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佛家解释中年丧妻高人来解释一下这三件事

通灵佛教网&||||||
一位隐士高人的算命经验,惊呆了众多人
  你要是有福分,住在风水差的地方,风水会随你转好。  你要是没福分,住在风水好的地方,你镇不住,好风水会自行破掉。  要尊敬天地日月山河草木虫鱼沙石万物书本,这一切都是有灵的。你恭敬它,它处处成就你,帮助你。它这个感情就像找到自己的知己了,(我们道家说一个缘字,风水也是缘分)我们遇到心上人什么感觉?——特精神,俗一点说就是八十老太太觉得自己十八,大老粗也能写诗了,这叫画龙点睛笔,灵魂都活过来了,它也是如此。  那么怎样养风水呢?——&养福德。  第一个养风水的就是不杀生。所谓风水宝地,就是生气最旺盛的地方。杀生,生灵都害怕,都避之不及。想想什么地方没生灵——沙漠。沙漠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载什么资财福禄寿喜康呢。  第二个养风水的就是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抵触顶撞父母,我打断片刻,给大家论一下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改转一切命运的生活药方,佛陀都亲口说了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考试、财富、美貌、尊贵)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佛陀也只说了一种人他虽然轮回流转但是善根不坏,这就是孝顺父母的人。  第三个养风水的就是不说人坏话,在家里头对亲人也不可说。因为哪里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鬼神都听着呢,万物都听着呢,你身边的杯盘碗盏屏风桌椅都听着呢。你说人坏话,它们不服你。这好比一个将帅,军士不服你,你就镇不住,军心散乱。它们跟你呆久了,还会有样学样,学得和你一样,这就是俗话“物是主人形”。  所以有的相者,看看别人用过的东西,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东西自己会倾诉的。万物性灵,万物都是会自己倾诉的。    很多人怕阴气,我可以解释一下阴气是什么——  其实不必害怕,人的害怕都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了解。阴者,&荫也。荫就是坐享其成,&也叫做倚贵格。  如果大家会观气象,&就会发现,&大官大富翁的小孩子,&都是阴气重的,&为什么呢?因为受父母荫。古代的妃嫔也属于倚贵格,&都是阴气重的。中国人数最多的族性李氏,&就是阴木,&木性仁,&阴者荫,&于是子孙天下生,&富豪也是最多的。还有些香港富豪,&生子孙都在阴年生,&也是因为自己本身家业巨大,&让子孙能够承袭庇荫。  反过来说,&白手起家创业享福的人,&阳气会比较重,&因为阳气主开创,&进取,&是隐的反面。大多数受众人喜欢人,&都是阴气重的,&原因并不神秘。阴者,隐也。爱显耀好斗的人,&大家都不喜欢;反而低调柔和的人,&大家都亲近他。  阴气是主富的,所以在一些术数上,&太阴就是主财的。从骨肉来说,&没有阴气,&皮肉就不滋润,&皮肉不滋润,&求财会比较辛苦。  阳气分生气和死气。生气就好比阳光和煦,&万物生长;死气就好比阳光暴晒,&沙漠一样,阴气也分生气和死气。生气就好比婉转流淌的小河,&死气就好比臭水沟。阴德,&隐德,&荫德。  有生气的阴气就是德气。  慈和忠孝谦卑自辱,&知廉识耻先意问讯,&循良贞谨清洁义让。这种隐晦自己,&光显别人的德气,&也是阴气。  物就是各种收成,各种财富。物只能用厚德载。否则反而会成为灾难——比如说,现在给你一千万,人家几十亿都不怕,但你拿到一千万以后是会害怕的。害怕人来抢、来偷、来盗。小偷盯你这样的人,超过去盯比你有钱百千倍的企业家。这一千万,你拿来做什么?你没有德,就会用来放纵自己,整天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最后害了自己身体、心灵、健康,把自己毁了。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道理。 高人现身,佛教思想另类阐释:魔兽世界
阿比甲当嘎博客
佛教思想另类阐释:魔兽世界(资料图)太强:玩家以WOW为例另类通俗解释佛教思想人生就如同游戏这是一篇玩家以《魔兽世界》为例讲解佛教教义的杂谈。文章生动具体,风趣幽默,将《魔兽世界》中的诸多事例提炼浓缩,并与佛教中的各种思想、典故联系在一起,通读全篇毫无违和感。让人不由得感叹:佛法无边啊!佛教最重要的思想——《魔兽世界》版看微博上不少同学对佛教有兴趣,但有些说法我以为是不对的,因此说说我的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大家都在玩网络游戏。拿魔兽世界做比喻吧,你分到一个号,开始玩,但这个号不能充值,点扣没了,你就再也无法进入游戏,只能重新分到一个1级小号,一切重头开始(阿比甲当嘎注:这相当于人类从生到死,寿命是有限的,即便你这辈子是个最高的国王,还是不免一死,死了以后换个躯壳还得重来。)轮回就是这么回事,可能这一世是80级人类兽王猎,下个小号一开始,是1级精灵牧师,所以两世之间并没什么关系—可也有大关系:就是同一个玩家在操作。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你要知道你不再玩游戏呀,你要认清周围的一切都是幻觉,都是 …… 真正重要的是那个在用键盘鼠标操作的人!(阿比甲当嘎注: 这个指的就是我们原初的自性,就是老子指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换个更通俗的说法,我们现在在电脑看到一个绚烂缤纷的各种颜色,各种画面,其实其本质也是由编程而成的,编程员就是我们的自性,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自性所创造的呀,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是指的这个意思呀)这个玩家,就是佛性,自性,主人公,无位真人…… 有无数种称呼,但指的都是这个在狂按鼠标狂点键盘的家伙。(阿比甲当嘎注:作者想说的是玩家就是指的我们原始的自性、在基督教来说就是指圣父、在佛教来说就是指佛性,在道家来说就是就是指最初的道,有各种的称谓)临济大师(就是那个惯常“呜哇!”大喝一声的和尚)说得已经很露骨了:“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线全籍里头人”,那年代没网游,也没键盘鼠标,但意思是一样的。咱们玩游戏时候有时候也特别投入,以至于忘了自己其实在玩游戏(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而佛教认为“宇宙Online”这个游戏,沉迷程度更是百千万亿倍强,你几乎没可能醒悟过来。但在2500多年前,印度这个副本里,有个玩家,帐号是悉达多·乔达摩的,他就想弄明白整个宇宙的秘密,花费很多年四处求师参访,最后坐在一棵大树下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顺便说一句,我闺女也经常发这种誓:爸爸你要是不给我买XXX,我就坐在地上永远也不起来!)然后他坐了七天(一说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目睹启明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终极真理。这个事儿,我觉得魔兽玩家也比较容易理解:你在城里敲/sit ,然后一直不动键盘鼠标,20分钟后,系统就把你踢出去了:已从服务器断开链接 或者返回人物选择界面。就算再沉迷,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还在现实世界吧。但这种事非常少,因为大家在游戏里都是忙得要死,一会儿下副本,一会儿打奥山,一会儿又跑去AH看看有没便宜矿石卖…… 这些鼠标键盘不停动,就是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换句话说,你老动,肯定别指望掉出游戏的。(阿比甲当嘎注:此处本文作者讲得非常生动有趣,其意思所说的就是:歇即菩提,也就是如果不通过禅修,让我们的六根歇下来,我们就会被六根牵引,片刻不能休息,如果六根不休息,那么业识就会不断产生,让我们在轮回之中不得出离,只有休息下来你才有机会发现游戏的真相,这里也体现了福报的重要性,如果在这个游戏里你的金币不够,就没办法升级设备,没办法抵御外敌的侵犯,整天忙于奔波,哪有功夫停下来呢,这就像我们人呀,很多福报不够业障重的人,整天也是忙于生计,忙于赚钱养家,而且障碍特别多,整天忙于应对这些事情都已经够忙了,哪有时间去想修行的事情呢?所以不思善不思恶,起心动念便是错。“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谁?” 意思就是问:我开这个人类兽王猎之前,我是谁?很显然,就是你那个原始帐号啊,一般都是这个形式。佛教最关键一点就是认识到这个游戏玩家的存在,一旦认识到,那好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对游戏中的金币也不会太执着了,反正八万十万金,都是0101001 的数字;被人杀了也不会太生气,或者压根不生气(尤其在奥山的话……);美女什么的,更虚假的,“看月亮的小甜甜”这种ID,对面一般都是抠脚大汉……(阿比甲当嘎:这里的解释也颇为精彩,如果我们太投入游戏,丝毫就不会察觉到真我也就是游戏中玩家的存在,那么你就会把游戏中的角度执以为真,产生执着,为之哭、为之笑、为之生气,可是如果哪一天某个人突然点一下你,让你突然发现你这个真我的存在时,你会如梦初醒,知道是游戏罢了,必然不会再沉迷其中了,只是在轮回这场游戏中,我们大家都实在陷得太深了,要想苏醒,实在太难)此生造善业,下辈子有好报,魔兽玩家也很容易理解。