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禁止伊斯兰教教为什么禁止女性显露腿的服装

【图文】伊斯兰教常识培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伊斯兰教常识培训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以及风俗习惯
大小:1.5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女性都有意无意的露出腿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为什么女性都有意无意的露出腿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是我们国家的服装文化和性文化之一,就像西方国家的女人大露胸脯一样的。都是阐述美丽的一面和引起异性的关注而已。
采纳率:43%
男性也是一样的,只是别人没有在意
卖骚呗,求人操她而已
爱暴露癖 ......
最美的露给你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知道伊斯兰教的服饰为什么是那样的吗?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知道伊斯兰教的服饰为什么是那样的吗?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成员。说她普通,是因为她也是在中华大地上成长壮大起来的少数民族之一。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既不是由中国古代的某个或几个氏族、部落发展而形成的,也不是外来的“回回人”的综合体。而是由来自域外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国内多种民族成分,逐渐融合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伊斯兰教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纽带和凝聚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原因,决定了伊斯兰教与回族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回族物质、精神及制度文化的各个层面,伊斯兰教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服饰文化也不例外。而且,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影响的深度和持久性,不仅在其他宗教和民族中罕见,即使与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相比,也是非常鲜明和典型的。
  一、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回族发端于唐、宋之际,形成于元、明时期。回族服饰文化是与回族这一多元共同体相伴而生的。它“既是世界穆斯林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来自亚洲西部的伊斯兰世界,创制于亚洲东部的礼仪之邦,集西亚、中亚的服饰文化与中国服饰文化于一身,是回族人民数百年来智慧创新的结晶、民族精神的张扬和人类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在回族服饰文化形成、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在其文化特征的构成要素中,伊斯兰教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都是十分鲜明的。
