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宝充八达通时代,香港人会抛弃八达通吗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移动支付战火烧至香港 “绿蓝”之争腾讯更胜一筹
作者:&移动支付网&
出租车-全文略读:2016年1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行第二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8个,获发牌公司包括三三金融服务、快易通、易票联支付技术公司、侨达国际、Optal Asia、PayPal Hong Kong、通汇(香港)投资咨询及UniCard Solution...
早上,楼下早餐店扫码支付轻松写意;中午,手机点外卖一键完成;晚上,加班太晚还可以用手机给自己打一辆出租车。从线上购物到线下吃饭,一部手机完全能够畅通无阻地行走在大街小巷,在中国移动支付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不过,内地各种商铺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手机支付在香港地区并不十分普及,相比之下香港的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略显缓慢。
香港电子支付相对落后,八达通“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香港,电子支付(香港地区称手机支付为“电子支付”)之所以相对落后,一方面是由于香港市民日积月累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香港地区对于电子支付的监管相对严紧。
2016年8月,移动支付网采访八达通行政总裁张耀堂时了解到,香港市面上流通的八达通超过3,000万。目前,有7,700家来自各行各业的服务供货商,旗下逾17,000个零售点接受八达通付款。“八达通”于1997年面世,对于弹丸之地一般的香港,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日常消费和交通出行。
另外,信用卡在香港也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底香港发行的信用卡共有1920万张,按总人口计算每人2.6张,如果按劳动人口计算,每人5张。而且香港地区的信用卡业务的竞争也十分激烈,经常和不同的商家合作推出各种优惠,因此香港的市场虽小,但是信用卡市场却竞争激烈且高度细分。
这样一来,在这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八达通与信用卡成为了香港市民最熟悉的支付方式,消费习惯也逐渐被卡绑定。
除此之外,香港地区监管机构对电子支付的监管比较严紧。 《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作为目前香港唯一与金融科技相关的法例,监管显然落后于其它地区。尽管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经于2016年正式发放了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但是相比于内地互联网支付成熟的环境,香港的电子支付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移动支付热潮涌入香港,手机支付是必然趋势
正是由于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的发放,打开了香港地区移动支付市场的大门。2016年8月,第一批5家机构申请获得支付业务许可,分别是财富数据有限公司、支付宝(香港)HKT Payment Limited、TNG(亚洲)以及八达通卡有限公司,对应的代表产品分别是腾讯旗下WeChat Pay、阿里旗下支付宝钱包、香港电讯旗下Tap&Go(拍住赏)、TNG 电子货币包、八达通的“好易畀”。
早在2016年2月,微信红包就已经登陆香港,只是当时并没有开通P2P转账和线下支付的功能。随着牌照的发放,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第一时间开启了在香港地区线下的移动支付布局。
2016年7月底,Apple Pay正式上线香港。
2016年10月,谷歌移动支付服务Android Pay在香港正式开通。
2016年1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行第二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8个,获发牌公司包括三三金融服务、快易通、易票联支付技术公司、侨达国际、Optal Asia、PayPal Hong Kong、通汇(香港)投资咨询及UniCard Solution。
2017年2月,银联国际宣布与中国银行(香港)合作,首次在香港推出银联“云闪付”产品,支持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及银联芯片卡的线下支付,也能用于移动互联网支付。同年6月,银联二维码支付也正式落地香港。
2017年4月,三星移动支付服务Samsung Pay登陆香港。
2017年5月,支付宝宣布推出香港版电子钱包——支付宝HK,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后香港版支付宝终于上线。
上述一系列的时间线标志着香港移动支付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手机为载体的电子支付未来将会是必然趋势,而且市场潜力巨大。
“绿蓝”之争,微信香港钱包略胜一筹
既然潜力巨大,自然就少不了竞争。作为内地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微信和支付宝的入局显然自带竞争属性,“绿蓝”之争从大陆到香港的创新布局也极具看点。
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
2016年春节期间,腾讯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及WeChat利是将支付业务带到香港。同年8月,在获得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开始为香港用户使用港币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并开通了P2P转账服务。
