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天使头上的光环叫什么为什么会有一圈光环,与外形人有什么关系

念佛的人,头上就有佛光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如果众生的心里时常忆念佛,纵使现在没有看见佛,将来就一定会见到佛。我们念佛,就离佛不远,而且不需假借其他方便法门,自然会开悟心性。好比在衣服涂洒香料或者香水的人,身上也定会感染香气。这叫做‘香光庄严’!”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佛、无量光的圆满觉者”。他时常放出无量的光芒,照摄十方世界的众生。当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悲愿有深刻的体悟和信心时,我们就会一直沉浸在佛光普照中,感受佛的慈悲与详和。当我们诚心念佛时,我们的身上也会散发出不可思议的佛光。
  下面,我们就举一些实例来说明:
  偶然一念 光十余丈
  桐城有两个人,结伴到外地去。有一人死了,他的同伴把他埋葬,并且把他的钱送回去还给他太太。那位死者的太太起疑心,那死者的同伴很悲愤,便前往埋尸的地方去祭拜并且哭泣地诉苦。
  死者的鬼魂出来跟他对话,就像生前跟他说话一般,于是鬼魂跟他回家作证。
  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件意外,他偶发一念阿弥陀佛,鬼魂大叫:“你为什么放光吓我?”那人又念了几声。鬼魂说:“你一念佛,胸前每次都放射出五色光明高十多丈,令我心目昏眩,不能再靠近你了,你回去跟我太太说,要她自己来见我,我一定为你作证替你洗刷冤情。”
  鬼魂的同伴于是恍然大悟,便出家了,后来成了高僧。真令人赞叹啊!才一念佛,便放出光明,所以寿昌大师说:“念佛心当下便是佛啊!”哪里是现在念佛,他日成佛啊!可惜鬼魂不曾种善根,不曾闻佛名,所以才恐怖。如果本着“念佛心即是佛”的这种人,依着念佛的善缘,怎么不会往生呢?
++++++++++++++++++++++++++++
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是姓沈,在家时就有学佛、念佛。
有一日,他的隔壁有一老人过世,他的子孙为他牵亡,牵亡的时候,仙婆替亡者说话。他觉得很稀奇,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叫沈居士,他也去听那个人替亡者说话。他站在旁边,后来想到:「我是念佛的人,现在我没有念佛,这样不好。」自己的心随时就提起正念,心中在默念阿弥陀佛,继续在念佛。他一念佛,那位仙婆就说了:「像沈先生这样用功,这样修行,就不必烦恼不会作佛,将来一定能够成佛!」沈居士听到,吓了说:「我默默地站在这里,你怎么会知道我有修行?」仙婆就说:「有啊!我知道现在你在念佛。」「你怎么知道我在念佛?」仙婆说:「你心里一念阿弥陀佛,你的头上就放出光明来。光明中就有一尊阿弥陀佛站在那里,非常慈悲,光明灿烂。所以我知道你心中在念佛。」
由此可见,我们凡是念佛,我们头上就放光,头上就有一尊阿弥陀佛在那里,时时加持我们。所以有人说晚上走路,一个人走会怕的时候,就认真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不会怕。若一念阿弥陀佛,头上就放光,光明中有阿弥陀佛,所有的邪魔鬼怪都会远离,就不会伤害你,所以念佛现在就得到广大受用,头上时时放光,佛时时在头上来加持,这是非常难得。
&& 摘自会性法师灵山寺佛七开示
&&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
念佛放光故事集
日 星期五 00:06
念佛放光故事集
念佛放光事例
