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中孟 中缅的双边贸易额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中孟两国以共同发展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法制网&&评论员 杨晓萍
日 08:45:08
日至15日,在参加金砖国家峰会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孟加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孟加拉国,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必将推动中孟合作进入新时代。
  日至15日,在参加金砖国家峰会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孟加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孟加拉国,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必将推动中孟合作进入新时代。 &  中国与孟加拉国是传统友好近邻,两国长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相待,高层交往频繁,民间基础扎实。2010年,中孟两国宣布建立和发展更加紧密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孟加拉国代表来华参加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此次,习近平主席对孟加拉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声明称,基于双方对发展友好合作的强烈意愿和两国合作的广阔前景,双方一致同意,将中孟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目前,中孟双边经贸关系强劲。中国是孟加拉国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国,而孟加拉国也是中国在南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年,中孟双边贸易额达到83亿美元。2015年,在全球贸易下滑的背景下,中孟双边贸易额逆势而上,且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 &  孟加拉国是“一带一路”倡议、“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也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人口超过1.6亿)、经济在过去十余年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孟加拉国正致力于实现2021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的发展远景,而中国正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孟两国在发展战略对接上具有广阔空间。 &  在孟加拉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期待在高速公路、道路、桥梁和水路等交通体系的建设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同时,在农产品发展、中小型企业、纳米科技、技能发展等领域,中孟两国也具有重大发展空间。此次习主席访问孟加拉国期间,双方签署23个、价值约24亿美金的双边合作协定,涉及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必将加大中孟两国在基础设施、资金、人员和其他方方面面的互联互通,也必将使中国在基础设施、资金、投资、贸易、人员培训、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强项,最大程度地与孟加拉的发展战略进行对接。 &  与此同时,中孟两国也将继续探索投资与产业园区深度对接模式。预计,孟加拉国制药、信息通信技术、造船等产业发展迅速,而孟方也有望在吉大港启动专门的中国出口加工区及科技园区,这将成为两国经济、投资和贸易合作的新亮点。 &  中孟两国在发展战略上的务实对接,源于双方在战略认知上,均将“一带一路”视为开放的、具有机遇的、需要共同塑造的倡议。这反过来,在无形中又强化了孟加拉国链接中国和印度两大市场的能力。 &  中孟在发展战略进行对接的探索,也适用于未来中印间更务实的合作。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印间巨大的发展潜力尚未完全被挖掘。现任印度总理莫迪执政后,以构建更为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为契机,中印两国借助G20、金砖机制、中印俄等机制,在国际地区议程上的战略协作不断加强。在未来,共同推动互联互通,不仅有利于实现区域间更有效的贸易、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更有利于创造一种完全不同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发展范式。 &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访问学者,研究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潜力仍有待开发_观点库_观点中国
当前位置: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潜力仍有待开发
编者按:“”倡议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均十分巨大,作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支持下,该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博士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袁正清研究员联合策划组织了“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研讨会,会议成果授权中国网观点中国独家发布。——“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系列专家谈(Khin Maung Win) 缅甸外交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孟中印缅自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起经缅甸和孟加拉北部绵延至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这一概念发轫于在中国昆明市举办的第一届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孟加拉国政策对话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缅甸商务边境贸易管理局等机构参加了这届论坛。与会各方就进一步密切地区合作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加强地区合作将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更密切的民间交往从而为所有参与国营造双赢的局面。