2017年,5月13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针对香港地区来自菲律宾的服务者推出“We Remit”港菲汇款产品。10月25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上线“We Remit”港印尼汇款功能,支持钱包汇款至印尼银行账户,同时也支持在线下Pegadaian网点取现。
10月31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在香港宣布推出一系列升级支付功能,包括付款码支付、二维码收款和即将推出的微信买单,同时已支持出租车、茶餐厅、商超等更多场景。腾讯移动支付在香港市场再向前迈出一大步。此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已经透露,腾讯将与香港金管局有更多合作,加速腾讯移动支付业务在香港的发展。
其中,付款码支付是专为餐厅、商超等商户而设,可将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连接至商户现有的POS零售系统,商户可通过互动平台,推出市场营销活动如微信红包。二维码收款针对个人、家庭式小店及小微商户推出,使用者只需通过手机,即可轻松收款。另外,即将推出的微信买单,专为中小型商户推出,可自助快速接入,无需安装POS机,即可实现使用收款码便捷收款。
实际上,自2016年借道春节红包登陆香港市场以来,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已经实现支持用户绑定全香港的Visa、Mastercard信用卡,灵活使用港币支付、港币转账、收发利是等功能。
另外,八达通都难以进入的出租车领域,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早已支持。目前,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计划2018年1月前推广部的士,并支持使用微信支付香港钱包面对面付款。
2017年5月,支付宝正式推出香港版。当时约有2000个香港商户门店接入了港版支付宝的扫码付。同年10月20日,支付宝HK更新版本,新增P2P转账功能,用户可直接透过“支付宝HK”平台转账予其他用户。
以上基本内容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还是支付宝HK在支付场景的布局上都大同小异,但是,在功能的支持时间上港版微信支付显然比支付宝更加早,比如红包和转账功能的推出。另外,在支付功能的布局上,港版微信支付也比支付宝更加全面和扎实,比如针对不同的商户和个人推出的不同二维码支付。最后,在支付功能的创新和想法上港版微信支付更有心意,“We Remit”的跨境汇款功能虽然对于内地消费者而言不足一提,但是对于香港地区的菲律宾人、印尼人而言,这是一份简单而特殊的“爱”。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今年在3月3日的两会媒体见面会上针对“腾讯如何在香港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问题说道:“今年会努力拓展香港线下移动支付应用场景,但香港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比大家想象中激烈。”8月初的粤港澳湾区青年营腾讯日上他还强调明年腾讯与香港金管局将有更多合作,推动移动支付在香港的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腾讯未来有望与香港政府探索更多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连接国内的传统银行并与境外银行展开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腾讯,同样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此前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就是例证之一。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之都,有着天然的地域和环境优势。政策和监管逐渐完善的未来,移动支付的热潮显然不会缺席这一方水土,而发展意味着竞争,竞争意味着进步,对于移动支付入局者而言最好是“先下手为强”,率先占领市场的总能最快地站稳脚跟。中华网财经 >> 股票 >> 公司研究 >> 正文
移动支付战火烧至香港 “绿蓝”之争腾讯更胜一筹
中华网投资
来源:移动支付网
早上,楼下早餐店扫码支付轻松写意;中午,手机点外卖一键完成;晚上,加班太晚还可以用手机给自己打一辆出租车。从线上购物到线下吃饭,一部手机完全能够畅通无阻地行走在大街小巷,在中国移动支付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不过,内地各种商铺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手机支付在香港地区并不十分普及,相比之下香港的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略显缓慢。
香港电子支付相对落后,八达通&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香港,电子支付(香港地区称手机支付为&电子支付&)之所以相对落后,一方面是由于香港市民日积月累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香港地区对于电子支付的监管相对严紧。
2016年8月,移动支付网采访八达通行政总裁张耀堂时了解到,香港市面上流通的八达通超过3,000万。目前,有7,700家来自各行各业的服务供货商,旗下逾17,000个零售点接受八达通付款。&八达通&于1997年面世,对于弹丸之地一般的香港,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日常消费和交通出行。
