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京条约的内容签署时注明赔付的是银元而不是白银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南京条约》赔款为什么以银元为单位_1632 ...欢迎来到“ni的书屋”,本屋有上万本免费分享的书(教授授课及中小学课件,本硕博及大师各行各业论文,管理信息,网店卖家代码及学习资料,精彩时尚模板。。。),欢迎前来浏览和下载!!我们会真诚为您服务!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南京条约》赔款为什么以银元为单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帖子主题:庚子赔款亡大清
共&474&个阅读者&
军号:620591 工分:6788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庚子赔款亡大清
文章提交者:突击小兵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读书文摘题目:庚子赔款亡大清书报刊名:《》2014年二月上,第81~84页
中华民族在熬过了灾难般的19世纪后,又带着莫大的屈辱与痛苦进入了20世纪!等待晚清政府和他的子民的,是一张数字愈发巨大的战争赔款清单。庚子赔款,将晚清政府直接推向灾难的深渊…… 辛丑赔款四万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席卷中国北部,列强以护卫侨民为由谋划对中国新一轮侵略的时候,日,清政府对外发布了一道既含糊又干脆的《宣战诏书》。谓其含糊,是因为这道诏书根本没有提到对哪个国家宣战,不是,不是,也不是日本;谓其干脆,则是因为大清帝国在诏书中的战争指向,竟然是两个字:“彼等”——换句话说,“天朝”将要向它面对的整个外部世界宣战了!如此惊人的“大气魄”,吓得以李鸿章为首的南方督抚,一致以“乱命”为由拒绝执行。其时,在八国联军攻势面前,清军节节败退。在过足了嘴瘾之后,只得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狩”,帝国的中央首脑40年内第二次逃离它的首都北京。
一年后,大清帝国终于与列强达成和议。1901年9月,与列强签订了堪称奇耻大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以此为“回銮”的代价。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其时,坊间流传一种说法,当时中国人口4.5亿,列强之所以规定4.5亿两赔款,为的是“人均一两,以示侮辱”。当然,这不过是后人的附会。其一,当时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口,恐怕清政府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说洋人了。上面提到的对“彼等”宣战的诏书里,用的数字是笼统的“四百余兆”,也就是4亿出头。与此相印证,9年后的1910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在一篇鼓吹袁世凯是“唯一的能够挽救形势的人物”的文章里,使用的中国人口数字是四万万,即4亿。其二,列强确定的赔款数额,是“狗咬狗”之后妥协的结果。按照英美法德日俄意奥这八国联军,以及未出兵侵华的荷兰、西班牙、比利时等“打酱油”国家提出的原始赔款数字,足足比最后确定的4.5亿两多出1000余万两。美国和英国坚决反对赔款总数“超过中国的支付能力”,避免杀死中国这只“下金蛋的母鸡”,而德皇威廉二世为了替他的“大洋舰队”计划筹措资金,则要求中国“赔款务到最高限度”。最后双方妥协,各国对各自要求赔款额按比例削减,这才有了4.5亿两这个数字。
反正“战则败,败则和,和则赔”,已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对外战争的“例行公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大清帝国的第一笔对外战争赔款,居然不是1842年《南京条约》里向英国人赔偿的2100万银元(1银元=0.71两白银),而是半个世纪前的“乾隆盛世”,赔款对象也不是什么“大不列颠”“大法国”,而是小小的廓尔喀(今尼泊尔)。公元1788年,廓尔喀军队入侵中国西藏。待清军主力千里迢迢从四川入藏增援时,廓尔喀军队已经大掠而去。而西藏地方官员在急于班师的清军前线将领的支持下,向廓尔喀赔款300个银元宝,总计15000两白银“赎地”,换取廓尔喀不再入侵。更有甚者,由于仓促达成的和谈中未明确是当年一次付清,还是年年都须向廓尔喀赔款300个元宝,1791年8月,廓尔喀军队卷土重来,抢掠班禅驻锡地日喀则,全藏震动。乾隆皇帝不得不派出爱将福康安,率军越过喜马拉雅山远征尼泊尔。一场世界屋脊上的较量后,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廓尔喀被迫求和,这笔赔款的糊涂账才算了结。然而,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不仅把驱廓保藏算进“十全武功”,还把这场战争一拆为二,算成“两平廓尔喀”。 掠去中华亿万银
慈禧太后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说过一句臭名昭著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仿佛中国遍地白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般。然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恰恰是一个银矿贫乏的国家!据史料记载,大明天顺4年(1460年),云南省的白银产量才10万多两,这个数字已占到全国银产量(18万两)的二分之一强。18万两是什么概念?明代的度量衡制度,16两为1斤,1斤折合现代596克。18万两,也就是区区6.7吨。整个帝国的年产银量,今天用一辆东风箱式卡车就可以全部载走了。到了清代,由于“银之行用日广,煎炼日多,地宝之泄日甚,则矿砂有时或竭”,银的产量更是日渐衰减。之所以乾隆时期还能做到国库存银一度高达7000万两以上,靠的是从明代后期的“隆庆开关”(1570年)起,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了长期顺差,从中赚取了大量舶来的白银。在200多年的贸易中,粗略估计,有大约4.5亿两白银净流入中国,其中仅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长期的贸易逆差中就被中国用丝绸茶叶瓷器换走超过3300万两白银!
