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战役被俘苏军照片德国版里的斯拉夫女人是被苏军打死的吗怎么死的

有一部苏联电影里面有一个女狙击手,二战时期对德战争,主要讲狙击,片名是什么?
有一部苏联电影里面有一个女狙击手,二战时期对德战争,主要讲狙击,片名是什么?
09-06-10 &
片名 敢死连之无名高地 导演 维亚切斯拉夫.尼基福罗夫 Вячеслав Никифоров 编剧 尤里.切尔尼亚科夫 作曲 瓦西里.尼古拉耶尼亚Василий Николаеня 主演: 维多莉亚.托尔斯托佳诺娃Виктория Толстоганова(奥尔嘉/奥莉娅Ольга) 阿列克谢.恰多夫Алексей Чадов (马拉霍夫Малахов) 弗拉基米尔.雅各雷奇Владимир Яглыч (玛留京) 安德烈.戈鲁别夫Андрей Голубев(伊诺泽姆采夫) 阿纳托利.科特 Анатолий Кот (舒利津) 亚历山大.帕舒金 Александр Пашутин (别宋诺夫) 阿纳托利.古辛 Анатолий Гущин (普罗霍尔) 尼古拉.钦加伊金Николай Чиндяйкин (叶果罗夫) 叶卡捷琳娜.乌利谦科Екатерина Вуличенко (丽达) 亚历山大.萨莫伊洛夫 Александр Самойлов (涅费多夫Нефедов) 娜杰日达.维诺库罗娃Надежда Винокурова (阿霞) 安娜.卡兹尤奇茨 Анна Казючиц (卡佳) 伊万.帕甫洛夫 Иван Павлов (斯捷潘) ----------------------------------------- 1944年。白俄罗斯西部。红军已经推进到苏联国界线。 某团补充了有生力量,其中包括:柯里亚.马拉霍夫——前劳改犯,主动要求上前线,希望“以血赎罪”、换得自由;狙击手奥尔嘉(奥莉娅).波兹德涅耶娃;中尉安德烈.马留金。这支部队由伊诺泽姆采夫少校指挥,它即将参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为此,师部派来一个代表,他的任务是收集敌方的重要军事数据。可是,该团所在地区有个德军狙击手在秘密活动,此前他已经打死了团长和师里最好的狙击手。而现在,即将和德军神秘狙击手展开决斗的是奥尔嘉.波兹德涅耶娃——她曾经是全苏联射击比赛女子冠军。姑娘和侦察员们(柯里亚.马拉霍夫是其中一员)一道,接受了这一困难而又危险的任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估计你说的是兵临城下,不过那部片子主要讲的是个男狙击手瓦西里的故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知道对不对,因为讲阻击手的是《兵临城下》,是最近的戏,如果是讲女战士的,就是老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面全是女战士,只有一个当头的是男的,不过那些女的是炮兵,不是阻击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兵临城下》或又名《最后的较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四十一》剧情介绍  国内战争的年代,由政委叶夫秀柯夫率领的一支突围的红军幸存部队中有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是个神枪手,她已打死了40个白匪军。政委令她与另两个战士把撤退途中俘获的一名白匪中尉从海路乘渔船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审。途中,起了风暴,两名战士被卷入海中,玛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孤岛上。本来就迷恋中尉的“蓝眼睛&的玛留特卡与中尉相爱了,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一天,当中尉奔向朝孤岛靠近的一艘白匪的小船时,玛留特卡劝阻不住他,就举枪打死了她的“第四十一&个敌人。紧接着她又站在海水中抱着她的“蓝眼睛&哭泣……影片评价  根据鲍·拉甫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  《第四十一》获197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这是当时的青年导演格·丘赫拉依的第一部影片,丘赫拉依是《列宁在十月》《但丁街凶杀案》的导演米·罗姆的学生。他是“苏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而《第四十一》被国际影评界公认为这股浪潮的首部力作,也是导演人性三部曲之一。丘赫拉依参加过卫国战争,曾好几次爱过伤,在拍摄《第四十一》的时候,他身上还有弹片未取出来。扮演玛留特卡的是依·伊兹维茨卡娅,她曾主演过《动荡的青年时代》;白匪中尉的扮演者奥·斯特里仁诺夫曾主演过《牛虻》。摄影师谢·乌鲁谢夫斯基曾拍摄过《第一次军用列车》,在《第四十一》之后又拍摄了《雁南飞》,创立了“乌鲁谢夫斯基摄影学派&。  《第四十一》问世后,曾引起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玛留特卡爱上白匪军官这件事有损红军女战士的形象,即使她最后打死了他,也得不到观众的谅解,因为她根本就不应该去爱一个敌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玛留特卡这个人物真实可信,她既有红军女战士坚定的立场,又有少女丰富的人性。这个人物的色彩不是单一的,在她身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复杂性和时代的矛盾。她和中尉的爱情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在孤岛上,除他们两人外,没有别人,谈不上有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之分。在打死中尉之后,玛留特卡又为他而哭泣,这也是真情流露,因为她打死的这“第四十一&个终究与她相爱过。为“蓝眼睛&而哭泣这场戏原小说中没有,是影片编导添加的。影片细腻地展现了玛留特卡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她身上的尖锐冲突。影片的摄影十分精彩,画面上的自然景物传达出了人物感情的汹涌波涛和矛盾冲突的紧张尖锐。  背景:解冻时期的苏联电影概况  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时隔整整20年。会上总结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20年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苏共二十大对于文艺创作所进行的批评,提出了反对粉饰现实、落后现实;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反对“个人迷信”的文艺创作。同时,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也逐渐放宽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各种流派、思潮涌入苏联,文艺创作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活跃时期。文学界以奥维奇金的特写集《区里的日常生活》和爱伦堡的《解冻》为标志,开始了“解冻”时期的创作。并就有关“写真实”(典型环境)和“正面人物”(典型人物)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电影界也迅速地作出了反映,在继承着革命电影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一改过去银幕形象单一,正面人物完美无缺,反面人物脸谱化等弊病,创作出了符合这一时期苏联文化艺术表现特征的优秀的影片,并在创作中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电影制作者,如:邦达尔丘克、丘赫拉依和塔尔柯夫斯基等等。他们在罗姆、格位西莫夫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支持下,对于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产生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新变化。  苏联电影在创作上的突出变化,首先反映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卫国战争,苏联人民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牺牲了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数给战后苏联人民的生活留下深刻的精神创伤。