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目标是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贫困;维护和平;使本地区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了努力实现这些宏伟目标,“该论坛将(a)确定四国在诸如服务和货物贸易,商贸,投资,能源,互联互通,水资源共享,旅游文化等方面进行加强协同合作的潜在领域,(b)对于通过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行动和举措(倡议)来实现制度性机会的计划和形式提出具体建议,(c)在参与深化四国合作的各种行动的核心成员之间确定制度化机制以加强他们的合作并(d)提出强化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的组织机构的推荐形式(建议形式),使之更高效的达成其目标。”自那以后,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已举行了12次会,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也召开了两次会议。 高层支持合作倡议尽管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倡议是作为一个二轨(外交)事件开始的,但是对于该项目而言,要想成功,获得领导人必要的政治支持至关重要。在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印期间发布的《中印联合声明》中,有一个段落写道双方欢迎“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提出的举办始自昆明,经由孟加拉和缅甸,到达加尔各答的汽车拉力赛(的倡议)。”这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这一概念首次见诸于官方文件。 在2013年5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这一倡议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详细阐述,“18.双方(即中国和印度)对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进展表示赞赏。鉴于2013年2月孟中印缅汽车拉力赛的成功举行,双方同意与其他各方(即孟加拉国和缅甸)协商,成立联合工作组,研究加强该地区互联互通,促进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并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同样,日在雅加达参加纪念万隆会议召开六十周年的庆祝活动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缅总统吴登盛举行了会晤,习近平表示(中方)欢迎缅方对“‘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合作倡议的支持”。同日吴敦盛总统在雅加达与孟加拉总理谢赫·哈希娜举行会晤时也讨论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支持该倡议目标的实现。 会议铺平前进道路日至19日,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代表参加了在中国昆明举办的第一次联合工作组(JSG)会议。会议结束时,各方签署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纪要。在划定该倡议覆盖区域时,代表们“同意计划中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起昆明(中国),西至加尔各答(印度),跨越了大片地区,其关键节点包括曼德勒(缅甸),达卡(孟加拉),吉大港(孟加拉)和其他主要城市和港口。随着交通,能源,电信网络的联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促进沿线地区的普遍发展从而打造一条兴旺的经济带。”据称,四国陆地国土总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印度东北部,云南省,孟加拉国和缅甸的总人口(人口合计)达4.4亿。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次区域的经济和人民福祉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贸易潜力估计可达1320亿美元。此次会议还确定了4个主要合作领域:空间上的互联互通(空间贯通/实体连通性);货物贸易;环境上的可持续发展;民间交往。在这4个主题词下,会议还决定在互联互通,能源,服务和货物贸易,贸易便利化,社会人文发展,缓解贫困,可持续发展和民间交往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为了与这些目标保持一致,联合工作组决定组建一个Joint Working Group(JWG)“以积极探索尽早改进工作机制的可能。” 日至18日,在考斯巴萨举行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2013年2月成功举办的孟中印缅汽车拉力赛的鼓舞下,联合工作组展开了广泛讨论(磋商)并展望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前景,优先次序和发展方向(前进道路)。《联合会议纪要》声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将准备四份国家报告,这些报告聚焦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制度建设,目标,概念,范围(适用地区)及要素,原则,以及合作的框架和形式。每份报告将确定行动区域和具体计划,集中精力实现该走廊的潜力并深化整体经济合作。然而,会议主要议题是K2K互联互通项目,这个把昆明、瑞丽、八莫、腊戌、曼德勒、塔姆、英帕尔、锡尔赫特达卡、加尔各答连成一线的计划将给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提供最好的条件,这条线路长达2800千米与部分古丝绸之路重叠。”此外,据估计该项目的总成本大约220亿美元。工作计划有望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三次会议上完成,这次会议将于2015年在加尔各答召开。 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审议意见和联合声明得到了四国(政府)的一致赞同。事实上,2015年5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访华时发表的联合声明包含了涉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条款:“36.双方对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框架内的合作进展表示欢迎。双方忆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同意继续努力,落实会议达成的共识。”中国及印度这两个新兴大国和缅甸及孟加拉国这两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构成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印的这种表述受到了所有计划参与国的大力欢迎和支持。 第12次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也是最近的一次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于日至11日在缅甸仰光召开。这是缅甸第三次举办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前两次分别是2003年在仰光召开的第4次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和2009年在内比都召开的第8次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为孟中印缅地区加强合作”并被解释为“把互联互通作为深化并推广在诸如贸易,投资,能源,基建和旅游业等领域的进行合作关键因素。”