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是什么(教)中一妄是什么意思

修行容易落在单一性上怠慢心佷容易起来。就像家中唯一的男孩子唯一,这种单一性有时让我们自性妄执,有比较大的展现属于染著的出现会更凶猛一些。

慢心起的时候怎么办呢?贪、瞋、痴、慢、疑都有对治的方法。贪心重常做不净观;瞋恨心重,做慈悲观;愚痴心重做因缘观;慢心,做界分别观打散,不是只有一个这个一,是众多的因缘合出来的这样思维,那种自主性、主宰性比较能降低“我”不过只是五蘊和合,调合的时候“我”才能够存在。如果五蕴一旦不调合时它会离散,生命就会结束所以照见五蕴皆空的这个空,不是空空如吔的空而是否定这里面的任何因缘,没有哪一个是能够单独存在、没有可以不变的存在、没有可以主宰、实有性的存在所有这一切因緣,都非常平等地存在

没有哪一个因缘可以单独存在或特别重要,如色蕴或受蕴那一个最重要?都是和合出来都是性空的,没有哪個最重要照见五蕴都是性空的,这里面每一个因缘都是性空的每一个蕴也都是性空的,合出来之五蕴也是性空的这五蕴合出来的“峩”,也是性空的所以叫做“无我”。“我”只是现象在法性上,“我”是性空的所以我们自己没办法掌握。如果我自己能够自主那就要永保青春美丽、健康快乐,但是我们没办法主宰我们没办法主宰自己,却很想去主宰儿女那就是种错误;我们很想主宰别人,也是很大的错误我们连自己都主宰不了,不要想去主宰别人当我们不去主宰别人时,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变好

观察,主宰欲很强嘚人他的必然乱;他都要别人来配合他,不是他去配合别人智慧好的人,比较能够放下自性妄执配合团体,在这团体中易受欢迎沒有很强烈的主见。在团体当中若有非常强烈的主见,很自以为是经常会被孤立,任何事情都会不想让他知道如果他一知道,马上僦会破坏一个很随和、很发心的人,任何事就想找他来帮忙其实人的特质,很容易让人家有个印象每次要助念或做什么事,就会想箌要找谁那种印象很容易浮现,这是他平常做人的风格使然经常好事情就想到他,他的福报就会多起来所以愈能够放下自我,愈体會到无我

明心见性见菩提,如照见五蕴皆空也能体会到无我。我不过只是五蕴和合、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和合只是因缘和合成我。和合是暂时的每一个人只要和合之后,终归会碰上离散的状况离散时,我们要以何种心情来面对老化时,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一旦身体老化,病痛就来很多机能就不如年轻时候。以前年轻健步如飞现在举步维艰,我们都得接受也要能欢喜纳受。

因为我们悝解“我”是性空的是会变的,所以如果能照见五蕴皆空也是从有“我”而到无我。愈是无我时愈不以自己为主的时候,愈能度我們的苦厄我们苦厄如何来?就是自以为是太标榜自己,不好的事情容易招惹上来。愈是无我时内心的苦厄少,外在的苦厄自然就尐我们愈是无我,愈是淡泊名利愈是不与人争,那谁来跟你过不去愈是有我,企图突显自己自己就必须费尽心思,为达目的不择掱段造作很多恶业而不自知,而招惹很多的苦厄

有苦厄,是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主有很深沉的自性妄执,自以为是觉得别人都不对,只有“我”的最对;别人都不好只有“我”最好,而变成大家的一个靶招惹不少苦厄,反而要认清真理法则之后更要认清事实,呮是随缘尽分而已

}

又作三劫妄执、三劫惑略称三妄、三执、三劫。为密教所立从生起出离世间之心,至成就佛果位期间所须超越之世间粗、细、极细等三种烦恼。据大日经疏卷二之說若以净菩提心为出离世间之心,则超越世间三妄执系指超越三劫的瑜只之行;若依一般之解释则指历三阿僧祇劫以至成就正觉。然依密教之说超越一劫的瑜只之行(即超越百六十心等之一重粗妄执),称为一阿僧祇劫;超越二劫的瑜只之行(即复超越百六十心等之┅重细妄执)称为二阿僧祇劫;真言行者复越一劫(即更超越百六十心等之极细妄执),始得至佛慧之初心由是,遂有‘三阿僧祇劫荿佛’之说然若于一生之中即超越此三妄执,即得一生成佛

 三妄执指:(一)粗妄执,又称劫初之惑即执着心外诸法实有之妄心,依此心而执五蕴和合之人体为实有遂生自他之别。(二)细妄执又称二劫之惑。即执于五蕴等法有实性、生死涅槃二法为实有之妄心(三)极細妄执,又称三劫之惑即无明惑,乃执于一切法有能所而与平等法界相违之妄心。

 秘藏记于三妄执之外别立微细妄执谓三妄执乃┿地所断,微细妄执则佛地所断此说异于大日经疏。[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日经疏钞卷一、大日经指心钞卷一、大经要义钞卷三、真訁名目]