  1.它限定了回族服饰以蔽体实用为主的功能取向。服饰的功能有多种:遮身护体的实用功能,装饰身体、赏心悦目、表达情感的审美功能,等级、身份、地位的标志功能,族群、职业、年龄、婚否的标志与识别功能,等等。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条件不同,这些功能的地位、作用及表现形式也不同。防护和遮蔽身体的实用功能是服饰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功能,特别是审美功能日趋突显。但在回族服饰文化中,遮蔽身体的实用功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特点,就源于伊斯兰教的宗教伦理和教法规定,源于回族人对伊斯兰教的诚笃信仰伊斯兰教认为,人穿衣服的目的无非是蔽体御寒和装饰,而遮蔽“羞体”是首要目的。因为蔽体是人类文明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故意暴露身体是一种魔鬼般的丑恶行为。伊斯兰教把男子肚脐以下、膝盖以上部分,妇女除手掌以外,上至头部,下至两脚都视为“羞体”。强调必须用服饰将其严密地包裹遮蔽起来,并以遮盖全身为美反对裸露羞体的行为,尤其是女性。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妇女都用长袍遮身,用面纱遮面,严格 恪守着《古兰经》的要求。我国回族妇女虽已弃用面纱,但还是用盖头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盖起来,即使炎热的夏季也不摘脱。既遵守了教义的规定,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服装方面,除部分老年人外,多数人虽不再穿长袍,但无论大襟衣、对襟褂,仍然讲究宽长肥大,以保证遮身蔽体的实际功效。“男子之衣,上必过肘下必覆膝。妇女之衣,自首至足,皆蔽无露。除面与手,凡应蔽之处,露其四分之一未可也。”
  除遮蔽功能外,在服饰的实用性方面,伊斯兰教的制约作用也十分明显。回族男子的无檐小帽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拜功,要求礼拜者的头部不能暴露,必须遮严,磕头时前额和鼻尖还要着地。根据此要求,不戴帽子礼拜不符合教义,戴有檐的帽子前额和鼻尖又无法着地,只有无檐小帽才能兼顾两方面的要求。缠头巾“太斯达尔”也具有此功能。
  2.它限定了回族服饰形制与原料简洁质朴、忌高贵奢华的民族风格。伊斯兰教在服饰方面的基本原则是遵从安拉,顺应自然,讲究简朴、洁净、美观,不追求式样的奇特、色彩的艳丽和材料的高档豪华。
  伊斯兰教认为既然安拉为人们造化了大地上的万物,人们就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这些物质装扮和美化自己,在自己的身上体现安拉的恩惠。认为这同享用安拉所创造的各种美味佳肴一样,是对安拉赐予的接纳,只有接纳并享用安拉所赐的一切,才能感受到安拉对人类的仁慈与博爱。因此,它允许妇女穿戴和使用一切能装饰和美化她们的东西,允许妇女佩戴首饰,穿戴所有与她们的气质相合的服饰。但这并非听任人们漫无限制,甚至放纵不羁地去装扮自己,因为遮蔽身体的基本原则和崇尚节俭的理念已对人们的着装作出了严格限制,从形制到原料,人们创造、发挥的余地实际上已非常有限。女人们的上衣不可能出现袒肩、露臂,甚至敞胸露怀的变化,下装亦不可能以裙代裤或裤子长短皆宜,也不可能使用透明、半透明,会产生袒露羞体、挑逗情绪效果的纱质原料。心爱的簪钗、耳环、项链等首饰也只能隐藏于面纱、盖头或衣服之中。男人们不仅不能佩戴黄金饰物,真丝制品也属禁止之列。因为这两样东西在古代的阿拉伯被视为奢侈的象征,而伊斯兰教是反对奢侈、腐化的。穆斯林“民不衣帛”,“凡丝织之属,皆曰缯、曰帛。经纬皆丝也。男子勿许服。”男子“不以金银为饰”,“惟妇女,金帛无忌”。正是因为伊斯兰教的上述原则与理念,影响并决定了回族以小白帽、青夹夹(坎肩)、盖头及长衣长裤为主的简洁质朴的服饰风格与特点。小小的白帽、朴实无华的盖头更成为其民族外在特征的鲜明标志。很多人都认为回族服饰没有特点,或认为其特点已被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化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回族文化本来就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综合体,其服饰文化的上述特征一直非常鲜明。
  3.它限定了回族服饰以白、黑、绿为主的色彩崇尚。回族崇白尚黑,偏爱绿色。在回族服饰中,这三种颜色使用最多、最普遍。这一特点也源自古代中亚、西亚地区诸民族的传统习俗,源自伊斯兰教的色彩观和审美观。