文艺工作者也同样,他们从自身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而冷战的状态又随时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他们极为自然地将视线集中在卫国战争的题材,并承担起谴责战争,呼吁和平的重任。一大批反映卫国战争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电影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卡拉托佐夫拍摄了《雁南飞》(1957年);邦达尔丘克拍摄了《一个人的遭遇》(1950年);丘赫拉依拍摄了《士兵之歌》(1959年);塔尔柯夫斯基拍摄了《伊凡的童年》(1962年)。这是这一时期这类电影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品。这些影片与过去的《卓姬》和《青年近卫军》等那些表现真人真事、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的影片不同,虽然同是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影片,但却是以饱经战争创伤的小人物、普通人为银幕主人公,并将作品与揭露“战争的真实”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真实地揭露战争对于个人生活所带来的灾难和深远影响,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于人性的践踏。他们的战争片。不是把战争作为“胜利”的过程来表现的,而是从不同的侧面揭露战争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所有人的冲击。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高喊口号,无所畏惧的英雄,他们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也胆怯,在战争中他们也有个人的思考,也有情感的变化。他们尽管也建立了功勋,也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但是,他们是普通人、是诚实的人。  战争题材的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雁南飞》获得了法国第十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搁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士兵之歌》曾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送选影片奖”和在国内获得了“列宁文艺奖金”等。继默片时期的蒙太奇学派之后,苏联电影又一次为自身的民族电影赢得了荣誉。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特别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创作,在追求拓展主题、内容的表现的同时,更加强调了电影在形式、技巧上的革新。《雁南飞》中,那段表现鲍里斯临死时的主观镜头的运用,那场疯狂的空袭与狂乱的钢琴弹奏,在视听声画上的结合;《——个人的遭遇》中,巴布洛夫从战俘营里逃跑和驾车冲破敌人的防线,回到苏军阵地等,大量的移动摄影的使用,那段德国民歌唱片与巴布洛夫的强烈的情绪冲突,以及从唱片到炸弹的剪辑手法运用,等等。这些在形式、技巧上,对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的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水平也与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出现了题材、样式的多样化。电影创作者们解放思想,冲破了多年清规戒律的束缚,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艺术家们不同审美角度和创作个性。除了战争题材的影片之外,这时期的重要的影片还有:歌舞讽刺喜剧片《狂欢之夜》 s反官僚主义的抒情喜剧片《忠实的朋友》;抒情正剧片《生活的一课》;刻画人物心理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第四十一》;此外,还有儿童片、惊险片和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等等。形成了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电影创作的繁荣局面。同战争题材的表现一样,这些影片也是去描写普通人,表现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格拉西莫夫拍摄的《人与兽》(1962年) 、《记者》(1967年)和《湖畔(1970年),作为他在这一时期,现实生活题材的三部曲,更是以普通人的命运,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为影片创作的中心,并将人物刻画与对环境、对社会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50年代以后的苏联电影的创作特点,突出了苏联电影工作者,对于认识苏联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和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等方面的兴趣。并在作品的表现上,无论是内容的深度、题材的广泛、形式的革新,以及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对苏联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随着创作思想的空前活跃,在创作者的头脑中也出现了某种混乱,他们对一些基本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际的看法时有分歧,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文艺创作的活跃和混乱,实际上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反映,而这时期的政策本身也是很不稳定的。  1962年,苏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进对艺术电影发展的领导的措施”的决议,指出了电影创作“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并提出了“要对破坏社会主义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展开不调和的斗争”。1963年,赫鲁晓夫接见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学艺术要和人民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的讲话,开始大抓创作自由他的苗头。一些原来受到过赞扬的作品,这时却遭到了批判。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在他那“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指导下,国民经济进行着调整和改革,文艺政策再次发生变化,在强调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多种措施的实施,使电影进一步纳入了党的政策的轨道。1965年,苏联第一次电影代表大会召开,仍旧强调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指导原则。这时苏联电影机构也有所改变,成立了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电影直属苏共中央领导。此后电影再次走入创作低潮。1972年,苏共中央重新思考了发展电影事业的政策,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因而出现了70年代中期的电影四大题材的创作热潮。  四大题材:  (一)、战争题材:伟大的卫国战争成为苏联电影工作者不尽的创作源泉。以罗斯托茨基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培柯夫拍摄的《只有老兵去作战》(1973年)和邦达尔丘克拍摄的《他们为祖国而战》(1974年)等影片,标志着苏联电影理论界曾称之为的“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这些战争片同40年代和50年代的创作又有所不同:有“既唱人道主义挽歌,又唱英雄主义赞曲”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没有战争的二十天》等;有规模空前的“形象战争史”的《解放》和《围困》等;还有把“孩子和战争”联系起来的,揭示那幼小的心灵受到重创的《受伤的小鸟》等等。