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能够找到我国各省农业中国人口年龄分布的年龄,教育水平等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31个省市数据分析.pdf 4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31个省市数据分析论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4 年财税制度改革以来,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各地区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差异
十分迥异,中央政府通过政策、补助等形式来平衡和缩小地区间的财政收支差异,
使得东中西地区可以协调发展,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中
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日益明显。为了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中央财政主
要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平衡和缩小地区间的财政收支差异和地区发展差异。论
文结合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差异,研究分析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由于受到劳动力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存在
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储蓄、消费、
投资等的影响,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变化、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的影响。
一个地区属于“幼年型”、“成年型”、“老年型”与这个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效性存在密
切关系。对此,本文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央转移支付实现地区财政均等化问
题结合起来,试图从中找出在大规模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下地区间差距日益扩大的
论文在分别研究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地区财政收支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
付差异状况基础上,选取人口扶养比指标,构建了中央转移支付相对力度指标
( CRT ) ,计算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地区相对力度。结果表明:由于西部落后地区
扶养负担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如果考虑不同地区的人口负担因素,中央财政对西
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相对力度反而低于东部地区。在以上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本文
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地区差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何通过增加中央财政对落后
地区的转移支付来促进地区经济收敛和提高地区财政帮扶实效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扶养比,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相对力度?CRT ?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xpenditure
difference
decentralization
government
balance and narrow this difference through policy 、allowance and so on.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is widening, especially between central-western regions
Central finance mainly making use of transfer payment this method. This paper
population
effectiveness of central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large-scale
migration,
population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日09:06&&&来源:
E-mail推荐: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年
(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不过,尽管广东仍是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但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已明显弱化。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流入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几个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苏州,显示出这些地区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人口流入重心已经从珠三角北移到长三角地区。天津和福建对流入劳动力吸引力显著增强,显然与近年来滨海新区和闽台经济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因素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因素,城镇收入水平高和人均GDP高的地区,更可能成为流入劳动力集中的地区,如2012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和浙江,除内蒙古以区内人口流动为主外,其他几个地区都是跨省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地区,年的省外流入人口几乎占全国跨省流入人口的45%(另一个主要流入省广东占25%),上海、北京、浙江的人口迁入率高居全国前三位。经济因素也是推动人口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年人口迁出率最高的前三个省依次是人均GDP较低的安徽、江西、贵州,其他几个主要的人口流出地还有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总的来说,人口流出地区几乎遍布全国、相对分散,而人口流入地区则相对集中在东部主要经济中心城市。
人口因素是吸引和推动劳动力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迁出地人口规模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推动流出)仅次于迁入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吸引流入)。除了东部农村地区也有人口流出之外,上文列出的主要人口流出省份都是人口较为密集、农村人口比重较高的人口大省,而且这些地区的生育转变较晚、农村生育水平相对较高,因而能够持续输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东部沿海地区和主要大城市是中国最早完成人口转变的地区,也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长三角一些地区的人口早在90年代就开始负增长,这些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无疑对外来年轻劳动力有巨大需求,而且需要持续引入外来劳动力维持经济发展。
流动人口的构成及变化
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高度集中在15~30岁这个年龄段。与国际上较为常见的流动人口年龄模式不同的是,中国流动人口大部分不带子女,因而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比极低,进而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在过去30年间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也在发生变化,这个群体已不再完全是90年代以前的“打工妹”、“打工仔”,已婚流动者比例不断上升,更多的流动者不再是单身一人在城市打拼,而是与配偶子女同在流入地居住。妇女比例在流动人口中占了将近一半。沿海城市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面向流动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相关政策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停止了钟摆式的流动,在城市中长期居留不再回到农村,流动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从1982年的23岁上升到2010年的29岁(即流动人口中有一半人在29岁以上)。2010年流动人口中离开户籍地6年以上的占24%,上海和北京的相应比例更高达32%和30%。年间,35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的增长率远高于较低年龄组。因而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不完全归功于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年轻人。那些早年离家外出的打工者已成为较为稳定的城市居民,他们的子女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但是这两代人仍被标记为“流动人口”或“农民工”,尽管很多年轻人生长在城市、从未务农。