可叹的是,中国老百姓数百年来胼手砥足换来的“白银储备”,从鸦片战争开始后,便不断以“战争赔款”的形式被列强夺走。从《南京条约》开始,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银元2100万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白银1600万两)、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赔款(白银50万两)、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赔款(俄币900万卢布,合白银500万两)、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赔款(白银2.3亿两)、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赔款(白银4.5亿两)……近代中国在战争赔款中,付出了不下10亿两白银!马克思曾在《中国和英国的条约》一文中写到:“英国强迫中国必须偿付这次战争(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费用,这些费用,按照英国自己现任大臣们的意见,是由它自己的海盗行为引起的。”
帝国主义通过战争赔款对中国财富无止境的榨取,造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民穷财尽、国势衰微。 天量赔款何处寻
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因此,第二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又被称为“庚子赔款”,或者简称“庚款”。这笔巨大的赔款彻底摧毁了大清帝国的财政,以及其后任何复兴的希望。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期,清廷财政虽历经数次危机,但都能意外地绝处逢生,渡过难关。其总收入较以往还逐步有所增加,到70年代同治末年,清朝年财政收入突破6000万两白银,较之鼎盛时期的“乾隆盛世”的岁入4000多万两,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而到了90年代,清廷岁入已达8000万至9000万两,比100年前几乎增加了一倍。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除清王朝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充实国库外,主要是新税增额和近代工业开始有了进项所致。譬如光绪20年(1894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商税4项,即杂税、榷关税、厘金、新海关税的总和达4370万余两,占全部年收入的57%!因此,清政府大抵还能维持财政上量入为出的“小康”局面。
然而,《辛丑条约》签订后,按照条约规定39年还清,本息相加总额变成9.8亿两,每年都必须摊付2000万到3000万两不等。如此一来,清廷的财政立即出现无法挽回的赤字。在清朝的最后10年,每年的财政都入不敷出,只能剜肉补疮。到1910年,清廷的财政赤字高达7000万两白银!可以说,《辛丑条约》不仅把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庚子赔款”更让清政府“百事俱废,专凑赔款。将兴学练兵,农工商务,一切养民治民卫民之自强要政,概行搁置不办”,使得清政府“民心日涣,士气日离”,连维持自身统治都变得愈加艰难。
由于签订《辛丑条约》的帝国主义国家达成协议,对清政府作出明确规定,即此次赔款须中国自筹偿付,不得外借洋债。在赔款无处筹集,又急不暇待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的清政府只好硬性摊派。简而言之,就是将每年应赔之款分到各省,并严令各省“不准丝毫短欠,致生枝节,倘若因循迟误,定惟该将军督抚是问!”譬如1902年摊派给各省大约1800万两的赔款,其中江苏(当时包括上海)一省就摊到250万两,浙江、广东省的“份额”也都在160万两以上。而自从太平天国起义后,就已经习惯跟清廷讨价还价的地方大员们也心里有数,拖欠上缴朝廷的赋税并不会怎么样,但给洋人的赔款却是万万拖欠不得的。“洋人不高兴,后果很严重!”“老佛爷”是断不会吝惜用督抚们的顶戴花翎乃至脑袋,来避免“友邦惊诧”的——依照洋人们在《辛丑条约》里提出的要求,那些上了刑场或是“被自杀”的朝廷大员,甚至包括皇室宗亲就是前车之鉴。竭泽而渔亡大清
为了筹集清廷强行摊派的巨额赔款,在大幅提高原有“田赋”“厘金”的税率外(海关由于总税务司一直被外国人控制,无法上调关税税率),在20世纪最初10年,各地方督抚们充分发挥了税种创新的想象力,新增税种多如牛毛:买酒要交“酒捐”;买粮要交“粮捐”;连把银子兑换成铜钱,也要交“膏捐”。福建和浙江省甚至发明了早期的“物业税”:有房产的人每年都要交房产价值十分之一的“房捐”……重税虽然暂时应付了赔款,却使得清廷民心尽失。山东莱阳百姓在抗捐誓言中已经一针见血地提出:“认重税必饿死,不认重税必诛死,与其坐而待死,不如斗而决死!”而被摊派到赔款大头的江浙、广东,也从“人文渊薮”“财赋奥区”一变而为前仆后继地反清斗争的大本营。
清廷预感大难将至,为了镇压人民反抗,急于添练新军。1903年,作为“新政”中的重要举措,清政府设立练兵处,计划在全国建立36镇(即师)的新军。昔日以八旗武力起家的清廷,此时却是日薄西山,甚至连这样一支性命攸关的军队也已经无钱建立了!
当时,每设陆军一镇(兵将共1.2万余人),各项新式武器设备及雇用洋员等所需经费,约白银100余万两,一镇的常年经费又在200万两左右。要建成36镇,起码需要1亿两白银!可想而知,这是背负着赔款重负的清政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连清政府为拱卫京畿而建立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重点关照的“北洋六镇”,也拖延到1907年方才成军,其余的30镇新军更是直到辛亥革命清朝统治被推翻时仍未完全建成。而隆裕太后在1912年2月颁布了退位诏书后,便带着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躲进了紫禁城,把已是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与不堪重负的庚子赔款,都留给新生的民国政府了。