经常大家登小号上去,发现邮政局长给你发信吧“我们在虚空里发现了一件装备,可能是您遗失的” 或者是“上个赛季的荣誉结算已经结束,这是折给您的501金33 银……” 这就是善业啦;(阿比甲当嘎注:不断累积功德善业,这样你下辈子开始的时候级别会比较高,重新开始时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另外修行的功德也会存在你的阿赖耶识,很多人一出生时就会有特别的天赋,修行的起点也会高于其它人,修起来会特别高,就来源于生生世世的累积)要是你收到暴雪一封信,说你有个号干坏事,刷屏什么(国服一般不处罚),连坐小号(尤其开外挂的),也很正常吧,这就是恶业啦。总之呢,明心见性是最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其他一切仪轨、修行都先围绕这点来(说先是因为之后还需要保任一段时间)!(阿比甲当嘎早说过,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辅助法门,都是帮助你回归你自己,帮助你早一点认识到你的真我的存在,也就是让你尽快知道,在游戏之外是由你的自性这个游戏玩家在操控一切的)比如神通,有了这一点,神通就太简单了。拿天眼通来说吧,比如你在网吧玩魔兽世界,要是极度沉迷游戏,脑袋都恨不能钻到屏幕了,那肯定看不到别的角色在干什么呀!一旦你明心见性了,知道自己实际不是鼠标键盘操作的那个精致小人儿,而是坐在椅子上叼着烟眯眼玩的玩家,你下位子跑旁边看一眼,自然知道别人在干什么。回来你在游戏里和人家说:“我看到某某在刷黑龙,又他妈没出!” 那些(没开悟)的货,肯定觉得你有特异功能啦。在佛教看来,科技昌盛,也不过是探索地图多点,装备好点,等级高点,意义不大。你只要是没发现自己其实在玩游戏,那什么都是白扯。不许喝酒吃肉玩女人赚大钱之类,就相当于不要在游戏里刷坐骑、下奥山打G团,大家也都是玩家,知道干这些事的时候,人特别容易沉迷,很难想到自身的存在,满脑子都是游戏里的事儿了,所谓十丈红尘啊。(阿比甲当嘎注:佛家讲的戒定慧确实有这一层意义)成佛(找到玩家自身)以后的事情,很难理解了,因为我们现在还都是游戏里的小人儿,纸糊的多边形,系统分配的内存实在太少,就好比一只单细胞生物,理解不了爱因斯坦一样。基本上就是这样了。至于手段,多种多样,打禅七,参公案,修明点,花样翻新。至于参禅等所谓快捷方式,我感觉好像类似直接游戏里F10 – ESC – Exit Game ,比较方便。但一般人做不到。(阿比甲当嘎注: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太执着了,不愿意轻易放弃游戏里面好不容易得到的等级呀)至于这个游戏到底谁创造的,佛教不是很关心。有人问过佛祖一些终极问题,佛祖说这就好像有人中了毒箭,不去自救,却关心这箭头什么东西做的,谁做的,从什么地方射来的……也就是要是你沉迷游戏太深,这时候问这游戏是不是暴雪做的,暴雪的程序员、美工都是谁…… 一样很无益。阿比甲当嘎注:此文从一个另类的角度用作者自己熟悉的事情来对佛法做了一番自己通俗有趣的解释,虽然并不究竟,但从某种程度上应该说对很多初级学佛的人来说会有理顺梳通的作用,毕竟很多人对学佛想得过于深奥,以致无从下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的是我们都在一场大梦中,都在一场游戏中,可是就像玩游戏中毒过深,很多人都把游戏世界的东西执以为真,当成是真实的东西了,一个一个新的角色和新的我执不断在产生,这样永远还原不了最初原始的本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stitch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请哪位高人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每到快来月经的前一个星期会感冒呢?这样持续了三四个月了!每次感冒好了_百度宝宝知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别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不无常。
吃些亏来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欢迎关注#互助游#公众微信,微信搜索账号 huzhuyounet 关注
<em id="authorposton2-1-4 19:50:05
有谁能给我解释一下这个是什么意思吗?我看不懂啊
<em id="authorposton2-1-4 19:55:48
能有高人可以给一字一句的给解释下吗
<em id="authorposton2-1-4 20:04:49
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
<em id="authorposton2-1-4 20:38:59
:lol团等高人~
<em id="authorposton2-1-4 21:50:38
转自手拉手佛学课堂: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世事起落无常,变化多端,就像闹市飞扬的尘埃,又像互相冲击、起伏不停的海洋波浪,那样模糊无际,不可测度。体谅忍让,柔顺和谐,才是处世聪明灵巧的方法啊!无论身处何地,不可强求,宜随顺因缘,就当时情况,随时制宜;一辈子也要满足地、安分守己地过日子。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不可隐瞒良心,自知不好,仍继续做着那些邪恶、害己害人的事情。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别人的过失,不可到处张扬啊!与人交往应对,宜小心谨慎,切忌出口伤人,或因言语冲突而起烦恼;有困难或争议时,动气无益,宜耐心解决,或找机会好好沟通、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自古以来,常见强硬的弓弩,其弦线很快折断,锋利坚强的钢刀,其刀口亦易损伤。飞来横祸,往往由闲话开始,继起争执;罪祸临身,皆因心狠手辣,害人不浅。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其实,何必时常强分你非我是、我长你短呢?世间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缘起如幻、无实自性的躯体,又怎可永存不朽呢?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吃点亏,让几步,于己实在损失不大,不妨接受包容;时移世易,盛衰很快转移,试看春天柔美的绿柳景色,很快就被秋天怡人的黄菊所替代了。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世人只顾追求身外的荣华富贵,忽略了自身的处境。其实,身外的荣华富贵,如夜中梦、如夏月霜,转瞬消逝,但自身的生老病死苦,除了自己,有谁可以替代呢?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自恃聪明的人,苦心积虑所经营的权谋,最后结果,皆难逃自然的因果定理:阿谀奉承,为私利私愤,作恶多端的,必得恶报,守正不阿,行善积德的,必有善报。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钟和气二陈汤
麝有贵重的香,蚕有贵重的丝,因而命短,故此,无须过分追求与拥有,闲时不妨调养精神,清心寡欲,减少一点好胜斗争的心态吧。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富贵穷通日日忙
世人少悟,不知生前营谋所得,死后只能空手而往;大多数还未觉悟,仍在继续营谋,天天闹着悲欢离合,日日忙着富贵穷通的事情。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请尽快停止争强好胜吧!人生百年,就像做戏一场,不久锣鼓声竭,散场闭幕,
又不知随业流转至何方所了。
<em id="authorposton2-1-4 21:52:13
几人能做到滴醒事名言~
<em id="authorposton2-1-5 12:13:15
谢谢大漠来转帖
转来总觉太深奥,
可有高手亲指导?
<em id="authorposton2-1-5 13:02:10
我已把此文字分别发信息给李白与李清照等高人,请楼主慢慢等待回复!:victory:
<em id="authorposton2-1-5 13:24:08
等楼上请高人来,偶报名聆听。:lol
<em id="authorposton2-1-7 08:50:15
佛学的许多内容都是教人如何处世,虽然理论深奥,但道理显见.所以我还是赞成人们有时间和楼主一样,看点这些似懂非懂的东西,以修正心.
刚才从百度那摘点文字,随手拈来:
此诗出自一首醒世咏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别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不无常。
吃些亏来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憨山大师
我觉得“红尘”一词,指人间俗世之意。
古代时的“红尘”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中:“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市”,作“人世间”解释,并首先被佛家使用,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红尘”一词。
白浪应该是代表这个起伏不定的人生吧!
