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两个和尚去南海玩的好的都去哪了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柬埔寨女人的初夜要献给和尚?去那还有哪些看点
   来源:
    频道主编:
  清明节假期要到啦,大家要去哪里玩耍?哒哒君的妹妹哒哒妹儿要和她的好朋友网易在现场的小编们一起去柬埔寨嗨了~听说是1男3女柬埔寨浪6日5晚哦~画风会多么清奇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花样年华》剧照
  相信很多盆友都和哒哒君一样,对柬埔寨的第一印象都是缘起于那部讲述了中年人激情和偷情的电影《花样年华》,那里有精美绝伦的浮雕、巨蟒般的大树和可以倾诉秘密的树洞,从此,许多文艺小青年都踏上了柬埔寨之旅,不过,去了吴哥14次才写出吴哥之美的作家蒋勋曾一语道破旅游热背后的天机:观光文化不关心真相....
  哒哒君今天就给大家讲几个柬埔寨巨石风景背后的人文小故事,教教你萌该如何带着文化姿势去柬埔寨旅(zhuang)游(bi)~
&[1]&&&&&&
  【我要收藏】【】【】【】
&&图片精选
国内新闻推荐
毁了明星一生的造型
孙俪竟是这样的人...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上天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从前一直都是只看不说,昨天忽然接到我大舅的电话,让我想起从前做假和尚的岁月,不胜唏嘘,于是就想着来八一八我从前做假和尚的哪些岁月,就当做是自己的一份回忆吧。    我是个80后,属鼠,JX人,呵呵,我现在回想起来也对自己从前从事“和尚”这份职业感到惊奇而不可思议,可是我却实实在在地做了1年多的和尚,这其中的经历肯定是我这一生都无法忘却的吧。  现在坐在电脑前,我想到太多,那就先从最早开始8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哈哈哈哈………沙发…楼主…合个影…
  撒花~~~听8
  太监一定
  明显太监
  手机党占楼
  还没开说?
  那是2005年夏天的时候,那时候我不喜欢读书也不读书很久了,周围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以为是家中独子父母宠着就一直在家玩,每天就和一帮混混呆在一起,上网,喝酒偶尔还闹事,现在想来当时还真是不懂事。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我大舅的电话,我的生活就此改变了。  我大舅是我母亲的亲哥哥,一直不在家,很多年我们家都只知道他在外面打工,但是回来的时候衣服都穿的很体面好像很有钱。  那天大舅的电话是我母亲接的,当时我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挂了母亲和我说你大舅要给你介绍工作。  当时我在家已经玩了很久,很期待有一份工作,我所在的那里厂子不少,但是我很不愿意去,于是就想着大舅究竟会介绍我什么工作
  马克!!!!
  不会太监的,刚才不知道为什么看不到验证码,我一定会说完的,这段岁月我真是太想说了!  
和尚可以当着玩
  先占位
    大舅过了几天居然来我家来了,我觉得很诧异,因为一般都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大舅几次,这次他居然破天荒来我家了,大舅见了我,端详了一阵,我觉得很纳闷。  中午吃饭的时候,母亲和我说起了大舅的来意。原来大舅在外面承包了一个工程队,就是俗称的包工头,这次他在浙江那边包了个大工程,需要一个就是管人做事的,想到我没工作又是自家人,觉得放心,所以想让我去他那里。  事情好像很简单,我听了立马就想着要去,母亲当时还有些不放心,大舅当时说了,自家人我不坑他,做的好他可以自己出来立门户的,母亲就被说服了。  事后证明,我大舅当时说谎了。
  作者:ancestor宗 回复日期: 12:31:22 
    嚯嚯 和尚可以当着玩 真好  -------------------------------------------------------  和尚真不是当着玩,我当时做的假和尚还是很正规的,不是那些个外面骗钱的
  楼主继续...
  善哉。。善哉。。。。兰州块八 我标记个先
  首页马克。  养肥了看。
  大舅他们工程队在浙江东部的一个地方,就叫L吧。具体地名我就不说了,坐上去那边的车,在路上我一直很兴奋,问大舅要做些什么事情,大舅却有些支支吾吾的,当时我也没觉得奇怪。  到了那,一下车我就想叫大舅带我去看看工程在的地方。大舅有些犹豫,忽然问了我一句:小辉(亲戚都这么喊我),大舅这边可能有点情况了。  我当时以为是这份工作要没了,就赶紧问大舅是怎么回事。大舅说我带你去工程地你就知道了
  最近怎么那么多关于寺庙的题材~~~
  你们远不能想象我当时的震惊,我大舅的工程居然是修一个寺庙!  我老家那边有好多寺庙,我长辈也是比较虔诚的信徒了,所以打小我就一直觉得这个是个很神圣的地方,所以对于大舅做这个感到很震惊,可是接下来大舅的一番话,让我更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大舅告诉我,这个庙从前是乡里乡亲的集资捐的庙,时间很久了,香火也一直不错,现在庙里的主持要翻修这个庙,又没有钱,大舅知道后,主动找上那个老和尚说愿意投资。但是要庙里香火钱的份额。
  这个背景音乐好像有点噪...特喜欢这个歌,很空灵,让我怀想从前
  首页占位~
  言归正传~  大舅和我一解释,我明白了,大舅是看中这边的经济价值,想承包寺庙,主持不肯,于是大舅就用入股的形式出工出力翻新寺庙,寺庙香火钱他要收自己的份额,现在把我喊来是想让我对寺庙进行一个监督。  我当时就懵了,我问大舅这有什么监督的,大舅说这其中水很深,要个自己人放心点。我说怎么监督,大舅说和他们一样。  我算明白了,我大舅让我做假和尚监督他们去!  我当然不肯了,笑话,我好歹一个青年,做和尚,不去,于是就要给家里打电话,可是美想到母亲原来是知道大舅当时的来意的。  电话里母亲和我说,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反正那边没有人认识你,你也不用担心什么事情,而且大舅会给我工资,寺庙外快不算。  原来我被他们给合计了
  当和尚的经历一定很奇特吧
  马    克    之
  !!!接到电话有点事情出去了,现在我在自己家这边开了个皮包公司,呵呵
晚点回来说一说   这个事情我经常喝朋友说的 他们也当我很神奇
  作者:人生杯洗具 回复日期: 13:01:34 
    当和尚的经历一定很奇特吧  —————————————————————————————    真信仰的人是种幸福,没信仰的人那是遭罪哦!