  中国史籍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的记载。“大食”是古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称谓的汉语音译。可见,白色、黑色和绿色自古就是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服色。他们认为白色素雅、纯净、圣洁;黑色深沉、庄重、神秘;“绿乃天授,山原草木之原色”,它代表着生命、和平与神圣。男子普遍喜欢穿白色衣裤,妇女们从头到脚喜欢用黑衣装扮,什叶派穆斯林则喜欢绿色衣装。这一习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着装准则。据说穆罕默德就喜欢穿白色衣服,并曾多次对信徒们说:“你们宜常穿白衣,因为白衣最洁最美。”回族穆斯林也遵奉圣训教导,把白色作为首选服色。王岱舆在《正教真诠??正命》中就说:“五色之中,惟白最洁,因其本来清洁,并无造作因由,皆非诸色可及者也。”所以回族人的帽子、盖头、衬衣甚至裤子、袜子都喜欢用白布制作。就是有人“无常”(去世),“埋体”(尸体)也都用白布缠裹,意为“清白一身而来,清白一身而去”,绝对不能用色布或绸缎等缠裹。黑色的应用也不少,男子的黑色坎肩,妇女的黑色上衣、长袍,中年妇女的黑色盖头,等等。青年妇女的绿色盖头、服装则是绿色崇尚的反映。
  4.它限定了回族服饰纹样以花草植物或阿拉伯文字为主,忌用人物和动物图案的艺术风格。伊斯兰教是兴起于多神信仰盛行、战争连绵不断的阿拉伯半岛的一神教,坚持严格的一神论,信仰安拉为宇宙间“独一无二”的神,是万事万物的创 造者和主宰者。认为安拉是独一而固有的真实存在,不是抽象的概念,不能用形象描述他,不能为他造像、设像和画像。为了肃清多神崇拜,树立一神信仰,伊斯兰教坚决反对偶像崇拜,不仅禁止为安拉刻画或塑像,而且禁止穆斯林家中摆设任何人物画像和雕塑像,同时,伊斯兰教禁止在衣服、布料、地毯、枕头、墙壁上绘制动物图案。《古兰经》说:“你们的主是惟一的主,万物非主,惟有他。”“假若真有许多偶像跟他平列,正如他们所编造的一般,那么,它们肯定会寻找途径,跟具有权威的主争权”,“你切不可竖偶像跟安拉并举乱掺,致使你被投进火狱,遭到斥责和驱赶。”先知穆罕默德说:“在复活日,负最重者,就是那些制作画像或塑像的人们。”伊斯兰教的上述规定和要求,回族穆斯林们也一直在遵奉和执行。无论是在个人家中还是在礼拜寺中,都是没有人物画像、塑像的。服饰图案中也没有人物、动物的图案,只有少量的植物、花卉,以及“真主至大”、“清真言”(即“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等阿拉伯文字样。
  5.它限制了改变人体自然特征的矫饰行为。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创造了美,美体现在和谐统一、完整美丽的万事万物之中。人是天地间的精华,是最美丽的尤物。《古兰经》说:“我确已把人创造成具有最美形态的”,“人的五官、双腿、双臂、双手、十指等等都是以美的尺度赋予的。”主张保持人的自然状态,反对并非为了治病、治疗残疾而随意改变身体生理特征的一切行为,如文身、拔眉、锉牙、续发、带假发、剃胡须等矫饰行为。穆罕默德曾说:“为了求美而使牙齿稀疏的妇女改变了安拉的造化,这种妇女该受诅咒!”他还曾告诫男穆斯林们:你们必须与异教徒有所区别,应该剪髭留须。完全刮掉胡须是可憎的。因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穆斯林男子都以留胡须为美。回族男子也承袭了这一习俗,并把胡须视为族属的标识和信主归真宗教情感的象征。
  西北回族男子一般从20岁左右便开始留胡须。胡须的式样有多种,而且多因教派的不同而各异。伊赫瓦尼派的男子都留落腮胡子。据说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留过此式胡须,因此他们认为留这样的胡须是“遵经行教”、符合圣行的。哲赫林耶派男子则只留下巴胡,俗称“山羊胡”。其原因是该教派的创始人马明心在被清朝政府关押期间,两腮胡须被刑拷拔掉。为了纪念和学习马明心的不屈精神,哲赫林耶派的穆斯林们便不再留腮须而只留下巴须了。
  二、伊斯兰教影响回族服饰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持久的和深刻的。其影响途径和方式,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古兰经》和《圣训》的直接规定。从世界宗教文化历史和现实来看,宗教文化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大多表现为引导和制约作用。只有伊斯兰教对服饰的款式、色泽、材料及其他相关习俗作出了不少直接、具体而又严格的规定。由于这些规定主要反映在伊斯兰教的根本性法典《古兰经》和《圣训》之中,其影响力和约束力自然也就更加有力和深远。这些规定前面已经提到不少。再比如,伊斯兰教要求人们在公共场合或参加集体活动时,更要注意穿戴。