会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声明表示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应继续作为一个多轨平台(发挥作用);承认保护环境可持续性需要共同框架;强调促进贸易和交通便利化改革的需要;同意考虑开发和利用水道;鼓励成员国商务和工业(产业)部门主官(主管领导)开展更多交流;决定考虑孟中印缅旅游圈的概念;同意考虑建立一个Joint Media Coverage Program(新闻媒体联合报道计划)以提升本地区的全球知名度;同意于2016年在中国云南省召开第13次论坛讨论地区合作。 缅甸视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个全球化和快速变革的时代,建立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安排更加重要而且声势日隆。尝试建立孟中印缅次区域经济走廊自然会为各参与国营建双赢局面。自从1999年孟中印缅经济合作概念首次提出已经过去16年了。当有人“认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目标基本上不会取得进展时”,也同样有人相信这一倡议将会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则(模式)的变革力量。尽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合作范围得到扩展并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平心而论,该倡议还未取得切实、显著的成果。与此同时,正如上文提到的近期联合声明和讨论所示,成员们显然对这个倡议更感兴趣。 缅甸的外交政策重视与邻国的关系。缅甸也相信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对和平、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由于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利益,优先考虑和计划,相邻国家间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争议。而且,每个国家自己也面临着众多国内问题,因此,所有参与方的政治意愿和承诺对该倡议的成功是最为重要。 毫无疑问,中印关系对于成功实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各项目标至关重要。缅甸欢迎两国最近为加强双边联系做出的努力并相信习近平主席对印度的访问和莫迪总理对中国的回访会进一步巩固中印之间的多方面关系。然而,两国间的边界问题仍悬而未决。包括经济实力在内的两国总体实力在增强和两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也在上升。未来,中印两国友谊的纽带有望继续加强而且中印两国将成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成功的领头羊。 交通网络(海路,空路,陆路)的互联互通和扩展是该倡议成功的先决条件。正如加尔各答至昆明的汽车拉力赛的成功举办所展示的那样,空间上的互联互通还未实现,因此,缅甸欣然接受(欢迎)将通过缅甸和孟加拉国把印度东北部和中国连在一起的K2K提议。 通常,次区域合作会产生极大的成果并有巨大的增长和发展潜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全部贸易潜力仍有待开发。国家机关必须带头推动贸易扩展,商业机构则必须负起充分开发该地区潜力的责任。与此同时,加强经济合作并分享经济合作的经验教训将有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 成员国在努力实现空间上的互联互通并开展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应着力强化民间交往并促进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就这一点而言,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活动及其成员国同样(非常)重要。 对缅甸来说,2015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日缅甸举行的大选选出了新一届议会,议会将选出新一任总统。新政府将在2016年4月初左右宣誓就职。预计新政府的对外政策方向不太可能出现重大变动。在缅甸次区域合作背景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预见缅甸将会继续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cn/opinion_63_143663.html
本站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观点中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均十分巨大,作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支持下,该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博士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袁正清研究员联合策划组织了“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研讨会,会议成果授权中国网观点中国独家发布。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投资的战略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我的图书馆
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投资的战略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一、前言与综述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定义,经济走廊(eco?nomiccorridor)是在特殊地理区域内联系生产、贸易和基础设施的机制。①其主要内容和目的是通过协调域内国家和地区间的公共政策,改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要素在域内自由流动,以各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构建产业互补性,最终提升域内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次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基于此概念,孟中印缅经济走廊(theBangladesh?China?India?Myanmareconomiccorridor)实质上属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前身是中印学者于1999年发起的“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论坛”,该合作框架旨在探讨孟加拉国、中国西南地区、印度东北部和缅甸的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印缅孟合作论坛探讨的合作领域、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大大超出了纯粹的经济合作的范畴。