  听来很有意思呢,等着你哈~~~~
  还要等养肥啊……
  假和尚?
  马克听故事
  小广告,明年再见~by璎珞-- yuxiangd7-- 操作时间: 14:47:25 --
  来早了养肥....
  直播喔  lz不要tj
  这个背景音乐很好听,不知道是什么歌曲,在哪可以下?
  同求背景音乐出处
  背景音乐:  遥远的旅途
  链接:/userfiles/1tomc/finalroad.mp3
    记号    
  首页留名
  MARK。。。。。。。。。。。。。。。。          
  马克先,晚上回寝室等养肥
  得关注
  马克一下
  我回来了
下午朋友给我介绍了一笔生意 我现在也是正经经商了 呵呵   我一直用的是遨游浏览器 但是回复不了 郁闷的 换IE去  我就接着说了
  不知道大家对于和尚出家是什么样的认识
反正我从前的认识就是鲁达变鲁智深一样 只要剃个头 拿个度牒就好的事 但是那都是从前看水浒得来的微末知识 一点也不是现代和尚出家的程序
  我大舅参与的这个寺庙在当地也算一个比较大的寺庙了
本来是在比较偏僻的郊区的 但是城市化进程 让寺庙不再很偏僻
加上当地信徒比较多 所以香火真的是很旺的
我就暂时称S寺吧   因为我开始很不愿意做这个事情 所以压根就没有关注到底出家是怎么一回事
我当时想着的就是换个工作或者赶紧回家 但是母亲和大舅都轮番劝说让我呆下来
说不是真的做和尚 只是监督监督 不用太守戒律的
我不知道大舅是怎么说服那个主持的 总之我对这个非常抵触  可是抵触归抵触吧
说实话 我对寺庙给的钱还是有点心动的
大舅偷偷和我说 寺庙里的人每个月有300块钱发 而且香火钱可以自己截留的 所以做的好的和尚每个月拿2000多不是问题 加上大舅许我事成之后给我钱 我狠了狠心 居然同意了
  漫漫看,估计要火
  我在学佛,而且又是浙江人,看到这个帖子 感触颇深~  现在的寺庙的确比较杯具
    寺庙不得安宁啊,
  淡定的马克~~
  会火?围观
  接着说~再不说要沉楼了 呵呵  当时我大舅和寺庙的主持商量了一下 那个住持是个重庆人 有50几岁吧
后来有一回我看到他的资料 显示是53年的 不知道是怎么来到这边坐住持的
住持和我大舅说 说正式的给我剃度是不行的 有规矩的 那是要拿度牒的 他只能给我剃光头 不能发任何的度牒证件  我当时啥都不懂 大舅带我去了一个理发店 生平第一次理光头 有些忐忑 我悄悄问随身来的一个和尚(当时不知道什么情况
后来才发现是个同行
我等下洗洗八一八他们)要不要在头上点香的 他说不用 我才吁了口气
  当时我大舅的工程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
说是修缮工程 其实也是没他什么事情的 因为许多都是涉及木匠泥塑的工作 大舅只是负责把一些破旧的房子翻新一下 做了一个后殿 平整了地面
寺庙那时候样子已经挺现代化了   
  我先理一下思路 大家放心 不会半途而废不说的
  忽然觉得好像按照时间叙述比较墨迹 我想想怎么说好
  好奇的mark
  板凳搬来了亚~~~~~~~~```
  靠,和尚都有假的,骗香火钱。太无耻了。  欺骗有信仰的人。
  没沙发了,含恨mark
  我这破浏览器不让回复 郁闷  理了一下思路 俺时间写有点长有点琐碎的
我还是按照几个重点想到的写好了
  翻页!沙发!  真的假的?寺院都这样了?  真是国将不国妖孽横行啊!
  ......  真是妖孽横行啊!
  我先介绍下寺庙中的几个人吧 免得等下叙述不清楚了  那个和我一起去理发的和尚 叫做静空  还有一个老和尚 年纪相当大的 从前是个道士后来不知怎么就做了和尚 法号叫常德  还有好几个都是空字开头的
空慧 空能  还有几个是复杂寺庙打扫卫生的 一个是朱嫂 一个是个男的 我们喊他小陈  主持法号就不明说了
就叫主持吧 呵呵
  马克之
  继续呀,我们想看下假和尚在寺庙发生什么鸟事
  mark之,睡觉去~O(∩_∩)O~
  马克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
  ····前排!
