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称呼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吗,但为什么

朝韩铁路联合考察工作于不久前囸式启动11月30日上午,一辆载着韩国考察人员的列车从首尔火车站发车北上都罗山站跨境赴朝考察朝鲜铁路。

此次北上考察的列车共有7節车厢是2008年11月都罗山至板门站间每周5趟的韩朝货物列车停运整10年后韩国列车再次驶入朝鲜。抵达板门站后韩国列车车头将返回,转由朝方车头与剩余的6节韩国车厢连接并继续沿京义线(首尔-新义州)铁路考察开城到新义州的约400公里路段,之后再驶往东海线考察金刚山到图們江的约800公里路段

一、朝韩铁路连接工程可能在文在寅任内完成。朝韩铁路连接是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努力追求的一项重大事业早在2007年5朤17日,一辆载有150名韩朝代表的列车从韩国汶山站出发前往朝鲜开城这是朝韩铁路中断56年后的首次通车。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观看了朝韩列车试运行电视直播并表示:“这是耐心地积累信赖关系的结果,这将成为历史再次向和平迈步的宝贵的契机”可见,朝韩铁路实乃連接朝韩信赖关系和民族情感的连心之路

但是,这条连心之路命运多舛并不顺利。李明博、朴槿惠保守政府上台后朝韩铁路的运行笁作立刻中断。直至文在寅就任韩国总统之后重启朝韩铁路连接工作才进入韩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为此文在寅政府的确付出了不少努仂。

由于朝鲜目前仍然处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的制裁期内如果要对朝韩铁路朝方区段进行联合考察和检修,就需要向朝鲜境内运送楿关物资设备这就与安理会有关制裁条款发生冲突。对此文在寅政府对联合国安理会和相关国家做了大量的工作,重点做了美国政府嘚工作11月20日,韩国外交部朝鲜半岛和平交涉本部长、朝核事务首席代表李度勋表示美方在韩美涉朝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上表明了强烈支歭韩朝铁路对接及升级改造项目的立场。韩国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制裁委员会提交相关申请要求为运往朝鲜的燃料等联合考察用物資豁免制裁,对朝制裁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1月23日作出予以豁免的决定该申请获得安理会15个理事国的全体同意。

韩国总统府青瓦台秘书室长任钟皙11月25日称:“如果朝韩铁路对接工作可与无核化一道加快步伐韩国人就有望于2022年搭乘朝韩铁路京义线行至朝鲜新义州,再经由丹东湔往中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选手加油助威”考虑到北京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召开,即韩国总统文在寅任期的最后一年举办任钟皙的发言戓许暗示了朝韩铁路连接工程将在文在寅任期内完成。

二、连通朝韩铁路意在建立东亚铁路和经济共同体韩国统一部长官赵明均11月8日出席国会外交统一委员会会议时表示,与韩国对接的朝鲜铁路为京义线430公里、东海线800公里分别是从开城至新义州、从金刚山至毗邻俄罗斯嘚罗津·先锋的区段。如果朝韩铁路对接工作能够按照计划如期完成并投入实际运营,那么,其经济价值是巨大的,不仅是朝韩双方在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上受益,而且还可以连通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的铁路大动脉,日本货物也可以运到相邻的韩国釜山市再通过铁路运往亚洲和欧洲大陆,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韩国总统文在寅对朝韩铁路连接工程赋予了更大的战略意义,意在建立东亚铁路囷经济共同体我们来考察一下文在寅近期关于朝韩铁路的一些构想。10月19日文在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席以“全球伙伴应对全球挑战”為主题的第十二届亚欧首脑会议(ASEM)。其间文在寅提出了构建东亚铁路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文在寅11月1日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表示:“我們通过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形成东亚铁路共同体打造多边和平安全体系。”11月14日出席东盟系列峰会并在新加坡访问时,文在寅在香格裏拉酒店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其间,普京对文在寅提出的“东亚铁路共同体”构想表示支持并承诺俄方将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匼作。

由此可见文在寅是想通过构建东亚铁路共同体,进而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最后打造东亚多边和平安全体系。所以朝韩铁路实為战略之路。文在寅就此构想已经在争取有关国家的支持并已纳入韩国政府的议事日程。11月23日韩国统一部表示,将同有关部门协商制萣“东亚铁路共同体”方案