苏轼的“江城子”一诗中曾有;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里的意思应该和红尘白浪两茫茫的意思有一点相近的意思,说明这个人生早晚的归入两茫茫的时候,不应该被尘世所挂饶和诱惑!
小弟也只能说出自己对它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其内中的深刻哲理需要我们来好好参悟!
<em id="authorposton2-1-7 08:53:18
有问题,百度一哈。
<em id="authorposton2-1-8 12:03:49
在 昨天 18:17 说:
楼主是真的不懂?忽悠
鄙人才浅,是真不懂啊
<em id="authorposton2-1-8 12:09:41
大小道理,人人会讲,但是如何把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运用,这个可是深奥的不能再深奥的事,如何是我才疏学浅所能轻易悟的?往往明知一个道理,做起来却是南辕北辙。且往往自以为做的很对。
这个就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em id="authorposton2-1-8 12:10:30
故此,回归还得恭请高人指点啊
<em id="authorposton2-1-12 12:28:10
积分: 1269
最新推荐 /1
<color=#0000ff]新人朋友该如何尽快的参与到#互助游#?</url]
<color=#0000ff]关于互助游应该知道也应该注意的几个点
Powered by
X3.4 & 2017認識佛教 - 馬來西亞淨宗學會
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 淨空法師主講
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教?
現代的變體佛教
佛陀教育的目標
佛陀教育之入門——地藏經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佛法的修學次第
佛法的教學藝術
附錄一 達拉斯佛七講話
附錄二 淨宗學會緣起
附錄三 興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芻議
正確的認識佛教,對於初機很重要!很多的同修對佛教的觀念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廣泛的印行、流通此書,幫助初學,把佛教的正確觀念樹立起來。雖然言未完全盡意,但是真誠的供養、真誠的發心,希望有緣的同修,都能歡喜,並得到真實的受用和法益!
一、什麼是佛法?
諸位同修:
在修學佛法之前,一定要對於佛法有正確的認識。假如我們把佛法認錯了,即使費了許多的時間修學,到後來得不到結果,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們先把「什麼是佛法」,給諸位同修作最簡單扼要的一個會報。
佛 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現在北印度。根據中國歷史所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滅,住世七十 九年。現代中國佛教,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槃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歷史上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 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
我們想要認識佛教,首先要知道:
什麼是「佛」?
什麼是「法」?
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教」?
這 幾個問題,對於我們修學,關係非常之大。「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來翻譯, 而採「佛陀」這個音譯呢?因為佛陀的含意,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彙裏的智、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採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佛」這一個 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
就體上講,智有三種:
第一、「一切智」: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講,就是正確的瞭解宇宙的本體;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裏稱為「一切智」。
第二、「道種智」:種是指種種繁多的現象,宇宙之間的現象,種類無量無邊,這許許多多的現象,怎麼產生的?從那裏來的?現象、過程如何?後來結果如何?能夠正確明瞭宇宙萬象的智慧,叫做「道種智」。
第三、「一切種智」: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瞭,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差誤,這樣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
釋迦牟尼佛,具足這三種智。由這個智慧起作用,當然,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確的瞭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覺。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覺」也有三類:第 一、是自己覺悟了。第二、是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叫做覺他。第三、是圓滿的覺悟。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自己覺悟。他們自覺之後,還沒有發心,主動的 去幫助別人覺悟;經典裏常常說這是小乘人。大乘菩薩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希望覺悟的人。「希望覺悟」,就是機緣成熟,菩薩一定會主動的幫助他, 使他從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這「究竟圓滿」正如同其他宗教裏面讚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樣,在佛教稱之為「佛陀」。佛告訴我們,這樣圓滿的智 慧德能,「覺」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圓覺經中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也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 相」。換句話說,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現在我們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麼失掉的?佛用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 證得」。這就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我們從佛境界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受妄想、執著之害;每天還在繼續不斷的搞生死輪迴,也是妄想、執著;生活過得這麼 苦,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的確是一切迷惑、災難的病根啊!妄想、執著去掉一分,我們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復一分的智覺;要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 我們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復了,恢復到本來佛了,這個事實真相佛在大經裏面明白的告訴了我們。
大智大覺的對象,就是無盡時空裏面所包含的一切萬事萬物。這個「萬」不是數字,只是形容極多——無量的無量。佛經上常說,人身上一根汗毛,或說微塵,這是講 小的。「正報」小的毛端,「依報」小的微塵;大的可到虛空法界,這一切事物就是我們智覺的對象,佛用一個代名詞代表這些萬事萬物,這個代名詞就叫做 「法」。所以「佛法」這兩個字連起來,就是無盡的智慧、覺悟,覺了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中國人常講「佛法無邊」,確實是無量無邊。所覺的對象沒有邊際, 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這無量無邊的智覺,諸位要記住,是自己的本能。
不過這裏面還有一件事情是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的,那就是佛跟我們講:「我們本能的智覺與智覺的對象(宇宙人生萬事萬物),是一不是二。」這個我們很不容易理 解。實在說,如果我們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假如佛所說的這句話真的能成立——這個智覺是究竟圓滿的——,那這句話就可以相信,我們便應該相信;如果說 「能知」跟「所知」是對立的,這個智與覺就很難講到圓滿;換句話說,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圓滿的。但是佛告訴我們,「能知、能覺」與「所知、所覺」是一不 是二。這是佛法裏面常講的「一真法界」,也就是華嚴最真實、最圓滿、最高的境界。淨土宗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屬於一真法界。以上,我們明瞭「佛法」這個名 詞的含意,對於什麼叫「佛法」,會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民國初年有一位歐陽竟無先生,是當代的大佛學家,他在南京創立支那內學院,培養了不少的佛教人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這一位大師,於民國十二年,在第四中 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發表了一次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當時在中國引起相當的震撼。他舉了很多例子為佛法正名。這 篇講演由王恩洋居士整理印成小冊,臺灣也有流通,諸位仔細看看,他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
二、什麼是佛教?
佛教究竟是什麼呢?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裏面的課程內 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 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 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就宗教而言,上 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係。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 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為「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裏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 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裏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係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這如同學校裏的 老師很多,但他沒有上過我的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裏。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闍黎」。阿闍黎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 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些稱呼在教育裏才有,宗教裏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 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中國佛教寺院)來看,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就像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 術教學。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和尚」相當於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 的人,課程是他制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這是和尚的職責。和尚下面有三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為綱領執事,分掌三個部門:掌管教務的稱「首座」;掌管訓導的 稱「維那」;掌管總務的稱「監院」。名稱與學校不相同,實際上他們管的事務跟現代學校裏面的教務、訓導、總務沒有兩樣,可知寺院機構的組織確實是一所學 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學校。中國過去稱之為「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從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建立,可見它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事 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我們到底在學什麼!