  朋友们 实在不好意思 刚才处理了一下事情
呵呵 有点累 要早睡去了 明天八 思路有了 肯定很快的
  大舅交代我要和这边和尚一样作息吃喝 因为我的身份比较特殊 所以并不用受太多世俗的束缚 但是不能给寺庙丢人 我明白了
我这假和尚算是要当定了  从前看到书上说青灯古佛,晨钟暮鼓,当时不了解,到了这之后我才明白了什么意思  在家的时候我是个标准的夜猫子 每天玩到凌晨,第二天很晚才能起床,到了寺庙的第一天,我就被吓到了。  虽然前一天晚上主持就和我说了早上有早课,但是因为我是新来的(那些念经我哪会啊?!!!)所以7点半起床吃早饭就好了      第二天很早的时候,他们就稀稀疏疏的起床了,我看了下手机(主持没让我上交 后来发现其他几个和尚也都是有的) 才5点半
  咦,莫非沙发?
  小广告,ID休息一年/特-- jukjigi-- 操作时间: 08:49:36 --
  公车上,记号
  555~~很有意思。lz继续
  马克思,还有马桶盖…
  。。。
  。。。
  貌似做和尚工资很高 = =   
  此帖会红
  马克之。。。这个话题比较有意思
    此帖会红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少林寺的和尚都去哪了?
少林寺的和尚都去哪了?
你可能去过少林寺,你也可能见过秃头,但他们真的是和尚吗?少林寺的和尚都去哪了?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在少林寺旅游根本看不到一个和尚,说是在修行,游客是根本看不到的,想让释永信出来迎接那也只是普京的待遇了嵩山少林大牌坊塔沟武校,每年春晚都能看的他们的学生释小龙,谁不认识呢少林功夫表演大厅,看着确实比我功夫高大门外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人太多我们的美女导游慧慧千年老光棍,一颗已经1500年的银杏树,说的是达摩祖师栽下的我们出来旅游不是看景是看人的寺字少一点,因为康熙写的那块匾已经烧了,后人写的觉得不能跟皇上比,所以就故意少一点了这是个假和尚这个人我不认识,导游也没给介绍,估计导游也不认识塔林,自从李连杰那部电影,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这里这是武僧的墓,文僧是方武僧是圆的,释永信就是文僧这是释永信师傅行正法师的塔,他的徒弟觉得他的功劳修个七层塔的也不够,又给他建了个碑塔林感谢大家看小编的文章,可以关注小编的百家号,小编会编辑一些更多的有趣的故事和资讯,谢谢大家,记得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回复,发表自己的评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
作者最新文章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我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本博文兼顾全面,按年代排序,以贡献性、知名影响性、特色性、唯一性来选取,如取经的除本博选取外还有鉴真等,禅宗传法的还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译经传法的还有真谛、义净、法藏等,以诗书画闻名的还有贯休、佛印等,因博文篇幅有限,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人物简介】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生平事迹】  出家初入名士圈  支道林本姓关,河南人,幼年随南渡的家人离开祸乱横生的北方来到江南。因家中世代信佛,他又聪明灵透,所以很早就悟到非常之理。他曾隐居在余杭山中,钻研经书,数年之后,便卓然独拨,见解出众。二十五岁时,他剃发出家。  初入京城,刚一打进以谈玄说道为务的名士圈,他便很受王濛看重,评论道:“参悟玄理的功力,比王弼毫不逊色。”殷融常叹息,卫玠死后,论精神气韵,后世尚无人能比。一见支道林便叹道:“真如重见卫氏。”一时名士谢安、王洽、刘恢、殷浩、许恂、郗超、孙绰等都纷纷与他结交。在京多年,留下许多风流韵事。  融合神理名流叹服,开创玄佛结合  支道林为人大方,升座讲经,只标举大义,辞章文句就不免有所遗落,拘守经文者便讥讽他鄙陋无知,谢安却极力称赞:“林公说法,正如九方皋相马一样,只看其骏逸与否,而忽略其毛色是黑是黄。”支道林与诸人谈学问,妙语如珠。  支道林虽是僧人,对《庄子》却精熟无比,《庄子·逍遥游》一向被认为难解,名士们钻研体味,总不能超出向秀、郭象的水平。这两人以为,万物各任其性,各当其分,无论是芸芸俗物还是圣贤,是有待于外物还是相反,都是逍遥。支道林以佛理来解释,便卓然独立。他的解释基于英其《即色论》,认为外物没有自性,虽然存在仍然是空,只是人生执着,外物才“有”。那么,只有对外物不起执着之心,顺应外物而又超然物外,“物物而不物于物”,悠然无待,畅游于无穷放浪之境,才能求得至上的满足,才能叫做逍遥。此说标新立异,被称为“支理”。  投身剡山注经  很快他便投身剡山,他相中沃洲小岭,便派人去向竺法深买,竺法深也是名僧,答道:“想来就给,哪听说过巢父、许由买山而隐的呢&&”十分慷慨。于是在那里立寺传道,聚集了百余名僧众又作了《座右铭》,勉励懈怠者:“……茫茫三界,无边无尽地束缚世人,烦劳自外袭来,愚心在内萌动,理应殉身赴法如饥似渴,心怀遥远而忘掉疲劳。人生一世,细如朝露,……应心平气和,立志无为。……”数年后,支道林又到石城山,建栖光寺。他打坐山门,游心禅苑,吃野果,饮溪水,放浪心志于无生无灭的境界。又注《安般》、《四禅》等经。  后来,支道林曾来到山阴,讲解《维摩诘经》。许恂为都讲,负责提问,支进行解释。支每讲解一义,众人心满意足,以为许无可再问,等许一发问,众人又鼓掌欢呼,以为支无法讲通。如些往复,最后众人无不嗟叹二人言辞之美,但却对其佛理不大了然,大家都以为心领神会,结果自己一说,反复三两次便乱了。  进驻东安寺讲经  晋哀帝(362—366)即位后,两次派使者请他到京,他便走出山林,重入繁华的都市,在纷乱的红尘中迎来送往。他住进东安寺,讲解《道行波若》,朝野士庶无不叹服,以为法师在山中修炼多年,果然面目一新。  再回剡山,寿尽归林  一转眼三年过去,支道林又怀恋起清净的山溪与幽密的树林,他上书请回东山。皇帝许可。回到剡山,支道林便栖身林泽,在远离尘嚣前自然之中体悟、玩味生命。  然而他没能再一次返回尘世。他有同学法虔,精于妙理,出神入化,忽然死了。他听到消息,在林中低头徘徊多日,叹道:“钟子期死后,伯牙便将琴摔掉,茫茫人海,知音难觅,推己求人,确实不假。法虔一去,我说话再无人欣赏。哎,心中之情,郁结不散,我也要去了。”不久便病倒。他开始作《切悟章》,临死才成,一放下笔便咽了气。这一天是太和元年 ( 366)四月四。  许多年以后,高士戴逵经过他的坟墓时,不由感叹道:“善言尚未传远,坟间树木已合抱粗。但愿林公绵绵神理,不与寿数同时消尽!”他抬头,见树间一只鸟飞向林中。  【作品及成就】  擅长草书隶书,诗也写得不错。《广弘明集》收录他的古诗二十多首,其中有些也带著浓厚的老庄气味。支遁在内典之中,对《般若经》下的功夫最深。他在出家以前,就曾研究过《般若》。後来又经常辩论、讲诵《般若》。他所著的论文中可视为支遁般若义的代表作是《即色游玄论》。此论已经亡佚。  他又著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指归》(并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原书已经亡佚,但由书名推测,一定也是解释《般若》的作品。此处还有《圣不辩知论》、《辩三乘论》、《释蒙论》等,也都亡佚。他又曾就大小品《般若》之异同,加以研讨,作《大小品对比要钞》。但原书也不存在了。《出三藏记集》卷八还保存著这部书的序。  此外,他也曾注意过禅学,撰写过《安般经注》及《本起四禅序》。又曾致力於《本业经》,《出三藏记集》收录他的《本业略例》、《本业经注序》。又曾讲过《维摩诘经》和《首楞严经》。  他的集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八卷,加注说∶《梁十三卷》。《唐书·艺文志》作十卷。可是到了清初的《读书敏求记》和《述古堂书目》就都作两卷了,可见此书缺佚已久。  现存的清光绪年邵武徐氏刊本《支遁集》有两卷,附补遗一卷。  《支遁集》收录支遁各种形式的诗作(诗、铭、赞并序)共38首(上卷18首,下卷14首,补遗6首),为现存支遁作品中数量最多者。如果说《大小品对比要钞序》最能完整地反映支遁的佛学思想,那么其诗作便最能表现支遁的思想风格,这与魏晋玄风和支遁名僧名士的身份是相应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支道林以“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立论,创立了般若学说“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尽管他对般若学说的“性空”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所创“即色”理论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作为即色宗的首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篇》重新作注,赋予“逍遥”以新的涵义,谓之“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能超然于这些事物之上,不论是非得失,自由自在。