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公司老总的亲戚能办私人老板电器老总介绍业务,但我经济紧张,想和私人老板电器老总借钱,不知道怎么开口?

做老板先要管好自己
  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做老板,这个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东西有很多。人们只知道老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却往往忽略老板还是一个孤独的职业。老板必须有异于普通员工的思维方式,他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老板必须为自己的每一个决策负最终责任,而负这种责任的代价往往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员工可以有退路,但是老板没有;员工可以随时辞职,而老板却无法随性地撒手不干。事业是干出来的,老板是磨练出来的,老板务必要在管理公司和员工的同时做好对自身的管理。下面的这些心得或许会对各位理想的成功落地有所帮助。老板的形象很重要  “说给部下听,做给部下看”,虽然这句话的出处不是很好,但非常有道理。  十多年前,我认识一个中关村(000931,股吧)公司的老板—王老板。王老板非常聪明,敢想敢干,当时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时常利用政策空隙打点擦边球,一年能挣百十来万,那时北京市的月平均工资才七八百元,一百万对大多数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王老板为人也比较仗义,公司员工收入都不低,他比较喜欢吃喝玩乐,每次去消费总是带上公司几个骨干,大呼小叫,一派大哥作风,十分风光,最后所有消费老板买单。很多其他公司员工都非常羡慕,觉得王老板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几年后,我在不同的场合陆续遇到了以前王老板公司的几个骨干,他们基本都跳槽了。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找了个机会问王老板怎么回事。王老板一脸无奈:“唉,现在生意不比当初好做,竞争激烈。手下员工猴精猴精,本事一长,不是另立门户自己单干就是被同行高薪挖走了,人心不古啊。”原来如此。过了些时间,在一次同行聚会上我又遇到了一个王老板公司原来的部门经理大孙,此时,他正在另一家公司担任同样的职位。聊天过程中,我又问起他从王老板公司离职的原因,我说当初在王老板那里不是挺好的吗,工资又不低还经常出去消费,多风光呀。大孙说:“待遇是不错,可我们总觉得跟王老板干没前途。做生意挣钱靠钻政策空子,每回出去喝酒,他还左手揽一小姐,右手揽一小姐,吆五喝六的,整个一黑社会老大。我们出来打工,是想找一有发展前途的公司,随着公司发展自己也能不断提升,收入越来越高。可是跟着王老板,我们看不到这种希望,总觉得朝不保夕,早晚公司得出事。王老板人不错,但大家出来是找正经工作又不是混帮派,所以我们陆陆续续都走了。”  听完大孙的话,我才知道,原来员工的想法和老板的想法差距这么大啊。想想也是,虽然并不一定老板爱好犬马声色公司就一定办不好,但出去一起消费还得找对人呀,和同行客户出去是应酬,和朋友出去是放松,想怎样都行,但在公司员工面前老板还得注意保持形象,否则员工谁跟你呀,又不是黑社会大哥要拔份儿。  宋博士观点:  老板决定成败。就我的经验,老板的行为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行为和心态。如果老板不改变自己,就无法改变员工。因为企业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老板的问题。好老板的唯一标准是:对自己、对同事、对自己部门和企业有责任心。  老板尽量唱红脸  每天公司里总有很多事发生,有的该表扬有的该批评,那批评和表扬到底该由谁来执行呢?  刚开公司时,找不着当老板的感觉,平素又最烦管人,所以员工有什么问题我很少说。结果公司员工自由散漫,谁也不服谁,工作无法开展。后来觉得再这样下去实在不行,于是开始板起脸管人,这下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公司里几乎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我这里来,经常有员工当面与我理论是非曲直,每天陷于日常琐事当中—这老板当得真郁闷。后来与日本企业接触多了,发现不少奥秘。日本公司的总经理很少直接管公司普通员工,对公司底层员工可和蔼了,但他们经常当着员工的面训斥公司中层干部,而普通员工犯错误则由该员工的直接领导负责处理,当然月底发工资时总经理心里可不含糊,中层干部与普通员工之间差距相当大。这样公司不仅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员工心里也比较平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干就干,咱公司不大,好歹也有几个主管。于是开会明确职责,谁的手下出问题谁自己处理,别什么问题都往我这儿推。平常我一般只表扬好人好事,鼓励为主,而主管自身犯错时我也很少当众批评,通常是私下交流。时间不长,公司管理顺畅了,我在公司里的形象也大为改观,员工更尊敬我了。  