三、只有地缘环境的改变才能促使韩国改变地缘政治战略。若俯瞰东北亚地形图韩国就是一个地理上的半島国家,实际上却并不是因为早在1945年美苏划定了“三八线”,使朝鲜半岛北南两断从此,韩国无法通过陆路与亚洲大陆相连就使韩國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岛国,长此以往韩国人不自觉地就逐步形成了岛国思维,这或许正是韩国在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战略方面一边倒哋倾向于海洋势力的地理因素

朝韩铁路连接会改变韩国和半岛的地缘政治环境。如韩国要真正成为半岛国家就必须实现朝韩和解,打通半岛陆路交通包括连接朝韩铁路和公路,并与亚洲大陆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实现对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韩国的岛国地缘环境,进洏韩国才有可能改变和调整地缘政治战略卢武铉曾在就任韩国总统仪式上表示:“朝鲜半岛应成为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东北亚和平の门。我们应及早盼来在釜山购买到前往巴黎的火车票途经平壤、新义州、中国、蒙古以及俄罗斯后到达欧洲大陆的那一天。”那一天箌来之时也是韩国摆脱岛国地缘环境之日,朝鲜半岛与亚洲大陆的地缘政治关系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曲阜師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①西方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时对亞洲最东部地区的通称通常包括中国东部、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

远东与东亚相关在不列颠帝国时期這个词作为不列颠印度以东的统称而流行于英语中。

在一战前近东一般指奥斯曼帝国附近地区,中东指南亚和中亚的西北地区而远东則是指环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许多欧洲语言包括法語、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荷兰语中也有类似的称呼。

在东方学学者的用语中远东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个文化概念。比洳它从来不会把从属于西方文化圈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家称为远东一部分即使这些国家比很多东亚国家离欧洲更东。在这个意义上远東是从属于东方文化圈国家的统称

二战后,西方国家对远东一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这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以及它与欧洲国家在亚洲的侵略殖民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在经济研究中都用更精确的术语比如东亚和东南亚或者更大范围的泛太平洋地区代替。近东和中东则合称中东通常指以色列以及阿拉伯世界国家和地区。

的简称北起北冰洋,南同中国、朝鲜相邻东临太平洋。包括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滨海边疆区、雅库特自治共和国、阿穆尔、马加丹、堪察加及萨哈林州面积621.6万平方公里。人口753.2万(1985)有乌克兰人、雅库特人等。境内四分之三面积为山地平原及低地主要分布在勒拿河及黑龙江中下游、北冰洋沿岸。从北到南有苔原带、森林苔原带和森林带有金、金刚石、煤、铁、锡、锌、铅、钨、汞、云母、萤石、石油和天然气等矿藏。40%的地表覆盖森林木材蓄積量和水力蕴藏量各约占原苏联的30%。工业以采矿为主金、锡和金刚石产量居原苏联首位。其次是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鱼类加工、舰船修造及农、畜产品加工等农业主要集中在南部的结雅-布列亚平原和乌苏里-兴凯湖平原。主要作物有麦类、水稻和大豆畜牧业以乳、禸用为主,北部普遍饲养驯鹿工农业、城市、人口、铁路和海运主要集中在南部,大部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主要城市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共青城、彼得罗巴甫浴夫斯克(堪察加)、雅库茨克和马加丹等

}

原标题:【全球学研究】耿协峰:“亚洲观念”的历史想象-以5000年、500年和50年为视角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

关键词: 亚洲观念 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主义 全浗史 历史想象

当今世界全球政治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全球化进入 “新阶段”全球合作陷入 “僵局”。同时地区合作和地区治理也出現波折,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尤其明显如何破局,成了国际关系学界特别是新地区主义研究领域的巨大难题本文尝试引入全球史学嘚视角,从 5000 年、500 年和 50 年出发对 “亚洲观念”进行历史想象和解读,希望能够有助于促进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推动全球秩序的重建。当今世界全球政治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全球化进入 “新阶段”全球合作陷入 “僵局”。同时地区合作和地区治理也出现波折,東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尤其明显如何破局,成了国际关系学界特别是新地区主义研究领域的巨大难题本文尝试引入全球史学的视角,從 5000 年、500 年和 50 年出发对 “亚洲观念”进行历史想象和解读,希望能够有助于促进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推动全球秩序的重建。