三、現代的變體佛教
目前這個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世間,所以把我們搞迷糊了。
第一、是剛才講的「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傳統的佛教教育現在很少見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變了質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今天我們聽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否認!為什麼呢?擺在外面的形式確確實實是宗教。 不像從前的寺院叢林,每天上課八小時。現在你們看那個寺院上八個小時的課?古時候中國寺院每天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坐禪,一種 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每天用功十六個小時,解行相應。上課是聽講、研究討論,是理論上的;然後修清淨心,修覺、正、淨。每天有十六個小時在用功,妄念當然 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現在我們所見的佛教道場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點福報而已,佛教確實變成宗教了。
第三、是「佛學」。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現在有些大學開「佛經哲學」這一門課,把佛的教法當作哲學研究。為什麼把佛教當作哲學來研究也錯了呢?諸位想 想,佛教教育是一個完整的大學,所有的科系統統都包括了,現在只認定它是哲學部門,把它縮成這麼一點點,所以這也錯了。歐陽先生講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學, 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佛法,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所必需。為什麼?它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從現前的生活問題,到將來的生死大事,沒有一樣解決不了 的。可見得佛教的教學內涵是非常精深廣大,認作學術也是變質。
第四、是「邪門外道的佛教」。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現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諸位要知道,宗教的佛教是勸善的,勸人做一個好人;學術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 識,對社會沒有多大的傷害;若是變成邪教,變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點,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騙眾生、傷害眾生、擾亂社會、危害大眾的安全,那是變質變得太不 像話了,變得太過分了。這些邪門外道也有一些言詞、一些行為,很能吸引人、誘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敗,知道吃虧上當,後悔就來不及了。
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會上有這四種,我們要把眼睛睜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們究竟要學那一種佛法,對於我們才真正有利益。
四、佛陀教育的目標
(一)佛教的學位制度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佛在許多的經論中,常常講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文音譯,尊重所以不翻;這是佛教教學的總目標,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可以將它分為三個階段說明:第一、是「正覺」。第二、是「正等正覺」。第三、是「無上正等正覺」。
世尊告訴我們,世間人對於宇宙人生也有覺悟,只是覺悟不圓滿。像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對於世間事理他確實知道不少,但是不能算「正覺」。為什麼不稱他為 正覺呢?因為他雖覺悟,但是他的煩惱沒有斷,他還有貪、瞋、癡、慢,還有是非、人我。換句話說,他還是凡夫,不是聖人,所以不能稱為正覺。如果是貪、瞋、 癡、慢,人我、是非、煩惱,都斷盡了,沒有煩惱了,佛就承認這個人是「正覺」,他得到了「正覺」的學位;佛教裏面稱他為「阿羅漢」,這是最低的一個學位。 阿羅漢以上的學位稱為「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但還沒有成佛。「等」是指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樣的。由此可知,阿羅漢用的心跟佛不一樣,阿羅漢用 的心跟我們是一樣的,差的是我們有煩惱,他沒有煩惱,這個心在佛法裏面叫「識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心。我們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妄心。所以人與人之間 往來,不要太認真,今天別人對你好,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面對虛情假意,不可以當真;當真,你就生煩惱了。再看世間人今天說愛,明天就離婚了,這成什 麼話呢?可見這不是真的!菩薩用心是真的,真心是永遠不變的。佛用真心,菩薩也用真心;佛用的是「圓滿的真心」,菩薩是「分證的真心」。佛在經上用月亮來 做比喻,十五的滿月比喻佛的心。菩薩的心呢?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你看月牙上的月光,那個光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一點也不假,只是不圓滿而已!所以說 初三、初四,一直到十四,都是菩薩心,他是真心,但沒有圓滿,我們稱為「正等正覺」。阿羅漢與辟支佛用的心,好像是水裏的月亮,鏡子裏的月亮,叫鏡花水 月,都不是真的。從用心上看,菩薩的心跟佛的心很相似、很接近,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縱然是初住菩薩,剛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用的心就是真心, 絕對沒有虛妄,這叫「正等正覺」。修學得到正等正覺,這個學位稱為「菩薩」。阿羅漢好比是學士,菩薩好比是碩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通稱,不是釋 迦牟尼佛一個人獨稱;任何人智慧達到究竟圓滿,就是真心圓證,就稱之為佛。佛所證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學位的名稱,他們都 是人,不是神仙,諸位千萬不要把他們神格化了!總之,佛是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也是佛教教學的目標。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 教學。
(二)佛教的教學目標
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迷信」。佛門常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是什麼呢?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真相不瞭解。因為不瞭解真相,往往就看錯了,也想 錯了;看錯、想錯,也就做錯。做錯的結果就是苦啊!如果一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真正理解,沒想錯、沒看錯、沒做錯,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所以「破 迷開悟」,是從因上說;「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為達到這個目的,佛教教學的方針是「破除迷信,啟發真正的智慧」,讓我們有能力在現實環境裏辨別:真、 妄、邪、正、是、非,乃至於善、惡、利、害。然後再幫助一切眾生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可見佛教既不消極,也不 落伍,是能給我們真實利益的。無量壽經上講:佛教是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 家富強、世界大同。這就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至於往後的目標——斷煩惱、出三界——,殊勝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大家要認清楚,佛法是教學,是 真的能讓我們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實幸福的教育成果。
五、佛陀教育之入門——地藏經
(一)大圓滿
佛家的教學目的、方針我們知道了。再要說明的就是佛一生中所說的法。佛說什麼法?就是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後來學生把它紀錄下來,就是現在的經典;經 典就是佛教的教科書。大乘佛法啟蒙的經典就是地藏經——初學入門一年級的教科書。這層真實義在地藏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它不是用言語說的, 它用放光來表示。世尊在這個法會上,一開始就大放光明——放無量的光明。經文上記載有: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 光明雲…, 一直到大讚歎光明雲。這十句是表法的,不是只有十種,而是代表無量無邊。因為中國人一般認為從一到十,十是一個圓滿的數位,這和無量壽經裏講「無量」的意 思,完全相同;無量壽經上講的「無量」,就是地藏經上講的「圓滿」。圓滿講了十個,那麼無量呢?只講一個「壽」。諸位要曉得,不單單是無量壽啊,是一切都 無量!一切無量中壽命是第一!諸位試想:你有無量的田園、無量的金銀財寶,如果沒有壽命,誰去享受呢?所以淨宗用一個字——壽——來代表一切無量,而地藏 經裏就用十種光明雲來代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無盡的宇宙人生都給我們說明瞭。
佛到底依據什麼給我們講經說法?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一就是「大圓滿光明雲」。密宗講的「大圓滿」就是顯宗講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大圓滿。 真心、第一義諦,都是顯示大圓滿的意思;下面接著舉出九種都是說明「大圓滿」。給你講「慈悲」,慈悲是圓滿的。給你講「智慧」,智慧是圓滿的。樣樣圓滿、 事事圓滿,沒有一件事情不圓滿,這才叫大圓滿。大圓滿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佛是從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出無量無邊的經典,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說的 一切全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四十九年所說,沒有說到別人,全說我們自己。所以這個教育跟一般教育的確不一樣,是與我們自己切 身相關的。總而言之,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說什麼法呢?一言以蔽之,就是為我們說大圓滿法。
世間人每天辛苦、努力的工作,為的是什麼?什麼力量在推動,使他們勤苦工作,早出晚歸?我想大家都能夠答出,是「名、利」。「利」比「名」還重,假如今天一 點好處都沒有,一分錢都得不到,他肯不肯去做工呢?自然就懈怠了,提不起勁,不肯工作了。所以,社會運作的動力根源就是「利」,其次就是「名」。佛菩薩既 不愛名,也不要利,他在十法界比我們還要辛苦,比我們還努力,在那裏認真教學,這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呢?這個力量就是第二句講的,「大慈悲光明雲」。諸位想 一想,做母親的對於她的孩子——特別是嬰兒——照顧得無微不至,她為的是什麼呢?她是為名?還是為利?她什麼都不是,那是出自於內心的愛護,這個愛心就叫 「慈悲心」。佛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種慈愛是平等的、是沒有什麼條件的,這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力量永恒的在推動著諸佛菩薩,無有止境的在十方世界教化 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在「大圓滿光明雲」之後就說出「大慈悲光明雲」。我們學佛的人,自己修行,也勸導別人修行,這就是弘法利生。將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 給別人,這是什麼力量?也是慈悲的動力,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假如是為「名」去講經,打自己的知名度;或為「利」——講一部經要收多少錢,那就大錯特錯,完 全不是佛法,根本與佛法的精神完全相違背。佛法自行、化他沒有任何條件;佛法流通,亦復如是。再看現代印的經書,往往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是生 意買賣,不是利生流通。人家送我佛書,我看看版權頁,如果有這八個字,我就不看了。問我為什麼不看?真善知識,為利益眾生,必定不要版權,歡迎翻印;心量 大,報恩慈濟心切,心行相應的,其言語文字才可做後學參考。心量窄小的,名利沒放下的人,怎麼能寫出好東西!怎麼能說出大圓滿!那何必浪費時間、浪費精 力!