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我有时觉得老板对于公司有点像古代皇帝对于国家。如果皇帝很贤明而大臣很昏庸,老百姓通常觉得国家还是有希望的,大不了“清君侧”,换个大臣了事。而如果皇帝很昏庸,则老百姓通常觉得这个国家没希望了,开始琢磨造反改朝换代。咱当老板总不能让公司员工揭竿而起或用脚表态一走了之吧,既然主管和部门经理工资比普通员工高还享受着公司岗位津贴当然应该为老板分忧,该唱红脸做恶人时就应当仁不让,而老板一般应保持一个超然的态度,置身于事件之外,旁观者清嘛。  不过部门经理需要支持时,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我通常态度鲜明予以支持,毕竟维护干部的威信对于公司管理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避免当场做决定  影视作品、报纸广播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领导干部现场办公或下基层走访,有人民群众扶老携幼涕泪滂沱地反映当地官员久拖不决的某些问题,领导同志大手一挥,无比激动地斥责那些不作为的贪官污吏,该免职的免职,该法办的法办,数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几分钟之内现场解决,真是大快人心,爽!  这种“雷厉风行”的方法,在我等小公司里行得通吗?  当老板没多久,公司人员渐渐多起来,我的权力欲望也逐渐膨胀,常常脑袋一热手一挥解决问题。有一回,业务员甲向我投诉,另一个业务员乙恶性竞争抢他的客户,同一单生意故意报低价致使用户未从甲业务员处购买,公司也在利润上受到损失。我一听,非常生气,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如何能够容忍,于是贴出通知:此单生意,乙业务员不仅没有提成,而且通报批评,所有提成奖励归甲业务员。后来乙业务员反应激烈地找到我说该用户他已经跟了半年多,价格型号都基本谈妥,前些天有次他外出拜访其他用户时该用户打电话到公司落实细节问题结果甲业务员接了电话,过后甲不仅未转告乙业务员,而且还让用户直接找自己并许诺更多优惠,差点将生意搅黄。我听完后非常吃惊,又找其他几个业务员核实,乙业务员说的基本属实。唉,通告已经张贴了,这可如何是好?于是一通补救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避免以后类似情况发生。过后反思:当初为什么不调查一下再作决定呢?如果乙业务员性格内向些没准不找我申辩直接开路走人了,而且公司其他员工又会有何想法呀。再回想以前经常快速作出一些鲁莽的决定,非常后悔,看来官僚的口头禅“这个问题要考虑考虑研究研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过去的皇帝金口玉言,说的话不能随便改,今天的公司老板也不能不过脑子不全面调查随口作决定,否则天天朝令夕改威信尽失。  现在员工找我解决问题我一般都说:行,我知道了,等我查一下,几天之内给你回复。这样类似错误就很少发生了。看来做事不能只图一时痛快,要全面考虑,职位越高越应避免当场作出决定。要不怎么很多人感觉大公司办事反应慢,估计如果大公司反应都像个体户一样快那大公司也就很快变成个体户了。  维持制度的稳定性  2007年回老家,坐一个亲戚开的车。亲戚刚拿驾照没多久,属于“实习司机”。一路上马路又宽又直,司机的手却在不停地动,左一下右一下,车也在画龙,我坐在副驾驶席上,虽然系上了安全带,但心里还是很紧张,嘴里话也少了,脚下直使劲。一路上旁边车道上的车不停地对我们按喇叭,还好,最后终于安全到达。回想十年前自己刚拿本时,已是老司机的弟弟坐我的车也向我说过同样的感受,当时自己信心很足丝毫不以为然,根本不理解坐车的人会有何种感觉,现在方才明白。  总结自己开公司,也经常犯类似的错。政策朝令夕改,看见别的公司有什么新章程常常一拍脑门拿来就用,过段时间发现效果不好又推倒重来,弄得公司上下无所适从。比方说提成奖励,原方案在出台一段时间后本来实践检验较为合理,员工也认可,可我在听完什么专家讲座和看完某本管理书后就立刻将其推翻并试图重新制定政策,结果会计抱怨不好操作,员工抱怨政策不合理,在一通折腾后不得不又改回原样。  现在常想,办公司和开车很像,老板就好比驾驶员,开车时车在路上跑,只要在本车道的两条白线之间就OK,不必时刻调整方向盘,否则司机累,乘客累,车还容易出危险,费力不讨好。同样的,只要公司的运营在可控范围内不犯大错,政策就应稳定执行,保持连贯性,让员工心里有底。  小公司老板权力集于一身,缺乏监督,制定政策更应该小心谨慎,不然公司政策经常调整,制度朝令夕改,只会令员工缺乏稳定感,认为老板总在算计自己,公司员工不跑光才怪呢。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承诺香港回归后体制50年不变,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宋博士观点  有什么办法能减少变化,让变化有个度,让员工不疲于奔命?第一,要明白,变与不变常常不是企业老板说了算,企业必须根据外部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第二,变化的速度有三个因素决定:大环境、企业所处的行业、公司自己的适应能力;第三,注意员工的应变能力,企业往往高估了内部适应变化的能力;第四,变化最终是个度的问题。  