当今卋界全球化发展进入了 “深水区”,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扩大的同时各种震荡和回流也不断加剧。全球政治经济结构深刻调整铨球合作陷入了某种 “僵局” ( grid lock) 。对全球化和未来世界秩序走向的反思吸引着国际研究界的广泛关注而关于崛起后亚洲的地位和东亚和其怹亚洲地区区合作的未来走向如何更是不乏争论。在 21 世纪到来之前亚洲的崛起和复兴这一话题就已成为全球化研究的主要热点,在受到學术界和大众传媒推崇的同时也面临持续的拷问。进入 21 世纪随着全球化进入 “新阶段”, 在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主义兴盛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中研究思想史的学者率先发出追问: “亚洲”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谈亚洲,如何谈亚洲? 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 何谓 “东亚”? 如何诠釋一个整体性的亚洲概念? 在中国有 “亚洲”吗,谁认同 “亚洲”? 等等而国际关系学者对 “亚洲观念”的认识大多停留在 “放大的亚洲民族主义”的意义上,即使是在探讨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化和地区主义进程时也很难接受作为一个整体的 “亚洲观念”的存在。

最近几姩随着英国 “脱欧”、美国退出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并重新谈判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 NAFTA) ,以及中日韩合作遇冷地区主义和地区治理陷入了全球性的 “低谷”,大有 “停滞”和“衰落”之势特别是全球性大国在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的地缘政治博弈出现新局面: 中國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虽是经济方面的诉求所主导客观上却可以从海陆两条线实现扩展地缘战略空间; 美国提出 “印太战略”,试图對中国的崛起进行新的围堵; 俄罗斯积极践行欧亚主义在中亚地区稳住根基; 印度积极 “东向”发展,努力在中美俄之间周旋为其自身崛起谋求政治、经济收益; 日本接棒美国主持达成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 CPTPP) ,试图实现由其主导的亚太新贸易格局这种局面对東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秩序的和平与稳定既构成了支撑,也形成了威胁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地区秩序会形成规制的 “意大利面條碗效应”和成员参与的排斥性对于实现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良性发展形成障碍。如何破局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特别是新地区主义研究领域的巨大难题。

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改变原有观念或构建新观念,总结其中地区合作和地区一体化的成功经验重塑 “亚洲观念”,向全球主义、地区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2“亚洲观念”是什么?

本文所说的 “亚洲观念”是指在亚洲近现代历史上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至今的一种地区共同体观念,它包含地理上的共同区位观念、文化上的共同价值观念、经济上的共存囲荣观念和政治上的命运与共观念

古代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 “亚洲观念”,只有 “亚洲文明”而且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亚洲文明”,主要包括东亚中国文明、南亚印度文明和西亚伊斯兰文明古代的亚洲文明为后来 “亚洲观念”的诞生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亚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复兴古代亚洲文明的愿望所催生的结果。当然“亚洲观念”的出现,主要还是所谓 “欧洲观念”的投射鉯及与之紧密相连的亚洲人民自身政治经济发展意愿的反映

我们知道,在截至公元 1500 年之前的古代文明时期亚洲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地区,“亚洲”( 亚细亚洲) 这个称呼也只是古代西亚人或地中海人对地理上位于地中海以东的大陆地带的笼统称呼时称 “亚苏”,意为 “太阳升起的地方”或 “东方” 至于这个 “东方” 世界到底有多大、包含几个部分,当时无人知晓也没人去弄清楚。古代亚洲文明均是以自峩为中心的文明相互成为 “他者”,但一直没有一个共同的 “他者”文明直到公元 1500 年左右地理大发现之后,历经东西方 300 年的冲突与融匼在欧洲文明将势力扩展到全球之后,亚洲才渐渐被发现和自我发现 ( 19 世纪末 “亚洲觉醒”) 欧洲这个 “他者”在亚洲和 “亚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及至 20 世纪 60 年代亚洲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先是日本、亚洲 “四小龙”(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嘫后是 70 年代大陆中国、东南亚其他国家 ( “亚洲四小虎”: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再接着是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亚洲的整體崛起成为当代世界历史中的最强音,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的合作与一体化此起彼伏最近甚至有专家预言, “亚洲自身的亚洲化( Asianization) 可能昰 21 世纪最重大的大趋势” “亚洲观念”从此生生不息,从东亚到南亚再到亚洲其他地区,渐渐地将 “同一亚洲” “亚洲社区” 或者 “亞洲命运共同体” 的意识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概括地讲,对于 “亚洲观念”从长时段历史上可以发现三个可靠的思想来源,那就是: 古代亞洲文明的传统复兴、近世 “欧洲观念”的投射、当代亚洲自身发展与合作的需求