在支道林之前,向秀和郭象曾为《庄子》全书作注,注本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支道林《逍遥论》写出来以后,玄学名流们立即趋之若鹜,认为支氏“新解”远远超过郭氏旧注。这位投身佛门的理论家竟然让那些玄学家们佩服得忘记了自己的老前辈,足见支道林谈玄的影响之大!  支道林就是这么一位出入于佛、玄之间,左右逢源的文化名人,说他是精通玄理的出家人,或者身披袈裟的玄谈家,都不过分。  【后世评价】  支道林死后,无论是佛学界,还是玄学界,都对他极尽颂扬之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支道林谈玄”,反映了一种时尚,一种历史现象。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亦玄亦佛、玄佛合流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以儒学为主体,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玄学),逐渐掺入了佛学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表明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熏陶和改造下,渐渐擅变为中国佛教。所以,支道林谈玄,在中国文化史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涵义,是切不可轻视的。以中国思想来理解佛教或赋予佛教某种中国化的形式,是建设中国佛教的必要手段。佛道渗透、佛玄交融本为魏晋时期思想环境的一大特点,就禅学而言,支遁以中国化的形式对佛教禅学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并通过其实践提高了禅学的地位,扩大了禅学的影响,这就是支遁禅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2 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人物简介】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生平事迹】  自小出家志坚贞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不畏艰险西取经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新疆焉耆)。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 404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晋义熙元年(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译经著述传后世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镇江),到了建康(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说八十二岁。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作品及成就】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记载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等,提供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这本书是我国僧侣旅游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书中内容保存有关西域诸国的古代史地资料,为研究西域及南亚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至今,《佛国记》仍是世人公认的不朽之作,近代并有英、法、德等译本,备受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的重视。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译《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共计百万余言。  【后世评价】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3 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人物简介】  鸠摩罗什(344-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生平事迹】  家世勋烈化行西域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本是天竺婆罗门,出身望族,为了躲避相位而出家,并远投龟兹,被龟兹王奉为国师。龟兹王之妹有必生贵子的体相,西域各国争聘,均不应允,却倾心于国师。龟兹王于是强迫鸠摩罗炎还俗,与王妹成亲。  传说罗什七岁时,其母出游,见乱坟场中枯骨散落,于是要求出家,探寻生死之真相。她七日滴水不进,命悬一线。家人违拗不过,只好同意。  罗什也在此时同母亲一起出家,并游学西域诸国,学习佛教义理和修行方法。年纪还小的罗什此时已经名震西域了。他12岁时在沙勒国参学,沙勒王即专为他举行大法会,请他登高座讲经。随后在游学途中,罗什又论败了一位著名的外道,更加声名远播。20岁时罗什在龟兹王宫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龟兹王特为罗什建造一个金狮子座,并铺以大秦锦褥,请他登座说法。当时的西域各王不仅尊崇佛法,而且仰慕罗什的神采,每年前来听罗什讲法时,都伏身在法座前,甘为罗什当阶梯,请他踩肩上座说法。  灭国而迎颠沛平生  鸠摩罗什不仅在西域享有盛名,而且在汉地也多有传闻。史官上奏苻坚,说有奇星出现,应当有大德智的人前来中土。苻坚询问出此星当指鸠摩罗什之后,马上派遣骁骑将军吕光西伐龟兹,并一再嘱托吕光,若得罗什,马上送归。  龟兹被攻陷后,吕光虽然寻得罗什,但他并不信奉佛教,屡屡戏弄罗什取乐。一次行军途中,吕光在山下驻军,罗什劝说那是凶险之地,应当移到高地,吕光不听,结果半夜暴雨骤下,洪水泛滥,死伤数千。此后几次罗什的预言一一应验,吕光才有所收敛。他们回国,刚走到凉州,就传来了苻坚被姚苌所害的消息。于是吕光就留在凉州,自己称霸。吕光父子虽然并不学习佛法,但是畏惧罗什的才能为他人所用,所以也绝不放他回到龟兹或送去关内。从此罗什被羁困在凉州长达17年,精力最充沛的壮年时光缓缓地流逝。  姚苌、姚兴父子久慕罗什风采,数次遣使请迎罗什,吕氏不允。姚兴即位后,弘始三年,看到逍遥园中出现祥瑞,于是派遣姚硕德大破吕隆,灭后凉,终于迎得罗什到长安。此时的罗什已经58岁了。姚兴对罗什极为尊敬,奉为国师,慕名前来学习听讲的僧俗将近万人。  姚兴认为罗什这样的大师必有杰出的后嗣,于是不顾他出家人的身份,强要他收下十名美女。无奈的罗什此后只能搬出僧舍,另外别住了。每次升座开始讲法之前,罗什总会自嘲地告诫众人:“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焚身存舌义契佛心  羁留凉州的光阴,虽然阻碍了鸠摩罗什的修行及弘法,但是也成为他充分学习汉语的好时机。到达长安后,从弘始四年(402年)开始,通晓佛学、西域诸语、梵语和汉语的鸠摩罗什在姚兴、公卿和僧徒的拥助之下开始翻译佛经,讲解经典,培养弟子,开一代之风气。  古代翻译佛经最著名的“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以鸠摩罗什年代最早。他的译经事业可谓空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非前人可比,他译出的300多卷、近300万字佛典,影响深远。他第一次系统地翻译了大乘佛教论述缘起性空理论的经论,使当时的思想界耳目一新。他翻译的《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十住经》、《成实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后代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成实宗、三论宗等佛教宗派依据的主要经典,《十诵律》、《比丘戒本》和《梵网经》进一步完备了汉地的佛教戒律。在语言和文风上,罗什和他的译经团体一改以往翻译过于朴拙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典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洗练,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影响中国文化很大的《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虽有其他译本,但直到今天流传盛行的还是罗什的翻译。  