学会说“不”  中国人好面子,“不”字很难说出口,而老板又是公司的最后一道关口,有时不得不拉下脸说“不”。  我们公司有规定,公司的钱一律不借个人,当然,特殊情况可以预支部分工资。前两年,公司一个骨干员工找我聊天,他问:“如果公司里一个员工,对公司贡献是其他人的好几倍,公司会不会借钱给他?”对这个问题我真的很犹豫,想了半天,我说:“公司有规定,公司的钱一律不借个人。”他还不甘心,又问:“对骨干员工也这样?”我说:“这条规定对公司所有员工一视同仁,骨干员工工资奖金可以多发,可以优惠条件入股,但对于这项规定谁也不能例外。”随后我问是不是他自己要向公司借钱,他承认说他要买房子想借30万。我很奇怪,买房可找银行贷款呀。这个员工说找银行贷款要付利息和手续费,想着找公司借钱可以不付利息而且没有手续费。后来我了解到他已经有一套住房想着再买一套住房等升值挣钱呢。  回绝过一回,以后类似情况就好处理了。这些年,公司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股东买房时钱不够都是找银行贷款,没人借用公司的流动资金。想想公司再有钱又怎能代替银行的功能满足公司所有人要求呢。  有时公司的不少规定都会遇到特殊情况,但在原则问题上老板一定要站稳立场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公司规定面前人人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开了先例以后遇到同样问题时其他员工就不好管了。法制胜于人治,治理国家是这样,管理公司也是这样。当老板的该说“不”时就要说“不”,被人骂难受一下总比公司歇菜难受一辈子强,  有很多公司就因为老板抹不开面子而给别人担保或随意借款给人结果最后自己公司受牵连倒闭了。当老板的如果能从对自己公司负责的立场考虑问题,说“不”也不是那么难。  宋博士观点  要学会出于原则而拒绝,“虽然可能给人带来暂时的不快,但它却是建立持久新人的基石”,反过来,拒绝的前提是承担,真正的拒绝是出于责任心,而不是为了推脱责任。拒绝可以建立信任,而推脱只会把信任毁于一旦。  不要奢望在公司内部交朋友  刚当老板时不习惯管人,总觉得公司里应该人人平等,大家都是朋友,有什么事好商量。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司管理很是混乱,制度形同虚设,员工犯错误的成本很低,大家日常基本是想干啥就干啥,月底工资还谁也不能少发。  一天,一个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到我这待了半天,走时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们公司管理要加强啊,我在这坐了半天都看不出谁是老板,员工既不怕你也不听你呀。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具体怎么做也搞不明白。后来问题终于集中爆发了,公司里贪污现象严重,效率低下,员工觉得没有奔头,几个骨干自己一合计决定单挑一摊,一时间十几个人的公司跑了七八个,一大半客户也被带走了。  好在此时我还有另外一个较小的分公司,刚刚新招了几个业务员。毕竟本人是白手起家,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强,一咬牙重新开始。这次吸取教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管理逐渐进入正轨,业务也很快有了起色,一年后人员又恢复到十几个,利润也超过以前。  想想自己当初还是心态不对,认为自己的公司应像国有企业一样,人人都是公司的主人翁,人人都平等,大家自觉把事干好。纯粹是扯淡!公司内部大家利益不同,岗位不同,哪来什么绝对平等。虽然大家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岗位职权工资奖金上怎么可能平等呢?为什么除了垄断行业外,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了?这也让我觉得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从根本上就不符合人的本性。当初《红灯记》里鸠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直被当作反面典型加以批判,其实我现在认为这话好像符合每个人自然的第一反应。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连出家的和尚都明白这个道理。当老板就当老板吧,甘蔗没有两头甜,我不再奢望与公司员工做朋友,一切按规章制度来,只要管理好公司,让大家尽量拿到更多的工资奖金,人人都上保险(放心保),骨干员工入股共享公司发展成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老板本来就是个孤独的职业,交朋友还是在公司以外吧。  要说规章制度,每个稍具规模的公司都有一大本,但不同公司的管理水平相差可大了去了,关键还在于规章制度是否被认真执行,同时也看老板能不能自己认可规章制度并亲自或安排专人监督落实。管理公司与管理国家有相似的地方:要法制不要人治。公司不是靠老板与员工交朋友然后公司所有人都从心底里认可老板来管理的,而是靠执行必要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的,  规章制度执行好了,对人员的管理就水到渠成,一切按规矩来,老板也不用一天到晚训斥员工。