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网王之中国武士 下载为什么没有小日本那样的武士??

中国古代有没有像日本大铠那种有代表性的武士盔甲?
我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有没有像日本大铠那种有代表性的武士盔甲?
平时在插画中看到日本武士的盔甲感觉非常漂亮,很有装饰性。而且外形在统一模式的情况下(比如头盔两边都有一个挡板)还各有特色(比如头顶的对角)。但我想知道我们中国古代有没有像这种极具代表性的铠甲,有着统一的版型但还有不同的样式。并且让现代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代表视觉元素。&微博&微信&QQ空间13个回答&72赞&踩有,只能说国人并不注重这方面普及和研究。太早的就不说了,从唐代开始。唐十三铠即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明光甲”一词的来源,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甲,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关于唐代军队的一些史料,中国的盔甲最著名的莫过于明光甲。(上图为现代仿制)到了宋代,由于北方产马地区的丧失,导致宋朝极度缺乏战马,宋朝军队只能不断加厚士兵的铠甲用于对抗拥有大量骑兵的北方敌国。宋朝步人甲为宋代重步兵的主要装备。宋步人甲以唐步人甲为基础发展而来,是一种能覆盖全身的重型钢铁扎甲。多数由1825枚甲叶组成,一般甲片总重量为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 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防护性及重量均不如步人甲。宋朝时身着步人甲的重步兵手持长柄武器组成严密的步兵方阵可以有效的抵抗骑兵的冲击,但重步兵的最大缺点是,缺乏机动性。在胜利时无法有效追击敌人,失败时无法及时撤退,以宋金的几场战斗就可以看出。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明代因为火器开始进入战场,以往的重甲逐渐演变成轻装化,由于元代主力多为轻骑兵,所以明代除了沿用元代士兵服装样式的同时,还继续采用锁子甲及铁盔。明中期后,火枪、火炮、火箭逐渐运用到战场上以后,以往的铁甲在面对火枪火炮时往往不能产生有效的防护,所以绵甲在这个时候浓墨重彩的登场了。绵甲在明清时较流行,因为面对早期火器发射的弹丸,绵甲要比铁铠甲更有效,也算是凯夫拉的前辈吧清代由于火器成了战场中制胜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清代也是多采用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清甲和蒙古甲很相似.元清同样都是金属甲,八旗的铠甲表面是布的,其金属甲片镶在里面,然后以布饰外,即使如此,布表面也有一夥夥像铆钉一样的金属扣子。&其实宋明两代还有山纹甲,顾名思义,就是铠甲的鳞片像山字一样,我不知道说的够不够明白,所以我找了一个单纯表示这种甲的。除此之外还有广州明甲,罩甲等等,但最出名最具时代标志性的就是以上几种。清末由于太平天国和捻军兴起,大量的洋枪洋炮出现在了清末军队,所以铠甲不再盛行,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更是彻底不再穿铠甲。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那个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威震法国十几年的北洋海军里,海军陆战队无论是抢滩登陆还是跳帮作战都无铠甲。袁世凯的北洋陆军是近代化军队的开端,到了1930年国Min政fu与纳粹德国合作整编的德械师,德式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等等时,中国军队才开始大量采购并装备钢盔。钢盔也是从德国的M35型头盔,从此中国军队的钢盔开始普及化。@装逼之神鸠摩智@黑厮眼镜娘&分享&3赞&踩日本的铠甲应该是参照中国仿制的,从《中日恩怨2000年》中说的,日本人来中国的时候看见骑马的人都傻了。再有中国都是轻装步兵配合战阵,欧洲没有阵法兵法,靠的是人高马大,铠甲全覆式,所以欺负破烂足轻不要不要的。日本又把中国的阵法学个皮毛,打不过中国,也拿欧洲重装骑兵没辙。&分享&3赞&踩你是想说板甲吧有的阿,锦衣卫御林军战斗时候用的是板甲,但是由于它出现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而板甲对火器防御不怎么样所以并没有大规模的使用,中国的正规部队用的都是棉甲
馆藏&12291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国武士与日本武士的对决【人人网 - 分享】