美国特异功能人看见念佛人口中发光
有一位美国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学神通的人」,他说他看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口中都会现一道光明出来;有诚心的人,所现的光明很大,大到几乎能把整个地球都包起来;没诚心的人,所现的光明就很微小,噗一下、噗一下,微弱的光而已。
还看到诵念大悲咒的人,在其屋顶上都会有无数的佛菩萨在聆听着,等到结束时,佛菩萨才渐渐的离去。学神通的美国人说:因为他看到如此胜境才来学佛的。
  民国初年,諦闲老法师住持观宗寺。门下有一僧人名志诚,平素很慳,多年来存银洋多枚,甚珍视,朝夕携之,不离身边,以致影响其参禪用功。
  一旦患病,為阴曹捉去,二鬼逼其自前殿搬银至后殿库房,搬了半天,又坐下来休息。志诚以自己生前,贪心未了,耽误用功,现时人已死,有银亦无用,甚悔之。对被逼搬银事,无心去做。稍后,二鬼来,见志诚工夫未做妥,甚怒,猛以膝头撞之,志诚觉痛楚,随应声念「阿弥陀佛」一声,顿时阴曹,全现金光,惊动阎王出现,询之,知為二鬼偷懒。又知志诚贪银,被抓来做劳役,阎王斥之,二鬼遂将志诚放回。
  志诚在世,死去半日復回,详言阴曹事,知為心繫银锭所误,遂发心精进念佛,痛改前非,终获修成。
(大光法师《临终助念法》)
-----------------------------------------------------------------------------
5岁半男童见念佛屋顶有光
小朋友早上一来就嚷嚷肚子疼,我让他躺在床上,我用手放在他肚子上念阿弥陀佛,因为我自己哪不舒服也用这个方法会有所缓解.念了一会儿,他指着屋顶说,你家怎么有灯灯呀,我说对呀,屋顶上就是有吊灯呀,他说不是,是灯灯,就象过年时放的花,是白色的光.我问他还疼吗,他说不疼了就活跃地在屋里跑着玩了.一会儿我问他还有光吗,他说比刚才暗些了.下午,我们在另一间屋子里玩,我问他怎么你能看得见光,我看不见?现在那间屋里还有光吗?他连忙跑过去看,说没有了.他回到这间屋子后,我又念起阿弥陀佛,他指着屋顶说又有光了,是桔色的,为什么一念阿弥陀佛就有光呀,他很奇怪的问我.黄念祖老居士的开示中讲:"念佛人,身光四十里."看来,念佛真的有光呀!
----------------------------------------------------------------------------------------------------------------------------------
念佛显现&&
  在婆罗州山打根埠,有人為邪祟所扰,善友们用录音机念佛驱邪。初时,许多人跟录音机同念,邪祟瞥见金光佛相,急去踪,人遂清醒。后来时间已久,念佛人相继离去,录音机虽开著念佛,但邪祟来扰如故;可见以人念佛為上。
(大光法师《临终助念法》)
-----------------------------------------------------------------------------
每人头上 都有光亮
  我们常在神、佛的图画上,看见他们头上都有一个大圆圈,这表示神佛头上都有光。
  当我十二岁,全家住在北平,我父亲在华北机关做事,有一位姓黄的同事,是福建人,两个人很要好。有一天,从上海来了两位朋友,来拜访我父亲,正好黄先生也在,於是替他们互相介绍,并约定晚上,同黄先生一同到他们投宿的旅社去再聚聚。
  晚上七点鐘左右,天色已经很暗,当时的北平,电灯还不普遍,路灯仅仅是一盏小煤油灯,掛在墙上的玻璃罩子裡面,光线十分黯淡。当我父亲同黄先生走向那旅社的胡同裡时,万籟无声,周遭无人,忽然黄先生大声说:「徐先生在那裡,王先生也在后边。」父亲望前看,什麼也没看见,觉得奇怪,再又走了一段路之后,果真看见徐、王二位先生一前一后,缓缓地走过来。事后我父亲问黄先生,何以他能在那种情形之下看见他们?