使战争片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更具有现代特征。  (二)、政治题材:从70年代初开始,这类题材配合苏联对内对外政策,有表现拉美人民革命斗争的《黑暗笼罩着智利》、《谁也不想死》等;有宣传本国政策的〈礼节性的访问》、《目标的选择》等;80年代以后,还有范围更加广泛的《四三年德黑兰》、《岸》、《列宁在巴黎》、《红钟》等;以及揭露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海上的人们》等影片。这些影片的特点常常是政治议论式的,追求纪实性风格的表现。尽管这类影片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如:真实的纪录镜头的插入和剪辑按真实事件时间顺序上的编排等等,但这类影片一般不受观众欢迎。  (三)、生产题材: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经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科技革命的时代。因此,这一时期生产题材的影片较之四、五十年代又有所不同,突出了“实干的人”,“现代企业的领导”人”的“科技时代的主人公形象。这类作品有《金奖》、《反馈》、《希望与支柱》、《干线》和《第二梯队开始行动》等。作为直接贯彻党的政策的作品,影片难免给人以枯燥无味的感觉。  (四)、道德题材:这是四大题材中为数较多的,也是电影艺术家们深感兴趣的一类影片。这类影片的创作与当时苏联社会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那些“市侩主义”、“物质病”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增长,使得人们对于精神和道德因素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关注。电影艺术家开始从各种角度探索有关道德主题的表现,这时有塑造正面形象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个人问题访问记》等;有揭露社会问题的《辩护词》、《审讯》和《没有证人》等;有通过剖析人来剖析社会的《红莓》和《白比姆黑耳朵》等;有对人物个性和行为进行思考的《古怪的女人》和《个人问题》等;还有反映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恋人曲》和《野孩子》等等。事实上,对于道德主题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道德题材的影片中,在其他三种题材的影片中也具有道德因素方面的表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好老的片子啦,是中苏关系解冻时进入中国的一大批苏联二战电影的一部名字就叫做《狙击手》,女主角是个亚裔,明显不是斯拉夫人,(黑头发、单眼皮),淘宝上有卖的,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片头洗澡的女兵裸体被德机扫射.......同时期还有一大批不错的片子:《名令不许开火》,《空降兵》,《红日》等等1943年秋天,刚刚走出中央女子狙击学校校门的阿利娅和她的好姐妹们一起被派往与德军对峙的前沿阵地。在摸黑前往四营阵地的路上,阿利娅与同样被派往四营任指导员的巴尔曼中尉走到了一起。 在四营和斯杰番大叔一起战斗的日子里,阿利娅开始尝到了亲手击毙德军狙击手的欣喜滋味,而斯杰番大叔的牺牲更是激起了阿利娅仇恨法西斯的怒火。1944年新年刚过,围歼德军最后一个军事工地的战斗打响了。在科姆巴特少校光荣牺牲后,阿利娅振臂一呼,第一个冲进德军的阵地,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阿利娅在战斗中却光荣牺牲。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女子狙击手们,阿利娅被授予苏联女英雄称号。 本片将把一位英姿飒爽、有爱有恨的女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容简介配音: 国语字幕: 中文(简体/繁体)详细内容: 从苏军狙击手学校毕业的阿利娅,结束了实习团的生活,来到了前线,德军也派了一名叫戈廖克的狙击手 ,他经验丰富,枪法极准,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消灭德军狙击手,阿利娅在老兵斯杰番的帮助下,想 出了许多对付敌人的好办法,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打死了德军的狙击手·碟数:1·区域:6·DVD面数:1·DVD层数:1·条码:8·文像进字:(号·ISRC:CNG·出版社:峨眉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包装:简装·介质:DVD·Color:彩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二战中苏联死了多少人_百度知道
二战中苏联死了多少人
按默认排序
按时间排序
日,德军突入苏联,德军坦克师和步兵师,如潮水般向前奔涌。苏军丧师失地,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二个月灭亡苏联。
波罗的海地区沦陷
战争初,苏联各条战线都是乱糟糟的。西北战线,两个星期苏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西部战线也好不了多少,苏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基辅战役苏军60万人被俘
苏联南方战线败得更惨。日,基辅战役失败,苏军60万人投降被俘。士兵惊慌失措,自动放弃阵地逃跑。苏军西南方面军损失70万人。斯大林长子雅可夫、朱加施维里,是第14装甲坦克师的连长,于7月16日,在维布斯克附近与几千名官兵同时被俘。红军士兵自动投向德军。
乌克兰沦陷
德军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9月15日,德军在洛赫维察地区(乌克兰),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血战10天,苏军少数突围,45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与参谋长图皮科夫阵亡。德军占领乌克兰全境。
开战头4个月苏军损失数字
1941年6月------+7月,损失65万余人,8月损失69万余人,9月损失49万余人。德军掌握制空权,6月至9月,苏军损失战机8166架,占战争爆发时苏军战机总数的96%
苏军集体枪杀士兵和处决将军
为了制止官兵溃逃和投降,苏军统帅部下令第24集团军竟一次集体枪杀600多名红军士兵。1941年7月,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4名苏联将军死刑并立即执行: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大将巴甫洛夫;西北方面军参谋长、少将克里莫夫斯基赫;西北方面军通讯主任、少将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团军司令、少将科罗布科夫。1956年苏军总参谋部为以上4人平反昭雪,除去强加于他们头上的“贪生怕死”“指挥错误”的罪名。
1941年—1942年,苏军共有47名少将以上高级将领失踪,其中大部阵亡,少数在德军集中营受折磨,生还者受审查遭枪毙。1943年,苏联共拘留审查93万余人,其中军人58万余人,平民34万余人。
克里木地区和黑海里海沿岸地区沦陷
斯大林对苏军官兵的镇压没有达到制止苏军溃败的目的。德军占领乌克兰后继续向前推进,日,人数和力量都比苏军差一半的德军,沿费奥西亚湾海岸发起攻击,苏军又指挥不当,又导致一场大悲剧。12天时间,苏克里木方面军伤亡17万余人,损失坦克347辆,大炮3476门,飞机400架。德军以少胜多,占领上述地区。苏军克里木惨败后,苏军元帅库利克、上将戈尔多夫,被捕受审并被处决。1957年为他们平反昭雪,恢复军衔。苏共中央认为,指挥错误的责任不应由他们承担。
1942年5月,苏军哈尔科夫惨败,被俘伤亡23万人,损失坦克775辆,大炮5000多门。
苏军被俘人数
希特勒于1941年11月扬言“我只要说出俘虏人数,就足以说明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们不到半年就俘虏了360万人”。西方学术界有关二战中苏军战俘数字,1941年6月—1945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16万人,开战半年约300万人。希特勒的数字夸大了一点。
列宁格勒饿死居民100万人
1941年7月—1944年8月,德军40个师围困列宁格勒900天,苏军无力破围,仅饿死的居民超过100万人,死于炮火的更不计其数,比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更惨!