中国武士与日本武士的对决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也爱看
呀呀呀呀修仙呀
陪我通宵阿?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中国武士刀pk日本武士刀,到底谁更强!看了就知道
15882 次点击
15:02:09 发布在
来源:中华冷兵器 &&&&今天,大家先来看一段图文:&&&&据日媒报道,“居合道”是日本古代武士用来拔刀制敌的剑术,讲究“一击必杀”。最近,日本厂商推出了一款名为“MOTOMAN-MH24”的新型机器人,将这项技法发扬光大,还秀出了一刀可切六个橙子的绝技。&&&&&&&&&&&&在日本古代奈良朝或平安时代初期,武士常需要瞬间拔刀制敌,居合二字象征对峙双方,而居合道最讲求的就是一击必杀。&&&&&&&&在当天的现场展示上,机器人用机械手臂挥舞着武士刀,一刀横切六个橙子,它展示的这项特技正是“居合道”中的“水平斩”。而和它同台竞技的日本著名居合道大师町井勋也只能一刀横切一个橙子。&&&&&&&&&&&&大师也只能一刀横切一个橙子。&&&&&&&&不仅如此,这款机器人还可以一刀横切豆荚。&&&&&&&&横切豆荚瞬间。&&&&&&&&&&&&在最后的竞技中,虽然机器人的反应速度没有町井勋快,但它一点也不觉得“累”,和大师一同完成了比赛。&&&&&&&&机器人与町井勋比赛横切木桩。&&&&图文看完了,感觉怎么样?不知道?好吧!&&&&看看我们自己的武士刀-----盘龙 盘踞在世界东方的一条巨龙&&&&话不多说,有图有真相&&&&&&&&这条龙盘踞在此,是多么的逼真,仿佛就要飞奔而出似的。。。。&&&&&&&&刀镡与刀柄的结合,更是凸显了它的大气&&&&&&&&看看,这是多么的寒气逼人。。&&&&&&&&&&&&性能优越没得说。。&&&&&&&&&&&&欢迎刀剑爱好者加我的私人微信号:lqbjjs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9:52 &&
都是武士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6:40 &&
日本机器人会用刀削面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36:56 &&
说了那么多好,倒是也切切橘子实际证明下自己撒。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6:51 &&
详解日本军刀的前世今生 从西洋式到本土刀来源: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日本军刀,主要是指1934年至1945年间旧日本“皇军”陆、海、空军官和士官佩带的颇具日本传统的指挥刀。德川幕府末期,日本陆军采用法国式的训练方法。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日本便改向德国学习军事。明治十八年(1885年),以麦克尔少校为代表的德国军官来日本陆军大学任教,日本陆军的战术和军制从此师从德国,海军则为英国制。不仅如此,连指挥刀也西洋化了。&&&&&&&&旧式军刀&&&&明治天皇和重臣伊藤博文等,戎装时都佩西洋式的指挥刀。至二战之前,军官佩带有樱花纹饰的西洋式指挥刀,更有一种刀柄加长,西洋护格的东、西洋“合璧”的指挥刀,与日本式的军刀并行不悖。&&&&&&&&日,荒川五郎、栗厚彦三郎等在东京下议院向政府提出复兴日本刀剑的建议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获得一致通过。一个月后,侵占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以第6、第8师团和混成第14、第33旅团等部8万余众,分别向我长城冷口、主峰口、古北口等处进攻,长城抗战爆发。3月11日中国军队第29军第37师大刀队在赵登禹旅长的率领下,乘雪夜迂回至喜峰口日军侧后,摧毁敌炮兵阵地,歼敌服部炮兵大佐(上校)以下步、骑、炮兵3000余人,中国大刀凛凛生威。当时的日本报纸说:“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因此,在荒木陆军大臣、柳川陆军次官、山冈军务局长等皇道派头面人物的倡导下,日军遂于1934年废弃华而不实的西洋式指挥刀,军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军刀以谋应对。&&&&&&&&图片:这把昭和13年制定的陆军制式军刀被称为“98式”(皇纪2598年),实质上它是94式的变形&&&&“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日本刀面对中国大刀并不占有优势,大规模白刃战时大刀更显威力。”