同时,与四国论坛并行发展的还有四国学界对于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的理论探讨。截至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内涵(内容与形式)和战略意义两个层面。合作内容方面,学界与论坛的发展方向是契合的,因为论坛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大多从事孟中印缅合作研究,且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该研究的方向。因此,学界的研究内容也覆盖了研讨会的共识内容。从整体经济①、旅游②、区域交通、物流与能源通道③、贸易投资④、教育合作⑤、产业合作与人文合作⑥到能源安全⑦等议题,基本上都进行了研究。合作形式方面,包括了对走廊区域范围的选择⑧、合作机制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⑨。此外,与论坛研讨具体、务实的特点相比,学界对孟中印缅合作意义的纯学术研究较为宏观,主要从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等复合层面对次区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战略期许。如任佳,陈利君?瑏瑠早在筹建初期就提出,该次区域合作将对四国及周边的经济、政治、安全层面产生重要影响。文富德?瑏瑡从孟中印缅次区域和周边国家的发展,以及亚洲经济整合、世界经济复苏等层面,对该走廊建设的经济意义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并且论证了次区域建设对该地区社会民族发展、地区安全局势的重大意义。
从全球范围看,次区域经济合作都缺乏成功的样本,贫困国家边界实现的次区域合作更是如此,因而需要对次区域合作开展更多理论、实证方向的研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由“二轨”推动的次区域合作,学术界更应继续跟进,对其不同发展阶段进行问题导向的研究。现有研究包含着次区域合作诸多综合内容的讨论,这对经济走廊的长远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对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次区域合作,更为亟需的是经济属性内容的研究,而这方面的文献还比较缺乏。所以,有必要重新回到次区域发展的核心本质———经济合作,结合新形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在四国共识中,贸易投资和产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性内容,但学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目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进没能取得更多的进展,到底是内生动力不足,还是制度安排的动力不够?贸易投资对于次区域的发展到底有多重要?处于边缘地区的孟中印缅次区域有没有推动贸易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有,又该如何去推动?基于这些问题,本文选择探讨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投资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可行性,结合国际发展经验,并从次区域合作动力视角,提出了该合作机制构建的一些思路。
二、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与投资的战略意义
(一)战略意义Ⅰ:推进贸易投资发展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构建、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实践来看,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双边、多边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更是区域、次区域合作的基础和纽带。建立在国际需求和供给之上的贸易、投资,实际上就是次区域合作的市场动力,属于内生动力。来自区域内政府间的制度安排和国际组织的外部投入等,则属于外生动力。
通常而言,次区域内生动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大的因素。一是经济水平、国际分工体系,以及资源禀赋等经济因素,二是影响次区域内贸易、投资成本的制度性因素。目前,全球的次区域合作大部分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相邻地区,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边缘地带。在这些区域内,建立在资源禀赋和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国际贸易,而较低的人均GDP及民间储蓄率则无法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这便造成了次区域内生动力的匮乏。所以,必须依靠合作区域内政府之间的行政意志和制度安排来推动区域内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就是典型的边缘地区次区域合作,如果仅凭市场的自发推动,该次区域合作将难以形成。1999年到2012年,“二轨”努力之下该经济走廊建设的进程缓慢便证明了这一点。目前确定的核心区域,即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云南省和印度西孟加拉及东北各邦①等,都属于全球欠发达地区。除了工业化水平整体偏低外,域内的新兴工业、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产业发展都很落后。即使四国在资源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该次区域市场也无法创造出大规模的国际贸易额。2012年,该次区域内的贸易进、出口额分别占四国进、出口总额的39%和36%。投资方面,2012年孟、印、缅三国对中国的投资仅占中国FDI流入总额的005%,而中国对这三国的投资也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4%。②这样的内生动力水平,根本无法推动经济走廊的建设和发展。2013年,四国政府“一轨”层面的制度安排推动了孟中印缅次区域机制的实现就是外力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典型方式。但是,要形成如东盟甚至欧盟那样域内贸易、投资占比较高且市场自发动力较强的合作机制,还需要继续推进该次区域的贸易投资发展。至于外部动力何时能培育出足够的内生动力,还要看域内的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安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成果。