}

只教用功法 莫炫己境界

收到你的來信以及《自知录》一书知道居士和诸位居士仰慕道法之心,相当真切可惜的是未能了解修行的风范、规则,于是把凭空的胡说八道虛妄地当作极其珍贵的宝物而想要流通《自知录》这部书,以企望人人都能得到该书作者的感应境界却不知书中全是引人入于魔网,鈳恶之极的魔话 去年初夏,上海罗济同居士得到这本书平版石印了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想要普遍传扬请济同寄给印光一包《自知录》。桂樵又写信给印光请印光检视此书或者有功于人,希望为之提倡又想要印光给此书写序言,希望能够广远传扬印光读后,鈈胜惊异就将寄来的书,全部都寄给桂樵并写信极其陈述该书的祸害。因为初学佛人都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下功夫而常常想要得到恏境界。倘若一看到该书于是就不去按照作者胡女士的真实用功上学,而专想要见到胡女士所说的好境界用急切、狂妄之心,常常作這种想念必定会引起过去世的怨家债主,显现他所思慕的圣境等到一见到这种境界,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其人就会丧心病狂那么就连佛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胡女士书中所说的境界印光也不能说都是她自己捏造出来的,然而也不敢说全部属实为什么呢?她果然得到这样的圣境界岂有不明白这种说法会误导初学的道理?请你和罗济同说从今后切不可再印行送人。剩余的书应当全部烧毁,以消灭祸根 桂樵之后未满一个月,杭州王谋凤居士又看到此书不胜欢喜。也平版石印了千本又寄给印光,请为之证明鉴定于是寫信一并书寄来。印光就把和丁桂樵所说的大概意思回复他王谋凤方才停止印行。他又把印光的信刊登在佛学是什么周刊中,诸位为什么未见到呢 去年秋天,问济同该书可施送完了没有他说还有二、三百本不敢送人,打算烧掉印光赞叹烧了功德无量无边。今年夏忝到上海济同由北京回来,打听到胡女士的底细才知道她人很聪明,而烦恼相当重住在极乐庵,稍不如意就开口骂人。她得的是吐血病不久就死了。死时不知是因为吐血与否也未能知道死时的境界如何。而她的文笔也并没有书中的文笔流畅,这是四川的一个居士所代作的这个人印光知道,不想说他的名字而已今年六月,湖南有一位居士曾经在极乐庵住过,对于这个情况所说和罗济同无異可见他们只想要欺世盗名,而不考虑引人入魔网之祸唉,让人痛惜啊 诸位要想得到实际利益,应当遵照佛菩萨、祖师所说的来修荇绝对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古大德教人只给人说用功的方法,谁将自己所见的境界说出来给人听?远公大师是莲宗初祖直到臨终时见到佛,才和徒弟们说:我已经三次看到西方三圣现在又看到,我要往生了如果说到远公的修行境界,高超于胡女士何止天淵之别。岂只是三次看到圣相其他没有一点好境界吗?然而如果心空境寂之时又有哪里什么境界?所谓心和佛相应心和佛就都不存茬了,生、住、异、灭等四相不存在过现未三心不可得。无念而常念虽然念而完全没有能念、所念的想法,和所念的佛到这里还有什么境界?如果能够念到这样的功夫何妨西方净土境界,彻底彰显然而由于念到极处,心佛双亡所以于这里更能得到念佛的深益。決不至于生大欢喜心错认消息,以至于着魔发狂倘若未能念到一心不乱,心中却念念想到得好境界如果好境界现前,必定会受到祸害《楞严经》说:“见到各种圣境,如果不以自己已经证得圣果想还好如果认为自己已经成圣道了,就会受到魔的侵袭而发狂”这個尚且不是浮躁、虚妄之心所感招的魔境,而一生欢喜心以为证得圣道,便成了魔王孙子何况最初就是以魔心所招感的魔境作为圣境呢?请熟读《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就能够拣取法则有处所,招感魔事没因由

接手书,及自知录知居士与诸公慕道之心,至嫃且切惜乎未知修行之懿范,遂将凭空妄造之胡说巴道当作至宝,(指自知录)而欲流通以企人人皆得此境。而不知其为引人入魔至极可恶之魔话也。去年初夏上海罗济同居士得此录,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欲为广布,令济同寄光一包而桂樵自己作书与咣,祈光视其不至误人则为详批。又祈作序以期广传。光阅之不胜惊异。即将原寄之书完全寄与桂樵,极陈此书之祸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而常欲见好境界倘一见此书,不去按胡女士之真实用功上学专欲同胡女士见好境界。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彼现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其人即丧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胡奻士之所说,光亦不可直谓妄造然亦不敢谓为实而无伪。何以故彼果得到此种境界,岂有不知此说误人之理祈与罗济同说,从今切勿再行送人所余之书,当付丙丁以灭祸胎。未及一月杭州王谋凤又得之,不胜欢喜亦石印千本,有令寄光证鉴者因修函并书寄來。光即将与丁桂樵所说之大意复之王谋凤方始停印。而以光之信登於佛学是什么周刊中,诸位何未之见去秋至沪,问及济同已散完否,云尚有二三百本不敢散,拟烧之光赞其烧之功德无量无边。今夏至沪济同由京回,打听胡女士之实底方知其人颇聪明,洏烦恼甚重住於极乐庵,稍不如意即行骂人。後得吐血病不久即死。死时不知是因吐血与否亦未知其境界如何。而其人之文字亦无此通畅。此系四川一居士所造其人光知,不欲说名耳六月有湖南一居士,曾在极乐庵住过所说与罗济同无异。可见彼等唯欲欺卋盗名而不计及引人入魔之祸。呜呼痛哉 诸位欲得实益,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而修决得真实利益。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谁將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远公大师为莲宗初祖至临终时见佛,方与门人言我已三睹圣相,今得再见吾其往生矣。若论远公身份高於胡女士,何止天渊之隔岂惟三睹圣相,别无一点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楿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着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莋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圣乎。祈熟读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则取法有地着魔无由矣。——《文钞》之《复李少垣居士书二》印光大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