其实,从办公司到现在,我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员工,有几次公司员工离职后又回来,原因竟然都是无法忍受新公司老板发脾气骂人。呵呵,不过我感觉现在我在公司还挺有威信,至少朋友来公司再也不会说看不出谁是老板了。  宋博士观点:  小老板要做的是“事”,中老板要做的是“市”,而大老板要做的是“势”。一个老板一生中至少要完成下面的四次转变:从管事到管人的转变;从管人到管规则的转变;从销售到营销的转变;从营销到战略的转变。不奢望在公司内交朋友,就是从管人到管规则的转变。  不与下属争功劳  一次业务员小赵接了一张设备销售的单子,客户公司很有实力,但采购人员十分难缠,不仅在价格上斤斤计较,而且还不时提出各种苛刻条件。将近半个月了,小赵毫无进展,只好愁眉苦脸地找我来商量。我详细听他讲述了整个销售过程,逐渐看出了问题所在,小赵对用户的主要诉求未搞清楚,只在枝节上与客户纠缠。于是我给小赵分析了用户心理,告诉他只需如此这般用户一定能够拿下。小赵将信将疑地走了。  一周后的一个午休时间,我路过销售部门口,看见一群业务员围在一起,小赵正在人群中央口若悬河地描述自己怎样将那个难缠的用户拿下,做成了一笔大单。几个新来的业务员满脸钦佩的表情,不停地随声附和。我忍不住走过去,随口对小赵说:“小赵,还是我分析的对吧?照我的方法是不是很轻松地就做成了?”小赵顿时满脸尴尬:“对,对,还是经理你分析得准确,这回多亏你了。”  回到办公室,我心里忍不住也小小地得意起来。  事后一琢磨,不对,我怎么与下属争起功来了。回想当时小赵脸上的表情由得意转为尴尬,下回他还会再找我探讨业务上的难题吗?自己真是活得不明白,不该争的也争。  其实与下属争功真的毫无意义,一个好的领导应该是手下人员一个比一个强,恨不能所有人本事都超过自己,  就像三国时的刘备,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关羽张飞赵云,可只要用好人,自己本事不行一样能成大事。当头也不容易,大部分人喜欢炫耀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有时会把别人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更别说本来就与自己有关的成绩了。但如果你在经理或老板这个位置上就应该在某些方面压抑自己,如领导每回把下属的功劳都据为己有,可想而知,有本事的下属一旦有其他选择一定会跑个精光,因为跟着这样的领导将永无出头之日,剩下的不是无能之辈就是阿谀奉承之人。手下如都是这种人,估计领导即使能干出大事也会越干越累,越干越郁闷。  办多大事做多大妥协  一般人刚从学校毕业时都是理想主义者,认为这世界上的事不是黑就是白,这世界上的人不是好就是坏,我也一样。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和公司规模的扩大,我发现这世界除了黑和白外,很大一部分是灰色的,世界上很少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大部分人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当他的利益得到保障时他就是好人,当他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就可能成为坏人。理想主义者在这个世界里很难生存下去,大部分时候不作妥协办不成事。  有次公司销售部毛经理向我提出了一个建议:禁止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违者罚款。我想了想对他说:“这个建议很好,就是无法操作,因为公司不能每时每刻监督员工都在做什么。既然无法执行的规定,干脆就别定了,否则既影响公司制度的权威性又让员工觉得公司不近人情。就像前几年实行的自行车税,由于操作太困难,收税的费用比税本身都多,后又不得不取消。”  毛经理很不服气地说:“这种损公肥私的事情不管怎么行?”  于是我问毛经理:“你父亲原来做什么工作?”  毛经理说:“我父亲原来是北京某厂的党委书记。”  我又问:“你小时候用过带单位抬头的信纸吗?”  毛经理说:“用过啊,小时候在学校写作文我就用的那样的信纸。”  我说:“你父亲作为一个书记都有时会拿单位的东西回家用,可见要完全做到公私分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咱们管理公司员工就像跑步比赛时给每个运动员规定跑道一样,左边画一道线右边画一道线,只要他在两道线之间别出格就行了,水至清则无鱼,至于稍微有点偏差也就算了。员工打私人电话咱们只要控制住他不长时间占用电话线路,不打长途就可以了。”因为长途电话每月可从电话局打出费用明细清单,比较好管理,而长时间占用电话线路非常明显,也能够管理,所以公司对打电话这方面的制度执行得还不错。最近在公司对集团电话加装了录音设备后打私人电话的就更少了。  办公司跟做学问不一样,人是活的,社会是复杂的,每个人都与其他人不一样,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日常经营活动,除了守住几条必要的做人做事底线之外,大部分时候不得不在环境的压力下随时做各种各样的妥协,毕竟单个人的力量在整个社会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  这地球上古往今来除了少数伟人能改造世界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外,其他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能力。