“比较一下这两种刀就会发现: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于采用精钢作为原料,锻造及淬火的工艺十分精良,因而强度很高;刀刃锋利,波浪形的刀纹清晰可见;刀鞘及护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视为珍品。反观中国大刀,通体由整块钢铁打造,钢质一般;刀身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刀尖呈上斜形类似《武经总要》中所描写的“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长柄末端有一圆环。虽然大刀无论在钢质,刀刃,工艺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大刀是根据实战需要而诞生的,钢质和工艺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个农村铁匠都能制造;宽厚的刀身让锋利的日本刀也对它无可奈何;在砍劈时运用自身重量来弥补刀刃的不足,所以在与日本刀的战斗中并不吃亏。”日本式军刀采用传统的“阵太刀”即长刀的形式,连刀鞘总长101厘米。军官刀与传统的日本刀相同之处是:刀柄以珠粒细密的白色鲛鱼皮包裹,长26厘米,并用丝带编花缠绕。刀柄近护手处用“竹钉”贯通固定刀身。&&&&&&&&护格(称“锷”或“镡”)为铜镀金,有镂空和不镂空两种。刀刃近护手处有日本刀特有的铜制夹刃(称“尽保4橙毡镜妒峭耆止ぞ亩椭疲俚妒腔萍邮止ぁR话闳毡镜兜侗氲度斜壤1:4,军刀刀柄与刀刃比例亦如是,装配制式的刀柄与刀刃比例为1:2.36。刀柄双手持握,劈刺凶狠有力(图5)。笔者比对周玮先生援引仰木弘邦《古刀铭尽大全》所示的十一种不同的日本刀的柄形(与刀刃同铸的柄,非装配后的柄),军刀的柄形是所谓的“平横”形。军刀刃长61.5厘米,与日本刀的刀刃弯曲度大致相同,其弯曲控制在锋尖下5寸(称“物内”),砍劈时以此处力量最大,符合力学原理。&&&&&&&&日本刀刀背(称“栋”或“脊”)有三种形制,三角、梯形、半圆,军刀采用的是三角形。刃尖(称“帽”或“”)有30种之多,大同小异。依笔者而识,军刀的刃尖与日本刀“烧诘”形近似。此外,军刀刀鞘与刀有闭锁装置,刀柄上两侧的丝带下各有三朵并联的樱花铜饰,还有雕花的刀穗环和双面色编织的刀穗。刀穗是日本军刀重要的饰物,丝带内侧的色彩,以金、红、蓝为区分将、佐(校)、尉军阶的标志。平时佩带,亦有将佐把刀穗用两道皮扣扣在军刀长柄之上。刀鞘为金属制,棕色烤漆。军刀刀鞘有与刀带挂钩连接的环,陆军为单环,海、空军为双环。1935年士官也配发军刀,称九五式军刀。刀柄仿照军官军刀刀柄的花纹(如樱花和丝带缠花)用铜或铝压制而成(图6)。刀的闭锁装置如同日本三二式骑兵军刀,为桥式,但不在刀柄一侧,而是在刀柄上部(持握时手掌的虎口处)。&&&&&&&&手持32式骑兵刀的日本骑兵&&&&此外,士官军刀刀刃有血槽,形制为日本刀中所称的“棒槽”式,即一条血槽由局惫崛屑狻;じ瘛⒌端牖肺藁ㄎ疲肚饰ぶ啤J抗倬吨谱魍耆疲胁簧儆肴耸讲角古溆玫娜晔酱痰兑谎∮腥罚üこС銎繁昙牵4蟾攀谴橙毡镜吨懈锞泶蟮丁扒视酶锇岱熘钡挠跋欤矶嘞录毒俸褪抗傥吮;ぞ叮门Fぐ〉肚剩熘凭浮T诤氖抗俣净菇鹗舻木侗咨习撞颊帧H毡揪偈苋毡敬澄涫康赖挠跋欤影约旱木叮悠湮裣笳鳌>倬妒亲苑压褐茫锻庾坝型骋还娑ㄍ猓渡砜勺约貉∨洹S行┚俪錾砻殴箅校易逅拿蹲芭渲剖降木侗颓剩锨致哉匠。墩呖纱拥度猩系幕ㄎ坪图腥斜嬷H绲侗峡逃小肮愎狻钡木都词堑吨髯芭渲剖骄侗⑶实娜毡久丁&&&&&&&&图片:1938年占领广东汕头的华南派遣军毛利部队,注意红圈内的旧式军刀),并没有统一更换成新制定的刀装样式。可以说日本军队的佩刀实在是种类繁多。&&&&“广光”为古日本武士刀三大名匠师之一冈崎正宗的直系传人,与同流派的秋广、广正、广次的制品虽有高下之分,但风格极相似。日本陆军装备的三八式6.5毫米步枪的表尺座后面有象征皇室的菊花图案(菊纹章)。日本军官军刀则饰以樱花,刀柄、护格、闭锁按钮、刀穗环、刀路铜饰、挂环座等处,计有大小31处樱花的纹饰。日本有句俗话。“花数樱花,人数武士”,这是日本人传统价值观的体现。樱花被日本人视为国花,甚至在日语中几乎所有美和好都用“樱”来修饰。&&&&&&&&日本人的樱花情结,主要是对樱花花期短暂,倏开倏落的方式的共鸣。在《百人一首》的和歌集中,纪有则咏樱花说:“春光空明丽,春日何悄寂;愁心醉不成,好花披满地。”花落时,一瞬间树上粉红的樱花全部飘落,仿佛逝去的一切。日本人认为,这如同慷慨捐躯的武士之魂。明治时期会津白虎队那样的死法,被视为武士道的典范。樱花凋谢的情景,是武士理想的归宿,正像当年日本军歌中唱的:“我们像樱花凋落那样为国捐躯。”军国主义薰陶之下,军刀成为日本军人的精神支柱。像步兵重视刺杀训练一样,军官从幼年军校开始就注重军刀搏杀的“剑道”训练。&&&&&&&&从明治时期,日本陆军中央和地方幼年学校(相当初中一二年级)即设有剑道课。据说曾任关东军参谋长,后成为首相的战犯东条英机大将,在幼年学校时热衷剑道,成为军官候补生时,常在激越的《川中岛》、《城山》萨摩琵琶乐曲声中挥刀而舞。剑道训练和竞赛的头盔护具日后也用于日本军队的步枪刺杀训练。这种竹剑、木枪及护具和日式的对刺训练方法,1923年前后冯玉祥将军在北京南苑练兵时,由留日士官生引进到我国的西北军中,因器材的限制,未能全军普及。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0:01 &&
