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邪教吗畅佛本怀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择法篇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因玆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华严虽已导归西方,而人天权乘未闻。诸经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门纲要未著。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机理双契,凡圣齐资。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世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1.佛为什么要说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曲垂接引,循循善诱。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极涕零。(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法华经云,如来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佛说法门,其旨趣无非欲令众生成佛。但以众生根器不一,根器大者,修法,现生成佛。根器小者,不能修大,更设方便,教令渐修。现生能了生死者,虽有其人,甚少甚少。佛以大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门之外,设一仗佛力法门,即是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于是根器无论大小,皆得仗佛力以了生脱死。而我佛大事因缘,亦于是得以圆满矣。(文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2.末法众生为什么必须念佛呢?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祗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增广文钞卷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傥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证。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傥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若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则可谓得道,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此谓真开悟者。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故比念佛法门之利益,奚啻天渊悬殊。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恐居士未遇真知净土之人,或视为浅近,而专致力于明心见性之禅,谓其能识得自心,即算了手,故不禁络索一上也。光言不足为凭,请详阅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并光之文钞,当不以光为谬妄也。若真知佛力、自力、之优劣,则断不至犹执著于唯究自心,谓识得即是道,而不须念佛求生西方也。古人如圆观,知过去未来,尚不能了。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禅,今人何能仿佛,而且又复受生。是知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则无论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脱死,以仗佛力故也。若仗自力,恐梦也梦不署,不知居士肯信此说乎。(文钞续编卷下致阮和卿居士书)
  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沈。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钞三编卷一复周志诚居士书二)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起信篇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无信,便如焦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乎?  《龙舒净土文》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法故也。
  第一篇的标题是“念佛亦大有益于生前” 。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无论古代还是现在,都有人认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死后的事,念佛好像对生前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标定念佛就是指往生的,往生对有信仰的人来说,还有期待,有渴望。如果对于不信轮回,不信极乐世界存在、不信极乐世界庄严美妙的人来说,你劝他往生,他还会生气,发脾气:“你叫我念佛往生,你巴不得我死啊!”所以有人觉得念佛很消极,就是谈往生的。实际上念佛的终极虽是往生,而它兼带对生前的利益也是很大的。这个问题一定要讨论清楚。因为净土法门确实是指向出世间的了生脱死,但它同时也包含着世间法。如果净土法门对当下的人生没有安顿的话,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信心一定要从这里建立。  再就讨论一下在十卷当中为什么要把净土起信摆在第一。净土宗的利益就是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对净土法门就不得其门而入。但净土法门又是极难产生信心的法门,它全体是建立在佛果地功德的基础上的,我们凡夫众生用自己的常识、用自己的心意识去推断,越推越不相信。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不可思议的,我们的逻辑思维常识都是可思可议的。所以信心必须是建立在般若智慧直觉现量的把控。现量的把控,现量是无分别的智慧,如果以有分别的聪明去考量净土法门,你是很难产生信心的。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要不断地去熏习,现在我们的智慧不够,不仅凡夫众生的智慧不能测量净土的境界,就是二乘的圣者也难以测量阿弥陀佛的智慧。所以净土起信首先要从仰信开始。释迦牟尼佛具有一切种智,他为我们处处宣说,他是满足大慈悲之人,是佛说的,我们就先仰信,由仰信开始念佛,在念佛的过程中就能开显我们无分别的实相般若智慧,这时候我们内心就有真实的信根扎下来,有信根就会有信力,信心的力量就能够破疑。净土法门就怕怀疑,怀疑是以我们内心的暗钝作为根本,以犹豫不决作为表相,有怀疑,犹豫不决,我们就很难提起这句佛号,也就很难感通弥陀的愿力。  所以净土法门一定首先要谈信心,信心是往生的前提,甚至可以说你有信心就能往生,没有信心你即使再用功夫也不能往生。《无量寿经》讲“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上菩提” 。你有信心欢喜哪怕只是一念,你以这一念的信心回向都能往生,这是往生圆顿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信心就是往生的条件。  但信心确实难以得到,一般的都注意行为上的修行,殊不知信心的功德却超过行为上修行的价值百千万亿倍。《法华经》里说,你只要有一念相信释迦牟尼佛寿命无量,不是这几十年的成佛过程。你只要有一念这样的信心,你想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五度修八十亿那由他劫这么长时间的功德,比起你相信释迦牟尼佛寿命无量这一念信心的功德,远远不及。所以对净土法门的信心一旦建立起来,功德无量无边。这一念信心契入弥陀愿海,被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所摄受,那一定往生。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你能不能往生,全靠你有没有信愿。你只要有信心,马上你就会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你有信愿就一定能往生。  我们来看这一段话所表述的意思。净土法门是以信愿心专持弥陀名号,在日常行为中按照净业三福规范自己,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些正行和助行的修行方法,你只要坚持去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得到增进福德智慧,完善道德人格,成就世间事业的利益。你信愿念佛,再加上净业三福的功德利益作助行,你临命终时决定能感得阿弥陀佛拿着莲台来接引你。  净土法门的修行能包含生前也能包含身后,不了解的人以为念佛法门只是为了往生的事情,是身后的事情而已。他不了解真正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实在是首先大有利益于生前。为什么净土法门大有利于生前?用什么样的证据来表明?这不是凭空说的。这个判言就像龙舒居士前面说的那样,每一个字都是有根据的,不是师心自立的。下面他提出了三个论点,“何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佛是我们众生的大导师,大慈悲父,佛对我们众生如母忆子,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就像罗睺罗,就像他唯一的儿子,慈悲的要给予利益。慈悲给予利益,就是要我们行善,这是有因果关联的。佛眼所见,六道众生的命运,苦乐,都是来自于他的业力。有善业才有善果,恶业一定是恶报。为了使我们得到安乐的人生,他劝我们行善,持戒。这跟儒家教诲我们的没有两样。