既然改变不了这个社会,那就让我们调整好心态,做出必要的妥协来适应这个社会吧。  注重和员工沟通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公司里也一样,不仅员工的想法很多时候和老板的想法不一致,而且每个员工的性格相差很远,不同员工各自的想法也千差万别。这都要求管理者不断地去与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某次公司的售后服务部门与一个厂家签订了特约维修站协议,根据协议我们公司负责该厂家产品在本地的售后服务工作,厂家按照我们所修理产品的数量和内容向我们支付报酬。协议签订后,公司安排了两个维修员老张和小李专门负责这件事。  老张和小李都是售后服务部门的骨干,两人这些年业绩一直不错,每月个人收入在本部门也都是中上等水平,岗位调整后,两人的收入与原来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反而由于新职位不用每天外出上门修理,工作比原来更轻松了。  两个月后,小李向我提出辞职,我觉得很意外。小李在公司工作已经四五年了,一直踏踏实实,怎么会突然提出辞职呢?我问他辞职的原因,小李说他喜欢每天在外面跑,不断接触新客户,不愿意每天呆在公司,感觉没意思,因此调整岗位后感觉很不适应,所以决定离职。我问他当初在对他岗位进行调整时是否和部门经理沟通过,他说当时他就提出异议,但部门经理觉得他最适合新的岗位,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我对小李进行了一番挽留,无奈小李去意已决,最终还是辞职了。随后我赶紧找老张了解情况,问他对新职位是否满意。老张与小李截然相反,他对新职位非常满意,工作轻松了,收入也没减少,每天还不用日晒雨淋地外出,感觉太好了,他很感谢公司将他调整到目前的工作岗位。  吸取教训,此后每次进行工作岗位调整,我都会要求部门经理事先充分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尽量照顾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实际情况,,避免公司员工的无谓流失。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门学问,良好的沟通可以防止矛盾的发生。无论是员工和老板之间还是夫妻之间,我们应该避免如下的想法:  我以为他(她)早就知道了;  我这都是为他(她)好,只不过没告诉他(她)。  许多你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对方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你不说对方没准永远不会知道。  宋博士观点:  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就是企业的客户和员工。客户的价值体现的是品牌的价值;员工的价值根据德国大企业的比较研究结果,至少是企业净资产的5倍。因此,企业必须有效地发挥员工的力量,如何发挥员工的力量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而和员工沟通,是发挥员工力量的前提。和员工沟通能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员工更忠实于自己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也变得更为切合实际,企业的问题也能在还没有大得不可收拾时就得以解决。  平常心面对行业中的前下属  公司员工离职自己出去干或到新公司,大部分做熟不做生还做老本行,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原公司的同行兼竞争对手,如何面对这部分人对每一个公司老板都是一个考验。  七八年前,我们公司只有十来个人,业务比较稳定,后来又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做其他业务,当时我对新公司投入精力较多,对老公司疏于管理,自认为老公司员工都是跟我起家的,在公司也好多年了,有些还是公司股东应该没问题。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不到一年,老公司一部分骨干员工一合计觉得经营公司也就这么回事,还不如自己单干挣更多的钱,于是几个人一起辞职,找了个老板投资自己干起来了。他们带走了不少公司老用户,还经常给没走的公司员工打电话挖墙脚,真是气死我了。  由于我公司掌握一部分产品资源,独立出去的几个人有时仍然想从我们这儿进货,对此我不予理睬,抱定决心老死不相往来,同时恨不得他们尽快倒闭。但中国市场毕竟是买方市场,可替代的产品太多了,这么做根本影响不了对方的业务。虽然后来那几个人成立的公司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倒闭了,可主要还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而绝非我能左右的。那家公司倒闭后,有个原公司骨干曾想回我公司,对此我没有理睬。  