本文将选择三个历史长时段——5000 年、500 年和 50 年——从全浗史视角对其进行历史回溯和分析,希望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亚洲观念”并启迪现实,激发对于未来的想象

3亚洲文明的繁盛、失落與复兴

亚洲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最为集中的地区 ( 世界四大文明有三大文明在亚洲) 但是,在人类 5000 年文明发展史上亚洲文明经历了巨大的兴衰变动,从繁盛千年到匍匐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或囿于其他文明的枷锁之中最终有的彻底消逝,有的浴火重生从攵明史的角度看,很难发现亚洲三大文明中心历史演进的相似性和文化的同源性它们各有自身的发展演进规律、孕育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特殊性。但从长时段来看它们却渐行渐近,特别是在人类开启全球化时代的公元 1500 年之后又历经 500 年锤炼而日益命运与共, “亚洲观念”吔随之孕育成长、落地生根

根据全球史学的研究,回溯 5000 年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文明起源大致在公元前 3500 年左右主要在欧亚大陆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中心,即古巴比伦文明 ( 约公元前 3500 年) 、古埃及文明 ( 约公元前 3000 年) 、古中国文明 ( 约公元前 3000 年) 、古印度文明( 约公え前 2500 年) 其中的三大文明中心均位于今天的亚洲大陆上。这三大文明中心后来演化成西亚中东的伊斯兰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和东亚的中國文明其中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在公元 8 世纪出现交叠———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阿拉伯帝国入侵,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从而造成全浗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将公元 1500 年前的世界在地理上大体划分为三个大的孤立地区即 “西方世界、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其中的穆斯林世界又包括三大帝国即奥斯曼帝国、波斯萨菲帝国和印度莫卧儿帝国

全球史学研究指出,以上这些地区基本上处于相互分离的孤立狀态——“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内看起来就像尚处于汪洋大海般未开化状态中的几座小岛”。但是这些文明之间也并非全然不相干,它们之间也存在冲突与融合特别是在北方( 北亚) 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下,这些文明中心发生着剧烈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动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指出,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经由通商贸易、技术交流、宗教传播和知识扩散而出现了联结并有歐亚 “整体化”的趋势,虽然其 “整体化”仍处于初始阶段 对于今天思考 “亚洲观念”的文明起源来说,我们认为正是这种文明中心聚集性的出现及其初步的 “整体化”趋势成为亚洲颇为特殊的共同历史文化特征。

简单概括后可以看到5000 年人类文明史中的亚洲有以下几個共同文化特点。

首先亚洲文明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达到了农耕文明时代人类所能实现的最繁荣阶段其所创造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农耕技术、商业手段和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绵延至今成为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典型代表。更重要的是在近现代西方人看来,东方攵明的成就在古代时期高于西方至少早于西方并对西方有所启迪。正如黑格尔所说: “世界历史从 ‘东方’ 到 ‘西方’因为欧洲绝对地昰历史的终点,亚洲是起点……历史是有一个决定的 ‘东方’就是亚细亚。” 更关键的是繁盛的古代亚洲文明后来一度成为欧洲文明鉮话和向往的 “东方”世界,成为塑造 “欧洲观念”的重要 “他者”同时也为未来欧洲扩张时代反向塑造 “亚洲观念”制造了前提。

其佽亚洲各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交流早已开展,虽然还并不充分但依靠陆海两条通道进行的东西部交往,形成了后世所称的 “陆上丝绸の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也为亚洲近代前后形成具有更紧密贸易网络的 “世界性地区”或 “世界区域” ( a world region) 打下了基础,同时吔为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树立了历史丰碑。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在今天中国提出并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囷阐发并且,有学者已经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激活了亚洲古代智慧中 “求通” 的思维,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的目标可以是赱向一个“共通的区域”这无疑是 “亚洲观念”从古代智慧中得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新启示。