孔子的学说,就是以仁爱作为宗旨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伦常的教化真是利益我们中国人甚大,按照孔孟之道修心养性的人,一定能得到美满的人生。按孔孟之道治理国家,一定会国泰民安。如果违背孔孟之道,不讲孝悌忠信,国家就一定会乱。我们现在的道德水平为什么这么低?这跟我们长期以来否定儒家文化,特别是十年“文革”对整个儒家文化的摧毁有直接的关系,才导致了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安全,相互残害。  儒家和佛家圣人的共同点都是教诲我们要行善,目的一样,唯有名相概念不同而已。净土法门是从印度来的宗教,为什么能在中国扎下根?净业三福中讲孝顺父母,净土法门把孝放在了人天福报的第一位,这跟我们中国儒家讲的百行孝为先竟然是这么高度的吻合。孝悌是为人的根本,仁爱的根本,尧舜之道无非孝悌而已。孝通神明。儒家把孝通达到天道,佛家把孝通达到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网经》讲孝为至道之法,孝就是至道之法,至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孝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地藏菩萨就是孝的化身,他由于孝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他的父母,所有地狱众生都是父母,所以他才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这个大愿就是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等他把一切众生都度尽的时候,他自己也成佛了。  儒佛两家在善的表述方面名相概念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回到净土法门,如果我们以净土的理念作为自己行为、观念的宗旨,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身口意三业都会善。意之所念所系缘的境界是阿弥陀佛。意之所念,念什么?我们都在念五欲六尘、人我是非,但对净土法门来说,他要念的是善的境界,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我们在苦难的三界里希望得救的乞求。所以这个念就离开了染著的境界,系缘到善的境界。口之所言的是不讲假话、骗人、恶口、挑拨离间。他不做这些,就专念阿弥陀佛,不造口业。身之所为的是净业三福,是慈心不杀、是持戒。身口意三业都是善,你就是君子,君子是儒家很重要的概念。  孔子常常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比较的范围很广,最著名的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所想的是仁义,小人所讲的是钱财。君子怀刑小人怀土,君子所怀的是不要违背国家的礼法,小人怀的是我怎么多置一些田产。小人所想的是个人的东西,君子所想的是仁义,是要建立民族之魂。所以为善的人心量打开,他就能成为君子,能成为大贤。大贤就是进一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像颜回这样的大贤。你这样去做,现在就会被他人所恭敬,被天神所保佑。你具有道德智慧吗?你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吗?那你的福报俸禄就会增加。仁者寿,你的寿命就能延长,你有善业毕竟能得到善报。由此看来,我们依从佛的教诲规范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以净土法门作为自己的修行方法,则决定可以有利于生前。这是第一个论证。
  第二,如果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致于此,业缘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受业力所牵引,有种种的因缘,最重的因缘就是为生计所迫。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忙碌,必须要干事业。如果福报不够,睁开眼睛就要为吃喝住行去奔波,去动脑筋,就没有专门的时间精力来修行净土法门了。但也没有关系。如果你真的有信愿,愿意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遭遇的人生即使是不好的因缘,正好从这里你来反省,来思惟,为什么我连吃顿饭的福报都没有。肯定是我自己前世修的不好。为什么天天跟冤家对头碰面,肯定我过去得罪过别人。为什么我们在世间总是遭受种种的灾难。前不久我们吉林东北地区的水灾,让大家感到胆战心惊,这些恶缘是怎么来的呢?有宿世的恶因,也有今生的自私自利。由这里我们来反省,对这种由共业所感招的不如意,逆境,灾难,我们要生起厌离之心。我们要改恶迁善,我们要破除我执身见。我们不能再去损他利己。这是恶缘,要反省。  如果碰到顺境善缘,自己有钱赚,当官也顺利,子孙也发达,事业都是一帆风顺,丰衣足食,人人都友好,都是善缘,你由此也要去思惟,这是我过去的善因才感得这个果报,也不要欣喜若狂,还要继续修善因,才能使你的福报有持续性的发展。世间再大的善迟早也是无常的,你还要把善因继续下去。所以,遇逆境恶缘你要反省,反省后你就会断绝其恶因。遇善缘顺境你要增长善业,增之不已,你的行为才能到达至善的程度,纯乎善。你的恶因恶业既然绝了,善因善业又纯熟了,你可不就是君子,不就是大贤吗?由此观之,听从佛的教诲而修行,以净土法门作为自己安心立命之所,就一定能有利于生前。  请看下面文句:【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势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乎。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法故也。】  这一段是龙舒居士论证的第三小点,内省趋乐避苦,趋乐避苦是人生命的本能,趋向快乐回避痛苦。但问题是我们由于迷惑颠倒没有智慧,不知道何为趋向快乐的正途,何为回避痛苦的道路。往往趋乐而得到了苦。原因就是不了知礼义之所在。  礼是一切行为的根本,礼表现为礼的规范,礼节。但是礼节,礼的规范,是有它的道理的。礼者,理也,就是道理的理。礼也转为仁,仁是心之本体。义是宜的意思,适宜。你的礼、仁所表现的作用跟他的礼和仁相应,相符合,恰到好处,这就是义。所以谈仁义,它是体和用的关系。仁为体,义为用。但是一般的人没有受到圣贤的教化,不知道礼义在什么地方。怎么才能跟礼义相吻合随顺?这就需要教化。不经过教化,我们内心的无明颠倒都是放纵着贪瞋痴的烦恼显现的,贪瞋痴的烦恼带着我执、我见,蒙蔽了自己,不知道仁义礼智的标准在什么地方。同时也不知道刑法之所谓。你违背了仁义礼智,就会有刑法。这刑法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世间国家的法律会惩处你,社会的舆论会谴责你。其次是上天的刑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自然的因果法则,你也逃不掉。不了解因果的刑法,就没有畏惧。不知道刑法,就没有敬畏。你违反了一定要受到惩罚。而只是凭着自己的气力,要得到什么东西靠我自己的权势,或者靠自己的暴力去非礼获得。崇尚强权、暴力,不了解仁义的敬畏、因果的道理,靠势力作为他的趋向。人类的苦难、战争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的。  历史上的那些暴君,那些江洋大盗,他们的本质都是不信因果、不讲仁义的,在利害权势面前下手都很黑、很狠。但是古往今来在权力的斗争、在残酷的战争当中不顾一切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如果他能了解净土法门,以净业三福作为他行为的规范,以阿弥陀佛名号作为他安心之所,他的人格、价值标准就会完全不一样,他就必然会知道省己而自咎。碰到不好的事情,他会反省自己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是不是跟仁义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做了非礼的行为,他一定会有自咎,自己谴责自己,忏悔。如果他有惭愧心,有忏悔意识,虽然说他所作所为不能完全符合礼义,但至少可以近于礼义,跟礼义比较接近。能够忏悔自己,能够有惭愧心的人,虽然说不能完全超越于世间的刑法和天道因果自然的法则,因为他还是凡夫,可能还会造些小恶,但是他一定会远离于刑法,离得越来越远,刑法对他不产生作用。比如佛教徒奉行五戒,他就跟刑法离得很远,他不会去杀人,杀人抵命这样的事肯定不会落在他身上。所以他就渐渐地脱离小人的范围,最终成为君子。  一般的人稍微知道佛教的道理,佛教道理首先最基本的是要相信因果、相信轮回,他能相信因果,他就不敢去做坏事,叫他去做坏事他也不敢,这样世间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善人。一般有宗教信仰的人,大家都会认为他是善人。就怕一点信仰都没有,不信因果、不信轮回,大家就认为他没有道德底线,他就什么都敢干了。这就是能够修学净土法门的效果。  所以能够听从佛的教诲,以净土法门作为自己修行的法则,那怎么可以说不有益于生前呢?他决定能够利益生前。又有人会说,如果听从孔子的儒家学说去做,以儒家的五常修心养性去做,不也可以有益于生前吗?为什么一定要修净土法门呢?这里又提出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儒家的学说是世间的善法,不是出世间的法。你按儒家学说去做,固然可以成为君子,成为大贤,但是终究不能解决轮回的问题。它不能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它只是伦常的学说,世间的法。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就是在三界之外的事情,儒家的圣人是不去讨论的。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它所直接指向的是脱离三界轮回。你在轮回里虽然能得人天福报,终究还是堕落的因缘。佛要给我们真实的利益,就是让我们解决轮回问题。净土法门所指向的既能利于生前,又能利于身后,能够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永远离开轮回。所以净土法门兼世间的善法和出世间的善法,值得我们依教奉行。