  黄先生说:他从小就能看见每一个人头上的光,他母亲发现后,不许他说出来,他不轻易告诉别人,免得人家说他妖言惑眾。他说:「每人头上都有光,但是光度、大小、顏色,各不相同,凡是有权有势的人,大都是红光、紫光;清高正直的人,大都是白光、青光;贪污败类的大都是黑光、灰光;其他的黄橙绿赭,都依照各人的品德行為,各不相同,而且光度的强弱大小,也是根据当时各人的气势运气,作不同的改变。」那天因為他在白天,已经看见徐先生和王先生头上的光,所以到晚上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分辨出他们来。
  据黄先生说:人的气质有时候会改变,譬如说某人以前是好人,后来被坏人引诱,变成坏人,那他以前白而高大的光,就会变成灰暗而低小。所以他见过的人,立刻就可以辨别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交友做事方面,给他莫大助益。
  黄先生在张作霖大帅极盛的时代,曾经见过这位东北的土皇帝,他当时看见他的光,是三丈高的红光。后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的前一个多星期,他又有机会拜见了一次。这次见过出来,他半天讲不出话来,因為他很奇怪,张作霖此时头顶上的光,只有五六尺高,灰暗且微弱。果然不久就得到张被炸死的消息。
  黄先生既然把这个秘密说了出来,索性又把另外一件秘密道出,这也是我父亲在偶然的一个机会裡发现的,对这件事黄先生更是讳莫如深。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我父亲同黄先生一起赴宴,返回时,走过一条冷清的街上,两个人默默无言地走著,黄先生忽然大笑起来,我父亲看看四周,并没有什麼可笑的事,於是紧迫追问,黄先生才照实说了出来。
  他说,鬼是极端势利眼的,但是鬼的势利眼跟人的势利眼不同,人是怕权大势大的,而欺侮老实善良的。鬼却是怕心地善良、忠厚正直的人,鬼看见他们,就很尊敬地让路,或是很小心地站在远处等候,要是遇见有权势或是欺压善良的人,鬼就会戏弄他,或是连络眾小鬼嘲笑他,在他背上画个乌龟什麼的,弄根绳子给他做辫子。
  方才他们走路的时候,有一位正直规矩的人在走路,一位小鬼看见他来了,就赶紧让路,靠在墙边上等他过去。正巧这时候,那个行路的人鞋带鬆了,於是把脚蹬在墙上结他的鞋带,正好一脚蹬在小鬼的身上,小鬼当时惊骇得手舞足蹈,跑又跑不掉的样子,实在好笑,所以不知不觉便笑了出来。
(一九九二.二.六《联合报》
-----------------------------------------------------------------------------
弥陀文字 触字见光
  经中曾言:「六根互用」,即眼睛不只能看,也能听、能嗅、能嚐、能觉、能知;耳朵不只能听,也能看、能嗅、能嚐、能觉、能知等等。这是神通境界,凡夫不能。然而在特异功能(超能力)人士当中也有能以耳朵看字,或以手指识字的。
  台湾大学李嗣涔教授、中央研究院王唯工教授及其他几位大学教授,近几年来以科学方法及仪器测试具有手指识字的三位特异功能的小朋友,经过数百次的测试,证明他们都有手指识字的能力。
  其测试方法是将文字或符号、图案等,写或印在纸上,将纸包扎密封,然后交给这几位小朋友以手指接触,使其感知裡面是什麼字,或何种图案,同时以仪器测试其手掌、手臂及脑部的反应;让人惊奇地这三位小朋友都能在几十秒或几分鐘内,百分之百正确无误的以手
「看」出。
  一九九九年八月底的几天测试当中,曾有教授写上「佛」字交给他们以手辨识,奇特的是此「佛」之一字在他们的脑中所浮现的不是「佛」字,而是一片很亮的亮光,光中有一个人,甚至还能听到餘波荡漾令人舒畅的宏亮笑声,也看到和尚、寺庙等;而以注音符号所写的
「ㄈㄛˊ」,或以英文写的「Buddha」(佛),也只看到亮光一闪,而看不到字跡。若是其他的字或图案,则是直接看出是某字或某种图案,既无光也无声。若是与佛字连接在一起的词句,如
「佛山」、「佛米级」、「比佛利山庄」、「埃佛勒斯峰」等,结果只看到上下的字,而佛字看不出,佛字的地方是一片亮光,甚至佛字附近的字也被光明遮住而看不出。若是特有佛名,如
「阿弥陀佛」或「药师佛」、「弥勒佛」等,则已更超越,只有光明,再无人形;尤其辨识「药师佛」时,也有「像中药的味道」。当中有以「鬼」之一字给其中一位辨识,当她摸著纸条时便说
「一片黑」,过了一分鐘又说「很暗的红黑」,半分鐘之后看出来是一个「鬼」字,并皱著眉头表示,刚才一直感觉很冷、很不舒服。
  (以上测试发表於李嗣涔教授所著《难以置信──
科学家探寻神秘信息场》)
  这几位小朋友是否真有特异功能所谓的第三眼,或外灵附加,姑且不论。然而此番测试,竟让几位科学家们惊奇、讚叹、感动,心情兴奋,思潮澎湃,可谓大开眼界,叹未曾有,顿使整个实验室的气氛热烈起来。想不到佛教中神圣字眼或特殊音节,有其神奇力量、殊胜功能;凡夫肉眼以為白纸黑字,毫无奇特,但在特异功能(或灵界)的「第三眼
」中,则是灿烂的光明或庄严的异像,透露、证明出在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之外,还有佛世界的存在,而其「佛名」是进入佛国的通道。
  经中常言「佛皆有炽盛光明」,所谓「佛佛道同,光光无碍」;其中特别讚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与「佛名」接触,明亮、温暖、舒服。
  与「鬼」字接触,则相反地,顿觉一片黑暗、阴冷、很不舒服。
  是故,眾生忆佛念佛,其身便有佛光;现生能啟发本有智慧,消除黑暗业障;临终往生净土,同证无量光寿。
---------------------------------------------------------------------------------------------------------------------
  民国七十三年(一九八四)秋天(月日已忘),净与几位同修在中北部的一座山顶上的寺院掛单一夜,早晨起来即在床上跏趺念佛(净的早课极其单纯:早晨一醒顺便在床上打坐念佛,不诵经不持咒,坐多少时间便念多少佛。
)六点多下坐盥洗毕即到斋堂用早餐,餐毕正好七点,便与几位同参道友来到大雄宝殿前欣赏山景。
  此时晨曦破晓,山嵐氤氳,人影映落於山谷。其身影中净的顶上有一圆形的光环,周围与肩相齐,大小约直径二尺左右。其光环具有多种色彩:顏色鲜艷,正如彩虹之绚烂;美妙亮丽,远胜画佛的圆光。
  后面的同参一见而言:「喔!你来这裡放光啊!」净遂即走入大殿,其光便隐。
  这与「远信念佛顶现圆光」颇有相同:同在山间,同在早晨,同样念佛,同样圆光。
  【按】一句弥陀 不论緇素 不论善恶 不论信疑
  只要称念
不知不求 便有如此 光景现前
  不论何人 常念佛者 顶现圆光 身现佛相
  凡夫肉眼 虽不能见 法尔自然 有此道理
----------------------------------------------------------------------------------
心念弥陀 身有光明(念佛鬼敬)