流动人口构成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受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2010年的省内流动人口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44%和40%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跨省流动人口中的相应比例也分别高达30%和27%,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显著下降。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归因于近年来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遍提高了青年人口总体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地区通过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成功吸引了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与之相应的变化是,流动人口中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有所上升,从事农业比例大幅度下降。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将会影响未来人口流动和居留的变化趋势。
人口流动对人口结构和规模的影响
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城市,无疑会改变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和人口规模格局。它对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影响有些在短期内明显可见,有些则是长期的。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无疑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大部分城市人口的生育率长期保持在低于1.5甚至接近1的极低水平,80年代以前积累的人口增长惯性消失殆尽,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中国城镇居民规模自2011年起超过农村居民,乡城流动无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现象也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看到,例如泰国的乡城迁移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为80%,印度尼西亚为68%。
由于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出地均为人口大省,流出人口对本地人口规模的影响远不及对流入地的影响,尤其对于人口流入相对集中的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显著。北京市在努力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力图控制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结果则是人口规模目标的不断突破。
不过,如果进一步考察流入人口对流入地人口结构的影响,则不难看出年轻劳动力的输入正是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以上海2010年人口形势为例(图2),20~39岁年龄组外来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所带来的优势不仅在于数量,更是年龄优势。正是由于外来劳动力大量补充了本地户籍人口在年轻部分的数量萎缩,才能有效维持上海经济发展的活力。从图2还可看到,上海目前居民中20岁以下人口数量远远不足以替换即将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按照上海目前经济发展势头,未来还需要源源不断地引进外来年轻劳动力加以补充。上海的情况对其他很多东部城市都具有代表意义,由于长期稳定的极低生育率,大部分城市人口已经先于全国进入老龄化阶段,户籍劳动年龄人口也在老化,如果不引进外来劳动力,很难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看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最根本办法,可能是调整经济规划和发展方式、降低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
图2 分性别年龄户籍的上海常住人口规模,2010年(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主要受人口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地区,呈现城乡倒置的特征。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年轻人迁往城镇地区,使得城镇地区的人口老化水平下降,农村地区的老化水平上升。从1982年起,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5.0%,略高于城镇地区的4.5%。到2000年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4%,高于城镇地区的6.3%。截至2010年,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高出城镇地区2.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地区差距也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影响,年老龄化速度最快的省份是甘肃(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长率为64.6%),其后依次是黑龙江、贵州、四川、重庆、青海、湖北、陕西、吉林、宁夏、内蒙古。老龄化程度增长最慢的是北京和天津,而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则在此10年间下降了12.3%,显然与这些地区的大量流入年轻劳动力有关。
依据流动人口对于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可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A、受人口流动影响老龄化程度得到缓解的省(市、自治区)共有12个,其中缓解效果最为显著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广东等主要人口流入地;B、受人口流动影响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的省(市、自治区)共有16个,其中安徽、江西、四川、重庆和湖南等人口流出大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受劳动力流出的影响尤为明显;C、流动人口对本省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包括内蒙古、吉林、云南等以省内人口流动为主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的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而人口老龄化因青年人流出而更为严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老年保障方面的条件也相对较差,这些地区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后果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应受到高度重视。
人口流动未来发展趋势
回顾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和近20年的人口迁移流动,预计中国人口流动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会在短期内缩小规模。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沿海的经济中心地区人口将更为密集,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由于青年人的持续流出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不过随着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可能在流动特征方面会与以往有所不同。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比例增长往往呈“S”型,根据城镇化水平和进程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加速期、趋缓期和平稳期。已基本完成城市化的发达国家,最终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甚至90%。世界上人口密度高于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60%,且人口超过5千万的国家有德国、菲律宾、韩国、日本、意大利和英国等。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历经上百年,美国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持续时间长达60年。而另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则相当迅速,如日本和韩国仅用20年就走完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的城镇化率刚超过5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且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是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定居或就地成为城市居民。
尽管在国家的规划和政策带动下,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并不能改变多年形成的区域梯度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地位并未改变,对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依然远超中西部。而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也与上一代有所不同,他们更多人是为了见世面、学技术或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更关注的是发展前途和提高技能,而非主要为了挣钱养家。尽管很多地区近几年连续增加农民工的工资,但工资收入并不是这些青年流动者考虑的唯一因素。除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外,城市中的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都是吸引青年人的重要条件;为了孩子的教育留在城市,也成为相当多年轻流动父母选择在城市中居留的原因。而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相对优势。欧洲的跨境移民研究发现,高素质的流动者往往在选择迁入地时有更多考虑和更高标准,社会环境较差的地区在吸引高素质流动者时缺乏竞争力。在本地人口老化的趋势下,利用各种政策和条件吸引年轻高素质的流动者已成为欧洲各国之间的较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对于高素质流动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人口变化也会影响未来人口流动走向。在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较为集中的地区,年轻人可能会首先选择距离较近的城市就业,或在父母需要时迁回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因而减少跨省流动、增加省内流动。有些地区如4个直辖市和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苏,2005年30岁以下人口中独生子女占同龄人比例都超过40%;四川、浙江、内蒙古、山东和湖北的相应比例则在30~40%之间。事实上,年间河南已超越四川成为人口流出第一大省,四川的人口变化应当是影响因素之一。