为何日本刀能劈开子弹头而无损?腾讯网?军事频道
&&&&刀具劈开软质低速铅弹很正常,日本刀材料工艺在今天并不神奇&&&&作者:候知健&&&&日本刀一直拥有很多的拥趸――即使是在国内。他们对于日本刀的推崇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神话――比如有意无意的将它渲染出比枪械等热兵器更厉害的色彩,或者是吹嘘它的材料和打造工艺水平是现代金属冶炼加工技术体系仍无法企及的。在这些论证中,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之一,就是用枪械射击日本刀的刀刃;最后的结果是子弹被劈开两半,而不少试验的结果上刀刃上甚至没有肉眼可见的损伤。&&&&&&&&图:不少连擦伤都没有的试验是用减少装药量的枪弹做的&&&&实际上这种测试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参与测试的都是手枪,发射的只是外面包了一层薄铜皮的低速铅芯弹头。人类自发明枪械以来,铅就是制造弹丸的主要和核心材料之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这种金属柔软而沉重,易于加工、在枪管中可以轻易变形嵌入膛线以完成良好的气密效果、而且足够的重量使它更易于保持飞行速度并减弱横风对散布的影响。&&&&铅的莫氏硬度只有1.5,就算是通常的小刀也能将其轻易切开;而高碳钢制成的日本刀刃在相同标准可以达到6.0左右,两者远远不在一个等级上。而且刀刃接触弹头的面积很小,弹头上的动能只有很小比例被传递到了刀刃上,不足以形成明显的、足以被目视观察到的破坏效果。&&&&&&&&图:慢镜头下的瞬间,子弹被切开成两半,并伴有少了碎屑&&&&实际上更换一下测试条件,比如使用硬质合金或者淬火过的硬化钢作为芯体的穿甲弹进行测试,日本刀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大面积的崩刃、贯穿刀身主结构的裂纹将不可避免,测试刀将完全报废。就算换成软质钢芯弹(简单的钢代铅可以省钱,省铅料),或者是用高速步枪发射的铅芯弹头――比如用7.62x51步枪弹打出的狙击弹;日本刀也不可能全身而退。&&&&实际上和现代刀具比起来,日本刀的材料工艺并不神奇。它苛刻而繁复的原料挑选(比如号称只收集从河流里经过长期天然水流冲刷的铁矿砂)和锻打(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反复折叠铁和碳锻打)、热处理(覆土烧刃等)工艺;说穿了不过是早期科学工程技术水平限制下,从长期的实践摸索中积累出来的制造工艺体系而已。&&&&&&&&图:不要指望连基本的一致性控制概念都没有的简陋工艺体系能制造出真正的高性能产品&&&&这些工艺看似精致,其实在本质上极为粗糙。比如铁碳糅合锻打,目的是调整钢材的含碳量,达到硬度与韧性的均衡和预期的分布――比如刃口就要硬一些,而后方则更强调韧性。但在现代工业建立以前,要精确检测含碳量根本不可能,造剑的工匠自己都不清楚碳含量是怎么影响钢材性能变化的;结果就是产品的一致性极差,废品率极高,较高性能要求下的合格品少之又少――也就是传说中千万里挑一的绝世宝剑了。&&&&实际上在现代工业体系中,高硬度、高韧性、高耐磨要求同时高于传统日本刀刃材的高端钢材种类比比皆是;在这些要求上进一步强调抗腐蚀的钢材也并不少见――日本刀的传统高碳钢防锈那可是全面悲剧。日本自己就是研发现代高端钢材的强国,部分钢材类型比如硅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些地方何曾见到日本人在选材和工艺上参照古法?&&&&&&&&图:日本刀的钢材在古代可以称得上是独步风骚,但在现代就根本谈不上高性能了,传统技术再强也不一定就能超过新材料的创新&&&&实际上现在随便一些模具钢材,比如D2这样高硬度高耐磨而且耐冲击性优良的牌号,直接线切割成型后热处理,做出来的刀具性能就能碾压传统材料工艺的日本刀。不要说D2,就是拿来做拖拉机挖掘机履带、拖拉机板簧悬挂的高锰钢拿来打日本刀,只要工艺得当,性能一样比传统的好得多;虽然锰钢这玩意极易锈蚀,不过原版日本刀也没好到哪里去。&&&&日本刀工艺材料被吹捧的这么厉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刀现在是一种传统文化工艺品;它在商业上的扩张和成功需要文化上的宣传和夸大。在日本打造传统工艺刀剑仍然是一门很大的产业,即使是国内,制造、贩售日本刀(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连外形都充满细节错误的假货)也从业者甚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4:50 &&