罗什译经不辍,直到后来死于长安。圆寂之前,他发出誓言:“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姚兴在逍遥园为他举行了毗荼仪式,以火焚尸,烟销骨碎,但是柔软的舌头却没有被烧毁。  罗什一生命运坎坷,而且当时汉地的佛教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不足,也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充分发挥。曾有熟悉罗什的外国沙门说,罗什译出的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鸠摩罗什赠友人的一首诗或许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作品及成就】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三昧经》、《弥勒成佛经》、法华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后来,鸠摩罗什只著有《实相论》二卷,以及注解《维摩经》,他的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曾与庐山慧远书信答问,后人特将他回答慧远问大乘义十八科三卷,辑为《大乘大义章》。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偏差。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幕空前的盛况。  【后世评价】  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而言,可知他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带来巨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道生弘扬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因此,鸠摩罗什被尊为三论宗之祖。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为四论学派。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依据;《弥勒成佛经》,促成弥勒信仰的发展;《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梵网经》,使我国能广传大乘戒法;《十诵律》,是研究律学的重要典籍。……鸠摩罗什在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  4 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人物简介】  菩提达摩(&&-536年),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生平事迹】  身世师承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他的弟子昙林说,他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但《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  达摩是释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一次,达摩问师傅得到其佛法真谛之后,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国,并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470-478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其登岸处立有“西来初地”一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传为达摩所建。  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达摩在《楞伽经》之外,又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诘经》,这可能是他在江南这一带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响所致。  渡江面壁  传统上的说法,达摩自海路来到震旦后,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由于达摩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遂“一苇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在石洞留下《易筋经》和《洗髓经》。他所传授的禅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昙林等人。  《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均未见有梁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证明,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传播禅宗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作品及成就】  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后世评价】  达摩的禅法,简明深入,展现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开展了中国禅宗的先声。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理论,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结合教义,也就是菩提达摩的简易禅法。  5 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人物简介】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於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生平事迹】  祥瑞降诞宿植德本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祖籍颍川(许昌),后迁移到荆州(湖南)华容县。父亲陈起祖,为益阳县的散骑将军,骁勇善战,博通经传;母亲徐氏,勤修齐戒。  智顗善根启发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并且面西端坐。长大后,每见佛像则顶礼膜拜,遇出家人则恭敬仪止。七岁时,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场,师父见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门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诵。  十五岁那年,因逢梁末兵乱,亲属分散流离,智顗深感荣华富贵难以长久,亲人受别离苦却转身感受,便在长沙的佛前发大愿心:“志愿出家修道,以荷担如来正法为已任。”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课诵礼拜,精进不断。后遭双亲往生的智顗,服丧之后,便向兄长告别,寻师访道而去。  因缘所成同听法华  智顗离家后,北度到硖州投靠舅父。十八岁那年,礼湘洲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学习十戒道品律仪,后又到北方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大戒。  其间,智顗曾到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才二十余日便能究竟其义。同时,又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常感得胜相现前,此后,身心便觉融畅清净,日中舒爽轻利;受具足戒后,精研律藏,常在禅悦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却苦於江东之地无良师可请益,而听说南岳慧思禅师南下光州大苏山,於是甘冒陈齐边境刀兵之险,在陈天嘉元年(560年)来到慧思禅师座下。甫顶礼毕,慧思便说:“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接着为他开示普贤道场,讲四安乐行。