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
苏军制止住敌人的进攻和苏联的损失
德军4次突破苏军4道防线,兵临莫斯科城下,突进至斯大林格勒。苏军经过515天的苦战,终于在1942年11月底制止住了德军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使反法西斯战争出现历史性的转折。至此,苏联西起波罗的海,东至高加索,南至黑海沿岸的大片国土沦陷,整个富饶的欧洲平原被德军占领。苏联有1700个城市和市镇被破坏,有7万多个村庄被烧毁,有3万多个工业企业、6万5千公里铁路被炸毁,有10万多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成废墟,经济损失7000亿卢布。二战苏联死亡人数为2700万,其中有1000万人阵亡和被俘后遭杀害。
百度知道还有6条回答
当年的苏联在二战期间到底死了多少人至今还是个迷斯大林时代公布的苏联在二次大战中的死亡人数是1000万人,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数字已经改为2700万人。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联当时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200万人。目前,非常重要的苏联情报机构和苏共的档案至今仍没有被解密
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
(1) 苏芬战争(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军死亡8.75万,伤病26.49万人次,失踪3.93万人。
(2) 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军死亡681.7万,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1832万人次。
附:苏德战争双方历年损失数:
1941年:德军损失90万人。其中死亡30万人、被俘或失踪数千人。
苏军损失447万人。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或失踪234万人。
1942年:德军损失200万人。其中死亡50万人,失踪或被俘约10万人。
苏军损失737万人。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
1943年:德军损失290万人。其中死亡70万人,被俘或失踪约20万人。
苏军损失786万人。其中死亡194万人、失踪或被俘37万人。
1944年:德军损失300多万人。其中死亡123万人,被俘或失踪约60万人。
苏军损失688万人。其中死亡160万人、失踪或被俘17万人。
1945年:德军损失300多万人。其中死亡107万人,被俘或失踪约70多万人。
苏军损失301万人...
苏联二战共有2680万人死亡,其中正规军队死亡人数有890万人(一说1400万人),民兵人数大大超过这个数据,其余是平民。二战苏联士兵死亡人数一直是个争论很大的问题,因为在卫国战争时期,许多平民男子和妇女被临时编入了红军,所以很难说清他们是正规士兵还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万和1400万两种说法,不过西方认同前种说法的多。其中死于苏德战场的士兵有880万左右;死于苏日战场的有1万人不到;死于苏芬战场的有近9万人。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41%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伤亡在6000万,其中死亡270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866.84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苏联伤亡多为男性,导致战后的苏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据俄罗斯最新公布的数据,二战中苏联平民死亡2600万,军人阵亡800多万,失踪500多万。如果这失踪的军人不是已经算在了阵亡中,那么苏军死亡数目在1400万(因为失踪就差不多意味着死亡)。加上平民,二战中苏联共牺牲4000多万。
其他类似问题
二战:穿越小说的相关知识帖子主题:[原创]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共&39731&个阅读者&
军号:1401104 工分:887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二战德军针对苏联制定了“巴巴罗莎”计划,并付诸于实施后一举打到莫斯科城下,但由于苏军的顽强防守和俄罗斯的严寒,莫斯科没有拿下,这个计划最终也没有最终实现。导致德军“闪电战”的破产,被迫进入持久战。之后又兵败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而苏军在“十次打击”之后,最终攻克柏林。过程虽然曲折,但我们来比较一下苏德双方的国力,装备,损失和战场的表现,就不难看出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双方的实力 人口 德国战前,控制了近25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亿人口,其中德国人有5000万左右,苏联战前,包括入侵芬兰和波兰后新并入了一些地区,共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亿。去掉占领区人口,苏联人口是德国的4倍。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计算,苏联当时拥有3000万20岁至40岁的男性人口。以此类推,同状态德国人,应该不会超过700万人。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战争后期十分明显,苏联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仍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观损失远远小于苏联的德国,虽然运用了独特而有效的动员方法,且把征兵年龄宽限到17至61岁,但也只动员起了1000万人,之后就再也无法动员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说是耗竭了兵员,导致战败。国力和军工生产力 德国的生产能力和军工生产能力不及苏联,以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坦克生产量为例,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为完成德国开战以后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达到800-1000辆/月,最低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军工厂一再努力,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苏军,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就曾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就能生产的坦克22辆,而全苏联坦克的月产量是惊人的1500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这种差距在战争爆发以后还会进一步的放大,成几何级数的放大。战略资源 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特别是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但除了罗马尼亚油田以外德国缺乏稳定的产油地。苏联国土面积广阔,各种资源,稀有金属一应俱全,并有高加索有点源源不断地原油供应,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较安全,德军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曾经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没能影响到它源源不断地运出原油。外来援助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双方所获得的外援。德国从其盟国和仆从国也获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国的卡车,捷克的枪械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但这些远远不能和苏联在战争中获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认苏两卫国战争的胜利,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援助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以下是苏联所获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简单清单:飞机18865架:美国援助15,481架,英国提供3384架。总共援助18,865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大约有17,000架。