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汩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这一段的题目是“十念法人人可修” 。净土法门有理有事,佛说法都是理事双备的。净土法门的理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为常理,身口意三业都系缘在净土至善的境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至高之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就像儒家讲的“道者,不可须臾可离也”。在日用之间这个大道从没有离开过我们。从它的事相上来看,净土法门修行可先从十念法下手,不必全天都在修行的功夫上,这就是三根普被了,尤其是对于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忙碌的人来说,非常方便。  十念法门是慈云遵式尊者为很忙的人所施设的,早上起来,有佛像向佛像顶礼,没有佛像就向西方合掌问讯,念十口气,尽一口气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直到把它念完,这是一口气。再吸第二口气,再把它念完。念十口气,这就叫十念法。十念法门也是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来施设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个十念通平时也通临终,你平时只要具足信愿每天念十口气,临命终时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我们往生。净土法门修持品位有三辈九品,在这里你只要念十口气,虽然品位低一点,但是你也决定能往生。  净土法门从它修行的简易性来看,你再忙,你喝一杯茶的时间总有,它最多是用你喝一杯茶的时间。从它所被的根机来说,就是造作五逆十恶的罪人,也可以修行净土法门,阿弥陀佛也不会抛弃我们,他也摄受我们。你只要临命终时以忏悔心、惭愧心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摄受你往生。人难免造恶,你只要能够忏悔,回心向善,你就是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阿弥陀佛仍然会摄受往生。  十念法门的施设,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修行净土法门。你修十念法的时间总是有的。十念法门修行是用力少而收效大,时间很少但是收效很殊胜,就好像长久以来,百千万劫你都呆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面,但是一盏灯进来,你这个屋子马上就明亮了。念佛就是光明之法,我们无明黑暗的内心,无量劫以来都是黑暗的,你只要念佛灯就来了,就照亮了。我们原来没有闻到佛法造作种种恶业,每天杀牛屠马的,现在你明白因果,放下屠刀,也可以修行。  所以修行净土法门绝对没有难度,也不妨碍你做一切世间的事业,你是做官的不妨碍你的公务,你做官再忙,你念十念阿弥陀佛总有时间。你是读书人也不妨碍你读书做学问。你是商人也不妨碍你商业贸易。对农民来说也不妨碍他耕种,他一边耕种刨地也可以一边念佛。你在公门里做公务员也不妨碍你办理事务。就是出家人也不妨碍你参禅。你就是参话头,把参禅的功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往生。你参禅,你禅净双修,用十念法来修净业,也是互相不妨碍的。所以士农工商一切的事业都不妨碍你修持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修持功夫最短的也就十念法。早上喝一杯茶的功夫,但它却可以成为你亿万劫不可破坏的往生资粮。这颗金刚种子,如果信愿坚固,感通佛力,当生都能往生。如果信愿还不够坚固,但这颗金刚种子播下去,迟早有生根发芽的那一天,最终也能往生。人们为什么不修行净土法门呢?  请看下面的文句:【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汩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这一段是大小得失的比况,我们常常迷惑得只知道小得小失,而不知道大得大失。所以这里就用商人贩卖商品来比较,一个商人用一块钱投资下去,结果得到两块钱的利息,他一定很高兴,以为得到的利息很多,赚了100%的利润了。如果一个走路的人,行走一天,只能走四十里。有一天他忽然走了八十里,他也很高兴,以为自己今天一天走了两天的路。对这些日常生活中身外的东西有点得就很高兴。如果一个商人投资两块钱,结果最后只得到一块钱,他就会不高兴,很忧愁,以为亏本了。如果一个行路的人,走两天只走了一天的路程,他也会忧愁自己耽误了时间。对这些外物小有所失,跟正常标准相比有所失,他就会忧愁。  一般的人因为心向外物奔跑,对外物的得失,马上就有正面和反面的情绪体验。但是人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命,而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却常常会遗忘。人一生的光阴很有限,最多也就活七十岁八十岁而已。就算你能活八十岁,把你睡眠的时间去掉,吃喝拉撒去掉之后,你还有多少光阴。没有多少光阴了。但你却是在糊糊涂涂的过你的生活。在吃喝住行中,汩没了自己的灵性。为了得到世间的东西拍卖了我们的灵魂,拍卖了我们的良知,使我们的法身慧命永劫沉沦。这么重大的损失我们却没有感到忧愁,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啊!我们对最应该忧虑的事情不忧虑,对身外的一点小得小失反而去忧虑。  如果从生命的层面来看,今生遇到了净土法门,这是我们法身慧命的诞生,我们成佛机缘的成熟。我们无量劫来难以解决的轮回大事,今生要把它了断。如果我们对净土法门的功德利益,阿弥陀佛建立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慈悲宣扬净土法门的究竟利益能够了知,这才是大幸。了知之后生起信愿,念佛行持,得以横超三界,究竟快速成佛,所得到的利益极大,我们却没有欢喜。对我们造业要下三恶道的后果不去忧虑,对净土法门能够究竟了生脱死、圆成佛果,我们不去欣喜。这可不是你鼠目寸光,见到世间的功名利禄的小得小失就生起忧喜,而等到大得大失,我们却一点都不明白。这就是见小不能见大,见近不能见远,这就是我们凡夫的劣根性,心量狭小,智慧短浅。  我们要深刻的思惟,要了解净土法门是不需要你动经无量劫修行。你用力甚少,甚少到什么程度?只要你念十声,而你所收获的功德却大不可思议,不可用语言来表达。这就是你永脱轮回,你快速成佛,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萨,不退转的菩萨。不退转包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三不退就等于是等觉菩萨。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往生,不仅人道的众生往生,乃至蜎飞蠕动类的众生往生,都是三不退,都能快速圆成佛果。这样究竟的利益,是佛的一代时教,通途法门所没有的,乃至于十方诸佛土也是没有的,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建构的净土法门所独具。  我们今生好不容易得人身,好不容易闻佛法,好不容易闻净土法门,如果再不产生信愿来修行这个法门,此时再不修,那真是可痛惜哉,可痛惜哉。此时不修。大家知道这个此时是什么时啊?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非常险恶的时代。而且处在减劫的时代,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的时代。恶法渐渐增上,恶人被大家所推崇、佩服,善人越来越没有市场的时代,善法越来越边缘化的时代。儒家文化被边缘化,乃至于佛法最后要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是这么一个时代。  在这个时候你不抓住这个百千万劫难以遭遇的时机,紧紧地抓住这句名号,带业往生,那你今生错过的就是一失永失啊!今生不能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要下三恶道的。到了三恶道里,你再想闻净土法门万难啊!到地狱道里,一天万死万生,没有闲暇,无间啊!我们了解了这样的紧迫程度,一定要抓住这句佛号,好好的修行。对我们这一世的人身来说,功名利禄、妻儿子女,都是梦幻泡影,不值得我们去执著。唯有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才是我们的命根子,才值得我们倾注全部的心力,解决无量劫以来不能解决的轮回大事!所以龙舒居士说,此时你若还不修行净土法门,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感应在第五卷。
  第五是我们这个世间苦乐参半,虽然也有点快乐,但常常夹杂着忧愁和烦恼。由于我们是善恶业交杂,常是乐极生悲,不是纯一的快乐。当你快乐的时候,痛苦就在里面。当你受用福报的时候,灾祸也已埋伏在里面。它会转化,转化就是无常,无常就苦。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极乐,这种极乐不是苦乐对待的,是超越苦乐对待的绝待的乐,这种乐不会转化,它是纯一的快乐。我们就很难相信这种纯一的快乐,它没有任何一点负面,没有三恶道,甚至连恶的名称都听不到。所以那种快乐是纯一的快乐,而且在快乐当中没有受乐之想,很清净。当我们讲快乐时一定有痛苦作为对待,作为比较。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比较没有对待,唯有纯一的快乐。  这种跟我们常识不一样的境界,在西方极乐世界太多了。这里用五种情形稍微做个比较,我们觉得难以相信,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常识范围,不是我们的认知范围,不是我们可思可议的范围,所以叫大不可思议。很难用我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但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是一切种智者,佛了解一切,所以我们要相信佛说的话,不要以自己的常识,我的眼睛是不是看到了,来作为我是否相信的依据。我们的智慧太有限了。最后的结论就是“然者佛之所言” ,净土法门是佛说的,我们千万不要以自己眼睛看不到就作为我不相信的理由。  