(二)战略意义Ⅱ:对域内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传统理论认为贸易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种提法虽然有争议,但还是获得了大多数国家发展的实证证明。从公元1500年至今,后进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后殖民时期,德、美等国的标准发展模式,即通过统一关税、建设基础设施、建立银行和发展国民教育推动国内经济增长;二是前苏联和东欧采取的政府主导投资的“大推动”发展模式;三是20世纪50~70年代拉美国家的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四是二战以来,东亚、东南亚国家陆续采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五是迄今方兴未艾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以上这些发展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其中一些措施和政策安排对今天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具有参考价值。当然,参考价值最大的,还是亚洲新兴国家采取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即以国际分工形成产业关联机制,通过制度学习和制度安排提高贸易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至于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其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只不过考虑的是如何整合域内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来推进区域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
理论如此,实证亦是如此。长期来看,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全球的贸易增长对于GDP的贡献率都呈现出普遍增长的趋势。1990年、2000年和2013年的全球外贸依存度分别为387%、408%和504%。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绩效最为明显。二战以来,单个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与其出口绩效的关系,比它与其他单一经济指标的关系更加密切。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年间,133个国家的出口增长和GDP增长之间显示出强相关关系(见图1)。
从区域看,东亚、东南亚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大多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因此外贸、外资的依存度相对较高。如,东盟的外贸、外资依存度分别为10400%和518%,远高于5040%和195%的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孟中印缅四国的外贸、外资依存度都不算高,分别为5032%、4501%、4277%、3813%和123%、134%、150%、429%,①因此,四国的外贸、外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应该还有较大空间。此外,该次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属于对外开放的末梢,不仅外贸、外资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不高,国家间高昂的贸易、投资壁垒也使该区域很难形成有效的国际分工,更不用提规模经济、国际投资和技术知识转移带来的动态利益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次区域的贸易投资水平将对域内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这对于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亟待产业转移升级的中国,对于急切想实现经济改革与转型的印度,还有亟需扩大对外开放的孟加拉国与缅甸而言,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推进贸易投资发展也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次区域的社会发展水平,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推动经济增长,帮助次区域积累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能力;二是直接提高域内基础设施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使次区域内4亿多人能享受到大规模工业化和良好基础设施带来的福利与便利。
(三)战略意义Ⅲ:有利于提升次区域的地缘经济优势
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意欲遏制中国,中日关系紧张,以及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激化等,中国于太平洋一侧的战略压力日益增大。而在西部边境,虽然也存在诸如中印领土争端、缅甸的民主化进程对中国离心力增强,以及恐怖主义蔓延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国家间关系都较为和谐。为了拓展战略空间、保障陆海通道安全,以及统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开展周边外交,参与或主导区域合作,并提出通过“一带一路”与沿线区域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倡议。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国有望通过构建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升级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对“印—太”两洋的陆上和海上连通。在此背景下,孟中印缅次区域对中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当前的问题在于,孟中印缅次区域的地缘区位与地缘政治重要性对等,但却与地缘经济优势相割裂,造成了次区域的地缘政治地位与地缘经济地位失衡。事实上,孟中印缅次区域的区位优势一直不能转化成真正的地缘经济优势,该次区域也逐渐成为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边缘地带。截至2013年,该次区域内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7%,但GDP仅占全球GDP总量的20%,人均GDP尚不足1300美元,②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额和FDI实际利用水平更是微不足道。可以说,就经济水平而言,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在亚洲的区域、次区域合作中都没什么存在感。由此可见,相对于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提升,该区域的地缘经济地位依然较低。这不利于四国统筹经济合作和协调双边、小多边的政治问题,更不利于中国通过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通道安全和周边稳定的战略考虑。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孟中印缅次区域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地位,这实际上是要求对该次区域的经济地理现状进行重塑。而次区域一体化安排下的贸易与投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力量。