坦克1.3万多辆:美国提供了7057辆,英国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辆。另外,也是最关键的西方提供了极其先进的光学瞄准器具及火炮技术,使苏联坦克的质量上了一个台阶。特别是在苏德战争初期,数天内苏军就损失了数千辆坦克,英美及时地向苏联提供了1000多辆坦克。其中英国750辆,美国180辆。这些坦克直接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大炮:15000门 ,其中美国援助了7944门红军最缺乏的高射炮。另外英美等西方国家还向苏联提供了许多其他作战物资:据不完全统计包括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和11,075节车厢, 8700多辆拖拉机,4.7亿多发子弹和炮弹,1981辆机车和35万多台机床,汽车轮胎高达3,606,000件。35,800台无线电设备、1196部雷达和329部声呐。还有不计其数的军装军靴御寒装备,仅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就给苏联运送了150万双军靴,10500吨制靴皮革。各种战略物资,钢铁稀有金属也源源不断的输往苏联。包括87,600吨铜。虽然这些数字是英美等国单方面提供的,有很多夸大和不实的成分,但可以说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了自己的能力帮助红军,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战后出于政治原因苏联否认了这些。这些也曾经得到了红军传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帅的认可。兵力装备 有人把德军初期的胜利归结为兵力和装备的压倒性优势,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胜”的基本战争观念,但这并不是事实,我们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兵力兵器的优劣。战前,德军在苏德战线上拥有190个师550万人,其中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4300辆,火炮42000门,作战飞机4980架。苏联拥有180个师540万人,其中有6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24000辆,火炮3.75万门,作战飞机7000架。双方兵力基本相当,火炮德国占优,飞机苏联占优,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占了绝对优势,这还没有考虑,苏联的生产能力,在战前苏联的飞机月产量就达到了1200架,动员以后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几倍。坦克 我们提出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作用最关键的,也是一般被认为德国最强的兵器来比较一下。不仅在数量上苏联大大占优,达到6:1,且质量上的优势更大。当时德军装甲部队还没有强大的5号(豹式)和6号(虎式)坦克,那要等到43年以后的,他们只有3号和4 号中型坦克,他们的性能远落后于苏军已经大量装备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尤其是后者,这种坦克德军几乎没有一种坦克或者反坦克武器可以对付,曾经出现过一辆KV-1(另一种说法是KV-2)式阻挡一个德国步兵师整整两天的说法。德国3号4号坦克的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尽管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十分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且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但4号等坦克性能的劣势是无法回避的,这也是德军兵败莫斯科的原因之一。T-34坦克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配有1门75毫米主炮,辅助武器为2挺7.62 毫米机枪,车长8.15米,车宽3.00米,车高2.72米,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速度5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468公里,越障碍高0.75米、越壕沟宽2.49米、爬坡35度。而且这种坦克耐用性可靠性都很好,操作简单,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生产,整个战争中共生产了53000辆,是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型坦克,在战争后期他们甚至还可以凭借数量的优势和虎式,豹式一较高下。德军马克4型坦克战斗全重23吨,乘员5人,配有1门76毫米主炮,辅助武器为2挺7.62 毫米机枪,车长6.63米,车宽2.88米,车高2.68米,发动机功率300马力,最大行驶速度4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10公里,越障碍高0.6米、越壕沟宽2.2米、爬坡30度。两者的差距十分明显,单看全重就不在一个级别上,但即使是这样,德国4号坦克在41年开战的时候也只有几百辆而已,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是性能更加糟糕的,装有37毫米炮的马克3型中型坦克,但数量仍然严重不足。所以德军的1号2号轻型坦克也大量被编入装甲师并成为了真正的中坚力量,2号坦克全重不足10吨,火炮口径都只有20毫米,1号坦克全重不足6吨没有火炮,只有2挺7.60毫米机枪,根本不适合坦克战,只可以作为支援坦克使用。另外德军坦克的可靠性不强,出勤率不足一半。综上所述,如果把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取得的巨大胜利归结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和坦克,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苏联坦克的数量,质量都超过了德军。那问题来自哪里呢?是德军先进的战争理论,高素质的官兵和苏军自己的失误。德军的战术 德军很好的执行了现代机械化战争理论及大纵深穿插理论,他们的坦克虽然不好,但是却很好利用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大胆穿插,以“钳型”攻势穿插苏军后方,分割合围苏军,在空军“斯图卡”和步兵的配合下,大量消灭苏军,俘虏多达几百万,击毁万余辆苏联坦克。坦克最早出现时用来支援步兵的,但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的富勒将军在起著作《装甲战》中提出:坦克部队应该从单纯协同步兵突破敌人坚固防线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在战场上应合理利用其火力、速度、防护力的优势独自承担一部分打击作用。当时这种学说并没有引起西方各国的重视,只有法国的戴高乐上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建立职业军》一书,可惜由于法国当局的愚蠢和保守,戴高乐虽然几经努力,四处奔走游说,但换来的只有白眼,冷遇和大压。相对于英法的无视和排斥,德国将领们,包括希特勒本人则表现出了足够的开拓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将军,他将富勒和戴高乐的理论与自己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机械化战争形式:“在战争中装甲兵部队应承担尖刀任务,在战役层面上打开战役缺口,尔后利用其机动性优势不顾侧翼迅速向敌后发展,瘫痪敌后勤指挥系统,由摩托化步兵跟随其后填补战场空缺,最后装甲部队回应配合步兵完成对敌一线主力的包围歼灭。这也是二战时期德军自始至终所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德国陆军装甲部队横扫欧洲的理论基础,先进而且合理。德军的战斗素质 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王国的军事体制,德军本身就是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军队,并且在欧洲战场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有很出色的指挥官和具有顽强战斗精神且具有战斗技能的士兵,其装甲部队更是拥有熟悉机械化战争的军官和大量技术出色的坦克车组。所以德军可以在很困难得情况下仍然能坚持完成任务,比如:由于连续作战和恶劣气候,在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很多德军师都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力量了,但他们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意志继续进攻。另外德军拥有很多优秀的坦克车组,他们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大大弥补了装备数量和质量的劣势。而苏军呢?