请看下面:【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生死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感应在第五卷。】  这里进一步表述由于信佛格故,我们要仰信。又何况释迦牟尼佛恳切地劝诫我们不要妄语,五戒里有不妄语戒,他都叫我们不要妄语,必定他自己不会用妄语来欺骗我们众生的。世间人打妄语有两个动机,第一是得到利益,第二是避免危害。佛对世间无所求,没有求利的动机,当然不会打妄语。佛对于危害超越了生死的幻相,刀砍来如砍虚空,没有避免危害的必要性,所以佛也没有任何理由来讲假话。世间君子、善人犹不肯讲假话来丧失自己的道德,何况佛这么清净的天人师呢?决不可能妄语的。  由此推论释迦牟尼佛说的话是值得相信的,不要怀疑。古德曾云:佛的语言不相信,还有什么人的语言可以相信呢?以前有一个公案,自古以来的冤案,本来是忠臣,被那些人认为是奸党,奸臣朋党,而且还把忠臣当作奸党刻在石碑上,要永久地把他打成冤案,永远不让其翻案。但是历史的真相迟早是要大白于天下的。即便是刻在碑石上,可天雷不答应,把这个碑击碎了。由此来看,佛经是由七宝种种宝来雕刻装潢以为轮藏,轮藏就是把它藏起来,或者把它放在一个地方,供养种种花香,以神龙来庄严。如果说佛的语言是假的,那就比把忠臣作为奸党更为有罪了。为什么千百年来,天雷不把这个击碎呢?不击碎的原因是由于佛的语言是真诚的。佛的语言真诚而我们不相信,那可不是很愚痴吗?  所以净土法门的言教是无可怀疑的。更何况自古及今,多少净宗的祖师大德修行这个法门都得到了众多的感应,或者梦中见佛,定中见佛,临终往生天乐盈空,异香满室,预知时至等等,感应甚多甚多,都是可以求证的,尤其不可以不相信。念佛感应的瑞相在第五卷有介绍,我们一定要相信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请看这一段净土启信,是谈论儒佛异同。儒教和佛教的相异之处和相同之处。这是个大题目了。从龙舒净土文可以看出王龙舒居士对儒家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本身就是国学进士,对佛法又非常通达。他常常会通儒教和佛教的文句,来帮助我们了解佛法。通过佛法了解儒家,具有甚深的启迪意义。这里谈到儒佛两家,我们来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地球上,有四种文明形态。一种是沿海地区的商业文明,贸易,是以西方文化为代表。一种是以草原文明,彪悍的军事武力为代表的北方文明。一种是恒河两岸的宗教文明,就是以古印度为代表,那里曾经孕育过九十五种外道,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再一种就是以我们中土震旦国的中原文化,以礼仪、道德、伦理作为特征的中原文化,也即儒家文化为代表。儒家文化不仅是孔子时代创立的,在我们中国的先王之道就具有着这种礼仪的文化传统。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无非是把上古礼乐文化的传统继承下来,然后对古代的典籍作一个整理,所以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  孔子的一生,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他出生在春秋战国的乱世,王道精神已经丧失。能够成为霸道,成为诸侯国君的霸主,也都要讲道德。但他是把道德作为工具手段来使用,是行仁义而不是仁义行。不是把仁义礼信作为目的价值去寻求。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用尽机心挑起各种内乱和战争的时代,实际上春秋无义战,没有一场是正义的战争。那个时代我们的先王之道礼乐文化已经到了非常危机险恶的边缘。如果在那个时代不能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我们中土还靠强权、机心,为了权力,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不择手段自相残杀,那我们中国社会也许就维持不到今天。它需要一种文化来化解人的残忍,来建立道德。人如果没有道德就跟禽兽没有两样。禽兽和禽兽之间的自相残杀一定是自相毁灭的。所以孔子生在那个时代,他生活的很寂寞,在世间法来看他不是一个成功者,他周游列国传播他的仁义礼智的文化,却不得志,晚年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设馆授徒。他的一生累累若丧家之犬,他自己自叙是累累若丧家之犬,这个犬代表他忠心耿耿。  而且孔子的来历也不同寻常,他的母亲祈尼山而生孔丘,孔丘的样子都像山丘。他母亲梦见麒麟,那麒麟带了绢上的字,上天授记他是来到世间传播天道作素王的。他具有着做国王的道德智慧,但是他并不在那个位置上,素王要保持独立的儒家的精神,他可以做官,但不是为做官而做官。以道事君,如果君主能够推行王道的精神,道德的理念,他可以去辅佐。一旦君主没有道德精神,是昏君无道,他就挂冠而去。孔子如果放弃他的原则,他在哪个国家都能做官,但正因为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道。离开了道,他就不做官。他更不是为权力而权力,他的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个个都很有能力。无论军事的,文化的,文艺的,神秘文化的,经商的,各种人才都有。如果他要想推翻哪个诸侯国的话,真是易如反掌,但是他不走这条道路。孔子对我们中华文明文化的承前启后具有着历史丰碑般的意义。所以孟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在那乱世当中,他这种木铎的音声响彻着中华,永恒的回响。  这种文化经过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以来,只要有道德的明智的君主都会尊崇儒家学说。所以儒家就成了我们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的精神,尤其先秦的儒家具有着高远的意向。用孔子的话说,他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是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博施济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他讲五伦都是各有道德义务和权力的,不是片面说的。我们一般都认为儒家好像是愚忠,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是双向的。君对臣要有礼,臣对君要有忠。如果君对臣没有礼,不尊重,那臣也可以不忠了。臣对君的忠也是有原则的。所以这双向的道德义务的约束是辨证的,不是片面的。在历代君臣和民众的立场来看,反而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一套民本主义的思想,是符合天道的。因为国家是以民作为根本的,如果违背了民众,不以民众的利益幸福为准则,国家就是空的。所以对民众一定要仁慈,仁爱。如果没有民众认可国家,政权就没有合法性。所以儒家对我们中国古代的价值乃至于现代的价值乃至未来的价值,都是不能缺少的。离开了儒家道德礼仪文化,个人道德就不能建立,国家就是混乱的。  我们自古以来都讲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鼎足三立的有机整体,是令华夏文明几千年能够稳定的文化基础,三教同源。三教同源,可能我们从学术的角度看还是有点,这种学术味比较强,不一定能够认同。可能还有更为深邃的神秘文化的认定。原来贵州有个铜人府,在县志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在铜人县府,有一座山,叫铜人山,铜就是金银铜的铜,人是人类的人,原来叫铜人。为什么叫铜人呢?这个县有一座高山,高山下面是水,自古以来山水都是依存着的。有一年大旱,大旱之后水就干枯了很多,这一干枯,大家才发现原来山体下面是三樽非常大的铜人支撑着。铜像就像人坐在那儿,一看他的服饰,穿的衣服就像儒家、道家、佛家的样子。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如果从考古的角度来看,那是不可思议的。那座高山自古以来都在这里,为什么下面有三个铜人,而三个人的服饰还具有着儒道释三家的特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的推断,儒道释三家在我们中国不仅仅是这一期文明的组合,乃至于在无量劫以前,冰河期又冰河期文明以前,儒道释三家都是有机组合的整体。就像很多皇帝是儒道释三家合一,用儒家治理世间,用道家治身,用佛家治心。心、身、世,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必然面临这三种文化的需求。三种文化的需求就好像儒道释三家的圣人作为医生,同样是看病,但医院有内科、有外科、有小儿科,一定要分科。所以儒道释三家是针对不同的需求来建立的文化。世间法的儒家也一定要有出世间法的佛教来跟他平衡,共同运作。   从整个人类文明形态的变迁衰亡,以及未来发展看,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大乘佛法,这两种文化的整合,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好的文化。我们不要片面盲目的认为西方文化更好,近百年来我们走进了一个误区,把我们本土的儒佛文化边缘化了,妄自菲薄了。把西方的文化推到了极致,现在还有盲目崇拜的倾向,这是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的。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认同我们的本土文化,就不像中国人。我们作为华夏的子孙,把自己的文化边缘化了,我们就是不肖子孙,就是败家子,就不能称为中国人。我们没有文化的自信心,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我们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轻视,导致了国外对我们都瞧不起。五千年的文明如果没有它相当的价值,是不可能传承到现在的。  我们经过几十年极左的思潮,尤其文革把我们的文化称为封建文化摧毁,到了现在,中国人活的怎么样啊?我们已经活的找不到自己的面目了。没有自己的根了,才有这二三十年的寻根热,才有近几年的国学热,反映了整体民众要求我们本土文化回归的呼唤啊。像文革那样的浩劫再不能有,实际上我们对十年文革并没有作很好的反思,现在还有对十年文革高唱赞歌的论调,这实在是很悲哀的事情。实际上文革就是冲着我们传统的道德文化来革命的。全民族来掀起批林批孔运动,用整个的国家意识形态媒体,来批判孔子,而根本批的不在道上。我们小时候,对儒家文化这方面的书,都作为封建的书籍,不让大家看。除了毛选五卷四卷之外,看不到其他的书。我们是在批林批孔,把孔子作为反面教材的时候,读到点《论语》的片段或者《孝经》。我原来的一个朋友说,他在批林批孔时,让他批《孝经》,通过批林批孔批《孝经》,他一看,《孝经》还真不错,怎么还要批啊?当一个国家对孝道都要批的时候,你说多么可怕。