从对流动人口的需求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虽然已经人口众多,但仍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已经老化,而且随着共和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老化速度还会更快。对于一个人口而言,年龄结构的调整只有两种方法:加法和减法,即通过出生和迁入增加年轻人,通过死亡和迁出减少年龄较大的人。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地区的生育率长期走低、没有明显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日益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因此,当地无法有效补充年轻人,老年人的迁出也基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年轻劳动力虽然增加了人口数量,但却是调节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唯一方法。
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必然需要与年龄结构相适应的劳动力,在年轻劳动力需求和人口规模控制之间寻求平衡,也是欧洲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新兴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例如新加坡在2013年1月发布的人口白皮书中,针对2025年人口开始萎缩的前景,提出鼓励结婚生育、欢迎移民的应对策略,计划每年引进1.5~2.5万年轻移民。对于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来说,这显然将会增加居民数量、提高人口密度。虽然政府在白皮书中特别提出要注意结构和数量的平衡,会谨慎控制移民数量,但还是遭到一些新加坡公民的反对。看来,对“调整人口结构就需要做加法、如果不能多生孩子就只能多迁入年轻人”这个道理,不仅决策者需要有所认识,也需要得到社会共识。
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审视最近20年的人口流动形势,虽然人口流动特征和流动人口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人口流动的区域模式和总体特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预计未来也不会有显著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人口流动主要由经济和人口因素所决定,也受到地形和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或相对的稳定性,如沿海城市经济中心的地位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都是可以预见并基本不可能改变的。即使有各地政府不同政策的努力,无论是控制、推动还是引导,人口流动的大格局将不会发生突变。国际经验表明,仅靠政府“一厢情愿”式的数量调控和对准入门槛的设置,都不能阻拦劳动力的流入;而当劳动市场受到经济形势下滑或金融危机冲击时,这些外来劳动力会很快退出(如2008年以后的西班牙)。中国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化”经历也说明没有就业机会的城镇是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因此,作为政府应当放弃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无视人口规律的调控政策,顺应大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为缓解这些矛盾,在政策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确保区域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发达地区还有进一步作为的空间。流动人口分布的集中是产业布局、资源集中导致的,要使流动人口的布局更加合理均衡,就必须依据生态、环境状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区域的发展走入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已形成的三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国流动人口的40%以上,如能继续加强大都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扩大辐射范围,带领周边一批中小城市的发展,既可缓解流动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也可促进人口、环境、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此相对稳定的人口流动大格局之下,那些已在流入地居住多年的“流动人口”仍不能安居乐业,与人口流动相生相伴的各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需要各地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全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揭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更为严重的是,超过2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流动人口家庭就不能在城市站稳脚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城市中如果有近一半居民处于这种状态,既不利于流动者本人,也不利于城市居民,更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政府拿出真诚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应当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万鹏、赵晶)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
&&&推荐新闻
&&&& & && & && & &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2016年中国人口结构、人均收入、教育文化及生态现状分析【图】_中国产业信息网
欢迎来到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6年中国人口结构、人均收入、教育文化及生态现状分析【图】
& & 一、人口现状分析& & 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年中国人口数量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比上年下降0.25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4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568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年我国人口性别分布情况(万人)
年份 男性人口(万人) 女性人口(万人) 男性人口占比 女性人口占比
2005年 67375 63381 51.53% 48.47%
2006年 67728 63720 51.52% 48.48%
2007年 68048 64081 51.50% 48.50%
2008年 68357 64445 51.47% 48.53%
2009年 68647 64803 51.44% 48.56%
2010年 68748 65343 51.27% 48.73%
2011年 69068 65667 51.26% 48.74%
2012年 69395 66009 51.25% 48.75%
2013年 69728 66344 51.24% 48.76%
2014年 70079 66703 51.23% 48.77%
2015年 70414 67048 51.22% 48.78%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指城乡居民户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具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家庭总收入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 &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以及享受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还包括用于生活消费的自给性产品支出。集体用于个人的消费指集体向个人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各种非消费性的支出。其形式是通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指标来综合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形成的较多投资机会,将更多的收入转化为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皮鞋制造行业投资的增长。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我国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情况
时间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11年 14551
2012年 16510
2013年 18311
2014年 20167
2015年 21966
2016年上半年 11886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按常住地分,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92元,比2013年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年均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23元,比2013年增长2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年均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速3.7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情况