大清洗 大清洗都已经了解了,这里就不多叙述了,大清洗几乎整个消灭了苏联红军的所有的中高级军官,引用一组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其中枪决了5名元帅中的3人,包括有“红色拿破仑”之称的红军总参谋长,优秀的坦克专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16名集团军军长中的15名、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大清洗之后很多陆军师中军衔最高的军官竟然是大尉,这个军衔在红军中一般会授予连长,最多不超过营长。营长如何指挥一个师?苏军格里戈连科将军的一段话:“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它的高级指挥干部在任何一次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有受到这样大的损失,甚至全军覆没的结果也不至于如此。就是缴械投降的法西斯德国和帝国主义日本所损失的高级指挥干部也比这少得多。”放弃先进的战术理论 大清洗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使红军失去了一大批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级指挥员,而且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所倡导的先进战术也被推翻。战前相对于保守的英法,苏联的战争理论并不差,而且很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曾经系统的阐述了装甲兵大纵深穿插作战的理论,元帅和他的部下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苏联在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理论,特别是在大纵深穿插理论处于很领先的地位,并且在全世界率先成立了坦克机械化军。但随着元帅的被清洗,他的理论被推翻,坦克军也被解散,再次分散到步兵师,负责支援步兵,苏军又回到老路上。而后来元帅所倡导的战术正是德军古德里安将军和霍特将军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在苏联运用的,并且成功的在基辅会战中歼灭了苏军西南方面军,打开了莫斯科的大门。基辅会战基本就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实战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苏军的战斗素质 在国家危亡之际,红军官兵,至少部分红军官兵,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值得称道,但作战需要勇气也需要专业的作战技能,红军士兵的作战技能不如德军士兵,且由于大清洗,军官素质差,缺少经验。仓促间苏联不得不将没有经验的新兵甚至老百姓送上战场,虽然延迟了德军的攻势,但也大大增加了自身伤亡,而且根本无法最终而知对方的进攻。影片《兵临城下》的前20钟也表现了这种现象,虽然这只是电影,而且也是在故意丑化苏联。但用新兵甚至老百姓消耗德军精锐部队的战术,苏军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还在采用。最糟糕的是苏军对坦克手,这种当时的技术兵种,被苏军当作消耗品使用,导致大量训练不足的坦克手成为德军王牌车组的战绩,战场上新手的结局只有两个,一个是成为老手,另一个就是成为老手的战绩。而且从被击毁的坦克中逃生的坦克手还要参加步兵进攻,增加伤亡。好在苏联坦克操作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训练,这也是红军取胜的原因之一。德军初期胜利的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其他的原因。斯大林的指挥 斯大林战争初期死抱“苏军应该进攻”的理念不放,命令前线苏军盲目反击,导致大量集结准备反击的苏军师,被德军“斯图卡”攻击机和装甲部队消灭在公路上。以后又刚愎自用,拒绝朱可夫等人的正确意见,甚至把持不同意见的朱可夫发配到不打仗的预备队方面军做司令。虽然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表现出了苏联的决心,一定程度挽救了苏联,他不愿放弃基辅等地,又导致基辅,斯摩棱斯克等会战的失败,使人数并不落下风,且准备更好的苏军大量被歼,被俘者的数字更是巨大。好在总算随着一场一场的大败惨败,斯大林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逐渐放权于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扬,瓦图京等等有能力的将领,也是红军之后重掌主动权的原因。这里需要提一下有些争议的基辅会战。基辅会战 有种说法说是基辅会战耽误了向莫斯科进军的时间,在战争爆发以后本有机会一举拿下莫斯科,但却分兵攻打其他目标,等回过头想占领莫斯科时,最佳战机已失。不过希特勒先攻打其他目标也非完全没有道理。基辅战役歼灭的是红军西南方面军,而西南方面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莫斯科的大门,他的装甲部队十分强大,甚至不次于整个德军。西南方面军仅仅坦克师就有12个,摩托化师6个。红军中再也没有哪个方面军的装甲部队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以德国第二,三坦克集团军歼灭西南方面军的战果来看,它也是相当强大的:德军共歼灭两个集团军全部、一个集团军大部共计22个步兵师,7个坦克师、6个摩托化师,先后俘虏了29万苏联军人,包括数名军长和师长;俘获和击毁苏军坦克2500辆,火炮1500门。如果德军不顾一切的冲向莫斯科,他仅在苏联境内就有一千多公里的补给线怎么办,西南方面军可以毫不费力地切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线,而德军的结果将和拿破仑的法军一样。没有拿下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乃至输到整个战争的原因,除了双方悬殊的实力差距,也有客观原因。严寒 这点记录多多,不必再说了,倒在冰天雪地俄罗斯大草原上的精英部队不止一支,包括拿破仑的法军和查理十二的瑞典大军(瑞典曾经也是欧洲军事强国,与俄国争夺国欧洲的主导权)。狂妄自大 当莫斯科战役正在进行的时候,希特勒就狂妄地宣称,即使莫斯科投降,我们也不接受。他计划把莫斯科变成一个湖泊。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能力太强的时候,就会自信,但自信过度膨胀也就成为了自负,骄兵必败这个理论在什么时候都适用。也可以德国败给了自己,败于过于狂妄。没有实行全面的战争动员 希特勒如果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战争总动员,德国并不是没机会,完全有可能一口气推到苏联远东。但狂妄的希特勒没这样做。在战争中,德国本土还是歌舞生平,大量的资源被用来生产奢侈品。而苏联则是一切为了战争,全民皆兵,男人上战场,女人生产武器装备。纳粹的信仰决定了他们追求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即使在战争中也不愿意放弃。等到了43年发现形势不妙,才实施总动员的时候,可惜为时已晚,而且美国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简单的说就是随便轰炸,以前的空袭只针对军事目标)也抵消了这种总动员的努力。种族主义 这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但凡是都有它的两面性,种族主义确实凝聚了德意志民族,使其爆发了难以想象的强大的潜力,短短几年横扫欧洲,消灭800万盟军,占领了几十倍于自身国土的面积。但它又盲目的排外,使德国失去了大批非德意志民族的人才,其中包括爱因斯坦。这上面的损失是难以估量,难以衡量的。战争是人的较量,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由于种族主义,德国在苏联大量清洗犹太人,斯拉夫人,这激起了苏联人民广泛的敌对情绪,同仇敌忾,打击德军。未能利用苏联内部矛盾 如果德国能够采用的正确的政策,抓住了对苏联的弱点进行打击,苏联确实有很大的可能会瓦解。当时苏联政权并不十分牢固,国内的敌对势力还很有市场,但德国没有注意到这些,到最后竟然出现了,俄国白匪军将领号召国民保卫苏联的情况,要知道苏联红军和白匪军的仇恨绝对要比苏德矛盾深多了。希特勒是痛恨布尔什维克的,他为什么不利用苏联内部那些同样痛恨布尔什维克的人呢?这其实仍然是由于过分的种族主义而引起的,同样是缺乏策略的表现。因为过于自信而没考虑除了军事手段之外的方法,而且看来德国人也确实不精于此种谋略吧。小结 德军利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和苏军的失误,加上德军装甲部队新战术的合理运用,一举打到莫斯科城下,歼灭了数百万苏军,击毁和缴获了12000辆苏军坦克,已经是大大的成功了。但精疲力竭的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还要面对更多的苏军和苏军坦克,后面的事情也只能是尽人力,而听天命了。而且即使德国拿下莫斯科。也很有可能会陷入持久战。德国战争初期取得胜利的战术基础就在于闪电战,如果闪电战变成持久战,失败的机率就会大增。德国错误的估计英国抵抗的决心,错误的估计苏联的实力,这都是致命的战略错误。最终导致战争又闪击战转为持久战,后来直至美国参战,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两线作战,柏林的陷落也就在所难免了。