  我来东林寺后,有一个我们当地的中学校长,谈到他的遭遇。他原来在部队是非常有前途的,但是他的父母是地主。他那时为了革命,跟父母划清界限,当然也是为他的前途。后来他所在的部队驻军在他的家乡,他实在忍不住了,回家去看了趟父母。结果被人发现汇报了。上级就认为他阶级立场不坚固,就让他转业。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已是团级干部。这转业的下场,就是到农村中学当老师。他觉得他一生都不得志。今年八十多岁,到我这儿来,我说你这是因祸得福啊。你现在身体很健康,还能作诗,写书法。你要军队的高官干什么啊?你看望父母是你为人子的天份,你不能为了所谓的革命立场而不去看父母。而由于你看父母,好像你不得志,其实最终你还是得到了你应该得到的福报。整个的社会环境,连看望父母都作为他不好的德行,你说可怕不可怕?连孝都没有,还能谈什么忠,还能谈什么对他人好。如果还在那种极左文化的状态之中,我们中国文明将全都会被颠覆掉。我们的儒家文化被颠覆了,我们就不像人啦。人异于禽兽几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现在终于有相当多的民众认识到要回归传统文化,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几十年来对儒家文化都已很生疏。  本人也有这么一个经历,我是学中文学哲学的,我都很少看论语。因为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教科书,都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给我们圈定了很多的框框。首先用阶级分析的分法,说孔子是没落地主的代表,然后都是批判的言论。我们是受这样的教科书教育出来的几代人,对儒家文化不仅不了解,而且还有很大的歪曲。我原来在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由于我是学伦理学的,觉得应该看看《论语》,我那时候在旁边都写了很多批语,现在翻出来都觉得很惭愧,那都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论语》的。觉得这一条消极,这一条没有现代意识,这一条…都是这样读的。学佛之后才对儒家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才知道孔子是圣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没有水平对孔子的学说指指点点。我们只能以无限的恭敬心去读诵。而且以我们现在的水平读都读不懂,不了解儒家的心法,不了解圣人之心。现在我们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学佛。通过修行佛法,才能对儒家的经典有更深的理解。  过去有一个儒士,是学儒家文化同时也修行佛法的,他觉得佛经就是儒家经典的注解,学佛法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微言大义,特别是形而上的部分,是需要我们去发展的。比如说儒家六经之首的《易经》,是由伏羲画八卦,那就涉及到非常上古的文化。文王作爻辞,周公作卦辞,孔子作十翼传。中国历史上的四位圣人,来注述《易经》,这是儒家之首啊。怎么去体会易的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故也。怎么去体会圣人以神道设教?怎么去体会乾卦和坤卦所传达的形而上的那种文化信息?这些都是真正的学问。每一卦的象辞都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啊。现在我们为什么做人做不好?就是对这套文化系统很陌生,对这种礼乐文化我们基本体现不出来。为什么要强调礼的精神?礼是把我们人性里邪恶的东西升华转化,礼就像堤坝,使我们生命的水在堤坝里流淌而不放纵。没有堤坝,就会放纵。所以儒教做人的学问,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习,要以身来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因为国家是由每个人构成的,各人的素养上去了,就有道德的品格、有智慧的能力、有胸怀天下的精神,有志于道的超越,有从孝悌礼信智为人处世的下学上达。下学上达表明儒家文化在行为层面的道德能够积累福报,开发智慧。体会天道,下学而上达,下学是形而下的行为,上达是形而上的道德。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  儒者,在传统社会作一儒者就是文化人了。在传统社会有儒者,但现在没有了。儒者可以作为社会阶层,从小读四书五经,有这个社会阶层,在传统社会是主流文化的精英,这称为儒者。有些儒者见少数佛教徒没有戒行,不持戒,就轻慢佛的教法,因而就不信净土法门。龙舒居士说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释氏之徒有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里面特别出家众,自古以来也是良莠不齐,龙蛇混杂的。有很有道行,行持非常谨严的。也有赖佛偷生、不持戒律的,自古就有,现在可能更严重。确实,佛弟子若没有戒行,就会被人轻慢,由此而影响到社会人士对佛教的信仰。确实就有一部分人由于见到少数佛弟子没有戒行,就认为佛的教法也不行,因而不信净土。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你不能因为一个道士的行为不端而轻慢老子的《道德经》,也不能由于儒士中某些读书人的行为不端而轻视孔子吧?少部分人的行为不端,不能就代表他所奉行的教法不行。有智慧的人尚且不以人废言,可能一个人不行,但是他说的语言是正确的,你不能由于人不行,就说他的语言也不行。更何况只是他的弟子的行为不端,怎么能否定他的宗教呢?  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教化,有世间的善法,有出世间的解脱之法。世间的善法跟儒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很难一一具体描述,这里举其大的方面概略言之。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循循善诱劝勉世人的无非是因果的法则,因果具体到行为层面就是戒恶劝善。孔子儒家也重视戒恶劝善,这是相同的世间善法。为什么要戒恶?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作恶的倾向性、劣根性,以强凌弱,贪瞋痴三毒烦恼,损人利己,我执身见,非常严重,这些都是造恶的根源。善法就是要用因果的法则抑制作恶的倾向。但人也有善的一面,儒家讲的明德,圣人恻隐之心,也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人性里的。佛教讲佛性,如来藏。一种文化要把善的种子引发出来,就是戒恶劝善,抑恶扬善。健康的宗教文化一定是指向戒恶劝善的。怎么阻挡恶?怎么劝勉善?其理论依据就是因果。如果没有因果,凭什么要修善。很多人认为恶反而是好东西,因为恶能够很快就能得到他要的利益,善他以为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有因果的法则作支撑,他才知道只有善才能得最大的利益,造恶必定会得到悲惨的下场。这种敬畏感才能使他建立起道德调节系统,道德自律。  我们说任何道德一定自律,就是自觉地规范自己,不是靠法律、靠外面的舆论让他约束自己,法律是强制,道德是自觉,道德的价值非常大。如果你没有自觉的道德,你对因果不相信,那来自外面强制的法律最终也起不到作用。明廉而无耻,虽然他出于对严刑峻法的害怕不敢去作恶,但是他没有羞耻之感,无耻。等到一有机会,能钻法律的空子,他照样要去作铤而走险、违法乱纪、丧尽天良的事情。所以道德的教化历来是为一切圣人所非常重视的。具体的教化就是身口意三业,修十善业。佛在身三业中提出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杀生,就是把人残忍的一面恃强凌弱的一面抑制下去。不偷盗,因为一切众生都爱财物,他有盗心的话,就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这是偷盗。邪淫,就是他的欲望之心很重,合法的一夫一妻制他还不满足,还要去做更多邪淫的行为满足他炽盛的淫欲。这些都是堕落三恶道的恶因恶缘,所以要用戒律来阻断,身三业不能去做。  那么孔子的学说当中也有这样的戒律精神和行为,孔子云,胜残去杀,就是不去作那些残忍的行为,避免杀生的行为。礼记里面讲,你飞矢砍树杀兽都是违背礼的行为。周文王之所以被称为圣德的君主,就在于他有仁爱之心,文王看到路边的枯骨,都不忍心,要把它埋葬好,文王对那些鸟兽昆虫都很关爱,这就是儒家戒杀的道德行为。