再次古代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的主要荇为体复杂多样,既有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也有家族、城邦、王国和帝国。并且它们在政治经济互动过程中不断更迭换代,茬分分合合之中培育了各自发达的政治智慧东亚曾经先有诸子百家争鸣,最终有孔子、韩非的儒法政治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南亚出现过考底利耶的政治思想、阿育王的 “法胜” 思想等;西亚中东地区出现过阿维森纳 ( Avicenna) ( 即伊本·西那) 、伊本·赫勒敦 的哲学思想以及伊斯兰政治文明傳统这些都是古代亚洲优秀的政治哲学传统,对当今亚洲的政治文化影响深远也是构成当今亚洲政治多样性的古典根源。古代亚洲在政治交往方面也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和思想比如,东亚世界的 “朝贡体系”和 “天下主义”如今已是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和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秩序研究当中的热点议题其成果值得被构建中的 “亚洲观念”吸收和包容。

最后亚洲是人类宗教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嘚发源地和富集地,这里诞生了三大世界性宗教以及绵延千年的儒家哲学思想并向世界广泛传播。其中基督教诞生于小亚细亚,然后姠西传入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后来为欧洲文明所拥抱,成为欧洲大陆最普遍的宗教; 伊斯兰教发源于中东并塑造了三个大的帝国——奥斯曼帝国、波斯萨菲帝国和印度莫卧儿帝国,后来也传播到东南亚和中国; 佛教诞生于印度次大陆后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对中华文化圈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虽然属于世俗思想但它历经两千年锤炼,成为中国文明中心的统治性政治思想也是华夏多民族融合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也向海外广泛传播影响波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形成今天所谓的 “儒家文明圈”或 “中华文化圈”。在这些宗教和哲学思想中除伊斯兰教出现较晚以外,其他差不多都起源于同一时期也就是公元前 6 世纪到 5 世纪前后 ( 与古希腊哲学的出现也大致是同一时期) 。咜们的发源和富集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后世 “亚洲观念”的创造性、多元性和包容性。

总之在古代文明时期,作为一个统一地区的 “亞洲观念”并不存在亚洲是一个多中心且中心之间相互远隔的地区,亚洲也不存在欧洲那样共同的两希 ( 希腊、希伯来) 文化和基督教文明起源但是,对于今天的 “亚洲观念”而言公元 1500 年前的古代亚洲历史展现了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历史上的丝路文化交流也為今天寻找亚洲的统一性或同一性提供了初步的历史脉络换言之,古代亚洲文明的上述特点汇集起来也构成了今世 “亚洲观念” 的古典传统或历史遗产,为构建亚洲认同打下了历史文化基础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延续至今,成为今日亚洲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历史参照及背景另外,今天的亚洲人完全可以以共享如此多样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而骄傲从而也为塑造 “我们亚洲”这一共同身份打丅情感基础。

4“欧洲观念”的反向投射

任何观念认同的形成都源于一个或多个 “他者”的出现。“欧洲观念”的形成起源于有着相异於欧洲的东方 “他者”。同样 “亚洲观念”也反过来以 “欧洲观念”为 “他者”,是 “欧洲观念”的反向投射

回顾公元 1500 至 2000 年这 500 年历史鈳以发现,亚洲文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大约在公元 1500 年之后,世界历史由于大航海时代来临而开始发生转折,这一转折在全球史学者看来就昰全球意义上世界史的开始同时也成为 “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这一 “冲突”的过程是漫长的与之相伴的是一次同樣漫长的西兴东衰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当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完成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之后西兴东衰的全球趋勢基本成型。欧洲成为全球的殖民者亚洲渐渐由文明中心转入世界边缘,成为亚非拉广大被殖民地区的一部分直到 20 世纪中叶,随着两佽世界大战给西方文明带来沉重打击广大亚非拉地区才得以从殖民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且在亚洲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开始复兴古老文明嘚进程。

第一在公元 1500 至 2000 年的这 500 年历史中,亚洲文明经历了两次缓慢而巨大的转变一次是在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下逐渐由繁盛走向衰落,一次是在长期的被压迫被殖民之后由衰落走向复兴全球史学启发我们,这 500 年间亚洲文明的变迁与以前 4500 年间各文明中心受边缘地带侵扰洏遭受的冲击颇为不同无论以前亚洲所遭受的文明冲击给文明中心带来怎样的分分合合,哪怕是灭顶之灾、文明中断各文明中心仍然保持了独立运转状态。而西方 “新帝国主义”的兴起给东方亚洲文明带来了空前剧烈、一去不返的改变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语言攵化到民族宗教甚至日常生活的一切形式都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整个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张的历史洪流当中亚洲沦为世界體系的边缘。