延伸阅读:
我本野埠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庚子赔款亡大清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132815 工分:1458
左箭头-小图标
奇葩的是民国竟然接着还钱。。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95764 工分:39393
左箭头-小图标
是的,这笔赔款就是导致近代中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其实本利达到9亿两,人均2两,等于清代10余年的财政收入,然后是控制海关倾销商品和鸦片导致民族工业全面瓦解破产,外国银行团以高利贷的形式再“借钱”给政府收利息,重重盘剥打击,八国联军要记住的,英法日俄德意奥美先人的血仇要烙在基因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条记录]&分页:
&对庚子赔款亡大清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从割地、赔款数额、通商口岸及列强获得的其他特权等方面列表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异同点
《相关信息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
①从割地看:《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些具有战略地位的大片领土割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演出了瓜分狂潮的丑剧.
②从赔款看:《南京条约》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给日本的赔款白银2亿两,加上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这样数额的赔款是空前的.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列强争作中国债主,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南京条约》开放5口;《马关条约》新开的4口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
《相关信息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
①从割地看:《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这些具有战略地位的大片领土割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演出了瓜分狂潮的丑剧.
②从赔款看:《南京条约》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给日本的赔款白银2亿两,加上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这样数额的赔款是空前的.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列强争作中国债主,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南京条约》开放5口;《马关条约》新开的4口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最远到达西南的重庆.
④《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向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列强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并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
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
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相同,都是为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不同点:
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②《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除继续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外,还通过奴役性的贷款,在华开矿修路,投资建厂,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
内容:条约规定,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一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苏州无锡常州都很不错的,如果去无锡,建议去无锡宜兴小城市,大繁华,去看竹海和善卷洞,都很棒的~常州有恐龙园,嬉戏谷等~苏州应该很美~
兄弟,派出所不管这事的,是公安局的经侦部门管。根据《刑法》196条有关规定,透支5000元以上,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南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公积金贷款相关政策调整:从10月24日起,恢复最高可贷额度,最高贷款额度由20万元/人、40万元/户,恢复为30万元...
答: 火车站附近几家计培训错我觉计尤其于少专业要找计要注意几点辨:1本土机构脉资源计问题切合实际容易解决习内容符合本情况能关注广告宣传做校需要参考2专业做计培训校般比...
