 《与山巨源绝交书》 《卜疑》等,强调名教与自然 的对立,可能作于正始之后的嘉平~景元之际。嵇康受黄老方术影响较大,注重生命哲学问 题,理论基础是元气自然论,并擅长辨名析理,对生理、命理、才理等,都有深刻见解。尤 其是《声无哀乐论》一文, 在音乐审美原理方面,成一家之言, 是道家音乐理论的巅峰之作。 通行本有: 《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鲁迅辑校《嵇康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戴明杨 《嵇康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 《庄子注》 ,西晋郭象解释《庄于》的著作,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庄子注》 ,也是魏晋 玄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与向秀《庄子注》的关系,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是 据《世说新语?文学》的记载,认为郭象剽窃了向秀;二是据《晋书?向秀传》的记载,认 为郭象在向秀基础上作了进―步发展。 通过比较向秀佚文与郭象注文, 近代学术界主流派支 持后一种观点。郭象《庄子注》 彻底地否定传统的宇宙生成论,认为事物的现象背后,没 有一个无形的本根。他将传统学说中的“天”“太极”“阴阳”“道”“自然”“无”等宇 、 、 、 、 、 宙本根一一否定, 并彻底割掉了自王弼以来玄学本体论中的宇宙生成论尾巴,提出了事物 “自生” “独化”的观点和“性分”说,将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融为一体,凝 结在“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中,真正解决了玄学的时代课题。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它 是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和理论终结。唐代成玄英为郭象《庄子注》作疏,题为《南华真经注 疏》 ,通行本有《道藏》本、中华书局点校本。郭象《庄子注》版本很多,通行本有《四部 丛刊》影印明本、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校点本)等。近人王叔珉著《郭象庄子 注校记》 (商务印书馆本) ,对郭象注文作了详细校勘。 《列子注》 ,东晋张湛解释《列子》的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列子注》 ,也是东晋玄学 的代表作。为回答生死解脱这一新的时代课题,张湛力图将汉代元气宇宙生成论、王弼的贵 无论与郭象的自生独化论融为一体,完成了芜杂的综合式创造。认为宇宙的母体“太虚” , 是万物生长的深层背景或环境,万物从“太虚”中生出,最终归复于太虚,从物质形态上看 是元气的聚散,从形名角度看则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由于“太虚”并没 有对万物有意识地施加影响,所以万物的生成过程可以看作“自生独化” 。太虚是字宙的母 体,万事万物都要最终消灭,融汇到太虚之中去。与太虚为一体,才能得到了永恒的解脱, “群有以至虚为宗, 万品以终灭为验” 该注引用了 25 种以上古籍, 。 尤其是保留了向秀 《庄 子注》和何晏《无名论》 《无为论》等佚文,是研究魏晋玄学的珍贵资料。通行本有《四部 丛刊》影印北宋本、明正统《道藏》本,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中华书局本)三、主要参考书目 (一) 、老庄 詹剑锋: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朱谦之: 《老子校释》 ,中华书局,1984 年版。 陈鼓应: 《老子注释与评价》 ,中华书局,1984 年版。 许抗生: 《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古 棣: 《老子通》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袁保新: 《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 ,文津出版社,1991 年版。 王 博: 《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 ,文津出版社,1993 年版。 熊铁基等: 《中国老学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高 明: 《帛书老子校注》 ,中华书局,1996 年版。 刘笑敢: 《老子》 ,东大图书公司,1997 年版。 马叙伦: 《庄子义证》 ,商务印书馆,1930 年版。 王叔岷: 《庄子校释》 ,商务印书馆,1947 年版。 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1961 年版。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1983 年版。 刘笑敢: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 张恒寿: 《庄子新探》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郑世根: 《庄子气化论》 ,学生书局,1993 年版。 崔大华: 《庄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陈绍燕: 《庄子的智慧》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严灵峰: 《老庄研究》(台)中华书局,1979 年版。 , 张松如等: 《老庄论集》 ,齐鲁书社,1987 年版。 陈鼓应: 《老庄新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杨伯峻: 《列子集释》 ,中华书局,1979 年版。 ( 二) 、黄老 李定生、徐慧君: 《文子要诠》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余光明: 《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郭沫若等: 《管子集校》 ,科学出版社,1956 年版。 刘尉华、苗润田: 《稷下学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 胡家聪: 《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白 奚: 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 三联书 《 , 店,1998 年版。 牟 钟 鉴 :《〈 吕 氏 春 秋 〉 与 〈 淮 南 子 〉》 思 想 研 究 》, 齐 鲁 书 社 , 1987 年版。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学林出版社,1984 年版。 王范之: 《吕氏春秋研究》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年。 李家骧: 《吕氏春秋通论》 ,岳麓书社,1995 年版。 刘文典: 《淮南鸿烈集解》 ,中华书局,1989 年版。 张双棣: 《淮南子校释》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刘盼遂: 《论衡集解》 ,古籍出版社,1957 年版。 周桂钿: 《王充哲学思想新探》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黄 晖: 《论衡校释》 ,中华书局,1989 年版。 周桂钿: 《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 ,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江 建 俊 :《 汉 末 人 伦 鉴 识 之 总 理 则 ― ― 刘 劭 〈 人 物 志 〉 研 究 》, 文 史 哲 出版社,1983 年版。 王 晓 毅 :《 中 国 古 代 人 才 鉴 识 术 ― ― 〈 人 物 志 〉 译 注 与 研 究 》, 吉 林 文 史出版社 ,1994 年版。 熊铁基: 《秦汉新道家略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吴 光: 《黄老之学通论》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丁原明: 《黄老学论纲》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三)玄学 楼宇烈: 《王弼 集校释》 ,中华书局,1980 年版。 王葆t: 《正始玄学》 ,齐鲁书社,1987 年版。 林丽真: 《王弼老 、易、论语三注研究》 ,东大图书公司,1988 年版。 余敦康: 《何晏王弼玄学新探 》 ,齐鲁书社,1991 年版。 王晓毅: 中国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1991 年版 王晓毅: 《王弼 评传》 ,南 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何启民: 《竹林七贤研究》(台)商务印书馆,1966 年版。 , 陈伯君: 《阮籍集校注》 ,中华书局,1987 年版。 高晨阳: 《阮籍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戴明扬: 《嵇康集校注》 ,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 张节末: 《嵇康美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曾春海: 《竹林玄学的典范――嵇康》 ,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王晓毅: 《嵇康评传》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 王叔岷: 《郭象庄子注校记》 (台)商务印书馆,1950 年版。 苏新鋈: 《郭象哲学平议》 ,学生书局,1980 年版。 林聪舜: 《向郭哲学之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版。 汤一介: 《郭象与魏晋玄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卢国龙: 《郭象评传》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马良怀: 《张湛评传》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 牟宗三: 《才性与玄理》 ,学生书局,1985 年版。 孔 繁: 《魏晋玄学与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 许抗生等: 《魏晋玄学史》 ,陕西师范大学,1989 年版。 景蜀慧: 《魏晋诗人与政治》 ,文津出版社,1991 年版。 孔 繁: 《魏晋玄谈》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唐翼明: 《魏晋清谈》 ,东大图书公司,1992 年版。 马良怀: 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 《 , 版社, 1993 年版。 (四) 、专论 王叔岷: 《庄学管窥》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78 年版。 张舜徽: 《周秦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