另外,信用卡在香港也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底香港发行的信用卡共有1920万张,按总人口计算每人2.6张,如果按劳动人口计算,每人5张。而且香港地区的信用卡业务的竞争也十分激烈,经常和不同的商家合作推出各种优惠,因此香港的市场虽小,但是信用卡市场却竞争激烈且高度细分。
这样一来,在这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八达通与信用卡成为了香港市民最熟悉的支付方式,消费习惯也逐渐被卡绑定。
除此之外,香港地区监管机构对电子支付的监管比较严紧。 《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作为目前香港唯一与金融科技相关的法例,监管显然落后于其它地区。尽管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经于2016年正式发放了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但是相比于内地互联网支付成熟的环境,香港的电子支付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移动支付热潮涌入香港,手机支付是必然趋势
正是由于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的发放,打开了香港地区移动支付市场的大门。2016年8月,第一批5家机构申请获得支付业务许可,分别是财富数据有限公司、支付宝(香港)HKT Payment Limited、TNG(亚洲)以及八达通卡有限公司,对应的代表产品分别是腾讯旗下WeChat Pay、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钱包、香港电讯旗下Tap&Go(拍住赏)、TNG 电子货币包、八达通的&好易畀&。
早在2016年2月,微信红包就已经登陆香港,只是当时并没有开通P2P转账和线下支付的功能。随着牌照的发放,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第一时间开启了在香港地区线下的移动支付布局。
2016年7月底,Apple Pay正式上线香港。
2016年10月,谷歌移动支付服务Android Pay在香港正式开通。
2016年1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行第二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8个,获发牌公司包括三三金融服务、快易通、易票联支付技术公司、侨达国际、Optal Asia、PayPal Hong Kong、通汇(香港)投资咨询及UniCard Solution。
2017年2月,银联国际宣布与中国银行(香港)合作,首次在香港推出银联&云闪付&产品,支持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及银联芯片卡的线下支付,也能用于移动互联网支付。同年6月,银联二维码支付也正式落地香港。
2017年4月,三星移动支付服务Samsung Pay登陆香港。
2017年5月,支付宝宣布推出香港版电子钱包&&支付宝HK,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后香港版支付宝终于上线。
上述一系列的时间线标志着香港移动支付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手机为载体的电子支付未来将会是必然趋势,而且市场潜力巨大。
&绿蓝&之争,微信香港钱包略胜一筹
既然潜力巨大,自然就少不了竞争。作为内地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微信和支付宝的入局显然自带竞争属性,&绿蓝&之争从大陆到香港的创新布局也极具看点。
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
2016年春节期间,腾讯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及WeChat利是将支付业务带到香港。同年8月,在获得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开始为香港用户使用港币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并开通了P2P转账服务。
2017年,5月13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针对香港地区来自菲律宾的服务者推出&We Remit&港菲汇款产品。10月25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上线&We Remit&港印尼汇款功能,支持钱包汇款至印尼银行账户,同时也支持在线下Pegadaian网点取现。
10月31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在香港宣布推出一系列升级支付功能,包括付款码支付、二维码收款和即将推出的微信买单,同时已支持出租车、茶餐厅、商超等更多场景。腾讯移动支付在香港市场再向前迈出一大步。此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已经透露,腾讯将与香港金管局有更多合作,加速腾讯移动支付业务在香港的发展。
其中,付款码支付是专为餐厅、商超等商户而设,可将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连接至商户现有的POS零售系统,商户可通过互动平台,推出市场营销活动如微信红包。二维码收款针对个人、家庭式小店及小微商户推出,使用者只需通过手机,即可轻松收款。另外,即将推出的微信买单,专为中小型商户推出,可自助快速接入,无需安装POS机,即可实现使用收款码便捷收款。
实际上,自2016年借道春节红包登陆香港市场以来,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已经实现支持用户绑定全香港的Visa、Mastercard信用卡,灵活使用港币支付、港币转账、收发利是等功能。
另外,八达通都难以进入的出租车领域,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早已支持。目前,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计划2018年1月前推广部的士,并支持使用微信支付香港钱包面对面付款。