&&  海昌村民某,有老媼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眾中忽摄心念佛,媼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
  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
念佛一声 光十餘丈
  桐城有二人,结伴為客。一死,伴葬之,携资还其妇。妇疑,伴愤甚,往尸处陈祭、哭诉。鬼与伴问答如生前,乃同归作证。
  中途遇事,偶一念阿弥陀佛!鬼大唤:「何放光怖我!」更速转数念,鬼惧曰:「汝一念佛,胸輒舒五色光十餘丈,眩我心目,不能復近汝矣!归语我妇,令自来,当為汝雪冤。」
  伴因此醒悟,出家為高僧。
  嗟嗟!甫举一念,光轮便舒。故寿昌大师云:「『念佛心,即是佛』也,岂今时念佛,他时成佛哉!」惜鬼不种善根,不闻佛名,故惊怖。倘本念佛人,仗此良缘,寧不顿超乐土耶!
&&&&&&&&&&&&&&&&&
(藕益大师《灵峰宗论》第六卷之三〈劝念佛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佛的头上为什么会有一圈光环,与外形人有什么关系
佛的头上为什么会有一圈光环,与外形人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电视的佛,壁画的佛,一些书籍里的佛头上都有一圈光环,为什么佛头上会有光环而普通人头上却没有。如果把些2D的平面看成立体的,是不是会像宇航员用来呼吸的头盔一样?为什么他们可以腾云驾雾,变化多端,有着长生不老的身体,这些是不是都会与很高的科技有关呢。
再来看一下佛学和科学之间微妙的联系。
拿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就宣说世界之大,大至无穷;世界之多,犹如恒河沙数,这是何等宏大的世界观;又如佛经云‘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这也太玄妙离奇了,偌大的须弥山如何能藏在芥子中呢?“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现在借助显微镜才知道,佛陀说的是水中的微生物。  在时间尺度方面,佛经里很多关于时间的划分,完全超出当时人们的认知:劫、须臾、弹指、一霎时、一刹那。而一刹那尤其离谱,约相当于一秒钟的10万分之一,如此精确的时间恐怕一般人连想象都想象不到,现在也只能为一件事服务:超级计算机的精确计算。  空间尺度方面:佛教里面的空间现在看来大的不可想象,比如大千世界这个概念,一千个日月照耀之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算一下,一个大千世界大约有10亿个太阳系。
再比如法华经中有这样一段:  在宇宙一方,有一个净光庄严国,国王是“净华宿王智如来”,统治者许多“长寿而拥有崇高精神的人们”,在其中有一个名叫妙音菩萨的伟大人物,他有数不尽的美德,明了了宇宙的真理,掌握了宝贵的“暝想法”:如了解所有生物语言的暝想,自由往返宇宙任何地方的暝想,根据月亮、太阳的运转得知宇宙变化的暝想。。。。 
佛经上记载,妙音菩萨眼睛像青莲花的叶,身体会发出金色的光辉,还记载了妙音菩萨在地球上的许多事迹,而且离去时,地球人又看到了他们来时的奇异景象,他们走的时候,身边出现了84000个“莲花座”,都是黄金茎,白银叶、钻石花瓣,这些“莲花座”,很像是有奇特金属色彩的飞行器。  由此我们不妨大胆推测:2500年前,曾有很多高等文明的外星宇宙前辈来到我们地球拜访,而释迦牟尼与他们有过接触,并且很有可能对佛教的传播也产生了影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作者最新文章佛教本生故事里,头上的光环有何意义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佛教本生故事里,头上的光环有何意义
顶光、白毫相光,为德行成就之相。在佛菩萨或罗汉顶上之圆光,亦称头光、顶光、背光、後光。亦有分类将头光以下称为身光,头光与身光之外称为虹光。 菩萨修行成佛时,因“已弃恶本,无婬怒痴,生死已除,种根已断,无馀栽枿。所作已成,智慧已了”,而“得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无所畏”。此後,“光彻照七天,德香逾栴檀”。(《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二) 诸佛如来成就,“自然有光耀,犹如日月明;眉间演大光,当时所奋明;普耀於三界,无能见佛顶”(《普曜经》诸天贺佛成道品)。因此,无见顶相之大光明,即自性圆满德相之表。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楞严经》);“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今佛世尊欲说大法…(略)我於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妙法莲华经》)。 由此可知,放大光明,乃为众生度脱说法,摧碾烦恼,照破无明。“能善安处诸众生界记莂众生,观察根性知其病本,施甘露药为大医王。令诸众生皆得度脱,安置湼槃寂静之乐,住如来藏结解脱缯入智慧城,同诸如来清净法界。”(《方广大庄严经》成正觉品)
采纳率:97%
佛后都有光的,那是自性的光,我们每个人都有。有的人念佛念得心特别清净了,只是我们的光被障碍住了,光自然流露出来了。只是不觉罢了
佛教本生故事里,头上的光环有何意义 ,光环的学名是什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3、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4、 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5、 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6、 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7、 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 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9、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10、 六年苦行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11、 牧女献糜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12、 树下静悟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13、 魔女炫媚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14、 