《古兰经》教导穆斯林说“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时,你们要服饰整齐。”伊斯兰教倡导清洁,要求人们要衣服清洁,身体清洁。《古兰经》说:清真寺“里面有许多爱好清洁的人,安拉喜欢纯洁无染之徒”,“你要把衣服洗涤!你要对污秽远避!”关于禁止男性穿戴丝织品,欧麦尔传述的一段圣训说:“你们不要穿戴纯丝织品,因为谁在今世穿戴它,谁就不能在后世穿戴它了。”关于禁止妇女穿透明、半透明一类能显示妇女艳美的衣服,艾布??胡莱传述的一段圣训说:“火狱中的两种人,我不愿看他们一是不义之官吏,他们手拿鞭子,如牛尾巴,逢人就打;二是妇女,身穿透明的服装,趾高气扬,自迷而迷人,头饰如驼峰,东倒西歪。这般人不得进乐园,连乐园的气息也嗅不着。”
  2.穆罕默德等先知圣贤着装习惯的影响在全世界穆斯林的心中,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他是所有穆斯林学习和敬仰的楷模。因此,他的言行举止、衣装打扮也成了穆斯林仿效学习的榜样,并被赋予了伊斯兰教教规的涵义,对穆斯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说,穆罕默德喜欢穿白色衣服,认为白色最为纯净高洁。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尚白这一本来仅仅属于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服饰习俗,逐渐扩展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包括我国回族穆斯林在内的众多民族的共同爱好和习俗。回族男子除戴小白帽外,还有不少人,特别是阿訇、满拉和老人喜欢在头上缠戴“太斯达尔”(头巾)。据说,这一习俗也与穆罕默德有关。它本来是阿拉伯民族的普通头饰之一,由于穆罕默德曾头缠此巾进行礼拜和传教活动,逐渐被赋予神圣涵义,成为包括回族穆斯林在内的广大穆斯林的重要头饰之一。
  3.伊斯兰教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间接影响。伊斯兰教传统伦理道德是伊斯兰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维护信仰独一的安拉为出发点,而调整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准则,内容广泛而丰富,因而对回族服饰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两世幸福论是伊斯兰教独具特色的道德伦理学。它与佛教、基督教认为今世为痛苦、灾难、罪恶不同,它并不以否定现世(今世)的幸福为前提来承认来世的幸福,而是既重来世的幸福又不放弃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反映到回族的道德观念及服饰文化上,就形成了人们既享用安拉所赐,尽可能地用服饰装扮和美化自己,同时又讲究简朴,不追求豪华,以求来世穿得更好,享受“更好的”、“更长久的”、真正幸福的观念和习俗。
  顺从、坚忍与敬畏也是伊斯兰教的传统道德观念。它强调的是顺从安拉和安拉的意志,顺从先知的教导,顺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者。强调的是对信仰的坚信,对宗教功修的坚持,以及对安拉、对教义信仰发自内心的虔诚、恭顺、崇敬,对离经叛道行为和信念动摇时的悔悟与恐惧。反映在回族服饰文化上,就表现出了人们对传统服饰习俗的默守,对外来及时代服饰潮流的排斥。
  三、伊斯兰教———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
  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电视与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普遍受到冲击,甚至进入濒危状态。很多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异或消失。不过,由于历史文化、生存环境或宗教信仰条件的特殊性,有些民族的服饰文化仍具有一定的与强势文化相抗争的能力,可能还会在变化与适应中长期传承下去。回族服饰就是代表之一。因为回族是一个全民基本信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对回族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特别是在西北回族地区,伊斯兰文化氛围至今依然非常浓厚,其他文化短期内还难以对它形成重大威胁。伊斯兰教对包括服饰在内的回族传统文化的护卫与屏障作用仍然会十分有效。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仍然会长期影响回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总体上对回族服饰的发展起导向和制约作用;二是伊斯兰教的教法规定仍会制约穆斯林的服饰生活行为;三是在文化的交流乃至冲突中,伊斯兰教也会通过自身的发展变化,引导回族服饰主动作出适应与选择。