2017年5月,支付宝正式推出香港版。当时约有2000个香港商户门店接入了港版支付宝的扫码付。同年10月20日,支付宝HK更新版本,新增P2P转账功能,用户可直接透过&支付宝HK&平台转账予其他用户。
以上基本内容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还是支付宝HK在支付场景的布局上都大同小异,但是,在功能的支持时间上港版微信支付显然比支付宝更加早,比如红包和转账功能的推出。另外,在支付功能的布局上,港版微信支付也比支付宝更加全面和扎实,比如针对不同的商户和个人推出的不同二维码支付。最后,在支付功能的创新和想法上港版微信支付更有心意,&We Remit&的跨境汇款功能虽然对于内地消费者而言不足一提,但是对于香港地区的菲律宾人、印尼人而言,这是一份简单而特殊的&爱&。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今年在3月3日的两会媒体见面会上针对&腾讯如何在香港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问题说道:&今年会努力拓展香港线下移动支付应用场景,但香港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比大家想象中激烈。&8月初的粤港澳湾区青年营腾讯日上他还强调明年腾讯与香港金管局将有更多合作,推动移动支付在香港的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腾讯未来有望与香港政府探索更多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连接国内的传统银行并与境外银行展开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腾讯,同样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此前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就是例证之一。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之都,有着天然的地域和环境优势。政策和监管逐渐完善的未来,移动支付的热潮显然不会缺席这一方水土,而发展意味着竞争,竞争意味着进步,对于移动支付入局者而言最好是&先下手为强&,率先占领市场的总能最快地站稳脚跟。
编辑:田晓湘 来源:移动支付网您的位置:&>&
移动支付战火烧至香港 “绿蓝”之争腾讯更胜一筹
  早上,楼下早餐店扫码支付轻松写意;中午,手机点外卖一键完成;晚上,加班太晚还可以用手机给自己打一辆出租车。从线上购物到线下吃饭,一部手机完全能够畅通无阻地行走在大街小巷,在中国移动支付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不过,内地各种商铺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手机支付在香港地区并不十分普及,相比之下香港的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略显缓慢。香港电子支付相对落后,八达通“近水楼台先得月”在香港,电子支付(香港地区称手机支付为“电子支付”)之所以相对落后,一方面是由于香港市民日积月累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香港地区对于电子支付的监管相对严紧。2016年8月,移动支付网采访八达通行政总裁张耀堂时了解到,香港市面上流通的八达通超过3,000万。目前,有7,700家来自各行各业的服务供货商,旗下逾17,000个零售点接受八达通付款。“八达通”于1997年面世,对于弹丸之地一般的香港,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日常消费和交通出行。另外,信用卡在香港也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底香港发行的信用卡共有1920万张,按总人口计算每人2.6张,如果按劳动人口计算,每人5张。而且香港地区的信用卡业务的竞争也十分激烈,经常和不同的商家合作推出各种优惠,因此香港的市场虽小,但是信用卡市场却竞争激烈且高度细分。这样一来,在这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八达通与信用卡成为了香港市民最熟悉的支付方式,消费习惯也逐渐被卡绑定。除此之外,香港地区监管机构对电子支付的监管比较严紧。 《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作为目前香港唯一与金融科技相关的法例,监管显然落后于其它地区。尽管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经于2016年正式发放了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但是相比于内地互联网支付成熟的环境,香港的电子支付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移动支付热潮涌入香港,手机支付是必然趋势正是由于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的发放,打开了香港地区移动支付市场的大门。2016年8月,第一批5家机构申请获得支付业务许可,分别是财富数据有限公司、支付宝(香港)HKT Payment Limited、TNG(亚洲)以及八达通卡有限公司,对应的代表产品分别是腾讯旗下WeChat Pay、阿里旗下支付宝钱包、香港电讯旗下Tap&Go(拍住赏)、TNG 电子货币包、八达通的“好易畀”。早在2016年2月,微信红包就已经登陆香港,只是当时并没有开通P2P转账和线下支付的功能。随着牌照的发放,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第一时间开启了在香港地区线下的移动支付布局。2016年7月底,Apple Pay正式上线香港。2016年10月,谷歌移动支付服务Android Pay在香港正式开通。2016年1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行第二批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8个,获发牌公司包括三三金融服务、快易通、易票联支付技术公司、侨达国际、Optal Asia、PayPal Hong Kong、通汇(香港)投资咨询及UniCard Solution。