答: 那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啊,拓维教育跟长郡中学网站合作,这对你孩子进名校提供了一个门槛哦
答: 2)英国的科学教育:在英国“全国学校课程”中,科学和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所有5—16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法定的科学教育
答: 请说的明白点啊,你是要什么性质考试的啊,自考?成考?普通?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发散性思维要发散的有效.doc 1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20 &&
发散性思维要发散的有效.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发散性思维要发散的有效
; ——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谈“高效课堂”的构建; 什么是“高效课堂”的“高效”?说到底,就是学生思维的高效。因此,锻炼学生的有效思维,尤其是学生的有效的发散性思维就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 发散性思维就是从某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思考,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单从概念上来理解,我们在思考过程中越是不循常理、不依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来思考,就越是符合发散性思维的特性…….; 然而,历史学科有着它自身的严肃性和规律性,历史课堂教学也有它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历史的学习、探索与体悟,需要发散性思维,但发散性思维又是学生所有思维中最难以掌控的思维。因此,在当前的历史学科“高效课堂”构建中,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存在着许多的偏差,使得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提高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那么,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存在着那些问题?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性,促进“高效课堂”的达成呢?; 检讨: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用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代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1]在学习《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时,一位教师先是讲解了两个条约签订的背景,然后逐一分析了教材提供的条约中的每一条内容的危害性,接着这位教师问学生对这两个条约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内容,学生鸦雀无声、没有问问题的。一段沉寂之后,教师说,看来同学们都懂了,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条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还是一段时间的沉寂,看到同学们还是没有什么反应,这位教师急切地抛出了一组问题:; ——“为什么《南京条约》里赔款用的是银元而《马关条约》用的是白银啊?”; ——“白银和银元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南京条约》里没有开设工厂?”; ——“通商口岸和商埠有什么不同?”; ——“日本侵略中国的‘胃口’为什么那么大啊?……,……。;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由于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教师驾御课堂教学和掌控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教师根本不愿意真正放开课堂教学、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现象,于是也就出现了用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代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从实质上讲,它不是真正的发散性思维。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真正开始,就已经受到了压抑……;而且这种杂乱无章的、深浅不一的问题,对于锻炼学生的有效思维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二.偏离课堂教学目标甚至是脱离历史学科语言环境的发散性思维; 由于思维过程是一个十分主观自我的心志活动,发散性思维尤其如此。因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旦开始,其思维的内容、过程、方向和关注的兴趣点,都是教师无法实际掌控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很投入、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又设计、引导失当,就往往会出现偏离课堂教学目标甚至是脱离历史学科语言环境的发散性思维。; [例2]在讲到《明清君主专制加强》这一节中的“朱元璋废除丞相”知识点时,出现了下面一种情况……; 师: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呢?除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之外,有没有了解朱元璋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经历的同学,来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讨论: ; ——“朱元璋出身低微,做了皇帝怕人抢权呗……。”; ——“《明朝的那些事儿》就是讲朱元璋的……”; ——“朱元璋是个麻子吧,听说的……”; ——“他老婆还马大脚呢……”;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来探讨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是如何对重大历史事件产生影响的。但由于事先没有把讨论的主题告诉学生,使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严重偏离教学目标,产生无效的思维过程。; 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造成发散性思维偏离教学目标甚至是脱离历史学科的语言环境。; [例3]在讲到“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这一个知识点时,有教师做了如下的处理:; 首先提供了五组史料:; 第一组史料:反映16——17世纪,里斯本、普利茅斯、安特卫普等港口商业繁忙的图片; 第二组史料:反映16世纪中期葡萄牙、西班牙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字史料; 第三组史料:烟草、西红柿、马铃薯、可可、玉米等植物的图片; 第四组史料:反映西方殖民者进行掠夺的文字和图片史料; 第五组史料:一幅漫画,哥白尼欣慰地看着地球仪,一群满脸惊讶、表情夸张的教士在看着哥白尼。; 紧接着,教师分别从这五组史料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情况——比如,从讨论烟草的危害引申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日常生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西红柿、可可的一些逸闻趣事引申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从马铃薯、玉米产量的提高谈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52页42页70页42页67页70页58页72页56页162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条约 银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