  戒杀这一点,我们现代人作得很不好,由于贪口腹之欲,我们伤害了很多的鸟兽昆虫,食肉成了普遍的饮食方式。食肉就是导致很多灾难的根源。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只要知道在凌晨半夜的时候多少屠宰场杀了多少猪牛羊犬,你就知道未来的战争是怎么产生的。动物也具有佛性的,也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兄长。我们贵为万物之灵的人,只有保护关爱它们的义务,而没有残害它们来满足自己口腹之欲补自己身体的权利。但是杀生食肉现在成了全世界人的共同行为,好像是理所当然的。未来的问题都将出在这里。为什么会有猪流感、禽流感?都是我们杀生的行为所导致的。你只要看看饲养场是怎么对待猪的,怎么对待鸡的,根本就不关心动物的权利,在一个狭小的鸡笼子里或者猪笼子里让它们生不如死,它们能没有怨恨之心吗?它们能没有报复人类的本能吗?这就是种种病毒瘟疫产生的根源。所以伤害鸟兽昆虫,实际上就是伤害自己。比如对昆虫,自古以来,我们的农业在没有发明化肥、农药之前,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都过来了。  那些昆虫吃点粮食,古人都很厚道,就让它吃一点嘛。它就吃掉百分之二十三十,你还能收获百分之六十七十呢。你为什么就那么自私,一定不让昆虫吃你一点,吃一点你就要喷洒农药把它杀死。好像你能够把它杀死了,实际上你是杀不死它的。昆虫跟人类已有着持久的战争,你开始打农药时,它可能一下子防不胜防,给你喷洒农药毒死了一部分,可它马上就有变异有耐药性。耐药性一来,你又加重了毒素,加重了农药的剂量,它又有耐药性。人又不断地加重毒素。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过,当你喷洒农药杀昆虫的时候,农药的残余也留在你的粮食上,留在你的庄稼上。这些农药的残余,你自己就吃进去了。自己吃进去了可不就各种病都出来了吗?为什么癌症这么多?它的耐药性一出来,你喷洒这么多毒素,这些昆虫里也具有着这样的毒素。最近看到报纸说河南及很多省份现在发现一种蜱虫,蜱虫叮在农民的身上,农民很快就死亡了。蜱虫原来叮在人身上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叮到人的皮肤上马上就会死亡。因为蜱虫里有毒素,这个毒素就是你的农药的毒素。它吸纳进去了,再叮到人的身上让你死亡。你看这里的因果链条就是这样的现报。我们保护鸟兽昆虫实际上就是保护自己,对鸟兽昆虫的伤害根本上就是伤害人类自己。所以要以慈悲心来奉行不杀生戒。圣人制戒可不就是我们的一大福音吗!  偷盗就更不在言了。孔子说见利要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啊。一个正人君子是不会去偷别人东西的,这太下作了。故不在言。戒邪淫,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是出在论语里的一句话。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的国君叫卫灵公,开始对孔子还是很恭敬的,请教治国的方法。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对孔子也不是很尊重。有一次他请孔子到郊外去郊游,卫灵公有位很漂亮的夫人叫南子,南子实际上的道德水平也很低。出行的车辆是卫灵公和南子在第一辆车上,他把孔子安排在第二辆车上。孔子一看就很感慨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卫灵公还是好女色的。对他的女人、美女很看重,放在第一辆车上。孔子是贤德之人,却把他放在后面。这就看清了他的态度,对贤德之人没有起码的尊重,也就透显出信息,孔子想在卫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离开了卫国。  一般的人对于贤德之人想好乐是很难的。而好乐迷恋美色却是他生命的本能反应。就像我们一般的人,欲界的众生,都是男的喜欢女的,女的喜欢男的。你只要注意看,男的眼睛自然而然就喜欢看美女,美女自然而然就喜欢看美男,都是这个样子。你如果对道德的好乐超过对美色的好乐,那你离道就不远了,成佛就很快了。但实际上我们的烦恼不是这样,恰好相反。所以修道人一定要戒邪淫。淫心不断,尘不可出。欲界众生最大的烦恼就是淫欲心。我们修行佛法要有清净心,一定要戒淫。居士从戒邪淫开始,出家众从戒淫下手。但目前社会这种挑战性更大,由于大陆长期以来没有对精神信仰的追求,于是生命的能量都扑向了五欲六尘,都扑向了欲望性的东西。所以就感得报刊杂志、传媒电视都是引导这方面的东西。外在的诱惑很大,内心的欲望心又很强,那真的就是干柴碰到烈火熊熊燃烧了。  在这个时代你怎么做才能把戒邪淫作好,先从因果下手,你得要做到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那些引发欲望的东西你不要去接触,你不要去乱看乱听。上网时要注意对这些淫欲的信息尽量避开,书刊杂志尽量不看。而且你得要修不净观,要知道你对女色或者对男色的欲望,你认为他美吗,很干净吗?实质上是很不干净的。身体除了外面这块皮之外,内在身体是非常污秽的。你要修不净观,修死亡的九种观想,使你对自己的身体,对他人的身体生起极强的厌离心,你才能降伏邪淫的念头。再就是好好念佛,这句佛号里有清净光,十二光如来的清净光就专门对治淫欲心的。你只有持戒念佛,才能把这样的烦恼给降伏住。但是你想断是断不了的,只能降伏住。这是戒邪淫。  佛的戒律讲身三口四,口业有四种,妄语、妄言就是讲假话,心口不一,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看到东西说自己没有看到,没有看到说自己看到了。听到东西说没有听到,没有听到说听到了。心里想的和口上说的不一致,心口不一,这就是妄言。绮语,就是讲那些引发欲望的话,写点小说,搞点段子,这些都是绮语。而且现在绮语的市场越来越大,连西方的报纸都在评论中国,特别东北的所谓的二人转,全国到处演,涉及到性方面的东西很多,西方人都觉得很跌眼镜的。这是绮语。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骂人。口业的四种,一定要把它们阻断。  在儒家的学说中也谈这个问题,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讲话要有信用。信,左边人字旁,右边言字,人讲的话是值得相信的。换句话说,若你讲的话是假话,不值得信任,你就不是人了。但是现在在我们中国讲假话已经成了泛滥社会的现象了,不诚实,这是非常可怕的。人讲出的话是假话、骗人的话、虚假的信息,不知其可也,不像人了。孔子比喻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就好像马车要拖后面的车,在马背上放一个横木,横木的钩子拖住后面的马车,马车才能够走。如果横木的钩子没有了,后面的车子是拖不动的。比喻人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样子。所以要戒妄言,一定要诚实。但我们反省一下现在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商场这么多的坑蒙拐骗,还有一些报刊杂志上那么多掺杂水分的信息,学界那么多抄袭的行为,已经非常普遍地表明我们已经不真诚了。国外的政治家都说中国是一个说谎的民族,讲话不可靠。这都要我们好好的反省啊。我们离儒家的教诲太远了,孔子说人没有信誉就不像一个人,人讲话一定是要有信誉的。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你的承诺是要用生命作为代价的,宁可生命没有了,你的话都得要取信啊。人和人之间要取信于他人,政府和民众要取信于民。如果人和人之间,或者政府和政府之间,政府和民众之间没有信誉,那一切都没有了。他还要勉强运作下去,要么成本极大,要么就用其他的手段,这都是很异化的现象。
  孔子还讲,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他是淳朴的、敦厚的。巧言就是花言巧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讲原则,反正就是讨好你,谄媚的语言。令色就是讨好的谄媚的脸色。一般巧言令色的人都不是有仁的精神的人,都是属于小人的范围。但一般的人都喜欢听奉承话。真正的正人君子是讲真诚的话,正直的语言,甚至批评的语言。就好像忠臣面对国君,看到国君皇帝不对,他要劝谏甚至以死劝谏,这才是忠臣。只有奸臣才投其所好,巧言令色,好好先生,不得罪人。孔子认为这是乡愿,是德之贼也,是道德的贼。现在这方面的人往往得势,这都是社会不正常的表现。所以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戒妄语、戒绮语。  《尚书》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一部书,这部书非常好。如果是公务员,一定要好好看一看。通过《尚书》我们知道上古的尧、舜、禹,他们怎么去师从政治,怎么去体现王道精神,怎么在行为上进德保民的。顺从天道,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话具有甚深的真理。惠迪吉,你的吉凶从哪来,你顺应天道自然,你就吉祥,你违背天道自然去做就是灾殃。顺逆吉凶的这个形象就是因果为影响,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当下就能够显现出来。这也是人天合一的哲学。人要顺着天道自然才吉祥。这是我们判断事情的最高原则,我们该不该做这个事情,是对是错,你看跟天道、跟自然是不是吻合。如果你动不动就与天斗、与人斗、与地斗,你就麻烦了,一定是灾殃。  最近我们东北水灾跟什么情况有关系?跟到处建水坝有关系。水性是什么,它要自然的欢乐的流淌,它要奔腾到海。你要顺着水性。但你为了功利的目的,要发电,要养鱼,要做什么,你为个人利益,你在中间把它截开了,把水贮存在那个地方了。水是要流动的,你把它变成了死水,那水高兴吗?水不快乐啊。水也有生命的。水不快乐,于是你建的坝越多,它的压力越大。一旦你人为的提高了水位,然后又让它冲下来,那下面的民众就遭灾了。黄河长江建了多少水电站?这就是从逆凶,不符合天道。现在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受功利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水就应该发电,要让每一滴水发电,这对吗?自古以来的水,你知道水性是什么吗?你违背水性就不行,就会有水灾,甚至有干旱。西南五省的干旱,难道我们不要作深层次的反省吗?现在又有闹得很凶的转基因食物,我们自古以来几千年吃的都是五谷杂粮,是自然的东西,对人体肯定有好处。现在你搞转基因,是人为的,这难道会好吗?你不要去听那些科学家搞得天花乱坠的这个好处那个好处,只要是违背自然的,一定是灾殃。你坚持用这个原则去判断,绝对没有错。我们应该拒绝转基因食物,现在西方国家都知道这很麻烦,我们还能轻率地去接受转基因吗?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要用智慧去观照的,现在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智慧,很多的政策制定者也缺乏这样的智慧,所以一弄出来,然后灾祸就出来了。或者短期的利益中隐患着长远的灾祸。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读读《尚书》,这部书非常好。但是可能又有个挑战,我们这几代人都读不懂文言文,一看《尚书》可能就像看天书。所以我们还得要发心去学文言文,这是打开我们中国文化宝库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你就读不懂。你读人家翻出来的白话文,虽然可以看一看,但是翻译出来的往往又有水分,甚至翻译错了。还是自己直面去看、去体会。如果我们真能读懂了文言文,我们去跟古圣先贤们的教诲作心灵的交流,真的有很大的乐趣,那种智慧的满足程度远远超过五欲六尘感官的享受。  