两刀对劈看谁厉害,哈日滴该流鼻涕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10:13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14:21 &&
看网上,说有的武士刀是T10工具做成,非常的坚固和锋利。不知道T10工具钢是否昂贵?我估计用弹簧钢打出的刀,只要热处理恰当,应该是很厉害的刀,不但锋利而且有弹性。武士刀的刀口硬度为多少?估计在57度左右,而匕首可做到60以上。太硬了必然脆,匕首还行,长刀就容易断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18:15 &&
我有用弹簧钢打出的大剪刀和劈竹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4:21 &&
不用看了,中国你敢私人拥有刀具,那是违法的,知道不。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8:03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9:02 &&
17:14:21&&的原帖:看网上,说有的武士刀是T10工具做成,非常的坚固和锋利。不知道T10工具钢是否昂贵?我估计用弹簧钢打出的刀,只要热处理恰当,应该是很厉害的刀,不但锋利而且有弹性。武士刀的刀口硬度为多少?估计在57度左右,而匕首可做到60以上。太硬了必然脆,匕首还行,长刀就容易断了。t10大概2元钱一斤其实如果按成分算的话,日刀是用的t8.不是t1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48:24 &&
17:14:21&&的原帖:看网上,说有的武士刀是T10工具做成,非常的坚固和锋利。不知道T10工具钢是否昂贵?我估计用弹簧钢打出的刀,只要热处理恰当,应该是很厉害的刀,不但锋利而且有弹性。武士刀的刀口硬度为多少?估计在57度左右,而匕首可做到60以上。太硬了必然脆,匕首还行,长刀就容易断了。第 13 楼
17:29:02&&的原帖:t10大概2元钱一斤其实如果按成分算的话,日刀是用的t8.不是t10受教了。曾经有个人在网上卖武士刀,一万多一把,说是用T10的。撒老瓦打的撒瓦刀,用的是汽车弹簧钢板,刀打出来也是很锋利。而且韧性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35:53 &&
17:14:21&&的原帖:看网上,说有的武士刀是T10工具做成,非常的坚固和锋利。不知道T10工具钢是否昂贵?我估计用弹簧钢打出的刀,只要热处理恰当,应该是很厉害的刀,不但锋利而且有弹性。武士刀的刀口硬度为多少?估计在57度左右,而匕首可做到60以上。太硬了必然脆,匕首还行,长刀就容易断了。第 13 楼
17:29:02&&的原帖:t10大概2元钱一斤其实如果按成分算的话,日刀是用的t8.不是t10第 14 楼
17:48:24&&的原帖:受教了。曾经有个人在网上卖武士刀,一万多一把,说是用T10的。撒老瓦打的撒瓦刀,用的是汽车弹簧钢板,刀打出来也是很锋利。而且韧性好。客气了.受教二字过重了.刀锋利与否,只和开刃角度有关,和用什么钢材无关的.钢材只是保证开好刃之后使用的耐久性.
共 15882 次点击,50 个回复& 1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中国武士刀pk日本武士刀,到底谁更强!看了就知道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那样的茶道?
周作人在日本留过学,对日本茶道非常了解。他除了夸日本厕所出色外,大约夸得最多的就是茶室。在给冈仓天心《茶之书》中文版做序的时候,周作人说自己很是忐忑,这序不好写。
他书房里有陆羽的《茶经》、陆廷灿的《续茶经》以及刘源长的《茶史》可供寻找灵感,但看来看去,发现没有什么用。
“我将这些书本胡乱的翻了一阵之后,忽然的似有所悟。这自然并不真是什么的悟,只是想到了一件事,茶事起于中国,有这么一部《茶经》,却是不曾发生茶道,正如虽有《瓶史》而不曾发生花道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中国人不大热心于道,因为他缺少宗教情绪,这恐怕是真的,但是因此对于道教与禅也就不容易有甚深了解了罢。”
百川学海本《茶经》
反观中国,国人吃茶,平民化很多,都市有茶楼,村楼有茶店,一条板凳,一个盖碗,就可以打发。不愿意出门的,在家也可随时享用。
日本“茶道有宗教气,超越矣,其源盖本出于禅僧。中国的吃茶是凡人法,殆可称为儒家的,《茶经》云,啜苦咽甘,茶也。此语尽之。”
中国茶不分阶级,但日本茶道有等级。
中国昔有四民之目,实则只是一团,无甚分别,搢绅之间反多俗物,可为实例。日本旧日阶级俨然,风雅所寄多在僧侣以及武士,此中同异正大有考索之价值。中国人未尝不嗜饮茶,而茶道独发生于日本,窃意禅与武士之为用盖甚大。
西洋人读茶之书固多闻所未闻,在中国人则心知其意而未能行,犹读语录者看人坐禅,亦当觉得欣然有会。(周作人《茶之书序》)