根据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供的分析框架,经济地理重塑的三个维度指标分别为经济密度、距离和分割,③其对次区域发展的解释性非常强。首先,通过次区域的统一制度安排,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与工业化的投入,将促进产业集聚和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其次,推动贸易投资水平,促进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发展,能够拉近次区域之间、次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不断开展的商务交流、人文交流也将拉近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三,随着次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将会促进运输成本减少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升,还将弱化各国边界对商品、资本、人口和观念流动的限制,推动次区域的开放和国际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国际经验看,贸易投资推动的次区域、区域一体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对该区域进行经济地理重塑的过程。随着孟中印缅次区域一体化的稳定、深入发展,次区域在四国经济、亚太区域甚至在全球的地缘经济重要性都将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与其地缘政治地位的相互匹配。此外,次区域地缘经济重要性的提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域内各国的战略地位。如,云南省或将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末梢转为前沿,而昆明市通过交通、贸易联通可能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都市;印度东北部和云南省通过次区域合作,可能从内陆封闭地区转变成面向印度洋的延伸型贸易通道;而缅、孟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也将大大增加。这种地缘结构的交互式影响,最终将推动孟中印缅次区域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优势进一步提升。
(四)战略意义Ⅳ:是重构亚洲生产网络的重要实践
亚洲的崛起与复兴,必须依靠亚洲整体生产体系的构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生产网络逐渐兴起,其构成主要体现为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贸易环节,也即各国与地区通过参与同一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嵌入到一个完整的大生产体系之中。①截至2013年,亚洲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占货物贸易的比重已近8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亚洲主要是通过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推动着制造产业链的发展。正是依托这个生产网络,亚洲国家才得以从边缘地带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但是,相比北美、欧洲的生产网络,亚洲的生产网络还存在许多缺陷。首先,各国参与亚洲生产网络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中亚、南亚一些全球最贫困、闭塞的国家,迄今仍处于生产网络之外;其次,亚洲生产网络对北美、欧洲生产网络的市场与技术有很大依附性,域内贸易水平不高,但对于域外发达经济体的依赖度却很高,尚未摆脱“中心—外围”式的生产体系,因而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由此可见,亚洲亟需拓展产业链在各国的发展空间,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因此就需要推进和提升亚洲的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水平。亚洲生产网络的重塑,一是要努力使被边缘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融入到新的生产网络中,二是要努力提高亚洲的区域内产业合作力度,进而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升级。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以采取次区域或区域合作的模式。因为推进贸易投资、增强区域内的分工合理性和贸易互补性有利于提升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而且,通过次区域和区域一体化合作,也有利于形成新的域内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模式。
孟中印缅次区域贸易网络和生产网络建设,无疑将成为亚洲生产网络建设的重要实践。首先,从现行资源结构和区位影响看,该次区域合作在贸易结构和产业体系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其既能辐射影响到东南亚、南亚以及东亚地区的分工体系和生产网络建设,又能通过贸易投资重塑域内分工体系,成为亚洲生产网络的重要环节。现实来看,中国有产业转移、升级的压力,印度有发展制造业的需求,孟加拉国和缅甸则期望构建起本国的工业基础。因此,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具有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空间与动力。此外,依靠与贸易需求相关的产业投资,不仅能在次区域内重塑合理的产业链,还能解决中国与孟、印、缅之间长期存在的巨额贸易差额问题,从而为次区域合作的可持续性创造重要的互利前提。
三、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与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Ⅰ:孟中印缅次区域有潜在的贸易投资需求
年,孟中印缅四国外贸总额的全球占比从46%提高到了137%;域内贸易在四国外贸总额中的占比从19%提高到43%,在全球外贸总额中的占比从009%提高到059%(见表1)。可见,区域内贸易相对四国的贸易总量而言依旧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全球贸易总量而言更是微乎其微。投资方面,次区域内的FDI流入、流出额在四国总的FDI流入、流出额中所占比重不足0.1%和1.5%。说明四国间的相互投资水平依然很低。可见,该次区域的贸易投资基础非常薄弱,域内四国的外贸、外资依存度都不高,证明其尚有潜在的贸易投资需求空间。
此外,从市场容量、基建和产业发展的分析也可看出孟中印缅次区域对贸易投资具有潜在的需求。首先,次区域辐射涵盖了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通着东印度洋周边区域,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其中,仅次区域的核心区人口就已经超过4亿,四国总人口则接近28亿;其次,次区域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落后,亟需大量投资。以公路和电力为例,孟加拉国只有30%的道路是沥青路,印度东北部每百平方千米仅有66千米沥青路。除云南省外,其余地区人均用电不到300度,其中孟、缅分别有约40%和50%的人口无法用电。从产业发展看,工业比重低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次区域的就业问题。2013年,孟中印缅核心区域劳动人口约为19亿,但失业率较高。孟加拉国、云南省和印度东北部平均失业率约为40%~50%左右,但缅甸的失业率高达375%。此外,以城市化集聚度衡量,次区域的工业化水平也亟待提高。孟加拉国、缅甸、印度东北各邦(不包括西孟加拉邦和米佐拉姆邦)城市化率都在25%~30%左右,云南省城市化率也只有大约405%。①