2017年2月,银联国际宣布与中国银行(香港)合作,首次在香港推出银联“云闪付”产品,支持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及银联芯片卡的线下支付,也能用于移动互联网支付。同年6月,银联二维码支付也正式落地香港。2017年4月,三星移动支付服务Samsung Pay登陆香港。2017年5月,支付宝宣布推出香港版电子钱包——支付宝HK,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后香港版支付宝终于上线。上述一系列的时间线标志着香港移动支付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手机为载体的电子支付未来将会是必然趋势,而且市场潜力巨大。“绿蓝”之争,微信香港钱包略胜一筹既然潜力巨大,自然就少不了竞争。作为内地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微信和支付宝的入局显然自带竞争属性,“绿蓝”之争从大陆到香港的创新布局也极具看点。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2016年春节期间,腾讯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及WeChat利是将支付业务带到香港。同年8月,在获得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开始为香港用户使用港币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并开通了P2P转账服务。2017年,5月13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针对香港地区来自菲律宾的服务者推出“We Remit”港菲汇款产品。10月25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上线“We Remit”港印尼汇款功能,支持钱包汇款至印尼银行账户,同时也支持在线下Pegadaian网点取现。10月31日,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在香港宣布推出一系列升级支付功能,包括付款码支付、二维码收款和即将推出的微信买单,同时已支持出租车、茶餐厅、商超等更多场景。腾讯移动支付在香港市场再向前迈出一大步。此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已经透露,腾讯将与香港金管局有更多合作,加速腾讯移动支付业务在香港的发展。其中,付款码支付是专为餐厅、商超等商户而设,可将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连接至商户现有的POS零售系统,商户可通过互动平台,推出市场营销活动如微信红包。二维码收款针对个人、家庭式小店及小微商户推出,使用者只需通过手机,即可轻松收款。另外,即将推出的微信买单,专为中小型商户推出,可自助快速接入,无需安装POS机,即可实现使用收款码便捷收款。实际上,自2016年借道春节红包登陆香港市场以来,微信支付香港钱包已经实现支持用户绑定全香港的Visa、Mastercard信用卡,灵活使用港币支付、港币转账、收发利是等功能。另外,八达通都难以进入的出租车领域,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早已支持。目前,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计划2018年1月前推广部的士,并支持使用微信支付香港钱包面对面付款。支付宝HK2017年5月,支付宝正式推出香港版。当时约有2000个香港商户门店接入了港版支付宝的扫码付。同年10月20日,支付宝HK更新版本,新增P2P转账功能,用户可直接透过“支付宝HK”平台转账予其他用户。以上基本内容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还是支付宝HK在支付场景的布局上都大同小异,但是,在功能的支持时间上港版微信支付显然比支付宝更加早,比如红包和转账功能的推出。另外,在支付功能的布局上,港版微信支付也比支付宝更加全面和扎实,比如针对不同的商户和个人推出的不同二维码支付。最后,在支付功能的创新和想法上港版微信支付更有心意,“We Remit”的跨境汇款功能虽然对于内地消费者而言不足一提,但是对于香港地区的菲律宾人、印尼人而言,这是一份简单而特殊的“爱”。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今年在3月3日的两会媒体见面会上针对“腾讯如何在香港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问题说道:“今年会努力拓展香港线下移动支付应用场景,但香港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比大家想象中激烈。”8月初的粤港澳湾区青年营腾讯日上他还强调明年腾讯与香港金管局将有更多合作,推动移动支付在香港的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腾讯未来有望与香港政府探索更多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连接国内的传统银行并与境外银行展开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腾讯,同样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此前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就是例证之一。结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之都,有着天然的地域和环境优势。政策和监管逐渐完善的未来,移动支付的热潮显然不会缺席这一方水土,而发展意味着竞争,竞争意味着进步,对于移动支付入局者而言最好是“先下手为强”,率先占领市场的总能最快地站稳脚跟。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站内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若无意中侵犯你的权利请来信说明,本站查明后将及时删除!