二战德国对苏联战争的胜利可能性本来就很小。双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德国都无法和苏联比,其次苏联的领土纵深大,德国就算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战役取得胜利,拿下高加索油田,后面还有洗不利于,还是会陷入持久战。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莎”计划最后没有达到它的战役目的,但也不能说他是完全失败,德军的进攻到达了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位置。德军已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一两个奇迹改变不了最后的结果。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1984 工分:35810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二战的东线就是一大汉被一个精壮小个子趁他没留神时突然跳起来被插眼睛戳鼻孔踩脚面撩阴腿给打晕了,凭着肉大身沉抱着脑袋蹲在墙角挺过了一顿暴打,小个子抡了一阵王八拳后也累得气喘吁吁。大个子缓过气来一屁股把小个子给坐死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81015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5楼&德国人是7200万多,加上吞并后领土的德意志族人,是8000万,根本不是LZ所说的5000万。而苏联加上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总共人口不到1.9亿。加上6月22日后不久,就是丧失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密集的西部领土,斯大林能掌握的兵源、工业劳动力仅仅不过1亿而已。德国即便不算占领区的劳动人口,光本土的8000万对斯大林1亿人,也根本没有太多的劣势,更别提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的支援。可以说德国是在人力资源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人力资源劣势的苏联击败,完全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6楼&你忘了元首是个业余的军事爱好者苏联6月22日以后,青壮年大多数加入军队,老人妇女儿童全部进入工厂,而且还是三班倒,连刑事犯、政治犯都参与卫国战争,举国上下开足马力。而德国呢,妇女全部待在家里(小胡子掩耳盗铃解决失业手段之一),工厂八小时有条不紊。军队中上百万后勤办公司人员雷打不动,二线部队不肯去东线,更不要提集中营浪费数百万劳动力和庞大资源。德国不战败才没天理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28505 工分:773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德俄之战,唉!!!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能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49632 工分:288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德军中排在前列的王牌飞行员多是在东线产生,东线击落100架苏军飞机和西线击落100架盟军飞机一样吗?马匹在德军中的地位特殊,前方是机械化开路,后方马匹补给,距离现代化战争还有一定距离!冬天对双方来讲都是一个问题,德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苏联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精密的武器装备需要时时保养,苏联的波波沙适应性更强!党卫军和国防军是两个性质的军队,绝大多数情况下党卫军会狂热到最后!苏联有100万人充当白军,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对德军的到来很积极,看来斯大林的集体公社并不是深入人心!武器决定不了战争胜负,人也决定不了战争胜负,实力才会决定战争胜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46849 工分:2430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此标题明显错误,德军是两线作战的,与苏军作战的仅仅是东线德军。应该修改为“为什么东线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07663 工分:9319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因为苏联有美国的支援,包括英国,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援,它们两个早就被德国干掉了,还有中国,如果没有美国,单挑中国也不是日本的对手,美国地理环境优势 自然资源和经济科技生产力水平太强大,一旦全面发飙无人能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600046 工分:1039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反正苏联赢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547702 工分:38
左箭头-小图标
26楼& 战前,德军在苏德战线上拥有190个师550万人,其中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4300辆,火炮42000门,作战飞机4980架。苏联拥有180个师540万人,其中有6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24000辆,火炮3.75万门,作战飞机7000架。数字瞎编。
实际上,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的时候,德军是152个师又4个旅,仆从国军队37个师,加起来也不过305万人。德国师的编制是1.5万人左右,190个师怎么可能有550万人?坦克一共就3652辆,火炮情况不清楚,飞机数量基本上差不多。战争开始的时候,苏军西部边境一共是180个师又1个独立旅,总计270万人还不到。所以说,关于军队数量,完全是瞎编的。估计是从某些书上抄来的,也不和那时候具体的战时编制作比较就直接饮用上来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7429 工分:52423
左箭头-小图标
战前,德军在苏德战线上拥有190个师550万人,其中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4300辆,火炮42000门,作战飞机4980架。苏联拥有180个师540万人,其中有6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24000辆,火炮3.75万门,作战飞机7000架。数字瞎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86880 工分:25863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希特勒的智商、情商都远不如斯大林。希特勒无非就是在公众面前做做演讲、耍耍嘴皮子而已,靠这个就能打胜仗?那老母猪也能爬上树了。虽然我是个反希特勒的人,但我仍然觉得希特勒的才干至少不输给斯大林。而且,希特勒麾下也是名将如云,部队战斗力更是当时一流。希特勒在二战中因为他的“神经质”出了不少“疯着”,连累德军的名帅悍将吞下苦果。同样,斯大林因为他的刚愎自用也屡屡“昏招”,曾令苏军蒙受巨大损失。如果不是因为他是战胜国一方的大国领袖,加上我们曾对他的夸张美化,我们甚至可能会认为斯大林不如希特勒。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072888 工分:2016
左箭头-小图标
德国人是中量级拳击高手,老毛子是重量级的,虽然技术糙一些,但应了中国人的老话,一力降十会。级别的差距不是技术能弥补的,何况元首两线作战,另一个对手也是重量级的,不失败真的没天理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076868 工分:28
左箭头-小图标
首先苏联国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战略防御纵深大,生产能力强,人口多,也就是炮灰多,比消耗,强大的德军不是苏联的对手,而且英美还在后面支持,德国焉能不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600046 工分:10394
左箭头-小图标
苏联的抗击打能力太强了,况且是共产主义集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53208 工分:11796
左箭头-小图标
樓主發這篇文章有點意思。以古為鏡,以人為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07663 工分:9319
左箭头-小图标