(二)可行性Ⅱ:孟中印缅次区域贸易发展与投资的潜在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1)孟中印缅四国的经济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近十年来,孟中印缅各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年均GDP增长率都保持在6%以上,属于全球经济增长较高的地区之一。孟、中、印、缅四国的年均GDP增长率分别为60%、95%、76%和75%。其中,中印两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使区域整体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2%上升至2015年的25%。贸易方面,2014年四国外贸总额高达518622亿美元,其全球占比从2000年的46%提高到了137%,①整体发展速度较快。
孟中印缅四国的经贸发展平稳向好是次区域贸易、投资发展的核心基础。因为次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能通过扩大GDP规模、提高储蓄率等方式来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增强对外竞争力来加强对区域外部贸易投资的吸引力,形成区域内、外共同推动贸易发展和投资供给的力量。
(2)次区域内的投资动力和能力不断提高
孟中印缅次区域的经贸水平非常落后,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供给不足是这些发展中国家和边缘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国家或多边机制安排下推动大规模投资是该次区域合作机制初始阶段必然的选择。
仅从核心区域看,孟中印缅次区域的对外投资能力非常弱。2014年,云南省和孟加拉国的对外投资额分别为103亿美元和048亿美元,而缅甸、印度东北部的对外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考虑全境,整个区域的投资能力则在不断增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高达7295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272倍。同期,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295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778倍。目前的问题在于,域内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动力不足。如,2012年,孟、印、缅对中国的投资只有05亿美元,而中国对三国的投资也只有10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086%。此外,年,孟、中、缅对印度累计投资298亿美元,仅占其FDI实际利用额的014%,而印度对孟、中、缅的投资累计为11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投资累计总额的13%。
随着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一体化的深入,四国间的相互投资意愿会不断增强。按照国际经验来看,次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区域内投资占比将会越高。目前来看,欧盟的域内投资占比为420%,东盟的域内投资占比约为174%。如果以东盟为参照系,孟中印缅次区域内的投资占比若能达到15%-17%,次区域的域内投资额就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②
(三)可行性Ⅲ:孟中印缅次区域贸易投资的潜力较大
(1)次区域国家间的贸易潜力不断扩大首先,可采用撒伊达·贝诺(SayeedaBa?no)③修正的贸易潜力估算法具体估算四国间的贸易潜力。
TPij=[min(Xi,Mj)-Xij]
公式中,TPij指i国(地区)与j国(地区)的贸易潜力,Xi表示i国(地区)的出口总额,Mj表示j国(地区)的进口总额,Xij表示i国(地区)对j国(地区)的出口额。
由于现实的进、出口能力差别,导致以不同国家为主来计算的国家间贸易潜力有所不同,但整体扩张的趋势却是一致的。通过计算可知,从年,孟中印缅四国间相互贸易潜力长期呈现扩张势头。其中,孟、中、印、缅的区域内贸易潜力分别从1、4亿美元扩张到7、934亿美元。根据表2计算可知,对于四国而言,区域内的贸易潜力依然很大,说明各国都未能充分拓展次区域内的贸易额。此外,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区域内贸易占比增加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来看,欧盟、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的域内贸易占比分别为59.5%、24.6%和6.4%。以现行四国贸易水平(51862.2亿美元)来衡量,如果该次区域能达到GMS或东盟的一体化水平,则次区域的贸易额将分别达到3319.2亿美元和12758.1亿美元,分别比目前水平高出1.5倍和5.7倍。
(2)次区域国家间的贸易互补性较强
通常,可以通过出口相似性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各国间的贸易竞争性,用贸易互补指数考察各国间的贸易互补性。经过计算分析可知,对全球市场而言,中印、中孟、印孟之间的贸易相似性指数较高,但长期来看,其竞争性会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四国在不同商品中的比较优势结构的变化较为复杂:缅甸和印度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从强到弱依次是中、印、孟、缅;域内仅有中国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可见,四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在资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因此,该次区域存在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①
通过衡量贸易潜力和贸易互补性可以看出,孟中印缅次区域的贸易潜力很大。这也意味着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潜力也会非常大。此外,一体化进展将推动次区域整体市场需求的扩张,由于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可能为次区域的贸易发展带来更大的进、出口动力。
(四)可行性Ⅳ:孟中印缅次区域的综合发展环境向好
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刚刚升级到“一轨”,整体的推进水平和发展速度都不是很明显。但次区域的前景依然被看好,原因是其拥有良好的综合发展环境。