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不能夠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是錯誤的。所以佛門裏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教化眾生的兩大原則。後來佛家又說: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與正說恰好相反。原因在那裏?如果失掉理性,感情用事,那慈悲就是禍害,方便就下流了。因此接著就講「智慧大圓滿」,大圓 滿的智慧流出大圓滿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種種不同的方法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動,這樣才能夠幫助無盡的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第四句講 「大般若光明雲」——圓滿的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別在那裏?大般若經上講得很明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般若」;「無所不知」是 「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這兩個名詞,我們的理解就能更清晰一些。能夠說明宇宙現象的這種智慧,叫做 「智慧」;能夠斷煩惱、破無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斷無明煩惱,稱為「根本智」。能夠解釋宇宙萬有現象,稱為「後得智」。諸位要知道:「後得 智」是從「根本智」裏生起來的。如果自己對於整個宇宙的大圓滿,你不能徹底證得,怎麼能說得出來呢。修行人證得的是般若波羅蜜。像中國的禪宗不是單講六度 裏的第五度——禪定波羅蜜,而是講「般若波羅蜜」。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就叫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見禪宗修的是般若,不只是禪定。
般若、智慧;一個是講智慧之體,一個是講智慧之作用。一個是「無知」,一個是「無所不知」。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無知的般若才能夠斷煩惱、破無明。無明、煩 惱破盡了,就證得自性的大圓滿,恢復自性本有的能力,它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智慧、般若的光明雲,它含有這麼深的意義。這兩種智慧(智慧跟般 若),都是前面教學目的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智慧是從那裏來的呢?是我們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本有的。現在沒有了,到那裏去了呢?佛跟我們說是我們自己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只要覺悟,智慧就恢復了。 那麼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破迷,恢復我們本性本具的圓滿智慧?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禪定,在地藏經上稱為「大三昧光明雲」。「三昧」是梵語,翻作「正 受」,就是禪定的意思。
佛法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就是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行為,實在太多了,那能說得盡呢!所以佛法,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一、是身體所造作的 身業行為。二、是言語所造作的口業行為。三、是起心動念,意業行為。行為無論有多少,總不出這三個範圍,所以叫「三業行為」。思想錯誤了、見解錯誤了、說 話錯了、動作做錯了,這叫錯誤的行為;把一切錯誤修正過來,才是修行。三業行為的修正,是要以心為主,禪宗講:「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呢?「心」 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心正,我們的言行一定正;心不正,就是想學也學不像,很容易被人看破,所以要從心地修起。三昧就是「心定」。佛法講行門是無量無 邊,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這許多方法、門道都是修定。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禪宗才修定,其實那個宗派不修定?只是不叫禪定就是了。淨土宗 「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教下修「止觀」,止觀就是禪;密宗裏面「三密相應」,相應就是禪。由此可知,佛教宗派、法門裏用的名稱雖然不一樣,實際上所說的是 同一件事。所以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並無高下」,那一種方法我用得很習慣、用得很自在、很順利,我就用那個方法。佛法修學最要緊的,就是「一門深 入」,不要搞很多法門,法門多就會產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觀念。「三昧」是佛家修學的樞紐。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所以般若智慧是從禪定中生出來的,這是自性本定,稱為「大三昧光明雲」。
十種光明雲,前面一半是講原理,後面一半是講原則。原理就是佛說法根據的原理,我們說出來了,後面講原則。第一、是「大吉祥光明雲」。吉祥是什麼意思?凡是 我們本分應該得到的,我獲得了,這是「吉祥」;我不該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這是吉祥的一般定義。它在此地含意是非常之深。盡虛空遍法界,無論是 理論,無論是現象,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一切萬事萬物的受用,也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這稱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 的依、正莊嚴,是你應該享受的。你要是生到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也是你應當享受的。這是吉祥的本意。在這個地方佛應機說法,這就是最吉祥。 佛說法,第一絕對不違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決定不能違背。第二還要適合眾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程度淺的,講得太深,他聽不懂,這是枉然,這就 不吉祥了。如果程度深的,講得太淺,他聽起來沒味道,也不吉祥了。所以「契機契理」的說法,是最吉祥的。佛沒有白說,我們沒有白聽,真正得到真實利益,這 是最吉祥,這是大吉祥,是圓滿的吉祥。
其次講到「福德」,大吉祥是要契機契理,要適合眾生的根機。我們現前大眾,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大概就是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這些都是我們眼前希望 得到的,這是福德。如果佛不把這些東西給我們,而要我們學佛,我們就會掉頭而去。為什麼呢?眼前想的都得不到,說來生來世得大福報,這太渺茫了!什麼時候 能享受到啊!所以眼前的福利,必定要能得到,我們自會相信將來有更大的福報,這才講得通啊!好像開花、結果一樣,現在花開得美好,我們才會相信將來果實一 定結得好;若是現在花都不開,說將來會結好果實,我們當然不能相信啊。所以吉祥之後,一定是大福德。大福德怎樣才能夠得到?「福德」是果報,果之前一定要 修因;修什麼因,得什麼果報。
佛教講「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才是真實的。你看諸佛成佛之後,他還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去修福。為什麼?因為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一個人會說法,大 家看他沒有福,就不會相信他;他要是說這大福德是我修行得來的,別人見到很羡慕,自然就跟他學了。所以有智慧還要有福德才能度眾生。所謂「因戒得定,因定 開慧」,戒、定、慧三學是屬於功德。這是佛法真正要教給我們的——修福、修慧,福慧雙修。
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標準——我們要依靠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大歸依」。大歸依不是平常講的歸依佛、法、僧三寶;大歸依是 歸依大圓滿的自性,是圓滿的自性三寶。最後是「讚歎」,讚歎實在講就是教化眾生。讚歎自性圓滿的功德,讚歎自性無量的功德。佛教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要 證得圓滿的自性。禪宗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大圓滿的自性。佛法所教,佛法所學,皆以此為目標,以此為方向。
以上所說的,是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經文開端世尊放光,光中包含無量無邊的意趣,這裏略說十種(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這一段經文,一般很容易含糊籠統念 過,不曉得這裏面的密意。不僅是地藏經依此而說,佛所說無量無盡的經論,沒有一部不是從「大圓滿」流露而宣說出來。所以前五句是大圓滿的自性,後五句是自 性的起用,也就是大圓滿的作用。這是佛陀教學的依據。像這樣的經文,在大乘經典裏,佛時常說,有時候用言語說;有時候用放光來表示。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知 道這些,讀經就會很有味道了。
(二)大乘圓滿法
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是以四大菩薩作代表: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三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賢菩薩」。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的佛法。
「地」 是大地,大地生長五穀、雜糧養活我們,我們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的資源寶藏,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滿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 地,是真正的大圓滿,本來具足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般若,乃至無量的吉祥、無量的福德。因此,佛所說一切經論,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不但一切經 皆是大圓滿,甚至於每一部經,字字都是大圓滿。諸位什麼時候能看出這個,那才知道其味無窮啊!「地藏經」主要是給我們講,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就是「孝 親尊師」。佛陀教育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孝父母怎麼會尊重師長?不尊重師長,不肯聽老師的話,老師再有學問,再有能力,也沒有 辦法傳授給他。所以「尊師重道」,才能成就學業。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孝道」就是「大圓滿」的大根大本,一切圓滿從這裏開始。再將「大圓滿」擴 展提升——我們孝親尊師,將孝敬發揚光大,孝敬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平等,孝敬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觀音」法門了。所以觀音是地藏的 發揚光大,沒有地藏那來的觀音!好像蓋樓房一樣,沒有第一層樓那有第二層;觀音是地藏的發揚光大,稱為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 智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處。所以第三位菩薩,就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踐」——將孝、敬、慈悲、智慧 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能夠從心所欲都不違背這個原則,就是普賢菩薩。誰是普賢?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所以 華嚴經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為什麼呢?普賢是心心大圓滿、願願大圓滿、行行大圓滿。如果這當中沒有真實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大願就不能圓滿。四 大菩薩表現此義,代表大乘圓滿的佛法。所以要從地藏學孝敬,進而學習觀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願大行。
六、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一)三福
佛說法是非常活潑的,是因人施教沒有定法的。佛的教法,無論他怎麼說法,都離不開大圓滿。換句話說,全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因此,法門是真正的平等。就如 同華嚴經上講的主伴圓融——一個為主,其他一切都是伴。如果我們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一切諸佛就是伴;以毘盧遮那佛為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伴;以阿彌陀佛 為主,毘盧遮那佛也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伴圓融。佛如是,菩薩也不例外。假如我們學佛,以觀世音菩薩為本尊,諸佛都是伴;以地藏菩 薩為本尊,觀音菩薩就是伴。佛的經典也是如此。我們以無量壽經為主,一切經都是伴;以金剛經為主,無量壽經是伴,華嚴、法華都是伴。這才看到它真正平等, 真正的自在無礙,然後我們才能談教學的綱領。在佛門中,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是讚歎這個法門是第一。說這個法門第一並不顯示其他法門就是第二,這點,諸 位一定要弄清楚,才不致於犯過失。犯什麼過失呢?——自讚毀他。這就犯了大戒,是錯誤的。在修學綱領上,像觀無量壽佛經的緣起中說,韋提希夫人家庭遭了很 大的變故,對於人間疾苦,才真正體會到,這才要求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世界太苦了,實在沒意思,有沒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更清涼的世界、沒有造惡的世界,我 希望往生到那裏。」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把十方諸佛的世界,以神力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去觀察、選擇。她實在也不負釋迦牟尼佛的期望,她選中了西方極 樂世界,要求釋迦牟尼佛教給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佛在沒有說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種淨業,並且告訴她,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 話非常重要,使我們明瞭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修行證果,都要依此三福為基礎。這好像我們蓋樓房一樣,無論蓋多高、蓋什麼樣式,地基都是 一樣的。「淨業三福」就是佛法共同的基礎,一定要從這個基礎上建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 者。」共十一句。我們在經中看到,佛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什麼叫「善」?「善」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要具足這三種淨業。十一句都做到了,才是大乘經上 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其標準很高。如果是小乘經,那只具備前兩條就夠了。如果是人道、天道裏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條就夠了。今天我們 講「地藏經」是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也是大乘佛法,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讀 經,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嗎?