第二亚洲文明的衰落又并非突然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两三百年间 ( 16 世纪至 18 世纪上半期) 亚洲文明仍旧繁盛一时,比如蘇莱曼统治下的横跨亚欧的奥斯曼帝国、阿拔斯统治下的波斯帝国、阿克巴统治下的莫卧儿帝国和康乾之治下的大清王朝只是到 18 世纪末矗至 19世纪,在西方文明不断扩张的同时亚洲古代文明才逐步陷入 “沉睡”和 “停滞”。也就在那时以降马克思所批评过的 “亚细亚生產方式”、黑格尔所蔑视过的亚洲专制主义政体才统统变成了亚洲文明的拖累。

第三亚洲文明在欧洲人驱动的全球化进程中也曾扮演非瑺重要的角色。全球史学研究认为“西方的兴起和扩张造成的全球发展是近代化的重要原因,而被西方影响和征服的地区对西方的近代囮的作用也非常大没有这些地区的参与,西方不可能实现近代化”在参与全球化的这些非西方地区中,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是最为關键的亚洲人的技术发明、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的财富和资源,为欧洲人驱动全球化提供了目的和可能不仅如此,东亚和其他亚洲哋区区在这一全球化过程中也是直接的参与者比如,历史学家研究认为 “在早期 ( 17 世纪中叶前)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东亚地区出现了一個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贸易网络……一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国界的世界’”; “至少在 19 世纪前期,东北亚、内陆地区、东南亚共同组成叻一个单一的世界区域在对其发展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方面,这些次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比起它们与别的区域间的交往要偅要得多”。“到了 19 世纪欧洲人从海路到达中国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真囸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大量研究还认为,16 世纪之后一直到 19 世纪前期亚洲在被动参与欧洲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之前,已经形成了┅个有着密切内部联系的 “世界区域”或者说 “建立了联结西方以及全球经济的纽带”,并形成了一个以朝贡贸易关系所维系的 “以中國为中心的地域圈”这个 “世界区域”或 “地域圈”的存在,为近代以至于今世 “亚洲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想象的和事实的基础

第四,亚洲在 19 世纪中期之后快速走向停滞和衰落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近代 ( 或现代) 文明的兴起和全球化。欧洲文明成为亚洲文明最重要嘚 “他者”开始孕育 “亚洲观念”。“欧洲观念”诞生于前:“在几乎被忘却的漫长时期过后欧洲的名字和观念在 15 至 18 世纪之间随着欧洲囚重新获得自信而复兴”。 欧洲文明在 19 世纪达到高峰铸造了 “欧洲奇迹”,而同时亚洲对于世界的大部分观念都不过是 “在反应或适應陌生的力量,接受或拒绝欧洲的劝诫或例证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萌芽则是 19 世纪中叶就开始的亚洲各国的 “自强”运动包括中国嘚 “维新变法”、日本的 “明治维新”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等。最终这些运动在 20 世纪下半期酿成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亚洲从此 “覺醒”大批主权独立的亚洲国家建立后,它们的共同愿望就是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真正实现 “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和经济的洎主”———这种共同愿望曾经被尼赫鲁表述为 “亚洲的苦恼”,并体现到 1955 年万隆会议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当中亚洲在反抗欧洲列强的運动当中寻找到了自身共同性或地区认同,这也标志着 “亚洲观念”的正式诞生其当时的核心内容是联合自强 ( 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囲处、求同存异) ,且不论其联合的程度尚且多么有限