时间 城镇居民收支 农村居民收支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 消费支出(元) 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 消费支出(元)
2008年 15781 11243 4761 3661
2009年 17175 12265 5153 3994
2010年 19109 13472 5919 4382
2011年 21810 15160 6977 5221
2012年 24565 16674 7917 5908
2013年 26467 18488 9430 7485
2014年 28844 19968 10489 8383
2015年 31195 21392 11422 9223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三、教育现状分析& &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一国或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家用空气净化器行业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方式促进家用空气净化器行业结构的调整。另外,教育水平影响着人们家用空气净化器行业的认知水平,还对家用空气净化器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有一定影响。& & 2015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4.5万人,在学研究生191.1万人,毕业生55.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37.8万人,在校生2625.3万人,毕业生680.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1.2万人,在校生1656.7万人,毕业生567.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796.6万人,在校生2374.4万人,毕业生797.6万人。初中招生1411.0万人,在校生4312.0万人,毕业生1417.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29.0万人,在校生9692.2万人,毕业生1437.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8.3万人,在校生44.2万人,毕业生5.3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264.8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0%。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单位:万人)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201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671亿元。全年国家安排了3574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561项&863&计划课题。& & 截至2015年年底,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8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187家。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持设立206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557亿元,投资创业企业1233家。全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279.9万件,授予专利权171.8万件。截至年底,有效专利547.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87.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3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0.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2015年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指 标 专利数(万件) 比上年增长(%)
专利申请受理数 279.9 18.5
其中:境内专利申请受理 261.7 19.7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 110.2 18.7
其中:境内发明专利 95.7 21.2
专利申请授权数 171.8 31.9
其中:境内专利授权 157.8 32.4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35.9 54.1
其中:境内发明专利 25.6 62.5
年末有效专利数 547.8 18.0
其中:境内有效专利 467.4 19.3
其中:有效发明专利 147.2 23.1
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 87.2 31.4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2015年全年成功完成19次宇航发射。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新型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地球静止轨道分辨率最高的遥感卫星高分四号成功发射;完成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稳步推进;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成功总装下线。& & 2015年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31768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641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221个,已累计完成对136780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3830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7354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931项,其中新制定1330项。全年中央气象台和省级气象台共发布气象预警信号5939次,警报6107次。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687个,区域地震台网32个。全国共有海洋观测站(点)124个。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公开出版地图2003种。& & 四、文化现状分析& & 在当今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发展也更加受到普遍的重视。文化环境对家用空气净化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能够促进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增加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文化竞争力。& & 2015年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52个,博物馆2956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36个,总流通58339万人次;文化馆3315个。有线电视用户2.39亿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02亿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8%。全年生产电视剧395部16560集,电视动画片134011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68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202部。出版各类报纸440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81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5.91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19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3294万卷(件)。& & 2015年全年我国运动员在25个运动大项中获得127个世界冠军,共创12项世界纪录。全年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34项国际赛事中获得395个世界冠军2014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08个,博物馆2760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0个,总流通52252万人次;文化馆3311个。有线电视用户2.31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87亿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全年生产电视剧429部15983集,电视动画片138496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618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40部。出版各类报纸465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84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6.12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24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2835万卷(件)。& & 我们这里所指的文化环境,是作用于我国文化体制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等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它们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得以呈现,并对文化体制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绵延不断地为文化体制提供实践条件、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当代中国文化体制的文化环境是由三种基本因素构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个性大众文化。