佛說法,無論是講基本的修學方法,還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與大圓滿相應。也就是說都從真如本性裏面流出來的,法法皆是大圓滿。這三福十一句,也是 字字圓滿。我們看第一句:「孝養父母」。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我們要體會這個字的意義。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 是一體,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溝,這不是孝道;「孝」是沒有代溝的。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 終本是一體。就是我們佛法裏面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換句話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孝」字;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字。但是,什麼人能夠把 孝道做得圓圓滿滿的呢?只有諸佛如來。如果不成佛,孝字怎麼做也做不到大圓滿。「孝養」孝指理性,養指行德;不但是奉養父母之身,須知養父母之心,養父母 之志。戒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把孝順父母的心發揚光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佛法是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了。一個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會恭敬老師,這在理上是講不過去的;這種情形必然別有企圖——存心巴結 老師,必是不懷好意。孝順父母又尊重老師,才是理所當然,人人應該如此。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菩薩、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就是「孝道」。「地藏菩 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唯有「孝敬」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因此在這三種淨業裏,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 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國人敬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很遠,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我們逢年過節還要紀念他。為什麼要紀念呢?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 曉得紀念的意義了。因為他跟我們是一體的、沒有分隔的,一心真誠的紀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應。我們連遠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呢。遠祖 都還念念不忘的人,一定會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就會尊敬師長,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師長、不聽老師話、不好好的學,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 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憂慮,也是不孝。工作認真負責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擔憂,不讓父母牽掛,這也是孝順。所以孝道確實是性德的 究竟圓滿,佛教導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尊敬老師,佛是我們最早的老師,三千年前創始的老師,我們連這位老師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那有不尊敬的道 理呢。同樣的道理,我們供奉佛像,不是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師遺像;是返本報始,是報恩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 有非常深遠、廣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讓我們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孝敬——孝親尊師。
佛法在地藏經上大圓滿之後,接著就講「慈悲」,三福孝親尊師之後接著是「慈悲」。從這裏我們就曉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孝敬擴大就是慈 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殺,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讀地藏經,要不把地藏經參透,你對於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沒法理解。真正參透了才曉得,一切惡業中殺業最重。為 什麼呢?一切有生命的眾生,沒有一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沒有一個不貪生怕死。雖然殺生是冤冤相報,但是,當他受果報的時候,他是不會想到我前世殺他,今天 我應該被他殺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應該供養他。如果能這樣想,業債償清那就沒事了。假如他不是這麼想,懷恨在心,你殺我,我來生一定還要殺 你,這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且仇恨必定愈積愈深,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所以講「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無限的深廣,佛特別提出這一件事來。換一句話說,殺 生就是不敬老師、不孝父母。因為老師——佛——教給我們五條根本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我們今天還在殺生,違背老師的教訓,就是不敬老師。不敬老師也就是 不孝父母,因為父母希望我們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訓去奉行。今天不聽老師的話,去殺害眾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喪失了,這個意義很深很深的,大 家要細細去體會。
最後面一句是「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世間善法的標準。佛告訴我們,能夠修這十種善業,決定不墮三惡道。上品的十善業能夠生天,如果再加上禪定、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無色界天。「十善」佛將它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對在家同 修們說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不淫欲,要把貪愛斷得乾淨。如果淫心沒有斷,無論修何法門,功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 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禪,得禪定的人,即使得初禪——世間禪,其定功就能把淫念伏住,決定不起作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念頭也都 不會生起,雖然沒有斷根,但因禪定的功夫,而伏住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來。如此,才有資格生初禪天以上。曉得這個事實,就知道參禪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參 禪,要認真的想想,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還動不動心?如果動心,初禪天就沒分。真正不動心了,禪定才能成就。所以學禪的人很多,得禪定的人不多。得 小定(未到定)或許有,真正得禪定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偷盜是不與取。譬如說有人投機取巧想漏一點稅,「漏稅」是偷盜,是偷國家的,所犯的罪更重了。偷 一個人的,將來只還一個人的債。偷國家的,這個國家有這麼多的老百姓納稅,人人都是債主。美國有兩億人口,兩億人都是債主!這還得了,還不清哪!所以真正 學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敢投機取巧。所以說,不犯盜戒、不犯淫戒、不犯殺戒,這叫做身業清淨。
口業有四。口是指言語,有四種善法。第一、不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人,也就是不誠實。第二、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在甲面前說:「乙說你的不是。」在乙面 前說:「甲說你不是。」這是鬥亂二頭,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無意都犯兩舌。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在無意當中挑撥是非,所以有的時候傳話,愈傳愈訛,把意 思傳達錯誤了。本來人家沒有這個意思,他在傳話中,任意添加增減語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顛倒了,這是很大的過失。小者使兩個人失和,大者使兩國交戰, 這種過失很重,決定不能夠疏忽。第三、惡口。惡口就是說話沒有分寸、沒有禮貌、很粗魯,使人聽了之後很難受。第四、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 可是用意不善。像現在社會上許多電影、歌舞、音樂,聽起來很好聽,看起來也不惡,想想這些在教人什麼?都是教人造殺、盜、淫、妄,凡是這一類的都是屬於綺 語。口要離這四種惡業,口業就清淨了。
第三是意業,就是指起心動念。所有的念頭歸納為三大類:不貪、不瞋、不疑。「貪」是貪愛,包括吝嗇,所以常講慳貪。欲望沒有滿足,莫不拚命在希求,希望得到 滿足,這是貪心。已經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捨幫助別人,這叫吝嗇,是謂慳吝,這是修學最大的障礙。佛教導我們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慳貪的障礙。有些老 同修,對世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不貪了,這是很難得;可是他貪佛法——這也想學,那也想學。諸位想想,他的貪心沒有斷。佛是教我們要斷貪心,不是教我 們更換貪的對象啊!從前貪世間法,現在貪佛法,「貪心」還是在,這是錯誤的,這是絕對不正確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貪愛,貪愛是一切罪障的根源。其次瞋 恚。為什麼會瞋恚呢?貪不到就生瞋恚。如果貪得到,就不起瞋恚心了。瞋恚是很大的煩惱,這「貪、瞋、疑」稱為三毒煩惱。「慳貪」是餓鬼的業因。人死了為什 麼會變餓鬼?貪心沒斷。為什麼會墮地獄?瞋恚沒斷。為什麼會變畜生?愚疑。什麼叫愚疑?就是沒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惡, 他不能辨別,認識不清楚,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這是「愚疑」,不論他是有意無意。這三毒煩惱是明心見性最嚴重的障礙。佛法的修學,特別是禪宗 祖師大德所提倡的,從根本修。根本是心,遠離貪瞋疑,斷滅貪瞋疑,真心自然顯露,這就是從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總稱十善業。我們都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才能算是世間的善人。但是這還不符合佛在經典裏講的善男子、 善女人,因為那個標準比這個還高,可見最低的標準我們已經不容易做到。臺灣這些年來,政府提倡選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沒有具足這些條件呢?如果沒 有具足這四條就很難說了。選出來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標準要守佛法這四條,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這是善的最低標準,不能不認真修學。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們知道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在隋唐的時候,小乘傳到了中國,經典翻譯得很完整(巴利文經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 也盛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時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為什麼小乘佛法在中國失傳了呢?諸位要知道,從前學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礎。中國的儒學與 道學(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確實很接近小乘,因此,在中國儒與道就代替了小乘。過去學佛的人讀過四書、五經,讀過老莊這些典 籍,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非常穩固,是這麼一個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小乘經不學,儒家、道家也不學。就好像蓋大樓而忽略了建築地 基。甚至連第一層也不要了,就要從第二層蓋起,這是空中樓閣——怎麼蓋都蓋不成。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沒有見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現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真正能夠入佛門,具足學佛的條件。入佛門應先拜老師,受三歸戒。三歸戒是很隆 重、嚴肅的大事,不是小事。這是正式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願意一生依照老師的教訓來修學,來修行。正式拜老師,老師就得傳授修學的總綱領、指導原則,從此 修行有了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修正行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傳授三歸依」。三歸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古時候講三歸,大家都懂,不會錯解意義。但 是,佛法傳到現在,大家一聽佛、法、僧,不少人錯解三歸的意義。聽到「歸依佛」,就想到佛像;歸依佛像,這錯了。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 僧」,就想到出家人,三歸的意思完全給弄錯了!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惟恐後人對三歸誤解,所以在壇經講傳授三歸,就不是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他從三歸的意義上講,不用佛、法、僧的字樣,而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意趣,不至於誤會。然後給我們解釋,「佛」者覺 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個 叫「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的話才入佛門,頭一堂課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呢? 所以傳授三歸時,傳授證明的老師,一定要將三歸的真正意義解說,這才是真正的傳授三歸。我們聽了歡喜接受、依教奉行,從那時起,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諸佛如來的學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學生,經上說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如果歸依錯了則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諸佛護念,及護法神的保佑了。