一是四国对次区域合作的态度越来越积极。无论是四国的官方、学界、商界还是民间,都对次区域合作有所期待。首先,孟加拉国对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的态度一直非常积极。一则是想要平衡印度在政治、军事层面带来的压力,二则是对通过次区域合作提高本国产业价值链抱有厚望。为此,孟加拉国不断斡旋于中、印、缅之间,并通过滇孟合作等机制积极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其次,中国从中央政府到相关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国家层面,中国将孟中印缅等次区域、区域合作纳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框架,强调了核心区域、辐射区域的联动发展。地方政府层面,除核心区的云南省一直主推次区域平台建设外,作为重要辐射区的四川省也非常重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并将之与复兴“南方丝绸之路”结合运作,增强了中方在产业方面的合作实力;第三,印度虽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抵触心理,但却对其在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层面如何发挥作用颇感兴趣。一直以来,印度对孟加拉国都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而缅甸民主化后采取的大国平衡战略也需要与印度进一步加强合作。由此可见,在孟中印缅次区域平台上开展经贸合作,印度具有与中国进行博弈斡旋的筹码,因而参与积极性较高,其对“昆明—加尔各答”合作论坛的重视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大力推动“印度制造”计划,加大了对外资、基建以及接力中国制造业转移的需求,而次区域的产业互补性正好有利于推进印度的战略转型;第四,缅甸对开展次区域合作也有迫切的需求。缅甸对吸引外资、建构本国产业基础一直有迫切的期望,尤其是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上台以后,如何推动国内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显然是稳固其执政基础的重要任务。参与中印推动的次区域合作,既有利于缅甸在基建、经贸方面获得中国经济调整的利好,也符合其在小多边、多边平台开展大国平衡战略的意图。与此同时,近年来,四国关系较为友好,民间交流不断加强,这也为次区域一体化建设创造了较为安全、稳定的合作环境。
二是区域一体化实践方兴未艾,将为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带来制度建设借鉴。目前,亚洲的区域、次区域实践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经济增长,并为新兴次区域建设提供了机制建设经验。随着孟中印缅次区域经济实践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与成熟,不仅域内四国对次区域的投资动力会增强,还将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
三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了孟中印缅次区域,将为其带来更多的机遇。“一带一路”实质上是对泛区域合作的实践,中国将主要通过贸易及与贸易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相关的投资,升级中国同“丝路”沿线区域、次区域的合作水平。孟中印缅次区域兼具战略与经济性价值,并具有较为安全的营运环境和可预期的稳定回报,这些都有利于其在“丝路”平台上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泛亚铁路的开工建设,亚投行运作在即,都是有利于该次区域合作的因素。
综上分析可知:首先,推进贸易投资发展,对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发展,也能在次区域合作框架下,对域内各国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次区域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结构的重塑,以及亚洲生产网络重构等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孟中印缅次区域推动贸易投资发展,很大程度上具备可行性。因为该次区域既有旺盛的贸易投资需求、较高的贸易投资潜力,也有不断增强的贸易发展与投资供给能力,更具备了有利于提高贸易投资水平的综合发展环境。
当然,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的可持续性,不会随贸易投资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实现,还需要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
首先,应同时关注合作机制的效率性与公平性。次区域合作不可避免地会因为集聚效应、增长极效应和本土规模效应等,造成有利于域内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偏向性增长。长期来看,这种发展差距会不断缩小(库兹涅茨倒U型效应),但自动平衡的时间可能很长,因而需要对市场自发推动的次区域非均衡增长进行纠偏。此外,除了健全完善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以及其他合作机制外,还应重视利用投资形成有利于域内贸易平衡的机制导向,以及在制度安排中加入有利于次区域均衡发展的补偿机制建设。
其次,应注重“衔接”外部的发展。次区域发展不是构建一个内生驱动的封闭市场,而是要更好地嵌入到周边、亚洲乃至全球的生产体系之中。因此,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和机会,通过制度安排来衔接、引入外生动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来看,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面临的最好外部机会,就是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次区域需要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使软、硬件都能对接中国的产业转移。然后,还应对次区域在周边、亚洲乃至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定位进行思考,形成与中国、周边、亚洲发展无缝对接的开放式产业体系。此外,金砖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都是次区域非常可行的投资来源,因而次区域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建设也应尽快提上日程。
第三,要创造和谐的次区域发展环境。在次区域建设的初始阶段,需要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目前来看,孟中印缅次区域贸易投资的发展环境较好,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政治方面,如中印边界问题、缅甸大选后的政局问题、缅甸民地武问题、缅甸极端佛教主义与若开邦孟加拉移民罗兴亚人问题等;经济方面,如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问题、周边的金融风险、印度的土地改革问题和外资进入问题,以及缅甸的外国人投资法律修订、民盟对次区域合作的态度及其执政能力等问题。因此,还需继续跟进、研究与该次区域建设相关的四国、周边、大区域的问题,考虑如何创造更好的贸易投资大环境。&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缅孟印经济走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