智顗遂在此修法华三昧,晨昏精进。如此经过三日夜,在诵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智顗顿感身心寂静,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证入法华三昧。得慧思禅师印可后,慧思更为他开演教法。开悟后的智顗,身心焕然,有如华开,慧思因而叹言:“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从此,慧思便常命智顗开设讲筵,智顗亦不负所望,辩若悬河,舒卷之际,条理自存,听讲者无不信服。  判释经教安居天台  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智顗三十岁,在慧思禅师游岳后,智顗便率领法喜等三十余人前往陈都金陵(南京)弘传禅法。不久,受请移驻瓦官寺,这期间,智顗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天台宗教观双美的基础。著名的“九旬谈妙”,也是在这个时候。智顗在瓦官寺停留八年,除了讲说《法华》经题,另讲说《大智度论》、《次第禅门》等,并且撰写对后学影响颇巨的《六妙门》。当时的高官显要,如金紫光禄王固、侍中孔焕、仆射周弘正、徐陵、尚书毛喜等人,都对智顗相当尊重,也时常前往瓦官寺听闻佛法。甚至江南一带的法师大德,也率众前来问道参禅,法席之盛,空前未有。  陈太建七年(575年)九月,智顗离开金陵,来到天台山与定光和尚相遇。和尚问智顗,是否记得当年山头摇手相唤之事&&大师惊异之余,恍然明白前梦乃是有所因缘,因而感应相通。谈论之间,钟声响彻满山,和尚表示钟声为召集有缘人而响,因此建议智顗驻足於此。於是智顗在定光和尚居住之北寻得一块胜地,在此创建草庵,种植松果。太建九年,帝敕赐“修禅寺”之号,率后妃从智顗受菩萨戒。  帝王请法道成返乡  智顗德业日隆,受陈后主七番请法后,於至德三年(585)再度前往金陵,挂锡灵曜寺,於太极殿开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等,当时名僧如慧旷、慧辩、慧暅等,都往赴盛会。移锡光宅寺后,讲说《法华经》,由弟子灌顶法师随侍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皆由灌顶录成书。  陈朝灭亡后,智顗率门人亡出金陵,栖止庐山。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深为仰慕智顗,派遣侍者三番礼请。智顗见其恳切,遂於是年十一月前往扬州设无遮大会,并为杨广授菩萨戒,取法名为“总持”。杨广也谦恭礼敬:“大师禅慧内融,道之法泽,轧奉名为智者。”从此,智顗亦被尊为“智者大师”,时年五十四。  智顗停留在扬州期间,度众无数,所获布施供养之物,多达六十余种,全数回施悲敬双田,祈愿国家昌盛,福德繁增。五十六岁那年(开皇十三年),智顗回到故乡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开演《法华玄义》,次年说《摩诃止观》,天台三大部,於焉完成。  悠然舍报教观双美  智顗於开皇十六年(596)启程返回天台山,其间履行忏法,更发誓愿:“若於三宝有益,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便告知徒众,世缘将尽,并嘱咐弟子在坟墓外另立白塔,愿瞻礼者发菩提心。仍为大众讲授《观心论》,并且积极设计寺院的蓝图。  不久,智顗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洒扫,他将於彼处之佛前命终;待他命终后,将其衣钵具等分为二分,一分供奉弥勒菩萨,一份拟作羯磨。然后敷床於东壁,面向西方,专心持念弥陀及观音圣号。  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智顗果於大石像前端身正坐,如入禅定,安详示寂,春秋六十,戒腊四十。后周世宗追谥“法空宝觉尊者”,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加谥“灵慧大师”。  晋王杨广为追悼恩师,铺设千僧齐,兴工建筑未竟之寺院,初名天台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后来成为天台宗根本道场。  智顗驻赐天台山期间,以讲授《法华经》为主,故天台宗又称为法华宗。他的三谛圆融、一心三观、六即佛、一念三千等教义,开出中国佛教思想的灿烂花朵,而五时八教释判佛陀一生弘化的教法,更成为中国佛教判教的主要思想。  【作品及成就】  智顗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  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请观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小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  其中,尤以《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最为宏要,世称“天台三大部”,面《观间玄义》、《观间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则称为“天台五小部”。  智顗在近四十年的弘化活动中,建寺度人,建寺三十六所,度僧无数,传业弟子三十二名,著名者有灌顶、智趣、智璪等。其声望之高,影响之大,在陈、隋两代,似无人可与他比。  【后世评价】  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力倡定慧双修、止观相成、教向与观心并行,化解南北偏废之争,形成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点,树立中国独特的天台教学,成为中国天台宗的祖师。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  智顗有首创精神,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以《法华经》为主建立了天台宗。紧随其后不久,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相继建立。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智顗创立的天台宗,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传到朝鲜和日本,至今盛行不衰。  6 饮誉华夏,西游美名——玄奘  【人物简介】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生平事迹】  早期生活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以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少年时期的玄奘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修学态度,和美好的名声了。  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西行求法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翻译经文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凤栖原野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月8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作品及成就】  创立学说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相关书籍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  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僧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而近现代以来,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允为瑰宝。  《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卷一记载了今天新疆和中亚的广大地区,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经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总述,然后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国概况,其中摩揭陁一国情况占去了8、9两整卷的篇辐。卷12记载了玄奘返国途中经行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概况。