众魔败阵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 15、 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16、 鹿苑传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17、 佛陀收徒 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弟子,建立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 几年之间,释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罗奈斯国的王子耶舍,专修事火外道并甚有名声的摩诃迦叶等多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后皈依了佛陀,在舍卫城,拘萨罗国王也皈依了佛陀。释迦牟尼弟子甚多,相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十大弟子。 众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独行用心,勇猛精进,正心诚信,不曾放逸。并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众生。 18、 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台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国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见于《阿含经》〕 19、 佛陀省父 释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面的灵鹫山结茅小住,其时摩诃迦叶,舍利佛、目犍连三人正跟随身边,听他说法。这时,他听说父亲净饭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国省父不会再惹尘障,遂带摩诃迦叶等三人回迦毗罗卫国。 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领群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都焚香献花相迎。 释迦牟尼返回故国后,广宣佛法,许多亲族和百姓,也争相求度。迦毗罗卫国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个月后,净饭王病逝。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完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20、 重见妻儿 释迦牟尼回迦毗罗卫国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睺罗也前往恭迎,其时罗喉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 图中跪迎佛祖者即罗喉罗、耶输陀罗。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婆离。 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罗喉罗、阿难、优婆离皆修成阿罗汉果,一起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灭度后,阿难由于听法多,记忆力强,遂诵出佛陀所讲的人生宇宙的实相真理,优婆离亦诵出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行持法规,记录下来后,就是佛氏三藏书中的经藏和律藏。 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21、 采花献佛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巍巍无量,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 村中有一贫穷少女,为大家作佣人,她善良贤淑,敬信三宝。当时遥见佛祖,心怀喜悦,苦于无力,不克供养,即去荒野,采集香花鲜果,供献佛陀。 释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发大慈悲心,对她说法,并道:“一切众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以贫贱为尤,勿轻视小的施舍,以为无福。 少女闻法后,心解佛慧,矢志随佛以离尘也诸浊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脱。释迦牟尼度她出家,号为妙花。 22、佛化无恼 舍卫国有一人,名叫无恼,身材魁悟,力超壮士,勇猛好斗,从师一婆罗门,有一天,师父唆使他清晨执利刀出门,到中午时,若能杀够一百人,把百只指头穿成指发(一环状装饰物),饰之就能升天成神。 无恼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搏兔,剑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释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赶去解难。 这时已近中午,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寻人不得,恐错过时间,心中焦躁。恰逢无恼母亲,已做好午饭,怪子不归,出门来寻。无恼心智模糊;欲杀其母,以凑指数。 释迦牟尼赶到,遮到前面。无恼舍母追佛祖,谁知力竭也追赶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丰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道傍,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随佛出家,永离邪纲。 23、 佛度猎人 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驽,大肆猎杀禽兽。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祖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祖又点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戒,以脱苦厄。 