随着个人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我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现在,我的心态日趋平和,逐渐明白有多大胸怀做多大事,对于离开公司的人大可不必敌视,反正你也消灭不了对方,所以只要与公司利益没有根本冲突还应该继续合作。  毕竟市场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要想使公司继续发展那就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自己太狭隘了不仅影响自身情绪而且路会越走越窄,同时并不会给竞争对手带来任何损伤。这两年,公司也有几个员工自己出去单干,他们目前都经常与公司保持联系,从公司进货,这也帮助了我公司成为某品牌产品在华北地区最大的代理商。俗话说得好,在商言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点估计南方人比北方人做得好。  老板和员工的区别  大部分人会觉得:打工还不容易,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呗,找个工作,合适就干,不合适就走,哪里给钱多就去哪,哪里职位高就去哪。理论上讲,以上想法都没错。  由于从小受的教育,一般人习惯把老板和员工放到对立面,觉得老板是靠剥削员工剩余价值才发财的,凭什么一单生意挣10000元才给我提成3000元,老板啥也不干白得7000元。其实没有人天生就只能给别人打工,也没有人一辈子注定当老板,打工的条件成熟后随时可以自己当老板,亿万富翁也没准有一天会破产重新去给别人打工。如果你觉得一单生意挣10000元自己提成只有3000元不合理,那你离自己当老板距离还比较远,因为此时你站的位置不够高,眼界不够开阔,你看不见这10000元是如何挣的,看不见10000元背后的广告费、财务费用、税费、物流费、通讯费、房租水电费、后勤人员费用等等,这些费用当你自己做老板时一样也不会少。  有些人打工时一点亏也不能吃,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就一打工的,拿多少钱干多少活,与我无关的别找我,让挣钱多的去干吧。这种想法对于打工者来说一点错也没有,但如果你不想一辈子只做最底层打工的,就应该改变这种想法,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很难晋升,因为你的老板和上级永远无法指望你为他分忧承担责任。换位想想:如果你当老板时遇到利益冲突,自己一点亏都不能吃,那只有手下员工吃亏了,每次都如此,你公司员工不跑光了也得郁闷死了。所以中国有句老话说:吃亏是福。职位越高,就越应让利吃亏,所谓做多大妥协办多大事。  平常遇到挫折和坎坷时,一般人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明哲保身。当然,趋利避害是人的第一反应,但如克服了这一自然反应,敢于承担责任,那么哪怕当不成老板,你也具备了从最底层员工向上晋升到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前些年有次公司刚搬家不久,门市装修完毕后开张的当天,我正在打电话,外面进来一个壮汉,身高1米85以上,留着寸头,体重至少有200斤,一进门,他就大声嚷嚷:  “这谁是老板?谁让你们开张的?”  他一指店里的销售经理,高声问道:  “你!你是老板吗?”  销售经理吓得脸都变颜色了,结结巴巴地一指我说:  “不,不是我,他,他是老板。”  我看了眼来人,不紧不慢地放下电话回答道:  “我是老板,什么事?”  壮汉横眉立目:“我是派出所的片警高某某,这片归我管。你们开张备案了吗?”  我说:“从没听说门市开张还要到派出所备案,我们又不是特种行业。”  片警厉声呵斥:“我说备案就得备案,你们先马上关门,什么时候开门等备案后我再通知!”说完转身出了大门。  公司里鸦雀无声,员工都大眼瞪小眼地看着我。  我说:“没事,咱们又不违法,一个片警怕他干嘛,该干什么干什么。”  一个星期后,我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让公司里一个办事比较老练的员工去趟派出所,看看是否需要补办手续。  过了两个小时,员工回来了,他对我说:  “经理,没事了,我去派出所登记了一个表格,吃了顿饭。片警一个劲抱怨说我们不给他面子,虽然我们有后台也不应看不起他。”  我说:“咱没托关系,没后台。”  员工说:“我也这么说,可他不信,他说没后台怎么不怕他不求他,还敢照常营业。”  其实片警刚进来时我也发怵,我还以为黑社会呢,可员工能闪一边去老板能吗?旁边公司其他人都看着呢,再说,我也没地方退呀。  当老板的基本素质应该就有绝不逃避责任这一条,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希望做大事希望不断提高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老板很多情况下是公司最后一道关口,手下员工经理问题解决不了可以回避撂挑子,推卸责任,大不了辞职走人,老板不行,关键时刻老板不上谁上。  公司里时常可听到这样的对话,经理:  “小赵这项工作你做一下吧。”  小赵:“我不做,这不该我做,再说我也不会。”  经理:“不会可以学嘛,艺不压身呀。”  小赵:“我可不学,学会后还不总要我干,我才不找这麻烦。”  小赵就是典型的打工者心态,类似对话估计每家公司都能听到。