因为苏联有美国的支援,包括英国,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援,它们两个早就被德国干掉了,还有中国,如果没有美国,单挑中国也不是日本的对手,美国地理环境优势 自然资源和经济科技生产力水平太强大,一旦全面发飙无人能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68165 工分:7933
左箭头-小图标
德国要面对的远比苏联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28505 工分:7737
左箭头-小图标
德俄之战,唉!!!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能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246849 工分:2430
左箭头-小图标
“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此标题明显错误,德军是两线作战的,与苏军作战的仅仅是东线德军。应该修改为“为什么东线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600046 工分:10394
左箭头-小图标
反正苏联赢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29127 工分:25215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希特勒的智商、情商都远不如斯大林。希特勒无非就是在公众面前做做演讲、耍耍嘴皮子而已,靠这个就能打胜仗?那老母猪也能爬上树了。楼主小心德粉和元首粉来咬你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917872 工分:610390
/ 排名:1000
左箭头-小图标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希特勒的智商、情商都远不如斯大林。希特勒无非就是在公众面前做做演讲、耍耍嘴皮子而已,靠这个就能打胜仗?那老母猪也能爬上树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81015
左箭头-小图标
5楼&德国人是7200万多,加上吞并后领土的德意志族人,是8000万,根本不是LZ所说的5000万。而苏联加上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总共人口不到1.9亿。加上6月22日后不久,就是丧失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密集的西部领土,斯大林能掌握的兵源、工业劳动力仅仅不过1亿而已。德国即便不算占领区的劳动人口,光本土的8000万对斯大林1亿人,也根本没有太多的劣势,更别提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的支援。可以说德国是在人力资源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人力资源劣势的苏联击败,完全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6楼&你忘了元首是个业余的军事爱好者苏联6月22日以后,青壮年大多数加入军队,老人妇女儿童全部进入工厂,而且还是三班倒,连刑事犯、政治犯都参与卫国战争,举国上下开足马力。而德国呢,妇女全部待在家里(小胡子掩耳盗铃解决失业手段之一),工厂八小时有条不紊。军队中上百万后勤办公司人员雷打不动,二线部队不肯去东线,更不要提集中营浪费数百万劳动力和庞大资源。德国不战败才没天理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782011 工分:33
左箭头-小图标
帖子看到一个错误,俄罗斯现在1707万平方公里,苏联有2000多万,德国什么时候成了2000多万了?失误了你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iPhone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85106 工分:1236
左箭头-小图标
5楼&德国人是7200万多,加上吞并后领土的德意志族人,是8000万,根本不是LZ所说的5000万。而苏联加上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总共人口不到1.9亿。加上6月22日后不久,就是丧失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密集的西部领土,斯大林能掌握的兵源、工业劳动力仅仅不过1亿而已。德国即便不算占领区的劳动人口,光本土的8000万对斯大林1亿人,也根本没有太多的劣势,更别提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的支援。可以说德国是在人力资源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人力资源劣势的苏联击败,完全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德国的盟友不靠谱,而苏联的工业实力未有大损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37876 工分:14855
左箭头-小图标
5楼&德国人是7200万多,加上吞并后领土的德意志族人,是8000万,根本不是LZ所说的5000万。而苏联加上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总共人口不到1.9亿。加上6月22日后不久,就是丧失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密集的西部领土,斯大林能掌握的兵源、工业劳动力仅仅不过1亿而已。德国即便不算占领区的劳动人口,光本土的8000万对斯大林1亿人,也根本没有太多的劣势,更别提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的支援。可以说德国是在人力资源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人力资源劣势的苏联击败,完全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你忘了元首是个业余的军事爱好者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81015
左箭头-小图标
德国人是7200万多,加上吞并后领土的德意志族人,是8000万,根本不是LZ所说的5000万。而苏联加上波罗的海三国、西乌克兰,总共人口不到1.9亿。加上6月22日后不久,就是丧失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密集的西部领土,斯大林能掌握的兵源、工业劳动力仅仅不过1亿而已。德国即便不算占领区的劳动人口,光本土的8000万对斯大林1亿人,也根本没有太多的劣势,更别提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的支援。可以说德国是在人力资源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人力资源劣势的苏联击败,完全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62948 工分:76446
左箭头-小图标
二大原因让德军永远无法战胜苏军,第一苏联人口比德国多出四千万,第二当时的苏联也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苏联人口基数大让苏军的扩编得到了源源不尽的得到补充,而德军的兵员补充根本就不足。而苏联的强大工业也为苏军战胜德军供给了远比德军更多的武器装备,仅以坦克火炮二种重武器为例,苏联的T34坦克卡秋莎火箭炮就能大量生产大量用在苏德战场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1984 工分:35810
左箭头-小图标
二战的东线就是一大汉被一个精壮小个子趁他没留神时突然跳起来被插眼睛戳鼻孔踩脚面撩阴腿给打晕了,凭着肉大身沉抱着脑袋蹲在墙角挺过了一顿暴打,小个子抡了一阵王八拳后也累得气喘吁吁。大个子缓过气来一屁股把小个子给坐死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49632 工分:288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德军中排在前列的王牌飞行员多是在东线产生,东线击落100架苏军飞机和西线击落100架盟军飞机一样吗?马匹在德军中的地位特殊,前方是机械化开路,后方马匹补给,距离现代化战争还有一定距离!冬天对双方来讲都是一个问题,德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苏联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精密的武器装备需要时时保养,苏联的波波沙适应性更强!党卫军和国防军是两个性质的军队,绝大多数情况下党卫军会狂热到最后!苏联有100万人充当白军,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对德军的到来很积极,看来斯大林的集体公社并不是深入人心!武器决定不了战争胜负,人也决定不了战争胜负,实力才会决定战争胜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3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连2苏军战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