《尚书》里有尧、舜、禹、周公对后人的教诲,包括儒家的十六字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都是出自《尚书》里面。那里具有治理国家天下最高的哲学,最高的政治哲学就是心法,就是要修行。天下也是唯心所现,你稳住了自己的心念,也就稳住了国家天下。你能够把心给稳住,这就是无为,你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无为才无所不为,无为是心法,无所不为是事功。先王们告诉后人,你不要当面表现得顺从,退下来又有其他的语言,就是心口不一。你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当面说出来,坦诚相待,不能两舌。这是戒两舌。  恶口就是恶怒,凶恶愤怒的声音。人一发脾气的时候,就会生气。一生气,瞋恨心一上来,就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愤怒上来了,他就想致对方于死地。他就会找最厉害的语言来骂你,骂得越厉害,他心里才越痛快,这时候得罪人也就最厉害。所以一个人千万不要在愤怒的时候骂人,骂人的语言一旦骂出来就像箭射出去一样,你再收不回来。可能这一句话会让对方终身怀恨,还不是一生的问题,他转一生,这种恨又加大了它连本带利的信息能量,然后再加重,从一句话可能就成了永不共戴天的仇人,永远解不开的仇怨。儒家有位大儒叫荀子,他说,你伤害他人的语言,就是你骂人的语言,厉害的程度比矛和戟,就是兵器,刺到身上还要厉害。你用兵器伤害人只是身体上的疼痛,你用愤怒的语言伤人,是伤害到心里去了,怨恨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永远都不会消失。这是儒家戒恶怒之口的言语
  请看下面:【佛又以贪瞋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瞋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也。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在十善业道里,意三业就是不贪、不瞋、不痴。意念一定要保持正念。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意念不要邪。有邪的思念,就有邪的行为。行为是受念头所控制的。贪心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贪的对象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之境所贪的对境。当我们面对财色名食睡的时候,马上要思义,是不是符合仁义。财来了我是不是应该得,应该思惟这个。不义之财不能要,非分之色要远离。你能这样做,就在意念上持戒了。如果不是这样,你受贪欲的驱使,灾祸就等着自己。现在如果你作官员有权利,你就很容易被诱惑,财色会找上门的。如果你作权力寻租就成了贪官,那你就麻烦了。你内心就会很虚,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有什么运动,什么时候东窗事发,被双规了。得了一点钱又不敢存到银行,放在家里又怕被小偷偷走,放在国外银行也会怎么怎么样。你搞得自己六神无主,得癌症的几率也增加。一旦你被揭露出来,咣铛一下,你进了监狱,最终你可不是吃了大亏吗?一个人的生活能用多少吃多少啊?你贪那么多财干嘛啊?到你临命终时一分钱都带不走,但是你贪财的恶业却是伴随着你下三恶道啊!所以一定要见得思义,要戒贪。不是自己份内的东西一定要拒绝,你享受你命中本有的福报才安乐。这是戒贪。  戒瞋,孔子在论语里公冶长第五篇谈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两位非常有气节,有操守的贤人。他们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在临死的时候立下遗嘱要让叔齐继位作国君。父亲去世后,遗嘱宣读出来了,但是叔齐是很有道德的人,他觉得自己是弟弟,继承国君位子的应该是长兄,他就推让给他的长兄伯夷。伯夷也不肯接受,觉得这是父亲的旨令,我要听父亲的话,如果不听父亲的话就不孝。所以伯夷在这种情况下就逃走,离开这个了国家。叔齐看到自己长兄走了,他也不继承国君位子,也逃走了。因为他觉得长兄还在,我作为弟弟若继承王位,就是对长兄不悌。孝是子女对父母亲的道德义务,悌是弟弟对长兄的道德义务。他也逃走了。国人只得立了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作国君。而伯夷叔齐听说周文王很有道德,就到了陕西一带。但是后来周文王去世,周武王讨伐商纣,虽然是正义之师,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都称为革命。不是什么都能称为革命的。  《周易》里讲革卦,革是应乎天而顺乎人。革命的讨伐行为是顺应天道、符合人心的,才称为革命。因为夏桀和商纣都是暴君,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里面,民众渴望推翻这个政权,所以这时候民众的渴望就好像大旱之望云霓欢迎王师。如果与天道不相应,与人心不相符,那就叫叛乱了。那就不称其为革命,不是什么都可以称为革命的。李自成不能称为革命的,太平天国不能称为革命的。这些概念我们都要回归到他的原点去判断他。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周武王伐纣,对于伯夷叔齐这两个道德人士来说,他都不赞成。当周武王的军队路过的时候,伯夷叔齐曾经叩马而谏,在马路上挡住劝谏,叫周武王不要伐纣。武王旁边的人把他们拉开,还是姜太公比较有礼节,把他们两个扶起来,叫卫兵劝他们到旁边去,因为这时候挡也挡不住。那为什么伯夷叔齐要挡?无论怎么样,商纣还是君,你还是臣。虽然周朝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文王都能够信奉臣道,怎么到了你武王就动武呢?所以伯夷叔齐不赞成这种行为。但是这样的势已经形成了,武王最终灭商。伯夷叔齐为了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周朝的俸禄他们不要了。原来是周文王在奉养着他们,现在他们不接受这样的奉养,就隐居在首阳山,最终是饿死的。  孔子对伯夷叔齐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他们去国而逃,叫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没有怨恨,没有后悔。因为他逃国而去只求心安,他心安了。如果他在那里继承国君,无论伯夷继承还是叔齐继承,他们都跟孝悌道德有违背,他就心不安啊。一个真正的道德君子是以心安作为他最高的生命准则的,道德价值第一。伯夷叔齐还有一个很好的德行——不念旧恶,就是原来有人得罪过他诽谤过他,他都不会放在心上,不会有怨恨的心,不会有报复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基本上没有了。这是戒瞋。
  戒痴,佛法很重智慧,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一定要通过修行佛法打开自心的如来藏,显发自性的般若智慧。孔子的一生作为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程中自己年纪衰老了都不知道,不知道老之将至。孔子总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圣人,然而他的弟子说,学而不厌就是智,诲人不倦就是仁,有智慧有仁爱,不是圣人是什么啊。孔子的弟子都推崇自己的老师是圣人,但孔子从来没有自诩自己是圣人。孔子把追求智慧、学问,分为三等人,第一等人是生而知之,他一生下来就知道仁义礼智,礼乐文化,天文地理,这就有点像佛菩萨再来,他什么都了解,这叫生而知之。次一等的就是学而知之,通过学习知道了学问。孔子只是自许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十家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但未若丘之好学也。就是在一个小地方,哪怕只有十户人家,忠信天赋跟我孔丘一样的肯定有,但是不如我好学。孔子认为自己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才得到了学问。最下一等的困而学之,就是由于原来没有道德仁义智慧,碰到了一些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而陷入了困境,陷入了困境时候的人,就要亡羊补牢,要去补课,要去好好学习,才能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追求圣贤的境界,怎么圆满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碰到困境挫折还不学习,那这样的人就是最下等的,最不取了。这就是戒痴,戒愚痴。一个人应该要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为人之道,礼乐文化,六经的学说。这是戒痴。  从十善业道身口意三业展开的内涵来看,儒家和佛家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儒家只是限于世间法,佛教包含世间法,更有出世间法。由于儒家只重在世间法,所以他只是说一世、现世的问题。现世的问题无论是下学、修心养性、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修止修定等等,最终归到天,以人道求天道。天道是什么?《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的境界,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有诚才有智慧,才有明德。诚明的天道就是至善的境界,安住在至善的境界就是修心养性之能事的圆满。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人之道,就是要追求、获得这样的诚。仁之者,诚之者,人之道也。归到天道至诚,这就是儒家最高的境界。所以我们说儒家的本位是人道的善法,包含着部分的天道。佛教的究竟本怀,是出世间法,所谓出世间法就不是讲这一世了,而是讲过去世和未来世,叫三世。三世的时空展开是动经无央数劫,从不可数不可数的生命流转的广大时空,来观照众生死此生彼的因果轮回链。所以佛用了知无量劫宿命通的慧眼佛眼观见一切众生,他为什么投生在这个世界上,投生到这个世间上的业是什么业。今生的业又投到哪个地方去,下一辈子到哪一道里面去,叫什么名字,寿命多少,长相怎样,什么眷属,什么福报,再下辈子又是什么情况。