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岗位,按岗位拿工资做分内的事天经地义,但公司分工再细,岗位与岗位之间有时也会有模糊地带,部门间也会有缝隙,这部分额外的工作谁来做呢?个人如果想要发展,向上升到更高的职位或将来干脆自己当老板就不能只局限于做分内的工作。假如你是经理或老板,面对一个主动完成一些没人愿意干的棘手工作、自觉帮助本部门及整个公司做事的员工和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多出一分力气的员工,你会提拔谁呢?公道自在人心。再说一个人如果只干自己手头这点工作,对公司其他部门和岗位的工作既不愿意做也不愿意了解,那他永远只能在最底层,无论他换多少份工作,因为他不仅没有向上晋升的素质也不具备向上晋升的能力。  经常有人对《没有任何借口》等书嗤之以鼻,大加批判,认为这都是巴结老板愚化员工的“无耻之作”。从一个一辈子只想在最底层打工人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凭什么老板让干啥就干啥,这不明摆着让员工吃亏受剥削吗?可一个人想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命运并开创自己的事业,刚开始多干少说吃点小亏是不可避免的。无法想象一个只会抱怨不愿多学多干的人将来会飞黄腾达,西方谚语说得好: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己努力的人。  宋博士观点:  做老板和员工不一样,老板有三大不易之处:一是老板没人管;二是老板没有人教;三是老板应该做的事情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没有会提醒。做老板的最难之处,在于老板的角色是漂移不定的,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但老板必须做别人不做的事和别人做不了的事,而不是抱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放。  心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大  但凡成功的领导者,大多能够容人。人无完人,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有点小脾气,而又有本事脾气又好还相貌端正的人肯定有,但你我都不一定有足够好的运气能将他招致麾下,即便真正碰到了如此完美的人,你准备给他开多高的工资呢?  公司2007年因业务急剧扩大需要招聘一名渠道部经理,广告登出后一名在行业内做了很久的业务员大孙打电话毛遂自荐。大孙我认识,很多年前就打过交道,业务能力非常强,在行业里几家大公司都做过,最近赋闲在家。我有些奇怪,一个能力这么强的人怎么在其他公司呆不下去呢?于是我给大孙前几任老板打电话了解情况。原来,大孙脾气比较大,时常和老板顶嘴,常常在老板批评他时一言不合就撂挑子走人了,所以这么多年来很少能够在一个公司待足够长的时间而得到晋升。像大孙这样个性鲜明的人能不能用呢?思前想后我觉得根据大孙的能力还是值得试一试,如果他真的很有本事那么他的缺点只要不是致命的就应该予以容忍。  大孙来了后在工资待遇方面并没有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在业务开展方面给他足够大的空间发挥,这要求很正常,我欣然同意。  几个月下来,由于人脉广业务熟,大孙发挥非常出色,公司渠道部的销量增加了近50%,同行其他公司都明显感觉到了来自我们公司的压力。  半年后,迫于成本的压力厂家对几款产品的出厂价进行了调整,向上升了近10%。由于公司这几款产品库存非常小,经过与各个销售部门进行协商,公司将几款产品的批发价也向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此时同行有两家公司这几款产品还有大量库存,所以他们此几款产品的批发价向上调整的幅度不是很大。这一下大孙的批发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因为经销商对于涨价不是很认可。  这天,我正在公司看报表,大孙打电话来了,他上来就嚷嚷:  “这活没法干了,市场上就咱们公司涨价多,别的公司没涨多少,经销商都骂死我了,你说怎么办吧?”  我解释说:“咱们也是被动涨价,进货价涨了,出货价肯定得随着涨。咱们基本没库存,所以现在就得涨,别人库存多,虽然现在涨价少,但用不了多久库存出完了他们只会比咱们价格高不会比咱们价格低。”  大孙不知受了什么刺激而情绪激动,根本听不进我的解释,一个劲说没法干了,如果不向下调整价格他就辞职,末了还把电话给挂了。我心想怪不得他在其他公司都干不长,估计对其他上几个老板也是这态度,根本不把老板放在眼里,当时我真想打电话告诉他不干拉倒,辞职我接受。冷静下来后想了想,大孙除了脾气暴躁这个缺点之外,其他方面还是很不错的,业务能力强、为人热情、没有坏心眼、在销售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要是真让他离职对公司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于是等大孙冷静下来回公司下后我又找他谈了一次,我向他深入分析了一下市场,计算了其他几家公司那几款产品的大致库存,让他等几天后再看经销商的反应。至于辞职的事我连提都没提。  果然,一星期过后几款产品的市场批发价格普遍上扬,经销商又纷纷找大孙提货了。  