《茶之书》是冈仓天心用英文写的书,在西方世界影响很大,最近10年间,随着茶道在中国的兴起,也热起来,涌现出许多版本。而关于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也是当下茶人争论的一个焦点,很可惜,当下的文化名流少有人写茶文,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终其一生,周作人()都在做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打通茶与文字。曹聚仁评价说,周作人随笔语言像龙井茶,观之虽无颜色,喝到口中却是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周作人自己则说,读文学书好像喝茶,喝茶就像读文学书。
常觉得读文学书好像喝茶,讲文学的原理则是茶的研究。茶味究竟如何只得从茶碗里去求,但是关于茶的种种研究,如植物学地讲茶树,化学地讲茶精或其作用,都是不可少的事,很有益于茶的理解的。
以茶入文,以文观茶,周作人无疑是民国那代人里发挥得最好的一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是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
茶与水,从绍兴到北京
着长衫的周作人
古稀之年的周作人,回忆曾经生活过的补树书屋。
他邀请我们走进那个古旧的四合院,向我们一一诉说他与鲁迅()居住的环境。他在往昔的时光里休息,我们则在那一扇扇打开的门窗与柜子里,闻到了书香与茶香。
南头的一间是他的住房,也是客室,床铺设在西南角上,东南角窗下是有抽屉的长方桌,迤北放着一只麻布套的皮箱,北边靠板壁是书架,里边并没有书,上隔安放茶叶火柴杂物以及铜元,下隔堆着些新旧报纸。书架前面有一把藤的躺椅,书桌前是藤椅,床前靠壁排着两个方凳,中间夹着狭长的茶几。
这些便是招待客人的用具,主客超过四人时,可以利用床沿。平常吃茶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盅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人吃的也只是这一种。(周作人《补树书屋的生活》)
这个四合院是绍兴会馆下面的独立院子,死过一个女人,长期空置,入京后的鲁迅先在这里住下。院子里原本有一棵楝树,莫名其妙折断后,就补种了一棵京城里常见的槐树,这也是补树书屋的来源。
只要到四五月,槐树就会开花,老院子里四处都散发着槐花清香,虫子也是满地滚爬。
因为这里距离晚清著名的杀人地菜市口太近,周作人一直不太喜欢。他也不喜欢“绍兴”这两个字,不如“会稽”古雅,是南宋强改的地方名,“绍兴人”多且杂,口碑不好,不受人待见,弄得他们只好说自己是浙江人。不过他们在这里没有住多久,就自己置业搬走了。
那个时候,鲁迅在教育部当公务员,白天上班,晚上在书屋打着蚊子看佛经,拓片,周作人则在翻译小说。经常骚扰他们的不是鬼,而是猫,兄弟两人经常半夜起来撵猫。常来老屋做客人不多,钱玄同是跑得最勤快的一位,他经常来这里喝茶聊天,游说鲁迅在这里写出了《狂人日记》。
朋友太多的时候,周氏兄弟也会邀约他们一起到书屋附近的青云阁玉壶春喝茶。鲁迅初到北京,茶馆会友是常态。他在日记里写到与徐悲鸿等人去中兴茶楼喝茶。11月18日:“午同二弟往观音街,买食饵,又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食春卷。”12月8日:“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周作人则说,他们那天起得特别早,是为了避开绍兴县馆里的周日公祭,早上10点就跑去琉璃厂,逛碑帖店,中午到青云阁吃茶。
周作人记得鲁迅在10岁的时候,就手抄过陆羽的三卷本《茶经》以及《南方草木状》《、五木经》等冷门书籍,还有图文并茂的《山海经》、《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等书。周作人说,这些书籍为自己走上名物实证培养了兴趣,他后来也写了《草木虫鱼》等著作,许多人把周作人当做博物学家,都是花花草草惹得祸。舒芜就说他:“细数草木虫鱼,泛论鬼神道佛,涉猎东西学问,闲话古今文章。”
读书抄书写字喝茶是绍兴殷实知识分子家庭的日常生活。周作人回忆,终日卧榻抽大烟的大舅父与他们谋面甚少,那是烟枪与世间的距离。但他记得舅父屋里的有一把很稀奇的烧茶炉子,黄铜所造,但奇怪的是用纸煤烧的。所谓纸煤,就是用易于引火的纸搓成的细纸卷,点着后一吹即燃,多作点火、燃水烟之用。
小时候的周作人不知道这烧茶炉叫什么名字,这炉子烧十几根纸煤就可以把一小壶水烧开。因为需求量大,他经常看到表姐们在一边折叠这种细长条的纸煤。这种经验后来影响了周作人,他会用废旧的报纸来做纸煤烧茶水。