24、 驯服醉象 释迦牟尼还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也随众出家。他骄傲狠戾,妒忌佛陀,想争夺僧团领导权,分裂佛教。他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闍世杀害了崇奉释迦牟尼的父王频婆沙罗。后来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们又假意请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头醉象,欲趁机杀踏,释迦牟尼带领五百弟子,往城里而来。百姓恐佛被醉象伤害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过去,醉象却昂头甩动长鼻,直奔佛陀,释迦牟尼毫不畏惧,迎了上去,伸开五指似雄狮怒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后来,阿闍世王觉悟,归佛忏悔。提婆达多党徒离散,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无处容身,气愤而死。 25、 收比丘尼 释迦牟尼返家省父后,他的姨母摩 诃波闍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都先后皈依了他。同时有更多的妇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许多希望加入佛教僧团,释迦牟尼也准许了她们的请求。 他说:“我今分众为四众,在家二众。凡是信奉佛教,愿意披剃出家的,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这是出家的二众。凡是信奉佛教,不愿出家的,男的名为优婆塞,女的名为优婆夷,这是在家的二众。” 本图即为释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况,傍侧僧人为阿难。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乐善好施,忠诚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26、 不蓄金银 “五戒”再加上不观听歌舞,不著华鬘,不坐高广大床,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即为佛教的沙弥“十戒”。 释迦牟尼强调人生皆苦,贪爱皆是苦因,钱财是人所贪爱之物,变化无常,终将消失。欲解脱人生痛苦,就应舍去贪爱之物,消除贪欲之念,这才可能达到没有痛苦的涅盘境界。 图中倒卧地上之人,穿金戴银,广积财宝,贪得无厌,但是财宝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贪欲只会使他更为痛苦而无片刻的心理安宁。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宝,才能登上“佛筏”。从无知,贪欲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过生命的长河,到达智慧的彼岸。 27、 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荡过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灭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28、 普渡众生 ① 佛陀带领摩诃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弥罗国传教。 ② 国内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当时久旱无雨,他就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 ③ 毗闍先父母年迈多病,他尽心奉养,非常孝顺。 ④ 毗闍先妻子贤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⑤ 他好学不倦,略有积蓄,就请妻子购回书籍学习,求取真知。 ⑥ 毗闍先勤劳仁厚,常于夜半起来为饲养的性畜加添饲料。 ⑦ 持之以恒不失善行的毗闍先为佛陀赏识,就吩咐摩诃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听了迦枼尊者的种种教诲,明白了许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后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 佛渡众生 ① 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一人为生。 ② 她摆设一个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 ③ 后来,她与同村一个青年经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务。 ④ 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乐趣。 ⑤ 可异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⑥ 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⑦ 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粼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 ⑧ 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决心脱离苦海。优那陀耶皈依了佛门,佛陀应允收她为徒。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
佛是光明的化身,身心光明,没有黑暗,用光环代表。
即是世尊顶上放出光明。此光乃极清净之光。凡夫亦有光。代表修行的境界,不过是混杂之光。肉眼凡胎,难以见到佛光普照
光环表示修行成果高低,修行成果高的光环大,我们凡人头上也有光,健康人的光是黄色,不健康的发暗,如果到病危是黑色的,这可不是迷信,我们人的这种光有的叫做气。仅供参考。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本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头上的光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