此次风波过后,一切如常,大孙又恢复到了以前的工作状态,我也当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有时候想想当老板也不容易啊,公司里明明有的人自己不喜欢,但是如果他的存在对公司有利,就还是容忍他,想当初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也是如此啊。  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据统计,世界五百强的CEO大部分是做销售出身,其次是做财务,估计小公司老板也是销售出身的最多。市场是决定公司兴亡的关键。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变化极快,这就要求公司负责人不仅要对新事物敏感,而且要好学并善于学习。  十几年前公司刚成立时,销售主要靠门市和报纸广告,由于以前的职业经历我比较了解报纸广告的作用,所以当手里自有资金只有几千元时公司每月的广告费就达一万多元,真正是“当了裤子打广告”,由于思路对头,销售局面很快打开,在同行难以置信的目光中公司的零售额在本地区同行业中迅速前突。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热潮席卷而来。这以前,由于行业的关系,我基本不上网,对互联网只有耳闻,没有亲自实践。根据各种信息,我觉得互联网极有可能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于是赶紧添置设备,找专家学习网络知识。一上网才知道,网上世界真是多姿多彩,虽然当时只能拨号上网,速度很慢,但这仍足以让我感觉到互联网的魅力。尽管我觉得公司没有能力整个转型进入互联网行业,但把互联网作为工具促进公司本身业务的发展还是不难做到的。时间不等人,我赶紧聘请网络方面的人才,迅速建立了公司自己的网站。光有网站不行,还得让客户找到,于是又在各种门户网站上做推广,慢慢有了点效果。后随着不断观察,公司广告推广重点逐渐锁定了搜索引擎,说实在的,我们基本上是同行业里搜索引擎的第一批广告客户。随着传统媒体广告效果的不断减弱,公司广告重点也慢慢由报纸广播转移到网络,近两年,我们已经完全停止了在报纸等传统平面媒体上的广告投入。再看市场,相当一部分同行在公司老板对报纸广告效果越来越差的抱怨和不解声中销声匿迹了,真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老板不仅要懂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公司日常运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有所了解。  对于大部分小公司来说,在公司所有岗位上都聘用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是不现实的,老板时常要身兼多职,不仅要负责销售,还经常要亲自招聘并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有次公司招聘一名会计,应聘人员来了足有四五十个,大部分人的简历写得天花乱坠,看起来相关经验都十分丰富,只根据简历根本无法判断应聘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相关实践经验、能否胜任公司的会计工作,而一个一个让他们到公司会计岗位上试也不现实。于是我在面试中加入了几个财务方面的实际问题,其中一个是根据公司目前的业务情况,应该多少时间盘一次库。如此简单的问题应聘者的回答却五花八门,有人说一天盘次库,有人说一星期盘次库,有人说每月盘次库,有人说每年盘次库。几个问题下来,每个应聘者的实际操作水平我就基本了解了。这次招聘选出的会计十分理想,现已在我公司工作五六年,成为公司的财务主管。  有时候大家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司里升得最快或最先单独出去创业的往往并非技术最好的或销售能力最强的人,常常是能力中等或中等偏上但各种职位基本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式人才。老话说得好:艺不压身。越是综合性人才,发展空间越大。所以好学是一个人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古代的军队统帅不都经常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吗。  宋博士观点:  一个企业,要想在未来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除了学习,别无选择。如何有效地学习?秘诀一、带着问题学习,学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秘诀二:全身心学习,把自己的所有器官(眼睛、嘴巴、耳朵加上“心灵”)一起用上,学习的效果会翻翻;秘诀三,提出好的问题。秘诀四,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关键是“适合”,而不是“最好”。  以上内容来自《边学边干做老板》博瑞森图书出版
(责任编辑: 和讯网站)
分享文章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安有名的老板和老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