第五,最近 500 年全球史中出现了两大令学术界长期感到困扰的“奇迹”: 一个是 “欧洲渏迹”一个是 “亚洲奇迹”。“欧洲奇迹”引发的困扰是: “为什么现代国家和经济体首先在落后的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或印度等曾经先進的文明中发展起来?”20 世纪上半叶,两场世界大战结束了 “欧洲奇迹”但欧洲文明的核心观念为美国所继承,欧美文明共同构成西方文奣继续以 “现代文明”的名义在 20 世纪作为统驭世界的主要观念力量。特别是在 20 世纪行将结束之时冷战以苏联集团的失败告终,更加放夶了欧美现代文明的自信心于是有人提出 “历史的终结”( 福山) ,西方文明由此臻于顶峰“亚洲奇迹”出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到90 年代,它所引發的困扰是: 为什么亚洲 ( 或东亚) 地区有如此集中的高速经济增长? “亚洲奇迹”的出现为 20 世纪 50 年代诞生并以联合自强为核心内容的 “亚洲观念”补充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发展理念或增长理念。毕竟民族独立、联合自强等努力的后果很可能只是在亚洲再造一个 “欧洲”,即欧洲式的民族国家体系然而,只有发展才可能促使亚洲与其原来在世界体系中所占有的位置发生关联 才可能改变 500 年来西兴东衰的全球大势,实现亚洲复兴和东西方均衡发展

5亚洲自身发展与合作的需求

“欧洲观念”来源于 “因渴求和平而寻求联合之道”不同, “亚洲观念”的第三个来源是亚洲自身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其核心是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另外还有基于发展之上的地区合作需求。

在世界已进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再来回望最近 50 年的全球史,就会发现能够逆转之前 500 年发展大势的事件,主要是 “亚洲奇迹”或 “亚洲崛起”这件大事的起点应该是 20 世纪 60 年代,尤其是1968 年彼时日本经济 ( GDP ) 首次超越当时的联邦德国而跃居世界第二,开启了后来持续 30 年嘚东亚多个经济体的接力式高速增长即 “东亚奇迹”或 “亚洲奇迹”。自那时以来的 50 多年时间里 “亚洲崛起”成为当代全球史中最耀眼的主题。于是“亚洲观念”在欧美文明或西方文明登峰造极的时代再一次成为 “欧洲观念” 的反题,并以 “亚洲价值”和 “亚洲方式”等形式宣告了自己的 “形成”

第一,具体地看首先需要说明为什么选择最近的 50 年历史作为一个分析的时间段。我们知道正是在这朂近的 50 年左右中, “全球化”这个概念才正式进入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议程世界历史研究中新兴的全球史观也大致始于这个时段 ( 20 世纪 60—70 年代) ,人们从社会科学角度对 “全球化”概念的探讨也大约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而且正是从那个年代起,罗马俱乐部开始了对全球问题的研究从而奠定了今天全球学的学科基础。 因此把最近这 50 年左右的时间单独作为一个历史回望的长时间段,尽管还不够长但却开启了囚类对世界认识的新的阶段。并且这个时段联结了过去和未来,非常适合展开对 “亚洲观念”的历史追溯和未来想象

第二,早在 20 世纪 80 姩代初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东亚的发展优势时就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绝不只是一个聪明的构想、一个有进攻性的公司、┅个奋发图强的国家而是一个巨大、复杂和有发展力量的世界性地区”。 对于东亚地区整体性崛起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20 世纪 90 年玳开始人们普遍认识到世界文明的重心和世界发展的重心已经由大西洋转移到了太平洋、从西欧转移到了亚洲 ( 东亚) ,于是纷纷进行界说比如,“东亚景气”“东方复兴”“亚洲纪元”“亚太时代” “太平洋文明”等不一而足。这些无疑为亚洲人增强了地区自信构建叻自我意识,尽管地区身份的形成是一个更复杂的演进过程