在周作人老家,有一把大锡茶壶,一日三次,早晚都有现成的茶饮。但在皇甫庄,就不一样,“同是在一个城里或乡里,饮食的方式往往随人家而有差异,不必提隔县了。即如兴房(豫才哥弟这一房)旧例,一面起早煮饭,一面也在烧水泡茶,所以在吃早饭之前就随便有茶水可吃,但是往安桥头鲁家去做客,就不大方便,因为那里早晨没有茶吃,大概是要煮了饭之后再来自由烧水的。”
鲁迅1903年摄于日本
幼年的饮茶习惯影响了周氏兄弟。
在老家里有一种习惯,草囤里加棉花套,中间一把大锡壶,满装开水,另外一只茶缸,泡上浓茶汁,随时可以倒取,掺和了喝,从早到晚没有缺乏。
日本也喝清茶,但与西洋相仿,大抵在吃饭时用,或者有客到来,临时泡茶,没有整天预备着的。鲁迅用的是旧方法,随时要喝茶,要用开水,所以在他的房间里与别人不同,就是在三伏天,也还要火炉,这是一个炭钵,外有方形木匣,灰中放着铁的三角架,以便安放开水壶。茶壶照例只是所谓“急须”,与潮汕人吃“工夫茶”所用的相仿,泡一壶只可供给两三个人各一杯罢了,因此屡次加水,不久淡了,便须换新茶叶。
这里用得着别一只陶缸,那原来是倒茶脚用的,旧茶叶也就放在这里边,普通顿底饭碗大的容器内每天总是满满的一缸,有客人来的时候,还要临时去倒掉一次才行。所用的茶叶大抵是中等的绿茶,好的玉露以上,粗的番茶,他都不用,中间的有十文目,二十目,三十目几种,平常总是买的“二十目”,两角钱有四两吧,经他这吃法也就只够一星期而已,买“二十目”的茶叶,这在那时留学生中间,大概知道的人也是很少的。
鲁迅是这般吃茶,周作人也是这般吃茶。茶叶价格的选择与经济状况有关系。
周作人因为太好茶,对茶的敏感程度远超别人。
周作人参加县考的时候,抱怨那里的茶水实在贵得离谱。“平常泡一壶茶,用水不过一二文,现在差不多要四十文,至少加了二十倍。所以如泡一碗年糕也要花不少的钱。此外茶摊上也有东西可吃, 这便是粉丝煮汤,可以当面,但看去既不好吃,价钱也贵,始终没有请教过它此外也有个阔人去洗脸的,那自然要比沏茶更贵,一般的人也是不敢去领教的。”这个故事,后来还被刘半农用作了典故。
喝茶是国人最享受的嗜好
民国众作家,皆有喝茶习惯
周作人没有学会抽烟,也不爱酒。喝茶就变成唯一的嗜好品。
喝茶说的是茶话。茶话,不是酒话。是清淡的,不是昏沉的,是清醒的,不是醉梦的。谈及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周作人甚至根究出了自己的嗜好对自己阅读以及写作的影响。
袁中郎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张岱接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人得有个嗜好,周作人说,“我并不以为人可以终日睡觉或用酒代饭吃,然而我觉得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因为也是生活之一部分。”,他举例,百馀年前日本有一个艺术家是精通茶道的,有一回去旅行,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的点起茶来自喝。有人规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他答得好,“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么。”
在周作人笔下,吃茶是嗜好,是习惯,多是一些日常的茶叶,而非什么名贵茶。有茶就是享受。
我有一种嗜好。说到嗜好平常总没有什么好意思,最普通的便是抽鸦片烟,或很风流地称之曰“与芙蓉城主结不解缘”。这种风流我是没有。此外有酒,以及茶,也都算是嗜好。
周作人写过好几篇酒的文章,他在医生指导下喝酒,能喝半斤绍兴黄酒,后来又不喝了。说到茶,就不一样了,“当然是每日都喝的,正如别人一样。”
周作人说古人的癖好以及风雅往往学不得,比如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则烹而玩之。“这种风致唯古人能有,我们凡夫岂可并论,那么自以为有癖好其实亦是僭妄虚无的事,即使对于某事物稍有偏向,正如行人见路上少妇或要多看一眼,亦本是人情之自然,未必便可自比于好色之君子也。”能饮,就每日一茶,能读,就每日一书。
灯明茶熟,看书作文
《文坛茶话图》(局部),第二排左2即周作人
在民国那一代文人里,周作人大概是唯一一位,想把茶与文学打通的人。
这是1931年,周作人给张我军翻译的夏目漱和《文学论》所做序言里讲的话:
我平常觉得读文学书好像喝茶,讲文学的原理则是茶的研究。茶味究竟如何只得从茶碗里去求,但是关于茶的种种研究,如植物学地讲茶树,化学地讲茶精或其作用,都是不可少的事,很有益于茶的理解的。夏目的《文学论》或者可以说是茶的化学之类罢。中国近来对于文学的理论方面似很注重,张君将这部名著译成汉文,这劳力是很值得感谢的,而况又是夏目的著作,故予虽于文学少所知,亦乐为之序也。
到今天也是这样,有人喜欢研究茶的成分,什么茶儿素,茶黄素,茶多酚,氨基酸,尽是显微镜下的说辞,听得脑袋大。我大学上的是中文系,最怕上《文学原理》以及《现代汉语》这样的课程,越听越觉得无味,文字更是看几页就要睡着。
知茶味,未必要置于显微镜下。
懂文章,只要调动感受力即可。
说到茶话,周作人也有自己见解:
茶话一语,照字义说来,是喝茶时的谈话。但事实上我绝少这样谈话的时候,而且也不知茶味,——我只吃冷茶,如鱼之吸水。标题《茶话》,不过表示所说的都是清淡的,如茶馀的谈天,而不是酒后的昏沉的什么话而已。
周作人早年日记()经常有饮茶读书的记载,“啜茗看书”、“啜茗独坐”、“烹茗,读《史记》”、“煮茗自啜,忆怀远人”、“瀹茗当酒,以浇块垒”……
周作人后期写茶篇幅非常多,流传甚广的有《北京的茶食》 、《喝茶》、《吃茶》、《再论吃茶》、《茶水》、《茶饭》、《苦茶》等等,文集也有以茶之名的《茶话》 、《苦茶随笔小引》《苦茶庵笑话选序》。
他字号“苦茶”、“苦茶上人”,把自己家命名为“苦茶斋”,写文章又常常拿茶来做比喻,开创了新一代茶风,晚明以降,就茶文来说,影响无出其右者。
周作人日记(影印)
但苦茶并不是很好吃啊,周作人说。要在苦中吃到甜,那才是境界。并且,这也是中国的传统。他认为陆羽《茶经》最精髓的话就是:啜苦咽甘。其实不用搬经弄典,人性都是这样。
平常的茶小孩也要到十几岁才肯喝,咽一口酽茶觉得爽快,这是大人的可怜处。人生的“苦甜”,如古希腊女诗人之称恋爱。《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句老话来得恰好,中国万事真真是“古已有之”,此所以大有意思欤。
大家都爱吃甜的,谁爱吃苦的啊?蔡元培无意中补了一刀,说在他们老家绍兴,有一句老话“吃甜茶,讲苦话。”
不过这在我也当然不全一样,因为我不合有苦茶庵的别号,更不合在打油诗里有了一句“且到寒斋吃苦茶”,以至为普天下志士所指目,公认为中国茶人的魁首。
这是我自己招来的笔祸,现在也不必呼冤叫屈,但如要就事实来说,却亦有可以说明的地方。我从小学上了绍兴贫家的习惯,不知道喝“撮泡茶”。只从茶缸里倒了一点茶汁,再羼上温的或冷的白开水,骨都骨都地咽下去。这大约不是喝茶法的正宗吧?
夏天常喝青蒿汤,并不感觉什么不满意,我想柳芽茶大抵也是可以喝的。实在我虽然知道茶肆的香片与龙井之别,恐怕柳叶茶叶的味道我不见得辨得出,大约只是从习惯上要求一点苦味就算数了。
现在每天总吃一壶绿茶,用一角钱一两的龙井或本山,约须叶二钱五分,计值银二分五厘,在北平核作铜元七大枚,说奢侈固然够不上,说嗜好也似乎有点可笑,盖如投八大枚买四个烧饼吃是极寻常事,用不着什么考究者也。(周作人《隅田川两岸一览》)
你说我喝茶是奢侈,可这明明就是嗜好啊,不过几分钱的买卖。
很少有人会像周作人这般,边喝茶边辩解。
北京八道湾寓所,周作人、鲁迅兄弟曾在这里以茶待客
他的名篇《喝茶》开篇就把自己的饮茶观置于徐志摩和胡适之的茶论情景中,周作人认可的茶道,正是他一直以来所实践的:“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这个不完美中寻找完美而已。他以“绿茶主义者”自居,不喜欢英式红茶加糖加奶。钱钟书就特别钟情英式红茶,这都是个人品饮习惯。
喝清茶,一杯自然主义的茶,都是否定之否定的结果。要是喝茶仅仅为了解渴,其实白开水更方便一些。把茶馆开成饭馆,开成麻将馆,是当下茶馆的流行做法,所以2013年我们在庐山开中华茶人论坛时,把“清茶主义”作为首要倡议。
我们需要在一杯茶中,放下自己,用一种缓慢的节奏,引入明亮的泉水,打开精美的陶瓷,陶醉于茶叶释放的芬芳,这大约也是对知堂老人百年后的遥遥回应吧。
周作人接着写出了可以传颂千古的金句: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完茶后,各自散了,该干嘛干嘛,追逐名的去求名,赚钱的赚钱,这都是各自的修行。
能喝是一回事,能写又是一回事。他茶文得以广泛流传,在我这样的饮茶人看来,只有两字:老实。我喝什么就是什么,写什么就是什么。
喝茶不是最日常的生活罢了,写茶不过是一个题目罢了。有人会一碗碗地喝,也有人会一篇篇地写。现在,你一篇篇在读。读完,会不会放下书,去冲壶茶?
(原文15000字,发表时有删节,原文将在图书版呈现)
主要参考资料:周作人自编集,止庵校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
文|周重林,「茶业复兴」出品人,联合著作有「茶叶战争」、「茶叶江山」、「茶叶秘密」与「茶与酒两生花」等,联合主编有「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天下普洱」等,作品累计发行超过百万册。即将出版个人首部茶学著作「绿书」。
图|《鲁迅全集》《周作人书信集》《笑谈大先生》
关注微信公众号,茶妙,微信搜索:chamiaoa (长按复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茶资讯
茶妙分享茶资讯最新最热内容
选茶丨品茶丨寻好茶
您的随身丨选茶顾问
应时应季丨推荐最适合你口感的健康好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免费得茶叶好礼
如果你也喜欢喝茶,请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王之中国武士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