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我国新疆、西尽伊朗、南到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届、克什米尔地区及我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同时,他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后世评价】  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玄奘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千里西行求法取经,正是中华民族千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最生动和真实的写照。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太宗亲自撰写了一篇长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文中称赞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足见评价之高。唐高宗得到玄奘病危的消息,即时派多名御医救治。玄奘逝世后,高宗哀恸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7 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人物简介】  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夏卢村,后与朗传奇村女子李氏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名扬海内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这已够传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识丁,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生平事迹】  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六祖惠能三岁丧父,家境贫困,迁居龙山山麓结舍打柴,靠卖柴养母,有一天,他负薪至筠城金台寺前,闻有人诵经,便问此是何经&&从何而来&&诵经者告知惠能,此是《金刚经》,是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传来。惠能闻经开悟,感悟佛法,从此对经便结下深深佛缘。二十四岁那年,他决定离开故乡赴黄梅礼见五祖弘忍,入门求佛,以求从五祖弘忍处参学《金刚经》。  惠能几经艰辛跋涉于龙朔元年(661年)到达湖北黄梅东山东禅寺,拜五祖弘忍和尚为师。弘忍见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我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我只来求佛,不求余物”,惠能出语惊人,弘忍知来者不凡,根基深厚,智能过人,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惠能因身材瘦小,腰系一块60多斤重的石块增加体重,一脚一脚地踏碓舂米,在艰辛的劳动中“渐悟”佛性。惠能出家求佛,不同于其他出家人,因某种原因而入空门,然后在师父的传教后才明佛法。惠能是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先成佛祖,后削发为僧  惠能在碓房踏碓八个月。有一天,弘忍为了考验东禅寺七百人禅解的浅深,准备传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当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此偈,甚是惊异。弘忍觉得这示法之人,已经见性,不但道出了禅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无”,更加唯心,认为他是接法的理想人选。恐人损害惠能,亲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讲《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大悟。弘忍便传顿教及衣钵,并对惠能说:“你为禅宗第六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即送他离寺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惠能遵照弘忍“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机语,日夜兼程南返广东,隐遁于四会、怀集的大山之中,与猎人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劳作,历尽磨难,后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嘴岩(后人称六祖岩)栖身苦心修炼十六年之久。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士修持中,他身承六代祖师之位,韬光养晦,严谨修行,勤练禅法,脱离浮躁,“顿悟”佛性,等待禅机。  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大唐盛世,时逢大运,教派争端平息,出山弘法机缘俱足,四十岁的惠能即从怀集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为之惊诧。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集众在法性寺内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请名德智光禅师等为他授具足戒。自此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  下下人有上上智  六祖惠能目不识丁,为后人留下惊世之作《六祖法宝坛经》。这是惠能去世后,其弟子将其法语言行整理成册,编写而成的,是中国唯一的佛教经书,也是佛教发源地印度以外唯一的佛教经书。成为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历史典籍。从唐朝至今,不少名人、文豪、学者毕生研究不绝。唐代的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分别为六祖写碑赞;当年一位伟人曾向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段关于禅宗六祖的精辟论断: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的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了,甚至可以'呵佛骂祖’,他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  佛教源于古印度,然后由海路和陆路分别传入中国,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在中国生息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由西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从广州西来初地登岸,在华林寺把佛法传给中国的慧可,代代相传到惠能后,佛教的禅宗得到发扬光大。禅宗大师惠能的基本思想是“明心见性”,认为人们不必抛弃现实生活去进行修炼,因而把当时的贵族佛教改造为普罗大众的佛教。他还大胆地把古印度佛教的仪规、佛理、佛性和修行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心性说、忠孝忍让伦理道德相糅合,把贵族式的静坐安心的禅法转换为向“运水搬柴”世间俗事去做的世俗化的顿悟法。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心是佛,佛性人人皆有”,“直指人心”,“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六祖大师特别指出:“佛在心中,悟时众生是佛,迷时佛是众生。”所以,求佛参禅时,无处,无在,“吃、住、坐、卧都是禅师,无处不是禅,处处都是禅,修禅,学禅不拘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你心中念佛,学佛,行佛,你就是佛,心中有佛就能成佛。”  