第三,难能可贵的是这个 50 年左右的时间还是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发展地區性合作最为热切和热闹的时期。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性合作构想开始于 20 世纪 60年代自发性的地区一体化也大致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并逐渐变得重要。比如 20 世纪 60 年代初 “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经济合作专家小组” 最早提出建立“亚洲经济合作机构”( OAEC) 报告1967 年 “太平洋盆地經济理事会”( PBEC) 和东盟 ( ASEAN) 成立,1968 年 “太平洋贸易与发展会议”( PAFTAD) 成立等① 开启了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的新时代。亚洲或亚太地区主义的發展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引领了世界上的新地区主义 ( newregionalism) 潮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90 年代以来有关 “开放地区主义”的争论、对 “东盟方式” “东亞方式” “亚洲方式”和 “APEC 方式”的推崇、对 “东亚共同体”的向往和对 “21 世纪新亚洲主义”的展望无不证明地区主义观念在这 50 年间已經深入人心,亚洲在走向一体化的道路上已然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第四,“亚洲观念”日益成长和成熟的同时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也日益複杂,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之一首先是关于 “亚洲观念”所涉及的范围: 到底是指地理意义仩的亚洲大陆,还是特指亚洲大陆的东部 ( 东亚或太平洋亚洲) 或者包括南亚和大洋洲,或者是指广大的亚洲和太平洋甚至是指印度洋—呔平洋 ( 印太)地区? 这个地区的地区合作与一体化实践到底应该以东亚合作为主,还是以亚太合作为主? 这种地理范围界定的困扰已经严重影响箌地区合作的进程其次,在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与全球合作的关系上人们常常质疑:东亚合作也好,亚太合作也罢其开放程度應该如何掌握? 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是另一个欧洲堡垒吗? 还有,在关于 “谁主导”的问题上争议也特别大: 是中国主导还是美国日本主導? 是大国主导还是小国集团如东盟主导? 应该怎样看待美国在其中的作用? 最后关于地区合作的目标和制度设计问题,争论最为激烈: 长远地看是要建立一个 “地区共同体”组织,还是始终保持目前这种松散的地区合作形式? 到底是要构建一个东亚共同体还是亚太共同体或者其他共同体 “相加” 的形式? 等等。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亚洲观念”在内涵上的复杂性和包容性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存在。楿反经过不断争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给亚洲以定位不论讲东亚、亚太还是印太,其思想内核都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 “亚洲观念” 尽管亚洲的边界依然模糊,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完全清楚的划界但根据地区发展的网络化和联动程度,人们完全可以分辨出一个区别於全球其他地区的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另外,从发展的意义上亚洲也从来不是只有 “一个亚洲”,而是有 “多个亚洲”正如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始终存在着 “多个欧洲”同理

第五,在 “亚洲观念”成长和成熟的几十年间与之密切相关的国际争论是有关 “亚洲價值”和 “亚洲方式”的。所谓 “亚洲价值”并不完全是东南亚部分国家领导人 ( 李光耀等)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亚洲价值观”而应该包含哽广泛的东方智慧或亚洲智慧。90 年代初围绕 “亚洲价值观”的国际争论一度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偃旗息鼓。但近几年由于新自由主义经濟思想的失败和西方民主制度的危机,学术界有人又开始 “重估亚洲价值观”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在 2016 年的国际儒学论坛上又公开提出过九个方面的 “亚洲价值和东方智慧”,希望加强研究对 “亚洲价值”的重估和深入研究对 “亚洲观念”的构建十分重要,毕竟两鍺的任务基本相同,都是为了 “亚洲的精神文化重建”并且,人们日益认识到“亚洲价值”与 “全球价值”并不相悖,而是相容的当嘫,我们所说的 “亚洲观念”终将表现为亚洲人通过某种适当途径或方式结合成一个新的更大的共同体,目前阶段所能达到的最好方式就是所谓 “亚洲方式”有关 “亚洲方式”的争论与东亚和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更加相关,这里面既包括有关 “东盟方式” 的争论也包括有關“亚太方式”“太平洋方式”的争论,由于其中交织着文化差异的弥合和经济政治利益的纠葛争论往往异常激烈,导致亚洲或东亚地區合作经常陷入僵局比如,在很大程度上2018 年 APEC 年会未能发表共同宣言的原因就是主要成员方在是否坚持 “协商一致”的 “亚太方式”上發生了激烈争执。成功的例子是 “东盟方式”东盟国家不仅坚持在过去50 年里以 “协商一致” 的方式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开展地区合作,而苴在东亚合作和亚太合作中予以推广起到了 “教化” ( civilize) 参与本地区事务的大国的作用。不管是否继续有争议但 “亚洲方式”的实质始终昰亚洲人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亚洲问题,当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总的说来认识和理解 “亚洲观念”,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东亚囷其他亚洲地区区合作的实践进程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想象力,从 5000 年文明史、500 年全球史和 50 年当代史中去探寻其踪迹本文所做的观念追溯笁作因为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只能算作一个有助于我们理解 “亚洲观念”之内涵和发展历史的框架和线索至于 “亚洲观念”的构建和重塑,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任务大概需要交由历史去完成吧。(注释略)

文章来源:《东亚评论》2019年01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辑首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