&&Powered by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摘要:“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在移动支付时代,杀死现金杀死卡,每一个用户都是“凶手”。在中国,已经没有人在质疑移动支付对生活的影响了,消灭现金和支付无卡化成为了一个移动支付时代的新趋势。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在移动支付时代,杀死现金杀死卡,每一个用户都是“凶手”。在中国,已经没有人在质疑移动支付对生活的影响了,消灭现金和支付无卡化成为了一个移动支付时代的新趋势。然而在卡基支付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这一趋势来的并不明显。近日,全球的交通一卡通标杆——八达通,宣布从日起将会陆续停止120万张第一代租用版八达通卡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八达通新换的卡提供更先进的安全和技术更新,确保所有用户都可持续享用最新的八达通服务,包括八达通网上付款及透过O!ePay账户将钱转入及转出八达通。八达通正在尝试向用户提供更多互联网化的服务,或者说希望让用户习惯通过互联网获取八达通的服务。非常巧的是,不久之后,支付宝在香港打造首个“无现金街市”。这一前一后,不免让人多想,香港的移动支付大战已经开始短兵相接了吧?国内连交通都可以通过二维码支付完成了,大胆的设想下,未来八达通会被移动支付干掉吗?香港人会抛弃八达通吗?八达通到底有多强大?移动支付网在2016年8月有幸采访了八达通行政总裁张耀堂,据其介绍:“目前香港市面上流通的八达通超过3,000万,而全港年龄在15至64岁的群组中,拥有八达通的人士逾99%(数据引述毅群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于月访问15至64岁市民所得的调查结果)。现有7,700家来自各行各业的服务供货商,旗下逾17,000个零售点接受八达通付款,每天交易笔数超过1,300万,涉及金额超过1.69亿港币。”2016年香港的人口是多少呢?737万。八达通流通卡的数量是当地人口的4倍!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香港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流入,与此同时购买八达通。在支付的场景方面,八达通的应用场景几乎能够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公共交通到零售支付,包括停车场、停车收费表、餐饮、饼店、便利店、超级市场、家居及个人护理商店、服装店、冲晒服务、电讯服务、自动贩卖机、自助服务亭、影印服务、自助照相站、戏院、学校、展览、康乐设施以及商业和住宅楼宇的门禁系统等等。在香港,如果没有一张八达通可谓是寸步难行。然而,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八达通也并不是高枕无忧。巨头入局,香港移动支付的混战开始2016年8月,也就是移动支付网采访八达通行政总裁张耀堂后不久,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港版的“支付牌照”申请规范即《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5家机构申请获得支付业务许可。分别是支付宝(香港)、HKT Payment Limited、财富数据有限公司、TNG(亚洲)以及八达通卡有限公司。香港金管局高级助理总裁李达志指出,以其产品作代表的话,5家公司分别为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钱包、香港电讯旗下Tap&Go(拍住赏)、腾讯旗下WeChat Pay(微信支付)、TNG电子货币包、八达通的“好易畀”。牌照发放的那一刻,香港的移动支付大战正式开始了,八达通参战,国内移动支付巨头腾讯和支付宝也入局。支付宝方面2017年5月,支付宝宣布推出香港版电子钱包——支付宝HK,支付宝正式涉足香港市场。2017年9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宣布,与马云操盘的蚂蚁金服组成策略伙伴联盟,双方将组成合资企业,共同运营为以消费者主导的电子钱包“支付宝HK”。该企业拥有600多家店铺,业务涵盖了地产、电力、自来水、通讯、食品、电器以及美容零售等各方面,触及用户多达660万人,差不多相当于香港总人口的九成左右(香港总人口约为737万),而这些将全部成为“支付宝HK”的潜在用户。2017年10月,支付宝与香港宝达街市合作,香港第一个“无现金街市”诞生,在此街区消费“满30元消费减3元”,这像极了支付宝早期在国内“以点带面”和补贴策略。