先說「歸依佛」。什麼叫歸依呢?「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久遠劫以來,在六道裏流轉輪迴,實在是無依無靠,這是非常的可憐。這是沒有遇到真善知 識,沒有遇到好老師。今天遇到了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要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自性本來覺,所以歸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淨宗常說:「自 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釋迦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自性所現的佛;所以我們歸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覺。佛 就是覺的意思,從現在起我們要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覺悟,絕不能迷惑。「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的歸依。如果你歸依佛,還是迷惑顛倒,還是 顛三倒四,那你並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你那個歸依是有名無實,得不到護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應。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歸依自性覺。
第二「歸依法」。「法」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在佛經裏稱為「正知正見」,或是「佛知佛見」。這是自 性的法寶,不是從外面來的。佛陀教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個叫「歸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 人走。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沒有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他最值得我們尊敬之處。
「僧」 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根塵相接都會被外境污染。接觸到順自己意思的, 就起了貪心,貪就是染汙;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瞋恚心,被瞋恚染汙。所以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汙。這是心地的染汙。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 的,沒有染汙,我們要從一切染汙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淨心,這才是「歸依僧」。
三歸依總結起來說,「歸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歸依法」就是正而不邪;「歸依僧」就是淨而不染。佛教導我們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領(三個標準)就是「覺、正、 淨」,這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每一個人都有、都具足的。從前把它忘掉了,從今天起要回過頭來依靠它。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念念之中 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
「覺、 正、淨」這三個原則就是三寶。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個覺悟的人,他的見解會錯誤嗎?他的心會不清淨嗎?心不清淨,見解不正確,那就沒覺悟!同樣 的,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怎麼會不覺呢?怎麼會不清淨呢?因此,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給我們開了三個見性成佛的門,譬如這個佛堂有三個門,你只需從一門進 來,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這三個標準中,採用一個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國大乘宗派裏,禪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教下(禪宗之外,都屬於教下),像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 兩宗都是由「淨」門入——修清淨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這許多宗派,在三個標準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功效、成果則完全一樣。沒進門的時候不同 (覺、正、淨不同),進了門之後完全相同。此時,我們才知道,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但是「覺」門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聰明的人,心地很清淨的人 才能學,否則的話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你看六祖在壇經裏說,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這個覺門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會開悟。「正」 門,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時間較長,要念很多書,就好像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長。「淨」門,淨密兩宗由此入門,專修清淨 心。在這末法時期,這兩宗很盛行,實在有他的道理。「淨門」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長的路(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比密宗 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易得清淨心。這是我們首先要將自性三寶認識清楚,知道如何選擇法門,作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歸依處。否則的話,雖然 在佛菩薩形像前面受過形式上的歸依,其實從那裏回歸?依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錯誤了。
上面所講的自性三寶,道理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找不到一個依靠,三歸仍然是落空。我們到那裏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歸依定要落實 在生活裏。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據的經典與修學的方法。譬如華嚴宗所依的三寶,「佛」是毘盧遮那佛;「法」,就是「華嚴經」;「僧」,就是文殊、普 賢,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僧——修學的榜樣——,我們跟他們學,要學得跟他們一樣,這三歸依就落實了。如果是法華宗,它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我們 就是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佛」寶;妙法蓮華經是「法」寶;法華經上所說的菩薩是「僧」寶,都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淨土宗依靠的佛寶,就是阿彌陀佛,阿彌 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法寶,是無量壽經和淨土五經一論;僧寶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專一。楞嚴經大 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與其同倫等,自從開始歸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這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借其 他法門來幫助,修淨業者不需要借助於其他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那要怎樣念呢?他的秘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是念佛 時,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心是清淨的,一定要用清淨心來念。「相繼」,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 佛的秘訣。「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念佛決定成功。夏蓮居老居士編了一部「淨修捷要」,他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初讀時,為之驚覺,從來沒有 聽人這樣說過,等理解後,我非常讚歎、非常喜歡!他講得太正確了。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專修念佛法門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們再回頭來看娑婆 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則華嚴經裏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初祖。無量壽經傳到中國,東晉慧 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蓮友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專修念佛法門。他是中國淨宗初祖。所以我們今天講淨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國初祖,慧遠 大師;娑婆初祖,普賢菩薩;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
我到美國弘法,李炳南老師特別囑咐,應將淨宗傳到西方國家。我在達拉斯建立了一個小佛堂,老人為我題匾額「華嚴蓮社」。我在臺灣講了十七年華嚴經,講堂就用 此名稱。這次道場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從大陸請來的西方三聖只有四尺高,供養在佛堂中顯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於是常常在想,牆壁上最好 能夠有大張彩畫佛像,畫的佛像一定要畫美國人的面孔,象徵佛法傳到美國。這一次來美國前一天,有人送來一卷佛像給我,我不知道是什麼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 麼人畫的,基金會的簡豐文居士代我收的。送來的時候囑咐:這一卷佛像請帶到達拉斯佛堂供養。我打開來一看,是油畫的西方三聖像。真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印 度人的面相,觀音菩薩畫的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畫的是美國人像,真的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初祖到美國,代表淨土宗真的傳到美國了。 「淨宗學會」於是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陸上沒有組成,也沒有建立,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達拉斯建的,所以大勢至菩薩現美 國人像,我歡喜無量!這是淨宗的三寶,是我們真實的歸依處。要學阿彌陀佛,要學無量壽經,要學觀音、勢至。他們就是我們修行的榜樣,修行的標準,這叫真正 的歸依。此外,還要說明的就是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就是佛像、經書、出家人。它雖然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徵三寶住世,能提醒我們回頭依靠。因此學佛的人,家裏供養佛像,常常見到 佛像就提醒自己,歸依自性佛——處世待人接物,定要覺而不迷。如果沒有人提醒,就會忘掉,又迷惑顛倒啦!佛像提醒歸依的作用很大。我們供養佛像的功德,他 的好處就在此。經書要天天念,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我們念無量壽經,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訓,他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存心,怎樣處世、待 人、接物。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使我們日常實際的生活寫出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寫照,如此歸依法才落實, 這是「法寶」。「僧寶」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無論持戒、犯戒,就會提醒自己六根清淨,淨而不染,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這是住持三寶對於我們的功德利 益。須知,歸依不是歸依某一位法師,法師只是僧團裏的一個代表,他把三歸的意義、修學的綱要傳授給我們,使我們知道從今天起就要依覺、正、淨來修行。佛法 所求的是智慧,是大圓滿的智慧,也就是圓滿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用什麼方法修呢?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 門,無量無邊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不論用什麼方法,不論用什麼手段,都是修覺、正、淨。