这三种基本因素共时空地体现于我们的社会生活。&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特点,贯彻宽容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化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着力于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历史演变延续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因而这个体系也就很庞大,很复杂。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财富,对社会生活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如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酷爱自由、不屈外来压力的崇高民族精神,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自豪的宝贵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这些思想、精神和品格很好地构成了当代潜在的文化氛围,散发着超时代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也确实存在许多消极因素,与当代文化变革发生着种种冲突,如盲从守旧、拘泥传统、压抑个性等,这需要我们进行自觉的克服与批判。& &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大中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从大众文化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实践特点来看,它伴生于工业社会的大众群体,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市场品性;它面向世俗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文化在借鉴、吸收和实验中已获得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大众消费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需求,市场经济法则正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文化生产领域,大众文化实践也加速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推进了文化向大众层面的渗透和辐射。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 根据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所有制形式上,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企业,逐步形成以国家保证重点,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体制办文化的格局,由此形成多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以适应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生活和审美的需求。文化体制改革旨在推动文化产业更加面向市场,以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这一切,都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总之,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 & 五、生态现状分析& & 2015年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5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2.5%。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2万公顷,下降15.2%;房地产用地12万公顷,下降20.9%;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29万公顷,下降7.1%。& & 2015年全年水资源总量28306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644毫米。年末全国监测的614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3645亿立方米,与上年末蓄水量基本持平。全年总用水量618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3.1%,工业用水增长1.8%,农业用水增长0.9%,生态补水增长1.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0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8立方米,下降3.9%。人均用水量450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9%。& & 2015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32万公顷,其中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42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8.2%。截至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74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0万平方公里。& & 2015年全年平均气温为10.5℃,共有6个台风登陆。& & 初步核算,2015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9%。煤炭消费量下降3.7%,原油消费量增长5.6%,天然气消费量增长3.3%,电力消费量增长0.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9%。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工业企业吨粗铜综合能耗下降0.79%,吨钢综合能耗下降0.56%,单位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41%,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0.49%,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9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 十大流域的70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72.1%,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8.9%。十大流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水质保持稳定。& & 近岸海域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70.4%,三类海水占7.6%,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1.9%。& & 在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1.6%,未达标的城市占78.4%。& & 在监测的321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4.0%,较好的占68.5%,一般的占26.2%,较差的占0.9%,差的占0.3%。& & 2015年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3784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0%,提高0.8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5%,提高0.7个百分点。城市集中供热面积64.2亿平方米,增长5.1%。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89万公顷,增长3.7%;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3%,提高0.0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6平方米,增加0.08平方米。& & 2015年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177万公顷,其中绝收223万公顷。全年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0亿元,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6亿元,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9亿元,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4次,成灾12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0亿元。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2936起,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1.3万公顷。& & 2015年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66182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98人,比上年下降8.4%;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071人,下降19.4%;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2.1人,下降4.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162人,下降36.5%。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服务号
过去一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重要生…
全国咨询热线:400-700-小时) 业务咨询电话:010- 传真:010- 客服QQ: 客服电邮:
Copyright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 运营公司:智研咨询集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