相信不久之后,支付宝就会像蚂蚁一样,四处啃食香港的消费市场,也就是八达通的市场份额。腾讯微信方面2017年8月,在粤港澳湾区青年营腾讯日上,马化腾表示,明年腾讯与香港金管局将有更多合作,推动移动支付在香港的发展。已经获得香港支付牌照的腾讯要动手了,与支付宝一样,腾讯也为香港本地用户推出了专属的WeChat Pay HongKong(微信香港钱包)。有腾讯和支付宝的地方,就是战场。二者在2~3年的时间里,将银联的线下收单业务啃成骨架,小额支付领域遗失殆尽,云闪付的反击看起来绵软无力,唯有大额支付,银联卡还尚存气息。再看八达通,大额有银行卡的存在,小额才是其生存之道,但这也是微信与支付宝争食最为激烈的领域,面对互联网双巨头的冲击,香港人还能坚持用八达通进行小额消费吗?不仅仅消费领域可能被巨头侵蚀,连交通领域也可能被颠覆。现在的香港,像极了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刚刚大陆市场的情形。交通领域的移动支付大战“体验如此之差的二维码支付,谁都没想到会应用在交易速度要求极高的交通领域。”曾经从事过智能卡和NFC产业的从业者,面对二维码支付进入交通领域都会有如此的惊叹。但在中国,二维码支付正在全面进入交通领域,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都已经表态,支持或即将支持二维码支付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这是普通大众的支付习惯逆推,无论支付方式是否快速,全民都已经习惯二维码支付的中国,如果某个场景不支持二维码支付,那便是不便民。于是,为了支持二维码支付,有地铁的地方在改地铁闸机,有公交的地方在改公交POS。支付宝与微信对交通领域的颠覆,主要在于技术层面,从卡变成二维码支付,在产业链利益层,支付宝与微信都相对温和的采取与当地交通一卡通公司合作,推出电子公交卡。但如果与当地交通一卡通公司的合作没有达成,也会选择直接与交通运营单位直接合作,推出乘车码。另一个移动支付势力——银联,则选择了更加直接的利益颠覆方式,直接用银行卡账户颠覆交通卡账户,云闪付及其ODA技术已经开始在各大城市应用,虽然同样采用了非接技术,但是银联是金融标准,一卡通公司的是行业标准,闸机和POS仍然需要更改。无论微信和支付宝推崇的二维码支付,还是银联推崇的非接支付,对于交通领域从技术还是利益链都是颠覆。如果香港人也习惯了二维码支付,那么势必会影响八达通在交通领域的使用,迫于大众的支付习惯压力,香港的交通运营商很可能会修改闸机,支持二维码支付。闸机一改,那么金融领域的巨头们万事达、Visa、银联也期望入驻这一领域,金融市场较为开放的香港,是否会迎来一轮支付方式的混沌呢?八达通及“八达通”们的出路目前,八达通传递出比较积极的信号是,全面拥抱互联网。不仅仅推出了互联网支付应用“好易畀”,最近的更换新卡措施,也为了能够让卡更多的与互联网进行衔接。近期也有传闻,Apple Pay也会像支持日本西瓜卡一样,支持八达通,这也是八达通进军移动支付的利好信息。不过这是基于苹果的品牌效应,今年5月份,媒体曾报道“好易畀”的体验并不太好,“因为申请和验证手续太繁琐而被嫌弃”,“其在安卓的Googleplay上的下载量约10万次,评分只有2.4分(5分为满分)。而且抱怨的问题不少,例如明明转账了却还显示余额不足,申请不了,或者无故扣费等。”但无论如何,八达通勇于尝试互联网化即是好的。在国内,也拥有一大堆向八达通学习的交通一卡通公司,也就是“八达通”们,但它们业务的覆盖范围都跟八达通望尘莫及。特别碍于国内的支付牌照政策,大部分的业务范围还是局限在交通,及交通点附近的便利店,难以拥有较大的应用范围。部分地区推广较好的市民卡也太有强烈的政策色彩,但市民卡的互联网化应用也没那么顺利,面对互联网巨头的冲击,大多数采取了合作态度,没有独木成林的魄力。在面对互联网巨头的冲击,难道交通一卡通公司就没机会吗?八达通行政总裁张耀堂或许早已经给出了答案,“不断创新并优化八达通在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以简单快捷、安全可靠而多元化的八达通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八达通支付选择,以配合用户不同的支付需要。”张耀堂在2016年接受移动支付网采访时如是说。交通一卡通公司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服务公司,而不局限于某个业务,线上线下全覆盖才是王道。作为全球一卡通行业的标杆,期待八达通在面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入侵时的谋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达通办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