如果不是修覺、正、淨,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方法雖然很 多,目標卻相同。這就是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修淨土絕不可毀謗禪、密諸宗。為什麼呢?他走的門路與我不同,目標則一致。好比我們坐車到此地 來,他走路來此地,我們不能說他錯,因為條條道路皆通達至此,他可以自由選擇。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學來問我:「佛法這麼多法門,我們都迷惑了,應該修 那個好呢?」正好當時地上有個球,我指著球說:「佛教就像這個球一樣,你看球面上無量的點,就好像法門無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圓心。任何一點,只要直修,都 能達到圓心,不必找第二點第三點。古人說:『就路回家,何必繞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心性明白了,全體都得到了。所以無論那一個法 門,秘訣就是「專」。只要專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開慧、能證得大圓滿的自性,使自性完全開顯出來,所以住持三寶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貢獻。 出家人是僧寶,我們對於任何一位出家人都應尊敬。好的出家人,我們親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們敬而遠之。「遠」就是不要跟他學,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 為、形相給自己啟示、警惕,這才是真正歸依三寶。所以「歸依三寶」絕不是歸依一個人。如果說歸依一個人,問題就嚴重了。為什麼呢?將來你的前途是墮阿鼻地 獄。怎麼說墮阿鼻地獄?因為僧團是團結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僧團,雖然分佈到盡法界,依然是一個整體。我們這個世間的僧團好像是支部、分部。我們若是 認定歸依某一法師,則這個法師是我師父,那個法師不是我師父,這就是「製造黨派,分化團體」,這個罪過就是「破和合僧」。戒經中說,破和合僧的罪是墮阿鼻 地獄,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菩薩阿羅漢、破和合僧。如此說來,你不歸依還好,還不造這個罪業,這一歸依就破和合僧,這就不得 了。還有要知道,歸依只有一次,不是見到甲法師就求受三歸依,乙法師來又去受三歸依,歸依好多法師,自己認為了不起,這麼多法師保護我了。其實泥菩薩過 河,自身難保,誰也保不了你。只有歸依自性三寶,那才叫真正諸佛護念,善神護佑。所以這觀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確,千萬不能錯。在我傳授三歸的時候,若是已 經歸依過而沒弄清楚,今天聽講明白了,從心裏回頭,依自性覺、正、淨,就是真正歸依。至於儀式不必另外舉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 是真正把三歸依傳授給你了。「受持三歸」是入佛門最重要的一課,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的嚴肅。若是真正接受了,學佛就從當下開始。
接受三歸之後要保持,不能把覺、正、淨失掉了,也就是說時時處處要憶念覺、正、淨,這是我們修正行為的標準。佛教修行方法無量無邊,都是修覺、正、淨。但是 覺、正、淨三門,明心見性的三門,我們任修一門,修成了,則三法門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國有十個宗派,各宗修學偏重不一。發願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念佛就是從 淨門入。換句話說,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由生淨土見彌陀而圓成佛果。
「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裏,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然而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十七條——四重十三僧 殘;這是屬於戒,其他的全屬威儀。威儀是什麼?威儀是禮貌、禮節,就是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應該遵守的規矩。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三歸戒(三 歸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那時我住在台北,他舉例說:「譬如你從臺北坐火車到高雄,你要買一張火車票。從上車這張票就要拿在手上, 一直到達目的地,這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三歸五戒就像這張票一樣的重要。」老人告訴我,離開了歸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前面四條叫「性罪」,無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說不受戒的 人,犯了就沒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飲酒一條,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這一條叫做「遮戒」。不飲酒是防止酒醉之後亂 性,犯前面四種戒,所以它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但是發心受戒,必須要求法師仔細講解,然後才知道怎樣受持。絕對不是單單看戒律條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 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這一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 ? 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下是「開戒」而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的。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說戒律太多了,動不動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學戒!所以大多喜 歡佛教的經典、經論,講道理,這些容易學;戒律太嚴格,還是不要學的好。可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就沒有佛法了。禮沒有了,儒家就滅 了,戒沒有了,佛法就斷滅了。須知讀誦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實的學問是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範, 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如此,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喜的接受。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使眾 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制定戒條,是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這一層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才會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現在講經的法師很多,講戒律 的法師太少了,幾乎沒人講。相同的,聽講經的人很多,聽講戒的人很少!為什麼呢?這一條犯罪,那一條墮地獄;聽了一次,第二次就不來了,三天之後就沒有聽 眾了。其實戒律圓滿的,就在詳細明瞭戒律的開、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已經幾十年了,比一般持午還要嚴格。若是有學生晚上請他 吃飯,他也去;不但去,還常常帶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剛開始,我覺得很為難!老師明知我持午,怎麼會拉著我去呢?他說:「跟我去,跟我 去。」最後他跟我講:「你這樣子,這種態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眾生啊!為什麼呢?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不是破戒,這叫開戒。」我才明瞭齋戒有 這一回事。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你若不去,會使人誤會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還宣揚學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學佛的人往來。 你看!這不是叫人造業嗎!」所以他說這不是破齋,不是破戒,這是「開戒」——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在隨緣裏面度眾生。到了會場,主人說:「不知老師持午, 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裏更受感動。假如是晚上想吃東西,要求別人請吃晚飯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禮請,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 的戒律真的是活潑,真的是自在,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師教我的。因為我從前跟懺雲法師,持午持得很嚴,離開懺雲法師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被李老師教訓了好 幾次,以後跟李老師就學活潑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戰期間他在南京時和兩個朋友被日本人追趕。他們逃到中華門外的一個寺廟,那寺廟裏面的老和尚,救了他們三個人,他們才沒有被日本人抓 去殺掉。抗戰勝利以後,他們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記在心裏),要報答這位老和尚。於是在南京酒樓裏,備了一桌非常豐富的酒席,請老和尚來 應供。老和尚來了,一看,雞、鴨、魚、肉,果然豐盛!這時,他們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這怎麼辦?怎麼沒想到辦素席!今天我們要報答他老人家救 命之恩,搞了這麼一桌,怎麼辦?」結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舉起筷子說:「好!大家坐下來。」酒席就開動了,他舉筷就吃。這令他們非常的感動。這位老和尚是 不是破齋呢?不是!這是佛法裏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四攝法中菩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因為他們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誠心誠意報恩的。法師也 很感激他們,一點都不見怪,大眾沒有一個不受感動,這是菩薩接眾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惱怒相對,會把人家的學佛機緣都斷掉了;但是法師有大智慧正好 利用這個機會接引眾生。佛法是這麼方便、圓融,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可貴。
「嚴持戒律」,戒律的範圍非常深廣,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那些戒律,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所謂入境隨俗,皆當遵守不犯。在 中國,守中國的法律,中國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到美國,就要遵守美國的法律,懂得美國人的道德觀念;這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戒律就是我們 日常生活的規範。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到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旅遊的機會多了。因此,不但本國的法律、風俗人情要懂得;我們所到達旅遊的國家地 區,他們的法律、風俗習慣,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隨俗,這叫「嚴持戒律」。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許多的戒條在今 天並不適用。為什麼呢?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樣。在二百五十條戒律裏,有十幾條是講穿衣服的規矩,我們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樣,那些規矩我們完 全用不上。現代人吃飯跟古印度人吃飯也不一樣。今人跟古人不一樣,所以今人誦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論,前賢典範;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國人講的獨善其身。持戒者,雖然沒有人看見,一個人獨處也不可違犯,也不 能放逸。菩薩戒是入眾的,對待別人要守那些戒條?要守那些規矩?佛教給我們,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己要「諸惡莫作」。善惡的標準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 做就對了。這是我們現代所應認識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與印度不一樣,乃至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與印度人不 一樣,所以戒律來到中國之後就要加以修訂。唐代百丈大師制定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現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變,只是條文重新修正;就和國家的法律一 樣,幾年要修訂一次。因為有新的情況發生了(原則原理不變),條文必須修訂才適用。中國大陸,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每一個縣,寺院都有清規。清規一定要 適合當地住眾的修學條件,協助大眾的修行。這就是現代化與本地化,這一點如果不瞭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活 活潑潑、日久彌新;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而為一切國家民族歡喜接納。
佛告訴我們,人能夠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會受良心責備,身心 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這第二條——嚴持戒律——是二 乘福,是二乘人修學的基礎。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说的波罗船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