  总之,作为回族形成的纽带,回族文化的根源与核心,伊斯兰教对回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后仍将长期存在。回族服饰文化将在伊斯兰文化的沃土之中继续守护传统,并不断吸收接纳新的文化元素,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因为这样可以遮盖她们的羞体.其它部位不可以露出妇女的盖头与长袍是最好的装饰.伊斯兰的成年妇女除了脸和手可以露出.这是我们主的命令.每一个信仰虔诚的人都会去按照伊斯兰的方式去着装的
安拉的规定,必须遮盖羞体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没看清所有实情
伊朗是伊斯兰教国家,对女性实施严厉的服装要求。所有身处伊朗境内的女士,不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必须奉行。出发前,我们跟着旅游指南的告诫行事:女生不能穿着显露身形的窄身衣服,上衣必须长袖并长过臀部,下身穿长裤或长裙,不能露出大小腿,头顶还须披上头巾,以遮掩头发。我们于是翻箱倒柜,乖乖地把家里的宽身长衣与宽布裤带来。
结果来到伊朗,这身阔袍大袖的打扮,我俩成了街上最土的人。
世事不就往往是这样吗?外面的人紧张兮兮,但城内的人其实不当一回事。因为媒体的报道,我们的注意力被放大聚焦在最坏的一点上,但&还有许多其他的现实,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我在伊朗长大》的作者Marjane Satrapi曾经这样说过。媒体的报道没有错,只是没有把所有实情都清楚表达。
我们要是把地球上的国家分为神秘与开放,伊朗肯定属于神秘的国度,关于它的消息本来就不多,又总围绕着核子武器。我们就是没多想过,伊朗的女生跟我们一样爱美,男生一样想要iPhone。
头巾挑战标准
伊朗绝不像沙特阿拉伯封闭,女生用不着全身盖上黑布。她们大都身形高挑,穿着收身的衣服,年轻人更爱穿窄牛仔裤,显得时尚好看。人性都爱美,伊朗女生虽然要戴头巾,但时刻都在挑战标准。头巾的颜色五彩缤纷,豹纹、斑马、碎花,你能想象的花款,街上都能看到。她们还特意露出前半头顶的头发,有时别上发夹。现时伊朗最时兴的打扮,便是在头顶盘起高髻,头巾盖在高髻上,乍看有如中国的古装打扮。
在伊朗,我们最不习惯的,是头巾,在头几天,离开酒店房间时,便有好几次忘了戴上。在旅游景点时,举头抬眼看清真寺天花装饰时,头巾跌落,我们却一直毫无知觉,直至导游问:&你的头巾呢?&才惊觉自己犯禁。
戴头巾不是没有好处,我们在出门前便省去不少理发打扮时间,随意把头发扎好,披上头巾就是了,回到香港后的第一个早上,看到头顶的三千烦恼丝,我其实有点怀念起头巾来。
伊朗女生从9岁开始须戴头巾,当地不止一个女生跟我说,她讨厌它,头巾缠人,夏天很热,不喜欢它很顺理成章。但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皇帝在游过土耳其后,看到同是伊斯兰国家的土耳其开放现代,女生无须受衣饰制约,回国后下令不准女士戴头巾,凡在街上看到戴头巾的女生,都会被抢去头巾。
这一激烈举动,引来很多人反对,不少女士感觉羞辱,有些从此足不出户。后来,女士可以按其所爱,戴与不戴都OK。但到70年代末的革命,女士又被迫戴上头巾。
过或不及皆不好。其实让我当家做主,便是最好。是好是坏,我心里有数,也心甘情愿。
(责任编辑:kily)
法蒂娅.法琪尔彭嵩嵩
每日重点推荐
教育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自豪和失落。我们,真的知道怎么做么? 日本1900年就普及了...
赞助商链接
一周热点文章
乐读随机推荐
焦淳朴【】
黄惠子【】
熊炳奇【】
博恩崔西【】
[阿根廷]博尔赫斯【】
孙香我【】
蒋骁飞【】
赵珊珊【】
在线阅读专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哥拉禁止伊斯兰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