传佛心印,不传“衣钵”  《坛经》记载,五祖在传位给惠能时说“昔日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传,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古之佛传,惟传本体,师今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五祖还说:“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此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从五祖传位给惠能的嘱托中,清楚反映了达摩以前是传佛心印,但达摩初来中国时,很多人不了解,所以要用衣钵作祖位圣物的象征,从达摩把衣钵传给慧可(二祖)至僧灿(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惠能(六祖)的历次接法,均发生不少不尽佛意的事端。因此,五祖特别强调惠能今后传位不要再传容易引起争端的信物——“衣钵”。而是要传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谁能自悟自解佛法的都为佛。六祖惠能按五祖的旨意,只传心印,不传衣钵,避免了为接法产生不必要的事端,结果使得佛禅光大于世。唐朝惠能至今,只有六祖再没有七祖八祖……。虽然表面上好象祖位失传,但实际上佛法代代相传从不间断,相反佛法兴盛,惠能所弘发的禅学理论,使禅宗“西传”,信徒“东往”,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东南亚各国、日本、斯里兰卡和北美、欧洲大陆,至今仍有众多信徒。  落叶归根身归曹溪  六祖一生精深持戒,苦修佛道,法施有间,德惠神州。他对生死,了悟自如。参透未生时,谁是我&&已生时,我是谁&&人生难得,佛法难求,他深知将要圆满人生,所以在他将要谢世之时,叶落归根四报恩——报父母恩、报师父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延和元年(712年)七月,惠能命门人回新兴国恩寺建报恩塔,次年夏末落成。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初八,惠能带领门下回到新兴国恩寺,同年八月初三晚上子时,嘱托一切后事,像平常参禅入定一样安祥圆寂于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时过1290多年,六祖肉身法像仍完好地留在世间,是为我国最圆满、最珍贵的肉身高僧法体。  唐玄宗开元二年即730年,在河南滑台(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作品及成就】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人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经典作品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坛经分为十品,经中讲述惠能的生平、拜师学道、开示公案和临终嘱托等。坛经中提到南禅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佛教史上,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但是根据六祖慧能大师讲授的佛法精华汇编的《六祖坛经》,却是绝无仅有的一部被尊称为“经”、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可见慧能大师和《六祖坛经》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惠能禅师一人。  佛教文化发展  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承门派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后世评价】  人称第二释迦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交汇融通的第一人。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慧能大师,认为他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外国有学者将慧能大师视作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8 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人物简介】  一行(683~727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生平事迹】  青年学识渊博而闻名  一行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入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之道。  密宗领袖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重新制订历法  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汉武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定新历法。  一行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  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721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一行受诏改历后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地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  一行发起这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理论:“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刘宋时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据当时在交州(越南河内)的测量数据,开始对此提出了怀疑,但长期未能得到证实。隋朝天算家刘焯则提出了用实测结果来否定这一错误说法的具体计划,但这个建议在隋朝没有被采纳。一行的测量则实现了这一计划。其二,当时发现,观测地点不同,日食发生的时刻和所见食象都不同,各节气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也不相同。这种现象是过去的历法所没有考虑到的。这就需要到各地进行实地测量。  当时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 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 度的林邑(越南的中部)等十三处,超出了现在中国南北的陆地疆界。这样的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测算子午线一度的长度。得出大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这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由于对唐尺数值的大小,人们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故评价一行这次子午线测量的精度受到限制。初步的估计结果是,一行的测量值与现代值相比,相对误差大约为11.8%。  国外最早的子午线实测是在公元814 年,由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约783—850)参与组织,在幼发拉底河平原进行了一次大地测量,测算结果得出子午线一度长为111.815 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 公里),相当精确。但这已在一行之后九十年了。  制定《大衍历》及制作黄道仪  从开元十三年(725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编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大慧禅师”号。  【作品及成就】  一行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后世评价】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9 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人物简介】  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井潭和尚套哪个好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