佛都知道他的本末始终。这就是跟儒家不同的地方。所以佛教的智慧、境界就更为广大了,无虚空边际的局限。  要了解佛教出世间法的长处,就得要看大乘经典,比如《楞严经》,《楞严经》被称为开悟的楞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我们这个世间心法、色法、器界的原因,以及就路还家修二十五种圆通,轮转七趣的业因果报,《楞严经》里都有展示。尤其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我们就路还家证得自性圆通常的两大方法。《楞严经》也谈法性、法相的道理,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还有《金刚经》讲的无著无相,无四相修一切善法,无住生心的般若智慧,这些道理都能让我们觉悟,让我们从无明大梦中醒过来。我们了解之后才知道佛法之深邃广大。如果不了解大乘佛经,简单的看到个别的佛弟子行为不端,你就否定佛教,这是非常浅薄的。就像孔子所云,不知道某件事情而去写某个东西,是不智慧的表现。所以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是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相信的。而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五时说法处处宣说的净土法门也就值得我们相信。  佛教的终极关怀是出世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让我们解脱三界轮回、断惑证真。但跟一代时教的通途佛法相比,净土念佛往生一法是出世间法中最极圆顿、最称诸佛本怀的奇妙之法。是十方三世诸佛所护念赞叹的奇特之法。我们更要勉力修行这样的方法。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惟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惟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惟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惟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惟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惟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惟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惟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惟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  请看这一段,净土起信五,我们给它的题目是高谈玄妙拨无净土之失。自唐宋以来,中国教内的修行方法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兼带天台的止观,天台止观也可以广义地归入禅宗的行列。在佛教修行的历史上,禅宗一直占主流地位。从达摩东来开始,直指人心教外别传之法,经过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扬。达摩祖师来东土弘扬禅宗功德甚大,得利益的修行人也很多,在晋唐之际确实开悟者如林。到了唐宋元明清,禅宗仍然有很强的发展势头,但是到了宋明之后,渐渐呈现出式微的态势。比较而言,净土宗属于比较边缘化的修行方法,称为寓宗,就是常常寄寓在其他宗门教下的一个修行方法,所以唐宋以来教内轻慢净土者相当之多,认为念佛往生是愚夫愚妇的浅近之法,并且形成了普遍的观念。莲池大师在明末的时候,针对这种观点给予了多方面的驳正,可见这种观念的势头非常有影响力。  禅宗跟净土归元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法门的施设却有很大的不同。禅宗是从般若心性的层面,从空、无住、无念下手,是扫荡一切的。净土宗是从妙有来施设的,它是建立一切的。这两种方法的入手之处就是这两个修行方法的特征,应该说都有其胜妙之处,但不能以一个宗派扫荡另外一个宗派。所以龙舒居士在这里提出的禅宗那些参禅的禅和子的观点,就带有普遍性。他们容易从玄妙的角度、扫荡的立场来否定净土,即便他相信佛说了有西方极乐世界的话,也不会发愿求往生。他们指向自己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目标。但是如果各修各的道,也不妨碍。相互赞叹,也可以共存。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有的有般若的甚深气氛,可以从空门入。但有的可能对空门还摸不到边,从妙有、从事相上入手也是应这一类众生的根机来施设法门的。只能相互赞叹,不能相互贬低甚至否定。  禅和子们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两句话从理论上说是没有错的,但是真理向前迈出了一小步可能就成了谬误。如果他进一步说唯心净土,哪里更有极乐净土?自性弥陀,哪有十万亿佛刹之外的阿弥陀佛?如果说到这个层面就麻烦了。那就变成了否定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的存在,阻逆了往生见佛净土法门的方便而究竟的利益,对这一点就要加以驳正。唯心净土,唯心,这个心是什么?下面会讨论。这个唯心净土的心是妙明真心,你有妙明真心,显现的就是清净庄严的无有众苦但受极乐的净土。但问题是你有没有这个心,这个心你没有显现出来。自性弥陀,我们的自性,如来藏性,佛性,你是不是现前了,你全体的自性现前,也确实是无量光寿,是阿弥陀佛。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性是掩盖在我们的分别、执著、烦恼里面的,你透显不出来的。所以见阿弥陀佛,显现我们的自性,就很有必要性。唯心净土就不需要求生极乐净土,自性弥陀就不需要见阿弥陀佛。这样的话听起来好像很玄妙,很有道理,仔细思忖完全是错误的,这叫似是而非。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讲西方净土,净土法门,由理和事两方面展开讲的,叫做理事双备,有理论,有事相。从终极的理论来说,确实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经》里面就讨论的这个问题。心净,你只要心清净,你所处的国土就会清净。换句话来说,你心污秽佛土就污秽,心土是不二的,依报是随着正报转的。当说这句开示的时候,与会的舍利弗尊者就怀疑了:我们这些弟子心是污秽的,还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没有断。即便证到阿罗汉果,也只是断见思惑,还有尘沙惑、无明惑没有断,还是心污秽的。所以舍利弗说,我们这些弟子心污秽,感召了南阎浮提砂砾,高山,坑坎,荆棘这样的秽土,应该是对应的。但是他又想,佛是清净的,佛为什么跟我们一样处在这样的秽土呢?佛也在这样的秽土,砂砾、荆棘的国土上,那佛是不是也不清净呢?这个怀疑一出来的时候,法会上有一个螺髻天王就提醒舍利弗,你不要怀疑,你不要以为你所看的,你所处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佛自处的境界跟你不一样。为了证明这一点,释迦牟尼佛足趾按地,当下地面就是七宝琉璃地,告诉舍利弗和与会的大众,佛所见到的是净土。所以佛心清净,他所处的境界清净。我们心污秽,所处的环境污秽。这理上确实是不错的。  这是唯心净土的问题。但从事相来说,确实有极乐世界。佛说阿弥陀经,首先就“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首先谈到二有。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处处详细叮咛的。佛是实语者、真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会说假话的。不会像一般人说的,佛说极乐世界大概是表法的,是精神现象。它一定是有实有的。但是这个实有到底是什么实有呢?上个月有一批居士到东林寺去参学,跟我交流的时候也问一个问题:佛说一切法皆空。既然一切法皆空,那极乐世界也应该是空,不能说有一个实有啊。从理上说确实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泡,没有实体性,涅槃也没有实体性,一切法皆空是终极真理。但问题是,这是你的水平吗?试问娑婆世界,地球,你能不能空?如果当下你把娑婆世界也空掉了,那么你才有资格谈极乐世界是空的。如果娑婆世界一切对你都是实有,你超脱不了,那么就有一个极乐世界值得你去往生。谈极乐世界的存在,建构极乐世界的时空态,是为了度我们这些还在时空态里面、在世间的众生。所以这样的缘起法,你不能破坏这妙有,俗谛。你不能用真谛来否定俗谛。真谛可以不立一法,俗谛可以建立一切法。这两者都是辩证统一的,这叫真空妙有,空有一如。这是谈唯心净土的问题。  再就是谈自性弥陀,佛说一切有情识的生命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终将成佛。所以建立一个基本的判断——人人都可以成佛,这是自性弥陀的本质内涵,从道理上来说绝对是没有错的。但是你说你有佛性,你不能说你现在就是佛,你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你有佛性,但是佛性还在你的烦恼里面。就好像金矿,黄金是在矿石里面。你不能拿着一块矿石说这就是黄金,你没有黄金之用。你得要提炼出来,等到从矿石里面提炼出黄金之后,矿石的杂质没有了,黄金显现出来的时候,你说这是黄金,这才是真实的。这里有一个比喻,比如一块很好的木材,比如就是栴檀木这么上好的木材,它可以雕刻佛像,甚至还能贴金,极尽华丽。但是你一定要对这块栴檀木雕刻,要用功夫,再贴好金,然后你才能说这是一尊佛像,你可以对它顶礼。但是一块木材刚刚伐下来放在那里,你不能说这就是华丽的佛像。所以说,自性本具,这是它的性德,一定要借助修德才能显现它的究竟本觉出来。所以说唯心净土就不需要求生其他净土,自性弥陀就不需要见阿弥陀佛的观点是错误的。
  另外还有一些参禅的人还有一种观点,他可能也相信极乐净土的存在,由于佛说了,他不敢否定。但是他会执著于唯心净土。“既然是唯心净土,我只要证到了清净心,随处都是净土,毗卢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新解读净土法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